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夏活血单方治疗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实验研究

甲夏活血单方治疗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实验研究

一、攻下活血单味药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悦[1](2021)在《网络药理学联合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揭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分析揭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的物质基础,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角度揭示其治疗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从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的化学物质组学、网络药理学以及血清代谢组学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1)在化学物质组学的研究方面,首先对通腑泻热解毒颗粒进行煎煮和纯,制作冻干粉,然后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其进行化学物质分析与总结,对其相关单体进行分析与汇总。通过样本前处理与分析条件优化,借助Masshunt软件和质量亏损过滤技术(DMF)辅助数据筛选,分析相关信息,并与标准品进行对比,通过对其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及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2)在网络药理学方面,借助质谱已分析化合物的成分,从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并整理“腹腔脓肿”疾病相关靶点,构建“疾病-靶点”网络,通过成分靶点与疾病相关靶点的集合,构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挖掘其关键成分、靶点和通路。通过构建腹腔脓肿大鼠模型,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炎症因子水平、关键靶点的转录和蛋白水平的改变,从而对其进行验证。(3)在血清代谢组学研究方面,基于UHPLC-QTOF MS非靶向血清指纹谱进行数据挖掘,找到主要差异代谢物,构建网络通路;同时基于UHPLC-QQQ MS靶向代谢物验证,筛选诊疗标志物。(4)最后,对血清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预测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整合,从而在生物信息学层面阐述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研究结果:1.本课题通过优化液相色谱和质谱的条件,通过UHPLC-ESI-QTOF MS的方法对通腑泻热解毒颗粒中的化合物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初步鉴定了94种化合物成分。2.基于质谱鉴定出的化合物成分,并筛选与疾病的共同靶点,进行PPI网络分析,PPARγ、MMP9、BCL2可能在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富集分析显示,其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炎症性肠病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等发挥改善腹腔脓肿的治疗作用。3.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腹腔脓肿大鼠血清进行分析后得出,共筛选出13种差异代谢物,并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其可能通过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通路发挥着保护作用。结论:本课题使用UPLC-QTOF-MS对通腑泻热解毒颗粒中的成分进行快速分离和分析,初步鉴定了94种化合物;通过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方法,分析得到通腑泻热解毒颗粒主要通过毒颗粒通过调节PPARγ、MMP9、BCL2在腹腔脓肿中发挥着治疗作用,并在腹腔脓肿大鼠模型中得到了验证;同时,通过非靶向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出13种差异代谢物,其可能通过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通路发挥着调节作用。

黄春风[2](2020)在《联合热敏灸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中西医结合治法对阑尾周围脓肿(瘀滞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病情发展迅速,因为治疗不及时或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导致阑尾周围组织黏连,大网膜及其邻近组织发生包裹,局部形成炎性包块或者脓腔,以右下腹疼痛,腹胀,腹膜刺激征,压痛性包块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主,目前治疗方式主要有三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感染为主,传统的中医治疗主要以口服中药方剂、中药外敷、微波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主要以穿刺引流、阑尾切除术,临床上大部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抗感染的基础上外敷中药或者是内服中药等,相对于单一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治疗时间长,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因此,探究一种高效且被病人所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目前比较需要的。目的通过热敏灸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中西医结合治法,建立有效治疗方案,提高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符合阑尾周围脓肿瘀滞型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临床基础疾病治疗(针对高血压病、心脏病、高血脂症等基础疾病的治疗)。其中对照组以常规的西医抗感染治疗(头孢皮试阴性者:0.9%氯化钠100ml+头孢噻肟钠4g静滴Bid;甲硝唑氯化钠2g 100ml静滴Qd,若头孢皮试阳性者,则改用0.9%氯化钠100ml+盐酸左氧氟沙星0.4g静滴Bid)及内服中药自拟方(大黄(后下)10g、芒硝12g、桃仁8g、侧柏叶15g、黄芩10g、赤芍8g、木香8g、川楝子12g、甘草8g、延胡索12g、败酱草14g、蒲公英12g、冬瓜子8g、丹参12g,150ml/次,早晚各一次,温服)为主,补充水电解质及其他营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治疗(取穴:局部阿是穴、商丘、液门、神阙、足三里、阑尾穴),入院第1天开始进行热敏灸治疗,从第1天开始一直治疗到第14天,14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受试者腹痛消失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第7天,第14天时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等指标的恢复情况,通过记录患者入院时、用药第7天、用药14天后腹部B超结果观察患者腹部包块消散情况,用SPSS 24.0软件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据分析可知,统计结果表明收集的80例瘀滞型阑尾周围脓肿中,对照组和治疗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及病程,经过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P>0.05,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受试者病例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约60.98±18.87h,对照组所用时间约90.67±23.56h,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腹部疼痛消失时间而言,治疗组约6.46±1.67天,对照组约9.54±3.67天,两两对比,t=16.56,10.9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但两者恢复至正常时,两组恢复时数据相差无几,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血清CRP、PCT、IL-6水平明显升高,2组之间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7天后,两组血清血清CRP、PCT、IL-6水平都有所降低(P>0.05),无统计学差异,用药14天后,两组血清CRP、PCT、IL-6水平均下降至正常范围(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至2个疗程后,两组受试者的包块明显缩小,其中治疗组包块完全消散4例,包块面积大小平均约10.34±2.87cm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程结束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受试者的VAS评分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经过统计学X2处理,两组疗效的有序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X2=41.506,P=0.015<0.05;治疗组X2=21.205,P=0.005<0.05,实验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去除无效病例,总有效率达94.56%,对照组去除无效率后其总有效率为76.87%,两组病例两两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抗感染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治疗瘀滞型阑尾周围脓肿,可有效缓解发热和腹痛症状,缩短包块消散和脓肿吸收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张强[3](2020)在《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为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就诊于榆阳区中医院外科,选择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行保守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66例,随机分到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以丹皮汤加减+抗生素治疗为治疗方式,对照组以抗生素治疗为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过程中,试验组1人因未按规定服药被剔除本研究,对照组1人在治疗过程中继发其他疾病更改治疗方案,1人未完成一个疗程,因此试验组最终包括32名患者,对照组最终包括31名患者。