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金矿成因分类的探讨,金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从我国金矿成因分类的探讨,金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一、从中国金矿床成因分类讨论看金的成矿特点和成矿规律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1](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张璟[2](2012)在《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指出辽西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处在华北板块与天山—兴蒙造山带两大一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自新太古代初始陆核形成之初至燕山期构造岩浆高度活化,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主应力体制也由前燕山期EW向为主导的构造格局转变为以NE向为主导的濒太平洋体制。构造运动的长期性、多期次性,造成了该地区金成矿作用的叠加性、累积性,使得辽西地区具备了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区域性鲜明特色的金矿床。本次研究旨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工作、研究成果,结合本次项目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辽西地区金矿展开全面研究。研究思路如下:辽西地区地质背景研究—辽西地区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重砂、遥感分专题研究—金矿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单元层面金矿成矿规律研究—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研究—辽西地区金矿综合信息研究—辽西地区金矿找矿靶区圈定。具体研究过程及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初步分析辽西地区构造单元:主要占据华北板块与天山—兴蒙造山带两大一级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将辽西地区划分至四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存留新太古代构造单元、中元古代构造单元及古生代构造单元,燕山期形成的构造单元(以断陷盆地为主),侏罗纪形成的构造岩浆岩单元。为之后的成矿单元划分提供了构造环境理论依据。(2)通过辽西地区地层、岩浆岩、变质岩研究,对辽西地区地质体分布有了宏观把握;通过区域构造研究,明确了与金成矿相关的构造分布格局。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有关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理顺辽西地区构造演化过程。(3)对项目中收集到的辽西地区1/50万重力、航磁、金元素化探、重砂、遥感资料及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及成图。利用重力、航磁、遥感资料,解译构造形迹。利用金元素化探异常及金重砂异常初步圈定金异常区,为之后的金成矿单元划分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4)综合考虑辽西地区构造单元分布、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分布特点,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重砂、遥感等方面研究成果,以已发现金矿分布格局为基础,将辽西地区划分为6个成矿单元以展开之后的研究工作。成矿单元分别为: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及天山—兴蒙造山带南缘建平弧后盆地成矿单元。(5)在成矿单元划分基础上,选取充分能代表本单元成矿特点的已发现金矿作为典型矿床展开研究。上述成矿单元内分别选择以下金矿:(1-1)三十亩地金矿;(1-2)东五家子金矿;(1-3)二道沟金矿;(1-4)后梅林皋金矿;(2-1)大樱桃沟金矿;(2-2)排山楼金矿;(2-3)双羊金矿;(3-1)大石沟金矿;(3-2)水泉金矿;(4-1)柏杖子金矿;(5-1)红石砬子金矿;(6-1)霍家地金矿。三十亩地金矿、后梅林皋金矿、双羊金矿、大石沟金矿、霍家地金矿为首次研究,并初步确定了它们的成因类型:三十亩地金矿为燕山期受岩浆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变质热液型金矿,后梅林皋金矿为燕山期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双羊金矿为海西期形成的同韧性剪切型金矿,大石沟金矿为与中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矿,霍家地金矿为晚侏罗世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金矿。(6)以典型矿床研究成果为基础,从金矿成矿特征、成矿时代、物源及产出部位等方面探索同一成矿单元内金矿成矿的规律性,首次编制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成矿模式图。(7)从区域构造演化的角度探讨造成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与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这两个相邻成矿单元成矿现状差异性的深层原因;全面划分辽西金矿成矿类型及成矿系列,辽西金矿成矿系列初步划分为(Ⅰ)海西期变质热液型金成矿系列(Ⅱ)燕山期岩浆热液型金成矿系列;初步确定各成矿单元地质层面找矿标志。(8)辽西地区金矿综合信息研究过程中,首先从典型矿床出发,提取适合典型矿床尺度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预测要素。将其推广至成矿单元,转化为适合成矿单元尺度上的区域性预测要素,全面建立上述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之后的金矿找矿靶区圈定奠定了基础。(9)充分利用综合信息研究成果,按成矿单元对辽西金矿展开全面预测工作,并最终圈定靶区。靶区圈定过程中所使用软件为矿产资源评价系统(MRAS),主要涉及到MRAS评价系统矿产资源评价模块下的“矿床综合预测模型”和“证据权重模型”。以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这两个成矿单元为例,分别详细介绍“矿床综合预测模型”和“证据权重模型”的应用过程。除上述2个成矿单元外,其他成矿单元因矿床级别分级差异性不大,主要使用“证据权重模型”。(10)综合辽西地区各成矿单元找矿靶区圈定特点,统一划定靶区圈定后验概率(P)即:P≥0.9,A级找矿靶区;0.9>P≥0.623207,B级找矿靶区;0.623207>P≥0.376544,C级找矿靶区。共获得A级找矿靶区4处,B级找矿靶区12处,C级找矿靶区13处。(11)除后验概率(P)较大的找矿靶区,如东井子A级找矿靶区、万寿镇A级找矿靶区外,应重点关注已发现金矿数量规模与后验概率(P)“相对距离”较大的找矿靶区。经研究,T08(瓦子峪B级找矿靶区)、T09(平顶山西侧B级找矿靶区)找矿靶区未发现金矿点,然而经综合分析成矿前景较好,可在前述找矿靶区圈定、分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

孙珍军[3](2013)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和兴蒙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拥有大、中型金矿床10余处,金矿点百余处,是我国一个重要产金地,采金历史悠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论文以华北克拉通北缘地球动力学演化为基础,以现代地球科学和成矿理论为指导,以成矿作用为核心,采用成矿动力学背景与典型矿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成矿作用,建立成矿模式,为下一步区域资源勘查战略部署奠定基础。通过对地质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演化的分析认为,华北克拉通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形成、中元古代到古生代稳定克拉通的沉积和中生代以来克拉通的破坏等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以来,随着古亚洲洋的闭合,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发生了“剪刀式”碰撞拼贴,古亚洲洋构造域转化为环太平洋构造域,两大构造域均表现出早期挤压,晚期拉伸的特点。研究区金矿成矿对赋矿围岩没有选择性,赋矿围岩主要包括太古代变质岩、元古代花岗岩、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虽然赋矿围岩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成矿物质来源却十分相似。各金矿床赋矿围岩中,太古代变质岩贡献最大,元古代和中生代花岗岩次之,而中生代火山岩与金矿床成矿没有直接的关系。构造方面,区域超岩石圈断裂控制了矿床的分布特征,而次级断裂带控制了矿体的分布。通过对研究区金矿床中硫化物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床主成矿期矿石中黄铁矿S/Fe值均<2,属于内生亏硫型;黄铁矿中1<Co/Ni<10,Co、Ni含量变化范围较大,Mn、As含量低,Cu、Pb、Zn、Au、Ag含量较高,属于热液成因。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区内造山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型,纯CO2包裹体在多数矿床中不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普遍偏小,一般集中在48μm之间,气液比多在15%30%,成矿流体为中低温(150350℃之间),低盐度(110wt%NaCl),低密度的流体。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其次为CO2,总体上属于H2O-CO2-NaCl流体体系。根据部分矿床成矿压力的标准化计算,得出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造山型金矿成矿压力除东风金矿和安家营子金矿在5070Mpa,大部分介于1035Mpa之间,属低压环境,得出成矿深度13.6km,属于浅部成矿。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各金矿床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整体上具有可比性,表现为早期主要为岩浆水,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C同位素特征显示出成矿物质来源与深源岩浆活动;S同位素特征表明矿体硫来深源的幔源硫;Pb同位素特征显示了区内金矿床为造山环境的背景下,幔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下地壳发生了混染作用,带入少量下地壳的铅,以地幔铅为主,同时对部分岩体的Pb同位素分析发现,矿石与侵入体具有相近的来源。通过对研究区金矿床构造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同位素特征、成岩成矿时代与典型造山型金矿床对比研究认为,研究区内金矿床为浅成造山型金矿系列。与国内外典型造山型金矿对比,具有以下共同特征:①成矿的大地构造位置都处于造山带内;②控矿构造多为区域深大断裂的次级韧—脆性断裂带或剪切带;③矿区内侵入岩体、岩脉均较发育,且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④在硫化物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⑤成矿时代具有一致性。同时又具有显着的独特性:①成矿背景为华北克拉通遭受破坏发生在边缘的多期次、多阶段性的造山带内;②成矿作用发生在浅成体系下(<6km),总体上体现低温、低压成矿的特点;③成矿流体以H2O-CO2-NaCl体系为主,呈现浅成亚类造山型金矿流体特征;④矿化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以石英脉型为主。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识别出4期岩浆作用(1.7Ga、228245Ma、161Ma和123138Ma)和2期成矿作用(243Ma左右和125132Ma),且两期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活动在时间上相吻合。相对应的成矿构造环境为,华北克拉通东部和西部陆块碰撞造山后的拉张环境、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陆陆碰撞、古亚洲洋构造域向环太平洋主动陆缘构造转变的背景,由挤压转向伸展的的构造体制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岩石圈的快速减薄、拆沉的拉张环境。通过对研究区内与金矿床有关的中酸性侵入体研究发现,各金矿床与花岗岩类岩石具有密切的联系,是区内多次构造—岩浆活动在近地表的响应,是华北克拉通北缘造山型金矿形成的标志,也是识别该区域内造山型金矿的主要特征之一,为区内找矿提供了宏观的线索。

