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门狗及其实现方法

看门狗及其实现方法

一、Watchdog及其实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高扬,徐景硕[1](1994)在《Watchdog及其实现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atchdog是单片机应用系统中普遍采用的抗干扰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Watchdog的原理,以及在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实现Watchdog的方法。

李磊[2](2011)在《分布式计算引擎的集群管理及负载均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今,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速,网络数据量爆发式增长,如何高效处理海量数据业务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分布式计算的思想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给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分析研究,结合当前一些分布式计算相关产品的设计思想和实际项目需求,为电信领域的海量数据处理设计出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一个分布式计算引擎DVCP(Distributed Virtual Computing Platform),即分布式虚拟化计算平台。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将复杂的数据业务进行分割、分散到多台服务器中,在较低廉的系统资源部署情况下完成大量数据业务的处理。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DVCP系统设计,利用分布式计算思想,将复杂的任务分割成多个较为简单且清晰的步骤,由各服务器分别完成。实现系统的基本数据业务功能,包括原始数据采集、数据汇总、数据查询、数据备份。同时,对系统任务控制调度中心服务器Master的模块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2、为实现系统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设计并实现了一整套系统集群管理技术,包括集群节点状态的统一管理、各节点的故障恢复以及双机热备。为实现系统各功能,还专门设计了一套高效、可靠的网络通信机制。3、实现了DVCP系统所特有的负载均衡机制。各计算节点主动申请任务并实现自身的负载均衡,中心控制节点Master只负责负载数据收发与计算,不做负载均衡决策。不但很好地实现了项目对负载均衡的需求,而且降低了系统实现复杂度以及Master的压力,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通过测试,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管理界面对集群节点状态进行主动控制,并能根据系统总体负载情况动态增加或减少计算节点,使系统负载平均化,资源得到高效利用。Master带任务的双机热备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要求,使系统在Master主机出现故障后仍然能继续正常工作。

吕盛林[3](2011)在《基于ARM9的嵌入式监控终端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成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移动终端的核心,己经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相对于基于单片机、现场总线等技术的传统监控系统,采用嵌入式系统技术的移动监控终端拥有强大的网络处理能力,终端与终端、终端与服务器之间可组成一个监控网络,实现区域化集中监控。本课题以环境监控系统的开发为背景,具体研究了Linux驱动、根文件系统、多进程控制、扩展模块使用等方面的实现方法构建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环境监控终端系统,实现了对监控现场的环境数据的采集、存储、显示以及与数据中心通信、远程设置等功能。硬件采用以S3C2410为微处理器的ARM平台,再对其扩展触摸屏、GPRS模块、ModBus模块,分别实现人机界面、无线通信以及输入输出扩展等功能。操作系统采用开源的嵌入式Linux,对硬件平台进行U-Boot移植、内核移植和根文件系统制作,搭建起系统的软件运行环境。应用程序采用多进程构架,即按任务对监控功能进行模块化,一个进程主要完成一个任务,进程间通过socket实现数据的传递。应用程序使用MiniGUI实现人机界面;环境数据的存储SQLite数据库中,供显示和查询使用;使用串口操作方法来完成DTU的数据通信和ModBus扩展功能。多进程构架能够合理的利用Linux多任务处理能力,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数据中心完成对监控终端发送的数据进行处理,监控终端与数据中心一起构成了环境监控系统,经测试证明系统是稳定的。监控终端系统的是一个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其开发过程和方法也可以在其他的嵌入式产品中使用。

王文明[4](2009)在《动车组维修信息通信系统车载设备可靠性设计及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度铁路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动车组高速列车投入运行。如何提高列车的维修效率和质量,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动车组所采用的维修制度不能实时的获取列车运行中的状态和故障信息,这样就不能及时制定维修计划,所以我们需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解决。我们开发了一套基于GPRS无线通信的动车组维修信息车地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列车运行中的的状态和故障信息,并将其通过GPRS无线通信发送到地面维修中心。这样我们就可以及时制定维修计划,提高维修效率。本文在此系统的研发中,结合可靠性理论,主要从保障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上展开应用研究。针对列车上的工作环境恶劣、电磁环境复杂,设备平时工作在无人值守的条件下,为了保障系统的正常可靠工作,我们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了设计与实现。第一是进行硬件的可靠性设计,根据需求进行了相关部件的选取,并对其中的关键部分电源、机箱等进行了电磁兼容设计和保护,在硬件上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第二是进行软件的可靠性设计,首先我们采用了在关键点插入检测点的方式对软件运行进行检测。对于严重影响系统运行的故障使用watchdog实现自恢复,其它的检测内容则写入定制的日志文件供远程监控使用。还根据需求配置了防火墙的规则,保护系统的网络安全。第三引入了远程监控,结合系统的应用环境我们提出了一种远程监控模型,并完成相应的开发工作,这样我们可以在地面维修中心远程登录,实时掌握系统的运行情况,帮助我们分析问题,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最终所开发的设备通过了电磁兼容的检测,达到了TB/T 3034—2002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规定。对远程监控也进行了功能验证。

