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回顾与思考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回顾与思考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审势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何永宏[1](2019)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教育价值初探》文中指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的古诗文所占比例较大,笔者认为这类文章有几方面的价值:一是审美教育价值。这些文章是古诗文中的经典篇目,有鲜明的文体特色,文章的艺术手法独特,作者的情感深厚,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二是德育价值。这些文章的思想和精神值得中学生学习,笔者总结了有四类:爱国主义、奋勇拼搏、逆境成才、敬业济世,这些精神既与儒家优秀文化有关,又有利于学生的德育;三是挫折教育价值。这些文章的创作主体面对挫折的态度及做法值得中学生学习,是挫折教育极佳的案例,作者把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的思考融入在文章中,透过文章的内容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到他们在人生面临挫折时内心的思考与最后的抉择。笔者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为例,探究这类文章的教育价值,并进行了初步尝试,以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增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戚静[2](2020)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高校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同向同行、协同建设的根本方向。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提出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回应,是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体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要求各门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下的育人导向,开展思政资源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整体规划和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形成课程支撑专业、专业支撑学科、各学科之间立体、交叉、全面的协同育人框架,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独特个体,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述评,认为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内容体系的搭建、对育人机制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着力点。理解和把握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内涵必须从其基本历程和理论依据入手,课程思政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从建国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曲折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恢复与重建,再到课程思政最新的实践探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新的问题。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遵循,以实践论为出发点、认识论为着力点、价值论为落脚点,最终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观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同时,中西方协同理论以及马克思协作合力理论为高校课程思政做好协同建设也提供了理论依据。除此之外,教育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以及学科、跨学科、合作教育的理论也能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专业、学科间实现共同育人提供科学基础。本文以现实问题为导向,选取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2017年,上海市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启动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考虑学校类别、优势学科、建设过程等各因素,选取了在整体试点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所高校做相关案例研究,分别是复旦大学(部属高校、“985工程”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大学(“211工程”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市属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师范大学(市属高校、师范特色高校),以上四所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间早、特色明显、侧重点不同,是各高校中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具有较强的典型示范作用和分析研究价值。在分析中发现,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有其鲜明特色,并取得了很多经验。同时也存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脱节即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不足、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不够准确,课程思政中协同不够即课程内部协同不够、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同不够、课程思政资源间协同不够,教师课程思政协同的意识与能力存在问题即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教师课程思政的动力不足、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欠缺,课程思政协同中的机制不完善即课程思政协同的培育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实施中,必须首先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坚持系统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正确把握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其次要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责任主体,保证党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主导权,发挥教师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主体性,落实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思政工作队伍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执行力,并处理好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本文试图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体系结构,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贯通,学科、专业、课程三级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通识课)、专业课三类课程协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构建融合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合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打通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的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全员协同互联、协同互通、协同互动的育人体系。为保证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的良好运作,通过构建高校教师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培育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教学实施与管理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平台机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有序开展。最后,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开展进行评价,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能走对方向、取得实效。本文根据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两个核心环节、一个关键过程和一个保障设计指标体系,即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协同合作的评价,并提出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优化的措施,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评价的长效机制,以指标为参考,改进和完善课程思政的质量,以“三全育人”为指引,推进协同育人建设。