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省连云港市’96中考作文分类点评(论文文献综述)
罗茜文[1](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曾芮[2](2018)在《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命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漫画类试题是对考生阅读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思维创新等能力的综合考查,其自身内容鲜活、时代感强,寓意深刻、哲理性强,题型多样、针对性强,形式活泼、亲切感强的特点倍受命题人关注,在二十年来(1)的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本文梳理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漫画类试题,有助于我们把握此类试题的题型特点和规律,探究其命制质量,进而为中考命题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考,命制此类试题较好地测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本研究对一线语文工作者而言,能够深入认识此类试题,从而掌握该类试题的教学思路。本文运用教育测量评价与考试学两大基础理论,以全国各省市132套含有漫画类试题的中考语文试卷、526份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对132道漫画试题进行质性分析,以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和SOLO分类法为工具,对漫画试题的构成要素、试题考查的能力层次等进行详细的剖析,反思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命制及教学。全文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绪论部分阐明研究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在梳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方向;对核心概念,如漫画、试题命制进行清晰准确的界定;阐述研究的目标、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基本概况在整体梳理后进行初步认识。了解其总体数量出现较少、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入选幅数单格居多的基本概况;在命制的内容上呈现题材来源与时俱进、测查内容异常丰富、主题倾向寓教于考的特点;在试题形式上有命制版块相对固定、题型题量稳中求变、分值权重灵活多变的特点。第三章主要是探究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命制的理论依据,并在命制依据之下诊断其命制质量。首先,确定调查对象,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后,形成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命制质量的调查报告,最后根据调查报告和命制依据分析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第四章主要是深入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考查能力层次,对漫画类试题的构成要素、考查的能力类型、考查的能力层次等均结合漫画试题的相关案例进行较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第五章为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命制及教学的思考。
王玲[3](2020)在《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关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之间改变或不改变的途径,其核心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的存续。为此,目前学界对此议题的解释框架倾向于在“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单向度的推演。其研究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阶层地位→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学业成就”的关系链条,而一旦这一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阶层地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学校环境”这两个环节)被打破,将会制约文化资本的教育分层效应。研究发现,在对“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是通过两条中介路径(认知性的能力与非认知性的惯习)影响学业成就,但这一解释模式的背后其实是由一种稳态的社会结构做支撑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以来的教育模式是动态的。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等一直处于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单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考察范围,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国高考方式改革所带来的相应制度不停地随之改变已成为常态。所以,要想研究动态中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首先还是要对日常现实中关于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关系问题的经验事实,包括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典型案例进行关注、梳理和深度剖析。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社会分层、家庭背景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此时其重要必须以改变中的其他因素为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自传统到现代社会以来,在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上的大一统模式。虽然作为这一模式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的,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渐推进,必然导致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而牵动了学校的相应配合和调整,但已处于市场化中的各个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社会运营考量,以致于最终带动了备考的学生及家庭的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为此,我在研究框架中提出一个“政策—学校—家庭”的三边联动理论假设,以考察在此联动框架中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果。若以这一理论假设为起点,本文倾向认为,中国教育获得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还与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学校的应对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认识又必须建立于中国的历史演变、国家特征、文化传统与考试所形成的特点之上。