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三届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张龙军,熊莉莉,张景中,李兴贵,饶永生[1](2021)在《教育数学在农村初中首轮实验的探索与思考——“重建三角”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中学实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1989年教育数学思想的提出,到2012年教育数学体系基本形成,并构建了较完善的初中数学改革方案.近年越来越多学校参与基于教育数学思想的数学创新教学改革实验,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和南充市15所初中学校相继进入教育数学实验,教育数学的成果走进课堂,优化数学教材内容结构体系,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发展了教师数学素养,推动了数学教育的发展.2016—2018年祥福中学进行了一轮3年完整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学生逐渐养成了主动学习意识和习惯,善于从实际或设想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王为[2](2021)在《抗战时期陕西国统区中学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小莉[3](2021)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HPM教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融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精神、意志力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远未得到开发。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为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提供一种全新的呈现方式与可能,技术促进思维发展已成为当今信息化智慧课堂的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旨在探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融入数学史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充分挖掘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并将数学思维过程可视化,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本研究选取“函数的奇偶性”与“弧度制”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的数学史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借鉴“历史相似性原理”作教育取向的加工与创新:(1)对于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梳理历史上数学家们是如何定义及命名的,再借助几何画板的直观性和可视化,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从而归纳并发现奇、偶函数的由来,指出其与幂函数指数之间的关系,透彻地阐述了“历史上的为什么”;(2)对于弧度制的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同一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会随半径而变化,但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不变的,可以将其作为度量方式,自然地引出弧度制的相关概念。通过几何画板对“皮尺”模型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于用弧长度量角的理解。基于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得出:运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动态性等特点,能够更好地将数学史融入教学进行呈现,且更加具有吸引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对这种动态的呈现形式很感兴趣,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更好地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林宇杰[4](2021)在《基于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需要推动教学观念更新,模式的改革,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特别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如何深度融合数学课堂成为热议话题。数学除了严谨的演绎推理,还需要实验的归纳推理。中小学课堂应让学生尽量经历数学实验探究,使其在“做”与“思”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随着数学实验的发展,数学实验融入课堂成为关注热点。如何借助技术,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成为现在中小学课堂亟待解决的痛点。本研究试图构建基于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并探讨其应用策略,提升数学实验教学效率。本研究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展开探究。从理论研究出发,首先,通过文献搜集整理,梳理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教学模式、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等相关研究,并提出观点与思路。接着,以杜威从“做”中学的思维五步法与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念为理论基础,探究基于皓骏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在宏观层面,构建数学实验教学基本流程:实验目标→实验重难点→实验预备→实验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实验测验。在微观层面,创设数学实验教学基本环节:创设数学情境,明确实验问题→提出假设猜想,动手操作验证→归纳实验结论,拓展变式训练→构建思维导图,注重实验反思。并且,提出应用策略:(1)明确数学实验内容;(2)多元表征实验积件;(3)创设数学实验问题;(4)实验探究动静结合;(5)实验报告问题导航;(6)开展实验小组交流;(7)建构实验思维导图。从实践研究出发,采用基于皓骏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前后测、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探讨模式及应用策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变量及过程变量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采用基于皓骏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能显着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对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解决过程、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及情感态度产生积极正向影响。
王帝轶[5](2021)在《丹尼尔·格林伯格教育思想及其瑟谷学校教育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丹尼尔·格林伯格(Daniel A·Greenberg,1934—)美国着名教育家,另类教育的代表。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了瑟谷学校。格林伯格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到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社会发展以及理论基础的共同影响。他出生在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犹太家庭,从小就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的求学经历不仅为其对于主流学校的批判奠定基础还让他认识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此外,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格林伯格教育思想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及自由学校运动的发展都影响着他教育思想的形成。此外,A·S·尼尔(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l)自由教育思想及实践,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都为格林伯格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格林伯格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对个体(人)的理解之上,认为教育与个体密切相关。在他看来,个体具有自我意识和生存、繁衍、过有价值的生活3个存在目标。个体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能够组成更大的群体并维持群体的稳定。个体的自我意识促使他们认识环境,生存目标推动他们探索环境。