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以课程为出发点,各门课程、各类课堂、所有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下的育人导向,开展思政资源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整体规划和布局进行顶层设计,致力于构建起内容体系完整、机制体制协同、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格局,使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理念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齐梅[3](2006)在《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的美育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美育逐渐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人的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我国学校的地位是由它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促进青少年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2001年试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就要求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80年代初,社会上出现了空前的“美学热”。学术界开始对古今中外的美育思想、美育实施的意义,美育的价值以及各学科教学中蕴涵的美育因素进行理论研究。语文教育深刻的人文性和丰富的情感性特征使得它自身成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研究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一时间风起云涌。现在,一些研究论文与专着中一提到美育,就是认为要利用语文教材内容中蕴涵的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进行美育,语文美育的途径就是阅读教学。至于具体如何将语文教学各要素审美化,如何使审美化教学成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则探讨得较少。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由于缺乏美育理念以及美学素养,或因为对美育认识的肤浅与机械,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造成美育功能的缺失。 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中学生的审美心理规律,挖掘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所蕴涵的美,提出可操作的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策略。本文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对审美化教学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概述,以明晰其概念、特征及功能。 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上阐释美育实施的意义以及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性,从实践层面上考察了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提出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中学生的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征,并从文本的角度,剖析中学语文教材内容蕴涵的审美因素,从而得出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提出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依据中学生的审美心理,将中学语文教学的各要素审美化。

王誉[4](2020)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统编本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历来备受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最新全面投入使用的教材,其中选编的现代散文相较于过去的教材选编有了创新性的改革,研究统编本初中现代散文教材有利于教学工作者更好地使用该套教材。情境教学法是教学课堂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教学艺术,当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代散文课堂上的应用仍存在不少常见的问题。本文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从情境教学法入手,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代散文课堂上应用的策略,以期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概述了情境教学法与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相关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指:基于教材文本内容,利用相应的图画、角色扮演、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出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形象地再现文本内容所要表现的情感、故事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认作者情感经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的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特点是:创设真切生动的“形象”;熔铸“情”的力量;挖掘文本蕴含的“理”。现代散文教学的意义为:彰显现代散文个性情思,启迪学生思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冶思想情操;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章分析了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统编本初中现代散文教材选文中蕴含丰富的情境教学因素;应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落实统编本初中现代散文教材编写理念;现代散文教学的宗旨与情境教学法旨趣相同。第三章从理论走向了应用实践,首先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应用的常见问题为:情境的创设脱离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佳;情境的创设偏离学生的认知经验,学生被动融入情境;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脱离现代散文文本内容。其次概述了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应用的原则:情感真挚,切忌形式化;联系生活,引发共鸣;学生主体,启发引导;契合文本,紧扣目标。最后总结了以下几种具体的实施策略: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语表行为,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在现代散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创设情境;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借助情境教学法将学生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

凌云志[5](2019)在《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培训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质量的关键举措,教师培训者是促进教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素质完备、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训者队伍是深入推动教师培训改革、稳步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持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战略一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专业程度不高、培训人员素质能力不足、培训标准指标架构缺失、培训课程内容体系不全、培训方式单调机械低效,严重制约了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和提标扩面。改革知识导向培训模式,改变授受式、离身性、原子化、简单型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培训者培训的专业性、实效性、针对性、深刻性迫在眉睫。为改变传统教师培训者培训固有弊端,总结有效举措和有益经验,推动教师培训者培训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本研究针对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变革问题,以H省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为个案,采取合作式行动研究取径,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组织形式、实施环节、实践方式、运行机制、有效举措等)、成效评估等全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并探寻行动导向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背后的学理依据。