(1)基本特征比较:试验组入组男性为17例;对照组入组男性为16例;试验组年龄为(36.43±6.84)岁,对照组年龄为(35.54±6.51)岁;试验组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4.15±1.37)天,对照组为(4.61±1.72)天;试验组就诊时体温为(38.38±0.94)℃,对照组为(38.59±0.7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就诊时体温等均可比(P>0.05);(2)体温恢复时长比较: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较试验组长(P=0.01);(3)脓肿最大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脓肿最大径可比(P>0.05),治疗一疗程后,两组患者脓肿最大径比较(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白细胞计数比较:治疗前,试验组白细胞数为(13.51±2.89)×109/L,对照组细胞计数为(13.62±2.99)×109/L,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P>0.05;治疗3天后,试验组白细胞计数为(8.18±2.18)×109/L,对照组细胞计数为(10.00±1.23)×109/L,P<0.05,试验组白细胞数低于对照组。(5)CRP计数:治疗前,试验组CRP为(13.30±2.72)mg/L,对照组CRP为(12.41±2.09)mg/L,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3天后,试验组CRP为(4.78±1.80)mg/L,对照组CRP为(7.22±2.24)mg/L,两组患者治疗3天后CRP相比,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6)疼痛评分比较:试验组治疗前疼痛评分为(7.12±1.07),对照组疼痛评分(6.90±1.22),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4小时后,试验组为(3.62±1.50),对照组为(5.29±1.21),P<0.05,疼痛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治疗48小时后,试验组为(1.15±1.13),对照组为(2.45±1.26),P<0.05,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7)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住院时间为(10.34±2.08)天,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2.45±2.14)天,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8)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71.0%,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有助于阑尾周围脓肿发热病人体温的恢复,促进脓肿的消退,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促进患者白细胞及CRP的降低,间接说明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能够减轻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同时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说明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能够较快改善患者症状。

孟昊[4](2020)在《大黄牡丹方油膏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急性阑尾炎在西医外科和中医外科中都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针对急性阑尾炎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比较主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开放阑尾切除术、腹腔镜下的阑尾切除术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手术治疗虽然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弊端,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患者更倾向于通过保守治疗来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但就目前的相关研究和临床报告来看,西医保守治疗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中医学中,对于现代医学所讲的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它归属于中医学中的“肠痈”范畴。目前国内有大量的临床试验可以表明,对于急性阑尾炎一病在单纯西医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其临床疗效。同时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灵活多变,除口服给药这种常用方式外,还有例如中药灌肠、穴位贴敷等众多特色给药方式。本课题就选取穴位贴敷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同时选取中医外科治疗肠痈的经典方剂——大黄牡丹方作为主要方剂,将大黄牡丹方颗粒制成大黄牡丹方油膏后贴敷于神阙穴治疗急性阑尾炎并以此来研究和观察其对急性阑尾炎的疗效。目的本研究是以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实验,来探究本课题研究的大黄牡丹方油膏在急性阑尾炎上的临床辅助疗效,以此为急性阑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所收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仅给予单纯的规范化西医保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西医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大黄牡丹方油膏(方剂主要组成为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颗粒剂经黄酒溶解后以薄荷油调制)外敷神阙穴治疗,分别记录患者入院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治疗过程中以改良疼痛数字评分系统来记录患者腹痛程度,同时在病历记录表上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通过腹部超声来评价病变阑尾的大小和演变;炎症的评价由血液检查体现。然后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定,最后用统计学方法来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性,以此来探讨大黄牡丹方油膏外敷神阙穴在急性阑尾炎上的临床疗效。结果经统计学方法分析后发现,疼痛缓解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在第2~3天两组已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这两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疗效;血液检查中,降钙素原的改变在第3天出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白细胞、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的改变在第7天出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在第14天出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对于阑尾大小的影响在14天之内两组患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阑尾大小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虽然两组对阑尾大小的影响差异不大但均有效。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32.3%,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率为21.9%,有效率为96.8%,两组有效率基本相近但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率,说明在单纯西医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牡丹方油膏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结论经过临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本课题所用的大黄牡丹方油膏外敷神阙穴对急性阑尾炎的症状缓解上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疗效,同时该治疗方法在炎症的消除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朱勇,解广东,王猛,荣宝海,陈希琦,周永坤[5](2019)在《清肠合剂在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经验》文中提出周教授认为胃癌术后瘀血内停、气血虚弱、邪气阻滞于六腑等,均能导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治疗此病的关键是泻下、活血、行气、通降六腑,本文重点介绍了周永坤教授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以及运用清肠合剂恢复患者胃肠功能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