只有从此视角出发,才可能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三边联动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教育政策将设计与制定出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人才选拔制度;(2)处于具体执行机构的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在接受国家政策指令下又需要在社会上赢得优质学校的声誉;(3)学生个人与家长应变则是一切以升学为主旨的调整,并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再回到政府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教育理念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而这样的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出国家与社会都希望寻求一种接近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市场尤其是家庭及其备考学生又会以博弈的方法寻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1)政府的地区调控能力会降低文化资本在中国各地区原本可能发挥的作用;(2)应试教育会再一次降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包括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不一定比普通中小城市在学习上更占优势。更有甚者,文化资本拥有量雄厚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尚需要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进入优质大学的名额;(3)中国家长和学生几乎都明白的道理是,任由教育理念而调整的和学校规定的政策来实现个人的教育提升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地方,因为在此三边关系中,学校教育、学校老师指令和学校布置作业始终是解决升学的法宝,但面对联动中的政府要求,其学校及家庭的做法也就是寻求到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对照这一框架而言,家庭文化资本的解释力度只限于在一个确定的区域或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同一所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内部,而在以国家和省地市的比较中,这一解释框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平等与各种乱象,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中因教育政策的改变与学校、家庭应对的博弈中产生的。其结构上的掣肘远比家庭与学校两者间复杂得多,但其宏观调控能力却不靠社会自身的调节,而在国家的决策之中。
步进[4](2012)在《“语文学案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学案教学于20世纪90年代就已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萌生,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学案教学在全国各地中小学蓬勃兴起并大面积铺展。学案教学与新课改相伴而生,它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学案教学当前面临种种困难,许多理论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本论文力求揭示语文学案教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推进语文学案教学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共有六章。研究问题是语文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成效、面临的困难及改进建议。第一章界定了“学案”的内涵。学案是师生共用的一种教学资源,它是教师面对具体学情,在整合教科书和其他各种教辅资源的基础上,以课时为单位编制的具有教学合一功能的学习设计方案。语文学案教学是师生共用学案的语文教学活动,它正在发展成为一种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努力达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教师关注学情、分析学情、依学情而教的教学模式。第二章梳理新课改以来学案教学蓬勃兴起的现状。新课改以来学案教学呈现出大规模、普遍性、地域广的特点,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教学改革现象。第三章运用内容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法,通过三角互证的方式,揭示语文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价值诉求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学案教学价值的理性认识及对学案教学成效的合理期待。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应当与“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相联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案教学核心的价值诉求。第四章主要运用课例分析、辅之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语文学案教学的成效。研究表明,语文学案教学成效明显,具有高效教学的潜质。成效之一是关注学情。学情是学生学习的客观过程与状态。学情分析贯穿语文学案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基于学情优化教学设计,课堂依据学情开展有效教学。具体表现为:赋予学生学习知情权,即教学前让学生知晓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中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教学后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利于创生合宜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全过程看,学案教学能够实现在学案设计时预估学情,二次备课时分析学情,教学对话中依据学情而教。语文学案教学通过技术的办法把关注学情落到了实处。成效之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语文学案教学对建构“以学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结构产生巨大作用。其课堂结构的特点是: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课堂教学活动围绕学习元素展开;组织不同水平的变式练习;根据学习目标及时反馈调节。学案教学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体现在:扩展“课”的内涵,创造出新的“课型”;丰富语文学习活动;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异步教学活动增多。第五章主要通过访谈与课例分析的方法,揭示语文学案教学面临的困难。语文学案教学在推进过程中出现实践误区,将学案教学异化为应试的技术;部分教育工作者尚存认识误区,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被扭曲。当前的语文学案教学,在学案设计上面临的困难有:缺少可资借鉴的优质的语文学案样式;缺少可供使用的学案编制技术;教师“文本教学解读能力”的不足制约学案教学成效的发挥。在教学实施上面临的困难是,教师缺少学情分析技术的支持,一些教师缺少教学改革的勇气,部分教师缺乏依据学情而教的能力。第六章提出改进语文学案教学的建议。首先,需要把握语文学案设计的要点,包括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学习问题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其次,需要规范语文学案样式,明确语文学案设计的基本规范。再次,应该借鉴西方国家“学习方案”教学的先进经验。最后,语文学案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树立正确的“学案教学观”;教师需要掌握学案教学的操作要点;学生需要掌握使用学案的方法;迫切需要开发学情分析技术。总之,语文学案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帮助教师依据学情而教,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能够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应当大力推广。
