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原油估计产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海霞[1](2014)在《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原油始终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原油安全关系着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脚步。从世界原油储量和消费增长趋势判断,原油储量减少和消费扩张使得原油价格呈不断上涨趋势。原油的不可再生性和价格持续走高趋势,导致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新型经济体致力于新能源的探索。在此背景下,基于玉米、甘蔗等生物质的燃料乙醇,作为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能源危机凸显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得到重视和发展。原油是现代农业生产及经营中的重要物资投入,原油价格从生产、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影响农业的产出及农产品价格,因而原油价格上涨是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基础性因素。另一方面,燃料乙醇产业与玉米产业密不可分,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推动玉米价格及相关农产品价格上涨,同时导致传统意义上的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在新能源经济结构下变得错综复杂。同北美和南美新大陆国家、欧洲国家、非洲欠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是农业资源禀赋缺乏优势的国家,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和农业净进口国,而且原油价格波动及新能源发展诱发的谷物结构波动,已经成为抑制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输入型因素。因此,在新能源扩张背景下,准确理解世界能源结构转型与玉米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机制、传导机制,分析、测度两类市场间的波动关系,并从优化相关政策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能源危机与挑战为背景,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了世界及我国能源产业、玉米产业的发展现状。考虑到国际原油分布不均和我国原油高度依赖进口等实际问题,以及美国在世界玉米和新能源产业生产、消费和进出口市场的主导地位,论文第四章基于国际原油价格、美国燃料乙醇价格和我国玉米价格的宏观数据,采用VEC模型,分析了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整合关系,以及国际能源价格对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国际能源价格与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存在高度整合关系。估计结果也验证了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国际原油价格和玉米质燃料乙醇价格对我国玉米价格都具有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作用。同时传统OLS回归结果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国内玉米价格将上升0.4403个百分点。国际玉米质燃料乙醇价格的估计系数为0.0495,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着性(1%显着性水平显着),但其经济意义并不显着。在我国体制及经济背景下,原油价格、玉米价格和燃料乙醇价格的市场波动特征和波动关系也有别于国际市场。针对这种差异,论文第五章运用中国原油价格、玉米价格和燃料乙醇价格的宏观周数据和GARCH模型、ARCH-M模型和EGARCH模型,分别分析我国原油、玉米、燃料乙醇的价格波动特征和波动风险。结果表明:我国原油、玉米和燃料乙醇市场均表现出显着的ARCH效应,即原油、玉米和燃料乙醇市场的价格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原油市场和玉米市场体现出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说明原油市场和玉米市场的大部分交易者在做出决策时具有理性投资特征,但由于国家的财政补贴效应,燃料乙醇市场并没有体现出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同时,对玉米市场和燃料乙醇市场而言,价格下跌信息引起的波动明显大于价格上涨信息引起的波动,因而为稳定新能源市场和粮食市场,需特别关注那些可能引起市场价格下跌的因素。通过文献分析与评价,发现原油价格波动显着影响玉米价格波动的观点已经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原油市场与燃料乙醇市场、燃料乙醇市场与玉米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随着国别的差异和所用数据的差异,其结论也不尽相同。因此,论文第六章采用静态三元BEKK-MVGARCH模型,对中国原油、玉米、燃料乙醇市场间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市场和玉米市场具有显着的静态波动溢出效应。国家鼓励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和玉米在燃料乙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汽油中添加燃料乙醇作为清洁能源的初期成果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样本期间表现出燃料乙醇市场向玉米市场显着地单向波动溢出效应,也导致玉米价格波动部分通过燃料乙醇市场对原油市场产生溢出效应。原油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投入要素,其价格变化影响粮食价格变化的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可,而且在本研究中也得以验证。针对静态模型难以表达随着时间推移导致的变量动态变化问题,论文第七章分别利用分阶段BEKK-MVGARCH模型和DCC-MVGARCH模型,构建动态联动性模型,分析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间价格波动的动态联动效应。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关系具有动态差异性。原油、玉米、燃料乙醇市场分别在2008年7月18日、2008年8月22日、2008年10月10日出现显着的断点效应。根据断点检验结果,将整个样本集划分为两个样本子集,即2003年9月-2008年10月、2008年7月-2013年6月。采用分阶段BEKK-MVGARCH模型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9月-2008年10月期间,仅存在原油市场向玉米市场、燃料乙醇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以及燃料乙醇市场到玉米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但2008年7月-2013年6月期间,我国原油、玉米、燃料乙醇市场间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明显增强,存在三市场间显着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AR(1)-DCC-MVGARCH(1,1)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上半年以前,原油、玉米、燃料乙醇市场间不存在动态相关关系,2008年下半年起,原油、玉米、燃料乙醇市场间的动态相关系数明显增大,三市场间的协调程度增强,市场分割程度减弱。论文第八章采用情境假设法,分析原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燃料乙醇产量和粮食价格上涨及粮食安全的影响。情境模拟结果表明我国燃料乙醇产量会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而急剧增多。同时,若不考虑政府干预,原油价格的上涨和燃料乙醇的扩张将会大幅增加我国居民在食品支出方面的生活成本,影响居民的福利水平。模拟结果显示,如果仅考虑我国的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而不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居民生活成本的增加,不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燃料乙醇的发展给我国带来的正面效应将远大于负面效应。本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为:(1)将一次能源、新能源及粮食生产结合起来,在一次能源危机和新能源扩张背景下,研究世界一次能源危机和新能源扩张对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2)将ARCH类模型、BEKK-MVGARCH模型以及DCC-MVGARCH模型应用于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关系的研究中,突破了ARCH类模型应用的领域。(3)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多种粮食价格波动存在共向同时的特征,本文根据原油价格上涨的程度,模拟在原油价格上涨的背景下,我国燃料乙醇的发展速度、玉米及相关食品的价格波动状况,模拟原油危机和燃料乙醇扩张对我国粮食价格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刘振华[2](2019)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油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材料,其价格波动与股票市场的相互作用和传导机制研究一直是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的重要课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由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国际油价和股票市场出现多轮暴涨暴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不同市场间的风险传导效应增加。