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米加工副产品发酵制营养米汁饮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珊[1](2021)在《孵育处理对薏米麸皮活性成分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丁帅杰[2](2021)在《全麦粉馕产品品质改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宫宇晴[3](2021)在《糙米酵素的生命周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糙米酵素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功能性谷物发酵食品,由于食品成分复杂、工艺流程长,食品生产往往伴随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将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应用于糙米酵素中,可识别出糙米酵素生产过程中高污染、高能耗的阶段,这对于提高糙米酵素产品的环境友好性、实现清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本课题组糙米酵素工艺进行优化升级,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探究。结果表明:30℃条件下,糙米发芽72 h时,γ-氨基丁酸(GABA)含量达到最大值223.84 mg/100g,比发芽前增加了87%。优化后的糙米酵素生产工艺为:糙米30℃发芽72 h,40℃烘干4 h,粉碎后过40目筛得到发芽糙米粉;按以下比例将配料混合:发芽糙米粉15 g,小麦胚芽10 g,冰糖15 g,盐0.5 g,酪蛋白0.3 g,水250 g,90℃糊化30 min;冷却至30℃左右,接入1 g酵母,30℃发酵3 h。2、使用Ga Bi 9.2.1 Education软件对糙米酵素生产系统构建“从摇篮到大门”的生命周期评价模型。采用CML2001-Jan.2016模型将清单数据转化为环境影响潜值,考虑了八种环境影响类型:化石燃料消耗潜能(ADP f)、酸化潜能(AP)、富营养化潜能(EP)、淡水生态毒性潜能(FAETP)、全球变暖潜能(GWP 100)、人类毒性潜能(HTP)、海洋生态毒性潜能(MAETP)、陆地生态毒性潜能(TETP)。结果表明:MAETP、FAETP、TETP是影响潜值较大的三种类型;系统内造成较大环境影响的阶段是糙米发芽阶段和水稻种植阶段。3、使用数据质量指标与蒙特卡洛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清单数据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然后对不确定性较大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及情景分析。结果表明:ADP f、AP、GWP100、HTP、MAETP对于糙米发芽阶段的耗电量最为敏感,FAETP、TETP对于糙米的用量最为敏感,EP对于麦胚的用量最为敏感。使用清洁能源发电可有效减少糙米酵素生产的环境影响。4、针对高污染阶段提出三条改进建议:开发高效的糙米发芽技术以及先进的工业化发芽设备;减少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增加清洁能源发电;合理化水稻种植过程中肥料、农药的使用。
唐子箫[4](2021)在《藜麦多肽和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车间设计》文中认为藜麦富含淀粉、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还含有丰富的微量营养元素,如多酚、皂苷、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价值非常高。其中,藜麦蛋白含量高达14%~17%,高于大米、大麦和玉米。藜麦蛋白的营养价值较高,包含了人体所需全部必需氨基酸,且氨基酸组成均衡。但目前有关藜麦蛋白工业化提取方法的研究较少,传统的碱提酸沉法蛋白得率偏低,且损失了其他水溶性营养成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操作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酸碱,造成环境污染。此外,藜麦蛋白的溶解性较差,也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因此,本课题采用碱提结合膜分离技术,以期提高藜麦蛋白的得率,同时可以保留非淀粉多糖和其他水溶性营养价值成分,并将这些副产物开发成饮料,从而提高藜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采用酶解技术制备藜麦多肽,改善藜麦蛋白的溶解性,使得产品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最后完成藜麦生产车间的设计,验证该工艺工业化的可行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脱皮藜麦为原料,采用碱提结合膜分离技术提取藜麦蛋白,研究结果表明,碱提工艺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5°C,时间3 h,Na OH浓度1 g/L,料液比1:10。进一步考察PES50和PES5超滤膜对于蛋白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ES50超滤膜的效果更好,膜通量更高,蛋白质的截留率达95.58%,多糖的截留率为13.2%,藜麦蛋白最终得率可达到81.24%。采用最佳工艺提取藜麦蛋白后,考察酶解工艺对藜麦多肽得率、抗氧化活性、氨基酸组成、营养价值及消化特性的影响。以抗氧化活力和氮回收率(NRR)为指标,确定酶解最佳条件为:酶种类复合蛋白酶,底物浓度6%,酶添加量1800 U/g,反应时间4h,在此条件下藜麦多肽得率达76.51%,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在中性条件下,藜麦蛋白的溶解性从66.16%提高至90.71%。体外模拟消化结果表明,藜麦多肽可以在肠胃中保持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藜麦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及多肽分子量分布分析表明,藜麦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均衡,且组成以低聚肽(<2 k Da)为主,占比为74.00%。以藜麦蛋白超滤分离的副产物为原料生产藜麦饮料,澄清度达96.9%。其最佳配方为:柠檬酸的添加量为0.15%,以木糖醇作为甜味剂,添加量为5%。藜麦饮料的储藏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藜麦饮料保存在阴凉避光处,可长期维持其澄清度和色素的稳定性。在以上工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年处理1000 t藜麦的生产车间设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较高,每年可生产藜麦多肽99.45 t,藜麦饮料6900 t,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代文清[5](2021)在《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贮藏品质变化及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梨主要产于吉林省延边州,其酸甜适度且口味鲜美,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消炎止咳,燥湿健脾等功能。