一、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论文文献综述)
明瑞蕊,徐腾腾,王金霞,贾可欣,刘春芳,陈卫衡,林娜[1](2021)在《盘龙七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鼠的干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采用混合造模方法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大鼠模型,观察盘龙七片(PLQT)对CSA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设立正常,模型,PLQT(0.16,0.32,0.64 g·kg-1),阳性药颈复康颗粒(JFK,1.35 g·kg-1)组,于最后一次注射完造模剂24 h后开始给药,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给药8周。斜板实验检测肢体运动功能、小动物多模高频声波检测椎动脉血流速度、激光多普勒检测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T)检测颈椎影像学改变程度并进行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中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SA模型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椎动脉血流速度、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显着降低,颈椎影像学改变程度和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PLQT作用后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CSA大鼠的运动功能、升高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并明显降低颈椎影像学改变程度和评分(P<0.05,P<0.01);CSA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明显下调血清中NO和t-PA含量,升高ET-1,PAI含量,PLQT作用后明显升高血清中NO,t-PA含量,明显降低ET-1,PAI含量(P<0.05,P<0.01)。结论:PLQT能改善CSA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椎动脉和软脑膜微循环的血流量、改善颈椎影像学改变程度,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改善凝血纤溶系统,具有较好的治疗CSA的潜能。
张辰希,严鹭慧,骆斌,眭明红,盛佑祥[2](2021)在《微循环血流成像技术在针灸镇痛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针灸镇痛机制十分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整合过程,与微循环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变化反映了生物组织代谢与生理功能的状态,临床上可通过测量局部组织血流动力学来反应其微循环功能状态。本文整理概括针灸镇痛改善微循环的血流成像技术,从电子显微学技术、超声多普勒成像、激光多普勒成像、激光散斑成像、近红外光成像技术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针灸镇痛与微循环的关系以及上述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
阳梅,廖诗平,郑焱江,植茂辉,何张裕[3](2021)在《生皮散对大鼠感染性创面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生皮散对大鼠感染性创面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七厘散)组,生皮散高、中、低剂量组(1.8 g/kg、0.9 g/kg、0.45 g/kg)。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制备皮肤全层缺损,且创面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感染性创面。除模型组外,各组大鼠创面处分别于术后第3 d外敷七厘散和各剂量的生皮散,连续12 d于创面处给药,分别在造模成功后第3、5、7、10、15 d测量创面面积。并观察创面造模前和给药后(15 d)微循环血流灌注量(PU)、血细胞聚集程度(CMBC)以及运动血细胞的速率(Velocity)。15 d后处死大鼠,取创面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七厘散组和生皮散各剂量组均显着缩小创面面积(P<0.01);HE染色结果显示经过生皮散治疗后,创面的炎性浸润程度明显减轻,新生肉芽组织明显增多;生皮散显着降低创面微循环PU、CMBC及V的变化率(P<0.05)。结论生皮散通过改善创面的微循环而促进组织修复,具有明显的生肌作用。
刘超杰[4](2021)在《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对体育教育专业男子大学生肌力、围度、微循环的影响及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以体育教育专业男子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力量训练组和无训练组,观察两组试验前后上肢和下肢微循环功能水平、肌肉围度、力量水平的变化,分析力量训练对围度、肌力和微循环功能的影响。(2)分析上下肢肌肉围度、力量水平与微循环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力量训练引起微循环功能改善的可能原因。研究方法:招募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男子大学生31名,通过调查询问基本情况、运动损伤史、心血管疾病和体育锻炼情况后筛选健康受试者23名,力量训练组12名,无力量训练组11名。分别在试验前后晨起空腹状态下测试受试者上下肢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icrocirculatory blood perfusion,MBP)、运动血细胞浓度(Concentration of moving blood cells,CMBC)、血细胞运行速度(Average velocity of blood cells,AVBC)、肌肉围度、体成分。