范永香[4](1983)在《从中国金矿床成因分类讨论看金的成矿特点和成矿规律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文中认为黄金是人类最早应用金属元素之一,长期以来主要用作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手段和每个国家货币的信用基础。近年来在现代工业技术中黄金用量日增,各国竞相提高黄金的储产量。我国是重要产金国之一,探采历史悠久。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黄金探采有较大发展。从初步掌握的资料分析,我国金矿床(点)分布广泛,矿床类型众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葛良胜[5](2007)在《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文中指出滇西北是西南三江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成矿作用与新生代富碱岩浆活动具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经特提斯复杂地质演化之后,本区处于一个由多陆块拼合形成的陆内环境之中。新生代特殊区域应力边界条件(地理位置)、青藏高原强烈碰撞造山过程、太平洋板块俯冲远程效应和深部多层架结构与分层受力条件下发生的壳-幔相互作用等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造就了本区复杂的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陆内深部古(近)东西向构造带重新活动(表现为张性)与地壳浅部其他方向构造活动(主要为压扭性)联合控制着富碱岩体成岩及相关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的时空一体化特征,表现为独立成区(滇西北)、东西成带、带内含多个集中区、成岩成矿形影相随。滇西北富碱岩浆岩是一套以富碱(K2O+Na2O>8%)为突出特点的从基性到中酸性的岩石系列,主体形成于50-20Ma。而与之相关的金多金属矿床(区)表现出多型集中、成矿元素组合复杂、控矿因素多样、成矿时代基本一致的特点。根据富碱岩体δ18):7.72~8.61‰;δ34S:1.7~6.6‰;87Sr/86Sr:0.7054~0.7111;143Nd/144Nd:0.512319~0.512573,εNd(t):-6.75~1.68;206Pb/204Pb:18.094~18.644,207Pb/204Pb:15.537~15.709,208Pb/204Pb:38.566~39.094;δ30Si:0.0~0.4‰;稀土总量较高,不具或仅具微弱的δEu异常,呈右倾的近平滑配分曲线,La/Ce值变化为0.40-0.63;Ce/Nd为1.88-2.81;Sm/Nd为0.11-0.20等综合分析认为,其源区为具有富集地幔Ⅱ型地球化学特点的壳幔混合带。成矿流体属于富碱(K+、Na+),高Cl-、CO2,低Ca2+、Mg2+、S,并以H2O为的地幔型流体。由近东西向构造活动激发并上升至岩浆源区,导致源区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富碱岩浆。地幔富碱流体同时富含Au-Cu等矿质,在流体致浆过程中,通过水岩相互作用又汲取了岩浆源区内的矿质,并随岩浆一起演化和上升,在合适的空间或介质条件下分别成岩成矿。同富碱岩体相比,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在总体相似的同时,还依不同矿床类型、元素组合、产出位置等而各具特点。由此构成了滇西北区域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及其构造体系-壳幔混合源区及富碱岩浆活动-地幔富矿质流体作用等复杂要素耦合的区域Fe-Cu-Mo-Pb-Zn-Au-Ag-As-Sb-Hg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并可划分为受扬子板块和兰坪盆地两个不同地质构造背景控制的Cu-Pb-Zn-Au-Ag-As-Co-Hg-Sb和Fe-Cu-Mo-Pb-Zn-Au(-Ag)子系统。在各成矿集中区则表现为由不同类型矿化体、蚀变、物化遥异常构成的复杂而有序的矿化网络,并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系统产物的变化和保存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根据成矿系统产物及其变化和保存特点,通过总结不同成矿产物的发现标志和找矿勘查方法组合的有效性,建立了与富碱岩体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区域找矿模型。

丁正江[6](2014)在《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胶东地区地处古特提斯与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横跨华北板块和苏鲁大别造山带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尤其以燕山早期由被动陆缘转为活动陆缘为标志,该区进入环太平洋构造域发展演化阶段以来,壳幔作用强烈,幔源流体上侵,成岩成矿作用显着。论文以最新矿床学理论为指导,以该区地球动力学演化背景为主线,以现代测试分析技术为辅助,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在综合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重新厘定了胶东地区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背景;系统深入研究了各成因类型典型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时代,厘定了成因类型,建立了相应成矿模式,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研究,将胶东地区中生代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系统划分为受不同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动力学机制控制的2大成矿系列,包括5个成矿亚系列和15个矿床式。通过研究,明确指出该区中生代印支期末稀有金属铍成矿主要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有关,而燕山期以来的成岩成矿作用严格受伊泽奈奇板块俯冲作用所控制。区内燕山期发生的5次主要成岩成矿作用,分别对应于古太平洋板块的156.6Ma、137Ma、97Ma等3期增生期及其中间期。燕山早期(160155Ma),欧亚大陆东部由被动陆缘转化为活动陆缘,伊泽奈奇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控制了邢家山式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燕山晚期135125Ma,伊泽奈奇板块的不断俯冲,岩石圈不断加厚,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控制了香夼式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铅锌矿床和王家庄式中低温热液脉型铜锌矿床;125115Ma,伊泽奈奇冷的洋壳的快速NWW向俯冲,引发地幔强烈对流,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幔源C-H-O流体涌入上地壳导致了巨量金的堆积,形成了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矿,及胶莱盆地边缘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115110Ma,伊泽奈奇板块后撤式俯冲,胶东地区转为大陆弧环境,壳幔混熔型岩浆高位侵入,控制了冷家、尚家庄、南台等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的形成;10090Ma,伊泽奈奇-太平洋板块洋中脊俯冲消亡,上地幔物质强烈对流,岩石圈强烈伸展,形成了汤村店子式中低温热液脉型金铅锌银铜多金属矿床和杜家崖式(类)卡林型金矿。分别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和辉钼矿Re-Os法对邢家山钼钨矿床成矿岩体和矿石矿物辉钼矿进行了同位素测年,获得母岩幸福山岩体成岩年龄为(157±2)Ma、辉钼矿成矿年龄为(158.7±2.5)Ma,将邢家山钼钨矿床形成时代厘定为燕山早期,并通过与中国东部地区该期铜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对比,提出并论证了胶东地区存在中生代燕山早期钼钨多金属成矿作用,并指出胶东地区该期成矿作用应发生在160155Ma期间,填补了该期成矿作用研究的空白。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福山杜家崖金矿、荣成伟德山地区冷家-南台铜钼矿床和荣成大疃刘家铍矿床之成矿背景、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等,分别确定了矿床成因,首次明确提出杜家崖金矿为(类)卡林型金矿、伟德山地区冷家-南台铜钼矿为斑岩型矿床、大疃刘家铍矿为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并建立了相应成矿模式;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伟德山地区斑岩型铜钼矿床母岩成岩年龄为(113.4±1.8)Ma和(114.2±2.1)Ma,指出该期成矿作用应发生于115110Ma。杜家崖(类)卡林型金矿的研究与提出,为该区岩石圈存在强烈伸展期提供了矿床学证据,同时也填补了该期矿床研究的空白。同时指出,广泛发育于栖霞-蓬莱-福山成矿区中南部福山高疃-东厅地区粉子山群中的金矿(化)可能亦属此类型,已发现的杜家崖金矿和隆口金矿(微细浸染型)分别为该区的南、北界。大疃刘家铍矿为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以细粒羟硅铍石矿物出现的低温热液脉型独立铍矿床,提供了铍矿研究的一个新类型。