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体会

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体会

一、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魏玉苹,李珊珊,刘茜玮,赵琼,管志伟,杨翠玲[1](2021)在《酸甘化阴法及其常用方药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酸甘化阴法是药味合化反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中医学重要的治则治法,该法不拘泥一病一证,因而临床应用广泛。本文从酸甘化阴法的源流、常用方药的临床应用分别阐述酸甘化阴法的作用以及在具体病证中的应用。总结出酸甘药物配伍在临床各科疾病中能发挥养阴生津、舒筋缓急止痛、收敛固摄、益精补血等作用,进而解决各种疾病,如肺系疾病之哮喘、肺炎缓解期,心系疾病之失眠、胸痹,脾胃系疾病之便秘、泄泻、胃痛等,为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侯成志[2](2021)在《基于转录组学探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背景骨关节炎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传统的西医疗法以口服抗炎镇痛药物及手术治疗为主,这些疗法尽管疗效尚佳,但仍有不良反应多、创伤较大、花费较高等缺点。长期临床实践表明,中药复方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具有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少、成本较低等优势,其推广应用可降低医疗支出,减轻患者和国家的经济负担。因此,寻找和挖掘治疗骨关节炎的中药复方,探究其分子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意义。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中经典的中药复方,最早用于改善腿脚挛急、屈伸不利。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芍药甘草汤具有抗炎、镇痛、解痉等药理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神经、肌肉、泌尿、骨关节、内分泌等多系统疾病的治疗。目前,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的复方也被应用于关节炎的治疗,在临床上取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同时根据文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发现芍药甘草汤可能通过不同靶点或通路,从细胞增殖、凋亡、机体免疫等多个方面起到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实验对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药效及分子机制进行探究,以期为今后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目的1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探究芍药甘草汤化学成分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2体内和体外实验确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性;3基于转录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4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方法1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探究芍药甘草汤化学成分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以芍药甘草汤为研究对象,使用液质联用技术进化学成分分析,探究芍药甘草汤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2体内和体外实验确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在体内实验中,构建了大鼠内侧半月板失稳骨关节炎模型,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不同剂量的芍药甘草汤和阳性药双醋瑞因给药干预,持续8周,给药结束后处死所有大鼠并取材,然后通过HE染色、番红O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OARSI组织学评分,比较各组样本之间组织形态、软骨基质代谢及骨关节炎病变程度的差异。在体外实验中,首先制备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然后使用诱导剂诱导小鼠软骨前体细胞ATDC5向成熟软骨细胞分化,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细胞的分化程度,确定诱导的最佳时间,再以IL-1β炎性因子介导成熟ATDC5细胞构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退变模型,使用不同剂量的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和阳性药双醋瑞因给药干预,然后通过MTT实验和免疫组化染色探究各组细胞之间细胞活力、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差异。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共同确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并确定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最佳剂量。3基于转录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构建了大鼠内侧半月板失稳骨关节炎模型,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最佳剂量的芍药甘草汤给药干预,持续8周,给药结束后处死所有大鼠并取材。运用转录组学技术获取各组样本的表达基因,然后以表达差异倍数|log2FoldChange|>1,显着性padj<0.05为标准对其进行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药理学进一步探究得到关键靶标和通路。4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构建了大鼠内侧半月板失稳骨关节炎模型,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最佳剂量的芍药甘草汤给药干预,持续8周,给药结束后处死所有大鼠并取材,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探究芍药甘草汤对骨关节炎中炎性因子的影响,并使用免疫印迹实验在蛋白水平验证得到的关键靶标及通路。结果1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探究芍药甘草汤化学成分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通过使用液质联用技术对芍药甘草汤进行成分鉴定,得到32种化学成分,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异甘草素、芍药苷、没食子酸、阿魏酸、丹皮酚等化学成分与骨关节炎关系密切。2体内和体外实验确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在体内实验中,根据HE染色、番红O染色、免疫组化技术及OARSI组织学评分结果,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关节表面破坏严重,软骨各层结构紊乱,OARSI评分显着升高,并且软骨中COL2表达降低,MMP-13表达升高,而中剂量(4.32g/kg)及高剂量(8.64g/kg)的芍药甘草汤能明显改善这一现象。在体外试验中,发现与0天相比,小鼠软骨前体细胞ATDC5在诱导到第14天时,糖胺聚糖含量以及COL2和MMP-13的蛋白表达升高最为显着,说明细胞分化成功,最佳诱导时间为14天,根据MTT实验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经IL-1β炎性因子介导的ATDC5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且COL2表达降低,MMP-13表达升高,而4%浓度的芍药甘草汤血清能抑制这一变化。以上实验结果共同说明芍药甘草汤能有效治疗骨关节炎,且体外实验中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最佳剂量为中剂量(4.32g/kg)及高剂量(8.64g/kg)。3基于转录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以表达差异倍数|log2FoldChange|>1,显着性padj<0.05为标准对转录组学得到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得到735个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然后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最终获得MYC、Cyclin D1、EGF、Insulin,MAPK五个关键靶点以及AGEs-RAGE和PI3k-AKT两条关键通路。4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发现模型组软骨中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明显升高,而芍药甘草汤能明显抑制这些炎性因子的释放,其中高剂量(8.64g/kg)效果最为显着,另外根据免疫印迹结果,发现模型组软骨中C-myc及p38 MAPK蛋白表达升高,经过芍药甘草汤干预后,C-myc及p38 MAPK的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说明芍药甘草汤能明显抑制-myc及p38 MAPK蛋白的过表达,高剂量(8.64g/kg)的抑制最为明显。结论1芍药甘草汤通过保护关节软骨表面,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合成,减少软骨外基质降解和软骨细胞损伤,进而延缓软骨退变和骨关节炎进程,该结果为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参考。2芍药甘草汤通过异甘草素、芍药苷、没食子酸、阿魏酸、丹皮酚等多种成分作用于 MYC、Cyclin D1、EGF、Insulin、MAPK 等靶点,以及 AGEs-RAGE 和PI3k-AKT等途径治疗骨关节炎,该结果为未来骨关节炎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3芍药甘草汤能减少骨关节炎中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释放,另外还能抑制C-myc和p38 MAPK蛋白在骨关节炎中的过度表达,该结果进一步阐述了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

