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早二叠世茅口期的有孔虫动物群(论文文献综述)
张以春,张予杰,袁东勋,徐海鹏,乔枫[1](2019)在《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文中指出西藏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是争议性较大的科学问题。班公湖-怒江洋两侧的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层序的对比可以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时间。从地层层序上来看,拉萨地块在晚古生代大冰期结束之后是一由碎屑岩到碳酸盐转变的稳定地层序列;而南羌塘地块从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东西向存在较大的相变,西部下二叠统吞龙共巴组之上存在间断面,不整合于上二叠统吉普日阿群之下;而东部下二叠统到中二叠统都是玄武岩和灰岩组成的鲁谷组。古生物地理上,南羌塘地块晚二叠世含有典型暖水的类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与拉萨地块形成显着差别;南羌塘地块中二叠世主要的Eopolydiexodina类动物群也与拉萨地块的Nankinella-Chusenella类动物群产生明显差异;再者,南羌塘地块早二叠世晚期的类、珊瑚类和腕足类都呈现明显暖水的特征,但这些动物群在拉萨至今未有报道。综合南羌塘和拉萨地块地层层序、古生物地理特征上的差异,班公湖-怒江洋至少从中二叠世(~269Ma)就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班公湖-怒江洋在中二叠世以前和冰期结束之后的时间段内打开。
聂泽同,宋志敏[2](1985)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早二叠世茅口期的有孔虫动物群》文中提出一、前言西藏阿里地区二叠纪有孔虫的研究始于挽近时期,1982年王克良记述了日土县民工茶卡北岸早二叠世非■有孔虫4属2种,1亲近种,一未定种。重要的是记述了茅口期 Hemi— gordius(Hemigordiopsis)biconcavus(Wang),1980年地质矿产部高原地调大队4分队
聂泽同,宋志敏[3](1983)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早二叠世茅口期的有孔虫动物群》文中认为一、前言西藏阿里地区二叠纪有孔虫的研究始于挽近时期,1982年王克良记述了日土县民工茶卡北岸早二叠世非■有孔虫4属2种,1亲近种,一未定种。重要的是记述了茅口期 Hemi— gordius(Hemigordiopsis)biconcavus(Wang),1980年地质矿产部高原地调大队4分队
纪占胜[4](2006)在《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研究了西藏及滇西地区石炭纪一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的时空演化规律、讨论了成因及其地质学意义,最终对羌塘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的区域和层系提出了建议。在地层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拉萨地区旁多群的地层序列、厘定了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岩石地层序列、在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发现了三叠系的碳酸盐岩地层剖面,新建了三叠系江让组、指出敌布错组和坚扎弄组的地层时代不是晚二叠世,而是晚三叠世一早中侏罗世。在青藏高原和滇西地区,共考察10余条剖面,通过系统分析,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了石炭系一三叠系的地层格架。在古生物学方面,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晚石炭世一晚三叠世的牙形石序列。发现了晚石炭世的Neognathodus动物群、中二叠世Vjalovognathus动物群和Rabeignathus动物群、中二叠世中后期的Mesogondolella动物群、晚二叠世长兴阶的Clarkina动物群,在阿里狮泉河地区的左左剖面的左左组中上部发现了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化石。此外,在措勤敌布错的江让组中识别出了早三叠世一晚三叠世的多个牙形石带。在微古植物学上,在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永珠组下部发现了混生孢子组合、在敌布错组和坚扎弄组中发现了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的孢粉组合。系统采集了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腕足类化石,首次建立了腕足类和牙形石化石带的对比关系。