本行动研究以聚焦真实问题-汇聚团队智慧-共研行动方案-行动体验应用-评估应用效果“五环学习流程”为方案框架,以“问题、团队、行动、反思、关系、情境”等为行动导向的基本内涵,通过“组建与优化行动团队、提出与确定行动问题、研究与制定行动方案、实施与修订行动计划、汇报与评估行动过程、反思与复盘行动文化”六个实施流程,凝练出正面激励、“滚雪球”、自主管理、团队反思和多元评价等五个行动机制。本研究自主构建了理论知识、方法技能、理念观念和情感认同4维度16项指标观测点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培训效果的历时改变度”“行动主体的主观体验度”“行动方案的实操合理度”的“三角评估法”,对参训者在培训期间的主客观改变以及在训后实际培训情境中的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等培训效果进行考察评价,发现:行动导向模式立足培训现场的实践情境、依托参训者自组织的团队力量、开发创新在地化的教育资源、积极营造开放创造的文化氛围,整体撬动了培训文化的深度变革,对参训者强化自主学习、改造学习流程、重获学习体验、拓展知识来源、推动认知转化、优化思维方式、培育身份认同等具有明显的积极正向作用。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从解决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的实践难题出发,定位于提高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思维品质,努力超越对“行动”的庸俗化理解,摒弃了过去“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线性思维,将“行动体验”作为参训者达成个体认知和汇聚实践智慧的重要中介力量,重视参训者在行动中创造知识和生成理论,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践验证,达成基于行动的知识创造之核心目的。该模式有强烈的实践关怀和深厚的人文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研究立人之学、不断追寻幸福培训之路。

王艳红[6](2020)在《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审美教育的地位在各个学科中也越来越高。但目前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本研究拟在充分挖掘乡村美育资源以及语文阅读教学美育资源的基础上,探讨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在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魅力以及展现语文学科美的韵味。乡村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语文阅读文本的语言、情感、形象、意境、色彩和插图中也具有多种美育资源,这些都为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美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在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师美育素养贫乏,阅读教学中对美育资源的利用不充分。针对当前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现状,本研究在挖掘乡村美育资源及阅读文本中美育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首先,树立“以人为本”和“以美育人”的美育理念,为阅读教学渗透美育奠定基础。其次,充分联系乡村生活,挖掘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意蕴,具体可以引导学生从乡村生活的印象中感知阅读文本的意境美,从对乡村生活的感悟中领悟阅读文本的情感美,从乡村生活的实践中开启对阅读文本美的想象。再次,结合乡村特色,为阅读教学创造美育条件,具体可以通过将阅读文本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朗读情感与乡村方言相结合、情境创设与乡村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赵瑞芳[7](2010)在《初中语文美育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素质教育被提高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学科因其独特的人文性和丰富的情感性,使其成为美育在学科教学中实现的主要途径。教育的价值取向,关系到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走向。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看,认识上的偏颇,加之急功近利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和学习偏重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语文人文价值的功能,此种教育价值取向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差甚远,此现象引起笔者对语文美育的关注;另外,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美育对他们尤为重要。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笔者将研究的方向聚集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践研究。目前对于语文美育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已取得广泛认识,但对当前语文教育界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在理论研究和施教实践上都是见仁见智,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力图在掌握一定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对当前初中语文美育缺失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初中语文美育的实施策略,以期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作用,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培育胸襟开阔、精神和谐、趣味高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拓展教学功能。本文以现有语文美育研究成果为基础,遵循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本着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深入初中语文课堂,分析当前语文美育缺失的原因,针对当前初语文美育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万应茁[8](2020)在《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抒情文学形式,它是汉语言文字精美的组合,将汉语言文字本身的审美特质挖掘和张扬到了极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语文学科教育中美育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载体。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致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其重要性日益彰显。然而,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学设计僵化,教学方法难以呈现诗词美感,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审美体验缺乏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深入品读古诗词之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梳理统编本初中古诗词选编系统特点,对初中生和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明确了解当下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现状,再以审美理论、初中古诗词教育和教学理论来审视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缺失及成因。同时,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缺失及原因,本文结合统编本初中古诗词选编系统的特点,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了针对性强、有具体教学设计呈现的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策略。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具体如下:在引言与文献综述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和本文创新点。在第一章审美视域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相关理论概述部分,本文对审美理论和初中古诗词教学相关理论进行了界定。在第二章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部分,本文梳理出统编本初中古诗词选编系统具有选文经典性与时代性并存;“以人为本”理念突出;美感丰富,便于审美教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归纳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缺失的问题及深层原因。第三章审美视域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本章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缺失的问题,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提出审美教学策略。