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脊髓血管病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贺,滕紫藤[1](2019)在《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 without radiologic abnormality,SCIWORA)是指暴力造成了脊髓损伤而X线或CT等放射学检查没有可见的脊柱骨折、脱位等异常发现,占儿童创伤性脊髓病的19%~34%。SCIWORA起病后多无发热或仅有短时低热,进展期短,较多以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起病,较少以主观感觉异常起病。需与急性脊髓炎等疾病相鉴别。存在脊髓损伤现象但X线、CT均无异常的患儿应考虑SCIWORA,并尽快完善MRI以明确诊断,并依据其ASIA分期采取对症治疗,降低后遗症率。该文查阅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儿童SCIWORA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儿科医生对于SCIWORA的认识。
周华康,曹悦,金凯,赵刚,卞冰阳[2](2018)在《骨化型脊膜瘤的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脊膜瘤是常见的原发性椎管内良性肿瘤,约占椎管内肿瘤的25%。骨化型脊膜瘤(OSM)是分化型脊膜瘤的罕见亚型。OSM的特点是在肿瘤内部存在可变数目、由间质分化的骨针状体。一般病例依据临床表现、MRI表现可初步诊断,根据病理可确诊。OSM由于其独特的分化形式,使邻近蛛网膜发生骨化,导致此天然屏障消失,增加手术切除难度。本文主要通过对OSM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治提供帮助。
谭成兵[3](2015)在《儿童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诊治现状》文中指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ATM)是儿童时期脊髓源性神经功能障碍较常见疾病,是指原因不明的脊髓急性横贯性损害,也称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以运动、感觉、大小便异常等脊髓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尽管该病发病率较低,但有1/22/3患儿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
张辉[4](2015)在《小儿继发性脊髓空洞症合并先天畸形1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脊髓空洞症是脊髓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病变,其临床表现有3方面,包括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损害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空洞发展早晚有很大关系。该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分为先天发育异常和继发性脊髓空洞症两类,后者罕见。脊髓空洞症在儿童期起病少,而继发于脊髓血管病且合并先天畸形,并以体位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小儿脊髓空洞症更为少见,本研究报道1例如下。1临床资料
王水华,余小骊,欧阳小春[5](2014)在《脊髓血管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脊髓血管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措施。方法:选取120例脊髓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患者的病征做全面详实的检测,并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历资料和以往的临床护理实践,综合分析并进一步总结好全面的护理经验。结论:治疗期脊髓血管患者的缺血性脊髓血管病的治疗原则与缺血性卒中比较相似,可以使用血管扩张剂和其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及时纠正低血压患者的血压,给予疼痛强烈的患者适宜的镇静止痛剂,对于硬脊膜外或者是硬脊膜下血肿以及血管畸形的患者应该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杨晶晶[6](2014)在《小儿急性脊髓病110例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不同病因所致的小儿急性脊髓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的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及判断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病房收治的110例以脊髓病变为主要诊断的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急性脊髓病中75.45%的患儿为急性起病。其中以急性脊髓炎(占75.45%)最多见,且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多见,约占48.19%;脊髓常累≥5个椎体节段的占78.79%;甲基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及对症治疗三种治疗方案疗效无差异(P>0.05);76.57%的患儿预后较好,但1例患儿出现复发,且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l,NMO);另外,急性完全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complete transverse myelitis,ACTM)比急性部分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partia ltransverse myelitis,APTM)肌力损害重、脊髓休克时间长(P<0.05)、药物治疗效果差(P<0.05),且预后较差患儿中ACTM亦占73.33%。结论:急性脊髓病多急性起病,且以急性脊髓炎最常见;其中ACTM比APTM肌力损害重,脊髓休克时间长,治疗效果差。另外,临床上脊髓外伤、脊髓血管病、脊髓肿瘤通过询问病史、行脊髓MRI检查及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检查,易于诊断。
