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乡镇党委建设是“双基” 建设上水平的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裴斌[1](2021)在《溧阳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齐严坡[2](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H市完善社区治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争中,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党员、志愿者被推到了这场全民“战役”的最前沿。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研究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社区治理模式,对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显得十分重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疫情防控的主战场,H市所辖各个社区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通过构建严密的防控体系,开展消毒消杀,服务保障民生等措施,在疫情排查、防疫宣传、人员管控、服务保障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在社区治理相关理论指导下,总结H市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社区治理短板,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和建议,有助于H市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也为其他城市更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启发和借鉴。本文首先,对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社区治理理论方面进行阐述,简述新冠肺炎疫情、社区与社区治理的概念及应急管理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多元化社区治理理论,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H市社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治理现状进行概述,总结H市社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概括在疫情防控应急治理机制、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多元主体作用发挥、网格化治理体系、凝聚各方合力服务社区治理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社区对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不重视、打造现代化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理念还不深入、各治理主体管理机制不科学、网格化治理体系设置不合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格局未形成等方面对问题原因进行解析。最后,结合H市实际情况,就建立健全社区应急管理机制、完善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制、加强网格化管理、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弓永玲[3](2019)在《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的襄垣行动》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提高站位、夯实基础、开创新局面的总遵循。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关键在人、关键是队伍。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抓住了宣传思想队伍建设的"牛鼻子",是宣传思想队伍守正创新的根本举措、重要途径。今年以来,襄垣县紧紧围绕年初确立的"一二三四五"总体思路,即紧扣庆
李书燕[4](2018)在《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农村问题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意识形态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风文明的助推器,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关注较少。湘西农村地区民族众多,历史源远流长、宗教问题和封建迷信问题较为突出,因此,从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等多个角度对湘西农村地区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全面分析湘西农村地区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综合运用文献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立足于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着眼于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途径,结合湘西农村地区的特色,逐步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湘西农村特色的意识形态的研究途径,并充分借鉴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丰富论文的研究视角,加深农村意识形态的理论深度。其次运用实证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数据统计,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并通过资料分析整理,深入分析当前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坚实的论据支撑。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充分借鉴其他农村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思路、方法,提出具有湘西农村地区特色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一些封建习俗死灰复燃,宗教问题和封建迷信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农民群众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扭曲了价值观,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深侵蚀,此外,湘西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也是意识形态的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湘西农村特点,从加强意识形态的引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农村意识形态建设无疑是整个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湘西为边界研究农村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客观要求,可以更好地为新时代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探讨新时代农村意识形态建设新方法、途径、措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供基层宣传、文化等意识形态管理部门借鉴、参考,对于我国其他农村地区意识形态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张朋[5](2018)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域下农家书屋的分散性特点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主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相对于其他大型的文化设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成本低,由国家出资建设,因此不增加农民负担,也不干扰基层的工作秩序,而且贴近农民生活,符合农民需求,服务直接便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必要条件,农家书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设和发展,符合“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便利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本文研究对象的理论支撑部分。