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辅助授粉对猕猴桃晚熟品种金魁产量的影响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杨技超,韩振诚,何茂梅,罗充,李良良,李苇洁[1](2021)在《‘红阳’猕猴桃花粉直感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探讨不同授粉树对‘红阳’猕猴桃坐果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科学选配授粉树提供依据。收集保存贵州省水城县8个不同品种(优株)授粉树花粉,待‘红阳’猕猴桃雌花大蕾期时进行人工授粉,比较不同花粉授粉下的果实品质差异。结果显示,‘红阳’单果重、种子数、种子重量、种子大小、果形、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干物质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而果皮茸毛未表现出花粉直感效应,单果重受种子数、种子大小、种子重量及其他因素共同影响。综上,供试花粉中,从花期相遇角度来看,‘红阳’雄株仍然适合作为‘红阳’的授粉树;若具备贮藏条件(-80℃干燥贮藏),可以贵山M38进行人工授粉,用来提高果实含糖量、改善果形。
葛鹏飞[2](2021)在《几种榛子品种花粉成熟期的生活力与授粉亲和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榛子是我国目前发展的木本油料作物之一,因其具有很好的抗寒、抗旱的特性适合大面积发展,是非常好的特色经济林树种。目前我国大面积发展的榛子种植品种为平欧杂种榛,早期的栽植技术和品种筛选基本都来源于辽宁地区,在各地引种过程中逐渐发现一些问题,主栽品种雄花序干瘪脱落、提前开放与雌花花期不遇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为快速改善榛园授粉不良的情况,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选择实验品种:平榛、达维84-254、辽榛7号82-11、辽榛3号84-226、平欧21号B-21、玉坠84-310。借鉴其他果树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改善方法,对榛树雄花序达到成熟期所需要的需冷量、雄花序枝条离体水培前后的性状、不同需冷量下花粉的生活力变化、各品种花粉生活力差别、授粉方式、给主栽品种授粉亲和性好,产量更高的品种筛选等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雄花序枝条在自然条件≤7.2℃和室内冷藏条件0-7.2℃两种模型下测定花粉成熟需冷量,得知雄花序散落花粉需冷量最低的是平榛和达维,最高的是玉坠。2.不同品种榛子的雄花序性状存在一定差异,未水培前平榛最短2.3cm,达维最长5.5cm,平欧21号最粗5.2mm;经过水培后,达维拉长最长达12.08cm,平榛最短5.59cm,拉长倍数最高的为平欧21号2.79倍,达维散落花粉量最多。3.不同品种的雄花序散落的花粉生活力有一定差异,随着需冷量的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逐渐达到一个稳定值。同种条件下花粉生活力比较:平欧21号(B-21)>辽榛3号(84-226)>达维(84-254)>平榛>辽榛7号(82-11)>玉坠(84-310)。雄花序在需冷量达到1344-1512 h散落的花粉生活力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从雄花序散出花粉在10℃的室外生活力逐渐下降,在第7天时降至23.65%。4.达维自交部分亲和力差,结果率低。其他几个品种给达维授粉,亲和力较好,玉坠84-310授粉后座果率高产量高,辽榛3号84-226授粉后座果率低于其他品种。
覃腾[3](2021)在《广西隆安县4个引进板栗品种开花特性和授粉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是我国及广西重要的经济林树种。板栗雌雄异花同株,雌雄花期相遇或不遇,常常导致产量低,严重影响果农种植和管理板栗的积极性。本研究以广西隆安县引进的板栗主栽品种‘双季板栗’、‘处暑红’、‘九家种’和‘封开2号’为研究对象,开展开花习性、花粉特性、授粉配置效应等研究,探讨和评价4个品种互为授粉树的可能性,为广西板栗丰产栽培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个引进板栗品种物候期存在差异,各品种芽萌动、展叶、现雄、现雌、开花、谢花的先后顺序是‘封开2号’、‘双季板栗’和‘九家种’、‘处暑红’。2.4个引进板栗品种雌雄开花类型有雌先型、雌雄同放型,品种间或品种内雌雄相遇或不相遇。‘九家种’和‘处暑红’为雌先型,品种内雌雄开放期不相遇;‘封开2号’和‘双季板栗’是雌雄同放型,品种内雌雄开放期相遇;‘双季板栗’的雄花开放期与其他3个品种雌花开放相遇3 d~4 d,‘封开2号’雄花开放期与其他3个品种的雌花开放期相遇3 d~8 d,‘处暑红’、‘九家种’雄花开放期比其他2个品种雌花开放期晚,品种间雌雄不相遇。3.板栗混合花枝率由高到低为‘双季板栗’(77.8%)>‘处暑红’(72.2%)>‘九家种’(69.4%)>‘封开2号’(47.2%)。‘双季板栗’、‘处暑红’、‘九家种’和‘封开2号’雌花序的平均数量分别是1.7个/枝、1.3个/枝、1.2个/枝和0.8个/枝。‘处暑红’、‘双季板栗’和‘九家种’表现出丰产的生物学基础。4.各品种花粉粒正常,花粉萌发率为‘封开2号’(15.49%)>‘九家种’(11.77%)>‘双季板栗’(7.02%)>‘处暑红’(3.77%),各品种花粉萌发率均比较低,但每雄花序花粉量均达两百万粒以上,弥补了萌发率的不足。在固体培养基0.05 g/L H3BO3、0.01 g/L Zn SO4和0.05 g/L Ca Cl2上,4个品种花粉均有较高的萌发率。5.各授粉组合果实成熟期、果苞大小、座苞率、空苞率、结实率和出籽率有明显花粉直感效应。用‘双季板栗’花粉授粉,4个品种板栗空苞率少,结实率和出籽率高,与自然授粉差异不明显,亲和性好;‘封开2号’作授粉树,板栗空苞率多,结实率和出籽率低,与自然授粉差异极显着,亲和性较差。6.花粉直感效应影响果实品质,不同品种板栗受父本影响程度不同。坚果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含量、维生素C和粗蛋白存在一定花粉直感效应,含水量、脂肪含量影响不大。不同授粉处理对坚果N、P、K、Ca、Mg、Cu、Mn、Zn矿质元素含量有不同程度影响,也存在花粉直感现象。7.对授粉效应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发现,主成分总得分和隶属度较大为‘双季板栗’授粉组合,其结实和果实品质表现良好;主成分总得分和隶属度小为‘封开2号’授粉组合,其结实和果实品质表现较差。综上结果,‘双季板栗’、‘封开2号’不需配置授粉树,‘处暑红’、‘九家种’需要配置授粉树,‘双季板栗’是其他3个品种最佳授粉树。
