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潘娇[1](202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J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严华银[2](2020)在《论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文中指出将审美能力培养作为语文课程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意味着语文教育核心价值的偏移。语文教育与审美能力可以做到水乳交融,二位一体。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是实现包括审美意识、审美情趣、鉴赏品位和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在内的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也是语文核心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
刘婕[3](2020)在《群文阅读视域中的中学苏轼作品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多文本阅读的一种形态,群文阅读是单篇阅读的辅助形式,它是随着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逐渐酝酿、思考、实践而形成的语文教学的新形式。群文阅读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在互文空间中构建文本意义的阅读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围绕议题,选择多个文本开展的教学活动。群文阅读包括文本、议题、教与学、单位时间等基本要素。群文阅读为中学苏轼作品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文本互涉理论、阅读交易理论、建构——统整模式构成了群文阅读应用于中学苏轼作品教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学苏轼作品教学中,运用群文阅读的方法,能够引发多角度思考,促进师生关注文本细节;能够丰富教学方法,引领教学价值走向饱和;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改善课外阅读现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平衡应试与能力的培养,具有其必要性。而且,群文阅读既能发挥教材多元化体系的优势,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适用作品文体特征,契合新课标理念,具备完全的可行性。在中学苏轼作品教学中,可以从文本选定、议题确定、提问设计、组织教学等方面运用群文阅读的方法策略。科学实现文本的选定需要贯彻课标,关联教材,佐证结论,拓展格局,体现群文阅读材料的多元化。从群文阅读的特性出发,着眼写作主题、写作对象、写作手法、文本意象、作者形象来确定群文议题;设计出综合有序、引发学生主动推论、渗透多篇文本的问题。在组织教学方面,携群文观念超前介入,遵群文特点扮演角色,依群文经验形成思路来落实教与学的行动,实现苏轼作品的完美教学。
姚瑶[4](2020)在《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而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的运用则是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以顺利实行的重要策略之一。故而从情感教学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系统研究和分析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情况,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更新教学理念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对于沟通师生关系、联络师生情感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拓展课堂教学的视野,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紧紧围绕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这一主题展开,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分别论述了研究缘起以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标、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探究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理论依据和影响因素。第二章是对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类型以及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第三章考察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特点和原则。第四章重点分析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现状及原因。本论文以江苏省三所中、小学校的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法与课堂观察法展开调查研究。结合访谈情况与课堂观察了解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现状,分析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成效、问题及对应的原因。其中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成效有: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迪了学生的心灵与智慧以及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原因包括四个方面: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具有强烈的课堂感召力、能够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够指引学生对情与知的追求以及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欠缺技巧、缺乏创新、缺失艺术美以及偏离教学目标。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教师的副语言训练不够、教师语言运用模式化、教师艺术美的表达能力不足以及教师语言指向不明确。第五章主要提出了优化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能力的策略。教师应该掌握副语言表达技巧,强化科学实践训练;打破语言模式化局面,创设教师语言风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修炼艺术美的境界;明确教学语言指向,矫正课堂教学目标。本文以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的运用为研究焦点,通过揭示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现状与现状产生的原因,提出优化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能力的策略,期盼情感性教学语言能够成为语文教师传递知识的得力助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跳板,从而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刘聚晗[5](2019)在《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及现实启示研究》文中指出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于渊源甚深的家学与师学、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生活的社会背景。