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麦田土壤可矿化氮的动态与供氮规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兴洪[1](2019)在《猕猴桃果园适宜绿肥筛选及其对土壤养分、猕猴桃产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果园绿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两种适宜贵州地区猕猴桃果园种植的绿肥分别为黑麦草、箭筈豌豆;通过研究配施减量肥料后两种绿肥对土壤培肥效果及果实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明确配合绿肥施用可以达到减量肥料、培肥土壤、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的效果;为猕猴桃合理利用绿肥及施肥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猕猴桃园适宜绿肥品种的筛选试验证明,除拉巴豆外,所选8种绿肥均能正常完成盛花期前生育过程,有一定的覆盖度、能抑制果园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pH、适度改善土壤养分作用,其中黑麦草、箭筈豌豆两种绿肥作物适合贵州山区猕猴桃果园种植。2)翻压黑麦草、箭筈豌豆及不同用量的复合肥配合施用与单施复合肥相比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且翻压量在15t/hm2的条件下,翻压黑麦草,土壤容重降低8.73%-11.11%,土壤总孔隙度增加7.68%-14.68%,翻压箭筈豌豆,土壤容重降低5.34%-22.43%,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66%-13.20%。3)翻压黑麦草、箭筈豌豆及不同用量的复合肥配合施用与单施复合肥相比均能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且翻压量在15t/hm2的条件下,翻压黑麦草,土壤pH值降低1.35%-13.71%,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2.56%-15.04%,翻压箭筈豌豆,土壤pH值降低3.93%-7.29%,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5.01%-28.25%;且均能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的含量养分,可改善土壤肥力。4)与单施复合肥相比,翻压黑麦草15t/hm2配合复合肥减量15%-45%,对猕猴桃叶片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叶面积影响无显着差异,百叶重增加0.90%-4.39%,叶绿素含量增加0.91%-7.38%,翻压箭筈豌豆15t/hm2配合复合肥减量15%-45%,对最大叶长、叶面积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适量减少复合肥用量15%能显着增加最大叶宽,百叶重在减少复合肥用量30%达最大,叶绿素含量增加3.05%-19.89%。5)与单施复合肥相比,翻压黑麦草、箭筈豌豆及不同用量的复合肥配合施用均能增加猕猴桃叶片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能增加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国重及果实硬度,提升了猕猴桃叶片养分吸收和猕猴桃外观形状。6)与单施复合肥相比,分别翻压黑麦草、箭筈豌豆15t/hm2配合复合肥减量15%-4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增加3.03%-8.43%、3.86%-5.87%,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9.75%-18.92%、7.36%-20.41%,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4.60%-19.17%、0.49%-6.15%,可滴定酸含量降低0.37%-2.92%、2.83%-11.03%,使猕猴桃果实内在品质得到提升。7)翻压黑麦草、箭筈豌豆可减少复合肥用量,提高猕猴桃产量,翻压量在15t/hm2配合复合肥减量15%-45%,翻压黑麦草产量比单施复合肥提高39.4%-59.13%,翻压箭筈豌豆产量比单施复合肥提高7.24%-47.63%。8)翻压黑麦草、箭筈豌豆15t/hm2的条件下,综合考虑猕猴桃的生长、产量、品质、土壤肥力及农业成本投入,建议复合肥减施量为15%-30%。
严红星[2](2018)在《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湖南省部分烟区的烟田土壤板结、地力衰退、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现状,于2015-2017年在湖南蓝山、江华、凤凰和花垣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通过冬闲种植绿肥(油菜、箭舌豌豆、黑麦草)和利用晚稻草在烟草移栽前翻压还田,以探明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组分及有机氮矿化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差异,以期为提高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促进优质烟叶生产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绿肥、稻草还田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蓝山和江华的稻草、油菜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较CK提高了1.87%、1.91%和4.08%、5.10%;凤凰箭舌豌豆和黑麦草还田的处理较CK提高了2.68%、0.64%,花垣绿肥还田处理的效果不明显。而且,虽然有油菜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幅度大于稻草,还田效果较优,箭舌豌豆还田的效果较黑麦草好,但经统计分析表明,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效果均不显着。可见,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或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2.绿肥、稻草还田能提高WSS含量。蓝山和江华稻草、油菜还田较CK比WSS含量显着提高3.41%、10.23%和18.18%、11.36%;凤凰和花垣以箭舌豌豆还田提高幅度大,提高比例为14.29%和20.00%。绿肥、稻草还田对HA、FA和HM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上变化不大。总之,绿肥、稻草还田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腐殖质组分,但短期内效果不显着。3.绿肥、稻草还田能提高植烟土壤高活性有机质含量。蓝山和江华稻草、油菜还田较原始土分别提高14.19%、15.48%和30.45%、13.58%;凤凰和花垣箭舌豌豆、黑麦草还田提高40.54%、37.84%和49.18%、50.82%。能提高植烟土壤中活性有机质含量。蓝山稻草、油菜还田提高19.22%、14.23%,江华稻草还田提高5.43%,以稻草提高效果好;凤凰和花垣箭舌豌豆、黑麦草还田提高34.07%、17.04%和25.64%、20.32%,箭舌豌豆提高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植烟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蓝山和江华稻草、油菜还田处理的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27.78%、31.21%和16.23%、9.42%;凤凰、花垣均表现为黑麦草>箭舌豌豆>CK,连续还田提高幅度更大。4.绿肥、稻草还田能有效提高植烟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比例、MWD和GMD,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的数量组成,有利于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蓝山和江华稻草、油菜还田较原始土比>0.25 mm团聚体比例分别增加38.63%、37.20%和44.27%、49.59%,蓝山以稻草、江华以油菜提高幅度大;凤凰和花垣表现为黑麦草>箭舌豌豆,凤凰黑麦草还田提高了9.51%,花垣箭舌豌豆、黑麦草还田分别提高1.43%、10.57%。