各国为了维护本国经济的有序发展而频繁出台财政、货币和监管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导致经济主体的政策不确定性升高。由此可见,原油与股票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非孤立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而是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随着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股票市场将持续面临国际油价冲击风险。而且,中国经济运行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以及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政策干预特征。在此背景之下,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国际油价冲击传递至中国股票市场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纳入原油与股票市场研究体系,构建了“原油价格冲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股票市场”理论分析框架。从整体市场和行业板块两个维度出发,首先将国际油价冲击分解为原油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和特定需求冲击,然后结合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TVP-SVAR-SV)模型、波动溢出指数方法、滚动窗口分析技术、混频数据抽样动态条件相关系数(DCC-MIDAS)模型和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从收益率和波动率两个层面揭示了不同原因引起的国际油价冲击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渠道对股票市场影响的机制、路径和结构,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原油和股票市场之间长期动态相关性的区制关联,从而理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国际油价冲击传递至中国股票市场中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从政策制定者、市场投资者和金融监管者等角度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的动态影响。首先,不同原因引起的国际油价冲击对股市收益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原油特定需求冲击对股市收益的影响效应最大,然后是原油总需求冲击,而原油供给冲击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小。其次,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为国际油价冲击影响股市收益提供了渠道作用。原油特定需求冲击会显着增加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并对股市收益起到抑制作用,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又会对全球原油产量、实际原油价格和股市收益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与此同时,原油总需求冲击会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最终抬高股市收益。再次,国际油价冲击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在经济动荡时期,股市收益对原油价格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更加敏感。(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与中国股票市场波动之间的动态溢出效应。溢出指数分析显示,油价冲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股市波动之间存在显着的时变溢出效应,总溢出指数在10%-40%范围内变化,其中结构性油价冲击在波动信息传递当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经济政策环境不稳定时期,波动溢出指数明显升高,在2008年11月高达36%。溢出网络分析表明,原油供给冲击是系统内波动信息溢出的净接收方,而原油总需求冲击和特定需求冲击处于波动溢出的净输出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股市波动都是原油需求冲击波动溢出的净接收方。此外,原油总需求冲击和原油特定需求冲击均会通过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而对股市波动产生溢出效应,这进一步验证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为油价冲击传递至股票市场提供了渠道作用。从行业差异来看,与油价冲击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波动溢出关系较为紧密的是能源业、工业、公共事业和金融业股市,溢出关系较低的是信息技术业、电信服务业、医疗保健业和消费者常用品业股市。(3)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国际原油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之间长期动态相关性的影响。原油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具有均值回归特征,其短期成分围绕长期趋势变动。在经济繁荣和经济复苏时期,长期动态相关性保持在低位徘徊,而在经济衰退(如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长期动态相关性急剧上升且呈高位震荡态势。区制关联分析表明,在长期动态相关性较高且波动幅度较大的区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将加强两市间的长期动态相关性;而在长期动态相关性较低且波动幅度较小的区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效应十分微弱。行业分析显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原油与能源业、金融业、工业、材料业和公共事业股票市场之间的长期动态相关性的影响程度较高,而对原油与消费者常用品业和医疗保健业股票市场之间的长期动态相关性作用程度相对较小。(4)基于实证研究结论,从政策制定者、市场投资者和金融监管者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政策制定者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降低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又要把握经济政策实施时机,实现适时适度宏观调控,还要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油价冲击,采取差异化应对策略。市场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经济政策变化,动态调整投资策略,同时把握油价冲击的行业影响效应,构造差异化投资组合。金融监管者应当重视市场联动关系的动态变化,向关注市场间风险传递的“太关联而不能倒”的监管理念转变,并且适度发挥监管职能,尽力避免直接政策干预,提高风险监测和管控能力,实现金融稳定和效率均衡。该论文有图40幅,表24个,参考文献369篇。
钱兴坤,姜学峰[3](2016)在《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概述及2016年展望》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能源消费增速继续放缓;石油供需宽松程度进一步加大,国际油价跌破金融危机低点;全球天然气供需明显宽松;油气产量逆势增长;原油加工能力增长放缓,炼油毛利显着改善;全球主要油品供需持续宽松;资源国投资风险明显上升;国外石油公司经营业绩大幅下降;全球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能源结构进一步改善;石油消费持续中低速增长;天然气供应总体过剩;油气储量继续稳定增长,产量增速油增气降;炼油能力首次下降,过剩问题依然严重;海外油气权益产量稳定增长;三大石油公司经营业绩大幅下滑;油气行业改革从局部转向全产业链。展望2016年,世界石油市场宽松局面难以明显缓解,国际油价反弹乏力;天然气价格仍将低位运行;炼油、乙烯能力继续增长,炼油毛利有望保持较好水平。中国三大油品供应过剩将加剧,天然气总体仍供应过剩,炼油能力略有增长,油气行业覆盖全产业链的"立体改革"将全面展开。
