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粉母细胞核骨架的超微结构观察

百合花粉母细胞核骨架的超微结构观察

一、百合花粉母细胞核骨架的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翟学婧[1](2018)在《地梢瓜胚胎生物学研究》文中认为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K.Schum)属被子植物门萝藦科(Asclepiadaceae)鹅绒藤属(Cynanchum)植物,又名马奶奶、地梢花、小丝瓜等,蒙语名字为:特木根-呼呼,为多年直立半灌木,也是旱生植物。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功能蔬菜的认识与开发,地梢瓜以其特有的品质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为人们所认知,人们对地梢瓜的需求迅速增加,然而近年来野生资源的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小。通过连续多年的观察发现,地梢瓜从5月份进入花期,8月中下旬花期结束,其花为伞形聚伞花序,每个花序可开近千朵花,但其结果率却非常低。为此笔者对地梢瓜开花生物学、传粉生物学和胚胎生物学的研究,探讨三方面的特点及相互关联性,填补地梢瓜开花类型、花粉萌发特性和胚胎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空白,从而为扩大其种群、繁种和选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寻找其败育的原因,为地梢瓜的引种驯化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获得结果如下:1.主要对地梢瓜的自然开花进程、开花日动态、访花昆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梢瓜每年仅仅只开花一次,开花期主要集中在从每年的5月中下旬开始,在初花期后的30d左右开始进入盛花期,地梢瓜的单花花期为79d,群体花期为5055d;地梢瓜的开花日动态呈单峰曲线,开花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前一天傍晚20:00翌日上午11:00,每天清晨8:00为全天开花高峰期,开花率高达29.30%,傍晚20:00翌日上午11:00这一时间段的开花数占全天开花数的86.15%,适宜地梢瓜开花的温度范围为22.732.6℃;适宜地梢瓜开花的湿度范围为40.2%50.7%;适宜地梢瓜开花的光照范围为3 420119 590lx;地梢瓜访花昆虫约有10余种,分别属3个目,依次为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昆虫集中访花高峰期从清晨8:30上午11:30,与开花高峰期吻合。2.对地梢瓜花粉萌发适宜的条件观测主要采用液体培养基法,对地梢瓜柱头可授性主要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结果表明:地梢瓜花粉萌发适宜的液体培养基蔗糖浓度与硼酸浓度不同配比为25%蔗糖+0.02%硼酸;地梢瓜花粉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535℃,适宜温度为30℃,培养612h花粉萌发率出现稳定增长状态,以培养12h花粉管生长长度最长;通过观察发现:开花后18d,地梢瓜花粉活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65%,从对地梢瓜柱头可授性的检测中可以看出从开花前12h开花后8d,地梢瓜柱头均不同程度具有可授性,以开花前12h开花后4d,柱头具有较强可授性。3.为从胚胎学方面解释地梢瓜花多果少的原因,以地梢瓜不同发育时期的花朵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地梢瓜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观察与研究主要。结果表明:(1)地梢瓜为两性花,雄蕊发育时期稍早于雌蕊,在花朵开放前雌雄蕊发育同步进行。(2)地梢瓜小孢子孢原细胞生长发育先是起源于表皮细胞以里,花药壁由内到外依次为绒毡层、中层、药室内壁而组成,绒毡层属于分泌型,生长成熟的花粉只观察到1个较大的营养细胞和1个尚未分裂的生殖细胞,具有较的大液泡的细胞为营养细胞,呈凸透镜型为生殖细胞。(3)地梢瓜的雌蕊为倒生胚珠,子房1室,2心皮,边缘胎座,孢原细胞不经过分裂直接长大突起而形成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纵向排列的四分体,接近珠孔端的3个无功能的大孢子退化而合点端的1个功能大孢子发育为单核胚囊,由大孢子经过3次有丝分裂发育为成熟胚囊,从对地梢瓜胚囊的连续切片可看出8个核处于共同的细胞质中,之后两端各有1核正从两端移向胚囊中央,之后并互相移动靠近,最后才能形成极核。

刘珠丽[2](2010)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8214A的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蔬菜作物,具有显着的杂种优势,细胞质雄性不育是辣椒杂优利用的基础。本研究以辣椒雄性不育系8214A及其相应的保持系8214B为试材,从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和淀粉粒分布的细胞生物学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发育过程中花药超微结构比较。保持系花粉母细胞时期,母细胞细胞核大,居细胞中央,细胞质浓厚,这时花药壁已分化完全;在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母细胞体积增大,随着细胞核消失,形成清晰可辨的染色体,这时药壁绒毡层细胞体积径向增大,细胞器变得丰富;到了四分体时期,四分体小孢子细胞细胞质浓厚,细胞器丰富,已开始形成花粉外壁,此时绒毡层细胞规则,细胞器丰富,在靠药室一侧的壁上积累孢粉素;在小孢子早期,小孢子细胞核大且位于中央,这时绒毡层细胞形状变得不规则,开始呈现退化迹象;随后,在小孢子细胞质中形成许多小液泡,小液泡融合形成大液泡,进入小孢子晚期,这时药壁绒毡层细胞完全退化,仅剩下残迹;随后小孢子完成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含有大液泡的营养细胞和呈凸透镜形的生殖细胞的二胞早期花粉;在二胞晚期及成熟花粉时期,随着营养细胞大液泡的消失,在花粉细胞质中积累大量的淀粉粒,这时药壁仅剩下表皮细胞和细胞壁加厚的药室内壁细胞。不育系在母细胞时期花药的超微结构与保持系相似;在母细胞减数分裂第Ⅰ次分裂结束后形成的二分体时期,二分体小孢子细胞膜出现局部收缩和破裂,内含物渗出,这时花药壁绒毡层细胞呈明显退化迹象,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电子密度增大,细胞器空泡化,细胞核不完整,出现许多核小体;减数分裂完成后,由于药室体积未增大,形成的四分体相互粘连,四分体小孢子不正常,细胞膜出现局部收缩和破裂,细胞质局部明显收缩,未见花粉外壁的形成,这时绒毡层完全降解;随后四分体小孢子细胞核形状变得不规则和形成许多核小体,细胞质进一步收缩,最后四分体小孢子完全降解退化,仅剩下胼胝质空壳;在成熟时期,花药空瘪无花粉。2、用PAS反应对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发育过程中淀粉粒分布的细胞学特征比较。在减数分裂前,保持系花药与不育系花药的结构和淀粉粒分布相似。保持系花药减数分裂后,药壁绒毡层细胞开始液泡化并体积增大,在药隔薄壁细胞中积累了许多较小的淀粉粒;在小孢子晚期,绒毡层细胞退化,在药隔薄壁细胞中淀粉粒体积增大;在二胞花粉时期,随着花粉大液泡的消失花粉中出现淀粉粒;花粉成熟时,其细胞质中积累了丰富的淀粉粒。不育系花药减数分裂后,由于药室腔的空间不能扩大,四分体被挤压在一起,最终四分体小孢子败育。不育花药的维管组织发育正常,但较多的淀粉粒积累在药隔薄壁细胞中。该种辣椒雄性不育系中,花粉的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绒毡层细胞结构异常可能影响糖类物质向药室的正常转运。该种辣椒雄性不育系的绒毡层异常与花粉败育有关。

