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研究工作进展如何?

经络研究工作进展如何?

一、经络的研究工作有哪些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彤[1](2003)在《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考察脏腑经络相关、经络实质和经络口诊疗技术三方面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系统进行了有关理论与方法学的论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即主张运用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参照传统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理论与方法,综合创造以实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现代转化。认为脏腑经络相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中医学与西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交会点,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强调采取整体制约原则下的信息化实证技术,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 本研究采用两极脉冲式经络测量法对人体心包经体表循行线全程、小鼠肝脾肾三经腹段体表循行线和肝脾肾三脏进行了系统的导电性考察;用经络口诊疗仪沿心包经进行了经络口分布状况考察;对正常小鼠与遗传性白内障小鼠进行了经脏导电性对比考察;可喜地发现:①人体心包经体表循行线的位置与古典描述之心包经循行线基本一致,呈低阻抗特性;导电量值的三元组合,呈现反映个体差异的规律性。②正常小鼠三经体表循行线的定位与导电性特征与人体一致;三经与三脏之间存在伴随关系与因果关系交织的复杂关联。③白内障小鼠三经导电量略降,三脏导电量显增,导电量下降区集中于三经中部,且与肝经和肾脏密切关联。④正常时,双侧肝脾两经平衡,左肾经导电性略强于右肾经;中期妊娠时,两肾经导电量差值扩大;晚期妊娠时,两肾经导电量差值缩小;哺乳晚期两肾经导电量差值倒置。从丰富的实验结果中首次发现并初步归纳出“经络效应密码”系统及“经络运动节奏规律”、“经络缓冲调节规律”、“脏腑经络相关联动规律” “脏腑经络平衡规律”等四个规律,而且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和有机统一的。 本项研究首次运用信息化实证方法对脏腑经络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较为明确地说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脏腑经络之间的相关类型及数量关系;揭示了若干重要的活动规律,开辟了藏象与经络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其成果虽然是初步的,但极具开拓性和创造性。经检索,本项研究在同类研究工作中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宋晓晶[2](2020)在《大鼠循经低流阻通道及其形态和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半个多世纪以来,经络生物学内涵研究一直是中医科研攻关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学者借助生物、物理、影像学等现代方法在此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以期证实经络存在,揭示经络实质。其中,经络客观显示是经络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证明经络存在提供了实验证据。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经络可视化研究方法在生物安全性、组织定位标记、重复推广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限制了对已显示循经轨迹的结构和功能等关键问题的深入研究;无法科学地解释已显示循经轨迹的生物学实质。因此,探寻客观显示经络轨迹的新技术方法,揭示循经轨迹的生物学特征,在此研究方向仍有诸多工作亟待开展。近年来,结缔组织、组织液与经络相关的认知逐渐被学界关注和接受。有研究者提出“循经低流阻通道”说,创建了透明鱼组织液通道客观显示法、小型猪经络不通病理模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验证,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受动物模型、实验条件和统计学方法等诸多因素限制,进一步开展循经低流阻通道结构和物质基础研究困难较大。因此,探索一种适用于循经低流阻通道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创建循经低流阻通道显示技术,继续推进循经低流阻通道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将有助于推动经络生物学内涵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在前期循经低流阻通道研究的基础上,创建大鼠皮下组织低流阻检测技术,采用特殊染料示踪法进行大鼠皮下循经低流阻通道显示,探索一种适用于循经低流阻通道研究的新动物模型及方法;观察皮下示踪轨迹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传统经络循行路线的相关性;了解示踪轨迹组织的形态特征;同时,研究示踪轨迹与旁开非经组织的差异蛋白质表达,从差异蛋白组学角度探讨循经低流阻通道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功能;为解释循经低流阻通道的生物学机制提供新证据,以期为揭示经络生物学内涵的研究开拓新方向。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研究:大鼠循经低流阻点的检测1.用57-6F30经络定位仪检测大鼠皮肤督/任脉循行线上的低电阻点。2.用生物流阻/组织液压测量法检测大鼠体表背/腹部中段、横跨督/任脉循行线皮下组织的流阻,分析循经低电阻点与旁开高电阻点皮下组织的流阻值差异,创建大鼠皮下低流阻检测方法。第二部分研究:大鼠循经低流阻点注射阿尔新蓝溶液的迁移特征观察1.在23例大鼠督脉、任脉循行线背/腹部中段皮下的低流阻点注射阿尔新蓝(Alcianblue,AB)溶液,比较不同注射时间、注射剂量、观察时间下的AB迁移特征,筛选AB注射参数。2.使用生物流阻/组织液压测定仪测量5例大鼠循经低流阻点AB注射前后的组织液压,分析注射前后局部组织液压变化。3.在大鼠督脉(10例)、任脉(27例)低流阻点注射AB,观察注射48h后AB的分布特征,比较AB迁移线与传统经络循行线的位置关系;统计AB迁移线的方向、长度、宽度和出现率;并与皮下高流阻点注射AB液(督/任脉各8例)、循经低流阻点注射墨汁(督/任脉各5例)进行比较,分析AB循经迁移的规律。第三部分研究:大鼠循经AB迁移线的形态特征观察运用新鲜组织冰冻切片和多种复合染色方法,观察大鼠AB循经迁移线的组织结构特征,比较其与周围组织的差异;观察AB循经迁移组织与血管、神经和肥大细胞(mastcell,MC)的关系;分析AB循经迁移组织的形态特征与经络功能的相关性。第四部分研究:大鼠循任脉AB迁移线与旁开结缔组织的差异蛋白组学研究运用液质联用技术(AB Sciex5600+TripleTOF平台)并在数据依赖性采集模式下,分析鉴定大鼠沿任脉循行的皮下AB迁移线组织和旁开非经结缔组织的蛋白质组;采用SWATH MSALL非标及定量方式对二者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对二者差异蛋白进行GO、KEGG、PPI、BP link KEGG分析,了解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及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结合传统经络理论和现代经络研究结果,分析筛选与经络功能相关性最高的差异蛋白质;并用Western-blot检测被筛选出的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研究:1.确定大鼠循经皮下低流阻检测的关键参数:穿刺悬拉被测皮肤四角呈水平面固定,5#带侧孔针头,针头侧孔生理盐水流速为10滴/min。2.督脉、任脉循行线皮下低流阻点的检出率基本一致,分别为72.0%和73.3%。大鼠督脉循行线皮下低流阻点的流阻值为7.99±1.88(× 106,dyne·s·cm-5),旁开高流阻点(低电阻点连线垂直旁开0.5~1cm)的流阻值为10.63±1.51(×106,dyne·s·cm-5)(n=9);大鼠任脉循行线皮下低流阻点的流阻值为10.37±1.26(× 106,dyne·s·cm-5),旁开高流阻点(低电阻点连线垂直旁开0.5~1cm)的流阻值19.13±1.37(×106,dyne·s·cm-5)(n=12);循经线上皮下低流阻点的流阻值极显着低于旁开高流阻点(P<0.01)。第二部分研究:1.确定皮下循经低流阻点注射AB的参数:液量0.2mL、注射时间10min,观察时间注射48h后。2.AB注射结束后局部组织液压比注射前升高了 2.52mmHg。3.大鼠循督脉皮下低流阻点注射AB 48h后,在背部皮下结缔组织层出现沿督脉、膀胱经循行分布的迁移线,出现率为80%。其中,向头迁移较多,沿督脉循行的迁移轨迹最长。以注射点为界,AB迁移长度为1.1~4.7cm,平均长度2.74±0.36cm;以AB扩散区的边缘为界,AB迁移线长度为0.3~1.4cm,平均长度0.78±0.12cm;平均宽度为0.125±0.02cm。循任脉皮下低流阻点注射AB 48h后,在腹部皮下结缔组织层出现沿任脉、胃经、肾经循行分布的迁移线,出现率为81%。其中,向尾迁移较多,沿脾经循行的迁移轨迹最长;以注射点为界,AB迁移长度为0.4~4.9cm,平均长度2.12±1.96cm;以AB扩散区的边缘为界,AB迁移线的长度为0.3~4.1cm,平均长度1.12±0.42cm;平均宽度为0.15±0.07cm。AB迁移规律与古典经络循行特征相似。在非低流阻点注射AB液、低流阻点注射墨汁均未出现循经的线状迁移。第三部分研究:1.大鼠沿任脉循行的AB迁移线存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其两侧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主要为胶原纤维、弹性纤维以及嵌合在纤维成分中的酸性粘多糖交错连接形成一定空隙的网状通道。出现AB迁移线的皮下结缔组织层的间隙大于周围组织。2.在迁移线组织中分布着丰富的MC,以及血管和胆碱能神经。第四部分研究:1.在大鼠沿任脉循行的AB迁移组织与非经线结缔组织中有468个蛋白差异表达。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胞外外泌体、囊泡、胞外囊泡、胞内细胞器,以及细胞膜或细胞器内膜结构上;其分子功能可能为同种蛋白结合、辅酶结合、酶结合、核苷结合、细胞粘附分子结合、蛋白复合物结合、氧化还原酶激活、谷胱甘肽氧化物酶激活;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为代谢过程,也参与了对激素的响应,对机械损伤的响应等。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质主要参与的代谢通路为代谢、细胞过程、疾病形成的生物学过程等。2.将以上数据与经络理论和以往经络实质研究的结果结合,初步分析认为:在皮下结缔组织中,沿任脉循行的AB迁移线组织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ATP 合酶亚基 ε(ATP synthase subunit epsilon,ATP5E)、电压依赖性 Ca2+通道亚基 α 2/δ 1(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 subunit alpha-2/delta-1,CACNA2D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lutathione peroxidase 3,Gpx-3)差异表达。3.Western-blot结果显示,循任脉的AB迁移线中GAPDH、ATP5E和CACNA2D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旁开非经组织(p<0.05),AB迁移线中Gpx-3的表达水平高于旁开的组织,差异接近显着(P=0.08)。结论1.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大鼠皮下流阻检测方法,发现大鼠督脉、任脉皮下的流阻值显着低于非经区域,提示大鼠皮下存在循经低流阻通道。2.建立了大鼠循经低流阻点注射AB的循经低流阻通道显示方法,观察到在皮下结缔组织层可出现与古典经络体表循行特征相似的AB循经迁移线。3.大鼠皮下AB循经迁移线中有较大的间隙空间和丰富的MC、血管、胆碱能神经分布,为解释循经低流阻通道的生物物理特性提供了形态学证据。4.在大鼠循任脉的AB迁移线与旁开非经结缔组织中有468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迁移线中上调表达的ATP5E,CACNA2D1,GAPDH和Gpx-3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与经络现象和针灸效应密切相关,这4种蛋白可能是大鼠任脉循经低流阻通道组织中的特征性物质。本研究为解释循经低流阻通道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许天虎[3](2019)在《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理念的转变,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正受到越来越多外国民众的关注。中医药文化深深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而同时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的宝贵文化遗产。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翻译。从信息论和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中的信号(或讯息)会受到外界各种干扰的影响,要想提高传播效率,就要努力去消除这些干扰,即“降噪”。本文以传播学中的“降噪”为研究视角,以传播学中施拉姆的“经验场”观点和阐释学中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为研究切入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中医药文化英译中如何降低读者阅读难度和消除误解即翻译“降噪”的问题。本文选取了《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到了译本的翻译年代、读者对象、翻译风格与策略等各方面的因素,确保了研究对象比较的有效性。在文本分析中,笔者从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性、学科专业性和翻译准确性等角度进行了条分缕析,为中医药文化的外宣翻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在中医药文本的英译研究中实现了两方面的突破:一是突破了以往仅从语言学视角研究文字处理问题或仅从宏观战略视角对中医药文化问题进行探讨,而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全面探讨“降噪”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思路,为中医翻译研究拓宽视野;二是以“经验场”和“视域融合”度为衡量标准,不再拘囿于笼统的“归化”和“异化”探讨,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案例向读者呈现各译者的“降噪”策略与不足,为中医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在我国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如何让译文以更加“亲近”读者的方式准确阐释中医药文化已成为摆在我国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愿笔者的拙作能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思路。

