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冰箱细菌污染调查与建议

食品冰箱细菌污染调查与建议

一、食品用电冰箱的细菌污染调查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棚[1](2021)在《1,4-二恶烷污染地下水共代谢生物修复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1,4-二恶烷在工业活动中常被广泛用于油漆、化妆品、除臭剂和清洁剂等的溶剂,以及氯化溶剂的稳定剂。历史上不当的储存和管理导致二恶烷大规模泄漏到地下水、地表水和垃圾渗滤液等水环境中,然而由于其高度的水溶性和化学稳定性导致其在水环境中持久存在。二恶烷已被美国环保局(USEPA)归类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并且在2016年“有毒物质控制法”修正案中被列为“高优先级”污染物。共代谢生物修复技术由于其不依赖污染物的浓度和较高的二恶烷去除效率,并最终能达到足够的二恶烷清理目标等特点,可能在去除二恶烷时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开发基于共代谢生物降解二恶烷的处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四氢呋喃(THF)具有低毒、可生物降解和常与二恶烷共污染等特点,因此开发共代谢生物降解THF与二恶烷的修复技术以处理它们共污染的问题可能是有利的;而糖蜜由于其使用安全、碳源丰富和成本低等特点,可作为一种优良的辅助底物来广泛用于处理被二恶烷污染的地下水。本论文尝试分离分别能以THF或糖蜜为辅助底物降解二恶烷的菌株,并分别探究其对二恶烷的生物降解性能及机理,针对THF与二恶烷共污染和二恶烷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菌株,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新型Arthrobacter sp.WN18展现出有效共代谢降解THF和二恶烷的性能:(1)分离到一株能共代谢降解二恶烷和THF的短杆状菌株Arthrobacter sp.WN18。在优化的THF与二恶烷的比例(3:1)下,该菌株对二恶烷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此外,WN18在较宽的p H、温度和盐度范围内均能共代谢降解THF和二恶烷。与其他节杆菌属一样,WN18表现出在大气中固氮的能力。此外,WN18在三氯乙烯(TCE)的抑制作用下仍表现出较强的生物活性。(2)鉴定出菌株WN18中编码THF单加氧酶(THF MO/THM)完整的thm基因簇,与先前在假单胞菌和红球菌中报道的thm基因簇具有高度的序列同源性。此外,THF诱导WN18中thm A基因表达的丰度与二恶烷的降解速率呈正相关。结合衍生和酸化方法,质谱分析显示γ-丁内酯和2-羟基乙氧基乙酸(HEAA)分别是THF和二恶烷的关键代谢产物。微宇宙结果表明,THF能有效刺激土着微生物去除地下水中的二恶烷,生物强化菌株WN18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二恶烷的去除。综上所述,WN18展现出共代谢生物修复二恶烷污染地下水,尤其是与THF共污染情况下有效性。(2)糖蜜上生长的Acinetobacter sp.M21展现出共代谢降解二恶烷的性能(1)本研究中分离出一株以糖蜜为辅助底物有效降解二恶烷的细菌Acinetobacter sp.M21,而无明显的二恶烷降解滞后现象。在优化的0.3%糖蜜诱导下,M21可耐受高达1,000 mg/L的二恶烷。在较宽的环境条件(p H、温度和盐度)下,菌株M21均能有效降解二恶烷。持续培养M21去除二恶烷的试验表明,缺乏作为诱导剂的糖蜜和细胞衰老可能是导致M21的二恶烷降解活性降低的重要因素。(2)鉴定出在糖蜜诱导下菌株M21中负责二恶烷初始环裂解的thm基因簇,并证实其编码的二恶烷代谢酶主要分泌到胞内降解二恶烷。通过对二恶烷关键代谢产物HEAA的检测,提出了二恶烷的降解途径。微宇宙结果表明,糖蜜能增强土着微生物对二恶烷的去除,M21的注入进一步增强了微宇宙样品中的二恶烷去除效率。这些结果表明,糖蜜和无机营养素的结合可能是一种优良的二恶烷生物修复刺激剂,并在此条件下Acinetobacter sp.M21是一种在原位生物修复二恶烷污染地下水中有前景的和可靠的接种菌。

李玲玉[2](2021)在《大家电对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海全[3](2021)在《新型洗鼻器的改进研发》文中认为

布帕提买木·麦麦提[4](2021)在《阿克苏地区6个规模化牛场奶牛副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牛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肠炎,以顽固性腹泻、进行性消瘦、肠粘膜增厚并形成皱襞等特征。该病是B类动物疫病,我国已将其归为Ⅱ类动物传染病,属于动物检疫病。本病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我国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规模化牛场已陆续爆发此病,目前该病尚无特效药,严重影响着我国乃至全世界养牛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可供参考的新疆地区牛副结核病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较少,本研究通过血清学ELISA检测阿克苏地区6个规模化牛场奶牛副结核病的抗体水平、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分析,了解了奶牛群中MAP的感染情况和病原特征,为本地区奶牛副结核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试验一阿克苏地区6个规模化牛场奶牛副结核病的血清学调查本研究以阿克苏地区6个规模化牛场(A-F)为场群,采集牛群血样共1 710份,利用爱德士(IDEXX)副结核分枝杆菌血清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抗体。结果显示,6个不同规模化牛场均存在副结核病的感染,总抗体阳性率为4.7%(81/1 710),其中A牛场的抗体阳性率最高,为5.4%(18/333),F牛场的抗体阳性率最低,为3.6%(10/274),说明该地区各牛场之间的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将牛群按不同月龄阶段(2-3月龄、4-6月龄、6-10月龄和10-22月龄)和不同胎次(头胎牛产前21天、头胎牛产前60天、经产牛产前21和经产牛产前60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月龄奶牛的平均抗体阳性率为4.5%(41/905)。其中,2-3月龄(断奶犊牛)的MAP抗体阳性率最高,为6.6%(13/196),10-22月龄(青年牛)的MAP抗体阳性率最低,为3.3%(8/244),说明犊牛最易感;头胎牛和经产牛产前(21、60天)的MAP抗体阳性率为5%(40/805),头胎牛产前21、60天MAP抗体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6%(11/198)和5.5%(11/197),头胎牛和经产牛产前21、60天的感染情况有一定差异,说明该病对头胎牛最易感,因此需加强对该病的隔离、预防和管理。试验二阿克苏地区6个规模化牛场奶牛副结核病的病原学检测及分析采集了81头副结核分枝杆菌(MAP)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的奶牛直肠粪便,经沉淀集菌法处理后,抗酸染色、涂片后于光学显微镜(10×100,油镜)下观察,发现背景和其他细菌均为蓝色,分枝杆菌为红色,因此初步鉴定为副结核分枝杆菌。