从教师角度提出了完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教学的整体美与侧重美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角度依循学生品味古诗词美感的心理顺序:由初感音韵美到感悟意象美再到深悟情感美,提出以诵读和吟诵感悟音韵美,开展想象领悟意象与意境美,在活动中深悟情感美的具体策略。第四章为课例展示。本文选择《诗经·蒹葭》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分别作为诗与词的典型篇目,以教学课例的形式展示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综上,本文立足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提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策略,希望对一线教师改进初中古诗词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白冰[9](2015)在《1956: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艰难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学本土化是百年来中国教育学研究一直相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几代教育学人试图改造中国教育学“先天不足”的理论“心结”,是建构中国化教育学的必要路径和旨归。纵观教育学本土化的历程,虽然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争论焦点,但暗含的规律性特征仍然有许多相同和相通。新中国的教育学是在全面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重构和发展的,对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阶段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也有人反思说,当前影响教育进步的“顽疾”恰恰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苏联“阴霾”。那么,叶澜先生总结的,中国教育学多次“整体转向”或“推倒(抛弃)”重来式的发展样态,是否就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宿命?这其中有什么问题?有没有合理性?教育学本土化作为一个旧问题,有太多的前辈进行过细致考究,形成了许多真知灼见。但它既是一个教育理论中的宏观性大问题,具有“元研究”性质,同时从发生学角度看,它也是一个具体的复杂性问题。因此,本人想采取一种“聚焦式”的研究,试图通过爬梳找出一点理论线索。1956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既平常又特殊的年代。说平常,是因为它与1949、1919、1840年等许多近代史上的重要时间节点相比,并没有那样的轰轰烈烈;说特殊,是因为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这却是一个春风拂面的年月。中共八大吹响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号角;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凝聚起人心、汇聚起智慧力量、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着名的指导全国科学文化工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提出,使得长期以来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空气一下子舒缓起来,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者们对于问题的讨论似乎一下子开阔起来。教育研究领域也同样开始反思此前“一边倒”学习苏联的状况,开始思考并着手建构“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教育之花也获得了短暂的绽放。本研究择取1956年这个时段作为考察的焦点,就是要通过典型性的细节还原那段发生在特定时空的历史,以期从这个小切口进入并透视那个时代教育发展的律动,力争以诚恳的态度进行客观、合理的审视和反思,努力开掘宝贵的历史镜鉴。论文从引言进入后,着重从中、西、古、今四个维度入手独立成章,每章选取一个教育事件、一个传播平台(报刊或教材)和一个人物,在展示历史常态的同时,着重突出反映暗自或微弱涌动的本土化努力。既关注教育场域中的问题,又尝试跳出教育,从大的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教育,通过回望历史,证明小众声音和萌动思想的价值及其对于当下和未来的启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教育学本土化如何处理好中西古今问题。努力做到坚持中国立场、世界眼光、尊重传统、着眼未来,构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使“让人民大众享受更好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目标和根本动力。

王长乐[10](2000)在《自主性德育论》文中认为这是一本着力探讨学校道德教育思想的学术着作。作者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学校德育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依据自己的教育实践体验和对现实学校德育状况的分析和反思,提出了自主性德育的命题。本书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自主性德育的基本观念和精神主旨进行了自恰性确定;对自主性德育依据的思想基础——中外历史上哲学层面的自主性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倡导和实施自主性德育的社会原因及背景进行了详尽地陈述;对自主性德育的理论形态、活动机制、活动要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对自主性德育的意义及理论价值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基本上形成了自主性德育的理论框架。自主性德育相对于“上施下效”的传统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超越性和进步性,其中内含了自由、正义、理性、文明、真诚、关爱、责权统一等现代德育内容,其精神主旨要求学校德育必须是“真的”德育、理性的德育、道德的德育、自由的德育,从而为学校德育预设了具有现代性质的理论基础。自主性德育在实践层面上的德育活动机制建设思想,以及对学校德育要素进行革新的观点,为德育思想进步和模式的转换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自主性德育理论作为对学校德育理论进行纵向推动的德育理论,其理论建构具有前瞻性、超越性和预设性,其思想新颖而慎密,对于我国的学校德育理论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审势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审势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教育价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课标强调立德树人
        二、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情况不容乐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立德树人的要求
        二、有利于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文人困厄”主题研究综述
        二、中学语文教学德育研究
        三、古诗文与德育教育研究
        四、中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与“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的关系辩证
    第一节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的概念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篇目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的发展演变
        一、士阶层困厄的原因
        二、士大夫阶层困厄的原因
第二章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中的儒家文化解读
    第一节 “文人困厄”主题中彰显的理想人格——君子
        一、君子的仁义观
        二、君子的爱国热情
        三、君子的理想信念
    第二节 儒家文化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下的当代中学生价值观
        一、立志成才、德才兼备的理想信念
        二、真诚善良、乐于助人的社会关爱
        三、乐天知命、不忧不惧的处事态度
第三章 语文课堂与当代中学生的“困厄挫折”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挫折教育问卷调查分析
        一、中学生面对的挫折类型
        二、挫折类型的形成原因
        三、中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
    第二节 语文课堂中重视中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一、让学生与家人相亲
        二、让学生与学校相融
        三、让学生与社会和解
    第三节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对当代中学生“困厄挫折”的激励意义
        一、“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的创作主体对中学生挫折的激励意义
        二、“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在“阅读教学”中的正面意义
        三、“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在写作教学中的现代意义
