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青龙汤浓缩液用于过敏性皮炎(论文文献综述)
许珂玉[1](2012)在《补脾益气方药对哮喘大鼠治疗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等病理特征。本实验从哮喘病理出发,通过建立大鼠哮喘模型,从多方面、多靶点探讨补脾益气方药治疗哮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性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雄性SD大鼠(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PF级)70只,6-8周,体重200±20g,同室,无菌环境下饲养,自由饮水摄食。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和低、中、高不同浓度的补脾益气方药组(中药组)。对照组大鼠正常饮食水,生理盐水雾化;哮喘组通过鸡卵白蛋白致敏液(OVA100mg,Al(OH)3200mg,百日咳杆菌5×109,溶于1ml的生理盐水中),分别在实验的1、8天腹腔注射上述致敏液1ml/kg,在第15天起用生理盐水配制的5%OVA30ml雾化进行激发(雾化量1ml/min)连续14天,建立大鼠哮喘模型;生理盐水组和地塞米松组在复制哮喘模型后,在5%OVA雾化前30min,分别腹腔注射1ml/kg生理盐水和0.5mg/kg(?)塞米松做阴性和阳性对照治疗;补脾益气方药组复制哮喘模型后,在每次5%OVA雾化激发前30min,按照1ml/100g给予不同浓度补脾益气中药浓度分别为(0.5g/ml、1g/ml和2g/ml)灌胃,ig1次/d,共14d,统一取材进行指标检测。第一部分:将大鼠解剖充分暴露气管,夹闭右肺主支气管,左肺注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经瑞士姬姆萨染色光镜下计算嗜酸性细胞(eosinophilis, EOS)、巨噬细胞(Macrophage, M)、淋巴细胞(lymphocyte, L)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N)比例;取右肺部分中叶组织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测定肺组织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观测哮喘气道炎症特点和病理特征性表现。第二部分取部分右肺中叶常规石蜡包埋免疫组化观察eotaxin-2在各组表达情况;取右肺上、下叶组织经RT-PCR和Western bloting检测各组肺组织eotaxin-2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探讨补脾益气方药对eotaxin-2的干预作用。第三部分:取右肺上叶和下叶组织纯化RNA和蛋白,通过RT-PCR检测IL-4IFN-γ、以及二者上游的调控因子GATA-3和T-bet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工L-4和IFN-γ与GATA-3和T-bet的变化关系;通过RT-PCR、Western bloting检测肺组织GATA-3、T-bet、与细胞因子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fecto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途径的核心转录因子-磷酸化STAT6和磷酸化STAT1表达水平的变化,在蛋白水平上探讨GATA-3和T-bet与磷酸化STAT6和磷酸化STATl变化关系,其目的在于研究哮喘Th1/Th2失衡的机制,探讨补脾益气方药对IL-4/IFN-γ失衡的调节机制。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vANOVA),变量间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对补脾益气方药对气道炎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较对照组比较,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例均明显增高(P<0.01),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没有差别。地塞米松治疗组和补脾方药治疗组与模型组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上述细胞的比例下降(P<0.01),尤其在地塞米松和补脾益气方药的中、高剂量治疗组效果显着。2.病理切片显示,对照组肺组织未见嗜酸性粒细胞,无炎症表现,肺泡扩张良好、支气管粘膜和管壁厚度正常。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肺组织病理可见肺组织内有不规则暗红色充血区,在支气管附近伴有大量红染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管腔狭窄,管壁明显增厚,支气管内有大量粘液栓生成、肺组织发生纤维化,经补脾益气中药及地塞米松治疗后上述现象明显减轻,肺泡扩张得到明显改善。3.α-SMA又称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哮喘发生时由于气道重塑导致位于支气管粘膜内及肺泡间隔内的成纤维细胞转型为成肌纤维细胞合成的蛋白因子,α-SMA只在哮喘肺组织表达,是检测气道重塑的重要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未见α-SMA表达,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比较α-SMA表达明显增强(P<0.01),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别(P>0.05)。综合BALF中细胞成分的检测结果,HE的病理特征,还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证明哮喘模型复制成功。经地塞米松和补脾方药治疗后α-SMA表达明显减弱(P<0.01)。4.