赵雪晶[5](2014)在《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评价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评价范式的转型,教育教学的变革以及社会的发展赋予教师更多的评价责任和期望。在以往,由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紧缺,评价就被当作教育资源分配的主要工具,评价的主要功能就是分等鉴定,以使最好的学生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现在,评价不再仅仅强调对学生进行分类,而是更为强调帮助所有的学生成功地达到学业标准,这种转变意味着教师需要重新的审视和定位教学实践中的评价活动,使其合情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学业考核与评价的同时,能够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动机和潜力。教师的评价活动是镶嵌于教学之中的,是教学活动顺利实施与有效开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教师作为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和操作者,在评价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评价能力,才能有效地运用评价来改进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事各种评价活动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包括教师对于评价的正确认识和价值取向、源自于教学需要的评价冲动和意识、与评价相关的知识摄取和在教学实践中评价技术应用的能力即是本文对于教师教学评价素养(the Teachers’ Teaching Assessment Literacy)的定义。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问题是一个与教育教学发展相生共存的话题,但当前,基于我国教育教学实情的,根植于教师教学实践的教学评价素养的专题讨论和研究还处于方兴未艾之势。因此,笔者认为,当人们逐渐认识到培育和发展教师教学评价素养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所必须面对的关键性问题时,对于教师教学评价素养问题进行理论的建构和实证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三个主要方面,共计七章节来系统地探讨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培育与发展问题。首先,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构建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研究框架。在理论方面,本文阐述了教育评价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于教师评价观念的塑造以及教师评价行为的影响和要求,并在此学理基础上构建了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研究框架。为了研究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过程,一方面,依据教师实施评价活动的一个心理顺序和行为要求,将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分解为四个相互联系有所独立的要素,即教师本身所持有的评价态度,教师应教学所需产生的评价意识,教师为评价的实施而摄取的评价知识,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应用的评价技能;另一方面,笔者围绕着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四要素,对教师在教学前(课前)、教学中(课中)、教学后(课后)所实施的评价活动进行详细地阐释,通过这些活动来提炼出“教学评价素养”在教师教学实践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表征和行为特征,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设计做准备。其次,在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理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对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测量工具。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前期访谈、开放问卷以及经过预测试和心理计量学指标的检验,确立了《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调查问卷》。其后,本文运用自行开发的问卷试图探讨和对我国47所中学的3918名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现状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其一,教师在教学评价素养的各个组成要素中呈现不同的水平和行为表现,教师对于评价在操作上的认知和应用要好于教师对评价心理感知的理解;其二,不同区域、不同个体背景、不同工作环境因子下的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其三,影响教师评价心理和评价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部分,利用影响因子对教学评价素养的影响程度可以帮助教师克服或者利用这些因素来构建有助于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养成与发展的平台。最后,综合实证调查中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现状的呈现和分析结果,结合教师在实施评价活动时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本文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教师个体层面这三方面对如何提高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进行了建言献策。本研究认为,在国家层面,制度的完善与政策的支持是教师教学评价素养提升的保障,因此,应当改善考试制度对评价的导向作用,完善对教师教学评价素养进行评价的制度。在学校层面,学校评价文化氛围的建立是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培育的平台,学校应当构建有助于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养成的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文化环境)”,还要提供有助于教师进行评价训练和提升的培训。最后,在教师个体层面,从改善教师的评价实践入手,给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供行动支架,唤醒教师的教学评价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态度,给教师提供可操作化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技术性的指导,协助教师作出合情合理的学生评价判断,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评价素养水平。
许春梅[6](2013)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类试题分析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考试制度的改革。而新课改实施至今,中考有关科学探究性试题无论从分值比例还是从试题呈现方式都有了显着的变化。目前,如何更好地提高初中学生解决此类试题的能力,这是困扰广大初中物理教师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深化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本论文是作者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围绕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类试题,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即:1.分析近三年江苏省各地中考物理试卷,从科学探究要素、科学内容、题型、素材来源、物理方法和分数比例等方面,得出目前江苏省中考物理科学探究类试题的几个特点以及各市中考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命题趋势。2.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作业分析法和访谈法等,对初中学生解答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现状以及教学指导现状进行了研究。3.对初中学生解答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教学提出了夯实基础、渗透方法、精选例题规范书写、灵活运用、及时巩固和反馈以及实例探究等解题策略,探索了开展探究类试题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经验。