郑欢[4](2014)在《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是一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相应的重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也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能源开始供不应求,此后能源供应的缺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能源区域分布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也加剧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着动力不足的压力。我国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等,而煤炭作为我国长期依赖的第一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尽管近年来,随着天然气、风能等相对绿色清洁能源日趋广泛的使用,煤炭生产和消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截至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依然高达68.5%。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决定了在短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无法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可耗竭性。随着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的不断消耗,煤炭也将由原先丰富的资源逐渐转变成短缺的资源。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储量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国的煤炭资源供给还受到一系列相关制约因素的影响,如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生态环境以及运输条件的约束等,正是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我国煤炭产量可能将面临一个所谓的“产量峰值”。若这一问题存在的话,既会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从煤炭产需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对我国煤炭产量峰值以及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综述当前国内外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煤炭需求预测以及煤炭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基础上,提炼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并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分别对增长极限理论、化石能源峰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以及生态足迹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扩展性的分析和概括。第三章,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本章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能源以及煤炭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并深入分析了中国能源和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现状与特征。首先对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特点、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能源供求形势以及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状况;其次,对中国的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量、煤炭供求形势、煤炭进出口状况、煤炭运输状况以及煤炭价格状况。第四章: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并通过Johasen协整检验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全社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接着分析了中国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煤炭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全社会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煤炭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第五章: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本章首先建立了煤炭消费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煤炭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接着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煤炭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均有显着影响,其中煤炭消费强度因素具有最为明显的碳减排作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N型”曲线关系,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第六章: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本章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对中国煤炭需求进行了中长期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明显,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第七章: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本章首先对煤炭产量峰值理论进行了阐述,接着同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与Logistic曲线模型对中国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线性回归模型由于存在的固有缺陷,会导致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是不准确的,因此主要采用Logistic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即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中国煤炭产量将在2018年左右达到峰值,峰值产量为49.66亿吨,之后产量将逐渐下降。第八章:中国煤炭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章认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建立煤炭供求平衡的长效调控机制。这一调控机制包括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和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包括鼓励进口,充分利用国外煤炭资源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合理开发国外煤炭资源两个方面。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主要是从煤炭消费端和供给端两个方面来实现,从煤炭消费端实现对煤炭需求的总量控制,可以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是根据直接确定合理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控制煤炭需求总量,而间接调控主要就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入手,减少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从煤炭供给端实现对煤炭产量的总量控制,通过加大对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提前布局总量控制的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后国内煤炭的有效供给以及满足经济发展合理的煤炭需求。第九章:结论及展望。对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论文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创新点1:关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目前在我国国内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经济学研究体系。而作为本论文研究对象的煤炭资源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本论文肯定了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本论文又从生态足迹原理研究了我国煤炭资源生态可持续利用问题,结果发现在1988年到2011年间我国煤炭资源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明显小于生态足迹,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创新点2: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引入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关系的研究领域,并参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原理,建立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的非线性面板数据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同时将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两个重要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综合考虑,并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长期煤炭需求进行了预测,得到结论我国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采用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原理来研究煤炭问题,目前在我国国内还很少。创新点3: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的分析国外研究的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通过Logistic曲线增长模型对中国以及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三个地区的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研究。以中国为例,到2018年,如果依然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消耗煤炭的话,随着我国煤炭储量消耗殆尽,我国将面临着完全依赖煤炭进口来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境地,这一方面对我国的自身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将对国际煤炭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大意义。