在这三者交互影响的基础之上,黄宗羲不断创造发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不仅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更对中国当今的教育发展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长期以来,对黄宗羲教育思想的研究很多,但从语文教育教学角度对其进行的专题性考查暂付阙如。实言之,黄宗羲语文教育思想宏富而又精微,影响深远。鉴于此,该论文对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及其现实启示展开系统探究。全文由绪论和三章组成。绪论主要谈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综合审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该选题的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之上,说明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点。第一章说明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产生的背景。首先追溯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产生的思想渊源,从家学渊源与师学渊源两方面探析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理论来源。其次,梳理黄宗羲的语文教育活动,他的书院语文教育活动和家族语文教育活动齐头并进,一直持续到他耄耋之年,并对其教育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最后,介绍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时代背景,明末清初时期,传统儒学教育继续发展,同时出现了实学教育思潮和西学东渐思潮,三种思潮相互碰撞丰富了大语文观的内涵,这同样影响了黄宗羲的教育思想。第二章论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主要意蕴。首先,从整体介绍黄宗羲“经世致用、德才并重、人尽其才”的语文教育目的,该目的对下文教学内容和读写教学方法的研究起统摄作用。其次,具体分析黄宗羲语文教学内容,他以阅读经史、写作诗文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兼容数学、天文、地理、火器、乐律等自然科学知识,这是对古代大语文观的继承和发展。再次,详细阐述黄宗羲阅读教学方法,他从研究阅读的角度提出深思质疑、取证于心与异同比较、会众合一的由博至精读书法,为写作教学打下了基础。最后,深入总结黄宗羲写作教学方法,他注重文化继承、积累创新,强调择奇明体、去除陈言、讲究风韵,这丰富、发展了传统写作教学方法理论。第三章分析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本章分别叙述了黄宗羲的语文教育目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方法、写作教学方法等观念对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意义。本章是全文的重点。该章围绕黄宗羲的独特语文教育观,并结合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分析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在当今社会仍适用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策略。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以及升华。黄宗羲的语文教育观念颇具特色,对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直接启示意义。
丁艳秋[6](2019)在《高中语文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苏轼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苏轼作品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对于从小学阶段就接触苏轼作品的学生来说,苏轼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了解大多数来源于教材和教辅资料,加之有的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对苏轼作品解读有所欠缺,所以学生对于苏轼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苏轼豪放旷达的一面。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注重引导学生对苏轼进行全面理解,学生很难把握苏轼作品的深刻意蕴。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和学者都在积极探寻高中苏轼作品教学的方法,并总结出很多的规律。近年来,群文阅读教学法在阅读课堂中不断兴起,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从小学阶段逐渐发展到中学阶段。引起了教师的不断关注。不断兴起的群文阅读教学法证明了这种阅读教学方法是具有实践意义的。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多篇文章的阅读是可行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阅读速度的提升也是有利的。笔者认为在对苏轼作品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结合群文阅读的方法,增加学生对苏轼作品的阅读量,提升学生对苏轼的认知度。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议题共同探讨文章内容,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集体构建的方式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生成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观点,从而更深层次地对苏轼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进行把握。本文在分析高中语文苏轼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群文阅读理念探寻高中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并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对高中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做出具体示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绪论部分由选题缘由、研究的价值及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和方法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是对高中语文苏轼作品的选编情况以及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探因。第二章对群文阅读的理论进行界定并分析群文阅读在高中苏轼作品教学中的意义分析。第三章从群文的形成过程及具体的操作两方面对高中语文苏轼作品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第四章以议题为中心对高中语文苏轼作品进行运用设计。
