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素合成工艺改进

补骨脂素合成工艺改进

一、合成补骨脂素的工艺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锡元[1](2007)在《酪氨酸酶抑制剂和激活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酪氨酸酶激活剂补骨脂素及其复配物对酪氨酸酶的协同激活性能,以及酪氨酸酶抑制剂芒柄花苷的合成、优化及其对酪氨酸酶抑制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测试。酪氨酸酶是产生黑色素的主要限速酶,通过激活或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可促进毛发和皮肤黑素的生成或抑制,达到乌发或皮肤增白的目的。在化妆品原料的研究过程中,酪氨酸酶作为性能测试试剂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药补骨脂细粉经75 %的乙醇提取得到补骨脂素,其HPLC纯度为99 %。将补骨脂素配制成不同的浓度,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进行酪氨酸酶激活性能的检测,当浓度为0.03 mg/mL时,最高激活率为44.9 %。选择对酪氨酸酶都有一定激活作用的不同添加助剂Cu2+、Fe2+、Mn2+、Zn2+和半胱氨酸、咖啡因、人参皂苷等与补骨脂素复配,结果显示Cu2+、Mn2+、Zn2+和半胱氨酸与补骨脂素都有不同程度协同激活效应。采用单因素法将Cu2+、Mn2+、Zn2+和半胱氨酸同时与补骨脂素复配,测定其对酪氨酸酶的激活率,当Cu2+浓度为0.1 mg/mL、Mn2+浓度为0.05 mg/mL、Zn2+浓度为0.1 mg/mL、半胱氨酸浓度为0.05 mg/mL,加入量均为0.3 mL时,对酪氨酸酶激活率最高为104.3 %。因此,补骨脂素及其复配物可以作为促进黑色素生成的物质在化妆品或药物中使用。采用脱氧安息香路线两步法合成芒柄花素,以芒柄花素和四乙酰溴代葡萄糖为原料,采用固-液和液-液两种不同的相转移催化合成芒柄花苷。通过对比产率等因素,最终确定采用液-液相转移催化体系。并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收率可达64.8 %。分离得到的中间体四乙酰芒柄花苷及产物芒柄花苷的HPLC纯度分别为98.27 %和98.36 %。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芒柄花苷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性能。结果表明:0.05 mg/mL时,芒柄花苷对酪氨酸酶最大抑制率为51.7 %。同时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芒柄花苷对超氧自由基的抑制率。结果表明:在1 mg/mL时,芒柄花苷对超氧自由基的最大抑制率为45.2 %。因此芒柄花苷可以作为美白剂和抗衰老成分在化妆品中使用。

支欢欢[2](2014)在《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荧光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根据香豆素类化合物在苯环和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与位置等结构特点,分类研究比较了40多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考察了环境因素(pH、溶剂极性、有序介质、共存离子、放置和光照时间等)对荧光波长和强度的影响,总结了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之间的经验规律。提出了中成药复方胆通胶囊中羟甲香豆素的荧光分析方法,并研究了中药材羌活、宽叶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荧光分析方法和三维荧光-化学计量学方法。论文包括以下5部分。1.研究了2种苯环和酯环上均无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包括香豆素(苯并吡喃酮)和二氢香豆素。香豆素稀溶液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荧光,其碱性溶液在紫外光照射时可产生香豆素二聚体的荧光,β-环糊精(β-CD)可使荧光稳定,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λex/λem=360/495nm,荧光量子产率Y=0.09。二氢香豆素的λex/λem=272/300nm,呈现取代苯的波长特征,Y=0.023。二者的光谱差异说明,苯环和酯环上的取代基以及酯环上的酯键、羰基和3、4位双键对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都有重要影响。2.研究了8种仅酯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包括香豆素-3-羧酸、香豆素-3-羧酸乙酯、3-乙酰基香豆素、3-丁酰基香豆素、4-羟基香豆素、4-甲氧基香豆素、华法林钠和双香豆素。此类香豆素的荧光较弱或没有荧光。香豆素-3-羧酸仅在pH2.0左右有荧光,λex/λem=295/418nm,Y=0.010;香豆素-3-羧酸乙酯在pH1.97.9有荧光,λex/λem=292/418nm,Y=0.009。4-羟基香豆素水溶液在pH5.313.5范围内有荧光,λex/λem=285/366nm,Y=0.013;4-甲氧基香豆素在pH1.2012.05范围内有极弱荧光;华法林钠水溶液在pH6.213.3范围内有荧光,λex/λem=306/385nm,Y=0.020。3-乙酰基香豆素、3-丁酰基香豆素和双香豆素无荧光。3.研究了8种仅苯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包括6-甲基香豆素、7-甲基香豆素、紫花前胡苷、花椒毒素、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7-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和7-羟基-8-乙酰基香豆素。综合比较了这些香豆素和本实验室曾研究过的10多种此类香豆素的荧光性质,得到如下经验规律:(1)苯环上弱给电子取代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自身荧光很弱,例如6-甲基香豆素和7-甲基香豆素的中性稀溶液基本没有荧光,但是,在pH大于12.20时,出现二聚体荧光,λex/λem分别为379/508nm和355/490nm,Y分别为0.090和0.17。(2)不饱和呋喃香豆素荧光较弱,饱和呋喃和吡喃香豆素荧光较强,且线型比角型香豆素的荧光强。例如补骨脂素为不饱和线型呋喃香豆素,Y=0.029;异补骨脂素为不饱和角型呋喃香豆素,Y=0.015;白花前胡甲素饱和角型吡喃香豆素,Y=0.11;紫花前胡苷为饱和线性呋喃香豆素,Y=0.81。(3)7-OH邻位有-OH或吸电子基团导致荧光减弱,7-OCH3邻位有-OH则导致荧光猝灭。(4)酯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开环导致荧光猝灭。4研究了9种苯环和酯环均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包括6-甲氧基-4-甲基香豆素、6-羟基-4-甲基香豆素、7-羟基-4-甲基香豆素、7-羟基-4-甲氧基甲基香豆素、7-乙酰氧基-4-甲基香豆素、7-甲氧基-4-甲基香豆素、7-乙氧基-4-甲基香豆素、7-甲氧基香豆素-3-羧酸和4-甲基-7-氧香豆素-β-D-吡喃半乳糖苷。通过综合比较此类香豆素的荧光性质,得到如下经验规律:(1)酯环上取代基为4-CH3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取决于苯环的取代基。(2)苯环或酯环上多个取代基时-OH或-COOH(吸电子或给电子能力更强的取代基)对荧光性质起决定性作用。(3)当6位取代基为甲氧基而且其他位置没有-OH时,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图谱中呈现3个激发峰。(4)荧光激发波长与整个分子的共轭体系有关,但发射荧光的基团为酯环。5.研究了中成药复方胆通胶囊中羟甲香豆素的溶液荧光分析方法,测定结果与药品标示量一致。研究了中药羌活与宽叶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溶液荧光分析方法,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测定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定宽叶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含量基本一致,分别为2.94%和3.00%;而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测定结果有一定差别,分别为0.208%和0.187%,原因是羌活中的共存荧光成分对紫花前胡苷的测定有干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探讨建立了用三维荧光-化学计量学方法测定中药羌活和宽叶羌活中紫花前胡苷含量的新方法,得到满意结果,证明三维荧光-化学计量学方法是解决复杂中药样品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郭晏华[3](2007)在《补骨脂炮制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药补骨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炮制过程中化学、药效的变化,对其炮制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TLCS和HPLC两种方法对补骨脂炮制前后的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进行了测定。并对炮制品之间在含量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采用TLCS方法测定补骨脂生品与炮制品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时:盐炙和雷公炮制品在补骨脂素含量上无显着差异(P>0.05);生品与清炒品在异补骨脂素含量上无显着差异(P>0.05),其他的生品与炮制品之间在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上均有差异(P<0.05)。采用HPLC方法测定补骨脂生品与炮制品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时:盐炙和雷公炮制品在补骨脂素含量上无显着差异(P>0.05);生品与雷公品、清炒品以及盐炙和雷公炮制品在异补骨脂素含量上无显着差异(P>0.05)。首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补骨脂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相对保留时间与相对保留面积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比较确定了提高补骨脂中香豆素类成分含量的炮制方法。在相同的相对保留时间里,雷公制品的相对峰面积最大,且高于生品;与生品相比,盐炙品在相对保留时间小于2时,其相对峰面积小于生品,但当相对保留时间大于2时,其相对峰面积大于生品;而清炒制品的相对峰面积均小于生品。采用GC-MS分析手段分析了补骨脂不同炮制饮片中补骨脂酚的相对含量,补骨脂经炮制后,补骨脂酚的相对含量与生品相比均下降,其中雷公制品下降1/4。采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的与“肾”有关微量元素含量。Mg、Ca、Fe、Zn的总含量发生的改变比较大,Mn和Cu改变较小;补骨脂生品及雷公制品的乙醇提取物中的Cu、Mn、Ca、Mg、Fe、Zn的含量分别占其总量的1/30到1/4,从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离子含量的角度,验证了炮制的必要性以及不同炮制方法的不同。对补骨脂生品及炮制品的显微结构和光谱性质进行了综合研究,首次制定了补骨脂伪品粉末特征的鉴别检索表,补骨脂生品与盐炙品在显微结构方面无明显差别,没有观察到特征结构的变化;补骨脂生品与其伪品有比较明显的显微特征区别。首次在2+n维空间中考察了补骨脂生品与不同炮制品的红外图谱,生品与炮制品共有峰率均小于70%,而各炮制品间共有峰率均大于80%。在HPLC图谱研究中,生品和炮制品标准HPLC图谱之间的相似度均小于0.8,而炮制品之间的相似度在0.83到0.88之间。对补骨脂炮制工艺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考察,在此基础之上首次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微波炮制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在食盐溶液浓度为20%,浸泡时间6 h,强微波210 S的条件下,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总含量和出膏率模型对实验预测值的绝对误差在6%和0.3%之间;验证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在1.8%和0.6%之间。通过药效学研究,证实了炮制对补骨脂主要功效的影响。补骨脂经炮制后提升环磷酰胺导致小鼠白细胞下降能力增强。盐炙品、雷公制品、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增加小鼠睾丸和包皮腺重量的能力是生品和清炒制品的2倍,而在改变前列腺重量上无区别。说明采用盐炙法和雷公炮制法提高了补骨脂的主要功效,同时也说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是补骨脂发挥主要功效的主要成分。首次探讨了补骨脂抗朊病毒作用,证实了补骨脂的提取物中含有使酵母朊病毒治愈的有效成分。