研究补脾益气方药对eotaxin-2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比较,免疫组化可见支气管附近有大量棕褐色颗粒,eotaxin-2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增高;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别(P>0.05);地塞米松与补脾益气方药组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明显下调eotaxin-2的表达水平(P<0.01),且补脾益气方药的中、高剂量组效果显着(P<0.01),但仍比对照组高。5.通过对哮喘肺组织Th2/Th1免疫失衡及调节的研究,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比较,肺组织工L-4表达水平明显增高,IFN-γ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IL-4/IFN-γ(?)匕值明显增加(P<0.01),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没有显着差别(P>0.05)。经地塞米松和补脾方药治疗后,能降低工L-4表达水平,上调IFN-γ表达水平,降低IL-4/IFN-γ(?)匕值,在地塞米松组和补脾益气方药的中、高剂量组效果显着(P<0.01)6.在Th2/Th1失衡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比较GATA-3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T-bet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GATA-3/T-bet的比值增大(P<0.01),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别(P>0.05)。补脾方药组与模型和生理盐水组比较,能下调GATA-3表达水平,上调T-bet表达水平(P<0.05),降低GATA-3/T-bet的比值(P<0.05),在补脾益气方药的中、高剂量组效果显着(P<0.01)。7.通过工L-4和IFN-γ,与GATA-3和T-bet在mRNA表达水平上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GATA-3与IL-4的表达成正相关(r=0.75,P<0.05),与IFN-γ成负相关(r=-0.73,P<0.05);T-bet与IFN-γ表达成正相关(r=0.78,P<0.05),与Ih-4成负相关(r=-0.71,P<0.05),说明GATA-3具有促进IL-4表达的作用,是Ih-4上游调控因子,T-bet具有促进IFN-γ表达作用,是的IFN-Y上游调控因子;而GATA-3且有抑制IFN-Y的表达,T-bet具有抑制IL-4表达的作用,GATA-3和T-bet存在交互抑制作用,可能是正常生理状态Th2/Th1z衡的基础。8.细胞因子的作用多数都是通过STAT途径起作用,STAT是该途径的核心因子,研究核心因子STAT与转录因子GATA-3和T-bet的关系中发现,经Western bolting检测在蛋白表达水平上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比较p-STAT6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p-STAT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STAT6/p-STAT1的比值增大(P<0.01),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别(P>0.05)。地塞米松组和补脾方药组与哮喘和生理盐水组比较,均降低p-STAT6表达水平,上调p-STAT1表达水平(P<0.01),降低p-STAT6/p-STAT1的比值(P<0.01)。在地塞米松组和补脾益气方药的中、高剂量组效果显着。通过对p-STAT6与GATA-3以及p-STAT与T-bet表达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STAT6表达水平与GATA-3的表达成正相关(r=0.81,P<0.05), p-STAT1与T-bet的表达成正相关正(r=0.89,P<0.05)结论:1.补脾益气方药具有抑制气道炎症,减轻气道重塑的作用。2.补脾益气方药具有抑制eotaxin表达,减轻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作用。3.补脾益气方药能抑制IL-4,上调IFN-γ的表达,对Th2/Th1失衡有调节作用。4.补脾益气方药的调节机制是通过下调GATA-3和p-STAT6、上调T-bet和p-STAT1的表达,实现对IL-4/IFN-γ的调节。
刘玉霞[2](2010)在《中医联合治疗发作期激素抵抗型哮喘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4、IL-5、IL-10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医联合疗法(中药+拔罐+针灸+穴位敷贴)治疗发作期SR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4、IL-5和IL-10水平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中医联合疗法的机制及意义,为中医联合治疗SR哮喘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发作期SR哮喘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医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拔罐+针灸)治疗组20例,中药+博利康尼治疗组20例,博利康尼治疗组20例,分别给药18日。治疗前后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IL-4、IL-5、IL-10水平,同时检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变化,判断临床疗效。