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中含有丰富的多酚、黄酮以及花青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特殊疗效。本研究以苹果梨和黑果腺肋花楸为原料研制一款复合果汁,经热处理和超高压杀菌处理后,对比分析其贮藏于不同温度下的品质及香气成分变化;并进一步探究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对总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基础配方进行优化。最佳护色工艺:柠檬酸浓度0.6 g/L、D-异抗坏血酸钠浓度0.6 g/L、维生素C浓度0.6 g/L;最佳基础配方:苹果梨汁添加量82.93%、黑果腺肋花楸汁添加量15.00%、柠檬酸添加量0.07%、白砂糖添加量2.00%。(2)在4℃和25℃贮藏条件下,探究热处理(95℃、10 min)和超高压处理(450 MPa、20 min)对果汁理化指标、营养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和热处理均能够有效杀死果汁中的微生物,达到商业无菌状态。贮藏期内p H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超高压处理后在4℃和25℃贮藏条件下黄酮、花色苷、总酚含量分别下降23.09%、29.11%、23.61%和41.57%、39.54%、35.93%;经热处理后在4℃和25℃贮藏条件下黄酮、花色苷、总酚含量分别下降33.18%、34.03%、27.91%和45.82%、46.41%、41.18%。超高压处理后在4℃和25℃贮藏条件下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由初始时93.40%、92.60%、93.50%分别下降至78.00%、74.93%、78.67%和65.63%、61.40%、71.27%;经热处理后在4℃和25℃贮藏条件下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由初始时89.43%、83.43%、85.40%分别下降至69.47%、63.40%、64.80%和55.97%、51.97%、58.63%。综上,超高压结合低温贮藏能更好的保留果汁的营养成分与抗氧化能力。(3)探究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贮藏期间挥发性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占比。结果表明,经超高压处理果汁第1周的香气物质有21种,在贮藏第35 d时,4℃贮藏条件下香气成分有16种,25℃贮藏条件下香气成分仅剩13种。经超高压杀菌后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大,占比较多的有2-已烯醛和正己醛,且正己醛在4℃相对稳定,而25℃下14 d后未检出。酯类化合物在超高压杀菌处理后于4℃贮藏期间,香气成分较25℃贮藏期间相对含量更为稳定,结果表明,超高压结合低温贮藏能更好的保留果汁的香气成分,且在贮藏期间香气成分较为稳定。(4)果汁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胃蛋白酶和胃酸环境对总酚的释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大值为1350.29 mg/L,是胃消化初始值1100.23 mg/L的1.23倍;模拟胃消化酸性环境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由最初的31.92%上升至34.07%,模拟肠消化阶段由21.34%下降至16.12%;模拟胃消化酸性环境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从初始值25.89%下降为21.72%,模拟肠消化阶段由初始值17.43%上升至最大值19.80%后降低至18.12%;模拟胃消化酸性环境对羟自由基清除率有下降趋势从初始值23.18%下降至19.08%,模拟肠消化阶段由初始值16.53%降至14.97%。
顾艳阳[6](2021)在《超高压处理对莲藕膳食纤维理化性质、降糖功效的影响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莲藕汁是一种常见的莲藕加工产品,但莲藕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约30%莲藕渣,莲藕渣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DF)、多酚等生理活性物质。近年来,静态超高压(HHP)处理可提高果蔬残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含量被广为报道,并且富含DF的饮料已经成为新的消费时尚。因此,本研究通过HHP处理对莲藕渣DF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性,探讨莲藕渣SDF的降血糖功效,最后通过响应面法确定获得藕汁藕渣混合物中高SDF含量的HHP处理条件,并研制高纤维莲藕饮料,为实现莲藕渣的绿色高值利用与莲藕汁的功能提升提供了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明确了HHP处理对莲藕渣膳食纤维的改性作用。结果显示HHP处理可显着提高SDF提取率和改善SDF的理化性质。经HHP处理后,SDF表面出现大量的突起和裂缝,同时持水性、持油性和膨胀性显着增加,分别是未改性组的2.13、2.72和2.43倍。另据测定,莲藕渣膳食纤维分子量为1127~1268kDa,HHP处理可使分子量减小。莲藕渣SDF为典型的多糖结构,由甘露糖、核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8种单糖组成,而HHP处理可增加葡萄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的摩尔百分比。另外,改性SDF具有较高的峰值温度,表明其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并且具有较低的粘度值。(2)研究了HHP改性莲藕渣SDF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功效。通过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分别灌胃盐酸二甲双胍和不同剂量的莲藕渣SDF溶液进行症状缓解。干预后,高剂量组(HSDF)小鼠的体重上升,摄食量、饮水量和空腹血糖值下降,糖尿病小鼠“三多一少”的症状得到缓解。高剂量SDF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中TC、TG、LDL-C和INS的含量,升高HDL-C的含量;降低肝脏和胰腺组织中MDA的含量,显着提高GSH-Px和SOD的酶活力;降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含量。HSDF组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降脂效果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说明高剂量的莲藕渣SDF可以缓解小鼠的糖尿病症状。(3)分离得到莲藕清汁与莲藕渣,汁渣按3:1质量比混合后加入a-淀粉酶和蛋白酶,进行HHP处理。以莲藕汁中SDF含量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HHP处理参数进行优化。优化结果显示:HHP压强为408 MPa、HHP时间为21min、HHP温度为44℃时,莲藕汁中SDF含量最大,达到0.45 g/100mL,相比对照提高了2.25倍。(4)根据莲藕汁SDF含量的响应面优化结果制备高纤维莲藕汁,经风味状态调配得到高纤维莲藕悬浮饮料,进行超高压非热杀菌,并与热杀菌样品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HHP灭菌饮料的褐变度显着低于巴氏杀菌和高温蒸汽灭菌饮料;相比于巴氏杀菌和HHP灭菌饮料,高温蒸汽灭菌饮料具有更高的香气评分,但HHP灭菌饮料与热杀菌饮料的综合感官评分无显着差异;较高压强处理(500MPa,10 min)的莲藕饮料在4℃、21天贮藏期内的菌落总数满足商业要求(<10CFU/mL)。