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补骨脂醇提酯溶物仅可以单独使Sup35p的聚合物不稳定;在亚治愈效果的GuHCl存在的情况下,补骨脂盐炙醇提酯溶物可治愈高达30%的酵母朊病毒。本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应用为依据,综合运用中药鉴定、中药分析、中药药理、中药制剂、分子生物学、统计数学、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对补骨脂炮制原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补骨脂炮制“减毒增效”的关键因素是“浸泡”和“加热”。试验方法系统、全面、可行,为中药炮制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黄奎[4](2019)在《补骨脂素联合rhBMP-2对骨质疏松小鼠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代谢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微观结构的破坏,这些改变导致骨脆性增加,随之增加了骨折发生的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终的结果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已成为中老年最常见的骨科疾病。骨质疏松不仅导致骨折发生风险增加,亦影响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和愈合过程,表现为骨痂形成量减少、质量不佳,骨折愈合延迟,骨折愈合生物力学性能下降等。因此,考虑到骨质疏松性骨折受损的骨愈合能力,在治疗上有必要使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和方法。在以往的研究中证实了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在骨质疏松症中与骨代谢和病理中的关系。Urist在发现BMPs20年后,把骨质疏松症症描述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自身免疫性疾病,这导致科学界开始关注BMPs是否参与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并把BMPs作为治疗靶点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操控BMPs和它们拮抗剂中间的平衡关系(作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生成和骨重建比率的决定性因素)来引入一种全新的骨代谢疾病治疗方式。有研究指出在骨质疏松症状态下,骨组织内BMPs含量的降低,致使骨生成减少。因此应用BMPs直接促进骨折愈合是未来骨组织修复的方向之一。自从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被发现、纯化、基因克隆以来,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整个骨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在骨折处局部应用rhBMP-2促进胫骨骨折的愈合,以减少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发生率。考虑到骨质疏松性骨折中BMP-2水平下降和表达延迟。现已有多个实验研究在骨折局部应用BMP-2以促进和改善骨质疏松骨折的愈合,并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局部应用BMP-2的优势包括:操作方便,局部给药对全身干扰少,作用部位精准,可快速增加骨折局部的骨量和促进骨折愈合。但目前rhBMP-2生物利用率低,载体释放曲线不理想,导致局部需要大剂量应用,这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并发症。为了能取得最满意的成骨效果同时避免并发症,除了改善释放载体以获得更好的rhBMP-2释放曲线,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联合用药,将局部rhBMP-2应用和使用全身药物联合协同起来提高BMP-2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在局部外源性rhBMP-2的使用剂量。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rhBMP-2联合全身抗骨质疏松药物使用,既可以加速骨折的修复,又可以抗骨质疏松治疗似乎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最理想的选择。目前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干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例如:二膦酸盐类、狄诺塞麦和雌激素代替治疗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以减少骨吸收和降低骨转换,其治疗目标为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再发生。但这些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尚不完全明确,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也仍存争议。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于中老年患者,这类人群骨折延迟愈合较为常见,有高达1/3的股骨干和胫骨骨折可能发生延迟愈合。因此,新一代的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治药物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抑制骨吸收,而是同时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加速骨形成。在我国传统医学中,肾主骨是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肾虚被认为是所有骨组织疾病的根源、包括:骨与关节损伤、退变和骨质疏松症等。传统中医对肾的理解是全身内分泌功能的总称,这与现代医学肾脏对钙磷代谢调控功能所发挥内分泌的功能是一致的,因此骨组织的质量与肾功能密切相关。正是基于肾主骨的理论,千百年来补肾中药常用于治疗骨折和关节损伤等疾病。补骨脂味辛、苦,性温,归肾脾二经,是最常用的补肾中药之一,也是中医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和骨伤疾患的常用药。补骨脂素是补骨脂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属于呋喃香豆素类的植物雌激素。以往研究提示补骨脂素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也能增加成骨细胞活性,刺激骨形成,并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也证明补骨脂素灌胃治疗可改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骨微观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骨质疏松小鼠骨折模型,观察补骨脂素联合rhBMP-2对骨质疏松小鼠骨折修复的影响。同时通过观察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和骨折对侧股骨远端组织学的变化,探讨补骨脂素联合rhBMP-2对去卵巢骨质疏松骨折期间骨质疏松的影响。研究方法与内容实验一:130只9周龄SPF级雌性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3周后至12周龄到达性成熟。把130只C57BL/6J小鼠分为两组,其中去卵巢组125只,假手术组5只。去卵巢组,背侧切口行经腹双侧卵巢切除,而假手术组在暴露卵巢后仅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组织。去卵巢术后6周,通过检测小鼠体重,雌激素水平,子宫湿重和子宫、股骨HE染色的方法确认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实验二:在确认建立骨质疏松小鼠模型成功后,去卵巢组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补骨脂素组,rhBMP-2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30只。制作小鼠股骨中段骨折模型,模型组行股骨中段骨折植入可吸收明胶海绵(ACS)+生理盐水灌胃,补骨脂素组行股骨中段骨折植入ACS+补骨脂素(20 mg/kg/d)溶液灌胃,rhBMP-2组行股骨中段骨折局部植入复合rhBMP2(2.5μg)的ACS+生理盐水灌胃,联合用药组行股骨中段骨折局部植入复合rhBMP2(2.5μg)的ACS+补骨脂素(20 mg/kg/d)溶液灌胃。通过钼靶X线、Micro-CT、组织学、荧光定量PCR和生物力学等检测方法,观察补骨脂素联合rhBMP-2对骨质疏松小鼠骨折修复的影响。实验三:分组和实验动物同实验二,在骨折术后3周检测各组小鼠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和雌激素水平,同时观察骨折对侧股骨远端组织学的变化,以研究补骨脂素联合rhBMP-2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小鼠骨折期间骨质疏松的影响。研究结果实验一:小鼠去卵巢术后6周后,体重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血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P<0.05),子宫湿重明显减低(P<0.05);子宫HE染色切片的结果提示:与假手术比较,去卵巢组小鼠的子宫内膜管壁明显变薄,内膜腺体明显变少并腺体萎缩;以上结果说明小鼠去卵巢手术成功可靠。股骨远端HE染色切片显示:去卵巢组小鼠股骨的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密度明显稀疏、间距变宽,髓腔宽大,同时出现无骨小梁的骨髓区,符合骨质疏松的表现。实验二:骨折术后10天的X线和组织学结果显示,与其他三组比较,联合用药组骨折两端骨痂生成更多,骨痂密度较高,骨痂内骨性骨痂明显增多,成骨细胞更加活跃。骨折术后21天X线和Micro-CT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骨折较其它三组愈合更为充分,骨痂完全覆盖骨折断端,骨折线消失,骨折基本愈合。联合用药组的矿化骨痂体积(BV)、矿化骨痂百分比(BV/TV)和平均矿化密度(TMD)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骨折21天组织学检测提示,其它3组仍可见较多软骨骨痂,联合治疗组骨痂区域充满大量的较成熟的骨痂、部分连接成片,骨痂已处于吸收塑性阶段。补骨脂素组和联合用药组骨痂中破骨细胞数量更稀少,但4组破骨细胞形态和细胞核数量未见明显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和补骨脂素组的BMP-2阳性AO值明显高于模型组和rhBMP-2组(P<0.05)。补骨脂素、rhBMP-2组和联合用药组骨矿化沉积率(MAR)明显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补骨脂素和rhBMP-2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联合用药组术后10天和21天Osteocalcin和Osterix基因表达水平都明显高于模型组。联合用药组拥有最佳的生物力学性能,弯曲弹性模量,最大载荷和最大应力都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实验三:术后21天血清学检查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补骨脂素组、rhBMP-2组和联合用药组BALP水平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只有联合治疗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补骨脂素组和联合用药组血清CTX-I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和rhBMP-2组(P<0.05);模型组、补骨脂素组、rhBMP-2组和联合用药组血清雌激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组织学观察显示4组骨组织形态中骨皮质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与模型组比较,rhBMP-2组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补骨脂素组和联合用药组小鼠松质骨形态结构相对完整,骨小梁数量增多变致密且较均匀。补骨脂素组和联合用药组小鼠股骨远端干骺端的TRAP染色阳性的细胞的数量明显少于较模型组和rhBMP-2组(P<0.05)。研究结论1.使用12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采用手术去卵巢去势6周,能较好的模拟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缺失对骨量丢失造成的影响,可作为制作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可靠方法。2.采用补骨脂素口服和rhBMP-2局部联合用药能到达在骨质疏松小鼠骨折局部早期BMP-2迅速靶向释放,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同时补骨脂素通过持续口服给药,可在骨折愈合中晚期持续增加成骨细胞Osteocalcin、Osterix基因和骨折局部BMP-2的表达水平,协同增加成骨细胞活性,加速骨折修复,效果优于rhBMP-2和补骨脂素单独用药。补骨脂素能平衡破骨细胞功能,不影响骨痂重塑过程。这一结果表明,补骨脂素和rhBMP-2联合用药有可能减少单独局部rhBMP-2和全身补骨脂素的使用剂量,减少两者大剂量使用的副反应,提高临床效果和成本效益。3.补骨脂素作为一种天然植物雌激素,可能对雌激素受体选择性的发挥了作用,不明显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联合用药能调动骨折局部和全身成骨细胞活性,并能抑制破骨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骨吸收,改善骨质疏松症骨组织的微观结构。