使用天根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抗酸染色筛查有疑似副结核分枝杆菌的奶牛粪便中的DNA,利用副结核分枝杆菌的F57特异性引物及DMC亚型分型鉴定的引物对提取的DNA粪样分别进行PCR扩增,对扩增后有目的条带的样本切胶回收后进行克隆及鉴定,经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奶牛副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F57和亚型分型基因序列DMC的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250 bp、310 bp,与预期大小一致。所测得的序列经过NCBI比对后,发现F57、DMC亚型分型基因与奶牛副结核参考菌株JII-1961等基因的同源性为100%,并对样品(MAP-57、Subtype-MAP)进行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其在遗传进化树上具有高度的亲缘性,因进一步确定该菌是Ⅱ型(牛型)副结核分枝杆菌,说明调查的规模化奶牛场存在Ⅱ型(牛型)副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李仕林[5](2021)在《规模化羊场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羔羊腹泻是规模化羊场常见疾病之一,引起该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大肠杆菌导致的羔羊腹泻较为普遍,预防治疗措施不当,将会引起批量羔羊死亡,对羊场危害较为严重。现阶段,我国主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治疗腹泻羔羊,但随着各类抗生素的滥用,造成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临床耐药现象严重;不同地区规模化羊场,导致羔羊腹泻的病原菌流行也不相同,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医治腹泻羔羊前,明确致病菌,挑选出敏感药物,制定出合理治疗方案,对兽医临床上治疗腹泻羔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集新疆南疆规模化羊场腹泻羔羊的粪便75份。对样品进行分离培养、纯化,生化鉴定、16S r RNA鉴定,共分离出55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73%。测序分析发现分离菌与致病菌株MF919606.1(Escherichia coli,EHEC)、MF919608.1(Escherichia coli,EPEC)、MF919609.1(Escherichia coli,ETEC)、MK920164.1(Escherichia coli,EHEC)相似度高。随机选取其中10株大肠杆菌进行irp2、eae、fim C、hly F、fyu A毒力基因检测,发现10株菌株除irp2毒力基因以外,其它毒力基因在10株菌株中都有检出,其中fim C、eae毒力基因较为普遍;菌株接种小鼠,可导致小鼠发病。10株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米诺环素、氧氟沙星、四环素、羧苄西林、复方新诺明高度敏感;丁胺卡那、头孢拉定、哌拉西林、多粘菌素B、头孢氨苄中度敏感;青霉素、红霉素、头孢拉定、庆大霉素耐药;甘草、艾叶组成的方剂对10株大肠杆菌有抑菌效果。

亓浩然[6](2021)在《针对90后健康饮食行为的冰箱体验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十年,卫生范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疾病的年轻化、慢性病患者人数的增加,人们对健康保健观念逐渐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管理,向往健康的饮食行为。本课题来源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与青岛海尔集团的校企合作项目——青年人群冰箱体验设计研究,目的是探讨青年人群所关注的健康饮食新体验。针对未来用户需求的洞察提出具备商业与应用价值的健康设计策略,并输出全新的冰箱创新设计方案。在理论研究环节,文章首先从健康饮食的定义展开,对影响健康饮食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梳理。其次,明确了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概念发展及构成,为挖掘用户的健康饮食需求、了解用户的生活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用户需求提出健康饮食行为的设计干预机会点,创建理想的健康饮食体验。接下来,探究冰箱体验的相关要素,明确了在促进健康的背景下,冰箱角色的转变,主要从产品功能、家庭定位、社会角色三方面入手。最后,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冰箱产品的比较分析并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初步总结出冰箱健康体验的三个设计机会点,分别是情感化体验、智能化体验、娱乐化体验,指导接下来的设计策略输出和设计实践过程。在调研与策略输出环节,采取问卷调研、入户调研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90后青年人群进行观察研究,洞察“90后”家庭饮食行为及冰箱使用体验的痛点及需求点。将冰箱的相关体验分为五个阶段:冰箱采购、冰箱使用、售后服务、饮食行为、健康管理。在不同的阶段针对用户不同的需求进行归类分析,输出设计机会点,提出相对应的设计策略指导后续的设计实践。在设计实践环节,对冰箱产品进行了健康定义,围绕饮食行为的健康监测和管理进行冰箱设计,结合设计策略构建健康的家庭饮食行为体验,解决了用户冰箱使用时的健康需求。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以健康饮食行为为目标,以体验设计为手段,实现让用户的健康饮食行为从“瞬间吸引”产生动机到“持续坚持”的健康变化过程,让用户拥有舒适、愉悦的健康生活体验,帮助90后青年群体养成了健康饮食行为的习惯,促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型。

