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硫酸盐蒽醌浆和烧碱蒽醌浆的漂白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程合丽[1](2011)在《玉米秆半纤维素的分离表征及硫酸酯化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纤维是造纸行业的主要原料,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组分构成。然而,在碱法制浆过程中,大部分半纤维素随木质素进入黑液,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还给黑液碱回收带来困难。与制浆造纸相结合的生物质精炼的提出为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即在制浆之前将半纤维素预先分离,用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替代化石基燃料或合成材料,一定程度上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剩余原料仍用于制浆造纸。基于上述理念,本文以玉米秆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出其中的半纤维素,考察了分离半纤维素后玉米秆的制浆造纸性能。对分离得到的半纤维素的结构进行了探索,并将其用于木聚糖硫酸酯的合成,研究了木聚糖硫酸酯的抗凝血效果。利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对玉米秆中半纤维素进行了提取,检测了提取液中糖类的组分及含量,对提取半纤维素后的玉米秆进行碱法制浆及纸浆TCF漂白,并考察了预提取对制浆黑液中二氧化硅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玉米秆半纤维素提取液的主要组分为木聚糖,随着温度的升高及碱浓的增大,半纤维素得率逐渐上升;经半纤维素提取后,玉米秆烧碱-蒽醌浆的物理性能如紧度、裂断长及耐破指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白度提高,撕裂指数也明显增大,TCF漂白浆变化趋势与未漂浆相似。制浆前碱预提取半纤维素可以显著降低黑液中二氧化硅含量,在液比1:5,碱浓为100g/L,温度为75OC,提取时间为2h时,二氧化硅去除率可达80%以上,此时半纤维素得率为88.2%。利用相同摩尔浓度的KOH和NaOH溶液在相同温度、时间及液比的条件下提取半纤维素,比较了预提取效果及其后的制浆漂白性能,发现摩尔浓度相同时,KOH溶液比NaOH溶液更有利于半纤维素的溶出,而且所得纸浆的物理性能比NaOH为抽提溶剂时要强。对提取半纤维素后玉米秆烧碱蒽醌浆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碱预提取能够降低纸浆纤维表面有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特征的物质的含量,暴露出更多的纤维素纤维,对其后的纸浆漂白十分有利。利用热水提取玉米秆中半纤维素,研究了温度、保温时间的变化对糖类组分的溶出及其降解产物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生成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及保温时间的增加,提取液中各糖得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则始终上升;采用H-因子对糖类的溶出和糠醛、羟甲基糠醛的生成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为获取尽可能多的半纤维素多糖,LogH应控制在3.10-3.15之间;采用Saeman模型研究了戊聚糖降解的动力学过程,得出戊聚糖降解和戊糖降解的活化能,分别为170.87kJ/mol和154.58 kJ/mol,根据糖类溶出规律、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生成规律确定出热水预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60保温180min,此时提取液中总糖和戊糖得率分别为62.2%(对原料中半纤维素)和60.5%(对原料中戊聚糖),在此条件下对热水提取后的玉米秆进行制浆漂白,发现热水提取后玉米秆制浆漂白性能下降。以KOH溶液为溶剂,从玉米秆中分离出半纤维素,利用浓度为10g/L的H2O2溶液对分离的半纤维素进行纯化,研究了半纤维素的主要化学组分,采用UV、FT-IR、TG、GPC、NMR等测试技术对半纤维素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半纤维素为(1→4)-β-D联接的木聚糖为主链、同时在C2或C3的羟基上含有α-L-阿拉伯糖的阿拉伯糖基木聚糖。