格林伯格认为认识与探索都是学习的一种体现,因此,个体生来就有学习的动力与渴望。基于这种认识,格林伯格对美国的主流教育产生了不满,认为传统学校强迫式的教学手段,经过筛选的教学内容以及刻板的考察方式限制了学生发展的自由,不符合个体的发展规律。因此,格林伯格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主张。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周遭环境中生存,具有独立、持续、成功地应对生活需求的能力。此外,格林伯格对于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也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教育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自主选择,并且应该注重性格品质与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最佳方式是自主学习,应该尊重学生探索环境的好奇心与兴趣。以上述教育主张为基础,格林伯格创建了瑟谷学校。格林伯格所创建的瑟谷学校是其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这是一个十分自由的成长环境,学生通过玩耍、对话以及艺术创作进行学习。此外,学校在管理上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该校通过学校大会及司法委员会两个学生自治机构进行运作,这种管理方式将学生权利落到实处。研究格林伯格的教育思想及其瑟谷学校的教育实践,能够为我国教育创新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有益思路。
夏雪[6](2021)在《大学生财经素养测评研究》文中指出
张凤梅[7](2021)在《拉萨市高一数困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其数学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高中数学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每个班级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普遍低于同年级的平均水平,数学学习困难,即使他们身处较好的学习环境,但自身在数学学习上的发展举步维艰,他们被称为“数困生”。因此,研究数困生的成因和对策在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化实现的当下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本研究以非智力因素为视角,探讨数学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意志以及性格与高一数困生数学能力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在结合当地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参照王光明等人编制的《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编制了由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和性格五个维度构成的《拉萨市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然后,选择拉萨市北京中学、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共4个班级进行施测,通过SPSS26对数据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拉萨市高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处于中上水平,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的优劣正向影响着学生数学成绩以及运算求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的高低。2.拉萨市高一数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与数优生相比,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四个方面仍存在显着差异。数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现状为: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意志力不强、学习数学消极以及缺乏质疑精神。3.与数优生相比,数困生在运算求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数困生的运算求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与数优生的差距较大,在直观想象能力上得分最低。4.影响拉萨市高一数困生数学成绩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性格,其中,数困生的学习动机正向影响着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针对以上的研究结果,笔者从试卷设计者、教师教学、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四个角度给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和策略:1.试卷设计者的角度:恰当地使用高考评价体系,全面性、系统性地设计数学试卷。2.教师教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数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核心价值,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数学能力;培养数困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数学成绩,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3.家庭教育的角度: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以家庭活动的形式渗透数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充当孩子的玩伴,以家庭为游戏场所,一起参与数学游戏。4.学校教育的角度: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整合校外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孙永银[8](2021)在《初中数学新手教师与经验教师教科书使用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教科书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都有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中所代表的课程价值需要教师进行挖掘和诠释。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将关注点放到了教科书的静态研究上,缺乏形如对教科书使用过程的动态研究。对于初中数学新手教师而言,他们普遍都存在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教科书这一问题,故本文将上海市91名初中数学教师以及来自同一所学校的两位新手教师与经验教师为研究对象,来研究:(1)初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的整体情况如何?(2)初中数学新手教师与经验教师教科书使用的整体差异有哪些?(3)与经验教师相比,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提出的相关建议有哪些?针对上述研究问题,首先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指导学生使用教科书”这一层次,从而形成了“初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模型”。然后针对该模型,设计了调查问卷,找出新手与经验教师教科书使用的整体情况以及两者间整体的差异。其次为进一步更具体找到新手教师与经验教师在实际应用上的差异,于是又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同一所学校的新手教师与经验教师进行个案对比分析。最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与个案对比的研究结果分析初中数学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关的建议。根据上述研究过程,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初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的整体情况为:(1)初中数学教师整体上在“理解、研究教科书”维度上处于“比较理解”和“一般理解”水平;(2)初中数学教师整体上有诠释和整合教科书的意识;(3)在“运用教科书”这一方面整体上处于“经常”或“偶尔”的状态;(4)在“评判教科书”方面,初中数学教师基本上会对教科书使用进行反思但缺乏修正意识;(5)在“指导学生教科书使用”方面,初中数学教师整体上表现为“经常”,但仍有大部分教师忽视教科书对学生的重要作用。2.新手与经验教师的整体差异为对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排,结构,特色等的理解、整合教科书的能力、教科书潜在功能的开发、教科书以及使用效果的评判与反思意识、课后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等方面均存在差异。3.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依赖教科书;(2)对教科书体系理解不透彻;(3)开发教科书潜在功能的力度不足;(4)缺乏教科书及使用效果的评判与反思意识;(5)忽视对学生教科书使用的指导。以此为基础对新手教师提出的相关建议为:(1)研读课程标准,促进其对教科书的理解和钻研;(2)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3)强化评判与反思意识,提高教科书使用水平;(4)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明方向;(5)精选培训课程,研修教科书使用能力。
