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球中的左臂动作不可忽视

铅球中的左臂动作不可忽视

一、推铅球运动中不可忽视左臂动作(论文文献综述)

刘彧秀[1](2018)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起滑与滑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起滑与滑步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拍摄法、三维运动录像解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16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取得前6名女子运动员的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表现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优秀运动员起滑与滑步技术的特征和规律,找出技术关键环节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技术优化方案,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更加科学化的训练提供数据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为了更加细化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滑步技术的研究,本文将传统意义上的滑步阶段细分为起滑与滑步阶段。起滑阶段界定为从团身完毕身体重心后移开始到右脚离地瞬间为止;滑步阶段界定为从右脚离地到右脚着地瞬间为止。2.本文所研究的6名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中,只有刘相蓉采用的起滑动作准备姿势为高姿,其余5名运动员均为低姿。起滑开始时巩立姣、耿爽、荣君身体重心和铅球质心高度较低,团身较为充分,能量蓄积充足,起滑阶段身体重心与铅球质心高度上升幅度较大,上升速度较快,起滑阶段身体重心速度曲线出现明显波峰,蹬地对身体重心的加速效果较好,右腿蹬地效果明显;卞卡、刘相蓉、董洋子身体重心和铅球质心初始高度较高,团身不充分,团身完毕储能少,起滑过程能量释放速度较慢,身体重心与铅球重心高度上升相对较慢,上升幅度较小,身体重心速度曲线较为平缓,蹬地加速效果不明显,蹬地效果较差。3.与世界级优秀女子运动员相比,我国6名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距离明显偏短,起滑与滑步时垂直方向速度冲量过大,水平方向速度冲量较小,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幅度较大,不利于“人-球”系统向投掷方向移动速度的快速提升,延长了起滑与滑步阶段的时间,破坏了加速节奏,影响滑步技术效果。4.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左腿摆动的最高速度均出现在右脚蹬地之前,说明蹬摆配合较为合理,但时间间隔较长,说明由发力蹬伸向主动回收过渡较慢,起滑与滑步衔接不够紧密。5.起滑与滑步阶段巩立姣和卞卡技术特征表现较为典型,具有代表性。巩立姣上体前倾较为充分,肩横轴与地面基本保持平行,身体重心与铅球质心高度低,保持了较好的滑步稳定性;卞卡起滑开始时上体前屈充分,但起滑与滑步阶段耗时长,身体重心和铅球质心在最后用力前获得了较好的合速度,但合速度的增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垂直速度的提升,具体表现为身体重心和铅球质心高度变化较大,上体前倾角和肩髋扭转角明显增大,说明卞卡在滑步过程中上体过分抬起,肩横轴打开过早,影响良好最后用力准备姿势的形成。

芦晓伟[2](2012)在《旋转与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特征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推铅球运动在历经一百多年的运动实践中的不断演变和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背向滑步推铅球和旋转推铅球为主的两大技术流派。而随着运动水平的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旋转推铅球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先进性和巨大潜力,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技术问世以来,不断地刷新着铅球世界纪录,截至目前推铅的球的世界纪录就是为美国运动员R巴恩斯1990年以旋转推铅球技术创造的23.12米所占据。旋转推铅球技术的优越性已为越来越多的教练员运动员所认知、运用和掌握,并有逐渐成为铅球投掷运动发展的一种趋势。针对世界推铅球运动发展的这种情况,反观我国铅球运动训练和竞赛的状况,却是背向滑步技术一枝独秀。在国内一些大型的比赛中很少见到采用旋转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员,在运动技术方面明显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对尽快提高我国男子的铅球投掷项目的成绩缩短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且保持女子铅球现有的优势地位是很不利的。所以,本研究尝试运用运动学原理,对采用背向滑步技术和旋转推球技术的各8名成绩在20.50-23.12米的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像,利用软件Dartfish对其技术动作录像截图,进行测量分析获得相关数据;利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法和模拟实验法,基于其对背向滑步推铅球和旋转推铅球的技术特征,对持球技术、进入旋转阶段的过渡技术、最后用力前超越器械姿势的比较、最后用力出手技术、以及出手后维持身体的平衡等问题,对各不同阶段的技术环节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和论证旋转推铅球技术的优越性,旨在通过研究使之对旋转推铅球技术有一个较清晰准确的认知,澄清一些研究中的和体育专业教材中对旋转推球技术的认知误区;填补对这项技术理论研究中的一些空白;为旋转推铅球运动的技术训练提供一些有价值且科学合理的理论参考依据,为更好的普及和掌握旋转推铅球的运动技术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通过提高我国青少年基础运动训练的水平和运动成绩,以求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段内缩短我们与世界铅球运动水平的差距。