朱平[7](2014)在《论“平民”语文教学的建构与实践》文中提出当下语文教学“贵族化”倾向愈演愈烈,各种模式、各种套路纷繁复杂,所以,语文教学亟需回归本位,必须倾向一线教学实际,走“平民化”的语文教学之路。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从语文教学“平民化”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并与“本色语文”进行比较,论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平民化”的基本概念,以及语文教学“平民化”的追求,即立足“平民”的情感和“平民”的视角,教学目标追求由“阶段目标”到“终极目标”,并从实际出发来选择教学媒体。同时,结合一线语文教学的实践,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中选取“平民”的视角来论述语文教学“平民化”的实施。最后,本文将立足语文教学“平民化”视野下的教学评价,在“教”与“学”、“繁”与“简”、“文”与“道”等关系的辨析中展开论述,从而构建语文教学“平民化”的基本框架。
陶燕[8](2012)在《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文中提出新的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新的进展:教材的内容更新颖;教学的方法更现代化;老师也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创新精神、健全人格的培养。然而,当我们再次仔细地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时,却发现仍然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很多时候,我们依然停留在为考试而教的层面上,不仅是部分老师,很多学生也是如此认为:只要考地分数高,就是好的。因此,如何从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现实存在出发,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写文章的教学效率,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加强他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前言部分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新课程目标两方面阐明本文选题的缘由、研究的范围及意义。第一部分为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状分析。分别为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第二部分:生活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和为什么要语文教学生活化入手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语文教学实现生活化的原理与机制。第四部分结合具体教学经验,分别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和综合实践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总之,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实践和落实新课标的精神。以期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和途径,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对教学改革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情,丰厚语言积累,养成善读生活无字之书的习惯和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学习习惯。对教学而言,有助于探索诸多中外名人生活教育理论在实践新课标的精神中的理论价值;有助于探索生活化教学在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以及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理论价值。研究新形势下的生活化教育理念,是完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与创新价值。
蔡卫文[9](2012)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过程中美育与德育的统一》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大学的扩招,市场经济急速转型,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的素质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差,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审美的判断力,创新意识不强,使他们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在加强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不仅要发挥其“工具性”作用,还应该通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的统一突显其“人文性”的功能,以美导德、以美引善,为社会培养情趣高雅、品德高尚,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的劳动者。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将提高学生审美趣味、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语文美育目标,将提升学生文化品味、公民意识和职业素养细化为语文德育的目标,通过搭建课内课外的活动平台,透过专业活动的引领,发挥美的导向作用,用感人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美的教学环境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通过教师美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通过发挥社会与家庭、学校和个人的综合作用,建立起社会反馈和个人自评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检验和落实语文教育的育人效果。相信通过语文教育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的统一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育人实效,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合格劳动者。
李玉[10](2012)在《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文中研究说明语文教学美育需综合教学论、接受美学、教育心理学和语言美学的理论资源。在语文美育实施过程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汉语言文学的形式美与审美主体具有异质同构性,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及审美心理活动各有其特点。在美育实施中教师与学生必须信息对称交流,并充分发挥各自审美心理活动的优势,在大美育的环境内实施语文美育,以便相得益彰,收效最佳。