万丽丽[3](2010)在《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以及育性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它的优点表现在相对于细胞质雄性不育更为稳定彻底的不育性状,不受恢保关系限制而易获得强优势组合。虽然细胞核雄性不育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雄性不育基因作用的机理还没有被揭示。雄性不育性作为一个复杂的性状关系到雄蕊形态建成、花粉囊中孢子体组织和配子体组织分化过程的基因调控。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基因突变都会影响花药正常发育。随着模式植物拟南芥中与育性相关基因功能注释信息的公布,我们能从生理生化、细胞形态和分子调控等方面更好地理解这些基因在控制育性网络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从细胞学和分子作用水平深入探索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花粉败育机理,为最终实现人工雄性不育垫定基础。基于以上需要,本研究开展了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利用光学显微镜(石蜡切片,半薄切片)和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别对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Rs1046A、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9012A以及正常可育植株花药的外部形态和切片进行观察,从而确定败育时期和败育特征。2.从Rs1046可育和不育的花药构建的差减文库中筛选到差异表达的基因BnQRT3和BnATA20,在甘蓝型油菜中获得它们的全长序列,并且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基因的序列。通过RT-PCR和原位杂交,在Rs1046A和Rs1046B的各个组织中研究这两个基因的表达时空特征。3.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研究BnQRT3和BnATA20在甘蓝型油菜花粉囊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在甘蓝型油菜的各个组织中检测这两个基因的启动子的表达状况。主要结论如下:1.细胞学研究确定了这两种细胞核雄性不育的主要败育时期和特征: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发生败育在花粉母细胞时期,表型为花粉母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进一步地发育成四分体,而是继续发育形成“拟小孢子”。另外不育材料的绒毡层细胞是以“逐渐紧缩”的方式瓦解,不同于正常可育的绒毡层细胞的“均匀网状式”降解的模式。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败育发生于减数分裂后形成四分体时期,特征为绒毡层细胞过度生长,液泡巨噬化,挤压药室,同时不能分泌出胼胝质酶来降解包裹四分体的胼胝质,最终四分体逐渐瓦解。2.从Rs1046A和Rs1046B构建的差减文库中筛选到两个EST:2-C15 (GenBank:EE392320)和1-H16 (GenBank:EE392282)。根据已知序列通过5’和3’RACE和Genome Walking的方法获得BnQRT3(2-C15)的cDNA和基因组序列,BnQRT3基因最大开放阅读框为1431bp编码了476aa。TargetP1.1预测BnQRT3蛋白为分泌蛋白。将BnQRT3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已知的植物PGs做树形图分析进化关系,发现其编码的蛋白属于花蕾中表达的基因编码的PGs。通过电子克隆和Genome Walking相结合的方法获得BnATA20 (1-H16)基因的1559bp cDNA和2907bp的基因组序列。BnATA20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富含甘氨酸重复序列(GXGX)n,所以被称为甘氨酸富集蛋白。3.对BnQRT3在Rs1046AB中的表达模式研究表明它在花粉母细胞时期至二核花粉粒时期的绒毡层细胞中表达,另外在可育材料的四分体、小孢子和成熟花粉粒中表达。BnATA20基因只在可育材料的四分体时期到二核花粉粒时期的绒毡层细胞中表达。4.对BnQRT3反义抑制载体和RNAi载体转化获得的抗性植株中的不育单株进行DNA、外观形态、细胞学和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反义抑制后所得拟南芥的8个阳性单株中有2个单株表现为雄蕊彻底败育。RNAi转化的9个阳性单株中有3株的大多数花中的雄蕊彻底败育,只有少数花中的雄蕊中存在微粉,但是花粉的外壁结构异常,人工授粉后发现不结实。在抑制和干涉载体转化的甘蓝型油菜的不育株中,BnQRT3在花药中表达水平下降。反义抑制转化后阳性植株中有12个单株的所有雄蕊表现为瘦小干瘪,不能产生花粉。而RNAi转化后阳性单株中有4个单株出现不结实的现象。观察发现其中3个单株的所有花中雄蕊彻底败育,只有一个单株出现少数的花中的雄蕊能够散粉,将其授予可育材料15天后,与正常可育单株相比角果短小。光学显微镜观察得出,BnQRT3RNAi所得的彻底败育的花粉囊与BnQRT3反义抑制后出现的败育表型相同,只是能够产生花粉的花药经过醋酸洋红染色,以及花粉管萌发实验证明极少数的花粉能够着色,并且延迟萌发。BnQRT3抑制和RNAi得到的不育单株的子房发育都是正常的。通过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彻底败育的花粉囊发现绒毡层细胞发育严重受阻,没有孢粉素和脂类物质沉积在小孢子的外壁上,小孢子内部的胞质收缩,外观形态上严重变形,小孢子聚集紧缩在一起直至瓦解。5.在BnATA20反义抑制载体转化甘蓝型油菜得到的阳性不育单株的雄蕊中发现,BnATA20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受到明显抑制。不育花蕾中的花药皱缩无粉。细胞学观察发现绒毡层细胞在四分体后期就已经开始瓦解,其胞质中没有脂类物质的合成,小孢子被变形的绒毡层包围不能再进一步地发育成花粉粒。6.分析基因BnQRT3和BnATA20基因5’端上游非编码序列,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调控元件。GUS染色结果表明BnQRT3-Promoter是花器官中特异表达的启动子,转化植株的雄蕊、子房、花萼、花瓣和花丝中GUS表达很强;BnATA20-Promoter为花药中特异表达的启动子。并且这两个基因的启动子都是与维管组织相关的受伤诱导型的,当植株中各个组织受到外界机械损伤时,在受伤的部位如叶片支脉和主脉,茎,花序与主茎分支处都能检测到GUS的表达活性。在BnATA20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着维管组织中特异表达基因的受伤诱导型调控序列如W-box,W1-box和GCbox。但是在BnQRT3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却不存在已知的维管组织特异表达的调控序列。