熊志立[5](2003)在《青娥方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成分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因此刺激成骨细胞骨形成的药物将具有独特的抗骨质疏松的活性。为了开发新型有效的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物,促进防治骨质疏松症复方中药的现代化,本研究以中医“肾主骨”理论为指导,选用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收载的补肾壮骨经典方——青娥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与国际标准成骨样细胞系UMR106体外共培养的方法,以促进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为活性检测指标,从多个侧面考察了青娥方促成骨样细胞的活性作用:在不同浓度的乙醇提取液中,青娥方75%乙醇提取液显示出最强的促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活性;利用系统溶剂萃取法,确立了青娥方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和水层为主要活性部位;利用撤药分析法对青娥方进行了拆方研究,考察了11个子方对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本研究首次从细胞水平验证了青娥方组方中四种单味药之间君臣佐使的配伍作用,证明了青娥方组方的科学性。 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以活性测试为导向,对青娥方乙酸乙酯层、杜仲乙酸乙酯层和水层的活性部位分别进行了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逐步分离纯化得到了7种化合物,并运用波谱学技术并结合理化数据鉴定其中6种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它们是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作用的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inoresinol diglucopyranoside)、补骨脂素(psoralen)和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对细胞增殖有显着促进作用的白桦脂酸(betulic acid)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对细胞增殖有一定作用的β-谷甾醇(β-sitostero1)。上述结果表明,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是青娥方促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主要活性成分。 对青娥方进行了提取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以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以及浸膏重为评价指标,对提取溶剂用量、提取溶剂浓度和提取时间三个因素进行优化,确定青娥方的醇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扮歹提工艺最优水平为:用10倍量的75%乙醇为提取溶剂,提取3次,每次2小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青娥方中杜仲和补骨脂两味药材进行了定性鉴别,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0批青娥方提取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昔、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进行定量测定:松脂醇二葡萄糖昔的平均含量为0.520mg·g一,,RsD为3 .2%;补骨脂素的平均含量为1 .1 43 mg·g一,,RsD为2.20,0;异补骨脂素的平均含量为1.o07mg.g一’,RsD为2.3%。本研究为青娥方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定性、定t分析依据。 选用双侧去卵巢所致的雌性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骨疏康颗粒为阳性药,考察了青娥方醇提物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作用。给予青娥方醇提物后,给药组与模型组的大鼠相比,给药高剂量组大鼠的骨密度和骨强度明显增加,血清ALP活性明显降低,血清骨钙素、雌二醇水平有显着性的提高(P<0.05),提示青娥方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样作用,可有效抑制过高的骨转换率,促进骨形成而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采用细胞血清药理学方法,首次利用青娥方含药血清进行体外促成骨样细胞UMR106增殖和分化作用的试验。本试验在排除空白血清对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活性的干扰后,建立了青娥方含药血清对成骨样细胞的生长曲线,证实了青娥方含药血清对成骨样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活性同样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同时结合青娥方在大鼠体内的抗骨质疏松药效学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青娥方具有促进骨形成的抗骨质疏松作用。 本研究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将天然药物化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技术相结合,从多侧面研究了青娥方对成骨细胞的作用,初步探讨了复方中药青娥方的配伍作用、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指标,优化了其提取工艺,建立了其质量控制方法,并对其进行了药效学和细胞血清药理学研究。为研制能促进骨形成,从根本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新药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防治骨质疏松症复方中药的现代化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沈晓宇[6](2018)在《盐补骨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配方颗粒是在中药传统汤剂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一种新剂型,但目前缺乏统一的工艺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监管控制体系有待完善。补骨脂(BGZ)为传统果实种子类中药,具有补肾助阳、温脾止泻之功效,传统上多以盐炙品入药,以增效去燥。本文以盐补骨脂(YBGZ)配方颗粒为研究对象,结合HPLC指纹图谱技术及化学计量学、一测多评法(QAMS)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盐补骨脂配方颗粒从原料到成品进行了较完整的质量评价。本文具体研究工作包括:1.建立了补骨脂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结合飞行时间质谱识别其中13个共有成分,分别为补骨脂苷(PO)、异补骨脂苷(IPO)、补骨脂素(PS)、异补骨脂素(IPS)、新补骨脂异黄酮(NBF)、补骨脂甲素(BC)、补骨脂宁(CN)、补骨脂色烯查尔酮(BCM)、补骨脂定(PD)、补骨脂乙素(IBC)、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BCN)、corylifolA(CA)和补骨脂酚(BK)。通过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比较了不同产地的药材质量,并以PS为内参物,成功将QAMS用于补骨脂药材中10个成分的定量分析,计算结果与外标法实测值相关程度高,无显着差异。2.通过指纹图谱方法比较补骨脂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发现主要物质组成不变,但炮制品中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总含量明显下降,而补骨脂酚含量略有升高,香豆素和黄酮类成分含量基本不变。同时利用15批盐补骨脂饮片进行QAMS方法再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重复性,为建立多指标的盐补骨脂饮片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3.以15批盐补骨脂标准汤剂冻干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盐补骨脂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标准汤剂特征图谱中有7个共有峰,将主要有效成分PO、IPO、PS、IPS作为质量标志物(Q-marker),总含量为(7.81±1.03)%,总转移率为(66.29±19.93)%,平均出膏率为17.8%,将各项参数范围定为均值的±30%。以标准汤剂为参照,进一步考察盐补骨脂配方颗粒的提取、浓缩、干燥和成型工艺,最终确定条件为:按8/6倍加水量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h,减压浓缩(60℃)至清膏相对密度为1.05~1.10g/mL,再进行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80±3)℃,进料转速为70~80rpm,添加辅料为可溶性淀粉,加入量为药辅比1:0.6,混合均匀后进行干法制粒。三批中试验证试验结果参数均在标准汤剂规定范围内。4.通过特征图谱的相关性分析,比较了自制盐补骨脂配方颗粒与原药材、饮片、标准汤剂及中间体的化学差异,其中主要有效成分PO、IPO、PS和IPS具有较好的溯源性,暂将其定为盐补骨脂配方颗粒的Q-marker,并实现了 QAMS法的定量评价。根据标准汤剂和实际量值传递关系,暂定盐补骨脂配方颗粒的制剂处方量为1g配方颗粒相当于(5±0.2)g饮片,出膏率范围为12.5%~23.3%,Q-marker总含量范围为3.5%~10.9%,转移率在46.4%~86.2%范围内,初步建立了盐补骨脂配方颗粒质量评价体系。

吴江瑞[7](2016)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腹泻类制剂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制剂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是其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部分,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泻痢消片、肠胃宁胶囊、泻痢固肠片、儿宝颗粒、补脾益肠丸5种腹泻类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新方法,并采用固相萃取(SPE)前处理技术分离、净化待测样品,有效的分离了杂质与目标物,提高了回收率。所建立的方法快速便捷,干扰少,灵敏度高,结果准确,为腹泻类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章内容:第一章综述通过文献调研,对近年来市售的腹泻类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前处理技术、测定方法及作用机理等研究现状予以概述,同时阐述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固相萃取(SPE)的发展动态。第二章SPE-HPLC法测定泻痢消片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研究了SPE-HPLC法测定泻痢消片中芍药苷、甘草苷、柚皮苷、橙皮苷的含量。通过一系列色谱条件及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采用Hyper Sep C18固相萃取柱对泻痢消片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净化、富集,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分离有效成分,流动相选用乙腈-5mL·L-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0,276和284nm,柱温28℃,进样量20μL,流速1mL·min-1。结果芍药苷在0.617030.85μg·mL-1(r=1.0000)、甘草苷在0.15987.944μg·mL-1(r=0.9998)、柚皮苷在0.972848.64μg·mL-1(r=1.0000)、橙皮苷在0.12366.180μg·mL-1(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4%,98.3%,97.8%和97.7%,RSD分别为0.97%,1.11%,1.28%和1.26%。