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膜应用初步体会

有机膜应用初步体会

一、有机膜应用的初步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高波,刘嘉栋,韩芸,张海涵[1](2021)在《“化工原理——膜分离”教学改革初探——基于全过程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文中指出基于全过程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以膜分离章节为切入点,聚焦于常见的微滤膜,录制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微滤膜的制备全过程演示实验视频,并在该章节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课堂上教师就学生不能理解或掌握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述,课后采用在线文档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修读学生对本次教学改革活动的反馈意见。此次教学改革使得本科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接触科研实验。100%的学生均表示该演示实验提升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97%的学生表示推广该种教学模式将提升其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83%的学生表示提前接触此类科研内容将提升其继续深造的意愿。

王斐[2](2020)在《气体分离炭膜的可控制备及功能化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气体分离技术受到学术界和工业上的广泛关注。传统的气体分离技术(如深冷分离、变压吸附等)常受制于能耗高、操作复杂且投资成本大等缺点。膜分离技术,由于具有低能耗、操作简单以及投资成本低的优势而备受关注,并已在空气分离、二氧化碳脱除、能源气体回收与净化方面表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作为一种优异的气体分离膜材料,炭分子筛膜因具有比传统有机聚合物膜无法比拟的耐高温、耐酸碱、通量大、稳定性高的优点,尤其引人注目。但是炭分子筛膜在应用过程中常受到渗透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平衡限制,因而限制了工业推广应用。为此,迫切需要开发更适宜的炭分子筛膜制备工艺技术,优化微结构和特定功能性,从而提高对特定气体的识别与分离性。鉴于此,本文尝试了三种高活性和磁功能化的掺杂剂,对前驱体改性处理,制备了高性能杂化炭膜,为丰富炭膜制备理论和未来应用提供重要依据。首先,以6FPBA-CBDA型聚酰亚胺和PIS型聚酰亚胺为前驱体膜材料,酸纯化凹凸棒土、磁改性凹凸棒土和磁性二氧化硅微球为掺杂剂,成功制备杂化炭膜。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分析、热失重分析、差示量热扫描、VSM震荡磁力分析、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对掺杂剂、前驱体膜和炭膜的表面官能团变化、微观形貌、元素分布、热稳定性、磁性能、微观结构等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掺杂剂种类及用量、交联结构、活性基团等对炭膜微观结构的影响;考察了微磁场、渗透温度、渗透压力、对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酸改处理能极大程度上暴露凹凸棒土的活性基团,强化了高温炭化过程中凹凸棒土与聚酰亚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炭膜的孔结构并有效提高了气体分离性能。(2)引入的磁性掺杂剂在炭膜分离孔道内营造了微磁场,增强了对饱和磁化率有差异性的气体渗透作用,从而在无损选择性前提下大幅提高了气体渗透性。(3)由于掺杂剂与含有羧基的PIS型聚酰亚胺间形成交联结构,大幅改善了前驱体成膜性,有效克服了膜内缺陷产生。由0.2%掺杂量制备的炭膜在30℃、0.01MPa下,对H2渗透性高达8.3×105 Barrer,同时H2/CO2选择性为7.4。(4)引入磁性凹凸棒土会大幅提高炭膜的分离性能,当掺杂剂量为0.2%时气体渗透性和选择性均大幅提高;当掺杂剂量为0.4%时气体渗透性有所降低,但选择性大幅提高。

杨露萍[3](2016)在《便携式高分辨率X射线CCD相机的研究》文中提出X射线成像技术以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被用于医疗诊断、工业无损检测以及安检等领域中且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本论文主要研制了一款高分辨率、低成本、低剂量的X射线CCD相机,适用于牙科诊断、电路板检测及其他小部件的成像检测领域。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依据现有X射线成像器件的发展现状,精心选用高分辨率的硫氧化钆感光屏、一代微光像增强器、光纤光锥以及CCD相机作为组件,在现有实验条件下采用光纤耦合的方法将带有X射线感光屏的像增强器与CCD相机进行耦合。