朱平华[4](2019)在《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社会和政府不堪重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多次提到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已然是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和关键路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广西2030”规划》也提出了开展健康管理、构建健康促进体系的任务。而这两项任务的最终完成,无疑离不开医联体特别是紧密型医联体的平台架构或实施载体。新的形势下,拥有优质核心医疗资源、掌握健康管理优质客户、具有区域辐射影响力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理应成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示范基地和榜样力量,尤其是在加快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三级综合医院如何在评价自身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如何在紧密型医联体的框架下围绕健康管理的实践环节有所作为,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然而,健康管理学界与健康服务业界目前均无关于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及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定义,也未专门开展对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具有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特色、适用于医联体框架下的广西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也在探索之中。目的1.提炼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典型模式,梳理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实践探索及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与发展情况,为构建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2.构建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查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和联动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为评价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供指标体系和实证数据。3.分析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挑战,提出完善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为三级综合医院及其所在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优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提供决策参考,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推动健康管理落地实施提供配套政策。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询和收集国内外健康管理与医联体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可供借鉴的理论、模式、经验和方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框架。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在厘清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理论框架后,初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经2轮Delphi法专家咨询后筛选评价指标,逐步统一专家意见,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3.问卷调查法:根据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31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成员单位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面向体检人群开展基本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调查。4.专家访谈法: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召开年会的契机对上述医院健康管理部门31名负责人开展个人访谈,了解机构发展现状和健康管理服务联动情况,征询意见建议。5.综合评价法:对现场调查数据采取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结合、嵌套的方法,综合评价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应用“雷达图”法对服务能力薄弱环节进行系统分析。6.SWOT分析法: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以矩阵方式列出并分析医院健康管理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运用策略配对方法提出提升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SO、WO、ST和WT策略及对策建议。7.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使用内部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分别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使用EPI Data软件录入调查表中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分析。结果1.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有2个层次,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34个。德尔菲法两轮咨询中,二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达0.865和0.869,权威程度较高。协调系数分别为0.282和0.348,专家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专家咨询意见趋同的效果较好。层次分析法构造的5个判断矩阵,单排序、总排序的一致性比例CI、CR均小于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组合权重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开展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引领健康管理科学研究、引领区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开展全程健康管理服务。综合指标体系专家代表性、权威性和一致性较好,经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检验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体系以医联体为视角和框架,涵盖了健康管理服务投入、服务过程、服务产出、服务效果等多方面内容,为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测量工具和参考指标。2.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两家机构违规开展健康体检业务,健康体检服务量、年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年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近1/3的机构未制定完善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仍有35.5%的机构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将近40%的机构没有开展问诊或问卷调查。健康体检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独立开展能力总体不强,与医院共享情况较为普遍,个别机构连基本的一般检查项目都未开展。半数左右的机构体检报告未包含疾病危险性评价和慢病患病风险评估内容,38.7%的机构未能对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估,64.5%的机构未能对慢病患者进行分级干预并随访,67.7%的机构未能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健康指导与干预。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随访项目有限,仍有6.4%的机构只停留在健康检测的初级阶段,单纯体检或“只检不管”。仅有22.5%的机构延伸到了健康跟踪的阶段,但总体还是重健康体检,轻健康管理。从健康管理(体检)服务对象来看,35.1%的体检者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体检一次,仅有11.1%的人群经常测量自身心率和血压,有30%的人经常观察自身大小便情况来进行粗略的健康检查,仅有10.1%的调查对象出差或旅游时随身携带药物,依旧有5.4%的人从来不系安全带,调查对象9项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不高。体检人群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平均满意度为89.16%,不同机构间满意度水平差异不大。与健康管理服务密切相关的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对体检者健康状况的采集和掌握不够全面,影响到后续的健康评估的准确度和健康干预的效果。健康体检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医院内部和医联体内的健康管理联动极少,信息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健康管理理念和疾病管理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健康管理服务缺乏创新。3.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加权密切值法、秩和比法、“雷达图”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家医院位于优档,5家医院处于差档,其余19家医院为中档,分别约占医院总数的14%、18%、68%。评价结果较全面、合理。排序第一的医院在所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排序最后的医院,排序最后的医院在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各项评价指标表现中均很不理想。三档中,过程、效果指标差异不大,主要差异在于投入、产出指标。服务能力处于“优”档的,总体表现比较出色,一级指标均优于其它两档,但存在个别医院部分指标发展不均衡,指标表现不佳。普遍表现较好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符合《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应用信息化系统开展医联体内的预约、转诊服务,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普遍表现较差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健康管理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机构内涵建设薄弱,服务能力总体不足,服务内容不全面,服务流程不完整,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比较单一,覆盖人群十分有限,疾病管理服务相对缺乏,不同机构间的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医联体内部健康管理运行机制有待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与医疗服务之间发展极不协调。4.