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实验室X射线形貌实验站简介

北京正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实验室X射线形貌实验站简介

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实验室X射线形貌学实验站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任俊超[1](2021)在《同步辐射部分相干光传输模型的发展及应用》文中提出为了开展更前沿的实验方法应用,国际上开展了新一轮的自由电子激光和衍射极限环光源的建设和升级,二十多台具有高相干性的新光源正在建设或规划中。高相干性是自由电子激光和衍射极限环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X光的高相干性,许多实验方法的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改进,提升了人们探索微观世界的能力。相干X光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高相干性光束线站的建设,也对束线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量研究X光传播中相干性能的变化规律,并据此优化光束线设计,对于光束线的设计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世界上较早发展的仿真模型有以几何光学为基础的SHADOW,其主要特点是起步早,传播模型的发展比较完善,运算速度快,但在相干光的处理方面无法满足新一代光源的束线设计需求。其它还有诸如SRW、XRT、HYBRID、COMSYL和PHASE等模型,面对高相干光源的设计仿真需求,都有各自的优势,但也都有不同的缺陷,无法满足高相干光束线设计仿真的全部需求。我们提出的MOI仿真模型是以统计光学为基础、用互强度描述部分相干光传输的光束线传输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将波前分割成多个小面元,根据菲涅尔积分计算部分相干光在每个小面元的互强度传播,然后将各个小面元的光学效果累积叠加,最终获得部分相干光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模型。在对小面元处理的过程中,认为小面元内部是全相干、等强度、等相位的。然而,由于同步辐射光波长一般为纳米量级,全相干和等强度条件容易满足,要满足等相位条件就需要分割过多的小面元分割,这无疑要求巨大的算力,无法满足使用过程中高效的设计要求。此处,我们引入面内波矢这一物理量,进一步发展了MOI模型,只需要较少的有限元分割,就能够获得更精确的计算结果,实现高效快速的模拟需要,使MOI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和精度。通过利用发展前后模型计算部分相干光在自由空间以及在带有面型的椭球柱面镜光学系统中传输结果的比较,验证了发展后MOI模型的优异特性,并且新模型能给出精确的面内波矢传播结果。利用发展后的MOI模型,研究了不同位置和开口的光阑对部分相干光的影响。相干度、强度和相位分布等信息都可以从互强度分布中提取,其中相位分布取决于孔径的大小和位置。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孔径尺寸和位置下,在椭球柱面镜焦平面可获得最宽的平面波分布。光束的相干性越好,孔径光阑对光束的作用能力就越大。还分析了孔径大小和位置对椭球柱面镜焦平面上强度和光斑大小的影响。通过优化光路,使焦平面出的平面波尺寸、光斑大小和强度之间取得平衡,以满足特定的实验需求。发展了部分相干光经过波带片的传输模型,并以上海光源08U1A软X射线扫描显微成像线站为例,分析了相干性对波带片显微成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出射狭缝的大小可以调制入射到成像系统中光束的相干性,在实际成像过程中需要平衡相干性和光子通量才能实现高分辨率的STXM成像。

葛晓琴[2](2021)在《低激活温度的非蒸散型吸气剂薄膜在大型粒子加速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未来合肥先进光源(Hefei Advanced Light Source Facility,简称 HALF)的衍射极限储存环为产生高梯度的聚焦磁场,磁铁孔径远小于传统加速器,导致各种类型真空室的孔径相对三代光源要小很多,传统的集中排气法无法满足HALF衍射极限储存环的小孔径真空室的真空度要求以及紧凑型多弯铁内消色散的结构设计。然而,利用磁控溅射镀膜法在真空室内表面沉积上均匀的非蒸散型吸气剂(Non-evaporable getter,简称NEG)薄膜可以使内壁的放气率减小,激活后真空室壁可以从放气源变为抽气表面,使管道内部具有均匀的抽速。与传统的集中抽气相比,NEG薄膜的使用改善了储存环内的真空分布进而降低了真空室内部气压的纵向梯度,满足了小孔径真空室的真空抽气要求,提高了束流寿命和机器的稳定性。然而,常用的TiZrV型NEG薄膜的激活温度通常在180-400℃范围内,且随着薄膜暴露大气与激活次数增多,其激活温度还会逐渐升高。同时,将数百米长的储存环真空室加热至近200℃甚至更高的温度是非常复杂的,这一过程也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建设成本,给衍射极限储存环后期的维护带来很大挑战,同时会损坏铜、铝和不锈钢等金属合金制成的真空室。为了维持真空室的机械完整性以及延长腔体的器械寿命,降低NEG薄膜激活温度至关重要,更低的激活温度还可以简化加热和激活程序,简化真空系统设计,降低热膨胀,增加了材料和组件可选择性。基于HALF储存环真空室对NEG沉积工艺的需求,搭建适用于小孔径管道的镀膜装置,通过调控镀膜参数(工作压强,放电电流和工作气体等)、阴极靶材及基体材料等,制备出不同微观结构的TiZrV薄膜和新型TiZrHfV薄膜。本文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简称XPS)、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分析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等材料表征手段分析了不同薄膜的表面及内部成分、表面及断面形貌、晶粒结构及尺寸、元素分布及含量及粗糙度等基本性质,总结了不同镀膜参数及阴极靶材对薄膜基本性质的影响,并就不同微观结构对NEG薄膜真空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原位XPS测试研究了不同阴极靶溅射制成的TiZrV薄膜的激活温度,对不同激活温度和保温时间下的薄膜激活状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验证了合金丝沉积的薄膜具有更均匀的成分和更低的激活温度,相同镀膜参数下,合金丝沉积的薄膜比扭丝沉积的薄膜的激活温度低了约20℃。验证了延长保温时间可以提高薄膜的激活程度。首次利用XPS法从金属材料相变机理上测试研究了TiZrHfV薄膜的激活过程,相同的镀膜参数及条件下,TiZrHfV薄膜比TiZrV薄膜的激活温度低了约20℃。根据之前类似经验的积累、XPS法测量的激活温度结果及各类材料表征手段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镀膜参数和阴极靶材等作为HALF真空室管道镀膜的优选参数,并以此参数使用新搭建的镀膜装置在银铜管道上完成了小孔径管道镀膜。同时,设计并搭建了一套粘附率测试系统,利用TPMC模型和MOLFLOW模拟软件首次完成了对镀NEG薄膜的银铜管道的粘附率等真空性能的研究测试,与XPS法测量激活温度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NEG薄膜的激活温度。相关研究成果为HALF衍射极限储存环超高真空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新一代衍射极限储存环的真空系统设计和建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黄清煜[3](2021)在《多人协作翻译中的术语管理 ——以《探索微世界》德译本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以及各行各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与技术转移无处不在。