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丽的南方梅花鹿(论文文献综述)
林麒琦[1](2020)在《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 ——以杭州清凉峰镇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浙江省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如火如荼,一方面是让乡村更加宜学、宜居、宜游,另一方面也期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田园综合体是实现乡村振兴、城乡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十九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田园综合体”最早于2012年提出,是继“农业产业园”、“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后乡村振兴发展的新举措。田园综合体以田园生态、田园产业、田园社区为核心组成要素,满足人回归乡土的需求,打破城市和乡村相互分离的壁垒,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也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美丽乡村、村落景区、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然而,田园综合体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对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的探索有助于推进田园综合体研究的进展,也对当前的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通过文献研究、调查分析、通过设计之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简称RTD)以及案例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田园综合体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总结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成果,概括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以确定研究方向。第三部分系统地介绍设计研究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对通过设计之研究理论及模型进行概述,为后文展开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根据对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进行梳理,形成开展案例研究的框架,并对国内相关成熟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的理论猜想,即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第五部分以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验证猜想,并通过设计反思总结设计经验,形成专门的设计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旅游项目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整治、村落体系的规划和资源要素的转译等。本文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本文将RTD的方法体系首次应用在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上,并通过具体的设计研究过程完成了RTD理论框架的应用。第二,论文应用RTD的方法体系针对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展开研究,总结了田园综合体景观的设计师经验,结合案例分析了设计的经验与不足。第三,提出了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路径,完成相关设计知识的积累,为同类型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提供借鉴。
余冠兵[2](2019)在《彭泽县全域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与管理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全域旅游从旅游行业热词上升为政府新焦点。2017年,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了旅游产业对当前及今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全域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全域旅游也以此为标志成为一项国家战略。这意味着全域旅游将成为旅游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方向标,指引旅游业阔步走进大众旅游新时代。在学术研究领域,不少学者都对全域旅游的内涵及意义进行了研究分析,产生了日益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为相关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全域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也比较滞后,基层执行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无法满足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政府行政管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相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以彭泽县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全域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及管理创新机制。从对彭泽县现有旅游资源研究可以看出,彭泽县内有高品质的自然资源、便利的立体交通、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质的生态农业和工业园。同时,国家级江西省对于全域旅游的支持,对于彭泽县全域旅游的发展非常有利。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彭泽县目前的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旅游知名品牌缺失,旅游发展处于粗放低质阶段。彭泽县发展全域旅游应把握机遇,基于资源本底,结合旅游市场趋势,创新、绿色发展旅游,同时,应把建设基础设施立为工作重点,迎接挑战,促进彭泽旅游业大发展。彭泽县全域旅游产品布局可规划为度假、休闲、赏景和体验等四大版块,产品设计可规划为“焦点产品、主打产品和衍生产品”。在全域旅游理论指导下,彭泽县可将旅游与农业、工业、三产融合,实现营销模式上政府主导,社会联手,营销对象上巩固本地,开拓周边,营销内容上区域联动,整体共享。同时,为了保障彭泽县全域旅游的顺利进行,彭泽县仍需加快全域旅游领导体制创新、治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才能确保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
