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被抢的情绪

“神”被抢的情绪

一、“上帝”被抢的感慨(论文文献综述)

王威[1](2018)在《在边界的那一边》文中研究说明谨以此篇献给1992年"下海"的勇士,献给在俄罗斯淘金中蒙难的中国同胞以及所有坚守信仰的人们!引子吴凡修正在书店里静静地翻看着书籍,手机突然铃声大作,他激灵一下接了起来。"大平哥,我哥小涛在国外遇难,尸骨已经运回。定于明天上午九点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希望你来参加。"原来是李小涛弟弟胜子打来的。胜子语气平静,却准确地传达出了这个令人震惊的噩耗!"好的。你放心,我一定参加。"吴凡修几乎没有迟疑就答应下来。

庞少哲[2](2019)在《西方遇见东方:近代西方视域下的广西社会 ——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述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来华传教士、商人、旅行者、外交官等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来华前一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对社会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华期间,他们目睹了与母国截然不同的社会面貌,便以书信、日记和工作报告等形式,回国后又以回忆录、传记的方式,将在中国的生活、工作、旅行和考察了解到的中国映像和信息传递到西方,成为西方世界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一扇重要窗口。不论是从广东沿海登陆中国、沿西江溯流而上入桂,还是从法属殖民地越南潜进广西,亦或是从北部邻省贵州、湖南进入广西,这些来桂西人都将亲历广西的风物景致、社会生活记载下来,流传于西方社会,形成西方世界对广西乃至中国的早期映像和感观,并成为他们评判广西,甚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今天研究近代西方中国观的重要素材。在近代来华西人中,尤以传教士群体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早,分布区域最广,与各阶层民众接触最多,经历时间最长,来华人数众多,是近代来华西人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本文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和梳理一系列中西文档案、文书等材料,考察晚清民国时期传教士有关广西社会的种种记载,从而探求另一种视域下的近代广西社会,增进学界对近代广西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促进广西地方史和近代中西关系史的研究。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及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现状、本采用的主体材料、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所主要采用的第一手史料,为学界提供有关近代广西地方史研究的基本素材;第二、三、四、五、六、七章详述了传教士进入广西后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即目睹的种种社会现象,如游历西江欣赏到的广西自然风光与水上风情,耳闻目睹甚至亲历的广西匪患,亲触到的广西多元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切身感触到的广西各阶层女性生活、不同的少数民族社会,传教士与地方接触后发生的民教冲突与教案等等;第八章结合前文的史料解读和分析,探讨来华传教士在广西开展的活动及其经历对广西地方社会产生的影响,包括其从事的文教、医疗和慈善事业对近代广西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推作用,以及近代西方世界通过传教士记述对广西乃至中国观的形成及其对华政策的影响等。结语部分则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以传教士文献为核心的基本史料对今天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尤其是近代地方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何葆国[3](2017)在《东溪谣》文中指出1这是苏洋村近年来常常可以见到的欢乐而庄重的盛大场面。海威楼里吹响起悠扬的海螺号,人们就知道顺风公又要"出海"了。螺号声声,一群小孩"哦——呜——哦——呜"地呼喊着,开头的喊声还稀稀拉拉的,渐渐就聚拢成一阵宏大的声音,有节奏地响彻在土楼内外。几个孩子冲出了海威楼,接着是吹螺号的人

范稳[4](2003)在《水乳大地》文中指出澜沧江大峡谷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不同民族、不同宗数间从争斗到交融的艰难历程:喇嘛、神父和东巴祭司们借助各自的神灵与“魔鬼”的交锋;土司、部落头领和纳西族盐民们的财富和生存引发的掠夺和抗争。然而仇杀难以阻隔爱情,况且纳西人的村庄里和天主教徙的家中竟寻到了活佛的转世灵童……今天,各种信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水乳交融般和平共存。

