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数字舌图信息库是进行中医诊断学理论创新的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商子梦,关贝,王永吉,刘雨琛,王海洋,马赟,杜正光[1](2022)在《中医四诊客观化在脾胃病诊治中的应用现况》文中认为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的相关技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客观化诊断技术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孕育而生,尤其在指导脾胃病诊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脾胃病相关的数据库建设日益丰富,望闻问切相关仪器相继被研发,投入临床使用,分析诊断系统也日益丰富精进,故本文对脾胃病中医诊断相关的数据库及四诊客观化的研究现况进行汇总整理,以期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颉龙飞[2](2021)在《糖尿病肾脏疾病舌象特征及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基于Lab色彩空间的舌色判定策略,辅助观察糖尿病肾脏疾病舌象分布特征,从舌象角度客观地阐述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病机及其演变;继而通过分析舌象与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探索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不同舌象表现所对应的内在理化改变。以期为糖尿病肾脏疾病辨证分型的统一提供理论依据,扩大舌诊在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1通过设置标准光线环境:补光灯光源色温调至5600k,显色度>95,亮度可调,拍摄角度45°/0°(相对于水平的光源角度/拍摄角度),相机设置手动白平衡(5600k),在床帘遮蔽环境光源下拍摄舌象图片共100例。按拍摄顺序选取前50例舌图,每张舌图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做定性描述,并提取各舌图L、a、b值。资料收集后观察不同舌色在L、a、b取值范围及特点,设立界值建立参数判定策略;并通过后50例比较策略判定与主观判定的相似性,验证其可行性、准确性。2按照严格的诊断、纳排标准,筛选符合研究条件的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根据Mogensen分期分为早、中、晚三期;在相对标准光线环境下采集患者舌象,并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结合参数判定结果完成舌象评定,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理化指标。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舌象分布特征、舌象—理化指标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不同舌色在Lab颜色空间的取值范围及特点:不同舌色的L值取值范围为39~75;a值取值范围为17~40,;b值取值范围为-10~18。各舌色L、a、b的具体取值特点为:(1)紫舌的取值特点在于b值均为负值,与其他舌色的b值有明显不同。(2)淡白舌与淡红舌在a值的取值范围上有所差异,淡白舌组的最大a值小于淡红舌组的最小a值。(3)淡白舌与暗淡舌在a与L的取值上有明显不同:淡白舌的最小L值大于暗淡舌的最小L值;淡白舌的最大a值小于暗淡舌的最小a值。(4)淡红舌与红舌在L值和a值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2基于Lab值的舌色判定与人工判定相似度比较:50例舌图中有46例判定结果相同,相同结果占总例数的92%。两种判定方式的差异出在红舌、淡红舌、紫舌三种舌象近界值附近,界值附近区域的舌色区分精度超过了人眼对颜色的敏感性,导致差异的出现。3糖尿病肾脏疾病三期舌象分布特征:(1)舌色分布特征:109例舌色中,淡红舌40例,红舌40例,紫舌22例,淡白舌5例,暗淡舌2例;三期舌色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舌形分布特征:裂纹舌占45%、点刺舌占49%、齿痕舌占14%,舌面瘀斑瘀点占11%。其中点刺舌在三期分布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晚期点刺舌比例小于早期,中期-早期、晚期-早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3)苔色分布特征:109例舌象中,2例无苔;107例有苔舌图中白苔占比76%、黄苔占比22%,未出现灰、黑等其他苔色。各期苔色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各期苔质分布,包括薄厚、润燥、腻腐等特征,在三期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舌下络脉分布特征:舌下络脉曲张与否、分支是否大于2支在三期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舌下是否出现出血点在三期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晚期舌下出血点出现比例大于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舌象的一般资料及理化指标对比研究:(1)各舌色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紫舌组尿白蛋白排泄率显着高于淡红舌以及红舌组(P<0.05);红舌组空腹血糖、大便干或粘滞不爽的比例显着高于淡红舌与紫舌组(P<0.05)。(3)有无点刺舌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点刺组肾小球滤过率、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大于无点刺组;血浆渗透压、血肌酐、尿素水平小于无点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有齿痕组红细胞、血红蛋白计数明显小于无齿痕组。(6)有瘀斑瘀点组年龄大于无瘀斑瘀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厚苔的白细胞计数显着高于薄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舌下有出血点组红细胞、血红蛋白计数明显小于无出血点组。结论:1.基于Lab色彩空间的舌象判定策略经比较与医师主观判定相似率较高,验证了该判定思路的可行性,增加了舌象从参数描述统计到定性描述统计的转化途径,提升了定性描述类舌诊研究的准确性、客观性,利于未来大数据共享共通的舌诊现代化研究发展。2.从舌象角度提示糖尿病肾脏疾病病机包含心火亢盛、瘀血、脾虚、湿浊、阴虚、阳明热盛、气血亏虚等方面。早期心火亢盛患者较中晚期多,晚期气血不足患者较早中期多;从舌象角度为未来糖尿病肾脏疾病辨证分型的统一提供依据。3.糖尿病肾脏疾病早期舌象诊察应注意观察舌尖有无点刺。其内在理化表现可能与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肌酐、尿素排泄,升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等机制相关;虽增加了废物的排泄但同时加重了肾脏负担,从舌象角度为清心之法在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4.传统舌诊中舌下有无出血点较少受到关注,而舌下出血点与较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相关;提示对糖尿病肾脏疾病尤其晚期患者进行舌诊时,应注意观察舌下有无出血点,并可将其作为评估患者气血亏虚情况的征象之一。5.紫舌所代表的瘀血病机与高尿白蛋白排泄率相关,体现了瘀血病机在糖尿病肾脏疾病进展中的影响;从舌象角度为采用活血化瘀法延缓糖肾进展提供了理论依据。6.红舌与空腹血糖升高、大便干或粘症状的出现相关,从舌象角度为清阳明热治疗高空腹血糖及大便干提供了理论依据。7.厚苔与白细胞计数升高相关,印证了舌苔厚薄作为反映邪气进退、深浅的依据之一;齿痕舌所代表脾虚病机的实质内涵可能包括血中RBC、HB降低。
乔冬卉[3](2020)在《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研制及黄芪附子葶苈子对心衰大鼠钙调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心衰病气阴两虚证的中医证候模型与诊断标准,为进一步实现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的量化与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探究中药黄芪、附子、葶苈子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钙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究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1.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的研制首先,在对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进行古今文献检索研究后制作专家问卷并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制作出第一版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其次,运用不同统计学方法对量表进行测试并对量表条目进行进一步筛选,制成第二版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并对第二版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进行测量与评价。再次,将第二版量表作为基础,通过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对各条目进行指标赋权,建立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证候的诊断模型并确定其阈值,最后将该诊断标准投入临床加以验证。2.中药黄芪、附子、葶苈子对心衰大鼠钙调蛋白的影响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黄芪甲苷组、曲美他嗪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建立心衰模型并应用黄芪甲苷、盐酸曲美他嗪、低剂量和高剂量黄芪附子葶苈子水溶液进行药物干预,分别于实验第4周和第8周对大鼠进行超声心动图和血浆B型脑钠肽(BNP)测定,于实验第8周取大鼠左心室组织,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心肌细胞钙调控蛋白钙钠交换体(NCX1)和心肌细胞肌浆网Ca2+-ATP酶(SERCA2)表达量,探究中药黄芪、附子、葶苈子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钙调控蛋白NCX1、SERCA2表达的影响。结果:1.