MWD和GMD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变化趋势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比例一致。能降低土壤容重和提高田间持水量,油菜较稻草好,黑麦草较箭舌豌豆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阳离子交换量,还田处理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5.绿肥、稻草还田可提高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蓝山稻草、油菜还田提高了团聚体各粒径中有机质含量,表现为油菜还田>稻草还田>CK,油菜还田效果显着,但江华处理提高效果不明显。凤凰、花垣绿肥还田主要提高了>0.25 mm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凤凰箭舌豌豆、黑麦草还田较原始土比>2 mm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提高6.68%、3.56%,在2-0.25 mm中提高23.64%、13.93%,花垣仅箭舌豌豆还田提高了>2 mm团聚体有机质含量3.30%,2-0.25 mm团聚体有机质含量为箭舌豌豆、黑麦草还田分别提高2.50%、2.56%,箭舌豌豆还田效果较佳。6.绿肥、稻草还田能提高植烟土壤矿化氮含量。蓝山和江华稻草、油菜还田较原始土比矿化氮含量提高65.97%、70.73%和96.12%、57.86%。蓝山、江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效果,蓝山以油菜还田效果佳,江华以稻草还田效果佳。凤凰、花垣表现为黑麦草>箭舌豌豆,较原始土比,凤凰和花垣箭舌豌豆、黑麦草还田的土壤矿化氮含量分别提高26.54%、52.86%和59.70%、57.39%。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与其组分、不同组分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有机质及其组分均与矿化氮呈极显着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除活性有机质以外,有机质、水溶性物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都与矿化氮存在较好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吴春龙[3](2016)在《不同产量水平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氮、磷、钾养分状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辽宁盘锦地区盐渍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结合辽宁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的测土配方施肥所进行的田间试验,开展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养分状况的田间调查,分析土壤耕层氮磷钾状况及其组分特征,通过田间土壤调查,在摸清土壤耕层养分状况的基础上,获得土壤耕层氮磷钾养分状况及其组分特征。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辽宁滨海盐渍型高产水稻土耕层全氮含量、土壤有机氮组分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氨基糖态氮含量、酸不溶解氮含量,与低产水稻土相比,均无显着差异。2、辽宁滨海盐渍型高产水稻土耕层有机氮组分中的酸解总氮、酸解氨态氮以及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均高于低产水稻土3、辽宁滨海盐渍型高产水稻土耕层有机氮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氨基酸态氮8%、氨基糖态氮3%、氨态氮17%、酸解未知氮48%、酸不溶解氮24%,低产水稻土耕层有机氮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氨基酸态氮9%、氨基糖态氮2%、氨态氮13%、酸解未知氮41%、酸不溶解氮35%。4、辽宁滨海盐渍型高产水稻田土壤耕层全磷含量,有机磷组分中的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高等稳定性有机磷含量,以及土壤无机磷组分中的、Ca10-P、Al-P、、O-P含量,与低产水稻土相比,均无显着差异。5、辽宁滨海盐渍型高产水稻土耕层有效磷含量,无机磷组分中的Ca2-P、Ca8-P、Fe-P和有机磷组分中等稳定性有机磷含量显着高于低产水稻土6、辽宁滨海盐渍型高产水稻土耕层有机磷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活性有机磷3%、中等活性有机磷77%、中等稳定性有机磷13%、高等稳定性有机磷7%,无机磷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Ca2-P2%、Ca8-P4%、Ca10-P3%、Al-P7%、Fe-P24%、O-P60%;低产水稻土耕层有机磷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活性有机磷4%、中等活性有机磷79%、中等稳定性有机磷9%、高等稳定性有机磷8%,无机磷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Ca2-P2%、Ca8-P3%、 Ca10-P3%、Al-P7%、Fe-P15%、O-P70%。7、辽宁滨海盐渍型高产水稻土耕层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与低产水稻无显着差异。8、辽宁滨海盐渍型高产水稻土耕层缓效钾含量占全钾含量的6.95%,速效钾含量占全钾含量的1.25%,低产水稻土耕层缓效钾含量占全钾含量的6.51%,速效钾含量占全钾含量的0.87%。研究结果可以为水稻土培肥及合理利用提高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
张旭[4](2016)在《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的矿化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土壤合理的进行培肥不但能提高土壤肥力的质量,而且是保证土壤资源可长期使用的有效手段,对于从国家尺度上或区域提升农田的生产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有机堆肥培肥土壤是众多培肥措施中有效和最可靠的途径,且达到有机堆肥资源化利用目的。但是,怎样因地制宜的确定详细系统的有效培肥措施并揭示关键性相关指标来评价有机堆肥培肥土壤的矿化特性,从而确立合理和高效的培肥模式,精准施肥,仍需在不同有机肥培肥模式下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来开展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特选用以污泥(SS)、番茄残体(TSW)、生活垃圾(MSW)、厨余垃圾(KW)、菜叶(CW)、草炭(P)、鸡粪(CM)、牛粪(DCM)为主要原料的8种堆肥物料分别以0%、5%、15%、30%(质量比)分别添加到同一种土壤中混合,通过室内25℃恒温、好气培养,连续取样分析测定混合物总有机碳(TOC)、有机碳的矿化速率、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全氮(TN)、氨态氮(NH4+-N)、硝态氮(NH3--N)含量、氮矿化量、全磷(Pt)含量、有机磷(Po)含量和有机磷矿化速率的变化,水溶性有机物(DOM)的含量在矿化过程中的变化、水溶性有机的物荧光特性和DOM矿化速率,以及矿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测定数据结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确定其潜在矿化势,矿化速率,用以预测和比较这8种堆肥物料分别添加到土壤混合后矿化能力差异,揭示不同施肥管理措施下土壤的矿化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与不施入堆肥产物处理的土壤(CK)相比,土壤中施入不同堆肥产物处理,可大幅度的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30%比例、15%比例、5%比例、CK。一阶动力学模型(M1)可以很好的反映和预测各种堆肥混合样的矿化能力。