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南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纪占胜[1](2006)在《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西藏及滇西地区石炭纪一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的时空演化规律、讨论了成因及其地质学意义,最终对羌塘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的区域和层系提出了建议。在地层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拉萨地区旁多群的地层序列、厘定了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岩石地层序列、在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发现了三叠系的碳酸盐岩地层剖面,新建了三叠系江让组、指出敌布错组和坚扎弄组的地层时代不是晚二叠世,而是晚三叠世一早中侏罗世。在青藏高原和滇西地区,共考察10余条剖面,通过系统分析,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了石炭系一三叠系的地层格架。在古生物学方面,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晚石炭世一晚三叠世的牙形石序列。发现了晚石炭世的Neognathodus动物群、中二叠世Vjalovognathus动物群和Rabeignathus动物群、中二叠世中后期的Mesogondolella动物群、晚二叠世长兴阶的Clarkina动物群,在阿里狮泉河地区的左左剖面的左左组中上部发现了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化石。此外,在措勤敌布错的江让组中识别出了早三叠世一晚三叠世的多个牙形石带。在微古植物学上,在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永珠组下部发现了混生孢子组合、在敌布错组和坚扎弄组中发现了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的孢粉组合。系统采集了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腕足类化石,首次建立了腕足类和牙形石化石带的对比关系。发现了牙形石和腕足类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地层划分的意见分歧,指出现在的冈瓦纳相和特提斯相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地层划分的主导门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并在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存在矛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冰海相杂砾岩、含砾板岩的特点、成因、大地构造背景和时空演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珊瑚、腕足类和牙形石类在形态、结构和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分析,总结出早石炭世一中二叠世生物群性质暖一冷暖混生一冷一冷暖混生一暖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沉积特征、沉积相的分析得出了相同的规律。在沉积和古生物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石炭一二叠纪冰期和冈瓦纳大陆冰川、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谷系、生物群性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冈瓦纳一特提斯过渡相区是在早石炭世末期冈瓦纳大陆北缘形成的裂谷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为大陆边缘裂谷,在中二叠世时期裂谷作用增强,发展成陆表浅海,一直持续到晚二叠世末期,而羌南和羌北在晚二叠世末期已经拼合到劳亚大陆,三叠纪早中期,又一次大规模伸展,三叠纪末期受喜马拉雅块体的俯冲碰撞,冈底斯以北隆升成陆地。构建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构造演化模型。在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分布规律的研究基础上,指出羌南和羌北地区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时期,隶属于冈瓦纳大陆的北缘,经过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的冈底斯以南地区的裂谷作用的加强和强烈的伸展运动,在晚二叠世末期已经拼贴在劳亚大陆的南缘,在三叠纪时期羌南和冈底斯以南地区又一次强烈的伸展,在雅鲁藏布江一带形成具有洋盆性质的深水盆地,在班公湖一怒江断裂带在附近拉伸出大陆边缘的裂谷,晚三叠世末期,雅鲁藏布江一线俯冲碰撞,冈底斯及以北地区强烈隆升,形成陆地。通过三叠纪时期的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序列,分析出三叠纪在冈底斯北缘、羌南地区形成了有利的生储盖的岩相配置,通过盆地热演化史和牙形石有机变质成熟度的分析,指出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北缘和羌南的三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童金南,楚道亮,梁蕾,舒文超,宋海军,宋婷,宋虎跃,吴玉样[2](2019)在《中国三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文中认为中国三叠系分布广泛,海、陆相地层同时发育,既有典型的南海北陆空间分异,也有下海上陆的时间转变,地层结构十分复杂.中国南方拥有三叠系底界的全球年代地层界线层型(GSSP),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三叠系(尤其中三叠统之上及陆相地层)具有显着的地方性,难以进行全球对比.因此,中国的三叠系既有国际研究的热点,也有地层学研究的科学难题.文章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三叠纪地层学相关资料,从年代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化学地层等方面,初步建立中国的三叠纪综合地层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三大构造古地理区的岩石地层序列提出一个框架性的地层对比关系.综合分析表明,虽然经典的三叠纪生物和年代地层学研究是以菊石作为基础的,但牙形石在年代地层界线研究中更具有优势.中国仍具有竞争奥伦尼克阶底界和安尼阶底界GSSP的潜力.借助于二叠纪-三叠纪"过渡层"及相关生物-环境事件标志,结合叶肢介、脊椎动物、古植物等生物地层学研究,能够建立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对比关系.碳同位素已成为三叠纪海相地层的有效对比手段,而氧同位素(其所反映的温度变化)和锶同位素则可能是建立海、陆相地层联系的重要桥梁,但目前尚无陆相地层对照研究.鉴于中国三叠系大部分层段以及陆相地层尚难进行国际对比,当前提出的中国三叠纪海、陆相地层建阶方案,对中国三叠纪地层学及相关研究工作还是必要的,但需要在概念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并尽快加强研究,完善其定义.