蒋韵[3](1996)在《栎树的囚徒——谨以此作献给我最亲爱的祖母和外婆》文中研究指明 第一章天空和鸟群 (天菊) 我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天下着雨。雨雾中火车停在了一片错落的灯光之中。叔叔拉着我的手,站在踏板的下面,叔叔说,来,别怕。我跳了下来。“陌生”这种黑色的东西顿时像寒冷的水一样淹没了我的双脚。苏柳向我走来。吵吵嚷嚷拥挤不堪的月台就在那一刻突然安静了。灯光打在苏柳身上。她就这样在我命运的舞台上登场。在我和她以前及以后的全部联系中,也许唯有这一刻曾经像天眼一样照亮过我们的灵魂。这个头发蓬乱、衣着丑陋的女人,只有在她登场的最初一刻,让我感到了一种不能言说的神秘、恐惧和美。
靳莉,李旭,杨东[4](2017)在《云南省梅花鹿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建议》文中指出梅花鹿是中国特产的珍贵药用动物,作为野生动物已属濒危,但在中国已经形成规模的人工养殖,梅花鹿全身是宝,其产茸质量佳,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是饲养梅花鹿的适宜区,还具有品质高、劳动成本低及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为更好地发展云南省梅花鹿产业,在调查问卷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概述了云南省梅花鹿产业现状、产业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培育、制品加工、建立市场体系和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陈曲[5](2013)在《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东北地区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文本为研究对象,研究主旨在于通过对诸民族故事文本的多维度分析,概括出动物报恩故事的内在特点,揭示出动物报恩故事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审美意蕴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本文首置绪论,正文共分四章: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意义,提出了笔者在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领域的学术追求,即通过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故事文本个案中地方性知识的审视,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理论提供富有现实说服力的鲜活个案。研究综述部分陈述了中外学者以往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与学术谱系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意识,为笔者的研究在学术史脉络中进行定位。在研究方法方面,为笔者研究所涉及的主题学、类型学等概念术语予以必要的界定和解释;在资料来源部分,交代了笔者所搜集与使用的文字资料数量与详细出处,明确了笔者问题意识与观点提炼所涉及的资料范围。第一章介绍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得以流传的文化生境,列举了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的族源历史、渔猎等生计方式特点、山林文化的区域特色以及口头传统特征,为深入展开研究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提供知识背景和时代语境。第二章主要进行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类型学研究,归纳概括了动物报恩基本型与神奇动物报恩型两类故事类型,分析了动物生理属性、渔猎生计方式、异族文化影响、宗教信仰等促使不同类型故事生成的现实文化成因。第三章探讨了民族文化交流视域中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建构过程。在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中,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受到周边汉族、蒙古族等人口众多民族以及影响力颇强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从报恩故事的内容与情节中挖掘汉族的仙道思想、蒙古族史诗的报恩母题、佛教的报恩思想等民族文化交流的痕迹,综合分析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选择性地借鉴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归纳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融合与共生的民族特色。第四章提出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文化内涵与意义,对报恩故事的类型与内容进行了整体性的提炼与总结,并进一步分析报恩故事所蕴含的万物有灵观、动物崇拜等观念以及兽肉报恩、婚姻报恩等情节设置,指出动物报恩故事诞生的核心文化因子是诸民族共同信仰的萨满教,强调作为渔猎生活历史记忆的报恩故事仍然具有讲述和传承的现实意义,其蕴含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当下如何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存在、讲述与传承对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是一项有益的智力支持。
蒋志刚,江建平,王跃招,张鹗,张雁云,李立立,谢锋,蔡波,曹亮,郑光美,董路,张正旺,丁平,罗振华,丁长青,马志军,汤宋华,曹文宣,李春旺,胡慧建,马勇,吴毅,王应祥,周开亚,刘少英,陈跃英,李家堂,冯祚建,王燕,王斌,李成,宋雪琳,蔡蕾,臧春鑫,曾岩,孟智斌,方红霞,平晓鸽[6](2016)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文中认为为全面评估中国野生脊椎动物濒危状况,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于2013年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编制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我们编制了《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本次评估主要依据以下3个标准:(1)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Version 3.1)(IUCN,2012a);(2)Guidelines for Using the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Version 8.1)(IUCN Standards and Petitions Subcommittee,2010);(3)Guidelines for Application of IUCN Red List Criteria at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Version 4.0)(IUCN,2012b)。