刘博[4](2021)在《‘红阳’猕猴桃雄株离体再生与转基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是世界上重要的水果之一,营养丰富,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高。‘红阳’猕猴桃为中华猕猴桃的一个红肉优良品种,其口味独特,果肉中含有的红色花青素具有显着的抗衰老作用,深受消费者喜爱。猕猴桃为雌雄异株植物,雌株猕猴桃需要雄株授粉才能结果。大量的研究证明,雄株的花粉对雌株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有显着的影响。‘红阳’猕猴桃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种植,但是没有统一的雄株品种。虽然猕猴桃雌株的组织培养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对猕猴桃雄株的离体再生技术研究甚少,其转基因技术尚未见报道。本课题先以四川省和陕西省四个不同果园的‘红阳’猕猴桃雄株为材料,比较了它们的茎段和叶片的表面消毒效果及形成芽的难易;然后以雄株MX1为材料,研究了植物激素对芽增殖和生根的影响,建立了其高效的快速无性繁殖技术;最后研究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雄株MX1转基因的因素,并获得了转基因植株。所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果园‘红阳’猕猴雄株的当年生茎段和叶片都很难消毒,但不同雄株的茎段或叶片形成芽的能力没有显着差异。用含1%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对不同的雄株茎段消毒20 min,污染率都很高,达到75%~95%;对叶片消毒15 min,污染率都在90%以上。培养基中添加广谱性抗菌剂Plant Preservative Mixture(PPM)(浓度0.2%,v/v)并不能有效地抑制茎段和叶的污染。在含1.0 mg/L BA和0.1 mg/L NAA的MS培养基上,四个雄株的没有污染且成活的茎段大都可以在5周内形成新的芽、叶片外植体在含0.5 mg/L TDZ和0.5 mg/L NAA的培养基上都可以形成愈伤组织,进而分化不定芽。2.各雄株茎段所形成的芽和叶片形成的不定芽都可以在含0.3 mg/L BA、0.3 mg/L GA3和0.1%(v/v)PPM的培养基上有效增殖。3.不同种类和浓度细胞分裂素对雄株MX1芽的增殖效果不同。在所试验的四种细胞分裂素(BA、TDZ、ZT和KT)中,BA的效果最好,最佳的BA浓度为0.5 mg/L;在含0.5 mg/L BA和0.3 mg/L GA3培养基上培养1个月,95%的MX1茎段可以形成丛生芽,平均增殖系数为5。4.在所试验的IBA、IAA和NAA三种生长素中,IBA诱导MX1芽生根效果最好,最佳浓度为0.5 mg/L,一个月内生根率达到95.5%,再生植株平均有8条根;再生植株移栽后,生长健康,45 d后的成活率为100%。5.在含3.0 mg/L BA和0.2 mg/L NAA的MS培养基上,MX1组培苗叶片外植体在30 d内可以都形成愈伤组织,并分化不定芽。在此培养基上添加50 mg/L卡那霉素(Kan)可以完全抑制MX1组培苗叶片形成愈伤组织和不定芽。6.以MX1组培苗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农杆菌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基中乙酰丁香酮(AS)浓度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基因效率的影响,发现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值为0.5、叶片侵染时间为15 min、共培养基中AS浓度为100μM、共培养时间为3 d的转化效率最高。在优化的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的再生效率达到10%。转基因植株通过GUS染色法和PCR方法得到确认。
杨技超,韩振诚,何茂梅,罗充,李良良,李苇洁[5](2021)在《“贵长”猕猴桃花粉直感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不同授粉树对"贵长"猕猴桃着果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而为科学选配授粉树提供依据,从贵州省水城县及修文县选择18个不同品种(株系)授粉树,比较花粉性状并保存花粉,在"贵长"猕猴桃雌花盛花期时进行人工授粉,比较不同花粉授粉下的果实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贵长"猕猴桃在单果质量、种子数、种子质量、种子大小、果形、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干物质含量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而果皮茸毛未表现出花粉直感效应。猕猴桃单果质量受种子数、种子大小、种子质量及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多数情况下,高倍体作为父本表现出高着果率。在供试雄株中,"GX1"和"GX12"给"贵长"猕猴桃授粉的综合表现较好,适合作为"贵长"猕猴桃的配套授粉树。
牛媛[6](2019)在《文冠果优良无性系授粉组合选择及结实性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是分布于我国北方的一种生物能源树种,其种实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如食用、药用成分的提取,生物柴油、皂苷、活性炭的生产等,但雌雄花比例低、自交不亲和等生物学特性导致其自然坐果率较低。本研究以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镇原家洼村文冠果基地内5个文冠果优良无性系10号、14号、15号、16号和119号为试材,进行花期物候观测、柱头可授性及花粉活力检测,并通过控制授粉,分别对各授粉组合坐果率、种实产量及种实品质进行研究,为科学的配置授粉树及优良无性系的推广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文冠果5个无性系开花时间为4月27日~5月14日,雌能花花期为14~16 d,盛花期持续6~7 d,雄能花花期为15~17 d,盛花期持续7~9 d。5个无性系雌能花、雄能花盛花期相遇时间为5~7d。2.雌能花开花当天和花后1 d柱头可授性较强,雄能花花蕾初开放和开花当天花粉活力较强。因此,授粉工作应在雌能花柱头可授性及雄能花花粉活力均较强时进行。3.对文冠果各授粉组合种实表型性状及内在品质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0号、14号、15号和16号无性系在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单果质量、种子横径、种子纵径、淀粉含量方面受父本影响较大,存在花粉直感现象。