二、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2)论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审美能力与语文教育核心价值的关系 |
审美能力培养对语文教育的价值 |
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
1.审美体验 |
2.审美评价 |
(3)群文阅读视域中的中学苏轼作品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苏轼作品教学研究 |
1.3.2 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 |
1.3.3 关于群文阅读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群文阅读的理论内涵 |
2.1 群文阅读的来源 |
2.2 群文阅读的界定 |
2.3 群文阅读的基本要素 |
第3章 群文阅读为中学苏轼作品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
3.1 群文阅读应用于苏轼作品的理论依据 |
3.1.1 文本互涉理论 |
3.1.2 阅读交易理论 |
3.1.3 建构——统整模式 |
3.2 群文阅读应用于中学苏轼作品教学的必要性 |
3.2.1 引发多角度思考,促进关注文本细节 |
3.2.2 丰富教学方法,引领教学价值走向饱和 |
3.2.3 提高学习效率,改善课外阅读现状 |
3.2.4 激发学习主动性,平衡应试与能力的培养 |
3.3 群文阅读应用于中学苏轼作品教学的可行性 |
3.3.1 发挥教材多元化体系优势,保障选文质量 |
3.3.2 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培养高阶思维 |
3.3.3 适用作品文体特征,实现完美阅读 |
3.3.4 契合新课标理念,提升核心素养 |
第4章 群文阅读视域下中学苏轼作品教学策略 |
4.1 文本选定策略 |
4.1.1 贯彻课标选文 |
4.1.2 关联教材选文 |
4.1.3 佐证结论选文 |
4.1.4 拓展格局选文 |
4.2 议题确定策略 |
4.2.1 以写作主题为议题 |
4.2.2 以写作对象为议题 |
4.2.3 以写作手法为议题 |
4.2.4 以文本意象为议题 |
4.2.5 以作者形象为议题 |
4.3 提问设计策略 |
4.3.1 设计综合有序的问题 |
4.3.2 设计主动展开推论的问题 |
4.3.3 设计渗透多篇文本的问题 |
4.4 教学组织策略 |
4.4.1 携群文观念超前介入 |
4.4.2 遵群文特点扮演角色 |
4.4.3 依群文经验形成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夜雨何时听萧瑟” |
附录2 “一蓑烟雨任平生” |
附录3 “一枕相思入梦来”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目标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理论依据和影响因素 |
第一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理论依据 |
一、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非智力因素理论 |
第二节 影响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因素 |
一、文本教学内容因素 |
二、教师专业素养因素 |
三、学生实际需求因素 |
四、课堂教学环境因素 |
第二章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类型与功能 |
第一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类型 |
一、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情感 |
二、深沉凝重、舒缓真挚的情感 |
三、抑扬顿挫、活泼典雅的情感 |
四、质朴平和、简约严谨的情感 |
第二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功能 |
一、具有调节功能 |
二、富有感染功能 |
三、发挥迁移功能 |
四、具备协调功能 |
第三章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特点和原则 |
第一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特点 |
一、生动性 |
二、灵活性 |
三、多样性 |
四、共鸣性 |
第二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原则 |
一、因材施教原则 |
二、寓教于乐原则 |
三、准确适度原则 |
四、适时调控原则 |
第四章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成效与原因分析 |
一、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成效分析 |
二、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成效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的问题分析 |
二、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提高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能力的策略 |
第一节 掌握副语言表达技巧,强化科学实践训练 |
第二节 打破语言模式化局面,创设教师语言风格 |
第三节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修炼艺术美的境界 |
第四节 明确教学语言指向,矫正课堂教学目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及现实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产生的背景 |
第一节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思想渊源 |
一、家学渊源 |
二、师学渊源 |
第二节 黄宗羲的语文教育活动 |
一、黄宗羲书院语文教育活动 |
二、黄宗羲家族语文教育活动 |
第三节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时代背景 |
一、“大语文”的历史渊源探析 |
二、“大语文”的历史地位探析 |
第二章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主要意蕴 |
第一节 黄宗羲论语文教育目的 |
一、突出事功重要价值的经世致用思想 |
二、提倡尊重个性发展的德才并重观念 |
三、强调实现教育公平的人尽其才理想 |
第二节 黄宗羲论语文教学内容 |
一、阅读经史:申之己意,经世应物 |
二、写作诗文:文道合一,崇尚至情 |
第三节 黄宗羲论阅读教学方法 |
一、深思质疑,取证于心 |
二、异同比较,会众合一 |
第四节 黄宗羲论写作教学方法 |
一、文化继承,积累创新 |
二、选择素材,明确文体 |
三、去除陈言,讲究风韵 |
第三章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黄宗羲教育目的观对高中语文教学理念的启示 |
一、经世致用教育目的观的启示 |
二、德才并重教育目的观的启示 |
三、人尽其才教育目的观的启示 |
第二节 黄宗羲教学内容观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启示 |
一、语文观的启示 |
二、阅读经史的启示 |
三、写作诗文的启示 |
第三节 黄宗羲阅读教学观对高中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
一、黄宗羲研究性阅读教学方法的现实意义 |
二、深思质疑、取证于心的启示 |
三、异同比较、会众合一的启示 |
第四节 黄宗羲写作教学观对高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
一、文化继承、积累创新的启示 |
二、选择素材、明确文体的启示 |