李孟慧[7](2020)在《粥方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粥有主副(食)兼顾、荤素咸宜、干稀一体、养疗皆可的优势受到民众喜爱和中医学重视。如明代《本草纲目》“谷部”专列“粥”条,《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有“糜粥类”介绍,清代更有《老老恒言·粥谱说》专篇和《粥谱》专着,但更多养疗粥方散在于方书、本草、养生饮膳类书籍中,亟需深入整理、归纳、分析,以了解其基本情况。目的通过研究,梳理出传统粥方概貌,总结其组成和应用特点如入粥物品属性、主治病证及特殊人群应用等特点,以期对现代食粥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学、逻辑学、史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医营养学、中药学、科技史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所收集资料。论文主体包括数据统计和问题探讨2部分。数据统计部分:主要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13455种古籍中,选取有粥方记载的方书类4本(《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臞仙活人方》)、本草类书9本(《食疗本草》《食物本草》(卢和)《食品集》《本草纲目》《药性全备食物本草》《食物本草》(姚可成)《食物本草会纂》《增补食物本草、备考》《食鉴本草》)、养生饮膳类书籍16本(《食医心镜》《山家清供》《养生杂类》《寿亲养老新书》《饮膳正要》《食治养老方》《遵生八笺》《寿世青编》《食宪鸿秘》《老老恒言》《随园食单》《调疾饮食辩》《养小录》《随息居饮食谱》《调鼎集》《粥谱》)及其它类书3本(科技典籍《调燮类编》、日用技着《多能鄙事》、学术丛书《医学衷中参西录》),共计32部。统计入粥物品属性及毒性、归经特点,谷物种类和粥方大小、主治病证、特殊人群的应用并进行分析。问题探讨部分:包括粥的别称考证、汉代及以前与粥相关的养老制度、粥方所用有争议物品如土苏和浆水的考证及粥方制法和食法探析等。结果数据统计部分:1从纳入的32部文献,剔除重复后,统计出粥方555首,其中荤粥方164首(29.55%),素粥方391首(70.45%),包括蔬果(含植物药)类粥方313首(80.05%),谷物类粥方62首(15.86%),矿物类粥方16首(4.09%)。粥方方制偏小,包括谷物在内,2个以下物品组方者334首(60.18%),3个者104首(13.74%),4个者6]首(10.99%),1-4个物品组方者达499首(89.91%),组方物品最多者为9个,仅2首(0.36%)。2粥方总计用谷54种,既有粳、籼、糯、粟、林、稷、粱(青、白、高)、黍、稗?子、薏、苽、玉蜀黍、沙谷米等米类,也有大麦、小麦、莜麦、燕麦、荞麦、苦荞等麦类粒食。自唐迄清,有明确记载谷物种类的粥方中,粳米应用均占首位,宋元时期甚至达五成以上(55.99%)。除谷物外,粥方所用其它物品共计381味,其中属食者(290味,76.12%)远高于属药者(91味,23.88%)。寒热属性方面,除23味物性记载不详外,寒性94味(24.67%),凉性36味(9.45%),热性13味(3.41%),温性104味(27.30%),平性111味(29.13%),平性物品所占比例较大,寒凉物品(133味,34.12%)高于温热物品(117味,31.71%),且寒凉物品中偏性较大的寒远高于温热物品中偏性较大的热。五味属性和归经属性与现代《中医饮食营养学》所收录的常用物品一致,五味以甘味为主(244味,64.04%);归经以脾(140味,36.75%)、胃经(132味,34.65%)居多。毒性物品含量(24味,6.30%,包括药物15味,食物9味)极低,且以小毒为主,其中大毒1味(4.17%),常毒9味(37.50%),小毒13味(54.17%),微毒 1 味(4.17%)。3粥方的主治病证涉及103种,频次最多的是痢疾(146,8.96%),其次是虚劳(119,7.31%),以粥疗痢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玉机真脏论》,“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治疗虚劳病证的粥方中荤粥方居多,体现出以“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血的特色。粥方在特殊人群中的运用,根据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依次为老年(234次,14.88%)、妇人(114 次,7.25%)和小儿(42 次,2.67%)。问题探讨部分:1粥之别称考证:粥有饘、糜、餬、餰、糂、糁、(?)和鬻等8个别称。鬻是粥的本字,音义同粥,理想状态的粥可径称粥和鬻;粥的黏稠状态可称糜、饘、餬和餰;加入肉、菜等食材者,古称糂、糁和(?)。粥的别称之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人对粥方养疗的重视。2汉代及以前与粥相关养老制度解析:以粥“养衰老”可追溯到先秦,《礼记·月令》提出“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西汉“养老令”中有针对长者的“受鬻法”,东汉借鉴《礼记》养衰老内容,改“行糜粥”制。先秦到两汉期间,官方到民间对高龄长者实施以送糜粥为代表的养老民俗和诏令,为粥方养疗的理论与实践在汉以后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社会背景和民众共识。3粥方所用有争议物品考证(1)土苏:苏与酥两字至晚东汉末年即存在,虽本义迥异但有混用情况如“屠苏”与“屠酥”。从古籍记载、入粥形态、组方功效和相近粥方分析,土苏是一种食物;功效和配伍上,酥粥方与苏粥方近似,入粥之土苏应指土酥的本意酥油或酥酪。(2)浆水:含有浆水的粥方共6首,均为治疗淋证涩痛不利或不通诸症。典籍载浆水原料多为粟米,加水煮热后再经轻发酵而成,味甘酸。从浆水粥方主治病证及其除烦、止渴等功效特点分析,浆水食性应偏凉。4粥方制法与食法分析:据入粥物品性质和粥方养疗所需,对入粥物品要再加工,以取汁(煮、研、捣)和磨粉(磨、澄)最常用。入粥有先煎后下之分。煮粥宜用急火,不加“消石”速成,以成糜为度。食粥以淡食为主、微温为宜。结论通过上述整理、归纳、分析、研究,基本复原出古代粥方概貌。即粥方组成以食物(特别是全谷物和蔬果代表的素粥)为主、药物为辅、甘味居多、物性均衡、毒性极低、方制偏小为特点;主治病证和适用人群宽泛,对脾胃、感官和虚损病证及老、妇、幼儿尤宜;粥方对辅料加工的制法精致和火候把握的考究,既有利于粥方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又可规避过度糊化导致血糖升高加速,还提高了食用安全性如预防长者噎膈;食粥主张空腹、清淡、不佐它物,体现出传统饮食营养学“本味”为上、“茹淡”养老原则,与现代部分民众“白粥配咸菜”的早餐模式迥然有异;强调食粥微热但以“不灼唇”为度,又与现代防癌饮食方法相契合。凡此种种,都使粥方对慢病患者及普通民众特别是高龄长者的长期养疗,具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