选取成本低转换效率高的硫氧化钆作为转换材料,制备较薄涂层厚度的感光屏,以满足低剂量及高分辨率的设计要求,为获取高的分辨率而牺牲的粉层发光亮度是通过微光像增强器将获取的光学影像信息进行增强来实现的,增强后的光学影像完全可以满足CCD相机的成像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比较好的耦合方法,试图采用光锥代替像增强器的输出面板,将像增强器的输出荧光屏直接制作在光锥上,然后将带有光锥的像增强器与CCD相机进行耦合,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提高系统的分辨率,随后通过实验先将像增强器与光锥的大端面进行耦合,来模拟上述设想,再将带有像增强器的光锥小端面与CCD进行耦合,最终制备出的原理样机达到了13 LP/mm的分辨率,实现了较高分辨率的要求。通过调整X光管的管电压及电流来控制X射线的光通量,分析了不同剂量下物体的像质变化,考虑到被检测物体厚度及其内部材质的不同,其对X射线吸收系数也不同,为了获得高对比度、清晰的图像质量,选取合适的X射线剂量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铜靶X光管作为射线源对一些实物进行了成像探测,比如小黄鱼、树叶、芯片卡、排针与排线以及盒装订书针等,从采集卡获取的图像中可以明显的分辨出小黄鱼的鱼骨结构、树叶的脉络、芯片的结构、排针与排线的材质分布以及盒中订书针的位置分布与结构等,基本实现了系统对多种小部件成像检测的要求;另外考虑到本论文研制的X射线CCD相机对深紫外有一定的量子效率,采用深紫外LED光源对指纹进行探测,能够观察到指纹的清晰脉络。总之,本文采用X射线感光屏与一代微光像增强器输入端直接耦合,然后通过光纤光锥耦合的方法将光锥的两端分别与像增强器及CCD进行耦合,实现了在较小X射线剂量下较高分辨率的成像,保证感光屏高分辨率的情况下通过像增强器对影像的增强克服了在高分辨率与量子效率之间的矛盾。是一种折中处理图像质量的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为采用这种技术手段来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洪诗群[4](2009)在《基于膜与色谱的木糖醇分离纯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糖醇是时兴的功能型添加剂,我国是木糖醇生产大国,然而大部分企业的生产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木糖化学合成法,生产和提纯的节能及环保压力大。因此研究生物发酵新工艺,采用膜分离和色谱分离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纯度和质量,是行业发展与整合的必经之路。目前生物发酵法生产木糖醇已经取得突破,虽然该工艺可以省去木糖纯化步骤,并可以简化木糖醇的分离步骤,但寻找有效分离发酵液的工艺路线,是半纤维素水解物发酵木糖醇工艺中,提高最终产品收率和品质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获取木糖醇发酵液的前提下,研究了一套完整的发酵液分离工艺,并开展了一系列目的在于将数据放大应用到工业生产的中试实验,通过膜分离发酵细胞,树脂脱盐脱色,连续移动床分离三步骤,连续高效获得高纯度的木糖醇料液。首先选用FLOW-CEL超滤膜系统将发酵液中的细胞截留,高收率的获得发酵液的透析液;接着使用典型的阴、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工艺进行脱盐脱色,提高产品品质,并减少盐分和色素对移动床使用周期的影响;然后选择对木糖醇发酵液有良好分离效果的某钙型树脂,经单柱脉冲实验和“三角理论”指导连续移动床的参数确定;最后通过实际连续移动床的运行,验证并优化运行参数。实验最终确定了连续移动床运行参数,依据该参数运行设备可连续高效获得高纯度木糖醇料液。在连续移动床参数确定过程中,本文在“三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简便实用的计算方法,简化了连续移动床分离参数确定的过程。

李忠宏[5](2006)在《多孔金属—陶瓷复合膜制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膜分离设备中使用的膜按其材料可以分为有机膜和无机膜两大类,其中,无机膜又可分为陶瓷膜和金属膜两种。有机膜在使用过程中较易发生水解、不耐强酸强碱腐蚀、强度低、寿命短;陶瓷膜尽管具有比有机膜更高的强度,但是一般陶瓷基体的脆性较大,导致陶瓷膜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突然破坏;金属膜具有耐强酸强碱腐蚀、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正逐渐在一些高附加值的领域应用。但是,金属膜的制备技术仅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本研究以多孔金属为基体,利用溶胶-凝胶法在其表面制备了四种单一型(TiO2、SiO2、ZrO2、Al2O3)和混合型、多层型金属-陶瓷复合膜。对陶瓷膜层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溶胶-凝胶技术、多孔基体同膜层材料之间的匹配关系、干凝胶膜的热处理工艺、陶瓷膜的物相结构、制膜液的性质同膜层形貌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制备多孔金属-陶瓷复合膜的主要控制参数和影响规律。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如下:1.