周鸭仙[7](2019)在《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桃红岭鸟兽多样性,有蹄类活动节律及生境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红外相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调查和监测。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了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鸟类和兽类的物种多样性,探讨了有蹄类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差异及其对不同生境类型选择和利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红外相机监测期间,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3185张,其中鸟类的独立有效照片数941张,兽类2244张。共监测到鸟类56种,隶属于10目25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为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Ⅱ级保护动物6种,分别为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草鸮(Tyto longimembris)、领角鸮(Otus sunia)和红角鸮(Otus lettia)。记录到兽类15种,隶属于4目9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为梅花鹿(Cervus nippon);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种,为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鸟类和兽类的物种中相对丰富最高的分别为白鹇和小麂。月相对丰富度指数反映了年活动格局,2017年7月,白鹇、梅花鹿和小麂出现年活动高峰。2018年4月,白颈长尾雉、梅花鹿和野猪出现年活动高峰。通过2种雉类物种和3种有蹄类物种的空间分布可得,白颈长尾雉和白鹇主要分布在保护周边,梅花鹿和小麂主要集中分布在保护区的核心区,野猪在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和保护区周边呈均匀分布。2.有蹄类活动节律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梅花鹿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分别为凌晨03:00时、18:00-19:00时、早晨06:00时和凌晨04:00时。野猪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分别为傍晚18:00-19:00时、早晨06:00时、早晨06:00时和中午13:00时。小麂在春季和夏季的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晨昏性,春季在早晨08:00时和傍晚18:00时出现日活动高峰,夏季的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分别为早晨07:00时和傍晚18:00时,秋季和冬季的日活动高峰出现在早晨06:00时。3.不同有蹄类物种在生境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梅花鹿偏好的生境类型与海拔、草丛、灌丛、阔叶林和针叶林呈正相关,与水库和竹林呈负相关。野猪喜爱的栖息生境与村庄、水库和灌丛呈正相关,与海拔、草丛和阔叶林呈负相关。小麂偏好与道路的距离近的生境。
李佳[8](2014)在《江西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生境适宜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被IUCN列入濒危物种,也是我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种群仅分布于江西、浙江、安徽等狭窄的区域内,形成多个孤立种群,生境破碎和丧失被认为是限制梅花鹿种群增长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栖息地进行了野外调查,利用空间模拟方法,结合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植被类型、坡度、坡向、海拔和人类干扰活动作为评价因子进行了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如下:桃红岭地区以森林为主,各类林地面积约9488.15hm2,占75.90%,植被类型分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丛和芭茅丛,面积分别为1664.57、1638.63、3438.21、1247.15、87.85、1143.88、60.92、206.94hm2。在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该区梅花鹿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2233.9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61%;次适宜生境面积为2980.24hm2,占24.83%;较不适宜生境4563.93hm2,占38.36%;不适宜生境面积为2221.84hm2,占18.51%。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该区梅花鹿实际适宜生境面积为1224.0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20%;次适宜生境面积为2164.70hm2,占18.04%;较不适宜生境3988.21hm2,占33.24%;不适宜生境面积为4623.05hm2,占38.53%。与潜在生境相比,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梅花鹿适宜生境、次适宜生境和较不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下降8.41%、6.79%和4.79%,相应的不适宜生境面积则增加了20.01%。由于梅花鹿的生境受到居民点、主要道路、农田耕作、森林采伐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导致大量适宜和次适宜生境丧失、隔离,景观破碎度指数由0.4345增加到0.5898。以潜在可利用生境面积计算,保护区梅花鹿环境容纳量为568±160只,而以实际可利用生境面积计算,则只能容纳368±105只。适宜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可能是限制该区梅花鹿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议保护区充分注意人类活动对梅花鹿生境的影响,合理控制人工砍伐;打击盗猎行为,控制野猪数量;开辟生境走廊,以提高梅花鹿的生境质量,促进其种群的发展。