第三章HPLC法同时测定肠胃宁胶囊中6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通过优化色谱条件,确定最佳提取溶剂、料液比、超声时间等,建立了HPLC法分析肠胃宁胶囊中葛根素、补骨脂素、木香烃内酯等6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04min,24%a;47min,24%a→30%a;710min,30%a→60%a,1015min,60%a→85%a),检测波长230,276,246,225nm,流速1ml·min-1,进样量20μl。结果葛根素(1.65082.51μg·ml-1)、芍药苷(0.462823.14μg·ml-1)、甘草苷(0.317815.89μg·ml-1)、补骨脂素(0.581829.09μg·ml-1)、异补骨脂素(0.486424.32μg·ml-1)、木香烃内酯(0.328016.40μg·ml-1)在各自线性范围内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6.9%,97.2%,97.5%,96.0%,95.2%,97.2%。第四章spe-hplc法测定泻痢固肠片中芍药苷、甘草苷、橙皮苷含量的方法研究建立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分离、hypersepc18固相萃取柱净化样品,分析泻痢固肠片中3种成分的spe-hplc法。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24:76),检测波长230nm(芍药苷、甘草苷),284nm(橙皮苷),柱温25℃,进样量20μl,流速1ml·min-1。芍药苷、甘草苷、橙皮苷分别在3.998199.8μg·ml-1、0.635631.78μg·ml-1、0.494024.7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重复性、稳定性的rsd<3%,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6%,97.0%,98.0%。第五章hplc法同时测定儿宝颗粒中葛根素、芍药苷、橙皮苷含量的方法研建立了测定儿宝颗粒中葛根素、芍药苷、橙皮苷含量的hplc法,科学的控制其质量标准。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5min,24%a;510min,24%a→28%a),波长切换04.0min,250nm;4.06.0min,230nm;6.010min,284nm;流速1ml·min-1,柱温28℃,进样量:20μl,峰面积外标法定量。结果葛根素在3.09877.44μg·ml-1、芍药苷在3.45686.40μg·ml-1、橙皮苷在0.441611.04μg·ml-1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98.6%,98.2%,rsd分别为1.76%,1.02%,1.23%。第六章spe-hplc法测定补脾益肠丸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芍药苷含量的方法研究建立了补脾益肠丸中3种有效成分的spe-hplc法,采用hypersepretainpep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富集芍药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hplc法测定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检测波长246nm、230nm,流速1ml·min-1,柱温25℃,进样量20μl。结果补骨脂素在0.872643.63μg·mL-1(r=0.9999)、异补骨脂素在1.21660.80μg·mL-1(r=0.9998)、芍药苷在2.912145.6μg·mL-1(r=0.999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7.6%,97.2%,97.5%,RSD分别为1.00%,1.09%,0.52%。

何文英[8](2006)在《若干中草药活性组分与几种球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多是组方应用,中药的药效主要体现为方剂的药效,阐明方剂中活性组分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探讨其作用原理对推进中药现代化、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蛋白质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从细胞分裂到细胞运动,从代谢到免疫,已知的生物功能没有一个是离开蛋白质能实现的。而作为药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运输载体,蛋白质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而且还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排泄方式;从药物的有效性来看,仅仅是未与蛋白质发生作用的部分具有生物活性,而且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很大程度依赖于键合现象,因此研究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生命科学、化学和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研究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各种方法中,针对测定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构象变化主要借助于多种光谱手段和技术,其中,紫外与荧光技术因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用样量少、方法简便以及能提供较多的物理参数等优点,在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是测定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一种强有力手段,适用于不同状态、不同浓度及不同环境中蛋白质的测定;圆二色性光谱(CD)法也是分析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常用手段。本论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实验技术及化学信息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性研究: (1)选择中药活性组分中结构相近或相似的同分异构体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多种光谱技术以及分子模拟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地研究了它们与不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2)将三种球状蛋白质(血清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溶菌酶)作为模型蛋白,利用以上多种光谱技术定性和定量地研究了药物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3)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中的二阶导数法和曲卷积法,定量分析了不同药物与三种蛋白相互作用时,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变化;并且取得了与圆二色光谱法(CD)基本一致的结果; (4)详细研究了中药活性组分愈创木酚与两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荧光增强效应,并且用荧光偏振法分析了药物对蛋白质结构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情况;

代汝伟[9](2019)在《基于Rho/Rock2信号通路探讨E2及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抑制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胃动力障碍发病率明显增高。胃的运动功能即胃排空是消化系统最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正常的胃排空不仅能够传送食糜,而且推动胃内细菌及其产物的排出,对消化系统具有非特异性的免疫防御作用。新近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成年女性较同龄男性更易胃排空延迟,而在整个生理周期里,黄体期(高浓度雌激素水平),胃排空时间延长最明显。临床上雌激素替代治疗,造成血清雌激素浓度高于生理水平,患者也会表现出早饱、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胃排空抑制症状。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很多,机制复杂,其中,胃平滑肌收缩是影响胃排空的直接环节,而Rho/Rock2信号通路具有调控细胞收缩的生物学效应,雌激素可通过平滑肌上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或机体雌激素代谢产物等非受体途径干预信号通路。中医药以脾胃学说为理论指导,诊疗胃排空延迟,经验丰富、副作用小,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如五指毛桃、无花果、北沙参、补骨脂以及四数九里香等健脾益胃的中药里均含有少量拟雌激素药物成分-补骨脂素,其化学结构与雌二醇(17 β-Estradiol,E2)类似,都具有杂环酚羟基,还能够与ER进行分子拟合,具有雌激素样生物功能,是干预胃排空的潜能中药单体,当补骨脂素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能会造成胃排空延迟。因此本课题将在生理状态和E2替代造成的病理状态下,展开E2及补骨脂素抑制胃排空的浓度和机制探讨,为临床用药提供剂量参考和实验依据。目的:生理状态下,验证E2抑制胃排空的浓度相关性;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为ER介导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胃平滑肌收缩,在此基础上,研究E2替代造成胃排空抑制,这一病理状态下的E2浓度相关性,以及雌激素代谢对Rho/Rock2信号通路的影响;最后对比外源性E2,明确补骨脂素干预胃排空的剂量、时间及对雌激素代谢的影响效应。方法:1.生理状态下,验证E2抑制胃排空的浓度相关性。采用亚甲蓝染色制备阴道上皮涂片,鉴定SD(Sprague Dawley,SD)雌性大鼠的动情期和间情期,选取生理周期规律的大鼠,用于后续实验,并随机分组(n=10)。因间情期与动情期,雌性大鼠体内血清E2水平差异最大,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方法分别检测动情期和间情期大鼠血清的E2水平值。分别对间情期及动情期大鼠灌胃0.6g固体营养糊,4小时后依照公式胃排空率(%)=1-(胃全重-胃净重)/胃内容物原重X 100%计算出胃排空率。2.体外细胞实验,验证E2抑制胃排空的作用靶标是否为其平滑肌细胞。取SD乳鼠提取并分离出胃的原代平滑肌细胞,进行鉴定,体外培养3-4代胃平滑肌细胞,分组如下:1)空白组、2)ACH 组(Acetylcholinesterase)、3)ACH+E2 组、4)ACH+E2+ATM(Tamoxifen)组。各组细胞都培养在无酚红的培养基中,按实验方案分别给予ACH,E2,ATM,培养1h后加入2.5%戊二醛细胞固定液,应用电子显微镜(10×40倍)中的测微尺,随机观察并记录50个完整的胃平滑肌细胞长度,按照细胞长度测算公式,计算出各组细胞的平均长度。3.生理状态下,验证E2干预胃平滑肌收缩是否由ER介导调控Rho/Rock2信号通路。采用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化和荧光等技术,首先测定间情期及动情期大鼠胃平滑肌的雌激素受体(ER α/ER β)和收缩蛋白Rock2的表达情况,并具体到胃底、胃体和胃窦等不同部位,接着测定通路下游收缩效应蛋白Rock2、F-actin及Visculin的表达变化;最后应用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和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剂Y-27632反向验证。4.病理状态下,E2抑制胃排空的浓度相关性,及其对雌激素代谢及胃平滑肌Rho/Rock2信号通路的干预研究。对成年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后(Ovariectomy,0VX),连续5天腹腔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并继续恢复一周,辅以阴道上皮角化实验判定去势的成功与否,建立不同浓度E2干预组(0.05mg/kg、0.2mg/kg、0.8mg/kg),以去势大鼠为参比,检测血清E2、胃排空率、ER以及Rock2蛋白表达等指标。考虑到E2代谢产物的影响,进一步应用雌激素代谢酶P450阻断剂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和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检测外源E2干预后大鼠的ROS、MDA含量,以及ER与Rock2蛋白的表达。5.补骨脂素干预胃排空的剂量和时间效应研究。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后,分别灌胃0.8mg/kg的E2和不同剂量补骨脂素(P-H:8mg/kg;P-M:4mg/kg;P-L:2mg/kg),按照给药一周、两周、三周、四周,观察血清E2水平、胃排空率,ROS及MDA的含量,Rock2表达量,并记录大鼠的体重变化。