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早白垩世陆上芬昆虫群

京西早白垩世陆上芬昆虫群

一、京西早白垩世卢尚坟昆虫群(论文文献综述)

黄迪颖,苏祎桐,李昕然,王向东[1](2018)在《北京西山石炭-二叠系蜚蠊类化石的发现兼论北京地区昆虫化石的时代》文中研究指明报道产于北京西山门头沟区色树坟石炭-二叠系太原组的一块蜚蠊类前翅化石,可归入Phyloblatta,代表一新种Phyloblatta beijingensis sp. nov.,以狭小的爪区别于该属其他已知种类。Phyloblatta蜚蠊类在我国山西省下二叠统山西组曾发现多种类型。对北京地区以前报道的昆虫化石所属时代和地层均进行厘定,如土城子组、大灰厂组、夏庄组的昆虫化石。

廖焕宇,沈炎彬,黄迪颖[2](2014)在《北京下白垩统芦尚坟组叶肢介的生物地层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肢介化石是我国北方中生代生物群的重要成员之一,对古环境恢复和生物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北京西下白垩统芦尚坟组含丰富的昆虫、介形虫、植物、孢粉等化石,还发现了鱼和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但叶肢介化石以前并无正式报道。芦尚坟组及其上覆夏庄组的昆虫化石组合被称为"芦尚坟昆虫群",对京西地区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描述产自北京市丰台区贺照云村附近芦尚坟组第四段的Eosestheria(东方叶肢介)1新种,认为芦尚坟组的叶肢介群落为衰落型Eosestheria群,与上覆夏庄组的Yanjiestheria(延吉叶肢介)群差异较大,与辽西阜新组的叶肢介群落联系紧密。我们认为芦尚坟组和阜新组时代接近,约为Aptian晚期。

张越[3](2014)在《冀京津地区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分布》文中研究指明对河北大学博物馆藏的冀京津地区甲虫定名标本和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得到2亚目51科626属1338种,其中肉食亚目5科(9.80%)、66属(10.54%)、188种(14.05%);多食亚目46科(90.20%)、560属(89.46%)、1150种(85.95%)。研究数据表明:多食亚目的科、属、种的物种多样性程度最高,排在前10位的科级阶元依次是:叶甲科109属(17.41%)、275种(20.55%)﹥天牛科99属(15.81%)、186种(13.90%)﹥金龟科63属(10.06%)、167种(12.48%)﹥步甲科40属(6.39%)、138种(10.31%)﹥象甲科48属(7.67%)、84种(6.28%)﹥瓢虫科30属(4.79%)、65种(4.86%)﹥拟步甲科25属(3.99%)、45种(3.36%)﹥隐翅虫科23属(3.67%)、41种(3.06%)﹥龙虱科20属(3.19%)、39种(2.91%)﹥葬甲科12属(1.92%)、32种(2.39%);51个科级阶元组成特点是:单种科5个(9.80%),寡种科(25种者)22个(43.14%),多种科(6种以上者)24个(47.06%);属级阶元组成特点是:单种属364个(58.15%),25种的寡种属226个(36.10%),6种以上的多种属36个(5.75%)。统计数据还显示,冀京津地区甲虫的属级分布数量(含共有分布属)与中国其他动物地理区的联系由近到远依次是:古北界+东洋界共有属457个(73.00%),东北亚界626属(100.00%)﹥中亚亚界472属(75.40%)﹥中印亚界457属(73.00%);华北区(626属,100.00%)﹥蒙新区(472属,75.40%)﹥华中区(457属,73.00%)﹥东北区(357属,57.03%)﹥青藏区(327属,52.24%)﹥西南区(302属,48.24%)﹥华南区(254属,40.58%);局限于华北地区分布的属163个(26.04%);冀京津地区甲虫物种的地域分布数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河北平原区(73.80%)>冀西太行山区(65.81%)>冀北燕山山区(50.80%)>冀西北间山盆区(42.33%)>张北围场坝上高原区(38.98%)。