所有交互授粉组合中(母本×父本),14×15组合种实产量及种仁含油率均较高,适合生产生物柴油;10×15和10×16组合神经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50%和4.1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较高,分别为92.19%和92.05%,适合生产高级食用油。对10号、14号、15号无性系种实品质改善最全面的授粉组合分别是10×15、14×10、15×10。4.5个无性系自然授粉最终坐果率较低,在0%~7.38%之间,生产上需要配置授粉树。亲和性强的父本、母本组合显着提高了各无性系产量。以10号无性系为母本,10CK产量最低(24.92 g),其余各授粉组合产量在101.25 g~198.02 g之间。14号无性系为母本,各授粉组合产量达到14CK产量的11.36倍~20.44倍。以15号无性系为母本,各授粉组合产量在81.17 g~90.33 g之间,显着高于15CK产量(47.95 g)。以16号无性系为母本,各授粉组合产量显着高于16CK产量(27.31g),16×15组合最高(110.82g),是16CK产量的4.05倍。综合各无性系交互授粉组合受精率、最终坐果率、种实产量及种实品质得出,10号、14号、15号、16号无性系最佳授粉组合分别是10×16、14×15、15×10、16×15,且该4个无性系均不适合作为119号的授粉无性系。因此,在优良种质资源的推广过程中,授粉树在决定文冠果坐果率、产量和种实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潘军[7](2019)在《若干栽培措施对柿果实糖酸和单宁组分及含量变化的影响》文中认为试验以’太秋’及’南通小方柿’为供试材料,分析了柿果实糖、酸及单宁组分和含量变化的特点,探讨了外源赤霉素、人工授粉和果实套袋对太秋’果实生长、糖酸和丹宁组分及含量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通小方柿,及’太秋’果实糖组分由麦芽六糖、棉子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及甘露醇组成,为葡萄糖积累型果实;’南通小方柿’与’太秋’果实有机酸组分由草酸、酒石酸、奎宁酸、苹果酸、柠檬酸及琥珀酸组成,’南通小方柿’果实为柠檬酸优势型,而’太秋’果实为苹果酸优势型;’南通小方柿’及’太秋’果实可溶性单宁组分均由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A)3种酚类化合物组成,’南通小方柿’可溶性单宁组分为没食子儿茶素优势型,而’太秋’果实为没食子酸优势型;’南通小方柿’可溶性单宁含量显着高于’太秋’,但没食子儿茶素是果实涩味的关键酚类化合物;2、4℃干燥保存是柿花粉适宜贮存条件,果实糖酸组分和单宁含量变化与供试授粉品种或株系密切相关;’高邮2号’可作为扬州地区’太秋’栽培专用授粉品种的优选株系之一;3、GA3和GA4+7外源处理均能显着促进果实可溶性总糖累积,抑制蔗糖与棉子糖生物合成,影响葡萄糖、果糖及甘露醇含量的积累;增加果实苹果酸及奎宁酸含量,降低柠檬酸、草酸及琥珀酸的含量;GA3处理可显着提高果实可溶性单宁含量,对果实鲜重生长无显着影响,而GA4+7处理不仅显着降低果实可溶性单宁含量,且能显着促进果实鲜重生长,综合比较两种赤霉素对果实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生产上可推荐应用1.0%GA4+7萼片处理和1.5%GA4+7果柄处理;4、供试果实袋对’太秋’果实果重生长无显着影响,采用红色果袋可显着增加’太秋’果实可溶性总糖、葡萄糖及果糖含量,降低总有机酸含量及可溶性单宁含量。
陈美艳,田华,张鹏,韩飞,钟彩虹[8](2018)在《国内猕猴桃种植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猕猴桃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且单产较低。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整理了近几年各地猕猴桃种植管理经验与教训,同时参考国外种植管理技术,对国内猕猴桃种植管理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内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钟敏[9](2018)在《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花粉直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猕猴桃(Actinidia Lindl)是原产于我国的多年生落叶藤本果树,功能性雌雄异株,在生产上雄株对果实的产量与品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分布于江西省及周边地区的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为试验材料,从其雄花表型性状、花粉形态以及SSR分子标记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对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对表型数量性状与SSR分子标记进行关联分析;并对选择两个毛花猕猴桃雄性株进行花粉直感效应研究,旨在为猕猴桃的育种和生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野生毛花猕猴桃11个雄性自然居群为试验材料,对其雄花花器中花粉、花色、花器形态等17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讨论其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各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显着差异。各表型性状中平均变异系数单花花粉量最大(52.34%),花冠直径最小(15.71%),从群体的角度,变异系数最大的为麻姑山居群(33.65%),变异系数最小的是五府山居群(23.63%)。相关性分析表明,花冠直径与花粉量、花粉活力显着正相关,可以通过花粉量、花色与花器姿态来对表型进行分类,聚类分析表明,11个居群聚为3大类。(2)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23个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株的花粉粒进行了形态观察。