在大量检索古今文献和医案的基础上,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出对于诊断心衰病气阴两虚证具有代表价值的四诊条目,制定出第一版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对第一版量表进行临床使用,获得相关资料,并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量表加以调整,确立了第二版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且该量表在信度和效度方面准确性较高。以第二版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为基础,对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进行了证候程度分级并确定证候诊断阈值为305.5。通过临床诊断发现,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2.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NCX1、SERCA2的mRNA相对表达量上,黄芪甲苷组、曲美他嗪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较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黄芪甲苷组与曲美他嗪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中药低剂量组与中药高剂量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NCX1、SERCA2的蛋白表达水平上,黄芪甲苷组、曲美他嗪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较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黄芪甲苷组、曲美他嗪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1.本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作为一种临床宏观量化诊断标准,是在大量查阅古今文献及医案、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准确性、可行性方面具有较高信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和实用价值。此量表对进一步探究和评价心衰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证候及疗效方面具有较深意义,可为此提供一较为客观和量化的标准。2.实验表明,中药黄芪、附子、葶苈子可通过抑制衰竭心肌细胞NCX1表达、提高SERCA2表达改善心衰大鼠心功能并降低心衰大鼠血浆BNP水平,从而实现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王辰光[4](2020)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舌象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采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舌象图像并进行舌象特征量化研究,分析患者舌象各个特征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探索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舌象规律,为临床应用中医舌诊指导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固定光源舌象采集设备采集6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和142例糖尿病患者的舌象图片。根据中医诊断学相关原理,将舌质和舌苔的特征细化为21个方面以进行全面、具体的量化分析。舌质方面,舌色部分划分为舌红、舌紫、舌暗三方面;舌质其他特征细化为舌神、舌老、舌薄、舌大、齿痕、点刺、裂纹面积、裂纹深浅、瘀斑等方面;舌苔方面,苔色划分为苔黄,苔灰、苔黑三个方面,其他苔质特征具体细化为剥苔、水滑、苔厚、苔腻、苔燥、苔腐等方面。采用色度学RGB色彩模式将“舌红”、“舌紫”、“舌暗”、“苔黄”3个涉及舌质颜色和1个涉及舌苔颜色的舌象特征进行量化表达,根据色度学原理,舌红程度与R/R+G+B值成正比;舌紫程度与G/R+G+B值成反比;舌暗程度与R+G+B值成反比;舌黄程度与B/R+G+B值成反比。采用专家程度赋值法将其他17个与舌质、苔质相关的舌象特征进行量化表达。(因纳入本研究的病例中无呈现苔腐、苔灰、苔黑的舌象,故对于苔腐、苔灰、苔黑这三方面特征本研究不予涉及)。同时采集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同型半胱氨酸(Hcy),肌酐(Cr)、尿素(Urea)、尿酸(UA),血清白蛋白(ALB)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白蛋白与肌酐比(ACR)等实验室指标。在舌象特征量化的基础上,应用描述性统计、双变量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研究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相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舌象特征,以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各个舌象特征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舌质颜色:①舌紫方面,G/R+G+B值在糖尿病肾病组(0.27±0.02)低于糖尿病组(0.29±0.0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②舌暗方面,R+G+B值在两组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90;③舌红方面,R/R+G+B值在两组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96。2.舌质其他特征:①舌体大小,糖尿病肾病组(5.92±1.71)高于糖尿病组(5.37±1.7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②舌质裂纹面积,糖尿病肾病组(2.61±2.52)高于糖尿病组(1.73±1.7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③其他舌质特征:舌神、舌老、舌薄、齿痕、点刺、裂纹深浅、瘀斑方面两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3.舌苔部分:①苔黄方面,B/R+G+B值在糖尿病肾病组与糖尿病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1。②苔质方面,剥苔、水滑苔、苔厚、苔腻、苔燥程度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舌质颜色特征:①舌暗方面,糖尿病肾病患者R+G+B值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352,p=0.019;糖尿病肾病患者R+G+B值与同型半胱氨酸值呈负相关,r=-0.549,p=0.004;②其他颜色特征,R/RGB值、G/RGB值与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尿素、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与肌酐比等实验室指标均无相关关系,均 p>0.05。5.舌质其他特征:①齿痕方面,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齿痕程度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r=0.504,p=-0.047;与尿酸呈正相关,r0.262,p=0.049。②点刺方面,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齿痕程度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r=-0.331,p=0.025。③瘀斑方面,瘀斑的程度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271,p=0.049;瘀斑程度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r=-0.306,p=0.39。④其他舌质特征:舌神、舌老、舌薄、舌大、裂纹面积、裂纹深浅与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尿素、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与肌酐比等实验室指标均无相关关系,均p>0.056.舌苔特征:①苔黄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尿素、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与肌酐比等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相关,p>0.05。②苔厚程度与尿酸呈正相关,r=0.067,p=0.038;苔腻程度与总胆固醇呈正相关r=0.106,p=0.004。③其他舌苔特征:剥苔、水滑、苔燥与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尿素、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与肌酐比等实验室指标均无相关关系,均p>0.05。研究结论1.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舌象相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呈现出舌色更紫,舌体更大,舌质裂纹面积更大的特征。2.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舌暗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值成正相关。3.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齿痕程度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与尿酸呈正相关,齿痕舌程度一定程度上可提示尿蛋白及尿酸的临床控制情况。4.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苔腻程度与总胆固醇呈正相关,苔腻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糖尿病肾病高血脂的舌象特征的预测因素。5.苔厚程度与尿酸呈正相关,苔厚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预测指标,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高清河,刚晶,王和禹,刘海英[5](2017)在《舌诊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的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项目。为了建立客观和定量的指标,使舌诊能够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人体机能状态,对中医舌诊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舌像的分割和特征提取进行了详细地的研究和实验,具体内容包括:图像滤波、舌像分割、舌苔与舌质的分离、舌质和舌苔颜色识别、纹理分析识别和分类数据库的建立。