阴倩雅[3](2021)在《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究敷和汤治疗己亥年不寐的证治规律》文中提出目的:运用中医五运六气天人合一理论,以敷和汤治疗不寐为例,探究己亥年(2019年)血不养神型不寐的病机特点及敷和汤治疗的有效性及作用机理。从己亥年不寐患者出生年月日的运气要素的规律性,以天人相应思想,探究己亥年失眠症的证治规律。方法:本研究收集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75例(其中所有资料完整者63例),予以敷和汤2周,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统计其一般资料及中医症状评分表,评估其临床疗效;收集2019年所有资料完整不寐患者(205例),对其出生日期的天干、地支、岁运、主气、客气、司天等运气要素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己亥年不寐患者运气体质的规律。结果:1.己亥年导师门诊所有不寐患者205例,其中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75例,己亥年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所占构成比为36.6%。2.一般资料资料完整且连续服用2周敷和汤的患者有63例,本研究结果显示:63例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7。205例不寐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66,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63例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中,40-49岁年龄段及50-59岁年龄段出现的频次最多,构成比分别为28.6%及25.4%,40岁以上的患者占77.8%;在205例不寐患者中,40-49岁年龄段及50-59岁年龄段出现的频次最多,分别占比23.4%及23.9%,40岁以上的人数占75.1%,这提示发病可能肾气衰减、阴血不足有关。3.疗效评价经统计,在63例不寐患者中,其中医症状评分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评分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痊愈者为3例,显效26例,有效2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约为92.1%。在中医症状评分表的6项主症(包括虚烦不眠、入睡困难、夜间醒来、醒后再次入睡困难、醒后再次入睡时间较长、睡眠时间不足)中,每项主症评分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虚烦不眠症状的治愈率为37.3%,改善率为93.2%;入睡困难症状治愈率为45.2%,改善率为88.7%;夜间醒来症状的治愈率为31.6%,改善率为89.5%;醒后再次入睡困难的治愈率为49.1%,改善率92.5%;醒后再次入睡时间大于0.5小时症状的治愈率为47.1%,改善率90.2%;睡眠时间不足的治愈率为43.6%,改善率为89.1%。4.运气要素在63例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中,年干最多为戊年,为火运太过之年,有10例,占比15.9%;丁年(木运不及)及辛年(水运不及)分别有8例,各占比12.7%。患者出生日期的五运最多为火运,有19例,占比30.2%;其次为木运,有14例,占比22.2%。患者出生日期的地支最多的为亥之年,有10例,占比16%。患者出生日期的司天、在泉之气最多为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者,有14例,占22.2%。患者出生日期的主气为太阴湿土较多,为17例,构成比为27%。患者出生日期的客气为少阴君火较多,为15例,构成比为23.8%。在63例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中,综合每位患者的所有运气要素统计,58例患者其运气因素中有木运不及或(和)金运太过或(和)厥阴风木或(和)阳明燥金,占比92%。在63例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中,据其卡方拟合度的P值所示:与理论分布对照,患者出生日期的岁运中火运的分布与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生日期的地支中亥之年与其他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生日期的主气太阴湿土与其他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运气要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05例不寐患者中,患者出生年份年干为丁、庚之年较多,分别为26例及25例,分别占比12.7%及12.1%。患者出生年份年干为木运之年较多,分别为44例,占比21.5%。患者出生年份地支为亥之年最多,有30例,占比14.6%;其次为卯之年,有25例,占比12.2%。患者出生年份司天、在泉为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较多,分别为41例及39例,分别占比20.0%及19.0%。患者出生日期的主气为太阴湿土较多,为41例,构成比为20%。患者出生日期的客气为厥阴风木较多,有40例,构成比为19.4%。在205例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中,综合每位患者的所有运气要素统计,186例患者其运气因素中有木运不及或(和)金运太过或(和)厥阴风木或(和)阳明燥金,占比90.7%。在205例不寐患者中,据其卡方拟合度的P值所示:与理论分布对照,其患者出生日期的地支为亥之年、巳之年的分布与其他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运气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敷和汤为针对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而设,导师使用本方的指征为血不养神所致不寐。方中配伍体现了《内经》“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的思想。敷和汤能显着改善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的睡眠质量,包括虚烦不眠、入睡困难症状、夜间醒来、醒后再次入睡困难、醒后再次入睡时间及睡眠时间不足等症状,也为异病同治和治疗范围的扩展提供了临床依据。2.不寐的主要人群为女性及中老年人。女性具有特殊的生理特点,其经、带、胎、产中最易耗血失血,致肝血不足;且女性最易为情志所伤,而致肝气郁滞。较男子而言,女子生理特性使得其更易肝血不足,继而肝不藏魂,更易发为不寐。中老年人相较于青少年而言,其生理特点为肾阴渐衰,气血渐衰,阴血不足,肝不藏魂,神魂不安,发为不寐。3.人体受到运气因素的影响,其所患疾病亦有一定规律性。以己亥年厥阴风木司天为例,此年受此种运气影响,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构成比约为36.6%,即当年运气对患者发病有一定影响。但不应只考虑己亥年的运气要素,亦应该结合患者的出生年月日的运气要素,综合考量,结合患者所表现的症状,拨云见日。临床诊病之时,需在四诊合参之时,加以患者出生之时运气要素与就诊之时的运气要素,综合考量,分析其主要受何邪所犯,再辨证处方用药。4.就不寐病而言,主因肝郁气滞或肝血不足、肝不藏魂所致,与肝木关系密切。综合患者的所有运气要素而言,己亥年不寐病患者运气体质主要受厥阴风木司天(地支为亥)的影响,多受木运不足、金运太过,或阳明燥金之气等因素影响,使得患者为肝木不足,燥金伐木所累,故而发为不寐。通过对63例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的出生年月日的运气要素统计分析发现:己亥年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的运气体质有一定规律性,即在己亥年(土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出生日期的运气要素中,具有年运为火运、主气为太阴湿土及司天为厥阴风木这三种运气要素的患者更具有患血不养神型不寐的倾向。通过对205例不寐患者的出生年月日的运气要素统计分析,发现己亥年不寐患者的出生运气要素有一定规律性,即在己亥年(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影响患者发为不寐的主要出生运气要素为厥阴风木司天。

