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宁夏南部山区的集水农业

浅谈宁夏南部山区的集水农业

一、浅谈宁南山区的集水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1](2020)在《沟垄集雨种植方式下施肥梯度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水资源短缺和土壤肥力低下是限制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作物生产的两大关键因素。沟垄集雨种植技术是改善旱作农业区土壤水分状况,维持作物稳产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探索沟垄集雨种植方式下施肥梯度对土壤环境及玉米生长的影响,以完善沟垄集雨种植技术在旱作农业区的应用,挖掘其在旱区的增产潜力,本研究在宁夏彭阳县(典型半干旱区)进行了连续5年的大田肥力梯度试验。试验设置沟垄集雨(R)和传统平作(T)两种种植方式,4个施肥水平处理:高肥(H)、中肥(M)、低肥(L)和无肥(N),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梯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1)在同一施肥水平下,沟垄集雨种植处理可显着提高土壤含水量(SWC)和耗水量(ET),显着降低播种期~开花期(VT)阶段的耗水强度和作物耗水系数(WUC)。与对应的传统平作处理相比,沟垄集雨种植处理的SWC分别平均提高5.8%(H)、6.1%(M)、6.3%(L)和6.4%(N);ET平均提高1.7%(H)、1.1%(M)、3.1%(L)和1.8%(N);播种期~VT阶段的耗水强度平均降低27.9%(H)、39.6%(M)、29.2%(L)和39.4%(N);WUC平均降低17.3%(H)、20.1%(M)、19.5%(L)和24.6%(N)。(2)在沟垄集雨植方式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SWC和WUC显着降低。与无肥(RN)处理相比,施肥处理的SWC分别平均降低15.9%(RH)、13.3%(RM)和10.5%(RL);WUC平均165.9%(RH)、179.8%(RM)和171.1%(RL)。ET、玉米水分敏感期(V8~R3)的耗水强度和土壤水利用率(SP)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与RN处理相比,施肥处理的ET分别平均提高6.5%(RH)、5.4%(RM)和3.6%(RL),玉米水分敏感期(V8~R3)的耗水强度分别显着提高20.4%(RH)、20.2%(RM)和16.2%(RL),SP分别显着提高37.6%(RH)、39.1%(RM)和36.6%(RL)。2、施肥梯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1)与对应传统平作处理相比,沟垄集雨种植处理可有效的促进玉米的生长,显着提高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单株干物质、穗粒数和百粒重,从而显着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在两种种植方式下,玉米的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和生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均表现为显着的抛物线型关系。(2)与对应T处理相比,R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1.9%(H)、12.8%(M)、14.0%(L)和15.1%(N),WUE分别提高9.0%(H)、10.3%(M)、10.2%(L)和13.5%(N),RUE分别提高11.5%(H)、13.9%(M)、15.0%(L)和15.3%(N)。在沟垄集雨植方式下,与RN相比,RH、RM和RL的籽粒产量显着提高49.5%、51.5%和49.8%;WUE分别提高45.5%、48.2%和47.6%;RUE分别提高49.5%、51.8%和50.1%。(3)生育期降雨量、施肥量对玉米产量、WUE和RUE均有极显着的影响,施肥效果大于水分效应。通过对回归方程求导估算,在沟垄集雨种植系统中,玉米产量获得最大值(13689.1 ha-1)时的N:P施用量为265.0:132.5 kg ha-1,较传统平作适宜施肥量(320.0:160 kg ha-1)减少20.8%。当WUE达到最大值30.0 kg mm-1 ha-1时,沟垄集雨种植方式的施肥量为420.0:210 kg ha-1,较传统平作的最适施肥量提高11.9%,而WUE最大值提高17.5%。3、施肥梯度对植株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1)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种植玉米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15.7%(H)、21.9%(M)、21.4%(L)和31.1%(N),磷素积累量分别提高41.5%(H)、19.1%(M)、18.2%(L)和16.7%(N)。在沟垄集雨植方式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植株氮磷素累积量随之提高。与RN相比,RH、RM和RL处理的氮素累积量分别提高66.5%、66.8%和60.5%,磷素累积量分别提高66.2%、62.6%和55.7%。(2)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种植的氮肥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和氮肥指数分别提高10.7%(H)、4.5%(M)和4.9%(L),磷肥利用效率、磷肥生理利用效率和磷肥指数分别提高23.5%(H)、4.5%(M)和7.2%(L);氮磷肥利用效率和生理利用效率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显着的下降趋势,氮磷素的收获指数则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3)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种植处理0~40 cm土层土壤中有机质、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平均提高1.0%、13.1%和7.5%;有机质、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4、施肥梯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连续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N2O累积排放量随施肥量呈线性增加。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种植方式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8.7%(H)、9.5%(M)、9.3%(L)和-2.7%(N)。相关性分析表明,沟垄集雨种植系统的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含量与N2O排放通量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SWC是沟垄集雨种植系统N2O排放的主要决策变量。沟垄集雨种植方式可通过提高土壤含水量和温度,促进玉米的生长,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进而降低生育期N2O累积排放量。(2)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种植方式生育期CH4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12.3%(H)、9.9%(M)、12.3%(L)和-10.9%(N)。在沟垄集雨种植方式下,施肥处理CH4累积排放量较不施肥处理分别降低37.9%(H)、33.4%(M)和24.5%(L)。CH4的累积排放量随施肥量呈线性增加(R:R2=0.793,P<0.0001;T:R2=0.220,P=0.124)。SWC是沟垄集雨种植系统CH4排放的主要决策变量。(3)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种植处理的全球变暖潜势(GWP)分别降低7.7%(H)、7.8%(M)和9.0%(L),温室气体强度(GHGI)分别下降了34.4%(H)、26.9%(M)和43.7%(L)。随着施肥量的增加,GWP呈线性增加,当N:P施用量为200:100 kg ha–1时,沟垄集雨种植系统的GHGI最低,较传统平均降低35.9%。5、施肥梯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1)在沟垄集雨系统下连续施用不同量的氮磷肥后,土壤养分(AP、SOC、TN、NO3-N、DOC、DON)和水分(SWC)的变化显着影响了细菌群落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Gemmatimonadetes、Latesci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和Acidobacteria_Gp17和真菌群落Ascomycota、Fusarium、Zygomycota、Basidiomycota、Glomeromycota和Chytr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与传统平作相比,细菌门Acidobacteria、Verrucomicrobia、Latescibacteria、Chloroflexi、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和Euryarchaeota相对丰度显着提高,真菌门Basidiomycota、Chytridiomycota、Glomeromycota、Glomeromycota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2)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处理的丰富度指数(ACE和Chao1)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无显着差异;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OTU数量、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3)N:P配施量的提高可能对土壤中的养分循环产生负面影响,并增加已知致病性状的细菌属Pseudomonas、Streptomyces、Bacillus和真菌属Fusarium的丰度,增加了玉米染病的风险,并降低了植物的生产力。综上所述,沟垄集雨种植系统中,N∶P的施用量为200∶100至265∶132.5 kg ha–1有助于可持续的高谷物生产和低环境污染,并具有较高的产量(13458.7~13689.1 kg ha–1)和WUE(27.8~30.0 kg mm–1 ha–1)水平和较低的GWP和GHGI值(0.117~0.121kg CO2-eq kg–1)。