综合分析研究了区内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矿成矿背景及成矿条件,指出前三者同为受胶东西部地区中地壳不连续面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脆韧性平缓断裂构造控制,发生于岩石圈剧烈减薄,地壳应力松弛,但仍呈挤压状态,幔源C-H-O流体提供了主要的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主成矿期成矿流体为中温、低密度、低盐度的H2O-CO2-NaCl流体,成矿作用发生于6.3212.55km,属中等深度条件。金牛山断裂带金矿为定位于早期张性陡倾断裂中的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控矿构造属开放空间,矿液不易集中,形成矿体规模较小,该成矿带缺少形成焦家式金矿床的构造条件。对新发现的岔夼金锑矿床的研究显示,该矿床为一中偏低温热液型矿床,属造山型金矿的浅成矿床,成矿时代与其他造山型金矿成矿期一致;由于矿床受剥蚀较少,保存较好,深部应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在此基础上,对该类型金矿建立了地壳连续成矿模式。研究指出,胶莱盆地东北缘地区金矿,为受鹊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与燕山晚期地幔强烈对流、幔源流体上升有关,与造山型金矿同期。蓬家夼式、宋家沟式和郭城式金矿是统一构造系统不同构造部位上发育的同类型金矿。该区新发现的铅锌矿化为后期叠生矿化,大致发育于晚白垩世早期,与杜家崖金矿形成大致同期,此期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银铜金多金属矿化在胶东地区普遍存在。最后,论文系统总结了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规律,指出该区成矿作用主要包括2期贵金属成矿作用和4期多金属成矿作用,前者以125115Ma造山型金矿成矿为主,卡林型金矿成矿为辅;后者以分别发生于160155Ma、135125Ma和115110Ma之3期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为主,205Ma(?)的低温热液脉型铍成矿作用为辅。对胶东地区成矿区带重新进行了划分,即莱州西部、招远-平度、栖霞-蓬莱-福山、胶莱盆地东北缘、牟平-乳山、文登-威海、荣成等7个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区(带);并把胶东地区中生代成矿划分为金矿和多金属矿2个成矿系列,分5个成矿亚系列、15个矿床式。

靳晓野[7](2017)在《黔西南泥堡、水银洞和丫他金矿床的成矿作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黔西南地区是我国“滇-黔-桂”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了大量赋存于浅变质/未变质沉积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该区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金矿床(板其金矿)发现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大量科研院所及矿业公司的高度关注。迄今虽已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开采和研究,但对这些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和成矿机理的认识仍然不甚清楚,关于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及成矿构造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系统,从而制约了对矿床成因和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根据研究区金矿床的赋矿围岩、控矿构造以及矿化形式的差异,黔西南地区的金矿床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凝灰质火山岩容矿层控型、不纯碳酸盐岩容矿层控型和陆缘碎屑浊积岩容矿断控型。本文选取上述三种矿床类型的典型代表泥堡、水银洞和丫他金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已有资料的总结分析、详细的矿区地质调查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测试分析及数据综合解释,力求系统查明各典型金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成矿元素组合、金的赋存形式与富集机制、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时代,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等资料,揭示和探讨卡林型金矿床成因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泥堡和水银洞金矿床主要赋存在二叠系台地相茅口组礁灰岩与龙潭组地层之间的构造蚀变体(SBT)中,赋矿地层岩性主要包括火山碎屑沉积岩、生屑灰岩、砂屑灰岩和钙质碎屑岩等,控矿构造主要包括沿不整合面发育的层间构造破碎带、背斜内部层间滑脱面和穿层断裂构造。丫他金矿床主要赋存在三叠系陆缘碎屑浊积岩中,控矿构造主要为背斜及其轴部附近高角度陡倾断裂构造。虽然三个矿床的控矿构造和赋矿围岩不同,但均显示出相似的蚀变矿化特征。典型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脱碳酸盐化与碳酸盐化、硫化、粘土化±萤石化。典型矿物组合主要包括隐晶质玉髓、梳妆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砷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雄黄、伊利石(±迪开石±绢云母±高岭石)和萤石。尽管不同矿床赋矿围岩的岩性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矿石中主量元素组成均显示高Si、变化的Ca和Mg、高Fe和S、高Al和K,分别反映了硅化、脱碳酸盐化和碳酸盐化、硫化和粘土化蚀变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三个矿床的矿石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其中与成矿有关的Au、As、Hg、Sb和Tl均显示出较大的变化,变化区间多在47个数量级,而其他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多在3个数量级以内。矿石与围岩的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表明,矿石中明显出现Au、As、Hg、Sb和Tl的富集,其他元素没有明显的迁出或带出变化。三个矿床不同世代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分析及典型环带状黄铁矿面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期砷黄铁矿同样具有Au、As、Hg、Sb、Tl(-Cu-Pb)富集,进一步确定研究区卡林型金矿床成矿元素组合为Au、As、Hg、Sb、Tl(-Cu-Pb)。泥堡、水银洞和丫他金矿床高品位矿石的矿相学观察,尤其是在高空间分辨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均没有观察到自然金,说明金的赋存形式主要呈“不可见金”。载金黄铁矿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几乎都落在卡林型金矿床中黄铁矿Au-As关系图的楔形区域,进一步说明该区金矿床符合典型卡林型金矿床的矿化特征。载金黄铁矿Au-As含量变化显示所有分析值均落在金饱和度曲线(CAu=0.02×CAs+4×10-5)以下,表明这些矿床中Au主要是以固溶体金或均匀分布的纳米级包裹体金形式存在。成矿期黄铁矿Au-As相关性图解显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金在砷黄铁矿中的富集与As在黄铁矿中的含量有关,可能的机制是As进入黄铁矿引起寄主黄铁矿的矿物晶胞参数增大或产生晶格位错为Au的富集提供了空间。研究区各金矿床的矿石中均不同程度地发育浸染状沥青,不同矿床中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基本一致,说明该区金矿床中的沥青具有相同成因。根据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参数反演计算,得到成矿早期流体温度为317336℃。该温度明显高于盆地古地温范围(160250℃)和区域上二叠统古油藏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73175℃),说明该区卡林型金矿成矿热源可能与区域古地温无关。典型金矿床成矿期流体均一温度为220℃(平均盐度4.2 wt.%),成矿晚期流体的温度为150℃(平均盐度为2.2 wt.%),总体上在金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存在明显的降温过程,盐度也存在显着降低趋势。本文通过多种矿床地球化学示踪手段对初始成矿物质的来源和演化进行了示踪研究。不同热液蚀变矿物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显示初始成矿流体可能为岩浆流体,在N2/Ar vs.CO2/CH4流体来源判别图解中,各蚀变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主要落在循环的大气降水区域,经大气水区域向岩浆流体区域延伸,整体上构成一条非常好的线性分布,暗示成矿流体可能起源于深部岩浆但在演化过程中有大量循环大气水加入。其中一件偏离趋势线向有机流体方向偏移的石英样品,可能反映了流体迁移过程中局部存在有机流体加入。成矿流体C-H-O同位素组成也显示初始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来源,流体演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多源混合特征。在δDH2O-δ18OH2O同位素组成图解中,成矿流体表现出明显的三端元混合模式:深源岩浆/变质流体(14‰,-15‰)、围岩或深部地层中的有机水(14‰,-135‰)和当地的大气降水/热泉水(-10‰,-72‰)。一些含羟基的热液蚀变矿物(如迪开石、白云母和高岭石等)的氢氧同位素组成非常接近深源岩浆/变质流体,暗示初始成矿流体的深源岩浆/变质起源。在δ13CPDB-δ18OV-SMOW同位素图解中,自典型的海相碳酸盐岩区域δ13CPDB值和δ18OV-SMOW值均出现显着降低,指示深部岩浆/幔源或赋矿地层中有机物质(脱羧基作用)之间的混合过程。对成矿流体中有机气相组成的研究表明,不同阶段矿物流体包裹体中有机质的种类和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成矿作用过程中可能没有明显的有机质脱羧基作用,δ13CPDB值的明显降低可能与深部岩浆/幔源碳的注入有关。不同热液蚀变矿物流体包裹体惰性气体同位素和液相离子组成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明显的幔源/岩浆流体信号,后期演化过程中存在地壳浅部盆地流体的加入。主要热液蚀变矿物流体包裹体中惰性气体组成中He/Ne和He/Ar比值变化达到3个数量级以上,24件样品中有8件He/Ne比值变化小于大气的He/Ne比值(0.3),暗示存在大气He混入,16件样品大于0.3,表明存在地壳及深部地幔He加入。典型地壳来源流体中He同位素组成R/Ra值为0.02,地幔来源流体中He同位素组成R/Ra值为8,本次研究获取的大部分数据分布在典型地壳来源流体和典型地幔流体之间,其中来自泥堡金矿床的石英样品具有最大的R/Ra比值1.44,指示成矿系统中可能有高达24%的幔源He注入。主要热液蚀变矿物流体包裹体中离子组成中很多样品显示较高的Na/Cl和较低的Cl/Br比值,其中两个萤石和一个石英样品清楚显示较低的Na/Cl比值和较高的Cl/Br比值,数据范围与斑岩型矿床成矿流体中的Na/Cl和Cl/Br比值非常接近,进一步证实岩浆流体可能是成矿流体的重要来源之一。在Na/Ca vs.Na/K图解中,典型金矿床的数据分布显示出岩浆流体与盆地流体的混合趋势,尤其是来自水银洞金矿床三个雄黄样品的数据结果非常靠近前人发表的花岗质岩浆流体(400℃)端元,暗示成矿流体中的离子组成具有明显的岩浆来源,但成矿演化过程中存在地壳浅部盆地流体的注入。