以分离的半纤维素为原料,在离子液体中与丁二酸酐酯化反应,利用FT-IR及1H NMR对酯化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产物有较强的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能力。以自制半纤维素为原料,LiCl为催化剂,与三氧化硫?吡啶复合物在均相体系中酯化反应合成木聚糖硫酸酯,研究了反应溶剂(DMF、FA和DMSO)、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三氧化硫?吡啶复合物与木糖单元的摩尔比对产物取代度及分子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及反应时间的延长,产物的取代度和分子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摩尔比的增大,酯化产物的取代度迅速增大,以DMF和FA为反应溶剂所得产物的分子量增大,而以DMSO为溶剂时产物的分子量随摩尔比的增加而降低。利用UV、FT-IR、TG、GPC、NMR和AFM对木聚糖硫酸酯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木聚糖硫酸酯的紫外光谱与抗凝血药物肝素钠有相同的吸收峰,红外光谱在1260cm-1和810cm-1处出现新的吸收峰,说明硫酸基团已成功引入半纤维素,TG结果表明经酯化后,产物热稳定性略有下降,分解温度比半纤维素低;NMR分析结果表明酯化反应主要在C2、C3的羟基上进行,且C2位上羟基的硫酸化能力优于C3;AFM观察结果发现分子量大的样品能够形成多孔网状钠米超薄膜,分子量较小时,膜表面较为光滑且很难发现孔洞。对木聚糖硫酸酯的抗凝血活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取代度和分子量对抗凝活性的影响,对抗凝机理及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只有在取代度达到一定值后木聚糖硫酸酯才具有抗凝血活性,且主要是通过影响内源性凝血途径起到抗凝的作用。当木聚糖硫酸酯取代度大于1时,用量仅为5μg/mL即有良好的抗凝血效果,达到甚至超过肝素钠的作用效果。
戈玮玮,张曾,郭薇[2](2010)在《水预水解提取半纤维素对碱法桉木浆H2O2漂白的影响》文中提出由水预水解提取半纤维素后的桉木片和原木片分别通过烧碱-蒽醌法和硫酸盐法蒸煮获得4组浆料,分析了浆料中铜、锰、铁含量,比较了不同条件H2O2漂白后的浆料白度及H2O2消耗。研究结果表明,水预水解提取半纤维素的木片,其碱法浆在H2O2漂白中的可漂性明显提高,相同漂白条件下浆料白度提高了47个白度单位,漂至相同白度时H2O2的消耗量明显降低。木片的水预水解使其碱法浆中的Cu、Mn含量明显降低。对浆料进行漂前预处理使4种浆料样品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处于相近水平,但相同条件下H2O2漂白后白度有明显差别。
尼瓦尔,付时雨,詹怀宇[3](2003)在《芦苇的生物化学制浆及漂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白腐菌Cyathusstercoreus ,PanusconchatusG0 33 5a ,Pleurotusflorida固体发酵预处理芦苇 ,并且采用烧碱 蒽醌法制备化学浆。结果表明 :经过PanusconchatusG0 33 5a和Pleurotusflorida固体发酵预处理后制备的烧碱 蒽醌浆的卡伯值分别下降约 1 1 %和 2 4 % ,白度分别提高约 1 0 %和 33% ,粘度分别提高约 8%和 5% ,蒸煮用NaOH消耗量减少 ,得率分别提高约 6 %和 30 % ,而用Cyathusstercoreus处理后的芦苇所制烧碱 蒽醌浆的白度和粘度要低于未经发酵处理的对比浆的白度和粘度 ,卡伯值高于对比浆 ,且浆得率降低 ,NaOH消耗量增大。这个结果表明Pleurotusflorida和PanusconchatusG0 33 5a对芦苇木素有良好的选择性降解能力