丁广[2](2020)在《宁南山区经济林降雨集流入渗系统的水分动态研究》文中指出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分是植物生长最主要的限制因素,生态系统中的水分主要来自天然降水输入土壤的水分。由于气候条件限制和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水资源问题,导致该地区自然降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为探究宁南山区红梅杏经济林在应用降雨集流渗灌系统后对雨水的截留与收集能力、分配特征;自然降水通过该系统在红梅杏根系的入渗特征以及确定红梅杏在应用降雨集流渗灌系统后的有效降雨量。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红梅杏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观测的方法,以天然降雨和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原州区小降雨特征,以此为基础设计野外试验,在野外实地开展对红梅杏降雨集流渗灌过程的试验与模拟。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固原市原州区近60年的降雨年际变化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该地区小降雨居多,0~16mm降雨总量在年降雨总量中占比较大,平均占比为58.53%。0~16mm各阶段的降雨量变化趋势有增有减。0~4mm、4~8mm以及12~16mm的降雨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仅8~12mm的降雨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且0~4mm和4~8mm的降雨量的增加趋势比12~16mm的降雨量增加趋势更加大。(2)试验观测期间天然降雨集中在小降雨区间,5mm以下降雨占比83.3%。研究中采用的人工模拟降雨方式同天降降雨相比,相似系数为0.91,人工模拟降雨结果略高,但仍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适用性。在人工模拟降雨的条件下,降雨集流系统的集流量与降雨量成线性关系,集流量随着降雨量增加而增加。(3)试验期间共观测分析16场降雨,降雨总量为80.30mm,其中收集雨量为52.14mm,渗灌系统截留量为18.19mm,林冠截留量为9.97mm,分别占降雨总量的64.93%,22.65%和12.42%。平均渗灌系统集流率为61.29%,平均渗灌系统截留率为27.12%,平均林冠截留率为11.95%。从试验观测得到的拟合方程可以得出,集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集流量与降雨量有着显着的线性关系(R2=0.9955)。集流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是增大的趋势逐渐减小,集流率与降雨量存在对数关系(R2=0.6939)。小雨量级降雨的集雨率偏小且不稳定,随着雨量级的增加,集雨率成对数关系增加且较稳定。(4)入渗过程是从渗灌器底部出水口处开始,湿润锋主要推进方向呈沿水平线向下45°向外扩散湿润锋向下运移速率快于水平运移速率和向上运移速率。在理想状况下湿润体形态近似坛状。湿润体的体积随着降雨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湿润体体积与降雨时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在铺设渗灌系统情况下,四年生红梅杏的有效降雨量为16.22mm。

吴贤忠[3](2018)在《黄土丘陵区全年覆膜下土壤水热盐变化及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地膜覆盖因增温、保墒、增产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大量覆膜研究重点针对旱作农业生育期覆盖,近年来,气候干旱化和土壤干燥化问题与区域旱作农林业快速发展并存,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探索黑、白膜全年覆盖下土壤水、热、盐的迁移规律,为区域旱作农业覆膜应用提供土壤水热盐调控依据,也为生态经济林常年连续覆膜提供参考,对区域旱作农林业的生产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于2015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在陕北米脂进行野外连续覆膜定位观测,试验设置为裸地(CK)、白色薄膜(WF)与黑色薄膜(BF)三种处理,利用GS3仪器监测0150 cm深度的土壤水分、温度和电导率,同一水平阶地布设10 m土柱模拟枣林土壤干层。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覆盖黑膜较白膜更能提高地表(015 cm土层)水分,1530cm白膜较黑膜处理土壤水分高,但0150 cm土层两种覆膜无差异。地膜覆盖在作物生育期土壤储水量较CK增加60.8 mm,土壤水势在015 cm土层WF、BF处理分别高于CK68%(p<0.05)、91%(p<0.05),非生育期土壤水分损失较CK下土壤储水量损失少21.1 mm,覆膜土壤水势WF、BF处理分别高于CK171%(p<0.05)、157%(p<0.05)。(2)覆膜显着提高土壤表层温度,近地面日温差WF大于BF;030 cm土层内,生育期WF、BF处理平均积温为3989、3852℃,比CK高421.18℃、284.24℃,非生育期两种覆膜积温2657℃,高于CK积温440℃,30150 cm土层内,生育期两种覆膜土壤积温高于CK130℃左右,非生育期积温高于CK 209℃,负积温高于CK 152℃,WF、BF处理在30 cm土层往下各土层土壤温度变化不显着;0150 cm,两种覆膜周年土壤平均温度无显着差异,较CK高1.3℃(p<0.05)。非生育期覆膜增温显着,周年内气温较高条件下WF比BF缩短冻融时间8天,WF更有利于土壤解冻和早春土壤增温。(3)三种处理周年土壤表层盐分高,其中030 cm土层,盐分BF>WF>CK,3050cm土层,盐分WF>BF>CK,50cm以下三种处理盐分没有差异;盐分变异在05 cm土层覆膜变异相近,015 cm土层相同,从盐分变异的季节差别来看,4—6月覆膜下05cm土层变异最大,较CK高65.5%,11—3月覆膜015 cm土层变异最大,较CK高17.3%,水分过渡期覆膜较CK变异最大,地膜覆盖下土壤盐分表层高,周年内变化较为稳定,土壤总体含盐率较低,无土壤盐渍化趋势。(4)明确了地膜覆盖措施对土壤深层水分的恢复影响效应。两年内土壤含水量在030 cm土层,地膜覆盖增加10.8%,CK减少7.1%,3050 cm土层,地膜覆盖增加8.4%,CK减少6.2%,50 cm以下土层,地膜覆盖增加1.7%,CK减少6.3%。非生育期覆膜土壤深层水分恢复明显,覆膜下土壤含水量与CK差异主要存在于200600 cm土层,第一个非生育期,覆膜高于CK90%,第二个非生育期,覆膜高于CK112%,覆膜下两年非生育期的土壤水分增幅最大在6001000 cm,增加20%,覆膜土壤干层减少140cm。(5)揭示了土壤水热盐三者耦合影响关系,分析了气象因素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050 cm土层,三种处理土壤水热正相关,50150 cm土层,三种处理水热呈显着负相关;BF处理的水盐相关性在大多数土层最低;土壤热盐显示极显着相关,WF处理下土壤温度和电导率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覆膜减少了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气象因子,增强了土壤水分与大气温度相关性,消除了风速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降低了环境湿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6)利用实测数据对HYDRUS-2D模型参数进行了属地化率定,确定了适宜的模拟区域和边界条件,较好的实现了起垄覆膜无灌溉条件下水热盐运移二维模拟。

张鹏[4](2016)在《集雨限量补灌技术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及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文中认为沟垄集雨种植技术是西北旱区改善旱地作物水分状况,维持作物产量稳定的有效方法之一。为进一步完善集雨技术模式,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开发一种可有效提高灌溉农田水分生产效率,缓解灌溉水资源高耗低效问题的北方灌溉农田节水补灌技术模式,本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典型区(宁夏彭阳县),设置沟垄集雨(R)与传统平作(B)两种种植方式,结合玉米关键生育期补灌,形成8个处理(大喇叭口期1次灌水:R1/B1;大喇叭口期和扬花期均灌水:R2/B2;扬花期1次灌水:R3/B3;全程不灌溉:R0/B0),通过连续3年(20122014)大田试验,分析不同集雨限量补灌模式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养分状况、玉米生理生态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如下:1、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的影响(1)在3年试验期间,集雨补灌各处理(RI:R1、R2和R3)较对应畦灌处理(BI:B1、B2和B3)均可显着提高玉米生育前期(苗期大喇叭口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P<0.05),尤其是土壤上层(060 cm),平均增幅达10.40%和6.91%,且随着降雨增多增幅变大;由于灌水量较对应畦灌处理减少50%,各集雨补灌处理在灌水后(扬花期收获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均略低于对应畦灌处理,但均无显着差异。(2)不论是平水年还是丰水年,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可显着增加耕层025 cm各土层土壤温度(P<0.05),且随着作物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加地温增幅逐渐减小;由于补灌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各集雨补灌处理和畦灌处理均低于对应的不灌水处理,且一次灌水处理(R1/B1和R3/B3)增温效果均高于两次灌水处理(R2/B2)。2、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及植株养分的影响(1)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可显着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从而使040 cm各土层土壤全氮、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低于对应畦灌处理,且随着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降幅减小;各补灌处理较对应不灌水处理均可显着提高040 cm土层土壤速磷和速钾含量(P<0.05),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增幅减小,各补灌处理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R1/B1)对速磷利用效率较好,而两次灌水处理(R2/B2)对速钾利用效率较好;在各年份,各补灌处理对040 cm土层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影响较小,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基本无差异。(2)在各试验年份,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增加各部位养分含量,籽粒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提高9.74%、12.18%和24.83%,叶片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提高14.26%、37.07%和29.61%,茎秆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提高16.07%、22.88%和20.94%;各补灌处理较不灌水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植株的养分含量,对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可看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r1)和两次灌水处理(r2)对植物养分吸收效果显着高于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而各畦灌处理间,两次灌水处理(b2)均好于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b1)和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b3)。(3)在各试验年份,集雨补灌和畦灌较不灌水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玉米秸秆和籽粒养分吸收量(p<0.05),各集雨补灌处理养分吸收量大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两次灌水>扬花期一次灌水,而各畦灌处理大小顺序为两次灌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扬花期一次灌水。