结果:1.阴道上皮角化实验成功地辨别了雌性SD大鼠的生理周期。动情前期阴道涂片中可见大量收缩成椭圆形的有核上皮细胞,白细胞和角质化上皮细胞很少;动情期,镜下大量无核的不规则片状角化上皮细胞占绝对数量;发情后期,片状角质化上皮细胞、有核上皮细胞和白细胞3种细胞均可见,并且比例无明显差异;而间情期则表现为大量的白细胞,极少量的有核上皮细胞。间情期E2水平较动情期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4h后,间情期大鼠胃排空率达79.70±12.47(n=8),而动情期的胃排空率是49.33±11.24(n=7),间情期胃排空率明显高于动情期,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2.分离并鉴定了大鼠胃平滑肌细胞,以10-8M ACH诱导平滑肌细胞收缩作为阳性对照组,探索不同浓度(10-4/10-3/10-2/10-1M)E2对平滑肌细胞的长度改变,其中10-2/10-1浓度E2能够明显抑制ACH诱导的细胞收缩(P<0.05),而且这种抑制作用能够被TAM所阻止(P<0.05)。3.检测间情期及动情期大鼠胃部ER的表达,发现胃部平滑肌以雌激素受体α为主要亚型表达,且动情期ERα的表达显着高于间情期(P<0.05);进一步具体到胃窦部ER α与Rock2表达呈负相关,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显示间情期Visculin在细胞内呈聚集表达,而动情期则相对弥散。进行图像重合后,间情期的胃窦平滑肌细胞内Visculin及F-actin聚集明显,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平滑肌条索样细胞形态和走向,而动情期则比较模糊,不见平滑肌细胞条索形态。4.与动情期组结果一致,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剂Y-27632可以降低大鼠收缩蛋白Rock2、F-actin及Visculin相关蛋白的表达,但对ER α无影响。当给予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干预后,能够明显抑制ER α表达、增加Rock2以及F-actin的表达量(P<0.05)),并使Visculin具有上升的表达趋势。5.SD雌性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后,给予不同剂量外源性E2,其中E20.05组与OVX组大鼠血清E2水平无统计差异,而E2 0.2组、E2 0.8组的血清E2水平显着高于OVX组(P<0.05);此时,E2 0.2组、E2 0.8组胃排空率较OVX组降低(P<0.05);E2 0.2 组、E2 0.8 组的 ER α 表达较 OVX 组高(P<0.05),然而其 Rock2表达却比OVX组减少,并伴随高含量的ROS以及MDA(P<0.05),而这种ROS及MDA的高分泌可被雌激素代谢酶广谱抑制剂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所抑制(P<0.05)。与外源性E2干预组比较,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均能抑制各剂量E2干预组ER α的表达(P<0.05),ABT虽然轻度降低了 ER α的表达,但组间差异无影响;而ABT却能使E2 0.2组、E2 0.8组抑制的Rock2反弹性高表达(P<0.05),而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却对E2 0.2组、E2 0.8组造成的Rock2的低表达无统计学影响。6.补骨脂素给药干预一周后,与OVX组比较,0.8mg/kg E2组胃排空受到明显抑制(P<0.05),而补骨脂素各剂量组与OVX组比较没有统计差异;给药第二周时,与OVX组比较,0.8mg/kg E2及8mg/kg补骨脂素组,胃排空抑制明显(P<0.05),而此时4mg/kg及2mg/kg补骨脂素组仍未表现出抑制胃排空的作用;第三周:趋势同第二周,与OVX 比较,8mg/kg补骨脂素抑制胃排空(P<0.05),4mg/kg及2mg/kg补骨脂素对胃排空无影响;第四周:OVX组胃排空率较第一周有下降趋势;E2以及8mg/kg补骨脂素组仍表现为抑制胃排空效应(P<0.05)。然而,相对于0.8mg/kg剂量的E2,补骨脂素组ROS、MDA含量低,不会造成雌激素代谢压力。胃排空与体重有一定相关性,胃排空抑制可影响体重的增加。结论:1.生理状态下,高浓度E2(动情期)有抑制大鼠胃排空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由ER α介导下调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胃窦平滑肌收缩。2.当给予OVX大鼠高剂量(0.2mg/kg、0.8mg/kg)E2时,血清E2浓度超过生理水平,造成雌激素代谢压力,体内ROS及MDA累积,下调Rho/Rock2信号通路,这是病理状态下抑制胃排空的机制。3.补骨脂素作为拟雌激素的中药单体,具有调节胃排空的作用,8mg/kg补骨脂素在给药2周后开始出现抑制胃排空的作用,但不会造成机体雌激素的代谢压力。

王亮[10](2008)在《5-甲氧基补骨脂素(5-MOP)的合成》文中研究表明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很强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具有抗凝血、抗菌、抗病毒、抗细胞增生、抗肿瘤、增强自身免疫能力和抗艾滋病等功效。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线性呋喃香豆素5-甲氧基补骨脂素(5-MOP)对皮肤有光学活性,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和杀灭软体动物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银屑病。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它对肿瘤、细胞增生也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的中间体。同时它也是合成复杂天然产物的重要中间体。本文通过对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全合成路线的研究,设计了以间苯三酚为起始原料通过醚化反应、碘化反应、Pechmann反应、偶联反应、水解反应和脱羧反应来合成目标产物5-甲氧基补骨脂素的合成路线。优化了醚化反应和碘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并初步探索了通过选择性碘化反应、Pechmann反应和偶联反应来合成线形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可行性。优化条件下,间苯三酚40g,甲醇200mL,干燥HCl气体催化下回流3h,间苯三酚单醚化产物收率为55%;冰浴条件下,在1.7mol·L-1的H2SO4溶液中,n(5-甲氧基-1,3-苯二酚):n(I2)=1:0.55,反应时间15 min,4-碘-5-甲氧基-1,3-苯二酚收率高于81%;n(4-碘-5-甲氧基-1,3-苯二酚):n(丙炔酸乙酯):n(无水氯化锌)=1:3:1.1,氮气保护,于90℃下反应1.5h,7-羟基-6-碘-5-甲氧基-2H-苯并吡喃-2-酮收率57.7%;n(7-羟基-6-碘-5-甲氧基-2H-苯并吡喃-2-酮):n(丙炔酸乙酯):n(氧化亚铜)=1:1.6:0.7,氮气保护,于110℃下反应36h,4-甲氧基-7-氧代-7H-呋喃[3,2-g][1]苯并吡喃-2-甲酸乙酯收率61.9%;4-甲氧基-7-氧代-7H-呋喃[3,2-g][1]苯并吡喃-2-甲酸乙酯经碱催化(20%w/v NaOH溶液)水解,铜催化脱羰,产物4-甲氧基-7H-呋喃[3,2-g][1]苯并吡喃-7-酮收率74.7%通过红外、质谱、核磁等分析手段对所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的产物符合目标产物,所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性能指标与设计目标要求一致。可以预测方案的可行性。

二、合成补骨脂素的工艺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成补骨脂素的工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酪氨酸酶抑制剂和激活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酪氨酸酶-黑素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酶
        1.2.1 酪氨酸酶结构
        1.2.2 酪氨酸酶的作用机理
        1.2.3 酪氨酸酶在黑素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3 补骨脂素——补骨脂中的有效成分之一
        1.3.1 补骨脂介绍
        1.3.2 补骨脂素
    1.4 异黄酮
        1.4.1 异黄酮的介绍
        1.4.2 异黄酮的应用
        1.4.3 芒柄花素和芒柄花苷的介绍
        1.4.4 异黄酮糖苷的合成研究进展
    1.5 结论和立题依据
第二章 酪氨酸酶激活剂补骨脂素的提取及性能测定
    2.1 试剂与仪器
    2.2 补骨脂素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2.2.1 补骨脂素的提取
        2.2.2 补骨脂素的鉴定
    2.3 补骨脂中有效组分的提取
        2.3.1 有效成分的提取
        2.3.2 薄层色谱分析
    2.4 酪氨酸酶激活率的测定实验
        2.4.1 反应试剂的配制
        2.4.2 酪氨酸酶激活率的测定方法
        2.4.3 补骨脂不同提取组分对酪氨酸酶的激活率
        2.4.4 一些无机阳离子及其它物质对酪氨酸酶的激活率作用
        2.4.5 补骨脂素对酪氨酸酶的激活率的影响
        2.4.6 本章小结
    2.5 补骨脂素与其他助剂的复配作用
        2.5.1 Cu~(2+)与补骨脂素复配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测定
        2.5.2 Fe~(2+)与补骨脂素复配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测定
        2.5.3 Mn~(2+)与补骨脂素复配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测定
        2.5.4 Zn~(2+)与补骨脂素复配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测定
        2.5.5 半胱氨酸与补骨脂素复配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测定
        2.5.6 咖啡因与补骨脂素复配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测定
        2.5.7 人参皂苷与补骨脂素复配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测定
        2.5.8 小结
    2.6 单因素法考察复配体系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
        2.6.1 变化Cu~(2+)浓度测定激活率
        2.6.2 变化Mn~(2+)浓度测定激活率
        2.6.3 变化Zn~(2+)浓度测定激活率
        2.6.4 变化半胱氨酸浓度测定激活率
        2.6.5 小结
第三章 酪氨酸酶抑制剂芒柄花苷的合成
    3.1 试剂与仪器
    3.2 糖基给体的合成
        3.2.1 β-D-五乙酰葡萄糖的合成
        3.2.2 β-D-五乙酰葡萄糖的鉴定
        3.2.3 α-D-溴代四乙酰葡萄糖的合成
        3.2.4 α-D-溴代四乙酰葡萄糖的鉴定
        3.2.5 小结
    3.3 芒柄花素的合成
        3.3.1 反应方程式
        3.3.2 芒柄花素的合成
    3.4 四乙酰芒柄花苷的合成
        3.4.1 反应方程式
        3.4.2 固-液相转移催化合成四乙酰芒柄花苷
        3.4.3 固-液相转移催化合成四乙酰芒柄花苷反应分析
        3.4.4 液-液相转移催化合成四乙酰芒柄花苷
        3.4.5 液-液相转移催化合成四乙酰芒柄花苷反应分析
        3.4.6 两种相转移催化体系的比较
        3.4.7 四乙酰芒柄花苷的分离纯化
        3.4.8 四乙酰芒柄花苷的鉴定
        3.4.9 合成工艺的优化与结果分析
        3.4.10 小结
    3.5 芒柄花苷的合成
        3.5.1 反应方程式
        3.5.2 实验方法
        3.5.3 芒柄花苷的鉴定
        3.5.4 小结
第四章 芒柄花苷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4.1 芒柄花苷的抗氧化功能研究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缓冲溶液的配制
        4.1.3 邻苯三酚溶液的配制
        4.1.4 样品的制备
        4.1.5 清除超氧自由基实验
        4.1.6 结果与讨论
    4.2 芒柄花苷的美白功能研究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缓冲溶液的配制
        4.2.3 L-酪氨酸溶液
        4.2.4 酪氨酸酶溶液
        4.2.5 样品的制备
        4.2.6 酪氨酸酶抑制率的测定
        4.2.7 结果和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 补骨脂素的提取及性能测试