发现了牙形石和腕足类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地层划分的意见分歧,指出现在的冈瓦纳相和特提斯相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地层划分的主导门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并在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存在矛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冰海相杂砾岩、含砾板岩的特点、成因、大地构造背景和时空演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珊瑚、腕足类和牙形石类在形态、结构和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分析,总结出早石炭世一中二叠世生物群性质暖一冷暖混生一冷一冷暖混生一暖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沉积特征、沉积相的分析得出了相同的规律。在沉积和古生物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石炭一二叠纪冰期和冈瓦纳大陆冰川、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谷系、生物群性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冈瓦纳一特提斯过渡相区是在早石炭世末期冈瓦纳大陆北缘形成的裂谷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为大陆边缘裂谷,在中二叠世时期裂谷作用增强,发展成陆表浅海,一直持续到晚二叠世末期,而羌南和羌北在晚二叠世末期已经拼合到劳亚大陆,三叠纪早中期,又一次大规模伸展,三叠纪末期受喜马拉雅块体的俯冲碰撞,冈底斯以北隆升成陆地。构建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构造演化模型。在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分布规律的研究基础上,指出羌南和羌北地区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时期,隶属于冈瓦纳大陆的北缘,经过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的冈底斯以南地区的裂谷作用的加强和强烈的伸展运动,在晚二叠世末期已经拼贴在劳亚大陆的南缘,在三叠纪时期羌南和冈底斯以南地区又一次强烈的伸展,在雅鲁藏布江一带形成具有洋盆性质的深水盆地,在班公湖一怒江断裂带在附近拉伸出大陆边缘的裂谷,晚三叠世末期,雅鲁藏布江一线俯冲碰撞,冈底斯及以北地区强烈隆升,形成陆地。通过三叠纪时期的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序列,分析出三叠纪在冈底斯北缘、羌南地区形成了有利的生储盖的岩相配置,通过盆地热演化史和牙形石有机变质成熟度的分析,指出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北缘和羌南的三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聂泽同,宋志敏[5](1990)在《试论西藏二叠纪(竹蜓)类及非(竹蜓)有孔虫的生物地理区系与古地理及古构造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西藏二叠系(竹蜓)类及非(竹蜓)有孔虫的研究认为,早二叠世早期(竹蜓)类以冷温型的Monodiexodina动物群为主,属冈瓦纳—特提斯生物区,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太陆及扬子地块的分界分别为昆仑山南坡断裂和金沙江断裂。早二叠世晚期(竹蜓)类Neoschwagerina-Polydiexodina动物群仍限于冈瓦纳北缘区,其生物区系以及扬子地块的分界与早二叠世早期相同,而冈瓦纳大陆北缘西部首先与欧亚大陆塔里木等地块接近,该动物群才越过了昆仑山北坡。晚二叠世晚期(竹蜓)类以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为主,与扬子地块相似属华夏—特提斯生物区,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的界线转为班公湖—怒江断裂,而冈底斯带与喜马拉雅带至今未见Palaeofusulina,该二带仍属冈瓦纳—特提斯生物区。
王忠宝,高金汉,王根厚[6](2017)在《西藏尼玛县荣玛乡二叠系龙格组小有孔虫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西藏尼玛县荣玛乡依布茶卡东、南及牛山剖面的龙格组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在龙格组碳酸盐岩内发育丰富多样的小有孔虫化石计有16属45种,据其纵向分布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小有孔虫组合:Pachyphloia-Nodosaria-Geinitzina组合和Hemigordiopsis组合。小有孔虫化石的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对牛山剖面龙格组的归属争议,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期层位的小有孔虫对比,将龙格组的时代重新修订为中二叠世栖霞晚期—茅口期,并且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南羌塘盆地中二叠世生物地层序列。