张治霞[6](2016)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关键技术在新型医疗模式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文中认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促进了医学诊疗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西医诊疗设备在临床及科研中的优秀表现带动了传统中医与科学技术的联合应用,对中医诊疗设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一直是广大医学者关注的课题。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多样汇总与收集的时期,多样化网络平台与医疗信息的结合必然引起医疗模式的多样变革。2016年国务院印发首个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针对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的相关指导政策,旨在推动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兴的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提高中医“治未病”的医疗服务系统,推进中医特色化信息化建设。由此可见,数字化、量化的中医诊疗信息及辨识应用体系在未来的十五年里将会是中医诊疗设备现代化的研究方向及重点热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步入了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引入对中医信息化同样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关注中医信息数据精确度的同时,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是在可获取的人体诊断学关键信息为相关生物学基础上,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整合现代生物学硬件、软件技术与人体四诊个性化信息,进行主客观联合辨证,实现四诊信息的集成与合参的数字化、量化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数据平台以及云计算平台,努力完成与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接轨,是对中医传统诊疗模式的诠释与创新。1.目的1.1(1)进一步挖掘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在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应用,探讨中医诊疗设备在社区医疗模式以及基层医疗中的发展使用;(2)在总结之前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对亚健康状态辨识的基础上,探索亚健康不同证型的分类标准及分布规律,为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指导。1.2比较分析临床医师诊断结果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辨证结果,探索四诊合参辅助诊断关键技术在个性化信息识别中的应用及在新型云社区医疗服务中应用的可能。应用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对临床数据进行采集,探讨临床具体疾病的四诊信息个性化特征,为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在慢性病疾病初筛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1.3探索构建以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为依托的网络健康服务平台,以及四诊信息微型云端,个体化健康管理库,为数字化中医服务民众健康提供客观依据。探讨构建依托于物联网技术与多维拓扑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的新型中医诊疗模式,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型网络健康服务云平台以及智能化的健康服务辨识系统。2.研究方法2.1仪器采用获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局认证的便携式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获取60例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及46例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内分泌科消渴病受试者的四诊信息及主客观联合辨证结果。对结果差异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医生疾病证候诊断信息与通过仪器获取的数字化主客观联合辨证的诊断信息,对一致性进行比较分析。对上海某医院30例中医科肝癌受试者的数字化、量化四诊信息及辨识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特征性的四诊信息辨识结果。2.2(1)文献分析法利用文献检索的方式,分析过去本课题组在四诊合参辅助诊断关键技术中的相关研究及成果,以及近些年来国内对于四诊客观化进程的研究成果,借鉴其中对于在新型医疗模式中的可行度及应用度分析,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基础;(2)归纳和细分:对获取到的受检者数字化、量化的四诊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主要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应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不同资料采取计量与计数的方式,对比分析一致性。3.研究成果3.1(1)比较中医医师诊断结果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进行辨识的结果。根据诊断标准,临床中医医师对46例内分泌科受检者辨证分类为:肝肾阴虚证6例,气阴两虚证10例,热盛伤津证14例,湿热内蕴证15例,阴阳两虚证1例;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辨识结果:肝肾阴虚证8例,气阴两虚证7例,热盛伤津证15例,湿热内蕴证14例,阴阳两虚证2例。二者一致性检验Kappa=0.796>0.75,表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主客观联合辨证结果与临床医生辨证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2)46例受检者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数字化、量化主客观联合辨证结果:消渴病(肾阴亏虚证)8例、消渴病(肺热津伤证)4例、消渴病(肺热津伤气损证)6例、消渴病(胃热炽盛证)5例、消渴病(气阴两虚证)7例、消渴病(脾虚湿困证)9例、消渴病(中焦郁热证)5例、消渴病(阴阳两虚证)2例。(3)30例肝癌患者分为6种证型:气结血瘀证、食浊阻滞证、气滞血阻证、正虚瘀结证、肝郁气滞证、肝阴虚证。正常组脉率稍高于肝癌组,脉力、流利度高于肝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肝癌组在弦紧度、脉压、变异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及职工进行健康状态辨识,最后辨识出处于亚健康状态者50例,其中肝郁型(17例)、里热型(6例)、气虚型(5例)、气阴两虚型(8例)、心火型(14例),以肝郁型及心火型最为多见,其次为气虚阴虚型。肝郁型亚健康辨识的受检者脉诊特征以弦脉为主,心火型舌诊出现了明显的以舌尖有点刺的情况的明显聚集。3.3对基于物联网技术与多维拓扑数据处理技术的新型中医诊疗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阐述其主要内涵。为形成多物理量、多角度、多参数、多信息融合的四诊合参诊疗平台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撑。4.结论和意义4.1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获取的诊断结果与临床中医医师诊断的结果一致性较高,是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临床上应用的进一步探索与深入研究,使其在临床诊疗疾病的应用中获取了更多有利数据。通过由临床中医医师诊断为消渴病的受检者进行脉诊、舌诊、闻诊等信息的收集,增加了中医四诊信息集成与创新体系的数据库,对数字化、客观化中医诊疗系统的信息汇总和收集提供了帮助。通过对肝癌受检者进行数字化、量化四诊信息的采集及辨识,得出肝癌受检者在脉诊与舌诊上与正常人特征性的表现,从而为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临床某些疾病的初筛阶段的应用提供可能。4.2对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健康辨识中应用进行研究,探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在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应用,对亚健康状态不同证型分类的标准及分布规律进行阐述,为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客观依据和指导,进而为中医诊疗设备在社区医疗模式以及基层医疗中的发展使用提供了条件。4.3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以及多维拓扑数据处理技术的中医新型诊疗模式是对数字化、量化四诊集成与合参技术的具体应用。中医传统诊疗设备在经过了技术的变革与时代的洗礼后,最终将走向以云处理平台服务大众的医疗模式,围绕微端及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是未来中医现代化诊疗的主要技术支撑,以融合了多信息为特色的中医数字化诊疗平台将会是未来中医新型诊疗模式的主攻方向。