冯雯浩[9](2020)在《九牧皇家鹿业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方案》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需求都富足的时候,健康和养生逐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与环境问题增加了人们的保健、医疗潜在需求,另一方面政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与大健康相关的产业蓬勃发展。尤其今年疫情的出现,让我国消费者更加注重健康,一些健康养生概念的产品在未来会赢来新的增长机遇。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九牧皇家鹿业有了发展契机和发展新可能。本案对九牧皇家鹿业的地理区位、产业特点(养生产品和文化旅游产业)、传播现状等进行调查整理,通过分析行业竞品内蒙古圣鹿源、湖北白鹿春的发展情况,参考五粮液黄金酒和包头世界鹿园的营销经验,对品牌进行SWOT分析,确定以本省和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目标市场,明确核心客群和潜在客群,提出了九牧皇家鹿业“益身养性,品质养生”的品牌形象定位。本案立足于社交媒体时代分析消费者消费行为过程的“SIPS模型”,即Sympathize共鸣—Identify确认—Participate参与—Share&Spread共享与扩散,并根据该模型策划了相关的品牌活动与传播计划,发力线上宣传,进行系统的品牌建设,并且根据疫情情况给宣传方案提出了建议。最后,本案对广告预算进行编制,并从广告效果评价、活动效果评价、品牌传播效果评价三方面进行方案效果评估,制定了评估方法,实现对策划效果的全面监测,方便后续优化和调整。
邢秀梅[10](2006)在《中国茸鹿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茸鹿资源(梅花鹿和马鹿资源)十分丰富。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茸鹿遗传资源的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本研究采用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NA技术对中国茸鹿的9个梅花鹿、马鹿品种和类型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本研究利用20个微卫星标记对9个梅花鹿、马鹿品种和类型的699个个体进行DNA多态性测定和统计分析。计算了等位基因频率、遗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奈氏遗传距离和奈氏标准遗传距离,采用UPGMA及NJ法构建了系统发生树,估算了遗传分化时间。结果表明:本研究在牛羊的微卫星位点中首次借用了6个位点(BL42、MGTG7、BMC1009、BM4107、BM6506、BOVIRBP)应用到鹿的微卫星研究中。TGLA10、BM757、BM5004和IDVGA-29为单态位点,塔里木马鹿平均杂合度为0.2732,阿尔泰马鹿与东北马鹿期望杂合度均高于观察杂合度,说明其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瓶颈效应。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420,平均分化系数为0.2820,基因流的平均值为0.6830。系统聚类结果与中国茸鹿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可以将马鹿资源分成四大类,天山马鹿和阿尔泰马鹿聚为一类,东北马鹿与左家马鹿聚为一类,甘肃马鹿为一类,塔里木马鹿为一类。梅花鹿资源分成两大类,东丰梅花鹿和左家梅花鹿聚为一类,兴凯湖梅花鹿为一类。马鹿和梅花鹿品种或类型间的遗传分化时间为86年-2086年。在梅花鹿中东丰梅花鹿和左家梅花鹿的分化时间最短,为110年;在马鹿中塔里木马鹿和东北马鹿的分化时间最长,为793年;阿尔泰马鹿和天山马鹿的分化时间最短,为86年。由此可见在同一地区的分化时间相对较小,而地域较远的品种或类型的分化时间较大。 2、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测定马鹿、梅花鹿441个个体的mtDNA序列长度为425bp的片段,检测到44种单倍型,56个变异位点,有18个颠换和38个转换。东北马鹿和左家马鹿包含的单倍型数目最多,为9个:天山马鹿、兴凯湖梅花鹿和东丰梅花鹿的的单倍型数目最少为3个。中国茸鹿群体内的P-距离为0.00695±0.00129,群体间的P-距离为0.03399±0.00519,总群的P-距离为0.04095±0.00635。用SAS8.0中的聚类分析中的类平均法对梅花鹿和马鹿进行聚类分析,塔里木马鹿自成一类;天山马鹿与阿尔泰马鹿先聚为一支,东北马鹿和左家马鹿聚在一起,然后分别与甘肃马鹿聚成一类;兴凯湖梅花鹿自成一类;东丰梅花鹿和左家梅花鹿聚成一类。这一结果与微卫星的检测结果大体一致。 3、通过建立一般线性模型对东北马鹿、甘肃马鹿、左家马鹿、东丰梅花鹿、兴凯湖梅花鹿、左家梅花鹿微卫星遗传标记的筛选。左家梅花鹿AB型鹿茸产量与左家梅花鹿从型鹿茸产量之间的差异显着(p=0.0108<0.05),AA型鹿茸产量明显高于AB型的鹿茸产量,A基因对产茸量的效应为正效应。兴凯湖梅花鹿的微卫星位点TGLA226的AB、BB型有显着差异(p=0.0416<0.05),兴凯湖梅花鹿的AB、BB型产茸量之间差异显着,AB型的鹿茸产量明显高于BB型。
二、美丽的南方梅花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丽的南方梅花鹿(论文提纲范文)
(1)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 ——以杭州清凉峰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社会背景 |
1.1.2.1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决胜时期 |
1.1.2.2 浙江地区乡村建设成绩与问题并存 |
1.1.2.3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
1.1.2.4 乡村旅游需求增加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1.1 通过设计之研究 |
1.4.1.2 文献研究法 |
1.4.1.3 调查分析法 |
1.4.1.4 实例论证法 |
1.4.2 研究框架 |
2.田园综合体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2.1 相关基础理论概念 |
2.1.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1 乡村景观 |
2.1.1.2 休闲旅游 |
2.1.1.3 休闲农业 |
2.1.1.4 创意农业 |
2.1.2 相近概念辨析 |
2.1.2.1 田园综合体与美丽乡村 |
2.1.2.2 田园综合体与农业综合体 |
2.1.2.3 田园综合体与特色小镇 |
2.1.2.4 田园综合体与现代农业产业园 |
2.1.3 田园综合体概念 |
2.1.4 田园综合体景观组成要素 |
2.1.4.1 田园生态景观 |
2.1.4.2 田园社区景观 |