LA-MC-ICP-MS微区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三个矿床中的黄铁矿δ34S变化为-49.5916.85‰,成矿前黄铁矿的δ34S可分为两组,即-49.59-4.12‰和14.3016.85‰,硫分别来自开放和封闭系统中海相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BSR)。成矿期黄铁矿的δ34S值为-1.489.95‰(均值3‰),可能是深部岩浆硫或高温变质成因硫。单颗粒环带状黄铁矿的微区线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期黄铁矿的δ34S值相对于成矿前黄铁矿出现明显的δ34S值降低,暗示成矿流体中明显富集32S,并向“0”靠近。相似的情况在美国内华达地区也有报道,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岩浆硫的注入。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物质具有岩浆来源,并在地壳浅部与循环大气降水、盆地(有机)流体及大气成分发生混合。成矿年代学研究为黔西南金矿床的形成时间和时空分布规律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泥堡金矿床SBT矿化带中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26122 Ma,水银洞金矿床与雄黄共生的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46.5±3.3 Ma,丫他金矿床与雄黄共生的石英Rb-Sr等时线年龄为148.5±4.1 Ma,丫他金矿床成矿期热液伊利石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204.6±5.2 Ma。结合区域地质事实及已有可靠成矿年代学数据的分析,本文认为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具有两期成矿的特点,成矿时代包括晚三叠世(200 Ma)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8122 Ma)。根据对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研究成果的分析,研究区金成矿的构造背景和成矿过程可概括为:在晚三叠世(200 Ma),随着古特提斯洋的闭合,Indochina板块向北与华南板块拼合,碰撞后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换导致强烈的区域岩浆活动,但由于黔西南所处的右江盆地沉积盖层巨厚、能干性较弱、断离构造连通性较差,因此极少有岩浆侵位到沉积盖层浅部;深部隐伏岩浆房冷却过程中出溶形成的初始成矿流体(+物质)沿区域台—盆边界断裂或其他台、盆内部断裂构造向上迁移,流体迁移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深循环大气降水、盆地(有机)流体、近地表大气降水混合。这种混合流体迁移至浅部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背斜内部层间滑脱构造、层内断裂构造等处与发生广泛和强烈的水—岩反应引起Au及其他成矿物质的卸载和富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8122 Ma)的金矿成矿作用可能与华南板块岩石圈的大规模伸展减薄有关,这种伸展可能与古太平洋板片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撕裂作用或板片俯冲方向调整有关,研究区深部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出溶的成矿流体(+物质)沿先存构造通道向上迁移至相似的赋矿空间通过相似的水—岩反应过程和相似的矿化富集机制卸载成矿。

袁建国[8](2018)在《辽宁北票台吉营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国内学者对华北克拉通北缘金矿的成因类型存在不同见解:⑴绿岩型金矿;⑵造山型金矿;⑶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讨论绿岩建造、造山过程、岩浆活动对金成矿的制约作用,可以为金成矿作用的研究赋予新的内涵。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凌源-北票金成矿带内的台吉营金矿,经勘查资源储量大幅提升,区内明显不发育岩浆侵入活动,仅出露少量中酸性侵入岩脉,出露地层为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绿岩建造,因此是研究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的理想地区。辽宁北票台吉营金矿为隐伏矿床,受凌源-北票岩石圈断裂内次级断裂的控制。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主要为块状、浸染状构造,晶粒结构,以细粒金为主。围岩蚀变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分带不明显。成矿可划为4个阶段。锆石U-Pb测年工作表明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分别侵位于(258.0±1.9)Ma和(241.5±2.2)Ma,绢云母K-Ar测年表明成矿时限为(236.6±2.7)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闪长岩形成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花岗斑岩形成于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小塔子沟组片麻岩富Fe、Mg和Ca,贫Si、Na和K,轻稀土略分馏呈右倾形,显着亏损Th、U、Nb,强烈富集K,中等亏损P。判别原岩为产在岛弧环境的拉斑玄武岩,来自亏损地幔,经变质变形作用形成金的初始富集层。硫同位素(1.87‰),铅同位素与小塔子沟组一致,主微量、稀土以及流体包裹体成分中出现Co的谱峰均表明小塔子沟组为金的矿源层。流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属于中温(241℃)、低盐度(2.04%13.10%)、低密度(0.5360.731g/cm3)、富CO2的H2O-CO2-NaCl热液体系,结合氢-氧同位素δ18OH2O值(3.77‰)、δD水值(-96.5‰)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来源,后期混入大气降水。成矿深度介于5.413.9km。台吉营金矿为中深成造山型金矿床,太古宙建平群小塔子沟组为金成矿的矿源层,凌源-北票金成矿带内的金矿床成矿物质均来源于绿岩建造。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不同,该矿床中生代早期侵入岩与矿体具有良好的时空关系而不具有紧密的成矿物质来源联系,是金成矿的重要活化机制,也是有效的找矿预测标志。总结凌源-北票成矿带成矿规律,提出“含金建造-断裂构造-岩浆活动”三位一体成矿作用体系新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区域找矿标志并划出6个金矿靶区,分别为台吉营-马户沟、胜家沟-宝国老、住户沟-沙金沟、黄古屯-杨树林、金厂沟梁-二道沟、东五家子-小塔子沟。

范永香[9](1983)在《从中国金矿床成因分类讨论看金的成矿特点和成矿规律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前言黄金是人类最早应用金属元素之一,长期以来主要用作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手段和每个国家货币的信用基础。近年来在现代工业技术中黄金用量日增,各国竞相提高黄金的储产量。我国是重要产金国之一,探采历史悠久。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黄金探采有较大发展。从初步掌握的资料分析,我国金矿床(点)分布广泛,矿床类型众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武广[10](2006)在《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兴安岭北部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带。本次工作对兴华渡口群变质岩、中生代火山岩和各时代侵入岩的代表性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SHRIMP锆石U-Pb定年及Ar-Ar年龄测试工作,获得了大量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在前人原划兴华渡口群细粒花岗闪长岩和二云母石英片岩中首次获得了2400~2600M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表明额尔古纳地块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解决了长期争论的额尔古纳地块基底属性问题;在额尔古纳地块北缘漠河地区获得了504~517Ma的花岗岩类SHRIMP锆石U-Pb年龄,确认了兴凯—萨拉伊尔运动在本区的存在;研究区中生代火山岩40Ar/39Ar年龄为116.7~122.2Ma,为早白垩世火山岩,其形成与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造山过程有关,加厚的下地壳拆沉作用引起的软流圈上涌是本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根本原因。探讨了大兴安岭北部大地构造演化,自新太古代以来,研究区大致经历了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构造演化、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罗迪尼亚超大陆构造演化、新元古代—古生代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陆缘增生构造演化和中新生代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四大构造旋回,再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等特征进一步划分出10个构造演化阶段,即(1)古陆块形成阶段、(2)额尔古纳地块形成阶段、(3)地块初始裂解阶段、(4)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阶段、(5)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阶段、(6)兴凯—萨拉伊尔造山阶段、(7)古亚洲洋裂解阶段、(8)古亚洲洋封闭—造山阶段、(9)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形成阶段和(10)大陆板内演化阶段。对典型矿床的矿床特征、流体包裹体性质、同位素等进行了研究,认为本区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海西期和燕山期,尤以燕山期成矿最为重要;主要矿床类型为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造山型金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矿床、热水喷流沉积型铁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及矽卡岩和中高温热液脉复合型钨锡钼多金属矿床;上述矿床形成于三大动力学体系,海西期成矿作用与古亚洲洋裂解和造山作用有关,燕山早期晚阶段(晚侏罗世)成矿作用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陆—陆碰撞造山过程有关,燕山晚期早阶段(早白垩世)成矿作用与大兴安岭中生代板内岩浆作用有关。