下午测试受试者上下肢最大力量。对力量训练组采用80%一次最大重复重量,每周两次力量训练进行干预并在试验中期多进行一次微循环MBP、CMBC、AVBC和肌肉围度、上下肢最大力量测试,根据力量水平调整训练负荷。分析两组试验前后微循环功能、肌肉围度、最大力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后力量训练组上下肢围度、肌力均显着高于试验前。(2)六周后力量训练组和无训练组上肢微循环CMBC、AVBC、MBP功能指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力量训练组下肢微循环AVBC加热值和储备值高于无训练组,下肢微循环CMBC、MBP加热值和储备值显着高于无训练组。(3)试验前上肢微循环CMBC、MBP上肢优于下肢,AVBC下肢优于上肢;三周力量训练后下肢CMBC优于上肢,上肢AVBC优于下肢,MBP上下肢基本相同;试验后下肢CMBC、AVBC、MBP均优于上肢,其中CMBC储备值、MBP加热值和储备值显着高于上肢。(4)上肢MBP基础值与上肢围度和上肢最大力量存在显着负相关,MBP储备值和上肢最大力量存在显着正相关;下肢CMBC加热值和储备值与下肢最大力量存在极显着正相关,CMBC储备值与下肢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下肢AVBC基础值与下肢最大力量存在显着负相关。研究结论:(1)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可以有效增加体育教育专业男子大学生上下肢围度、肌力,提升下肢运动血细胞数量,进而增加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对于机体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有积极作用。(2)上肢微循环功能优于下肢,但是下肢微循环功能对与力量训练的适应性发展优于上肢,上肢微循环功能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产生良好的运动性适应。(3)下肢微循环CMBC加热值和储备值与下肢最大力量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下肢力量水平的客观指标。(4)力量训练对于微循环功能的改善主要是运动血细胞数的增加或减少而引起的,这可能与有氧运动对微循环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相同。
李雍,秦勇,刘伟,周雅琳,李睿珺,于兰兰,陈宇涵,林峰,许雅君[5](2021)在《玫瑰枸杞发酵饮品对大鼠耳廓微循环的改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受试样品"玫瑰枸杞发酵饮品"对雌性大鼠耳廓微循环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按其体重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玫瑰枸杞发酵饮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其中空白对照组灌胃去离子水。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测玫瑰枸杞发酵饮品分别对大鼠耳廓微循环在正常状态和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微循环障碍状态下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受试样品在灌胃14 d时即能显着提升(P<0.05)大鼠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并长效稳定保持其提升血流灌注量的功能至30 d。同时在微循环障碍模型中,显着减轻(P<0.05)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SD大鼠微血管收缩效应,改善微循环障碍。结论:玫瑰枸杞发酵饮品对雌性大鼠耳廓微循环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李婉婷[6](2021)在《电针夹脊穴联合芪参通脉饮Ⅰ号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是在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良好的疗效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改善寒凝血瘀证患者发凉、疼痛的症状,进一步研究电针夹脊穴联合芪参通脉饮Ⅰ号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对照1组(芪参通脉饮Ⅰ号治疗组)、对照2组(电针夹脊穴治疗组)、治疗组(电针夹脊穴联合芪参通脉饮Ⅰ号治疗组),每组各20例,其中不耐受针刺治疗者自动归入对照1组。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期等基础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四周后,观察三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皮肤温度、麻木、疼痛、酸胀、皮肤色泽、间歇性跛行)及微循环情况(包括红外热像检查和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比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三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疗效分别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治愈率为50.00%),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75.00%(治愈率为15.00%),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85.00%(治愈率为30.00%),三组疗效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皮肤温度、麻木、疼痛、酸胀、皮肤色泽、间歇性跛行)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分别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3.治疗后三组患者微循环血流状态(包括红外热像检查和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分别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结论:1.