本文在对农家书屋建设和发展历程进行整体性回顾的基础上,提炼出农家书屋建设的特点--分散性,主要包括空间布局的分散性、资源配置的分散性和管理结构的分散性,进而从双重性的角度分析农家书屋的分散性布局,总结出农家书屋布局分散性的内在冲突,如政府行为逻辑的冲突、书屋供需结构的冲突、乡村管理作为的冲突和资金投入保障的冲突,并针对内在冲突提出了改善对策,以期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主要对本文相关的诸如公共文化服务、农家书屋、分散性以及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等概念和理论进行解释和阐述。第三部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农家书屋建设。这一部分是本文研究对象的理论支撑,首先介绍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取向,在此背景下梳理了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历程,进而总结提炼出农家书屋建设的特点:分散性。第四部分是农家书屋分散性布局的双重性。主要是从农家书屋布局分散性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分散性的利弊,总结出其存在的内在冲突,表现为政府行为逻辑的冲突、书屋供需结构的冲突、乡村管理作为的冲突和资金投入保障的冲突。第五部分是促进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农家书屋的分散性布局有其存在的积极因素,但也存在与现实的内在冲突,因此如何解决这些冲突对于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是优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包括加强政府部门间横向合作和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与监督机制;二是建立需求导向的供给体系,包括建立健全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和丰富书屋服务内容;三是健全农家书屋的领导管理制度,包括发挥村委会职责,加强村际合作和强化基层管理者的职能作用;四是完善农家书屋资金保障机制,包括健全政府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和创新社会融资渠道。第六部分是总结。主要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总结和提升。
范拥军[6](2016)在《乡级治理现代化研究》文中指出为政之道以农为先,农村承载着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厚重的内涵,是民族存续根脉、国家发展根基、人类衣食之源。郡县治则天下安,乡级政权机关是国家与农村社会联系的桥梁纽带,具有基础性、直接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特征。乡级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没有乡级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为基础,吸收当代治理理论研究成果,在对中国传统治理理论扬弃的基础上,结合对“百村千户”(263个村2617户)农民的调查和对一些乡镇干部的调查访谈,深入剖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其对乡级治理的诉求,结合中国乡级政治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现状,从四个维度对乡级治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乡级治理的历史变迁。任何治理创新都不能脱离历史文化和已有的治理路径。在传统社会,乡级治理经历了乡官制到职役制的演变。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孕育了皇权、族权和绅权三权融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乡村治理特质。近代以来,为救亡图存从清末乡镇自治制度创设到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派的实践,其虽有历史局限性,但都是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富民强的有益尝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成功开展乡级民主治理。苏区民主治理从选举法创设到实践探索卓有成效。抗日根据地乡级民主选举富有特色,创造了画圈法、投豆法等选举办法。建国初期普选产生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由乡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级人民政府,乡级政府有效地开展土改和社会经济文化管理。从1958年到1983年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这一治理模式超越了生产力,违背农民的意愿,扼杀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乡政府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文化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历史性变革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大农业的历史性变革,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在农村较为广泛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也要求政府为其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农村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形成,新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组织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农村企业主、职业农民、农民工、村干部、传统农民等社会阶层,不同阶层利益诉求不同,新兴阶层参政愿望较强;农村大规模人口流动使农村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严重失衡,深深地影响着乡级治理;农民的民主素养、法律素养、文化素养显着提高,对乡级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整体讲,农村生产力、生产方式、人口结构、社会阶层、农民素养等治理环境的深刻变化,既为乡级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乡级治理现代化创造了条件,要求构建治理主体多元化、权力生成民主化、权力运行法治化、利益表达制度化、绩效考核科学化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培育建设现代农村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现代治理能力。第三部分:剖析了推进乡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进入21世纪,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目标,确立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发展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取消农业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乡镇政府的服务职能逐渐凸显,在农村社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由于制度路径依赖,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机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化而创新,乡级治理仍然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如下:乡级治理体系缺乏现代化特质。一是治理主体单一,农民、新型社会组织处于被治理状态,缺乏参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同时乡级治理权力分割为“七站八所”,碎片化严重,缺乏整体性、协调性。二是考评体制不科学,治理客体评价缺位;监督机制不健全,群众监督缺乏平台和制度保障。三是农民利益表达非制度化,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四是乡政府和村委会之间法定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扭曲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五是县乡关系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呈现“随意性”“人治化”。六是乡级官员权力产生机制存在缺陷。