贾鹏飞[4](2010)在《激光共聚焦和双光子显微镜对细胞的成像及植物细胞Cytomixis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十年来,由于生物荧光成像技术和荧光探针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生物活体组织和细胞的三维成像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目前,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copy,简称CLSM)是生物细胞和组织的三维成像最有效的设备,已经普遍的在各个实验室广泛应用。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成像效果还没有达到非常理想的目标。近年来,光学显微镜技术中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双光子激发现象(Two Photon Excitation,简称TPE)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中的广泛应用。双光子技术可以使我们无需使用紫外光源就能达到检测紫外荧光探针的目的。双光子激光高度的三维空间分辨性(激发在很小的三次方空间内)和大的穿透深度使双光子荧光成像技术迅速在生物细胞和组织(尤其是植物细胞组织)的活体三维成像研究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同样,利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活体细胞成像也存在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目前缺乏有效的双光子荧光探针,因而利用传统荧光探针,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也很难使不透明的、较厚的活体组织在较深的层面上进行清晰的荧光成像,目前国际上在活体植物不透明组织中成像研究中的最好记录是60-70nm,这也是当前生物学界对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在应用中存在争论的焦点所在。因此,缺乏大吸收截面的荧光探针分子严重制约了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的广泛应用。本文首先通过利用各种传统的荧光探针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各种细胞及细胞内的成分进行成像研究,从而对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细胞成像的技术有一个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其次,通过研究双光子荧光探针的特性,我们合成并表征了几个具有高灵敏度、高双光子吸收截面的双光子核酸荧光探针,BMVEC、9E-BHVC和2,7-BHVC,同时利用这些探针对细胞核的双光子成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生命科学工作者们提供了几个细胞膜半通透性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光子核酸荧光探针。第三,通过利用高效荧光探针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活体植物细胞融合现象进行三维动态成像研究,为从根本上解决细胞融合现象研究中的争论,以及细胞融合的发生机理研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研究体系和平台。

史胜利[5](2010)在《萝卜雄性不育系的细胞结构与基因表达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萝卜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蔬菜作物。自1968年发现Ogura萝卜雄性不育系以来,科研人员在寻找新的不育系品种并对其相应的花粉败育机理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利用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的杂交育种,既可以明显提高萝卜的产量和抗病等抗逆性,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把不育基因导入到芸薹属的重要经济植物中,培育出新的雄性不育系品种;另一方面,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研究细胞质遗传、核质互作和花粉发育的极好材料。目前,对萝卜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中小孢子和绒毡层细胞结构和亚细胞结构变化的研究还较少。对不育系小孢子的败育时间和败育方式的细胞学研究,是对不育系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也是分析其花粉败育机理的重要基础;对比分析可育系和不育系花药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助于加深对细胞质雄性不育花粉败育机理的认识。本研究以萝卜可育系805B、DH303B和雄性不育系805A、DH303A为材料,研究了萝卜花药发育过程中绒毡层和花粉细胞结构及亚细胞结构的变化,并对不育系805A的花药发育过程中多糖类物质在花药组织中的代谢和运输进行了观察。本研究还利用cDAN-AFLP技术研究了不育系805A和可育系805B的花药发育过程中基因转录表达的差异,克隆了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序列相似性比较分析,推测其功能及其在花粉败育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萝卜雄性不育系805A的花药发育过程中,花药中4个药室的败育分为两类:第1类药室只有1个,其败育发生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到减数分裂前,整个药室完全败育。花药败育时绒毡层和小孢子的结构变化特征为:花粉母细胞早期,出现细胞质收缩和质壁分离现象,绒毡层细胞内出现较大的液泡;在花粉母细胞晚期或减数分裂前,花粉细胞内含物基本消失,绒毡层细胞内部的结构完全解体;单核小孢子早期,绒毡层完全消失,药室内只剩余少部分团状物聚集在药室的中央部位,其中包含有细胞质收缩小孢子。随后,此药室内的小孢子完全消失。第2类药室有3个,其绒毡层的异常始于花粉母细胞时期,到单核花粉末期或双核花粉早期绒毡层完全解体,而花粉败育始于四分体晚期,到保持系的双核花粉时期,花粉完全消失。此时,整个花药只剩下没有开裂的4个空药室。花药败育时的结构变化特征为:花粉母细胞时期,花粉母细胞发育正常,绒毡层细胞中出现较大的液泡;四分体和单核居中期,小孢子细胞中出现较大的液泡,同时一部分小孢子内含物完全消失,绒毡层异常肥大;液泡化小孢子时期和双核花粉早期,绒毡层完全解体,小孢子内含物完全消失,花粉完全败育。不育系805A花药发育过程中糖类的代谢及运输特征为:花粉母细胞时期,糖类在药室壁和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中大量积累,形成很多的淀粉粒;单核居中期,在保持系花药中,这些淀粉粒逐渐减少,但在不育系中,这些淀粉粒仍然大量存在;液泡化小孢子时期,保持系中的淀粉粒完全消失,但不育系中仍存在少量淀粉粒,此时药室壁的内层细胞染色很深。在不育系DH303A花药发育的四分体时期,一些小孢子出现了质壁分离现象,且所有小孢子聚集在药室中央。此时,绒毡层厚薄均匀,结构正常。单核居中期,一部分小孢子的细胞质就已经解体,细胞内含物消失,此时绒毡层厚薄均匀,细胞结构正常,细胞质浓稠。液泡化小孢子时期,越来越多的小孢子的细胞质解体,花粉被严重膨大、液泡化的绒毡层挤压在药室中央、随后绒毡层解体,小孢子败育。最终,花药的4个药室壁没有开裂,内部结构全部消失。分别以保持系和不育系花药发育过程中三个阶段的cDNA作为模板,利用128对E+2/M+3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对可育系805B和不育系805A在花药发育中的基因差异表达进行研究,总共发现了2556个TDF (transcript-derived fragment),发现在可育系和不育系花药发育的三个阶段中基因表达有明显差异,这说明不育系基因表达在花药发育早期就已经出现明显的异常,暗示不育突变干扰了与花药发育早期相关的基因的表达调控。在所有的TDF中,检测到11种重要的差异表达类型。这些基因差异表达反映了保持系和不育系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基因的异常表达,说明许多重要基因表达发生改变造成相关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不育系花药发育异常和花粉败育。我们克隆测序分析了223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基于同源序列的候选基因法,通过检索GenBank和TAIR数据库获得与216个TDF相关的基因信息。分析结果后,发现35个TDF的功能与转录有关,占总测序TDF的16.2%;22个TDF的功能与细胞内的信号传导有关,占总测序TDF的10.2%;占6.9%,15个TDF的功能与DNA合成、细胞生长和分裂有关;另有15个TDF、占6.9%的TDF与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关;13个,占6%的TDF与细胞的生物合成有关。此外,发现23个未进行功能分类的TDF,占总测序TDF的10.6%;41个无法未知功能的TDF,占总测序TDF的18.9%;与转录和信号传导相关的基因的异常表达暗示了花药的发育和分化受到影响,部分解释了不育系805A花粉败育特征。本研究分析了一些花药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讨论了这些基因在花药败育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林树燕[6](2009)在《鹅毛竹和异叶苦竹的生殖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和异叶苦竹(Arundinaria simonii f. albostriatus)为材料,首次对其有性生殖的全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鹅毛竹不结实和异叶苦竹结实率低的原因,研究结果如下: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对两个竹种的开花动态、繁育系统及花粉萌发率等进行了观察和检测。鹅毛竹为无限花序,假小穗簇生,花芽一般于10月初在当年生新竹各节上分化,至第二年3月份开花。开花时内、外稃不张开,未见种子;异叶苦竹为有限花序,通常在往年开花竹株上开花,当年3月形成花芽并开花。开花时内、外稃张开,果实为颖果。异叶苦竹繁育系统属于以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两个竹种花粉萌发率差异显着,异叶苦竹花粉萌发率显着高于鹅毛竹。研究采用了电镜、荧光显微、石蜡制片等技术。在两个竹种的大、小孢子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两者的花药壁发育为单子叶型,绒毡层为腺质型,减数分裂产生左右对称型小孢子,花粉粒为2或3细胞型。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在异叶苦竹双受精、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其双受精发生在授粉后15-20h,合子休眠期较长,为5d,胚的发育类型为禾本型,胚乳发育类型为核型。鹅毛竹不结实的原因在于花粉败育和自然授粉不良。异叶苦竹结实率低的原因与零星开花的传粉有效性及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受到抑制有关。