喻洪津,戴进业[3](1985)在《藏南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文中认为一、前言藏南地区是否有晚二叠世地层的存在?是个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笔者根据新获得的一些牙形石资料,认为藏南地区存在晚二叠世的地层。 1981年,我们在藏南定日县帕卓区生米测制了二叠系—三叠系剖面(图1)。在帕卓
喻洪津,戴进业[4](1983)在《藏南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文中认为一、前言藏南地区是否有晚二叠世地层的存在?是个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笔者根据新获得的一些牙形石资料,认为藏南地区存在晚二叠世的地层。 1981年,我们在藏南定日县帕卓区生米测制了二叠系—三叠系剖面(图1)。在帕卓
杨守仁,郝维城,江大勇[5](2001)在《中国三叠纪牙形石的古生物地理分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中国三叠纪牙形石的地理分布、属种的分异度和特征属种的丰度 ,将中国三叠纪牙形石归属Kozur(1973)的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 ,在早—中三叠世 ,进一步二分为喜马拉雅生物亚省和华夏特提斯生物亚省 ,后者三分为西华夏特提斯生态区、东华夏特提斯生态区和右江生态区。在晚三叠世时 ,右江生态区已不复存在
吕政艺[6](2018)在《湖北恩施与克什米尔地区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叠-三叠纪(P-T)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的一次地球生物灭绝事件。大灾难之后,大约经历近1000万年才完成复苏,生态系统从底层至顶层逐步重建,产生了古生代型生态系结构向中生代型生态系结构转变。为了揭示大绝灭之后生物准确的复苏时间和速率,控制早三叠世地层的高分辨率时间尺度显得尤为重要。在P-T之交集群灭绝事件中,牙形石没有发生科级和属级的灭绝事件,使得其在二叠-三叠系地层界线的研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高精度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及其化石带的建立能够给古生代-中生代大灭绝事件及其后生物的复苏过程提供精确的时间框架,为实现在不同的海洋沉积环境之间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出露完好的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剖面。这些剖面具有清晰的地质记录以及丰富的生物化石材料,因此华南地区成为进行详细的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研究的理想地区。然而,与下扬子和上扬子区相比,中扬子区的鄂西地区尚缺少系统的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P-T之交鄂西建始、甘溪剖面古地理处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北缘斜坡上,而瑞坪剖面则位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上,这些剖面具有保存完整的连续海相沉积地层系列,是研究P-T界线至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以及沉积环境的理想剖面。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剖面在P-T之交位于冈瓦纳北缘,新特提斯洋的南侧,拥有与华南不同的古地理沉积环境,曾是二叠-三叠系界线GSSP候选剖面之一,被视为研究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PTB)最理想的剖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剖面的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已有较多报道。然而,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近三十年该剖面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工作受阻甚至一度停止,而煤山GSSP剖面已成为PTB研究的经典剖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丰富下三叠统牙形石资料,提高鄂西地区与克什米尔地区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划分对比精度,并提供精确的时间格架。本论文选择鄂西地区建始、甘溪和瑞坪剖面以及位于冈瓦纳北缘的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剖面进行系统的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在研究剖面建立了高精度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同时探讨研究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和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划分,进而与煤山剖面和全球印度阶-奥伦尼克阶GSSP候选剖面——安徽巢湖、印度Spiti剖面等进行广泛对比。