吴艳霞,顾国昌,付岩,程立新[5](2007)在《并发控制流检测技术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发控制流检测技术是防止由于单粒子反转事件而导致运行系统发生故障的有效手段,目前主要采用以控制流图为基础的结点签名技术。本文首先介绍并发控制流检测技术的分类标准;然后按照技术发展的脉络,从软硬结合、纯软件两方面介绍控制流检测技术的典型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提出基于目前的方法并发控制流检测技术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新的发展方向。

黄伟庆,丁昶,崔越,王思叶,张艳芳,赵博白,诸邵忆,毛锐,陈超[6](2018)在《基于恶意读写器发现的RFID空口入侵检测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物流管理、货物监控、会议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之而来的安全威胁是不得不需要考虑的隐患因素.在无线通信技术中,空中接口定义了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电磁连接技术规范.目前大部分RFID设备采用公开的标准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传输,使得RFID系统容易遭到恶意设备的空口入侵,从而导致RFID系统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与数据隐私保护问题.研究基于恶意读写器的实时发现,完成空口入侵的检测,避免空口数据遭到窃取,保证数据传输安全.主要利用无源感知技术对RFID信号无线信道状态信息进行分析与计算,综合运用接收信号强度、相位、吞吐量等信息,提取并建立可以描述无线信道状态信息的参数.利用提取的参数建立基于有限状态机的RFID信号感知数据推断模型,结合自适应算法得出稳态作为依据,分析判断RFID信号的具体变化,实现基于恶意读写器的RFID空口入侵检测.

王冬生[7](2015)在《基于控制网络的多协议通信适配器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工业控制领域,控制网络技术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通讯技术发展和相互融合的网络化自动控制技术。从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乃至工业以太网都是以控制网络数据通讯为基础的。目前工业控制网络正朝着通讯网络化、数据集成化、控制分散化及现场设备智能化的特征方向发展。随着控制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串口接口的现场设备需要与不同协议的总线进行通信的问题日益凸显,本设计涉及了一种用于工业控制网络中的多协议数据转换装置,可以方便的实现RS232/RS485/RS422标准接口与Profibus-DP/CAN现场总线之间数据的多功能转换,属于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多协议数据转换类装置。本文首先介绍了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以及多协议通信适配器的发展现状,并重点研究和分析了Profibus-DP总线、CAN总线以及RS485、RS232、RS422串口的工作方式,帧结构。然后,根据通信适配器要实现的功能进行了硬件设计,在保证工业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的节约成本,硬件系统采用了W78E58B单片机为主控制器,使用专门的协议芯片与串口芯片进行总线通信接口的设计。最后,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之上,对各通信模块进行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主程序模块,Profibus-DP通信模块程序设计,CAN总线通信模块设计,串口通信模块设计。总线通信主要运用中断方式进行数据的接收与发送。文章阐述了软件设计的总体目标以及结构框架,介绍了相关通信程序的开发。在实验室环境下,利用虚拟设备模拟了工业现场环境,对通信适配器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实现具有任何一种标准接口RS485RS232RS422的工业现场设备到任何一种现场总线Profibus-DP总线、CAN总线的通信任务。

李伟[8](2002)在《多用户IC卡预付费电表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一种基于ST62T32B单片机的多用户IC卡预付费电表的研制,阐明了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给出了硬件、软件的结构。所研制的电表结构简单、计量精度高、抗干扰性好。