王荐[7](2017)在《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为例》文中认为提高教师质量是办好教育的关键,中小学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发展的迫切性和持久性是每一所学校必须要面对的实践课题。教师的培养如何不断改进?位于教师群体顶尖的特级教师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们的发展是成功的,值得仿效的,也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可以从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寻找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特级教师"(special-honor teacher)作为一项我国特有的教师荣誉制度,正式实施已有30余年。这项制度对于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起到了应有的促进作用。特级教师作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在教师群体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也成为许多教师奋斗的目标。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是一支在中学生物学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高端队伍。本论文研究目标在于对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群体特征进行分析提炼,个体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分析特级教师成长内外因形成的要素及作用机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从特征和影响因素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研究思路上,首先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系统梳理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教师发展的理论贡献,针对研究问题,建立相关假说,制定研究计划,编制访谈提纲,利用资料和网络等多种手段建立三个特级教师相关的数据库。然后实施研究计划,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特级教师群体特征;另一方面对十位生物学特级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积累了 20多万字的访谈记录,使用Nvivo软件对文本进行编码、分类和概括,对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和现实,提出改进特级教师培养管理的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成长周期漫长,构成分布复杂,科研产出丰硕。从入职到评上特级周期平均为24年,自然年龄平均为45.6岁;特级教师周期与获得正高职称周期为显着相关;女教师评上特级与男教师评上周期有显着差异,女教师周期更短;特级教师首次发表论文平均为入职后12年,人均28篇;早期10位特级教师与新生代在论文发表上无显着差异;特级教师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平均周期为22年,被转载周期与特级周期高度相关。2.质性材料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具有以下人格特征:好学、立志、敬业、钻研。专业特征为持续的专业阅读、出众的专业写作、深刻的学生理解、扎实的教学功底。特级教师成长内因源于对生命的敏感,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等。这些特征使得特级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在特级教师心目中,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简、灵动、精致、厚实"的"苏派"教育风格,以及生物学教师特有的对于生命敏感的学科特征。3.特级教师的成长也需要特定的时空条件,不同阶段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是影响特级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时代特征、学校背景、区域文化、制度设计等因素。江苏省丰富的文教资源哺育了特级教师的成长。特级教师的成长说明教师成长需要有效的教师培训、有高度的专家引领、精准的同伴互助、持续的教学反思和不懈的行为改变。特级教师的成长特征研究有助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本论文对特级教师制度提出了改进意见,尤其是对教师教育提出了加强"生命自觉"、"生涯规划"的建议。
李汶桌[8](2019)在《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以来,为了探索语文科学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变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存在的“重功利轻人文”“重教法轻学法”“模式僵硬脱离生活”等积弊,诸多语文教育者在课程创新和改革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卿平海就是众多探索者中的一员。他主张进行语文创意教学,提倡用教师有创意地教,引导学生有创意地学,采用多样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多元活泼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具有全面语文素养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时代新人。为了对卿平海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更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本论文以“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为研究内容,在当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其“专业成长历程”“阅读和作文创意教学”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给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本论文包括绪论和四个章节在内的正文部分:绪论中阐述本论文提出问题的缘由以及意义,简要介绍对语文创意教学的研究现状、重难点等,意在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意教学的重要性。第一章对卿平海专业成长历程进行纵向梳理,使读者对其专业成长历程和发展顺序有一个大致了解并形成初步印象;再对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的内涵、理念及策略进行具体而详细的阐述,以期对其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相关概念和基本主张进行全面认识和了解。第二章是对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中的阅读创意教学基本形态展开论述。主要围绕趣味性阅读(课内和课外趣味阅读)、探究性阅读(自主合作和专题探究)、创造性阅读(对话和阅读课程)进行相关理论的阐释和实践的总结。最后对卿平海阅读创意教学的代表性课例《王几何》进行评析,力求对阅读创意教学基本形态的论述分析中得到对于实行语文阅读创意教学的有益指导。第三章是对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中的作文创意教学基本形态展开论述。从“天天练笔”(游戏性、体验性、思考性和想象性练笔)和“创新作文”(立意、取材、训练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关于作文创意教学的专门研究,以此对卿平海的作文教学理念及实践进行系统总结。最后以卿平海作文创意教学经典课堂实录《纸随心飞》为例进行评析,意在对卿平海作文创意教学实践方法的探寻。第四章是在对卿平海的语文创意教学进行全面探讨之后,结合卿平海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详细阐述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对阅读创意教学、作文创意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以期为正在追求语文创意教学的教师们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有益指导。