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观察显示,三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联合组有效率优于其他两组(P<0.05),中药+博利康尼组优于博利康尼组(P<0.05);在改善肺功能方面,三组均能缓解或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缓解气道狭窄,改善通气功能(P<0.05),中医联合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中药+博利康尼组优于博利康尼组(P<0.05);三组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IL-4、IL-5水平降低(P<0.05),IL-10水平升高(P<0.05)。中医联合组与中药+博利康尼组对IL-4水平调节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优于博利康尼组(P<0.05);对工L-5与工L-10水平变化的影响,中医联合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中药+博利康尼治疗组优于博利康尼组(P<0.05)。结论:中医联合疗法可有效缓解哮喘症状,减轻气道高反应性,改善肺通气功能;可通过下调IL-4和IL-5水平、上调IL-10水平,进而缓解气道炎症,能在较高的水平上调控产生炎性因子的总体环节,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是急性发作期SR哮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刘晓帅[3](2008)在《荆防散抗炎.抗过敏效应及部分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荆防散由荆芥、防风两味解表药组成,具有发散风寒、祛风止痒之功效,该方或以此为君药的方剂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炎症疾病。本课题基于荆芥、防风的前期研究基础,依据荆防散的功效和临床应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急性胸膜炎等多种急性炎症动物实验,以及小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观察荆防散的抗炎效应:采用大鼠-PCA、小鼠-PCA及小鼠-DTH实验评价其抗过敏作用;最后,以大鼠急性胸膜炎模型和小鼠卵白蛋白哮喘模型探讨其抗炎、抗过敏效应机制。结果表明:1.荆防散抗炎作用良好:荆防散(5、2.5、1.25g/kg)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减少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模型的炎性渗出液体积,其中5、2.5g/kg剂量能显着降低渗出液中白细胞数量,5g/kg剂量显着降低炎性渗出液中蛋白质含量;荆防散(5、2.5、1.25g/kg)能明显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肿。2.荆防散具有抗过敏作用:荆防散(5、2.5、1.25g/kg)明显缓解大鼠-PCA、小鼠-PCA实验中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荆防散各剂量显着抑制DNCB所致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3.荆防散抗炎、抗过敏效应的机制:(1)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生成:荆防散5g/kg明显抑制角叉菜胶致急性胸膜炎模型大鼠胸腔炎性渗出液及卵白蛋白致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中炎症介质PGE2、LTB4的生成,抑制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中5-LO的表达。(2)影响NO/NOS通路:荆防散(5、2.5、1.25g/kg)不同程度地降低急性胸膜炎模型大鼠胸腔渗出液与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中NOS、iNOS活力,并减少NO含量,其中以5g/kg剂量作用显着。以上结果提示,荆防散具有确切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PGE2、LTB4的生成,干预NO/NOS通路有关,研究结果为荆防散的功效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
赵鲲鹏[4](2002)在《黄芩汤预防和治疗变态反应病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变态反应病是指一切由变态反应机制导致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变态反应病的发病率又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变态反应病的发病因素较多,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有些发病机制迄今仍未明确。西医治疗变态反应病疗效虽然满意,但难以克服副作用多、复发率高的缺点,且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预防药物。中医药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且能综合调整人体机能,因而很受重视。本研究在系统地整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变态反应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和导师的临床经验,对黄芩汤(HuangQin Tang elements compound,以下简称为HEC)治疗变态反应病的理论基础和现代医学机制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黄芩汤中抽取每一味药的抗变态反应的主要功效成分来进行再配伍。观察其疗效以及与原方的差异,从而探寻有效的预防变态反应药物。本课题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首先探索了现代医学对变态反应病的认识,防治思路及最新研究进展。其次探讨了中医药防治变态反应病的防治思路、辨证规律、专病专方研究以及其它治疗手段。