3、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耗水特性的影响(1)在20122014各年份,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均随降雨量的增多呈增加趋势,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在丰水年(2012和2013)耗水量显着降低(p<0.05),分别低6.79%和8.44%;在平水年(2014)显着提高,平均高9.51%(p<0.05),各集雨补灌处理中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和r2)耗水量均显着(p<0.05)高于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各畦灌处理中两次灌水处理(b2)均高于一次灌水处理(b1和b3)。(2)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通过垄覆地膜均可显着降低玉米各生育时期的耗水量,各集雨补灌和畦灌处理在各阶段均高于对应不灌水处理,其中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b1和r2/b2)在各时期耗水量均高于对应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b3)。(3)在丰水年(2012和2013),各处理间耗水强度无显着差异,而在平水年(2014),各集雨补灌处理耗水强度均显着(p<0.05)高于对应畦灌处理,且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b1和r2/b2)均显着(p<0.05)大于对应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b3)。(4)在各降雨年型下,与不灌水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和畦灌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玉米田耗水模系数,且增幅大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b1)>两次灌水(r2/b2)>扬花期一次灌水(r3/b3);4、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1)在各试验年份,集雨补灌处理均较对应畦灌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各集雨补灌处理大小顺序为两次灌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扬花期一次灌水,平均较不灌水处理显着提高11.94%(p<0.05),各畦灌处理大小顺序为两次灌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扬花期一次灌水,较不灌水处理平均显着提高12.72%(p<0.05)。(2)在20122014各年份下,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各项光合指标值,各集雨补灌处理较不灌水处理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平均提高11.79%、24.23%和22.94%,其中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和r2)显着高于仅在扬花期补灌处理(r3);各畦灌处理在雨水充沛的2013年较不灌水处理无显着差异,在2012和2014年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显着(p<0.05)提高10.08%、15.95%和22.94%,两次灌水处理的增幅明显大于其余灌水处理。(3)叶绿素荧光参数对水分胁迫反应敏感,随着降雨的增多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在各年份均可显着提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其中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及psⅡ潜在活性(fv/fo),分别平均显着提高7.66%、12.19%、5.47%和14.53%,各灌水处理的大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r1/b1)>两次灌水处理(r2/b2)>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b3)。5、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1)在20122014各年份,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玉米产量,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多增幅逐渐减小,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和穗粒数分别提高3.53%、6.23%、4.74%、10.01%、1.40%和6.19%,突尖长平均降低9.30%,其中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b1和r2/b2)对产量性状的提高效果显着高于仅在扬花期补灌处理(r3/b3)。(2)相比各畦灌处理,在20122014各年份,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玉米经济产量,增幅随着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逐渐变小,三年分别提高29.51%、7.49%和34.15%;各集雨补灌处理较不灌水处理可平均提高12.61%(p<0.05),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和r2)经济产量增幅较扬花期一次补灌处理(r3)显着,尤其是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各畦灌处理在丰水年(2012和2013)较不灌水处理无明显增幅,而在平水年(2014)平均提高16.12%(p<0.05),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增幅显着(p<0.05)高于其余补灌处理。(3)在各年份,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和降雨利用效率(pue),分别平均提高27.09%和24.74%。各集雨补灌处理在各年型下较不灌水处理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wue和pue,平均分别提高10.46%和10.65%,各畦灌处理较不灌水处理仅在平水年(2014)分别提高2.23%和16.12%(p<0.05);各补灌处理间增幅效应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b1)>大喇叭口期和扬花期均灌水(r2/b2)>扬花期一次灌水(r3/b3)。(4)在20122014各年份,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灌水利用效率(iwue),且随着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增幅逐渐变小,三年分别提高1.6、1.3和1.7倍,各补灌处理效应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b1)>扬花期一次灌水(r3/b3)>大喇叭口期和扬花期均灌水(r2/b2)。(5)在各降雨年份下,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灌水生产效率(iwp),且随着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增幅逐渐变小,各集雨补灌处理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增幅显着大于其余处理;各畦灌处理在丰水年(2012和2013)iwp均呈负值,但在各年份两次灌水处理(b2)效果较好。6、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田经济收益的影响(1)在各降雨年份下,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可显着提高玉米田总收入,且增幅随着玉米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呈下降趋势,20122014年分别平均提高26.09%(P<0.05)、9.61%和31.52%(P<0.05),在平水年(2014)补灌效应尤其明显,各补灌处理增收大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B1)>两次灌水(R2/B2)>扬花期一次灌水(R3/B3)。(2)在20122014各年份,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田净收益,三年分别提高39.81%、3.94%和59.92%,其中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R1/B1)增幅最为明显。

王文,刘平,李真朴,翟汝伟[5](2014)在《库坝池窖联合高效利用水资源技术推广成效与经验》文中提出宁南山区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而旱灾一般发生在春夏之交的3—5月,降水的时空分布与作物需水不匹配.为了解决宁南山区水资源利用率低等现状问题,利用彭阳县陈沟村已建成的蓄水池等水土保持拦蓄工程,开展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库坝池窖联合高效利用水资源技术引进与示范",通过合理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制订适用的水资源管理分配制度,发展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实现"秋水春用、低水高用".2013年共调蓄水量6 100 m3,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3430.04元/m3,增加示范户农民纯收入5.0%16.9%,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孙晓一,汤青,徐勇,党丽娟[6](2013)在《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特色农业对我国西部的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宁夏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总结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效益目标和应注意的问题。从生产要素和产业化两方面探讨了宁南山区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区位农业模式与创新组织结构模式相结合、示范农业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相结合、工程农业模式与企业带动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宁南山区的特色农业发展应推广这三种模式,以促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实现农业结构调整。

王向辉,卜风贤[7](2011)在《西北地区发展减灾农业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水资源极度缺乏,农业生产受干旱威胁日益加深,发展减灾农业是当务之急。在发展减灾农业的方式上,要突出重点,以抗旱防灾为主,又要根据不同区域灾害特征,探索发展特色减灾模式。文章针对西北地区如何发展减灾农业提出了相关对策。