张以春[7](2005)在《西藏申扎地区二叠纪地层及(?)类动物群》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新发现的申扎县木纠错一带的二叠系。岩石地层上划分为拉嘎组(C2-P1l)、昂杰组(P2a)、下拉组(P2x)和木纠错组(P3m)。拉嘎组为一套粗碎屑岩夹砾岩组合,时代为晚石炭-早二叠世;昂杰组为一套细碎屑岩夹灰岩组合,时代为栖霞早期(Kungurian);下拉组为一套灰岩组合,时代为栖霞晚期-茅口期(Roadian-Capitanian);木纠错组为一套白云岩组合,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另描述了采自下拉组中的(竹蜓)类化石8 属23 种,2 变种,6 个相似种,2 未定种。其中3 新种Staffella xizangica sp.nov., Schwagerina xizangica sp.nov., Mufushanella nankinellaeformis sp.nov. Cheng, Zhang et Wu. 新建Nankinella hunanensis-Schwagerina xainzaensis-Chusenella schwagerinaeformis 组合带。(竹蜓)类有以下特征:①高丰度,低分异度;②与林周地区的(竹蜓)类属同时异相;③(竹蜓)类出现呈突发式,低层位不含(竹蜓)。(竹蜓)类首现层位在西藏由北向南呈“超覆式”前进。综合珊瑚、(竹蜓)和腕足的冷暖习性,认为栖霞期晚期存在一次降温事件,并推断申扎地块于早二叠世脱离冈瓦纳往北漂移。
王忠宝[8](2016)在《西藏尼玛县荣玛乡龙格组有孔虫生物地层及沉积环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依托西藏1:5万荣玛地区4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石薄片分析及化石鉴定,系统研究了西藏尼玛县荣玛乡龙格组有孔虫生物地层与沉积相带分布,并讨论了小有孔虫属种类型、个体特征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论文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研究区内龙格组化石样品,经统计鉴定首次发现有孔虫15属45种,包括Pachyphloia(厚壁虫属),Geinititzina(涅茨虫属),Langella(朗格虫属),Nodosaria(节房虫属),Endothyra(内卷虫属),Glomospira(球旋虫属),Globivalvulina(球瓣虫属),Tuberitina(瘤虫属),Neotuberitina(新瘤虫属),Pseudoglandulina(假橡果虫属),Tetrataxis(四排虫属),Ammodisccus(砂盘虫属),Eotuberitina(始瘤虫属),Frondina(叶状虫属),Hemigordiopsis(类半金线虫属)。根据小有孔虫动物群属种分布位置和数量变化,并结合前人的工作思路,自下而上划分了两个小有孔虫组合:下部的Pachyphloia-Nodosaria-Geinitzina组合,时代为中二叠世栖霞期晚期;上部的Hemigordiopsis组合,时代为中二叠世茅口期早期。故判定西藏尼玛县荣玛乡龙格组时代为中二叠世栖霞期晚期-茅口期早期。2、在碳酸盐岩中识别出11种主要的岩石类型:灰泥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生物碎屑颗粒灰岩、内碎屑粒泥灰岩、内碎屑颗粒灰岩、鲕粒粒泥灰岩、鲕粒颗粒灰岩、生物礁灰岩、细晶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根据岩石特征和组合类型可分为五个沉积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台地边缘前斜坡相,它们共同构成了龙格组2个有序的海侵-海退旋回,并在整体上呈现出海退的相序结构。3、研究发现多数有孔虫属种对沉积环境变化的反应十分灵敏,不同沉积环境中有孔虫属种类型存在较大差异,并取得以下认识:(1)影响小有孔虫适应环境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壳体形态、壳体大小、壳壁厚度以及房室内部结构。(2)Hemigordiopsis,Langella,Nodosaria适应环境的能力最强,其中Hemigordiopsis仅见于台地边缘浅滩相,Langella,Nodosaria在台地边缘浅滩相、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生物礁均较为发育。Pachyphloia,Geinititzina,Endot-hyra,Glomospira,Globivalvulina,Tetrataxis,Tuberitina,Neotuberitina,Pseudoglandulina,Eotuberitina,Frondina等仅在较为安静的开阔台地繁衍发育。(3)开阔台地相最为适宜有孔虫的发育,台地边缘浅滩相和台地边缘生物礁相仅见少量有孔虫属种,局限台地相内未见有孔虫。
牛志军,吴俊[9](2015)在《青海南部二叠纪■类生物古地理区系》文中研究指明冈瓦纳与欧亚大陆间的昌都地块构造属性存在争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生物古地理区系判别.青海南部二叠纪类化石群的研究表明昌都地块该生物群一直表现为暖水的特提斯型,与华南地区始终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其生物古地理归属应为特提斯大区华夏-特提斯区华南亚区.昌都地块南界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在早二叠世为划分青藏高原暖水型特提斯区的南界,不仅是华南亚区与藏北冷暖混合亚区的分界线,也是特提斯大区与冈瓦纳大区的分界线.中二叠世以后该带不再构成大区界线,但在确定次一级分区界线上仍是一个很好的划分标志;北界金沙江缝合带二叠纪两侧生物群表现出一致性,未形成浅海底栖生物自由迁移的障碍,不具有生物古地理分区意义.