李娜[8](2020)在《植物乳杆菌ZJ316的高密度发酵及高活性菌制剂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益生菌(Probiotics)一词最初是指对其他细胞生物有重大影响并通过改善微生物菌群来确保健康的微生物。现在是指通过定殖在宿主肠道内,改善宿主菌群组成的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由于益生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和肿瘤细胞的形成等多种生理功能,具有应用到饲料行业的潜力。为了充分利用益生菌的功能,开拓其产品的市场,益生菌活力的保护和提高成为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实验以1株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ZJ316作为研究对象,在MRS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响应面组合设计(Box-Behnken design,BBD)试验,得到的优化培养基组分为:蔗糖43.405 g/L、玉米浆干粉59.464 g/L、Na2HPO4/柠檬酸0.124 mol/L、MgSO4·7H2O 0.2 g/L、MnSO4·H2O 0.1 g/L、吐温80 1 ml/L。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菌株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为6.5,发酵温度为30℃,接种量为4%,转速为50 r/min;在此条件下,采用小试体系5 L发酵罐进行高密度发酵,得到植物乳杆菌ZJ316的生长曲线。在发酵24 h到达稳定期,活菌数可达8.01×109CFU/mL。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实验对植物乳杆菌ZJ316的冻干保护剂和贮藏条件进行优化,收集菌体的最佳离心条件为4000 r/min,15 min;冻干保护剂的配方为:海藻糖12%、麦芽糊精10%、蔗糖12%、脱脂奶粉3%,在此种复合冻干保护剂的作用下,冻干后菌剂的存活率为88.5%。对冻干后的菌制剂进行耐受性实验,发现菌株在冻干后对胆盐、Na Cl、低pH、人工胃、肠液仍有较强的耐受性;经过真空冷冻干燥得到的菌制剂贮藏在4℃、-20℃条件下,保存效果较好。筛选制备植物乳杆菌ZJ316高活力菌剂的适合载体,在高密度培养后利用米糠、麸皮、麦芽三种载体进行固体菌剂制备。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ZJ316固体菌剂的适合载体为米糠,常温保藏30 d后,有效活菌数为3.67×107CFU/g,存活率为0.15%。通过比较鱼腥草、罗汉果、黄芪、脱脂奶粉、青蒿、海藻糖作为液体菌剂载体的作用,结果表明液体菌剂的适合载体是海藻糖,在25℃保藏30天后,有效活菌数为6.8×102 CFU/mL。
赵志浩,邓媛元,魏振承,刘光,李萍,唐小俊,张雁,周鹏飞,张名位[9](2020)在《大米适度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大米是我国居民的重要口粮之一,大米加工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由于消费者对大米口感和外观的过度追求,我国大米加工业长期存在严重的过度加工现象,而且大米加工产生的大量副产物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米加工业健康发展的产业瓶颈问题。过度加工造成稻米资源大量浪费、营养物质过分流失以及能耗增加,开展大米适度加工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居民膳食营养具有重要意义;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不足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威胁。提高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程度和水平是延长大米加工产业链、提高稻米资源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概述了大米加工行业现状、加工精度对大米营养和食用品质的影响、大米加工精度的检测和适度加工技术进展,分析了米糠、碎米和稻壳等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现状,以期为促进大米适度加工和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胡佳莉[10](2020)在《红曲黄精发酵工艺及免疫调节和降血脂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改善黄精制品的色泽和口感,提高黄精的食用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红曲菌对黄精进行固态发酵,筛选红曲发酵黄精的最佳工艺条件,对发酵黄精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质量控制,并比较发酵法与酒制法所得黄精的免疫调节和降血脂作用的差异,探讨发酵加工黄精的意义,为发酵法应用于黄精加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红曲发酵黄精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1)红曲发酵黄精工艺的优化:以黄精为底物,接种红曲菌进行固态发酵,采用HPLC法测定发酵产物洛伐他汀的含量,并以此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发酵培养基各组分的最佳含量;在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考察工艺参数对发酵的影响。(2)黄精发酵过程的数字化质量控制:采用电子感官技术(色彩色差计)测定红曲黄精的色度值,分析比较不同发酵时间样品色度值的差异;采用比色法测定多糖和总皂苷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洛伐他汀和桔霉素含量;采用SPSS 20.0和SIMCA 13.0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发酵过程中色泽与有效成分的关系。(3)红曲黄精免疫调节作用研究: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灌胃14天,测定小鼠免疫器官脏器指数,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G、TNF-α、IL-4的含量,采用QPCR法检测脾脏中TLR4、MyD88、TRAF-6、NF-κB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中TLR4、MyD88、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4)红曲黄精降血脂作用研究:通过喂食高脂饲料建立高血脂小鼠模型,同时进行灌胃给药,8周后,采用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TC、TG、HDL-C、LDL-C的含量,并与传统炮制品酒黄精进行比较。结果:(1)红曲发酵黄精最佳培养基组分为:果糖6%、大豆粉12%、KCl 0.1%、KH2PO4 0.4%、Mg SO4 0.2%。红曲发酵黄精最佳工艺参数为:500 mL广口锥形瓶,装料量25 g,培养基初始含水量为60%,接种量15%,补水量6%,30℃培养,在发酵第7天降温至25℃,发酵周期15天。(2)黄精发酵过程的数字化质量控制:不同发酵阶段样品之间的色度值L*、b*和E*ab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发酵后多糖与皂苷含量均升高,随发酵时间延长,多糖含量逐步升高至第9 d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终产品(d15)的多糖含量为46.21 mg/g,与生黄精(d0)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皂苷含量整体呈升高趋势,中间略有波动,终产品(d15)的皂苷含量为8.64 mg/g,与生黄精(d0)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洛伐他汀含量在第15 d达到峰值(15.39μg/g),此后急剧下降。发酵产物中桔霉素的含量均未超过50μg/kg,符合轻工行业标准。