李春荣[8](2010)在《半干旱地区垄沟集雨种植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垄沟集雨种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挖掘水资源潜力、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发展集雨型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解决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匮缺、降水稀少,季节性分布不均对牧草生长的限制,采用垄沟集雨种植模式,垄作为径流区,沟作为种植带,使有限降雨在沟内(种植带)产生富集累加,改善种植带内土壤水分状况,提高牧草总体产量(文中的MR60指垄宽:沟宽为60cm:30cm; MR30垄宽:沟宽为30cm:30cm; CK即平作)。通过水分频域反射仪(PR2)观测降雨后种植带内水分运移情况,并结合老芒麦生长季内生长发育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垄沟集雨种植改善了种植带内0-50cm土壤水分状况,在秋季至次年非生长季提高种植带内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生长季内,种植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0-50cm),土壤含水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一土壤深度,MR60处理内含水量最高;MR30次之,CK最低。对于MR60和MR30,降雨在种植带内富集后水分发生垂向下渗和垄下侧渗,湿润锋面变宽变深。2.垄沟集雨种植对老芒麦(Elymus sibirlcus L.)的营养生长产生积极影响。垄沟集雨种植显着提高老芒麦株高,促进老芒麦分蘖,增加了老芒麦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叶片数目,叶长、叶宽均增加。08年密度变化不明显,09年进入抽穗期以前,MR60和MR30密度稳定在3500株/m2左右,CK密度稳定在2300株/m2左右,相对提高52%3.垄沟集雨种植提高单位面积草产量(按照全面积计算),09年第一茬MR60、MR30和CK干草产量分别是4.11t/hm2、3.86t/hm2和1.37t/hm2; MR60和CK相比,产量提高约3倍;MR30和CK相比,提高约2.8倍;09年再生草MR60. MR30和CK干草产量分别是1.13t/hm2、1.01t/hm2和0.25t/hm2; MR60和CK相比,产量提高约4倍以上;MR30和CK相比,提高约3.9倍。4.垄沟集雨种植对老芒麦的生殖生长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垄沟集雨种植提高生殖枝密度(按照全面积计算),MR30、MR60和CK生殖枝的平均密度分别为576株/m2、411株/m2和284株/m2;第二,垄沟集雨种植提高了老芒麦每生殖枝上的小穗数,MR60、MR30和CK每生殖枝上的平均小穗数目分别是58、54和46个。第三,垄沟集雨种植提高花序中、下部小穗上的种子数,对花序上部的小穗上的种子数影响不大。在花序下部(1-10节),MR60、MR30和CK处理内大部分小穗依次有3粒、2粒、1粒种子;在花序中部(10-20节),MR60、MR30和CK处理大部分小穗内有3粒、3粒、2粒种子。在花序上部(>20节),各处理内每小穗上基本上都是1粒种子或没有。第四,垄沟集雨种植提高老芒麦种子千粒重,MR60、MR30和CK的千粒重分别为3.51g、3.09g和2.99g。第五,垄沟集雨种植提高老芒麦种子产量,MR60、MR30和CK的种子产量分别达到1.11 t/hm2,0.82 t/hm2和0.44 t/hm2; MR60和MR30与CK相比,种子产量分别提高2.5倍和1.8倍。

廖佳丽[9](2009)在《水肥管理对旱地马铃薯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水和养分是农业生产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因子,合理的水肥对促进旱地作物生长具有显着的正交互作用。气候干旱是影响宁南山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土壤水分不足情况下,通过协调土壤水分和养分关系,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实现水分高效利用。本试验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肥对宁南山区马铃薯水-肥-产量关系,分析施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以及深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与施肥下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利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寻求宁南山区马铃薯种植施肥与最佳种植模式的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施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在试验条件下,各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无论是单施化肥还是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均有效地促进了马铃薯生长。以氮磷钾与有机肥配施的施肥结果作用最为显着。施肥有利于马铃薯对土壤氮、磷、钾的吸收,马铃薯叶片、茎杆、块茎氮的含量都是氮磷钾与有机肥处理含量最高,而对照最低,但无显着差异。2.施肥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各个不同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块茎中淀粉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还原糖含量虽然氮钾配施处理最高,但单位面积薯块产量较低,蛋白质总量也不高。因此综合考虑还原糖、粗淀粉和蛋白质三者因素,以氮磷钾有机肥配施处理品质较佳。3.施肥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显示,与对照相比,从马铃薯发芽期到收获期,随着生育进程的增加,不同施肥处理的马铃薯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对照,不同施肥处理保持土壤水分效果明显,形成的根土水肥微环境较有利于马铃薯生长,使得马铃薯的水肥耦合效应较好,测定的土壤含水量均比对照偏高。4.不同种植模式下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1)在传统保墒种植模式下,氮、磷、钾、有机肥配合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最佳施肥结构,而在单一施肥中,磷肥能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但是单施氮肥N2(600kg/hm2)会降低马铃薯产量。(2)在地膜覆盖保墒种植模式下,各施肥处理之间的马铃薯产量达显着差异,同样氮、磷、钾、有机肥配合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最佳施肥结构,而在单一施肥中,磷肥能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但是单施钾肥会降低马铃薯产量。(3)在补充灌溉种植模式下,补充灌溉水量为33mm/hm2时各处理马铃薯的产量均比对照高,氮磷钾处理和单施有机肥处理与对照之间达显着差异;在补充灌溉水量为67mm/hm2时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差异较显着,其中单施有机肥处理马铃薯产量达最高值,而氮钾处理、单施钾处理、单施氮(N2)处理成负增长。在补充灌溉水量为100mm/hm2时不同施肥处理马铃薯产量之间差异达极显着,其中单施有机肥马铃薯产量仍然达最高值,对照最低。5.不同种植模式下施肥对旱地马铃薯WUE的影响。各个种植模式下产量与WUE二者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产量与耗水量之间、耗水量与WUE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不同保墒种植模式与补充灌溉方法,不同施肥处理的交互作用下,提高旱地马铃薯产量和WUE的最佳施肥结构是地膜覆盖种植模式下氮肥+磷肥+钾肥+有机肥(N1PKM)。6.施肥对土壤肥力有明显的影响。比较土壤养分的变化次序得出,四种土壤养分含量对马铃薯产量直接作用的顺序依次为速效P、全P、有机质、碱解N。7.综合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旱地水分和养分供应是影响旱地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植株营养吸收及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同样种植模式也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施肥的情况下均衡施氮磷钾化肥配合(NPK),以及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有利于土壤养分协调供应,保持较高的土壤肥力,增加生物量,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配施氮、磷、钾和有机肥(N1PKM)与地膜覆盖种植模式结合旱地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最佳水肥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马铃薯产量高,品质优,水分利用效率高,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黄伟[10](2009)在《宁南旱作农区集雨节水高效种植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宁夏南部山区年降水量在280~450mm之间,年际间降雨和季节降雨变率比较大,农田水分的不足和自然降水与作物需水的矛盾限制了该区农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和保蓄有限的降水资源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在以宁南旱作农区为代表半干旱地区进行了集雨节水高效种植研究,对主要作物高效种植的微集水、水肥调控、地膜覆盖体系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春糜子微集水种植带型优化设计抽穗期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和蓄水量均比对照高。不同降雨强度下,垄上、垄侧和沟内100cm土壤含水量呈依次增加趋势。分蘖数、株高和单株干重均为宽垄窄沟型的带型处理效果好,处理3(30∶60)的最高,集水效果最优。处理2(30∶45)的籽粒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15.8%。2.谷子微集水增产技术垄沟微集水种植蓄水作用效果明显,以垄沟比60∶60带型效果最好。7~9月份雨季蓄墒期不同微集水带型的土壤蓄墒效率为40.4~62.9%,蓄墒效率较露地平播(CK)提高51%以上。谷子垄沟集水种植主要经济指标均较露地平播(CK)高,平均穗长、小穗数和穗粒重分别比露地种植(CK)区增加了3.94~5.42cm、9.8~16.8个和5.2g~5.25g。3.主要作物不同带型的增产效果在欠水年和正常年,均以带型45∶45的谷子产量最高,平均为3975.8kg/hm2,较对照增产200.4%,当带型宽度增加增产幅度下降。正常年带型75∶75较对照并不增产。玉米设置的1∶1二个带型宽度中,以带型60∶60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加419.53%。4.经济作物集雨节水种植增产效益微集水种植的大豆和胡麻,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大豆增产553.5 kg/hm2、胡麻增产333.5 kg/hm2。5.旱地糜子水肥调控施肥能明显增加春糜子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低肥处理(N45kg/hm2、P2O5 40.5kg/hm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400.0 kg/hm2和9.14kg/mm·hm-2,分别比无肥区(CK)提高18.63%和21.5%。6.谷子与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施肥量为N90kg/hm2、P2O5 81kg/hm2时,谷子产量和WUE最高,分别达到2394.0kg/hm2和7.28kg/mm·hm-2,分别较不施肥(CK)提高53.9%和51.4%。两年均以N120kg/hm2、P2O5 48 kg/hm2的施肥水平薯块商品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产量分别为20097.0 kg/hm2和22834.5 kg/hm2,WUE分别为65.25 kg/ mm·hm-2和66.13 kg/mm·hm-2。7.谷子水肥联合调控节水高效种植技术在自然降水基础上实施作物生育关键期补充灌水,同时与施肥合理配合,较大幅度地提高谷子产量。当不灌溉和补水量为40mm和80mm时,均以施肥量为N120kg/hm2,P2O5108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但随灌水量的增加,产量水平明显提高。在补灌量为120mm时,施肥量以N180 kg/hm2,P2O5162 kg/hm2谷子产量最高,为4356.0 kg/hm2。8.旱地玉米多元覆盖增产种植技术收获时“平膜侧播”处理土壤蓄水量最低为322.9mm,“垄膜沟播+秸秆覆盖”处理最高为361.9 mm,其它处理之间差异不大。“平膜穴播”处理的产量、穗粒重和千粒重最高,分别为3622.5 kg/hm2、108.8g和269.9g,分别比对照高出281.52%、281.75%和210.59%。水分利用效率以“平膜穴播”处理最高,比对照提高14.2 kg/mm·hm-2。“垄膜沟播+秸秆覆盖”处理的玉米株高、穗长、穗粒数最大,比CK分别增加16.3%、15.5%、59.5%。