柴建,张钟毓,付举磊,郭菊娥,汪寿阳[5](2014)在《国际原油价格系统结构性突变识别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取1997年至2011年作为样本区间,以国际原油市场结构的周期性和突变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在筛选变量的基础上,以原油的价格、供应、需求、美元指数和中国原油净进口为内生变量,以库存和投机因素为外生变量,建立原油市场结构经验VARX模型,分析各变量对原油价格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基于Bayes理论的原油价格系统MSBVAR模型,识别和分析原油价格系统在考察期内的结构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原油价格波动的首要因素为中国原油净进口,存在亚洲溢价现象且持续期为2个多季度,美元指数影响次之,之后是原油需求,原油供应的贡献率影响最小;原油价格的翘尾效应在不同状态下的滞后期均为1个季度,且效应显着。突发事件对原油价格系统均衡结构的冲击不可忽视,1997年至2011年国际原油市场只存在一个结构突变点,即美国金融危机是导致该次原油价格系统结构平衡被打破的唯一事件。
吕龙[6](2019)在《中国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相依性、风险溢出与资产组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阐释中国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相依性并刻画其时变特征,更好地将相依性测度结果应用于风险管理和资产组合研究。首先,本文建立三个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国内外原油市场价格相依关系背后的理论机制,利用改进后的TVP-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其次,为准确测度国内外原油价格相依性,本文改进原油市场收益率的边缘分布和联合分布模型,提出SV-MIDAS模型和随机因子Copula模型,刻画原油收益率的边缘分布和联合分布。SV-MIDAS模型在普通SV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混频数据抽样(MIDAS)和时变参数设定,弥补普通SV、GARCH等波动率模型无法考虑低频宏观序列对原油市场动态影响的缺陷。随机因子Copula模型利用动态因子载荷和因子结构设定,捕捉高维原油价格序列的动态相依性,缓解现有研究在价格序列维度与时变参数设定之间存在的“两难选择”。针对SV-MIDAS、随机因子Copula待估计参数、潜变量维度较高的难题,设计基于MCMC算法的参数抽样流程。最后,为提高原油市场风险管理与资产组合的效率,将动态相依性与系统性风险、风险预算理论等结合起来,研究国内外原油市场的风险溢出、动态资产组合管理问题。基于2005~2018年日度数据,本文分析Brent、WTI、Dubai、Oman、Minas和大庆等6个国内外主要原油市场的价格相依性及相应的风险溢出和组合管理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原油定价机制、金融化、汇率传导等是国内外原油市场价格发生联系的重要原因。构建局部均衡模型,阐述国内外原油市场价格相依关系的发生机制。为检验相关理论机制,实证部分通过遗忘因子和EWMA设定提高TVP-VAR模型运算效率,并利用改进TVP-VAR模型计算三维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盯住”国际油种的定价机制导致国内外原油价格联系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国际油价对国内油价的影响明显高于自身所遭受的反向影响;国内外原油市场间不仅存在“国际油价→国内油价”的直接传导机制,还存在“国际油价→汇率→国内油价”的间接传导机制,即汇率在国内外原油价格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当原油刚性需求旺盛,价格弹性低时,国际油价上涨导致美元升值,通过成本、预期渠道推升国内油价。当原油刚性需求不足,价格弹性较高时,国际油价上涨导致美元贬值,抑制国内油价;原油金融化不仅增强国内外原油价格的直接联动,还强化汇率在国内外油价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第二,国内外原油价格的相依性在样本期内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围绕某一水平剧烈波动。随机因子Copula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各原油市场因子载荷的持续性参数在0.95~0.98左右,表明原油价格相依性的持续周期较长,往期相依性的后续影响较强;因子载荷方程扰动项标准差显着异于0,表明静态模型关于因子载荷的常数设定并不合理。从个体市场看,大庆原油与Dubai、Oman和Minas原油的相依性最强,部分时点的相依系数高达0.9;大庆原油与Brent、WTI原油的相依性相对较弱,相依系数围绕0.2水平波动。从时间上看,当原油价格处于下行或低位震荡阶段,市场充斥悲观预期,普遍看空时,大庆原油与Dubai、Oman等市场的价格相依性较高;当原油价格处于上行或高位盘整阶段,市场充斥乐观预期,普遍看多时,大庆原油与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相依性相对较低。第三,国内外原油市场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和非对称性。在2008年金融危机、2018年国际油价暴跌等时段,中国与国际原油市场收益率、波动率、尾部风险的双向溢出效应均显着放大。从相互关系看,中国在全球原油市场体系中处于相对边缘位置,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外部溢出。Dubai、Minas原油是我国原油市场主要的外部风险来源,累积解释大庆原油收益率、波动率变化的70%~90%,部分时点对大庆原油的尾部风险溢出水平超过20%。第四,SV-MIDAS和随机因子Copula能够较好地刻画原油市场波动率与相依性的动态变化,基于二者建立的动态风险预算策略,能够有效地管理原油资产组合。SV-MIDAS模型估计结果显示,GRP指数、长期波动率对原油市场收益率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均值回复现象,波动率序列表现出明显的“群聚效应”。Q-Q图和SC准则显示SV-MIDAS较其他11种SV、GARCH模型能更好拟合原油收益率的边缘分布。随机因子Copula的动态因子载荷设定,在允许模型刻画高维资产的动态相依性的同时避免“维度灾难”。基于对数似然值和SC准则判定该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显着优于静态模型。利用SV-MIDAS、随机因子Copula构建原油市场的等风险贡献度组合(ERC)、最小方差组合(MV)、最优分散度组合(MDP)和等权重组合(EW)。动态组合的价值、夏普比率、风险分散度等指标明显优于静态资产组合,且ERC组合的业绩表现明显优于其他三种动态组合。
方胜,卢新生[7](2018)在《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对中国A股市场的影响——基于变系数分位数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从世界原油产量、全球实际经济活动和美国炼油商进口原油采购成本中分离出原油价格冲击,然后基于变系数分位数模型研究不同股票市场态势和原油价格冲击下原油价格的变化对中国A股市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原油价格的变化对中国A股的影响与股票市场态势和原油价格冲击密切相关,极端市场行情下原油价格的变化对中国A股的影响强于一般行情,而且波动性较大、符号易变。在一般市场行情下,原油价格的变化对中国A股的影响为正,其与股票收益率分位点成反比例关系,与原油价格冲击分位点则呈现非对称U型关系。当原油市场处于极端牛市以及股票市场处于熊市时,原油价格的变化对中国A股的影响为正且较大;当股票市场处于极端牛市以及原油市场处于极端状态时,其影响为负且较大。研究结论对于投资者、风险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文奇[8](2020)在《国际油价变动对中国行业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油作为世界上主要的能源资源和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料,在决定一国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这也使得能源消耗急剧增长,对石油的消费需求逐年上升。但我国产油贫瘠,大量的原油进口导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国际原油价格近十年来多次飙升、大幅下跌,原油价格的变动必定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及各个行业带来不可估算的影响。据此,本文研究了国际原油市场对中国股票市场行业层面的动态冲击影响,为我国政府制定政策以应对宏观经济波动提供依据,从而有助于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以及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首先,本文回顾和梳理了油价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文献。既有研究揭示了几个不同的渠道来解释油价冲击对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最直接的渠道为成本冲击效应,即油价上涨导致的生产投入成本上升使得经济产出下降。