石友权[6](2019)在《清热利湿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运用清热利湿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PBC提供新的方法和一定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将符合本研究中西医诊断标准的3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运用清热利湿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在中医临床证侯和肝功能指标方面的变化,所得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疗效。结果:1.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在中医证侯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在改善神疲乏力、身黄目黄、胁肋胀痛、胸腹胀闷、口干口苦、食欲不振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改善皮肤瘙痒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4.在肝功能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在改善ALP、ALT、AST、TBIL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但两组对于患者GGT、TBA的改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利湿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有不适和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魏江存[7](2018)在《大黄不同炮制品对大承气汤活性成分及药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药大黄药用历史悠久,是常用中药之一,常以不同的炮制品组成方剂使用,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中药炮制的核心是中药在炮制后药性发生变化,随之其药效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研究大黄六种炮制品即生大黄、清蒸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和大黄炭分别与厚朴、枳实和芒硝配伍后,其泻下、内毒素、NO和TNF-α的药理药效试验;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不同炮制品对大承气汤活性成分含量变化;建立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大承气汤“成分-功效”的分析方法;从大黄不同炮制品对大承气汤方剂的活性成分及药效影响和探讨其活性成分与其药理药效的相关性,阐述中药炮制品对其方剂的活性成分及药效影响变化的机制,也为中药不同炮制品的方剂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参考《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炮制》和2015年版《中国药典》以及相关文献,炮制出不同的大黄炮制品;对正常小鼠泻下作用、炭末推进作用、小鼠结肠壁细胞Na+-K+-ATPase活性、小鼠血清内毒素、NO和TNF-α的试验研究,比较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大承气汤对正常小鼠的泻下作用、炭末推进作用、小鼠结肠壁细胞Na+-K+-ATPase活性以及小鼠血清内毒素、NO和TNF-α含量的影响;使用HPLC法,以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 5μm(4.6mm x 250m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280nm和254 nm,柱温30℃的条件下,测定大黄六种不同炮制品的大承气汤中10个活性成分的含量,并分析其含量变化规律。结果:1.大黄经过规范的炮制方法炮制后得到的大黄六种不同炮制品均符合药用标准;2.大黄六种不同炮制品对大承气汤的泻下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变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大黄的不同炮制品存在着共性关系。生DCQT组、清蒸DCQT组、熟DCQT组、酒DCQT组、醋DCQT组以及炭DCQT组与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比较,其对正常小鼠正常泻下作用、炭末推进作用、抑制Na+-K+-ATPase活性的作用均有差异性,且六个给药组间比较,对生DCQT组泻下作用的影响的差异最显着,给药剂量6 g·kg-1、10g·kg-1组均有显着差异;3.大承气汤各试验组除了炭DCQT组都可软化大便和促进实热壅滞的粪性腹膜炎小鼠迅速排便,在粪性腹膜炎小鼠饮水量上,除了炭DCQT组外各大承气汤组均明显高于阳性组和模型组。4.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大承气汤组都能增加ABP小鼠血清NO含量,但与其它大承气汤组相比,炭DCQT组增加ABP小鼠血清NO含量不明显。5.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大承气汤组都能降低ABP小鼠TNF-ɑ含量,但与其它大承气汤组相比,炭DCQT组降低ABP小鼠血清TNF-ɑ含量不明显。6.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大承气汤中的10个活性成分的10条标准曲线在检测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学考察达到试验要求。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大承气汤中的10个活性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生DCQT组比较,其它不同炮制品的大承气汤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均降低,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炭DCQT组,而其它活性成分变化不显着。结论:本试验对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大承气汤进行泻下作用、内毒素、NO和TNF-α含量变化差异和其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大黄不同炮制品对大承气的泻下作用、内毒素、NO和TNF-ɑ的含量及10个活性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变化与大黄不同炮制品配伍的大承气汤作用相对应,且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大承气汤的功效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和共性关系。

张永[8](2018)在《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当归六黄汤组方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论文以当归六黄汤医案为研究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当归六黄汤的组方配伍、证候要素、主治症候及临床加减变化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检索文献,排除重复文献,共计735篇,统计得医案475则。根据医案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符合要求的医案有446则。本论文涉及的统计学方法有频次统计、黄金分割方法、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论文数据库的组建分两个部分:1、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组建数据,为频次统计与关联分析提供数据准备;2、用Excel2003建立高频药物与高频症状的数据库,为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提供数据准备。结果1、一般资料(1)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性;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90岁,平均39.1岁。(2)中医疾病以汗证、盗汗、消渴、内伤发热、绝经前后诸症、不寐、瘿病、心悸、口疮、淋证等为主。(3)中医证型主要涉及阴虚火旺、气阴两虚、湿热蕴结、阴虚湿热、瘀血阻络、肾阴虚、肝肾阴虚及风热证等。(4)西医疾病以2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甲亢、口腔溃疡、肺结核、慢性咽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为主。(5)四气以“寒、温”为主;五味以“甘、苦”为主。2、脉症分析根据黄金分割法原理,61.8%以上的为核心症状,百分比在38.2%—61.8%之间的症状为主要症状。其中所占比例大于或等于61.8%的症状有脉细、舌质红。百分比在38.2%—61.8%的症状有盗汗、脉数、心烦、舌苔薄、舌苔黄。因自汗与乏力所占百分比为37.4%,与38.2%接近,故亦可纳入。3、组方分析(1)频次统计结果:单味药生地黄频次统计最高,2味药组合“生地黄、当归”频次最高,3味药组合“生地黄、当归、黄芩”频次最高。(2)关联分析结果:单味药生地黄与全方关系最密切,2味药组合“生地黄、当归”与全方关系最密切,3味药组合“生地黄、当归、黄连”与全方关系最密切。