李震[9](1997)在《江苏省连云港市’96中考作文分类点评》文中认为中考作文试题研究的成果对中学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中考作文应试例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更应引起一线教师的深刻反思。从本期始,本栏将每期选发一组来自全国各省市对1996年中考作文分类点评的文章,有指导,有例文,有点评,指导得法,例文分类点评切实,反映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注:《1996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分类点评》已由《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结集出版,该书收各省、市、地中考作文50余题,点评一、二、三类典型例文近200篇。)
张海浪[10](2020)在《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淮安市X区K学校为对象》文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①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②的教学实施建议。阅读经典名着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思维方法和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素养;有利于文化传承、吸收和弘扬优秀文化。2016年,随着新教材的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名着导读”教学在过去苏教版、人教版、鲁教版等版本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名着导读”的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名着导读”教学的现状却不那么令人满意。一线教师有的深谙名着教学的重要性,却苦于指导乏力;有的仍然不够重视名着导读教学,草草应付了事;名着阅读评价方法单一;有的教师自己都不读书,拿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对名着不感兴趣;阅读无序化;阅读带着明显的功利色彩;缺乏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有的家长甚至认为阅读名着就是浪费时间,不支持孩子阅读。学校缺少一定的阅读氛围。本篇论文针对上述“名着导读”教学出现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教师策略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持积极、兴奋的阅读状态;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培养读写结合的习惯;借助内容重构策略、重复勾连策略、比较阅读策略,将多元评价贯穿阅读过程。学生策略为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对阅读活动开展前、中、后进行自我监控。家长策略为搭建名着阅读沟通平台;共读伴读助力阅读升级;交流互动碰撞智慧火花。学校策略为完善硬件设施,让学生有书可读;将阅读状况纳入学业评价体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定期举办语文“读书节”活动;开设阅读欣赏课或与名着阅读有关的社团活动。教研部门策略为定期开展名着阅读“广阅读”活动;定期开展名着阅读“广教研”活动;利用中考杠杆推动名着导读教学。
二、江苏省连云港市’96中考作文分类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连云港市’96中考作文分类点评(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说明 |
1.6.1 语病的定义 |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1 用字方面 |
2.1.2 实词方面 |
2.1.3 虚词方面 |
2.1.4 结构方面 |
2.1.5 表达方面 |
2.1.6 标点符号方面 |
2.1.7 综合 |
2.2 本章小结 |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1 用字方面 |
3.1.2 实词方面 |
3.1.3 虚词方面 |
3.1.4 结构方面 |
3.1.5 表达方面 |
3.1.6 标点符号方面 |
3.1.7 综合 |
3.2 本章小结 |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1 用字方面 |
4.1.2 实词方面 |
4.1.3 虚词方面 |
4.1.4 结构方面 |
4.1.5 表达方面 |
4.1.6 标点符号方面 |
4.1.7 综合 |
4.2 本章小结 |
5.总结 |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命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 漫画解读 |
1.2.2 试题命制 |
1.3 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研究创新 |
1.6.2 研究不足 |
2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相关特点 |
2.1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概况 |
2.1.1 总体数量出现较少 |
2.1.2 区域分布较为集中 |
2.1.3 入选幅数单格居多 |
2.2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内容与形式 |
2.2.1 漫画类试题的内容特点 |
2.2.2 漫画类试题的形式特点 |
3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命制的质量诊断 |
3.1 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依据 |
3.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
3.1.2 测量学基础 |
3.1.3 视觉文化 |
3.2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命制质量的调查研究 |
3.2.1 调查研究的相关情况说明 |
3.2.2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质量评价 |
3.3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 |
3.3.1 漫画选材较为粗放 |
3.3.2 漫画题材稍显单一 |
3.3.3 问题表达模糊不清 |
3.3.4 画面内容表达偏难 |
3.3.5 试题位置相对固定 |
4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构成要素及考查能力 |
4.1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构成要素 |
4.1.1 关于测量目标 |
4.1.2 关于设问 |
4.1.3 关于作答要求 |
4.2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考查的能力 |
4.2.1 考查识记回忆能力的试题案例 |
4.2.2 考查理解提取能力的试题案例 |
4.2.3 考查探究应用能力的试题案例 |
4.2.4 考查综合分析能力的试题案例 |
4.2.5 考查评价鉴赏能力的试题案例 |
4.3 SOLO分类法下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能力层次 |
4.3.1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考查能力层次的案例 |
