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对动物胃肠动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军[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糖尿病胃轻瘫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糖尿病胃轻瘫提供更多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对2010年1月-2020年12月糖尿病胃轻瘫文献进行检索,以主题为“糖尿病胃轻瘫”or“痞满”or“胃缓”or“胃痞”,并且包括全文含有“中医药”和“临床观察”的文献,共检索815篇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97篇文献的中药运用Excel,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药物频率,核心组合,组方关联性。结果:1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7篇文献进行阅读,共涉及中药137种,出现总频数合计2100次,出现频率高的前10种中药依次为:甘草、半夏、白术、陈皮、茯苓、党参、厚朴、黄连、黄芪、砂仁。对中药性味及归经统计,药性出现频数合计2035次,其中温性药运用最高,其次为平性、寒性药,药味出现频数合计3042次,其中甘味药运用最多,其次为苦味、辛味药,归经出现频数合计6172次,其中入脾胃经药运用最多。对高频中药进行归类,以补气药运用最多,出现559次,其次是理气药、化湿药、清热药、化痰药、消食药。2从药物相关性上看,前10名为:半夏与甘草,白术与甘草,白术与茯苓,半夏与白术,甘草与茯苓,陈皮与甘草,白术、甘草与茯苓,陈皮与白术,半夏与陈皮,半夏与茯苓,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常用药对。3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系统中的熵聚类分析功能,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相关组合,提取潜在核心组合12组,在核心组合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6个新方组合,新方1:乌药、槟榔、沉香、大腹皮,新方2:麦冬、北沙参、玉竹、生地黄、葛根,新方3:黄芩、黄连、砂仁、干姜,新方4:佩兰、藿香、百合、白花蛇舌草,新方5:茯苓、大枣、白术、干姜,新方6:麦芽、神曲、山楂、稻芽、白扁豆。结论:1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常用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看,其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胃经为主。2在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常用药的功效看,以补气药、理气药、化痰药、消食药、清热药为主。3在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常用药对亦是补气药与理气药配伍,补气药与化痰药配伍,理气药与化痰药配伍,补气药与利水渗湿药配伍等。4本次研究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出6个新方,在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李一桐[2](2021)在《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作为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国家,胃癌严重威胁人们群众的生命健康。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目前公认最主要的胃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患者发展为胃癌的机率可达60-80%,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发展为癌变的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治疗胃癌前病变只能通过对症治疗,疗效欠佳,而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确切的疗效和宝贵的经验,其对异型增生的逆转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因此,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团队前期已经研究了健脾清化汤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的治疗作用,初步发现健脾清化汤可能通过对HSP70/NF-κB通路的调控,减轻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细胞的炎性损伤。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实验运用MNNG配合HP感染、雷尼替丁、饥饱失常多因素综合造模法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选用健脾清化化瘀汤(党参、丹参、莪术、白术、茯苓、甘草、黄连、大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三七、土茯苓、陈皮、半夏曲)作为干预药物,观察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病理情况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miR-21、PTEN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情况,以探讨健脾清化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逆转异型增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将9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中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组。进行造模前适应性饲养7d。2.造模方法:正常组给予SPF级大鼠标准饲料及饮用水,至实验结束;其余5组每只大鼠用HP菌液灌胃7次,平均2次/周,HP菌液浓度1x109CFU/mL,2ml/只。其后给予大鼠正常食水2周以便于HP定植,进行13C尿素呼气实验以确认HP感染。确认HP感染后,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大鼠予150ug/ml MNNG溶液灌胃,3ml/只,频率5次/周,同时予100ug/ml MNNG溶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法(2d足量饲料喂养,1d禁食),5组大鼠均予0.03%雷尼替丁饲料喂养,持续造模28周。3.干预方法(1)正常组、模型组给予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可以自由摄食摄水,运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胃,1次/d,不给予其他任何干预。(2)健脾清化化瘀汤低、中、高剂量组按照《药理实验方法学》中规定,分别以8.35g/(kg·d)、16.70 g/(kg·d)、33.39 g/(kg·d)剂量进行中药灌胃治疗,1 次/d,灌胃前禁食4h,其余时间可自由摄食摄水,均为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干预持续10周。(3)iNOS抑制剂组以氨基胍溶液50mg/(kg·d)剂量进行灌胃干预,1次/d,灌胃前禁食4h,其余时间可自由摄食摄水,均为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干预持续10周。4.检测及方法:治疗10周后处死大鼠,迅速取材胃组织,运用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PTEN蛋白表达,并计算AOD值;运用RT-PCR法检测胃组织 miR-21、PTEN mRNA 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药物干预阶段,正常组大鼠形体肥胖,反应灵敏,精神良好,饮食、饮水量正常,毛色光亮,有光泽,爪甲、唇周颜色正常;模型组反应迟钝,精神萎靡,偶有易激惹,饮食、饮水量明显减少,毛色散暗,无光泽,爪甲唇周颜色淡白;健脾清化化瘀汤低、中、高剂量组及iNOS抑制剂组大鼠状态较正常组精神欠佳,饮食水量略少,但状态均优于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及iNOS抑制剂组干预阶段大鼠一般情况未见明显差异。正常组、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模型组及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大鼠体质量略有下降。2.