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州100-12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论文文献综述)
时胜德[1](2005)在《小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对水稻种植至关重要,水稻联合收割机是实现水稻收割机械化的重要工具,而水稻联合收割机小型化、微型化是在南方山区、丘陵地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因此,研究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析了现有的联合收割机在南方山区、丘陵地区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对联合收割机的偏心拨禾轮、往复式切割器、脱粒机的功率耗用作了较深的研究,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LB—0.7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 首先,采用特殊的半喂入脱粒形式,将现有联合收割机的割台、输送、脱粒机三大部分简化一体,大大地简化联合收割机的结构,从而使联合收割机小型化、微型化。 在稻杆的夹持,输送上做了大量的改进,将联合收割输送夹持链、脱粒夹持链简化成一根链条完成,使夹持、输送更加顺畅,故障大大降低,工作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脱粒滚筒采用多头不等距螺旋排列,使脱粒机的功耗降低,提高了谷物的脱净率。 实验证明,本文设计的4LB—0.7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标准,该产品获得了国家专利。
孙书民[2](2013)在《半喂入式小型收割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样机研制》文中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好农业问题至关重要,“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机械化,作物收获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环节。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巨大,寻求快速、高效、优质的水稻收获方法对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南方丘陵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2,由于田块狭小,田地高低不平、土地积水湿软等特点,造成传统的全喂入式及大中型半喂入式收割机很难适应这类地区,另外,丘陵地区经济欠发达,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一直很低。而且国产半喂入式小型收割机长期受到技术水平、国外品牌垄断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因此,对适合丘陵地区的半喂入式小型收割机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半喂入式两行收割机为研究对象,通过总体方案的设计、关键技术的解决、虚拟样机的研发,开发出了物理样机,进而对收割机的清选系统、切割传动机构等核心部件的性能和整机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与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清选系统的运动学和物料筛分性能进行研究。根据影响物料筛分性能的因素,依次对传统振动筛装置进行结构简化和运动分析;对物料在气流场中的运动进行分析,建立物料运动方程,分析主要参数对物料运动的影响;对物料在筛面上的定常运动进行分析,建立三种运动形式的运动方程;对气流场中两颗物料的单碰撞和物料群的多碰撞进行分析,建立碰撞运动的速度方程式,计算出碰撞运动产生的能量损失;对物料透筛概率进行研究,建立物料透筛临界速度方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均匀设计法对物料在气流场中的运动、物料在筛面上的运动、单颗物料和物料群的筛分过程进行了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能量损耗最少、分离时间最短及物料滑动位移最小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的优化工具箱求解得到了影响物料筛分性能的最优工作参数,优化结果对清选结构改进设计及样机研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2.对新型切割传动机构进行研究。提出用空间连杆机构代替传统平面连杆机构的新型切割传动机构(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专利号CN201120105449.6)。建立该新型机构的数学模型,基于类复向量法进行运动特性分析,推导出运动方程式。采用谐波特征参数法建立新型机构的数值图谱,结合两行收割机的工作参数指标,对新型机构进行尺寸综合和优化。将优化后的新机构与目前两行收割机的标杆产品pro208从尺寸大小和传力性能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新型机构两个指标都优于传统机构。3.对新型静液压齿轮无级变速装置(集成式HST)进行研究。分析新型集成式HST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液压油路原理。对HST里的两路关键功能齿轮传动进行优化。