王大卫[9](202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
周丽威[10](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指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二、第三届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届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数学在农村初中首轮实验的探索与思考——“重建三角”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中学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提出 |
2“重建三角”在农村中学首轮实验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
3“重建三角”教学实验的实证分析 |
3.1重建三角实践的理论溯源 |
3.2重建三角的基本思路与认知起点变革 |
3.3重建三角与教材融合的结构体系变化 |
4“重建三角”教学实验反思 |
4.1重建三角在初中学生学习中的实践考证 |
4.2重建三角在初中数学结构变革中的合理性 |
4.3重建三角在教师教学实验中的反思 |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HPM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
1.1.2 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 |
1.1.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HPM教学案例研究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行动研究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3.4 访谈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HPM相关研究综述 |
2.2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史融入教学的研究 |
2.3 综述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 |
3.1 数学史融入教学的理论基础 |
3.1.1 历史发生原理 |
3.1.2 再创造理论 |
3.1.3 发生教学法 |
3.2 信息技术支持下数学史融入教学的研究路径 |
3.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HPM教学案例开发模式 |
第4章 信息技术辅助下的HPM教学案例 |
4.1 函数的奇偶性 |
4.1.1 历史溯源 |
4.1.2 教学设计 |
4.1.3 师生反馈 |
4.1.4 反思总结 |
4.2 弧度制 |
4.2.1 历史溯源 |
4.2.2 教学设计 |
4.2.3 师生反馈 |
4.2.4 反思总结 |
第5章 问卷及访谈分析 |
5.1 数据处理 |
5.1.1 学生对于融合之后的学习理解情况 |
5.1.2 教师对于教学实践后的看法及建议 |
5.2 分析总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研究概述 |
一、数学实验发展概述 |
(一)国外数学实验的发展现状 |
(二)国内数学实验的发展现状 |
(三)研究概述简评 |
二、数学实验相关研究概述 |
(一)数学实验文献计量分析 |
(二)数学实验文献主题分析 |
(三)研究概述简评 |
三、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的研究现状 |
(一)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相关研究概述 |
(二)Hawgent皓骏操作界面与特色功能 |
(三)研究概述简评 |
第3章 基于皓骏(Hawgent)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
(一)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 |
(二)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念 |
二、基于皓骏(Hawgent)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
(一)基于皓骏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
(二)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宏观流程 |
(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
三、基于皓骏(Hawgent)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应用策略及案例 |
(一)明确数学实验内容 |
(二)多元表征实验积件 |
(三)创设数学实验问题 |
(四)实验探究动静结合 |
(五)实验报告问题导航 |
(六)开展实验小组交流 |
(七)建构实验思维导图 |
第4章 基于皓骏(Hawgent)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
一、实验方案设计 |
(一)实验假设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变量 |
(四)实验方式 |
(五)实验材料 |
二、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一)前测成绩结果与分析 |
(二)后测成绩结果与分析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个别访谈情况分析 |
五、结论 |
第5章 基于皓骏(Hawgent)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
一、《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教学设计及实录对比评析 |
(一)《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教学设计对比 |
(二)教学实录对比及评析 |
二、《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教学设计及实录对比评析 |
(一)《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教学设计对比 |
(二)教学实录对比及评析 |
三、课后反思品评 |
(一)自我反思 |
(二)专家点评 |
第6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学生实验报告单 |
附录2 《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学生实验报告单 |
附录3 一次函数的图象(第1课时)(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后测卷 |
附录4 一次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后测卷 |
附录5 基于皓骏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以“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为例调查问卷 |
附录6 访谈提纲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5)丹尼尔·格林伯格教育思想及其瑟谷学校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格林伯格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一节 格林伯格的个人经历 |
一、格林伯格的家庭环境 |
二、格林伯格的求学经历 |
三、格林伯格的工作经历 |
第二节 格林伯格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一、政治环境:民权运动的发展 |
二、经济环境: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 |
三、文化传统:自由、民主与平等 |
四、教育环境:自由学校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三节 格林伯格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尼尔自由教育思想的影响 |
二、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后现代主义理论 |
第二章 格林伯格的教育思想 |
第一节 格林伯格对于个体与社群发展的理解 |
一、关于个体的思考 |
二、论个体与社会群体的联系 |
第二节 格林伯格对于传统教育的批判 |
一、质疑主流的教育观念 |
二、质疑主流的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 |
三、质疑传统学科划分与教学内容的有用性 |
四、质疑学业测试的有效性 |
第三节 格林伯格的教育主张 |
一、论教育目的 |
二、论教育对象 |
三、论教育内容 |
四、论教育方法 |
第三章 格林伯格瑟谷学校的教育实践 |
第一节 创设独特的教育环境 |
一、植根于美国文化的瑟谷学校 |
二、瑟谷学校的校园氛围 |
第二节 开展独特的教学活动 |
一、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年龄的自由混合 |
二、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玩耍 |
三、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对话 |
四、教学活动的必要形式:艺术 |
第三节 实施独特的管理方式 |
一、学校大会 |
二、司法委员会 |