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大多数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仍停留在以健康体检为主(重检轻管)的健康体检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即专业化健康体检服务模式)。绝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健康管理的内部联动机制,医院健康管理(体检)机构面向体检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与医院临床科室面向住院患者的疾病管理服务未能形成有效合作与互补,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目前较少涉及健康管理方面的合作。加上医院健康体检人群总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基本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差,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的健康管理及其联动工作任重道远。结论1.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示范引领健康管理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健康的背景下更是迎来了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公立医院长期以来“以疾病为中心”、“重治轻防”的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运行惯性和路径依赖,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实施健康管理也面临不小挑战和不少障碍。因此,应整合发挥SO、WO、ST和WT等不同策略之间的协同效应。2.作为公立医院举办方的各级政府要更好发挥“做好健康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健康管理运行机制”的作用,尽快出台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性文件——《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适时发布《健康管理基本项目目录》,最终建立健全以公立医院为骨干带头、三级综合医院为示范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服务主体、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业务指导,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和全社会、全体人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健康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发展改革、财政、人社、教育、保监等各个相关部委办局要主动发挥“制定健康管理配套政策,加强健康管理协调指导”的作用。3.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四位一体”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全程服务、智能管理、信息共享、各司其职、责任共担、上下联动、利益共享、一体运行”的目标,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服务“五项联动”新机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省级教学研究型医院牵头制订开发健康管理行业标准指南,县级、二级、城市辖区医院成为本区域预防、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服务、医养结合的龙头,中医院、民族医院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技术、民族医药的特色和治未病及养生保健的优势,专科医院开展针对专门疾病和特定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执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健康管理服务标准指南。

杨小燕[5](2012)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中脏腑病机证素分布演变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将其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组,观察比较两组病机证素分布、组合及动态演变规律的差异性;分析比较两组病机证素与中风发病相关因素、相关实验室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通过研究,以期深化中经络、中脏腑病机证候的认识,为中风急性期的辨证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理论部分系统地回顾总结了历代医家对中风中经络、中脏腑分类的认识,中经络、中脏腑证候分布组合、演变规律研究概况,及其与证候形成要素的相关性。临床研究对800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症候表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有关分类标准,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组;采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证素诊断量表”,对各组病例进行病机证素诊断。分析比较两组病机证素分布、组合及动态演变规律的差异性;分析比较两组病机证素分布在年龄、既往史等中风发病相关因素方面的差异;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血脂、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脑出血部位、脑出血量、脑水肿程度等实验室指标方面的差异;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格拉斯哥评分(GOS)、修正的RANKIN评分等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病机证素分布演变规率比较:初诊时两组病机证素分布均以瘀热、火热位居首位,其中中经络组瘀热(74.6%)、火热(64.5%),中脏腑组瘀热(82.8%)、火热(73.7%),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第21天;中经络组瘀血初诊至第11天始终居第三位,第21天下降至第四位;风阳初诊时居第四位;第3天起下降到第五、第六位。中脏腑组风阳始终保持在第三位,第21天下降至第四位;瘀血病机证素始终位居第五位、第六位。随着病程进展,两组气虚病机证素所占比例逐渐上升,痰热所占比例渐次下降,并与痰湿、阴虚交错位于后三位。病机证素组合形式比较:初诊时,中经络组以两证组合为主,其次为三证、四证组合;而中脏腑组以四证组合形式为多,其次为五证、三证组合;病程第11天,中经络组病机证素渐趋单一,以单证为主,其次为两证、三证组合,中脏腑组病机证素仍兼夹为患,以两证组合为主,其次为三证组合;第21天时,中经络、中脏腑组都以单证为主,其次为两证、三证组合。两组病机证素与中风发病相关因素的关系:老年病例中脏腑组瘀热、风阳、火热、痰热、痰湿病机证素明显高于中经络组;非老年病例中脏腑组瘀热、风阳、痰热、痰湿病机证素明显高于中经络组。两组病机证素与既往史的相关性比较:中脏腑组风阳、火热、痰湿、瘀血患高血压病者高于中经络组,中脏腑组气虚患者有糖尿病史者多于中经络组,中脏腑组痰湿患者有冠心病病史者多于中经络组。两组在血脂、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等实验室指标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脑出血量、出血部位、脑水肿程度比较:中经络组基底节部位出血多于中脏腑组,中脏腑组脑出血量、脑水肿程度明显重于中经络组。两组病情轻重程度、预后比较:中脏腑组中风病类诊断、格拉斯哥评分、修正RANKIN评分均明显高于中经络组。[结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中脏腑患者病机证素分布均以瘀热、火热为主,提示两者为本病的核心病机和主要证候,尤其是瘀热,与其他病机兼夹组合贯穿疾病始终。比较而言,中经络多瘀,中脏腑多风阳。随着病程进展,两组气虚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提示气虚为本质因素,中风急性期后逐渐显现。中脏腑患者病机证素组合更为多样,提示其病机更为复合错杂,证候繁杂多变。老年患者中脏腑者瘀热、风阳、火热、痰热、痰湿明显高于中经络者;非老年患者中脏腑者瘀热、风阳、痰热、痰湿明显高于中经络者,提示风、火、痰、瘀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主要病理因素,与年龄、病情轻重相关。中脏腑组风阳、火热、痰湿、瘀血患高血压病者高于中经络组,提示风阳、火热、痰湿、瘀血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脏腑组气虚患者有糖尿病史者多于中经络组,提示气虚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中脏腑组痰湿患者有冠心病病史者多于中经络组,提示痰阻脉络,不通则痛为冠心病发病的重要病机。两组在血脂、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等实验室指标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中脏腑患者脑出血量、脑水肿程度重于中经络患者,提示脑出血量、脑水肿程度与病情程度、病位浅深、是否有神志改变密切相关。中经络组基底节部位出血多于中脏腑组,提示基底节部位出血者病情相对为轻,较少出现神识障碍。中脏腑组中风病类诊断、格拉斯哥评分、修正RANKIN评分均明显高于中经络组,提示中脏腑患者病情重、预后差。

彭慧心(PANG Wai Sum Nicki)[6](2019)在《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癌症疼痛是大肠癌患者经历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同时它亦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问题,有效之止痛治疗尤其对晚期癌症病者乃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综合规划中四项重点之一。癌痛是所有疼痛中机制最复杂、类型最全、种类最多的一种,并会随着肿瘤的进展而不断变化,大约有6 9%病者之疼痛症状会影响机体之正常功能。尽管现代医学有许多资源,然而不同癌症患者仍未得到适切的癌症疼痛治疗,并且它亦大大地降低了患者之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寻求更多以及适切的癌痛治疗,以提高病者的生活质量。许多患有大肠癌的病者寻求补充和替代治疗,例如艾灸。麦粒灸是中国的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它不仅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还用于缓解不同类型的疼痛。最近更有研究显示,艾灸能有效地治疗癌症疼痛。采用非药物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麦粒灸,成为人类战胜癌痛的一个亮点。岭南名中医林国华教授的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治疗痛症,一直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文选取麦粒灸及四花配募合穴(林国华教授之经验穴)以治疗大肠癌症疼痛,对于充实传统中医疗法对治疗癌症疼痛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观察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林国华经验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疗效、可行性及安全性;了解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对大肠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四花配合募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大肠癌病人,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平均分为两组,以依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下服用第一及第二阶梯口服药物为对照组,以接受麦粒灸及依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下服用第一及第二阶梯口服药物为治疗组。在接受治疗时,会先于治疗组患者的穴位涂上薄薄一层的跌打万花油,再将1:35的精制艾绒搓成麦粒般大小(约重2mg)置于已覆盖一层薄薄万花油的四花穴及募合穴;然后用线香点燃麦粒炷,于艾炷燃至约3/4,患者告诉有疼痛感约2~3秒后,便用镊子将艾炷移开,然后去掉残艾,每次灸7壮,灸后干棉签擦拭。隔日1次,共治疗10次。研究的主要结局以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评价。