郑煜[7](2021)在《基于光谱分析的生鲜食品新鲜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鲜食品的安全和品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而新鲜度是生鲜食品安全和品质问题的核心。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生鲜食品新鲜度评价方法的研究。选取了生鲜食品中销量最高的猪肉、菠菜、娃娃菜、油麦菜为研究对象,分别存放在常温20℃、冷藏-4℃和冷冻-18℃(猪肉)条件下,通过ASD光谱仪采集样品的光谱信息、手机照片和蔬菜的水分含量,并结合感官评定方法对样品在存放期间的新鲜度进行评价,最后构建手机颜色光谱,建立手机颜色光谱新鲜度识别模型,为今后快速检测生鲜食品的新鲜度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猪肉中含有肌红蛋白质,由于在存放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逐渐被氧化导致其含量不断减少,猪肉由新鲜逐渐变质,而肌红蛋白质的含量又决定了猪肉颜色的变化。因此在肌红蛋白吸收带760nm波段构建了猪肉新鲜度光谱指数(FI)。结合猪肉新鲜度感官评定结果,对猪肉样品进行了新鲜度综合评价。分析得出,随着样品放置时间的增加,不同存放条件下猪肉FI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当FI≥0.5时,猪肉新鲜等级为新鲜;当0.3≤FI<0.5时,猪肉新鲜等级为次新鲜;当FI<0.3时,猪肉新鲜等级为变质。水分含量是蔬菜新鲜程度的重要因素。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对蔬菜光谱与相对含水率(RM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蔬菜RMC值与光谱反射率在水分敏感波段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在0.85以上。结合蔬菜感官评定结果,对蔬菜样品进行了新鲜度综合评价。分析得出,当RMC≥65%时,菠菜新鲜等级为新鲜;当65%>RMC≥40%时,菠菜新鲜等级为次新鲜;当RMC<40%时,菠菜新鲜等级为腐败。当RMC≥80%时,娃娃菜新鲜等级为新鲜;当80%>RMC≥60%时,娃娃菜新鲜等级为次新鲜;当RMC<60%时,娃娃菜新鲜等级为腐败。当RMC≥70%时,油麦菜新鲜等级为新鲜;当70%>RMC≥45%时,油麦菜新鲜等级为次新鲜;当RMC<45%时,油麦菜新鲜等级为腐败。通过颜色量化模型方法得到手机照片RGB量化值,分别与FI指数和RMC值建立关系找出最佳颜色通道。同时,基于样品的ASD光谱数据与手机照片、灰度板的RGB量化值,构建了手机的颜色光谱模型,得出颜色光谱实测值和模型拟合值。将样品最佳颜色通道的实测值和拟合值,分别与FI指数和RMC值进行线性拟合分析,构建手机颜色光谱新鲜度识别模型。结果显示,最佳颜色通道的实测值和拟合值均与FI指数、RMC值满足预期的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

曹秀秀[8](2021)在《桉树病害调查及轮斑病的防治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桉树是世界速生树种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木材资源。本试验开展了桉树病害调查;测定了桉树轮斑病和黄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针对桉树轮斑病进行林间病原孢子捕捉、病害发生规律调查和药剂防治试验。获得结果如下:1、桉树病害调查经调查发现的桉树病害13种:桉树轮斑病(Coniella eucalyptorum)、桉树黄褐斑病(Pseudoplagiostoma eucalypti)、桉树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桉树焦枯病(Calonectria reteaudii)、桉树紫斑病(Phaeoseptoria eucalypti)、桉树黄紫斑病(Phleospora sp.)、桉树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桉树新拟盘多毛孢叶斑病(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桉树小毛克叶斑病(Chaetomella raphigera)、桉树叶枯病(Apoharknessia eucalyptorum)、桉树垫壳孢叶斑病(Coniella quercicola)、桉树顶梢及叶白枯萎病(Quambalaria pitereka)和桉树白粉病(Oidium sp.)等。其中,桉树叶枯病和桉树垫壳孢叶斑病为中国境内桉树新病害,桉树白粉病是广西桉树病害新记录。桉树轮斑病是桉树的首要病害。2、桉树轮斑病和黄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轮斑病病原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27.5℃;菌丝致死温度为48℃下处理20分钟;在PDA培养环境下最适pH值为4~7;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乳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在24小时光照和12小时光/暗周期下均生长较快;供试SDA培养基最适合该菌菌丝生长,OMA培养基可促进该菌产孢。黄褐斑病病原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32.5℃;菌丝致死温度为48℃下处理20分钟;在PDA培养环境下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5~7;该菌生长的最适碳源是-乳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在24小时全光照下该菌菌丝生长最快;供试的PSA、PDA、OMA和CMA培养基均有利于该菌的生长。3、桉树轮斑病的林间孢子释放量、病害发生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桉树轮斑病在林间1-3月发病较轻,从5月到10月病情逐渐加重,十月份是病害最严重的时候,从1 1月到12月,随气温降低,林间病情逐渐减轻。至第二年春,因病害发展变缓,桉树萌发一些新芽,但随后轮斑病再次侵染,循环往复。调查发现,沟谷等通风不良的环境更易导致轮斑病的严重发生。通过林间病原孢子释放量的捕捉、每月发病严重度的跟踪调查,结合气象数据(温度和湿度)对桉树轮斑病发病规律进行探究。发现桉树轮斑病病原孢子释放量与气温呈正相关;病情指数增长量与分生孢子释放量、空气相对湿度有关,且有些滞后性,即分生孢子释放量高峰和高相对湿度在8-9月份出现,10月份病情指数增长量达到高峰。10-11月份分生孢子释放量、空气相对湿度下降,11-12月份的病情指数增长量降低。4、桉树轮斑病的防治试验开展十种杀菌剂对轮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发现丙环唑、咪鲜胺、多菌灵的室内毒力效果最好,EC50值最低,分别为0.01、0.03、0.05 μg/ml。林间防治试验发现,用750倍液的450克/升咪鲜胺、1000倍液的250克/升的丙环唑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可达66.86%和60.27%。

叶莉娅[9](2021)在《鹰嘴豆芽素A对小鼠急性胰腺炎及其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雨蛙素诱导的方法建立小鼠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模型,旨在探讨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 A,BCA)对小鼠急性胰腺炎及相关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以期为鹰嘴豆芽素A预防AP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开发BCA相关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将8周龄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P模型组、BCA干预组,每组8只。采取灌胃的方式给予BCA干预,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则给予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采用雨蛙素(50μg/kg·体重)间断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小鼠AP模型。