二、浅谈宁南山区的集水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宁南山区的集水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1)沟垄集雨种植方式下施肥梯度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雨资源收集利用概况
        1.2.2 集水农业研究概况
        1.2.3 沟垄集雨种植技术研究概况
    1.3 化肥施用的研究概况
        1.3.1 化学肥料施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3.2 化学肥料施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3 化学肥料施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区2012~2016年降雨量分布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降雨量
        2.4.2 土壤水分
        2.4.3 玉米生育期观察
        2.4.4 株高、茎粗和叶面积
        2.4.5 干物质量
        2.4.6 产量指标
        2.4.7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2.4.8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2.4.9 土壤养分指标
        2.4.10 植物养分指标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沟垄集雨种植下施肥梯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1 施肥梯度对不同生育阶段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1 四叶期
        3.1.2 八叶期
        3.1.3 抽雄期
        3.1.4 乳熟期
        3.1.5 成熟期
    3.2 施肥梯度对阶段耗水强度的影响
    3.3 施肥梯度对农田耗水特性的影响
    3.4 施肥梯度对作物耗水系数的影响
    3.5 讨论
        3.5.1 沟垄集雨种植显着改善农田的土壤水分状况
        3.5.2 沟垄集雨种植下玉米耗水特性
    3.6 小结
第四章 沟垄集雨种植下施肥梯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施肥梯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4.1.1 株高
        4.1.2 茎粗
        4.1.3 叶面积
        4.1.4 干物质累积
    4.2 施肥梯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1 穗长
        4.2.2 穗粗
        4.2.3 穗粒数
        4.2.4 百粒重
    4.3 施肥梯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1 籽粒产量
        4.3.2 生物产量
        4.3.3 收获指数
    4.4 施肥梯度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施肥梯度对降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4.6 讨论
        4.6.1 沟垄集雨种植系统的增产效果
        4.6.2 施肥的增产效应
    4.7 小结
第五章 沟垄集雨种植下施肥梯度对植株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5.1 施肥梯度对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5.1.1 植株全氮吸收量
        5.1.2 植株全磷吸收量
    5.2 施肥梯度对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施肥梯度对成熟期土壤养分的影响
        5.3.1 有机质
        5.3.2 硝态氮
        5.3.3 速效磷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沟垄集雨种植下施肥梯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1 施肥梯度对N_2O排放的影响
        6.1.1 土壤N_2O排放通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
        6.1.2 土壤N_2O排放通量对土壤温度的响应
        6.1.3 土壤N_2O排放通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响应
        6.1.4 土壤N_2O排放通量对玉米生长的响应
        6.1.5 影响沟垄集雨种植N_2O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
        6.1.6 N_2O累积排放量
    6.2 施肥梯度对CH_4排放的影响
        6.2.1 土壤CH_4排放通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
        6.2.2 土壤CH_4排放通量对土壤温度的响应
        6.2.3 土壤CH_4排放通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响应
        6.2.4 土壤CH_4排放通量对玉米生长的响应
        6.2.5 影响沟垄集雨种植CH_4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
        6.2.6 CH_4累积排放量
    6.3 施肥梯度对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
    6.4 讨论
        6.4.1 环境因素对N_2O和CH_4排放的影响
        6.4.2 沟垄集雨种植显着降低N_2O和CH_4累积排放量
        6.4.3 适宜NP配施量
    6.5 小结
第七章 沟垄集雨种植下施肥梯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
    7.1 施肥梯度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7.1.1 土壤性质
        7.1.2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7.1.3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7.1.4 土壤性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7.1.5 土壤性质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7.2 施肥梯度对土壤真菌的影响
        7.2.1 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7.2.2 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7.2.3 土壤性质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7.2.4 土壤性质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7.3 讨论
        7.3.1 施肥梯度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7.3.2 施肥梯度对土壤真菌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宁南山区经济林降雨集流入渗系统的水分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小降雨事件对植物的影响研究
        1.2.2 雨水资源化研究
        1.2.3 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研究
        1.2.4 有效降雨研究
        1.2.5 土壤入渗和节灌技术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
        1.4.1 试验区小降雨特征分析
        1.4.2 试验区降雨集流装置集流机理的研究
        1.4.3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红梅杏有效降雨与无效降雨界线的确定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案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区天然降雨特性分析与人工降雨设计
        2.2.2 渗灌器集流机理的研究
        2.2.3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红梅杏有效降雨于无效降雨界线的确定
第三章 小降雨特征分析
    3.1 降雨量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
    3.2 各阶段的年降雨量趋势分析
    3.3 各段降雨量之和占年降雨量的比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雨水收集系统的降雨集流规律
    4.1 雨量分配及观测
        4.1.1 降雨设计
        4.1.2 雨量测量
    4.2 研究地天然降雨特征
    4.3 天然降雨与人工模拟降雨结果分析
        4.3.1 两种降雨方式集流量
        4.3.2 两种降雨方式相似性分析
    4.4 渗灌系统集流量
        4.4.1 对比样地渗灌系统集流量
        4.4.2 红梅杏样地渗灌系统集流量
    4.5 林冠截留率与降雨再分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梅杏根区土壤入渗特性及有效降雨量
    5.1 观测内容与方法
        5.1.1 试验设置
        5.1.2 观测内容
    5.2 水分入渗规律
        5.2.1 累积入渗量
        5.2.2 入渗率
    5.3 湿润锋运移特征
        5.3.1 垂直方向运移规律
        5.3.2 水平方向运移规律
    5.4 湿润体范围与有效降雨量确定