目前一些地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形式上是由党代会和人代会选举产生,实际上是由上级党政领导任命,造成了一些乡镇领导唯上级领导命令是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乡级现代治理能力弱化。一是部分乡镇干部素质低,服务意识、奉献精神有待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不够,组织协调能力较差,依法行政能力不强,甚至少数乡镇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严重。二是乡级治理主体在维护农村市场秩序,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能力不强。三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政治权益能力有待提升。四是供给公共产品能力不足,发展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精神家园能力较差。五是保护农村环境,建设美丽村镇,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不够。第四部分:从完善乡级治理体系、提升乡级治理能力两个层面,提出了推进乡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推进乡级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建构。构建多元治理机制,为农民、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构建参与乡级公共事务管理、监督的平台和制度保障;科学界定乡级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责和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能力;强化信息公开,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完备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让群众成为考评乡镇干部的主体;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完善信访制度、民主恳谈制度,维护群众的话语权和正常利益诉求;依法界定县乡政府间权责,实现权责法定;理顺乡级政权机关与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构建现代国家和社会关系。乡级治理的中枢是乡级党委政府,推进乡级党政领导干部权力生成体制改革,是完善乡级治理体系、提升乡级治理能力的治本之策。推进乡级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乡级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级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以下路径:提升乡级干部的学习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依法治理的能力;提升乡级治理主体建设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具有现代产业和现代服务体系的美丽特色村镇的能力;引导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政治文明的能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涵养乡风文明,建设农民精神家园的能力;维护乡村治安、化解乡村矛盾,应对乡村突发事件,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的能力;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综上所述,要通过创新乡级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多元、民主、法治、透明、高效的现代化乡级治理体系,全面提升乡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美丽村镇建设,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相得益彰,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
王有东[7](2016)在《陕西乡村治理中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1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权力机关,在传达政情民意、监督基层政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与人民群众距离最近、接触最多的政权组织。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实际作用与宪法和其他法律所赋予的职权仍有较大差距,在现实运作中面临着地位之虚、结构之困、履职之限、监督之难等困境。2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陕西乡镇人大制度建设在实践的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宪法》赋予的相关职能、三秦父老的期望仍有不小的差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陕西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置于乡村治理这一概念中进行研究,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结合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陕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深入分析得出结论,给出相应建议,从而改善陕西乡镇人大的现状,使其实现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能,早日实现陕西地方治理现代化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全文分为六部分内容,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相关综述得出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研究的现状;其次,通过对“乡村治理”、“乡镇人大制度”、“基层民主自治与法治”等基本概念的概述和厘定,对相关概念进行鉴定;再次,通过对陕西乡村治理和陕西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的探究分析,得出陕西乡镇人大制度建设面临的困境;最后,在综上所述的基础上总结出陕西乡村治理中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王佳颖[8](2015)在《乡镇政府履职难题分析与破解 ——以唐山市越河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镇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最低的一级,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具体的实施者和操作者,在农业农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工作情况,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乡镇经历多次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当前的乡镇,在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服务功能不突出、管理职责不明确、一级政权不完整等问题,造成了工作中的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时有发生。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是乡镇多处基层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然承受来自上级和群众两个方面的压力,即“双重压力”。自上而下的压力表现为:上级加强对乡镇的控制,上级全面掌握了乡镇的人事权、财政权以及核心的执法权、审批权,导致乡镇在工作中不得不惟上是从。自下而上的压力来源于农民群众,表现为税费改革后,乡镇与农民的角色发生转变,农民对乡镇提供服务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谐稳定的形势下,乡镇维稳压力越来越大。本文以笔者工作的唐山市越河镇为例,全面展现当前乡镇工作的现状,提出乡镇工作存在着发展经济职能履行不主动,公共服务职能履行不充分,社会管理职能履行不明显等问题;揭示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于乡镇职责规定不明确,乡镇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管理对象发生深刻变化以及干部待遇不能提高、考虑自身升迁等管理者自身的因素。“双重压力”是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进而提出要从科学分析乡镇工作环境,找准乡镇工作职责定位,提高协调能力,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等方面给予乡镇工作支持。