与CK比较,无论何种堆肥、何种比例施入,均能明显提高土壤中有机碳的潜在矿化势(C0),并且土壤碳的潜在矿化势是随堆肥的施入比例提高而增加。不同种类堆肥产物以30%比例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最快,5%比例处理最慢。鸡粪堆肥产物,厨余垃圾堆肥产物和污泥堆肥产物培肥土壤后有机碳的潜在矿化势都较高,生活垃圾堆肥产物处理最低。(2)与不施入堆肥产物处理的土壤(CK)相比,土壤中施入不同堆肥产物处理,可大幅度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随着矿化时间延长,不同有机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后的NH4+-N含量快速下降,而NO3--N含量则迅速增加,土壤氮矿化量也均显着增加。同种堆肥培肥土壤的氮矿化量的提高幅度30%比例处理>15%比例处理>5%比例处理堆肥产品;而相同的比例处理鸡粪堆肥、草炭堆肥和污泥堆肥产物处理氮矿化量相对较高,鸡粪堆肥极显着高于其他堆肥。而厨余垃圾堆肥和菜叶堆肥产物处理氮矿化量较低,其中生活垃圾堆肥产物处理最低,表明堆肥产品特性对土壤中氮素矿化速率影响显着。研究结果证实,一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的描述不同有机废弃物堆肥产物施入土壤后氮素的矿化动态变化,在8种不同有机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氮的潜在矿化势(N0)和矿化速率(k)均有提高,土壤中有机态氮的矿化加快。研究结果证实,将堆肥的产物培肥土壤后,氮矿化的效应会因堆肥种类不同和施入堆肥量不同而有所差异。(3)与不施入堆肥产物处理的土壤(CK)相比,土壤中施入不同堆肥产物处理,可大幅度增加土壤中活性有机磷含量。同一种堆肥、不同比例培肥土壤有机磷含量和有机磷矿化速率下降幅度差异显着,由大到小依次为30%比例、15%比例、5%比例、CK。而在同一种比例中,不同堆肥培肥处理有机磷含量和有机磷矿化速率降低幅度在以30%施肥比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在5%和15%比例施肥中差异性不显着,在30%比例处理中,鸡粪堆肥处理的有机磷潜在矿化势显着高于其他七种堆肥产物处理,草炭堆肥产物处理最小。(4)分析DOM化学性质在土壤水溶性有机物矿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平行因子(EEM-PARAFAC)分析和同步荧光(SY)二维相关光谱(2DCOS)被用来探索DOM矿化过程中的可溶性中间产物的化学变化。不同来源堆肥培肥土壤后,DOM含量变化差异性显着。同一种堆肥、不同比例培肥土壤DOM含量和DOM矿化速率下降幅度差异显着,由大到小依次为30%比例、15%比例、5%比例、CK。而在同一种比例中,不同堆肥培肥处理DOM含量和DOM矿化速率降低幅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EEM-PARAFAC显示,DOM荧光成分分为类蛋白质(C1)和类腐殖酸组分(C2、C3、C4和C5)。矿化先后顺序如下:类蛋白质>类腐殖酸组分,与二维同步相关光谱结果的解释是一致的。从EEM-PARAFAC结果得出C2,C4和C5组分均为类腐殖酸组分,与DOM矿化呈显着正相关,同一种堆肥、不同比例培肥土壤DOM矿化力学依次为:30%>15%>5%>CK。从2DCOS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堆肥产物处理类蛋白类物质在减少,类腐殖酸类物质的含量在增加。从异步光谱中可以看出低分子量腐殖酸类物质变化要先于小分子类蛋白类物质,高分子两的腐殖酸类物质变化要先于低分子量的腐殖酸类物质。一阶动力学模型很好的说明DOM矿化动力学特性。(5)DGGE指纹图谱分析显示:不同堆肥处理的DGGE条带种类和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不同有机废弃物堆肥处理矿化过程中的细菌种类和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CK处理。说明不同有机废弃物堆肥能有效激发土壤中土着微生物的种类和数目。矿化过程中优势微生物主要为变形菌和拟杆菌属。不同堆肥处理的菌群组成差异较大,说明培肥的堆肥来源不同,则矿化过程中其细菌群落的组成就会有很大的差异。8个有机物料堆肥培土壤矿化过程中的细菌多样指数还是比较高的,以鸡粪的多样性最高,其次是厨余垃圾、菜叶,最小的为草炭处理。同一堆肥处理的不同堆肥时期的DGGE图谱相似性较低。另外,微生物种群与8种不同的有机废弃物堆肥物料的有机碳、有机磷、水溶性有机物、C/N、C/P、氨态氮、硝态氮和腐殖酸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8种有机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的矿化动力的差异性和培肥效果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番茄残体堆肥、牛粪堆肥和污泥堆肥处理;第二类包括草炭堆肥和生活垃圾堆肥的处理;第三类包括菜叶堆肥和厨余垃圾堆肥处理;第四类为鸡粪堆肥处理。综上所述,有机废弃物的堆肥处理产品施入是提高土壤中有机质数量与质量的有效措施。增加有机堆肥的施入量对改良土壤中有机质的组分分布以及土壤结构组成具有显着影响,进而使土壤的肥力增加。
陈哲,赵永锋,张建岭[5](2014)在《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施用复合微生物肥的农田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肥的土壤比长期施用化肥的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含量高,复合微生物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赵永锋,陈哲,张建岭[6](2014)在《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的农田土壤进行微生物群落分离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的农田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比长期施用化肥的农田土壤中的高,表明复合微生物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质量。
秦子娴[7](2014)在《长期施肥中性紫色水稻土氮素矿化及氨氧化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壤氮素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作物氮素营养的主要来源,多数的土壤氮素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要通过施肥来予以调节和补充。在农田土壤中大量的有机氮通过矿化作用转化为植物可直接利用的无机氮,其中主要是铵态氮,之后土壤有机氮矿化产生的或来自于肥料的铵态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因此,土壤氮素矿化的研究对从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到全球变化和环境问题均有重要意义,且硝化作用作为全球氮素循环的核心环节,对农业和环境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利用重庆市北碚区22年的中性紫色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紫色水稻土肥力、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硝化作用特征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以期明确长期施肥对紫色土培肥和肥力演化的重要作用,为紫色土氮素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长期定位试验中,从全量养分库来看,长期无肥与单施有机肥显着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单施有机肥土壤碳/氮最高,单施氮肥和氮磷肥土壤全钾出现亏缺。氮磷钾配施有机肥当季水稻产量最高,长期不均衡施肥水稻产量低于均衡施肥处理。从速效养分库来看,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施氮能显着提高土壤速效氮含量,所有施肥处理均显着降低了土壤pH值,以含氯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最低为5.57,加剧了土壤酸化。(2)通过淹水密闭培养—间歇淋洗法研究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各施肥处理土壤开始矿化较快,后期趋于平稳。