芪参通脉饮Ⅰ号能够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寒凝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电针夹脊穴疗法可引起肢体远端血管的扩张、促进微循环血流,改善患肢缺血部位血供;3.电针夹脊穴联合芪参通脉饮Ⅰ号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优于单一疗法,具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石纪[7](2021)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模型脑血流变化的动态光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且主要影响年轻人群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其一般预后良好,但是少数患者会随着疾病的进展颅内压持续增高甚至出现静脉高压性脑出血,产生较为严重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因此,进一步揭示CVST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对更好的认识疾病,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连续监测三组不同CVST模型小鼠的皮层血流变化趋势,通过对照分析,了解不同致栓因素对模型小鼠皮层血流动态变化影响的差异,并验证激光散斑技术连续观测小鼠CVST模型皮层血流变化的可行性。本研究选取小鼠制作对照组、结扎组、贴敷组三种CVST模型。用磨薄颅骨的方法制作慢性透明观察窗,使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皮层血流变化。在造模术前采像作为基线,并在术后当天、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1天、术后14天六个时间点再次观测。选择操作区域远端桥静脉、近端桥静脉和皮层微循环三个感兴趣区域分别与基线相应区域比较得到其变化率,以此来实现同一实验组内不同区域的血流变化差异分析以及同一区域不同实验组的血流变化差异的分析。对激光散斑血流信号进行分析发现,三组模型小鼠整体皮层血流值随时间变化的差异均显着,分区域观测的结果,对照组和贴敷组差异不显着,结扎组的皮层微循环血流值高于远端桥静脉及近端桥静脉。同一观测区域的不同实验组的比较结果,远端桥静脉的血流值差异不显着,皮层微循环和近端桥静脉血流值,结扎组和贴敷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其中结扎组的皮层微循环血流值还显着高于贴敷组。对白光图像下血管影像分析发现,贴敷组可在操作区域附近观测到显着的血管增生进程,而结扎组并不显着。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和凝血状态的改变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的疾病进展中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单纯的物理阻塞可能并不是CVST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实验也验证了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长期连续观测两种CVST模型小鼠皮层血流动态变化的可行性,为后面继续研究CVST皮层功能区相应变化和对神经血管耦联机制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宋丹丹,李玉珍,陶天琪,何涛,刘秀华[8](2021)在《理气活血颗粒改善气滞血瘀冠心病患者足背皮肤微血管功能》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理气活血颗粒对气滞血瘀冠心病患者足背微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气滞血瘀冠心病患者31例,随机分为2组:安慰剂组(16例)和理气活血颗粒组(15例),患者每次给予安慰剂或理气活血颗粒1袋,一日2次,连续服用12周,随访12周。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患者入组期、治疗期、随访期足背微血管基础血流灌注量、局部加热至44℃时的血流灌注量、加热后比值、足部皮肤温度、足趾压力和趾/肱指数。结果:入组期,理气活血颗粒组与安慰剂组的基础血流灌注量、加热后血流灌注量、加热后比值、足部皮肤温度、足趾压力和趾/肱指数之间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期,理气活血颗粒组基础血流灌注量、加热后血流灌注量和加热后比值均有升高的趋势,其中理气活血颗粒组的加热后血流灌注量(164.86±44.82 PU)高于安慰剂组(120.62±65.24 PU),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显着(P<0.05)。随访期,理气活血颗粒组的加热后比值有增高的趋势,但是与安慰剂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微血管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理气活血颗粒可以提高气滞血瘀冠心病患者足背皮肤血流灌注量,改善其足背皮肤微血管储备能力。
王春晓[9](2021)在《早期高血压大鼠微循环障碍特征及外泌体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早期高血压大鼠微循环功能障碍特征的研究目的:研究早期高血压大鼠耳缘末梢微循环形态及功能特征的变化。方法:以8周龄高血压大鼠(SHR)和血压正常的对照大鼠(WKY)各6只,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和定量检测仪及激光微循环形态和功能分析仪等多种技术,进行血流灌注量、血流速度、血细胞聚集度及微循环、微血管形态和功能检测分析。结果:激光多普勒定量检测结果显示:SHR组末梢微循环血流灌注显着低于对照WKY组(P=0.047);SHR组末梢微循环平均血流速度低于对照WKY组(P=0.028)。激光微循环形态和功能检测结果显示,SHR组末梢微血管的迂曲度降低(P=0.153),功能性微血管密度显着降低(P<0.001),不同直径微血管的总长度明显减小,直径在30-50 μm的微血总长度减小最为显着(P=0.033)。