杨远媛[7](2008)在《油松雌配子体游离核有丝分裂的细胞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辽宁兴城油松种子园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雌性不育株(28号无性系)表现为球果能正常长大,但雌配子体由于游离核有丝分裂不能继续进行而停止发育,导致胚珠败育。该不育系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是研究木本植物雌配子体发育调控机制的极好材料。为进一步分析该不育系游离核停止分裂的原因,本论文在系统研究油松28号不育系游离核停止分裂前后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的基础上,以油松种胚为材料建立了油松悬浮细胞系,采用细胞同步化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等研究手段初步分析了油松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并进一步利用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技术探讨了细胞周期相关调控因子在游离核分裂关键时期的表达。研究结果为揭示裸子植物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表达与调控机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对拓展木本植物发育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以及揭示植物雌性不育机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利用油松雌配子体分离、电镜观察、细胞组织化学等技术,观察比较了在游离核停止分裂前后油松11号可育系和28号不育系珠被、珠心、雌配子体及游离核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发现油松不育系雌配子体发育停止在游离核时期,该时期不育系游离核等细胞器出现异常,细胞核膨大,核仁消失,核内染色质发生汇聚、凝集,在雌配子体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异常线粒体,其形态异常膨大或延长,内部结构模糊不清,而小液泡的数量明显减少,甚至看不到较大的液泡,并且有部分液泡膜出现凹陷或裂解。另外不育系胚珠珠心组织细胞异常加厚,多糖物质出现异常积累。2.油松悬浮细胞细胞周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处于指数生长的油松悬浮细胞用3mM HU处理24h后,细胞恢复生长3h时,90.71%的细胞被阻断于G1期,恢复生长27h时,M/A分裂指数达到最大值,并且有40%的细胞进入G2期。分析同步化处理后恢复生长3h和27h的细胞蛋白质组,发现G1期细胞特有蛋白质点11个,M期细胞新增加4个。与G1期相比,M期表达量明显上调的蛋白质点7个,明显下调的蛋白质点3个。差异蛋白质主要分布在18kDa/pI6.3-30kDa/pI7.5和60kDa/pI6.5-70kDa/pI7.2两个区域。推测这些蛋白质可能参与了不同时期细胞周期的调控过程。3. CaM和类Cyclin C蛋白在雌配子体游离核有丝分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CaM,类Cyclin C蛋白在油松细胞周期过程中呈现出相似的周期性变化,即G1期含量较少,S期大量积累,到G2期CaM含量有所减少,在下一个细胞周期S期又增加,表明这些因子与油松细胞周期调控有关。CaM和类Cyclin C蛋白在油松胚珠中的分布具有时空调控特征。在游离核旺盛分裂期,珠被大细胞层中CaM的分布明显减少,而外侧珠被组织中CaM的分布明显增加,推测珠被组织可能作为产生或集散CaM的部位,通过钙(Ca2+)信号系统调控了游离核的分裂以及珠心组织细胞的降解;在雌配子体细胞化过程中,雌配子体游离核区CaM含量的增加,推测可能与游离核细胞壁的形成相关。类Cyclin C蛋白伴随着油松雌配子体游离核的旺盛分裂而表达,在败育后期不育系胚珠中类Cyclin C蛋白过度表达,推测可能参与了油松游离核有丝分裂的调控,类Cyclin C蛋白异常表达可能是影响雌配子体育性的重要因素。

李爱民,曾汉元,陈东明[8](2007)在《被子植物双受精与细胞骨架》文中指出微管和微丝是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成分,在植物细胞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现象,在此过程中细胞内的许多活动都依赖于细胞骨架的相互作用。本文总结了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中细胞骨架的动态变化及其生物学意义。

徐青[9](2006)在《宁夏枸杞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及组织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用电镜和细胞化学技术,分别对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rn L.)花药发育及营养物质积累特点,做了超微结构研究和组织化学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细胞质等变化特点枸杞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器发生了2次”细胞质改组”现象。第一次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前期Ⅰ--末期Ⅱ,核糖体数量减少,线粒体结构简化,到末期Ⅱ以后,核糖体数量增加,线粒体结构逐渐恢复;第二次在小孢子液泡化以后,核糖体和线粒体数量减少,质体肿胀,到二胞花粉早期,这些细胞器再度渐渐恢复正常。这些现象表明,在枸杞小孢子的发生、发育过程中都存在着“细胞质改组”现象,并且两次“细胞质改组”幅度有所不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质改组”是孢子体向孢子转变过程中,清除一些孢子体信息物质的过程;而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细胞质改组”则是孢子向配子体转变过程中清除孢子信息物质,是为雄配子体的分化做准备的过程。2.液泡的变化从小孢子母细胞至花粉粒成熟的过程中,液泡经历了3次明显的消长。第一次是在小孢子母细胞形成胼胝质壁的过程中,液泡贴着母细胞的细胞壁形成了一层液泡环,它的功能可能是消化原来的纤维素细胞壁;第二次是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小孢子母细胞胼胝质壁内形成了体积较大的液泡环,它可能是将细胞质压缩到很小的程度以达到一定的核质比,启动减数分裂开始;第三次是在小孢子发育后期形成了一个大液泡,使小孢子具有了明显的极性。这既增加了小孢子的核质比,以启动小孢子进行第一次分裂,也造成了未来的不对称分裂,对两个细胞的命运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孢子发生和发育过程中液泡参与调控的现象以前很少有报道。3.花粉壁发育枸杞花粉原外壁原基在四分体中出现,四分体末期分化出了花粉原外壁。花粉外壁的内层在小孢子液泡化早期形成,而花粉内壁是在二胞花粉时期形成。最后,外壁覆盖层沉积了绒毡层细胞的降解物而形成了花粉覆盖物。花粉壁结构形成的时、空特征也反映出不同的花粉壁结构合成的机理差异。枸杞花粉原外壁的