颜桂平[3](2010)在《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前俯差与出手差三维运动学研究》文中指出铅球运动是一项集动作速度、力量、爆发力和协调能力于一身的竞技运动项目,同时,它又是一项重器械的力量性投掷项目。近年来,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员都注意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运动训练过程在不断探求和挖掘人体各方面的潜能、不断突破运动成绩的“极限”之时,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运动员专项技术的训练和利用上。查阅当今的文献,发现没有学者专门研究过前俯差和出手差与整体技术之间相互关系,从三维运动学角度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本研究的样本是200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前8名采用背向背向滑步技术的7名运动员,他们的推铅球技术基本上代表我国目前优秀男铅球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因此,从三维运动学的角度上对推铅球技术进行研究确有必要性和实用性。本文根据当前我国高水平铅球运动员在三维运动学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在比赛现场进行实际图像采集,并将得到的影片在运动解析系统上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优秀铅球运动员部分运动学参数的主要专项技术指标,并着重从系统论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研究分析前俯差与出手差的运动学意义以及两差对整体技术的影响。从而揭示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在研究过程中诊断出我国运动员的技术现状与特征,找出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及时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用来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与改进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最终达到提高比赛成绩的目的,以促进铅球运动不断发展。主要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近景定机三维摄像测量法。3、专家访谈法。4、三维运动学分析法。5、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表明:1、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是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在合理范围内且不违反动作节奏与比赛规则的情况下,加大前俯差与出手差有利于增大铅球的用力距离,进而提高铅球出手速度,从而提高运动成绩。2、铅球高度、右髋角、右膝角与前俯差成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三者是影响前俯差的很重要指标。我国部分男子运动员摆动腿预摆后团身动作幅度不够。3、前俯差值是影响滑步阶段铅球运行距离与身体重心运行距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男子运动员在滑步阶段对“人球”系统做为一个整体控制得较好。滑步阶段中我国男子运动员身体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差值偏大。4、我国男子运动员在过渡阶段左脚着地后右髋转动积极,但部分男子运动员在此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问题,影响了整体动作的速度节奏。5、出手差与出手速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出手差与比赛成绩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出手差与出手高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出手差与出手角度呈微弱负相关关系。6、我国男子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铅球的运行距离相对过小,铅球运行距离和身体重心运行距离受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影响,与出手差呈微弱正相关关系。出手差与比赛成绩呈显着正相关关系。

樊晓佳[4](2009)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竞技项目,铅球运动是重大综合性运动会比赛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推铅球运动是现代奥运会的一个古老运动项目,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男子铅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女子铅球项目于1948年才被正式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经过7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女子铅球曾经在世界田坛傲视群芳,出现过许多优秀运动员,多次在世界田径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近年来,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和成绩都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下滑的趋势,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影片拍摄法、图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女子优秀铅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全面的定量运动学分析,深入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及各技术环节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为我国女子背向滑步推铅球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提供具体量化指标,从而提高我国推铅球的技术训练质量,为促进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技术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再铸辉煌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右脚蹬离地面瞬间时,右脚蹬地角和右膝角度明显偏大,两大腿夹角偏小,不能充分利用“蹬、摆”所产生的动力,使“人-球”系统获得较大的运行速度。2.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左腿摆动的最高速度均出现在右脚蹬离地面之前,这为右腿蹬伸力量的增大和右腿蹬伸速度的加快都是有非常的积极意义。3.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过渡阶段左脚落地瞬间时躯干前倾角和左肩后倾角与世界运动员相比都偏大。说明我国运动员在左脚落地瞬间没有很好的控制住左肩和左臂,打开过早,影响了身体的扭紧程度,肩轴超越髋轴,从而造成最后用力阶段肌肉的爆发用力不足。4.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在铅球运动速度与身体重心运动速度曲线变化上还表现出一个特征,即铅球运动速度曲线下降斜率受身体重心运动速度曲线变化影响。5.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部分有一个合理的用力顺序,右髋的转动积极有效。同时,右膝的速度都比左膝速度大,技术动作基本合理。6.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阶段左膝角偏小,左腿的制动效果不是很理想,未能建立良好的左侧支撑,使得身体重心下降,不利于铅球速度的叠加和动量的传递。7.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铅球速度与身体重心速度差值比较小,肌肉爆发力不足,整个“人—球”系统获得的速度和动量不够。

