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课堂环境下的自主英语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白雪[1](2021)在《云课堂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
李昀奕[2](2021)在《未来课堂的现状调查与生物课程实践研究 ——以广元市八二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楠[3](2021)在《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下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及TPACK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角色,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师TPACK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智慧课堂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师TPACK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拟对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中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师TPACK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在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选取初中英语智慧课堂观摩课和初中英语优秀传统课堂教学视频共12节作为研究样本,利用视频分析软件对课堂教学视频进行编码,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并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1.两种不同课堂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同点:整体上教师行为在课堂中时间占比和发生频次最高,学生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时间占比和发生频次较低,沉默行为在两种课堂中均有出现。不同点:从传统课堂到智慧课堂,在教师行为上,教师的讲解行为和提问行为时间减少,给予指导与指令和借助媒体的实践活动行为时间增加,教师的教学行为总时间减少;学生行为上,学生应答总体时间和频次减少,学生进行演示和演说行为以及学生创造作品行为的时间和频次大幅增加,学生行为的总时间增加;媒体行为上,教学媒体类别和教学媒体功能多样化,教师媒体操作行为变得多样化。2.两种不同课堂环境下教师TPACK对比,TPACK元素在两种课堂中占比最高。从传统课堂到智慧课堂中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增加、教学法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减少。3.初中英语智慧课堂教师教学行为具有以下特征: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时间增加;教学行为灵活性和多样化。初中英语智慧课堂中教师TPACK具有以下特征:TPACK、PCK和PK元素的时间占比和出现频次较高;具有整合性;TPACK各元素与教师教学行为间具有关联性。最后通过对两种不同课堂环境下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师TPACK进行对比分析,对初中英语智慧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优化策略。优化策略分为整体策略和具体策略。整体策略包括:教师要扩大智慧课堂中教师行为优势,弥补教师行为不足;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具体策略包括:教师应增加有效的表扬和鼓励行为;教师应增加有意义的师生互动行为;教师应熟练掌握教学媒体技术,减少不必要时间的浪费。对教师TPACK的提升策略主要包括:丰富教师CK、TK和PK的知识储备;培养教师的整合思维;丰富教师整合技术的活动类型。
张森森[4](2021)在《“雨课堂”环境下三维语法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法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Larsen-Freeman摒弃传统语法单一形式维度的狭隘认识,提出了“三维语法理论”。她认为语言有形式、意义和用法三个维度,许多学者对该理论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三维语法理论能明显改善语法学习的效果。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从教学环境的角度研究语法教学,雨课堂作为一个新兴的智慧教学工具也被用于语法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虽然学界对三维语法理论和雨课堂教学环境的孤立探讨并不鲜见,但少有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验证其在语法教学中的实际作用。本文尝试构建了雨课堂环境下的三维语法教学模式,该模式基于三维语法理论,以师生互动为中心,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本研究旨在将这一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以考察它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同时了解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雨课堂环境下的三维语法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语法的效果?(2)雨课堂环境下的三维语法教学模式能否提升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为了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以某市一所高中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共101人为研究对象,选择一班为控制班、二班为实验班,教学实验的周期为11周。实验期间,实验班采用雨课堂环境下三维语法教学模式授课,而控制班则采用传统语法教学模式。笔者将第一次周测语法成绩作为前测成绩,并在实验后对两个班分别进行了语法成绩后测。此外,为了了解学生学习语法的效果和兴趣变化,笔者在实验班选取了15名不同语法水平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实验前后的访谈,并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SPSS20.0,作者对前后测语法成绩和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得出以下结论:(1)从语法测试结果来看,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后测语法成绩有显着性差异。这说明,相较于传统语法教学模式,雨课堂环境下的三维语法教学模式对学生语法成绩的提高有较为显着的促进作用,即该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法成绩,改善学生语法学习的效果。(2)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雨课堂环境与三维语法教学模式结合下的语法教学能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技能,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热情和兴趣。(3)从实验前后访谈结果来看,实验前,大多数学生对语法学习缺乏兴趣,但对语法学习仍保持积极的态度。实验后,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明显改善。