造模完成后向小鼠注射致死剂量的戊巴比妥钠(1%),收集其新鲜血液,胰腺及结肠组织等样品进行实验。采用湿干重比的方法评价AP引起的胰腺含水量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对胰腺和结肠的组织切片观察形态学的变化;采用商业试剂盒测定血清脂肪酶、血清淀粉酶及髓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表达量,炎症细胞因子、16S rDNA和大肠杆菌mRNA在胰腺及结肠中的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脂多糖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变化,胰腺及结肠中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4及下游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NF-κB信号通路以及NLRP3炎症小体及其效应分子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BCA干预可有效缓解AP小鼠胰腺损伤,具体表现为:与模型组相比,BCA干预组小鼠胰腺组织水肿减轻,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活力水平显着降低;胰腺组织中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和MCP-1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此外,BCA干预有效改善了AP小鼠肠道损伤,具体表现为:BCA预处理可以缓解AP小鼠的肠道炎症;上调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保护AP小鼠结肠组织完整性;减少大肠杆菌移位。在AP模型中,BCA预处理抑制了胰腺和结肠中TLR4及下游MAPK信号通路中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和NF-κB p65的激活;下调了NLRP3炎症小体及下游效应分子的表达水平。本研究首次证明了BCA对小鼠AP及其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胰腺与结肠组织中TLR4/MAPK(ERK1/2,JNK)/NF-κB信号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从而减轻了炎症因子造成的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从而削弱了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下细菌移位对早期AP炎症的放大作用。BCA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食源性物质,预期可将其开发成有益于AP易感人群的功能性食品,以更好地防治AP的发病。

陈迪[10](2021)在《汉日同形动词的V+N动宾搭配考察及对日汉语词汇教学》文中指出本文抽选出了汉语教材《成功之道》初级阶段的七本教材中可以带名词宾语的汉日同形动词,分别使用汉语母语者语料库和日语母语者语料库对汉日同形双音节动词V+N动宾搭配进行了对比考察。具体来说,我们从语料库中提取与动词共现的名词宾语,将名词的意义范围参照《同义词词林》进行分类,总结了汉语和日语的典型V+N搭配模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日本汉语学习者语料库中汉日同形动词V+N搭配的使用情况和偏误情况。其结果是,日本汉语学习者所产出的V+N搭配模式与母语者的典型模式并不完全一致,偏误较多。这主要是由于:(1)受到母语日语负迁移的影响;(2)缺乏典型的搭配输入;(3)汉语近义词的语义和用法不能正确区分。最后,我们讨论了针对日本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动词及其搭配的教学。具体来说,(1)在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将与动词共现的高频数搭配作为整体教给学生;(2)在中、高级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总结与动词共现的名词宾语的意义范围和V+N搭配模式;(3)利用语料库中的真实语言数据来辨析汉语近义词的用法。接着,我们又讨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语料库进行授课的可能性。这部分分析了目前国内汉语语料库的大致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对外汉语教师使用语料库的情况。结果发现,汉语教师在课堂上不常使用语料库。此外,国内的汉语语料库和检索工具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很多大学开发的语料库还没有公开。公开的免费语料库的数据太过杂乱,不适合外国汉语学习者参考学习,以及免费语料库打不开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启示我们在使用语料库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应提高自主筛选的能力,同时也应该进步开发更适用于对外汉语研究与教学的汉语母语者语料库。但是本文受到篇幅和笔者能力的局限,并没有全面考察汉日同形动词与名词宾语的搭配情况,所以考察结果可能会有偏差,此外,在学习者语料的选择上也有局限,还需要更体系化的考察研究。在使用语料库进行汉语词汇及其搭配教学的方面也需要更加深入的讨论。

二、食品用电冰箱的细菌污染调查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品用电冰箱的细菌污染调查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1,4-二恶烷污染地下水共代谢生物修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1,4-二恶烷(二恶烷)的理化特性及应用
    1.2 二恶烷的污染现状、危害及国内外应对策略
        1.2.1 二恶烷的污染现状
        1.2.2 二恶烷的危害
        1.2.3 国内外管控标准
    1.3 二恶烷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物理处理
        1.3.2 化学处理
        1.3.3 生物修复
    1.4 二恶烷降解酶及其产物
        1.4.1 单加氧酶(MO)催化二恶烷的降解
        1.4.2 生物降解产物
    1.5 生物去除二恶烷的检测、评价技术
        1.5.1 检测方法
        1.5.2 荧光定量PCR
        1.5.3 群落结构分析
        1.5.4 其他评价技术
    1.6 研究目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7.3 创新点
第2章 共代谢THF和二恶烷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菌株的富集与分离
        2.2.3 菌株的表征与鉴定
        2.2.4 菌株的降解稳定性
        2.2.5 THF浓度对二恶烷降解效率的影响
        2.2.6 菌株WN18的二恶烷浓度耐受性