鲁南,沈锋,王胜丹,杨桂花,陈嘉川[4](2016)在《巨菌草的木素及半纤维素分析》文中提出通过碱性硝基苯氧化法测定巨菌草原料中木素结构单元的比例,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巨菌草纤维的超微结构和木素分布情况;采用红外光谱研究了巨菌草原料中木素的结构,并与常规的硫酸盐浆和烧碱-蒽醌浆中残余木素结构进行了对比;使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巨菌草原料半纤维素的组成。结果显示,巨菌草原料中愈创木酚基木素结构单元含量较高,达75.63%,对羟苯基木素结构单元和紫丁香基木素结构单元含量较少,分别为10.52%和13.85%。通过TEM观察巨菌草纤维超微切片,巨菌草纤维次生壁外层(S1)较薄;纤维细胞次生壁中层(S2)较厚,占据了细胞壁厚度的大部分,约为S1层的4倍左右,占细胞壁的80%以上;而次生壁内层(S3)最薄。离子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木糖是巨菌草原料半纤维素中最主要的单糖,其含量为56.84%,其次为葡萄糖,其含量为42.48%,阿拉伯糖极少,仅为0.66%;未检测到甘露糖和半乳糖,说明巨菌草原料半纤维素中含痕量或不含甘露糖和半乳糖。
艾尼瓦尔,付时雨,詹怀宇[5](2002)在《白腐菌预处理芦苇制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腐菌Cyathusstercoreus,PanusconchatusG0 33- 5a ,Pleurotusflorida发酵预处理芦苇 ,然后制备化学浆。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PanusconchatusG0 33- 5a和Pleurotusflorida固体发酵预处理后制备的烧碱 -蒽醌浆白度和粘度均有所提高 ,Kappa值下降 ,而用Cyathusstercoreus处理后的芦苇所制烧碱 -蒽醌浆的白度和粘度要低于未经发酵处理的对比浆的白度和粘度 ,而Kappa值高于对比浆 ;其中Pleurotusflorida预处理的效果最好
苗成[6](2015)在《半纤维素抽提后蓝桉木片制浆的可行性》文中研究说明主要探讨预水解蓝桉木片烧碱-蒽醌法制浆工艺对制浆得率、卡伯值和白度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纸浆强度性能确定了最佳制浆条件,并与传统(未预水解蓝桉木片)烧碱-蒽醌法制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与传统烧碱-蒽醌浆相比,预水解蓝桉木片烧碱-蒽醌浆的卡伯值、得率和白度相近,强度性能相近或更好,还可以回收含有大量半纤维素抽提物的液相。原料预水解处理有利于蓝桉木片在更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烧碱-蒽醌法蒸煮。另外,预水解还可以改善纸浆其他性能。
何秋实,车大军,魏德津[7](2000)在《全秆红麻亚铵蒽醌浆与杨木喷碱磨木浆配抄新闻纸》文中指出研究了全秆红麻亚铵蒽醌浆、麦草烧碱蒽醌浆、龙须草硫酸盐浆、红麻皮硫酸盐浆与杨木喷碱磨木浆配抄新闻纸。实验室小长网机配抄实验结果表明,以 25%红麻亚铵浆、 15%麦草浆、 60%杨木磨木浆或以 35%~ 40%红麻亚铵浆、 60%~ 65%杨木磨木浆配抄的新闻纸,其主要物理性能可达到新闻纸国家标准 A级指标。
袁素娟[8](2019)在《高温水热微爆对杨木纤维结构及制浆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部分造纸企业对阔叶木如杨木、桉木等进行高温水热预处理,提取其中的部分半纤维素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功能糖等,然后再将预处理后的木质纤维进行制浆造纸。杨木经高温水热预处理,其微观结构形态发生变化,我们称之为微爆现象。将综合强度因子(CSF)作为高温水热预处理的宏观变量,研究不同CSF下杨木微爆现象的产生及各组分的降解规律。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微爆与各组分降解溶出的关联关系及对后续化学浆性能的影响。这将为后续的生物质精炼与制浆造纸技术的结合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利用综合强度因子(CSF)作为高温水热预处理的严重程度来平衡纤维素的酶糖化和木质素结构性质。得出:最佳CSF为8.37,半纤维素脱除率达到74.71%,预水解液中葡萄糖浓度为1.19 g/L。随后将预处理底物酶水解,酶糖化产率为83.92%。木质素结构性能优异,羟基(2.34 mmol/g的脂肪族羟基和2.43 mmol/g的酚羟基)和β-O-4芳基醚键(27.86%)的含量高。经数据分析发现,结晶度与比表面积之比相对于强度因子的变化量与微爆程度间存在导函数关系,由此我们首次提出了微爆系数(?)概念,并用来衡量微爆程度的大小,并将微爆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轻微微爆、严重微爆和抑制微爆。研究表明:杨木原料处于轻微微爆等级时,此状态下杨木各组分脱除量较低,预水解液中各成分含量基本为零;微爆严重级时,杨木三大组分的脱除率、预水解液中各组分出现显著变化,杨木各组分进入大量降解阶段。