通过访谈前后学生对英语语法的态度对比可知,雨课堂环境下的三维语法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总之,从以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来看,雨课堂环境下的三维语法教学模式确实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语法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总之,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说明雨课堂环境下的三维语法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和效果,为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了参考,也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单妹[5](2021)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同伴互教活动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翻转课堂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还改变了学习方法。翻转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虽能使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但也会使学生出现选择困难的问题,且可能会因为学习资源太多,导致学生只是了解知识的表面,未能进行深入学习。因此,翻转课堂就要打破这种时序重构的现象,真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才能体现出翻转课堂的价值。同伴互教是指两个或多个同伴之间进行互相交流、探讨,使双方都能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基本构成要素是互惠的学习共同体、交互活动和多元化评价。同伴互教不仅强调同伴之前的合作,交流,帮助,同时还强调一个“教”字,学习者基于共同的学习任务或主题,组内或组间通过观点共享、互相提问与解答,在一个充分挑战的学习活动中,实现深层次的知识建构。这样的活动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建构理论和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冲突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设计了新的同伴互教教学活动。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最终验证实施效果。本研究在梳理翻转课堂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同伴互教结合翻转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同伴互教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采用行动研究法,参考以往的同伴互教、同伴互助的形式设计同伴互教活动。将基于翻转课堂的同伴互教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用到本科教学过程中,经三轮实践之后,总结出科学可行的翻转课堂同伴互教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方案,进行科学指导,安排好课前和课中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流畅性。学生参与度有所提高,对翻转课堂接受度较高,学习效果满意。说明基于翻转课堂的同伴互教活动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张淼铎,夏洋[6](2021)在《内容语言融合课堂环境下不同水平英语专业学生坚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取回溯性质性个案研究方法,以3名不同水平英语专业学生爲研究对象,对其在爲期两年的内容语言融合课堂环境下坚毅变化进行深描,探究引发坚毅变化的关键课堂环境因素,并从坚毅的四个维度出发深挖不同水平学生的坚毅变化差异。研究发现:1)高水平学生坚毅性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中等水平学生坚毅性呈高低交替波动状态;低水平学生坚毅性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2)坚毅变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目标设定、兴趣与努力的一致性、努力的意义和挫折应对方面。3)引起坚毅变化的关键因素包括:学业成绩、教材认知质量、教师授课方式和同学关系。
丁玲[7](2020)在《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形成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流程,并在多个领域教学中得到运用。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现状,我们了解了国内外研究在研究数量、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以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异同。同时,我们注意到,国内对英语学习者在翻转课堂中满意度的探索还有待加强,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为了弥补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从学生的满意度角度出发,探究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情况以及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以期为基于翻转课堂的英语教学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来自南京四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以及相关任课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旨在回答以下五个问题:一、国内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满意度情况如何?二、课前、课中和课后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三、学生的满意度在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上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四、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五、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方面具有什么样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生对翻转课堂各个阶段的满意度均超过了一般水平,其中最高的为课中满意度,总均值达到了3.56,其次为课前满意度,最低为课后满意度;第二,课前、课中和课后满意度两两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学生在各阶段的满意度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和英语水平上都存在显着差异;第四,学生预期并不会直接影响学生满意度水平,而是通过感知质量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对满意度产生影响,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会对学生满意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满意度,但是可以通过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这两个中介变量对学生的满意度产生影响。