王振京[9](2016)在《基于LIN通信的汽车电动车窗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技术与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电子配置正朝着模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控制技术已不适应当前电子模块日益的增多的趋势,总线技术应运而生。LIN总线作为CAN总线的补充,以其实现方法简单、成本价格低廉的优势,在车身网络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动车窗在汽车产业中已成为标准配置,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技术各有优劣,质量也参差不齐。本文以Freescale的MC9S08SG16和SG08芯片分别作为主门和副门节点的微控制器,基于LIN通信网络和车门识别技术设计开发了电动车窗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本文首先对LIN总线协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分析了其报文传输的机制以及LIN API的实现方法,制定出了LIN协议的报文内容;然后综合考虑成本和性能因素对主控芯片进行选型;设计了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在此基础上,对车门识别和电机堵转保护等关键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在CodeWarrior编译环境中,运用模块化的方法对控制算法进行软件编程,设计完成了基于LIN通信的汽车电动车窗控制系统;之后用MATLAB/Simulink对所设计的控制系统算法进行建模仿真,用Target-Link软件对模型进行自动代码生成;最后针对实际生产过程中产品检测流程复杂、操作繁琐的缺点,本文设计开发了四门电动车窗控制器的检测平台,该平台的液晶系统能实时显示电动车窗的上升、下降、堵转电流和环境温度等参数。实车测试结果表明,驾驶员节点和副门节点控制效果良好,性能可靠稳定,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郭富强[10](2011)在《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平台通信控制板卡的硬件设计》文中指出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保护系统一直是中国核电技术难以突破的重要瓶颈之一,严重制约了中国核电的规模化发展和经济安全。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平台研制成功,将标志着中国核电数字化仪控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通信控制板卡是维系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保护系统内部、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数据通信的纽带。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快速的、带有自诊断功能的通信控制板卡对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平台的国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平台通信控制板卡要求符合1E级产品要求,开发过程和设计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在设计上必须满足板卡的通信功能、数据处理功能、通信隔离、电气隔离、板卡自监视等要求,同时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可靠性设计和电磁兼容等设计。本课题针对核安全级通信控制板卡的硬件进行研究和设计,采用高性能处理器实现数据处理功能;采用100M自定义网络完成通信功能;采用双口RAM实现通信数据的缓冲,以符合通信隔离的要求;采用光电转换的设计,实现电气的隔离;采用独特的看门狗电路实现板卡的自诊断功能;同时从元器件应用、接口防护、高速信号设计等多角度对可靠性和电磁兼容进行设计。本课题的硬件设计,通过了大量的单板功能和性能的测试,如通信功能、性能等;配合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平台的其他板卡和结构件,通过了EMC、振动等试验,完成了第三方的认证;配合软件,完成了V&V的认证。从而符合了核安全级产品的设计要求。