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建立了发酵不同阶段的判别模型,将样品按发酵时间分为0~3 d、3~7 d、7~11 d、11~18 d四类。相关性分析表明,多糖含量与明度值L*和总色值E*ab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皂苷、洛伐他汀的含量与红绿色值a*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含量预测模型,在54.1%的程度上可以通过a*和L*预测皂苷含量,在61.9%的程度上可以通过a*预测洛伐他汀含量。(3)红曲黄精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胸腺指数和Ig G、TNF-α、IL-4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MRP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gG、TNF-α、IL-4含量明显升高(P<0.01);MRP高剂量组小鼠脾脏中TLR4、MyD88、TRAF-6和NF-κB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LR4、MyD88和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LR4/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红曲黄精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通路之一。(4)红曲黄精降血脂作用研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的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HDL-C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MRP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的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明显上升(P<0.01)。结论:黄精经红曲菌固态发酵后,色泽和口感得到改善,提高了黄精的食品和应用价值,可丰富黄精产品形式。红曲黄精能增强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改善小鼠血脂水平,引入电子感官技术(色差计)可为发酵过程有效成分含量的动态监测和预测,提供一个简便快速的检查方法,有利于中药“辩状论质”科学内涵的阐释。
二、大米加工副产品发酵制营养米汁饮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米加工副产品发酵制营养米汁饮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糙米酵素的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食品工业的环境问题 |
1.1.2 生命周期评价(LCA)简介 |
1.1.3 糙米酵素简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LCA的发展历程 |
1.2.2 LCA在谷物发酵食品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糙米酵素的研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原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发芽糙米制备 |
2.3.2 γ-氨基丁酸测定 |
2.3.3 糙米酵素制备 |
2.3.4 感官评价 |
2.3.5 理化指标测定 |
2.3.6 质地剖面分析(TPA)测试 |
2.3.7 气味分析测试 |
2.3.8 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发芽时间的确定 |
2.4.2 配方优化 |
2.4.3 理化指标 |
2.4.4 TPA测试结果 |
2.4.5 气味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LCA方法与模型构建 |
3.1 LCA框架 |
3.1.1 目的与范围的界定 |
3.1.2 清单分析 |
3.1.3 影响评价 |
3.1.4 结果解释 |
3.2 GaBi软件介绍 |
3.3 糙米酵素的LCA模型构建 |
3.3.1 目的与范围的界定 |
3.3.2 清单分析 |
3.3.3 软件模型构建 |
3.3.4 影响评价 |
4 糙米酵素LCA的结果解释 |
4.1 引言 |
4.2 热点问题识别 |
4.2.1 各类环境影响的构成比例及相对大小 |
4.2.2 各阶段环境影响的相对大小 |
4.3 敏感性检查 |
4.3.1 不确定性分析 |
4.3.2 敏感性分析 |
4.4 情景分析 |
4.5 改进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藜麦多肽和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车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藜麦概述 |
1.2 藜麦蛋白的研究进展 |
1.2.1 藜麦蛋白的概述 |
1.2.2 藜麦蛋白的功能特性 |
1.2.3 藜麦蛋白的提取方法 |
1.2.4 藜麦多肽的研究进展 |
1.3 藜麦多糖的研究进展 |
1.3.1 藜麦多糖的概述 |
1.3.2 藜麦多糖的提取方法 |
1.4 藜麦饮料的研究进展 |
1.5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藜麦多肽制备工艺 |
2.2.2 藜麦基本组成分析 |
2.2.3 蛋白提取率的测定 |
2.2.4 多糖提取率的测定 |
2.2.5 藜麦蛋白碱提工艺的优化 |
2.2.6 藜麦蛋白的分离工艺优化 |
2.2.7 藜麦蛋白的结构表征 |
2.2.8 藜麦多肽的酶解工艺优化 |
2.2.9 水解度(DH) |
2.2.10 氮回收率(NRR) |
2.2.11 藜麦多肽的性质分析 |
2.2.12 藜麦软饮料配方的优化 |
2.2.13 藜麦软饮料储存实验 |
2.2.14 藜麦软饮料质量分析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藜麦的基本组成成分 |
3.2 藜麦蛋白碱提工艺的优化 |
3.2.1 料液比的确定 |
3.2.2 NaOH浓度的确定 |
3.2.3 提取时间的确定 |
3.2.4 提取温度的确定 |
3.3 藜麦蛋白分离工艺的优化 |
3.3.1 超滤膜组件的选择 |
3.3.2 超滤方式的选择 |
3.4 藜麦蛋白的结构表征 |
3.4.1 SDS-PAGE电泳分析 |
3.4.2 荧光光谱分析 |
3.4.3 FTIR红外光谱分析 |
3.5 藜麦蛋白酶解条件优化 |
3.5.1 酶种类的确定 |
3.5.2 蛋白浓度的确定 |
3.5.3 酶添加量的确定 |
3.5.4 酶解时间的确定 |
3.6 藜麦多肽的性质分析 |
3.6.1 藜麦多肽的氨基酸组成 |
3.6.2 藜麦多肽的营养评价 |
3.6.3 藜麦多肽的溶解性 |
3.6.4 藜麦多肽的消化特性 |
3.7 藜麦软饮料的研制与性质分析 |
3.7.1 藜麦饮料配方的优化 |
3.7.2 藜麦软饮料的稳定性 |
3.7.3 藜麦软饮料的质量指标 |
4 年处理1000吨藜麦车间设计 |
4.1 产品市场分析 |
4.2 工艺流程的设计与说明 |
4.2.1 工艺流程 |
4.2.2 工艺流程说明 |
4.3 物料衡算 |
4.3.1 主产品产量的计算 |
4.3.2 主要原辅料和包材的计算 |
4.4 设备选型 |
4.4.1 设备选型原则 |
4.4.2 设备选型表 |
4.5 水、电、气核算 |
4.5.1 生产用水核算 |
4.5.2 生产用电核算 |
4.5.3 生产用气核算 |
4.6 经济效益分析 |
4.6.1 成本估算 |
4.6.2 营业收入及税金 |
4.6.3 主要财务评价指标 |
4.7 环境保护及消防卫生 |
4.7.1 废水处理 |
4.7.2 废气处理 |