毛花猕猴桃花粉粒外观为长球形,偶有近超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极轴长22.4227.73μm,变异系数为4.75%;赤道轴长12.7314.31μm,变异系数为3.12%;具3条萌发沟,赤道面可见12条萌发沟,等间距分布,萌发沟长20.5224.68μm,变异系数为5.11%;萌发沟脊宽7.299.52μm,变异系数为6.78%;根据NPC分类系统分类,属于N3P4C5型花粉。花粉外壁纹饰有三种类型:脑纹状、波纹状和疣状纹饰,分别占花粉样品的65.22%、30.43%和4.3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多数雄株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来源于同一母株。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株在花粉的形态上变异比花器形态的变化较小,有较多的共性特征,同时在花粉的形态、外壁纹饰上,不同单株间存在差异,体现野生毛花猕猴桃的遗传保守性和多样性。花粉外壁纹饰的演化趋势为:由波纹状向疣状和脑纹状演化。(3)采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1个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群体共274份材料进行检测。38对SSR引物共检测到425个位点,观察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1.18;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55;Shannon’s信息指数为1.57。表观杂合度(Ho)介于0.060.89之间,预期杂合度(He)的范围在0.070.77之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21,野生毛花猕猴桃群体内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11个毛花猕猴桃群体遗传距离(DA)范围是0.1170.691,遗传相似度(GI)范围为0.5010.889。(4)采用38对SSR标记对274份野生毛花猕猴桃种质的全基组扫描,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采用Tassel的GLM分析策略进行分子标记与8个表型数量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检测到18个标记与8个表型数量性状极显着水平关联,各标记对表型性状变异的解释率范围为8.33%52.54%。部分标记与多个性状相关联,检测到与所有雄花授粉性状相关联的标记有7个,分别为5号、A167、STAD037、ESTAD42、UTH03-04、UDK96-013和UDK96-053。(5)为研究毛花猕猴桃雄株在生产上的应用价值,选用野生优良雄株‘L7’、‘M16’和5个雌性品种‘红阳’、‘金果’、‘金魁’、‘金艳’和‘赣猕6号’为试验材料,进行授粉处理,共10个授粉组合,以分析不同授粉组合的果实坐果率及果实品质,探明其花粉直感效应。结果表明,各授粉处理在果实坐果率、果实形态、果肉含糖量、维生素C含量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各授粉处理在果肉可滴定酸含量方面无明显花粉直感效应。不同母本品种花粉直感效应指标和变幅存在明显差异。综上所述,从毛花猕猴桃雄花表型性状、花粉形态以及SSR分子标记角度均发现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为猕猴桃雄株育种提供丰富的材料。表型与SSR分子标记结果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因素造成。表型数量性状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可以进一步挖掘与表型相关的基因。如使用毛花猕猴桃雄株作为授粉雄株,需进一步扩大试验,验证其亲和力和花粉直感效应。
王斯妤[10](2018)在《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SSR分析及花粉直感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猕猴桃(Actinidia spp.)是原产于我国特有的多年生落叶藤本果树,果实富含多种有机物以及人体所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具多种医疗保健功效。猕猴桃属雌雄异株果树,为使猕猴桃达到优质高产,在生产中筛选优良雄株及合理配置授粉树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对猕猴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雌株方面,而与其适配的优良雄株研究甚少。本试验通过对猕猴桃雄株种质评价鉴定、花粉性状及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以期为提升猕猴桃果实品质及产量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70份不同来源的猕猴桃核心雄性种质最少可通过5对多态性SSR引物(UDK96-035、UDK96-053、UDK96-040、UDK96-019、A055)进行完全区分,且基于SSR分子标记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的70份材料依据其隶属种得到区分。说明猕猴桃雄性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雄性种质均具备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且美味猕猴桃略高于中华猕猴桃,但两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2.猕猴桃属植物花粉量及花粉生活力因品种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经统计分析和分级比较,发现中华猕猴桃花粉活力及花粉量散布于I、II、III级;美味猕猴桃花粉活力及花粉量集中在II级,偶有分布于I级;毛花猕猴桃雄株花粉活力集中于II级,花粉量集中于III级;第Ⅱ及Ⅲ级的猕猴桃雄株具有较多的花粉量及较高的花粉萌发率,可以满足生产上猕猴桃授粉的要求。3.基于前期分析结果,筛选出适宜且综合表现优良的雄株对目前主栽雌性品种(‘红阳’、‘金果’、‘金魁’、‘金艳’)进行了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猕猴桃在坐果率、单果重、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种子千粒重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中华猕猴桃雄株‘a35’和‘a39’可作为‘红阳’的适配雄株;中华猕猴桃雄株‘a27’和‘a47’可作为‘金果’的适配雄株;中华猕猴桃雄株‘a50’和‘a52’可作为‘金艳’的适配雄株;美味猕猴桃雄株‘n3’可作为‘金魁’的适配雄株。