王建跃[10](2006)在《小麦染色体骨架的原位诱导与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应用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原位处理,对染色体骨架存在的真实性和化学本质进行了探讨;通过光镜和电镜对骨架的形态特征和精细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并采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探讨了肌动蛋白在染色体(骨架)中的存在状况。结果如下: 1、对小麦根尖分生细胞进行常规染色体制片、DNA酶处理、RNA酶处理、NaCl处理、硝酸银染色,在光镜、电镜下对染色体骨架的形态结构特点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染色体中存在真实的骨架结构;染色体骨架的化学本质是非组蛋白蛋白质:骨架显示染色体的整个形状,是一种网络状的结构:骨架在细胞周期中也是一种动态结构;着丝粒是染色体骨架的一部分。 2、对小麦根尖分生细胞进行整体银染、超薄切片不经铀、铅染色而直接在电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中期染色体上分布着很多大小和形态很不一致的银染颗粒:小麦根尖先经低浓度的NaOH处理再整体银染后,在电镜下看到染色体被漂白,看不到银染颗粒。由此我们认为染色体中的银粒即代表构成染色体骨架的非组蛋白。 3、用抗肌动蛋白(actin)的单克隆抗体(初级抗体,Santa Cruz)为一抗,用偶联有胶体金颗粒的抗鼠IgG抗体(次级抗体,Sigma)为二抗,对小麦根尖分生细胞进行了胶体金免疫电镜实验。结果显示,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横切面和残存的细胞质上都可见分布较多的胶体金颗粒。证明肌动蛋白是小麦染色体骨架蛋白的组成成分。 4、最后对染色体骨架存在普遍性、染色体骨架的精细结构和化学本质、染色体的骨架和螺旋的关系、肌动蛋白是染色体骨架的成分等进行了讨论。

二、百合花粉母细胞核骨架的超微结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合花粉母细胞核骨架的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地梢瓜胚胎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传粉生物学的概述
    1.2 植物胚胎生物学的概述
    1.3 地梢瓜及研究进展
        1.3.1 地梢瓜
        1.3.2 地梢瓜的植物学特性、习性及分布情况
        1.3.3 地梢瓜的研究现状
        1.3.4 地梢瓜的开发利用前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地梢瓜开花生物学的研究
    2.1 研究地点与方法
        2.1.1 研究地点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地梢瓜花部结构观察
        2.2.2 开花日动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2.2.3 访花昆虫
    2.3 讨论
        2.3.1 地梢瓜花部结构与传粉昆虫的关系
        2.3.2 地梢瓜开花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 花粉萌发特性与柱头可授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不同培养基萌发实验
        3.1.2 不同培养条件下花粉萌发实验
        3.1.3 单花不同开放时间花粉萌发实验
        3.1.4 柱头可授性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培养基萌发实验
        3.2.2 不同培养条件下花粉萌发实验
        3.2.3 单花不同开放时间花粉萌发实验
        3.2.4 柱头可授性
    3.3 讨论
        3.3.1 地梢瓜花粉萌发特性与生物学特性
        3.3.2 地梢瓜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探讨
4 地梢瓜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
        4.2.2 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
    4.3 讨论
        4.3.1 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特征
        4.3.2 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特征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8214A的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1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及遗传机制
    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2.1 CMS败育的主要时期和形式
        2.2 CMS与花药中层的关系
        2.3 CMS与绒毡层的关系
        2.4 CMS与线粒体、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关系
    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物质代谢生理生化特征
        3.1 核酸变化与CMS
        3.2 蛋白质变化与CMS
        3.3 碳水化合物与CMS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辣椒保持系和不育系花药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椒保持系花药发育过程中花药超微结构的观察
        2.2 辣椒不育系花药发育过程中花药超微结构的观察
    3 讨论
        3.1 辣椒雄性不育系花药花粉败育的形成及时期存在多样性
        3.2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绒毡层细胞的异常
    图版说明
第三章 辣椒保持系和不育系花药发育过程中淀粉粒的分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椒保持系花药的发育及淀粉粒的分布
        2.2 不育系花药的发育及淀粉粒的分布
        图版及说明
    3 讨论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以及育性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名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应用
        1.1.1 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Dominant GMS,DGMS)
        1.1.2 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Recessive GMS,RGMS)
        1.1.3 转基因细胞核雄性不育
    1.2 植物雄性器官建成的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调控
    1.3 植物花粉囊发育的时空特征以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花粉囊早期各细胞组织的分化和控制其发育的基因
        1.3.1.1 花粉囊早期各组织的分化
        1.3.1.2 拟南芥中调控孢原细胞分化和花粉囊形成的基因
        1.3.2 绒毡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3.2.1 绒毡层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1.3.2.2 绒毡层细胞PCD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1.3.2.3 孢子体和配子体组织互作中的基因的功能(如胼胝质酶一类)
        1.3.3 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的功能
        1.3.4 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的基因功能
        1.3.4.1 雄性配子体发育的过程
        1.3.4.2 雄配子体中基因的表达
        1.3.4.2.1 调控不对称分裂和雄性生殖系形成的基因
        1.3.4.2.2 控制精细胞分裂的基因
        1.3.5 小孢子母细胞发育到成熟花粉粒的过程
        1.3.6 花粉囊开裂的过程以及分子调控机理
    1.4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和分子机理研究
    1.5 植物基因功能研究的方法
    1.6 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的研究现状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花药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石蜡切片和半薄切片的制备和观察
        2.2.2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和观察
        2.2.3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和观察
        2.2.4 胼胝质染色
        2.2.5 TUNEL Assay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9012A的败育过程
        2.3.1.1 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9012A和可育材料9012B的花粉囊发育过程比较
        2.3.1.2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可育花粉囊和不育花粉囊的观察
        2.3.1.3 不育材料9012A花粉囊的PCD检测
        2.3.2 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败育的形态学观察
        2.3.2.1 光学显微镜下对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花粉囊发育过程的观察
        2.3.2.2 透射电镜下比较Rs1046A和B的花粉囊发育
    2.4 讨论
        2.4.1 9012A和Rs1046A花药败育的原因和主要特征
        2.4.2 花粉囊的周壁组织和花粉母细胞分化的协调作用
        2.4.3 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9012A与花粉囊组织的提前PCD相关
        2.4.4 9012A绒毡层细胞的液泡化与四分体降解的联系
        2.4.5 9012A绒毡层细胞的命运改变
3 雄性不育相关基因BnQRT3和BnATA20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植物材料和试剂
        3.1.2 方法
        3.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总RNA的提取以及逆转录合成单链cDNA
        3.1.2.2 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3.1.2.2.1 BnQRT3基因全长和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
        3.1.2.2.2 BnATA20基因的全长和全长cDNA的获得
        3.1.2.3 序列分析的相关生物信息学网站
        3.1.2.4 基因表达水平研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nQRT3基因的全长序列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3.2.1.1 BnQRT3基因的全长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3.2.1.2 BnQRT3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征
        3.2.2 BnATA20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3.2.2.1 BnATA20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3.2.2.2 BnATA20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4 BnQRT3基因的反义抑制,RNAi表达载体以及启动子表达载体对拟南芥和油菜的遗传转化
    4.1 材料
        4.1.1 材料和试剂
        4.1.2 载体和菌种
        4.1.3 转化拟南芥和甘蓝型油菜使用的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载体构建
        4.2.1.1 BnQRT3反义抑制载体的构建
        4.2.1.2 RNAi载体的构建
        4.2.1.3 BnQRT3启动子载体的构建
        4.2.2 载体质粒转化以及鉴定
        4.2.3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4.2.4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转化
        4.2.5 阳性单株的检测
        4.2.6 阳性植株育性的鉴定
        4.2.7 GUS表达载体转化后的组织染色
    4.3 结果与分析
        4.3.1 BnQRT3基因反义表达载体和RNAi载体对拟南芥的转化
        4.3.1.1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鉴定
        4.3.1.2 拟南芥T1代转化植株的表达分析和表型观察
        4.3.2 BnQRT3基因反义表达载体和RNAi载体对甘蓝型油菜的转化
        4.3.2.1 BnQRT3基因抑制载体转化得到的阳性苗的PCR和表型鉴定
        4.3.2.2 对表现为不育的植株的雄蕊,花粉的活力和受精观察
        4.3.2.3 通过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对彻底败育的花药观察
        4.3.3 BnQRT3基因的启动子表达载体对拟南芥和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
    4.4 讨论
5 BnATA20基因反义抑制表达载体对甘蓝型油菜的转化以及启动子的表达检测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BnATA20基因构建的启动子载体转化甘蓝型油菜的GUS染色观察
        5.2.2 BnATA20基因构建的反义抑制载体转化甘蓝型油菜以及转化植株的筛选
        5.2.3 BnQRT3基因和BnATA20基因在雄性不育代谢网络中的关系
    5.3 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附录B