通过对制备多孔金属-陶瓷复合膜的溶胶的制备技术研究,得到了各种溶胶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胶溶法TiO2溶胶制备的最佳条件为:用HNO3作为解胶剂,其添加量为Ti:H+=1.2mol/mol,胶溶温度60℃,胶溶时间约3~4h;聚合法TiO2溶胶制备时各试剂的配比为Ti(OBu)4:H2O:HCl:EtOH=1:2:0.32:30mol/mol;胶溶法SiO2溶胶制备时各试剂的配比为TEOS:H2O:EtOH:NH4OH=1:52.6:38.2:2.1mol/mol,胶溶温度50℃,胶溶时间12h;ZrO2溶胶的制备为:在1体积0.5mol/L的ZrOCl2·8H2O溶液中加入0.5体积0.25mol/L的草酸,并于85℃水浴中水解30min;Al2O3溶胶制备时各试剂的配比为Al(C3H7O)3:H2O:HNO3=1:300:0.22mol/mol,85℃下回流胶溶12h。2.以多孔钛、多孔镍和孔径大小不同的316L多孔不锈钢四种材料为基体,制备陶瓷膜层,并通过优选,结果表明只有孔径1μm的不锈钢基体表面能够制备连续的且具有一定颗粒结构的陶瓷膜层。3.对四种单一型陶瓷膜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其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hol,PVA)为黏合剂、浓度为0.0036mol/L的TiO2制膜液涂膜,干凝胶膜于850℃下烧结可以得到颗粒状金红石相TiO2陶瓷膜层;以PVA为黏合剂、浓度为0.047mol/L的SiO2制膜液涂膜,干凝胶膜于850℃下烧结,可以得到颗粒状斜方相SiO2陶瓷膜层;以PVA为黏合剂、浓度为0.0054mol/L的ZrO2制膜液涂膜,

陈国明[6](2004)在《基于双分子层膜生物传感器的基础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层类脂膜(BLM)作为研究生命现象极好的膜体系模型,在结构上与细胞膜非常相似,且容易对其进行修饰。修饰后的BLM能够选择性地识别相应的物质。因而BLM作为一种理想的传感膜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研究。 在对BLM进行电特性研究时,电化学方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但该方法较难判断何种大小的CV电流为BLM对应的电流。另外,BLM的稳定性一直来都是影响其发展为实用传感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在这两方面做了一些重要的实验,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在制作探针的方法上做了改进,即将不锈钢丝直接挤入Telon棒,并对金属基质进行打磨处理,同时采用活化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各次实验金属端面的微观状况的一致性、排除干扰,增强了实验数据的对比性和重复性。 文中近似估算了在我们实验条件下得到的BLM的阻抗(其上限值约为1.26×107Ω·cm2)。并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指出实际BLM可能是多个岛状BLM并联,且由此提出了实际BLM的电学模型,从而为我们的实验数据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对BLM的CV电流进行判别的实验方面,本文采用了脂液隔阻、空气隔阻、倒转和冲洗等多种实验方法,得到了较为一致的实验结果,从而说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在稳定性方面,本文从减少外界干扰和提高BLM本身附着力两个方面着手,如采用了准“微流系统”等新的实验手段,排除多种实验的干扰因素;同时用胆固醇对BLM进行修饰,发现其稳定时间可达35天以上。 文中检测了未修饰BLM在成膜过程中的CV变化,发现其为一个由大到小直至稳定的过程。在对碘修饰BLM的CV特性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碘确实起到了碘离子载体的作用,但可能由于膜中I2含量过低及丢失的原因,难以得到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并提出了若干种解决碘丢失的可能方法。 另外,我们发展制作了不少辅助实验装置,包括制作探针的工具、自制探针,以及适合于我们实验要求的各种支架、“微流系统”、控温系统等,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徐保度[7](1977)在《有机膜应用的初步体会》文中研究说明 有机膜系涂于显象管内的荧光体表面,构成均匀光滑的中间层薄膜(可以热解)。使随后蒸敷的铝镜面获得尽可能大的反射率,以增大显象管的亮度输出。 1975年以前,有机膜成膜材料采用硝化棉纤维,用手工流动涂膜。这种成膜材料和工艺比较古老。产品合格率低,显象管亮度输出差,阻碍了彩色显象管生产的发展。1974年11

二、有机膜应用的初步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膜应用的初步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化工原理——膜分离”教学改革初探——基于全过程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直面课程问题
二、寻求解决方案
三、效果初步显现
四、展望

(2)气体分离炭膜的可控制备及功能化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膜分离技术
    1.2 膜分类及应用
    1.3 炭膜
        1.3.1 炭膜特性及分类
        1.3.2 炭膜的分离机理
    1.4 炭膜的制备
        1.4.1 前驱体选择
        1.4.2 成膜方法
        1.4.3 改性处理