第五,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本研究对于提高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改善翻转课堂英语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教育者需重视英语学习情境的创设,重视翻转课堂三个阶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将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注重课前和课中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课后阶段的教学;第二,教育者需不但需要重视英语的工具性,还需重视其人文性,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双重需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育者还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对满意度和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实现个性化教学;第四,教育者可依靠构筑学习共同体和科学的评价的体系,营造英语交流和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五,教育者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和课程性质,采取不同的翻转策略,做到“翻转有度”。在理论价值上,本研究构建了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自建了“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量表”和“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影响因素量表”。在实践价值上,有助于了解学生对英语翻转课堂的实际感受和需求,促使教育者发现翻转课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提供现实依据。
李娟[8](2020)在《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投入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18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2.0》,为学校建设智慧课堂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英语学科变革提供了新思路。从最初传统的教学课堂到现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在不断改革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将直接影响其的学习效果。因此,对高中生进行英语学习投入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旨在于对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投入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生英语学习投入情况的研究。以实习学校W市Z中为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在智慧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学生英语学习投入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参考国内外学者对学习投入的研究,结合本研究所设定的教学环境和研究科目后,形成适合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通过对W市Z中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频次分析、项目区分度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得出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适合本研究所要达成的研究目的。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频率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等分析,得知当前该校高中生英语学习投入总体现状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分析结果显示,最高得分与最低得分之间差值较大,说明学生学习投入程度参差不齐;在英语学习投入差异方面,高一和高二年级在英语学习投入上存在显着差异;在不同性别学生的英语学习投入方面的差异研究中,虽然女生在调查问卷各个维度上的均值都高于男生,但在此研究中,男女生在英语学习投入方面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二部分是课例中的学生投入研究。此部分研究在W市Z中实习期间的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在课例研究前,经与实习指导教师沟通协商后,选定在智慧教室进行授课的3个课时作为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课例实施前,需要做好课例的相关准备工作,明确智慧教室的使用方法,以确保智慧教室辅助教学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同时,课程中学生学习投入的表现情况也是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选取10位同学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在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后,对重点观察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了解学生课堂表现行为的原因的同时,发放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生英语学习投入调查问卷。紧接着,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高位生、中位生、低位生学习投入程度在整体上依次递减。总体来看,虽然学生在不同主题课程中的学习投入程度有所差异,但是差异并不十分显着。在学生是否为班干部对学习投入调查问卷的得分影响方面,班干部学生和非班干部学生与学习投入问卷得分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但由于研究的样本数据不够广泛,所以得出的结论只是此次研究所产生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全体高中生的学习投入情况。最后对本论文进行总结、建议与展望。
张锐[9](2020)在《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所关注的热点。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经费投入等原因,农村教学点在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上存在着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门相继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湖北省咸安区在有关教育研究者的指导下,开设信息技术支撑的同步互动课堂用于解决该地区教学点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绝大多数教学点已经开齐课开足课,但是否开好课以及如何开好课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检验与探索。本研究将从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习投入度的视角出发,结合相关文献与实地调研,探索影响同步互动课堂中学生学习投入度的关键因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梳理国内外同步互动课堂和学习投入度的相关研究,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获取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结合上述文献分析以及研究目的,构建研究模型、编制研究工具、进行小范围预测试。第三部分,对正式施测得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与分析,主要是利用SPSS24.0和AMOS25.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等。第四部分,结合调研过程中获取的访谈资料和文件材料,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五部分,对本研究进行总结,指出本次研究的不足以及展望。研究结论主要有:(1)在同步互动课堂中,情感投入、行为投入在性别和留守情况两个因素上具有显着差异。(2)教师支持对同步互动课堂中的学生情感投入产生正向影响。(3)师生互动对同步互动课堂中的学生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具有正向影响。(4)同伴层面中的生生互动对同步互动课堂中的学生情感、行为、认知投入均具有正向影响。(5)学生自身因素中的情境兴趣对同步互动课堂中的学生情感、行为、认知投入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6)自我效能感对同步互动课堂中的学生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具有正向影响。(7)感知易用性对同步互动课堂中的学生行为投入产生显着正向影响。