研究区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成果主要如下:1.在鄂西地区建立了完善的高精度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首次在研究剖面建立的关键牙形石带包括:1)Hindeodus parvus带,2)Isarcicella staeschei带,3)Hindeodus postparvus带,4)Hindeodus sosioensis带,5)Clarkina planata带,6)Neoclarkina aff.discreta带,7)Neospathodus dieneri带,和8)Novispathodus waageni带。其中,在建始剖面上二叠统长兴阶还建立了:Clarkina yini带,Clarkina meishanensis带,和Hindeodus changxingensis带;在瑞坪剖面P-T之交建立的4个牙形石带,填补了瑞坪剖面该时期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的空白。同时,在建始和甘溪剖面下三叠统中识别出丰富的Neospathodus dieneri分子的三种形态模式,并根据其不同的地层延限,首次在该剖面建立的Neospathodus dieneri带中清晰地分离出Ns.dieneri Morphotype 1亚带,Ns.dieneri Morphotype 2亚带和Ns.dieneri Morphotype 3亚带,有效提高了地层划分对比精度。2.首次在鄂西建始剖面根据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分子的首现位置将该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精确标定在136-2层。同时,在甘溪剖面亦首次识别出P-T之交的代表性分子Hindeodus parvus和Isarcicella staeschei,对探讨甘溪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瑞平剖面P-T之交微生物岩中识别出的Hindeodus parvus和Isarcicella lobata分子对探讨微生物岩的时代亦具有重要意义。3.在建始剖面首次识别出丰富的牙形石Novispathodus waageni的亚种Novispathodus waageni eowaageni分子,并根据Nv.waageni eowaageni的首现位置将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精确标定于225层+40 cm处。目前,在甘溪剖面尚未识别出Nv.waageni eowaageni,暂时根据Nv.waageni首现位置将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划在甘溪剖面第64层,距离大冶组底152.34 m的位置。4.本研究在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剖面上二叠统顶部至下三叠统自下而上建立了7个牙形石带分别为:Hindeodus parvus带,Isarcicella staeschei带,Neoclarkina krystyni带,Neospathodus dieneri带和Novispathodus waageni带,Novi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带,Triassospathodus homeri带。根据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首现位置将二叠-三叠系划在E2段52层中部位置,距离E2底部80 cm处,是该剖面已报道的Hindeodus parvus首现的最低位置。同时在该剖面识别出了可作为斯密斯—斯帕斯阶界线划分标志的牙形石Novi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分子。5.本研究根据建始剖面获得的牙形石材料,分别探讨了Novispathodus waageni eowaageni以及Eurygnathodus costatus可能的个体发生及演化过程。建始剖面识别出的Nv.waageni eowaageni分子极大地丰富了已见报道的Nv.waageni eowaageni化石材料,为开展IOB牙形石的分异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材料;是对巢湖剖面报道的Nv.waageni eowaageni的丰富和补充,同时也成为Nv.waageni eowaageni广泛分布的佐证。为国际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研究提供新的化石支持材料的同时,也为巢湖剖面争取确定为全球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GSSP剖面做出新的贡献。此外,根据在建始剖面IOB层位别出的丰富Eurygnathodus costatus分子,提出和描述了其可能经历的A、B、C、D 4个个体发生及演化阶段的特征,以及其可作为定义IOB辅助标志的重要地层意义,是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研究以及该时期牙形石的分异演化研究的新成果。6.通过本研究,对鄂西和克什米尔地区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牙形石组合面貌获得了总体认识。研究剖面所建立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可与煤山全球二叠-三叠系层型剖面(GSSP)和下三叠统经典剖面——安徽巢湖剖面以及印度Spiti剖面等能进行全球广泛的对比,有效地提高研究区早三叠世地层划分对比精度。为研究该时期牙形石的分异、演化研究提供良好素材,在丰富华南以及克什米尔下三叠统牙形石化石资料的同时为P/T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精确的时间格架。