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早期已经出现了微循环功能障碍,表现为有效的功能性微血管密度的显着减小,不同直径的功能性微血管总长度的显着减少。提示在高血压发病的早期存在外周的微循环和微血管的功能障碍,即外周微循环功能障碍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原因。第二部分早期高血压大鼠血压与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目的:通过对早期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及微循环功能性特征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早期高血压大鼠血压与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和定量检测仪及激光微循环形态和功能分析仪所得血流灌注、血流速度、血细胞聚集度、功能性微血管密度、功能性微血管流及不同直径范围的微血管总管长度,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将血压与所有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激光多普勒定量检测指标结果和激光微循环形态和功能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平均血流速度在SHR组发现降低显着,小波转换后,不同来源的血流速度与平均血流速度相一致,均为WKY组高于SHR组。其中发现平均血流速度与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呈显着负相关(r=-0.573、-0.662、-0.72、-0.689,P<0.05或P<0.01),与血流灌注呈现显着正相关(0.868,P<0.01)。平均血细胞聚集度在SHR组中发现是升高的,小波分析后,心脏活动来源与呼吸活动来源的差异最显着(P=0.036,P=0.038)。在相关性的分析中发现,心脏来源的血细胞聚集度与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及脉压差呈显着正相关(r=0.604、0.637、0.678、0.619、0.538,P<0.01),与血流灌注、平均血流速度、肌源性活动来源的血流速度及神经源来源的血流速度呈显着负相关(r=-0.691、-0.925、-0.577、-0.653,P<0.01)。呼吸活动来源的血细胞聚集度与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脉压差及心脏来源的血细胞聚集度呈显着正相关(r=0.641、0.644、0.653、0.592、0.587、0.959,P<0.05或P<0.01),与平均血流速度、神经源来源的血流速度呈显着负相关(1=-0.84、-0.539,P<0.05)。微血管密度与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脉压差、心脏来源的血细胞聚集、呼吸活动来源的血细胞聚集度呈显着负相关(r=-0.864、-0.91、-0.914、-0.865、-0.772、-0.738、-0.709,P<0.01),与血流灌注、平均血流速度、为血管迂曲度呈显着正相关(r=0.785、0.754、0.723,P<0.01)。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早期已经出现了微循环功能障碍且与血压的增高呈显着相关性,提示早期外周微循环和微血管功能障碍与血压的增高密切相关。第三部分内皮细胞外泌体对高血压大鼠微循环功能的改善作用目的:通过注射内皮外泌体研究外泌体对早期高血压大鼠耳缘末梢微循环形态及功能特征的变化。方法:利用培养内皮细胞(HUVECs)收集上清,从培养上清液中提取外泌体,获得外泌体后用BCA蛋白浓度检测法进行浓度检测。采用尾静脉注射外泌体干预的方法,将大鼠分为WKY组,SHR对照SHR-Baseline组(SHR-B),SHR正常外泌体SHR-Cexo组(SHR-Cexo),每组6只,进行激光多普勒检测系统及CapiScope CAM1激光微循环功能和形态分析仪(CapiScope CAMl Capillary Anemometer)的检测。观察Oh、5 h、24h大鼠耳缘血管的血流灌注、血流速度、血细胞聚集度及功能性微循环情况。结果:在注射正常外泌体后,血流灌注及平均血流速度都有明显增加,经小波转换分析后,内皮来源的血流速度增加显着,血细胞聚集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SHR-Cexo组的大鼠的不同直径范围微血管总长度,尤其直径小于50 μm的微血管总长度,微血管迂曲度及功能性微血管密度也增加显着(P<0.05)。结论: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能够有效改善高血压大鼠微循环微血管的功能,提示正常内皮来源的外泌体能够具有通过改善微循环减缓治疗高血压的潜力。
张慧慧[10](2021)在《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目的:探讨低剂量CT灌注(CTP)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诊断PAOD患者90例,按不同管电压及管电流随机分为A组(120 k V、100 m As)、B组(80 k V、100 m As)、C组(80 k V、120 m As),行下肢CTP检查,均联合运用迭代重建降噪技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三组图像质量指标、灌注参数值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1.90例患者中76例148条下肢被纳入研究,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图像客观质量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的SNR值、CNR值、主观质量评分均优于B组,A、C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灌注参数BF分别为(15.00±3.49)、(17.00±4.20)、(16.6±3.94)ml/100 ml/min,BV分别为(1.96±0.60)、(2.13±0.51)、(2.10±0.59)ml/100ml,TTP分别为(81.17±17.09)、(84.01±19.06)、(83.90±14.46)s,MTT分别为(8.93±1.83)、(8.92±1.90)、(9.19±2.05)s,PS分别为(13.23±3.41)、(12.90±3.74)、(12.98±3.33)ml/100ml/min。4.三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ED分别为(25.47±1.92)、(12.57±1.77)、(12.70±2.90)m Sv,C组较A组降低了49%。