2.1.4.3 田园产业景观 |
2.2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
2.2.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
2.2.3 国外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
2.3.3.1 意大利“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
2.3.3.2 日本“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3.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方法体系 |
3.1 设计研究的背景 |
3.2 设计研究的内涵 |
3.2.1 设计与研究 |
3.2.2 设计研究的内容体系 |
3.2.2.1 关于设计之研究 |
3.2.2.2 为了设计之研究 |
3.2.2.3 通过设计之研究 |
3.3 通过设计之研究的研究进展 |
3.4 通过设计之研究模型 |
3.4.1 通过设计之研究内在学习过程模型 |
3.4.2 通过设计之研究知识循环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设计师式研究 |
4.1 方法论的实践 |
4.2 设计师式研究过程框架 |
4.3 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设计师式认识框架 |
4.3.1 案例总结的参照框架 |
4.3.1.1 田园综合体建设条件分析阶段的研究框架 |
4.3.1.2 田园综合体营建阶段的研究框架 |
4.3.1.3 田园综合体运营管理与保障机制的研究框架 |
4.3.2 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认识框架 |
4.4 设计研究成果总结:案例研究 |
4.4.1 成都多利农庄 |
4.4.1.1 项目概况 |
4.4.1.2 景观营建 |
4.4.1.3 存在问题 |
4.4.2 都江堰天府源田园综合体 |
4.4.2.1 项目概况 |
4.4.2.2 景观营建 |
4.4.2.3 存在问题 |
4.4.3 无锡田园东方 |
4.4.3.1 项目概况 |
4.4.3.2 景观营建 |
4.4.4 绍兴花香漓渚 |
4.4.4.1 项目概况 |
4.4.4.2 景观营建 |
4.4.4.3 存在问题 |
4.4.5 斗门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 |
4.4.5.1 项目概况 |
4.4.5.2 景观营建 |
4.4.5.3 存在问题 |
4.4.6 安吉田园鲁家 |
4.4.6.1 项目概况 |
4.4.6.2 景观营建 |
4.4.7 杭州绕城村近郊型田园综合体 |
4.4.7.1 项目概况 |
4.4.7.2 景观营建 |
4.4.7.3 存在问题 |
4.5 设计经验知识: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经验总结 |
4.5.1 田园生态景观 |
4.5.1.1 优化生态格局,保留村庄肌理 |
4.5.1.2 生态保育与修复并举 |
4.5.1.3 发展循环农业与湿垃圾再利用 |
4.5.1.4 废水废气废料达标排放 |
4.5.2 田园社区景观 |
4.5.2.1 合理规划与适度整治 |
4.5.2.2 完善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 |
4.5.2.3 融入文化内涵,提升景观品质 |
4.5.2.4 创意互动,活化田园景观 |
4.5.2.5 加强社区治理,建设和谐社区 |
4.5.2.6 明确使用者特征,满足使用者需求 |
4.5.3 田园产业景观 |
4.5.3.1 以优势农业为核心产业,创意农业为衍生产业 |
4.5.3.2 三产融合,完善产业结构 |
4.5.3.3 可食地景,赋予景观附加值 |
4.5.3.4 植物间套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
4.6 设计经验知识: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不足 |
4.6.1 田园综合体的管理不足 |
4.6.2 田园综合体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全 |
4.6.3 田园综合体景观建设缺少工匠精神 |
4.7 理论假设:景观营建与旅游规划相结合 |
5.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
5.1 引论:实践验证 |
5.2 调查方法、研究内容与范围 |
5.2.1 调查方法 |
5.2.2 研究内容与范围 |
5.3 项目概况: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 |
5.3.1 区位及交通概况 |
5.3.2 自然环境条件 |
5.3.2.1 水文条件 |
5.3.2.2 地形地貌 |
5.3.2.3 生物资源 |
5.3.2.4 气候环境 |
5.3.3 人文资源条件 |
5.3.4 产业发展条件 |
5.3.5 区域旅游发展现状 |
5.3.5.1 周边旅游概况 |
5.3.5.2 现状旅游资源 |
5.3.5.3 旅游资源分析总结 |
5.3.6 清凉峰镇现状问题总结 |
5.3.6.1 核心产业资源带动能力不足 |
5.3.6.2 产业结构不完善、秩序不规范 |
5.3.6.3 基础服务设施不足 |
5.3.6.4 文化氛围感不强 |
5.3.6.5 地广人稀,村落无中心 |
5.3.6.6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矛盾突出 |
5.4 营建过程: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的跨专业实践 |
5.4.1 设计目标的确定:基于旅游规划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5.4.1.1 旅游规划目标与风景园林规划 |
5.4.1.2 景观营建目标 |
5.4.2 景观营建的关键:特色旅游产业布局 |
5.4.3 项目构思 |
5.4.3.1 区域总体定位 |
5.4.3.2 规划策略 |
5.4.4 旅游规划与景观营建的整合 |
5.5 营建结果: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与设计 |
5.5.1 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景观总体规划 |
5.5.1.1 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
5.5.1.2 旅游项目规划 |
5.5.1.3 村落体系规划 |
5.5.1.4 内部交通规划 |
5.5.2 核心区域景观设计 |
5.5.2.1 田园生态景观营建 |
5.5.2.2 田园社区景观营建 |
5.5.2.3 田园产业景观营建 |
5.6 设计反思:对理论假设的回应 |
5.7 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RTD理论框架的应用 |
6.1.2 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 |
6.1.2.1 梳理建设的条件、建设过程的框架 |
6.1.2.2 国内成熟实践案例的调查研究 |
6.1.2.3 提出营建途径的理论设想 |
6.1.2.4 通过实际项目的验证 |
6.1.2.5 提出具有普适性的设计知识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不足之处 |
6.2.1.1 设计周期过少 |