王成源[7](1995)在《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与生物地层界线》文中提出在研究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时,应严格地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区分开来。而定义生物地层界线时,也不应与“过渡层”或“混生层”的概念相连。在浙江长兴煤山,“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应为事件地层界线,界线层2的中部应为生物地层界线,比事件地层界线高15cm。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应以HindeodusparousMorphotypel的首次出现为准。在H.parvusM.1缺乏的地区可以Clarkinachangxingensis,C.deflects,C.dicerocarinata,Clarkinasp.nov,Hindeoduslatidentatus,H.typicalis.H.changxingensissp.nov等种的绝灭和HindeodusparvusM.2,H.turgidus,Ophiceras,Claraiawangi首次出现作为确定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的辅助标准。这一生物地层界线恰在连续的单相地层中,完全符合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要求。因此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世界上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
张少文[8](2021)在《藏北地区中—晚二叠世古生物和地层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特提斯构造域的中—上二叠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中—上二叠统是中东地区特大油气田的重要产油气层位。青藏高原位于特提斯域东段,属于特提斯构造域中亚段的一部分,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特征。对于青藏高原来说,目前认为油气勘探有利层位主要集中在中生界,对于古生界油气资源勘探并未有足够的重视。为了能够科学地评价青藏高原藏北地区中—上二叠统油气前景,本次选取拉萨地块松哑来嘎剖面、南羌塘地块萨门雄剖面、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强公村剖面以及北羌塘地块热觉茶卡西南剖面中—上二叠统地层为研究对象,从生物地层、古地理、油气勘探评价三个方面分析,取得以下研究进展:地层学方面:(1)完善了拉萨地块中—上二叠统地层序列。在拉萨地块阿索乡松哑来嘎剖面新建了上二叠统阿索组,阿索组以灰岩为主,是一套含有生物碎屑灰岩和含燧石结核灰岩的地层。阿索组的发现表明了拉萨地块的上二叠统不但有碳酸盐岩台地斜坡相的文布当桑组和蒸发岩台地相的木纠错组,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正常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2)完善了南羌塘地块中—上二叠统地层序列。在萨门熊剖面的龙格组之上识别出一段大化石稀少的含燧石结核灰岩和白云岩。其中,含燧石结核灰岩的地层对比为文布当桑组,白云岩为主的地层对比为孜狮桑组,在白云岩下部发现有二叠纪Iranophyllum xainzaense Lin珊瑚化石,表明孜狮桑组时代下限下沿到晚二叠世。孜狮桑组与下伏文布当桑组整合接触。(3)修订了雅鲁藏布江地层区中二叠统浪错组时代上限。根据腕足类化石时代认为浪错组时代上限已经达到晚二叠世;浪错组与上覆下三叠统穷果群之间为整合接触,强公村剖面的发现完善了雅鲁藏布江地层区中二叠统—下三叠统连续海相沉积序列。生物古地理方面:根据底栖生物所指示的环境意义,认为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中—晚二叠世处于南纬30°内的低纬度区域;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中—上二叠统具有相同的地层序列,具有相似的底栖生物类型,根据生物组合的特征和地层序列,认为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中—晚二叠世相互连在一起,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共同位于南纬30°以内的低纬度区域,具有较高的海洋生产力。油气勘探评价方面:古格层系下组合是藏北地区中—晚二叠世重要的油气勘探层。在沉积环境上与中东、四川普光油气田等产油气地区相似,藏北地区中二叠统以下拉组、龙格组碳酸盐岩沉积为代表,在区域内广泛分布;上二叠统是以阿索组、文布当桑组、木纠错组为代表的浅海碳酸盐岩相、碳酸盐岩斜坡相、白云岩蒸发相为代表的交互相带沉积。拉萨地块的正常碳酸盐岩台地相和蒸发岩台地相的过渡地带,是具有生油层性质的阿索组生物碎屑灰岩和具有储油层性质的木纠错组白云岩形成的交互相带组合,在海平面升降作用的影响下,形成垂向的叠置和不同岩性横向上尖灭,有利于油气生成和就近储存,形成岩性油气藏。