4.7.3 噪声处理 |
4.7.4 车间卫生 |
4.7.5 安全生产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附表 |
附录C:附图 |
(5)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贮藏品质变化及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梨和黑果腺肋花楸简介及营养价值 |
1.1.1 苹果梨简介及营养价值 |
1.1.2 黑果腺肋花楸简介及营养价值 |
1.2 果汁发展概况 |
1.3 香气成分的研究进展 |
1.3.1 香气物质提取方法 |
1.3.2 香气物质分析方法 |
1.4 体外消化 |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配方及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1 材料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方法 |
2.3.1 工艺流程 |
2.3.2 操作要点 |
2.3.3 苹果梨护色单因素试验 |
2.3.4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单因素试验 |
2.3.5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感官分析方法 |
2.3.6 指标测定方法 |
2.3.7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苹果梨汁护色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2.4.2 苹果梨汁护色工艺优化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4.3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2.4.4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贮藏期品质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材料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方法 |
3.3.1 超高压处理与热处理 |
3.3.2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理化指标测定 |
3.3.3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营养指标测定 |
3.3.4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抗氧化能力测定 |
3.3.5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微生物测定 |
3.3.6 数据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理化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
3.4.2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营养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
3.4.3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分析 |
3.4.4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微生物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高压处理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香气成分变化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4.2.1 材料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方法 |
4.3.1 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香气成分提取 |
4.3.2 气相色谱与质谱条件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果汁在4℃贮藏条件下挥发性风味物质 |
4.4.2 果汁4℃贮藏条件下挥发性物质变化 |
4.4.3 果汁在25℃贮藏条件下挥发性风味物质 |
4.4.4 果汁25℃贮藏条件下挥发性物质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体外消化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性变化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5.2.1 材料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方法 |
5.3.1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 |
5.3.2 体外模拟胃消化 |
5.3.3 体外模拟肠消化 |
5.3.4 总酚含量测定 |
5.3.5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5.3.6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5.3.7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5.3.8 数据分析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体外模拟消化对总酚含量变化影响分析 |
5.4.2 体外模拟消化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影响分析 |
5.4.3 体外模拟消化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影响分析 |
5.4.4 体外模拟消化对羟自由基清除率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超高压处理对莲藕膳食纤维理化性质、降糖功效的影响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莲藕及其加工利用现状 |
1.1.1 莲藕 |
1.1.2 莲藕的加工现状 |
1.2 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
1.2.1 膳食纤维的基本概念、分类与组成 |
1.2.2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 |
1.2.3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
1.3 超高压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 |
1.3.1 超高压技术对果蔬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改性作用 |
1.3.2 超高压技术在果蔬汁及饮料加工中的应用 |
1.4 富含膳食纤维果蔬饮料的研制现状 |
1.5 立题背景、意义及内容 |
1.5.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HHP处理对莲藕渣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莲藕渣预处理 |
2.2.2 膳食纤维的提取 |
2.2.3 SDF水化性能的测定 |
2.2.4 红外光谱分析 |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2.2.6 分子量测定 |