    二、 芒柄花苷的合成
    三、芒柄花苷的性能测试
    四、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
附录

(2)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荧光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0 绪论
    0.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0.1.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医药领域
        0.1.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特性—染料和分析领域
    0.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理化性质
        0.2.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0.2.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0.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0.3.1 薄层色谱法
        0.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0.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0.3.4 分子荧光分析法
    0.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 无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光谱研究
    1.1 香豆素(苯并α-吡喃酮)的荧光光谱性质
    1.2 二氢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1.3 无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的比较
2 仅酯环取代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光谱研究
    2.1 香豆素-3-羧酸的荧光光谱性质
    2.2 香豆素-3-羧酸乙酯的荧光光谱性质
    2.3 3-乙酰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2.4 3-丁酰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2.5 4-羟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2.6 4-甲氧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2.7 华法林钠的荧光光谱性质
    2.8 双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2.9 仅酯环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的比较
3 仅苯环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光谱研究
    3.1 6-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3.2 7-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3.3 紫花前胡苷的荧光光谱性质
    3.4 花椒毒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3.5 补骨脂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3.6 异补骨脂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3.7 7-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的荧光性质
    3.8 8-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3.9 仅苯环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的比较
4 苯环与酯环均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光谱研究
    4.1 6-甲氧基-4-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2 6-羟基-4-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3 7-羟基-4-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4 7-羟基-4-甲氧基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5 7-乙酰氧基-4-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6 7-甲氧基-4-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7 7-乙氧基-4-甲基香豆素的荧光光谱性质
    4.8 7-甲氧基香豆素-3-羧酸的荧光光谱性质
    4.9 4-甲基-7-氧香豆素-β-D-吡喃半乳糖苷的荧光光谱性质
    4.10 7-羟基香豆素-3-羧酸的荧光光谱性质
    4.11 7-羟基香豆素-3-羧酸乙酯的荧光光谱性质
    4.12 苯环与酯环均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比较
5 羟甲香豆素和紫花前胡苷的荧光分析方法研究
    5.1 复方胆通胶囊中羟甲香豆素含量的荧光分析法测定
    5.2 宽叶羌活和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荧光分析法研究
    5.3 宽叶羌活和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5.4 宽叶羌活和羌活中紫花前胡苷的三维荧光-化学计量学方法测定
    5.5 基于荧光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及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补骨脂炮制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Abstract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炮制对补骨脂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 补骨脂炮制前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测定
    第二节 补骨脂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补骨脂炮制前后与“肾”有关的微量元素变化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炮制对补骨脂显微结构及其光谱性质的影响
    第一节 补骨脂生品及其炮制品的显微鉴别研究
    第二节 补骨脂生品及炮制品的红外图谱研究
    第三节 补骨脂生品及炮制品的HPLC图谱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补骨脂炮制工艺研究
    第一节 温度对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提取率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炮制辅料筛选试验
    第三节 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优化补骨脂微波炮制工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补骨脂生品及炮制品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补骨脂生品及炮制品升白作用试验
    第二节 补骨脂生品及炮制品对小鼠副性器官作用试验
    第三节 补骨脂生品及炮制品抗朊病毒试验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补骨脂研究进展(综述)
个人简历
附图

(4)补骨脂素联合rhBMP-2对骨质疏松小鼠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二 补骨脂素联合rhBMP-2对骨质疏松小鼠骨折修复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三 补骨脂素联合rhBMP-2对骨质疏松小鼠骨折期间骨代谢生化指标和骨组织学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实验附图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问题与展望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青娥方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成分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骨质疏松症及其发生的细胞学基础
        1.1.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及分类
        1.1.2 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细胞学基础
    1.2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药效学研究方法及药物作用的靶位研究
        1.2.1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
        1.2.2 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方法
        1.2.3 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作用靶位分子水平研究
    1.3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
        1.3.1 传统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1.3.2 骨质疏松症常用中药及其配伍规律
        1.3.3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理及临床研究
        1.3.4 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理
    1.4 复方中药的现代化研究
        1.4.1 复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
        1.4.2 复方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方法
        1.4.3 复方中药药理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1.5.1 本研究的课题思路
        1.5.2 青娥方的研究概况
        1.5.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青娥方促成骨样细胞增殖与分化作用的研究
    2.1 成骨样细胞UMR106的活性检测
        2.1.1 成骨样细胞UMR106的性质、形态及体外培养
        2.1.2 UMR106细胞增殖的检测
        2.1.3 UMR106细胞分化的检测
    2.2 青娥方提取物对成骨样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作用
    2.3 青娥方促成骨样细胞增殖与分化作用的活性部位
    2.4 青娥方各种组方的促成骨样细胞增殖与分化作用
        2.4.1 青娥方的拆方设计
        2.4.2 青娥方各种组方的促成骨样细胞增殖与分化活性
    2.5 讨论与小结
    2.6 实验部分
第三章 青娥方促成骨样细胞增殖与分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3.1 青娥方乙酸乙酯层中活性成分的研究
        3.1.1 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3.1.2 化合物结构鉴定
    3.2 杜仲促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3.2.1 杜仲促成骨样细胞增殖与分化活性部位的确立
        3.2.2 杜仲促成骨样细胞增殖与分化活性成分的追踪
    3.3 各单体化合物促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作用研究
    3.4 讨论与小结
    3.5 实验部分
第四章 青娥方提取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4.1 青娥方提取工艺研究
        4.1.1 实验设计
        4.1.2 青娥方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HPLC法)
        4.1.3 青娥方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测定(HPLC法)
        4.1.4 浸膏重量的测定
        4.1.5 验证试验