其他渠道包括收入转移效应和货币政策等,作为间接渠道对宏观经济造成影响。接着,分三部分回顾和梳理了国际油价对股票市场影响的文献,分别为:国际油价变动对整体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国际油价变动对股票市场的非对称性研究以及国际油价变动对股票市场行业层面的研究,最新的研究动态关注石油与整体股票市场关系的时变性、非线性以及传递渠道,但尚未有文献对此进行行业层面下的深入讨论。其次,本文关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及其对中国行业股票市场的传导路径进行了理论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原油不仅具有作为生产投入的商品属性,而且具有许多金融属性,长期均衡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决定,而短期价格则依赖于存货和金融市场。国际油价变动对股票市场存在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联动效应的两个主要传导渠道,在长期,油价变化通过成本冲击效应、收入转移效应和货币政策等冲击实体经济进而影响股票市场;在短期,油价的短时间震荡由波动溢出效应通过金融市场联动对股票市场造成冲击影响。理论分析国际油价变动对中国股票市场冲击影响可以体现产业链和周期性的行业性质,并存在成本冲击效应以及溢出非对称性。再次,本文首先实证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我国行业股票市场的长期冲击效应,并对可能存在的成本冲击效应进行了检验和分析。首先,使用EG协整模型和HJ变结构协整模型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和我国行业股票指数价格的长期均衡关系,EG协整模型考察了在整个研究区间内国际油价和行业股票指数是否存在固定的长期均衡关系,HJ协整模型则考察了存在两个结构突变点下国际油价和行业股票指数是否存在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接着,使用考虑到行业产量的宏观经济渠道下的EG协整和HJ协整方法对成本冲击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从次,本文接着实证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我国行业股票市场的短期冲击效应,并对溢出非对称性进行了检验和分析。使用DY溢出指数实证分析了国际油价对我国行业股票指数的波动溢出效应,对现有的SAM非对称溢出指数算法进行了改进,使用改进后的SAM指数对可能存在的溢出非对称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最后,本文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并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第一,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行业股票市场整体呈现负向影响,国际油价的上升会引起行业指数价格下降,特别的,国际油价对于上游资源行业中的石油开采行业为正向影响,对于非周期性行业不存在显着的影响;第二,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油价对行业股票指数的影响机制发生了改变,危机期间受全球需求下降影响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危机后油价对行业股票指数恢复正常的影响机制,且影响程度呈现上升趋势;第三,国际油价变动对股票市场中的上游资源行业存在成本冲击效应,对其他行业不存在成本冲击效应;第四,在短期,国际油价对我国行业股票市场存在动态的波动溢出效应,对不同行业有着相似的影响趋势,对周期性行业的影响程度最大;第五,在短期,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行业股票指数存在动态的溢出非对称性,负向波动在波动溢出效应中占据主导地位,行业股票市场对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更为敏感。根据研究结论,为应对国际原油价格变动的消极影响提出了政策建议:逐渐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金融市场,提高中国在石油产业的话语权、争夺国际原油价格定价权;加快建设和完备我国原油储备体系,抵御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优化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建立完善风险监测系统,继续推进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改革。
姜勇[9](2019)在《国际原油市场的时变异质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油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能源,其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以及金融市场存在显着影响。基于原油价格变动的非线性特征,本文构建多领域方法交叉融合的时间序列分析框架,基于时变性、异质性和非线性视角,研究原油价格波动特征及其对自身价格条件均值的时变波动溢出,同时以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不同金融市场影响机理存在差异的基本事实为核心切入点,探讨油价波动触发的信息、风险冲击对股票市场和汇率市场的溢出机理和传导机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时变性溢出视角,第三章构建TVP-SVM模型实证分析了原油价格波动的时变反馈效应,发现原油价格波动具有正向的波动反馈效应,即油价波动对其价格变化有显着的正向时变溢出效应。同时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对14个GARCH类和SV类时变波动模型进行估计,引入边际似然值和DICs准则,识别了国际原油价格及相关能源产品价格条件波动估计最优模型,结果一致表明,SV类模型相比GARCH类模型在估计原油价格条件波动上表现较优,特别是SV-MA模型为最优模型。第二、基于双向异质性溢出视角,第四章构建双向分位数分解的cross-quantilogram模型,研究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是否对金砖国家股市收益率具有异质性溢出效应,同时检验前者对后者是否具有方向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价格波动对金砖国家的股票收益率具有很强的溢出性和方向可预测性,且方向可预测性水平取决于这些国家是净进口国还是原油净出口国。第三、基于结构非线性非对称视角,第五章对SVAR模型进行扩展研究了不同的原油价格结构性冲击(由全球经济因素(总需求冲击)驱动的油价变化,以及受国际原油市场因素驱动(非欧佩克国家供给冲击,欧佩克供给冲击和原油特定需求)对中国股市投资者情绪的溢出效应。结果发现股市投资者情绪对总需求冲击和非欧佩克国家供给冲击的反应并不显着,而对原油特定需求冲击的负向反应和对欧佩克供给冲击的正向反应分别非常显着。证实了投资者情绪是油价影响股市的一个重要途径。第四、基于非线性门槛效应溢出视角,第六章构建STVAR模型研究了不同信贷市场条件下原油价格冲击对股市收益率溢出效应是否存在差异。基于美国总体股市和行业股票收益率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当美国经济处于正常信贷状态时,原油价格的正向(负向)冲击减少(增加)股票收益率。而当美国经济处于紧缩信贷状态时,原油价格的正向(负向)冲击会增加(减少)股票收益率。此外,油价对股票收益率的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短期而非长期。第五、基于时频异质非对称溢出视角,构建频域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分位数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第七章研究了原油价格变动与十大主要经济体(即英国、加拿大、巴西、俄罗斯、墨西哥、挪威、印度、日本、南非和韩国)实际汇率变动之间的异质性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原油价格变动和实际汇率变动之间溢出关系存在时频差异,即在短期和长期内,油价和汇率的交互溢出关系具有异质性。此外,原油价格变化对除挪威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实际汇率变动产生溢出效应,特别集中于汇率变动分布的尾部。这表明,当实际汇率处于极端升值或贬值时,油价变化会对实际汇率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当石油价格处于极高状态时,大多数石油净出口国的实际汇率变动会对油价变动产生溢出效应,而当石油价格处于极低状态时则无效。相比之下,无论原油价格处于什么状态,考察的大多数石油净进口国的实际汇率对原油价格有稳定的溢出性。
张程,范立夫[10](2017)在《大宗商品价格影响与货币政策权衡——基于石油的金融属性视角》文中指出论文采用2003年4月2013年6月的石油产量、总需求、石油价格、全球流动性与中国流动性等指标构建了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对即期影响矩阵施加短期零约束的基础上,借助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对货币流动性与石油价格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石油价格上升之间存在着权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美国、日本及欧盟货币供给总和为代理变量的全球流动性对世界原油市场价格的影响日益减弱,我国流动性对原油真实价格的间接性影响日益增强;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频繁且大规模的货币政策调控削弱了石油价格冲击的外生性,增强了其内生性。
二、世界原油估计产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原油估计产量(论文提纲范文)
(1)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1 国际能源价格对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 |
1.3.2 我国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波动风险研究 |