        5.4.1 湿润体范围动态变化
        5.4.2 有效降雨量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黄土丘陵区全年覆膜下土壤水热盐变化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气候干旱化与土壤干燥化
        1.1.1 气候干旱化
        1.1.2 土壤干燥化
    1.2 黄土高原旱作农林研究现状
        1.2.1 国外旱作农业研究现状
        1.2.2 国内旱作农业研究现状
        1.2.3 黄土高原人工林研究现状
    1.3 覆膜与微集雨技术研究进展
    1.4 覆膜土壤水热盐运移试验研究现状
    1.5 土壤水热运移模拟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试验区概况
    2.4 试验设计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2.6 2014—2017年气象分析
    2.7 模型评价指标
    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全年覆膜下土壤水热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3.1 黑、白膜覆盖下土壤水分特征变化
        3.1.1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
        3.1.2 土壤储水量变化特征
        3.1.3 土壤含水量周年变化
    3.2 降雨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3.3 黑、白膜覆盖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3.3.1 不同土层温度昼夜变化特征
        3.3.2 土壤温度四季昼夜变化特征
        3.3.3 典型气象条件下温度昼夜变化特征
        3.3.4 土壤温度振幅变化
        3.3.5 土层温度的相关性
        3.3.6 土壤温度周年变化特征
    3.4 覆膜下土壤水热耦合运移特征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全年覆膜对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
    4.1 三种处理下土壤盐分变化规律
        4.1.1 土壤盐分变化规律描述
        4.1.2 土壤盐分周年分层变化特点
        4.1.3 不同季节土壤盐分统计分析
    4.2 三种处理土壤水势的垂直变化特征
    4.3 不同季节土壤水热盐变化
        4.3.1 土壤水盐变化特征
        4.3.2 土壤热盐变化特征
        4.3.3 土壤水热盐的相关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覆膜下非生育期土壤深层水分恢复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非生育期气象及时段划分
    5.2 非生育期土壤温度特征
        5.2.1 典型晴天土壤温度日变化
        5.2.2 土壤日平均温度的变化
        5.2.3 非生育期土壤冻融特征
        5.2.4 非生育期土壤积温
    5.3 典型覆盖对土壤深层含水量的影响
        5.3.1 土壤含水量阶段变化
        5.3.2 覆膜土壤含水量恢复情况
    5.4 影响土壤水分因子的通径分析
        5.4.1 因变量γ的正态性检验
        5.4.2 土壤含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4.3 土壤含水量与气象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
        5.4.4 土壤含水量与气象因子的通径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覆膜土壤水热盐分布模拟与验证
    6.1 HYDRUS模型简介
    6.2 数学模型构建
        6.2.1 土壤水分运动方程
        6.2.2 土壤热流运动方程
        6.2.3 土壤溶质运移方程
    6.3 模拟过程
        6.3.1 模拟区域
        6.3.2 模拟内容、时间信息、输出信息设置
    6.4 定解条件
        6.4.1 初始条件
        6.4.2 边界条件
        6.4.3 观测点
    6.5 模型参数
        6.5.1 土壤物理参数
        6.5.2 土壤温度模拟参数
        6.5.3 溶质迁移参数
    6.6 模拟结果与验证
        6.6.1 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6.6.2 模型结果检验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集雨限量补灌技术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及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集水农业
        1.2.1 集水农业含义与理论
        1.2.2 集水农业发展及模式
        1.2.3 集水农业研究进展
    1.3 农田集雨种植技术研究
        1.3.1 农田集雨种植概念、理论基础及类型
        1.3.2 农田集雨种植的水分调控、增进降水生产潜力的机理
        1.3.3 国内外农田集雨种植研究进展
    1.4 节水灌溉研究
        1.4.1 农业灌溉用水现状及问题
        1.4.2 节水灌溉含义及发展
        1.4.3 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4.4 现有节水灌溉技术
    1.5 有限灌溉
        1.5.1 有限灌溉含义
        1.5.2 有限灌溉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1.5.3 有限灌溉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7.1 土壤理化性质
        1.7.2 作物植株养分含量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2 试验区 2012-2014年降雨量分布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降雨量
        2.4.2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
        2.4.3 土壤温度测定
        2.4.4 叶片光合指标测定
        2.4.5 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测定
        2.4.6 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测定
        2.4.7 玉米生育期观察
        2.4.8 株高、叶面积测定
        2.4.9 玉米干物质量测定
        2.4.10 产量指标的测定
        2.4.11 土壤养分测定
        2.4.12 植物养分含量测定
        2.4.13 土壤耗水量计算
        2.4.14 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水利用效率(IWUE)及灌水生产率(IWP)计算
        2.4.15 收获指数(HI)计算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3.1 集雨限量补灌对 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1 2012年 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3.1.2 2013年 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3.1.3 2014年 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3.2 集雨限量补灌对 0~6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3.3 集雨限量补灌对 6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3.4 集雨限量补灌对 12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4.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 0~25 cm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4.1.1 苗期
        4.1.2 大喇叭口期
        4.1.3 抽雄扬花期
        4.1.4 灌浆期
        4.1.5 收获期
    4.2 集雨限量补灌对 0~25 cm不同土层平均土壤温度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5.1 集雨限量补灌对 0~40 cm土层土壤全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5.1.1 全氮含量
        5.1.2 全磷含量
        5.1.3 全钾含量
    5.2 集雨限量补灌对 0~40 cm土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5.2.1 碱解氮含量
        5.2.2 速效磷含量
        5.2.3 速效钾含量
    5.3 集雨限量补灌对 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玉米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6.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
        6.1.1 茎秆
        6.1.2 叶片
        6.1.3 籽粒
    6.2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植株全磷含量的影响
        6.2.1 茎秆
        6.2.2 叶片
        6.2.3 籽粒
    6.3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植株全钾含量的影响
        6.3.1 茎秆
        6.3.2 叶片
        6.3.3 籽粒
    6.4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6.4.1 全氮吸收量
        6.4.2 全磷吸收量
        6.4.3 全钾吸收量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耗水特性的影响
    7.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各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7.2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7.2.1 各年份耗水量
        7.2.2 灌水量占耗水量的比例
        7.2.3 降雨量占耗水量的比例
    7.3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各生育期耗水强度的影响
    7.4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各生育期耗水模系数的影响
    7.5 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光合特性及荧光参数的影响
    8.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光合指标影响