        2.2.7 TCE对WN18降解THF和二恶烷的影响
        2.2.8 菌株WN18的捕氮能力
        2.2.9 菌株WN18的环境适应性
        2.2.10 菌株的底物生长谱
        2.2.11 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2.3.2 WN18持续共代谢降解THF和二恶烷的能力
        2.3.3 THF浓度对WN18降解二恶烷的影响
        2.3.4 菌株对二恶烷浓度的耐受力
        2.3.5 TCE对THF和二恶烷生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2.3.6 菌株WN18的固氮能力
        2.3.7 菌株WN18的环境适应性
        2.3.8 菌株WN18的底物生长谱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代谢THF和二恶烷降解的机理及微宇宙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THF/二恶烷降解基因分析
        3.2.3 THF调节thm基因簇的表达
        3.2.4 二恶烷和THF的中间产物分析
        3.2.5 生物修复二恶烷微宇宙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WN18中负责THF和二恶烷降解的基因结构
        3.3.2 THF诱导thm基因降解二恶烷
        3.3.3 THF和二恶烷代谢途径
        3.3.4 二恶烷的生物修复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糖蜜诱导二恶烷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耗材
        4.2.2 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4.2.3 二恶烷浓度耐受性及其在不同糖蜜浓度下的降解
        4.2.4 二恶烷连续降解的抑制因素
        4.2.5 分离菌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应性
        4.2.6 分离菌的底物生长谱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菌株的分离鉴定
        4.3.2 糖蜜浓度对二恶烷生物降解的影响
        4.3.3 二恶烷的浓度耐受性
        4.3.4 影响二恶烷持续降解的因素
        4.3.5 M21的环境适应性
        4.3.6 M21的底物生长谱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糖蜜诱导二恶烷生物降解的机理及微宇宙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功能基因的鉴定
        5.2.2 降解酶的定位
        5.2.3 厌氧降解实验
        5.2.4 中间产物分析
        5.2.5 微宇宙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关键代谢基因的鉴定
        5.3.2 二恶烷降解酶的定位
        5.3.3 厌氧条件下的二恶烷降解能力
        5.3.4 二恶烷的降解途径
        5.3.5 微宇宙中的二恶烷去除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M21中thm基因簇核苷酸序列测序结果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阿克苏地区6个规模化牛场奶牛副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副结核病简介
    1.2 副结核分枝杆菌
        1.2.1 形态及染色特性
        1.2.2 培养特性及抵抗力
    1.3 副结核病的危害
    1.4 副结核病的国内外流行情况
        1.4.1 国外流行情况
        1.4.2 国内流行现状
    1.5 副结核病的流行特点
    1.6 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1.6.1 致病机制
        1.6.2 临床症状
        1.6.3 病理变化
    1.7 牛副结核病的诊断方法
        1.7.1 直接镜检法
        1.7.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ELISA)
        1.7.3 分子生物学诊断(PCR)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阿克苏地区6个规模化牛场奶牛副结核病的血清学调查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检测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2 方法
        2.2.1 操作步骤
        2.2.2 计算结果
        2.2.3 结果判断
    2.3 副结核分枝杆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3.1 不同规模化牛场奶牛副结核抗体检测结果
        2.3.2 不同月龄奶牛副结核抗体检测结果
        2.3.3 不同胎次奶牛副结核抗体检测结果
    2.4 讨论与分析
        2.4.1 不同规模化牛场奶牛副结核病的流行情况
        2.4.2 不同月龄奶牛副结核病流行情况
        2.4.3 不同胎次奶牛副结核病的流行情况
    2.5 小结
第3章 阿克苏地区6个奶牛场MAP病原学检测与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样品及阳性对照
        3.1.2 主要试验仪器
        3.1.3 试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的处理
        3.2.2 抗酸染色镜检
        3.2.3 提取DNA
        3.2.4 引物
        3.2.5 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3.2.6 副结核分枝杆菌的F57 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3.2.7 测序及分析
    3.3 结果
        3.3.1 抗酸染色结果
        3.3.2 副结核分枝杆菌F57特异性引物的扩增结果
        3.3.3 副结核分枝杆菌DMC亚型基因的扩增结果
        3.3.4 副结核分枝杆菌F57 特异性基因序列的测序结果
        3.3.5 副结核分枝杆菌F57 特异性引物的序列比对结果
        3.3.6 副结核分枝杆菌DMC亚型分型基因测序的序列结果
        3.3.7 副结核分枝杆菌DMC亚型基因的序列比对结果
        3.3.8 F57 基因序列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的结果
        3.3.9 DMC亚型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的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规模化羊场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羔羊腹泻的概述