1.3.3 我国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静态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
1.3.4 我国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波动动态联动效应分析 |
1.3.5 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燃料乙醇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世界能源与玉米行业发展分析 |
2.1 世界原油现状及展望 |
2.1.1 世界原油资源地理分布 |
2.1.2 世界原油资源消费状况 |
2.1.3 世界原油进出口状况 |
2.2 生物燃料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2.2.1 生物质、生物质资源和生物质能源 |
2.2.2 第一代生物燃料和第二代生物燃料 |
2.2.3 生物燃料的发展动因 |
2.2.4 生物燃料的原料和成本比较 |
2.3 世界玉米行业发展分析 |
2.3.0 世界玉米发展概述 |
2.3.1 世界玉米生产状况 |
2.3.2 世界玉米消费状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能源与玉米行业发展分析 |
3.1 我国原油行业发展现状 |
3.1.1 我国原油资源分布状况 |
3.1.2 我国原油生产状况 |
3.1.3 我国原油消费状况 |
3.1.4 我国原油进口状况 |
3.2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
3.2.1 国内玉米生产状况 |
3.2.2 国内玉米消费状况 |
3.2.3 我国玉米进出口状况 |
3.3 我国燃料乙醇发展现状 |
3.3.1 我国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历程 |
3.3.2 影响我国燃料乙醇行业利润水平的主要因素 |
3.3.3 我国燃料乙醇行业的发展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效应理论分析 |
4.1 原油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世界原油定价体系及价格波动状况 |
4.1.2 世界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
4.2 燃料乙醇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燃料乙醇价格波动 |
4.2.2 影响燃料乙醇价格波动的因素 |
4.3 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
4.3.1 玉米价格波动特点 |
4.3.2 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
4.4 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波动效应模型分析 |
4.4.1 原油价格与玉米价格间的波动效应分析 |
4.4.2 原油价格与燃料乙醇价格间的波动效应分析 |
4.4.3 玉米价格与燃料乙醇价格间的波动效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能源价格对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理论框架 |
5.2.1 国际能源价格同玉米价格的整合关系 |
5.2.2 国际能源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影响 |
5.3 数据 |
5.3.1 数据说明 |
5.3.2 数据统计性描述 |
5.4 计量模型 |
5.5 国际原油价格、燃料乙醇价格与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分析 |
5.5.1 单位根检验 |
5.5.2 Johansen 协整检验 |
5.5.3 VEC 协整分析 |
5.5.4 基准检验 |
5.5.5 敏感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分析 |
6.1 引言 |
6.2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
6.2.1 理论模型 |
6.2.2 数据说明 |
6.3 我国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波动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平稳性检验 |
6.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6.3.3 自相关检验 |
6.3.4 ARCH 效应检验 |
6.3.5 ARCH 类模型回归结果 |
6.4 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静态波动溢出效应分析 |
7.1 引言 |
7.2 研究假设 |
7.2.1 存在原油价格向玉米价格和燃料乙醇价格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 |
7.2.2 存在玉米价格和燃料乙醇价格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 |
7.2.3 燃料乙醇价格对原油价格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尚不明朗 |
7.3 理论模型 |
7.3.1 单变量 EGARCH 模型与波动溢出效应 |
7.3.2 三元 BEKK-GARCH 模型与波动溢出效应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数据说明及数据预处理 |
7.4.2 单变量 EGARCH 模型与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 |
7.4.3 BEKK-MVEGARCH 模型与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 |
7.5 结论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动态联动效应分析 |
8.1 引言 |
8.2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
8.2.1 惩罚对照函数检验结构突变 |
8.2.2 DCC-GARCH 模型 |
8.2.3 数据说明 |
8.3 实证结果分析 |
8.3.1 数据预处理 |
8.3.2 断点效应检验 |
8.3.3 分阶段 BEKK-MVGARCH 模型实证结果 |
8.3.4 DCC-MVGARCH 模型实证结果 |
8.4 结论及政策建议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燃料乙醇发展及粮食安全的影响 |
9.1 引言 |
9.2 理论模型构建 |
9.2.1 土地使用对农产品供给影响的理论模型 |
9.2.2 生物燃料发展对农产品需求影响的理论模型 |
9.2.3 系统均衡和政府政策 |
9.3 实证分析 |
9.3.1 玉米产量与种植面积相关性估计 |
9.3.2 原油价格与玉米价格相关性的估计 |
9.3.3 玉米价格与相关农产品价格相关性估计 |
9.4 方案设计和情景模拟 |
9.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5.1 结论 |
9.5.2 保障粮食安全的燃料乙醇发展建议 |
9.6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10.1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10.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2 原油价格影响股票市场的相关理论和传导机制 |
2.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原油与股票市场关系中的作用机理 |
2.4 分析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的动态影响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3.3 TVP-SVAR-SV模型构建 |
3.4 国际油价冲击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综合股市收益的动态影响 |
3.5 国际油价冲击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行业股市收益的动态影响 |
3.6 稳健性检验 |
3.7 本章小结 |
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与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溢出效应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波动溢出指数模型构建 |
4.3 数据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国际油价冲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综合股市波动的溢出效应分析 |
4.5 国际油价冲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行业股市波动的溢出效应分析 |
4.6 稳健性检验 |
4.7 本章小结 |
5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长期动态相关性分析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DCC-MIDAS模型构建 |
5.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原油与综合股市长期动态相关性的影响 |
5.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原油与行业股市长期动态相关性的影响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 政策建议 |
6.1 政策制定者层面 |
6.2 市场投资者层面 |
6.3 金融监管者层面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概述及2016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5年全球油气行业发展概述 |
1.1 新兴经济体普遍减速,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艰难 |