(3)高频药物因子分析结果:当归六黄汤被降维为因子F1(黄连黄芩黄柏生地黄当归)与因子F4(当归熟地黄生地黄黄芪)。(4)组方药物剂量结果:生地黄最高频次用量节点15克,当归、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最高频次用量节点都是10克,黄芪最高频次用量节点30克。平均剂量黄芪22.5g>生地黄15.4g>熟地黄14.1g>当归11.9g>黄芩10.1g>黄柏9.6g>黄连7.4g。4、证素分析(1)高频症状因子分析拟辨证结果:因子F2、F4为火热证;因子F9、F12、F17、F18、F16为阴虚证;因子F3为痰湿证;因子F13、F11为湿热证;因子F6、F8、F10、F14为气虚证。(2)在因子分析基础上的聚类分析拟辨证结果:C2(阴虚湿热证);C3(阴虚火旺证);C4(痰湿证);C6(心脾气虚证);C9(阴虚证);C11(肾阳虚证);C12(阴虚证);C13(气虚证)。综上当归六黄汤证候要素主要涉及阴虚、气虚、湿热。5、加减分析(1)加减药频次结果:牡蛎、甘草、浮小麦、五味子、龙骨、白术、白芍为最常见加减药物。(2)加减药物分类结果:收涩药、补气药、安神药、滋阴药及利水渗湿药是常见加减药物类别。(3)加减药物聚类分析结果:C1(山楂神曲麦芽)、C2(山药山茱萸五味子)、C3(桑叶女贞子)、C4(太子参)、C5(麦冬玄参大黄)、C6(地骨皮鳖甲牡丹皮)、C7(酸枣仁柏子仁柴胡)、C8(糯稻根须碧桃干牡蛎龙骨浮小麦麻黄根)、C10(知母龟甲)、C11(薏苡仁桃仁赤芍牛膝)、C12(丹参)、C13(甘草桂枝白芍大枣)、C14(白术防风)、C15(茯苓泽泻陈皮)、C16(栀子石膏)。结论1、当归六黄汤临床运用突破以往“汗证”的局限,现已涉及各个系统疾病,体现“异病同治”之理。“寒温甘苦”的性味特点,体现了该方“甘润养血滋阴,苦寒坚阴泻火,甘温益气固表”的性味配伍特点。2、当归六黄汤的最佳适应症为:盗汗,心烦,自汗,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舌质红,脉细数”为其辨证要点。“失眠、口干、身热、脉弦、大便干、神疲、舌苔少、舌苔腻”等为当归六黄汤的次要临床表现。现行教材言其主治“发热盗汗”,此处“发热”应为“身热”,更符合临床实际。3、单味药角度,生地黄是当归六黄汤的组方核心;2味药组合角度,“生地黄、当归”是当归六黄汤组方核心;3味药组合角度,“生地黄、当归、黄连”是当归六黄汤组方核心。“生地黄、当归”为该方阴虚病机的配伍关键。当归六黄汤的组方配伍特点是血中求阴,兼顾清热泻火、益气固表;组方剂量上重用补益药,独重黄芪。4、当归六黄汤的证候要素主要涉及阴虚、气虚、湿热,且该方的病机以阴虚为主,并见湿热为特点。5、临床加减重视“方随证转”而“合方化裁”:若气虚不纳者,化裁七味都气丸加“山药、山茱萸、五味子”;若阴虚盗汗甚者加“桑叶、女贞子”;若阴虚燥结者,化裁增液汤或增液承气汤加“麦冬、玄参、大黄”;若阴分伏热者,化裁青蒿鳖甲汤加“地骨皮、鳖甲、牡丹皮”;阴虚火旺者,化裁大补阴丸加“知母、龟甲”;若阴虚神志不安者,化裁天王补心丸加“酸枣仁、柏子仁、柴胡”;若表虚不固者,化裁牡蛎散或玉屏风散加“糯稻根须、碧桃干、牡蛎、龙骨、浮小麦、麻黄根”或“白术、防风”;若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汗证者化裁黄芪建中汤加“甘草、桂枝、白芍、大枣”;若阴虚热盛化火毒者,化裁黄连解毒汤加“栀子、石膏”等。

桑奕[9](2018)在《益气透脓祛邪解毒法治疗气虚感邪型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运用透脓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观察“益气透脓祛邪解毒法”治疗气虚感邪型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提供方法。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门诊观察室的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病例,严格遵循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共纳入6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分析。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静滴,0.4g/200ml,qd),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加服中药免煎颗粒(透脓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一日一剂,tid),两组均辅以一般治疗和补液对症处理。观察疗程为3天,每天记录两组患者各症状、体征(扁桃体肿大程度、扁桃体充血程度、扁桃体脓性分泌物、咽痛、发热、气短懒言、口渴、纳食情况)、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变化(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C反应蛋白(CRP)),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疗程结束后电话随访后续治疗及恢复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基线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炎症指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1)扁桃体肿大程度: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扁桃体充血:治疗后第1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天、第3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扁桃体化脓:治疗后第1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天、第3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咽痛: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发热: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气短懒言:治疗后第1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天、第3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口渴: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纳食:治疗后第1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天、第3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指标比较:治疗3天后,两组间WBC、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N%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临床疗效比较:(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3天后,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但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2)转归情况比较:治疗3天后,试验组门诊随访率73.4%,对照组门诊随访率33.3%,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愈显率比较:治疗3天后,试验组愈显率56.7%,对照组愈显率6.7%,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益气透脓祛邪解毒法”加西医基础治疗对气虚感邪型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肯定,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相比,中西医综合疗效更好,可提高愈显率、门诊随访率,在改善患者扁桃体充血、化脓、发热、气短懒言、口渴、纳食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查朱青[10](2018)在《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抑菌实验了解白夏汤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及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动物实验了解白夏汤在体内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通过生物膜实验观察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结构的影响;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白夏汤治疗四肢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效果。方法:(1)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实验,利用含药培养基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用K-B法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白夏汤的MIC。(2)白夏汤溻渍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干预作用,建立SD大鼠背部组织急性缺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创面用白夏汤溻渍,并与庆大霉素对比,在实验第1、3、6、9、14天观察创面面积大小变化,创面肉芽中细菌含量,病理切片观察创面肉芽组织中巨噬细胞及炎性细胞含量。(3)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干预作用,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白夏汤的MIC,白夏汤梯度浓度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于650nm处测其A值,测定白夏汤的SMIC50和SMIC80值,以评价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实验第6h、1d、3d、7d观察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和结构的影响,并与庆大霉素和空白组作对照。