张予杰,张以春,王冬兵,苟正彬[10](2021)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前寒武系及古生界岩石地层组成和时代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对青藏高原中南部北羌塘、南羌塘、冈底斯、仲巴、喜马拉雅和昌都6个地区前寒武系及古生界岩石地层的组成和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117个群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组合和时代特征,梳理地层划分对比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通过调查认为,前人划定的前寒武纪基底大多不再具有典型的变质或结晶基底特征,北羌塘可能具有相对稳定的基底,下古生界包括部分奥陶系和志留系,上古生界不整合在下古生界之上,发育早泥盆世晚期地层及中—上泥盆统、上石炭统和二叠系。南羌塘地区基底性质不明,下古生界以"残块"形式出露在玛依岗日一带,上古生界在南羌塘地区西部和东部一带表现样式不同,在西部日土一带具稳定沉积特点,东部双湖一带为"基质+块体"的俯冲增生杂岩。冈底斯地区,拉萨地块(中部)和聂荣微地体具前寒武纪基底,新元古代末—寒武纪发育一套"双峰式"火山岩,奥陶系可能不整合在前奥陶系之上,奥陶纪—二叠纪均为海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仲巴微地体自下而上可由上震旦系—寒武系片岩构造层、奥陶系—泥盆系变质碳酸盐岩构造层、石炭系—二叠系构造层组成。喜马拉雅地区具有较稳定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中奥陶世—晚二叠世均沉积一套海相地层。昌都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系基底,下古生界仅零星出露下奥陶统和志留系,上古生界除乐平统与瓜德鲁普统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外,其余均为较连续的海相沉积地层。
二、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早二叠世茅口期的有孔虫动物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早二叠世茅口期的有孔虫动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1)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1 南羌塘地块的二叠纪地层及动物群 |
2 拉萨地块的二叠纪地层及动物群 |
3 南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二叠纪地层和动物群对比 |
3.1 晚二叠世 |
3.2 中二叠世 |
3.3 早二叠世 |
4 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 |
5 结论 |
(4)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三、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一节 西藏石炭-二叠系的研究历史 |
第二节 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古生物地层区系划分 |
第三节 西藏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地层和古生物特色 |
第四节 冈瓦纳-特提斯过渡相区的石炭-二叠系研究意义 |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 |
第六节 主要研究剖面和工作重点介绍 |
第二章 拉萨地区旁多群形成环境与时代的研究 |
第一节 拉萨地区石炭-二叠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二节 旁多群地层层序的完善 |
第三节 旁多群的沉积构造、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解释 |
第四节 坠石在旁多群中的发现及意义 |
第五节 生物地层和地层年代 |
第六节 旁多群的划分和对比 |
第三章 申扎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研究及其意义 |
第一节 申扎地区石炭-二叠系的地层划分 |
第二节 沉积特征和环境解释 |
第三节 古生物及地层时代的研究现状及争论焦点 |
第四节 永珠组下部的混生微古植物群 |
第五节 腕足类和牙形石时代意见的分歧 |
第六节 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研究意义 |
第七节 扎杠-木纠错剖面中上二叠统的地层和古生物研究 |
第四章 夏岗江混生植物群及其地层时代新解 |
第一节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二节 坚扎弄组和敌布错组的孢粉学研究 |
第三节 敌布错组下伏地层中三叠纪牙形石的发现 |