陈茜[10](2020)在《智慧课堂环境下中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智慧化的设备已经逐步进入了学生的课堂,智慧课堂的建立,为学生创建了真实性强、且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灵活多样以及非常优质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更加投入的学习,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投入程度。并且,有研究表明,学习投入在学生学习效果的预测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扮演者关键的角色,对学业成就有着有效的预测作用,但是纵观我国现有对于学生学习投入测评的研究和国内外对于学习投入测评的研究发现,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测评的研究较为广泛,对中学生的学习投入特点研究不够深入,没有针对性的测评指标体系,同时,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智慧课堂环境与传统课堂教学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所以构建智慧课堂环境下中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梳理国内外对于智慧课堂、学习投入和学习投入评价的研究,界定了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的概念,提出学习投入测评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和交互理论三大理论为依托,从个体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并结合智慧课堂环境和中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测评智慧课堂下学习投入的三个维度,从理论层面上构建了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框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结合建立的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框架,构建了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了三个级别的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3个,二级指标有6个,三级指标有27个。通过编写测评量表对被测对象进行数据收集分析,运用Cronbachα系数对量表的各指标项进行了信度检验,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再运用熵值法对各级指标项的权重进行赋予,最后形成智慧课堂环境下中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上文建立的智慧课堂环境下中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C市的七到九年级的中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投入表现进行了个案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总量表和各分量表进行了数值计算,深入具体的分析学生在不同维度下的学习投入情况,得到学生学习投入总体和各指标得分。根据评价结果,深入分析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二、论课堂环境下的自主英语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课堂环境下的自主英语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3)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下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及TPACK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英语课堂的问题与挑战 |
1.1.2 智慧课堂环境下英语教学实践的需求 |
1.1.3 智慧课堂环境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视频分析法 |
1.4.3 滞后序列分析法 |
1.4.4 比较研究法 |
1.5 研究流程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2.1 智慧课堂研究综述 |
2.1.1 概念界定 |
2.1.2 智慧课堂研究综述 |
2.2 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
2.2.1 概念界定 |
2.2.2 教师教学行为 |
2.2.3 教师教学行为分类 |
2.3 TPACK研究综述 |
2.3.1 TPACK框架及其组成要素 |
2.3.2 TPACK研究现状 |
2.4 视频分析研究综述 |
2.5 初中英语智慧课堂下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师TPACK研究综述 |
2.5.1 初中英语智慧课堂 |
2.5.2 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 |
2.5.3 初中英语教师TPACK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样本 |
3.1.1 课堂教学环境介绍 |
3.1.2 课堂教学内容介绍 |
3.1.3 研究样本选取标准 |
3.2 研究过程 |
3.3 研究工具 |
3.3.1 教师教学行为编码表 |
3.3.2 教师TPACK编码表 |
3.3.3 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师TPACK编码记录表 |
3.3.4 视频分析软件 |
3.4 研究实施 |
3.4.1 数据收集 |
3.4.2 视频编码 |
3.5 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两种不同课堂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对比分析 |
4.1.1 教师行为对比及分析 |
4.1.2 学生行为对比及分析 |
4.1.3 师生互动行为和无控制行为对比及分析 |
4.1.4 媒体操作行为对比及分析 |
4.1.5 两种不同课堂环境下教师教学行为对比总结 |
4.1.6 智慧课堂中教师教学优势与不足 |
4.2 两种不同课堂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序列对比分析 |
4.2.1 教师教学行为序列分析方法 |
4.2.2 智慧课堂教师教学行为序列分析 |
4.2.3 传统课堂教师教学行为序列分析 |
4.2.4 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行为模式对比 |
4.3 两种不同课堂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师TPACK对比分析 |
4.4 TPACK各构成要素和教师教学行为关联性对比分析 |
4.4.1 PK元素与教师行为关联性对比分析 |
4.4.2 PCK元素与教师行为关联性对比分析 |
4.4.3 TPK元素与教师行为关联性对比分析 |
4.4.4 TPACK元素与教师行为关联性对比分析 |
4.5 两种不同课堂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师TPACK各构成元素对比总结 |
4.6 智慧课堂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与TPACK特征 |
4.6.1 教师教学行为特征 |
4.6.2 教师TPACK特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课堂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优化策略及教师TPACK提升策略 |
5.1 智慧课堂教师教学行为优化策略 |