第四章 格林伯格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的评价及启示 |
第一节 格林伯格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的评价 |
一、格林伯格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的积极方面 |
二、格林伯格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的局限性 |
第二节 格林伯格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一、引发教育再思考,促进教育创新 |
二、尊重学生兴趣,注重自主学习 |
三、打破“唯分数论”,注重能力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拉萨市高一数困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其数学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学好高一数学的重要性 |
1.1.2 高一数困生的成因 |
1.1.3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
1.1.4 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 |
1.2.2 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
1.2.3 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数困生的界定 |
1.3.2 非智力因素的界定 |
1.3.3 数学能力的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理论基础 |
2.1.1 “IN结合论” |
2.1.2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学习困难观 |
2.2 文献综述 |
2.2.1 数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2 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3 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
2.2.4 数困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过程 |
3.1 研究对象 |
3.1.1 问卷发放范围的确定 |
3.1.2 数困生的确定 |
3.2 研究方法 |
3.3 试卷分析 |
3.4 问卷的编制 |
3.4.1 问卷的初步形成 |
3.4.2 问卷的前测分析 |
3.4.3 正式问卷的确定 |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拉萨市高一学生总体情况分析 |
4.1.1 高一学生基本信息统计 |
4.1.2 非智力因素的总体情况 |
4.1.3 数学能力的总体情况 |
4.1.4 非智力因素与数学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4.2 数困生的情况分析 |
4.2.1 数困生基本信息分析 |
4.2.2 数困生非智力因素现状分析 |
4.2.3 数困生数学能力的情况分析 |
4.2.4 相关性分析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4.3.1 总体情况分析 |
4.3.2 数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 |
4.3.3 数困生的数学能力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学建议和培养策略 |
5.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各题目独立样本T检验(前测) |
附录二 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各题目与总问卷得分的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前测) |
附录三 《拉萨市高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正式版)》 |
附录四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拉萨市高中期末试卷(高一数学试卷) |
附录五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拉萨市高中期末试卷(高一数学试卷)》各题目对应数学能力的定性分析 |
致谢 |
(8)初中数学新手教师与经验教师教科书使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科书及其使用的重要意义 |
1.1.2 有关教科书使用研究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课堂观察法 |
1.4.3 访谈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 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科书 |
2.1.2 教师使用教科书 |
2.1.3 新手教师与经验教师 |
2.2 国内外关于教科书使用的研究 |
2.2.1 教科书使用及方式 |
2.2.2 教科书使用模型 |
2.2.3 教科书使用水平 |
2.2.4 影响教科书使用水平的因素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述评 |
第3 章 初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模型的构建 |
3.1 初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模型的依据 |
3.2 初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测量模型的设计 |
第4 章 初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调查及结果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1.1 调查对象 |
4.1.2 问卷编制 |
4.1.3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4.1.4 数据的处理 |
4.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2.1 初中数学教师“理解、研究教科书”的情况分析 |
4.2.2 初中数学教师“诠释、整合教科书”的情况分析 |
4.2.3 初中数学教师“运用教科书”的情况分析 |
4.2.4 初中数学教师“评判教科书”的情况分析 |
4.2.5 初中数学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教科书”的情况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 章 新手教师与经验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的个案分析 |
5.1 测定对象 |
5.2 测定的工具 |
5.3 水平的测定 |
5.3.1 经验教师的测定 |
5.3.2 新手教师的测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6 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初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的整体情况 |
6.1.2 新手与经验教师教科书使用的差异 |
6.2 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存在的问题 |
6.3 影响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的原因分析 |
6.4 改善初中数学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的建议 |
6.5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B 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的访谈设计 |
致谢 |
(10)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第三届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数学在农村初中首轮实验的探索与思考——“重建三角”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中学实验分析[J]. 张龙军,熊莉莉,张景中,李兴贵,饶永生. 数学教育学报, 2021(05)
- [2]抗战时期陕西国统区中学教育研究[D]. 王为. 西北大学, 2021
-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HPM教学案例研究[D]. 刘小莉. 江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为例[D]. 林宇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5]丹尼尔·格林伯格教育思想及其瑟谷学校教育实践研究[D]. 王帝轶. 河北大学, 2021
- [6]大学生财经素养测评研究[D]. 夏雪.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7]拉萨市高一数困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其数学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凤梅. 西藏大学, 2021(12)
- [8]初中数学新手教师与经验教师教科书使用的比较研究[D]. 孙永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研究[D]. 王大卫.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10]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