庄小津[4](2021)在《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旨在观察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在止痛、改善创缘水肿及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等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希望为混合痔术后止痛提供一种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方便于临床操作的中药外用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2名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82例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厦门市中医院肛肠科收治入院的18岁~65岁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患者并接受外剥内扎术治疗。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接受肛肠科护理常规的同时接受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接受肛肠科护理常规的同时使用仿制安慰剂药饼进行穴位贴敷。疗程为7天,术后6小时开始贴敷,并收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第1、2、3、5、7天“VAS疼痛积分”,观察创缘水肿程度,记录创面愈合时间,比较两组的总疗效、各临床症状的改善等情况,以及局部皮肤有无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并分析三大常规及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综合评价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2例患者,至试验结束未出现脱落病例,共82例完成了临床观察并纳入统计。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疼痛评分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后收集到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治疗后2小时、第1、2天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5、7天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总体疗效对比情况:治疗组41例患者中,痊愈7例,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有效率90.24%;对照组41例患者中,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有效率73.1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者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在术后创缘水肿程度、创面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水肿程度较轻,愈合时间较短。(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贴敷部位未见局部皮肤感染、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具有缓急止痛,清热祛湿,活血消肿等功效,能有效缓解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肛门疼痛症状,改善术后创缘水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徐文强[5](2021)在《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何晓晖教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首批名中医,江西省首批国医名师。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等经典着作,且博采百家,兼容并蓄,从中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从事中医工作50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治疗经验,尤为擅长治疗脾胃病,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该研究全面系统地探析、总结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冀传承其学术经验,并发扬光大。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并查阅胃脘痛有关的古代医籍资料及现代文献资料,其中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经典着作为主体,系统整理相关方剂和条文,探讨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古代医家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认识,及其治则、治法、方药和配伍加减规律。借鉴历代脾胃病医家、当代脾胃大家、国医大师及旴江名医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的学术经验,为本研究奠定良好的文献学基础。2.着作读研法。何老师主编学术着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学验俱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通过系统学习何老师《何晓晖诊治脾胃病》《脾胃病临证新识新探新方》《辨证论治概要》《中医150证候辨证论治辑要》等着作和相关学术论文,深入学习、体会、熟悉何老师的脾胃病理论和经验,探索其学术渊源及用方用药规律和经验。3.经验总结法。跟随老师专家门诊二年半,收集脾胃病治疗病案五千余份。通过临床跟诊,患者随访、病案整理,筛选导师2018-2021年临床诊治的胃脘痛中较完整的医案,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提炼老师临床脾胃病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诊疗经验,总结老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和组方用药规律。结果: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可以从用经方与创新方两个方面来总结。何晓晖教授用经方的学术思想:(1)何晓晖教授通过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将其中治疗胃脘痛的相关方剂依据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功用主治,将分为七大类,即半夏类方、柴胡类方、桂枝类方、大黄类方、黄连类方、附子类方、其它类方。(2)何晓晖教授临证运用经方之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圆通活变,师古不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注重继承、整体思辨,即完完整整继承张仲景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从脾胃的生理病理出发,将胃肠看作一个整体,提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等四辨一体的辨证方法;二是重在活用,与时俱进,在药物上合方化裁、病证结合,用量上轻重不一、灵活多变,用法上以衡为法、以胃为本;三是贵在创新,传承发扬,创制出诸多治疗脾胃病的新方,形成了个人独具一格的学术特色。何晓晖教授创新方的学术思想:(1)何晓晖教授临床治疗脾胃病用方特色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一为明理明法、精选主方;二为以衡为法、周密组方;三为博采众方、取长补短;四为善用经方、变化灵巧;五为推陈出新、创制新方;六为深入洞彻、拓展运用;七为衷中参西,重视验方。(2)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主要分为以下九个方面,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验方。如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脘痛的和中调胃汤;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温中调胃汤;胃火炽盛型胃脘痛的清中调胃汤;胃阴不足型胃脘痛的润中调胃汤;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疏肝调胃汤;胆胃不和型胃脘痛的降逆调胃汤;脾胃湿热型胃脘痛的清化调胃汤;胃络瘀阻型胃脘痛的逐瘀调胃汤;久治不愈型胃脘痛的六和汤,治疗效果显着。结论:何晓晖教授临床辨治胃脘痛之际,认为当下胃脘痛的发生以内伤多见,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性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多寒热虚实互有兼夹。具体运用上,以“衡法”为指导思想,用方之际,师遵仲景,喜用经方,然师古不泥,从胃肠一体的生理特点出发,形成了“四辨一体”的独特诊疗模式,并提倡经方活用,在药物加减、剂量运用、方药配伍上,做到病证相统,汤证一体。同时积极结合自身多年临床诊治经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组方创方上,形成了自身显着的七大鲜明特色,并以此创制出治疗胃脘痛的九个经验方,疗效显着,重复性好,大大拓展了临床治疗胃脘痛的思路。本研究系统地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进一步丰富治疗胃脘痛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案。