陈旭[5](2016)在《马梅特作品中的共同体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梅特钟情的男性群体蕴含着他在共同体层面上对人类社会命运的思考,因而即使这些男性群体中的男性因持有某些性别偏见而有损彼此联系,他们之间的互动也依然体现了马梅特在自己熟悉的世界中对人类共同生存的伦理思考。从表面上看,马梅特戏剧展现出一个充斥着冷漠与背叛的毫无温情的世界,这与他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执笔呼吁意义和价值在场的共同体相去甚远。评论者们从现实主义角度认为马梅特旨在批判残酷自私的社会戕害人性,通过价值和意义的缺席来申诉它们的重要性,这或许可以从马梅特破碎的世界里探求得些许希望,但其评论仍不足以阐释作家的创作与愿景之间的断裂。及至创作后期,随着其犹太意识复苏以及政治思想转向保守,他的作品更被认为丧失了批判力度。然而,如果避免将马梅特一贯描绘的男性世界完全锚定在性别之上,并且深入探究他社会批判意识下对意义和价值的建构,那么马梅特的创作和愿景之间,以及他早、中期剧作和晚期作品之间则并不存在遽然断裂。在马梅特丰富的创作成果里,本论文以他的戏剧作品为主,从共同体的角度,分析其早期重要作品《鸭子变奏曲》、《湖船》、《戏剧生涯》,成名代表作《美国野牛》和《格林·罗斯庄园》,以及后期作品《犹太人的消失》、《凶杀》、《浮士德》,并结合他包括电影剧本、戏剧论述和社会时评在内的文集,展示其作品以男性人物群体为主要角色的创作特点之下,在性别、社会和宗教三个方面对人们在个人独立和归属之间探求彼此联系所作出的思考。第一章在性别的层面上探讨马梅特对男性共同体的建构和反思。在其早期剧作中,马梅特通过塑造渴望彼此联系的男性群体,重构男性纽带,展示了男性共同体得以存在的可能走向。本章在反思伊芙·塞吉维克和莱昂内尔·泰格的男性纽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波伏瓦的性别研究主张,揭示马梅特意义上的男性纽带的构建,既反映了形而上人类追求普遍联系的意愿,也受到某些性别偏见的侵蚀,但最终在以戏剧表演为隐喻的、对人的总体存在状态的反思中,倾向于逐渐开放。《鸭子变奏曲》中两位步入老年的男性人物在对个体生命有限性(mortality)反思中,颂扬类属传承,并逐渐理解个人通过自由意志选择缓解死亡焦虑。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召唤友谊以缓解由此可能生成的极端化个人主义。与《鸭子》中大写的人相比,《湖船》中的男性群体则体现了塞吉维克所揭示的男性同性社会性空间里,社会广泛存在的男性性别身份偏见压制人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意义的男性纽带的形成;另一方面,湖船上的男性通过集体讲述故事而得以在其艺术想象力中展现出重新联系彼此的希望。《戏剧生涯》中两位男性戏剧演员相互交织的舞台人生历程,将《湖船》中开启的口头艺术的力量追溯到戏剧的根源中。一老一少两位男性演员通过台上剧目表演和台下的剧院生活,在表演以及对表演的认识中,建构男性纽带。表演的在场性引发的易逝性哲思,让他们理解对方并接受新旧传承中各自的责任。表演中形成的男性纽带既具有基于习俗的共识,也具有改变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它超越性别,使男性共同体有可能走向去性别化的发展方向。第二章在社会层面上,探讨马梅特对市场共同体的思考。《美国野牛》和《格林·罗斯庄园》作为他对资本主义市场社会经典批判的成名剧作,两剧中的男性群体已然显露出围绕市场的、对人类共同生活的社会机制的建构性的思考。