康晨[9](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自治政策广泛推行,农村实行由中央推行的基层民主管理的政权组织形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成为党在农村执政的关键。从社会管理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从党执政的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一切工作活动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坚强稳固无论是对于党执政的基础、国家的管理以及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党建的共性与个性。剖析不同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任务与理论贡献。回顾了当建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按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主线,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总结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对随机抽取的西部农村个案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运行状况。在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在理论研究、实践调研以及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与完善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案、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以及具体措施。论文由八章组成,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理由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难点,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章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回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第四章改革开发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第五章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第六章以西部农村为例,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实践分析。第七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八章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条件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理清总体工作思路的前提下,处理好与乡镇党委、村委会以及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包括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二是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首先,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其次,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再次,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包括七个方面。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两级机构。村支书亲自主管,各党小组具体实施。把村党支部日常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以党建工作为动力,把村党支部的建设放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和考虑,建立问题整改、督察指导制度,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机制。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采用考核制度进行管理。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以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村级各项管理事务细分,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村级各项事务的管理科学设置。要求村“两委”班子严格按照星级标准履职尽责,通过客观公正科学评估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奖勤罚懒扶差,促进村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办事效率,大力倡导执行文化树立良好形象。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严格管理制度,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在行政村中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两报告一监督”工作法,规定所有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的决策议事过程,都必须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和组织下,按照工作程序实施,规范议事制度。党支部应制定《村级议事决策制度》,对村民议事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充分重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先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的运用已有的基础设施资源,真正服务农民、农村与农业生产,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制定《村干部报酬发放办法》,保证村干部报酬按时足额发放。解决村干部付出与所得失衡,后顾之忧难解,影响工作热情,村干部选拔困难,结构老化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稳定村干部的队伍。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完善奖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施高额奖励措施,并注重完善各项惩处措施。把村“两委”干部的绩效报酬与村“两委”班子星级评选等次挂钩,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建立择优汰劣机制。实行实绩突出进位制、工作后进移位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择优汰劣机制。建立问责机制。对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造成村级“三资”流失、增加村级债务的责任人,将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创新村干部流动机制,推进干部队伍出路多元化。主要采取消化、转任、考录、吸收、引导等办法,为村干部个人发展畅通渠道,拓宽出路。实行有为者有位。建立正常的任用干部秩序,必须坚持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位。选拔干部必须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选拔村干部,必须看他在群众中的工作能力,坚持看实绩、看能力提拔干部。没有工作成绩的干部,就应该给那些“有为”者腾出位置。确保能者上、庸者下。
张建平[10](2012)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文中认为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规范农村社区管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的必要措施,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农村基层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中国的农村经历了一个由村落到
二、加强乡镇党委建设是“双基” 建设上水平的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乡镇党委建设是“双基” 建设上水平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2)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H市完善社区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实地调研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新冠肺炎 |