黄麟荇[6](2020)在《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海马GABAa受体、BDNF和SYN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电针“曲池”“阳陵泉”结合加味芍药甘草汤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脑组织海马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受体)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前可塑性相关蛋白SYN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机制。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通过2次随机筛选出63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曲池、阳陵泉)、中药组(灌服加味芍药甘草汤水煎剂)、针药结合组(电针曲池、阳陵泉+灌服加味芍药甘草汤水煎剂)和西药组(灌服巴氯芬溶液)共7组,每组9只。空白组正常饲养;假手术组不结扎,也不插线,内囊注射生理盐水,余均同模型组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内囊注射NMDA受体法制作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第1天起各治疗组开始施予相应治疗方法,均每日1次,治疗5天。除空白组外,各组均同电针组行捆绑束缚,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均灌服等量生理盐水5天。分别在造模后与治疗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和肌张力评分;运用骨骼肌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分析左侧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的I型、II型肌纤维比例;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海马中GABAa受体、BDNF、SY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1.Zea longa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增高,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说明电针、中药、针药结合及西药均能改善大鼠的肌张力,各组间差异不明显。2.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增高,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说明电针、中药、针药结合及西药均能改善大鼠的肌张力,其效应相当。3.大鼠左侧肱二头肌、股四头肌I型、II型肌纤维比例:在碱染(p H10.7)条件下,I型肌纤维呈浅色,II型肌纤维呈深棕色。染色结果显示各组肌肉均出现不同程度溶解,I型、II型肌纤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纤维间距加大。各组大鼠肱二头肌、股四头肌I型肌纤维比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大鼠海马区GABAa受体、BDNF、SYN基因表达水平方面: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表达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中药组比较,针药组和西药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针药组和西药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大鼠海马区GABAa受体、BDNF、SYN蛋白表达水平方面: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表达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中药组比较,针药组和西药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针药组和西药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针药结合(电针曲池、阳陵泉+加味芍药甘草汤)能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神经功能及肌张力。2.针药结合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海马GABAa受体、BDNF、SY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

钱哲[7](2020)在《“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中医理论在治疗过程中也不断发展。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后发现部分从“肝”、“脾”论治膝骨性关节炎的理论、为“肝脾同治”理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梳理“肝脾同治”理论,阐述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将传统实验方法与生物信息学技术相结合,完成理论构建、实验验证、网络数据库挖掘、科学组方等一系列研究。方法:1.通过对经典方剂的筛选选择“肝脾同治”经典方——芍药甘草汤为例展开研究。2.从ETCM数据库搜索芍药甘草汤成分和靶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用DAVID对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对化合物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综合上述结果分析芍药甘草汤治疗OA大鼠模型的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为“肝脾同治”理论组方奠定基础。3.建立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及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MTT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上清液IL-6、IL-10含量影响,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中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WB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4.ACLT法建立大鼠KOA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组及芍药甘草汤+PTDC组。光学显微镜进行病理学观察芍药甘草汤对大鼠KOA模型的影响,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IL-6、IL-1β、TNF-α、SOD、MDA含量影响,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WB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NF-κB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5.ACLT法建立大鼠KOA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大鼠OA模型血清进行分析,输出结果进行差异物筛选及KEGG分析。6.从ETCM数据库搜索“肝脾同治”组方成分归经和靶标,用Cytoscαpe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用DAVID对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综合上述结果分析“肝脾同治”组方治疗KOA大鼠模型的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完成“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治疗KOA方剂组成。结果:1.芍药甘草汤潜在靶点中的32个与KOA疾病基因共表达,重要靶点主要富集在25条信号通路上,其中9条与KOA高度相关。11个化合物与14个靶点完成分子对接,通过ECTM数据库检索到含有这11个化合物的中药28味,初步完成“肝脾同治”组方数据库的构建。2.MTT结果显示:炎症因子IL-1β(10 ng/ml)72小时内对软骨细胞无毒性作用,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与未经治疗时相比芍药甘草汤2.5g/kg含药血清提高软骨细胞活性,在加入10%芍药甘草汤2.5g/kg含药血清后软骨细胞活力没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显着差异。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含量显着升高、IL-10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IL-6含量显着降低、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IL-6含量显着降低、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相比,其IL-6含量显着升高、IL-10含量显着降低(P<0.05)。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表达(P<0.05)。软骨细胞中总IκBα的表达没有因为IL-1β的加入而增加,但IκBα磷酸化程度(p-IκBα)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干组p-IκBα的浓度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p-IκBα含量降低(P<0.05);与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相比,p-IκBα含量升高(P<0.05)。3.病理学结果及评分显示芍药甘草汤通过抑制软骨基质及软骨表面退化改善KOA大鼠软骨退变。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下降(P<0.01),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PDTC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但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其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5),SOD含量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大鼠OA模型MMP-13、ADAMTS-5和IL-6蛋白显着升高(P<0.05),而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大鼠滑膜中总IκBαα的表达没有变化,IκBα磷酸化程度(p-IκBα)显着升高(P<0.05),予芍药甘草汤干预后p-IκBα的浓度下降(P<0.05)。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PDTC组p-IκBα含量降低(P<0.05),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其p-IκBα含量升高(P<0.05)。4.