    4.2 青娥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4.2.1 薄层色谱鉴别
        4.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
    4.3 讨论与小结
    4.4 实验部分
第五章 青娥方抗骨质疏松的药效学研究
    5.1 青娥方醇提物的抗骨质疏松作用
        5.1.1 实验设计
        5.1.2 青娥方醇提物对骨干重、灰重及去脂干重的影响
        5.1.3 青娥方醇提物对股骨骨密度的影响
        5.1.4 青娥方醇提物对骨强度的影响
        5.1.5 青娥方醇提物对骨钙、骨磷含量的影响
        5.1.6 青娥方醇提物对血清钙、磷及ALP的影响
        5.1.7 青娥方醇提物对血清骨钙素及雌二醇的影响
        5.1.8 青娥方醇提物对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5.1.9 青娥方醇提物对子宫、脾、肾上腺和胸腺重的影响
    5.2 青娥方醇提物含药血清的细胞药理学研究
        5.2.1 不同添加量的空白血清对成骨样细胞增殖的影响
        5.2.2 不同稀释比的青娥方含药血清对成骨样细胞增殖的影响
        5.2.3 青娥方含药血清对成骨样细胞增殖曲线的影响
        5.2.4 青娥方含药血清对成骨样细胞分化曲线的影响
        5.2.5 不同稀释比的青娥方含药血清对成骨样细胞分化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5.4 实验部分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历及其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6)盐补骨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中药配方颗粒概述
        1.2.1 中药用药形式的演变
        1.2.2 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历程
        1.2.3 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现状
        1.2.4 中药配方颗粒的未来发展
    1.3 补骨脂的研究概况
        1.3.1 补骨脂药用历史及资源现状
        1.3.2 补骨脂化学成分研究
        1.3.3 补骨脂的炮制研究
        1.3.4 补骨脂的药效及临床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标
2 补骨脂药材的质量评价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材料与试剂
    2.3 实验部分
        2.3.1 补骨脂药材HPLC指纹图谱方法的建立
        2.3.2 补骨脂指纹图谱的定性鉴别
        2.3.3 补骨脂HPLC指纹图谱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
        2.3.4 “一测多评法”在补骨脂药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谱条件优化
        2.4.2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确定
        2.4.3 补骨脂主要成分的鉴定
        2.4.4 指纹图谱方法学验证
        2.4.5 补骨脂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2.4.6 补骨脂指纹图谱的主成分分析
        2.4.7 补骨脂外标法含量测定
        2.4.8 一测多评法的建立和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补骨脂药材及其炮制品的对比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仪器
        3.2.2 材料与试剂
    3.3 实验部分
        3.3.1 盐补骨脂饮片的炮制
        3.3.2 补骨脂药材与盐补骨饮片的比较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补骨脂与盐补骨脂检测结果
        3.4.2 补骨脂生品与炮制品指纹图谱比较
        3.4.3 QAMS在盐补骨脂中的方法再验证
        3.4.4 补骨脂生品与炮制品主要成分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盐补骨脂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仪器
        4.2.2 材料与试剂
    4.3 实验部分
        4.3.1 盐补骨脂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4.3.2 盐补骨脂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标准汤剂制备工艺的确定
        4.4.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确定
        4.4.3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方法学验证
        4.4.4 标准汤剂冻干粉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4.4.5 盐补骨脂标准汤剂评价指标的确定
        4.4.6 盐补骨脂配方颗粒提取正交试验分析
        4.4.7 盐补骨脂配方颗粒浓缩工艺的确定
        4.4.8 盐补骨脂配方颗粒干燥工艺的确定
        4.4.9 验证试验
        4.4.10 盐补骨脂配方颗粒制粒工艺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盐补骨脂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5.1 引言
    5.2 仪器与试剂
        5.2.1 仪器
        5.2.2 材料与试剂
    5.3 实验部分
        5.3.1 性状
        5.3.2 鉴别
        5.3.3 检查
        5.3.4 浸出物
        5.3.5 含量测定
        5.3.6 特征图谱
        5.3.7 质量相关性研究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性状
        5.4.2 薄层鉴别方法的确定
        5.4.3 检查
        5.4.4 浸出物
        5.4.5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5.4.6 特征图谱方法学验证
        5.4.7 盐补骨脂配方颗粒的质量相关性研究及含量限度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腹泻类制剂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腹泻类中药制剂概述
        1.1 腹泻类制剂的药理作用
        1.2 腹泻类制剂中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
        1.3 腹泻类制剂质量控制的发展动态
    2、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前处理技术
        2.1 微波萃取技术
        2.2 膜分离技术
        2.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2.4 超声提取技术
        2.5 固相萃取法
    3、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
        3.1 薄层色谱法(TLC)
        3.2 气相色谱法(GC)
        3.3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3.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4、研究意义
第二章 SPE-HPLC法测定泻痢消片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 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3 方法学考察
    3、讨论
        3.1 提取方法的选择
        3.2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3.4 流动相的选择
    4、小结
第三章 HPLC法同时测定肠胃宁胶囊中6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 材料
    3、方法与结果
        3.1 色谱条件
        3.2 溶液的制备
        3.3 方法学考察
        3.4 样品含量测定
    4、讨论
        4.1 检测波长的选取
        4.2 流动相的选取
        4.3 提取方法的选取
    5、小结
第四章 SPE-HPLC法测定泻痢固肠片中芍药苷、甘草苷、橙皮苷含量的方法研究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药
    3、方法与结果
        3.1 溶液的制备
        3.2 色谱条件
        3.3 方法学考察
        3.4 样品含量测定
    4、讨论
        4.1 提取方法的选择
        4.2 淋洗液的选取
        4.3 洗脱剂的选取
        4.4 洗脱剂用量的选择
    5、小结
第五章 HPLC法同时测定儿宝颗粒中葛根素、芍药苷、橙皮苷含量的方法研究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材料
    3、方法与结果
        3.1 色谱条件
        3.2 溶液的制备
        3.3 方法学考察
        3.4 样品含量测定
    4、讨论
        4.1 流动相的选择
        4.2 提取溶剂的选择
        4.3 料液比的选择
        4.4 超声时间的选择
        4.5 超声功率的选择
    5、小结
第六章 SPE-HPLC法测定补脾益肠丸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芍药苷含量的方法研究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药
    3、方法与结果
        3.1 色谱条件
        3.2 溶液的制备
        3.3 方法学考察
        3.4 加样回收率试验
        3.5 样品含量测定
    4、讨论
        4.1 色谱柱的选择
        4.2 提取方式的选取
        4.3 流动相的选择
        4.4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5、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情况

(8)若干中草药活性组分与几种球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中药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中药现代化的研究
        1.2.1.中药研究的回顾与现状
        1.2.2.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问题
        1.2.2.1.中西医药学融合的问题
        1.2.2.2.中药走向世界医学的问题
        1.2.3.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新方法
        1.2.3.1 于研究中药扩展的细胞层次的ADME/Tox平台
        1.2.3.2 功能基因组学与生物芯片技术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1.2.3.3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技术的应用
        1.2.3.4 中药制剂与纳米技术
    1.3.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性质
        1.3.1 蛋白质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1.3.2 蛋白质的结构
        1.3.2.1 一级结构
        1.3.2.2 二级结构
        1.3.2.3 超二级结构
        1.3.2.4 三级结构
        1.3.2.5 四级结构
        1.3.3.蛋白质的性质
        1.3.4 维系和稳定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因素
        1.3.5.球蛋白分子结构的一般规律
        1.3.6.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功能和性质
        1.3.6.1 血清白蛋白的结构
        1.3.6.2 白蛋白的生理功能
        1.3.6.3 人血清白蛋白的晶体结构与活性部位的确定
        1.3.7 人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和性质