(4)白夏汤溻渍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选取创面缺损并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平均分成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治疗组给予白夏汤每日溻渍,对照组给予常规换药庆大霉素湿敷,疗程14天,观察创面渗出、肉芽生长、创面面积、炎性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等的变化情况。结果:(1)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白头翁、夏枯草和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按从大到小排列为,白夏汤>夏枯草>白头翁。经Kruskal-Wallis检验,Chi-Square=25.818,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头翁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8,夏枯草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16,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32。(2)白夏汤溻渍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干预作用结果,用药第1-3天红肿逐渐消退,第1-6天脓液逐渐增多,以后逐渐减少,第9-14天脓液消失;早期随着脓液的增多创面肉芽开始生长,第6天创面肉芽已明显生长,创面变浅,面积减小,第9-14天,肉芽长满创面,创面进一步缩小,与庆大霉素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第14天在创面中心及边缘取部分组织块,作病理切片,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白夏汤组可见巨噬细胞数量较多;庆大霉素组可见较多淋巴、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可见少量巨噬细胞;对照组可见大量坏死组织及炎性细胞。感染创面肉芽中细菌含量,白夏汤组和硫酸庆大霉素组均明显减少,造模后第5天,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肉芽中细菌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造模后第9天,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肉芽中细菌含量均明显降低,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3)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结构的干预作用,通过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得白夏汤MIC为64mg/ml,白夏汤梯度浓度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于650nm处测其A值,测得白夏汤的SMIC50和SMIC80值分别为512mg/ml和128mg/ml,庆大霉素的SMIC50和SMIC80值分别为64μg/ml和8μg/ml。6h时光镜显示空白组可见细菌处于初期粘附阶段,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细菌粘附量有所减少,但仍然可见;1d时光镜显示空白组微菌落初步形成,而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微菌落没有完整形成;3d时光镜显示空白组可以看到大量的细菌融合在一起,生物被膜已初步形成,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未形成生物膜;7d时扫描电镜显示,空白组形成了完整的生物被膜,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均可见生物被膜被破坏。(4)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年龄经秩和检验P>0.05,性别经卡方检验P>0.05,治疗前创面面积、证候积分、炎性指标经t检验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两周后临床总疗效,经非参数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两组创面减小率,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减少率,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两组患者WBC、NE%及CRP的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通过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WBC、NE%及CRP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不同时间创面面积,组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3、6、9天P>0.05,第14天P<0.05,后期有差异;两组不同时间创面愈合速度,组内比较两组早期均减慢(P<0.05),后期均加快(P<0.05),组间比较早期实验组较快(P<0.05),中期和后期两组相当(P>0.05)。结论:(1)白头翁、夏枯草和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效果按从大到小排列为:白夏汤>夏枯草>白头翁。(2)白夏汤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创面具有促进创面愈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作用。(3)白夏汤具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早期粘附生长形成生物膜和破坏已形成的成熟生物膜作用。(4)白夏汤能抑制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作用,促进患者感染创面愈合作用,能改善中医症候症状。

二、攻下活血单味药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攻下活血单味药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药理学联合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揭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的化学物质组学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仪器与试剂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制备
        2.2 上机样品提取
        2.3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三)结果
        通腑泄热解毒颗粒化学指纹图谱建立
    (四)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预测及其干预机制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仪器与试剂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腹腔脓肿疾病靶点查找与筛选
        2.2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成分基于「类药五原则」筛选
        2.3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成分靶点预测
        2.4 “药物-靶点-疾病”拓扑网络构建与分析
        2.5 KEGG通路富集分析
        2.6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2.7 组织病理学检测
        2.8 ELISA法检测腹腔脓肿大鼠血清中IL-6、IL-2、TNF-α水平
        2.9 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中PPARγ、BCL2及MMP9基因水平变化
        2.10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结肠中PPARγ、BCL2及MMP9 蛋白的水平变化
        3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
        1 网络药理学预测与分析
        1.1 腹腔脓肿疾病靶点查找与筛选
        1.2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类药五原则」筛选与靶点查找
        1.3 “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构建与分析
        1.4 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网络药理学预测靶点验证
        2.1 腹腔脓肿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血液收集
        2.2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死亡率的影响
        2.3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血清IL-2、IL-6、TNF-α水平的影响
        2.4 腹腔脓肿大鼠组织病理变化
        2.5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PPARγ、MMP9、BCL2蛋白水平的影响
        2.6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 PPARγ、MMP9 与BCL2 基因水平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大鼠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仪器与试剂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预处理
        2.2 色谱-质谱条件
        (1)色谱条件
        (2)Q-TOF质谱条件
        (3)样本分析
        2.3 数据分析流程