本章通过总结韦伯和哈耶克意义上的市场共同体的概念,并结合鲍曼对市场社会下共同体的道德反思,展示两剧中的男性群体在颂扬个人自由精神、反思私人性以及走向公共的表演精神中,权衡市场赋予的自由与共同体意味着的安全。《美国野牛》尽管批判美国梦堕落为对物质的朝奉,但仍然珍视其中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精神,视其为美国民族精神的精髓。更为深刻的是,《美国野牛》进一步反思个人自由的实质,质询因沉迷于追逐私人体验的自由感觉而将私人性情感眼光投入社会的做法。在后工业社会中,为了走出自我沉迷的、内向性的私人体验的自由,《格林·罗斯庄园》中具有表演精神的推销员群体,为可能迷失的人们带来启发,他们积极地利用市场共同体赋予的自由,从而让这种个人自由呈现出崇尚社会交往的公共意识,在公共维度上夯实市场共同体的个人主体性。第三章结合作家创作后期中犹太意识复苏的背景,在宗教层面上,探讨马梅特对犹太共同体的思考。在《犹太人的消失》、《凶杀》和《浮士德》中,他的共同体思想在其对族裔身份的反思中展现出宗教意蕴。马梅特将民族和宗教意义上本来相辅相成的犹太共同体问题化,凸显离散地犹太人在认同时的困境,并通过守持犹太教的偶像禁忌指出形成犹太共同体的方式。《犹太人的消失》展示了犹太人与美国社会高度整合的情形下,保持犹太身份的不易。两位男性朋友拥有极为不同的对待犹太身份的态度,却相互影响和启发对方,从而在极端正统的犹太教思想和彻底世俗的同化结果之间标定了犹太共同体的两极,它汲取纳粹屠犹后犹太人的集体生存意识,并且召唤现代社会人际联系以抗衡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惨剧发生的僵化的、相互隔离的现代社会精细分工的机制和实用导向的理性。在总体上权衡犹太共同体的两极界限之后,马梅特在《凶杀》和《浮士德》中具体地展现了犹太共同体的指向。仅仅依赖屠犹浩劫以及以色列建国的民族意识所激发的共同体在《凶杀》中受到质疑,该剧质疑同化的犹太人从民族主义团体中寻找家园的做法,否定集体崇拜,从而将犹太共同体的精神维度置于思考中心,即遵循犹太教要义、反对崇拜任何偶像。奉行偶像禁忌的犹太共同体不仅反对集体偶像,也否定以理性和知识的名义把个人自我捧上神坛,《浮士德》扎根浮士德文学传统,通过展现一个狂妄地企图在抽象数理逻辑知识中钻探一切奥秘的现代浮士德的失败,来反对以自我为偶像的个人崇拜。他本人的狂傲与其儿子谦卑的爱形成强烈对比。正是借用后者的诗歌,魔鬼赢得了神性自成的浮士德,而浮士德揭示世界本源的大书和他儿子的诗歌,在参照犹太教宗教成文律法和口传律法相互指涉形成意义的阐释传统中,也为所有现代人在看待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方面带来启发。马梅特作品中的男性世界在表面上剔除了理想的共同体温情,却在其中心保留了理想的位置,它不是一个已经实现了的共同体。共同体所指向的美好至福的状态永不可实现,但那是指引着人行动的方向。马梅特建构性的共同体以戏剧表演为隐喻,在社会中指向公共交往,拒绝对集体和对自我的偶像崇拜,与其说他意在刻画共同体的各种外部指征,不如说他旨在揭示形成共同体的内生机制和动力源泉。马梅特笔下共同体的建构性特征将个人主体地位前置,同时强调个人责任感,诉求人类经验积淀形成的传统中的人情常理。对个人的看重让马梅特最终认同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从而认同美国。如果说他共同体思想的力量在于它处于永不可实现的理想之中,那么在他将其具象化为美国并为此恪守现实的不完美性时,那个本在期望中无限到来的共同体的理想就显然被放逐了。