二、Watchdog及其实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atchdog及其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分布式计算引擎的集群管理及负载均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组织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技术
    2.1 分布式计算技术
        2.1.1 MapReduce
        2.1.2 Eucalyptus
        2.1.3 BOINC
    2.2 双机技术
        2.2.1 双机热备实现模式
        2.2.2 双机热备实现机制
        2.2.3 双机热备的优缺点
    2.3 负载均衡技术
        2.3.1 负载均衡技术简介
        2.3.2 常用的负载均衡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计算引擎系统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架构
        3.2.2 系统设计特色
    3.3 系统模块设计
        3.3.1 任务管理和任务调度模块
        3.3.2 定时器模块
    3.4 系统基本功能
        3.4.1 原始数据采集
        3.4.2 数据汇总
        3.4.3 数据查询
        3.4.4 数据备份与恢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群节点管理
    4.1 集群间节点通信
        4.1.1 通信模型选择
        4.1.2 节点通信策略
        4.1.3 通信协议
        4.1.4 通信模块实现
    4.2 节点状态管理
        4.2.1 节点状态管理模型
        4.2.2 节点启动与停止
        4.2.3 节点挂起与激活
        4.2.4 节点升级
    4.3 节点故障恢复
        4.3.1 节点故障恢复策略
        4.3.2 CU 故障切换
    4.4 MASTER 双机热备设计与实现
        4.4.1 Master 实现双机热备的必要性
        4.4.2 Master/Standby 身份确认
        4.4.3 Master/Standby 主备机切换
        4.4.4 Master/Standby 任务同步
        4.4.5 Master 双机任务恢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负载均衡策略设计与实现
    5.1 负载均衡策略
        5.1.1 Master Push 任务与负载均衡
        5.1.2 CU Pull 任务与负载均衡
    5.2 负载均衡实现
        5.2.1 CU 负载均衡实现流程
        5.2.2 Master 负载均衡模块的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功能测试
        6.2.1 节点状态管理
        6.2.2 Master 双机切换
        6.2.3 CU 负载均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ARM9的嵌入式监控终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2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1.2 国内外环境监控技术的现状
        1.2.1 国外环境监控技术现状
        1.2.2 国内环境监控技术现状
        1.2.3 国内环境技术的发展要求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监控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2.1 监控终端的设计
    2.2 硬件电路的设计
        2.2.1 ARM处理器简介
        2.2.1.1 ARM体系结构特点
        2.2.1.2 S3C2410 芯片简介
        2.2.2 硬件平台简介
    2.3 软件平台的设计
        2.3.1 嵌入式Linux简介
        2.3.1.1 嵌入式Linux的结构特点
        2.3.1.2 Bootloader简介
        2.3.1.3 Linux内核
        2.3.1.4 根文件系统
        2.3.2 终端软件构架
        2.3.2.1 数据管理进程
        2.3.2.2 人机界面进程
        2.3.2.3 网络通信进程
        2.3.2.4 复位进程
    2.4 数据中心软件的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发环境的搭建
    3.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3.2 BootLoader移植
        3.2.1 BootLoader简介
        3.2.2 BootLoader的结构和启动过程
        3.2.3 U-Boot移植
        3.2.3.1 U-Boot的代码结构
        3.2.3.2 U-Boot编译
    3.3 内核移植
    3.4 文件系统的移植
        3.4.1 编译/安装Busybox
        3.4.2 根文件系统的实现
        3.4.2.1 创建根文件系统的其他目录
        3.4.2.2 创建linuxrc文件
        3.4.2.3 创建/etc/inittab文件
        3.4.2.4 创建/ect/fstab文件
        3.4.2.5 创建/etc/init.d/rcS文件
        3.4.2.6 创建/usr/etc/rc.local文件
        3.4.2.7 创建.bashrc文件
        3.4.2.8 创建testshell脚本