5.1.1 整体优化策略 |
5.1.2 具体行为优化策略 |
5.2 智慧课堂教师TPACK提升策略 |
5.2.1 丰富教师CK、TK和 PK的知识储备 |
5.2.2 培养教师的整合思维 |
5.2.3 丰富教师整合技术的活动类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传统课堂《Don't eat in class》部分编码记录表 |
附录 B 传统课堂《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部分编码记录表 |
附录 C 传统课堂《My lifetime hobby》部分编码记录表 |
附录 D 传统课堂《Welcome to Sunshine Town》部分编码记录表 |
附录 E 传统课堂《Why do you like pandas?》部分编码记录表 |
附录 F 传统课堂《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部分编码记录表 |
附录 G 智慧课堂《Don't eat in class》部分编码记录表 |
附录 H 智慧课堂《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部分编码记录表 |
附录 I 智慧课堂《My lifetime hobby》部分编码记录表 |
附录 J 智慧课堂《Welcome to Sunshine Town》部分编码记录表 |
附录 K 智慧课堂《Why do you like pandas?》部分编码记录表 |
附录 L 智慧课堂《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部分编码记录表 |
致谢 |
(4)“雨课堂”环境下三维语法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Purpose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Relevant Studies o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
2.1.1 Relevant Studies o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Abroad |
2.1.2 Relevant Studies o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at Home |
2.2 Relevant Studies on Three-dimensional Grammar Theory |
2.3 Relevant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Rain Classroom in Teaching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Teaching Mode |
3.1 Three-dimensional Grammar Theory |
3.1.1 The Origin of Three-dimensional Grammar Theory |
3.1.2 The Content of Three-dimensional Grammar Theory |
3.2 Blended Learning Theory |
3.3 Introduction to Rain Classroom and Its Advantages |
3.3.1 Introduction to Rain Classroom |
3.3.2 Advantages of Rain Classroom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
3.4 The Three-dimensional Grammar Teaching Mode under Rain Classroom Environment |
3.4.1 Overview of Relevant Reference Modes |
3.4.2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Grammar Teaching Mode under Rain Classroom Environment |
Chapter Four Research Design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Research Subjects |
4.3 Research Instruments |
4.3.1 Grammar Tests |
4.3.2 Interviews |
4.3.3 The Questionnaire |
4.4 Research Procedures |
4.4.1 Time Schedule |
4.4.2 Pre-experiment Stage |
4.4.3 Experiment Stage |
4.4.4 Post-experiment Stage |
4.4.5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in CC |
4.4.6 Teaching Plans in CC and EC |
4.5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1 Results and Discussion of Grammar Tests |
5.1.1 Results of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between CC and EC |
5.1.2 Results of Comparison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EC and CC |
5.1.3 Discussion of Grammar Tests |
5.2 Results and Discuss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
5.2.1 Reliabil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
5.2.2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
5.2.3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
5.2.4 Discuss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
5.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of Interviews |
5.3.1 The Interview before the Experiment |
5.3.2 Summary of the Interview before the Experiment |
5.3.3 The Interview after the Experiment |
5.3.4 Summary of the Interview after the Experiment |
5.3.5 Discussion of Interviews |
5.4 Summary of Discussion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Teaching Implications |
6.3 Limitations |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Ⅰ Pre-test paper |
APPENDIX Ⅱ Post-test paper |
APPENDIX Ⅲ The Interview Before Experiment in EC |
APPENDIX Ⅳ The Interview After Experiment in EC |
APPENDIX Ⅴ Questionnaire |
TABLES |
FIGURES |
ABBREVIATIONS |
ACKNOWLEDGEMENTS |
PUBLISHED PAPERS |
(5)翻转课堂模式下同伴互教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一)同伴互教研究综述 |
(二)合作学习研究综述 |
(三)翻转课堂研究综述 |
三、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
(一)同伴互教与同伴互助学习 |
(二)同伴互教与同伴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认知冲突理论 |
(四)群体知识建构理论 |
第三章 翻转课堂模式下同伴互教活动设计 |
一、同伴互教活动设计指导思想 |
二、同伴互教遵循的教学原则 |
三、同伴互教操作流程 |
四、同伴互教活动策略 |
(一)分组的方法 |
(二)活动开展的策略 |
(三)评价 |
第四章 翻转课堂环境下同伴互教行动设计——以《教学设计》课程为例 |
一、行动研究背景 |
(一)《教学设计》课程分析 |
(二)《教学设计》教学现状 |