结论:对PAOD患者采用80k V、120m As进行下肢低剂量CTP检查是可行的,能在不影响灌注参数的情况下显着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图像质量。第二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评估价值目的:探讨低剂量CTP成像在PAOD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搜集40例临床诊断PAOD患者,使用优化后的低剂量扫描参数进行下肢小腿CTP扫描,5分钟后行下肢CTA检查,根据CTA血管狭窄程度分为A组轻度狭窄(<50%)、B组中度狭窄(50%75%)、C组重度狭窄(>75%且≤100%),然后按临床Fontaine分级分为Ⅰ级无症状、Ⅱ级间歇性跛行、Ⅲ级静息痛、Ⅳ级溃疡或坏疽组,并选择其中20例中重度狭窄组中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一周的患者进行灌注检查。由2名医师用灌注专用软件处理获得灌注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灌注参数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及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2名医生测量的灌注数据间一致性与相关性。结果:1.40例患者中35例62条下肢被纳入研究,各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灌注参数BF、BV、PS值在FontaineⅠ、Ⅱ、Ⅲ与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BF、BV值在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值在Ⅰ级与Ⅱ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BF、MTT、PS值在不同血管狭窄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BF、MTT值在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值在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V、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2名不同医师对CTP参数测量值的一致性及相关性较好,各参数差值均数均较小。5.20例患者中18例35条下肢被纳入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治疗有效侧肢体治疗前后BF、BV、MT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V、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P成像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PAOD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及血管狭窄程度,且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在PAOD患者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论文提纲范文)
(1)盘龙七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鼠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和试剂 |
1.3仪器 |
2 方法 |
2.1 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的制备[16-19] |
2.2 分组及给药 |
2.3斜板实验 |
2.4 激光多普勒检测软脑膜微循环的血流量 |
2.5 小动物多模高频声波检测椎动脉左右两侧血流速度 |
2.6 Micro CT对大鼠椎体进行扫描 |
2.7 ELISA检测血清ET-1,NO,t-PA,PAI的含量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对CSA模型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
3.2 对CSA大鼠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
3.3 对CSA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血流量影响 |
3.4 对CSA大鼠颈椎影像学改变的影响 |
3.5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鼠血清中ET-1,NO含量的影响 |
3.6 对CSA大鼠血清中t-PA,PAI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2)微循环血流成像技术在针灸镇痛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显微学技术 |
2 超声多普勒成像技术 |
3 激光多普勒成像技术 |
4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 |
5 近红外光成像技术 |
6 结语 |
(3)生皮散对大鼠感染性创面微循环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受试药品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1.4 菌株 |
1.5 方法 |
1.5.1 感染性创面模型制备 |
1.5.2 实验分组及给药 |
1.5.3 观察指标 |
1.5.3.1 创面愈合情况 |
1.5.3.2 形态学检测 |
1.5.3.3 创面微循环血流量的测定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生皮散对大鼠体表感染创面愈合的作用 |
2.2 生皮散对大鼠感染性创面的病理学改变 |
2.3 生皮散对大鼠感染性创面微循环的保护作用 |
3 讨论 |
4 结论 |
(4)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对体育教育专业男子大学生肌力、围度、微循环的影响及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力量训练的影响因素 |