二、人工辅助授粉对猕猴桃晚熟品种金魁产量的影响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辅助授粉对猕猴桃晚熟品种金魁产量的影响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红阳’猕猴桃花粉直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物候期观察 |
1.2.2 花粉及果实的采收 |
1.2.3 授粉处理及坐果率统计 |
1.2.4 各指标的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猕猴桃品种(优株)的开花期 |
2.2 不同授粉品种(优株)的雄花性状 |
2.3 不同授粉品种(优株)对‘红阳’猕猴桃坐果率的影响 |
2.4 不同授粉品种(优株)对‘红阳’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2.5‘红阳’综合指标隶属函数评价结果 |
3 讨论与结论 |
(2)几种榛子品种花粉成熟期的生活力与授粉亲和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榛子的概述 |
1.1.1 榛子简介 |
1.1.2 榛子的形态特征及生长分布 |
1.1.3 榛子的主要价值 |
1.1.4 榛子的生殖生物学 |
1.2 榛子发展现状 |
1.2.1 国内榛子发展现状 |
1.2.2 国外榛子发展现状 |
1.3 关于需冷量研究现状 |
1.4 关于授粉亲和性研究现状 |
1.5 关于花粉生活力研究现状 |
1.6 关于果树授粉研究现状 |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不同榛子品种花粉成熟期的需冷量和生活力研究 |
2.1 试验榛子品种介绍 |
2.2 试验地的概况 |
2.3 试验材料选取与采集 |
2.4 不同品种榛子花粉成熟的需冷量研究 |
2.4.1 需冷量模型的确定 |
2.4.2 试验操作方法 |
2.4.3 需冷量测算 |
2.4.4 两种模型下不同榛子品种花粉成熟的需冷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2.5 不同榛子品种离体水培雄花序发育性状研究 |
2.5.1 试验材料 |
2.5.2 试验方法 |
2.5.3 两种模型下的不同品种榛子枝条水培雄花序性状分析 |
2.5.3.1 自然条件≤7.2℃模型的雄花序性状变化与需冷量的关系 |
2.5.3.2 冷藏条件0-7.2℃模型的雄花序性状变化与需冷量的关系 |
2.5.3.3 不同品种雄花序水培后拉长比较研究 |
2.5.3.4 雄花序花苞片和花轴间的夹角与散粉关系 |
2.5.3.5 不同品种的雄花序水培后性状变化及散粉量 |
2.6 不同榛子品种花粉生活力的比较观测研究 |
2.6.1 试验材料 |
2.6.2 试验方法 |
2.6.3 计算数据 |
2.6.4 结果与分析 |
2.6.4.1 需冷量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研究 |
2.6.4.2 两种模型中不同品种花粉生活力随需冷量增加的变化 |
2.6.4.3 榛子花粉在室内温度 10℃湿度 45%的条件下生活力变化 |
第3章 不同品种榛子授粉亲和性与坐果率比较研究 |
3.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4.1 关于需冷量研究的结论 |
4.2 关于雄花序性状研究的结论 |
4.3 关于花粉生活力研究的结论 |
4.4 关于不同品种给达维授粉后的榛果数量研究的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广西隆安县4个引进板栗品种开花特性和授粉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板栗花芽分化研究 |
1.2 板栗开花结果研究 |
1.2.1 板栗开花习性 |
1.2.2 板栗结果习性 |
1.3 板栗授粉特性研究 |
1.4 花粉活力研究 |
1.5 授粉品种配置研究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2.5 研究方法 |
2.5.1 开花习性调查 |
2.5.2 花粉特性研究 |
2.5.3 授粉配置及其对结实和果实品质影响研究 |
2.5.4 数据统计及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引进板栗品种开花习性 |
3.1.1 开花物候 |
3.1.2 开花习性 |
3.1.3 结果枝类型 |
3.1.4 花序差异性分析 |
3.2 引进板栗品种花粉特性研究 |
3.2.1 花粉粒数量及大小差异性分析 |
3.2.2 花粉离体萌发研究 |
3.3 授粉配置对引进板栗品种结实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1 授粉处理对果实成熟期影响 |
3.3.2 授粉处理对板栗结实影响 |
3.3.3 授粉处理对板栗果实外在品质影响 |
3.3.4 授粉处理对板栗内在品质影响 |
3.3.5 授粉效应主成分分析 |
3.3.6 授粉效应隶属函数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生长物候与开花习性 |
4.2.2 开花性状和花粉情况 |
4.2.3 花粉活力情况 |
4.2.4 授粉对引进板栗品种的影响 |
4.3 展望 |
4.4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红阳’猕猴桃雄株离体再生与转基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猕猴桃的生物学特征 |
1.1.1 形态学特征 |
1.1.2 影响猕猴桃生长环境因素及其分布 |
1.2 猕猴桃的价值 |
1.2.1 营养价值 |
1.2.2 药用价值 |
1.2.3 观赏价值 |
1.2.4 人工栽培 |
1.3 ‘红阳’猕猴桃的特点和价值 |
1.4 雄株对猕猴桃种植的重要性 |
1.5 猕猴桃的繁殖方式 |
1.5.1 猕猴桃的传统繁殖方法 |
1.5.2 猕猴桃组织培养技术 |
1.6 猕猴桃转基因技术 |
1.6.1 原生质体介导法 |
1.6.2 基因枪法 |
1.6.3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
1.7 猕猴桃转化体的检测 |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9 试验流程 |
第二章 ‘红阳’猕猴桃雄株无菌培养的建立与繁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来源 |
2.1.2 培养基的制备 |
2.1.3 外植体的消毒 |
2.1.4 芽的增殖 |
2.1.5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茎段培养 |