戈黎[5](2009)在《背向滑步推铅球协调性训练的肌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表面肌电测试技术,结合生物力学三维拍摄结果,研究神经-肌肉协调性特点。分析用三种不同质量铅球(6kg、7.26kg、8kg)完成背向滑步技术动作,各主要肌肉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动员的顺序、程度和持续时间等肌肉放电情况的差异。以期探究背向滑步掷铅球技术动作中“神经-肌肉”协调工作特征,为研究协调能力对力量型项目运动技能的影响提出实践依据,为进一步制定推铅球技术协调性评价标准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用便携式表面肌电仪记录,并用Megawin肌电信号分析软件系统分析背向滑步投掷技术的肌肉电信号。结合视迅图像解析系统分析三维拍摄结果,讨论投掷不同质量铅球时技术动作协调性状况差异。研究结果:1、三种质量铅球出手速度均在8-11米/秒左右,且铅球速度的变化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且7.26kg组变化最平滑。前两个阶段时间较长,铅球速度增加很缓慢,且在最后阶段还有所下降。投掷不同质量铅球时,技术动作的阶段节奏与出手速度无显着性关系。2、投掷7.26kg铅球时各肌肉动员顺序最符合理论状态,6kg、8kg时腰腹和上肢肌肉均有提前动员的趋势。下肢肌肉、腰腹肌、上肢肌肉分别在投掷6kg时、7.26kg时、8kg时力量最大。下肢肌肉在投掷6kg时放电时间较短,腰腹和上肢肌肉都是在投掷7.26kg时放电时间较短。结论:1、投掷7.26kg铅球时全身主要用力肌肉的动员顺序最符合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理论要求,投掷技术动作最成熟,肌肉力量动员最节省化,7.26kg组的铅球速度变化也较为平滑,肌肉协调工作状况优于投掷另外两种质量铅球。2、投掷6kg铅球时,腰腹和上肢肌肉有提前动员趋势,肌肉放电持续时间普遍较短。投掷8kg铅球时由于承载负荷的变化技术动作容易变形,但对下肢的力量有一定训练意义。当背向滑步技术动作已经定型,需要纠正或改善细节动作时,可用此手段重新找到手感,建立新的神经肌肉连接。3、6kg、8kg铅球的投掷相对于比赛用球(7.26kg)主要是改变神经对肌纤维募集量的控制,即负荷量刺激强度的不同,刺激针对的主要部位肌肉也不同,并不是所有肌肉都随着铅球重量的增加而提高收缩强度。

周创[6](2008)在《高校铅球课教学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研究主要是围绕我校实际,针对学生支撑腿技术问题展开的实验研究。背向滑步推铅球双脚支撑技术阶段是铅球获得出手初速度的重要环节,支撑腿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最后用力地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单单只强调下肢的用力速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特别重视学生支撑腿支撑阶段运动环节的各主动肌群预先拉长到最佳状态的能力,并提出了铅球课中对支撑腿技术教学方法的设想。

李琳,丁茜[7](2006)在《对推铅球技术动作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际上流行背向滑步、短长节奏和背向旋转三种推铅球技术。而我国主要普及的是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本文将以背向滑步推铅球为例,从推铅球技术动作的组成入手,通过推铅球技术动作的分析,来讨论推铅球技术动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或发展趋势。