4.3.2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考查能力层次的定量研究 |
5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命制及教学的思考 |
5.1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命制的反思 |
5.1.1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评价目标 |
5.1.2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命制原则 |
5.1.3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社会功能 |
5.1.4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命制内容 |
5.1.5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评分标准 |
5.1.6 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命制质量评价表 |
5.2 中考语文漫画教学的启示 |
5.2.1 目标生成:立足语文素养培养 |
5.2.2 漫画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
5.2.3 主题倾向:弘扬社会正面能量 |
5.2.4 内容形式:呈现新颖避免单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理论定位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理论定位:三边联动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高考的形成 |
第二节 统考、扩招和自主招生 |
第三节 地区间的平衡 |
第四章 以学校应变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重点学校制度 |
第二节 就近入学制度 |
第三节 学校考核、排名与生源 |
第四节 民办学校与补习学校 |
第五章 以学生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夹缝中求生存的考生及家长 |
第二节 “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 |
第三节 “追梦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 |
第六章 三边联动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念与现实 |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解释限度 |
第三节 “寒门贵子”的教育过程与阶层塑造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语文学案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次 |
表次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研究综述 |
五、研究的分析框架试建 |
第一章 学案的界定 |
第一节 学案的涵义 |
一、学案是一种教学层面上的课程资源 |
二、学案是一种整合性的教学资源 |
三、学案是一种学习设计方案 |
四、学案是师生共用的教学资源 |
第二节 学案的称谓、构成与类型 |
一、学案的七种称谓 |
二、学案的构成 |
三、语文学案的类型 |
第三节 学案文本的形态 |
一、学案文本的五种形态 |
二、“学案”与“教案”的关系 |
第四节 学案教学的程序 |
一、学案设计的一般程序 |
二、学案教学实施的基本程序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学案教学的蓬勃兴起 |
第一节 学案教学的萌芽 |
第二节 学案教学兴起的背景 |
一、在新课改中蓬勃兴起 |
二、学案教学兴起的内部动因 |
第三节 学案教学的发展状况 |
一、学案教学的现状扫描 |
二、学案教学的两个典型案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文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 |
第一节 为提高教学质量 |
一、价值诉求的内容分析 |
二、内容分析的指标编码 |
三、六项指标与学校教学改革系统的关系 |
第二节 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
一、对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 |
二、“价值诉求”的三种取向 |
第三节 为改进学习方式 |
一、对语文教学专家的访谈及分析 |
二、改进学习方式的“支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文学案教学的成效 |
第一节 语文学案教学的有效性调查 |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 |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三、结果与讨论:语文学案教学的成效明显 |
第二节 成效之一:基于学情开展语文教学 |
一、赋予学生学习知情权 |
二、创生合宜的教学内容 |
三、学案设计时预估学情 |
四、二次备课时分析学情 |
五、教学对话中依学情而教 |
第三节 成效之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
一、“课堂教学结构”的界定 |
二、语文学案课堂教学结构的特点 |
三、语文学案教学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语文学案教学面临的困难 |
第一节 来自一线教师的意见 |
一、对语文骨干教师的访谈 |
二、实施误区分析:学案教学变成应试的技术 |
三、认识误区分析: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被扭曲 |
第二节 学案设计面临的困难 |
一、缺少优质的语文学案样式 |
二、缺少学案编制技术 |
三、受到教师“文本教学解读能力”的制约 |
第三节 教学实施面临的困难 |
一、缺少学情分析的技术 |
二、一些教师缺少开展学案教学的勇气 |
三、部分教师缺乏实施学案教学的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语文学案教学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把握语文学案设计的要点 |
一、学习活动设计 |
二、学习过程设计 |
三、学习问题设计 |
四、学习评价设计 |
第二节 规范语文学案样式 |
一、语文学案的参考样式 |
二、语文学案设计的基本规范 |
第三节 借鉴国外“学习方案”教学 |
一、“学习方案”的教学设计 |
二、“学习方案”的教学实施 |
第四节 语文学案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树立正确的“学案教学观” |
二、学生需要掌握使用学案的方法 |
三、教师需要掌握学案教学的操作要点 |
四、开发和运用学情分析技术 |
本章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回顾与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及后续研究设想 |
一、论文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语文学案教学”的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二 关于“语文学案教学”的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三 学案课例 |
附录四 学案文本(部分) |
附录五 内容分析样本 |
附录六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5)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引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一、政策的强音 |
二、理论的发展 |
三、实践的呼唤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素养 |
二、评价素养 |
三、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的综述 |
一、我国现有研究文献述要 |
二、国外研究文献述要 |
三、对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设计 |
第六节 论文的结构设计 |
第二章 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研究框架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学评价素养研究的学理基础 |