2.2.7 单糖组成测定 |
2.2.8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 |
2.2.9 静态流变特性测定 |
2.2.10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莲藕渣中膳食纤维的提取率 |
2.3.2 HHP处理对莲藕渣SDF水化特性的影响 |
2.3.3 莲藕渣SDF的结构特性分析 |
2.3.4 莲藕渣SDF的热稳定特性分析 |
2.3.5 莲藕渣SDF的流变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莲藕渣SDF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功效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莲藕渣SDF的制备 |
3.2.2 柠檬酸缓冲液的配制 |
3.2.3 实验动物建模、分组与干预 |
3.2.4 小鼠喂养期间指标的测定 |
3.2.5 小鼠生化指标的测定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小鼠日常生长状态的观察 |
3.3.2 小鼠日常摄食量、饮水量、体重的变化 |
3.3.3 小鼠干预前后空腹血糖的变化 |
3.3.4 莲藕渣SDF对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3.5 莲藕渣SDF对小鼠肝脏和胰腺组织中MDA含量、GSH-Px和SOD活性的影响 |
3.3.6 莲藕渣SDF对小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HP处理提高莲藕汁SDF的工艺优化与高纤维莲藕饮料的研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HHP处理提高莲藕汁中SDF含量的工艺优化 |
4.2.2 高纤维莲藕浊汁的制备工艺 |
4.2.3 高纤维莲藕浊汁的调配 |
4.2.4 高纤维莲藕悬浮饮料的装罐/袋、密封 |
4.2.5 高纤维莲藕悬浮饮料的分组、杀菌、冷却 |
4.2.6 高纤维莲藕悬浮饮料的贮藏期试验 |
4.2.7 高纤维莲藕悬浮饮料的感官评价 |
4.2.8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HHP提高莲藕汁SDF含量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4.3.2 HHP提高莲藕汁SDF含量的响应面试验结果 |
4.3.3 HHP处理提高莲藕汁中SDF的含量测定 |
4.3.4 高纤维莲藕悬浮饮料的贮藏期变化 |
4.3.5 高纤维莲藕悬浮饮料的感官品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粥方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粥方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粥方养疗的理论研究 |
1.1 对有养疗作用粥的定义 |
1.2 含药粥方的源流问题 |
1.3 单本着作中的粥方研究 |
2 粥方养疗的临床研究 |
2.1 术后及癌症康复期等病证的粥养 |
2.2 特殊人群和常见病证的粥疗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粥方记载与应用概况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文献检索与资料整理 |
2 统计结果 |
2.1 唐代粥方情况 |
2.2 宋元时期粥方情况 |
2.3 明代粥方概况 |
2.4 清代粥方概况 |
3 粥方应用特点分析 |
3.1 粥方基本情况分析 |
3.2 粥方物品性质分析 |
3.3 谷物种类分析 |
3.4 主治病证分析 |
3.5 主治人群分析 |
第三部分 粥的相关问题讨论 |
1 粥的别称考证 |
1.1 粥的理想状态称谓 |
1.2 粥的黏稠状态别称 |
1.3 粥与羹的混合状态别称 |
2 唐代之前粥的发展概况 |
2.1 原始时期粥相关物品的历史遗迹 |
2.2 与粥相关的养老制度 |
2.3 以粥治病之滥觞 |
3 粥方中所用土苏考证 |
3.1 认定土苏为药物无案可稽 |
3.2 土苏作为食物所指为何,尚存异议 |
3.3 粥方中的土苏(酥)考证 |
4 粥方中所用浆水考证 |
4.1 浆水考源 |
4.2 浆水制作原料与工艺概述 |
4.3 浆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述 |
5 粥方传统制法与食法讨论 |
5.1 粥方主辅料的选择与加工 |
5.2 粥方烹煮“火候”说 |
5.3 粥方“食候”说 |
5.4 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植物乳杆菌ZJ316的高密度发酵及高活性菌制剂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乳酸菌概述 |
1.2 植物乳杆菌 |
1.2.1 植物乳杆菌的简介 |
1.2.2 植物乳杆菌的功能 |
1.2.3 植物乳杆菌的应用 |
1.3 植物乳杆菌的高密度发酵 |
1.3.1 影响高密度发酵的因素 |
1.3.2 国内外高密度发酵的进展 |
1.4 植物乳杆菌的真空冷冻干燥 |
1.4.1 真空冷冻干燥对菌体造成的损伤 |
1.4.2 真空冷冻干燥保护剂 |
1.4.3 保护剂的保护机理 |
1.5 微生物制剂的概述 |
1.5.1 固体菌制剂 |
1.5.2 液体菌制剂 |
1.5.3 活菌制剂的保藏 |
1.5.4 活菌制剂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1.6 立论的依据和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6.1 立论的依据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种 |
2.1.2 试剂 |
2.1.3 培养基 |
2.1.4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种子液的制备 |
2.2.2 活菌数和菌密度的测定 |
2.2.3 pH的测定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植物乳杆菌ZJ316 培养基的优化 |
2.3.1 最适碳源的选择 |
2.3.2 最适氮源的选择 |
2.3.3 最适缓冲盐的选择 |
2.3.4 硫酸镁添加量的选择 |
2.3.5 硫酸锰添加量的选择 |
2.3.6 吐温80 添加量的选择 |
2.3.7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 |
2.4 植物乳杆菌ZJ316 发酵条件的优化 |
2.4.1 接种量的选择 |
2.4.2 温度的选择 |
2.4.3 初始pH的选择 |
2.4.4 转速的选择 |
2.4.5 植物乳杆菌ZJ316 生长曲线的测定 |
2.5 植物乳杆菌5 L发酵罐放大实验 |
2.6 植物乳杆菌ZJ316 冻干工艺的研究 |
2.6.1 离心力和离心时间对冻干存活率的影响 |
2.6.2 植物乳杆菌ZJ316 冻干菌制剂的制备 |
2.6.3 冻干保护剂的初筛 |
2.6.4 冻干保护剂的添加量的优化 |
2.6.5 冻干保护剂正交优化实验 |
2.6.6 菌制剂的耐受性分析 |
2.6.7 贮藏温度对冻干菌剂活菌数的影响 |
2.7 植物乳杆菌ZJ316 菌剂的制备和保藏稳定性检测 |
2.7.1 固体菌剂的制备 |
2.7.2 液体菌剂的制备 |
2.7.3 菌剂保藏稳定性检测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乳杆菌ZJ316 培养基的优化 |
3.1.1 碳源的选择 |
3.1.2 氮源的选择 |
3.1.3 缓冲盐的选择 |
3.1.4 硫酸镁添加量的选择 |
3.1.5 硫酸锰添加量的选择 |
3.1.6 吐温80 添加量的选择 |
3.1.8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