当在微爆抑制级时,微爆系数降低,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的再沉积、纤维塌陷等因素对微爆产生负作用,各组分的溶出呈缓慢增长或下降趋势。对不同微爆等级的杨木片进行烧碱蒽醌法和硫酸盐法蒸煮。发现微爆处理有助于烧碱蒽醌法和硫酸盐法制浆,所得浆料的细浆得率高,高锰酸钾值较低,但聚合度变小。轻微微爆处理后杨木烧碱蒽醌浆的白度稍有降低;严重微爆处理后,纸浆白度明显增加,由原料的28.47%增加到33.23%;在抑制微爆阶段成纸白度又有所降低。经抑制微爆处理后,假木素沉积、纤维塌陷抑制了微爆,阻碍了药液的渗透,假木素也消耗掉了部分药液。并且,杨木细胞壁中的微纤结构被破坏,纤维强度降低,使得浆料聚合度显著下降,由1647.21降至985.26。微爆对硫酸盐法制浆的影响规律与对烧碱蒽醌法的影响规律相似。
袁来全[9](2012)在《沙柳化学浆生物漂白工艺及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沙柳的生物结构、纤维形态以及沙柳纤维的制浆造纸性能。并通过对生物漂白对沙柳化学浆纤维形态、漂白性能和成纸强度性能的影响的研究,以及对纸浆中残余木素的结构变化的分析来探讨沙柳化学浆的生物漂白机理。首先对沙柳的化学组分进行了分析,采用光学显微镜(LM)和纤维质量分析仪(FQA)观察测定了沙柳的生物结构、细胞形态和纤维形态。沙柳的纤维素含量较高,达到了47.74%,木素含量低,与毛白杨、麦草相近。沙柳年轮较明显,木射线发达,导管分为单孔导管、两孔导管和三孔导管。沙柳纤维平均长度为0.52mm,属短纤维原料。但沙柳纤维的长宽比为35,壁腔比为0.47,且沙柳纤维的长度和宽度分布比较均一、细小组分含量较低。由此可见,沙柳是一种较理想的制浆造纸纤维原料。其次,对沙柳化学浆(KP浆)进行了木聚糖酶预处理,探讨了木聚糖酶预处理对沙柳KP浆漂白性能和成纸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木聚糖酶预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50℃,pH值7,浆浓8%,处理时间60min,酶用量10IU g-1绝干浆。木聚糖酶预处理可以改善沙柳KP的纸浆性能,纤维的平均长度增加,细小组分含量降低,白度和强度提高。随着酶用量的增加,沙柳KP浆的白度和强度指标均有所增加,不透明度、光散射系数和光吸收系数有所下降;当酶用量超过10IU g-1时,白度和强度有所下降,而不透明度、光散射系数和光吸收系数略有增加。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显示,木聚糖酶预处理可以提高纤维素结晶度,增加纤维的润胀和柔软性能,从而提高纸浆强度性能。最后,采用FTIR和核磁共振(31P-NMR)对木聚糖酶预处理前后纸浆中残余木素的各功能基团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激光光散射联机法(GPC-LS-RI)分析技术分析了木聚糖酶预处理对木素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木聚糖酶预处理后纸浆Klason木素、UV木素和总木素含量都有所降低。沙柳KP未漂浆和DP漂白浆残余木素中脂肪族羟基、总酚羟基和羧基含量都有所增加。而DP漂白过程中,纸浆残余木素中脂肪族羟基含量提高,总酚羟基含量大幅度降低,羧基含量略有升高。木聚糖酶预处理还会降低纸浆中残余木素分子量,木素多分散性有所提高,木素分子量分布变宽。
李洪才[10](2012)在《无硫溶解浆及其在黏胶纤维和Lyocell纤维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采用多功能碱法制浆工艺可生产出高纯度和高得率的溶解浆。水自水解(PH)或碱抽提(E)用于蒸煮前预处理,可以选择性脱除半纤维素。在氧脱木素后的冷碱抽提(CCE)段中分离半纤维素,蒽醌成功地替代了硫。通过这些改进对净化的溶解浆进行了TCF漂白和黏胶纤维及Lyocell纤维的应用测试。所有浆料均达到溶解浆的标准。另外,CCE浆漂白之后得率较高。浆料纤维形态变化(如细胞壁外层的超微结构、比表面积和侧向微纤丝聚集体尺寸)导致其常规黏胶纤维加工的反应性能降低。碱净化后的残余聚木糖具有较低的官能团含量和较高的分子质量,并明显截留在纤维素微纤丝聚集体中,使得半纤维素在标准黏胶纤维加工中不易浸渍。同时,碱净化工段不会明显影响浆料的反应性能,但会使纤维素的超微分子结构由纤维素Ⅰ部分转变为纤维素Ⅱ。然而,由于浆料在NMMO中的溶解性较大,所以这些浆料参数的差异并不影响Lyocell纤维的加工。实验室纺丝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常规黏胶纤维和Lyocell纤维均具有较高的纤维强度。