2.2.2 叶片培养 |
2.2.3 芽的增殖 |
2.3 讨论 |
第三章 ‘红阳’猕猴桃雄株的快速繁殖与植株再生 |
3.1 材料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培养条件 |
3.1.3 本次试验所用试剂 |
3.2 方法 |
3.2.1 芽的增殖 |
3.2.2 芽的生根 |
3.2.3 组培苗的移栽 |
3.2.4 数据统计软件与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芽的增殖 |
3.3.2 芽的生根 |
3.3.3 组培苗的移栽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红阳’猕猴桃雄株不定芽诱导与转基因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菌株与质粒 |
4.1.3 试验试剂与配置方法 |
4.1.4 培养基的制备 |
4.2 方法 |
4.2.1 叶片不定芽的诱导 |
4.2.2 叶片外植体对Kan抗性试验 |
4.2.3 侵染受体的准备 |
4.2.4 农杆菌的准备 |
4.2.5 受体材料的侵染 |
4.2.6 转基因植株的再生 |
4.2.7 转基因愈伤组织和植株的鉴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定芽的诱导 |
4.3.2 受体材料抗生素抗性临界浓度的筛选 |
4.3.3 叶片侵染结果 |
4.3.4 转基因植株的再生与鉴定 |
4.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贵长”猕猴桃花粉直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物候期观察 |
1.2.2 花粉及果实的采收 |
1.2.3 授粉处理及着果率调查 |
1.2.4 指标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开花物候期 |
2.2 雄花性状 |
2.3 着果率 |
2.4 果实品质 |
2.5 不同授粉品种综合评价 |
3 讨论 |
4 结论 |
(6)文冠果优良无性系授粉组合选择及结实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文冠果研究现状 |
1.1.1 文冠果的生物学特征 |
1.1.2 文冠果综合利用价值 |
1.1.3 影响文冠果坐果的因素 |
1.1.4 提高文冠果坐果率的研究 |
1.1.5 文冠果优良种质资源无性系化推广存在的问题 |
1.2 人工授粉研究现状 |
1.2.1 花粉储藏研究 |
1.2.2 柱头可授性研究 |
1.2.3 授粉方式研究 |
1.3 授粉树配置对种实产量及种实品质的影响 |
1.3.1 授粉树配置对种实产量的影响 |
1.3.2 授粉树配置对种实品质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花期物候观测 |
2.3.2 雌能花比例观测 |
2.3.3 柱头可授性检测 |
2.3.4 花粉活力检测 |
2.3.5 授粉配置设计及坐果率调查 |
2.3.6 各授粉组合种实产量及种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各无性系花期观测 |
3.1.1 各无性系雄能花花期观测 |
3.1.2 各无性系雌能花花期观测 |
3.1.3 各无性系花期相遇情况 |
3.2 雌能花比例分析 |
3.3 花期各阶段柱头可授性 |
3.4 开花不同时期花粉活力 |
3.5 不同授粉组合对坐果率及种实产量的影响 |
3.5.1 不同授粉组合对坐果率的影响 |
3.5.2 不同授粉组合对种实产量的影响 |
3.6 不同授粉组合对种实品质的影响 |
3.6.1 不同授粉组合对种实表型性状的影响 |
3.6.2 花粉直感现象对种实表型性状的影响 |
3.6.3 不同授粉组合对种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3.7 各授粉组合种实品质综合评价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花期物候与授粉树的选择 |
4.1.2 花粉收集与储藏 |
4.1.3 异花授粉对坐果率及产量的影响 |
4.1.4 异花授粉对种实品质的影响 |
4.1.5 最佳授粉组合观测评价 |
4.1.6 文冠果授粉树选择的必要性 |
4.2 结论 |
4.2.1 文冠果花期观测结果 |
4.2.2 最佳采粉及授粉时间 |
4.2.3 各授粉组合对种实品质的影响 |
4.2.4 各无性系最佳授粉树选择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若干栽培措施对柿果实糖酸和单宁组分及含量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果实糖酸及单宁的研究进展 |
1.2.1 果实可溶性糖研究进展 |
1.2.2 果实有机酸研究进展 |
1.2.3 果实单宁的研究进展 |
1.3 栽培措施对果实品质影响研究 |
1.3.1 授粉对果实品质影响研究 |
1.3.2 赤霉素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 |
1.3.3 套袋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甜柿和涩柿果实糖酸及单宁组分的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果实品质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甜柿和涩柿果实糖组分及含量变化比较 |
2.2.2 甜柿和涩柿果实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变化比较 |
2.2.3 甜柿和涩柿果实可溶性单宁组分及含量变化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甜柿和涩柿果实糖组分及含量变化比较 |
2.3.2 甜柿和涩柿果实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变化比较 |
2.3.3 甜柿和涩柿果实可溶性单宁组分及含量变化比较 |
2.4 小结 |
第三章 授粉对'太秋'果实糖酸组分和单宁含量变化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柿花粉采集、保存及授粉 |
3.1.4 柿花粉离体萌发率测定 |
3.1.5 果实形态特征与糖酸单宁组分及含量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柿花粉活力变化观察 |
3.2.2 授粉处理对'太秋'甜柿果实生长和发育的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外源赤霉素处理对甜柿果实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