高量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矿质氮累积量最高,CK处理最小。单施氮肥土壤供氮强度较小且供氮快速,不均衡施肥供氮强度相对较大且短暂,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土壤供氮强度最大且快速持久,而含氯化肥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氮素矿化。单施氮、氮磷和氮钾肥处理矿化势/全氮显着低于CK,加速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和耗竭,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矿化势/全氮最高,是保持提高土壤供氮潜力及改善有机氮品质最有效的手段,其效果远远高于单施化肥、有机肥或含氯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故在农业生产中应重视有机无机配施,从而提高土壤供氮能力。(3)应用Real-time PCR的方法,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氨氧化菌amoA基因拷贝数进行分析,氨氧化古菌amoA基因拷贝数要远远高于氨氧化细菌。高量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氨氧化细菌丰度最高。除氮肥显着提高氨氧化细菌丰度外,在此基础上配施磷肥氨氧化细菌丰度也相对较高,说明磷素也是影响氨氧化细菌的重要因素之一。含氯化肥的施用降低了氨氧化细菌丰度。相比对氨氧化细菌丰度的影响,长期施肥对氨氧化古菌丰度的影响较小,表明中性紫色土中氨氧化古菌可能只作为氨氧化过程中一种潜在种群,存在于与氨氧化细菌不同的生境。(4)应用T-RFLP对不同施肥处理的氨氧化菌amoA基因OTU统计结果分析,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最为丰度,含氯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低于不施肥处理。从氨氧化古菌多样性来看,各处理间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变化较小,含氯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相对较高,说明该处理低pH对氨氧化古菌多样性影响较大,单施有机肥处理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最低,且最优势菌属出现的比例高达82.81%。由此推测,供试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受到了不同施肥影响较大,而对氨氧化古菌影响较小。(5)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不同施肥硝化过程的变化,高量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土壤硝化细菌数量最高,而含氯氮磷钾肥的施用显着降低了硝化细菌数量,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与土壤硝化细菌数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879**(P<0.01)和0.656*(P<0.05)。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土壤氨氧化潜势最高,而含氯化肥显着抑制了氨氧化能力,可能是含氯化肥降低了土壤pH值,或是氯离子直接作用,土壤pH值和有效磷含量与土壤氨氧化潜势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P<0.05)和0.698*(P<0.05)。土壤硝化强度与氨氧化潜势变化类似,进一步验证了含氯化肥的施用抑制了土壤硝化作用。(6)通过短期磷酸二氢钠处理75天后,添加20mg P205·kg-1土处理的硝化细菌数量最高,在此之后,随着磷酸盐浓度提高土壤硝化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不同处理土壤氨氧化潜势也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在0mg P205·kg-1土—50mgP2O5·kg-1土范围内,随着磷酸盐浓度的提高土壤氨氧化潜势随之增强,在此之后,随着磷酸盐浓度的增加土壤氨氧化潜势表现出了降低趋势。与各处理土壤硝化细菌数量和氨氧化潜势变化不一致,除40mg P2O5·kg-1土处理土壤硝化强度高达42.9%外,其他各处理土壤硝化强度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土壤磷酸盐浓度的变化对中性紫色水稻土硝化强度无明显影响。
魏迎春[8](2014)在《杨凌地区不同棚龄大棚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分析垄作栽培对西藏春小麦分蘖、生育期等指标的影响规律。[方法]分别在达孜县章多乡和自治区农科所试验地,以春小麦"山春1号"和"藏春951"为试验材料,开展垄作栽培研究。[结果]垄作栽培改变了春小麦的生理生态条件,促进春小麦叶片功能期的延长,增加了垄作"山春1号"的生育时期;垄作栽培促进了春小麦的总分蘖和有效分蘖数的增长,"藏春951"垄作与平作之间有效分蘖达到0.01水平显着性差异,不同栽培方式的2个春小麦品种的总分蘖间没有达到显着性差异;垄作栽培增加了春小麦次生根数量和长度,不同栽培方式下"藏春951"的根数之间达到0.05显着水平;垄作栽培有效改善了小麦穗部性状,不同栽培方式的"藏春951"小穗数之间t值达到6.48,Pr>|t|=0.000 2<0.01,达到0.01显着性差异。[结论]在春小麦生长发育中垄作栽培方式对提高春小麦分蘖力、改善其穗部性状、增加次生根数量等都具有明显的正效应。
刘莉[9](2013)在《不同栽植代数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广西国有东门林场不同栽植代数(1、2和3代)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盖埋管法对其土壤氮的有效性和氮矿化作用及其与土壤主要理化性质、林下植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揭示不同栽植代数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桉树人工林林地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人工林氮循环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栽植代数桉树人工林土壤NH4+-N含量均表现为春季>夏季或秋季>冬季;土壤N03-N含量均为夏季>秋季>春季或冬季;土壤有效氮含量均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土壤NH4+-N、NO3--N、有效氮含量均表现为Ⅰ代林高于Ⅱ代林和Ⅲ代林(Ⅱ代林夏季土壤NO3--N含量除外)。土壤有效氮以NH4+-N含量为主,所占土壤有效氮含量的比例分别为Ⅰ代林78.83%~87.22%,Ⅱ代林73.28%-90.20%,Ⅲ代林72.05%~88.00%。(2)不同栽植代数桉树人工林土壤净氨化量均表现为春季或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土壤净硝化量均为夏季最高,春季或秋季最低;土壤总净氮矿化量均为春季或冬季最高,夏季或秋季最低。土壤年净氨化量、年净硝化量、年净氮矿化量均表现为Ⅰ代林>Ⅱ代林>Ⅲ代林。(3)桉树人工林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夏季或秋季最高,冬季最低;Ⅰ代林和Ⅱ代林土壤pH值均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Ⅲ代林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Ⅰ代林有机质含量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Ⅱ代林和Ⅲ代林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冬季最高,春季最低;Ⅰ代林土壤C/N比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Ⅱ代林和Ⅲ代林均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各季节中,土壤主要理化性质总体表现为Ⅰ代林高于Ⅱ代林和Ⅲ代林。