2.2 微循环在我国的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
2.3 运动对微循环的影响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实验法 |
3.2.3.1 实验步骤 |
3.2.3.2 训练干预 |
3.2.3.3 实验流程 |
3.2.3.4 测试仪器、指标及测试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对肌力、围度的影响 |
4.2 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对上肢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4.3 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对下肢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4.4 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对上肢和下肢微循环功能的不同影响 |
4.5 机体微循环功能与围度、肌力的相关性 |
4.5.1 上肢微循环MBP与上肢围度及最大力量的相关性 |
4.5.2 上肢微循环CMBC与上肢围度及最大力量的相关性 |
4.5.3 上肢微循环 AVBC 与上肢围度及最大力量的相关性 |
4.5.4 下肢微循环MBP与下肢围度及最大力量的相关性 |
4.5.5 下肢微循环CMBC与下肢围度及最大力量的相关性 |
4.5.6 下肢微循环 AVBC 与下肢围度及最大力量的相关性 |
5 讨论与分析 |
5.1 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对肌力、围度的影响 |
5.2 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5.2.1 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对微循环CMBC的影响 |
5.2.2 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对微循环AVBC的影响 |
5.2.3 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对微循环 MBP 的影响 |
5.3 机体微循环功能与肌肉围度和力量的关系 |
5.3.1 机体微循环CMBC与肌肉围度和力量的关系 |
5.3.2 机体微循环AVBC与肌肉围度和力量的关系 |
5.3.3 机体微循环MBP与肌肉围度和力量的关系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玫瑰枸杞发酵饮品对大鼠耳廓微循环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玫瑰枸杞发酵饮品制备 |
1.2.2 动物分组 |
1.2.3 造模及给药 |
1.2.4 试验指标检测 |
1.2.4. 1 正常情况下大鼠耳廓微循环测定 |
1.2.4. 2 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耳廓微循环障碍模型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试验期间动物体重增长 |
2.2 试验期间动物食物利用率 |
2.3 玫瑰枸杞发酵饮品对正常情况下大鼠耳廓微循环PU值的影响 |
2.4 玫瑰枸杞发酵饮品对微循环障碍模型大鼠耳廓微循环PU值的影响 |
3 讨论 |
(6)电针夹脊穴联合芪参通脉饮Ⅰ号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1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名及特点的研究概况 |
2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病机的研究概况 |
2.1 古代中医对于脱疽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现代中医学家对脱疽病因病机的研究 |
3 中医学治疗脱疽的研究概况 |
3.1 古代中医治疗脱疽 |
3.2 现代中医学家对脱疽的治疗 |
3.3 中西医结合治法 |
4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西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概况 |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流行病学 |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 |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理 |
3.1 脂质渗入学说 |
3.2 内膜损伤学说 |
3.3 慢性炎症学说 |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辅助检查 |
4.1 踝肱指数 |
4.2 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
4.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
5.1 治疗目标 |
5.2 治疗方法 |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防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分组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和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比较 |
2 临床疗效分析 |
3 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比较 |
4 微循环改善情况比较 |
4.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红外热像检查对比 |
4.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情况对比 |
讨论 |
1 电针夹脊穴治疗ASO的中医理论基础 |
2 电针夹脊穴治疗ASO的西医学研究 |
2.1 脊髓刺激疗法 |
2.2 电针夹脊穴疗法的西医理论基础 |
2.3 电针夹脊穴治疗ASO的镇痛作用机理 |
3 高杰教授运用电针夹脊穴治疗ASO的研究 |
4 芪参通脉饮Ⅰ号治疗ASO的研究 |
4.1 芪参通脉饮Ⅰ号的方药分析 |
4.2 药物组成作用的研究 |
5 电针夹脊穴联合芪参通脉饮Ⅰ号治疗ASO的临床疗效分析 |