    1.5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药品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炭膜的制备
        2.2.1 炭膜支撑体的制备
        2.2.2 酸改性凹凸棒土-6FPBA-CBDA型聚酰亚胺杂化炭膜的制备
        2.2.3 磁性二氧化硅-PIS型聚酰亚胺基杂化炭膜的制备
        2.2.4 磁性二氧化硅-6FPBA-CBDA型聚酰亚胺基杂化炭膜的制备
        2.2.5 磁性凹凸棒土-6FPBA-CBDA型聚酰亚胺基杂化炭膜的制备
    2.3 表征方法
        2.3.1 微观形貌分析
        2.3.2 表面官能团以及化学结构分析
        2.3.3 X射线衍射
        2.3.4 热稳定性分析
        2.3.5 样品磁性能分析
        2.3.6 元素分析
    2.4 气体分离性能测试
第3章 酸改性凹凸棒土杂化炭膜的制备
    3.1 炭膜的表征
        3.1.1 热稳定性分析
        3.1.2 表面官能团分析
        3.1.3 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3.1.4 元素含量分析
        3.1.5 微观结构分析
    3.2 杂化炭膜的气体分离性能
        3.2.1 酸改性凹凸棒土含量的影响
        3.2.2 渗透压力的影响
        3.2.3 渗透温度的影响
    3.3 分离性能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性二氧化硅杂化炭膜的制备
    4.1 结构与性能表征
        4.1.1 掺杂剂磁性能分析
        4.1.2 表面官能团演变
        4.1.3 前驱体膜的热稳定性
        4.1.4 微观形貌分析
        4.1.5 微观结构分析
    4.2 杂化炭膜的气体分离性能
        4.2.1 磁性二氧化硅含量的影响
        4.2.2 渗透压力的影响
        4.2.3 渗透温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性凹凸棒土杂化炭膜的制备
    5.1 结构与性能表征
        5.1.1 掺杂剂磁性能分析
        5.1.2 表面官能团演变
        5.1.3 热稳定性分析
        5.1.4 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5.1.5 微观结构分析
    5.2 杂化炭膜的气体分离性能
        5.2.1 磁性凹凸棒土含量的影响
        5.2.2 渗透压力的影响
        5.2.3 渗透温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便携式高分辨率X射线CCD相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X射线成像检测技术的发展
    1.2 数字化的X射线实时成像器件
        1.2.1 平板DR
        1.2.2 X射线CCD及CMOS相机
    1.3 X射线CCD相机的发展现状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X射线CCD相机的制备
    2.1 X射线感光屏
        2.1.1 X射线转换材料的选取
        2.1.2 X射线感光屏的制备
    2.2 像增强器的选取
    2.3 中继耦合器件的选取
    2.4 CCD相机的选取
    2.5 器件之间的耦合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X射线CCD相机的测试
    3.1 可见光源下系统的分辨率测试
        3.1.1 美国THORLABS 1951 USAF R1DS1N分辨率测试靶
        3.1.2 视频采集卡
        3.1.3 分辨率的成像测试
    3.2 X射线光源下系统的分辨率测试
        3.2.1 德国PTW FREIBURG L659041高分辨率测试卡
        3.2.2 X光管
        3.2.3 分辨率的成像测试
    3.3 系统的灰度曲线与对比度分析
    3.4 管电压及电流与图像对比度的关系
        3.4.1 管电压与图像对比度的关系
        3.4.2 管电流与图像对比度的关系
    3.5 系统对实物成像的测试
    3.6 深紫外光源下系统对指纹的成像测试
        3.6.1 深紫外LED光源
        3.6.2 指纹的成像测试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膜与色谱的木糖醇分离纯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木糖醇的用途和生产
        1.1.1 木糖醇的理化性质
        1.1.2 木糖醇的使用范围
        1.1.3 木糖醇的生产
    1.2 膜分离技术
        1.2.1 膜分离发展过程
        1.2.2 膜分离的基本概念
        1.2.3 膜污染和膜清洗
    1.3 色谱分离技术
        1.3.1 色谱分离发展过程
        1.3.2 模拟移动床
        1.3.3 连续移动床
    1.4 论文背景及研究内容
        1.4.1 背景
        1.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发酵液预处理
    2.1 膜截留细胞