张予杰,张以春,王冬兵,苟正彬[9](2021)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前寒武系及古生界岩石地层组成和时代特征》文中提出对青藏高原中南部北羌塘、南羌塘、冈底斯、仲巴、喜马拉雅和昌都6个地区前寒武系及古生界岩石地层的组成和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117个群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组合和时代特征,梳理地层划分对比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通过调查认为,前人划定的前寒武纪基底大多不再具有典型的变质或结晶基底特征,北羌塘可能具有相对稳定的基底,下古生界包括部分奥陶系和志留系,上古生界不整合在下古生界之上,发育早泥盆世晚期地层及中—上泥盆统、上石炭统和二叠系。南羌塘地区基底性质不明,下古生界以"残块"形式出露在玛依岗日一带,上古生界在南羌塘地区西部和东部一带表现样式不同,在西部日土一带具稳定沉积特点,东部双湖一带为"基质+块体"的俯冲增生杂岩。冈底斯地区,拉萨地块(中部)和聂荣微地体具前寒武纪基底,新元古代末—寒武纪发育一套"双峰式"火山岩,奥陶系可能不整合在前奥陶系之上,奥陶纪—二叠纪均为海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仲巴微地体自下而上可由上震旦系—寒武系片岩构造层、奥陶系—泥盆系变质碳酸盐岩构造层、石炭系—二叠系构造层组成。喜马拉雅地区具有较稳定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中奥陶世—晚二叠世均沉积一套海相地层。昌都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系基底,下古生界仅零星出露下奥陶统和志留系,上古生界除乐平统与瓜德鲁普统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外,其余均为较连续的海相沉积地层。
沈树忠,张华,张以春,袁东勋,陈波,何卫红,牟林,林巍,王文倩,陈军,吴琼,曹长群,王玥,王向东[10](2019)在《中国二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文中研究指明二叠纪发生了一系列全球性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建立一个高精度的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是阐明这些重大事件因果关系的基础.国际二叠纪年代地层系统分为3统(乌拉尔统、瓜德鲁普统和乐平统)和9个阶,在中国分为3统(船山统、阳新统、乐平统)和8个阶,除乐平统以外,船山统和阳新统与国际标准划分时限有很大不同.二叠纪历经约4700万年,底界以牙形类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首现为标志,绝对年龄约为(298.9±0.15)Ma,顶界以牙形类Hindeodus parvus的首现为界,绝对年龄约为(251.902±0.024)Ma.二叠系在中国可识别出35个牙形带、23个?带、17个放射虫带和20个菊石带,其中华南瓜德鲁普统和乐平统牙形类化石带可作为国际对比的标准.二叠纪δ13Ccarb变化趋势表明在二叠纪最末期有一次3~5‰的快速负漂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对比,但其他时段可能或多或少受到后期成岩作用影响或仅具有地方性效应.牙形类的δ18Oapatite变化趋势表明从石炭纪晚期至空谷期处于一个较冷的时期,空谷晚期开始气候逐渐变暖.长兴期是一个气候较冷期,在二叠纪末有一次8~10°C的快速升高,这次温度升高全球同时发生.87Sr/86Sr比值由阿瑟尔初期的0.7080持续降低至卡匹敦晚期的最低值0.7068~0.7069;乐平世则持续上升,到二叠-三叠系界线处,87Sr/86Sr比值达到0.70708.磁性地层以沃德阶中部Illawarra反向为界,以下称为Kiaman超级反向极性带,以上称为二叠-三叠纪超级混合极性带.瓜德鲁普世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卡匹敦晚期,持续时间长.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于约(251.941±0.037)Ma,是突发性的.瓜德鲁普世末期的大海退在华南地区主要发生在Jinogondolella xuanhanensis至Clarkina dukouensis带之间;二叠纪最末期从大海退转入快速海侵发生在Hindeodus changxingensis-Clarkina zhejiangensis带内.二叠纪是一个古地理区系强烈分异的时期,中国各大区的海陆相二叠系对比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藏南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南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三、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一节 西藏石炭-二叠系的研究历史 |