郭慧娟[7](2016)在《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依据量表编制的原则和方法,编制一个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信度、效度较高的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该量表将隆滞布型症状量化统一,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化诊断依据,并将疾病程度分级量化,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进行诊疗。方法:本研究是国家科技支撑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民族医药病症结合及特色治疗技术临床研究-藏医萨滞布病辩证治疗方案优化及评价研究(No.2014BAI1OB00)的部分内容。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编制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第二部分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评价。第一部分:基于文献研究、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获得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临床诊断量表条目池。通过主客观结合的方法筛选条目,并对各条目赋权、确定阈值。经过以上步骤,形成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第二部分:应用统计学方法从内部一致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的角度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评价。结果:本研究编制的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共包含8个方面21个条目。分别为(1)肢体表现4个条目:患侧偏瘫(完全性偏瘫)、患侧肌力减退(不完全性偏瘫)、患侧肢体麻木、行走不稳;(2)头面部3个条目:头痛、眩晕、面瘫;(3)神识3个条目:突然昏厥、精神欠佳、记忆力减退;(4)语言功能1个条目:言语不利;(5)二便2个条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6)舌诊3个条目:舌质红、舌苔干燥、舌苔粗糙;(7)脉诊2个条目:弦脉、空脉;(8)尿诊3个条目:尿液清、泡沫大、泡沫消失迅速。通过ROC曲线,得出诊断阈值为66.5,且该量表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强,综合诊断能力较准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准确性、稳定性均较高,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论:本研究以遵循藏医基础理论为原则,在文献研究、临床调查、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结合量表方法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编制了信度、效度较好的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本量表条目涵盖了隆滞布型各维度的主要症状,且具有藏医诊疗特点,为藏医萨滞布病辨证治疗方案优化及评价提供客观依据。藏医学在诊断量表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方法来探索、创新各类疾病的量表评定体系。编制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对疾病的程度分级、药物疗效判定、诊疗方法的提高均具有重要作用;对规范藏医萨滞布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促进藏医药传播及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刘旺华,李花,胡志希,周小青,谢梦洲,简维雄,袁肇凯,孙贵香,梁昊[8](2015)在《基于信息技术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资源不足,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中医信息抽象、模糊,对中医自信的缺乏,对四诊技能以及辨证思维重视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拓展和完善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与完善教学手段,逐步形成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体系,显着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和学习成绩。
王轩[9](2014)在《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1.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研究理路北京中医药大学“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重大科技成果“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是行业内第一款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上市的中医类医疗器械,是唯一一款集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于一体并嵌入动态II导心电监测、指端光电容积(可计算出血氧饱和度)、寸口桡动脉压力脉搏波、血管顺应性等多种人体指标参数,同时给出四诊合参报告的中医类医疗器械。在老一辈专家付骢远教授、赵绍琴教授、董建华教授、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俞梦孙院士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30余年的诊法现代化研究,提出以“位、数、形、势”属性和“模态”属性等简化归类、执简驭繁的诊法研究理路,实现从“象”研究,到“形”的量化,再到“神”的四诊合参多模态识别的方法学创新;融合主、客观判断于一身,宏观辨证、微观辨识相结合的中医数字化提取与量化识别的方法,不断诠释四诊的生物学内涵,阐明其医学工程学原理,发展形成了“搞清机理—单诊突破—两诊集合—四诊合参”的研究思路和“数字化、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技术路线,是全国多领域优秀人才智慧的结晶。1.2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影响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第二批重点“推广一批、提升一批、改造一批、开发一批”中医诊疗设备中“重点推广一批”产品,也是唯一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评估选型推荐品。相继受邀参加商务部和北京市委共同主办的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展、世界传统医药大会暨“中国中医药展”、国际生物经济大会。2011年受中央电视台《创新无限》节目组的邀请,参加了第132期节目录制。历次展会都备受关注,有众多国内外参观者体验了数字化、量化的中医诊断。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的诞生和使用,提高了健康与疾病的辨识能力,使得许多初期特征不明显的疾病能够得到早期预测及干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山西、河北等多家医院。研究团队研制的可远程复现、四诊合参的心动脉应脉诊训练仪,由心电发生器的心电信号触发机械心泵系统,以“位、数、形、势”四属性为纲,模拟输出单一脉动信息或组合全部符合中医脉学理论的脉动信息,实现心动脉应诊训练。于2013年9月通过北京市药监局、中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1.3原创的中医四诊合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形成,是数千年来中医学发展成熟的标帜。其融入医患双方主观和客观判断自成体系、把握整体的辨证施治理论和四诊合参的诊病模式,是中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是近50年来借助现代物理科技的手段,脉诊、舌诊、闻诊、腹诊、望面诊等的发展,使特色的、过去仅凭医家主观判断的“心中了了”的诊断,有了数字化、量化和规范的标准。不仅促进了教学和学术交流,同时提高了“一把草药,一根银针”的中医诊疗技术和认识疾病规律的水平。1.4主客观联合辨证中医四诊中,问诊过程的四诊合参是医家和病人(主诉)交流中,把诸多主客观的不确定因素,辨识为诊家对病人的认识,并主导辨证和遣方用药。当问诊把病人主诉和医生的判断而借助“工具量表”数字化规范成标准的诊断过程时,中医的四诊合参,是融主客观判断于一身,既可“舍脉、舌而从症”,又可依据主观判断形成“桂枝汤证”、“白虎汤证”……而辨证施治。医家宏观辨识阴阳、精气神、脏腑、体质、四时……和辨识微观层面的变数,形成集客观可见和主观判断于一身,四诊合参辨病辨证的认知;“上工治人,治未病”的思想,在发展中的医学体系中,体现了中医具有更高的辨识健康与疾病的能力,因而更科学。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认识理念先进,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滞后。传承中医理论,突破制约中医四诊关键技术的瓶颈和深化辅助诊断设备的研究,实现望、闻、问、切四诊全面吸纳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助推中医医生四诊诊断技术的回归和提高,必将大大促进中医学的发展。2精神情志类疾病的数字化量化方法学探讨2.1从量表、CRF表到脱离量表的数字化量化诊疗知识数据库采用不断发展完善、融主客观辨证于一身的中医特色的可辅助医生辨证的四诊合参装置和关键技术,筛选典型抑郁症病人的四诊证候因素的分类分级信息;对比抑郁症量表评分,建立人机互参的数字化、量化的抑郁症证候诊断特征指标参数;在中医知识库的数字化的病例报告表(CRF)基础上,通过多家医院多中心筛选典型病例进行验证,聚类和相关分析,形成应用于筛查抑郁症的中医四诊合参技术规范;发展和创新主客观联合辨证的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进而拓展该辅助诊断技术规范,形成普适的精神情志类疾病中医检测的辅助诊断规范,并探讨对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中医数字化、量化诠释。2.2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用于抑郁症的辅助诊疗结果研究30例抑郁症患者共有6种证型:心胆气虚型(8例)、痰热内扰型(6例)、阴虚火旺型(6例)、肝郁化火型(6例)、心火炽盛型(3例)、心脾两虚型(3例)。对各证型的脉诊、舌诊、闻诊、问诊等四诊合参参数特征和给出的方剂进行了分析和方法学探讨。2.3心神合一,主客观联合辨证抑郁症中医四诊合参的数字化、量化的实现,融合有经验的医生得出的抑郁症四诊特征与采用四诊合参辅助诊断仪采集的患者的四诊信息特征,以抑郁症的证候因素分级归类,通过二者的比较与结合,从而增加并形成诊断系统的关于抑郁症的中医知识信息库。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数字化、量化”已经成为各个学科领域中所追求的统一标准。在医学领域中,标准化的诊断量表处处可见,对于研究对象作出标准化的归类研究,既方便于医生一目了然的统计患者疾病信息,又能让检查过程简洁并且完备。本研究选择抑郁症的数字化、量化的中医证候诊断为突破口,有望形成特色的主客观联合辨证的数字化诊断模式,探索精神情志类疾病中医现代诠释和评估。3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应用3.