按照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在大兴安岭北部划分出5个矿床成矿系列和20个矿床式,即(1)与晚古生代火山—沉积盆地演化有关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系列、(2)与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成矿系列、(3)与中生代陆—陆碰撞有关的金、铜、钨、锡、钼、多金属成矿系列、(4)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银、铜、金成矿系列和(5)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及斑岩有关的金、银、铜、铅、锌、钼成矿系列。在上述基础地质和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最后,根据区域成矿规律、区域成矿模式和各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结合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综合资料,对研究区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成矿有利地区和地段,进而圈定出15个找矿远景区和24个找矿靶区,为下一步普查找矿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从中国金矿床成因分类讨论看金的成矿特点和成矿规律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中国金矿床成因分类讨论看金的成矿特点和成矿规律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2)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辽西地区金矿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辽西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分布
        2.3.2 侵入岩分布
    2.4 区域变质岩
    2.5 区域构造
    2.6 区域构造演化
第3章 辽西地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自然重砂及遥感特征
    3.1 地球物理场特征
        3.1.1 研究区重力场特征
        3.1.2 研究区航磁场特征
    3.2 金地球化学场特征
    3.3 自然重砂特征
    3.4 遥感特征
        3.4.1 大型断裂带解译
        3.4.2 中型断裂解译
        3.4.3 韧脆性变形构造带解译
        3.4.4 环形要素解译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
        4.1.1 三十亩地金矿
        4.1.2 东五家子金矿
        4.1.3 二道沟金矿
        4.1.4 后梅林皋金矿
    4.2 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
        4.2.1 大樱桃沟金矿
        4.2.2 排山楼金矿
        4.2.3 双羊金矿
    4.3 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
        4.3.1 大石沟金矿
        4.3.2 水泉金矿
    4.4 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
    4.5 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
    4.6 天山兴蒙造山带南缘建平弧后盆地成矿单元
第5章 成矿规律研究
    5.1 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5.1.1 单元金矿统计特征
        5.1.2 成矿规律特征
    5.2 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5.2.1 成矿单元金矿统计特征
        5.2.2 成矿规律特征
    5.3 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5.3.1 成矿单元金矿统计特征
        5.3.2 成矿规律特征
    5.4 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5.5 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5.6 建平弧后盆地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5.7 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
        5.7.1 叶柏寿—旧庙单元与锦州—阜新单元对比研究
        5.7.2 辽西金矿成矿类型划分
        5.7.3 辽西金矿成矿系列建立
        5.7.4 各成矿单元成矿要素提取
第6章 辽西金矿综合信息研究
    6.1 典型矿床综合信息研究
        6.1.1 东五家子金矿
        6.1.2 二道沟金矿
        6.1.3 排山楼金矿
        6.1.4 大板金矿
        6.1.5 柏杖子金矿
        6.1.6 水泉金矿
        6.1.7 红石砬子金矿
    6.2 成矿单元预测要素—综合找矿模型
        6.2.1 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6.2.2 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6.2.3 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6.2.4 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6.2.5 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第7章 辽西金矿找矿靶区圈定
    7.1 矿床综合预测模型应用—以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为例
    7.2 证据权重预测模型应用—以锦州阜新成矿单元为例
    7.3 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靶区圈定
    7.4 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靶区圈定
    7.5 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靶区圈定
第8章 勘查部署建议及结论
    8.1 勘查部署建议
    8.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成果
致谢

(3)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条件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2.1 项目依托及选题
        1.2.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区域地质工作
        1.3.2 区域矿产工作
        1.3.3 科研工作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断裂构造
        2.1.1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
        2.1.2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
        2.1.3 北西向断裂构造
        2.1.4 近南北向断裂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太古界
        2.2.2 古元古界
        2.2.3 中—新元古界
        2.2.4 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第3章 华北地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地球动力学背景
    3.1 区域地球动力学演化
        3.1.1 华北克拉通动力学演化
        3.1.2 兴蒙造山带的演化
    3.2 华北克拉通北缘花岗岩构造背景
        3.2.1 太古代末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3.2.2 元古宙花岗岩构造背景
        3.2.3 加里东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3.2.4 华力西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3.2.5 印支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3.2.6 燕山期花岗岩构造背
    3.3 华北克拉通北缘火山岩构造背景
        3.3.1 中新元古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3.3.2 古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3.3.3 中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第4章 造山型金矿床及典型矿床研究
    4.1 华北克拉通北缘金矿床研究现状
    4.2 典型矿床研究
        4.2.1 金厂沟梁金矿床
        4.2.2 二道沟金矿床
        4.2.3 撰山子金矿床
        4.2.4 红花沟、莲花山金矿床
        4.2.5 小塔子沟金矿床
        4.2.6 东风金矿床
        4.2.7 安家营子金矿床
        4.2.8 金厂梁金矿床
        4.2.9 奈林沟金矿床
    4.3 华北克拉通北缘金矿床类型的确定
第5章 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5.1 黄铁矿成分、成因标型特征与金矿关系
        5.1.1 黄铁矿的主成分标型
        5.1.2 黄铁矿的微量元素标型
    5.2 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
        5.2.1 成矿物质、流体的来源
        5.2.2 特殊地层矿源层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影响
        5.2.3 侵入岩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影响
        5.2.4 构造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影响
    5.3 浅成成矿体系
    5.4 叠加成矿作用
    5.5 金矿床时空背景研究
    5.6 与国内外造山型金矿对比
    5.7 华北克拉通赤峰—朝阳地区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机制
第6章 区域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6.1 华北克拉通赤峰—朝阳金矿带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
    6.2 区域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6.2.1 中酸性侵入体找矿标志
        6.2.2 构造找矿标志
        6.2.3 黄铁矿的找矿标志