2.1.2 社区与社区治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应急管理理论 |
2.2.2 政府职能理论 |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H市社区治理现状 |
3.1 H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社区治理实践 |
3.1.1 建立了社区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机制 |
3.1.2 完善了疫情防控社区居民信息排查手段 |
3.1.3 建立了共治和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 |
3.1.4 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 |
3.2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H市社区治理成效——以10 个样本社区为例调研 |
3.2.1 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 |
3.2.2 疫情期间群众生活安定,需求得到满足 |
3.2.3 疫情期间居民对社区防疫工作支持率高 |
3.2.4 疫情期间群众对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满意度较好 |
第四章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的社区治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的社区治理问题 |
4.1.1 疫情防控应急治理机制还不健全 |
4.1.2 社区治理组织体系还不完善 |
4.1.3 社区治理中多元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到位 |
4.1.4 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设置不合理 |
4.1.5 凝聚各方服务社区治理的效果还不明显 |
4.2 疫情防控暴露出的社区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社区对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不够重视 |
4.2.2 打造现代化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理念还不深入 |
4.2.3 社区治理中各治理主体管理机制不科学 |
4.2.4 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运转不顺畅 |
4.2.5 党组织领导下的城市治理格局尚未形成 |
第五章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完善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健全社区应急管理机制 |
5.1.1 建立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5.1.2 细化应对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
5.1.3 抓紧补齐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短板 |
5.2 全面完善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建设 |
5.2.1 对原有社区设置进一步优化 |
5.2.2 对城镇社区设置实现应建尽建 |
5.2.3 同步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 |
5.3 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制 |
5.3.1 优化社区干部队伍,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 |
5.3.2 提升党管物业水平,建立“红色物业”管理新模式 |
5.3.3 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凝聚服务社区治理合力 |
5.4 加强网格化管理实现社区治理“一网覆盖” |
5.4.1 全面优化社区网格设置 |
5.4.2 建立网格有序运转机制 |
5.5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
5.5.1 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社区党建引领功能 |
5.5.2 强化基础保障,搭建服务平台 |
5.5.3 拓宽居民参与渠道,强化服务功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居民对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 |
致谢 |
(3)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的襄垣行动(论文提纲范文)
增强“四力”是什么把握精髓要义做足“三个到位” |
增强“四力”怎么干4方面16项工作走出“襄垣路径” |
干部群众在哪里活动开展就到哪里形成“襄垣特色” |
宣传思想队伍缺什么就重点补什么凝聚起“襄垣力量” |
(4)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概述 |
第一节 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及特征 |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功能 |
二、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含义与特征 |
第二节 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
一、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
二、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 |
第三节 加强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性 |
一、实现党在农村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需要 |
二、提高新时代农村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需要 |
三、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 |
第二章 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一节 近年来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总体情况 |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回顾 |
二、近年来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二节 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湘西农村意识形态领域中宗教习俗复燃 |
二、湘西农村意识形态主导权领导权弱化 |
三、湘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严重落后 |
第三节 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冲击 |
二、湘西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领导力弱化 |
三、滞后的教育和单调的文化生活难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
第三章 加强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 |
一、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安全的政治意识 |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三、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惠农惠民实效 |
四、科学引导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第二节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
一、落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
二、主动抢占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 |
三、加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
第三节 创新意识形态建设方式方法 |
一、完善湘西农村村民文化活动实施 |
二、创新湘西农村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