对中医药防治变态反应病的优势和不足都进行了分析。然后对黄芩汤的古今文献进行了分析、归纳。对黄芩汤防治变态反应病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研究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制剂学研究:首先规范黄芩汤的剂量、药源、煎煮方法,对加水量、煎煮时间、火候都进行了精确的控制;其次采用高效液相法对各功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实测得每100ml黄芩汤中含黄芩甙0.789g、白芍总甙0.420g、甘草酸0.600g,与国家2000版药典符合;然后依照此比例,配制功效成分小复方。二、药效学研究:(1)HEC对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的作用,结果表明:黄芩汤各组对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廓炎症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功效成分组二有显着差异, P<0.05。(2)HEC对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芩汤各组对组胺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功效成分组二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 P<0.05。(3)HEC对药物所致动物皮肤瘙痒的作用,结果表明,黄芩汤各组均能明显提高组胺致痒豚鼠的致痒阈,其中以功效成分组二较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 P<0.01.(4)HEC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的影响(PCA),结果表明,黄芩汤对抗原引起的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功效成分组一有显着差异,P<0.01。(5)HEC对组胺喷雾引起豚鼠哮喘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芩汤各组均能延长由组胺喷雾所致豚鼠哮喘的引喘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功效成分组二有显着差异, P<0.05。(6)HEC对致敏引起豚鼠哮喘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芩汤各组均能延长由过敏所致豚鼠哮喘的引喘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功效成分组二有显着差异,P<0.05。(7)HEC对DNCB致敏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三个观察<WP=3>组对DNCB致敏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组均有显着升高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功效成分组二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黄芩汤具有很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其作用主要与其中的黄芩甙、甘草酸、白芍总甙有关。在实验中,功效成分组与黄芩汤水提物组的效果大致相当。且与对照组相比较都有显着差异。显然:功效成分组在防治变态反应病方面可以替代黄芩汤使用。采用这种二次配伍的功效成分小复方不仅可以保证疗效,而且可以减少服药量,减轻肝肾和胃肠负担,因而在变态反应病的防治方面极具优势。
吴文清[5](1976)在《小青龙汤浓缩液用于过敏性皮炎》文中研究指明 女孩,9岁,74年7月初诊,体质、营养、气色一般正常。主诉:鼻塞、流涕,三年前患副鼻窦炎,经专科医治无效。患者为渗出性体质,患过敏性皮炎,全身皮肤粗糙,肘和膝内侧有干性湿疹,搔痒历害。口唇周围经常溃烂,不时打喷嚏,常感冒,复诊见
二、小青龙汤浓缩液用于过敏性皮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青龙汤浓缩液用于过敏性皮炎(论文提纲范文)
(1)补脾益气方药对哮喘大鼠治疗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 炎性细胞及炎性介质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
(二)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
(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及受体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
(四)Thl/Th2平衡与哮喘 |
(五)转录因子在哮喘发生中的作用 |
(六)中医治疗哮喘现状 |
(七) 展望 |
论文一 |
1.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结果 |
论文二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论文三 |
1 材料与方法 |
2 分组 |
3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医联合治疗发作期激素抵抗型哮喘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4、IL-5、IL-10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内容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临床资料 |
1.3 临床研究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近期疗效评判标准 |
2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的比较 |
3.3 血清IL-4、IL-5、IL-10水平治疗前后的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1.1 病名归属 |