(4)激光共聚焦和双光子显微镜对细胞的成像及植物细胞Cytomixi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研究进展
        1、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的介绍
        2、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成像的原理
        3、传统光学显微镜的不足
        4、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的组成
        5、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的一些重要参数选择
        6、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的优越性和研究领域
        7、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生物学上的应用
        8、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荧光探针的选择和应用
        9、绿色荧光蛋白
    二、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研究进展
        1、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简介
        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的简单比较
        3、双光子吸收机制
        4、荧光材料的双光子吸收截面σ
        5、双光子激光器
        6、双光子荧光探针
    三、植物细胞Cytomixis的研究进展
        1、植物细胞Cytomixis的简介
        2、植物细胞Cytomixis的发生过程
        3、植物细胞Cytomixis的结果和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激光共聚焦和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细胞成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植物细胞Cytomixis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动物细胞
        2、植物材料
        3、质粒
        4、菌株
        5、主要试剂
        6、荧光染料
    二、实验方法
        1、HepG2、Chang Liver细胞的培养
        2、Hela细胞的培养
        3、DiO及DiI标记HepG2和Chang Liver细胞
        4、MVEC、BMVEC和2,7-BHVC标记Hela细胞
        5、PI、DAPI、MVEC、BMVEC和2,7-BHVC等对烟草和拟南芥染色
        6、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共培养的HepG2及Chang Liver细胞
        7、对MVEC、BMVEC和2,7-BHVC标记Hela细胞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成像
        8、PI、DAPI、MVEC、BMVEC和2,7-BHVC等标记的烟草和拟南芥用激光共聚焦和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成
        9、拟南芥菜无菌培养
        10、转化植株的荧光鉴定
        11、杂交获得双转化植株
        12、阿勃缺体小麦花粉母细胞中Cytomixis的分析
        13、转基因烟草(H2B-CFP)细胞中Cytomixis的活体成像
第三章、实验结果
    一、双光子核酸荧光探针BMVEC、9E-BHVC和2,7-BHVC的设计合成、光学性能表征和荧光成像
        1、BMVEC、9E-BHVC和2,7-BHVC的设计、合成
        2、BMVEC、9E-BHVC和2,7-BHVC的光学性能表征
        3、BMVEC、9E-BHVC和2,7-BHVC的荧光成像研究
    二、利用激光共聚焦和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各种荧光探针和荧光蛋白标记的动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成像结果
        1、对HepG2及Chang Liver细胞之间的纳米管通道的成像
        2、动物细胞各组分多探针标记,激光共聚焦和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多通道扫描成像结果
        3、PI对植物不同组织的染色结果
        4、DAPI对植物细胞核的染色结果
        5、植物细胞活体有丝分裂的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成像
        6、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组织中GFP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成像
    三、单转基因(H2B-CFP)拟南芥植株的荧光鉴定结果
    四、植物细胞Cytomixis的实验结果
        1、阿勃小麦缺体系中花粉母细胞细胞融合(Cytomixis)的分析结果
        2、转基因烟草(H2B-CFP)幼苗细胞中Cytomixis的活体成像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六章 图版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萝卜雄性不育系的细胞结构与基因表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等植物花药发育研究
        1.1.1 高等植物花药发育过程
        1.1.2 高等植物花药发育中的基因表达调控
    1.2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
        1.2.1 雄性不育研究概况
        1.2.2 雄性不育的类型
        1.2.3 绒毡层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1.2.4 花药中细胞液泡化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1.2.5 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机制
    1.3 萝卜雄性不育研究
        1.3.1 萝卜雄性不育分类
        1.3.2 萝卜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特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萝卜不育系花药显微结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材料的固定及切片的制作
        2.1.3 组织染色及光镜观察
    2.2 结果
        2.2.1 可育系805B和不育系805A的花药结构观察
        2.2.2 可育系DH303B和不育系DH303A的花药结构观察
    2.3 讨论
        2.3.1 花粉败育的起始时间和特点
        2.3.2 绒毡层和小孢子的液泡化在花粉败育中的作用
第3章 不育系花药的组织化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材料的固定及切片的制作
        3.1.3 组织染色及光镜观察
    3.2 结果
        3.2.1 可育系花药的希夫试剂染色观察
        3.2.2 不育系花药的希夫试剂染色观察
    3.3 讨论
        3.3.1 不育系花药组织中多糖代谢和运输的特点
        3.3.2 多糖代谢和运输的异常与花粉败育的关系
第4章 不育系花药超微结构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材料的固定及超薄切片的制作
        4.1.3 电镜观察
    4.2 结果
        4.2.1 可育系花药的超微结构观察
        4.2.2 不育系花药的超微结构观察
    4.3 讨论
        4.3.1 绒毡层的超微结构变化和花粉败育的关系
        4.3.2 不育系花药败育的特点和问题
第5章 805不育系花药发育中基因表达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花药的采集
        5.1.3 花药总m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5.1.4 cDNA-AFLP分析
        5.1.5 TDF的克隆、测序和分析
    5.2 结果
        5.2.1 花药发育中三个阶段基因表达的特点
        5.2.2 花药发育中基因的差异表达
        5.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
        5.2.4 花药发育中差异表达的重要基因
    5.3 讨论
        5.3.1 不育系花药发育中基因表达的特点
        5.3.2 基因表达的差异反映了不育系花药发育的异常
        5.3.3 与转录和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花药败育的关系
        5.3.4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其在花粉败育中的影响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图版及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及投稿的论文
致谢