第二节 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古生物地层区系划分 |
第三节 西藏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地层和古生物特色 |
第四节 冈瓦纳-特提斯过渡相区的石炭-二叠系研究意义 |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 |
第六节 主要研究剖面和工作重点介绍 |
第二章 拉萨地区旁多群形成环境与时代的研究 |
第一节 拉萨地区石炭-二叠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二节 旁多群地层层序的完善 |
第三节 旁多群的沉积构造、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解释 |
第四节 坠石在旁多群中的发现及意义 |
第五节 生物地层和地层年代 |
第六节 旁多群的划分和对比 |
第三章 申扎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研究及其意义 |
第一节 申扎地区石炭-二叠系的地层划分 |
第二节 沉积特征和环境解释 |
第三节 古生物及地层时代的研究现状及争论焦点 |
第四节 永珠组下部的混生微古植物群 |
第五节 腕足类和牙形石时代意见的分歧 |
第六节 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研究意义 |
第七节 扎杠-木纠错剖面中上二叠统的地层和古生物研究 |
第四章 夏岗江混生植物群及其地层时代新解 |
第一节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二节 坚扎弄组和敌布错组的孢粉学研究 |
第三节 敌布错组下伏地层中三叠纪牙形石的发现 |
第五章 狮泉河地区中、上二叠统牙形石的发现 |
第一节 羊尾山剖面那子夺波组顶部的牙形石动物群 |
第二节 左左地区羊尾山组和左左组的牙形石动物群 |
第六章 羌南-保山地层区石炭-二叠系的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羌南地层小区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序列 |
第三节 保山地层小区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序列 |
第四节 Rabeignathus 牙形石动物群发现的意义 |
第五节 丁家寨组时代下限的新认识 |
第七章 石炭-二叠纪古生物群和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规律、成因及其意义的探讨 |
第一节 古生物群时空演化规律 |
第二节 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规律 |
第三节 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的成因 |
第四节 地层古生物学和构造学意义 |
第八章 青藏高原三叠系时空格架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
第一节 西藏三叠系研究的新进展 |
第二节 夏岗江植物群时代修订和江让组发现的意义 |
第三节 三叠系的时空格架及其演化过程 |
第四节 西藏三叠系研究的地质意义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实测剖面描述 |
图版说明 |
图版 |
(2)中国三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三叠纪年代地层研究历史和现状 |
3 中国三叠纪综合地层框架 |
3.1 中国三叠纪年代地层框架 |
3.1.1 印度阶 (Induan) |
3.1.2 奥伦尼克阶 (Olenekian) |
3.1.3 安尼阶 (Anisian) |
3.1.4 拉丁阶 (Ladinian) |
3.1.5 卡尼阶 (Carnian) |
3.1.6 诺利阶 (Norian) 和瑞替阶 (Rhaetian) |
3.2 中国三叠纪生物地层框架 |
3.2.1 中国海相三叠纪生物地层框架 |
3.2.2 中国陆相三叠纪生物地层框架 |
3.3 中国三叠纪磁性地层框架 |
3.4 中国三叠纪化学地层框架 |
3.5 中国三叠纪岩石地层对比框架 |
4 结论和问题讨论 |
4.1 三叠纪年代地层系统及中国建阶 |
4.2 三叠纪年代地层对比及生物-环境-年代地层研究 |
4.3 三叠纪年代地层框架及延伸研究 |
(5)中国三叠纪牙形石的古生物地理分区(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 言 |
二、中国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理分区的范围与特征 |
1. 喜马拉雅生物亚省 |
2. 华夏特提斯生物亚省 |
(1) 东部华夏特提斯生态区 (简称东华夏生态区) |
(2) 右江生态区 |
(3) 西部华夏特提斯生态区 (简称西华夏生态区) |
三、中国中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理分区的范围与特征 |
四、中国晚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理分区的范围与特征 |
(6)湖北恩施与克什米尔地区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 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剖面介绍 |