第五章 狮泉河地区中、上二叠统牙形石的发现 |
第一节 羊尾山剖面那子夺波组顶部的牙形石动物群 |
第二节 左左地区羊尾山组和左左组的牙形石动物群 |
第六章 羌南-保山地层区石炭-二叠系的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羌南地层小区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序列 |
第三节 保山地层小区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序列 |
第四节 Rabeignathus 牙形石动物群发现的意义 |
第五节 丁家寨组时代下限的新认识 |
第七章 石炭-二叠纪古生物群和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规律、成因及其意义的探讨 |
第一节 古生物群时空演化规律 |
第二节 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规律 |
第三节 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的成因 |
第四节 地层古生物学和构造学意义 |
第八章 青藏高原三叠系时空格架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
第一节 西藏三叠系研究的新进展 |
第二节 夏岗江植物群时代修订和江让组发现的意义 |
第三节 三叠系的时空格架及其演化过程 |
第四节 西藏三叠系研究的地质意义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实测剖面描述 |
图版说明 |
图版 |
(5)试论西藏二叠纪(竹蜓)类及非(竹蜓)有孔虫的生物地理区系与古地理及古构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西藏二叠纪类和非有孔虫的分布特征 |
1.1喜马拉雅构造带 |
1.2冈底斯带 |
1.3 喀喇昆仑一唐古拉构造带 |
1.4扬子地块 |
2筵类及非筵有孔虫的生物分区与古地理及古构造的关系 |
(6)西藏尼玛县荣玛乡二叠系龙格组小有孔虫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剖面及地层概况 |
3 小有孔虫组合划分与对比 |
3.1 Pachyphloia-Nodosaria-Geinitzina组合 |
3.2 Hemigordiopsis组合 |
4 时代讨论 |
5 结论 |
(7)西藏申扎地区二叠纪地层及(?)类动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绪言 |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
1.2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
1.2.1 地层 |
1.2.1.1 前震旦系 |
1.2.1.2 古生界 |
1.2.1.3 中生界 |
1.2.1.4 新生界 |
1.2.2 岩浆岩 |
1.2.3 研究区区域构造 |
第二章:二叠纪地层 |
2.1 申扎地区二叠纪地层研究简史 |
2.2 二叠纪地层层序 |
2.3 岩石地层划分 |
2.4 地层时代讨论 |
2.5 二叠纪地层与邻区的对比 |
2.5.1 下二叠统 |
2.5.2 中二叠统 |
2.5.3 上二叠统 |
第三章:二叠纪(竹蜓)类动物群 |
3.1 申扎地区二叠纪(竹蜓)类研究简史 |
3.2 (竹蜓)类动物群时代讨论 |
3.3 (竹蜓)类生物地层划分 |
3.4 (竹蜓)类动物群特征 |
第四章:二叠纪古地理初析 |
第五章: (竹蜓)类系统描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图版说明 |
(8)西藏尼玛县荣玛乡龙格组有孔虫生物地层及沉积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简介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2.3 岩浆岩 |
2.4 变质岩 |
2.4.1 区域变质岩 |
2.4.2 动力变质岩 |
2.5 区域构造特征 |
2.5.1 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
2.5.2 总体变形特征及变形序列 |
第3章 岩石地层 |
3.1 实测剖面描述 |
3.2 岩性组合特征及区域变化 |
第4章 有孔虫生物地层 |
4.1 有孔虫组合划分与时代 |
4.1.1 Pachyphloia-Nodosaria-Geinitzina组合 |
4.1.2 Hemigordiopsis组合 |
第5章 研究区有孔虫与沉积环境探讨 |
5.1 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相划分 |
5.2 有孔虫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 |
第6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版说明 |
(9)青海南部二叠纪■类生物古地理区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简述 |
2 早二叠世(乌拉尔世) |