        8.1.1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8.1.2 叶片净光合速率(Pn)
        8.1.3 叶片气孔导度(Gs)
        8.1.4 叶片蒸腾速率(Tr)
    8.2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荧光参数影响
        8.2.1 叶片初始荧光(Fo)
        8.2.2 叶片暗反应最大荧光(Fm)
        8.2.3 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8.2.4 叶片PSⅡ潜在活性(Fv/Fo)
        8.2.5 叶片可变荧光(Fv)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9.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9.1.1 株高
        9.1.2 叶面积
        9.1.3 单株干物质量
    9.2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9.2.1 穗长
        9.2.2 穗粗
        9.2.3 突尖长
        9.2.4 百粒重
        9.2.5 穗行数和行粒数
        9.2.6 穗粒数
    9.3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生物产量的影响
    9.4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经济产量的影响
    9.5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收获指数的影响
    9.6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WUE、PUE、IWUE和IWP的影响
        9.6.1 水分利用效率(WUE)
        9.6.2 降雨生产效率(PUE)
        9.6.3 灌水利用效率(IWUE)
        9.6.4 灌水生产效率(IWP)
    9.7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田经济效益的影响
        9.7.1 总投入
        9.7.2 总收入
        9.7.3 产投比
        9.7.4 净收益
    9.8 讨论
    9.9 小结
第十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库坝池窖联合高效利用水资源技术推广成效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库坝池窖联合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2 库坝池窖联合调蓄工程建设情况
3 水资源联合调度管理
    3.1 水资源调蓄利用规律
    3.2 水资源管理分配制度
4 2013年技术推广情况及效果
    4.1 土壤水分
    4.2 产量及收入
    4.3 灌水及水分利用效率
5 结语

(6)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总体状况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评价
    1.2 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条件分析
    1.3 特色农业的空间布局
2 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2.1 发展特色农业的三个基本目标
    2.2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3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2.3.1 区位农业模式与创新组织结构模式相结合
        2.3.2 示范农业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相结合
        2.3.3 工程农业模式与企业带动模式相结合
3 结 论

(7)西北地区发展减灾农业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发展减灾农业的背景分析
    2.1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2.2 干旱灾害日益突出
3 发展减灾农业的方式探讨
    3.1 发展减灾农业要以抗旱防灾为主
    3.2 发展减灾农业要因地制宜
    3.3 发展减灾农业要突出区域模式
4 发展减灾农业的主要对策
    4.1 农业防灾思想不能放松
    4.2 加大科技减灾研究
    4.3 加强减灾系统建设
    4.4 完善减灾管理体制
    4.5 重视乡村减灾工作
5 结语

(8)半干旱地区垄沟集雨种植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2 目的和意义
    1.3 垄沟集雨研究进展
        1.3.1 雨水利用历史
        1.3.2 集水农业的提出
        1.3.3 国外研究进展
        1.3.4 国内研究进展
        1.3.4.1 最优垄沟比例
        1.3.4.2 垄面集雨特征
        1.3.4.3 水分利用效率
        1.3.4.4 水分变化动态
        1.3.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5.1 建立适合不同干旱地区的垄沟集雨种植比例和植物筛选的配套体系
        1.3.5.2 重视水分和其他因子耦合性研究
        1.3.5.3 垄沟集雨种植下田间小气候变化
        1.3.5.4 重视垄沟集雨种植的生态效应
    1.4 研究内容
        1.4.1 垄沟集雨种植对种植带内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1.4.2 垄沟集雨种植对营养生长的影响
        1.4.3 垄沟集雨种植对生殖生长的影响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垄沟集雨种植对沟内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 生长季内的降雨量、集雨量和集雨效率
    3.2 降雨对种植带内土壤水分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种植带内土壤剖面含水量比较
        3.2.1.1 土壤剖面含水量变化
        3.2.1.2 关于土壤水分剖面讨论
        3.2.2 种植带内土壤含水量月动态变化
        3.2.3 降雨对垄下和种植带内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3.2.3.1 降雨对垄沟集雨种植带内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3.2.3.2 降雨对垄下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3.2.3.3 关于降雨后垄下和种植带内土壤含水量变化的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处理对老芒麦营养生长的影响
    4.1 不同处理对老芒麦生育期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对老芒麦株高的影响
    4.3 不同处理对老芒麦密度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老芒麦叶片的影响
        4.4.1 垄沟集雨种植对叶片数目的影响
        4.4.2 垄沟集雨种植对叶长、叶宽的影响
    4.5 不同处理对老芒麦地下根量的影响
    4.6 不同处理对老芒麦草产量的影响
    4.7 关于垄沟集雨种植对于老芒麦营养生长影响的讨论
        4.7.1 关于高度的变化
        4.7.2 关于密度变化
        4.7.3 关于草产量的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不同处理对老芒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5.1 垄沟集雨种植对老芒麦生殖枝密度的影响
    5.2 垄沟集雨种植对老芒麦生殖枝上小穗数的影响
    5.3 对小穗种子数和千粒重的影响
    5.4 不同处理对老芒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5.5 讨论
        5.5.1 关于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的讨论
        5.5.2 关于种子产量的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讨论
7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9)水肥管理对旱地马铃薯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依据
        1.1.1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1.1.2 土壤肥力不足是限制作物产量提高的重要障碍
        1.1.3 马铃薯是干旱半干旱贫困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菜兼用作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土壤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
        1.2.2 施肥对作物的影响
        1.2.3 种植模式对作物的影响
        1.2.4 旱作农田水肥的密切关系
        1.2.5 旱作农田水肥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1.2.6 水肥管理对旱作农田作物生长和产量及品质影响
        1.2.7 水肥管理对旱作农田土壤肥力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1.1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成苗和生长的影响
        2.1.2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2.1.3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2.1.4 不同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和WUE 的影响
        2.1.5 马铃薯高效施肥与不同种植模式的最优组合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1.1 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3.1.2 植被条件
        3.1.3 土壤基础养分
        3.1.4 降雨量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设计
        3.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土壤水分变化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A)
        3.3.2 不同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马铃薯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B)
        3.3.3 试验区管理
    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4.1 生长指标
        3.4.2 生理生态指标
        3.4.3 品质指标
        3.4.4 土壤指标
        3.4.5 土壤养分测定
        3.4.6 马铃薯植株养分测定
        3.4.7 马铃薯经济产量