二、硫酸盐蒽醌浆和烧碱蒽醌浆的漂白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盐蒽醌浆和烧碱蒽醌浆的漂白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秆半纤维素的分离表征及硫酸酯化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质生物质的利用现状及前景 |
1.2.1 木质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 |
1.2.2 木质生物质向其他化学品的转化 |
1.2.3 以制浆造纸为平台的生物质精炼 |
1.2.4 木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前景 |
1.3 半纤维素研究现状 |
1.3.1 半纤维素的概念 |
1.3.2 半纤维素的类型 |
1.3.3 半纤维素与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的联接 |
1.3.4 半纤维素的分离 |
1.3.5 非木材半纤维素的改性 |
1.3.6 半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用途 |
1.4 玉米秆的利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
1.4.1 玉米种植分布 |
1.4.2 玉米秆在造纸工业的应用前景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NaOH 溶液提取玉米秆中半纤维素的研究 |
2.1 实验 |
2.1.1 原料、试剂和设备 |
2.1.2 玉米秆纤维形态及化学成分分析 |
2.1.3 半纤维素的提取 |
2.1.4 提取液中糖分的测定及得率的计算 |
2.1.5 制浆实验 |
2.1.6 漂白实验 |
2.1.7 黑液中硅含量的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玉米秆的纤维形态和化学组成 |
2.2.2 不同温度及作用时间对固形物溶出率的影响 |
2.2.3 NaOH 提取对糖类溶出率的影响 |
2.2.4 NaOH 预提取对烧碱-蒽醌法制浆及纸浆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 |
2.2.5 NaOH 提取对黑液中二氧化硅含量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KOH 与NaOH 溶液对玉米秆半纤维素提取及制浆漂白效果的对比 |
3.1 实验 |
3.1.1 原料、药品和主要设备 |
3.1.2 半纤维素的提取 |
3.1.3 提取液中糖类组分的检测 |
3.1.4 制浆及漂白实验 |
3.1.5 制浆废液中硅含量的测定 |
3.1.6 原料中半纤维素的分离精制 |
3.1.7 纸浆微观结构的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提取条件对固形物溶出率的影响 |
3.2.2 不同预提取条件下糖类的得率 |
3.2.3 半纤维素预提取对烧碱-蒽醌法制浆及纸浆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 |
3.2.4 不同预提取条件对NaOH-AQ 法制浆黑液中硅含量的影响 |
3.2.5 纤维超微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水预提取玉米秆半纤维素的研究 |
4.1 实验 |
4.1.1 原料和试剂 |
4.1.2 热水预提取 |
4.1.3 提取液中糖分的检测 |
4.1.4 提取液中糠醛及羟甲基糠醛的检测 |
4.1.5 糖类及糠醛和羟甲基糠醛得率的计算 |
4.1.6 制浆及漂白实验 |
4.1.7 制浆废液中硅含量的测定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不同温度及时间对提取液各组分溶出的影响 |
4.2.2 利用H-因子描述预提取过程中各组分的变化规律 |
4.2.3 热水预提取过程中戊聚糖水解动力学研究 |
4.2.4 糠醛生成动力学研究 |
4.2.5 热水预提取最佳工艺条件的选择 |
4.2.6 热水预提取玉米秆半纤维素对制浆漂白及黑液中硅含量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分离纯化及在离子液体中的均相改性研究 |
5.1 实验 |
5.1.1 实验原料、药品和设备 |
5.1.2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分离 |
5.1.3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提纯 |
5.1.4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表征 |