4.1.3 果重及萼片重变化测定 |
4.1.4 果实品质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外源赤霉素处理对萼片及果实鲜重生长的影响 |
4.2.2 外源赤霉素对成熟期'太秋'果实品质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套袋对'太秋'果实生长、糖酸组分和单宁含量变化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果实生长与糖酸组分和单宁含量测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套袋处理对果实及萼片的影响 |
5.2.2 套袋处理对成熟期果实糖酸组分和单宁含量变化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国内猕猴桃种植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肥料管理 |
2 水分管理 |
3 地面覆盖及夏季遮荫 |
4 树体管理 |
5 花果管理 |
5.1 疏花 |
5.2 授粉 |
5.3 疏果 |
5.4 果实生长调节剂 |
5.5 套袋 |
6 植保管理 |
7 结语 |
(9)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花粉直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雌雄异株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1.1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
1.1.2 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 |
1.1.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2 关联分析及研究进展 |
1.2.1 关联分析的概念与主要特点 |
1.2.2 关联分析在植物遗传研究方面的应用 |
1.3 猕猴桃种质概况 |
1.4 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4.1 猕猴桃雄性品种(系)资源 |
1.4.2 猕猴桃雄性种质花器及发育特征 |
1.4.3 猕猴桃雄性种质花粉研究 |
1.4.4 猕猴桃性别鉴定研究 |
1.4.5 猕猴桃雄性种质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1.5 研究背景 |
1.6 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花器表型变异分析及多样性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
2.2.2 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居群花器表型性状变异特征 |
2.2.3 基于花器表型特征的毛花猕猴桃天然居群聚类分析 |
2.2.4 毛花猕猴桃野生雄性居群花器表型相关性分析 |
2.2.5 毛花猕猴桃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2.3 讨论 |
2.3.1 野生毛花猕猴桃雄花花器表型多样性 |
2.3.2 野生毛花猕猴桃雄花花器表型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 |
2.4 小结 |
第三章 毛花猕猴桃雄花花粉形态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野生毛花猕猴桃花粉形态与大小 |
3.2.2 花粉形状 |
3.2.3 花粉表面纹饰 |
3.2.4 花粉的萌发器官 |
3.2.5 野生毛花猕猴桃花粉形态的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3.3.1 毛花猕猴桃的遗传多样性 |
3.3.2 毛花猕猴桃花粉形态与演化关系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SR标记技术的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DNA质量检测结果 |
4.2.2 退火温度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及SSR引物筛选 |
4.2.3 野生毛花猕猴桃SSR位点多态性 |
4.2.4 基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
4.2.5 不同来源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
4.2.6 居群遗传变异 |
4.2.7 居群结构聚类分析 |
4.3 讨论 |
4.3.1 野生毛花猕猴桃的遗传多样性 |
4.3.2 毛花猕猴桃雄株居群遗传分化 |
4.3.3 表型与SSR标记遗传多样性的异同 |
4.4 小结 |
第五章 毛花猕猴桃雄株表型数量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群体结构分析 |
5.2.2 标记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 |
5.2.3 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表型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5.3 讨论 |
5.3.1 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 |
5.3.2 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的连锁不平衡 |
5.3.3 SSR标记位点与雄花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
5.3.4 群体关联分析结果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5.4 小结 |
第六章 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株花粉直感效应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毛花猕猴桃花粉对不同品种坐果结实的影响 |
6.2.2 各授粉组合对果实外观性状影响 |
6.2.3 各授粉组合对果实内在品质影响 |
6.3 讨论 |
6.3.1 毛花猕猴桃雄株对坐果率的影响 |
6.3.2 毛花猕猴桃雄株对果实性状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毛花猕猴桃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