6.2.1.2 设计研究的局限 |
6.2.2 成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表目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2)彭泽县全域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与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域旅游产品体系研究 |
1.2.2 全域旅游产品管理研究 |
1.2.3 彭泽县域旅游产品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定义 |
2.1.1 县域经济 |
2.1.2 县域旅游 |
2.1.3 全域旅游 |
2.2 相关理论 |
2.2.1 区域协同论 |
2.2.2 产业融合论 |
2.2.3 旅游系统论 |
2.2.4 战略管理论 |
第3章 彭泽县旅游发展条件及产品现状与问题 |
3.1 旅游发展基础条件 |
3.1.1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
3.1.2 自然资源品优类丰 |
3.1.3 人文资源渊远流长 |
3.2 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
3.2.1 有利条件 |
3.2.2 不利因素 |
3.2.3 当前机遇 |
3.2.4 未来挑战 |
3.3 旅游产品现状概述 |
3.4 旅游产品主要问题 |
第4章 彭泽县全域旅游产业链构建 |
4.1 全域旅游下的产业规划架构 |
4.1.1 产品定位原则 |
4.1.2 产品整合原则 |
4.1.3 分区规划原则 |
4.2 全域旅游下的产业设计架构 |
4.2.1 产品设计的重点 |
4.2.2 焦点产品的提炼 |
4.2.3 主打产品的设置 |
4.2.4 基础产品的衍生 |
4.3 全域旅游下的产业融合架构 |
4.3.1 与农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 |
4.3.2 与工业融合,创设观光工厂 |
4.3.3 与三产融合,丰富旅游内涵 |
4.4 全域旅游下的产业营销架构 |
4.4.1 营销模式:政府主导,社会联手 |
4.4.2 营销对象:巩固本地,开拓周边 |
4.4.3 营销内容:区域联动,整体共享 |
第5章 彭泽县全域旅游治理制度与机制创新 |
5.1 领导体制创新 |
5.1.1 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
5.1.2 发挥政府调节功能 |
5.2 治理制度创新 |
5.2.1 创新“1+3”综合治理模式 |
5.2.2 实现全社会共同治理模式 |
5.3 管理机制创新 |
5.3.1 建立综合管理机制 |
5.3.2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
5.3.3 构建信息管理平台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云南省梅花鹿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梅花鹿养殖产业概况 |
1.1 养殖企业概况 |
1.2 产品经营利用概况 |
1.3 饲养方法及目的 |
1.4 饲养效益 |
2 梅花鹿养殖产业的优势 |
2.1 产品优势 |
2.2 气候和资源优势 |
2.3 区位优势 |
2.4 劳动力优势 |
3 云南省梅花鹿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
3.1 政策扶持不够 |
3.2 资金投入有限, 融资渠道单一 |
3.3 抗风险能力差, 缺乏市场竞争力 |
3.4 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 |
3.5 技术与服务体系不完善 |
4 发展建议 |
4.1 培育梅花鹿养殖产业 |
4.2 发展鹿制品加工业 |
4.3 建立梅花鹿产品市场体系 |
4.4 构建鹿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
(5)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的社会历史研究 |
二、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 |
第一章 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传承的文化语境 |
第一节 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的历史与口承文化 |
一、“通古斯语族”的概念 |
二、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的族源与口头叙事传统 |
三、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内容特征 |
第二节 渔猎文化与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产生和流传 |
一、生计方式对动物报恩故事的潜在制约与深层影响 |
二、动物报恩故事的山林文化特色 |
三、动物报恩故事的渔猎文化形态 |
四、民族文化交流中“本土化”的动物报恩故事 |
小结 |
第二章 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类型研究 |
第一节 动物报恩基本型故事研究 |
一、老虎报恩系列故事 |
二、鸟类报恩系列故事 |
三、狗救主系列故事 |
第二节 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神奇动物报恩故事研究 |
一、神奇动物报恩故事的叙事特征 |
二、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神奇动物报恩故事的母题研究 |
三、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神奇动物报恩故事的文化研究 |
小结 |
第三章 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动物报恩故事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与汉族同类故事的比较研究 |
一、汉族与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间的交流 |
二、汉族文化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众的影响 |
三、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对汉族同类故事的创编 |
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影响 |
一、佛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
二、佛教思想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众的影响 |
三、佛经文学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影响 |
四、佛教及印度文化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龙子或龙女报恩故事的影响 |
第三节 蒙古族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影响 |
一、蒙古族与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的交往及其影响 |