(6)鹅毛竹和异叶苦竹的生殖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研究进展
    1. 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1 花芽分化研究
        1.2 雌、雄配子体研究
        1.3 受精作用
        1.4 现代生殖生物学研究的方向
    2. 竹子开花及生殖生物学研究现状
        2.1 开花现象的研究
        2.2 开花原因
        2.3 竹子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
        2.4 竹类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第二章 鹅毛竹与异叶苦竹的开花形态描述与繁育系统
    1. 研究地点及方法
        1.1 研究地点自然概况
        1.2 研究材料
        1.3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开花竹林特点
        2.2 开花描述
        2.3 开花动态
        2.4 花粉-胚珠比
        2.5 杂交指数的测定结果
        2.6 柱头可授性的检测
        2.7 繁育系统的检测
    3. 讨论
        3.1 鹅毛竹和异叶苦竹花序特点
        3.2 鹅毛竹和异叶苦竹的花柱类型
        3.3 花朵功能形态
        3.4 鹅毛竹的生物学特征与繁育系统
        3.5 异叶苦竹的生物学特征与繁育系统
    4. 图版
第三章 鹅毛竹和异叶苦竹花粉萌发及贮藏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花粉形态特征
        2.2 花粉活力分析
        2.3 鹅毛竹和异叶苦竹花粉最适萌发时间
        2.4 花粉萌发最适培养基
        2.5 花粉萌发率日变化
        2.6 不同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对异叶苦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花粉形态
        3.2 花粉活力及萌发率
        3.3 竹子花粉的贮藏
    4. 图版
第四章 鹅毛竹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鹅毛竹花芽分化
        2.2 大孢子的发生及雌配子体的发育
        2.3 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
        2.4 小孢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
        2.5 雌、雄蕊发育过程中淀粉的消长动态
        2.6 雌、雄蕊发育的对应关系
        2.7 异常现象
    3. 结论及讨论
        3.1 鹅毛竹花粉特性对发育和结实的影响
        3.2 鹅毛竹雌蕊结构对发育和结实的影响
        3.3 鹅毛竹胚囊结构特点
    4. 图版
第五章 异叶苦竹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花芽分化
        2.2 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
        2.3 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
        2.4 胚囊及花药几个发育时期的荧光观察
        2.5 雄蕊发育过程中淀粉的消长动态
        2.6 小孢子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
        2.7 雌、雄蕊发育的对应关系
    3. 讨论
        3.1 异叶苦竹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特征
        3.2 减数分裂过程中小孢子母细胞的胞质变化
        3.3 小孢子外壁的发育
        3.4 小孢子母细胞分裂期的核周腔现象
        3.5 绒毡层的结构及其功能
    4. 图版
第六章 异叶苦竹花粉管生长及双受精过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粉管的生长
        2.2 双受精作用
    3. 讨论
        3.1 异叶苦竹花粉管在雌蕊组织中的生长途径与动态
        3.2 花粉管定向生长的可能机制
        3.3 退化胚囊的原因
    4. 图版
第七章 异叶苦竹胚和胚乳的发育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精后胚囊的状态
        2.2 胚的发育
        2.3 胚乳的发育
        2.4 胚和胚乳发育的关系
        2.5 胚乳发育过程中淀粉的积累和动态
        2.6 果皮和种皮的发育
    3. 讨论
        3.1 异叶苦竹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
        3.2 关于胚发育的营养供应
        3.3 关于胚乳从游离核向细胞的转变
    4. 图版
第八章 异叶苦竹种子特性及实生苗生长发育规律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形态特性
        2.2 发芽
        2.3 苗期生长
        2.4 分蘖
        2.5 变异
        2.6 异叶苦竹天然更新效果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异叶苦竹的种子特性及发芽率
        3.2 异叶苦竹种子及竹苗的变异
    4. 图版
第九章 小结
    1. 主要结论
        1.1 鹅毛竹和异叶苦竹的开花形态及繁育系统
        1.2 鹅毛竹和异叶苦竹的花粉萌发及贮藏
        1.3 鹅毛竹和异叶苦竹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
        1.4 鹅毛竹和异叶苦竹小孢子及雄配子体发育的超微结构
        1.5 异叶苦竹的花粉管生长途径及受精作用
        1.6 异叶苦竹胚和胚乳的发育
        1.7 异叶苦竹种子特性及竹苗生长
        1.8 鹅毛竹不结实与异叶苦竹结实率低的原因
    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均为第一作者)
详细摘要