考虑割台传动齿轮在实际收割过程中工作情况较为恶劣,振动、冲击较大,易损伤精密液压元件的特点,对割台齿轮建立以振动加速度最小、体积/质量最小为目标的双目标优化数学模型。为适应HST高度集成的特点,对驱动行走齿轮对进行了尺寸优化,建立以中心距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的优化工具箱分别进行求解得到了优化结果。4.对整机方案进行论证,建立了虚拟样机的三维模型。根据设计的总体功能要求、设计目标及综合考虑到其开发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对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总体的方案进行了选型与设计。利用三维软件完成了4700多个零件的建模,并进行了三维总装,得到了收割机整机的虚拟样机模型。5.对物理样机进行了研制与性能试验。将样机划分了6大子系统,分析了每个子系统的关键零件及其制造工艺,并根据不同类别零件的具体情况,逐一确定了每个零件的制作方式(自制、外协或外购),最终研制出了样机。在2013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的水稻抢收期里,按照国家的收割机作业性能试验标准,对物理样机做了约20天的高强度收割试验。对损失率、含杂率、破损率、割茬高度、茎秆铺放质量、生产率等收割机的核心指标进行了试验测试,并将测试数据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合资、国产品牌收割机的性能数据进行了对比。通过本文提高清选系统物料筛分性能、改进切割传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与尺寸综合、高度集成HST结构优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整机综合方案设计选型研制出的物理样机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多山的南方丘陵地区,且作业性能基本达到了合资品牌同种类收割机的性能水平,这无疑会促进半喂入式小型两行收割机在我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普及应用,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广海[3](1983)在《我国水稻收获机械发展概况》文中认为 一、研制简史我国水稻收获机械的研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早在1956年我国南方主要水稻产区就开始研制脱粒机和收割机;有些地区还研制了水稻联合收割机。其研制工作大体上可分下列几个阶段:(一)人畜力机械的研制和推广(1956~1961年)
胡智清[4](2013)在《微型水稻收割机设计与关键部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作为水稻主产区,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多,水田泥脚深、面积小,十分需要一款体积小、重量轻、收割效果好、性价比高的收割机械。本课题深入分析了南方地区现有水稻收割机械的结构特点及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开发出了一款适宜南方丘陵地带的微型水稻收割机本研究以南方水稻收割工艺流程为基础确定了总体结构布置方案,同时以模块化集成设计思想为基础将整机划分出切割、脱粒、筛选输送、行走、操控、动力七大功能模块。重点设计了收割机的两个核心模块:收割模块和脱粒模块。收割模块采用了螺旋往复式割刀与特殊的割台底刀组合件,既保证了切割质量也极大简化了切割器的结构。脱粒模块采用钉齿式脱粒滚筒和凹板网筛相配合的结构,达到了较好的脱粒效果。在螺旋推运器的设计中,通过ANSYS Workbench平台模拟了其多种工况下的受力情况,校核了推运器的强度和刚度要求,验证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论文针对收割机的核心部件脱粒滚筒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了其前六阶固有频率,确定了危险转速范围和变形较大的位置,验证了其合理的动态特性,为试验和设计节省了成本。木课题将传统经验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研发出了适应南方丘陵地区的微型水稻收割机。整机结构轻巧,工作可靠,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朱启明[5](1997)在《浙江收获机械选型浅析》文中认为 一、浙江农村使用的收割机的主要机型 浙江省广大农村使用的收割机主要机型有:湖州100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桂林3号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桂林4号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珠江1.5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东杭HL2010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湖州130型
金承烈[6](1975)在《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脱粒部件研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和传统的谷物联合收割机相比,具有许多独特之处,适合我国南方精耕细作、回收完整茎秆的农业技术要求。这种机型结构紧凑,动力消耗少,适于在较小块的水田作业。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