(4)桉树人工林土壤自然含水量与土壤净硝化量和净氮矿化量分别呈极显着和显着正相关;土壤pH值与土壤NO3--N含量、净硝化量和净氮矿化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有效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净硝化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NH4+-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净硝化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净氮矿化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壤C/N比与土壤NH4+-N和有效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净氨化量呈显着负相关。(5)不同栽植代数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的种群密度、盖度均表现为Ⅰ代林>Ⅱ代林>Ⅲ代林;地上生物量表现为Ⅰ代林>Ⅲ代林>Ⅱ代林。不同栽植代数桉树人工林林下草本层的种群密度、盖度均表现为Ⅰ代林<Ⅱ代林<Ⅲ代林;地上生物量表现为Ⅰ代林>Ⅲ代林>Ⅱ代林。(6)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矿化作用各指标与林下灌木层种群密度、盖度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地上生物量存在正相关,但相关关系不显着。土壤氮矿化作用各指标与林下草本层种群密度、盖度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与地上生物量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但相关关系不显着。
彭银燕[10](2013)在《长沙县3种母质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矿化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开展土壤氮素肥力及供氮特征研究,对合理利用土壤氮素资源,减少氮肥施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湖南长沙县3种母质类型和3种稻作制土壤进行氮素肥力特征的调查,运用国际水稻研究所水稻土氮矿化动力学模型预测土壤供氮量;通过长期定位模拟试验,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和地下水位对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的影响,揭示土壤氮矿化动力学特征及影响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土壤全氮含量在0.60~1.50g·kg-1之间,碱解氮含量在84.10~182.70mg·kg-1之间。有机氮中酸解性氮组分占土壤全氮的62.7%-82.6%,非酸解性氮占土壤全氮的17.4%-37.3%。酸解性氮组分中,以酸解性未知氮>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母质类型对土壤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显着(P<0.05),土壤氨基酸态氮含量大小顺序为第四纪红土母质>花岗岩风化物>河流沉积物。淹水密闭培养(30℃)2周后,土壤矿化氮量为24.53~84.61mg·kg-1,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之间均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和0.535。稻作制对土壤矿化氮量的影响显着p<0.05)。土壤矿化氮量大小顺序为水旱轮作、双季稻田>水田改旱作3-5年。土壤氮矿化势(N0)和矿化速率常数(c)分别为65.70~170.09mg·kg-1和0.0083-0.0386。土壤供氮量为112.51~422.10kg/hm2,供氮率为7.07%-23.53%。长期定位模拟试验表明,有机肥处理土壤酸解性氮含量显着高于化肥,低水位处理土壤酸解性氮含量高于高水位处理土壤。密闭淹水培养(106d)试验表明,不同试验处理土壤矿化氮累积量在88d时达最大值,其大小顺序为低水位常量有机肥(DCY)>低水位高量有机肥(DGY)>高水位常量有机肥(GCY)>高水位高量有机肥(GGY)>低水位化肥(DH)>高水位化肥(GH)。106d时酸解未知氮含量大幅度降低,其次是氨基酸态氮和氨态氮,非酸解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有所增加。土壤氮矿化势(N0)与酸解性未知氮、氨基酸态氮及氨态氮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5’、0.727和0.643。土壤脲酶活性大小顺序为DCY>DGY>GCY>GGY>DH>GH。有机肥处理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化肥处理。
二、麦田土壤可矿化氮的动态与供氮规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田土壤可矿化氮的动态与供氮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猕猴桃果园适宜绿肥筛选及其对土壤养分、猕猴桃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果园绿肥的研究现状 |
1.2 选择适宜果园种植绿肥的原则 |
1.3 果园绿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3.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1.3.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1.4 果园绿肥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1 对果树生长的影响 |
1.4.2 对果树叶片的影响 |
1.4.3 对果树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1.5 果园绿肥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7.1 猕猴桃果园适宜绿肥筛选 |
1.7.2 翻压黑麦草及减施肥料对土壤养分、猕猴桃产质量的影响 |
1.7.3 翻压箭筈豌豆及减施肥料对土壤养分、猕猴桃产质量的影响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猕猴桃果园适宜绿肥筛选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样品采集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5 数据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绿肥品种的主要时期比较 |
3.2 不同绿肥品种田间长势情况 |
3.3 不同绿肥品种覆盖度调查 |
3.4 不同绿肥品种对抑制果园杂草的影响 |
3.5 不同绿肥品种株高变化 |
3.6 不同绿肥品种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7 不同绿肥品种盛花期植株含水量及产量 |
3.8 不同绿肥品种盛花期植株养分含量 |
3.9 不同绿肥品种在盛花期对土壤pH的影响 |
3.10 不同绿肥品种在盛花期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4.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第三章 :翻压黑麦草及减施肥料对土壤养分、猕猴桃产质量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样品采集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5 数据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翻压黑麦草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园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影响 |
3.2 翻压黑麦草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园土壤pH和有机质的影响 |
3.3 翻压黑麦草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园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3.4 翻压黑麦草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叶片大小、百叶重影响 |