1.2 哮喘发作期的病因病机特点 |
1.3 治疗原则 |
1.4 中医治疗发作期哮喘的现代研究 |
1.5 外治法治疗发作期哮喘的临床研究 |
1.6 哮喘1号方、哮喘2号方组方原则及方药剖析 |
1.7 外治法作用机理 |
2 激素抵抗型哮喘的免疫-炎症机制 |
2.1 IL-4 |
2.2 IL-5 |
2.3 IL-10 |
2.4 B2受体激动剂的药理作用 |
3 临床观察疗效分析 |
3.1 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
3.2 对肺功能的影响 |
3.3 对血清IL-4、IL-5、IL-10水平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3)荆防散抗炎.抗过敏效应及部分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实验研究 |
2.1 实验流程图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药品 |
2.2.2 主要试剂 |
2.2.3 实验动物 |
2.2.4 主要仪器 |
2.2.5 数据处理 |
2.3 实验研究 |
2.3.1 荆防散制备及成分分析 |
2.3.2 荆防散急性毒性实验 |
2.3.3 荆防散抗炎效应的实验研究 |
2.3.3.1 荆防散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2.3.3.2 荆防散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
2.3.3.3 荆防散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
2.3.3.4 荆防散对角叉菜胶致大鼠急性胸膜炎模型的影响 |
2.3.3.5 荆防散对小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
2.3.4 荆防散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
2.3.4.1 荆防散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 |
2.3.4.2 荆防散对小鼠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 |
2.3.4.3 荆防散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
2.3.5 荆防散抗炎抗过敏效应机制实验研究 |
2.3.5.1 小鼠哮喘模型的制备及荆防散的给药方式 |
2.3.5.2 荆防散对模型动物炎症介质PGE_2含量的影响 |
2.3.5.3 荆防散对模型动物炎症介质LTB_4含量的影响 |
2.3.5.4 荆防散对模型动物NO/NOS通路的影响 |
2.3.5.5 荆防散对模型动物肺组织5-脂氧酶(5-LO)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过敏性炎症疾病及其治疗 |
3.2 荆防散的抗炎抗过敏效应研究 |
3.3 关于荆防散抗炎抗过敏机制研究 |
3.4 问题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黄芩汤预防和治疗变态反应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上篇:文献综述 |
综述一:变态反应病研究概况 |
1 变态反应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
2 典型的变态反应病 |
3 变态反应病的治疗现状 |
4 变态反应病的非特异性治疗 |
5 研究前景与展望 |
综述二:变态反应病中医防治进展 |
1 变态反应病中医药防治历史概况 |
2 变态反应病的中医学发生机制 |
3 变态反应病的中医治疗 |
4 变态反应病中医药防治的研究前景与展望 |
综述三:黄芩汤现代应用与研究概况 |
1 黄芩汤来源及其应用概述 |
2 黄芩汤的同名方考证 |
3 历代医家对黄芩汤的认识 |
4 黄芩汤的现代应用 |
5 黄芩汤现代药学研究 |
6 黄芩汤文献汇要分析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制剂学研究 |
1 传统煎剂制备与相关成分测定 |
2 功效成分组的制剂 |
第二部分 黄芩汤(HEC)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
1 黄芩汤对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的作用 |
2 黄芩汤对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
3 黄芩汤对药物所致动物皮肤瘙痒的作用 |
4 黄芩汤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的影响(PCA) |
5 黄芩汤对组胺喷雾引起豚鼠哮喘的影响 |
6 黄芩汤对致敏引起豚鼠哮喘的影响 |
7 黄芩汤对DNCB致敏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小青龙汤浓缩液用于过敏性皮炎(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脾益气方药对哮喘大鼠治疗机制的研究[D]. 许珂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7)
- [2]中医联合治疗发作期激素抵抗型哮喘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4、IL-5、IL-10的影响[D]. 刘玉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3)
- [3]荆防散抗炎.抗过敏效应及部分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刘晓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4]黄芩汤预防和治疗变态反应病的实验研究[D]. 赵鲲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2(02)
- [5]小青龙汤浓缩液用于过敏性皮炎[J]. 吴文清. 辽宁中医, 19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