郝海青[7](2008)在《我国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现状和发展分析》文中指出 1 水稻机收市场分析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3 000万hm2(4.4亿亩)。水稻的种植主要集中在4大稻区:华东稻区866万 hm2(1.3亿亩):北方稻区400万 hm2(0.6亿亩):中南稻区1 005万 hm2(1.5亿亩);西南稻区455万hm2(0.68亿亩)。自1995年以来.我国的水稻收割机开始得到了稳定发展。水稻机收率当年为2.4%,2000年上升到15.4%,2005年达到了33.2%,2007年增长到44%。从2004年开始.国家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拉动了水稻收割机的快速发展.2007年保有量达21万台,其中半喂入收割机约3万
刘振营,支杏珍,王艳红[8](2004)在《透视小麦、水稻联合收割机》文中研究指明 我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真正开始大发展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联合收割机的社会保有量达到了30余万台,对我国收获机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小麦机收水平达到70%以上,水稻机收水平达到20%以上,部分发达地区甚至达到了50%,小麦和水稻联合收割机市场已经成熟。联合收割机这一特殊的商品,它成就了多家企业的辉煌梦想,也使不少企业陷入了困境。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些本质的东西?为了探讨联合收割机行业深层次的问题,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中国农机院首席专家、水稻联合收割机专家韩增德,小麦联合收割机专家王志进行了座谈,对我国小麦和水稻联合收割机发展的历史、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杨磊[9](2014)在《平板脱粒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改进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此外,随着人口大量流向城镇,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农业机械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具有油耗低、割茬低、收割含杂率低、能保留完整秸秆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国内研究与开发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和单位也越来越多。本文针对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做了试验研究与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研究平板脱粒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改进设计及其各部分结构组成,详细了解了平板脱粒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工作原理及各装置的组成和作用。2)通过有限元对平板脱粒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关键部位割台机架的强度及其合理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将机架的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结构离散化,对其进行模型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属性,进行边界条件施加,然后提交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最大应力为307.539MPa,发生在机架前端加载部分,大于材料的许用安全应力254MPa,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355Mpa,说明机架有一定风险;通过分析从增加支撑或加强筋、增加工艺倒角过渡、结构对齐调整等方面来增加机架强度。3)根据国家标准及江西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第NJ(X)D01-2009号检验细则对收割机基本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合格。并对收割机的含杂率、破碎率及各项损失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得到天优998的含杂率为0.70%,破碎率为0.382%,未脱净损失率为1.304%,分离损失率为0.42%,清选损失率为0.652%,割台损失率为0.092%;99优468的含杂率为0.73%,破碎率为0.364%,未脱净损失率为1.146%,分离损失率为0.482%,清选损失率为0.76%,割台损失率为0.11%。两品种的总损失率达到国家标准,但是未脱净损失率分别占到了总损失率的52.84%和45.88%。为此,我们对收割机进行了水稻喂入深度的调整、更换脱粒弓齿、喂入链与压草板间隙的调整,最终两品种的未脱净损失率降低到0.8%以下。