二、蒙古族民间文学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文化内涵及传承意义 |
第一节 萨满文化透视中的动物报恩故事 |
一、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的萨满教信仰 |
二、动物报恩故事中的动物崇拜 |
第二节 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的讲述与传承意义 |
一、动物报恩故事寄予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众美好的生活理想 |
二、动物报恩故事蕴涵着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观 |
三、动物报恩故事在当下传承的现实意义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一、译着 |
二、专着 |
三、期刊论文 |
四、故事材料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桃红岭鸟兽多样性,有蹄类活动节律及生境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红外相机技术及其应用 |
1.1.1 红外相机技术 |
1.1.2 红外相机在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 |
1.1.3 红外相机在野生动物活动节律中的应用 |
1.1.4 红外相机在野生动物生境选择中的应用 |
1.2 桃红岭保护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地区概况 |
2.1 研究区域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和区域范围 |
2.1.2 气候水文 |
2.1.3 植被类型 |
2.1.4 生物多样性 |
3 研究方法 |
3.1 红外相机法 |
3.1.1 红外相机野外布设 |
3.1.2 红外相机设置 |
3.2 遥感数据获取 |
3.2.1 生境因子数据获取 |
3.2.2 生境变量数据提取 |
3.3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桃红岭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
4.1.1 鸟类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富度 |
4.1.2 雉类物种的活动格局与空间分布 |
4.1.3 兽类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富度 |
4.1.4 有蹄类物种的活动格局与空间分布 |
4.1.5 鸟类与兽类物种积累曲线 |
4.2 有蹄类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差异 |
4.2.1 有蹄类的日活动节律 |
4.2.2 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差异 |
4.2.3 相同季节不同有蹄类的日活动节律差异 |
4.3 有蹄类生境选择和利用 |
4.3.1 桃红岭保护区植被覆盖特征 |
4.3.2 不同植被类型的拍摄分析 |
4.3.3 有蹄类生境利用 |
4.3.4 有蹄类物种与生境因子的相关性 |
5 讨论 |
5.1 保护区鸟兽类物种多样性分析 |
5.2 雉类和有蹄类物种活动格局分析 |
5.3 雉类和有蹄类物种空间分布格局 |
5.4 有蹄类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性差异 |
5.5 生境因子对有蹄类生境选择的影响 |
6 结论与保护管理建议 |
6.1 结论 |
6.2 保护与管理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江西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生境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野生动物的生境与质量评价 |
1.1.1 野生动物生境研究 |
1.1.2 野生动物生境评价与 3S 技术 |
1.1.3 3S 技术在野生动物生境研究中的应用 |
1.1.4 3S 技术在野生动物生境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1.2 梅花鹿研究综述 |
1.2.1 国内梅花鹿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梅花鹿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地区概况 |
2.1 自然保护区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和范围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特征与水文条件 |
2.1.4 生物多样性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3 研究方法与空间模拟技术 |
3.1 研究方法 |
3.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3.1.2 影响梅花鹿栖息地的因素 |
3.2 空间模拟技术 |
3.2.1 空间模拟方法 |
3.2.2 生境评价模型 |
3.2.3 植被与地理数据 |
3.2.4 生境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3.2.5 适宜生境环境容纳量估算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物理环境因素 |
4.1.1 影响梅花鹿生境选择的地形因子及适宜性赋值 |
4.1.2 梅花鹿栖息地地形因子分析 |
4.2 生物因素 |
4.2.1 影响梅花鹿生境选择的生物因子及其赋值 |
4.2.2 桃红岭地区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特征 |
4.3 人类活动干扰因素 |
4.3.1 影响梅花鹿生境选择的人为干扰因子及影响强度赋值 |
4.3.2 人类活动干扰分析 |
4.4 桃红岭梅花鹿栖息地适宜性的总体评价 |
4.4.1 梅花鹿潜在的生境适宜性评价 |
4.4.2 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影响 |
4.4.3 生境斑块特征 |
4.5 适宜生境环境容纳量估计 |
5 讨论 |
5.1 梅花鹿生境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
5.2 栖息地的适宜性及空间分布 |
5.3 环境容纳量的影响 |
5.4 植被类型的改变对梅花鹿的影响 |
5.5 地形因子对梅花鹿生境选择的影响 |
6 威胁和建议 |
6.1 梅花鹿生存面临的压力 |
6.1.1 人类活动的干扰 |
6.1.2 “天敌”和竞争物种的影响 |
6.1.3 狩猎装置的影响 |
6.1.4 迁移障碍 |
6.1.5 植被正向演替 |
6.2 梅花鹿保护策略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九牧皇家鹿业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价值 |
1.3 策划思路 |
1.4 设计方法 |
第二章 前期调研 |
2.1 品牌及产品分析 |
2.1.1 品牌简介 |
2.1.2 品牌定位 |