第四章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教学研究
    第一节 “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
        一、“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阅读教学角度
        二、“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阅读教学简案
    第二节 中学生挫折教育写作教学研究
        一、命题作文写作:我看挫折
        二、学生作文中对挫折看法的精彩语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中学生挫折教育问卷调查
附录 B:中学生焦虑量表
附录 C:中学生抑郁量表
附录 D: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测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中主要概念的厘定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高校课程育人与课程思政相关研究
        (二)高校协同育人相关研究
        (三)国外高校课程育人的相关研究
        (四)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历程和理论基础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三)2014 年以来以上海高校为代表的课程思政最新实践探索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二)协同相关理论
        (三)教育学相关理论
第二章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现状研究
    一、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案例选择及建设情况研究
        (一)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分析
        (二)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具体课程分析
        (三)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
        (四)上海四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可汲取的经验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脱节
        (二)高校课程思政中协同不够
        (三)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存在问题
        (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机制不完善
第三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与责任主体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和逻辑关系把握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逻辑关系把握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责任主体
        (一)保证党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主导权
        (二)发挥教师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主体性
        (三)落实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思政工作队伍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执行力
        (四)处理好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体系与机制构建
    一、构建全课程、全过程、全员协同育人体系
        (一)构建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
        (二)构建全过程协同育人体系
        (三)构建全员协同育人体系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培育机制构建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教学实施与管理机制构建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平台机制构建
        (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构建
第五章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探索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的核心、关键与保障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的指导理念和评价环节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依据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评价体系优化的措施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评价的长效机制
        (二)以指标为参考,改进和完善课程思政的质量
        (三)以“三全育人”为指引,推进协同育人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审美化教学概述
    一、审美化教学的概念及辨析
    二、审美化教学的功能
    三、审美化教学的特征
第二章 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一、实施美育的重大意义所使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意义所使
    三、当前语文教学中美育功能的缺失
第三章 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一、中学生具有独特的审美心理及其特征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审美因素
第四章 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遵循美育目标将教学目标审美化
    二、遵循中学生的审美感知将教学环境审美化
    三、遵循中学生的审美联想将教学内容审美化
    四、遵循中学生的审美理解将教学过程审美化
    五、遵循中学生的审美判断将教学评价审美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统编本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情境教学法与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相关问题概述
    第一节 情境教学法相关理论概述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二、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三、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第二节 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相关问题概述
        一、初中现代散文的概念及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散文的分布情况
        二、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第二章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现代散文教材选文中蕴含丰富的情境教学因素
        一、“美”蕴其中
        二、“情”为枢纽
        三、“真”为源泉
    第二节 应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落实统编本初中现代散文教材编写理念
        一、立德树人,以德立学
        二、展现教材魅力,顺应学生发展
        三、彰显人文主题,落实语文素养
    第三节 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宗旨与情境教学法旨趣相同
        一、启迪学生思考
        二、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第三章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应用的常见问题
        一、情境的创设脱离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佳
        二、情境的创设偏离学生的认知经验,学生被动融入情境
        三、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脱离现代散文文本内容
    第二节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一、情感真挚,切忌形式化
        二、联系生活,引发共鸣
        三、学生主体,启发引导
        四、契合文本,紧扣目标
    第三节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二、媒体辅助,创新课堂
        三、利用语言活动,创设多彩情境
        四、切合学生实际,融入未来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1.创新教师培训者培训的政策要求和时代呼唤
        2.提升培训者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现实诉求
        3.深化新时代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的学理呼唤
        4.个人对教师培训者培训实践反思研究的兴趣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教师培训者专业标准研究