黄迪颖,蔡晨阳,陈爱林[4](2012)在《Xishania的异物同名问题以及对Xishania fusiformis Hong,1981和Xishania longiusula Hu,2002的一些讨论》文中认为洪友崇1981年建立了京西早白垩世卢尚坟昆虫群,认为Xishania fusiformis(梭形西山蝽)为其中的代表类型,并由此建立1新科1新属1新种。胡世学2002年报道了昆明海口耳材村剖面澄江动物群蠕虫化石Xishania longiusula(长形西山虫),建立1新属1新种。因此,Xishania Hu,2002为Xishania Hong,1981的晚出异物同名,且Xishania fusiformis和Xishania longiusula的分类位置也存在很大争议。文中结合多年来收集的大量梭形西山蝽和长形西山虫标本对二者进行讨论,指出梭形西山蝽与Mesolygaeus laiyangensis(莱阳中蝽)存在区别,代表不同的种类。而长形西山虫属于澄江动物群中的火把虫类,但与模式种存在显着区别,可作为Facivermis(火把虫)一新种。

黄迪颖,吴灏,董发兵[5](2009)在《中国石蚕巢化石(昆虫纲,毛翅目)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毛翅目昆虫幼虫俗称石蚕,大部分石蚕就地取材,构筑不同形状,不同质地的巢,多数为管状。石蚕巢化石是一类较重要的遗迹化石,在国外中、新生代报道较多,但在我国未见发表。本文根据作者十多年来在华北及东北地区的大量野外工作,报道了石蚕巢化石在我国的发现。介绍了石蚕巢在中侏罗世道虎沟动物群,早白垩世热河动物群及卢尚坟昆虫群中的类型与特征。石蚕巢是我国遗迹化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实际上它们在中生代中期以后的陆相地层分布很广。由于这类昆虫对水质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的相对狭隘性,可用于恢复古环境。一些特殊类型的出现,对地层对比也将起到作用。

刘明[6](2007)在《中国东北中生代象甲和花蚤化石研究(昆虫纲:鞘翅目:象甲总科,花蚤科)》文中提出中国东北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生代地层盛产数量丰富、保存精美的化石,包括广为人知的古鸟类、带毛恐龙、原始兽类以及被子植物等珍贵化石。其中昆虫化石的数量大、种类繁多,在世界古昆虫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它数量众多的昆虫化石相比,中生代的象甲与花蚤化石数量相对较少,研究比较薄弱。我们实验室在近几十年时间里收集了大量昆虫化石,其中包括一批保存精美的象甲与花蚤化石。这些宝贵的材料为研究象甲与花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昆虫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等多方面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东北中生代地层中象甲与花蚤化石,共包括6大部分。第一部分:概括象甲和花蚤成虫解剖特征,现生类群的生物学。第二部分:回顾象甲和花蚤的地质历史、研究现状,讨论象甲和花蚤在鞘翅目系统演化中的地位。介绍已收集的象甲和花蚤化石的情况,以及对象甲和花蚤化石进行分类的主要鉴定特征。第三部分:简介本文描述化石的主要产地:辽宁省西部义县组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九龙山组地层的划分。第四部分:对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象甲和花蚤化石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描述象甲总科中毛象科、Eccoptarthridae科、矛象科3个科中7属16种(包括7新种):Brenthorrhinoides latipecteris Ldu,Ren and Tan,2006;Brenthorrhinoides angustipecteris Ldu,Ren and Tan,2006;Brenthorrhinoides magnoculi Liu,Ren and Tan,2006;Brenthorrhinoidesopimus sp.nov.;Cretonanophyes zherikhini Liu and Ren,2006;Cretonanophyes punctatus Liuand Ren,2007;Cretonanophyes physematosus sp.nov.;Abrocar brachyorhinos Liu and Ren,2006;Abrocar macilentus Liu and Ren,2007;Abrocar amoena sp.nov.;Abrocar ooidea sp.nov.;Leptocar polychaetus Liu and Ren,2007;Microprobelus liuae Liu and Ren,2006;Microprobelus strenus sp.nov.;Probelopsis laevis sp.nov.;Belonotaris angusta sp.nov.。描述花蚤科先花蚤亚科6属12种(包括5新属11新种):Mirimordella gracilicruralis Ldu,Luand Ren,2007;Bellimordella capitulifera gen.et sp.nov.;Bellimordella robusta gen.et sp.nov.;Bellimordella longispina gen.et sp.nov.;Robustipraemordella striata gen.et sp.nov.;Serripraemordella opima gen.et sp.nov.;Serripraemordella collaris gen.et sp.nov.;Serripraemordella rigida gen.et sp.nov.;Longipraemordella muricata gen.et sp.nov.;Longipraemordella amoena gen.et sp.nov.;Gracilipraemordella angustiventer gen.et sp.nov.;Gracilipraemordella levigata gen.et sp.nov.。亚科未定3新属3新种:Originipraemordellabiloba gen.et sp.nov.;Dentipraemordella ovoidea gen.et sp.nov.Globipraemordella peregrinagen.et sp.nov.。绘制构造特征线条图39幅,化石图版23个,化石照片53张。其中象甲总科中Eccoptarthridae科级单元在我国是首次发现。第五部分: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介绍可用来研究各种关系起源与发展的古生物学方法。同时结合所研究的象甲与花蚤化石,探讨这两大植食性类群在地质历史上与各种植物之间的取食关系,以及在与植物的相互作用中各种身体结构的演化趋势。第六部分:通过对全球性中生代象甲化石的分布情况以及伴生植物特点,探讨象甲起源地、扩散问题。