三、去除陈言、讲究风韵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高中语文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一)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
(二)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 |
(三)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苏轼作品教学质量 |
(四)有利于在高中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三、文献综述 |
(一)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教学研究 |
(二)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三)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教材苏轼作品教学概况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苏轼选文状态 |
一、苏轼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概况 |
二、苏轼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编排中的具体情况 |
三、教材中苏轼作品选编的不足 |
第二节 高中语文苏轼作品教学情况分析 |
一、苏轼作品的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 |
二、教学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 |
三、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高中语文苏轼作品教学问题探因 |
一、教材编排存在的问题 |
二、单篇教学具有一定局限性 |
三、应试压力带来的问题 |
四、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带来的问题 |
第二章 高中语文苏轼作品教学群文阅读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群文阅读概念界定 |
一、群文阅读的源起及概念界定 |
二、群文阅读的基本要素 |
三、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主题阅读的区别 |
四、关于群文阅读的认识误区 |
五、群文阅读对学生、老师的意义 |
第二节 影响群文阅读的相关理论 |
一、建构主义 |
二、文本的“召唤结构”理论 |
三、文本互织的理论 |
第三节 高中语文苏轼作品教学群文阅读的意义 |
一、增加学生阅读量,整体全面了解苏轼 |
二、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积淀优秀传统文化 |
三、促进师生“走进苏轼”,增进情感思想交流 |
第三章 高中语文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整合群文,确定议题 |
一、确定议题 |
二、组合选文 |
三、设计问题 |
第二节 具体操作,走进群文 |
一、一篇带多篇 |
二、课内多篇 |
三、课外多篇 |
第四章 高中语文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案例 |
一、走进苏轼,体会多样人生 |
二、抓住“梦”意象,探寻苏轼人生态度 |
三、品味苏轼散文,学习写作手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论“平民”语文教学的建构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理论依据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语文教学“平民化”概说 |
第一节 语文教学“平民化”的内涵 |
一、 教学对象的“平民化” |
二、 教学目标的“平民化” |
三、 教学手段的“平民化” |
第二节 语文教学“平民化”的特征 |
一、 必须借助“工具”渗透“人文” |
二、 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活动 |
三、 培养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从眼前所得到终身所得 |
第三节 语文教学“平民化”与“本色语文”比较谈 |
一、 语文教学“平民化”与“本色语文”的联系 |
二、 语文教学“平民化”与“本色语文”的区别 |
第四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平民化” |
一、 “平民”学生就是“每一位”中的大多数 |
二、 语文教学“平民化”始终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展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语文教学“平民化”的追求 |
第一节 “平民”的情感,“平民”的视角 |
一、 “贵族化”语文的特点 |
二、 “贵族化”语文的弊端 |
三、 追求语文的“平民化” |
第二节 由“阶段目标”到“终极目标” |
一、 “阶段目标”需具体实在 |
二、 “阶段目标”应环环紧扣 |
三、 螺旋推进,达成“终极目标” |
第三节 从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媒体 |
一、 传统媒体与现代化媒体之辨 |
二、 黑板与板书作用不可忽视 |
三、 语文本位决定媒体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文教学“平民化”的实施 |
第一节 阅读教学——深文浅教 |
一、 深文中的“学生”视角 |
二、 深文宜“深入浅出” |
三、 《酣畅淋漓的人生“冷”雨》案例分析 |
第二节 作文教学的目标追求——“写什么”与“怎么写” |
一、 以“写什么”为“经” |
二、 以“怎么写”为“纬” |
三、 《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手段”——解决听障 |
一、 家长、教师的反复唠叨导致“听障” |
二、 拯救“学困生”必须从解决“听障”入手 |
三、 《白发的期盼》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文教学“平民化”视野下的教学评价 |
第一节 “教”与“学” |
一、 课堂应站在“学生”视角 |
二、 “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 |
三、 深入浅出,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
第二节 “繁”与“简” |
一、 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
二、 课堂课外,相得益彰 |
三、 学生是否所得为最高标准 |
第三节 “文”之所得与“道”之所得 |
一、 “文”之所得为显性 |
二、 “道”之所得为隐性 |
三、 “文”是本分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后记 |
(8)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课题研究的由来和意义 |
二、本课题研究的简单回顾及其分析 |
第一章 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状与影响 |
1.1 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脱节现状分析 |
1.2 作文教学与生活脱节现状分析 |
1.3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 |
1.4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脱节现状 |
1.5 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的影响 |