梁振伟[10](2018)在《多风道清选装置设计方法及清选损失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3000多万公顷,产量在2亿吨左右,联合收获机在水稻收获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清选装置是联合收获机的“消化系统”,是影响整机作业质量、效率的核心工作部件。传统单出风口风筛式清选装置在清选含水率高、杂余多、喂入量大的脱出混合物时,清选性能显着下降。另外,现有清选装置的工作参数只能停机、依照经验手工调节,工作参数无法根据清选性能的变化自动调整,清选损失高、适应性差。清选装置已成为制约大喂入量(≥8 kg/s)水稻联合收获机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为研制出与大喂入量脱粒分离装置相匹配的高性能清选装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重点项目资助下,着重开展双出风口多风道清选装置设计方法及清选损失监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从单出风口清选室内脱出混合物和气流场的分布规律和脱出混合物各成分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入手,试验分析了限制单出风口清选装置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由双出风口多风道离心风机、双层振动筛和回程输送装置组成的双出风口多风道清选装置配置方案。根据脱出混合物在清选室内经多次振动-风选耦合作用后各组分的分布变化规律,推导了双出风口多风道清选装置不同部位气流阻力模型,根据清选装置不同部位理想气流速度分布,估算了清选装置不同部位处的气流阻力值,设计了不同开孔率的多孔板模拟风机在不同工况下所需承受的清选负荷,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孔介质模型的双出风口多风道清选装置设计方法。2、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定义清选负荷对气流的流动阻力,采用数值模拟并结合气流速度测量,研究了不同结构风机内部及各出风口流场分布随清选负荷的变化规律,绘制了不同结构风机的压降-流量ΔPtot-Q特性曲线,根据“ΔPtot-Q特性曲线的斜率在工作区域时应尽可能的大”的原则,设计了新型双出风口多风道离心风机。在对多风道清选装置三维虚拟设计及数值模拟证明清选室内气流场分布合理的基础上,以电动推杆为基础,研制出了主要工作参数可无级调节的双出风口多风道清选试验台,并以VS110型风速传感器为主体构建了清选室气流速度测量系统,获取了不同工作参数下清选室内不同部位的气流速度。根据不同工况下清选性能和气流场分布规律,阐明了双出风口多风道清选室内理想气流场分布模型。研究了工作参数对清选装置内部不同部位处气流速度变化的影响规律。将设计的多风道联合收获机移植到水稻联合收获机上进行田间试验,以检测其清选性能。3、针对水稻脱出混合物各成分生物力学特性的差异,采用颗粒聚合体法建立了水稻籽粒、短茎秆颗粒模型。利用离散单元法研究了籽粒、短茎秆与敏感板间的碰撞力学特性,分析了籽粒径粒比、茎秆长度和碰撞角度对峰值接触力和接触力变化周期的影响,确定了信号处理电路参数范围。为提高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的分辨能力,从振动力学角度出发,研究了敏感板振动特性与检测性能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系统阻尼比对籽粒碰撞敏感板输出信号特征的影响,提出了对敏感板进行局部约束阻尼处理的方案,从而缩短了信号衰减时间。在ANSYS软件对敏感板模态分析的基础上,优选了约束阻尼层在敏感板上的敷设位置,试验结果表明,对敏感板进行局部约束阻尼处理后,传感器分辨能力显着上升。以风机转速、分风板倾角、筛片开度等参数为变量,试验研究风筛式清选装置尾部损失籽粒分布规律,建立了清选损失籽粒量监测数学模型,实现了对清选损失籽粒的实时监测。4、以S7-1200 PLC作为主控单元构建下位机硬件系统,并运用梯形图语言完成系统编译,利用Lab VIEW14.0软件开发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采用MODBUS-TCP以太网通讯协议通过交换机完成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信息传递,研制出了具有参数设定、显示、故障报警、数据存储与回放、自动控制、通讯和急停等功能的多风道清选装置作业状态监测与控制系统。以风机分风板倾角、风机转速、鱼鳞筛片开度和籽粒清选损失率、粮箱籽粒含杂率来表征清选装置作业状态,通过台架试验,获取了风机分风板倾角、鱼鳞筛片开度、风机转速等参数与清选损失率、籽粒含杂率性能之间系统试验数据,分析了影响籽粒清选损失的主要因素及其关联性。以籽粒清选损失监测传感器的监测量为输入,开发了清选损失多变量模糊控制器,实现了对风机转速和风机分风板倾角的自动调节,降低了籽粒清选损失。
二、湖州100-12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州100-12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论文提纲范文)
(1)小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
1.2 水稻收获的农业要求及收获方法 |
1.2.1 水稻收获的农业要求 |
1.2.2 我国水稻收获的几种主要工艺流程 |
1.3 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水稻收获机械的发展慨况 |
1.3.2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简介 |
1.3.3 国内外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小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研究意义 |
1.4.1 在中国农村现实经济条件下引进国外产品的困难 |
1.4.2 国内半喂入水稻联合机的不足 |