2.1 交通概况 |
2.2 古地理概况 |
2.3 剖面介绍 |
2.3.1 建始剖面 |
2.3.2 甘溪剖面 |
2.3.3 瑞坪剖面 |
2.3.4 Guryul Ravine剖面 |
第三章 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 |
3.1 建始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 |
3.2 甘溪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 |
3.3 瑞坪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 |
3.4 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 |
第四章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和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 |
4.1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对比 |
4.1.1 建始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
4.1.2 甘溪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
4.1.3 瑞坪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
4.1.4 Guryul Ravine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
4.1.5 研究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与煤山剖面对比 |
4.2 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及对比 |
第五章 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牙形石演化 |
5.1 牙形石Novispathodus waageni eowaageni演化 |
5.1.1 牙形石Nv. w. eowaageni与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 |
5.1.2 牙形石Nv. w. eowaageni个体发生及演化 |
5.2 牙形石Eurygnathodus costatus个体发生及演化 |
5.2.1 牙形石Eurygnathodus costatus与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 |
5.2.2 Eurygnathodus costatus个体发生及演化特征 |
5.2.3 牙形石Eurygnathodus costatus的沉积环境 |
第六章 系统描述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图版说明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表 |
(8)藏北地区中—晚二叠世古生物和地层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概况 |
2.2 研究区二叠系地层研究概况 |
2.3 西藏二叠纪海相地层化石带的划分 |
第三章 研究剖面描述 |
3.1 热萨乡强公村剖面 |
3.2 松垭来嘎剖面 |
3.3 萨门雄剖面 |
3.4 热觉茶卡西南剖面 |
第四章 生物化石组成和时代 |
4.1 强公村剖面生物化石组成和时代 |
4.2 松垭来嘎剖面生物化石组成和时代 |
4.3 萨门雄剖面生物化石组成和时代 |
4.4 热觉茶卡西南剖面生物化石组成和时代 |
4.5 藏北地区中—上二叠统地层研究新进展 |
第五章 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中—晚二叠世古地理位置和相对位置关系研究 |
5.1 前人的认识 |
5.2 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中—晚二叠世古地理位置分析 |
5.3 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中—晚二叠世相对位置远近分析 |
第六章 藏北地区中—上二叠统油气前景浅析 |
6.1 藏北地区晚二叠世处于全球烃源岩有利相区 |
6.2 拉萨地块上二叠统具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条件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青藏高原中南部前寒武系及古生界岩石地层组成和时代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前寒武系 |
1.1 羌塘—昌都地区 |
1.2 冈底斯地区 |
1.2.1 聂荣岩群 |
1.2.2 念青唐古拉岩群和林芝岩群 |
1.2.3 松多岩群 |
1.2.4 德玛拉岩群 |
1.3 喜马拉雅地区 |
1.3.1 南迦巴瓦岩群 |
1.3.2 聂拉木岩群 |
1.3.3 拉轨岗日群 |
2 下古生界 |
2.1 北羌塘地区 |
2.2 南羌塘地区 |
2.3 冈底斯地区 |
2.3.1 扎欠群、波密群 |
2.3.2 他多组、扎扛组 |
2.3.3 拉塞组、雄梅组、知洼作古组、刚木桑组 |