第二章 生活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
2.1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含义 |
2.2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趋势 |
第三章 语文教学实现生活化的原理与机制 |
3.1 语文教学生活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
3.2 生活化语文的内涵 |
3.3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特点 |
第四章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与方法 |
4.1 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 |
4.2 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生活化 |
4.3 写作教学生活化 |
4.4 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生活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过程中美育与德育的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3 逻辑思路和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职业学校语文教育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统一的内涵 |
2.1 大语文教育观的人文价值诉求 |
2.1.1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语文人文性的回归 |
2.1.2 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 |
2.1.3 学生个人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 |
2.2 语文教育过程美育和德育统一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 |
2.2.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2.2.2 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并举 |
2.2.3 促进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
2.3 语文教育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的内涵、作用和特征的阐析 |
2.3.1 美育和德育内涵的界定 |
2.3.2 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的内在要求 |
2.3.3 语文教育过程中美育、德育统一的作用 |
2.3.4 语文教育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的统一的特征 |
2.3.4.1 实践性 |
2.3.4.2 情感性 |
2.3.4.3 迁移性 |
第三章 职业学校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美育目标分解 |
3.1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
3.1.1 借助中外优秀作品的阅读,为学生的审美导航 |
3.1.2 利用文化名人效应,为学生树立人生标杆 |
3.1.3 利用交际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文雅语言和得体的行为 |
3.2 提高学生审美想象力 |
3.2.1 发展学生的联想,增强个人生涯的情感预设 |
3.2.2 触发学生的想象,引发对社会发展的远景憧憬 |
3.2.3 拓宽学生想象的特异性,培养对专业的创新思维 |
3.3 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
3.3.1 激情朗诵、情景表现,激发创造欲望 |
3.3.2 文体感悟、拓展性作文训练,学习创造的方法 |
3.3.3 审美领悟的日常迁移,为学生提供创造实践的平台 |
第四章 职业学校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分解 |
4.1 传统的道德伦理观 |
4.1.1 践履仁爱、重视和谐 |
4.1.2 自强不息、奋发进取 |
4.1.3 注重仪表、诚实守信 |
4.1.4 公忠爱国、尽忠报效 |
4.2 现代伦理职业观 |
4.2.1 培养爱美情趣 |
4.2.2 培养创业精神 |
4.2.3 培养科学态度 |
4.2.4 培养职业道德 |
4.3 时代精神与文化伦理 |
4.3.1 审美与文化品味的提升 |
4.3.2 仁爱与个人素质的涵养 |
4.3.3 法制与公民意识的确立 |
4.3.4 理性和优雅格调的奠定 |
第五章 职业学校语文教育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统一的实施策略及评价 |
5.1 语文教学的专业引导 |
5.1.1 文学解读,以艺术形象净化心灵 |
5,1.2 激活想象,以远景规划人生 |
5.1.3 以身作则,以美感引导学生 |
5.2 课外活动综合训练体现与评价 |
5.2.1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塑造学生的文化素质 |
5.2.2 在校园日常生活中规范和评价学生素质 |
5.3 职业情境引导模拟与指标考核 |
5.3.1 开展专业技能活动 |
5.3.2 设立综合的活动指标考核 |
5.4 社会反馈与自我表扬 |
5.4.1 建立企业和家庭的评价体系 |
5.4.2 发挥个人评价的功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 审美客体的形式美 |
二 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
(一) 教师的审美心理结构 |
(二) 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
三 语文教学美育的实施 |
四、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J小学为例[D]. 潘娇.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2]论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 严华银. 中学语文教学, 2020(10)
- [3]群文阅读视域中的中学苏轼作品教学研究[D]. 刘婕.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4]语文教师情感性教学语言运用研究[D]. 姚瑶. 扬州大学, 2020(02)
- [5]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及现实启示研究[D]. 刘聚晗. 河南大学, 2019(01)
- [6]高中语文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丁艳秋.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论“平民”语文教学的建构与实践[D]. 朱平. 苏州大学, 2014(04)
- [8]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D]. 陶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7)
- [9]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过程中美育与德育的统一[D]. 蔡卫文. 广州大学, 2012(03)
- [10]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 李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