知识与技术不是实体,进行转移需要载体,而它们的载体便是译文。科技翻译与普通翻译的区别在于科技语言有着大量的术语,而在翻译过程中妥当地处理这些术语是一项相当复杂的任务。当代的翻译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译任务不再是单一、分散地由一位译者完成,而是经常由翻译团队完成,即所谓的协作翻译。此外,翻译项目的规模更加庞大、时间更加紧张。这些变化对如今的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员不仅需要会翻译,还需要掌握CAT工具以及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协作翻译有许多优势,但也有许多个体翻译没有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术语不一致。为了保证术语一致性,术语管理在翻译项目中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流程,只有在专业翻译实践中严格地管理术语,才能够有效避免术语混乱、翻译效率低下、重复工作繁多等问题。现有的术语管理研究都聚焦于大型英汉翻译项目,对小型多语种翻译项目的术语管理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小型汉-德翻译项目《探索微世界》中的术语管理。第二章描述了翻译任务、作品以及项目流程,第三章讨论了术语管理的理论基础。本文的重点聚焦于第四章,主要归纳总结了本次翻译项目的术语管理流程,总共分为五个步骤:搜集术语资料、提取术语、翻译术语、呈现术语以及质量保证,其中最为重要的两大步骤是翻译术语和质量保证。本次项目的术语翻译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翻译而是查证,因为几乎所有术语都已经定名,本文主要叙述几种检索译名的方法。在术语表定稿之后,笔者利用CAT工具MemoQ对译文实施质量保证,以保障译文术语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在最后一章,笔者对本次实践的术语管理进行反思,总结了其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希望进一步优化术语管理流程。本文的目的在于为成本有限的小型协作翻译项目进行术语管理提供一些实际的易于操作的方法与建议。

李富荣,石含之,徐爱平,吴志超,邓腾灏博,陈永坚,王富华[4](2020)在《同步辐射技术在农产品及其产地土壤重金属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同步辐射技术的进步对推动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重金属迁移累积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同步辐射技术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同步辐射技术在解决农产品及其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方面的优势,并总结了该技术在多种微量元素的同步定量分析、农产品或土壤样品中不同元素形态分布测定、特定元素在农产品亚细胞水平的分布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步辐射技术为研究农产品对其产地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转运等规律提供了更加灵敏和精准的分析方法。

陈羲[5](2019)在《内蒙古石匠山硼锰钙石的矿物学特征及高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石匠山矿区产出的硼锰钙石,产于矽卡岩型富硼矿床,以脉状充填,似球状被包裹于围岩中,呈浅棕至深棕色薄板状(厚度约为2 mm)集合体产出。与呈白色,透明,柱状集合体产出的羟硼钙石共生,除此之外,还与钙铁榴石、铁铝榴石、方解石、萤石等有着密切关系。硼锰钙石为斜方晶系,空间群Pbam,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具有一组{100}完全解理。折射率为1.63(点测),相对密度为2.77(3),硬度为4.5。对内蒙古石匠山矿区产出的硼锰钙石样品进行电子探针实验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实验(ICP-OES)分析其化学成分,根据阳离子法计算得出内蒙古石匠山硼锰钙石的实验化学式为:Ca2.049(Mn0.861Mg0.889Fe2+0.095Ti0.005Ni0.003Al0.002Cr0.008Si0.001)Σ1.864B4.088O7.722(OH)5.278。根据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结果拟合得出硼锰钙石晶胞参数:a=9.013(0.7)?,b=13.243(3)?,c=8.313(1)?,V=992.23(18)?3。前人研究表明,不同产地硼锰钙石随着Mn含量的增加,其相对密度与折射率也逐渐增大,此外,b轴也随着Mn含量的增加而呈明显的线性增长。硼锰钙石的红外与拉曼光谱主要描述为两个部分,其一是5001500 cm-1范围内的[BO3]、[BO4]的各种伸缩振动以及BOH的面内弯曲振动。其二是30003600 cm-1范围内一系列OH的伸缩振动以及水的伸缩振动。利用金刚石对顶砧装置和同步辐射光源,对天然硼锰钙石进行室温下原位高压粉晶X射线衍射与原位高压单晶X射线衍射实验,综合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压力范围内(10-417.89 GPa),硼锰钙石始终保持着斜方晶系,空间群Pbam,没有相变发生。但随着压力的增加,单位晶胞体积逐渐减小,体积压缩率符合三阶Birch-Murnaghan状态方程,拟合获得硼锰钙石的体积模量为K0=63.1(14.2)GPa,V0=992.1(3.1)?3,K0’=14.0(5.8)。在实验压力范围内,硼锰钙石b轴的抗压性最强,其次是a轴,c轴最易被压缩,三个坐标轴的压缩率之比为:βa:βb:βc=1.16:1.00:1.21。结合前人研究的结果,可知多硼酸盐矿物轴压缩性的明显各向异性与其B-O多面体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安然[6](2017)在《变间距光栅单色仪、光谱仪在XFEL中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x射线的发现与使用,不仅仅对物理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样也推动了包括化学、生命科学、材料学、核能、医学在内诸多学科的发展。同步辐射X射线光源从上世纪寄生于高能物理的加速器第一代发展至今,已经拥有50余座装置建成,在材料微观结构与动力学、生物蛋白动力学等研究中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是高品质相对论性电子束在周期性磁场作用下自激辐射放大产生的强相干脉冲X射线,与传统的x射线源(实验室X光机、激光驱动X射线源、同步辐射X射线光源)相比,XFEL同时具有强全相干性(横向完全相干,纵向部分相干)、超高亮度(峰值亮度比同步辐射X射线光源高10个量级)、超短脉冲宽度(数十飞秒至数百飞秒)、超高准直性和优越的光源单色性(能量分辨率10-3)等特点,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时间和空间分辨能力探索材料内部的微观、介观尺度的结构演化信息。XFEL的发展为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信息产业等众多基础学科和应用领域,以及相关工程技术的创新突破提供了开辟性的手段和机遇,为国家安全重大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提供了无语伦比的研究平台。