    6.3 找矿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范围、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碱性岩与富碱岩体
        1.3.2 斑岩型矿床与碱性岩型矿床
        1.3.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1.3.4 中国金矿床分类探讨
        1.3.5 金矿成矿地质环境专属性与成矿-找矿体系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结构
2 区域构造演化及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环境
    2.1 特提斯构造演化及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特征
        2.1.1 特提斯构造演化
        2.1.2 大地构造单元特征
    2.2 陆内构造演化及新生代构造体系
        2.2.1 陆内构造演化
        2.2.2 新生代构造活动
    2.4 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环境
3 富碱岩浆活动及成岩动力学
    3.1 时空分布
        3.1.1 时间分布
        3.1.2 空间分布
    3.2 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
    3.3 岩石化学特征
        3.3.1 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3.3.2 岩石化学分类命名
        3.3.3 富碱岩体(脉)演化系列
    3.4 岩桨起源
        3.4.1 富碱岩体(脉)同源性
        3.4.2 富碱岩体(脉)的源区
        3.4.3 讨论
    3.5 成岩动力学
        3.5.1 构造环境判别
        3.5.2 构造环境讨论
        3.5.3 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的成岩动力学
    3.6 成岩机制
4 金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与成因
    4.1 空间分布与应用类型
        4.1.1 空间分布
        4.1.2 应用类型
    4.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4.2.1 马厂箐金多金属矿床
        4.2.2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
        4.2.3 巍山扎村金多金属矿床
        4.2.4 小水井-大龙潭金多金属矿集区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3.1 同位素地球化学
        4.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3.3 包裹体地球化学
    4.5 矿床成因
        4.5.1 成岩成矿作用一体化
        4.5.2 成矿过程分析
        4.5.3 矿质在流体中的搬运与沉淀
5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
    5.1 成矿时代和理论类型
        5.1.1 成矿时代
        5.1.2 理论类型
    5.2 成岩成矿作用地质环境控制
        5.2.1 大地构造演化中的时空叠接与成矿地质构造环境
        5.2.2 大地构造演化中的物质交换与成矿地球化学环境
        5.2.3 小结
    5.3 成岩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
        5.3.1 岩(矿)带、集中区的构造控制
        5.3.2 岩(矿床)体(脉)产出的构造控制
    5.4 金多金属成矿的富碱岩浆活动控制
        5.4.1 与富碱岩浆活动相关的矿化谱系
        5.4.2 金多金属成矿富碱岩体岩石化学控制
    5.5 成岩成矿作用的地层控制
    5.6 成矿系统
        5.6.1 成矿系统属性特征
        5.6.2 成矿系统要素
        5.6.3 成矿系统作用过程
        5.6.4 成矿子系统
    5.7 成矿系统形成的深部构造基础及动力学
        5.7.1 深部构造基础
        5.7.2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动力学
6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产物和找矿系统
    6.1 成矿系统的产物
        6.1.1 区域金多金属成矿系列
        6.1.2 成矿集中区的矿化网络
    6.2 成矿系统产物的变化和保存
        6.2.1 成矿系统产物变化和保存的控制因素
        6.2.2 成矿系统产物变化的结果
    6.3 成矿系统产物的分布规律综述
    6.4 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与找矿系统
        6.4.1 区域成矿系统产物发现的标志体系
        6.4.2 部分成矿集中区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标志
        6.4.3 区域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思路
        6.4.4 找矿系统
7 结论
    1、金矿床从理论类型到应用类型的分类方案。
    2、基于地质环境成矿专属性的成矿一找矿体系
    3、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及新生代多元构造动力学体制及其表现。
    4、区域富碱岩浆活动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成因、形成环境及成岩动 力学
    5、金多金属矿床的应类型及典型矿床地质一地球化学特征。
    6、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
    7、基于成矿时间-空间(环境)的金多金属矿床理论类型和金多金属成矿区 城控制
    8、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
    9、区域成矿系统的成矿产物及其变化和保存。
    10、对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问题与找矿系统。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6)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地质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2.1 地质工作程度
        1.2.2 研究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托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进展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太古宇
        2.2.2 元古宇
        2.2.3 显生宇
    2.3 区域侵入岩
        2.3.1 太古代侵入岩
        2.3.2 元古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火山岩
    2.5 区域构造
        2.5.1 褶皱
        2.5.2 韧性剪切带
        2.5.3 脆(韧)性断裂构造
    2.6 区域地球物理
    2.7 区域地球化学
    2.8 区域莫霍面深度
    2.9 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
        2.9.1 中生代主要岩浆岩成岩构造背景
        2.9.2 太平洋板块发展与中国东部构造运动的内在联系
        2.9.3 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
    2.10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矿床特征
    3.1 造山型金矿
        3.1.1 中成矿床——以玲珑金矿床为例
        3.1.2 浅成矿床——以岔夼金锑矿为例
        3.1.3 胶东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
    3.2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3.2.1 邢家山钨钼矿床
        3.2.2 香夼铅锌铜矿床
        3.2.3 冷家-南台铜钼矿床
    3.3 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3.3.1 大疃刘家铍矿床
        3.3.2 王家庄铜锌矿床
        3.3.3 胶莱盆地东北缘金矿床
        3.3.4 汤村店子铅锌银铜金多金属矿床
        3.3.5 杜家崖金矿床
第4章 区域控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4.1 区域控矿条件
        4.1.1 地球动力学背景
        4.1.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
        4.1.3 区域重力场、莫霍面特征
        4.1.4 地层条件
        4.1.5 区域花岗岩
        4.1.6 火山活动
        4.1.7 脉岩条件
        4.1.8 构造条件
    4.2 区域成矿规律
        4.2.1 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4.2.2 成矿带的划分
        4.2.3 成矿系列的划分
    4.3 成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4.3.1 成矿潜力分析
        4.3.2 找矿方向及方法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致谢

(7)黔西南泥堡、水银洞和丫他金矿床的成矿作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1.1 卡林型金矿床定义及主要矿化特征
        1.2.1.2 成矿时代
        1.2.1.3 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关系
        1.2.1.4 矿床成因模式
        1.2.1.5 与卡林型金矿床有关的矿床组合及成矿系列
        1.2.1.6 研究趋势
        1.2.2 黔西南金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3.2.1 资料调研
        1.3.2.2 野外地质调查
        1.3.2.3 室内综合研究
        1.3.2.4 归纳总结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矿床的地质和矿化特征
    §3.1 泥堡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和蚀变特征
    §3.2 水银洞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和蚀变特征
    §3.3 丫他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和蚀变特征
    §3.4 矿物生成顺序与成矿阶段
第四章 实验分析方法