2.3.4 桑曲组、拉久弄巴组 |
2.3.5 申扎组、德悟卡下组、扎弄俄玛组、东卡组 |
2.4 仲巴地区 |
2.5 喜马拉雅地区 |
2.5.1 肉切村(岩)群 |
2.5.2 甲村群、红山头组 |
2.5.3 石器坡组、普鲁组 |
2.6 昌都地区 |
2.6.1 酉西岩群 |
2.6.2 青泥洞组、恰拉卡组、察共组 |
3 上古生界 |
3.1 北羌塘地区 |
3.1.1 拉竹龙组、平沙沟组 |
3.1.2 日湾茶卡组、月牙湖组、瓦垄山组 |
3.1.3 冈玛错组、长蛇湖组、红山湖组 |
3.1.4 雪源河组、热觉茶卡组 |
3.2 南羌塘地区 |
3.2.1 长蛇山组 |
3.2.2 擦蒙组、展金组、曲地组、吞龙共巴组 |
3.2.3 龙格组 |
3.2.4 鲁谷组 |
3.2.5 吉普日阿群 |
3.3 冈底斯地区 |
3.3.1 达尔东组、查果罗玛组 |
3.3.2 松宗群、龙果扎普组、布玉组、贡布山组 |
3.3.3 永珠组 |
3.3.4 旁多群 |
3.3.5 拉嘎组 |
3.3.6 乌鲁龙组 |
3.3.7 昂杰组 |
3.3.8 下拉组、洛巴堆组 |
3.3.9 木纠错组 |
3.3.10 蒙拉组和列龙沟组 |
3.4 仲巴地区 |
3.4.1 先钦组、曲门夏拉组、马攸木群、纳登尔组 |
3.4.2 哲弄组、滚江浦组、普次丁组与康拓组、拉沙组 |
3.4.3 岗珠淌组、仲巴组和卡扎勒组 |
3.4.4 西兰塔组和姜叶玛组 |
3.5 喜马拉雅地区 |
3.5.1 凉泉组和波曲组 |
3.5.2 亚里组和纳兴组 |
3.5.3 基龙组 |
3.5.4 曲布组、曲布日嘎组和色龙群 |
3.5.5 雇孜组、破林浦组、比聋组、康马组、白定浦组和江浦组 |
3.6 昌都地区 |
3.6.1 嘉玉桥岩群 |
3.6.2 海通组、丁宗隆组和卓戈洞组 |
3.6.3 乌青纳组、马查拉组和骛曲组 |
3.6.4 里查组、莽错组和交嘎组 |
3.6.5 妥坝组、卡香达组和夏牙村组 |
4 讨 论 |
4.1 北羌塘地块与甜水海地块、昌都地块的地层划分对比问题 |
4.2 南羌塘“地块”古生代地层沉积相带对比等问题 |
4.3 冈底斯、喜马拉雅地区古生代地层对比等问题 |
5 结 论 |
(10)中国二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二叠系研究历史回顾 |
3 二叠纪高分辨率生物地层 |
3.1 牙形类 |
3.2 ?类 |
3.3 放射虫 |
3.4 菊石 |
3.5 腕足类 |
3.6 珊瑚类 |
4 地质年代学 |
5 磁性地层 |
6 化学地层 |
6.1 δ13Ccarb同位素 |
6.2 δ18Oapatite同位素 |
6.3 锶 (87Sr/86Sr) 同位素 |
7 中国二叠纪主要地层大区对比 |
7.1 华南地区 |
7.2 华北地区 |
7.3 内蒙-东北过渡区 |
7.4 塔里木和吐哈盆地 |
7.5 基墨里地块群 |
7.6 藏南喜马拉雅地区 |
8 总结、存在问题和展望 |
8.1 二叠纪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的时间 |
8.2 存在问题和展望 |
四、藏南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D]. 纪占胜.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6(01)
- [2]中国三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童金南,楚道亮,梁蕾,舒文超,宋海军,宋婷,宋虎跃,吴玉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 [3]藏南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J]. 喻洪津,戴进业.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1)
- [4]藏南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A]. 喻洪津,戴进业.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6)——地层·古生物——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一), 1983
- [5]中国三叠纪牙形石的古生物地理分区[J]. 杨守仁,郝维城,江大勇. 古地理学报, 2001(03)
- [6]湖北恩施与克什米尔地区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D]. 吕政艺.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7]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与生物地层界线[J]. 王成源. 古生物学报, 1995(02)
- [8]藏北地区中—晚二叠世古生物和地层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 张少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9]青藏高原中南部前寒武系及古生界岩石地层组成和时代特征[J]. 张予杰,张以春,王冬兵,苟正彬. 地质通报, 2021
- [10]中国二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沈树忠,张华,张以春,袁东勋,陈波,何卫红,牟林,林巍,王文倩,陈军,吴琼,曹长群,王玥,王向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