严海风[8](2006)在《我国部分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三维运动学参数分析》文中指出分析与诊断男子推铅球技术对提高我国男子铅球运动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选定进入2004年“菲普莱杯”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南京站)男子铅球比赛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台JVC9800高速摄像机以50fps的速度同步拍摄,运用德国SIMI-motion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运动员在滑步阶段摆蹬技术不合理,摆动腿后摆偏高,重心起伏较大,左膝摆动速度最大值和身体重心速度最大值呈非常显着相关关系,与铅球速度最大值呈显着性相关关系。(2)过渡阶段技术动作有停顿,超越器械效果不理想,左腿摆动后没有及时、迅速的落地,右腿落地后没有及时迅速的内扣、蹬伸,左侧支撑技术不理想,过渡时间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参数比较呈显着性差异。(3)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出手速度、出手高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参数比较呈非常显着性差异,铅球出手角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参数比较呈显着性差异。

李永辉,李丽[9](1999)在《对我国女子优秀铅球运动员左侧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文中指出铅球运动是一项在前进中又有旋转的复杂的田径赛项目。本文对我国参加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的六名女子优秀铅球运动员进行近景动态立体摄影,应用爱捷运动测量分析系统进行三维定量技术分析,尤其对左侧技术进行定量分析,旨在为今后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刘建国,李永辉,王淑芳,吴新宇,李国强[10](1999)在《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左侧技术对整体技术影响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文中认为运用近景动态立体摄像和三维录像测量分析系统对我国10 名优秀铅球运动员的技术进行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完整推铅球各阶段中,正确的身体左侧技术,可使运动员利用身体重心减小蹬地角、腾起角和低、平、快的滑步,可以建立起稳固的、强有力的左侧支撑,提高蹬伸用力效果,利于向前转动髋部,动员更多肌群参加最后用力工作,及加长最后推球工作距离,提高出手初速和运动成绩。

二、推铅球运动中不可忽视左臂动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铅球运动中不可忽视左臂动作(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起滑与滑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世界女子铅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1.4.2 我国女子铅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1.4.3 起滑与滑步技术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拍摄法
        2.2.3 三维运动录像解析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阶段划分及相关指标的界定
        3.1.1 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阶段划分
        3.1.2 起滑与滑步技术研究参数的选择及释义
    3.2 起滑动作姿势的分类
    3.3 背向滑步推铅球起滑与滑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3.3.1 起滑与滑步技术轨迹参数分析
        3.3.1.1 铅球质心和身体重心高度变化特征分析
        3.3.1.2 铅球质心和身体重心左右波动情况分析
        3.3.1.3 肩横轴转动幅度分析
        3.3.1.4 滑步阶段右脚蹬离地面及左腿后摆的最大高度分析
        3.3.1.5 滑步距离与最后用力阶段两脚间距对比分析
        3.3.1.6 铅球质心和身体重心运行距离及相关参数分析
        3.3.2 起滑与滑步技术时间参数分析
        3.3.2.1 不同阶段耗时情况及其比率的分析
        3.3.2.2 左膝摆动最大速度出现时机分析
        3.3.3 起滑与滑步技术角度参数分析
        3.3.3.1 人体关节角度参数分析
        3.3.3.2 人体环节角度参数分析
        3.3.4 起滑与滑步技术速度参数分析
        3.3.4.1 铅球质心和身体重心速度节奏分析
        3.3.4.2 铅球质心与身体重心的速度极值的比较
        3.3.4.3 关键时相铅球质心与身体重心的速度分析
        3.3.4.4 髋、膝、踝速度变化情况分析
        3.3.4.5 铅球起投速度与铅球出手速度的比较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2)旋转与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概述
    1.2 旋转式推铅球技术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录像分析法
    3.3 实验法
    3.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两种推铅球技术在站位与持球技术形式上的比较分析
        4.1.1 对背向滑步推铅球的站位和持球技术的描述
        4.1.2 对旋转推铅球的站位和持球技术的描述
        4.1.3 两种推球技术站位与持球技术特征的比较
    4.2 对旋转推铅球进入阶段过渡技术的分析
        4.2.1 对铁饼旋转起转技术的描述与分析
        4.2.2 旋转推铅球技术进入旋转阶段的特征
    4.3 两种推铅球技术最后用力前超越器械姿势的比较
        4.3.1 背向滑步和旋转推球两种技术超越器械姿势的运动学特征描述
        4.3.2 两种推球技术超越器械姿势运动学特征的比较与分析
    4.4 两种推铅球最后用力出手技术特征的比较
        4.4.1 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出手用力技术特征的描述
        4.4.2 对旋转推铅球最后出手用力技术特征的描述与背滑技术的比较分析
        4.4.3 旋转推铅球最后出手技术原理的模拟实验
    4.5 两种推铅球技术维持身体平衡动作特征的比较
        4.5.1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维持身体平衡动作特征的描述
        4.5.2 旋转推铅球与背向滑步推铅球维持身体平衡动作特征的比较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前俯差与出手差三维运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世界男子铅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1.4.2 我国男子铅球运动的回顾
        1.4.3 现代男子铅球技术特点
        1.4.4 运动学在田径运动技术中的运用
        1.4.5 国内外铅球技术运动学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近景定机三维摄像测量法
        2.2.3 三维运动学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时空特征分析
    3.2 背向滑步推铅球前俯差运动学分析
    3.3 不同身高、体重的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前俯差特征分析
    3.4 前俯差对滑步阶段部分参数的影响分析
    3.5 过渡阶段部分参数三维运动学分析
    3.6 铅球离手时出手差运动学分析
    3.7 最后用力阶段部分参数对出手差的影响分析
    3.8 不同身高、体重的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出手差特征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主要参考文献
6 致谢