        2.4 实验数据质量评价
        (1)QC样本总离子流图(TIC)的比较
        (2)总体样本主成分分析(PCA)
    (三)结果
        1 组间差异分析
        1.1 单变量统计分析
        1.2 多维统计分析
        1.2.1 主成分分析(PCA)
        1.2.2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1.3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血清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鉴定
        1.4 差异代谢通路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复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腹腔脓肿的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2)联合热敏灸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中西医结合治法对阑尾周围脓肿(瘀滞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1 阑尾周围脓肿的定义及其病因
        1.2 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
        1.3 阑尾周围脓肿的研究发展
    二、研究目的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终止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资料收集
    2.3 治疗方法
        2.3.1 治疗组
        2.3.1.1 材料选择
        2.3.1.2 取穴
        2.3.1.3 操作方法
        2.3.2 对照组
        2.3.2.1 治疗方法
        2.3.2.1.1 常规西医治疗
        2.3.2.1.2 中医治疗
    2.4 疗程
    2.5 常规基础治疗
    2.6 不良反应处理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性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观测项目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病例资料分析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入院时受试者基本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和发病时间比较
        1.4 既往病史比较
        1.5 两组病程比较
    2 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比较
    3 两组血清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
    4 两组C-反应蛋白比较
    5 两组PCT比较
    6 两组IL-6比较
    7 两组包块消散情况比较
    8 VAS评分比较
    9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10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讨论
    1.中医对瘀滞型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2.中药自拟方(阑尾化瘀汤加减)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3.热敏灸的选择依据
    4.各项检测指标的确定
    5.研究本课题意义
结论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病史采集表
    附录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个人简介

(3)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患者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药物来源
        2.4 疗程
        2.5 观测指标及计量方法
        2.6 观测指标方法
        2.7 安全性指标观察
        2.8 不良反应安全评估
        2.9 疗效评价
        2.10 统计方法
        2.11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3 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
        3.4 两组患者就诊时体温比较
        3.5 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3.6 两组脓肿大小的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3天前后血常规的比较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 天后CRP的比较
        3.9 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3.10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3.1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12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急性阑尾炎的国外研究概述
        2 现代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3 中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4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意义
        5 丹皮汤的临床组方分析及单药现代研究
        6 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6.1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6.2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影像学指标的影响
        6.3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的影响
        6.4 中医药对阑尾周围脓肿西医诊断指标及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研究进展
    1.阑尾周围脓肿简述
        1.1 阑尾的解剖及阑尾周围脓肿的发病机制
        1.2 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2.阑尾周围脓肿的西医治疗
        2.1 抗生素治疗
        2.2 超声或CT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
        2.3 开腹阑尾切除术
        2.4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3.中医对阑尾脓肿的认识与治疗
        3.1 中医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3.2 中医对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
        3.2.1 中药内服法
        3.2.2 中药外敷法
        3.2.3 中药灌肠法
        3.2.4 针灸治疗法
    4.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4)大黄牡丹方油膏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阑尾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 阑尾炎的命名及急性阑尾炎的分型
        2 阑尾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3 急性阑尾炎的病因
        4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
        5 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阑尾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中医病机
        3 中医辨证
        4 中医治疗
        5 穴位贴敷治疗的相关研究
        6 大黄牡丹方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中止研究标准
        6 分组方法
        7 治疗方法
        8 观察记录项目
        9 疗效评价标准
        10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性别分布
        2 年龄分布
        3 基本生命体征比较
        4 入院时改良Alvarado评分比较
        5 中医辨证分型
        6 腹痛程度比较
        7 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8 血液及影像学检查比较
        9 疗效评价
        10 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三、讨论
    四、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改良Alvarado评分系统
附录2 改良疼痛数字评分表
附录3
附录4
个人简历

(5)清肠合剂在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病机的认识
2 清肠合剂的功效与配伍原则
3 清肠合剂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经验

(6)清热利湿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1 现代医学对PBC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PB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