5.1.5 玉米秆半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改性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半纤维素的化学组成 |
5.2.2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紫外光谱 |
5.2.3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红外光谱 |
5.2.4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核磁共振分析 |
5.2.5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热稳定性 |
5.2.6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分子量 |
5.2.7 玉米秆半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均相酯化改性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玉米秆半纤维素均相硫酸酯化改性及产物抗凝血活性的研究 |
6.1 实验 |
6.1.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6.1.2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硫酸酯化 |
6.1.3 玉米秆半纤维素酯化产物的表征 |
6.1.4 半纤维素酯化产物抗凝血活性测定 |
6.1.5 发色底物法测定凝血酶活性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酯化条件对木聚糖硫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
6.2.2 木聚糖硫酸酯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
6.2.3 木聚糖硫酸酯紫外光谱分析 |
6.2.4 木聚糖硫酸酯的红外光谱分析 |
6.2.5 木聚糖硫酸酯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6.2.6 木聚糖硫酸酯的热重分析 |
6.2.7 木聚糖硫酸酯在不同溶剂中的微观成膜特性 |
6.2.8 木聚糖硫酸酯抗凝血常规指标测定及构效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水预水解提取半纤维素对碱法桉木浆H2O2漂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
1.1 原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浆料性质测定 |
1.3.2 漂白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预提取半纤维素对漂前浆料性质的影响 |
2.1.1 己烯糖醛酸糖含量 (CHexA) 与真实卡伯值 |
2.1.2 浆料中过渡金属含量的变化 |
2.2 预提取半纤维素对碱法浆料H2O2漂白的影响 |
2.2.1 不同浆料的漂白结果对比 |
2.2.2 不同m (NaOH) ∶m (H2O2) 下的漂白结果对比 |
2.2.3 漂白中H2O2消耗与白度的关系 |
3 结 论 |
(3)芦苇的生物化学制浆及漂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
1.1 原料、菌种及设备 |
1.2 固体发酵 |
1.3 烧碱-蒽醌法制浆 |
1.4 过氧化氢漂白 |
1.4.1 Q段 |
1.4.2 P段 |
1.5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烧碱-蒽醌浆蒸煮结果分析 |
2.1.1 白腐菌预处理对芦苇生物化学浆卡伯值的影响 |
2.1.2 白腐菌预处理对芦苇生物化学浆白度的影响 |
2.1.3 白腐菌预处理对芦苇生物化学浆粘度的影响 |
2.1.4 白腐菌预处理对耗碱量的影响 |
2.1.5 白腐菌预处理对浆得率的影响 |
2.2 木素结构分析 |
2.3 生物化学浆的过氧化氢漂白 |
2.3.1 卡伯值的变化 |
2.3.2 白度的变化 |
3 结 论 |
(5)白腐菌预处理芦苇制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原料 |
1.2 菌种 |
1.3 固体发酵 |
1.3.1 备种 |
1.3.2 发酵 |
1.3.3 发酵过程的控制 |
1.4 烧碱-蒽醌法制浆 |
1.5 LMS-QP漂白 |
1.5.1 LMS段 |
1.5.2 Q段 |
1.5.3 P1段 |
1.5.4 P2段 |