1.4.3 小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研究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5.1 4LB─0.7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项目简介 |
1.5.2 市场前景分析及预测 |
1.5.3 该项目的研究成功将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
1.5.4 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
1.5.5 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 |
1.5.6 项目分析的结论 |
第二章 4LB─0.7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总体设计 |
2.1 设计思想 |
2.2 工作原理 |
2.3 4LB─0.7型联合收割机技术特点的设计参数 |
2.4 4LB─0.7型联合收割机的传动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拨禾轮的研究 |
3.1 拨禾轮的研究目的 |
3.2 拨禾轮的组成 |
3.3 拨禾轮拨板的运动分析 |
3.4 拨板对谷物的作用分析 |
3.4.1 拨板的入禾角和拨禾轮高度分析 |
3.4.2 拨板作用范围和拨禾轮水平位置分析 |
3.5 拨禾轮的作用程度 |
3.6 拨禾轮直径的确定 |
3.7 拨禾轮转速的确定 |
3.8 拨禾轮功率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往复式切割器的设计 |
4.1 往复式切割器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
4.2 刀片几何形状的分析 |
4.3 曲柄连杆(滑块)机构的割刀运动分析 |
4.4 割刀惯性力的平衡 |
4.5 切割器功率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脱粒机部分的设计 |
5.1 夹持输送装置的设计 |
5.2 脱粒滚筒的设计 |
5.3 脱粒滚筒功率的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田间试验及检测情况 |
6.1 田间试验情况 |
6.2 该机检验情况 |
6.3 存在的问题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获奖及专利情况 |
(2)半喂入式小型收割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样机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收割机的发展进程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收割机的发展进程 |
1.2.2 收割机的发展趋势 |
1.3 半喂入式收割机关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清选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切割传动机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课题的来源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清选系统的运动学分析与物料筛分性能优化 |
2.1 清选振动筛的运动分析 |
2.2 物料在清选气流场中的运动分析 |
2.3 物料在筛面上的定常运动分析 |
2.3.1 物料颗粒沿筛面滑动过程 |
2.3.2 物料相对筛面的抛掷运动 |
2.3.3 运动规律分析总结 |
2.4 物料的碰撞运动分析 |
2.5 物料的透筛概率分析 |
2.5.1 物料单次跳动透筛概率 |
2.5.2 物料沿筛面滑动时的透筛情况 |
2.5.3 物料透筛总概率分析 |
2.5.4 物料在筛面上的跳动次数 |
2.6 物料筛分性能的仿真与优化 |
2.6.1 物料筛分过程的仿真 |
2.6.2 物料筛分性能的多目标优化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切割传动机构的运动研究与尺寸综合 |
3.1 切割传动机构的方案 |
3.2 切割传动机构的运动特性研究 |
3.2.1 类复向量理论基础 |
3.2.2 切割传动机构建模与位移分析 |
3.2.3 切割传动机构运动分析 |
3.2.4 割刀的运动分析 |
3.2.5 算例 |
3.3 切割传动机构的尺寸综合 |
3.3.1 数学模型的时间描述 |
3.3.2 机构输出的谐波分析 |
3.3.3 数值图谱的建立与模式识别 |
3.3.4 机构的尺寸优化 |
3.3.5 算例分析 |
3.4 性能分析对比 |
3.4.1 尺寸对比 |
3.4.2 传力性能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静液压齿轮无级变速装置的优化研究 |
4.1 液压无级变速器的类型分析 |
4.2 新型静液压齿轮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原理 |
4.2.1 液压传动部分 |
4.2.2 机械齿轮传动部分 |
4.2.3 液压油路原理 |
4.3 齿轮传动部分的优化 |
4.3.1 割台齿轮传动的动态优化 |
4.3.2 行走齿轮传动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机方案论证与虚拟样机建模 |
5.1 整机方案的分析论证 |
5.1.1 割台部分及其方案论证 |
5.1.2 夹持输送装置方案论证 |
5.1.3 脱离分离装置方案分析论证 |
5.1.4 清选装置方案分析与论证 |
5.1.5 行走传动系统方案分析论证 |
5.1.6 整机总体方案确定 |
5.2 虚拟样机技术 |