    1.2 羔羊腹泻流行病学
    1.3 羔羊腹泻病原
    1.4 大肠杆菌的一般特征
    1.5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
    1.6 中药治疗羔羊腹泻
    1.7 羔羊腹泻的预防
    1.8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培养基的制备
        2.2.3 分离、纯化
        2.2.4 形态学鉴定
        2.2.5 生化鉴定
        2.2.6 16S rRNA鉴定
    2.3 试验结果
        2.3.1 样品采集
        2.3.2 样品分离结果
        2.3.3 形态观察结果
        2.3.4 生化鉴定结果
        2.3.5 16S rRNA鉴定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试验动物
        3.1.3 主要试验试剂及仪器
        3.1.4 PCR扩增引物的合成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DNA提取
        3.2.2 试验菌株大肠杆菌毒力基因PCR扩增
        3.2.3 PCR产物凝胶电泳
    3.3 小白鼠致病性试验
        3.3.1 致病性试验
    3.4 试验结果
        3.4.1 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3.4.2 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第4章 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中西药药物敏感试验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菌液活化
        4.2.2 西药药敏试验
        4.2.3 中药体外抑菌试验
    4.3 试验结果
        4.3.1 菌液活化
        4.3.2 药敏试验结果
        4.3.3 中药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针对90后健康饮食行为的冰箱体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冰箱产品体验设计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
        1.1.2 促进健康饮食成为冰箱发展的聚焦点
        1.1.3 健康饮食行为的冰箱体验设计研究价值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健康饮食行为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冰箱领域的研究现状
        1.2.3 体验设计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健康饮食行为及冰箱体验设计的相关研究
    2.1 健康饮食的定义及延展
        2.1.1 健康饮食的定义及延展
        2.1.2 健康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
    2.2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相关研究
        2.2.1 行为促进理论研究
        2.2.2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
        2.2.3 健康饮食行为的设计干预
    2.3 冰箱体验的相关研究
        2.3.1 冰箱的新生活定位
        2.3.2 体验的组成及模式研究
        2.3.3 技术搭建体验新舞台
    2.4 冰箱体验升级促进健康饮食行为
        2.4.1 冰箱的健康体验研究
        2.4.2 健康体验中冰箱的角色转变
        2.4.3 国内外冰箱体验设计案例分析
        2.4.4 冰箱体验设计促进健康饮食行为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调查研究
    3.1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调研内容
        3.1.1 目标人群聚焦
        3.1.2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调研目的
        3.1.3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调研方法
        3.1.4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调研流程
    3.2 90 后冰箱健康饮食行为问卷调研
        3.2.1 问卷调研设计与制作
        3.2.2 问卷调研的结果和分析
    3.3 90 后冰箱健康饮食行为入户观察
        3.3.1 90 后冰箱健康饮食行为入户调研记录
        3.3.2 90 后冰箱健康饮食行为入户调研的洞察导出
        3.3.3 90 后冰箱健康饮食行为入户调研阶段性总结
    3.4 90 后冰箱健康饮食行为深度访谈
        3.4.1 90 后冰箱健康饮食行为用户深度访谈的准备
        3.4.2 90 后冰箱健康饮食行为用户深度访谈的记录
        3.4.3 90 后冰箱健康饮食行为用户深度访谈的洞察导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对90 后健康饮食行为的冰箱体验设计策略
    4.1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体验洞察导入
        4.1.1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洞察聚类与归纳
        4.1.2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设计方向导出
    4.2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体验设计策略
        4.2.1 情感体验设计策略
        4.2.2 多维度信息体验设计策略
        4.2.3 人际互动体验设计策略
    4.3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体验定义与构建
        4.3.1 典型用户画像构建
        4.3.2 冰箱体验构建与故事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对90 后健康饮食行为冰箱体验设计实践
    5.1 项目简介
    5.2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体验设计构建
        5.2.1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体验的定义、目标与核心价值
        5.2.2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冰箱的体验设计内容框架