1.6 物理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蒸煮条件分析 |
2.1.1 Kappa值的变化 |
2.1.2 白度的变化 |
2.1.3 粘度的变化 |
2.1.4 黑液分析 |
2.1.5 浆得率分析 |
2.2 LMS-QP漂白分析 |
2.2.1 Kappa值的变化 |
2.2.2 白度的变化 |
3 结 论 |
(6)半纤维素抽提后蓝桉木片制浆的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 |
1.1原料 |
1.2实验方法 |
1.2.1预水解 |
1.2.2制浆实验设计 |
2结果与讨论 |
2.1原料化学成分 |
2.2纸浆及其性能 |
3结论 |
(8)高温水热微爆对杨木纤维结构及制浆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杨木的化学组成 |
1.2.1 纤维素 |
1.2.2 半纤维素 |
1.2.3 木质素 |
1.3 预处理技术 |
1.3.1 预处理的必要性 |
1.3.2 预处理方法 |
1.3.3 高温水热预处理 |
1.4 微爆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目的和意义 |
1.5.2 主要硏究内容 |
第2章 高温水热处理产生的微爆现象及对杨木组分的影响 |
2.1实验 |
2.1.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检测方法 |
2.1.4 预水解液中糖含量测定 |
2.1.5 其他降解产物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预处理前后杨木表面的形貌分析 |
2.2.2 高温水热预处理前后杨木组分分析 |
2.2.3 水解液中的糖含量 |
2.2.4 水解液中的其它降解产物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杨木高温水热预处理对纤维素酶糖化与木质素结构特征的影响 |
3.1 实验原料及方法 |
3.1.1 物料 |
3.1.2 预处理 |
3.1.3 纤维素的酶糖化 |
3.1.4 木质素的提取与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高温水热预处理的综合强度因子(CSF) |
3.2.2 纤维素的酶糖化 |
3.2.3 木质素结构表征 |
3.2.4 纤维素酶促糖化与木质素结构特征的平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爆与杨木组分降解溶出间的关系 |
4.1实验 |
4.1.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检测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高温水热预处理的综合强度因子(CSF)的设定 |
4.2.2 微爆系数 |
4.2.3 CSF对杨木固体组分的影响 |
4.2.4 CSF对杨木形貌结构的影响 |
4.2.5 CSF对预水解液中溶出组分的影响 |
4.2.6 CSF与杨木微爆的构效关系 |
4.2.7 临界点的验证及微爆程度与各组分降解规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爆对传统化学浆的影响 |
5.1 实验部分 |
5.1.1 原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检测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微爆等级对化学浆性能的影响 |
5.2.2 微爆等级对化学浆成纸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沙柳化学浆生物漂白工艺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造纸工业面临的形势 |
1.2 沙柳简介及其经济价值 |
1.3 沙柳在造纸业中的应用进展 |
1.4 生物漂白 |
1.4.1 白腐菌生物漂白 |
1.4.2 木素降解酶生物漂白 |
1.4.3 木聚糖酶生物漂白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目的 |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沙柳的生物结构 |
2.1 实验原料与分析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沙柳秆芯白度、基本密度及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 |
2.1.3 解剖结构的观察 |