2.1.3 品牌形象 |
2.2 营销活动(2019年度) |
2.3 市场分析 |
2.3.1 行业分析 |
2.3.2 行业竞争者分析 |
2.3.3 案例分析 |
2.4 传播分析 |
2.4.1 新媒体传播分析 |
2.4.2 传统媒体传播分析 |
2.4.3 总结 |
第三章 品牌定位策略 |
3.1 SWOT分析 |
3.2 策划目标定位 |
3.3 目标市场定位 |
3.4 消费客群定位 |
3.5 品牌形象定位 |
3.5.1 品牌形象内涵 |
3.5.2 品牌广告语设计 |
3.5.3 品牌形象设计 |
第四章 品牌整合营销传播方案设计 |
4.1 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模型 |
4.2 具体方案设计 |
4.2.1 Sympathize共鸣 |
4.2.2 Identify确认 |
4.2.3 Participate参与 |
4.2.4 Share&Spread共享与扩散 |
4.2.5 模型总结 |
4.3 方案执行规划 |
第五章 策划预算与效果评估 |
5.1 方案预算 |
5.2 效果评估 |
5.3 效果评估方法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采访提纲 |
(10)中国茸鹿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理论及保种方法 |
1.1.1 保种理论 |
1.1.2 保种方法 |
1.2 中国茸鹿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
1.2.1 中国茸鹿资源的简介 |
1.2.2 中国茸鹿资源面临的威胁 |
1.2.3 中国茸鹿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
1.3 鹿科动物遗传多样性的评估方法 |
1.3.1 形态学标记 |
1.3.2 细胞学标记 |
1.3.3 生物化学标记 |
1.3.4 分子标记 |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鹿类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2.1 形态学标记 |
2.2 细胞学标记 |
2.2.1 染色体数目 |
2.2.2 染色体进化 |
2.3 生物化学标记 |
2.3.1 鹿血液正常生理生化指标特点 |
2.3.2 鹿科动物血液蛋白多态性研究进展 |
2.4 分子生物学标记 |
2.4.1 RAPD标记 |
2.4.2 微卫星标记 |
2.4.3 线粒体DNA |
第三章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茸鹿的遗传多样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
3.1.3 主要试验设备及来源 |
3.1.4 常用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
3.1.5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3.1.6 微卫星引物 |
3.1.7 12%聚丙烯酰胺凝胶凝胶(PAGE)的制备、电泳和银染 |
3.1.8 统计方法与分析软件 |
3.2 结果 |
3.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结果 |
3.2.2 PCR扩增结果 |
3.2.3 扩增产物聚丙烯酞胺凝胶检测结果 |
3.2.4 微卫星座位的多态性分析 |
3.2.5 各个品种(类型)间的遗传变异 |
3.2.6 H-W平衡检验 |
3.2.7 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分化 |
3.3 讨论 |
3.3.1 鹿类动物微卫星 |
3.3.2 微卫星座位的多态性 |
3.3.3 各品种和类型间的遗传距离 |
3.3.4 聚类分析和遗传分化时间 |
3.4 对我国茸鹿资源品种保护的建议 |
3.4.1 增强保种意识 |
3.4.2 科学长远地规划中国的茸鹿资源 |
3.4.3 注重本品种选育 |
第四章 利用线粒体DNA分析中国茸鹿的遗传多样性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动物 |
4.1.2 仪器 |
4.1.3 试剂 |
4.1.4 总DNA制备 |
4.1.5 引物合成 |
4.1.6 PCR反应体系及循环参数 |
4.1.7 马鹿mtDNA PCR产物的序列测定 |
4.2 PCR反应体系建立 |
4.2.1 PCR反应体系 |
4.2.2 PCR反应条件建立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马鹿、梅花鹿mtDNA PCR产物的序列测定 |
4.4.2 马鹿、梅花鹿mtDNA部分序列及变异 |
4.4.3 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聚类结果 |
第五章 微卫星标记与中国茸鹿产茸性能的相关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Ⅰ |
附录Ⅱ |
四、美丽的南方梅花鹿(论文参考文献)
- [1]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 ——以杭州清凉峰镇为例[D]. 林麒琦.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2]彭泽县全域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与管理创新研究[D]. 余冠兵. 南昌大学, 2019(02)
- [3]栎树的囚徒——谨以此作献给我最亲爱的祖母和外婆[J]. 蒋韵. 花城, 1996(05)
- [4]云南省梅花鹿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建议[J]. 靳莉,李旭,杨东. 贵州农业科学, 2017(05)
- [5]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动物报恩故事研究[D]. 陈曲.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6]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J]. 蒋志刚,江建平,王跃招,张鹗,张雁云,李立立,谢锋,蔡波,曹亮,郑光美,董路,张正旺,丁平,罗振华,丁长青,马志军,汤宋华,曹文宣,李春旺,胡慧建,马勇,吴毅,王应祥,周开亚,刘少英,陈跃英,李家堂,冯祚建,王燕,王斌,李成,宋雪琳,蔡蕾,臧春鑫,曾岩,孟智斌,方红霞,平晓鸽. 生物多样性, 2016(05)
- [7]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桃红岭鸟兽多样性,有蹄类活动节律及生境选择研究[D]. 周鸭仙.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8]江西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生境适宜性评价[D]. 李佳.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7)
- [9]九牧皇家鹿业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方案[D]. 冯雯浩. 南京大学, 2020(02)
- [10]中国茸鹿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D]. 邢秀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