差异物筛选显示:在阳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共筛选到380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314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模型组vs.正常组共筛选到484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270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在阴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共筛选到507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个158下调表达的代谢物,模型组vs.正常组共筛选到351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327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KEGG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在阳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7条代谢通路中,;在阴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5.“肝脾同治”组方中的中药大多归肝经、脾经、胃经,其潜在靶点中的48个与KOA疾病基因共表达,重要靶点主要富集在26条信号通路上,其中13条与KOA高度相关。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芍药甘草汤的关键靶蛋白进行KEGG分析后发现其KOA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糖脂代谢等。2.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具有抑制炎症作用,机制与其调控NF-κB相关信号通路有关。3.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模型改善骨关节炎具有抑制炎症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相关信号通路有关。4.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芍药甘草汤通过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脂质代谢等途径改善大鼠OA模型。5.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肝脾同治”组方的关键靶蛋白进行KEGG分析后发现其KOA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糖脂代谢、血管生成及细胞自噬等。

曲缘章,马生军,朱广伟,万林春,孙博,李雅静,郭杰,徐腾腾,常阿倩,李刚,杨林勇,李宝国[8](2020)在《芍药甘草汤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文中指出芍药甘草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白芍和甘草(炙)等比例配伍而成,具有养血敛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之功效,用于血虚津伤和筋脉失濡所致的腿脚挛急、脘腹疼痛。被历代医家推崇并沿用至今,并且拓展出了应用范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显着的解痉、止痛、镇咳、平喘及抗炎等作用,用于治疗痉挛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及妇产科疾病等。笔者从芍药甘草汤的历史沿革与方义衍变、组方配伍分析、药理药效学研究、现代临床应用4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该经典名方的现代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并为其制剂的临床定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高志刚,戴卫红[9](2019)在《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及方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是中医治疗的经典名方,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肌肉痉挛、坐骨神经痛、顽固性呃逆、丛集性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原发性痛经、面肌痉挛、不安腿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横纹肌溶解症、皮肤瘙痒等多种疾病。研究证明,白芍甘草配伍以1∶1最佳;不同剂量比对不同疾病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芍药甘草汤宜合煎,而不宜分煎合并。通过综述,证实了经方剂量配伍的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

林珍妮[10](2019)在《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腓肠肌痉挛是指腓肠肌突发性肌肉强烈收缩,肢体筋脉牵掣、痛如扭转,疼痛剧烈,常在受寒刺激、运动后、睡眠时,尤其是寒冷的夜间发生,患者常因痉挛所致的巨大疼痛而从睡梦中惊醒,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成正比,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可能会导致患者在工作或其他日常活动中遇到更多问题,而且剧烈肌肉疼痛不仅会影响睡眠,而且往往会导致患者在数天内因小腿疼痛而行走困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研究主要观察针刺支沟穴与针刺承山穴对治疗腓肠肌痉挛的疗效对比,初步探讨下病上取与局部选穴对痛症的临床疗效,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本病提供较优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腓肠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支沟组和承山组,支沟组30例,承山组30例。支沟组针刺支沟穴,承山组针刺承山穴。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5次为1疗程,共5日,并在疗程结束的的第1周及第1个月随诊,共2次。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疼痛评分、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健康调查评分等变化,并跟据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对以上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tata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腓肠肌的症状分级积分、体征分级积分、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备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前失眠严重指数相比,P=0.431,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症状分级积分比较:支沟组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症状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3.体征分级积分比较: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体征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徘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4.疗效评定: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支沟组临床治愈13例(43.4%),显效14例(46.7%),有效2例(7%),无效1例(3%),总有效率96.7%;承山组临床治愈8例(26.7%),显效12例(40%),有效8例(26.7%),无效2例(7%),总有效率93.3%。根据秩和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治疗腓肠肌痉挛均有明显疗效,但支沟组的临床治愈率比承山组高,说明支沟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效果比承山好。5.疼痛评分比较:(1)两组患者第1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7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734,P=0.058>0.05,说明支沟组和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相近。(2)两组患者第2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未随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7.642,P=0.008<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3)两组患者第3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22.39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4)两组患者第4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0.353,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5)两组患者第5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但是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没有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提示在第5次治疗支沟组和承山组对于疼痛的改善随着时间的变化,两者趋势接近。