一、教育评价理论 |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二节 教学评价素养研究的伞形框架 |
一、教学评价素养的构成要素 |
二、教学评价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三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 |
第一节 教学前(课前)的评价 |
一、教学设计的预评价 |
二、学生学情的评价 |
第二节 教学中(课中)的评价 |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 |
二、学生学习掌握的评价 |
三、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 |
第三节 教学后(课后)的评价 |
一、学生学习的诊断性评价 |
二、教师教学的反思性评价 |
第四章 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实证研究设计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一、文献研究 |
二、访谈调查 |
三、调查问卷的框架结构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初步建立和验证 |
一、初步建立 |
二、初步验证 |
三、预调研问卷的效度检验与分析结果 |
四、预调研问卷的信度检验与分析结果 |
第三节 调查问卷的改进与再验证 |
一、问卷的改进 |
二、问卷的再验证 |
第五章 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的选择 |
一、调查研究的工具 |
二、调查研究的方式 |
三、调查研究的进程 |
四、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现状呈现及探究 |
一、教学评价素养的总体状况呈现 |
二、教学评价素养构成要素的呈现与分析 |
第三节 不同背景因子特征下的比较分析 |
一、不同区域位置的教学评价素养水平的差异 |
二、不同个体背景的教学评价素养水平的差异 |
三、不同工作背景的教学评价素养水平的差异 |
第四节 问题的凸显及发展困境解析 |
一、教学评价素养的被动发展 |
二、教学评价素养的有限发展 |
第六章 影响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外部因素 |
一、社会层面:公众评价的标准影响了教师评价的理念 |
二、学校层面:缺乏培育评价理念的土壤与激励评价行为的措施 |
三、第三方评价层面:评价的指导和建议未落实于评价行为的改进 |
四、家长层面:对考试评价的过分关注而忽视了教与学的评价 |
第二节 影响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内部因素 |
一、成长经验:评价经验具有时代的延续性 |
二、学习经历:评价经历源于教与学中的积累 |
三、教学实践:评价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历练 |
第七章 培育和提升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教学评价素养提升的保障:制度的完善与政策的支持 |
一、改善考试制度对于评价的导向作用 |
二、完善教学评价素养的评价制度 |
第二节 教学评价素养培育的平台:学校评价文化氛围的建立 |
一、营造有助于教学评价素养养成的评价环境 |
二、提供有助于教学评价素养提升的校内培训 |
第三节 教学评价素养提升的动力:评价实践中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
一、坚守职业精神,培育富有情感的评价 |
二、汲取涉猎广泛的知识,构筑学识广博的评价 |
三、立足教学实践,构筑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本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
三、本研究的未来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研究的开放式问卷 |
附录2: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研究的访谈提纲 |
附录3: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调查问卷(摘录) |
附录4: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调查数据 |
附录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6)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类试题分析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论文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第2章 科学探究能力及其评价概述 |
2.1 科学探究与科学探究能力 |
2.1.1 什么是科学探究 |
2.1.2 什么是科学探究的能力 |
2.2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
2.2.1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
2.2.2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要求的几点分析 |
2.3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评价 |
第3章 中考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研究 |
3.1 物理科学探究试题辨别标准 |
3.2 近三年江苏省中考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统计与分析 |
3.2.1 目的 |
3.2.2 取样 |
3.2.3 分析与统计 |
3.3 本研究的统计结论 |
3.4 江苏省各市中考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命题趋势分析 |
第4章 初中学生解答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现状研究 |
4.1 调查研究(学生)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问卷(详见附录 1) |
4.1.3 调查的实施 |
4.1.4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4.1.5 结论 |
4.2 作业分析 |
4.3 访谈 |
4.4 初中学生解答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教学指导现状研究(老师) |
4.4.1 教师及学生对物理科学探究试题教学指导的认识现状 |
4.4.2 物理教师对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教学指导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5章 初中学生解答物理科学探究试题的教学指导 |
5.1 教学指导的策略 |
5.2 策略实施的基本情况 |
5.3 案例分析 |
5.4 教学策略实施效果评价 |
5.5 结论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梳理 |
第一节 特级教师研究文献述评 |
一、特级教师相关特征研究 |
二、特级教师成长规律研究 |
三、特级教师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
四、特级教师评选管理机制研究 |
五、特级教师的比较研究 |
六、特级教师个体发展案例研究 |
第二节 教师发展理论梳理 |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及途径 |
二、维果斯基教师发展理论 |
三、"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步骤 |
第三节 数据采集 |
一、量化数据的来源 |
二、质性资料的来源 |
第四节 数据分析 |
一、量化数据的分析 |
二、质性资料的分析 |
第三章 特级教师总体特征 |
第一节 成长周期漫长 |
一、评上特级周期 |
二、评上正高级周期 |
第二节 构成分布复杂 |
一、批次分布 |
二、时空分布 |
三、性别分布 |
四、职称分布 |
第三节 科研产出丰硕 |
一、发表周期 |
二、论文数量 |
三、论文质量 |
第四章 特级教师的个体特征 |
第一节 人格特征 |
一、好学 |
二、立志 |
三、敬业 |
四、钻研 |
第二节 专业特征 |
一、持续的专业阅读 |
二、出众的专业写作 |
三、深刻的学生理解 |
四、扎实的教学功底 |
第三节 "特级"眼中的"特级" |
一、师德观 |
二、教学观 |