(7)油松雌配子体游离核有丝分裂的细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高等植物雌配子体的发育及调控
        1.1.1 高等植物雌配子体的发育
        1.1.2 雌配子体发育分子调控的研究
        1.1.3 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化学研究
    1.2 植物发育的细胞周期调控
        1.2.1 植物细胞周期调控的主要因子
        1.2.1.1 CDKs
        1.2.1.2 Cyclins
        1.2.1.3 RBRs
        1.2.1.4 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其他因子
        1.2.2 植物细胞周期的同步化
        1.2.2.1 植物细胞同步化诱导的概况
        1.2.2.2 同步化的诱导方法
        1.2.2.3 细胞同步化的检测方法
    1.3 钙调素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1.3.1 钙调素与配子体发育
        1.3.2 钙调素与细胞增殖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油松雌配子体游离核有丝分裂的细胞学及组织化学观察
    2.1 雌配子体的分离及观察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酶解条件的建立
        2.1.2.2 雌配子体分离技术的建立
        2.1.2.3 雌配子体分离及观察
        2.1.3 结果与分析
        2.1.3.1 酶解最佳条件的确定
        2.1.3.2 雌配子体的分离
        2.1.3.3 不育系雌配子体及游离核的观察
        2.1.4 讨论
        2.1.4.1 雌配子体的分离
        2.1.4.2 可育系雌配子体游离核分裂规律
        2.1.4.3 不育系雌配子体及游离核的变异
    2.2 雌配子体游离核有丝分裂的超微结构观察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3.1 珠心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
        2.2.3.2 雌配子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2.2.4 讨论
        2.2.4.1 不育系雌配子体及游离核超微结构的异常
        2.2.4.2 珠心细胞的衰退过程
    2.3 游离核有丝分裂的组织化学观察
        2.3.1 材料
        2.3.2 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3.3.1 胚珠珠被组织的发育
        2.3.3.2 胚珠珠心组织的发育
        2.3.3.3 胚珠中多糖、蛋白质及脂类的时空分布特征
        2.3.4 讨论
        2.3.4.1 胚珠发育过程中类绒毡层细胞的发育
        2.3.4.2 不育系雌配子体珠心细胞的异常加厚
        2.3.4.3 胚珠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2.4 胚珠离体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学观察
        2.4.1 材料
        2.4.2 方法
        2.4.2.1 胚珠的离体培养
        2.4.2.2 石蜡切片观察
        2.4.3 结果与分析
        2.4.4 讨论
        2.4.4.1 离体培养条件下可育系胚珠的生长发育特点
        2.4.4.2 离体培养条件下不育系胚珠的生长发育特点
        2.4.4.3 离体培养条件下珠心、珠被等组织细胞的生长特点
    2.5 结论
3 油松胚珠及种胚细胞周期的初步研究
    3.1 油松愈伤组织诱导及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3.1.2.2 悬浮体系的建立和参数的测定
        3.1.3 结果与分析
        3.1.3.1 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3.1.3.2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的筛选
        3.1.3.3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3.1.4 讨论
    3.2 悬浮细胞的同步化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2.3.1 最适HU 处理浓度
        3.2.3.2 最适HU 处理时间
        3.2.3.3 流式细胞仪分析
        3.2.4 讨论
    3.3 G_1 期与M 期细胞蛋白质的研究
        3.3.1 材料
        3.3.2 方法
        3.3.2.1 实验试剂
        3.3.2.2 溶液配制
        3.3.2.3 仪器设备
        3.3.2.4 蛋白质提取
        3.3.2.5 2-D 电泳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讨论
    3.4 结论
4 CaM 和类Cyclin C 蛋白对油松雌配子体游离核分裂影响的初探
    4.1 CaM 对游离核分裂的影响
        4.1.1 CaM 在悬浮细胞细胞周期中的表达
        4.1.1.1 材料
        4.1.1.2 方法
        4.1.1.3 结果与分析
        4.1.2 CaM 在游离核分裂关键时期的表达
        4.1.2.1 材料
        4.1.2.2 方法
        4.1.2.3 结果与分析
        4.1.3 讨论
        4.1.3.1 CaM 与油松细胞周期
        4.1.3.2 CaM 与油松游离核分裂
    4.2 类Cyclin C 蛋白对游离核分裂的影响
        4.2.1 类Cyclin C 蛋白在悬浮细胞细胞周期中的表达
        4.2.1.1 材料
        4.2.1.2 方法
        4.2.1.3 结果与分析
        4.2.2 类Cyclin C 蛋白在游离核分裂关键时期的表达
        4.2.2.1 材料
        4.2.2.2 方法
        4.2.2.3 结果与分析
        4.2.3 讨论
        4.2.3.1 类Cyclin C 蛋白与油松细胞周期
        4.2.3.2 类Cyclin C 蛋白与油松游离核分裂
    4.3 结论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宁夏枸杞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及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
        1.1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发生的变化
        1.1.1 胞质改组现象
        1.1.2 胞质融合现象
        1.2 小孢子发生发育过程中胼胝质壁的动态变化
        1.3 小孢子细胞器的极性分布与不对称分裂关系
        1.4 雄性生殖单位与精子异型性
        1.5 花粉壁
        1.5.1 花粉的外壁纹饰
        1.5.2 花粉壁的结构
        1.5.3 花粉覆盖物——花粉鞘和含油层
        1.6 花药绒毡层
        1.6.1 绒毡层的类型
        1.6.2 绒毡层的功能
    2 花药发育的组织化学研究
    3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2.1 电镜制样操作方法
        2.2 环氧树脂厚切片显示多糖及脂类等的细胞化学方法
        2.2.1 鉴定多糖及淀粉粒的PAS 反应主要染色步骤
        2.2.2 鉴定脂类的苏丹黑主要染色步骤
        2.2.3 鉴定蛋白质的考马斯亮兰R 主要染色步骤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超微结构变化
    第二节 绒毡层异型性及其发育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
        1 异型绒毡层发育的显微结构变化
        2 异型绒毡层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
    第三节 枸杞花药发育的组织化学研究
第四章 讨论
    1 枸杞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特征
        1.1 细胞质等变化特点
        1.2 液泡的变化
        1.3 花粉壁的形成和结构特点
    2 枸杞异型绒毡层细胞的发育特征
        2.1 枸杞绒毡层细胞的异型性
        2.2 特殊加厚的细胞壁
        2.3 枸杞乌氏体
    3 枸杞花药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代谢变化特点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小麦染色体骨架的原位诱导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一、染色体的命名和发现
    二、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三、染色体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四、关于染色体的结构
        (一) 染色质的最基本机构——核小体
        (二) 染色质的二级结构——30nm染色质纤维
        (三) 染色体的高层次结构
    五、染色体骨架的研究进展
    六、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药品、试剂和实验仪器
    3、研究方法
        3.1 常规染色体制片和染色体骨架的形态学研究方法
        3.2 光镜样本原位转移到电镜下观察的方法
        3.3 根尖整体银染电镜观察方法
        3.4 胶体金免疫标记实验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小麦染色体中存在骨架结构的真实性及其化学本质
    2、小麦染色体骨架的精细结构
    3、小麦染色体骨架的动态变化特点
    4、肌动蛋白在小麦染色体骨架中的胶体金免疫电镜定位
第四部分 讨论
    一、染色体骨架结构存在的普遍性
    二、染色体骨架的精细结构
    三、染色体骨架的化学本质
    四、染色体的骨架和螺旋
    五、肌动蛋白是小麦染色体骨架的组成成分
小结
参考资料
致谢

四、百合花粉母细胞核骨架的超微结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梢瓜胚胎生物学研究[D]. 翟学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2]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8214A的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D]. 刘珠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1)
  • [3]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以及育性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万丽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5)
  • [4]激光共聚焦和双光子显微镜对细胞的成像及植物细胞Cytomixis的研究[D]. 贾鹏飞. 兰州大学, 2010(10)
  • [5]萝卜雄性不育系的细胞结构与基因表达特性研究[D]. 史胜利. 武汉大学, 2010(10)
  • [6]鹅毛竹和异叶苦竹的生殖生物学研究[D]. 林树燕.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1)
  • [7]油松雌配子体游离核有丝分裂的细胞学研究[D]. 杨远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8]被子植物双受精与细胞骨架[J]. 李爱民,曾汉元,陈东明. 生物学教学, 2007(12)
  • [9]宁夏枸杞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及组织化学研究[D]. 徐青. 厦门大学, 2006(01)
  • [10]小麦染色体骨架的原位诱导与观察[D]. 王建跃. 首都师范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百合花粉母细胞核骨架的超微结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