    5.3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产品设计方案
        5.3.1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产品功能定义
        5.3.2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产品功能概念探索
        5.3.3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监测技术分析
        5.3.4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设计风格探讨
        5.3.5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外观设计
        5.3.6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CMF设计
        5.3.7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产品最终方案展示
    5.4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应用平台设计方案
        5.4.1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应用平台信息架构设计
        5.4.2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应用平台低保真原型设计
        5.4.3 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应用平台高保真原型设计
    5.5 设计方案评估
    5.6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课题研究局限性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表格与图片来源
附录二:健康饮食行为促进的冰箱体验设计调查问卷
附录三: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基于光谱分析的生鲜食品新鲜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鲜食品新鲜度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1 传统新鲜度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基于光谱分析的新鲜度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生鲜食品光谱数据采集
    2.1 实验设备与实验材料
        2.1.1 实验设备
        2.1.2 猪肉样品准备
        2.1.3 蔬菜样品准备
    2.2 猪肉样品数据采集
        2.2.1 猪肉光谱数据采集
        2.2.2 猪肉手机照片数据采集
    2.3 蔬菜样品数据采集
        2.3.1 蔬菜光谱数据采集
        2.3.2 蔬菜手机照片数据采集
        2.3.3 蔬菜水分含量测定
    2.4 光谱预处理方法
第3章 猪肉新鲜度综合评价
    3.1 猪肉光谱预处理及特征分析
    3.2 猪肉新鲜度光谱指数构建
        3.2.1 猪肉新鲜度光谱指数构建方法
        3.2.2 光谱指数随放置时间的变化
    3.3 猪肉感官评定
        3.3.1 感官评定标准制定
        3.3.2 感官检查与评定方法
        3.3.3 感官评定结果与分析
第4章 蔬菜新鲜度综合评价
    4.1 蔬菜光谱预处理及特征分析
    4.2 蔬菜含水率与光谱相关性分析
        4.2.1 相关性分析方法
        4.2.2 菠菜含水率与光谱相关性分析
        4.2.3 娃娃菜含水率与光谱相关性分析
        4.2.4 油麦菜含水率与光谱相关性分析
    4.3 蔬菜感官评定
        4.3.1 菠菜感官评定
        4.3.2 娃娃菜感官评定
        4.3.3 油麦菜感官评定
第5章 生鲜食品手机新鲜度识别模型
    5.1 手机照片预处理
        5.1.1 手机照片预处理方法
        5.1.2 手机照片预处理
    5.2 手机颜色光谱模型构建
    5.3 手机新鲜度识别模型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桉树病害调查及轮斑病的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桉树概述
    1.2 桉树病害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桉树病害研究现状
        1.2.2 国内桉树病害研究现状
    1.3 桉树轮斑病病害研究进展
    1.4 本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桉树病害样本及致病性测定所用的桉树苗
        2.1.2 实验所需试剂、工具、仪器设备等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病害调查及采样
        2.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及鉴定
        2.2.3 生物学特性测定
        2.2.4 桉树轮斑病发生规律
        2.2.5 桉树轮斑病的防治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桉树病害调查
        3.1.1 桉树轮斑病[Coniella eucalyptorum(Crous & M.J.Wingf.) L.V Alvarez & Crous]
        3.1.2 桉树黄褐斑病[Pseudoplagiostoma eucalypti Cheew.,M.J.Winfg.& Crous]
        3.1.3 桉树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
        3.1.4 桉树焦枯病[Calonectria reteaudii (Bugnic.)C.Booth]
        3.1.5 桉树紫斑病[Phaeoseptoria eucalypti Hansf.]
        3.1.6 桉树黄紫斑病[Phleospora sp.]
        3.1.7 桉树细菌性角斑病
        3.1.8 桉树新拟盘多毛孢叶斑病[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 (G.F. Atk.) Maharachch.,K.D.Hyde & Crous]
        3.1.9 桉树小毛壳叶斑病[Chaetomella raphigera Swift]
        3.1.10 桉树叶枯病[Apoharknessia eucalyptorum Crous & M.J.Wingf.]
        3 1.11 桉树垫壳孢属叶斑病[Coniella quercicola (Oudem.) L.V. Alvarez & Crous]
        3.1.12 桉树顶梢及叶白枯萎病[Quambalaria pitereka(J.Walker & Bertus) J.A.Simpson]
        3.1.13 桉树白粉病[Oidium sp.]