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利于中国医改问题的解决该研究应用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成果的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的整体辨证论治方法,发挥其以人为中心,多属性数据采集分析、在体质、亚健康辨识、慢病调治、养生、预防、健康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发挥其“简便效廉”、占用空间少、便携、低成本、先进性、整体全科、可广覆盖、检测流程简便、易在社区基层推广、利于中医回归家庭等优势,发展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中国医改需要“中国式”的解决办法,呼唤“中国式”的中医重大仪器的发展,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社区、家庭的推广和应用,可促进覆盖城乡居民和人人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3.2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的设计在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健康、体质辨识、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型研究基础上,推广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通过对健康管理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制定出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平台系统的总体需求和具体需求,并且以中医药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对系统模块进行详细设计,进行系统结构和系统开发工具的设计,联合软件公司实现系统开发,形成了 一套集系统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基于脏腑经络辨识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推广为基础的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3.3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的实现基于脏腑经络辨识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构建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古今中医健康管理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思维的融合,将居民生活习惯、运动能力、心理状况和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从生活方式、运动饮食、中医保健以及心理情志等方面的个性化干预是社区卫生服务规模化、标准化的需求,也是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健康工具,还是维护居民基本健康需求的手段,更是以健康管理平台为依托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推广策略的实现。4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社区/家庭健康服务系统构建中的应用集成可获取人体诊断关键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使原创的、集成创新与再创新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设备真正走向社区与家庭,以此为基础,构建治未病、全覆盖、低成本、高收益的社区与家庭POS/HOC(Point-of-Service/Home-of-Care)中西医结合网络健康干预管理系统,使大众能够共享先进的中医现代化诊疗成果。
张健[10](2014)在《指感施压和微阵列传感的三部九候脉诊信息获取与识别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脉诊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是中医的标帜,是数千年中医实践的成果。中医诊断的发展,也要解决脉诊的数字化、量化。中医脉诊数字化、量化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回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主要是检测“关部”脉诊信息为主,然而,单部位的检测方法与有经验的中医师实际临床切脉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医师对寸关尺三部同时切脉,所获得的信息更加全面,能够从整体上观察患者的动态生理及病理过程。可以根据获取的脉诊信息与脏腑、气血等建立全面的对应关系,从而判别人体整体机能的综合状况。所以,研究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采集装置与分析方法是中医“四诊”数字化、量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至今脉诊“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增加了神秘化,限制了中医脉学的发展和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纷纷致力于数字化、标准化的研究。迄今:①现代脉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尚未形成共识;②技术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脉诊信息获取与识别的技术、取脉端元件集成度等难以模拟真实指感取脉环境。③现有脉诊仪的取脉装置在若干关键方面,如“浮、中、沉”的指压,以及指压切换之间的信息获取,仍与有经验临床医师的技巧相去甚远。模拟指感取脉来发展脉诊,是中医四诊合参的客观需求,更是提高中医疗效的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团队从脉诊的机理研究入手,建立了检测脉诊“位、数、形、势”四种属性的方法学。在脉诊信息获取技术上,历经刚性、柔性、多部位、以及超声多普勒和超声复合等传感器研发阶段。基本实现了压力、超声、心电、光电指端容积等多信息的集成,获取与识别脉动信息。形成一种将望、闻、问、切四诊信息数字化、量化,融合的集成四诊诊断信息采集处理装置---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用于辅助临床诊断。现引入MEMs技术,集成指感施压和微阵列传感技术,模拟指感取脉,实现多通路、多模式信息在取脉端的高度集成。1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集成步进马达液压传感系统、USB控制器、心电传感器、指容积脉搏波传感器、指套式气袖,获取寸关尺三部压力脉搏波、指容积脉搏波、心电图、指端血压等多物理量信息,形成指感施压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采集装置。对获得的以压力脉图为主的脉动信息进行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以及小波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最适取脉压研究、寸关尺三部压力脉诊信息的采集标准化研究。采用步进马达推动液体自动加压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这样的信息采集方法可以减少手动操作对脉搏波信号的干扰。对寸关尺三部脉搏的位数形势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中医诊法的特点,为历代医家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理论存在的分歧提供客观的评价手段;为验证寸关尺三部脉诊与脏腑的分属关系提供客观依据;为中医理论的提升和突破提供科学有效的实验手段。2指感施压和微阵列传感的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获取装置设计结合MEMs技术与脉诊属性检测方法学,集成微气泵和微阵列传感技术,实现中医脉诊信息指感取脉的获取与识别,达到“指下可明”。对已有的取脉装置进行微设计、微加工,集成仿真施压和微阵列传感技术的腕式采集装置。MEMs化的取脉装置利用微型气泵及其控制系统能仿生模拟医生手指切脉,可快速改变采脉压力;传感器的柔性基底与采脉部位良好接触,使仪器取脉易于操作。微阵列传感器所感知的取脉部位压力、温度、压差等变化,描绘出动态地形图,量化脉诊四种属性,实现脉诊研究的突破。3抑郁症主客观联合辨证数字化、量化研究该研究应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对3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诊断,研究其证型分布及特点。通过抑郁症的主客观联合辨证数字化、量化研究,有利于把握该病的病证特点,有利于明确治疗方向,是对辨证论治的丰富和完善,为根据疾病本身的发病特征进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有利于开发治疗抑郁症的专方、专药。4动态识别的脉诊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的应用该研究应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动态识别的脉诊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使用传感器采集多种物理量,从多种生理学指标、多角度反映脉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10例健康受试者建模的方法,对浮脉、沉脉、滑脉、芤脉的心血管机制进行数字化、可视化研究。无创地获取部分常见单脉寸口桡动脉径向伸缩和轴心运动信息,配合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获得浮脉、沉脉、滑脉、芤脉“位、数、形、势”数字化信息。5创新点(1)多物理量信息融合的指感施压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采集装置,获取寸关尺三部压力脉搏波、指容积脉搏波、心电图、指端血压等信息。由仿生柔性材料制成的水囊按寸关尺位置并排固定于袖带上与皮肤接触,水囊内装满水通过步进马达加压装置推动液体,经液体对寸关尺三部自动施加切脉压力,模拟临床医生切脉。(2)指感施压系统:微气泵施压装置植入腕式取脉装置中,通过微型气囊以获得模拟手指取脉时稳定、充分、快速调压式的接触。(3)指感传感系统:微阵列传感器的仿生式封装,模拟手指取脉时皮肤内的压感和温度感觉神经末梢,实现量化反映脉诊“位、数、形、势”四种属性。(4)结合MEMs技术集成指感施压系统和指感传感系统,实现了模拟中医师手的取脉装置。(5)对指感施压液压传触三部九候脉诊信息采集装置进行了测试,该装置稳定性强,安全性高。6结论(1)多通路、多模式信息在取脉端的高度集成有经验的医生靠指端的触觉与施压所获取的脉动信息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借助仪器实现指感取脉是脉诊研究的关键。由于元器件集成度不够高,至今未能实现指感阵列/多部取脉。