5.3 虚拟样机建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物理样机的研制与性能试验 |
6.1 物理样机的研制 |
6.1.1 各子系统的关键零件及制造工艺 |
6.1.2 整机的装配 |
6.2 物理样机的性能试验 |
6.2.1 试验设备与材料 |
6.2.2 主要性能指标 |
6.2.3 试验方法与结果 |
6.2.4 试验分析与对比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微型水稻收割机设计与关键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稻收获机械的发展概况 |
1.2 微型水稻收割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型水稻收割机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微型水稻收割机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微型水稻收割机总体设计 |
2.1 收割机的总体布置 |
2.1.1 拨禾器和割台的相互布置 |
2.1.2 脱粒装置的布置 |
2.1.3 螺旋推运器和网筛装置的配置 |
2.1.4 机器重心的配置 |
2.2 收割机的模块化设计 |
2.2.1 产品模块化集成设计理念 |
2.2.2 整机功能分析及模块划分 |
2.3 动力选择 |
2.3.1 传动方式的确定 |
2.3.2 功率估算及发动机选型 |
2.4 整机参数的确定 |
3 微型水稻收割机核心模块的设计 |
3.1 收割模块的设计 |
3.1.1 切割器的设计 |
3.1.2 拨禾轮的设计 |
3.2 脱粒模块的设计 |
3.2.1 脱粒模块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2 脱粒滚筒的选型 |
3.2.3 凹板网筛的设计 |
3.2.4 脱粒机的结构设计 |
4 螺旋推运器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4.1 螺旋推运器的结构 |
4.2 螺旋推运器的有限元分析 |
4.2.1 ANSYS Workbench协同分析平台简介 |
4.2.2 螺旋推运器正常工况下的受力分析 |
4.2.3 螺旋推运器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4.2.4 约束及载荷设置 |
4.2.5 结果分析 |
5 脱粒机的模态分析 |
5.1 脱粒机模态分析的意义 |
5.2 模态分析的原理及软件 |
5.2.1 模态分析原理 |
5.2.2 模态分析流程 |
5.3 脱粒机模态分析过程 |
5.3.1 脱粒机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5.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5.4 模态分析结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微型水稻收割机图纸清单 |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平板脱粒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改进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状况及现状 |
1.2.1 国内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外联合收割机的研究现状 |
1.2.3 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改进设计 |
2.2 平板脱粒式半喂入收割机结构组成 |
2.2.1 割台装置 |
2.2.2 脱粒装置 |
2.2.3 清选装置 |
2.2.4 集粮装置 |
2.2.5 切草及排草装置 |
2.2.6 动力装置 |
2.2.7 液压传动装置 |
2.2.8 行走装置 |
2.3 平板脱粒式半喂入收割机工作原理 |
2.4 平板式脱粒装置半喂入收割机动力传动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有限元的割台机架强度分析 |
3.1 软件简介 |
3.2 有限元计算流程 |
3.2.1 分析流程 |
3.2.2 三维实体模型 |
3.2.3 模型网格划分 |
3.2.4 材料属性赋予 |
3.2.5 边界条件施加 |
3.3 有限元结果分析 |
3.3.1 机架应力结果分析 |
3.3.2 机架变形结果分析 |
3.4 机架结构改进措施 |
3.4.1 增加支撑或加强筋 |
3.4.2 增加工艺倒角过渡 |
3.4.3 结构对齐调整 |
3.5 本章小结 |
4 机器的基本检验及损失率的测定 |
4.1 机器的基本检验 |
4.1.1 检验仪器 |
4.1.2 检验方法 |
4.1.3 检验结果 |
4.2 机器损失率测定 |
4.2.1 测试水稻场地及测试仪器的准备 |
4.2.2 测试收割前田间调查 |
4.2.3 含杂率、破碎率及各项损失率的测试方法 |
4.2.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针对未脱净损失率的探究 |
4.3.1 未脱净损失率高的产生原因 |
3.3.2 提出解决方案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多风道清选装置设计方法及清选损失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风机结构及气流场分布对风选性能的影响 |
1.2.2 联合收获机工作参数和作业性能监测研究 |
1.2.3 籽粒清选损失监测装置研究 |
1.2.4 联合收获机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多孔介质模型的多风道清选装置设计方法 |
2.1 单出风口风筛式清选装置作业性能评价 |