胃黏膜病理变化:造模组大鼠胃黏膜可见粘膜层变薄,腺体数量减少,腺体排列紊乱,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可达黏膜肌层,可见杯状细胞,细胞形态不一,细胞核出现异常。干预治疗10周后,健脾清化化瘀汤高、中剂量组、iNOS组肉眼及及镜下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可见腺体排列相对规则,腺体数目尚可,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较少见。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胃黏膜好转不明显。3.PTEN蛋白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TEN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PTEN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5;P<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PTEN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4.miR-21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iR-21表达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miR-21表达下调(P<0.001;P<0.001;P<0.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miR-21表达无差异(P>0.05);5.PTEN mRNA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黏膜中PTEN 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大鼠胃黏膜PTEN mRNA表达上调(P<0.001;P<0.001;P<0.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PTEN mRNA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1、健脾清化化瘀汤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情况,缓解胃黏膜病变,可能逆转异型增生,阻断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进展。2、健脾清化化瘀汤可能通过下调胃黏膜miR-21表达,从而解除miR-21对抑癌基因PTEN表达的抑制,提高PTEN的表达,进一步调控PTEN下游信号通路,达到治疗CAG伴异型增生的作用。3、miR-21可能是胃癌前病变发病的关键因素,可能是治疗CAG异型增生的潜在重要靶点。
朱春洋[3](2020)在《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以餐后饱胀、早饱、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病。F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临床治疗收益相对有限,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明显,也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负担。所以开展FD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FD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从目前研究进展来看,主要与胃动力异常、胃受容性受损、内脏敏感性增高及十二指肠功能异常等有关,尤其对十二指功能异常的探索是目前国内外FD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显示,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受损和十二指肠微炎症状态是F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受损与紧密连接蛋白(TJs)表达的异常密切相关。而十二指肠微炎症状态则主要表现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与脱颗粒变化。当肥大细胞活化后,会释放组胺(histamine)、类胰蛋白酶(tryptase)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心理因素是发生F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肠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作为脑肠肽之一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是介导应激反应的关键性调节因子,能够通过其特异性受体CRF-R1协调机体对应激刺激的反馈。CRF-R1与CRF具有较高亲和力,能够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增加细胞内cAMP浓度,并激活蛋白激酶A(PKA)以行使其作用。研究显示,应激状态下CRF可以通过与上皮肥大细胞上的CRF-R1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并进一步诱导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四逆散是传承千年的中医经典组方,在FD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也具有较扎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基础。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能够恢复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四逆散治疗FD的临床疗效作出科学评价,并进一步探究四逆散通过CRF通路对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以揭示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四逆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第二部分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1.四逆散对FD大鼠胃顺应性与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分别使用电子恒压器和电生理记录仪对各组大鼠的胃顺应性和敏感性进行检测。2.四逆散对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基本形态;Ussing Chamber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跨膜电阻(TEE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ZO-1、JAM-1表达水平。3.四逆散对FD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MC)活化情况;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q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tryptase与PAR-2 mRNA表达水平。4.四逆散对FD大鼠CRF通路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与十二指肠CRF,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表达情况,q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CRF-R1 m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25篇项RCT研究,纳入患者共计2431例,其中四逆散组方治疗组患者1263例,西药对照组患者1 1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组方治疗FD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OR=3.53;95%CI2.78,4.47;P<0.00001);针对FD合并抑郁状态的患者,四逆散治疗同样具有明显优势(OR=3.33;95%CI 2.19,5.05;P<0.00001);四逆散能够有效缓解上腹痛及上腹胀症状,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OR=3.85;95%CI 1.40,10.60;P=0.009 及 OR=2.99:95%CI 1.38,6.47;P=0.006);在 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改善方面,四逆散与西药治疗相比优势明显(MD=-4.08;95%CI-4.82,-3.34;P<0.00001);此外,四逆散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明显少于西药治疗(OR=0.14;95%CI 0.03,0.81;P=0.03)。