组间效应检验F=48.46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减轻疼痛均好于承山组。6.失眠严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情况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7.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支沟组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而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功能障碍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相对来说支沟组的疗效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8.健康调查评分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比,支沟组和承山组在PF及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随访第1个月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腓肠肌痉挛的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低,其主要影响健康和日常活动和躯体疼痛,在各组之间,其余SF-36项目中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躯体疼痛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结论:针刺支沟穴与承山穴都是治疗腓肠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但支沟组的治疗方案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在症状分级、体征分级,以及患者自评疼痛指数、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方面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综上所述,说明针刺支沟穴治疗腓肠肌痉挛有效且安全,值得广泛推广。

二、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酸甘化阴法及其常用方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酸甘化阴法源流
2 酸甘化阴法常用方药的临床应用
    2.1 养阴生津润燥
    2.2 舒筋缓急止痛
    2.3 收敛固摄
    2.4 益精补血
3 小结与展望

(2)基于转录组学探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芍药甘草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探究芍药甘草汤化学成分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药效学确证
    前言
    第一节 基于体内实验确证SGD治疗OA的药效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节 基于体外实验确证SGD治疗OA的药效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
    前言
    第一节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SGD治疗OA的关键靶点和通路
        1方法
        2 结果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SGD治疗OA的关键靶点和通路
        1 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酶联免疫吸附及免疫印迹实验验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和通路
    前言
    第一节 基于ELISA实验验证SGD治疗OA的关键靶点和通路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第二节 基于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SGD治疗OA的关键靶点和通路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附件

(3)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究敷和汤治疗己亥年不寐的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1 现代医学对失眠(不寐)的认识
    2 中医对不寐的认识
    3 五运六气理论对不寐的认识
        3.1 五运六气理论
        3.2 己亥年司天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3.3 己亥年司天之气对不寐的影响
    4 敷和汤治疗不寐的理论基础
        4.1 敷和汤解析
        4.2 敷和汤治疗血不养神型不寐的理论基础
研究内容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终止试验标准
    8 治疗方案
    9 疗效评价
    10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本情况
        1.1 性别
        1.2 年龄
    2 疗效评价
        2.1 血不养神型不寐占比
        2.2 正态性及秩和检验
        2.3 总有效率
        2.4 主症疗效分析
    3 运气体质与不寐的规律性
        3.1 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63例)运气要素分析
        3.2 所有不寐患者(205 例)运气要素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
        1.2 年龄
    2 血不养神型患者占比
    3 治疗指征分析
        3.1 疗效分析
        3.2 主症分析
    4 运气要素分析
        4.1 己亥年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的运气要素
        4.2 己亥年所有不寐患者的运气要素
        4.3 血不养神型不寐患者与所有不寐患者运气要素的异同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不寐中医症候评分量表(血不养神型)
附录
    综述 基于敷和汤方药研究酸甘化阴治法的临床应用
        1 敷和汤的病机为血虚生风
        2 敷和汤的治法为酸甘化阴
        3 酸甘化阴的意义及应用
        3.1 酸甘化阴以养阴生津
        3.2 酸甘化阴用以缓急舒筋
        3.3 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
        3.4 酸甘化阴以养心安神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相关理论研究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
        1.3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
    2 穴位贴敷疗法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中医学对穴位贴敷疗法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穴位贴敷疗法的研究
    3 芍甘止痛方相关理论研究
        3.1 芍药甘草汤
        3.2 止痛如神汤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中止研究标准
    6 剔除标准
    7 脱落标准
    8 样本量估算
    9 病历分组
    10 药物制备
    11 治疗方案
    12 临床观察项目
        12.1 疗效评价
        12.2 安全性评价
    13 不良反应的处理
    14 统计方法
    15 伦理学要求
    16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2 疗效观察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2.3 疗效比较
        2.4 两组水肿程度评分比较
        2.5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3 安全性观察
    4 病例完成情况
第四部分 分析讨论
    1 芍甘止痛方选方及意义分析
    2 穴位贴敷选穴分析
        2.1 神阙穴
        2.2 二白穴
        2.3 承山穴
    3 药物制备分析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疗效分析
        4.2 安全性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经方治疗胃脘痛的研究概况
    1 胃脘痛、经方的概念
        1.1 胃脘痛的概念
        1.2 经方的概念
    2 《内经》对胃脘痛的论述
    3 《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胃脘痛治疗的概述
    4 古今医家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的概况
        4.1 古代名医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
        4.2 旴江名医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
        4.3 当代国医大师运用经方治疗胃脘痛
    5 经方治疗胃脘痛的现代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何晓晖教授用经方的学术经验
    1 何晓晖教授对治疗胃脘痛的经方探究
        1.1 半夏类方