        (二)教师培训者角色定位研究
        (三)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研究
        (四)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研究
        (五)文献研究分析评论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的取向
        2.具体研究的方法
    四、核心概念与假设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培训与教师培训
        2.培训者与教师培训者
        3.行动与行动导向
        (二)论文基本假设
    五、论文结构与价值
        (一)内容结构
        (二)研究价值
        1.研究目标
        2.研究意义
第一章 连接知识与行动—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导向模式及其反思
        (一)知识导向模式及其理论假设
        (二)对知识导向模式的质疑与反思
        1.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建构
        2.离身性学习与具身性学习
        3.原子化学习与团队式发展
        4.理想化情境与实践性情境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行动导向的“知行观”溯源
        1.关于“知识论”的讨论
        2.“知行合一”与“理实结合”
        3.“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
        (二)成人学习理论
        1.关于成人学习者的假设
        2.成人学习的主要特点
        3.成人经验学习圈理论
        (三)行动学习理论
        1.行动学习的基本内涵
        2.行动学习的方程式
        3.行动学习的核心要素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渊源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三、行动导向培训模式的理论建构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概念框架
        1.行动导向模式的概念界定
        2.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框架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基本内涵
        1.真实问题为起点
        2.团队式学习组织
        3.行动体验的路径
        4.常态的反思复盘
        5.合作型培训关系
        6.情境式学习环境
第二章 行动方案设计
    一、行动研究的背景
        (一)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改革的背景
        1.“重心下移”背景下的教师培训者需求
        2.“重心下移”背景下的国培项目县建设
        3.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难点
        (二)先导性的行动探索
        1.先导性行动内容:从问题解决到教学和行为改进
        2.先导性行动反思:从碎片化的努力到体系化的建构
    二、研究对象与行动主体
        (一)研究对象
        1.项目目标:“接地气,用得上,干得好”
        2.研究对象之基本情况及结构分析
        (二)基于“多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主体
        1.复合型的研究者的角色
        2.重要的行动研究合作者
    三、前测问卷及其分析
        (一)前测问卷及结构分析
        1.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2.前测问卷的结构分析
        (二)前测问卷的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的数据回收与分析
        2.质性问卷的数据回收与分析
    四、行动计划的制定
        (一)确定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
        1.确定项目实施总体目标
        2.明晰分类对象培训目标
        3.确定能力结构模型
        (二)确定行动研究计划
        1.TTT项目行动总体路径
        2.TTT项目行动阶段计划
    五、行动评估设计
        (一)传统培训评估的弊端及其述评
        1.传统培训评估的弊端
        2.对传统培训评估的反思
        (二)行动导向评估体系的建立
        1.行动导向模式的评估界定
        2.构建项目的“三角评估法”
第三章 行动过程与机制
    一、行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行动研究
        1.第一阶段问题的确立
        2.第一阶段假设性分析
        3.第一阶段的行动设计
        (二)第二阶段行动研究
        1.第二阶段问题的确立
        2.第二阶段假设性分析
        3.第二阶段的行动设计
        (三)第三阶段行动研究
        1.第三阶段问题的确立
        2.第三阶段假设性分析
        3.第三阶段的行动设计
    二、实施流程
        (一)组建与优化行动团队
        1.学习小组建设及其职责分工
        2.班委会的选拔组建及其职责
        3.导师团的遴选组建及其职责
        (二)提出与确定行动问题
        1.行动问题遴选的标准与来源
        2.用焦点讨论法确定行动问题
        (三)研究与制定行动方案
        1.个人进行SWOT分析与计划
        2.学习小组研制详细行动方案
        (四)实施与修订行动计划
        1.召开行动项目的决策会议
        2.根据行动的方案采取行动
        (五)汇报与评估行动过程
        1.参训者基于行动体验的展示汇报
        2.对参训者行动效果的考核与评估
        (六)反思与复盘行动文化
        1.基于“实践+反思”的行动复盘
        2.走向“实践共同体”的文化融入
    三、行动机制
        (一)正面激励机制
        1.尊重学习者,正面目标引领
        2.相信学习者,对学习者放权
        (二)“滚雪球”机制
        1.培育关键少数的“明白人”
        2.基于现场的“滚雪球”学习
        (三)自主管理机制
        1.完善小组制度,对小组充分赋权
        2.强化管理分工,保障团队的沟通
        (四)团队反思机制
        1.面向实践的小组常态反思
        2.凝聚文化的整体系统反思
        (五)多元评价机制
        1.小组常规的考核评价制度
        2.重在激励的学员奖惩制度
第四章 行动评价与反思
    一、培训效果的“历时改变度”评估
        (一)培训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1.对评估指标进行专家咨询
        2.确定项目评估维度和指标
        (二)“历时改变度”评估分析
        1.样本问卷的基本情况
        2.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
    二、行动主体的主观体验度评估
        (一)观察与访谈数据收集与分析
        (二)参训者的行动体验及其理解
        1.聚焦真实问题,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2.创新小组研修,助力培训专业发展
        3.线下线上互动,培育行动反思文化
        4.改善学习生态,强化团队身份认同
    三、行动方案的实操合理度及效果评估
        (一)对参训者的培训方案设计进行评估
        1.对培训方案的评估方法
        2.对培训方案的评估分析
        (二)对参训者的培训项目实施进行评估
        1.参训者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
        2.参训者项目实施之典型案例
    四、行动效果与反思
        (一)行动取得的成效
        1.坚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2.凸显了培训中行动实践的价值
        3.团队机制强化了学习促动力量
        4.基于实践的反思支持深度学习
        5.培育培训文化体系的积极意义
        (二)行动的价值意义
        1.“众筹集智”,聚焦教师培训真实问题
        2.“激励唤醒”,改善学习者的心智模式
        3.“造血强体”,建设本土教师培训资源
        4.“团队共创”,撬动培训机构组织变革
        (三)行动中的局限
        1.应对教育中复杂场景的困境
        2.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内在缺陷
        3.实践与理论疏离的可能危险
        4.培训的学习激情可持续受阻
        (四)对行动优化的建议
        1.坚定学员中心,激发参训者内驱力
        2.丰富实践课程,创新发展实施路径
        3.重构学习体验,引领教师深度学习
        4.倡导人本文化,营造适宜学习氛围
第五章 行走在知与行的断裂处
    一、行动导向模式再审视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核心特点
        1.“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问题导向”的目标定位
        3.“众智众筹”的项目设计
        4.“团队合作”的组织方式
        5.“行为改进”的项目评估
        6.“教练式”的培训者定位
        (二)跨越“知识”与“行动”的鸿沟
        1.用行动问题替代知识
        2.基于问题的行动体验
        3.基于行动的深度学习
        (三)赋予行动更深刻的意义
        1.超越简单的行动