三、主流价值观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域下农家书屋的分散性特点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农家书屋建设 |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 |
(二)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 |
(三)农家书屋建设的特点:分散性 |
三、农家书屋分散性布局的双重性 |
(一)农家书屋布局分散性的积极因素 |
(二)农家书屋布局分散性的消极因素 |
(三)农家书屋布局分散性的内在冲突 |
四、促进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
(一)优化政府的主导地位 |
(二)建立需求导向的供给体系 |
(三)健全农家书屋的领导管理制度 |
(四)完善农家书屋资金保障机制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乡级治理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 |
(二) 乡级治理、乡村治理、农村城镇化 |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二)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治理理论 |
(二) 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理论 |
(三) 国外基层治理理论 |
第一章 乡级治理的历史沿革 |
一、传统社会农村乡级治理及其特征 |
(一) 夏商至隋唐乡官治理模式 |
(二) 唐宋至清末的职役制模式 |
(三) 传统社会乡级治理的特征 |
二、清末至民国的乡级自治 |
(一) 清末乡级自治的尝试 |
(二) 民国时期的乡级治理 |
三、中国共产党乡级治理的发展 |
(一) 革命根据地的乡级治理 |
(二)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乡级治理 |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乡级治理 |
第二章 当前农村社会变革对乡级治理的影响 |
一、农村生产力发展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
(一) 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
(二) 非农产业发展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流动对乡级治理影响 |
(一)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结构变化 |
(二) 农村人口流动对乡级治理的积极影响 |
(三) 农村人口流动对乡级治理的消极影响 |
三、农村社会阶层变化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
四、农民素质提升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
(一) 农民法律素养增强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
(二) 农民民主素质提升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
(三) 农民文化素养提高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
第三章 推进乡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
一、乡级治理体系缺乏现代化特质 |
(一) 乡级治理结构单一化和碎片化 |
(二) 乡级治理职权界定不够规范化 |
(三) 乡级治理权力生成不够民主化 |
(四) 利益表达回应机制缺乏制度化 |
(五) 信息公开缺乏真实性和常态化 |
(六) 乡级官员考评机制不够科学化 |
(七) 乡村治理主体之间关系行政化 |
(八) 县乡治理主体关系有待法治化 |
二、乡级现代治理能力弱化及其表征 |
(一) 一些乡级干部素质差行为失范 |
(二) 引导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不足 |
(三) 建设农民精神文化家园能力低 |
(四)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能力欠缺 |
(五)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能力不够强 |
第四章 推进乡级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建构 |
一、构建农村乡级治理现代化制度体系 |
(一) 构建乡级现代多元治理体制 |
(二) 科学界定乡级治理主体职能 |
(三) 健全乡级权力民主生成机制 |
(四) 构建群众利益表达回应机制 |
(五) 健全乡级政务信息公开机制 |
(六) 完善乡级民主监督检查机制 |
(七) 构建乡级多元并重考评机制 |
二、构建治理主体层级间现代运行机制 |
(一) 构建乡村之间良性互动机制 |
(二) 构建县乡间法治化运行机制 |
第五章 推进乡级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
一、提升干部素质、培育现代治理能力 |
(一) 提升干部素质优化干部队伍 |
(二) 培养乡级干部现代治理能力 |
二、培育建设农村特色小城镇能力 |
(一) 打造现代特色宜居农村城镇 |
(二) 构建农村城镇现代产业体系 |
(三) 建设农村城镇现代服务体系 |
三、培育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能力 |
(一) 培育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能力 |
(二) 提升乡村民主政治建设能力 |
(三) 建设农民精神文化家园能力 |
(四) 培育建设现代美丽乡村能力 |
(五)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
(六) 涵养乡级依法依规治理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陕西乡村治理中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基本理论概述及基本概念界定 |
2.1 基本理论概述 |
2.1.1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
2.1.2 地方治理理论 |
2.1.3 我国国家政权理论 |
2.2 基本概念界定 |
2.2.1 乡村治理 |
2.2.2 基层民主自治与法治 |
2.2.3 乡镇人大制度 |
3 陕西乡村治理的发展现状 |
3.1 陕西乡村治理取得的成就 |
3.2 陕西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
3.2.1 政府管理滞后 |
3.2.2 村民自治状况不理想 |
3.2.3 农民非制度化参与增多 |
3.3 陕西乡村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乡镇政府的治理职能转变滞后 |
3.3.2 村民自治机制不完善 |
3.3.3 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
4 陕西乡村治理中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
4.1 陕西乡镇人大建设的现状 |
4.2 陕西乡村治理中乡镇人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陕西乡镇人大代表制度建设的法律不规范 |
4.2.2 陕西乡镇人大协商、监督和诉求机制不健全 |
4.2.3 陕西乡镇人大信访制度、司法救济制度不完善 |
4.3 陕西乡村治理中乡镇人大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缺乏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的相关法律 |
4.3.2 乡镇人大协商诉求机制缺乏 |
4.3.3 乡镇人大形式化严重,缺乏相应履职能力 |
5 陕西乡村治理中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
5.1 通过法律规范乡镇人大代表产生和罢免的程序 |
5.1.1 规范乡镇人大选举制度 |
5.1.2 规范乡镇人大罢免制度 |
5.2 健全乡镇人大代表与村民的协商沟通机制 |
5.2.1 加强乡镇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互动 |
5.2.2 扎实开展乡镇人大协商 |
5.3 健全乡镇人大对乡镇政府的监督机制 |
5.4 改革村民利益诉求机制和信访制度 |
5.4.1 改革利益诉求机制 |
5.4.2 改革信访制度 |
5.5 建立健全乡镇人大代表司法救济(助)制度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附录2 调查问卷 |
(8)乡镇政府履职难题分析与破解 ——以唐山市越河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基层政权的特点和启示 |
1.2.2 国内关于乡镇政府履职难题的研究概况 |
1.3 核心概念 |
1.3.1 乡镇职责 |
1.3.2 双重压力 |
1.3.3 后税费时代 |
1.3.4 服务型政府 |
1.4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课题的创新性 |
第2章 乡镇政府履职现状分析 |
2.1 改革开放后乡镇改革历程 |