3 中二叠世(瓜德鲁普世) |
4 晚二叠世(乐平世) |
5 讨论与结论 |
(10)青藏高原中南部前寒武系及古生界岩石地层组成和时代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前寒武系 |
1.1 羌塘—昌都地区 |
1.2 冈底斯地区 |
1.2.1 聂荣岩群 |
1.2.2 念青唐古拉岩群和林芝岩群 |
1.2.3 松多岩群 |
1.2.4 德玛拉岩群 |
1.3 喜马拉雅地区 |
1.3.1 南迦巴瓦岩群 |
1.3.2 聂拉木岩群 |
1.3.3 拉轨岗日群 |
2 下古生界 |
2.1 北羌塘地区 |
2.2 南羌塘地区 |
2.3 冈底斯地区 |
2.3.1 扎欠群、波密群 |
2.3.2 他多组、扎扛组 |
2.3.3 拉塞组、雄梅组、知洼作古组、刚木桑组 |
2.3.4 桑曲组、拉久弄巴组 |
2.3.5 申扎组、德悟卡下组、扎弄俄玛组、东卡组 |
2.4 仲巴地区 |
2.5 喜马拉雅地区 |
2.5.1 肉切村(岩)群 |
2.5.2 甲村群、红山头组 |
2.5.3 石器坡组、普鲁组 |
2.6 昌都地区 |
2.6.1 酉西岩群 |
2.6.2 青泥洞组、恰拉卡组、察共组 |
3 上古生界 |
3.1 北羌塘地区 |
3.1.1 拉竹龙组、平沙沟组 |
3.1.2 日湾茶卡组、月牙湖组、瓦垄山组 |
3.1.3 冈玛错组、长蛇湖组、红山湖组 |
3.1.4 雪源河组、热觉茶卡组 |
3.2 南羌塘地区 |
3.2.1 长蛇山组 |
3.2.2 擦蒙组、展金组、曲地组、吞龙共巴组 |
3.2.3 龙格组 |
3.2.4 鲁谷组 |
3.2.5 吉普日阿群 |
3.3 冈底斯地区 |
3.3.1 达尔东组、查果罗玛组 |
3.3.2 松宗群、龙果扎普组、布玉组、贡布山组 |
3.3.3 永珠组 |
3.3.4 旁多群 |
3.3.5 拉嘎组 |
3.3.6 乌鲁龙组 |
3.3.7 昂杰组 |
3.3.8 下拉组、洛巴堆组 |
3.3.9 木纠错组 |
3.3.10 蒙拉组和列龙沟组 |
3.4 仲巴地区 |
3.4.1 先钦组、曲门夏拉组、马攸木群、纳登尔组 |
3.4.2 哲弄组、滚江浦组、普次丁组与康拓组、拉沙组 |
3.4.3 岗珠淌组、仲巴组和卡扎勒组 |
3.4.4 西兰塔组和姜叶玛组 |
3.5 喜马拉雅地区 |
3.5.1 凉泉组和波曲组 |
3.5.2 亚里组和纳兴组 |
3.5.3 基龙组 |
3.5.4 曲布组、曲布日嘎组和色龙群 |
3.5.5 雇孜组、破林浦组、比聋组、康马组、白定浦组和江浦组 |
3.6 昌都地区 |
3.6.1 嘉玉桥岩群 |
3.6.2 海通组、丁宗隆组和卓戈洞组 |
3.6.3 乌青纳组、马查拉组和骛曲组 |
3.6.4 里查组、莽错组和交嘎组 |
3.6.5 妥坝组、卡香达组和夏牙村组 |
4 讨 论 |
4.1 北羌塘地块与甜水海地块、昌都地块的地层划分对比问题 |
4.2 南羌塘“地块”古生代地层沉积相带对比等问题 |
4.3 冈底斯、喜马拉雅地区古生代地层对比等问题 |
5 结 论 |
四、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早二叠世茅口期的有孔虫动物群(论文参考文献)
- [1]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J]. 张以春,张予杰,袁东勋,徐海鹏,乔枫. 岩石学报, 2019(10)
- [2]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早二叠世茅口期的有孔虫动物群[J]. 聂泽同,宋志敏.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2)
- [3]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早二叠世茅口期的有孔虫动物群[A]. 聂泽同,宋志敏.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7)——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二), 1983
- [4]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D]. 纪占胜.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6(01)
- [5]试论西藏二叠纪(竹蜓)类及非(竹蜓)有孔虫的生物地理区系与古地理及古构造的关系[J]. 聂泽同,宋志敏. 地球科学, 1990(03)
- [6]西藏尼玛县荣玛乡二叠系龙格组小有孔虫及地质意义[J]. 王忠宝,高金汉,王根厚. 地层学杂志, 2017(04)
- [7]西藏申扎地区二叠纪地层及(?)类动物群[D]. 张以春. 吉林大学, 2005(06)
- [8]西藏尼玛县荣玛乡龙格组有孔虫生物地层及沉积环境[D]. 王忠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9]青海南部二叠纪■类生物古地理区系[J]. 牛志军,吴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02)
- [10]青藏高原中南部前寒武系及古生界岩石地层组成和时代特征[J]. 张予杰,张以春,王冬兵,苟正彬. 地质通报,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