谭成兵[7](2014)在《儿童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75例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病例的临床资料、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了解该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首次诊断为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的75例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随访纳入对象的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结果:(1)本组患儿有两个发病集中年龄,分别为1岁-4岁及9岁-13岁。(2)本组75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其中以截瘫最多见(62.7%);44例(59%)伴感觉异常,60例(80%)有二便功能障碍;73.3%表现为急性完全性横贯性脊髓炎。(3)本组儿童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以长节段脊髓损害多见,脊髓受累平均节段为9.67段;脊髓MRI检查显示部分性脊髓炎较完全性脊髓炎更易累及颈段脊髓。(4)儿童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预后较成人好。本组患儿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有发生脊髓休克(P=0.001)、脊髓休克持续时间≥2周(P=0.015)、极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之比为(9.25±0.89):(14.03±2.87),P=0.000]、极期≥12天(P=0.004)、疾病达峰时间≤24小时(P=0.029)、病初发热(P=0.029)以及女性(P=0.021)。(5)激素治疗可促进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结论: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以瘫痪、感觉异常及二便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疾病预后差异较大,临床工作中应早期识别本病的预后不良因素,以便对个体预后进行初步评估并指导临床治疗。
梁洁茹[8](2011)在《急性脊髓炎中医证型分析及清热祛湿、化痰通络法的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分析2000-201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脊髓炎病案,探讨分析急性脊髓炎中医证型、治疗规律。回顾性观察清热祛湿、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脊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证型观察:本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急性脊髓炎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观察,中医辨证依据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内科学》和《中医诊断学》,总结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通过主次症状判断法,归纳出急性脊髓炎的常见证型。2.临床疗效观察:选取中医辨证属湿热瘀证范畴的病例,同时按清热化湿、祛瘀通络法治疗的病例,共29例,从主要症状体征、相关辅助检查项目的变化,评价清热化湿、祛瘀通络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证型研究:过对52例急性脊髓炎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并对辨证分型价值较大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急性脊髓炎发病过程中均没出现单一证型,均以二、三证型组合多现,恢复期甚至出现四种证型的组合。其中急性期以实证为主,占77.1%,分别为湿热内盛、湿热瘀阻、痰湿阻络、痰瘀阻络、肺热津伤、风湿痹阻;其次为虚实夹杂占14.3%,为肺热脾虚、脾虚湿阻;虚证则少见,分别为脾胃虚弱、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只占8.6%,故急性期主要证型为湿热内盛、湿热瘀阻、痰湿阻络。恢复期则以虚证为主(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脾肾亏虚),共占42.6%;其次为虚实夹杂(脾虚痰瘀阻络、脾虚湿阻、气阴两虚湿热内盛、气阴两虚夹瘀,气虚血瘀),共占40.6%;最后为实证(湿热内盛、气滞血瘀、风湿痹阻),占17.0%,恢复期主要证型为脾虚痰瘀阻络、肝肾阴虚。通过对29例湿(痰)热瘀阻证病人的用药分析,符合清热祛湿,化痰通络法的原则。2.本临床研究显示清热祛湿,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脊髓炎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总的有效率在77%以上。[结论]1.岭南地区急性脊髓炎病因多与湿热瘀邪相关。发病过程中没出现单一证型,均以多证型组合出现。急性期以实证为主,恢复期则以虚证最为多见。急性期主要证型为湿热内盛、湿热瘀阻、痰湿阻络;恢复期主要证型为脾虚痰瘀阻络、肝肾阴虚。2.清热祛湿,化痰通络法治疗属湿(痰)热瘀阻证范畴的急性脊髓炎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少。
齐英斌[9](2010)在《急性脊髓炎55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 AM)是指一组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局限于数个节段的脊髓炎症,临床表现为横贯性脊髓损害。多数在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发病,其临床特点为: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各种感觉的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病变迅速上升波及延髓,则称为上升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为了研究该病的发病年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我们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5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脊髓炎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1.1:1)。起病较急,2-3天内症状发展达高峰。病前常有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疫苗接种史。病变最好侵犯胸段尤其是胸3-5段,颈髓及腰髓次之。其典型临床表现:(1)运动障碍,表现为四肢瘫或双下肢瘫痪,早期常有脊髓休克。(2)感觉障碍,表现脊髓损害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消失区上缘常有感觉过敏带和束带感。(3)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多表现为尿便潴留。(4)高颈髓病变还可以有呼吸困难、呼吸肌麻痹等。(5)MRI可见病变部位脊髓增粗,T1加权像呈低或等信号改变,T2加权像呈高信号改变。(6)脑脊液无色透明,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7)合并症以泌尿系感染最多见,其余是呼吸道感染、褥疮、电解质紊乱、胃溃疡、不全肠梗阻。对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的26例急性脊髓炎患者,与29例应用地塞米松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效果更好。