二湘[6](2019)在《暗涌》文中认为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第一章吴贵林一行到达喀布尔的时候,天已近黄昏。太阳如一颗没有温度的咸蛋黄,温软地挂在天际。从机场一开出来就是尘土飞扬,窗外灰蒙蒙的天,像是打底的薄薄的灰色秋衣,映衬着不远处一座座土黄的山,黄土崖上密密匝匝镶嵌着一个一个颜色斑驳的土房子,有几分像他小时候住过的土坯房。这让他对这个地方生出了一种模糊的熟悉感,像是回到他的老家,回到童年那

郑夜白[7](2019)在《余华小说的隐喻创作研究》文中认为余华作为当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广泛地受到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对其创作和作品的评论存在许多矛盾的现象和问题。首先余华创作是否是从先锋转变到现实主义,这个转变是转型还是回归,先锋派究竟是形式上的还是内容上的;其次,余华及作品解读截然对立的两种声音,即肯定声音和批评声音;第三,在余华的作品和创作观念中,真实及真理都表现出明显的悖谬。正是对余华文学创作研究的纷繁、混乱现象促成了隐喻解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合法性。论文首先梳理并界定隐喻概念。隐喻分为本质不同的修辞学隐喻和诗学隐喻两种。修辞学隐喻是语词的借用,是一种修辞方式。诗学隐喻不是借用,而是语词、句子及篇章文本让事物浮现在眼前的摹仿。在名义上界定诗学隐喻的概念为:语词被借去的使用。“语词被借去使用”的含义是指语词离开字面的意义,去表达另外的意义;或者说某种意义采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诗人通过某种相似性机制创制了隐喻词新的意义。论文在诗学隐喻的视域下对余华小说及其创作进行研究。其次,论文阐释余华创作观念的形成、内容、特点。一般认为余华的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即90年代前时期创作和90年代后时期创作。余华在前一时期的创作理念表现为述说内在真实、虚伪形式以及寓居世界方式的隐喻;后一时期的隐喻创作观念表现为隐喻形式上由自由隐喻变为自身隐喻,叙事方式改为正面书写,内容上由观照现实向观照生命深化。由此,其前一时期的创作在形式上具有不确定的语言,叙事结构破坏常理和放弃现实事实框架、叙事时间的现在性和遵循世界结构性的特征;在叙事方式上具有主观强硬叙事,客观真实的主观表达,黑冷叙事风格的特征;在文本内容上具有否定常识真实,建构内在真实,蕴含悲情和关怀的特征。而在后一时期的创作则表现为叙事的诚实,文本的生命长度和现实宽度的现实生活表象,内容具有书写生命、存在和存在的社会性的特点。余华小说90年代前时期的隐喻在语句方面主要表现为对乌托邦和伦常乖舛等悖理现实的指认,对非真实世界结构的拟人化描写,文学世界结构的故事化道说,刑罚与和平两种世界图式的个案性草描,现实历史结构的典型性构造,真实世界逻辑结构的现实性呈现,荒谬世界乱象的先锋展现等。90年代前时期小说的文意主要表现揭露常理悖谬中的乌托邦图景,对反犹主义现象的揭露和嘲讽,对暴力和疯狂的反思等。余华小说90年代后时期的短篇小说的隐喻语句方面有关于其文学创作的隐喻;有关于对待世界中阴谋结构的不同方式和命运的隐喻;有关于致人迷失的世界虚幻之物的隐喻;有关于世界之结构的基底力量以及暴力世界的现实表现的隐喻等。长篇小说的语句隐喻主要表现为《活着》中的活着的道说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生命亏全的再现,《兄弟》所呈现的文化缺失的图景和《第七天》中生命非常态状态的诚挚刻画。长篇小说文意主要是关于生命的隐喻,其表现为《活着》中的生命本是之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生命之实是,《兄弟》所呈现的生命的文化属性和《第七天》中生命的社会属性。余华小说在语词方面,从隐喻的相似性原则指称余华所意谓的事实,包括符号学的相似性、字义学的相似性、图式性的相似性。符号学的相似性即用另一个相似的语词指称和这个语词没有任何关系的对象,只有符号整体形象的某种相似性,而无实际的相似性。字义学的相似性是指运用符号的惯常意义去指称对象,它是一种在字义偏离意义上的语词运用,因此形成了语词隐喻。图示性的相似性认为语言有一种图像性,即阅读某一个语词,除了会意识到它的指称物和概念外,还会有一种意象图式在头脑中建立。这个没有意指和意象的语词的图式,其区别于原初意义,是一种语词的隐喻用法,它表述了一种不同于该语词符号学和语义学内容的新的东西。最后余华小说隐喻研究的意义在于当排除诸种扰乱的声音,仔细聆听余华隐喻创作的道说之时,文学文本、艺术本质以及艺术家之是就会自行道说而现身在场。余华的小说是隐喻,可知文学文本之是为事实的隐喻。文本文意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隐喻。其根据在于文意本身的形而上学性,其是存在的道说并具有真理性。而亚里士多德所言的悲剧的净化正是通过非真理领会真理的具体方式。可见艺术本质之是为真理之美者。余华的隐喻创作是因为余华的隐喻者本质。在教化方面,有视域融合的世界视域,有命运和天命的生存视域,有功到自然成的艺术技巧;在作为艺术家的本质方面,他能倾听良知的呼唤,本真的倾听大道的语言,能够作诗而诗意地栖居。因而艺术家之是则为诗意地栖居者。

许祚禄[8](2015)在《沉默的群山》文中研究指明献给我历经磨难的祖国献给我英勇不屈的先辈一名震皖南的大学士程学理返回皖南的消息再次震动了整个皖南山区,也震动了地处皖南山区中间地带的青山县大青山脚下的千年古村汪村。青山县是皖南山区历史最古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历史上有时归宣城府管,有时归徽州府管,自古就有小皖南之称。大青山是本县最重要的一座山,也是皖南山区最重要的一座山,是皖南山区千水万溪的发源之地。大青山把青山县一分为二,山南边的十有九姓姓汪,山北边的十有九姓姓赵,

杜国英[9](2012)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文中认为现代神话是观察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以及用这种手法表现出来的对世界和人类永恒规律的认识。文学中的现代神话承袭和发展了浪漫主义新神话。西方和俄罗斯的各种现代神话理论使我们确证了现代神话在产生语境、哲学基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与古代神话的区别和密切联系。现代神话在观念上是一种对古代神话的现代化阐释,在创作方法上是运用现代主义的手法,虽然在思维方法上借用古代神话的模式,但这些新神话往往与传统神话的内容已经相距甚远。作者通过神话模拟,实际上是通过神话化的方法来阐明现代文明的种种问题,展现经验世界和历史变革的洪流中那些经久不变的永恒因素。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神话创作既包括浪漫主义的新神话,又含有许多20世纪的现代神话元素。本文试图以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作家关于彼得堡的作品为分析重点,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建构包括神话元素、象征、双重世界、神话模拟、源文本和原型批评方法在内的概念体系,运用神话理论、现代神话理论和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进行深入解读,揭示现代神话的主要精神及有代表性的象征的永恒意义,阐发现代神话所要传达出来的社会现实意义,阐释现代神话反映出来的俄罗斯社会和文化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对立及统一。