        1.3.7.1 人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1.3.7.2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和性质
        1.3.7.3 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部位
        1.3.8.酶蛋白—溶菌酶的结构、功能和性质
        1.3.8.1 溶菌酶的结构和性质
        1.3.8.2 酶蛋白分子的功能
        1.3.8.3 溶菌酶的活性与活性部位
    1.4.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4.1.紫外光谱法
        1.4.2.荧光光谱法
        1.4.2.1.荧光淬灭法
        1.4.2.2 光增强法即敏化荧光法
        1.4.2.3.同步荧光光谱
        1.4.2.4.荧光偏振
        1.4.3.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1.4.4.圆二色谱法
        1.4.4.1 多肽二级结构的测定
        1.4.4.2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测定
        1.4.4.3 核酸的一级结构测定
        1.4.5.瑞利共振光散射技术
        1.4.6.用于预测药物-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技术
        1.4.6.1 分子模拟技术
        1.4.6.2.定量结构-性质/活性关系
        1.4.7.应用于蛋白质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其它方法
    1.5.植物药活性组分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1.6.对研究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现状提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山姜素和豆蔻明与三种球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2.1.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结果与讨论
        2.3.1 山姜素和豆蔻明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研究
        2.3.1.1 山姜素和豆蔻明与HSA相互作用的荧光淬灭机理
        2.3.1.2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的计算
        2.3.1.3 结合距离的计算
        2.3.1.4 键合模式的确定
        2.3.1.5.判定药物影响HSA二级结构的定性依据
        2.3.1.6.判定药物影响HSA二级结构的定量依据
        2.3.1.7 药物在血清白蛋白上结合位置的确定
        2.3.2 山姜素和豆蔻明与人免疫球蛋白(IgG)的相互作用研究
        2.3.2.1 山姜素和豆蔻明对IgG的荧光淬灭作用
        2.3.2.2 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距离的计算
        2.3.2.3 键合模式的确定
        2.3.2.4.判定药物影响IgG二级结构的定性和定量依据
        2.3.2.5.分子模拟
        2.3.3 山姜素和豆蔻明与溶菌酶(LYSO)的相互作用研究
        2.3.3.1 山姜素和豆蔻明对溶菌酶(LYSO)的荧光淬灭作用
        2.3.3.2 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距离的计算
        2.3.3.3 键合模式的确定
        2.3.3.3 判定药物影响LYSO二级结构的定性和定量依据
        2.3.4. 共存离子对药物-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素与HSA和IgG相互作用的研究
    3.1.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结果与讨论
        3.3.1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研究
        3.3.1.1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与HSA相互作用的荧光淬灭机理
        3.3.1.2 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距离的计算
        3.3.1.3 键合模式的确定
        3.3.1.4.判定药物影响HSA二级结构的定性依据
        3.3.1.5.判定药物影响HSA二级结构的定量依据
        3.3.1.6 药物在血清白蛋白上结合位置的确定
        3.3.2 补骨素和异补骨素与人免疫球蛋白(IgG)的相互作用研究
        3.3.2.1 补骨素和异补骨素对IgG的荧光淬灭作用
        3.3.2.2 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距离的计算
        3.3.2.3 键合模式的确定
        3.3.2.4.判定药物影响IgG二级结构的定性和定量依据
        3.3.2.5.分子模拟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紫草素与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相互作用的研究
    4.1.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结果与讨论
        4.3.1 紫草素与HSA和LYSO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及淬灭机理
        4.3.2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的计算
        4.3.3 结合距离的计算
        4.3.4 键合模式的确定
        4.3.5.判定药物影响蛋白二级结构的定性依据和定量依据
        4.3.6.药物在血清白蛋白上结合位置的确定
        4.3.7.共存离子对药物-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4.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愈创木酚的荧光增敏研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5.1.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结果与讨论
        5.3.1 分子模拟
        5.3.2 愈创木酚与HSA和IgG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
        5.3.3 愈创木酚与HSA和IgG相互作用的荧光偏振研究
        5.3.4 药物与蛋白键合的结合常数与结合距离
        5.3.5.键合模式的确定
        5.3.6 判定药物影响蛋白二级结构的定性依据和定量依据
    5.4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9)基于Rho/Rock2信号通路探讨E2及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抑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雌激素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二、雌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三、雌激素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四、雌激素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
        五、雌激素的代谢
        六、雌激素与Rho/Rock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七、植物雌激素
    第二节 胃排空的机制
        一、神经系统对胃排空的调控
        二、胃排空的动力学
        三、平滑肌收缩与Rho/Rock2信号通路
    第三节 雌激素对胃排空的影响
    第四节 中医药对胃排空的研究进展
        一、胃排空的中医理论
        二、胃动力中药研究
        三、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生理状态下E2抑制胃排空的作用机制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病理状态下E2抑制胃排空的作用机制
        一、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补骨脂素抑制大鼠胃排空的效应
        一、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5-甲氧基补骨脂素(5-MOP)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1.1 理论意义
        1.1.2 应用价值
    1.2 呋喃香豆素的简介
        1.2.1 呋喃香豆素的结构特征
        1.2.2 5-MOP的植物来源和物理性质
    1.3 呋喃香豆素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
        1.3.1 呋喃香豆素的药理作用
        1.3.2 呋喃香豆素的应用
    1.4 呋喃香豆素的研究进展及其前景
    1.5 课题研究内容
2 5-MOP的全合成设计
    2.1 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
    2.2 5-MOP的全合成路线一
    2.3 5-MOP的全合成路线二
    2.4 5-MOP的全合成路线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条件
        3.1.1 溶剂与试剂
        3.1.2 仪器
        3.1.3 起始原料
    3.2 5-MOP的合成研究
        3.2.1 5-甲氧基-1,3-苯二酚(Ⅱ)的合成
        3.2.2 4-碘-5-甲氧基-1,3-苯二酚(Ⅲ)的合成
        3.2.3 7-羟基-6-碘-5-甲氧基-2H-苯并吡喃-2-酮(Ⅳ)的合成
        3.2.4 4-甲氧基-7-氧代-7H-呋喃[3,2-g][1]苯并吡喃-2-甲酸乙酯(Ⅴ)的合成
        3.2.5 4-甲氧基-7H-呋喃[3,2-g][1]苯并吡喃-7-酮(Ⅵ)的合成
    3.3 本章小结
4 总结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合成补骨脂素的工艺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酪氨酸酶抑制剂和激活剂的研究[D]. 王锡元. 江南大学, 2007(03)
  • [2]香豆素类化合物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荧光分析方法研究[D]. 支欢欢.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 [3]补骨脂炮制原理研究[D]. 郭晏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7(01)
  • [4]补骨脂素联合rhBMP-2对骨质疏松小鼠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 黄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青娥方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成分的相关研究[D]. 熊志立. 沈阳药科大学, 2003(03)
  • [6]盐补骨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沈晓宇. 浙江大学, 2018(06)
  • [7]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腹泻类制剂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D]. 吴江瑞. 延安大学, 2016(02)
  • [8]若干中草药活性组分与几种球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D]. 何文英. 兰州大学, 2006(09)
  • [9]基于Rho/Rock2信号通路探讨E2及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抑制效应[D]. 代汝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10]5-甲氧基补骨脂素(5-MOP)的合成[D]. 王亮.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补骨脂素合成工艺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