        3.4.8 气象资料
        3.4.9 生育期记录
        3.4.10 数据处理
第四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出苗率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4.3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冠幅的影响
    4.4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叶面积的影响
    4.5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6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生物量的影响
    4.7 不同施肥处理马铃薯生物量与生长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8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5.1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的影响
    5.2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5.3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块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5.4 不同施肥对收获期块茎粗淀粉、还原糖、蛋白质含量影响的统计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植株N、P、K 吸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6.1 不同施肥处理对叶片N、P、K 含量的影响
    6.2 不同施肥处理对茎杆N、P、K 含量的影响
    6.3 不同施肥处理对块茎N、P、K 含量的影响
    6.4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分配的影响
        6.4.1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根冠比的影响
        6.4.2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7.1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生育期间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7.1.1 10~20cm、30~40cm 土层的土壤含水率
        7.1.2 不同生育期0~10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
    7.2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不同种植模式下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8.1 不同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8.1.1 传统保墒种植模式下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8.1.2 地膜覆盖种植模式下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8.1.3 补充灌溉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8.1.4 不同施肥处理下不同灌水量与马铃薯产量的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
    8.2 不同种植模式下施肥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8.2.1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8.2.2 不同种植模式下施肥对马铃薯产量-水分关系分析
    8.3 不同种植模式下施肥效应的比较
        8.3.1 不同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经济性状的影响
        8.3.2 不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产量的比较
        8.3.3 不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耗水量的比较
        8.3.4 不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
    8.4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不同施肥措施对宁南山区旱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9.1 不同施肥土壤肥力的变化
        9.1.1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9.1.2 土壤全N 与碱解N 的变化
        9.1.3 土壤全P 与速效P 的变化
        9.1.4 土壤速效K 变化
    9.2 土壤养分与马铃薯产量的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
    9.3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 结论
    10.1 结论
    10.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宁南旱作农区集雨节水高效种植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雨水集流研究进展
        1.2.1 雨水集流的概念
        1.2.2 雨水集流的类型
        1.2.3 国内外雨水集流发展史
        1.2.4 国外雨水集流研究动态
        1.2.5 国内雨水集流研究动态
    1.3 本研究的内容
        1.3.1 旱区作物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1.3.2 田间集雨节水种植与水肥高效转化研究
        1.3.3 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综合节水种植技术研究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试验1:旱区作物微集水种植技术
        2.1.2 试验2:田间集雨节水种植与水肥高效转化
        2.1.3 试验3: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综合节水种植技术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土壤水分参数
        2.2.2 作物生物量
        2.2.3 株高测定
        2.2.4 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
        2.2.5 地温测定
        2.2.6 产量
第三章 旱区作物微集雨节水种植技术研究
    3.1 春糜子微集水种植带型优化设计试验研究
    3.2 谷子微集水增产技术研究
        3.2.1 降雨量与垄沟产流蓄水量的关系
        3.2.2 谷子微集水种植雨季的土壤增墒效果
        3.2.3 微集水种植对谷子生长量和生长速率的影响
        3.2.4 对谷子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3.2.5 小结
    3.3 主要作物不同带型的增产效果研究
        3.3.1 不同带型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3.3.2 不同带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4 经济作物集雨节水种植增产效益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集雨节水种植与水肥高效利用研究
    4.1 旱地糜子水肥调控试验
    4.2 谷子与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
        4.2.1 不同施肥水平下的谷子和马铃薯产量效应
        4.2.2 不同施肥水平下的谷子和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WUE)
    4.3 谷子水肥联合调控节水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4.3.1 不同水肥处理对谷子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
        4.3.2 不同水肥处理对谷子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3 小结
第五章 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综合节水种植技术研究
    5.1 旱作玉米多元覆盖增产种植技术试验示范
    5.2 旱地谷子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节水增产技术研究
        5.2.1 生育期降水分布及无效降水有效化
        5.2.2 不同处理生育期间主要农艺性状
        5.2.3 生育期地温的变化
        5.2.4 产量、水分利用率及效益分析
        5.2.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浅谈宁南山区的集水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沟垄集雨种植方式下施肥梯度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的影响[D]. 张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2]宁南山区经济林降雨集流入渗系统的水分动态研究[D]. 丁广. 宁夏大学, 2020(03)
  • [3]黄土丘陵区全年覆膜下土壤水热盐变化及数值模拟[D]. 吴贤忠.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2)
  • [4]集雨限量补灌技术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及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D]. 张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5]库坝池窖联合高效利用水资源技术推广成效与经验[J]. 王文,刘平,李真朴,翟汝伟. 宁夏工程技术, 2014(02)
  • [6]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 孙晓一,汤青,徐勇,党丽娟.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2)
  • [7]西北地区发展减灾农业的问题与对策[J]. 王向辉,卜风贤. 生态经济, 2011(01)
  • [8]半干旱地区垄沟集雨种植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生长和产量的影响[D]. 李春荣.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9]水肥管理对旱地马铃薯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廖佳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宁南旱作农区集雨节水高效种植技术体系研究[D]. 黄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浅谈宁夏南部山区的集水农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