次要结局则采用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QLICP-CR)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所有指标均于开始研究前,完成第一次疗程及完成第二次疗程结束后评定一次,以评价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每整个研究过程中,皆会监察有否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将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项研究计划在研究之前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试验组7.457±0.158 VS对照组7.520±0.155)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VAS评分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其中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4.307±0.073)均显着低于对照组(4.740±0.18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指标(试验组55.500±1.863 VS对照组54.067±1.74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72.200±1.760)显着优于对照组(62.433±1.80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理功能指标(试验组66.200±1.313 VS对照组68.800±1.401)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心理功能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48.700±1.294)显着优于对照组(61.733±1.19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社会功能指标(试验组75.667±1.201 VS对照组72.000±1.826)亦未有得到一定改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共性症状及副作用指标(试验组54.933± 1.130 VS对照组55.933±1.46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副作用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40.567±1.044)显着优于对照组(48.767±1.16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特异模块指标(试验组65.767±1.602 VS对照组67.600±1.39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特异模块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44.100±1.272)显着优于对照组(57.033± 1.247)(P<0.05);总括而言,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试验组61.533±0.567 VS对照组61.833±0.42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生活质量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56.267±0.631)显着高于对照组(60.500±0.481)(P<0.05)。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中只有2位受试者在麦粒灸后出现晕灸,经医师治理后已无大碍,属轻微事件。有3位受试者起水泡,均属于精灸造成,水泡很小,未有给予特殊处理后亦自行恢复。其他出现之症状与整合措施无关,于试验组则出现了 3人食欲不振、2人口干次和2人便秘;药物组出现了 1人心悸,3人口干、2人食欲不振、4人头晕次以及2人便秘,纵使有以上副作用,然而均属于轻度,未给予特殊处理,这可能是药物副作用造成。总括来说,整合针灸与药物治疗均属安全,故值得推广。结论:本研究观察到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有利于减轻大肠癌疼痛;另一方面,除了社会功能外,这个研究发现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对大肠癌症患者生存质量之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特异模块、共性症状及副作用以等,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未来可考虑依据不同癌症种类之特点,进行针对性多中心以及大型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完善干预之方案。

韩厚明[7](2018)在《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文中指出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M247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包含大量汉初法律文书,这是继睡虎地秦简之後法律简牍的又一重大发现。经过初步清理之後,这批竹简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遣册》八种,共1200余枚竹简。《历谱》共18枚竹简,记录时代爲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至吕后二年(前186年)後九月,其中简二记录有“新降爲汉”四字,是汉王朝创立过程中的真实写照。《二年律令》共540枚竹简,是汉初吕后二年的律令摘抄,共有汉律27种、《津关令》1种,这是汉代成体系法律简牍的首次发现,弥补了汉代法律史研究资料不足的遗憾。《奏谳书》共228枚竹简,内容爲秦及汉高祖时期奏谳文书摘录,保留了奏谳文书的基本格式,对研究秦及汉初司法审判制度有重要意义。《脉书》共66枚竹简,以病候及阴阳十一脉经、脉法等爲主要内容,大部分见於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比後者保存更完好。《算数书》共190枚竹简,是实用算题合集,内容形式与传世数学文献《九章算术》类似,比後者时代早二百余年。《盖庐》共55枚竹简,以申胥(伍子胥)与盖庐(吴王阖闾)的对话爲文本形式,具有浓厚的兵阴阳色彩。《引书》共112枚竹简,是首次发现成篇的汉代导引术文献,可与马王堆《导引图》相参照。《遣册》共41枚竹简,爲随葬物品清单,其中记录有书一笥,正与出土竹简相合。值得一提的是,墓葬还出土鸠杖一枚,这说明墓主人年事已高。张家山M247号汉墓自发掘至今已有34年,全部竹简释文公布於2001年,迄今已有16年,因其竹简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总计上千篇,着作数十部,相关研究纷繁复杂,因此有必要对以往研究历史进行综合梳理,同时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竹简文本进行重新校勘,对疑难词汇进行辨析考证,这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所在。本论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有三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M247号汉墓的发掘情况,墓葬的形制及随葬物品,墓主身份,论述出土竹简的主要内容及其释文公布情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重点内容是对张家山汉简各部分的研究综述,以期把握既往学界的研究概况。第二章张家山汉简释文校注,这部分以《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二年律令与奏谳书》所刊布的释文爲底本,吸收学界对竹简文本的校勘成果,参照整理者原图版及红外綫图版,对张家山汉简释文进行再校勘,对重点难点词汇进行校注,以疏通文意。第三章相关问题研究,包括《二年律令》编联整理与研究、重点词汇研究梳理与考证,如“颇”、“毋害”、“出入罪人”、“完刑”、“行钱”、“以上、以下”。下编主要内容是字词集释和参考文献。字词集释首先列举字词条目,其次选取有代表性的辞例1-5条,最後以时间爲序摘录学者研究成果,对其中需要补充及辨析的词条以按语形式说明。最後是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林雪华[8](2014)在《光学定位法人体经络可视化中提高精度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调控着气血的运行,是人体脏腑联络全身各个部位的通道,而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通过电学信息的方式反映在经络上。因此,医学上可以通过对经络腧穴的针刺达到理疗的目的。然而,在传统的针灸取穴时,医务人员通常是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及主观判断来决定针灸的位置。而在中医教学中,对经络的描述主要是凭借人体模型进行位置标记,缺乏严谨的理论支持和科学的研究手段。因此,对于经络和穴位的准确定位,尤其是在人体体表上实时的显示,对于临床诊断以及教学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经络的低阻抗电学特性以及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的思想,研究一种在人体体表实时显示经络的新方法。具体方法是:采用双目立体视觉定位原理设计一款高精度的双目定位跟踪系统,通过将光学定位标靶粘贴在电极探针的表面,对标靶上的特征点进行三维定位,再结合特征点与电极探针的位置,间接获得电极探针的三维信息。在此基础上,多通道经络阻抗检测仪与电极探头阵列连接,对人体体表皮肤阻抗进行测量并筛选出符合经络阻抗阈值的电极探针通道,从而实现经络的三维定位。最后,采用摄像机成像和坐标变换原理,将经络的三维信息投影映射到摄像机的成像平面上,实现经络与实时人体图像的融合。经络的可视化过程中包括摄像机标定、立体匹配、三维重建和图像融合等几个关键技术。本文根据现有条件,在摄像机标定时采用操作简单、易于实现的张正友标定法。在立体匹配时,采用Harris算法对定位标靶上的角点进行提取,然后利用十字角点的灰度特性筛选出需要的X角点,并采用迭代法对其进行亚像素级坐标提取,再根据三个X角点的构成特征进行立体匹配。同时,为了提高角点检测的实时性,引入了运动估计原理。在三维重建时,对X角点匹配的结果利用最小二乘法重建出其三维信息,并对系统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及仿真,设计实验检验系统的精度。获得X角点的准确三维信息之后,根据X角点与定位标靶的相对位置关系间接获得电极探针的三维信息,然后再结合多通道经络阻抗检测仪测量的皮肤阻抗,确定出经络的位置。图像融合时,采用像素直接替换的方法和曲线拟合技术使经络线与场景图像融合。实验结果表明,在现有的实验环境和条件下,系统的定位精度比较高,可以实现经络的三维定位和实时显示。

王丹凤[9](2019)在《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分别观察腹针疗法及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的临床疗效,为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有效、真实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8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针灸科门诊及广西中医药大学校内招募的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腹针疗法治疗,选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双滑肉门中刺、双外陵中刺、双下风湿点中刺,于月经期结束后第21天开始治疗,每天1次,每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5天。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用法为月经来潮前出现下腹部疼痛时即可开始服用,连续服用5天,每次0.3g,每天2次(早晚各一次),饭后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COX痛经症状积分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治疗疗效进行分析、对比,并在疗程结束后连续随访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VAS评分和COX痛经症状积分,以此探讨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VAS疼痛评分、COX痛经症状积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2.治疗疗效:(1)治疗组30例,痊愈3例,显效4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组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COX痛经症状积分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效。(3)治疗第1、2个疗程后,两组VAS疼痛评分和COX痛经症状积分,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个疗程后,两组VAS疼痛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连续随访3个月经周期,分别比较两组VAS疼痛评分和COX痛经症状积分,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远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分析,本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腹针疗法组的不良反应,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消化道不适,经对症治疗后可缓解。结论:1.腹针疗法和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均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原发性痛经相关症状。2.两种治疗方法近期疗效相当,在远期疗效上腹针疗法稳定性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且腹针疗法在全身机能方面的良性调节作用上较有优势。3.腹针疗法作为一种安全、无痛、标准化的针刺疗法,在缓解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方面具有真实可靠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高翠婷[10](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穴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整理先秦至清末有关原穴的古代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出原穴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及科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第5版《中华医典》所收录的1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以十二原穴的标准名称及别称为关键词逐一检索,整理古籍中有关原穴的主治应用、腧穴配伍应用、刺灸法及禁忌症等内容,并建立数据库,运用Python编写程序进行数据分析,用Gephi画关联规则图。