        1.2 柴胡类方
        1.3 桂枝类方
        1.4 大黄类方
        1.5 附子类方
        1.6 黄连类方
        1.7 其它类方
    2 何晓晖教授用经方的学术特色
        2.1 首在继承,整体思辨
        2.2 重在活用,与时俱进
        2.3 贵在创新,传承发扬
第二部分 何晓晖教授创新方的学术经验
    1 何晓晖教授治疗脾胃病用方特色
        1.1 明理明法,精选主方
        1.2 以衡为法,周密组方
        1.3 博采众方,取长补短
        1.4 善用经方,变化灵巧
        1.5 推陈出新,创制新方
        1.6 深入洞彻,拓展运用
        1.7 衷中参西,重视验方
    2 何晓晖教授治疗胃脘痛九方及其组方思想探析
        2.1 和中调胃汤——寒热虚实错杂型胃脘痛
        2.2 温中调胃汤——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2.3 清中调胃汤——胃火炽盛型胃脘痛
        2.4 润中调胃汤——胃阴不足型胃脘痛
        2.5 疏肝调胃汤——肝胃不和型胃脘痛
        2.6 降逆调胃汤——胆胃不和型胃脘痛
        2.7 清化调胃汤——脾胃湿热型胃脘痛
        2.8 逐瘀调胃汤——胃络瘀阻型胃脘痛
        2.9 六和汤——久治不愈之胃脘痛
第三部分 学习老师用方治疗胃脘痛的初步实践体会与小结
    1 初步实践
        1.1 病案一
        1.2 病案二
    2 心得体会
        2.1 对于四诊的体会
        2.2 辨病与辨证的体会
        2.3 对于“调胃九方”临床运用体会
        2.4 对于用药方面的体会
        2.5 预后调护的体会
    3 小结
        3.1 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3.2 衡法在胃脘痛中的运用
        3.3 何晓晖教授用经方治疗胃脘痛的特色
        3.4 何晓晖教授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特色
        3.5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海马GABAa受体、BDNF和SY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1.1.3 主要仪器及器械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造模及治疗
        1.2.2 模型成功的判定方法及标准
        1.2.3 针刺及药物给药方法
        1.2.4 观察指标及动物取材检测方法
    1.3 统计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大鼠造模以及模型入组和死亡情况
    2.2 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2.3 对各组大鼠Ashworth评分的影响
    2.4 对大鼠左侧肱二头肌、股四头肌I、II型肌纤维比例的影响
    2.5 对各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GABAa受体、BDNF、SYN蛋白表达的影响
    2.6 对各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GABAa受体、BDNF、SYN m RNA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中医学对脑卒中肢体痉挛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3.1.1 中医学对脑卒中肢体痉挛病因病机的认识
        3.1.2 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3.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肢体痉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2.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发病机制的认识
        3.2.2 治疗进展
    3.3 电针曲池、阳陵泉的选穴依据
    3.4 加味芍药甘草汤的选择依据
    3.5 改良的MACO线栓+内囊注射NMDA法制作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模型
    3.6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的影响
        3.6.1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大鼠肢体痉挛状态的神经功能影响
        3.6.2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的影响
        3.6.3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骨骼肌肌纤维的影响
        3.6.4 GABA在脑卒中肢体痉挛产生机制中的作用
        3.6.5 BDNF能够保护神经元损伤,加快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3.6.6 突触可塑性与GABAa受体、BDNF的关系
        3.6.7 突触前可塑性相关蛋白SYN作为突触发生的标志物与脑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3.6.8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海马GABAa受体、BDNF、SYN表达的影响
    3.7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药对脑卒中后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病名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病机的认识
    3.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治则的认识
        3.1 从筋论治
        3.2 从骨论治
        3.3 筋骨同治
    4.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4.1 中医内治法
        4.2 中医外治法
    5. 生物信息学、中医药、膝骨性关节炎之间的关系
        5.1 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
        5.2 生物信息学与膝骨性关节炎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肝脾同治”论治膝骨性关节炎
    1. 中医理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2. 肝虚筋损是致病之本
    3. 少阳经失养是致病表现
    4. 脾土失养是致病关键
    5. “肝脾同治”治疗KOA
    6. “肝脾同治”为理论指导的KOA辨证论治
    7. 以“肝脾同治”为理论指导的方剂筛选
    8. 芍药甘草汤与KOA
    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检索
        1.2 KOA相关疾病靶点检索
        1.3 基于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大鼠KOA模型“潜在靶蛋白”
        1.4 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1.5 重要靶标的功能富集分析
        1.6 靶点-化合物分子对接验证研究
    2. 结果
        2.1 芍药甘草汤活性成分筛选与ADME分析
        2.2 膝骨性关节炎疾病基因获取
        2.3 基于蛋白质组学获取的大鼠KOA模型“潜在靶基因”
        2.4 网络获取KOA疾病基因与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取潜在“靶基因”汇总分析
        2.5 芍药甘草汤有效化合物靶基与疾病基因汇总分析
        2.6 芍药甘草汤草药-靶点网络
        2.7 芍药甘草汤的靶点网络
        2.8 芍药甘草汤重要靶标干预的生物学过程
        2.9 分子对接实验验证芍药甘草汤有效成分与KOA靶基因的的空间匹配
    3. 讨论
        3.1 运用ETCM数据库进行数据检索的可行性
        3.2 通过网络数据库检索单味药有效成分与复方有效成分是否存在差异
        3.3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芍药甘草汤治疗KOA机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药复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式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信息提取
        1.4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学评估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方剂中从“肝脾”论治的中药成分分析
        2.4 方剂中从“肝脾”论治的中药-归经网络
        2.5 文献纳入偏移情况分析
    3. Meta分析结果
        3.1 治疗总有效率
        3.2 治疗总有效率(调肝健脾药/总药含量)
        3.3 治疗总有效率(益肝健脾药/总药味数)
        3.4 VAS评分
        3.5 WOMAC评分
        3.6 安全性比较
        3.7 间接比较
        3.8 发表性偏倚
    4. 讨论
        4.1 本次系统评价的创新性和结果分析
        4.2 从“肝脾”论治KOA常用中药分析
        4.3 本次系统评价存在的局限性
        4.4 本次系统评价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芍药甘草汤治疗KOA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细胞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芍药甘草汤制备方法