    §4.1 矿石化学组成分析
        4.1.1 X荧光光谱分析
        4.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发射光谱分析
    §4.2 黄铁矿显微结构观测与地球化学分析
        4.2.1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
        4.2.2 LA-ICP-MS微区化学组成分析
        4.2.3 LA-MC-ICP-MS微区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4.3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4.3.1 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全分析
        4.3.2 矿石中的沥青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4.3.3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4.3.4 惰性气体同位素组成分析
        4.3.5 流体包裹体离子组成分析
    §4.4 成矿年代测定
        4.4.1 萤石和方解石Sm-Nd等时线定年
        4.4.2 石英中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定年
        4.4.3 蚀变粘土矿物伊利石Rb-Sr等时线定年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矿石地球化学组成
        5.1.1 主量元素
        5.1.2 微量元素
    §5.2 黄铁矿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5.2.1.2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相关性
        5.2.1.3 颗粒尺度黄铁矿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2.2 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5.2.2.1 硫同位素组成的微区原位分析结果
        5.2.2.2 环带状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
    §5.3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3.1 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
        5.3.2 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
        5.3.3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
        5.3.3.1 碳-氧同位素组成
        5.3.3.2 氢-氧同位素组成
        5.3.4 惰性气体同位素组成
        5.3.5 流体包裹体液相离子组成
    §5.4 成矿年代学
        5.4.1 泥堡金矿床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
        5.4.2 水银洞金矿床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
        5.4.3 丫他金矿床石英Rb-Sr等时线年龄
        5.4.4 丫他金矿床伊利石Rb-Sr等时线年龄
第六章 成矿作用过程与矿床成因
    §6.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6.1.1 主、微量元素的成矿作用指示
        6.1.2 金的赋存状态及富集机制
    §6.2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6.2.1 成矿流体的组成与性质
        6.2.1.1 成矿流体的组成
        6.2.1.2 成矿流体的性质
        6.2.2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6.2.2.1 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2.2.2 碳-氧同位素组成与成矿流体来源
        6.2.2.3 氢-氧同位素组成与成矿流体来源
        6.2.2.4 惰性气体同位素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2.2.5 流体包裹体液相离子组成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2.2.6 微区硫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6.3 成矿时代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6.3.1 成矿时代
        6.3.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6.3.2.1 印支晚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6.3.2.2 燕山晚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6.4 与内华达卡林型金矿床矿化特征的对比
    §6.5 矿床成因模式及其找矿意义
        6.5.1 矿床成因模式
        6.5.2 找矿意义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主要认识及结论
    §7.2 存在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辽宁北票台吉营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现代成矿理论的新进展
        1.2.2 矿床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成矿作用
        1.2.3 北票市台吉营矿区—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的理想地区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金矿床类型及特征
        1.3.2 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1.3.3 辽西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1.3.4 凌源-北票金成矿带研究现状
        1.3.5 台吉营金矿床研究现状
        1.3.6 存在问题
    1.4 研究关键与技术难点
        1.4.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2 技术难点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分析方法
        1.5.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2 分析方法
    1.6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6.1 完成实物工作量
        1.6.2 创新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矿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矿区自然地理
    2.2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2.1 华北克拉通北缘
        2.2.2 兴蒙造山带
        2.2.3 胶-辽-吉构造带
        2.2.4 辽西地区大地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层
        2.3.1 太古界
        2.3.2 古生界
        2.3.3 中生界
        2.3.4 新生界
    2.4 区域构造
        2.4.1 褶皱
        2.4.2 断裂
    2.5 区域岩浆岩
        2.5.1 火山岩
        2.5.2 侵入岩
        2.5.3 脉岩
    2.6 区域矿产资源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凌源-北票金成矿带地质特征
    3.2 台吉营金矿区地质概况
    3.3 地层
    3.4 构造
    3.5 侵入岩
    3.6 变质作用
        3.6.1 区域变质作用
        3.6.2 混合岩化作用
        3.6.3 动力变质作用
        3.6.4 热液蚀变作用
    3.7 小结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特征
        4.1.1 (1)号矿体
        4.1.2 (3)号矿体
        4.1.3 (4)-(5)号矿体
        4.1.4 (6)-(7)号矿体
        4.1.5 (10)号矿体
        4.1.6 其他矿体
    4.2 矿石特征
        4.2.1 矿物组成
        4.2.2 结构构造
    4.3 矿石类型
    4.4 金矿物特征
    4.5 围岩蚀变
        4.5.1 蚀变类型
        4.5.2 蚀变分带
    4.6 矿化阶段
    4.7 小结
第5章 成岩年龄及构造背景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测试方法
    5.2 测试分析结果
        5.2.1 锆石U-Pb年龄
        5.2.2 全岩元素组成
    5.3 岩浆活动时限
    5.4 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5.4.1 主量元素
        5.4.2 稀土元素
        5.4.3 微量元素
    5.5 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
        5.5.1 主量元素
        5.5.2 稀土元素
        5.5.3 微量元素
    5.6 岩石成因类型
    5.7 构造环境判别
        5.7.1 闪长岩
        5.7.2 花岗斑岩
    5.8 大地构造演化
    5.9 侵入岩与金成矿作用
    5.10 小结
第6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6.1.1 样品采集
        6.1.2 测试方法
    6.2 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
        6.2.1 主量元素
        6.2.2 稀土元素
        6.2.3 微量元素
        6.2.4 构造环境
    6.3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6.3.1 主量元素
        6.3.2 稀土元素
        6.3.3 微量元素
        6.3.4 赋矿围岩与金成矿作用
    6.4 黄铁矿成分标型特征
    6.5 绢云母K-Ar年龄
        6.5.1 分析结果
        6.5.2 成矿年龄讨论
    6.6 同位素地球化学
        6.6.1 硫同位素特征
        6.6.2 铅同位素特征
    6.7 小结
第7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7.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7.2 流体包裹体特征