结果:经整理纳入与太冲穴相关的条文565条,其中太冲穴主治相关条文288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277条,涵盖了 38本古籍。纳入与丘墟穴相关的条文232条,其中丘墟穴主治相关条文132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100条,涵盖了 28本古籍。纳入与大陵穴相关的条文497条,其中大陵穴主治相关条文294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203条,涵盖了 44本古籍。纳入与冲阳穴相关的条文198条,其中冲阳穴主治相关条文132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66条,涵盖了 28本古籍。纳入与太渊穴相关的条文407条,其中太渊穴主治相关条文235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172条,涵盖了 30本古籍。纳入与太溪穴相关的条文467条,其中太溪穴主治相关条文268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199条,涵盖了 44本古籍。纳入与京骨穴相关的条文197条,其中京骨穴主治相关条文128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69条,涵盖了 22本古籍。纳入与神门相关的条文411条,其中神门穴主治相关条文201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210条,涵盖了 30本古籍。纳入与太白穴相关的条文270条,其中太白穴主治相关条文143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127条,涵盖了 25本古籍。纳入与合谷穴相关的条文787条,其中合谷穴主治相关条文205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582条,涵盖了 80本古籍。纳入与腕骨穴相关的条文268条,其中腕骨穴主治相关条文135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133条,涵盖了 33本古籍。纳入与阳池穴相关的条文102条,其中阳池穴主治相关条文62条,配伍应用的条文共40条,涵盖了 26本古籍。一、原穴单穴的应用规律太冲穴能够治疗87种病症,总频次达288次,太冲穴善治脾胃、肾系及肝胆等病症。丘墟穴能够治疗48种病症,总频次达132次,善治疗肢体经络、肝胆等病症。大陵穴能够治疗78种病症,总频次达294次,善治心系、头面五官、肢体经络等病症。冲阳穴能够治疗31种病症,总频次达132次,善治肢体经络类病症,其次是外感类病症。太渊穴能够治疗49种病症,总频次达235次,善治肺系、心系及肢体经络等病症。太溪穴能够治疗66种病症,总频次达268次,善治脾胃、头面五官、肺系、心系、肢体经络、肾系等病症。京骨穴能够治疗46种病症,总频次达128次,善治肢体经络等病症。神门穴能够治疗47种病症,总频次达201次,善治善治心系、脾胃、肺系等病症。太白穴能够治疗37种病症,总频次为143次,善治脾胃病、肢体经络病、外感病等。合谷穴能够治疗89种病症,总频次达205次,善治头面五官类病症、肢体经络类病症、肝胆病等。腕骨穴能够治疗43种病症,总频次为135次,善治肢体经络等病症。阳池穴能够治疗27种病症,总频次为62次,善治肢体经络类病症、肝胆病症等。二、原穴与其他腧穴的配伍应用古代文献中与太冲穴配伍的腧穴共有211个,使用频次1206次,与太冲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照海、昆仑等。太冲穴与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腧穴使用频次依次排前5位。与丘墟穴配伍的腧穴共有89个,使用频次313次,与丘墟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昆仑、足三里、解溪、蠡沟、行间等。丘墟穴与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次最高。与大陵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77个,使用频次883次,与大陵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足三里、神门、中脘、间使、膻中等。大陵穴与任脉腧穴配伍较多,其次是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的腧穴。与冲阳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13个,使用频次286次,与冲阳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公孙、足三里、厉兑、曲池、合谷等。冲阳穴与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次最高。与太渊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49个,使用频次706次,与太渊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列缺、足三里、偏历、合谷、尺泽等。太渊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腧穴配伍使用的频次最高。与太溪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92个,使用频次879次,与太溪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三阴交、足三里、合谷、飞扬、照海等。太溪穴与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使用频次最高。与京骨穴配伍的腧穴共有90个,使用频次246次,与京骨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大钟、昆仑、足通谷、悬钟、照海等。京骨穴与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经使用频次最高。古代文献中与神门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47个,使用频次840次,与神门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内关、合谷、足三里、心俞、大陵等。神门穴与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的腧穴配伍使用频次最高。与太白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27个,使用频次507次,与太白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足三里、章门、丰隆、公孙、大都等。大白穴与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使用频次最高。与合谷穴配伍的腧穴共有303个,使用频次2758次,与合谷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曲池、足三里、百会、列缺、水沟等。合谷穴与手足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使用频次最高。与腕骨穴配伍的腧穴共有154个,使用频次709次,与腕骨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合谷、阳谷、曲池、中渚、足三里等。腕骨穴与手足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使用频次最高。与阳池穴配伍的腧穴共有76个,使用频次172次,与阳池穴配伍应用最多的腧穴分别为内关、合谷、曲池、中渚、腕骨等。阳池穴与手足阳经的腧穴配伍较多,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使用频次最高。三、原穴的关联规则分析通过对原穴的频繁项集做关联分析得到以下蕴含式:太冲、足三里→间使;太冲、照海→足三里;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太冲、足三里→神门;太冲、足三里→照海。丘墟、昆仑→足三里;丘墟、行间→太冲;丘墟、风市→足三里;丘墟、足三里→风市;丘墟、足临泣→昆仑。大陵、足三里→劳宫;大陵、劳宫→膻中;大陵、间使→足三里;大陵、膻中→足三里;大陵、合谷→间使。冲阳、内庭→厉兑;冲阳、厉兑→解溪;冲阳、厉兑→内庭;冲阳、章门、百会→长强;冲阳、曲池→天府。太渊、鱼际→足三里;太渊、足三里→鱼际;太渊、列缺→足三里;太渊、列缺→颊车、合谷;太渊、颊车、列缺→合谷。太溪、太白→足三里;太溪、足三里→太白;太溪、行间→大都;太溪、大都→行间;太溪、足三里→中脘。京骨、足三里、委中→照海、昆仑;京骨、完骨→足通谷;京骨、三阴交、委中→照海;京骨、委中→足三里、照海、昆仑;京骨、照海→足三里、昆仑、三阴交。神门、鱼际→太冲;神门、太冲→心俞;神门、心俞→太冲;神门、太冲→鱼际;神门、隐白→大陵。太白、肺俞→足三里;太白、膈俞→足三里;太白、足三里→支沟;太白、复溜→足三里;太白、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合谷、肩髃、足三里→曲池;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合谷、曲池、足三里→肩髃;合谷、悬钟、足三里→曲池。腕骨、中渚→合谷;腕骨、中渚→曲池;腕骨、合谷→阳谷;腕骨、风池→合谷;腕骨、尺泽→曲池。阳池、腕骨、合谷→前谷;阳池、腕骨、阳谷→合谷;阳池、曲池→尺泽、肩髃;阳池、前谷、合谷、阳谷→腕骨;阳池、前谷、阳谷→腕骨。上述规则“→”前的为前项,“→”后的为后项。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的结果,不同配穴组合间是有联系的,可以在使用前项配穴组合时考虑将后项中的配穴组合一起使用。四、原穴的配伍应用太冲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133种病症,总频次达277次,太冲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肢体经络、脾胃、头面五官类、肾系、心系等病症。丘墟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63种病症,总频次达100次,丘墟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肢体经络、肝胆类病症。大陵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109种病症,总频次达203次,大陵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心系、脾胃、肝胆类病症。冲阳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43种病症,总频次达66次,擅长治疗肢体经络类病症、心系及肝胆病症。太渊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89种病症,总频次达172次。太渊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肺系、肢体经络、头面五官、脾胃等病症。太溪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92种病症,总频次达199次。太溪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头面五官、脾胃、肢体经络、心系、肝胆、肾系等病症。京骨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54种病症,总频次达69次。京骨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肢体经络、头面五官、脾胃、肝胆、外科等病症。神门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101种病症,总频次达210次。神门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心系、头面五官、脾胃、肢体经络、肺系等病症。太白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56种病症,总频次达127次。太白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脾胃病、心系病、外感病等。合谷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213种病症,总频次达582次。合谷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头面五官、肝胆、肢体经络等病症。腕骨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79种病症,总频次达133次。腕骨穴配伍其他腧穴善治肢体经络类疾病、肝胆类病症等。阳池穴配伍其他腧穴能够治疗29种病症,总频次为40次。阳池穴配伍其他腧穴擅长治疗肢体经络、头面五官类、气血津液、肝胆等病症。五、原穴的频繁项集配伍应用太冲配足三里能够治疗脚气、行步艰难、痫病、中风-中经络、膝风肿痛等病症;太冲配合谷能够治疗难产、鼻衄、喉喑、关格、中风-中经络、厥证、惊风等症;太冲配三阴交能够治疗疝气、难产、崩漏、脚气、阴头痛、水肿、行步艰难、遗精等症;太冲配照海能够治疗脚气、阴挺等症;太冲配昆仑能够治疗脚气、行步艰难、痉证等症。丘墟配足三里能够治疗半身不遂、脚气、胸胁痛等症;丘墟配昆仑能够治疗草鞋风、脚背红肿、半身不遂、足腕痛等症;丘墟配解溪能够治疗转筋、草鞋风、脚背痛等症;丘墟配蠡沟能够治疗胸胁痛、髀膝外踝诸节痛等症;丘墟配足临泣能够治疗脚背红肿、腋下肿、草鞋风、绕踝风、足指拘挛等症。大陵配足三里能够治疗咳嗽、心痛、疥疮、黄疸、胸胁痛等症;大陵配神门能够治疗心痛、吐血、喜笑、癫狂等症;大陵配中脘能够治疗呕吐、心痛、黄疸、五噎、吐血、反胃等症;大陵配间使能够治疗癫狂、呕吐、心痛、吐血等症;大陵配膻中能够治疗肺痈、反胃、五噎、咳嗽等症。冲阳配公孙能够治疗脚气、癫狂、心痛及脾疼等症;冲阳配足三里能够治疗足痿、脚气、癫狂等症;冲阳配厉兑能够治疗龋齿、癫狂、面浮肿、水肿等症;冲阳配合谷能治疗热病汗不出、头痛等症;冲阳配曲池能够治疗瘿病、肘中痛、癫狂等症。太渊配列缺能够治疗牙痛、头痛、手掌热、咳嗽等症;太渊配偏历能够治疗胸满、喘证、咳嗽、咽干等症;太渊配足三里能够治疗牙痛、吐血、喘证、呕吐、腹痛等症;太渊配合谷能够治疗牙痛、肺痈、喘证、口僻等症;太渊配尺泽能够治疗肺痈、肩背痛等症。太溪配三阴交能够治疗阴茎痛、疝气、癃闭、阴肿、积聚、少阴病等症;太溪配足三里能够治疗牙痛、痃癖、黄疸、咳嗽等症;太溪配合谷能够治疗牙痛、耳鸣、疟疾等症;太溪配照海能够治疗嗜卧、消渴、疝气等症;太溪配飞扬能够治疗嗜卧、疟疾、腰痛等症。京骨配大钟能够治疗背弓、脐突、颈病、癫狂等症;京骨配昆仑能够治疗红肿生疮、脚气、肾心痛等症;京骨配照海能够治疗红肿生疮、脚气、癫狂等症;京骨配悬钟能够治疗身体不仁、手足偏小、痿厥等症;京骨配足通谷能够治疗寒热、汗出不恶寒、?疝等症。神门配内关能够治疗心痛、怔忡、健忘、不寐、痫病、癫狂等症;神门配合谷能够治疗喉痹、癫狂等症:神门配心俞能够治疗痫病、癫狂、痴呆等症;神门配足三里能够治疗癫狂、痫病等症。太白配足三里能够治疗腹痛、便秘、五噎、腹胀、便血等症;太白配章门能够治疗便秘、噫气、腹痛等症;太白配丰隆能够治疗体重、呕吐、舌强、股膝内肿等症;太白配公孙能够治疗鼓胀、肠鸣、腹胀、霍乱等症;太白配大都能够治疗心痛、泄泻、便秘等症。合谷配曲池能够治疗中风-中经络、水肿、疥疮、瘾疹、疟疾、麻风、喉痹、伤寒余热不尽等症;合谷配足三里能够治疗中风-中经络、水肿、头痛、赤眼、疥疮、喉痹、翳障等症;合谷配百会能够治疗头痛、中风-中经络、急惊风、中暑、中风-中脏腑等症;合谷配列缺能够治疗牙痛、头痛、中风-中经络等症;合谷配水沟能够治疗口僻、中风-中脏腑、口噤等症。腕骨配合谷能够治疗热病汗不出、癫狂、头痛、手指节痛、肩膊酸疼等症;腕骨配阳谷能够治疗汗不出、耳鸣、五指掣、胁痛等症;腕骨配曲池能够治疗癫狂、手足拘挛、肩膊酸疼、四肢麻木等症;腕骨配中渚能够治疗汗不出、肩背痛、手足拘挛等症;腕骨配足三里能够治疗黄疸、水肿、腰连腿疼等症。阳池配内关能够治疗耳后肿痛、喉痹、自汗、肩臑内外侧疼等症;阳池配合谷能够治疗疟疾、热病汗不出、五指疼痛等症;阳池配中渚能够治疗肩膊酸疼、手臂拘挛等症;阳池配腕骨能够治疗肩膊酸疼、手臂痛、手指拘挛等症;阳池配腕骨、合谷能够治疗肩膊酸疼、手臂痛、手指拘挛、.疟疾等症。结论:通过整理原穴的单穴应用规律发现阴经的原穴多用于治疗与本脏相关的脏病,阳经的原穴主治外经疾病。特定穴的配伍上,有原原配穴、原合配穴、俞原配穴、原络配穴、原募配穴等。足经的原穴多与足经的腧穴相配,手经的原穴除与部分足经腧穴配伍外,多与手经腧穴配伍。原穴配伍其他腧穴治疗疾病能够扩大治疗范围,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优先研究关联性较强的组合,这可以缩小研究范围,对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经络的研究工作有哪些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络的研究工作有哪些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英文)