张志军[7](2007)在《早白垩世芦尚坟组昆虫组合及沉积环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早白垩世芦尚坟组昆虫组合特征的分析,探讨了芦尚坟晚期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京西盆地早白垩世晚期为亚热带气候;在芦尚坟期晚期经历了水流由缓到急、古气候由干燥转变为潮湿的周期性变化。

李晓波[8](2007)在《大兴安岭北部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地层序列与构造古地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作者参加国家油气选区专项《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的断陷盆地群演化与油气远景》二级课题《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对比与分布规律》研究所取得的部分成果。为解决大兴安岭北部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地层单元划分不合理、名称混乱等问题,对相关地层单元进行野外考察,采集到一些重要的化石证据,经初步研究取得以下一些认识及成果:将大兴安岭北部早白垩世地层分区划分为三个地层小区:大兴安岭北部东坡地层小区,大兴安岭北部西坡地层小区,海拉尔盆地地层小区,各小区采用不同的岩石地层系统是合理的。大兴安岭北部西坡的塔木兰沟组及上库力组与东坡的龙江组对比,伊列克得组与东坡的九峰山组和甘河组对比;上库力组、伊列克得组、九峰山组中产典型的热河生物群化石。130~120Ma是大兴安岭及邻区岩浆、构造活动最剧烈的时期,也是热河生物群最为繁盛的时期。大兴安岭及周边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地层的构造背景有可能属于白垩纪中期异常地质事件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的表现之一。本文还对热河生物群研究进展、中国北方JK界线及国际对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谭京晶,任东,李宁宁,刘正玲[9](2004)在《中国中生代鞘翅目化石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192 3年A .W .Grabau通过对山东省莱阳盆地莱阳组早白垩世昆虫化石的研究 ,命名了我国第 1种鞘翅目化石昆虫 (Proteroscarabaeusyeni)。此后 ,中国昆虫化石分类学者先后发表了 4 0余篇关于我国中生代鞘翅目化石昆虫的分类论着 ,共描述鉴定了 182种 ,涉及 35科 ,137属。这些化石分布于 12个省 ,其中三叠纪 11个种 ,侏罗纪6 8个种 ,白垩纪 10 3个种。本文通过图表列举出我国已发现的中生代鞘翅目化石昆虫名录以及它们的分布和年代 ,总结了国内中生代甲虫化石当前的研究状况 ,并初步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古昆虫学者所建立的 4个新科提出的不同意见。