2.1.4 细胞形态的观察 |
2.1.5 纤维形态的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沙柳秆芯白度、基本密度的测定及化学成分的分析 |
2.2.3 解剖结构的观察 |
2.2.4 细胞形态的观察 |
2.2.5 沙柳纤维形态参数的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木聚糖酶预处理对沙柳 KP 漂白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原料与分析方法 |
3.1.1 实验原料 |
3.1.2 酶处理和漂白方法 |
3.1.3 PFI 打浆 |
3.1.4 纤维质量分析 |
3.1.5 卡伯值测定 |
3.1.6 纸张抄造与检测 |
3.1.7 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分析 |
3.1.8 红外光谱分析 |
3.1.9 X 射线衍射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DP 漂白前木聚糖酶预处理的工艺条件 |
3.2.2 木聚糖酶预处理对沙柳 KP 未漂浆性能的影响 |
3.2.3 木聚糖酶预处理对 DP 漂白沙柳 KP 性能的影响 |
3.2.4 DP 漂白对沙柳 KP 性能的影响 |
3.2.5 扫描电镜观察 |
3.2.6 红外光谱分析 |
3.2.7 X 射线衍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木聚糖酶预处理后木素结构的变化 |
4.1 原料与方法 |
4.1.1 纸浆中木素含量测定 |
4.1.2 木素的分离 |
4.1.3 木素的乙酰化 |
4.1.4 红外光谱分析 |
4.1.5 磷谱核磁共振(31P-NMR)分析 |
4.1.6 凝胶渗透色谱-激光光散射联机法(GPC-LS-RI)测定木素分子量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纸浆中的木素含量分析 |
4.2.2 沙柳 KP 木聚糖酶生物漂白的木素红外光谱分析 |
4.2.3 沙柳 KP 木聚糖酶生物漂白的木素31P-NMR 谱图分析 |
4.2.4 沙柳 KP 木聚糖酶生物漂白的木素结构分析 |
4.2.5 沙柳 KP 木聚糖酶生物漂白过程中木素分子量的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无硫溶解浆及其在黏胶纤维和Lyocell纤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材料 |
1.1.1 溶解浆的制备 |
1.1.2 TCF漂白和冷碱抽提 (CCE) |
1.2 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溶解浆的性质 |
2.1.1 纤维素 |
2.1.2 半纤维素 |
2.1.3 细胞壁结构 |
2.2 黏胶纤维和Lyocell纤维的加工应用 |
2.2.1 标准黏胶纤维 |
2.2.2 Lyocell纤维 |
3 结论 |
四、硫酸盐蒽醌浆和烧碱蒽醌浆的漂白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秆半纤维素的分离表征及硫酸酯化改性的研究[D]. 程合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2]水预水解提取半纤维素对碱法桉木浆H2O2漂白的影响[J]. 戈玮玮,张曾,郭薇. 中国造纸学报, 2010(01)
- [3]芦苇的生物化学制浆及漂白研究[J]. 尼瓦尔,付时雨,詹怀宇. 中国造纸学报, 2003(02)
- [4]巨菌草的木素及半纤维素分析[J]. 鲁南,沈锋,王胜丹,杨桂花,陈嘉川. 中国造纸, 2016(08)
- [5]白腐菌预处理芦苇制浆的研究[J]. 艾尼瓦尔,付时雨,詹怀宇.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02(05)
- [6]半纤维素抽提后蓝桉木片制浆的可行性[J]. 苗成. 国际造纸, 2015(04)
- [7]全秆红麻亚铵蒽醌浆与杨木喷碱磨木浆配抄新闻纸[J]. 何秋实,车大军,魏德津. 纸和造纸, 2000(06)
- [8]高温水热微爆对杨木纤维结构及制浆性能的影响[D]. 袁素娟.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9)
- [9]沙柳化学浆生物漂白工艺及机理的研究[D]. 袁来全.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01)
- [10]无硫溶解浆及其在黏胶纤维和Lyocell纤维中的应用[J]. 李洪才. 国际造纸,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