7.1.2 毛花猕猴桃雄花花粉形态多样性分析 |
7.1.3 基于SSR的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株遗传多样性 |
7.1.4 毛花猕猴桃雄株数量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7.1.5 毛花猕猴桃雄株花粉直感效应研究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SSR分析及花粉直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雌雄异株果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1 银杏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2 杨梅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3 番木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4 香榧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5 阿月浑子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2 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2.1 猕猴桃属雄性种质利用价值 |
1.2.2 猕猴桃属优良雄性种质选育进展 |
‘磨山4号’ |
‘桂海4号’适配雄株‘M3’ |
‘通山5号’适配雄株‘91-1’ |
‘金魁’适配雄株的筛选 |
‘雄结1号’ |
‘红阳’适配雄株‘M8’ |
1.3 SSR分子标记技术及聚类分析研究进展及应用 |
1.3.1 SSR分子标记及聚类分析的研究意义 |
1.3.2 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
1.3.3 种质资源鉴定 |
1.3.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1.4 猕猴桃属花粉性状研究进展 |
1.4.1 猕猴桃属花粉形态研究现状 |
1.4.2 猕猴桃属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研究现状及应用 |
1.4.3 环境条件对猕猴桃属植物花粉活力的影响 |
1.5 猕猴桃属花粉直感效应研究进展 |
1.5.1 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意义 |
1.5.2 花粉直感对果实的影响 |
1.5.2.1 花粉直感对果实外在品质的影响 |
1.5.2.2 花粉直感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1.5.2.3 花粉直感对果实其他性状的影响 |
1.5.3 花粉直感效应的机理 |
1.5.4 花粉直感效应利用途径及其研究发展方向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基于SSR技术猕猴桃属核心雄性种质的聚类分析 |
2.1 材料 |
2.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2 试剂与仪器 |
2.2 方法 |
2.2.1 DNA提取及其纯度检测 |
2.2.2 SSR引物筛选 |
2.2.3 SSR-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
2.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SSR多态性分析 |
2.3.2 基于SSR结果的聚类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猕猴桃属核心雄性种质花粉活力及花粉量的测定与分析 |
3.1 材料 |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2 试剂与仪器 |
3.2 方法 |
3.2.1 花粉活力的测定 |
3.2.2 花粉量的测定 |
3.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品种(系)猕猴桃雄株花粉活力统计分析 |
3.3.2 不同品种(系)猕猴桃雄株花粉量统计分析 |
3.3.3 不同品种(系)猕猴桃雄株花粉活力及花粉量的比较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猕猴桃种类雄株的花粉直感效应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2 试剂与仪器 |
4.2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各授粉组合坐果率与自然授粉坐果率比较 |
4.3.2 各授粉组合对果实外观性状影响调查 |
4.3.3 各授粉组合对果实内在品质影响调查 |
4.3.4 对各品种数量性状正向影响较大的花粉情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人工辅助授粉对猕猴桃晚熟品种金魁产量的影响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红阳’猕猴桃花粉直感效应研究[J]. 杨技超,韩振诚,何茂梅,罗充,李良良,李苇洁. 中国果树, 2021(06)
- [2]几种榛子品种花粉成熟期的生活力与授粉亲和性比较研究[D]. 葛鹏飞. 长春大学, 2021(02)
- [3]广西隆安县4个引进板栗品种开花特性和授粉配置研究[D]. 覃腾. 广西大学, 2021
- [4]‘红阳’猕猴桃雄株离体再生与转基因技术研究[D]. 刘博. 湖北大学, 2021(02)
- [5]“贵长”猕猴桃花粉直感效应研究[J]. 杨技超,韩振诚,何茂梅,罗充,李良良,李苇洁. 中国南方果树, 2021(01)
- [6]文冠果优良无性系授粉组合选择及结实性状分析[D]. 牛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7]若干栽培措施对柿果实糖酸和单宁组分及含量变化的影响[D]. 潘军. 扬州大学, 2019(02)
- [8]国内猕猴桃种植管理技术[J]. 陈美艳,田华,张鹏,韩飞,钟彩虹.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6)
- [9]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花粉直感研究[D]. 钟敏. 江西农业大学, 2018
- [10]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SSR分析及花粉直感效应研究[D]. 王斯妤.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