常桂芬,张波,丛立英,王兴春,赵国富,李海波,梁东[10](1997)在《小儿脊髓病变9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二、小儿脊髓血管病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脊髓血管病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骨化型脊膜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OSM的病因 |
2 OSM的诊断 |
2.1 临床表现 |
2.2 影像学表现 |
2.3 病理表现 |
3 OSM的治疗 |
4 OSM的预后转归 |
5 展望 |
(3)儿童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诊治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
2 临床特点 |
3 辅助检查 |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
4. 1 诊断标准 |
4. 2 鉴别诊断 |
5 治疗 |
5. 1 糖皮质激素 |
5. 2 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 |
5. 3 血浆置换[27] |
5. 4 免疫调节治疗[27] |
5. 5 其他治疗 |
6 预后 |
(4)小儿继发性脊髓空洞症合并先天畸形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 论 |
(5)脊髓血管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脊髓缺血性疾病 |
2 脊髓出血性疾病 |
3 脊髓血管畸形 |
(6)小儿急性脊髓病110例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疗效判定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
2.2 脊髓 MRI |
2.3 脑脊液 |
2.4 神经电生理 |
2.5 治疗 |
2.6 预后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儿童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文章目录 |
(8)急性脊髓炎中医证型分析及清热祛湿、化痰通络法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本病中医认识及研究现状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1.4 单方治疗 |
1.5 针灸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 |
2.1 病原学及流行病研究 |
2.2 病理改变 |
2.3 临床表现 |
2.4 多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与评价 |
2.5 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急性脊髓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
1 研究方法及对象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资料 |
2.3 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
2.4 湿(痰)热瘀阻证的用药分析 |
3 讨论 |
4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清热祛湿、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观察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2 疗效比较 |
2.3 安全性指标 |
3 讨论 |
3.1 湿热瘀证的发病机理 |
3.2 治疗原则 |
3.3 用药分析及组方原则 |
3.4 现代药理研究 |
4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急性脊髓炎5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综述 |
1.1 病因以及发病机制 |
1.2 病理学特征 |
1.3 临床表现 |
1.4 辅助检查 |
1.5 诊断及鉴别诊断 |
1.6 治疗 |
1.7 影响预后的因素 |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方法 |
2.2 临床资料 |
2.3 临床症状 |
2.4 合并症 |
2.5 辅助检查 |
2.6 治疗与转归 |
第3章 讨论 |
3.1 发病年龄与性别 |
3.2 急性脊髓炎的诱因 |
3.3 临床表现 |
3.4 辅助检查 |
3.5 治疗效果 |
3.6 预后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小儿脊髓血管病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研究进展[J]. 赵贺,滕紫藤.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9(03)
- [2]骨化型脊膜瘤的诊断与治疗[J]. 周华康,曹悦,金凯,赵刚,卞冰阳.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8(12)
- [3]儿童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诊治现状[J]. 谭成兵. 儿科药学杂志, 2015(05)
- [4]小儿继发性脊髓空洞症合并先天畸形1例报告[J]. 张辉. 重庆医学, 2015(01)
- [5]脊髓血管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分析[A]. 王水华,余小骊,欧阳小春. 全国高血压防治知识推广培训班暨健康血压中国行海南海口会论文综合刊, 2014
- [6]小儿急性脊髓病110例临床回顾性分析[D]. 杨晶晶.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3)
- [7]儿童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D]. 谭成兵.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2)
- [8]急性脊髓炎中医证型分析及清热祛湿、化痰通络法的疗效评价[D]. 梁洁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9]急性脊髓炎55例临床分析[D]. 齐英斌. 吉林大学, 2010(09)
- [10]小儿脊髓病变92例临床分析[J]. 常桂芬,张波,丛立英,王兴春,赵国富,李海波,梁东.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