3.5 翻压黑麦草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6 翻压黑麦草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叶片养分的影响 |
3.7 翻压黑麦草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果实外观性状的影响 |
3.8 翻压黑麦草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3.9 翻压黑麦草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第四章 :翻压箭筈豌豆及减施肥料对土壤养分、猕猴桃产质量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样品采集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5 数据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翻压箭筈豌豆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园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影响 |
3.2 翻压箭筈豌豆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园土壤pH和有机质的影响 |
3.3 翻压箭筈豌豆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园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3.4 翻压箭筈豌豆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叶片大小、百叶重影响 |
3.5 翻压箭筈豌豆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6 翻压箭筈豌豆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叶片养分的影响 |
3.7 翻压箭筈豌豆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果实外观性状的影响 |
3.8 翻压箭筈豌豆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3.9 翻压箭筈豌豆及减施肥料对猕猴桃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版 |
附录 |
(2)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1.2.2 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和团聚体有机质的影响 |
1.2.3 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目标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有机质及组分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样品采集 |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2.2.2 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腐殖质的影响 |
2.2.3 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活性有机质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物理特性和团聚体有机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样品采集 |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
3.2.2 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样品采集 |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矿化氮的影响 |
4.2.2 植烟土壤有机质及组分与矿化氮的关系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不同产量水平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氮、磷、钾养分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土壤氮素研究现状 |
1.3.1 土壤有机氮的形态与含量 |
1.3.2 土壤有机氮的影响因素 |
1.4 土壤磷素研究现状 |
1.4.1 土壤无机磷组分 |
1.4.2 土壤有机磷组分 |
1.5. 土壤钾素研究现状 |
1.5.1 土壤钾素存在形态及转化 |
1.5.2 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方案 |
2.2 供试土壤基本性质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土壤有机氮组分测定 |
2.3.2 土壤有机磷组分测定 |
2.3.3 土壤无机磷组分测定 |
2.3.4 土壤养分指标测定方法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产量水平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氮素状况 |
3.1.1 不同产量水平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全氮状况 |
3.1.2 不同产量水平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有效氮状况 |
3.1.3 不同产量水平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有机氮组分状况 |
3.1.4 小结 |
3.2 不同产量水平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磷素状况 |
3.2.1 不同产量水平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全磷状况 |
3.2.2 不同产量水平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有效磷状况 |
3.2.3 不同产量水平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有机磷组分状况 |
3.2.4 不同产量水平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无机磷组分状况 |
3.2.5 小结 |
3.3 不同产量水平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钾素状况 |
3.3.1 不同产量水平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全钾状况 |
3.3.2 不同产量水平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速效钾状况 |
3.3.3 不同产量水平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缓效钾状况 |
3.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的矿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我国固体废弃物的现状及危害 |
1.1.2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现状 |
1.1.3 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资源化处理 |
1.1.4 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的利用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有机堆肥培肥土壤的碳矿化作用 |
1.2.2 有机堆肥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
1.2.3 有机堆肥对土壤磷矿化的影响 |
1.2.4 有机堆肥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物的影响 |
1.2.5 有机堆肥培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土壤 |