马原[10](2014)在《荒唐》文中研究说明独立钟铭文:就此宣布所有土地和生活其上的所有居民获得自由。309微信:网上大家都在议论要给PM2.5取中文名字——严肃点就叫"公雾源"(公务员);高端点就叫"京尘"(京城);霸气点就叫"尘疾思汗"(成吉思汗);乐观点就叫"尘世美"(陈世美);娱乐点就叫"尘惯吸"(陈冠希);……卷一第一章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1.黄棠和她的一家人黄棠这个名字看上去不错,有草有木一派生机盎然。据她母亲贺秋说,她的名字是借鉴了一位前辈散文家的大名。散文家叫

二、“上帝”被抢的感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帝”被抢的感慨(论文提纲范文)

(2)西方遇见东方:近代西方视域下的广西社会 ——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关于近代广西的西文着作概举
    第一节 回忆录与传记类
    第二节 工作考察类
    第三节 游记类及研究性着作
    小结
第二章 映像之一:风光之美与水上风情
    第一节 西江游历情有独钟
    第二节 岸上观赏——自然风光之美与河水泛滥
    第三节 水上见闻——交通繁忙与“危险之河”
    第四节 船上人家——别样的生活图景
    小结
第三章 映像之二:匪患严重
    第一节 教会遇劫
        一、洋人遭劫与“洋票”
        二、本土教会人士及教产遭劫
    第二节 广西匪患严重之因
        一、滋生匪患的社会土壤
        二、劫匪作乱之因
    第三节 广西匪患之影响
        一、传教活动受阻
        二、民众经济受损
        三、商贸活动受制
    小结
第四章 映像之三:多元信仰与习俗
    第一节 当地人的信仰——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
    第二节 风俗习惯——丧葬习俗与节日节庆
    第三节 中西宗教的碰撞与调和
    小结
第五章 映像之四:身份地位悬殊的女性
    第一节 社会上层家庭女性之观感
        一、官宦妻室——衣着华丽与繁琐礼节
        二、官宦妾室——身处富家却身份卑微
    第二节 市井平民女性之印象
        一、公共场合——缺乏秩序
        二、居家日常——家务繁重
        三、婚姻地位——男权专制
    第三节 鬻女与弃婴之惨象
        一、鬻女现象的普遍
        二、弃婴与溺婴
    小结
第六章 映像之五:多彩民族及其交往——以壮、瑶、苗为例
    第一节 传教士与壮族的交往及其印象——“似友非友”
    第二节 传教士与瑶族的交往及其印象——友好往来
    第三节 传教士与苗族的接触及其印象——不成功交往
    小结
第七章 映像之六:民教冲突及教案——以乐里教案为例
    第一节 乐里教案的案发过程
    第二节 教案爆发后中法双方的反应及处理
    第三节 教案爆发的原因
    第四节 教案的影响
    小结
第八章 传教士活动及其记述之影响
    第一节 传教士在桂活动的影响
        一、入桂“开路先锋”
        二、引发矛盾冲突
        三、一定程度上促进广西近代事业的发展
        四、留下丰富史料影响后世
    第二节 传教士记述对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影响对华传教策略
        二、成为西方军事入侵的“帮凶”
        三、对中西商贸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西人对华认识
        一、形成西方对广西的最初印象
        二、影响西方民众对近代中国的认识
        三、建构西方中国观的雏形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马梅特作品中的共同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男性纽带与男性共同体
    第一节 《鸭子变奏曲》中男性友谊的“去性别化”
    第二节 《湖船》中男人之间“讲故事的艺术”
    第三节 《戏剧生涯》中表演艺术的在场与超越
第二章 自由与市场共同体
    第一节 《美国野牛》中自由个人的联合
    第二节 《美国野牛》中私人性的羁绊
    第三节 《格林·罗斯庄园》中表演的公共性
第三章 偶像禁忌与犹太共同体
    第一节 《犹太人的消失》中的认同
    第二节 《凶杀》中的集体偶像禁忌
    第三节 《浮士德》中自我中心的个人偶像禁忌
结论
引用文献
后记