        2.坚持学与导的统一
        3.从个体到集体行动
    二、行动导向模式之使命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实践关怀
        1.模式生成的实践逻辑
        2.模式实施的实践价值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人文品性
        1.坚持人的在场
        2.建设立人之学
        3.追寻幸福之培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构建了行动导向模式的学理框架
        (二)行动导向模式实践应用效果良好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1.对模式进行多维度学理探讨
        2.构建并验证了新的模式框架
        3.完善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1.缺乏对不同类型培训之差异性的考察与应对
        2.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三)研究的深化空间
        1.突破教师培训研究的学理薄弱困境
        2.应对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跨界生长
        3.做好教师培训的长期跟踪研究准备
        4.积极适应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阅读教学
        二、审美教育
        三、美育渗透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语文审美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三、关于小学语文与审美教育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目标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第六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经验总结法
第一章 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美育的意义
    第一节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第二节 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魅力
        一、让课堂充满美的体验感
        二、让教学洋溢乡村特色美
    第三节 展现语文学科的韵味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二、营造语文学科的美感
第二章 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资源
    第一节 阅读文本中的美育资源
        一、语言与情感中的美育资源
        二、形象与意境中的美育资源
        三、色彩和插图中的美育资源
    第二节 乡村环境的美育资源
        一、乡村自然环境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学习资源
        二、乡村生活环境能够让阅读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三、乡村人文环境能够让阅读教学充满人情趣味
第三章 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现状
    第一节 审美教育不受重视
        一、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可有可无
        二、阅读教学中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 语文教师美育素养贫乏
        一、语文教师缺乏美育知识
        二、语文教师缺少审美情趣
        三、语文教师审美能力不高
    第三节 阅读教学中美育资源利用不足
        一、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解读不深
        二、阅读教学中审美环境创设不足
        三、阅读教学中审美情境营造不够
第四章 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
    第一节 树立美育理念为阅读教学奠定美育基础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美育理念
        二、树立“以美育人”的美育理念
    第二节 联系乡村生活挖掘阅读教学的美育意蕴
        一、感知美:从乡村生活中品味文本内容
        二、鉴赏美:从生活感悟中领会文本情感
        三、创造美:从生活实践中启发学生想象
    第三节 结合乡村特色为阅读教学创造美育条件
        一、阅读文本与乡村文化相结合
        二、朗读情感与乡村方言相结合
        三、情境创设与乡村自然环境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初中语文美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素质教育要求美育
        1.1.2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要求美育
        1.1.3 当前语文美育的缺失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美育的研究
        1.2.2 国内相关美育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 语文美育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美育
        2.1.2 语文教育
        2.1.3 语文美育
    2.2 语文美育的功能
        2.2.1 情感陶冶,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2.2 增进沟通,促进社会协调
        2.2.3 以美感染,促进文化建构
    2.3 语文美育的特征
        2.3.1 趣味性
        2.3.2 感染性
        2.3.3 多样性
3 初中语文美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3.1 初中语文美育的重要性
        3.1.1 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美育
        3.1.2 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统一
    3.2 初中语文美育的可行性
        3.2.1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语文美育成为可能
        3.2.2 初中语文教材是实施美育的有利资源
        3.2.3 教师与课堂为美育提供了必要条件
        3.2.4 课外阅读及生活体验是实施美育的另一资源
4 初中语文美育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结果
        4.1.1 受功利思想影响,语文美育功能被遏制和篡改
        4.1.2 教师缺乏美育理念,在教学中无实施美育的意识
        4.1.3 重视美育,但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美育效果不理想
    4.2 结果分析
        4.2.1 教师方面
        4.2.2 学生方面
    4.3 原因分析
        4.3.1 社会和家庭因素
        4.3.2 教师和学校因素
        4.3.3 学生自身因素
5 初中语文美育策略
    5.1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感知美
        5.1.1 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5.1.2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进行审美实践
        5.1.3 积蓄文化素养,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5.1.4 稳重大方的仪态美
        5.1.5 高尚的师德
    5.2 营造氛围,创设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美
        5.2.1 营造美的情境
        5.2.2 巧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
        5.2.3 利用美的语言
        5.2.4 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5.3 充分挖掘教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培养学生鉴赏美
        5.3.1 小说
        5.3.2 诗词
        5.3.3 散文
        5.3.4 其他文体
    5.4 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美
        5.4.1 在写作训练中创造美
        5.4.2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创造美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阐述
        一、审美教育
        二、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
    第二节 初中古诗词审美教育理论基础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二、初中生心理特点
        三、古诗词审美理论
第二章 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古诗词选编现状及调查结果呈现
        一、统编本初中古诗词选编情况
        二、调查问卷及分析
    第二节 教学的审美缺失
        一、从学生层面审视
        二、从教师层面审视