2.1.2 供试有机废弃物堆肥产品 |
2.2 试验设计 |
2.3 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
2.3.1 理化指标分析 |
2.3.2 矿化计算方法 |
2.3.3 矿化动力学模型 |
2.3.4 有机质荧光光谱扫描 |
2.3.5 PCR-DGGE技术 |
2.4 数据处理 |
3 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的有机碳矿化特性 |
3.1 总有机碳含量变化 |
3.2 有机碳矿化量的影响 |
3.3 有机碳矿化常数的影响 |
4 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的氮矿化特性 |
4.1 全氮含量变化 |
4.2 NH_4~+-N含量变化 |
4.3 N_O~3~--N含量变化 |
4.4 氮矿化量的影响 |
4.5 氮矿化量与氮形态相关性分析 |
4.6 氮矿化常数的影响 |
5 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的磷矿化特性 |
5.1 总磷含量变化 |
5.2 有机磷含量变化 |
5.3 有机磷的矿化量的变化 |
5.4 有机磷矿化速率与有机磷含量的关系 |
5.5 有机磷矿化常数的影响 |
6 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的水溶性有机物矿化特性 |
6.1 水溶性有机物(DOC)含量的变化 |
6.2 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表征不同处理DOM组分情况 |
6.2.1 平行因子组分的确定 |
6.2.2 各组分Fmax值的比较 |
6.2.3 水溶性有机物矿化常数的影响 |
6.3 荧光二维相关光谱 |
6.3.1 二维同步光谱扫描 |
6.3.2 二维同步相关光谱 |
6.4 不同有机废弃物堆肥培肥效果分类 |
7 矿化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
7.1 矿化过程中细菌DGGE图谱分析 |
7.2 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7.3 优势微生物种属分析 |
7.4 有机堆肥中细菌类群与环境因子响应关系研究 |
8 讨论 |
8.1 不同有机废弃物堆肥对土壤有机碳,氮,磷矿化的影响 |
8.2 不同有机废弃物堆肥培肥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物矿化的荧光特性 |
8.3 不同有机废弃物堆肥产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采样方法 |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
2.2 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2.3 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3 结论 |
(6)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肥料与作物 |
1.2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7)长期施肥中性紫色水稻土氮素矿化及氨氧化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土壤氮循环及其意义 |
1.2 土壤氮素矿化作用 |
1.3 土壤氨氧化作用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土壤氮素矿化的研究 |
1.4.2 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研究 |
1.5 问题的提出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2.1.2 试验区土壤定位施肥概况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2.1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
2.2.2 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研究 |
2.2.3 土壤氨氧化菌丰度及多样性的研究 |
2.2.4 土壤硝化作用特征的研究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2.4 研究目标 |
第3章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养分状况的变化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土壤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施肥紫色水稻土全量养分库的变化 |
3.2.2 不同施肥紫色水稻土速效养分库及土壤pH的变化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不同施肥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土壤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氮矿化曲线 |
4.2.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氮矿化参数的变化 |
4.2.3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氮、有机碳与氮素矿化势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不同施肥对土壤氨氧化菌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土壤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氨氧化菌amoA基因的PCR扩增 |
5.2.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氨氧化细菌的丰度分析 |
5.2.3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氨氧化古菌的丰度分析 |
5.2.4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氨氧化细菌的T-RFLP分析 |
5.2.5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氨氧化古菌的T-RFLP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不同施肥对土壤硝化作用特征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土壤 |
6.1.2 试验方法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硝化细菌数量的变化 |
6.2.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氨氧化潜势的变化 |
6.2.3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硝化强度的变化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7章 短期磷酸二氢钠处理对土壤硝化作用特征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供试土壤 |
7.1.2 试验方法 |
7.1.3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硝化细菌数量的变化 |
7.2.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氨氧化潜势的变化 |
7.2.3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硝化强度的变化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杨凌地区不同棚龄大棚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设计 |
1.2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不同棚龄土壤有机质、全氮与矿化氮的关系 |
2.2不同棚龄土壤不同时间段氮累积矿化量 |
2.3不同培养时间土壤净矿化量 |
2.4不同棚龄土壤矿化势 |
2.5不同棚龄土壤矿化速率 |
2.6氮素矿化与有机质、全氮的关系 |
3 结论 |
(9)不同栽植代数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森林土壤氮矿化研究概况 |