(4)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铅球项目的起源与发展
        1.2.2 国内外推铅球训练理论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对推铅球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世界女子铅球运动发展概况
        1.2.5 我国女子铅球运动的发展概况及从中获得的启示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影片拍摄法
        2.2.3 图像解析法
        2.2.4 数据统计法
        2.2.5 比较分析法
    2.3 技术路线
3 运动学参数指标的确定与时相划分
    3.1 运动学参数指标的确定
    3.2 铅球技术的时相划分
4 结果与分析
    4.1 滑步阶段运动学分析
        4.1.1 滑步阶段R↑—R↓运动学参数分析
        4.1.2 蹬摆动作的速度节奏分析
    4.2 过渡阶段运动学分析
        4.2.1 过渡阶段基本运动学参数分析
        4.2.2 过渡阶段身体部分环节速度变化分析
        4.2.3 过渡阶段身体质心与铅球运动的节奏关系
        4.2.4 身体重心运动速度变化对铅球运动速度的影响
    4.3 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学分析
        4.3.1 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部分运动学分析
        4.3.2 最后用力加速部分运动学参数分析
        4.3.3 最后用力阶段身体重心与铅球速度节奏分析
        4.3.4 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出手条件的运动学参数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5)背向滑步推铅球协调性训练的肌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协调能力的研究现状以及方法学问题
        2.1.1 运动协调能力的理解
        2.1.2 运动协调能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影响因素
        2.1.3 运动协调能力的在实践中的表现特征
        2.1.4 运动协调能力的评价
    2.2 铅球运动项目特点及技术研究(发展)概述
        2.2.1 铅球运动的发展
        2.2.2 掷铅球技术研究现状
    2.3 表面肌电图、图像解析技术在体育研究种的应用
        2.3.1 肌电介绍
        2.3.2 肌电的分析和应用
        2.3.3 运动生物力学的介绍及应用
3.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肌电信号采集
        3.2.1.1 确定表面肌电测试肌肉
        3.2.1.2 实验仪器
        3.2.1.3 实验步骤
        3.2.1.4 数据初步筛选处理
        3.2.2 三维图像采集
        3.2.2.1 实验仪器
        3.2.2.2 测试过程
        3.2.2.3 数据初步筛选处理
    3.3 数据统计
4.实验结果
    4.1 背向滑步投掷铅球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4.1.1 背向滑步投掷铅球过程中铅球运行速度变化
        4.1.2 投掷不同质量铅球出手速度与投掷阶段持续时间
        4.1.2.1 投掷不同质量铅球出手速度的差异
        4.1.2.2 投掷不同质量铅球动作阶段时间的差异
        4.1.2.3 投掷不同质量铅球出手速度与动作阶段的关系
    4.2 投掷不同质量铅球主要肌肉肌电测试结果
        4.2.1 投掷不同质量铅球主要肌肉积分肌电值
        4.2.2 投掷不同质量铅球主要肌肉持续放电时间
        4.2.3 投掷不同质量铅球主要肌肉放电顺序
5.分析讨论
    5.1 投掷不同质量铅球动作协调性的生物力学分析
        5.1.1 出手速度
        5.1.2 动作阶段持续时间
        5.1.3 出手速度与阶段持续时间比例(速度节奏)
    5.2 投掷不同质量铅球肌肉肌电信号与协调性的关系
        5.2.1 肌肉积分肌电与协调能力的关系
        5.2.1.1 7.26kg组肌肉积分肌电的协调性
        5.2.1.2 8kg组肌肉积分肌电的协调性
        5.2.1.3 6k2组肌肉积分肌电的协调性
        5.2.2 肌肉放电顺序以及持续时间与协调能力的关系
        5.2.2.1 7.26k2组肌肉放电顺序及持续时间的协调性
        5.2.2.2 8kg组肌肉放电顺序及持续时间的协调性
        5.2.2.3 6kg组肌肉放电顺序及持续时间的协调性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10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高校铅球课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检验方法
2 实验队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措施
    2.1 直观教学法
    2.2 采用摄影教学
    2.3 图解分析训练法
    2.4 正误示范教学法
    2.5 力量训练教学法
3 结果分析
    3.1 下肢运动环节速度节奏特征
    3.2 支撑腿技术影响下, 铅球速度节奏的特征
    3.3 最后用力时支撑腿的要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7)对推铅球技术动作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组成及分析
    1.1 预备姿势和预摆
        1.1.1 预摆
        1.1.2 团身
    1.2 滑步
        1.2.1 移臀
        1.2.2 摆左腿
        1.2.3 蹬右腿
        1.2.4 腾空收右小腿
        1.2.5 右脚着地
        1.2.6 下压左腿, 脚着地
    1.3 最后用力
        1.3.1 准备用力
        1.3.2 加速器械
2 推铅球技术的研究现状
    2.1 推铅球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2.2 推铅球技术与黄金分割律的关系
    2.3 我国部分推铅球运动员技术特征
    2.4 最后用力
3 推铅球技术存在的问题或发展趋势