(三)行动研究方案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教学设计的内涵”主题教学 |
(一)行动计划 |
(二)实施 |
(三)观察 |
(四)反思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主题教学 |
(一)行动计划 |
(二)实施 |
(三)观察 |
(四)反思 |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项目式学习活动”主题教学 |
(一)行动计划 |
(二)实施 |
(三)观察 |
(四)反思 |
第五章 翻转课堂环境下同伴互教教学活动的行动效果分析 |
一、同伴互教活动的体验与问题 |
(一)学生对同伴互教的适应程度 |
(二)学生对同伴互教活动的态度 |
二、行动研究效果分析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缩略词、术语与人名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
2.2 国内外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回溯 |
2.3 高校英语翻转课堂学习者满意度研究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顾客满意度理论 |
3.2 自主学习理论 |
3.3 Moos环境结构理论 |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工具 |
4.2.1 问卷设计 |
4.2.2 初始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4.3 实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4.3.1 实测问卷的信度分析 |
4.3.2 实测问卷的效度分析 |
4.3.3 全模型的修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研究结果 |
5.1.1 学生满意度分析 |
5.1.1.1 学生满意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2 课前、课中、课后满意度相关分析 |
5.1.1.3 不同变量下学生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
5.1.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5.1.2.1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2.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的相关分析 |
5.1.2.3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的路径分析 |
5.1.2.4 不同变量下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
5.2 讨论 |
5.2.1 学生满意度讨论 |
5.2.1.1 课前满意度 |
5.2.1.2 课中满意度 |
5.2.1.3 课后满意度 |
5.2.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讨论 |
5.2.2.1 学生预期 |
5.2.2.2 感知质量 |
5.2.2.3 感知价值 |
5.2.2.4 自主学习能力 |
5.2.2.5 其他影响因素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本研究对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启示 |
6.1 促进阶段衔接,重视语言学习情境 |
6.2 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
6.3 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 |
6.4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渐进翻转 |
6.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 |
6.6 构建学习群体,营造英语交流环境 |
6.7 构建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未来研究的展望 |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问卷调查量表 |
附录Ⅱ 访谈提纲与访谈资料编码结果 |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8)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投入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教育”推进学校智慧课堂应用 |
1.1.2 我国中学生英语学习投入引起关注 |
1.2 研究问题与调查对象 |
1.2.1 研究问题 |
1.2.2 调查对象 |
1.3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学习投入 |
2.1.2 智慧课堂 |
2.2 国内外学习投入的研究现状 |
2.2.1 学习投入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学习投入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生英语学习投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1 调查问卷的维度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项目设计 |
3.2 调查问卷的形成 |
3.3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3.1 目的 |
3.3.2 被试 |
3.3.3 施测 |
3.3.4 数据处理 |
3.4 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生英语学习投入问卷的分析 |
3.4.1 问卷的项目分析 |
3.4.2 问卷的信度分析 |
3.4.3 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4章 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生英语学习投入问卷的结果分析 |
4.1 高中生在智慧课堂环境下英语学习投入现状分析 |
4.1.1 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生英语学习投入的总体现状分析 |
4.1.2 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英语学习投入现状分析 |
4.2 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生英语学习投入差异分析 |
4.2.1 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英语学习投入差异分析 |
4.2.2 智慧课堂环境下,英语学习投入男、女学生之间的差异分析 |
第5章 课例中的学生投入研究 |
5.1 智慧课堂环境下英语教学课例的准备 |
5.1.1 课例的选择和原因 |
5.1.2 明确智慧教室的使用方法 |
5.1.3 研究方法 |
5.2 智慧课堂环境下英语教学课例的应用举例 |
5.2.1 英语学科案例——“Earthquakes” |
5.2.2 英语学科案例——“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
5.2.3 英语学科案例——“Cultural relics” |
5.3 本章总结 |
第6章 智慧课堂环境下英语教学的评价 |
6.1 评价内容及方法的选择 |
6.1.1 评价内容 |
6.1.2 评价方法 |
6.2 智慧课堂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学生评价 |
6.3 智慧课堂环境下英语教学的教师评价 |
6.4 本章总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 |
7.1 主要成果 |
7.2 出现的问题 |
7.3 讨论与建议 |
7.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生英语学习投入调查问卷的项目构成 |
附录2 :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生英语学习投入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9)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同步互动课堂的文献综述 |