(6)暗涌(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二卷硅谷墓园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三卷深圳病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7)余华小说的隐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余华创作从“先锋”到“现实主义”转变的矛盾说辞
        1.1.2 余华文学研究中相对缺少的诗学隐喻理论角度
    1.2 研究现状
        1.2.1 余华及作品解读截然对立的分歧现象和问题
        1.2.2 余华小说的存在主义特征
        1.2.3 余华自己创作观念中呈现的真实和虚假等的二重性现象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余华创作问题隐喻理论研究路径的可能性和合法性
        1.3.2 余华创作问题隐喻理论研究路径的具体思路、方法及结构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立论的基础:诗学隐喻的概念解读、发展脉络及界定
    2.1 混绕抑或明晰:亚里士多德诗学隐喻和修辞学隐喻的原初分野
        2.1.1 同名异谓:亚里士多德修辞学隐喻和诗学隐喻的概念
        2.1.2 借与非借: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与诗学隐喻概念之异质
    2.2 承接与拓展:诗学隐喻理论的演变脉络
        2.2.1 摹仿说的变体:古典诗学隐喻
        2.2.2 话语的意义:现代诗学隐喻
        2.2.3 现实的指称:当代诗学隐喻
        2.2.4 辩证的话语,形而上的指向:诗学隐喻的当下识认
    2.3 看作与指称:诗学隐喻的实质
        2.3.1 隐喻的实质:话语的表达
        2.3.2 看作:诗学隐喻表达的方式
        2.3.3 指称:诗学隐喻之显现
        2.3.4 摹仿:诗学隐喻的界定
第3章 虚伪的形式:余华90年代前的隐喻创作理念
    3.1 顿悟与自觉:余华90年代前隐喻创作理念的出现过程
        3.1.1 求索与积蓄:川端康成的影响与隐喻创作的疏离
        3.1.2 邂逅与顿悟:与卡夫卡的重逢与隐喻的发现
        3.1.3 确立与体现:隐喻观念的自觉与隐喻创作的绽放
    3.2 形式的虚伪:余华90年代前隐喻创作理念的具体形态
        3.2.1 虚伪中的真实:述说内在真实的文学
        3.2.2 真实外的虚伪:具有虚伪形式的文本
        3.2.3 真实和虚伪之间:寓居世界方式的隐喻
    3.3 颠覆与重构:余华90年代前隐喻创作的特征
        3.3.1 悲悯中的否定与建构:隐喻文本的叙事内容特征
        3.3.2 颠覆中的遵循:隐喻创作的叙事形式特征
        3.3.3 主观与黑冷:隐喻创作的叙事风格特征
第4章 生命深度的正面书写:余华90年代后的隐喻创作理念
    4.1 发展与深入:余华90年代后隐喻创作理念的进路
        4.1.1 叙事方式的丰富和端正:阅读对余华隐喻创作发展的影响
        4.1.2 艺术本质的确认:音乐对余华隐喻创作发展的影响
        4.1.3 社会和人性的凝结:社会和余华自身对其隐喻创作发展的影响
    4.2 生命自身的隐喻:余华90年代后隐喻创作理念的具体形态
        4.2.1 自由到自身:隐喻形式的改变
        4.2.2 正面、现实与真实:直接的叙事形式
        4.2.3 现实到生命:隐喻内容的深化
    4.3 诚实不绕的生命书写:余华90年代后隐喻创作的特征
        4.3.1 准确和单纯:作品叙事的诚实
        4.3.2 生命长度和现实宽度:文本的结构特点
        4.3.3 生命及其本质:文本的内容特点
第5章 虚假中的真实:余华90年代前小说的隐喻
    5.1 颠覆与建构:余华90年代前时期小说文本的隐喻所指
        5.1.1 悖理现实的指认:虚伪形式中的颠覆
        5.1.2 世界结构的颠覆与建构:虚伪形式中的建构
        5.1.3 现实性的呈现:现实历史结构和真实世界逻辑结构
    5.2 真理的反面:余华90年代前创作时期小说文意的喻旨
        5.2.1 乌托邦:常理悖谬图景中的揭露
        5.2.2 权力批判:嘲讽现象中的揭示
        5.2.3 对暴力和疯狂世界的反思批判
第6章 表象背后的本质:余华90年代后小说的隐喻
    6.1 现实还是应是:余华90年代后时期小说文本的隐喻所指
        6.1.1 表象之后:余华90年代后时期中短篇小说的隐喻所指
        6.1.2 活着及其亏欠:余华1990年代长篇小说的生命隐喻
        6.1.3 文化性和社会性:余华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存在隐喻
    6.2 本真的生命存在:余华90年代后时期小说文意的喻旨
        6.2.1 人之本是:《活着》文意喻指人的有限历史性存在
        6.2.2 生命之实是:《许三观卖血记》文意的喻指
        6.2.3 人之应是:《兄弟》喻旨为人的文化存在
        6.2.4 向死而生的自由:《第七天》喻旨为人的存在之是
第7章 语义更新和现实所指:余华小说的语词隐喻
    7.1 创造的相似性:余华小说隐喻语词的创制
        7.1.1 指称的改变:符号学相似的隐喻语词
        7.1.2 偏离的意谓:语义学相似的隐喻语词
        7.1.3 意象的呈现:图式相似的隐喻语词
    7.2 自由联想的命名:余华90年代前时期语词隐喻的表现
        7.2.1 义素和符素的牵扯:符号学的隐喻语词构成及表达
        7.2.2 文化勾连:语义学的隐喻语词构成及表达
        7.2.3 情景联想:图像性的隐喻语词构成及表达
    7.3 深层意义的开掘:余华90年代后时期语词隐喻的形式和意义
        7.3.1 历史的本义:利用字源学的意义构建隐喻
        7.3.2 内在的本义:挖掘语义学的意义开展隐喻
        7.3.3 精神的本义:延伸文化学的意义进行隐喻
第8章 隐喻、道说与诗意栖居:余华小说隐喻研究的意蕴
    8.1 文本即隐喻:余华小说隐喻分析的启示
        8.1.1 诗学隐喻:余华小说的创作本质
        8.1.2 事实的隐喻:文学本文之是
    8.2 文意即道说:余华隐喻创作给当下文学重申的文学标准
        8.2.1 形而上学性:文本文意
        8.2.2 存在的道说:文意的形而上学
        8.2.3 真理:文意的存在道说
        8.2.4 悲剧的净化:文学领会真理的途径
        8.2.5 余华通过悲剧性叙事指称真理
        8.2.6 真理之美者:文学的本质
    8.3 诗意地栖居:余华对作家本性的指认
        8.3.1 并非天才:作家余华的成长
        8.3.2 隐喻的渊源:余华的作家本质
        8.3.3 诗意地栖居:作家的本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沉默的群山(论文提纲范文)