    第三节 教学审美缺失的归因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第三章 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整体设计美:在完善教学设计中感受整体美与特色美
        一、以文定教,领悟古诗词特色美
        二、以学定教,感悟课堂互动美
    第二节 感悟音韵美:在吟诵中感悟音韵魅力
        一、通过诵读感受音韵美
        二、进阶吟诵加深美感
    第三节 领悟意象意境美:在想象中领悟意象意境之美
        一、调动多感官,体验意象美
        二、营造情境,领悟意象意境美
    第四节 深悟情感美:在活动中感受情意哲理之美
        一、感受古诗词情感的感性美
        二、品味古诗词情感的哲理美
第四章 课例展示——以《诗经·蒹葭》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
    第一节 诗的审美教学设计——以《诗经·蒹葭》为例
        一、内容分析
        二、课例展示
    第二节 词的审美教学设计——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
        一、内容分析
        二、课例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9)1956: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艰难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可能的新意
    三、文献综述
        (一)五十年代苏联教育学在我国的传播
        (二)五十年代教育学中国化探索
        (三)五十年代教育领域的大批判与大讨论
        (四)何谓本土化、为何本土化与如何本土化
    四、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 1956:变革年代的中国和世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提出
        (二)《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助推社会主义改造
        (三)教育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知识界的“春天”
        (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
    三、中共八大的“号角”
        (一)中共八大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关于中共八大的评价
    四、冷战背景下的国际风云
        (一)苏共二十大风波
        (二)“波匈事件”与社会主义阵营危机
        (三)中、苏、美大国关系及美国教育改革
第二章 立足国情,着力破解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一、“快、省、多、好”地发展教育事业
        (一)教育方针的逐步明确
        (二)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二、《人民日报》的教育话语
        (一)从“社论”读教育热点
        (二)从“社论”看教育主张
        (三)从“社论”挖教育问题
    三、审时度势的毛泽东
        (一)“喜忧参半”的总体心态
        (二)教育思想的新拓展
        (三)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新主张
第三章 面向世界,理性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
    一、深入的中外教育交流
        (一)学习中小学教师访苏代表团报告
        (二)苏联教育专家在中国
        (三)向民主德国的先进经验学习
    二、译介工作打开遥望世界的“天窗”
        (一)放眼看世界的思想准备
        (二)教育领域的译报编辑概况
        (三)同一杂志传递出不同的声音
    三、打破教条的凯洛夫
        (一)苏联《教育学》的样板
        (二)凯洛夫访华对教育研究的建议
第四章 回望传统,注重汲取民族优秀的教育思想
    一、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问题大讨论
        (一)全面发展问题的论争
        (二)因材施教是否应该作为教育方针
        (三)讨论的总结与反思
    二、教育史教材建设与传统教育思想研究
        (一)新中国第一个中国教育史研究班
        (二)教育史教材概观
        (三)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研究
    三、秉持传统的梁漱溟
        (一)毛泽东对梁漱溟思想的批判
        (二)梁漱溟教育思想批判的反思
        (三)梁漱溟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启示
第五章 守正拓新,努力构建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
    一、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教学大纲的诞生
        (一)告别“课程标准”
        (二)“教学大纲”编制始末
        (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制的本土化努力
    二、《人民教育》的革新
        (一)向苏联教育刊物学习
        (二)与读者互动中开放办刊
        (三)导向教育实践的研究取向
    三、守正创新的曹孚
        (一)扎实的求学经历
        (二)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历程
        (三)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
结语 教育学本土化如何处理好中西古今问题
    一、“古今中外法”与教育学研究
    二、基于中国教育发展需要,科学把握本土问题
    三、避免拿来主义,在中西互动中合理借鉴外来理论
    四、挖掘优秀传统教育资源,赋予理论新生命
    五、扎根中国教育实践,创生中国教育新理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956 年中国教育大事年表
后记

(10)自主性德育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言
第一章 道德的自主性和自主性德育
    第一节 自主性概说
    第二节 道德自主性概述
    第三节 道德的自主性呼唤自主性德育
第二章 自主性德育的概念确定
    第一节 自主性德育的定义
    第二节 自主性德育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第三节 自主性德育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自主性德育的理论辨析
    第五节 自主性德育与西方德育理论的关系
第三章 自主性德育思想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西方社会发展历史中的自主性德育思想考察
    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自主性德育思想考察
第四章 自主性德育的社会及教育进步诉求
    第一节 当代社会全面发展对自主性德育的诉求
    第二节 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对自主性德育的诉求
    第三节 当代学校教育发展对自主性德育的诉求
第五章 自主性德育的理论形态
    第一节 自主性德育的本质观
    第二节 自主性德育的价值观
    第三节 自主性德育的目的观
    第四节 自主性德育的功能观
第六章 自主性德育的实践形态
    第一节 自主性德育的活动机制
    第二节 自主性德育活动主要要素的权利和职责
    第三节 自主性德育活动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及其他人际关系
    第四节 自主性德育活动中的德育课程
    第五节 自主性德育活动的教育机制建设诉求
第七章 自主性德育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第一节 从灌输论到指导论
    第二节 从独语论到对话论
    第三节 从培养论到生成论
    第四节 从他律论到自律论
    第五节 从工具论到意义论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四、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审势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人困厄主题古诗文教育价值初探[D]. 何永宏.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 戚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D]. 齐梅. 首都师范大学, 2006(12)
  • [4]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统编本教材为例[D]. 王誉. 扬州大学, 2020(02)
  • [5]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D]. 凌云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研究[D]. 王艳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初中语文美育研究[D]. 赵瑞芳. 喀什师范学院, 2010(01)
  • [8]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 万应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1956: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艰难探索[D]. 白冰.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0)
  • [10]自主性德育论[D]. 王长乐. 南京师范大学, 2000(03)

标签:;  ;  ;  ;  ;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回顾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