    3.2 桉树轮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3.2.1 不同温度对轮斑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影响
        3.2.2 不同pH对轮斑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影响
        3.2.3 不同碳氮源对轮斑病病原菌的生长影响
        3.2.4 不同光照对轮斑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影响
        3.2.5 不同培养基对轮斑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影响
    3.3 桉树黄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3.3.1 不同温度对黄褐斑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影响
        3.3.2 不同pH对黄褐斑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影响
        3.3.3 不同碳氮源对黄褐斑病病原菌的生长影响
        3.3.4 不同光照对黄褐斑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影响
        3.3.5 不同培养基对黄褐斑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影响
    3.4 桉树轮斑病发生规律
        3.4.1 轮斑病病原孢子释放规律
        3.4.2 气象因子与轮斑病病情的观察
    3.5 桉树轮斑病的防治试验
        3.5.1 供试杀菌剂对轮斑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
        3.5.2 桉树轮斑病的林间防治试验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桉树病害调查
        4.1.2 桉树轮斑病和黄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4.1.3 桉树轮斑病的林间孢子释放量、病害发生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4.1.4 桉树轮斑病的防治试验
    4.2 讨论
        4.2.1 桉树病害调查
        4.2.2 桉树轮斑病和黄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4.2.3 桉树轮斑病的林间孢子释放量、病害发生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4.2.4 桉树轮斑病的防治试验
    4.3 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鹰嘴豆芽素A对小鼠急性胰腺炎及其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急性胰腺炎概述
        1.1.1 急性胰腺炎简介
        1.1.2 炎症因子与急性胰腺炎
        1.1.3 急性胰腺炎治疗研究进展
    1.2 肠道屏障概述
        1.2.1 肠道屏障简介
        1.2.2 急性胰腺炎与肠道屏障
        1.2.3 急性胰腺炎与细菌移位
    1.3 鹰嘴豆芽素A概述
        1.3.1 鹰嘴豆芽素A简介
        1.3.2 鹰嘴豆芽素A的生理功能
        1.3.3 黄酮类化合物与急性胰腺炎
    1.4 立题依据及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鹰嘴豆芽素A预处理与急性胰腺炎模型建立
        2.2.2 胰腺组织水肿程度的测定
        2.2.3 小鼠血清淀粉酶的活性测定
        2.2.4 小鼠血清脂肪酶的活性测定
        2.2.5 小鼠血清髓过氧化物酶的表达活性测定
        2.2.6 胰腺和结肠组织形态学分析
        2.2.7 胰腺和结肠组织总RNA提取与反转录
        2.2.8 胰腺及结肠组织DNA提取
        2.2.9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2.10 小鼠血清脂多糖含量测定
        2.2.11 蛋白提取、浓度测定及免疫印迹法测定蛋白表达水平
        2.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鹰嘴豆芽素A对小鼠急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
        3.1.1 鹰嘴豆芽素A对AP小鼠血清淀粉酶与脂肪酶的调节作用
        3.1.2 鹰嘴豆芽素A对AP小鼠胰腺组织损伤的影响
        3.1.3 鹰嘴豆芽素A改善AP小鼠胰腺局部炎症程度
    3.2 鹰嘴豆芽素A对AP小鼠相关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3.2.1 鹰嘴豆芽素A对AP小鼠相关肠道炎症的改善作用
        3.2.2 鹰嘴豆芽素A对小鼠AP相关肠道物理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
        3.2.3 鹰嘴豆芽素A降低AP小鼠血清LPS水平及减少细菌移位
    3.4 鹰嘴豆芽素A对小鼠AP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3.4.1 鹰嘴豆芽素A对AP小鼠胰腺和结肠TLR4受体表达量的影响
        3.4.2 鹰嘴豆芽素A对AP小鼠胰腺和结肠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
        3.4.3 鹰嘴豆芽素A对AP小鼠胰腺和结肠NF-κB激活的调控作用
        3.4.4 鹰嘴豆芽素A对AP小鼠胰腺和结肠NLRP3炎症小体的抑制作用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细胞实验数据

(10)汉日同形动词的V+N动宾搭配考察及对日汉语词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内容
    1.2 研究现状
        1.2.1 汉日同形词的相关研究
        1.2.2 V+N搭配的相关研究
        1.2.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V+N搭配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问题及研究步骤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步骤
    1.4 语料来源及语料库检索工具简介
        1.4.1 语料库及检索工具简介
        1.4.2 相关术语简介
        1.4.3 表示搭配强度的统计值
第二章 汉日双音节同形动词V+N搭配的对比分析
    2.1 V+N搭配的界定和动词的选取
        2.1.1 V+N搭配的分类
        2.1.2 本文对V+N搭配的界定
        2.1.3 动词的选取及分类
    2.2 汉日同形同义词V+N搭配对比
        2.2.1 生产—生産(せいさん)
        2.2.2 需要—需要(じゅよう)
        2.2.3 形成—形成(けいせい)
    2.3 汉日同形近义动词V+N搭配对比
        2.3.1 A类汉日同形近义词
        2.3.2 B类汉日同形近义词
        2.3.3 C类汉日同形近义词
    2.4 汉日同形异义动词V+N搭配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习者语料库中汉日同形动词V+N搭配考察
    3.1 学习者语料库的基本情况
    3.2 日本汉语学习者的V+N搭配特征
        3.2.1 汉日同形同义动词
        3.2.2 汉日同形近义动词A类
        3.2.3 汉日同形近义动词B类
        3.2.4 汉日同形近义动词C类
        3.2.5 汉日同形异义动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教学的建议与讨论
    4.1 针对日本汉语学习者V+N典型搭配的学习指导建议
    4.2 针对日本汉语学习者近义词使用的学习指导建议
    4.3 语料库在V+N动宾搭配教学上应用可行性的讨论
        4.3.1 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上的应用
        4.3.2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语料库使用情况的调查
    4.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食品用电冰箱的细菌污染调查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1,4-二恶烷污染地下水共代谢生物修复及机理研究[D]. 王棚.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大家电对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研究[D]. 李玲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新型洗鼻器的改进研发[D]. 吴海全.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阿克苏地区6个规模化牛场奶牛副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 布帕提买木·麦麦提.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5]规模化羊场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李仕林.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6]针对90后健康饮食行为的冰箱体验设计[D]. 亓浩然. 江南大学, 2021(01)
  • [7]基于光谱分析的生鲜食品新鲜度评价研究[D]. 郑煜. 吉林大学, 2021(01)
  • [8]桉树病害调查及轮斑病的防治试验[D]. 曹秀秀. 广西大学, 2021(12)
  • [9]鹰嘴豆芽素A对小鼠急性胰腺炎及其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叶莉娅. 江南大学, 2021(01)
  • [10]汉日同形动词的V+N动宾搭配考察及对日汉语词汇教学[D]. 陈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食品冰箱细菌污染调查与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