犹如可见激光改变了 20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模式,XFEL预示着21世纪人类进入到新的超快X射线科学领域,必将开辟新的科学前沿,甚至引发新的科技革命或产业革命。在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中,无论是光束线还是实验站,光栅单色仪和光谱仪都是核心设备系统,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整个装置的性能和实验的成败。因此,研究光栅单色仪和光谱仪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是XFEL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论文首先介绍X射线光源的发展现状,然后重点介绍XFEL光束线和实验站中变间距光栅单色仪和光谱仪的关键技术研究、系统设计和安装调试方法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1.针对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立了变间距光栅单色仪物理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光栅参数和成像像差等因素对单色仪的分辨率、时间展宽及光子输出铜梁等重要参数的影响;并通过数字模拟仿真,优化了光栅单色仪的设计参数,提高了性能指标,达到了装置可进行Pink beam模式输出、光谱能量分辨率高于5000、脉冲宽度展宽小于100fs的技术要求。2.开展了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RIXS)光谱仪的关键技术和系统结构研究,根据RIXS光谱仪需要保持高真空环境和精密的装调要求,提出了高真空环境下非接触测量光学元件倾斜度的新方法。通过对RIXS工作原理和光路结构的研究,建立了使用可见激光进行光学元件倾斜度测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掠过光学元件表面激光光斑和经光学元件表面反射激光光斑的间距,来计算光学元件的倾斜角。并成功将此方法应用于XFEL光束线系统研制和调试。3.提出了 RIXS光谱仪标定的实验方案,设计了高精度微纳结构狭缝和实验样品,成功对RIXS光谱仪进行了能量标定,为RIXS在PAL-XFEL光束线与实验站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在XFEL不能到达实验站时,使用E-gun(电子枪)照射不同样品材料,使用XES特征峰对RIXS光谱仪进行调试,并利用设备辅助其他设备进行样品表面微量物质的综合实验。

张朵[7](2016)在《基于同步辐射吸收谱的铂基纳米材料表征及在催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在催化、电子、新能源等重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人们对材料的研究视野也由微观结构向分子,甚至原子水平,从静稳态表征向实时动态跟踪转变。如何从原子水平层面深入理解纳米材料的生长机理,以及纳米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生的具体化学变化,目前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步辐射光源具有波长连续可调、亮度高、能量波段宽和时间结构等特异性。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吸收谱学技术(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XAS)作为一项多学科交叉的重要研究手段,可以对纳米材料的生长过程、不同结构的纳米材料以及纳米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表征,获得纳米材料的电子结构、近邻局域结构等信息,有助于从原子尺度上理解纳米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进一步设计出新颖的高性能纳米材料。贵金属纳米材料(Pt、Au和Pd等)具有非常好的物理化学特性,其中铂作为目前最有效的催化材料之一,在石油化工、有机合成和清洁能源转换等领域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而铂基纳米材料尤为突出,已成为纳米材料合成和应用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铂本身在自然界资源中的含量匮乏、价格昂贵、需求量大等因素,已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商业化应用的瓶颈。铂基纳米材料的性能与其组分、尺寸和形貌密切相关,如何通过制备组分、尺寸和形貌等可控的铂基纳米材料,进一步提高铂的使用效率、减低铂的用量甚至寻找非铂催化剂,是目前研究铂基纳米材料的关键科学问题。而铂纳米晶体的成核和生长机理是铂纳米颗粒尺寸和形貌调控的关键因素,由于晶体成核和生长过程的复杂性,人们对其成核生长机理一直以来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基于X射线吸收谱技术,围绕着铂纳米材料的成核生长机理,催化性能和制备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水相合成条件下的铂纳米颗粒的成核生长机理,而且系统地分析了铂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局域化学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微波辅助法制备了高质量、均匀分散的铂碳催化剂。此外,利用软x射线吸收谱和x射线激发发光谱技术,研究了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中心及闪烁晶体的发光机制。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原位x射线吸收谱技术,对水相合成条件下铂纳米晶体的成核和成长机理进行研究。主要以氯铂酸(h2ptcl6)为铂前驱体和抗坏血酸(ascorbicacid,aa)为还原剂及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为保护剂来制备铂纳米晶体。采用一次性/连续性两种注入方式注入还原剂(aa)来调控氯铂酸还原的过程,通过原位x射线吸收谱技术对氯铂酸还原和铂纳米颗粒形成的整个过程实时跟踪。实验结果发现氯铂酸具有两种不同还原途径:一次性注入还原剂(aa)条件下,氯铂酸前驱体迅速断裂pt-cl键被还原成零价态的铂原子,进而聚集生长;而连续性注入还原剂条件下氯铂酸前驱体断裂部分pt-cl键被还原成低价态的铂原子,形成ptnclx中间体,然后团聚、还原生长成为铂纳米晶体。从实验角度,证明了文献报道的两种成核生长途径同时存在,通过调节合成条件来调控其还原路径,对纳米晶体的生长机理研究及纳米晶体材料的可控合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研究不同结构铂基纳米催化剂和其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通过合成三种不同结构的铂纳米催化剂(铂纳米线、铂纳米棒和铂纳米颗粒)以及三者在偶氮苯合成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发现铂纳米线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明显优于铂纳米颗粒和纳米棒。xas实验结果证明,铂纳米线的电子结构和近邻局域结构明显不同于其他两种铂纳米催化剂,其低氧化态、近邻原子配位数严重缺失和pt-pt键长的收缩,造成铂纳米线表面存在大量的结构缺陷,从而为偶氮苯合成反应提供了大量有效的反应位点。