2.1.1 同步互动课堂研究现状 |
2.1.2 同步互动课堂的理论研究 |
2.1.3 同步互动课堂的实践与效果研究 |
2.2 学习投入度的文献综述 |
2.2.1 学习投入度概述 |
2.2.2 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 |
2.3 研究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模型与假设 |
3.2.1 理论模型与变量界定 |
3.2.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工具 |
3.3.1 调查问卷的制定 |
3.3.2 数据分析工具 |
3.3.3 小样本的预测试 |
3.4 小结与正式施测 |
第四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基本信息统计 |
4.1.2 正态分布 |
4.2 正式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效度分析 |
4.3 学生学习投入度差异性分析 |
4.4 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探索 |
4.4.1 相关性分析 |
4.4.2 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1 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度概况分析 |
5.2 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分析 |
5.2.1 教师层面对学生学习投入度的影响 |
5.2.2 同伴层面对学生学习投入度的影响 |
5.2.3 学生自身层面对学习投入度的影响 |
5.3 相关建议 |
5.3.1 开展多样教学活动,增加课堂交互行为 |
5.3.2 搭建家校共育平台,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
5.3.3 创设信息化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5.3.4 落实信息化保障机制,加强设备科学化管理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问卷(部分) |
附录2: 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度访问提纲(部分) |
附录2.1: 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度访谈提纲(中心校教师) |
附录2.2: 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度访谈提纲(教学点学生)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智慧课堂环境下中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
1.1.2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 |
1.1.3 学习投入评价方式的转变 |
1.2 研究现状 |
1.2.1 智慧课堂环境的研究现状 |
1.2.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学习投入内涵的研究现状 |
1.2.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学习投入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3.1 国外研究现状 |
1.2.3.2 国内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价值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智慧课堂 |
2.1.1.1 智慧课堂的定义 |
2.1.1.2 智慧课堂平台架构 |
2.1.2 学习投入 |
2.1.3 评价指标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深度学习理论 |
2.2.3 交互理论 |
第三章 智慧课堂环境下中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3.1.1 智慧课堂的特点 |
3.1.2 智慧课堂下学生学习投入的特点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过程 |
3.2.1 构建原则 |
3.2.2 构建过程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确立 |
3.3.1 一级指标的确立 |
3.3.2 二级指标的确立 |
3.3.3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表的确立 |
第四章 智慧课堂环境下中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1 预调查问卷的编制、发放和回收 |
4.1.1 量表的编制原则 |
4.1.2 量表的设计 |
4.2 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4.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
4.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量表的信度检验 |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5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 |
第五章 智慧课堂环境下中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案例分析 |
5.1 评价对象的选取 |
5.2 评价过程 |
5.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3.1 评价计算及结果分析 |
5.3.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4 对策及建议 |
5.4.1 操作能力方面 |
5.4.2 教师能力方面 |
5.4.3 学生情感方面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6.2.2 相关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论课堂环境下的自主英语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云课堂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 白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未来课堂的现状调查与生物课程实践研究 ——以广元市八二一中学为例[D]. 李昀奕. 西南大学, 2021
- [3]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下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及TPACK对比研究[D]. 张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雨课堂”环境下三维语法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张森森. 喀什大学, 2021(07)
- [5]翻转课堂模式下同伴互教活动设计研究[D]. 张单妹.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6]内容语言融合课堂环境下不同水平英语专业学生坚毅研究[A]. 张淼铎,夏洋. 东北亚外语论坛(2021年第一季度论文合集), 2021
- [7]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丁玲.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8]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投入的实证研究[D]. 李娟.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同步互动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研究[D]. 张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智慧课堂环境下中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陈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