三、育人观 |
第五章 特级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关键事件 |
一、职前阶段 |
二、入门阶段 |
三、蜕变期阶段 |
四、成熟期阶段 |
五、强化期阶段 |
第二节 重要他人 |
一、家庭影响 |
二、师承影响 |
第三节 时代特征 |
一、第一代特级教师 |
二、新生代特级教师 |
第四节 学校背景 |
一、学校类型 |
二、学校文化 |
第五节 区域文化 |
一、苏南文化影响 |
二、苏北文化影响 |
第六节 制度设计 |
一、特级教师制度的由来 |
二、江苏省特级教师的评选方式 |
三、特级教师培养管理与流动 |
结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 |
五、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卿平海与语文创意教学基本主张 |
第一节 卿平海专业成长历程 |
一、求解乐学方法 |
二、尝试智慧策略 |
三、自我更新和团队发展 |
第二节 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基本主张 |
一、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内涵 |
二、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理念 |
三、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策略 |
第二章 阅读创意教学的基本形态:构造平等对话的教学生态圈 |
第一节 趣味性阅读 |
一、课内趣味阅读 |
二、课外趣味阅读 |
第二节 探究性阅读 |
一、学生自主探究,重在独立思考 |
二、师生合作探究,重视互补互助 |
三、课外专题探究,强调内外联系 |
第三节 创造性阅读 |
一、在对话中进行创造性阅读 |
二、创造性地开发阅读课程 |
第四节 阅读创意教学课例评析——以《王几何》为例 |
一、创造性地开展多重对话 |
二、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艺术 |
三、合作探究中落实主体地位 |
第三章 作文创意教学的基本形态:营造个性化表达的精神家园 |
第一节 天天练笔享受诗意生活 |
一、游戏性练笔 |
二、体验性练笔 |
三、思考性练笔 |
四、想象性练笔 |
第二节 创新作文享受快乐阳光 |
一、立意构思创新多换角度优选立意 |
二、取材选材创新利用教材作支架 |
三、训练方法创新成长作动力天天动笔 |
第三节 作文创意教学课例评析——以《纸随心飞》为例 |
一、问题聚焦、创新取材 |
二、情趣语言、游戏课堂 |
三、生命体验、启发想象 |
四、互评互改、训练有道 |
第四章 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启示 |
第一节 关于阅读创意教学的启示 |
一、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
二、读写结合提升阅读效果 |
三、课堂评价讲究语言艺术 |
第二节 关于作文创意教学的启示 |
一、利用游戏调动生命体验 |
二、在想象中开发创造性思维 |
三、勤练是写作的法宝 |
第三节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 |
一、进行教学反思,坚持教育总结 |
二、进行教学研究,创造教学作品 |
三、开展终身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淮安市X区K学校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概述 |
第一节 “名着导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新课程教育理念 |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四、阅读对话理论 |
五、元认知理论 |
第二节 关于统编本“名着导读”的概念界定 |
一、统编本名着 |
二、统编本名着导读 |
三、统编本名着导读教学 |
第三节 统编本“名着导读”教学的价值 |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
四、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 |
第二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材分析 |
第一节 统编本“名着导读”结构分析 |
一、“名家点评”,激发学生阅读渴望 |
二、“名着简介”,宏观把握作品内容 |
三、“读书方法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
四、“专题探究”,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
五、“精彩选篇”,精彩先睹为快 |
六、“自主阅读推荐”,倡导“海量阅读” |
第二节 统编本教材推荐的名着的特点分析 |
一、经典性 |
二、适切性 |
三、丰富性 |
四、人文性 |
第三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说明 |
一、调查背景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方式 |
四、调查过程与方法 |
五、调查对象 |
六、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家长方面 |
四、学校方面 |
第四章 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第一节 学生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名着阅读活动前的自我监控 |
二、名着阅读活动中的自我监控 |
三、名着阅读活动后的自我监控 |
第二节 教师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适阅读心态 |
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
三、多种策略导引阅读,推进深度阅读 |
四、多元评价贯穿全程,监测阅读情况 |
第三节 家长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搭建名着阅读沟通平台 |
二、共读伴读助力阅读升级 |
三、交流互动碰撞智慧火花 |
第四节 学校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完善硬件设施,让学生有书可读 |
二、纳入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主动阅读 |
三、学校每学期举办语文“读书节”活动 |
四、学校开设阅读欣赏课或与名着阅读有关的社团活动 |
第五节 教研部门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定期开展名着阅读“广阅读”活动 |
二、定期开展名着阅读“广教研”活动 |
三、利用中考“指挥棒”引领名着导读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江苏省连云港市’96中考作文分类点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2]中考语文漫画类试题的命制研究[D]. 曾芮.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3]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D]. 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 [4]“语文学案教学”研究[D]. 步进. 上海师范大学, 2012(11)
- [5]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研究[D]. 赵雪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6]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类试题分析及教学研究[D]. 许春梅. 苏州大学, 2013(01)
- [7]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为例[D]. 王荐.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8]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研究[D]. 李汶桌.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9]江苏省连云港市’96中考作文分类点评[J]. 李震. 语文教学通讯, 1997(01)
- [10]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淮安市X区K学校为对象[D]. 张海浪. 扬州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