        7.2.1 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7.2.2 均一温度及盐度
        7.2.3 流体包裹体成分
    7.3 成矿流体压力及深度估算
    7.4 氢氧同位素
        7.4.1 实验数据结果
        7.4.2 成矿流体来源
    7.5 成矿流体特征
    7.6 成矿流体演化
    7.7 小结
第8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8.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8.2 矿床成因类型
    8.3 矿床成因机制
        8.3.1 成矿物质来源
        8.3.2 成矿流体来源
        8.3.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8.3.4 成矿元素迁移及沉淀机制
    8.4 成矿作用
        8.4.1 主导控矿因素
        8.4.2 成矿作用过程
        8.4.3 成矿模式
    8.5 深部成矿潜力
        8.5.1 (1)号矿体深部成矿潜力
        8.5.2 (6)号矿体深部成矿潜力
        8.5.3 找矿潜力
    8.6 小结
第9章 凌源-北票金成矿带成矿作用研究
    9.1 典型矿床研究
        9.1.1 东五家子金矿床
        9.1.2 金厂沟梁金矿
        9.1.3 二道沟金矿床
        9.1.4 宝国老金矿床
    9.2 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9.2.1 区域成矿规律
        9.2.2 找矿标志
    9.3 找矿方向
        9.3.1 台吉营-马户沟矿田
        9.3.2 胜家沟-宝国老矿田
        9.3.3 住户沟-沙金沟矿田
        9.3.4 黄古屯-杨树林矿田
        9.3.5 金厂沟梁-二道沟矿田
        9.3.6 东五家子-小塔子沟矿田
    9.4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认识与结论
    10.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依托项目及论文选题
    二、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三、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四、实物工作量
    五、本次研究主要进展
第一章 区域成矿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层
        一、前寒武系
        二、下古生界
        三、上古生界
        四、中生界
        五、新生界
    第二节 区域构造
        一、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二、构造特征综述
    第三节 区域岩浆岩
        一、兴东期岩浆活动
        二、晋宁期岩浆活动
        三、兴凯—萨拉伊尔期岩浆活动
        四、加里东期岩浆活动
        五、华力西—印支期岩浆活动
        六、燕山期岩浆活动
    第四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一、区域重力场特征
        二、航磁异常特征
    第五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一、区域元素背景特征
        二、主要构造单元元素异常特征
    第六节 区域矿产
第二章 区域动力学背景──来自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第一节 兴华渡口群时代归属及额尔古纳地块基底属性
        一、岩石特征
        二、锆石特征
        三、分析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花岗岩类高精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一、古元古代凤水山片麻杂岩
        二、晋宁期花岗岩类
        三、兴凯—萨拉伊尔期花岗岩类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
        四、加里东期花岗岩类
        五、华力西期—印支期花岗岩类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
        六、燕山期花岗岩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
        七、大兴安岭北部侵入岩Sr、Nd、Pb 和O 同位素研究
    第三节 大兴安岭北部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一、火山岩时空分布
        二、火山岩岩相学特征
        三、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四、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研究
        五、大兴安岭北部中生代火山岩 Sr、Nd、Pb 和O 同位素组成
        六、大兴安岭北部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分析
    第四节 大兴安岭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
        一、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构造演化旋回
        二、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罗迪尼亚超大陆构造演化旋回
        三、新元古代—古生代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陆缘增生构造演化旋回
        四、中新生代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演化旋回
第三章 典型矿床及成矿系列
    第一节 大兴安岭北部矿床成矿系列
        一、与晚古生代火山—沉积盆地演化有关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系列
        二、与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成矿系列
        三、与中生代陆—陆碰撞有关的金、铜、钨、锡、钼、多金属成矿系列
        四、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银、铜、金成矿系列
        五、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及斑岩有关的金、银、铜、铅、锌、钼成矿系列
    第二节 造山型金矿床
        一、砂宝斯金矿
        二、老沟金矿
        三、小伊诺盖沟金矿
        四、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中段的造山型金矿
    第三节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矿床
        一、四五牧场金(铜)矿
        二、额仁陶勒盖银(锰)矿
    第四节 热液脉型铅锌银铜矿床
        一、甲乌拉—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
        二、得耳布尔铅锌银矿
    第五节 斑岩型铜钼(金)矿床
        一、二十一站铜(金)矿
        二、乌努格吐山铜钼矿
    第六节 矽卡岩和中高温热液脉复合型钨锡钼多金属矿床
        一、洛古河钨锡钼多金属矿
    第七节 热水喷流沉积型铁多金属矿床
        一、谢尔塔拉铁锌矿床
    第八节 稳定同位素研究
        一、S 同位素
        二、H 和O 同位素
        三、Pb同位素组成及Pb的来源
第四章 区域成矿规律
    第一节 区域成矿条件
        一、地层含矿性分析
        二、成矿构造因素
        三、岩浆成矿作用
    第二节 成矿时代及演化规律
        一、成矿时代
        二、成矿时代演化规律
    第三节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一、成矿带的划分和成矿带、成矿亚带成矿特点
        二、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
        三、矿床的垂向定位深度及区域剥蚀情况
第五章 区域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评价
    第一节 区域成矿模式
    第二节 找矿潜力评价
        一、主攻矿种及主攻矿床成因类型
        二、主要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三、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
        四、找矿远景区及找矿靶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图版及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四、从中国金矿床成因分类讨论看金的成矿特点和成矿规律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2]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张璟. 吉林大学, 2012(03)
  • [3]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 孙珍军. 吉林大学, 2013(08)
  • [4]从中国金矿床成因分类讨论看金的成矿特点和成矿规律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 范永香. 地质科技情报, 1983(03)
  • [5]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D]. 葛良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6]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D]. 丁正江. 吉林大学, 2014(10)
  • [7]黔西南泥堡、水银洞和丫他金矿床的成矿作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D]. 靳晓野.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8]辽宁北票台吉营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袁建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9]从中国金矿床成因分类讨论看金的成矿特点和成矿规律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 范永香. 地质科技情报, 1983(S1)
  • [10]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D]. 武广. 吉林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从我国金矿成因分类的探讨,金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