另外,利用准原位x射线吸收谱实验技术进一步对铂纳米线催化合成偶氮苯的催化反应过程跟踪。结果发现-oh离子的存在为偶氮反应的关键物,铂纳米线能够在碱性条件下形成较弱pt-oh键而且能够为氢气的分解提供有效的位点,有利于促进偶氮苯的生成,同时为偶氮苯合成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3.由于具有“协同效应”,铁铂合金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通常优于相应的单组分催化剂。通过原位x射线吸收谱技术研究了铁铂合金催化剂的两种成分在不同气氛和温度下的电子结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铁、铂组分在氧气、氢气和氦气三种气氛及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电子结构具有显着差异。铁组分对各种气氛的反应灵敏度明显高于铂组分,且二者在不同气氛条件下,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也具有较大差异,铂组分相对稳定。分析铁铂合金组分的电子结构随气氛和温度的演变趋势,有助于深入理解铁铂合金催化剂在实际反应条件中“协同效应”行为。4.微波辅助多元醇法具有高效节能的特性,有助于高效率、大批量合成高性能的铂纳米催化剂。采用微波辅助乙二醇方法合成不同载体(Vulcan XC-72型炭黑、多壁碳纳米管)负载的铂及铂合金纳米催化剂,同时通过对合成的碳铂纳米催化剂进行退化处理。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D)的结构表征及其催化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法制备的铂催化剂能够均匀地分散在碳载体上,通过退火处理提高其结晶性,合成的铂基纳米催化剂在氨硼烷催化分解、有机物氧化等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此方法有助于大规模地制备铂基纳米催化剂,并可将微波辅助法拓展到其他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合成。5.另外,本论文第七章利用XAS技术和X射线激发发光谱(X-ray Excited Optical Luminescence,XEOL)手段对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设计的蓝光材料(di[4-(4-diphenylaminophenyl)phenyl]sulfone,DAPSF)在有机二极管照明上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通过XAS技术和XEOL手段对发光材料中组成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发光通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磺酸基团(SO3-)为其主要的发光通道,深入地理解了发光材料的发光行为,及发光通道和其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本论文还利用时间分辨X射线激发发光谱技术(Time-resolved XEOL,TR-XEOL),对闪烁晶体的发光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黄东洋[8](2016)在《布里奇曼石和二氧化硅同质多像变体的高压研究》文中提出下地幔约占固体地球体积的55%。根据地幔岩成分模型,下地幔主要由铁方镁石((Mg,Fe)O,体积占比约20%),布里奇曼石((Mg,Fe)SiO3,体积占比约75%)以及钙钛矿型钙硅酸盐(CaSiO3,体积占比约5%)构成,其中体量最大的布里奇曼石被认为是下地幔乃至整个硅酸盐地球含量最高的矿物。下地幔内观测到的局部地震波速/密度异常可归因于其温度差异、部分熔融或成分和结构的变化,而影响下地幔矿物的成分及密度变化的最主要参数为铁含量;与此同时,伴随着俯冲洋壳内二氧化硅饱和成分(MORB)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相变并达到平衡,以及富铁布里奇曼石的分解反应,二氧化硅高压同质多像变体可形成并稳定存在于整个不均一地幔。故研究高压下布里奇曼石及其铁含量的变化以及二氧化硅的结构转变对于解释地幔不均一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以及多晶晶体学的分析手段,对以上两类下地幔矿物/物相进行了高压实验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金刚石对顶砧结合原位双面激光加温技术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合成了富铁布里奇曼石(Mg,Fe)SiO3。原位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共存相还包括Si02高压同质多像变体。通过常温常压下布里奇曼石晶胞体积与其铁含量的关系V0=162.36+6.27XFe,以及其不同铁含量的室温状态方程得出本研究合成的布里奇曼石含铁量分别为’15 mol%,18 mol%和40 mo1%,其中铁含量达到40 mo1%的布里奇曼石在64 GPa、2000-2300 K条件下合成。对比各组实验条件可以得出,实验条件的控制如样品被加热区域的温度梯度以及初始样品成分、结构的均一性会影响高温高压下样品中铁的分布,进而影响布里奇曼石的实际铁含量。2.结合多晶晶体学分析方法和高压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在准静水压环境中研究了二氧化硅高压变体的相变及室温状态方程。2200 K淬火后,在55 GPa压力下合成的二氧化硅以斯石英为主,观察到少量相变后的CaCl2型二氧化硅,且后者的硅氧八面体呈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对亚微米级晶粒的分析表明这种不同程度的结构扭曲可能存在于类似的位移型相变中。利用多晶晶体学方法,将多晶样品中单个Si02晶粒的衍射点找出并将不同颗粒的衍射数据进行混合以求得精确的晶胞参数。本文的斯石英、CaCl2型二氧化硅的P-V数据与前人粉末衍射的结果相吻合,并证实了二氧化硅在该二级相变后更易被压缩。以斯石英和CaCl2型二氧化硅的特征衍射强峰(110)为基础,本文提出二氧化硅压标,可在使用二氧化硅饱和型样品的高压实验中进行快速压力标定。

陈华剑[9](2016)在《离子注入法制备的金属纳米颗粒的同步辐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阐述了离子注入法在半导体掺杂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并利用此技术制备了注入浓度不同、元素不同的金属纳米颗粒以及不同掺杂配比的二元合金纳米颗粒。在介绍了相关测试技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和同步辐射荧光XAFS研究了不同注入参数对掺杂材料的光学吸收、表面形貌和局域微观结构的影响。详细介绍与总结了处理荧光XAFS测试数据所需的晶体结构数据库、FEFF计算以及IFEFFIT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通过上述测试与分析,得到了注入元素的振荡信号以及精细结构信息,包括近邻元素组成、配位数、原子间距等,并对其做了分析。采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和同步辐射真空紫外荧光光谱测试了掺杂材料的光学性质,分析了注入过程引入的缺陷及材料的能态结构变化。