前言
综述
    一、 脏腑经络相关的研究概况
        1. 问题的提出及演化
        2. 传统中医对脏腑经脉司控关系的论述
        3. 神经学派的工作
        4. 经络学派的工作
        5. 评述
    二、 经络实质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1. 经络实质研究的兴起与低落
        2. 经络实质研究的入门向导:经络现象
        3. 经络实质研究的基础:经络定位
        4. 经络实质的尝试性说明:工作假说
        5. 评述
    三、 经络口理论与实践
        1. 经络口概念的沿革与引伸
        2. 与经络口相关的实验研究
        3. 经络口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4. 价值
理论探讨
    一、 传统中医学向现代中医学的转化
        1. 中医学是科学,而非人文
        2. 中医学是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所不同
        3. 中医学主体上仍为传统科学,尚未实现现代转化
        4. 中医学现代转化的意义
        5. 中医学现代转化的突破口一脏腑经络相关
    二、 脏腑经络相关的内涵与意义
        1. 中医理论的三个划分
        2. 三个学派对脏腑经络相关问题的不同认识
        3. 对脏腑经络相关内涵的理解
    三、 脏腑经络相关实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定位研究
        2. 定性研究
        3. 定量研究
    四、 经脉的体表定位方法
        1. 经脉体表定位方法的特点
        2. 经脉体表定位方法的建立
        3. 经脉体表定位方法的问题与完善
    五、 脏腑状态的经络体现
        1. 经与脏的关联
        2. 经与脏关联的两个方面
        3. 经络诊断
    六、 经络干预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1. 针灸治疗的过程分析
        2. 经络治疗点的定位选择
        3. 经络治疗信息的定性与定量选择
    七、 信息医学构想
        1. 基本概念
        2. 两个支点
        3. 藏象图与人体信息学
        4. 中西医的双向对接
    八、 医学的统一
实验研究
    一、 人体心包经体表循行线的导电量测量
        1. 材料与方法
        ① 受试者
        ② WQ6F30经络定位仪
        ③ 心包经体表循行线的定位
        ④ 心包经体表循行线的导电性检测
        2. 结果
        3. 讨论
        ① 关于方法学的探讨
        ② 经脉的整体性
        ③ 经脉的运动
        ④ 经脉脏腑关联
    二、 人体心包经的经络口分布规律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① 受试者
        ② JJ-602经络口诊疗仪
        ③ 测量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① 经络口的特性
        ② 经络口概念的理论价值
        ③ 经络口概念的实用性
    三、 小鼠肝脾肾三经与肝脾肾三脏的导电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① Balb/c近交系Ⅱ级小鼠
        ② WQ6F30经络定位仪
        ③ 麻醉、剪毛与解剖
        ④ 经脉循行线的体表定位、导电量测量与器官导电量测量
        2. 结果
        3. 讨论
        ① 小鼠与人体经脉循行线的定位和导电性相似
        ② 经脉分布的对称性
        ③ 经脉脏腑联系的复杂性
    四、 遗传性白内障小鼠肝脾肾三经与肝脾肾三脏的导电性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① BK遗传性白内障小鼠
        ② WQ6F30经络定位仪
        ③ 麻醉、剪毛与解剖
        ④ 经脉循行线的体表定位、导电量测量与器官导电量测量
        2. 结果
        3. 讨论
        ① 经脏活动的综合性
        ② 经脏作用的平衡性
        ③ 经脏关联的非线性
结论、发现与创新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2)大鼠循经低流阻通道及其形态和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络结构的可视化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一 前言
    1 经络客观显示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2 循经低流阻通道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3 经络实质与蛋白质的相关性探讨
二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大鼠循经低流阻点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大鼠循经低流阻点注射阿尔新蓝(AB)溶液的迁移特征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大鼠循经AB迁移线的形态特征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 大鼠循任脉AB迁移线与旁开结缔组织的差异蛋白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医药文化英译的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理论与方法
        1.2.1 研究理论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2.1 概念的界定
        2.1.1 “中医药”
        2.1.2 “中医药文化”
        2.1.3 “降噪”
    2.2 中医药文化英译史简述
        2.2.1 17—18世纪:中医英文译介的起步阶段
        2.2.2 19世纪:传教士中医英文译介的发展阶段
        2.2.3 20世纪初—文革前:中国译者开始参与译介的阶段
        2.2.4 文革—80年代末:中医译者广泛参与及中医翻译理论初探阶段
        2.2.5 90年代初—今:理论争鸣阶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医药文化英译“噪音”源及“降噪”策略研究
    3.1 传播学中的“降噪”理论
        3.1.1 传播学发展概述
        3.1.2 “噪音”概念的跨学科演化
    3.2 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与“降噪”
        3.2.1 宏观“噪音”源
        3.2.2 宏观“降噪”策略
        3.2.3 微观“噪音”源
        3.2.4 微观“降噪”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帝内经·素问》9译本的英译“降噪”策略对比
    4.1 《素问》英译现状简述
        4.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4.1.2 20世纪70年代以后
    4.2 各译者翻译“降噪”策略分析
        4.2.1 伊尔扎·威斯的“以介为主,贴近读者”
        4.2.2 文树德的“保留文化元素,遍列各家观点”
        4.2.3 李照国的“译古如古,求同存异”
        4.2.4 罗希文的“简化医理,面向大众”
        4.2.5 吴氏父子的“注重医理阐释”
        4.2.6 倪懋兴的“大胆增删,为我所用”
        4.2.7 吕聪明的“尊重传统,适度阐释”
        4.2.8 朱明的“通俗阐释,精简内容”
        4.2.9 杨明山的“保留古体风格,注重结构对应”
    4.3 各译本“降噪”策略的综合对比分析
        4.3.1 增译—充分运用文本的阐释功能
        4.3.2 省译和改译—避免译文产生理解“噪音”
        4.3.3 考证—中医文本准确翻译的重要手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本研究的内容总结
        5.1.1 翻译的本质
        5.1.2 可译性问题
        5.1.3 如何译的问题—“降噪”与“视域融合”
        5.1.4 文本分析所得结论
    5.2 创新、局限与展望
        5.2.1 创新
        5.2.2 局限
        5.2.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4)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目的
    4 研究价值
    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6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相关理论基础及实践探索
    1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基础
        1.1 公立医院相关概念界定
        1.2 健康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1.3 医联体相关概念界定
    2 国外健康管理的服务体系
        2.1 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2.2 英国——政府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2.3 日本——法制化的健康管理
        2.4 芬兰——基层社区健康管理
        2.5 德国——健康医疗保险与预防医疗结合式的健康管理
        2.6 启示借鉴
    3 国内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3.1 我国健康管理机构的服务内容
        3.2 我国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3.3 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述评
    4 医联体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趋势
        4.1 国外医疗合作体系模式
        4.2 国内紧密型医联体代表
        4.3 广西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探索
        5.1 健康知识教育
        5.2 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
        5.3 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
        5.4 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
        5.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典型模式
    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1 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方法
        1.1 文献研究法
        1.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3 层次分析法
        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1.5 质量控制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指标初步选择
        2.2 德尔菲法筛选修订指标
    3 指标权重的计算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2 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3.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3.4 组合权重