献给我历经磨难的祖国
献给我英勇不屈的先辈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9)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 俄罗斯
        二、 欧美国家
        三、 国内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学术价值和研究方法
        一、 主要内容
        二、 学术价值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神话理论研究概述
    第一节 西方近代神话理论研究
        一、 神话研究的浑融性:维柯的神话哲学思想
        二、 新神话理论:浪漫主义神话哲学思想
        三、 神话的寓意说和语言弊病说:自然神话学派
        四、 人类文化的遗留:人类学学派神话研究
    第二节 西方现代神话学派的神话研究
        一、 神话与仪式:神话-仪典派和功能学派
        二、 集体表象:法国社会学派的神话研究
        三、 神话与象征:卡西尔的神话哲学思想
        四、 神话与人类心理:心理学派的神话研究
        五、 神话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神话研究
        六、 文学和神话:文艺学中的神话-原型批评
    第三节 俄罗斯神话学派的现代神话理论
        一、 19 世纪俄罗斯神话学派
        二、 20 世纪俄罗斯神话学派的现代神话理论
    第四节 现代神话与古代神话的诗学特征之差异
        一、 现代神话与古代神话产生的不同文化语境
        二、 现代神话与古代神话的不同个性特征
        三、 现代神话与古代神话的不同表现形式
        四、 现代神话与古代神话的内在联系及超越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现代神话理念及概念体系
        一、 现代神话的理念
        二、 概念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彼得堡现代神话产生的城市现实生活基础和民间文学渊源
    第一节 俄罗斯历史上的彼得堡
        一、 彼得一世和彼得堡
        二、 19 世纪上半期的彼得堡
        三、 19 世纪下半期的彼得堡
        四、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彼得堡
    第二节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
        一、 彼得堡上流社会贵族生活主题
        二、 小人物悲剧命运主题
        三、 宗教神话主题
        四、 犯罪主题
    第三节 彼得堡及其各类人物的传奇式现代神话故事
        一、 关于彼得堡的神话故事
        二、 伟大的城市缔造者和敌基督:彼得大帝
        三、 关于彼得堡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现代神话故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希金作品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
    第一节 “光明的歌者”:普希金作品中的现代神话渊源
        一、 多元文化的融合
        二、 宗教世俗化与理性认知
        三、 俄罗斯民间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青铜骑士》中关于奇迹创造者彼得大帝的神话
        一、 彼得堡民间神话传说中的彼得大帝其人
        二、 《青铜骑士》创作之前的文学中的彼得大帝
        三、 奇迹创造者:彼得大帝
    第三节 阿喀琉斯的女装:《科洛姆纳的小屋》的爱情故事
        一、 故事情节的神话原型意蕴
        二、 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理解和接受的演化过程
    第四节 原始宗教神话的回声:《黑桃皇后》的神话诗学特征
        一、 对主宰人命运的神秘力量的信仰
        二、 作品中人物的彼得堡民间神话传说原型
        三、 原始宗教神话元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果戈理作品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
    第一节 “地狱艺术家”:果戈理创作的现代神话渊源
        一、 果戈理创作的神秘主义来源和独特性
        二、 东正教灵魂净化的现代神话模式:“基督的诞生”
    第二节 果戈理作品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世界
        一、 现代神话思维的源头:《维》
        二、 彼得堡的“鼻子”和“眼睛”的现代神话传说
    第三节 果戈理作品中魔法的现代神话特征:《狂人日记》
        一、 幻想与现实的双重世界
        二、 故事情节的不可信性
        三、 时间错位和空间混乱
    第四节 现实生活中超真实存在的魔鬼
        一、 撒旦控制的灵魂:巴什马奇金
        二、 恰尔特科夫命运转折的现代神话元素:魔鬼与魔法
    第五节 关于果戈理死亡的神话传说: 神秘幻影的环绕和灵魂的迷失
        一、 彼得堡的“神秘”居所
        二、 感受死亡
        三、 灵魂的提升
        四、 灵魂的迷失
        五、 神秘的幻影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
    第一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现代神话渊源
        一、 《圣经》的启迪与顿悟
        二、 民间文学的熏陶与浸润
        三、 文学修养与积淀
        四、 癫痫症与创作
    第二节 魔鬼与福音精神冲突的神话性
        一、 同貌的魔鬼:戈里亚德金
        二、 救主与魔鬼集一身的拉斯柯尔尼科夫
        三、 堂吉诃德式的基督与魔鬼:梅什金与罗果任
        四、 徘徊在魔鬼与上帝之间:韦尔西洛夫
    第三节 《罪与罚》:现代神话世界
        一、 基督教神话:罪恶与救赎
        二、 神话元素及象征
        三、 现代神话诗学特征
    第四节 拿破仑神话:伊沃尔京将军形象
        一、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拿破仑形象
        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拿破仑
        三、 俄国的“拿破仑”:彼得堡的将军伊沃尔京
    第五节 成年仪式:阿尔卡季成长过程中的神话元素
        一、 “末日”的彼得堡:受礼者考验之地
        二、 考验:受礼者必经的程序
        三、 融合:引领者的指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
    第一节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现代神话渊源
        一、 理性宗教信仰
        二、 原生自然力崇拜
        三、 民间文学影响
    第二节 列夫托尔斯泰的上帝报应的基督教神话理念: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一、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宗教神话理念
        二、 魔鬼主题
        三、 上帝的报应
    第三节 《战争与和平》中的共济会宗教神话主题
        一、 彼得堡的共济会
        二、 托尔斯泰与共济会思想
        三、 上帝之光和对死亡的崇尚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荒唐(论文提纲范文)