第二部分.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1.四逆散对FD大鼠胃顺应性与敏感性的影响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刺激的FD动物造模方法,能够造成大鼠胃顺应性的下降(20mmHg,P<0.05;40mmHg、60mmHg 及 80mmHg,P<0.01),四逆散治疗组大鼠的胃顺应性与模型组相比显着上升(20mmHg,P<0.05;40mmHg、60mmHg及80mmHg,P<0.01)。同时模型组大鼠的胃敏感性较正常组大鼠显着升高(在20mmHg、40mmHg、60mmHg及80mmHg时,均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大鼠的胃敏感性(在20mmHg、40mmHg、60mmHg 及 80mmHg 时,均P<0.01)。2.四逆散对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基本形态均未见明显异常。FD模型组大鼠的十二指肠跨膜电阻(TEER)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经四逆散治疗后FD大鼠的十二指肠TEER明显上升(P<0.01)。此外,FD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ZO-1及JAM-1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下降(P<0.01,P<0.01),而四逆散治疗组大鼠十二指肠ZO-1及JAM-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1,P<0.05)。3.四逆散对FD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的免疫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增加(P<0.01);四逆散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的免疫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则明显下降(P<0.01)。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经四逆散治疗的FD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则趋于正常(P<0.01)。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tryptase及PAR-2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而四逆散组十二指肠tryptase及PAR-2 mRNA表达则显着下降(P<0.01)。4.四逆散对FD大鼠CRF通路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及十二指肠CR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有效减少FD大鼠下丘脑及十二指肠中CRF蛋白表达水平(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上升(P<0.01);四逆散组大鼠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则显着改善(P<0.01)。此外,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CRF-R1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显着降低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CRF-R1 mRNA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1.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治疗F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总有效率、上腹痛及上腹胀症状、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方面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2.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能够有效改善FD模型大鼠的胃顺应性下降及胃敏感性升高情况,缓解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及微炎症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十二指肠CRF/CRF-R1信号通路有关。
赵婧玮[4](2019)在《基于临床及实验探讨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脑肠肽相关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首先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梳理了蒋健教授治疗痞满的有效医案,归纳出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用方的痞满病诊治特色;利用Meta分析评价了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蒋健教授治疗痞满病的诊疗思路基本一致;同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并从脑肠轴-脑肠肽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一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蒋健教授痞满医案中潜在诊治规律目的: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蒋健教授治疗痞满病的诊治特色,通过梳理蒋健教授本人的临证经验,为半夏泻心汤能治疗痞满病提供循证研究的依据。方法:利用Epidata软件构建蒋健教授临证医案数据库。选取蒋健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专家门诊收治的以痞满为主要中医诊断的有效病例,将原医案文本形式转换为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析识别的数据格式,利用IBM SPSS Modeler中的Apriori节点,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网络直观图等多种方法,分析研究了蒋健教授治疗痞满病有效医案中“病-症-证-方-药”之间潜在的交互关系。结果:通过多种数据挖掘的方法,获得了蒋健教授治疗痞满病有效医案中“病-症-证-方-药”交互关系的核心数据;基于对痞满病有效医案的数据挖掘结果,归纳出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用方,以“理”法为基,根据临床需要配合消、清、化、补等组方原则,可用于治疗各种虚实痞满病证的诊治特色;为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研究半夏泻心汤对痞满病的治疗作用提供了依据。结论: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畅气机,可作为治疗痞满的基本方。研究二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 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和Cochrane Library,共6个数据库,检索所有已发表的期刊文献、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进行数据的整合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项RCT,共计2428例患者,其中半夏泻心汤组共1264例,对照组共1164例,最小样本30例,最大样本90例。比较西药组,半夏泻心汤或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可提高总有效率[OR=3.89,95%CI(3.02,5.01),Z=10.52,P<0.05];提高治愈率[OR=2.42,95%CI(1.94,3.01),Z=7.94,P<0.05];半夏泻心汤可以降低中医症候评分,尤其是在改善胃胀、早饱、嗳气、纳差等方面;半夏泻心汤在提高空腹血浆胃动素方面与西药效果相当[RR=2.63,95%CI(-18.86,24.12),Z=0.24,P>0.05];在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半夏泻心汤与西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OR=0.44,95%CI(0.19,1.04),Z=1.87,P>0.05]。