洪友崇,李镇宇[10](2004)在《宁夏六盘山早白垩世一新科(昆虫纲,毛翅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报道毛翅目 1新科宁夏石蛾科Ningxiapsychidaefam .nov .,化石标本采自宁夏早白垩世六盘山群乃家河组灰黄色页岩。根据乃家河组的层位及其乃家河昆虫组合的面貌与特征 ,可与我国京西盆地夏庄组等对比 ,系夏庄昆虫群区系范围向西延伸的部分 ,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当欧洲阿普特———阿尔必期 (Aptian AlbianStage) (K5 61)。根据新科脉序特征 ,Rc (Dc)、Mc室封闭 ,Tc室开放 ;CuP与CuA2 汇合形成CuP +CuA2 合并脉 ,之后 ,两脉不再分离 ,一直伸达翅端缘 ;中脉 4支 ,完整 (M1 M4)和叉室 5个 ,完整且直 (F1 F5) ;臀脉 2支 :A1、A2 ;翅面有完整的横脉和局部有原始、不规则且发达的辅脉。这些特征可与亚目内其他科尤其是与最相近的沼石蛾科(LimnophilidaeRambur,184 2r,190 3)等区别 ,故建立新科。

二、京西早白垩世卢尚坟昆虫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西早白垩世卢尚坟昆虫群(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西山石炭-二叠系蜚蠊类化石的发现兼论北京地区昆虫化石的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系统古生物学
3 北京地区昆虫化石时代的讨论
    3.1 石炭-二叠系太原组昆虫化石
    3.2 侏罗-白垩系土城子组昆虫化石
    3.3 下白垩统大灰厂组昆虫化石
    3.4 下白垩统夏庄组 (包括原芦尚坟组) 昆虫化石

(2)北京下白垩统芦尚坟组叶肢介的生物地层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地质概况
3 系统古生物
4 生物地层学

(3)冀京津地区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冀京津地区的自然概况
    1.1 地形地貌
    1.2 气候条件
    1.3 自然资源
        1.3.1 动物资源
        1.3.2 植物资源
2 研究背景与课题提出
    2.1 京津冀地区甲虫研究背景
    2.2 课题提出
3 材料与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冀京津地区甲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4.1.1 亚目级组成
        4.1.2 科级组成
        4.1.3 属级组成
    4.2 冀京津地区甲虫种类的区系分布
    4.3 冀京津地区甲虫地域分布特点
        4.3.1 张北围场坝上高原区
        4.3.2 冀北燕山区
        4.3.3 冀西北间山盆区
        4.3.4 冀西太行山区
        4.3.5 河北平原区
5. 京津冀地区甲虫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5.1 京津冀地区甲虫资源类型
        5.1.1 水生昆虫
        5.1.2 陆生昆虫
    5.2 关于冀京津地区昆虫资源的利用
        5.2.1 加强对昆虫资源的研究
        5.2.2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特色昆虫保护区域
        5.2.3 保护益虫资源
        5.2.4 合理利用昆虫资源
        5.2.5 加强保护意识是根本
6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Xishania的异物同名问题以及对Xishania fusiformis Hong,1981和Xishania longiusula Hu,2002的一些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梭形西山蝽 (Xishania fusiformis) 与莱阳中蝽 (Mesolygaeus laiyangensis)
3 长形西山虫 (Xishania longiusula) 与云南火把虫 (Facivermis yunnanicus)

(5)中国石蚕巢化石(昆虫纲,毛翅目)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我国中生代石蚕巢的基本特征
    2.1 道虎沟动物群
    2.2 热河动物群
    2.3 卢尚坟昆虫群
3 石蚕巢与环境的关系
4 结论与展望

(6)中国东北中生代象甲和花蚤化石研究(昆虫纲:鞘翅目:象甲总科,花蚤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象甲和花蚤的外部形态和生物学
    1.1 象甲的外部形态和生物学
    1.2 花蚤的外部形态和生物学
2. 象甲和花蚤的地质历史与研究现状
    2.1 象甲的地质历史与研究现状
    2.2 花蚤的地质历史与研究现状
3. 鞘翅目系统发育以及象甲与花蚤的分类系统
    3.1 鞘翅目系统发育
    3.2 象甲的分类系统
    3.3 花蚤的分类系统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5. 地层简介
    5.1中国辽宁省西部义县组
    5.2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宁城道虎沟中侏罗统九龙山组
6. 象甲总科化石系统描述
    6.1 毛象科
    6.2 Eccoptarthridae科
    6.3 矛象科
7. 花蚤科化石系统描述
    7.1 先花蚤亚科
8. 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8.1 研究原理和方法
    8.2 具体研究实例
    8.3 象甲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8.4 花蚤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9. 象甲起源地以及扩散问题的研究
    9.1 晚侏罗世象甲分布
    9.2 早白垩世象甲分布
    9.3 晚白垩世象甲分布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附录
致谢