        3.4.2.9 添加动态链接库文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驱动程序设计
    4.1 设备驱动简介
    4.2 ADC驱动程序设计
        4.2.1 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
        4.2.1.1 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
        4.2.1.2 A/D转换器的主要参数及意义
        4.2.1.3 S3C2410 相关寄存器
        4.2.2 驱动程序的编写
        4.2.2.1 构造A/D设备内存结构体
        4.2.2.2 驱动程序的加载
        4.2.2.3 A/D中断申请
        4.2.2.4 申请设备内存及初始化
        4.2.2.5 open方法
        4.2.2.6 write方法
        4.2.2.7 read方法
    4.3 Watchdog驱动程序设计
        4.3.1 Watchdog工作原理
        4.3.1.1 看门狗定时器的功能和特性
        4.3.1.2 S3C2410 看门狗相关寄存器
        4.3.2 驱动程序编写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用程序设计
    5.1 SQLite数据库程序设计
        5.1.1 SQLite的体系架构分析
        5.1.2 SQL语句的编译查询流程
        5.1.3 SQLite开发环境的搭建
        5.1.4 SQLite的移植
        5.1.5 SQLite应用程序设计
    5.2 ModBus扩展
        5.2.1 ModBus协议简介
        5.2.2 ModBus常用功能代码
        5.2.3 CRC校验
        5.2.4 ModBus程序设计
    5.3 GUI程序设计
        5.3.1 关于MiniGUI
        5.3.2 MiniGUI的移植
        5.3.3 MiniGUI程序设计
        5.3.3.1 MiniGUI的头文件
        5.3.3.2 MiniGUI程序所需的共享库
        5.3.3.3 程序入口函数MiniGUIMain
        5.3.3.4 事件驱动和消息机制
        5.3.3.5 窗口过程函数
        5.3.3.6 MiniGUI主窗口
        5.3.3.7 图形界面输出
    5.4 网络通信进程
        5.4.1 GPRS简介
        5.4.2 通信程序设计
    5.5 看门狗应用程序设计
    5.6 系统运行测试
    5.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课题工作总结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动车组维修信息通信系统车载设备可靠性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动车组维修制度现状
        1.1.2 车载设备的可靠性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
2 系统的软硬件平台选取和相关知识介绍
    2.1 可靠性工程
    2.2 系统硬件平台的选择
        2.2.1 工业控制计算机的特点
        2.2.2 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分类
    2.3 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
        2.3.1 Linux系统的特点
        2.3.2 Linux系统应用优势
    2.4 系统设计其它相关知识介绍
        2.4.1 GPRS技术
        2.4.2 Web技术基础
3 硬件可靠性设计
    3.1 嵌入式工控机主板
    3.2 机箱的电磁兼容设计
        3.2.1 机箱选材
        3.2.2 电磁兼容性设计
    3.3 电源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3.3.1 电源产生的各种干扰
        3.3.2 浪涌的防护
    3.4 通信接口的设计
    3.5 系统的接地设计
4 软件可靠性设计
    4.1 设备运行的检测
        4.1.1 软件的检测
        4.1.2 硬件的检测
    4.2 设备运行的记录
        4.2.1 系统日志
        4.2.2 定制的日志文件
    4.3 系统的自恢复
        4.3.1 Linux下的watchdog
        4.3.2 Watchdog模块的操作
        4.3.3 自恢复功能的实现
    4.4 系统的网络安全
        4.4.1 网络安全的分析
        4.4.2 网络安全的实现
5 设备的远程监控
    5.1 设备接入网络的实现
    5.2 程序建立网络连接
        5.2.1 Socket应用
        5.2.2 Socket模块的开发
    5.3 http协议的解析
    5.4 CGI模块
        5.4.1 CGI概述
        5.4.2 CGI模块的开发
6 实验验证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并发控制流检测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分类标准
3 典型并发控制流检测技术的分析
    3.1 软硬结合的实现方法
        3.1.1 源签名
        3.1.2 分派签名
    3.2 纯软件实现方法
        3.2.1 BSSC/ECI
        3.2.2 ECCA/PECOS
        3.2.3 ACFC
        3.2.4 CFCSS
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4.1 签名策略的改进
        4.1.1 基于控制流图的签名
        4.1.2 非基于控制流图的签名
    4.2 处理器结构的充分应用