    4 信效度检验
        4.1 信度
        4.2 效度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调查
        1.2 统计分析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调查结果
        2.1 机构情况
        2.2 体检情况
        2.3 质量管理
        2.4 健康检测
        2.5 健康检查项目
        2.6 体检报告
        2.7 信息化建设
        2.8 健康评估与干预
        2.9 检后随访
        2.10 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2.11 健康知识教育
        2.12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课题
        2.13 健康管理联动情况
        2.14 问题困难与意见建议
    3 讨论分析
        3.1 健康体检服务量、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渐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
        3.2 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
        3.3 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
        3.4 机构内涵建设薄弱,健康管理服务缺乏联动和创新
第四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1.2 统计分析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调查结果
        2.1 总体健康状况
        2.2 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2.3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
        2.4 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
    3 讨论分析
        3.1 吸烟、饮酒与不良饮食习惯情况
        3.2 体力活动不足、负性情绪与不良睡眠情况
        3.3 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情况
        3.4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第五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综合评价
    1 评价对象与方法
        1.1 密切值法(Close-value method)
        1.2 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
        1.3 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
        1.4 “雷达图”法
    2 综合评价结果
        2.1 加权密切值法综合评价结果
        2.2 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
        2.3 雷达图绘制结果
    3 讨论分析
        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3.2 综合评价分档排序结果分析
        3.3 雷达图评价分析
        3.4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第六章 完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1 医联体框架下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SWOT分析
        1.1 已有优势(Strength)
        1.2 内部劣势(Weakness)
        1.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
        1.4 面临挑战(Threat)
    2 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2.1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SO策略框架
        2.2 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的WO策略框架
        2.3 依靠内部优势,迎接外部挑战的ST策略框架
        2.4 减少内部劣势,迎接外部挑战的WT策略框架
    3 完善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制定政策,加强协调”的作用
        3.2 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健康管理服务“四位一体”新模式
        3.3 三级综合医院要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五项联动”新机制
        3.4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
    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基本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中脏腑病机证素分布演变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古今医家对中风中经络、中脏腑分类概述
        1 历代医家对中风中经络、中脏腑分类的认识
        2 中风中经络、中脏腑分类的局限性
    第二章 中风中经络、中脏腑证候分布组合、演变规律概述
        1 中风急性期中经络、中脏腑证候繁杂多变,多以组合形式出现
        2 中风中经络、中脏腑证候分布、演变呈规律性变化
    第三章 中风中经络、中脏腑证候分布与相关因素概述
        1 中风中经络、中脏腑证候分布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研究
        2 中风急性期中经络、中脏腑证候分型与头颅CT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诊断标准和病例选择
        1.1 疾病诊断标准
        1.2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证素量化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统计学处理方法
        2.1 调查方法和调查时点
        2.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及分组
        3.2 性别与年龄
        3.3 两组既往病史、个人史及发病诱因分析
    4 中经络、中脏腑病机证素分布、演变及兼夹组合规律比较
        4.1 两组病程不同阶段病机证素分布情况
        4.2 两组病机证素演变情况
        4.3 两组病机证素组合形式及动态变化情况
        4.4 两组病机证素组合形态及动态变化情况
    5 中经络、中脏腑患者与相关因素研究
        5.1 两组病机证素与中风发病相关因素的关系
        5.2 两组患者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5.3 两组患者与头颅CT表现的相关性
    6 中经络、中脏腑患者病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6.1 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比较
        6.2 两组格拉斯哥预后结果评分比较
        6.3 两组修正的RANKIN标准评分比较
    7 讨论
        7.1 本研究方法学上的突破
        7.2 出血性中风中经络、中脏腑病机证素分布演变规律
        7.3 出血性中风中经络、中脏腑病机证素兼夹组合规律
        7.4 出血性中风中经络、中脏腑病机证素相关性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癌症与癌性疼痛的现况
    1.2 疼痛的类型
    1.3 大肠癌疼痛
    1.4 癌性疼痛中西医治疗之进展
        1.4.1 西医治疗
        1.4.2 中医治疗
    1.5 癌痛药物治疗癌痛的难点
    1.6 癌痛治疗不足的现状
    1.7 麦粒灸临床应用与特点
        1.7.1 麦粒灸的临床应用
        1.7.2 麦粒灸的特点
    1.8 四花穴的发展趋势及临床研究概况
        1.8.1 古代四花穴定位方法
        1.8.2 近代四花穴组成
        1.8.3 四花穴配伍主治
        1.8.4 四花穴之针灸方法
        1.8.5 四花穴治疗坐骨神经痛Sciatica
    1.9 俞募与募合配穴的发展趋势及临床研究概况
        1.9.1 四花配募合乃俞募配穴与募合配穴之结合
        1.9.2 常用配穴
        1.9.3 前后配穴
        1.9.4 俞募配穴法
        1.9.5 上下配穴
        1.9.6 募合配穴治疗腑病
        1.9.7 对本研究应用之募合穴作个别分析探讨-天枢与上巨虚
        1.9.8 联合募合及俞募配穴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设计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入选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终止研究标准
    2.2 研究设计与研究步骤
        2.2.1 研究设计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设盲
        2.2.4 治疗方案
        2.2.5 研究步骤
        2.2.6 治疗及操作方法
        2.2.7 研究日程表
    2.3 疗效标准与评价
        2.3.1 疼痛程度和疗效标准
        2.3.2 生活质量评定疗效
        2.3.3 安全性标准
    2.4 研究质量控制与原则
        2.4.1 研究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4.2 研究资料之收集
        2.4.3 数据安全监查
        2.4.4 临床研究的伦理学
    2.5 统计分析方法
        2.5.1 分析有效性
        2.5.2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线情况
        3.1.1 受试者一般资料
        3.1.2 性别构成比较
        3.1.3 两组年龄比较
        3.1.4 受试者病程构成比较
        3.1.5 受试者病程诊断诊断构成比较
        3.1.6 受试者癌症分期构成比较
        3.1.7 受试者文化程度构成比较
    3.2 统计分析
        3.2.1 主要结局分析
        3.2.2 次要结局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主要结局分析
        4.1.1 从中医角度看癌性疼痛的病因病机
        4.1.2 从西医角度看癌性疼痛的原因
        4.1.3 疼痛产生的机制
        4.1.4 四花穴之作用机理
        4.1.5 四花穴对五脏神之整合效应
        4.1.6 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四花穴如何缓解疼痛
        4.1.7 募合配穴之作用机理
        4.1.8 本研究所应用之募合配穴-天枢与上巨虚
        4.1.9 俞募配穴舆募合配穴之组合
        4.1.10 灸法治痛机制
        4.1.11 麦粒灸的作用
        4.1.12 麦粒灸之温通特性及其镇痛机制
        4.1.13 小结
    4.2 次要结局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4.4 主要贡献与创新
    4.5 问题评估
    4.6 关键技术和实践难点
    4.7 研究之不足及优点
    4.8 研究展望与建议
        4.8.1 进一步修正量表
        4.8.2 采用后续法(横断后续法)
        4.8.3 寻找大肠癌疼痛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性
        4.8.4 探讨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对不同类型或不同位置的癌症疼痛的效果
        4.8.5 探索不同艾灸量对治疗大肠癌痛的疗效与改善症状与生活质量的效果
        4.8.6 探索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介入时机及其他疗法综合应用的切合点
        4.8.7 依据辨证论治设计研究方案
        4.8.8 研究运用中医理疗结合四花穴配募合穴治疗其他癌痛
        4.8.9 研究四花穴配募合穴并吩坦尼止痛贴片治疗癌痛之疗效
        4.8.10 制定针灸治疗癌症疼痛指南
        4.8.11 倡中西共济,互补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记录表
    附录2: 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QLICP-CR)
    附录3: 纳入/排除标准审查表
    附录4: 受试者日程表
    附录5: 受试者安全性记录表
    附录6: 常用癌痛治疗药物表
    附录7: 随机分组程序
    附录8: 内脏痛觉传入通路
    附录9: 内脏痛觉的神经支配
    附录10: 三阶梯止痛法
    附录11: 伦理审查批件APPROVAL LETTER(共2页)