1.2 世界能源消费增速继续放缓,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续上升 |
1.3 世界石油供需宽松程度进一步加大,国际油价跌破金融危机低点 |
1.4 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速回升,需求增长驱动由亚太转向欧美;供需宽松,三大市场气价明显下跌 |
1.5 全球油气产量逆势增长,上游资本支出和工程技术市场规模双降 |
1.6 世界原油加工能力增长放缓,加工量创历史新高,炼油毛利显着改善;乙烯供应偏紧,石脑油生产乙烯成本大幅下降 |
1.7 全球主要油品供需持续宽松,成品油贸易稳定增长;美国成品油出口继续扩大,中东首次成为柴油净出口地区,亚太地区汽煤柴油持续过剩 |
1.8 资源国投资风险明显上升,多国调整政策应对危机 |
1.9 国外石油公司经营业绩大幅下降,一体化公司抗风险优势显现;降成本、压投资、调结构以及裁员成为普遍做法;大型公司并购再次出现 |
1.10 美国成为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中东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全球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
2 2015年中国油气行业发展概述 |
2.1 中国经济承压运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
2.2 能源消费出现负增长,能源结构进一步改善 |
2.3 石油消费持续中低速增长,对外依存度首破60%,成品油净出口量连续三年大幅递增 |
2.4 天然气消费增速创10年来新低,供应总体过剩,淡季压产冬季供应紧张;气价改革持续推进 |
2.5 油气储量继续稳定增长,产量增速油增气降,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
2.6 我国炼油能力首次下降,但过剩问题依然严重;乙烯产能继续增长,煤(甲醇)基烯烃成为新增产能的主力 |
2.7 海外油气权益产量稳定增长;国有石油企业调整海外资产,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取得新进展 |
2.8 三大公司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生产指标稳中有增;降本增效、转型升级,努力适应新常态 |
2.9 油气行业改革从局部转向覆盖行业、企业和政府的全产业链“立体式改革” |
3 2016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展望 |
3.1 世界石油市场宽松局面难以明显缓解,国际油价反弹乏力 |
3.2 全球天然气产能大增,供需宽松程度加剧,价格仍将低位运行 |
3.3 世界炼油、乙烯能力继续增长,炼油毛利有望保持较好水平,市场上原油过剩将转变成油品过剩,部分煤基烯烃和乙烷裂解项目建设将被推迟 |
3.4 中国石油需求继续平稳增长,三大油品供应过剩加剧,净出口将突破2500万吨 |
3.5 中国天然气需求量突破2000亿立方米,总体依然过剩,季节性供需矛盾仍然存在 |
3.6 中国炼油能力略有增长,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乙烯新增产能将全部来自煤基烯烃 |
3.7 油气行业覆盖全产业链的“立体改革”将全面展开 |
(4)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 |
1.3.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1.3.3 煤炭需求预测研究 |
1.3.4 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增长极限理论 |
2.1.1 增长极限理论提出的背景 |
2.1.2 增长极限理论的主要内容 |
2.1.3 围绕“增长极限论”的争论 |
2.2 化石能源峰值理论 |
2.2.1 化石能源峰值论概述 |
2.2.2 主要化石能源峰值论 |
2.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2.3.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
2.4 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2.4.1 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2.4.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2.5 生态足迹理论 |
2.5.1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假设 |
2.5.2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计算公式 |
2.5.3 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 |
2.6 本章小结 |
3. 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 |
3.1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
3.1.1 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及特点 |
3.1.2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
3.1.3 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
3.1.4 中国能源供求形势 |
3.1.5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
3.2 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
3.2.1 中国煤炭生产情况 |
3.2.2 中国煤炭消费情况 |
3.2.3 中国煤炭供求形势 |
3.2.4 中国煤炭进出口状况 |
3.2.5 中国煤炭运输状况 |
3.2.6 中国煤炭价格状况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4.1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4.1.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
4.1.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
4.2 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4.2.1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
4.2.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 |
5.1 中国煤炭资源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
5.1.1 煤炭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5.1.2 中国煤炭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
5.2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
5.2.1 煤炭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
5.2.2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EKC理论的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 |
6.1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人均煤炭消费的实证分析 |
6.1.1 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构建 |
6.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1.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煤炭需求预测 |
6.2 煤炭需求量增长极限的讨论 |
6.2.1 交通运输的制约 |
6.2.2 水资源的制约 |
6.2.3 大气环境的制约 |
6.2.4 地质灾害的制约 |
6.3 本章小结 |
7. 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 |
7.1 煤炭产量峰值概念 |
7.2 煤炭峰值预测模型 |
7.2.1 线性回归模型 |
7.2.2 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 |
7.3 煤炭峰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7.3.1 煤炭资源储量因素 |
7.3.2 相关政策因素 |
7.4 本章小结 |
8. 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 |
8.1 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 |
8.1.1 利用国际煤炭资源调节国内煤炭供求的可能性 |
8.1.2 加强国际煤炭市场调控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
8.2 对国内煤炭产需总量的调控 |
8.2.1 从消费端对煤炭需求实行总量控制 |
8.2.2 从供给端对煤炭产量实行总量控制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5)国际原油价格系统结构性突变识别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相关研究评述 |
3 油价系统模型变量筛选及经验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
3. 1 变量筛选 |
3. 2 模型建立 |
3. 3 脉冲响应分析 |
3. 4 方差分解 |
4 基于MSBVAR模型的原油价格系统结构突变点分析 |
5 结论 |
(6)中国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相依性、风险溢出与资产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中外原油市场发展历程、主要油种及价格变化趋势 |
2.1 中外原油市场发展历程 |
2.2 主要原油品种 |
2.3 原油价格走势与相依性的经验事实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外原油价格相依关系的理论机制分析 |