6 电针夹脊穴联合芪参通脉饮Ⅰ号对微循环情况分析 |
6.1 对红外热像检查的影响 |
6.2 对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的影响 |
7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个人简历 |
(7)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模型脑血流变化的动态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概述 |
1.2.1 激光散斑成像原理 |
1.2.2 激光散斑衬比分析算法 |
1.2.3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在血流监测方面的应用 |
1.2.4 激光散斑技术在本实验应用的优势 |
第2章 小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模型的制作与数据采集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试剂与器材 |
2.1.3 实验设计 |
2.1.4 大范围透明骨窗的磨制与数据采集 |
2.1.5 小鼠CVST模型的制作 |
2.2 实验结果 |
2.2.1 对照组成像结果 |
2.2.2 结扎组成像结果 |
2.2.3 贴敷组成像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激光散斑技术对不同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模型脑血流变化差异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试剂与器材 |
3.1.3 观测指标及定义 |
3.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模型存活率 |
3.2.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4章 总结 |
4.1 主要内容和结论 |
4.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理气活血颗粒改善气滞血瘀冠心病患者足背皮肤微血管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案 |
1.3 检测仪器 |
1.4 检测指标和方法 |
1.4.1 趾动脉压和趾/肱指数检测[10,12]: |
1.4.2 足背皮肤温度和足背血流灌注检测: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理气活血颗粒对冠心病患者足背皮肤血流灌注的影响 |
2.2 理气活血颗粒对冠心病患者足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
2.3 理气活血颗粒对冠心病患者足趾动脉压和趾/肱指数的影响 |
3 讨 论 |
(9)早期高血压大鼠微循环障碍特征及外泌体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早期高血压大鼠微循环功能障碍特征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早期高血压大鼠血压与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
1 引言 |
2 实验仪器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内皮细胞外泌体对高血压大鼠微循环功能的改善作用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非论文综述 CRISPR/Cas9及其在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发表文章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评估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英汉对照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阶段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盘龙七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鼠的干预作用[J]. 明瑞蕊,徐腾腾,王金霞,贾可欣,刘春芳,陈卫衡,林娜.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22)
- [2]微循环血流成像技术在针灸镇痛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J]. 张辰希,严鹭慧,骆斌,眭明红,盛佑祥.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 [3]生皮散对大鼠感染性创面微循环的保护作用[J]. 阳梅,廖诗平,郑焱江,植茂辉,何张裕. 西部医学, 2021(06)
- [4]六周大强度力量训练对体育教育专业男子大学生肌力、围度、微循环的影响及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D]. 刘超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5]玫瑰枸杞发酵饮品对大鼠耳廓微循环的改善作用[J]. 李雍,秦勇,刘伟,周雅琳,李睿珺,于兰兰,陈宇涵,林峰,许雅君. 中国食品学报, 2021(06)
- [6]电针夹脊穴联合芪参通脉饮Ⅰ号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D]. 李婉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模型脑血流变化的动态光学研究[D]. 石纪.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8]理气活血颗粒改善气滞血瘀冠心病患者足背皮肤微血管功能[J]. 宋丹丹,李玉珍,陶天琪,何涛,刘秀华. 微循环学杂志, 2021(02)
- [9]早期高血压大鼠微循环障碍特征及外泌体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研究[D]. 王春晓.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10]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疗效评估中的价值[D]. 张慧慧. 蚌埠医学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