本研究引入MEMs技术,集成指感施压和微阵列传感技术,设计腕式脉诊信息采集装置,对桡动脉搏动信息进行提取,实现多通路、多模式信息在取脉端的高度集成。(2)国内外脉诊仪未来发展趋势采用MEMs技术后,使得取脉能够更接近医师实际取脉,获取的信息分解为“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并进一步量化,再经计算机分析综合,得出脉搏搏动状态,反映机体状态。随着MEMs传感器、微电子、微机械等技术的发展,脉诊仪将从对脉搏搏动的简单一点压力变化的记录向模拟指感取脉方向发展。将来会出现更为方便、准确、高效的脉诊仪。而且未来的脉诊仪将采用更多的仿生技术,使得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更佳,更接近人手取脉的过程和人脑分析脉动信息的过程。(3)辅助临床诊断和教学实践在对脉诊属性简化归类的基础上,通过对血管运动时的压力、超声、指容积脉搏波、心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结合脉诊属性模式识别,实现脉诊位、数、形、势属性的数字化,在指感施压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采集装置的基础上对具有诊断价值的(寸关尺三部)脉动信息进行三维重建,结合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获取的四诊合参信息,加上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其它诊断方法所得的信息和方、药等的数据库支持,实现其辅助临床诊断和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建立数字舌图信息库是进行中医诊断学理论创新的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数字舌图信息库是进行中医诊断学理论创新的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四诊客观化在脾胃病诊治中的应用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脾胃病领域的数据库研究 |
2 四诊客观化在脾胃病临证中的应用 |
2.1 望诊 |
2.1.1 面色诊 |
2.1.2 舌诊 |
2.1.3 局部望诊 |
2.2 闻诊 |
2.3 问诊 |
2.4 切诊 |
3 问题与展望 |
3.1 问题 |
3.2 展望 |
(2)糖尿病肾脏疾病舌象特征及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基于Lab颜色空间的舌色判定思路研究 |
1 不同舌色在Lab颜色空间的取值范围 |
2 不同舌质颜色Lab取值特点 |
3 建立舌色判定策略及准确度验证 |
4 总结 |
研究二 糖尿病肾脏疾病舌象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肾脏疾病病因病机 |
2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舌象研究现状 |
综述二 舌诊研究进展 |
1 古代舌诊研究 |
2 舌诊现代化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研制及黄芪附子葶苈子对心衰大鼠钙调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的研制 |
1 建立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 |
1.1 建立量表工作组 |
1.2 构建诊断量表框架 |
1.2.1 量表名 |
1.2.2 量表调查形式 |
1.2.3 量表测试对象 |
1.2.4 量表研制目的及用途 |
1.2.5 量表维度 |
1.2.6 量表条目的量化原则 |
1.3 诊断量表条目池的建立 |
1.3.1 文献检索 |
1.3.2四诊条目统计结果 |
1.4 诊断量表条目初筛 |
1.4.1 条目规范 |
1.4.2 专家问卷调查 |
1.4.3 小范围预调查 |
1.5 量表测试与条目细筛 |
1.5.1 量表测试 |
1.5.2 条目筛选 |
1.6 确定第二版量表 |
2 量表可行性测评 |
2.1 完成率 |
2.2 完成时间 |
3 量表信度测评 |
3.1 重测信度 |
3.2 分半信度 |
3.3 同质性信度 |
3.4 评分者信度 |
3.5 内部相关系数 |
4 量表效度测评 |
4.1 表面效度 |
4.2 区分效度 |
4.3 结构效度 |
5 心衰病气阴两虚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 |
5.1 临床横断面调查 |
5.1.1 样本量估算 |
5.1.2 样本来源 |
5.1.3 诊断标准 |
5.1.4 样本选择标准 |
5.1.5 调查结果 |
5.2 建立数据库 |
5.3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 |
5.3.1 主观权重系数 |
5.3.2 客观权重系数 |
5.3.3 综合权重系数 |
5.4 证候诊断模型建立 |
5.5 确定证候诊断阈值 |
5.6 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标准的建立 |
5.7 确定程度分级诊断标准 |
6 讨论 |
6.1 心衰病气阴两虚证的选题依据 |
6.2 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的研制 |
6.3 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的测评 |
6.4 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诊断标准的建立 |
第二部分 中药黄芪、附子、葶苈子对心衰大鼠钙调蛋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器械 |
1.4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5 主要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制备及给药 |
2.1.1 动物饲养 |
2.1.2 心衰造模 |
2.1.3 药物干预 |
2.1.4 造模效果评判 |
2.1.5 心衰大鼠左心室提取 |
2.2 心力衰竭大鼠的RT-PCR测定 |
2.2.1 总RNA抽提 |
2.2.2 RNA反转录 |
2.2.3 定量PCR |
2.2.4 结果处理 |
2.3 心力衰竭大鼠的Western-blot测定 |
2.3.1 组织总蛋白提取: |
2.3.2 蛋白裂解 |
2.3.3 测定蛋白浓度 |
2.3.4 蛋白变性 |
2.3.5 SDS-PAGE 电泳 |
2.3.6 转膜 |
2.3.7 封闭与抗体孵育 |
2.3.8 显色 |
2.3.9 凝胶图像分析 |
3 数据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大鼠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 |
4.2 大鼠血浆BNP检测结果 |
4.3 大鼠钙调控蛋白NCX1、SERCA2 mRNA相对表达量 |
4.4 大鼠NCX1、SERCA2蛋白表达水平 |
5 讨论 |
5.1 现代药理研究 |
5.2 中药黄芪、附子、葶苈子对心衰大鼠超声心动图的影响 |
5.3 中药黄芪、附子、葶苈子对心衰大鼠B型脑钠肽的影响 |
5.4 中药黄芪、附子、葶苈子对心衰大鼠NCX1的影响 |
5.5 中药黄芪、附子、葶苈子对心衰大鼠SERCA2的影响 |
5.6 中药黄芪、附子、葶苈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衰病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糖尿病肾病患者舌象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舌诊研究现状 |
1.舌诊发展简介 |
1.1 舌诊的萌芽阶段 |
1.2 舌诊的发展阶段 |
1.3 舌诊理论的逐步完备阶段 |
1.4 舌诊的全面发展阶段 |
2.舌诊现代化研究进展 |
2.1 舌诊图像采集条件的客观化研究 |
2.2 舌诊图像分析技术的运用 |
2.3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舌诊图像分析技术研究 |
3.舌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3.1 脱离临床,单纯“看图说话” |
3.2 墨守陈规,缺少新技术新方法 |
3.3 壁垒仍在,学科融合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舌诊量化研究在糖尿病肾脏病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
1.舌诊量化研究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必要性 |
1.1 量化研究简介及其意义 |
1.2 舌诊量化研究及其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必要性 |
2.中医临床研究中的舌诊量化研究方法 |
2.1 利用数字化舌象仪获得舌象特征参数 |
2.2 利用计算机软件通过色度值对舌色进行量化 |
2.3 以人工判读为基础的量化 |
3.舌诊量化研究在糖尿病肾病脏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
3.1 舌诊作为糖尿病肾脏病证候学研究的一部分 |
3.2 舌诊作为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观察指标 |
3.3 舌诊作为提示糖尿病患者肾脏并发症的诊断指标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舌象特征及其相关性量化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采样仪器 |
2.2 采集方法 |
2.3 舌象特征量化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基于色度学RGB色彩模式下糖尿病肾脏病舌色、苔色量化研究结果 |
3.3 基于专家程度赋值法的糖尿病肾脏病舌质、苔质量化研究结果 |
3.4 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舌质、苔质的相关因素分析 |
4.讨论 |
4.1 舌象特征量化方法 |
4.2 舌象与病机 |
4.3 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舌象特征 |
4.4 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舌象特征的相关因素 |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2.1 本研究不足 |
2.2 本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舌诊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的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1 图像滤波 |
1.2 舌像分割 |
1.3 舌苔与舌质的分离 |
1.4 舌质和舌苔颜色识别 |
1.5纹理分析识别 |
1.6 分类数据库的建立 |
1.6.1舌象颜色分类数据库 |
1.6.2舌象纹理分类数据库 |
2 技术路线流程图 |
3 结论 |
(6)四诊合参辅助诊疗关键技术在新型医疗模式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西方医学差异性比较 |
1.1 中西方医学研究方法比较 |