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了掺杂材料的局域微观结构与其光学性质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此类材料在半导体掺杂工艺中的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怡雯[10](2016)在《同步辐射原位微流设备的研制及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是解析物质结构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因其特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凝聚态物理、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其中,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溶液就是同步辐射小角散射技术研究的重要体系之一。利用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可对溶液状态(更接近生理状态)下的生物大分子样品进行微观结构和形态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提升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线站针对溶液样品的原位实验能力,拓展其在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本论文主要的工作是结合具体的实验需求,研制可用于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的原位微流设备,并采用研制的原位微流设备进行了蛋白质的微观结构变化的应用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并建立了一种可控微流体蠕动设备。采用LabVIEW软件编写了此蠕动设备的控制程序,通过实验对可控微流体蠕动设备的进样量、溶液粘度与蠕动速度的关系进行了标定,并将此设备安装于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线站,使用溶菌酶蛋白质溶液样品,对该设备的防辐射损伤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此外,还对该设备进行了硬件及软件的优化升级。2.设计并建立了一种温度跳变微流芯片原位研究设备。利用ANSYS CFX流体力学软件对多种微流通道结构的流体换热特性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根据数值分析结果,确定了微流芯片的加热方案,完成了微流芯片通道结构的物理设计,并提出了实际加工方案。通过荧光染料温度指示剂标定方法对微流芯片的跳变温度进行了标定,并根据实验结果对微流芯片原型设计进行了优化改进。最后,将微流设备安装于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线站,进行了蛋白质的复折叠过程的时间分辨SAXS研究。本论文的工作内容以实际实验需求为起点,研制了两种用于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的原位微流设备,推动了上海光源同步辐射实验技术在溶液样品中的应用,对提升同步辐射溶液样品原位小角散射实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实验室X射线形貌学实验站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实验室X射线形貌学实验站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同步辐射部分相干光传输模型的发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同步辐射技术的发展
    1.2 上海光源
        1.2.1 同步辐射的性质
        1.2.2 SSRF的应用
    1.3 光束的相干性及应用
        1.3.1 相干性
        1.3.2 相干性的应用
    1.4 同步辐射光束线传输仿真模型的发展
    1.5 MOI模型的提出及应用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部分相干传播理论
    2.1 时间相干与空间相干
    2.2 标量衍射理论
        2.2.1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与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2.2.2 夫琅禾费衍射
    2.3 互强度的传播
    2.4 范希特-泽尼克定理
第三章 部分相干光传输中的面内波矢分布
    3.1 面内波矢
    3.2 引入面内波矢的MOI模型
    3.3 面内波矢的传播
    3.4 互强度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
        3.4.1 通过全开的孔径光阑的传播
        3.4.2 经过不同光阑尺寸的传播
        3.4.3 面内波矢奇异点的分析
    3.5 互强度经过椭球柱面镜的传播
    3.6 小结
第四章 应用MOI模型分析光阑对部分相干光传输的影响
    4.1 光束线设计
    4.2 BDA面上的互强度分布
    4.3 通过调整BDA椭球柱面镜聚焦光路实现波前优化
        4.3.1 焦平面上的互强度随BDA开口变化
        4.3.2 焦平面上的MOI随 BDA位置及开口变化
    4.4 焦平面互强度沿焦深的分布
    4.5 真实焦平面出的互强度分布
    4.6 小结
第五章 部分相干光经过波带片的传输研究
    5.1 菲涅尔波带片
    5.2 部分相干光经过波带片的传播
        5.2.1 相干性对波带片聚焦能力的影响
        5.2.2 中心挡板对波带片聚焦的影响
    5.3 STXM实验站的波带片聚焦
        5.3.1 部分相干光经过光束线站的传播
        5.3.2 实验部分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低激活温度的非蒸散型吸气剂薄膜在大型粒子加速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NEG材料的发展
        1.1.2 衍射极限储存环真空系统建设对NEG薄膜的需求
        1.1.3 NEG薄膜在同步辐射光下的表现
        1.1.4 NEG在现有加速器中的应用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2.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介绍
    2.1 镀膜方法
        2.1.1 磁控溅射镀膜法的简介
        2.1.2 镀膜参数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2.2 NEG的微观结构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分析
        2.2.3 X射线衍射
        2.2.4 原子力显微镜
    2.3 NEG的激活
        2.3.1 NEG的激活过程
        2.3.2 NEG薄膜激活温度的测量
第3章 NEG薄膜的获得及其基本性能
    3.1 阴极靶的选择
        3.1.1 扭丝阴极靶
        3.1.2 合金丝阴极靶
    3.2 镀膜过程
        3.2.1 预实验
        3.2.2 镀膜装置的搭建
        3.2.3 获得薄膜
    3.3 管道镀膜
        3.3.1 管道镀膜装置的搭建
        3.3.2 镀膜过程
    3.4 NEG薄膜的性能分析
        3.4.1 SEM分析结果
        3.4.2 XPS分析结果
        3.4.3 XRD分析结果
        3.4.4 SEY测试结果
        3.4.5 EDS分析结果
        3.4.6 AFM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XPS法测量薄膜激活温度