2.1.1 “社改乡”和“乡政村治”体制建立(1980-1985) |
2.1.2 “撤乡并镇”和“村民自治”的推行(1986-1997) |
2.1.3 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管理体制创新(1998-2006) |
2.1.4 “后税费时代”和农村综合改革(2007-今) |
2.2 乡镇改革的特点分析 |
2.2.1 乡镇改革的源动力 |
2.2.2 乡镇改革取得成就 |
2.2.3 乡镇改革的局限性 |
2.3 当前我国乡镇政府履职现状 |
2.3.1 当前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 |
2.3.2 当前乡镇政府履职特征分析 |
第3章 乡镇政府履职实践分析——以越河镇为例 |
3.1 越河镇的基本情况 |
3.1.1 越河镇的概况和组织架构 |
3.1.2 越河镇的代表性分析 |
3.2 越河镇履行职责的基本情况 |
3.2.1 上级任务逐层分解到乡镇 |
3.2.2 临时性重点任务时时加码 |
3.2.3 主动性工作开展少之又少 |
第4章 乡镇政府履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越河镇履行职责中存在问题 |
4.1.1 服务经济职责履行不突出 |
4.1.2 维护稳定职责履行不到位 |
4.1.3 公共服务职责履行不充分 |
4.1.4 社会事业管理职责履行不明显 |
4.2 导致越河镇履职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工作压力呈现出新特点 |
4.2.2 乡镇职责规定不明确 |
4.2.3 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 |
4.2.4 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
4.2.5 乡镇政府履职环境不佳 |
第5章 破解越河镇履职难题的对策分析 |
5.1 进一步缓解乡镇工作压力 |
5.1.1 探索建立减压机制应对自上而下的压力 |
5.1.2 积极响应农民需求应对自下而上的压力 |
5.2 找准工作职责定位 |
5.2.1 服务经济发展 |
5.2.2 进行社会管理 |
5.2.3 提供公共服务 |
5.2.4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
5.3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
5.3.1 增强对垂直部门管理的话语权 |
5.3.2 增强对农村热点问题的执法权 |
5.4 正确认识当前环境 |
5.4.1 充分认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
5.4.2 充分认识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
5.5 创造良好履职环境 |
5.5.1 调整绩效考核制度 |
5.5.2 改革乡镇财政体制 |
5.5.3 探索干部流动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内容 |
1.3.3 重点难点 |
1.4 研究的方法、创新和不足 |
1.4.1 研究方法 |
1.4.2 预计创新点 |
1.4.3 研究不足 |
第2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建设思想 |
2.1.2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
2.1.3 列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2.2 毛泽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2.2.1 重视党小组建设 |
2.2.2 提出“支部建在连上” |
2.2.3 强调“党代表制度” |
2.2.4 正式提出“党的基层组织”的定名 |
2.2.5 重视农村党员思想建设问题 |
2.2.6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结合实际 |
2.2.7 基层党组织要密切联系群众 |
2.2.8 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基本理论 |
2.3 邓小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2.3.1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 |
2.3.2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适应社会情况的变化 |
2.3.3 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党员教育与管理的责任 |
2.4 江泽民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
2.4.1 提出党执政的基础 |
2.4.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
2.4.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 |
2.4.4 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 |
2.4.5 提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 |
2.5 胡锦涛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
2.5.1 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任务战斗堡垒 |
2.5.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 |
2.5.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途径 |
2.5.4 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形式与内容 |
2.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村党建思想的共性和个性 |
2.6.1 共性 |
2.6.2 个性 |
第3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 |
3.1 改革开放前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3.1.1 民主革命时期 |
3.1.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
3.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3.2.1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调整(1978-1989) |
3.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规范完善(1989.6-2002) |
3.2.3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2002年-2012年) |
3.2.4 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2012年) |
第4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途径 |
4.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 |
4.1.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 |
4.1.2 提高领导能力的抓手 |
4.1.3 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的路径 |
4.2 以“三级联创”为主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 |
4.2.1 提高工作能力的落脚点 |
4.2.2 提高工作能力的原则 |
4.2.3 提高工作能力的关键 |
4.2.4 提高工作能力的本质 |
4.3 以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为载体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 |
4.3.1 以共同致富为载体 |
4.3.2 以党员“带头致富”为抓手 |
4.3.3 以“共同致富”为重点 |
4.4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协调能力 |
4.4.1 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
4.4.2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
4.5 以村务公开为基础提高村党支部的创新能力 |
4.5.1 探索党内民主实现的多种形式 |
4.5.2 完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政治建设 |
第5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
5.1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农村工作基础 |
5.1.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
5.1.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 |