卷一
    第一章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
        1. 黄棠和她的一家人
        2.洪锦江遭遇碰瓷
        3.洪开元有话要说
    第二章商业新世代
        1.洪静萍的非凡创意
        2.和谐公关的生意经(略)
        3.职业商人的嗅觉
    第三章人人各得其所
        1.洪开元的侦探情结
        2.贺秋的慈善之路
        3.商家和政府各行其道
卷二
    第一章环绕在黄棠周围
        1.儿子的如意算盘
        2.两个女儿
        3.老公的招商困局
    第二章一家人各怀心事
        1.陆小玫被瞄上了中国好歌秀(略)
        2.祁嘉宝准备做妈妈
        3.复建圣贤故居的企图(略)
    第三章被电视瞄上的历史
        1.贺秋的最后一程
        2.进入洪静萍镜头的城管执法队
        3.戴安娜款手袋(略)
卷三
    第一章器官成为主角的时代
        1.围绕肚子的战争
        2. 肾的故事
        3. 肾故事继续
    第二章价值观与秩序论
        1.真正笑贫不笑娼的年代(略)
        2.世界忽然没了秩序
        3.没秩序让人乱了方寸
    第三章颠倒的历史
        1.天和地也跟着添乱
        2.人和人都成了对头
        3.时过境迁
尾章把颠倒的历史颠倒回来

四、“上帝”被抢的感慨(论文参考文献)

  • [1]在边界的那一边[J]. 王威.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4)
  • [2]西方遇见东方:近代西方视域下的广西社会 ——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述为中心[D]. 庞少哲.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3]东溪谣[J]. 何葆国. 作家, 2017(03)
  • [4]水乳大地[J]. 范稳. 中国作家, 2003(07)
  • [5]马梅特作品中的共同体思想研究[D]. 陈旭. 南京大学, 2016(04)
  • [6]暗涌[J]. 二湘.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3)
  • [7]余华小说的隐喻创作研究[D]. 郑夜白. 辽宁大学, 2019(01)
  • [8]沉默的群山[J]. 许祚禄. 参花(上), 2015(04)
  • [9]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D]. 杜国英. 黑龙江大学, 2012(09)
  • [10]荒唐[J]. 马原. 花城, 2014(01)

标签:;  ;  ;  ;  ;  

“神”被抢的情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