1.2 中西方医学诊疗方式比较 |
1.3 诊疗方式数字化、量化发展 |
1.4 中医四诊的数字化、量化发展 |
2. 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辅助诊断关键技术 |
2.1 单诊突破——脉诊客观化的产生及发展 |
2.2 二诊集成——脉诊与舌诊首次集成 |
2.3 四诊合参——形成“望、闻、问、切”四诊联合的主客观辨识模式 |
2.4 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在临床中应用 |
3. 主观、客观及主客观联合辨证 |
3.1 主观阐释 |
3.2 客观阐释 |
3.3 主客观联合辨证内涵 |
4. 数字化、量化四诊集成与合参的价值与应用 |
4.1 建立多信息、多角度、多参量的中医辅助辨识系统 |
4.2 “互联网+”中医医疗新模式下四诊合参辅助诊断关键技术的应用 |
4.3 四诊合参辅助诊断关键技术在物联网进展中的价值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研究 |
1. 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诊疗关键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
前言 |
1.1 研究方法 |
1.2 结果一 |
1.3 结果二 |
1.4 小结 |
2. 多参数、多物理量的健康状态辅助辨识应用 |
前言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4 小结 |
3. 基于物联网技术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关键技术的中医诊疗模式的构建 |
3.1 物联网技术的产生发展以及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 |
3.2 四诊集成与合参的多维拓扑数据集成处理模式 |
3.3 基于物联网与多维拓扑数据处理技术的新型中医诊疗模式的构建 |
3.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量表在脑血管病临床评价中的应用 |
1 脑血管病临床评价指标 |
1.1 病理、残损水平的评价指标 |
1.2 残疾、残障水平评价指标 |
2 “量表”工具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
2.1 残损水平评定量表的应用 |
2.2 残疾水平评定量表的应用 |
2.3 残障水平评定量表的应用 |
3 量表在中医脑卒中临床评价中的研究 |
4 量表诊断在藏医学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藏医萨滞布病理论研究 |
1 藏医学基础理论 |
2 萨滞布病的理论研究 |
2.1 萨滞布病的病因病机 |
2.2 萨滞布病的归类 |
3 萨滞布病的类别及分型 |
3.1 根据白脉病分类 |
3.2 根据凶曜症分类 |
3.3 萨滞布病分型 |
4 萨滞布病治则及治法 |
4.1 药物治疗 |
4.2 外治疗法 |
4.3 饮食起居指导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量表研究 |
研究一 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的编制 |
前言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 |
技术路线图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1.1 文献资料 |
1.2 临床回顾性研究资料 |
2 方法 |
2.1 成立工作小组 |
2.2 三诊信息的规范化处理 |
2.3 基于德菲尔法主观筛选条目 |
2.4 基于临床数据客观筛选量表条目 |
2.5 条目赋权 |
2.6 阈值及分级 |
结果 |
1 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条目池初步筛选 |
1.1 条目池的初步筛选 |
1.2 规范化处理 |
2 基于德菲尔法主观筛选条目 |
2.1 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结果 |
2.2 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结果 |
2.3 两轮和谐系数比较结果 |
2.4 主观筛选条目结果 |
3 基于临床数据客观筛选条目结果 |
3.1 临床病例基本情况 |
3.2 客观筛选条目 |
3.3 综合筛选结果 |
4 条目赋权结果 |
4.1 主客观结合赋权法 |
4.2 综合赋权结果 |
5 阈值及分级结果 |
5.1 诊断阈值的确定 |
5.2 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构建及程度分级 |
小结 |
讨论 |
1 量表条目的分析和讨论 |
1.1 量表条目框架的分析 |
1.2 藏医理论与条目吻合 |
1.3 条目赋权的结果 |
2 方法学的讨论 |
2.1 条目池建立的方法 |
2.2 主客观结合的研究方法 |
3 存在不足 |
研究二 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信度和效度评价 |
前言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2 方法 |
2.1 信度评价 |
2.2 效度评价 |
结果 |
1 信度评价结果 |
1.1 同质性信度 |
1.2 分半信度 |
2 效度评价结果 |
2.1 内容效度 |
2.2 结构效度 |
小结 |
讨论 |
1 评价方法与结果的讨论 |
2 存在不足 |
2.1 缺乏临床验证 |
2.2 “金标准”缺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研究成果 |
(9)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上篇 理论与方法学探讨 |
第一章 中医诊法与四诊合参 |
1 中医四诊与西医四诊的比较 |
2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
3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脉诊研究 |
4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舌诊研究 |
5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闻诊研究 |
6 四诊合参研究 |
6.1 四诊合参的意义 |
6.1.1 四诊合参 |
6.1.2 四诊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片面性 |
6.2 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研究 |
6.2.1 主客观联合辨证的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 |
6.2.2 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数字化量化 |
6.2.3 “搞清机理—单诊突破—两诊集合—四诊合参”的研究理路 |
6.2.4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的实现 |
6.2.5 四诊合参诊疗技术进入社区、家庭、掌上诊疗 |
6.2.6 可远程复现、四诊合参的心动脉应脉诊训练仪 |
7 中国自己的仪器助推医改问题的解决 |
8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与西医诊断仪器的比较优势 |
9 结论 |
9.1 中医需要引入现代技术发展数字化量化的四诊合参关键技术 |
9.1.1 传统中医四诊信息的获取缺乏数字化量化 |
9.1.2 古老的中医学在可视与数字化的发展中有着很大的技术空缺 |
9.2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 |
9.2.1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辨证论治 |
9.2.2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促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规范化 |
9.2.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可以在基层的应用 |
9.2.4 先进低成本便携普惠的“中国式”重大诊疗仪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抑郁症数字化四诊特征的理论与方法学探讨 |
1 精神情志类疾病证候的数字化四诊特征诠释 |
2 脑卒中后抑郁症证候的四诊合参特征研究 |
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墨西哥的推广应用 |
4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5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6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及辨证研究进展 |
7 结论 |
7.1 中国需要自己的重大仪器 |
7.2 抑郁症尚无数字化量化的四诊合参诊疗规范 |
7.3 四诊合参辅助诊技术利于抑郁症辨证分型规范化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社区医院/家庭服务网络健康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应用方法学探讨 |
1 治未病的中医健康服务理念 |
2 基于数字化量化的脏腑经络辨识健康、体质、亚健康的监测与动态评估 |
2.1 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关键技术 |
2.2 肝气郁结型亚健康人群与健康人群的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特征比较及干预研究 |
2.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糖尿病前期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电针干预前后四诊特征比较 |
3 IGT诊断与筛查方法 |
4 IGT流行病学研究 |
5 IGT的发展 |
6 IGT的危险因素 |
7 IGT干预 |
8 基于虚拟云构建中西医结合网络健康服务体系 |
8.1 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
8.2 基于虚拟云的中医健康服务体系的优势 |
8.3 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构建网络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 |
8.4 网络健康服务体系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下篇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 |
第一章 抑郁症证候四诊数字化量化特征研究 |
引言 |
1 研究目标 |
2 资料 |
5 病例信息采集 |
6 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8.1 创新之处 |
8.2 存在的不足和需要继续完善之处 |