3.1.9 响应面的验证结果 |
3.2 植物乳杆菌ZJ316 高密度培养条件的优化 |
3.2.1 接种量的优化 |
3.2.2 温度的优化 |
3.2.3 初始pH的优化 |
3.2.4 转速的优化 |
3.2.5 植物乳杆菌ZJ316 的生长曲线 |
3.3 植物乳杆菌ZJ316 发酵罐放大实验 |
3.4 植物乳杆菌ZJ316 冻干工艺的研究 |
3.4.1 离心条件的优化 |
3.4.2 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
3.4.3 冻干保护剂添加量的优化 |
3.4.4 冻干保护剂的正交优化结果 |
3.4.5 冻干菌剂的耐受性分析 |
3.4.6 贮藏温度对冻干菌剂活菌数的影响 |
3.5 不同载体对植物乳杆菌ZJ316 菌剂保藏情况的影响 |
3.5.1 不同载体对固体菌剂活菌数的影响 |
3.5.2 不同载体对液体菌剂活菌数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植物乳杆菌的高密度发酵 |
4.2 高活性菌剂制备技术的研究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大米适度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大米加工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 |
1.1 产业现状 |
1.2 发展方向 |
2 加工精度对大米营养、活性物质和食用品质的影响 |
2.1 对营养成分的影响 |
2.2 对活性物质的影响 |
2.3 对食用品质的影响 |
3 大米加工精度检测方法 |
3.1 基于留皮度 |
3.2 基于白度 |
3.3 基于碾减率 |
3.4 基于化学组成 |
4 大米适度加工技术 |
4.1 糙米低精度加工技术 |
4.2 适度加工大米品质提升技术 |
5 大米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
5.1 米糠 |
5.2 碎米 |
5.3 稻壳 |
6 展望 |
(10)红曲黄精发酵工艺及免疫调节和降血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黄精研究概述 |
1.2.1 黄精资源分布及特点 |
1.2.2 黄精的化学成分 |
1.2.3 黄精的药理活性 |
1.2.4 黄精产品开发现状 |
1.3 红曲研究概述 |
1.3.1 红曲菌及其代谢产物 |
1.3.2 红曲固态发酵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红曲发酵黄精工艺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种与药材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3 培养基 |
2.2 实验方法 |
2.2.1 红曲黄精中洛伐他汀的含量测定 |
2.2.2 红曲黄精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2.2.3 红曲黄精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洛伐他汀含量测定结果 |
2.3.2 红曲黄精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结果 |
2.3.3 红曲黄精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红曲黄精的质量控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的制备 |
3.2.2 红曲黄精的感官评价 |
3.2.3 红曲黄精色度值的测定 |
3.2.4 红曲黄精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3.2.5 红曲黄精中桔霉素的测定 |
3.2.6 有效成分含量与色度值的多元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红曲黄精感官评价结果 |
3.3.2 红曲黄精色度值测定结果 |
3.3.3 红曲黄精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3.3.4 红曲黄精中桔霉素测定结果 |
3.3.5 有效成分含量与色度值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红曲黄精免疫调节的作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主要仪器 |
4.1.3 药物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药物制备及给药剂量 |
4.2.2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
4.2.3 免疫器官脏器指数的测定 |
4.2.4 血清中生化指标的测定 |
4.2.5 TLR4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
4.2.6 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
4.2.7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红曲黄精对胸腺和脾指数的影响 |
4.3.2 红曲黄精对血清中Ig G、TNF-α、IL-4 含量的影响 |
4.3.3 红曲黄精对脾脏TLR4、My D88、NF-κB m RNA表达的影响 |
4.3.4 红曲黄精对脾脏TLR4、My D88、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红曲黄精降血脂的作用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
5.1.2 主要仪器 |
5.1.3 药物与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药物制备及给药剂量 |
5.2.2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
5.2.3 血脂水平的测定 |
5.2.4 统计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大米加工副产品发酵制营养米汁饮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孵育处理对薏米麸皮活性成分影响的研究[D]. 高珊. 淮阴工学院, 2021
- [2]全麦粉馕产品品质改良的研究[D]. 丁帅杰. 新疆大学, 2021
- [3]糙米酵素的生命周期评价[D]. 宫宇晴.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藜麦多肽和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车间设计[D]. 唐子箫. 江南大学, 2021(01)
- [5]苹果梨黑果腺肋花楸汁贮藏品质变化及体外模拟胃肠消化[D]. 代文清. 渤海大学, 2021(09)
- [6]超高压处理对莲藕膳食纤维理化性质、降糖功效的影响及应用研究[D]. 顾艳阳. 扬州大学, 2021(08)
- [7]粥方的古代文献研究[D]. 李孟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植物乳杆菌ZJ316的高密度发酵及高活性菌制剂的初步研究[D]. 李娜. 广西大学, 2020(07)
- [9]大米适度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J]. 赵志浩,邓媛元,魏振承,刘光,李萍,唐小俊,张雁,周鹏飞,张名位.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1)
- [10]红曲黄精发酵工艺及免疫调节和降血脂作用研究[D]. 胡佳莉.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