    4.1 TiZrHfV和TiZrV型NEG薄膜的激活温度的对比
        4.1.1 Hf4f能谱
        4.1.2 Ti2p能谱
        4.1.3 Zr3d能谱
        4.1.4 V2p+O1s能谱
    4.2 不同阴极靶沉积的薄膜激活温度的对比
        4.2.1 Ti2p能谱
        4.2.2 Zr3d能谱
        4.2.3 V2p+O1s能谱
        4.2.4 C1s能谱
    4.3 TiZrV型NEG薄膜的激活特性分析
        4.3.1 Ti2p能谱
        4.3.2 Zr3d能谱
        4.3.3 V2p+O1s能谱
        4.3.4 C1s能谱
    4.4 TiZrV薄膜在不同保温时间下的激活状态分析
        4.4.1 Ti2p能谱
        4.4.2 Zr3d能谱
        4.4.3 V2p+O1s能谱
        4.4.4 C1s能谱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利用TPMC模型验证激活温度
    5.1 抽速测试系统
        5.1.1 测试系统的搭建
        5.1.2 TPMC模型
    5.2 系统烘烤及NEG薄膜激活
        5.2.1 烘烤电源
        5.2.2 烘烤和激活过程
    5.3 抽速测试
        5.3.1 极限真空的简单测试
        5.3.2 抽速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多人协作翻译中的术语管理 ——以《探索微世界》德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Einleitung
2 Das (?)bersetzungsprojekt
    (?)ber den Auftrag
    (?)ber das Werk
    (?)ber den Ablauf
3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3.1 Definitionen
    3.2 Ziele
    3.3 Terminologieverwaltungssysteme
    3.4 Prozessschritte beim Terminologiemanagement
4 Praxis des Terminologiemanagements
    4.1 Sammlung der terminologischen Daten
        4.1.1 Wissenschaftsportale
        4.1.2 Einsprachige Lexika
        4.1.3 Zweisprachige Lexika
    4.2 Gewinnung der Terminologie
    4.3 (?)bersetzung der Terminologie
        4.3.1 Zur Eindeutigkeit
        4.3.2 Vorgehensweisen
    4.4 Darstellung der Terminologie
    4.5 Qualit(?)tssicherung
5 Schlussbetrachtung
6 Literaturverzeichnis
7 Anh(?)nge
    7.1 Ausgangs- und Zieltext
    7.2 Terminologieglossar

(4)同步辐射技术在农产品及其产地土壤重金属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产品及其产地土壤重金属研究中的问题
二、同步辐射技术的发现与应用
三、同步辐射装置的发展
四、同步辐射技术在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五、结语

(5)内蒙古石匠山硼锰钙石的矿物学特征及高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硼锰钙石的研究现状
    1.2 原位高压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2 矿区地质及矿物产状特征
    2.1 矿区地质概况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围岩蚀变
    2.2 硼锰钙石产状特征
3 内蒙古石匠山硼锰钙石的矿物学特征
    3.1 基本物理性质及光学性质
    3.2 内蒙古石匠山硼锰钙石的化学成分分析
        3.2.1 电子探针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实验原理
        3.2.2 样品制备及测试条件
        3.2.3 结果与讨论
    3.3 内蒙古石匠山硼锰钙石X射线粉晶衍射研究
        3.3.1 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
        3.3.2 样品制备及实验条件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硼锰钙石晶体结构分析
    3.4 内蒙古石匠山硼锰钙石的振动光谱分析
        3.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4.2 拉曼光谱分析
        3.4.3 小结
4 硼锰钙石原位高压研究
    4.1 原位高压X射线衍射实验原理
        4.1.1 同步辐射及其特点
        4.1.2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和美国先进光子源(APS)
        4.1.3 金刚石对顶砧技术(Diamond Anvil Cell,DAC)
        4.1.4 密封垫片
        4.1.5 传压介质
        4.1.6 压力的标定
        4.1.7 高压X射线衍射
    4.2硼锰钙石的原位高压粉晶X射线衍射实验
        4.2.1 样品制备及测试条件
        4.2.2 结果与讨论
    4.3硼锰钙石的原位高压单晶X射线衍射实验
        4.3.1 样品制备及测试条件
        4.3.2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5 总结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变间距光栅单色仪、光谱仪在XFEL中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2 第四代光源的科学需求
    1.3 XFEL光束线站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衍射光栅原理及应用
    2.1 衍射光栅发展历史
    2.2 衍射光栅参数及性能
    2.3 同步辐射及XFEL光栅单色仪
    2.4 光栅像差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X射线光栅单色仪设计
    3.1 软X射线光束线简介
    3.2 光源品质属性
    3.3 光束线光学元件设计
    3.4 单色仪设计、安装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间距光栅光谱仪设计与应用
    4.1 光谱学理论介绍
    4.2 qRIXS光谱仪设计思路
    4.3 光谱仪安装及调试
    4.4 光谱仪标定与校准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FEL光束线站实验工作
    5.1 实验站简介
    5.2 实验站设备调试工作
    5.3 光源调试期实验工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凹面光栅像差项