        1.3 PBC的诊断
        1.4 PBC的治疗
    2 古代中医对于PBC的认识
        2.1 对于病名和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对治疗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对于PBC的认识
        3.1 对于病因病机认识及辩证分型
        3.2 对于PBC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病例资料及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程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和分析
        4.1 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4.2 治疗后疗效比较
        4.3 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清热利湿化瘀法的理论基础
    2 清热利湿化瘀法的现代药理研究
        2.1 茵陈蒿汤的研究
        2.2 组方分析
    3 疗效与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介

(7)大黄不同炮制品对大承气汤活性成分及药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大黄的炮制
    1 试验材料
    2 大黄的炮制
    3 总结
第二部分 大黄不同炮制品对大承气汤药效变化研究
    1 泻下作用差异的试验研究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结果
        1.4 讨论与结论
    2 内毒素、NO和 TNF-α含量变化的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部分 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不同炮制品大承气汤中10个活性成分含量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4 讨论与分析
第四部分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药大黄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及药效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当归六黄汤组方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组方与临床应用是方剂研究的关键
        1.2 当归六黄汤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医案数据分析在方剂研究中的可行性
    2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当归六黄汤文献研究
    1 当归六黄汤概述
        1.1 功用主治
        1.2 组方药物
    2 历代医家对当归六黄汤的认识
        2.1 明代医家对当归六黄汤认识
        2.2 清代医家对当归六黄汤认识
        2.3 近代医家对当归六黄汤认识
    3 当归六黄汤近代研究概况
        3.1 基础研究
        3.1.1 成分研究
        3.1.2 药理研究
        3.1.3 病机研究
        3.2 临床研究
        3.2.1 糖尿病
        3.2.2 更年期综合症
        3.2.3 甲亢
        3.2.4 口腔溃疡
        3.2.5 心律失常
        3.2.6 呼吸系统疾病
        3.2.7 皮肤病
        3.2.8 术后汗证
        3.2.9 其他疾病
    4 总结与研究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筛除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规范化
        2.1.1 全身症状
        2.1.2 头面部位
        2.1.3 胸胁部位
        2.1.4 其他部位
        2.1.5 舌脉症状
        2.1.6 药物规范
        2.2 数据库组建
        2.3 统计学方法
        2.3.1 黄金分割
        2.3.2 关联规则
        2.3.3 聚类分析
        2.3.4 因子分析
        2.3.5 运用软件
    3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年龄统计
        1.2 性别统计
        1.3 中医病证统计
        1.3.1 中医疾病统计
        1.3.2 中医疾病分类统计
        1.3.3 中医证型统计
        1.4 西医疾病统计
        1.4.1 西医疾病统计
        1.4.2 西医疾病分类统计
        1.5 性味统计
        1.5.1 四气统计
        1.5.2 五味统计
        1.6 结果分析
    2 当归六黄汤脉症分析
        2.1 单个脉症统计
        2.1.1 症状统计
        2.1.2 舌象统计
        2.1.3 脉象统计
        2.2 组合脉症统计
        2.2.1 2个症状组合
        2.2.2 3个症状组合
        2.2.3 4个症状组合
        2.3 结果分析
    3 当归六黄汤组方分析
        3.1 组方结构分析
        3.1.1 频次统计
        3.1.2 关联分析
        3.1.3 因子分析
        3.1.4 结果分析
        3.2 组方剂量分析
        3.2.1 当归用量统计
        3.2.2 黄芪用量统计
        3.2.3 生地黄用量统计
        3.2.4 熟地黄用量统计
        3.2.5 黄芩用量统计
        3.2.6 黄连用量统计
        3.2.7 黄柏用量统计
        3.2.8 结果分析
    4 当归六黄汤证素分析
        4.1 高频症状频次统计
        4.2 证素因子分析
        4.2.1 KMO检验及Bartlet检验
        4.2.2 碎石图
        4.2.3 总方差解释表
        4.2.4 因子旋转
        4.2.5 因子拟辨证
        4.3 证素聚类分析
        4.3.1 聚类树状图
        4.3.2 聚类组合
        4.3.3 聚类组合拟辨证
        4.4 结果分析
    5 当归六黄汤加减分析
        5.1 加味药物分类统计
        5.1.1 加减药频次统计
        5.1.2 加减药物分类统计
        5.2 加味药物聚类分析
        5.2.1 聚类树状图
        5.2.2 聚类类别
        5.3 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当归六黄汤学术理论探讨
        1.1 东垣疾病观:脾胃内伤百病乃生
        1.2 东垣病机观:升降失常阴火上乘
        1.3 当归六黄汤:甘温升阳甘寒降火
    2 研究方法讨论
        2.1 资料规范化中关于发热与身热之辨
        2.2 基于方剂特点的数据分析方法选择
    3 研究结果讨论
        3.1 组方特点:血中求阴补泻兼顾
        3.2 病机特点:阴虚为本并见湿热
        3.3 选方要点:善抓主证兼顾次症
        3.4 临床加减:方随证转合方化裁
        3.5 剂量结构:重用补益独重黄芪
结论
创新与问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表格21
附件3:表格31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益气透脓祛邪解毒法治疗气虚感邪型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的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1.7 知情同意
        1.8 隐私安全保护性声明
    2 研究方法
        2.1 设计流程图
        2.2 随机类型
        2.3 样本估计量
        2.4 随机方法
        2.5 对照方法
        2.6 治疗方案
        2.7 治疗时间和观察时间点
        2.8 观察指标
        2.9 疗效评价标准
        2.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2.11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基线比较
        3.3 治疗后疗效比较
    4 结果分析
        4.1 综合疗效分析
        4.2 症状及体征结果分析
        4.3 炎性指标结果分析
        4.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学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认识
        1.1 病名概述
        1.2 病因病机概述
    2 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中医辨证思路
        2.1 对“虚”的认识
        2.2 对“热”的认识
        2.3 对“脓”的认识
        2.4 对“痰”的认识
        2.5 对“瘀”的认识
    3 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治疗
        3.1 益气透脓法
        3.2 祛邪解毒法
    4 选方依据
        4.1 普济消毒饮的应用分析
        4.2 透脓散的应用分析
    5 药物分析
        5.1 益气药
        5.2 透脓药
        5.3 祛邪解毒药
        5.4 其他药物
    6 本研究的创新点
        6.1 .提出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证型