(8)我国部分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三维运动学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
    1.2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3.1 滑步阶段运动学分析
    3.2 过渡阶段运动学分析
    3.3 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学分析
    3.4 左侧支撑技术部分参数分析
    3.5 滑步阶段步长分配方式分析
4 结论
5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 附录
9 致谢

(10)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左侧技术对整体技术影响的三维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
        2.2.2 近景动态立体摄影测量
        2.2.3 三维运动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准备滑步阶段
    3.2 滑步阶段左侧肢体的运动形式对整体技术的影响
    3.3 过渡阶段左侧技术在整体技术中的作用
    3.4 最后用力阶段左侧肢体的运动对整体技术的影响 (左脚着地刹那——出手瞬间)
4 结论

四、推铅球运动中不可忽视左臂动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起滑与滑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研究[D]. 刘彧秀. 首都体育学院, 2018(09)
  • [2]旋转与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特征的比较研究[D]. 芦晓伟.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3]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前俯差与出手差三维运动学研究[D]. 颜桂平. 首都体育学院, 2010(03)
  • [4]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研究[D]. 樊晓佳. 山西大学, 2009(S1)
  • [5]背向滑步推铅球协调性训练的肌电分析[D]. 戈黎. 北京体育大学, 2009(11)
  • [6]高校铅球课教学实验研究[J]. 周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26)
  • [7]对推铅球技术动作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 李琳,丁茜.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05)
  • [8]我国部分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三维运动学参数分析[D]. 严海风. 苏州大学, 2006(12)
  • [9]对我国女子优秀铅球运动员左侧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 李永辉,李丽.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1999(06)
  • [10]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左侧技术对整体技术影响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 刘建国,李永辉,王淑芳,吴新宇,李国强. 中国体育科技, 1999(10)

标签:;  ;  

铅球中的左臂动作不可忽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