第二章 构建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推广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 |
引言 |
1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社区推广 |
2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构架设计 |
3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 |
4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系统实现及相关功能描述 |
5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系统架构和预期效果 |
6 讨论 |
6.1 个体情况是探索健康状态原因的重要依据 |
6.2 体检数据是对健康状况的确认 |
6.3 体质辨识是对采集各项数据的综合 |
6.4 通过辨识制定个性化处方 |
7 结论 |
7.1 专利技术推广理念决定着推广策略和产品的生命力 |
7.2 中医药对维护居民的健康有着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
7.3 以中医诊查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平台使健康的维护更加系统化 |
7.4 待完善之处 |
第三章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健康干预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
引言 |
1 系统设计 |
1.1 系统设计原则 |
1.2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1.3 系统运行环境 |
1.4 社区医院一站式服务POS(Point-of-Service)系统的模块设计 |
1.5 家庭服务HOC(Home-of-Care)系统 |
2 POS/HOC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实现与操作说明 |
2.1 POS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实现与操作说明 |
2.2 HOC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初步实现与操作说明 |
3 结论 |
4 待完善之处 |
附录 脏腑经络辨识装置之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指感施压和微阵列传感的三部九候脉诊信息获取与识别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上篇 理论与方法学探讨 |
1 引言 |
2 “独取寸口法”与“遍诊法”研究 |
2.1 “寸口”与“三部”取脉所得信息量的比较 |
2.2 “寸口”与“三部”取脉所得信息学比较 |
3 三部九候寸口诊法的理论研究 |
3.1 三部九候寸口诊法的形成 |
3.2 三部九候寸口诊法形成原因与机理 |
3.3 三部九候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
3.4 三部九候寸口诊法的临床意义 |
3.5 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的量化研究 |
4 脉搏波信息获取与分析方法学探讨 |
4.1 脉诊信息获取装置研究 |
4.2 脉搏传感器的研究 |
4.3 脉搏传感器集成研究 |
4.4 脉诊信息分析方法探讨 |
4.5 脉诊信息的模式识别与分类 |
5 MEMEs技术的研究 |
5.1 MEMEs技术的特点及研究内容 |
5.2 MEMs技术分类 |
5.3 MEMs技术的应用 |
6 数字化、可视化的脉诊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 |
6.1 医理设计 |
6.2 数字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 |
6.3 中医脉诊“位、数、形、势”四种属性的客观指标 |
6.4 参数说明 |
6.5 使用方法 |
6.6 结论及展望 |
7 脏腑经络辨识装置之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 |
7.1 四诊合参辅助诊断关键技术数字化、量化研究 |
7.1.1 数字化四诊信息获取与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
7.1.2 数字化、量化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 |
7.2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脏腑经络辨识中的应用 |
7.2.1 健康受试者四诊合参辨证结果分析 |
7.2.2 健康受试者脉诊结果分析 |
7.2.3 健康受试者舌诊结果分析 |
7.2.4 健康受试者体质分布 |
7.3 可远程复现的四诊合参之心动脉应脉诊训练仪 |
7.3.1 “位”“数”“形”“势”为纲的“指下可明”的脉动信息 |
7.3.2 数字化、量化的四诊合参数据的远程复现 |
7.3.3 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模块的嵌入和四诊获取装置的硬件集成 |
参考文献 |
下篇 指感施压和微阵列传感的三部九候脉诊信息获取与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
1 指感施压和液压传触的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采集装置与分析方法 |
1.1 指感施压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采集装置的设计原理 |
1.1.1 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采集原理 |
1.1.2 指端血压检测原理 |
1.2 机械结构的设计 |
1.2.1 设计说明 |
1.2.2 参数说明 |
1.3 电路设计 |
1.4 信息分析方法 |
1.4.1 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的运算分析 |
1.4.2 以“位、数、形、势”简化归类判断脉诊属性 |
1.5 实物图及使用方法 |
1.5.1 实物图 |
1.5.2 信息采集操作流程 |
1.6 结论与展望 |
1.6.1 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采集装置的优点及价值 |
1.6.2 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采集装置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2 指感施压和微阵列传感的寸关尺三部脉诊信息获取装置设计 |
2.1 外观设计及特点 |
2.1.1 外观设计 |
2.1.2 设计特点 |
2.2 传感器及信息处理平台的设计 |
2.2.1 微阵列传感器设计 |
2.2.2 血压模块设计 |
2.2.3 心电模块设计 |
2.2.4 指容积脉搏波探头设计 |
2.2.5 信号处理平台设计 |
2.2.6 无线传输技术 |
2.3 信息获取与分析 |
2.3.1 位、数、形、势参数的获取 |
2.3.2 血压信息的同步获取 |
2.3.3 心电信息的采集分析 |
2.4 中医类诊疗设备发展趋势 |
3 抑郁症的主客观联合辨证数字化、量化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抑郁症西医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使用方法 |
3.6 结果 |
3.7 抑郁症患者四诊特征及辨证分型特征分析 |
参考文献 |
4 动态识别的脉诊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的应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仪器 |
4.1.2 人体脉诊模型建立方法 |
4.1.3 检测指标 |
4.1.4 实验方法 |
4.1.5 统计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3.1 获取“位数形势”四种属性的最优化解决方案 |
4.3.2 压力超声等脉动信号一体化的技术创新 |
4.3.3 动态识别的脉诊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的特点及使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脏腑经络辨识装置之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建立数字舌图信息库是进行中医诊断学理论创新的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四诊客观化在脾胃病诊治中的应用现况[J]. 商子梦,关贝,王永吉,刘雨琛,王海洋,马赟,杜正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 [2]糖尿病肾脏疾病舌象特征及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 颉龙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心衰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研制及黄芪附子葶苈子对心衰大鼠钙调蛋白的影响[D]. 乔冬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糖尿病肾病患者舌象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D]. 王辰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舌诊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的方法研究与应用[J]. 高清河,刚晶,王和禹,刘海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13)
- [6]四诊合参辅助诊疗关键技术在新型医疗模式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D]. 张治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藏医萨滞布病隆滞布型诊断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评价研究[D]. 郭慧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5)
- [8]基于信息技术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的研究[J]. 刘旺华,李花,胡志希,周小青,谢梦洲,简维雄,袁肇凯,孙贵香,梁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22)
- [9]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D]. 王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10]指感施压和微阵列传感的三部九候脉诊信息获取与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 张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