3.1 原油价格相依关系的定价机制 |
3.2 原油价格相依关系的金融化机制 |
3.3 原油价格相依关系的汇率机制 |
3.4 理论机制的实证模型 |
3.5 理论机制的实证检验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外原油市场价格相依性测算 |
4.1 边缘分布模型 |
4.2 边缘分布模型的参数估计 |
4.3 相依性模型-Copula |
4.4 原油市场价格相依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相依性的中外原油市场风险溢出效应测算 |
5.1 收益率与波动率的溢出测算 |
5.2 基于ΔCoVaR的尾部风险溢出测算 |
5.3 溢出效应测算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相依性的中外原油资产组合研究 |
6.1 均值-方差组合研究 |
6.2 风险预算组合研究 |
6.3 原油资产组合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 SV-MIDAS估计程序 |
(7)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对中国A股市场的影响——基于变系数分位数模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变系数分位数模型 |
2.2 SVAR模型 |
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式 |
3.2 极端市场行情的定义 |
3.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1 原油价格冲击 |
4.2 普通分位数模型的实证结果 |
4.3 变系数分位数模型的实证结果 |
5 结论 |
(8)国际油价变动对中国行业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可能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际油价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 |
第二节 国际油价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
一、国际油价变动对整体股票市场的研究 |
二、国际油价变动对股票市场的非对称性研究 |
三、国际油价变动对股票市场行业层面的研究 |
第三节 已有研究评价 |
第三章 国际油价变动对行业股票市场的传导路径分析 |
第一节 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 |
一、供给 |
二、需求 |
三、存货 |
四、金融市场 |
第二节 国际油价变动对股票市场的传导路径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际油价变动对行业股票市场的长期冲击效应分析 |
第一节 计量模型 |
一、EG协整检验 |
二、HJ变结构协整检验 |
第二节 数据选取及说明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协整检验 |
二、长期冲击效应分析 |
第四节 国际油价变动的成本冲击效应检验和分析 |
一、协整检验 |
二、成本冲击效应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油价变动对行业股票市场的短期冲击效应分析 |
第一节 计量模型 |
一、波动率的测度和分解 |
二、DY溢出指数 |
三、改进的SAM非对称溢出指数 |
第二节 数据选取及说明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静态分析 |
二、动态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国际原油市场的时变异质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油价波动的时变反馈溢出研究 |
1.2.2 油价与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研究 |
1.2.3 油价与汇率市场溢出效应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油价与股市溢出理论分析 |
2.1.1 股票价值驱动传导路径分析 |
2.1.2 货币政策因素传导路径分析 |
2.1.3 经济产出因素传导路径分析 |
2.1.4 财政政策因素传导路径分析 |
2.1.5 不确定性因素传导途径分析 |
2.1.6 基于总供给-总需求理论分析 |
2.2 油价与汇率溢出理论分析 |
2.2.1 原油价格对汇率的溢出机理分析 |
2.2.2 汇率对原油价格的溢出机理分析 |
2.2.3 驱动油价和汇率的共同因素 |
第3章 油价波动估计及其时变波动反馈溢出效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模型构建 |
3.2.1 GARCH类和SV类模型 |
3.2.2 结构突变检验模型 |
3.2.3 时变参数SVM模型 |
3.3 数据说明 |
3.4 实证结果和讨论 |
3.4.1 油价波动估计模型比较分析 |
3.4.2 油价结构突变点检验 |
3.4.3 油价波动的时变反馈效应 |
3.5 小结 |
第4章 油价波动对股票收益的双向异质性溢出研究 |
4.1 引言 |
4.2 数据说明 |
4.3 模型构建 |
4.4 实证结果和讨论 |
4.4.1 油价波动对股市收益的异质性溢出 |
4.4.2 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比较分析 |
4.5 稳健性分析 |
4.5.1 基于不同油价波动度量的检验 |
4.5.2 基于不同样本期检验 |
4.6 小结 |
第5章 结构性油价冲击对股市投资者情绪的非线性溢出研究 |
5.1 引言 |
5.2 数据说明 |
5.3 模型构建 |
5.3.1 标准SVAR模型 |
5.3.2 扩展SVAR模型 |
5.4 实证结果和讨论 |
5.4.1 标准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 |
5.4.2 扩展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 |
5.4.3 稳健性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不同信贷条件下油价冲击对股市的非线性溢出研究 |
6.1 引言 |
6.2 模型构建 |
6.3 数据说明 |
6.4 实证结果和讨论 |
6.4.1 线性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 |
6.4.2 STVAR模型阈值估计与检验 |
6.5 非线性脉冲响应 |
6.5.1 油价冲击对标准普尔500 指数的溢出 |
6.5.2 油价冲击对行业股票收益的溢出 |
6.6 稳健性分析 |
6.6.1 不同的信贷条件度量 |
6.6.2 不同的原油价格度量 |
6.6.3 不同的模型识别设置 |
6.7 小结 |
第7章 油价冲击对汇率的时频异质性溢出研究 |
7.1 引言 |
7.2 数据说明 |
7.3 模型构建 |
7.3.1 频域格兰杰因果检验 |
7.3.2 分位数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 |
7.4 实证结果和讨论 |
7.4.1 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 |
7.4.2 基于BDS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
7.4.3 频域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
7.4.4 分位数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
7.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 |
附录C 第4章检验结果 |
(10)大宗商品价格影响与货币政策权衡——基于石油的金融属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流动性、总需求影响石油价格的理论分析 |
(一)石油的商品属性决定了石油价格受总需求的影响 |
(二)石油的金融属性决定了石油价格受货币政策的影响 |
四、SVAR模型构建与识别设定 |
(一)SVAR模型构建 |
(二)基于传导机制的识别约束设定 |
五、实证分析 |
(一)数据说明与处理 |
(二)模型估计与检验 |
(三)结构性冲击分解 |
(四)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
1. 结构性冲击的脉冲响应。 |
2. 方差分解。 |
(五)稳健性分析 |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
四、世界原油估计产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及其效应研究[D]. 吴海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D]. 刘振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3]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概述及2016年展望[J]. 钱兴坤,姜学峰. 国际石油经济, 2016(01)
- [4]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 郑欢.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5]国际原油价格系统结构性突变识别与分析[J]. 柴建,张钟毓,付举磊,郭菊娥,汪寿阳. 管理科学, 2014(02)
- [6]中国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相依性、风险溢出与资产组合研究[D]. 吕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对中国A股市场的影响——基于变系数分位数模型的实证研究[J]. 方胜,卢新生. 系统工程, 2018(04)
- [8]国际油价变动对中国行业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D]. 李文奇.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9]国际原油市场的时变异质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D]. 姜勇. 湖南大学, 2019(07)
- [10]大宗商品价格影响与货币政策权衡——基于石油的金融属性视角[J]. 张程,范立夫. 金融研究,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