        2.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讨论
        2.1.3 本节小结
    2.2 脱盐与脱色
        2.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本节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色谱分离固定床实验
    3.1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
        3.1.1 分离前提
        3.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2 树脂吸附交换条件优化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连续移动床所需分离数据的获取
        3.3.1 连续移动床所需数据说明
        3.3.2 基本参数的获取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色谱分离连续移动床实验
    4.1 模拟移动床实验模型的建立
        4.1.1 移动床连续模型
        4.1.2 "三角理论"下的模拟移动床优化过程
    4.2 连续移动床工艺流程设计
        4.2.1 流程介绍
        4.2.2 移动床运行初始参数的确定
    4.3 连续移动床实验
        4.3.1 分离异常状况处理预案
        4.3.2 工艺可行性实验
        4.3.3 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未来工作的展望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多孔金属—陶瓷复合膜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无机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无机膜分离技术
        1.2.2 无机膜的制备
        1.2.3 无机膜的表征
        1.2.4 无机膜的应用
    1.3 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表征技术
    2.1 溶胶制备技术
    2.2 陶瓷膜层制备技术
    2.3 陶瓷膜层的形貌表征技术
    2.4 干凝胶的热分析技术
    2.5 复合膜的膜层物相结构表征技术
    2.6 复合膜的孔径大小和分布表征技术
第三章 溶胶制备技术
    3.1 TiO_2 溶胶的制备
        3.1.1 胶溶法
        3.1.2 聚合法
        3.1.3 两种溶胶制备方法所得的膜层形貌
    3.2 SiO_2 溶胶的制备
        3.2.1 氨水添加量对溶胶性质的影响
        3.2.2 胶溶温度对溶胶性质的影响
        3.2.3 胶溶时间对溶胶性质的影响
    3.3 ZRO_2 溶胶的制备
    3.4 AL_2O_3 溶胶的制备
        3.4.1 水的添加量对溶胶性质的影响
        3.4.2 胶溶时间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体材料的选择
    4.1 多孔钛
        4.1.1 原基体的表面形貌
        4.1.2 陶瓷膜层的表面形貌
    4.2 多孔镍
        4.2.1 原基体的表面形貌
        4.2.2 陶瓷膜层的表面形貌
    4.3 大孔不锈钢
        4.3.1 原基体的表面形貌
        4.3.2 膜层的表面形貌
    4.4 小孔不锈钢
        4.4.1 原基体的表面形貌
        4.4.2 膜层的表面形貌
    4.5 四种基体上的TiO_2 陶瓷膜形貌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单一型多孔陶瓷膜的制备技术
    5.1 TiO_2 陶瓷膜的制备技术
        5.1.1 黏合剂对陶瓷膜形貌的影响
        5.1.2 制膜液浓度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1.3 溶胶陈化时间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1.4 热处理温度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2 SiO_2 陶瓷膜的制备技术
        5.2.1 黏合剂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2.2 制膜液浓度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2.3 溶胶陈化时间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2.4 热处理温度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3 ZRO_2 陶瓷膜的制备技术
        5.3.1 黏合剂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3.2 制膜液浓度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3.3 溶胶陈化时间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3.4 热处理温度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4 AL_2O_3 陶瓷膜的制备技术