5.1.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者 |
5.1.4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政治建设的领导者 |
5.1.5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
5.1.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建设的推动者 |
5.1.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
5.2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针 |
5.2.1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
5.2.2 重视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关系 |
5.2.3 完善相关制度 |
5.3 坚持党管农村的原则 |
5.3.1 党管农村工作意义重大 |
5.3.2 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 |
5.3.3 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 |
5.3.4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5.4 坚持不断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 |
5.4.1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建设 |
5.4.2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思想建设 |
5.4.3 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
5.4.4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
5.4.5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作风建设 |
第6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
6.1 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
6.1.1 西部农村的概况 |
6.1.2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
6.2 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
6.2.1 党支部领导班子的运行状况 |
6.2.2 党员队伍的建设状况 |
6.2.3 党支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状况 |
6.2.4 党支部的工作机制的运行状况 |
6.2.5 党支部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业绩状况 |
6.2.6 群众对村党支部的看法与要求 |
第7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7.1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
7.1.1 基层党组织自身组织建设的问题 |
7.1.2 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问题 |
7.1.3 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问题 |
7.1.4 基层党组织执政资源薄弱与执政地位的问题 |
7.1.6 基层党内民主面临的问题 |
7.1.7 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大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
7.2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挑战 |
7.2.1 作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 |
7.2.2 作为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面临的挑战 |
7.2.3 作为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临的挑战 |
7.2.4 作为农村党员的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
7.2.5 作为农村流动人口利益的维护者面临的挑战 |
第8章 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 |
8.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原则 |
8.1.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 |
8.1.2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原则 |
8.2 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设想 |
8.2.1 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 |
8.2.2 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 |
8.2.3 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 |
8.3 新时期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8.3.1 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 |
8.3.2 村级党组织与乡镇党委的关系 |
8.3.3 村级党组织与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 |
8.4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 |
8.4.1 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 |
8.4.2 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 |
8.4.3 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 |
8.4.4 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
8.4.5 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 |
8.4.6 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 |
8.4.7 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基层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二、建设农村社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三、建设农村社区的对策措施 |
四、加强乡镇党委建设是“双基” 建设上水平的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溧阳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裴斌.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H市完善社区治理对策研究[D]. 齐严坡. 河北大学, 2021
- [3]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的襄垣行动[J]. 弓永玲. 支部建设, 2019(22)
- [4]湘西农村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书燕. 吉首大学, 2018(02)
- [5]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域下农家书屋的分散性特点与发展路径研究[D]. 张朋.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7)
- [6]乡级治理现代化研究[D]. 范拥军.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7]陕西乡村治理中乡镇人大制度建设研究[D]. 王有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8]乡镇政府履职难题分析与破解 ——以唐山市越河镇为例[D]. 王佳颖.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D]. 康晨.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10]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J]. 张建平. 发展,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