1.1.1 国外研究概况 |
1.1.2 国内研究概况 |
1.2 土壤氮矿化的季节动态研究 |
1.3 土壤氮矿化研究方法概述 |
1.3.1 室内培养法 |
1.3.2 野外原位培养法 |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 |
2.2 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研究概况 |
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
3.1.2 气候条件 |
3.1.3 土壤 |
3.1.4 植被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
3.2.2 样品分析 |
3.2.2.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3.2.2.2 土壤无机氮测定 |
3.2.3 数据计算与分析 |
3.3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土壤有效氮的动态变化 |
4.1.1 铵态氮的动态变化 |
4.1.2 硝态氮的动态变化 |
4.1.3 土壤有效氮的动态变化 |
4.2 土壤净氮矿化量动态变化 |
4.2.1 净氨化量的动态变化 |
4.2.2 净硝化量的动态变化 |
4.2.3 总净氮矿化量的动态变化 |
4.3 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
4.3.1 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动态变化 |
4.3.2 土壤pH值的季节变化 |
4.3.3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季节变化 |
4.3.4 土壤全氮含量的季节变化 |
4.3.5 土壤C/N比的季节变化 |
4.4 土壤氮矿化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4.4.1 与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关系 |
4.4.2 与土壤pH值的关系 |
4.4.3 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
4.4.4 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
4.4.5 与土壤C/N比的关系 |
4.5 林下植被状况 |
4.5.1 林下植被物种组成 |
4.5.2 林下植被概况 |
4.6 土壤氮矿化与林下植被的关系 |
4.6.1 与林下灌木层的关系 |
4.6.1.1 与灌木层种群密度的关系 |
4.6.1.2 与灌木层盖度的关系 |
4.6.1.3 与灌木层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
4.6.2 与林下草本层的关系 |
4.6.2.1 与草本层种群密度的关系 |
4.6.2.2 与草本层盖度的关系 |
4.6.2.3 与草本层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1.1 土壤氮矿化的季节动态变化 |
5.1.2 连栽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肥力 |
5.1.3 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因素 |
5.2 结论 |
5.2.1 土壤有效氮 |
5.2.2 土壤净氮矿化量 |
5.2.3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
5.2.4 土壤氮矿化作用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5.2.5 林下植被状况 |
5.2.6 土壤氮矿化作用与林下植被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长沙县3种母质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矿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土壤有机态氮组分研究 |
2.2 土壤有机氮组分对土壤供氮的贡献 |
2.3 土壤有机氮矿化研究 |
2.4 土壤氮矿化模型研究 |
2.5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长沙县3种母质类型水稻土氮素肥力及矿化特征研究 |
1.1 供试土壤与样品采集 |
1.2 测定方法 |
2 长期定位模拟试验 |
2.1 试验设计 |
2.2 土壤样品的采集 |
2.3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长沙县3种母质类型水稻土氮素肥力及矿化特征 |
1 供试土壤基本肥力状况 |
2 供试土壤氮素肥力特征 |
2.1 供试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 |
2.2 供试土壤有机氮组分 |
3 供试土壤氮矿化特征 |
3.1 供试土壤矿化氮量 |
3.2 土壤氮矿化参数及供氮量预测 |
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地下水位与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矿化的影响. |
1 地下水位与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
1.1 土壤有机氮矿化曲线 |
1.2 土壤氮素矿化影响因素 |
2 地下水位与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
2.1 淹水培养前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含量 |
2.2 淹水培养后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变化 |
3 土壤氮矿化势与全氮的比例及与有机氮各组分的相关性 |
4 不同地下水位与施肥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1 长沙县3种母质类型水稻土氮素肥力特征 |
2 长沙县3种母质类型水稻土氮矿化特征及供氮量预测 |
3 地下水位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矿化特征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麦田土壤可矿化氮的动态与供氮规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猕猴桃果园适宜绿肥筛选及其对土壤养分、猕猴桃产质量的影响[D]. 吴兴洪. 贵州大学, 2019(10)
- [2]绿肥、稻草还田对植烟土壤有机质的影响[D]. 严红星. 湖南农业大学, 2018(10)
- [3]不同产量水平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氮、磷、钾养分状况分析[D]. 吴春龙.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4]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的矿化特性研究[D]. 张旭.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5)
- [5]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J]. 陈哲,赵永锋,张建岭.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9)
- [6]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赵永锋,陈哲,张建岭. 河南科技, 2014(18)
- [7]长期施肥中性紫色水稻土氮素矿化及氨氧化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 秦子娴. 西南大学, 2014(10)
- [8]杨凌地区不同棚龄大棚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研究[J]. 魏迎春. 安徽农业科学, 2014(12)
- [9]不同栽植代数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研究[D]. 刘莉. 广西大学, 2013(03)
- [10]长沙县3种母质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矿化特征研究[D]. 彭银燕.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