附录B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7)基于同步辐射吸收谱的铂基纳米材料表征及在催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铂基纳米材料的应用
        1.2.1 燃料电池催化剂
        1.2.2 有机催化合成反应
        1.2.3 尾气氧化反应
        1.2.4 生物传感器
    1.3 铂基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
        1.3.1 单组分铂纳米材料
        1.3.2 多组分铂基纳米材料
        1.3.3 负载铂基纳米材料
    1.4 纳米晶体的生长机理
    1.5 本课题的立体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同步辐射XAFS实验技术及常规表征手段
    2.1 同步辐射XAFS实验技术
        2.1.1 同步辐射XAFS实验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1.2 同步辐射XAFS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2.1.3 同步辐射XAFS实验技术测量方法及样品制备
        2.1.4 同步辐射XAFS实验数据的物理意义及分析处理
    2.2 同步辐射XAFS实验技术应用及常用实验线站介绍
        2.2.1 同步辐射XAFS实验技术的应用
        2.2.2 常用同步辐射实验线站的介绍
    2.3 常规表征手段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2 X射线粉末衍射仪
        2.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3.4 荧光光谱仪
        2.3.5 中高压物理吸附仪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相中铂纳米晶体成核及生长机理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铂纳米颗粒的制备
        3.2.2 原位XAFS实验装置的搭建和测试
    3.3 原位XAFS实验的结果和讨论及理论计算
        3.3.1 不同铂前驱体的电子结构分析
        3.3.2 一次性/连续性注入还原剂(AA)的原位反应的XANES谱
        3.3.3 一次性/连续性注入还原剂(AA)的原位反应的EXAFS谱
        3.3.4 DFT理论计算
    3.4 铂纳米材料的成核和生长机理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结构的铂纳米催化剂的电子结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不同结构铂纳米催化剂的合成
        4.2.2 铂纳米线催化剂的准原位偶氮反应测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不同结构铂纳米催化剂的TEM、BET和XRD结构分析
        4.3.2 不同形貌铂纳米催化剂XANES谱
        4.3.3 不同结构铂纳米催化剂EXAFS谱
        4.3.4 偶氮催化反应路径
        4.3.5 准原位条件下铂纳米线催化剂的电子结构演变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铁铂合金催化剂在不同气氛下的电子结构演变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铁铂(FePt)合金催化剂的制备
        5.2.2 铁铂(FePt)合金催化剂的表征
        5.2.3 原位XAS实验装置的搭建及其测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氦气气氛条件下,Fe、Pt组分随温度的电子结构演变
        5.3.2 氢气气氛条件下,Fe、Pt组分随温度的电子结构演变
        5.3.3 氧气气氛条件下,Fe、Pt组分随温度的电子结构演变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微波辅助乙二醇法制备铂基纳米催化剂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微波辅助法制备铂基纳米催化剂
        6.2.2 微波辅助法合成铂基纳米催化剂的性能测试
    6.3 结果和讨论
        6.3.1 氨硼烷分解
        6.3.2 甲醇催化氧化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软X射线吸收谱在发光材料方面的应用
    7.1 引言
        7.1.1 X射线激发发光谱(XEOL)
        7.1.2 闪烁晶体
    7.2 实验部分
        7.2.1 样品制备
        7.2.2 XEOL测试方法
    7.3 实验结果和讨论
        7.3.1 DAPSF发光材料
        7.3.2 Ce~(3+)掺杂的Ba_2Ce_xNa_xCa_(1-2x)(BO_3)_2闪烁材料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论文
    会议
致谢

(8)布里奇曼石和二氧化硅同质多像变体的高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以固体地球为背景的下地幔矿物/成分模型
    1.3 两种下地幔矿物/物相:布里奇曼石和二氧化硅高压变体
        1.3.1 布里奇曼石
        1.3.2 二氧化硅高压多相变体
    1.4 高温高压实验技术与方法
        1.4.1 高压实验简介
        1.4.2 金刚石对顶砧(DAC)压机技术
        1.4.3 原位激光加温技术
    1.5 同步辐射测试技术
        1.5.1 同步辐射光源简介
        1.5.2 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
    1.6 多晶晶体学简介
    1.7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压下布里奇曼石铁含量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晶胞参数的测定及铁含量的计算
        2.3.2 布里奇曼石铁含量变化的实验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斯石英、CaCl_2型二氧化硅的相变和状态方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重访后斯石英相变
        3.3.2 斯石英、CaCl_2型二氧化硅的室温状态方程
        3.3.3 二氧化硅作为压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离子注入法制备的金属纳米颗粒的同步辐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金属纳米材料
    1.2 半导体掺杂技术
        1.2.1 热扩散技术
        1.2.2 离子注入技术
    1.3 同步辐射光源
    1.4 晶体结构数据库
        1.4.1 无机晶体结构数据库
        1.4.2 有机晶体结构数据库
    1.5 FEFF计算
    1.6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测试技术
    2.1 样品制备
    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2.2.2 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2.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谱学测试