        5.4.1 黏合剂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4.2 制膜液浓度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4.3 热处理温度对膜层形貌的影响
    5.5 四种陶瓷膜的表面形貌比较
    5.6 小结
第六章 复合型陶瓷膜的制备技术
    6.1 混合型复合膜的制备技术
        6.1.1 制备工艺
        6.1.2 混合型复合膜的形貌
    6.2 多层型复合膜的制备技术
        6.2.1 制备工艺
        6.2.2 不同种类的多层型复合膜的制备
    6.3 复合型陶瓷膜同单一型陶瓷膜的形貌对比
    6.4 多层型复合膜的孔径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成膜机理探讨与研究
    7.1 影响成膜质量的因素分析
        7.1.1 多孔基体的性能对成膜性的影响和“核心催化成膜”机理
        7.1.2 溶胶陈化
        7.1.3 黏合剂的种类
        7.1.4 制膜液浓度
        7.1.5 烧结温度
    7.2 成膜机理探讨与成膜过程
        7.2.1 成膜机理探讨
        7.2.2 成膜过程
    7.3 多孔金属-陶瓷复合膜制备关键技术
    7.4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主要成果与创新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双分子层膜生物传感器的基础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胞膜的结构功能和物质运输
        1.1.1 细胞膜的结构功能
        1.1.2 细胞内外物质的跨膜运输
    1.2 类脂膜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2.1 类脂膜研究的历史
        1.2.2 类脂膜研究的现状
    1.3 双层脂膜的种类及制备技术
        1.3.1 平板双层磷脂膜
        1.3.2 固体支撑双层磷脂膜
        1.3.3 琼脂(或琼脂糖)凝胶支撑的自组装双层类脂膜
        1.3.4 混合双层类脂膜s-HBM
    1.4 双层脂膜的主要性质及研究方法
        1.4.1 双层脂膜的主要性质
        1.4.2 双层脂膜的检测方法和手段
    1.5 双层脂膜生物传感器研究简介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机理和实验器材
    2.1 磷脂分子在金属表面自组装成双层膜的机理
        2.1.1 磷脂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2.1.2 脂双层中磷脂分子间的作用力
        2.1.3 固体表面的特点
        2.1.4 金属表面特点及粒子吸附
    2.2 实验药品和器材
        2.2.1 溶液配制
        2.2.2 实验仪器及装置
    2.3 探针制作与处理
        2.3.1 探针的制作
        2.3.2 探针的处理
第三章 成膜判断
    3.1 BLM形成过程中CV电流的监测
    3.2 BLM的CV电流判别
        3.2.1 脂液隔阻实验
        3.2.2 气泡隔阻实验
        3.2.3 翻转实验
        3.2.4 冲洗
    3.3 BLM阻抗估算
    3.4 实际BLM的模型
第四章 稳定性
    4.1 减小外界对BLM的干扰
        4.1.1 外界机械冲击
        4.1.2 电磁干扰
        4.1.3 温度影响
    4.2 提高BLM的自身强度
第五章 碘修饰双层脂膜CV特性的研究
    5.1 碘(I_2)修饰的原理
    5.2 裸电极在KI溶液中的CV曲线
    5.3 碘修饰双层脂膜在KI溶液中的CV曲线
    5.4 碘(I_2)修饰剂的流失
    5.5 解决(缓解)碘丢失的可能方法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四、有机膜应用的初步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工原理——膜分离”教学改革初探——基于全过程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的结合[J]. 高波,刘嘉栋,韩芸,张海涵. 大学教育, 2021(07)
  • [2]气体分离炭膜的可控制备及功能化改性研究[D]. 王斐.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3]便携式高分辨率X射线CCD相机的研究[D]. 杨露萍. 河南大学, 2016(03)
  • [4]基于膜与色谱的木糖醇分离纯化工艺研究[D]. 洪诗群. 厦门大学, 2009(12)
  • [5]多孔金属—陶瓷复合膜制备技术研究[D]. 李忠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6]基于双分子层膜生物传感器的基础实验研究[D]. 陈国明. 汕头大学, 2004(01)
  • [7]有机膜应用的初步体会[J]. 徐保度. 电子管技术, 1977(S1)

标签:;  ;  

有机膜应用初步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