        2.2 含药血清制备
        2.3 大鼠软骨细胞培养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 β诱导软骨细胞上清液IL-6、IL-10含量影响
        3.3 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中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
        3.4 WB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芍药甘草汤治疗KOA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芍药甘草汤的制备方法
        2.2 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制备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指标检测
        3. 结果
        3.1 病理学观察芍药甘草汤大鼠KOA模型影响
        3.2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IL-6、IL-1β、TNF-α含量影响
        3.3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SOD、MDA含量影响
        3.4 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
        3.5 WB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NF-κB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芍药甘草汤作用于大鼠KOA模型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芍药甘草汤制备方法
        2.2 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制备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代谢产物检测及产物分析鉴定
    3. 结果
        3.1 差异代谢物筛选
        3.2 热力图展示
        3.3 KEGG通路富集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部分 “肝脾同治”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析
    1. 方法
        1.1“肝脾同治”建库相关数据收集
        1.2 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1.3 重要靶标的功能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肝脾同治”组方中包含的化合物及对应靶点
        2.2 “肝脾同治”方的中药-归经网络
        2.3 “肝脾同治”组方草药-靶点网络
        2.4 “肝脾同治”方的靶点网络
        2.5 “肝脾同治”组方重要靶标干预的生物学过程
    3. 讨论
        3.1 “肝脾同治”组方草药成分分析
        3.2 基因网络药理学分析“肝脾同治”组方治疗KOA机制
        3.3 “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的方剂组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芍药甘草汤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沿革与方义衍变
2 组方配伍分析
3 药理药效学研究
    3.1 解痉作用
    3.2 抗炎、镇痛作用
    3.3 止咳平喘作用
    3.4 保肝作用
        3.4.1对肝损伤的保护
        3.4.2 抗HBV
        3.4.3 抗肝纤维化
    3.5 保护胃黏膜
    3.6 免疫调节
4 现代临床应用
    4.1 治疗痉挛性疾病
    4.2 治疗各种疼痛症
    4.3 治疗炎症性疾病
    4.4 平喘[67]
    4.5 治疗便秘
    4.6 其他
5 讨论与展望

(9)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及方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研究
    1.1 肌肉痉挛
    1.2 坐骨神经痛
    1.3 顽固性呃逆
    1.4 丛集性头痛
    1.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6 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
    1.7 原发性痛经
    1.8 面肌痉挛
    1.9 不安腿综合征
    1.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11横纹肌溶解症
    1.12皮肤瘙痒
    2方剂学研究
        2.1历代医家对芍药甘草不同组成方剂的研究
    2.2 配伍剂量的研究
    2.3 配比对药效的影响
    2.4 合煎与分煎对组分的影响
3 结语

(10)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1.1 中医病名溯源
        1.1.2 病因病机分析
    1.2 现代西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2.1 发病机理
        1.2.2 常用治疗手段
    1.3 近代中医治疗腓肠肌痉挛的进展
        1.3.1 针灸治疗
        1.3.2 以支沟为主的治疗研究
        1.3.3 以承山为主的治疗研究
        1.3.4 以中药为主的治疗研究
    1.4 近代中医以“下病上取”法为主的治疗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2 研究方法
        2.1.3 实验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2.1.6 中止、剔除标准
    2.2 研究结果
        2.2.1 基线情况
        2.2.2 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2.2.3 疼痛评分(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
        2.2.4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
        2.2.5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2.2.6 健康调查简表(SF-36)
    2.3 不良反应观察
    2.4 脱落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 临床疗效分析
        3.1.1 基线性况
        3.1.2 症状评分
        3.1.3 体征评分
        3.1.4 疗效评定
        3.1.5 疼痛评分(VAS)
        3.1.6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
        3.1.7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3.1.8 健康调查简表(SF-36)
    3.2 治疗方法分析
        3.2.1 选穴原理
        3.2.2 下病上取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4.1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
    4.2 问题与展望
    4.3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酸甘化阴法及其常用方药的临床应用[J]. 魏玉苹,李珊珊,刘茜玮,赵琼,管志伟,杨翠玲.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1)
  • [2]基于转录组学探究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D]. 侯成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究敷和汤治疗己亥年不寐的证治规律[D]. 阴倩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D]. 庄小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何晓晖教授用经方、创新方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研究[D]. 徐文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针药结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海马GABAa受体、BDNF和SYN表达的影响[D]. 黄麟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7]“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D]. 钱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芍药甘草汤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J]. 曲缘章,马生军,朱广伟,万林春,孙博,李雅静,郭杰,徐腾腾,常阿倩,李刚,杨林勇,李宝国.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06)
  • [9]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及方剂研究进展[J]. 高志刚,戴卫红. 河北中医, 2019(05)
  • [10]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林珍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