(7)基于控制网络的多协议通信适配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提出背景
    1.2 控制网络简介
    1.3 现场总线概述
        1.3.1 现场总线技术特点
        1.3.2 现场总线发展现状
    1.4 多协议通信适配器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总线通信原理与串口接口
    2.1 通信参考模型
        2.1.1 OSI 参考模型
        2.1.2 现场总线的通信模型
    2.2 Profibus 总线通信原理分析
        2.2.1 Profibus 概述
        2.2.2 Profibus 的协议结构
        2.2.3 Profibus-DP 的通信模型
    2.3 CAN 总线通信原理分析
        2.3.1 CAN 总线技术规范
        2.3.2 CAN 通信模型
        2.3.3 帧结构和报文传送
        2.3.4 CAN 报文的编码、滤波和校验
    2.4 通用串行通信接口
        2.4.1 串行通信技术
        2.4.2 RS232 接口
        2.4.3 RS485 与 RS422
    2.5 本章小结
3 多协议通信适配器硬件设计
    3.1 多协议通信适配器硬件设计总体框架
    3.2 核心控制单元
        3.2.1 单片机 W78E58B
        3.2.2 控制单元硬件设计
    3.3 Profibus 总线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3.3.1 Profibus-DP 专用协议芯片 SPC3 及总线收发器
        3.3.2 电路设计
    3.4 CAN 总线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3.4.1 CAN 控制器及总线收发器
        3.4.2 CAN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3.5 串口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多协议通信适配器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主要构架
    4.2 主程序设计
    4.3 Profibus 总线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4.4 CAN 总线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多协议通信适配器测试
    5.1 多协议通信适配器测试环境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硬件电路图]
附录 B [部分主要程序]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LIN通信的汽车电动车窗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及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总线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电动车窗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结构
2. 电动车窗控制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1 整体设计
        2.1.1 设计方案
        2.1.2 车窗控制系统的总体框架
    2.2 嵌入式控制系统介绍
        2.2.1 Freescale MC9S12XEP100开发板
        2.2.2 应用软件的编译环境—Code Warrior
        2.2.3 嵌入式系统常用术语
    2.3 LI N总线协议的研究
        2.3.1 LIN总线协议简介
        2.3.2 LIN协议的分层结构
        2.3.3 LIN协议的报文传输和帧结构
    2.4 本章小结
3.电动车窗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车窗控制系统设计的功能需求
    3.2 主控芯片及其编译环境的介绍
        3.2.1 MC9S08SG16
        3.2.2 MC9S08SG08
        3.2.3 MCP2021-500
    3.3 车窗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原理图
    3.4 车窗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4.1 车门识别技术
        3.4.2 主控芯片电路
        3.4.3 主节点按键电路设计
        3.4.4 LED背景灯光电路设计
        3.4.5 双胞胎继电器电路设计
        3.4.6 LIN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5 系统硬件的抗干扰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电动车窗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软件设计的总体框架
    4.3 LIN通信协议的软件设计
        4.3.1 LIN通信协议的制定
        4.3.2 LIN通信协议API的实现
        4.3.3 LIN通信协议的软件实现
    4.4 车窗识别的算法设计
    4.5 电机堵转及时间保护算法
    4.6 软件的防干扰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电动车窗控制系统的建模仿真与功能测试
    5.1 控制算法的建模仿真
    5.2 自动代码生成
    5.3 功能测试
        5.3.1 软件调试
        5.3.2 负载箱体测试
        5.3.3 实验台架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平台通信控制板卡的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平台
    2.1 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平台的应用
    2.2 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平台的构成
第三章 通信控制板卡的总体设计
    3.1 通信控制板卡的设计要求
    3.2 通信控制板卡的总体设计
        3.2.1 板卡的设计形式
        3.2.2 板卡的硬件方案
    3.3 通信控制板卡的主要芯片选型
        3.3.1 处理器
        3.3.2 存储器
        3.3.3 双口 RAM
        3.3.4 通信控制 IC
        3.3.5 总线驱动芯片
        3.3.6 CPLD 芯片
第四章 通信控制板卡的硬件设计
    4.1 通信控制板卡的原理框图
    4.2 通信控制板卡的硬件设计
        4.2.1 通信控制板卡的供电设计
        4.2.2 复位和自诊断设计
        4.2.3 处理器设计
        4.2.4 存储器设计
        4.2.5 通信控制电路设计
        4.2.6 通信隔离电路设计
        4.2.7 电气隔离电路设计
        4.2.8 信息指示和测试接口设计
    4.3 CPLD 逻辑设计
        4.3.1 CPLD 功能说明
        4.3.2 CPLD 逻辑设计
    4.4 板卡的电磁兼容设计
        4.4.1 元器件的应用设计
        4.4.2 时钟电路应用设计
        4.4.3 多负载端接设计
        4.4.4 高速走线技术
        4.4.5 输入输出及其它相关
第五章 问题分析和测试结果
    5.1 主要问题分析
    5.2 测试对象和结果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Watchdog及其实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Watchdog及其实现方法[J]. 高扬,徐景硕. 电子科技杂志, 1994(01)
  • [2]分布式计算引擎的集群管理及负载均衡策略研究[D]. 李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3]基于ARM9的嵌入式监控终端设计与实现[D]. 吕盛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4]动车组维修信息通信系统车载设备可靠性设计及实现[D]. 王文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09(02)
  • [5]并发控制流检测技术综述[J]. 吴艳霞,顾国昌,付岩,程立新. 计算机科学, 2007(07)
  • [6]基于恶意读写器发现的RFID空口入侵检测技术[J]. 黄伟庆,丁昶,崔越,王思叶,张艳芳,赵博白,诸邵忆,毛锐,陈超. 软件学报, 2018(07)
  • [7]基于控制网络的多协议通信适配器的研究[D]. 王冬生.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5(08)
  • [8]多用户IC卡预付费电表的研制[J]. 李伟. 微计算机信息, 2002(04)
  • [9]基于LIN通信的汽车电动车窗控制系统研究[D]. 王振京. 中原工学院, 2016(02)
  • [10]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平台通信控制板卡的硬件设计[D]. 郭富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看门狗及其实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