(7)早白垩世芦尚坟组昆虫组合及沉积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材料
4 昆虫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5 结论

(8)大兴安岭北部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地层序列与构造古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区域地质概况
第二章 岩石地层划分及对比
    第一节 研究历史及现状
    第二节 地层分区
    第三节 岩石地层单元分述
    第四节 各小区岩石地层对比
第三章 生物地层
    第一节 阿荣旗那克塔乡九峰山组化石组合
    第二节 拉布达林市上库力乡东山上库力组化石组合
    第三节 塔河县沿江林场胜利煤矿伊列克得组化石组合
    第四节 其它地区化石分布及研究概况
第四章 区域地层综合对比
    第一节 热河生物群研究进展及时代
    第二节 中国北方陆相地层侏罗-白垩系界线
    第三节 东北及邻区早白垩世综合地层对比
第五章 大兴安岭北部早白垩世构造古地理
    第一节 晚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第二节 东北亚早白垩世裂陷盆地群的形成及分布
    第三节 早白垩世一些重要地质事件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9)中国中生代鞘翅目化石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鞘翅目化石的研究历史
2 鞘翅目化石的产地和时代
3 鞘翅目化石的分类和昆虫群的特征
4 鞘翅目化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10)宁夏六盘山早白垩世一新科(昆虫纲,毛翅目)(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中国毛翅目化石研究现状
3 分类描述
4 新科脉序演化性质
    4.1 进化方面
    4.2 原始方面
    4.3 特有特征方面
5 科间分类根据
    5.1 现生毛翅目
    5.2 毛翅目化石
6 分类位置讨论
    6.1 与沼石蛾科Limnophilidae Rambur, 1842比较
    6.2与鳞石蛾科Lepidostomatidae Ulmer, 1903 (包含Eucrumoecia Sukatcheva, 2001) 比较
    6.3 与其他科比较
    6.4 与化石绝灭科比较

四、京西早白垩世卢尚坟昆虫群(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西山石炭-二叠系蜚蠊类化石的发现兼论北京地区昆虫化石的时代[J]. 黄迪颖,苏祎桐,李昕然,王向东. 古生物学报, 2018(04)
  • [2]北京下白垩统芦尚坟组叶肢介的生物地层学[J]. 廖焕宇,沈炎彬,黄迪颖. 古生物学报, 2014(04)
  • [3]冀京津地区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分布[D]. 张越. 河北大学, 2014(01)
  • [4]Xishania的异物同名问题以及对Xishania fusiformis Hong,1981和Xishania longiusula Hu,2002的一些讨论[J]. 黄迪颖,蔡晨阳,陈爱林. 古生物学报, 2012(01)
  • [5]中国石蚕巢化石(昆虫纲,毛翅目)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 黄迪颖,吴灏,董发兵. 古生物学报, 2009(04)
  • [6]中国东北中生代象甲和花蚤化石研究(昆虫纲:鞘翅目:象甲总科,花蚤科)[D]. 刘明.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2)
  • [7]早白垩世芦尚坟组昆虫组合及沉积环境分析[J]. 张志军. 地球学报, 2007(02)
  • [8]大兴安岭北部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地层序列与构造古地理[D]. 李晓波. 吉林大学, 2007(02)
  • [9]中国中生代鞘翅目化石研究现状[J]. 谭京晶,任东,李宁宁,刘正玲. 动物分类学报, 2004(04)
  • [10]宁夏六盘山早白垩世一新科(昆虫纲,毛翅目)[J]. 洪友崇,李镇宇. 动物分类学报, 2004(02)

标签:;  ;  ;  ;  ;  

京西早白垩世陆上芬昆虫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