        6.2 对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治疗有独到见解
        6.3 从外科痈疡论治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6.4 目前国内外缺乏同类研究报道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现代医学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研究
    1 定义及分类
    2 扁桃体的结构
    3 扁桃体具有免疫功能
    4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5 相关并发症
    6 现代医学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治疗
        6.1 一般治疗
        6.2 药物治疗
        6.3 局部治疗
        6.4 手术治疗
        6.5 其他治疗
    7 预防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阳证疮疡的治疗进展
        1.1.1 创面的内治法
        1.1.2 药物外用治疗疮疡疗法
    1.2 白头翁药理研究进展
        1.2.1 白头翁的本草学研究
        1.2.2 白头翁的药理作用
    1.3 夏枯草药理研究进展
        1.3.1 夏枯草的本草学研究
        1.3.2 夏枯草的药理作用
    1.4 细菌生物膜相关研究进展
        1.4.1 生物膜概念及结构
        1.4.2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1.4.3 群体感应与生物膜的关系
        1.4.4 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机制
        1.4.5 生物膜相关感染的防治
第二章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实验
    2.1 实验材料
        2.1.1 中药材
        2.1.2 实验用菌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
        2.1.5 其它重要材料用品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1 中药原液提取
        2.2.2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2.2.3 中药药敏纸片的制备
        2.2.4 用含药培养基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
        2.2.5 用K-B法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
        2.2.6 中药MIC测定
        2.2.7 重复实验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
    2.4 实验结果
        2.4.1 含药培养基上细菌生长情况
        2.4.2 K-B法测得细菌抑菌环直径
        2.4.3 含药培养基抑菌效果
        2.4.4 白夏汤MIC实验结果
    2.5 结论
    2.6 讨论
        2.6.1 体外抑菌实验方法
        2.6.2 单味中药抑菌国内研究
        2.6.3 单味中药抑菌国外研究
        2.6.4 中药提取物抑菌研究
        2.6.5 白夏汤抑菌效果优于单味药原因分析
        2.6.6 中药MIC结果观察方法的讨论
        2.6.7 中药体外抑菌难点分析
第三章 白夏汤溻渍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干预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
        3.2.2 饲养方法
        3.2.3 动物造模
        3.2.4 实验用药方法
        3.2.5 观察指标
        3.2.6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一般情况观察
        3.3.2 组织学观察结果
        3.3.3 细菌菌落计数
    3.4 结论
    3.5 讨论
        3.5.1 动物在体抑菌实验研究方法
        3.5.2 阳证疮疡动物模型的选择探讨
        3.5.3 阳证疮疡造模创面面积探讨
        3.5.4 白夏汤对阳证疮疡动物模型作用分析
第四章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干预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药物
        4.1.2 菌株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中药原液提取
        4.2.2 菌液制备
        4.2.3 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白夏汤的MIC
        4.2.4 白夏汤的SMIC测定
        4.2.5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态结构影响的观察
        4.2.6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白夏汤的MIC
        4.3.2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菌的SMIC测定
        4.3.3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
    4.4 结论
    4.5 讨论
        4.5.1 中药抑菌机制
        4.5.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其形成的生物被膜关系密切
        4.5.3 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形成生物膜
        4.5.4 白夏汤的研究价值
        4.5.5 白夏汤具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作用
第五章 白夏汤溻渍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5.1 病例资料
        5.1.1 病例来源
        5.1.2 创面感染诊断标准
        5.1.3 病例选择
    5.2 分组及治疗
        5.2.1 分组
        5.2.2 药物及设备
        5.2.3 用药方法
    5.3 疗效观察指标和方法
        5.3.1 —般性观察指标
        5.3.2 疗效性观察指标及方法
    5.4 疗效评定标准
        5.4.1 总疗效评定标准
        5.4.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5.4.3 中医证候疗效(主症+次症)评价标准
    5.5 统计学方法
    5.6 结果
        5.6.1 一般情况分析
        5.6.2 临床总疗效
        5.6.3 创面面积缩小情况
        5.6.4 中医证候和主症变化情况
        5.6.5 两组患者WBC、NE%及CRP的比较
    5.7 结论
    5.8 讨论
        5.8.1 中医外科学关于创面感染范畴的阐述
        5.8.2 皮肤感染与阳证疮疡的关系
        5.8.3 现代医学对皮肤感染的治疗
        5.8.4 中药抗感染临床研究
        5.8.5 中药复方抗菌研究
        5.8.6 相关联合抑菌作用
        5.8.7 白夏汤抗菌机制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中文详细摘要

四、攻下活血单味药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药理学联合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揭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D]. 刘嘉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联合热敏灸及内服中药自拟方的中西医结合治法对阑尾周围脓肿(瘀滞型)的疗效观察[D]. 黄春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3]丹皮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疗效观察[D]. 张强.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4]大黄牡丹方油膏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D]. 孟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清肠合剂在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经验[J]. 朱勇,解广东,王猛,荣宝海,陈希琦,周永坤. 中医临床研究, 2019(35)
  • [6]清热利湿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疗效观察[D]. 石友权.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大黄不同炮制品对大承气汤活性成分及药效影响研究[D]. 魏江存.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
  • [8]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当归六黄汤组方与临床应用研究[D]. 张永.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益气透脓祛邪解毒法治疗气虚感邪型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观察[D]. 桑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D]. 查朱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甲夏活血单方治疗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