2.1.1 清选室内水稻脱出混合物及气流场分布规律 |
2.1.2 脱出混合物各成分空气动力学特性分析 |
2.1.3 单出风口清选装置性能差的成因 |
2.2 双出风口多风道清选装置的总体方案 |
2.3 多风道清选室不同部位清选负荷分析 |
2.3.1 双出风口离心风机清选负荷计算 |
2.3.2 风机各出风口当量阻力系数计算 |
2.4 清选负荷数值模拟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出风口多风道离心风机内部气流场数值模拟 |
3.1 双出风口多风道离心风机结构设计 |
3.1.1 离心风机性能评价标准 |
3.1.2 双出风口多风道离心风机结构参数 |
3.2 风机内部及各出风口流场分布数值模拟 |
3.2.1 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
3.2.2 数值模拟结果试验验证 |
3.3 不同清选负荷下风机工作特性曲线绘制 |
3.4 清选负荷对风机内部气流场分布的影响 |
3.4.1 清选负荷对风机I内部气流场的影响 |
3.4.2 清选负荷对风机II内部气流场的影响 |
3.4.3 清选负荷对风机III内部气流场的影响 |
3.5 不同清选负荷下风机各出风口气流量变化对比 |
3.6 工作参数变化对风机II出风口气流流量的影响 |
3.6.1 风机转速对各出风口气流流量的影响 |
3.6.2 分风板I变化对各出风口气流流量的影响 |
3.6.3 分风板II变化对各出风口气流流量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风道清选装置工作参数对气流场分布的影响 |
4.1 双出风口多风道清选试验台的研制 |
4.1.1 多风道清选装置三维设计 |
4.1.2 多风道清选室内气流场数值模拟 |
4.1.3 双出风口多风道清选试验台结构与功能 |
4.1.4 清选室内气流速度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
4.2 双出风口多风道清选装置性能试验 |
4.2.1 清选性能检测试验物料准备 |
4.2.2 清选性能检测方法 |
4.3 双出风口多风道清选室内气流场变化规律研究 |
4.3.1 不同工况下清选室内不同测点处气流速度 |
4.3.2 不同测点处气流速度与清选性能关联性分析 |
4.3.3 工作参数对清选室内各测点处气流速度的影响 |
4.4 双出风口多风道清选装置性能检测田间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籽粒清选损失监测系统及试验 |
5.1 水稻脱出混合物碰撞敏感板力学特性 |
5.1.1 水稻脱出物与敏感板碰撞瞬态响应过程分析 |
5.1.2 水稻脱出物与敏感板碰撞力学过程数值模拟 |
5.2 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分辨能力与系统阻尼比关系 |
5.2.1 系统阻尼比对碰撞信号衰减时间影响的动力学基础 |
5.2.2 附加约束阻尼层在敏感板最佳敷设位置 |
5.3 籽粒清选损失监测传感器性能检测田间试验 |
5.3.1 籽粒清选损失监测数学模型 |
5.3.2 田间监测性能试验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籽粒清选损失模糊控制系统与试验 |
6.1 整体研究思路 |
6.2 清选装置作业状态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 |
6.2.1 系统硬件 |
6.2.2 系统软件 |
6.3 不同工作参数下清选性能试验与结果分析 |
6.3.1 清选性能响应面试验结果 |
6.3.2 籽粒清选损失在筛尾分布规律 |
6.3.3 粮箱籽粒含杂率与工作参数关系 |
6.4 籽粒清选损失多变量模糊控制器 |
6.4.1 多变量模糊控制规则 |
6.4.2 多变量模糊控制器性能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工作 |
四、湖州100-12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研究[D]. 时胜德. 广西大学, 2005(12)
- [2]半喂入式小型收割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样机研制[D]. 孙书民. 西南交通大学, 2013(01)
- [3]我国水稻收获机械发展概况[J]. 刘广海.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1983(05)
- [4]微型水稻收割机设计与关键部件研究[D]. 胡智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5)
- [5]浙江收获机械选型浅析[J]. 朱启明. 农机市场, 1997(05)
- [6]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脱粒部件研制概况[J]. 金承烈.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1975(08)
- [7]我国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现状和发展分析[J]. 郝海青. 农业机械, 2008(36)
- [8]透视小麦、水稻联合收割机[J]. 刘振营,支杏珍,王艳红. 农业机械, 2004(02)
- [9]平板脱粒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改进与试验研究[D]. 杨磊.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10]多风道清选装置设计方法及清选损失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D]. 梁振伟. 江苏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