    附录12: 缩略词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担当讲者及演讲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第一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竹简研究综述
        第一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墓主身份
        第二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的公布与研究
        一、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发布前的研究状况
        二、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及图版公布
        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三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研究综述
        一、《二年律令》研究综述
        二、《奏谳书》研究综述
        三、《脉书》研究综述
        四、《算数书》研究综述
        五、《盖庐》研究综述
        六、《引书》研究综述
        七、《遣册》研究综述
    第二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校注
        第一节 历谱
        第二节 二年律令
        第三节 奏谳书
        第四节 脉书
        第五节 算数书
        第六节 盖庐
        第七节 引书
        第八节 遣策
    第三章 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二年律令》编联探讨
        第二节 汉代副词“颇”浅论
        第三节 “毋害”词义辨析
        第四节 “出入罪人”释义及相关问题探讨
        第五节 完刑的再认识
        第六节 “行钱”本义考
        第七节 秦汉户赋缴纳对象分析
下编 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8)光学定位法人体经络可视化中提高精度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络可视化研究概况
        1.2.2 双目立体视觉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经络电学特性及其测量法
        2.1.1 经络的低阻抗特性
        2.1.2 皮肤阻抗测量技术
    2.2 摄像机模型和相关理论
        2.2.1 摄像机线性透视投影模型
        2.2.2 摄像机非线性透视投影模型
    2.3 摄像机标定
    2.4 特征点提取
    2.5 图像立体匹配
        2.5.1 立体匹配分类
        2.5.2 立体匹配常用约束条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目定位跟踪系统及经络显示总体设计
    3.1 系统的整体设计
    3.2 系统工作原理
    3.3 系统硬件设计
        3.3.1 CCD工业摄像机
        3.3.2 皮肤阻抗多通道检测仪
    3.4 双目定位跟踪系统软件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摄像机标定与立体匹配
    4.1 摄像机标定方法
        4.1.1 张氏标定法
        4.1.2 摄像机标定过程与结果
        4.1.3 摄像机标定误差分析
    4.2 基于特征的角点检测
        4.2.1 Harris角点检测
        4.2.2 亚像素坐标提取
        4.2.3 X角点筛选
        4.2.4 实时处理方法
    4.3 基于特征的立体匹配
        4.3.1 基于外极线约束的匹配方法
        4.3.2 基于特征的匹配算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征点三维信息重建及精度分析
    5.1 X角点三维信息重建
        5.1.1 双目视觉定位原理
        5.1.2 摄像机投影矩阵的计算
        5.1.3 定位结果
    5.2 系统精度分析
        5.2.1 目视觉传感器数学模型
        5.2.2 双目立体视觉误差分析及仿真
        5.2.3 定位精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络定位及可视化结果
    6.1 络线定位
        6.1.1 上下位机数据同步
        6.1.2 皮肤接触点三维信息计算
        6.1.3 络线提取
        6.1.4 经络线成像分析
    6.2 经络可视化
        6.2.1 图像融合技术
        6.2.2 曲线拟合
    6.3 可视化结果
    6.4 总结与展望
        6.4.1 总结
        6.4.2 创新点
        6.4.3 不足之处及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研究
        1.2 现代文献研究
    2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
        2.1 口服中药、中成药治疗
        2.2 中医外治法
    3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3.1 定义
        3.2 流行病学
        3.3 病因病理
    4 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
        4.1 一般治疗
        4.2 药物治疗
        4.3 手术治疗
        4.4 其他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隐藏
        2.3 干预措施
        2.4 疗效观察
        2.5 疗效评定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痛经积分情况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随访积分的比较
        3.5 安全性、依从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针刺治疗妇科疾病的机理研究
        1.1 中医机理研究
        1.2 西医机理研究
    2 腹针疗法的由来及特点
    3 腹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3.1 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3.2 腹针的原理
        3.3 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
        3.4 选穴依据
        3.5 进针深度
    4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1 总有效率的分析
        4.2 总体积分的分析
        4.3 VAS疼痛评分的分析
        4.4 COX痛经症状积分的分析
        4.5 全身一般情况的分析
    5 选择布洛芬缓释胶囊对比的依据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招募书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患者临床观察登记表
    附录4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表
        表1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表(治疗前)
        表2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表(治疗后)
    附录5 :COX痛经症状积分表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历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穴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 原穴概述
        一、原穴的源流
        二、原穴的意义
        三、原穴的分布
        四、原穴的应用
    第二节 原穴总体研究进展
        一、文献研究
        二、临床研究
        三、实验研究
    第三节 单个原穴适宜证研究综述
        一、太冲
        二、丘墟
        三、大陵
        四、冲阳
        五、太渊
        六、太溪
        七、京骨
        八、神门
        九、太白
        十、合谷
        十一、腕骨
        十二、阳池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的数据准备
        二、文献的预处理
        三、研究工具及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太冲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太冲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二、太冲穴配伍应用分析
    第二节 丘墟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丘墟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二、丘墟穴配伍应用分析
    第三节 大陵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大陵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二、大陵穴配伍应用分析
    第四节 冲阳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冲阳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二、冲阳穴配伍应用分析
    第五节 太渊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太渊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二、太渊穴配伍应用分析
    第六节 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太溪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二、太溪穴配伍应用分析
    第七节 京骨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京骨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二、京骨穴配伍应用分析
    第八节 神门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神门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二、神门穴配伍应用分析
    第九节 太白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太白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二、太白穴配伍应用分析
    第十节 合谷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合谷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二、合谷穴配伍应用分析
    第十一节 腕骨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腕骨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二、腕骨穴配伍应用分析
    第十二节 阳池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阳池穴单穴主治疾病分析
        二、阳池穴配伍应用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四、经络的研究工作有哪些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马晓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3)
  • [2]大鼠循经低流阻通道及其形态和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D]. 宋晓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10)
  • [3]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D]. 许天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D]. 朱平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5]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中脏腑病机证素分布演变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杨小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研究[D]. 彭慧心(PANG Wai Sum Nic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D]. 韩厚明. 吉林大学, 2018(12)
  • [8]光学定位法人体经络可视化中提高精度方法的研究[D]. 林雪华. 福州大学, 2014(12)
  • [9]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王丹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穴的古代文献研究[D]. 高翠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经络研究工作进展如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