    2.3 原子力显微镜
    2.4 SRIM模拟程序
    2.5 紫外可见荧光测试
    2.6 同步辐射技术
        2.6.1 真空紫外荧光光谱
        2.6.2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属纳米颗粒的精细结构与光学性质表征
    3.1 单金属纳米颗粒的同步辐射EXAFS研究
        3.1.1 TRIM注入模拟
        3.1.2 原子力显微镜观测
        3.1.3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图谱分析
        3.1.4 Ni+单注入SiO2分析小结
    3.2 二元合金纳米颗粒的同步辐射EXAFS研究
        3.2.1 TRIM注入模拟
        3.2.2 原子力显微镜观测
        3.2.3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图谱分析
        3.2.4 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同步辐射荧光EXAFS研究小结
    3.3 金属纳米颗粒的同步辐射真空紫外荧光光谱研究
        3.3.1 紫外可见吸收谱
        3.3.2 紫外可见荧光测试
        3.3.3 VUV测试
        3.3.4 SRIM能量损失模拟
        3.3.5 蓝宝石材料的荧光性质研究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同步辐射原位微流设备的研制及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同步辐射与小角X射线散射
        1.1.1 同步辐射简介
        1.1.2 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
    1.2 微流技术
        1.2.1 微混合器
        1.2.2 微加热器
        1.2.3 微换热器
        1.2.4 微反应器
        1.2.5 微分离器
    1.3 溶液样品快反应变化检测技术
        1.3.1 连续流、停流技术
        1.3.2 弛豫技术
        1.3.3 闪光光解技术
    1.4 蛋白质的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
        1.4.1 蛋白质的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理论
        1.4.2 蛋白质的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方法
        1.4.3 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技术在蛋白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1.5 微流设备在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中的应用现状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可控微流体蠕动设备的研制
    2.1 引言
    2.2 可控微流体蠕动设备的设计
    2.3 可控微流体蠕动设备的控制软件
    2.4 可控微流体蠕动设备参数的标定
        2.4.1 进样体积的标定
        2.4.2 液体粘度与蠕动速度之间关系的标定
        2.4.3 抑制蛋白质辐射损伤性能的标定
    2.5 可控微流体蠕动设备的升级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跳变微流芯片的原型设计
    3.1 引言
    3.2 微流通道内流体换热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3.2.1 微流体换热特性简介
        3.2.2 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3.2.3 微通道构型对流体换热特性影响的研究
    3.3 温度跳变微流芯片的物理设计
        3.3.1 微流通道结构的设计
        3.3.2 加热方案的设计
    3.4 温度跳变微流芯片的工程设计
    3.5 温度跳变微流芯片的控制软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跳变微流芯片的温度标定实验与优化
    4.1 引言
    4.2 温度跳变微流芯片温升的标定
    4.3 温度跳变微流芯片的优化
    4.4 优化后的温度跳变微流芯片温升的标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β 乳球蛋白冷变性及复性的小角X射线散射结构研究
    5.1 引言
    5.2 β 乳球蛋白的研究现状
    5.3 β-乳球蛋白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样品的准备
    5.4 β-乳球蛋白冷变性的稳态构象研究
    5.5 冷变性态 β-乳球蛋白的复折叠瞬态构象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研究成果

四、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实验室X射线形貌学实验站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同步辐射部分相干光传输模型的发展及应用[D]. 任俊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低激活温度的非蒸散型吸气剂薄膜在大型粒子加速器中的应用研究[D]. 葛晓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多人协作翻译中的术语管理 ——以《探索微世界》德译本为例[D]. 黄清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4]同步辐射技术在农产品及其产地土壤重金属研究中的应用[J]. 李富荣,石含之,徐爱平,吴志超,邓腾灏博,陈永坚,王富华.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0(02)
  • [5]内蒙古石匠山硼锰钙石的矿物学特征及高压研究[D]. 陈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变间距光栅单色仪、光谱仪在XFEL中的相关研究与应用[D]. 安然.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7(05)
  • [7]基于同步辐射吸收谱的铂基纳米材料表征及在催化中的应用[D]. 张朵. 苏州大学, 2016(04)
  • [8]布里奇曼石和二氧化硅同质多像变体的高压研究[D]. 黄东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10)
  • [9]离子注入法制备的金属纳米颗粒的同步辐射研究[D]. 陈华剑. 武汉科技大学, 2016(06)
  • [10]同步辐射原位微流设备的研制及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D]. 李怡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6(08)

标签:;  ;  ;  ;  ;  

北京正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实验室X射线形貌实验站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