结论:证明半夏泻心汤可有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本研究结果的解释应谨慎。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得到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的进一步验证。研究三初步探讨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脑肠肽相关机制目的:初步探讨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其机理,为该方的临床运用提供药理依据。方法:1.药效学研究:(1)小鼠适应性喂养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胃复安组(10mg/kg)、低剂量组(半夏泻心汤4.71g/kg生药)、中剂量组(半夏泻心汤9.43g/kg生药)、高剂量组(半夏泻心汤18.86g/kg生药)。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4天,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均予同等容积蒸馏水。末次给药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阿托品腹腔注射(10mg/kg),20min后进行胃排空实验和小肠推进率实验。(2)建立胃动力障碍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以胃排空实验和小肠推进率实验验证造模成功后,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模型组、莫沙必利组(10mg/kg)、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3.3g/kg生药)、中剂量组(6.6g/kg生药)、高剂量组(13.2g/kg生药),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14天,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均予同容积的蒸馏水。研究期间持续记录大鼠的体重、耗食量变化,并于末次给药后进行胃排空实验和小肠推进率实验。2.机理研究:运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对各组大鼠胃组织和下丘脑组织中的脑肠肽(Ghrelin、CCK、SS、SP、CGRP、VIP)进行检测。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结果:1.药效学研究:(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阿托品后,胃排空和肠推进率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莫沙必利组和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胃排空率和肠推进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药组和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的胃排空率与小肠推进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机理研究: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组和莫沙必利组均可不同程度增加胃窦组织中Ghrelin、SP的表达,进而升高下丘脑中Ghrelin、SP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组胃窦组织CCK、VIP、CGRP的表达均降低,下丘脑组织中CCK、VIP、CGRP表达亦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模型组SS于胃窦中表达减少,但在下丘脑中表达水平相反,究其原因,可能与循环血中进入下丘脑的相应激素含量减少,引起负反馈调节,从而使下丘脑内SS表达升高有关。结论:半夏泻心汤具有改善阿托品阻滞胃肠动力小鼠模型/胃肠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胃肠动力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上调具有胃肠促进的脑肠肽Ghrelin、SP、下调具有胃肠抑制作用的脑肠肽CCK、VIP、SS、CGRP有关。
陈文恬(Tan Wen Tien)[5](2019)在《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寒凉药物的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探析其规律,归纳总结其辨治特色及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精髓,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主要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统计法对《伤寒杂病论》内含寒凉药物的条文进行整理,筛选出性味属大寒、寒、微寒、凉、微凉的药物,并结合历代重要医籍注释、本草着述和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相关资料,对寒凉药物的条文、方剂、常见配伍等做出阐释和分析,探寻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适应症、病机、组方特点等规律。结果:《伤寒杂病论》共有70味寒凉药物,共涉及193首方剂。《伤寒论》全书共42味药物属于寒凉性质(约占48.3%),《金匮要略》共60味属于寒凉性质(约占38.7%),其中28味只见于《金匮要略》。含寒凉药物的原文中,最多出现的症状为便秘、烦躁和发热,提示《伤寒杂病论》内温热性疾病的特点以此三者常见。见“便秘”者,以大黄、枳实、芒硝为要药;应对证见“烦躁”者,则用黄连、石膏、栀子、豆豉、龙骨、牡蛎。对于“发热”,主要运用芍药、石膏、栀子、豆豉、大黄、芒硝、枳实、柴胡、黄芩、茵陈蒿、竹叶、甘遂等;仲景运用的寒凉药物以苦味药居多,高频次寒凉药物为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分别具有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的功效,可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证。寒凉药物组方往往相须而用,如石膏与知母、大黄与枳实、黄芩与黄连等;也常寒温相伍,如桂枝、麻黄、干姜、半夏和附子配伍成方。仲景在寒凉药物的方剂里多配伍和胃之药以防脾胃被伤;又因为寒凉药物所治多为温热性疾病,热邪易伤阴化燥,故也注意护阴,实热证主要通过大黄、芒硝、枳实急下存阴,虚热证则以人参、麦冬、天花粉、地黄、百合等养阴。对热邪与积滞相结成病者,仲景每加入通下药,使邪有去路,以大黄为代表药。在脾胃虚弱者和羸弱体虚者中,慎防如栀子、豆豉、石膏、黄芩、甘遂、大黄等寒凉药物之弊,其用量较小,常与甘草、粳米、生姜等同用。仲景寒凉药物运用集中在《伤寒论》阳明篇、《金匮要略》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明仲景运用寒凉药物于脾胃病症颇多,另外在亡阳格拒,阳气极虚时也有用寒凉药为反佐之例,如白通加猪胆汁汤。后世着述中大多能追溯仲景方药之貌,说明后世是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作出补充和发挥。结论:1、仲景不仅重温,也善用寒凉。所用寒凉药物约占《伤寒杂病论》的四成,以苦味居多,治疗范围广泛。2、仲景所用的寒凉药物主要是: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以其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之功,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症。3、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特点有五:一是常以寒温相兼,二是寒凉相须为用,三是顾护脾胃,四是重视护津,五是注重通下。4、仲景运用寒凉药物审慎有度,必审其弊而斟酌用量或配伍用药。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特色影响深远,后世医家多有借鉴,亦有补充。
黎辉[6](2019)在《“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评价“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为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诸多疾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将预计的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因时间的限制,实际共纳入89例受试者,病例纳入后,对三个中心的病例分布、完成情况、基线水平进行比较,以保证三个中心的受试者分布均衡和基线一致,具备可比性。(2)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汤剂,一次100毫升,每日三次,疗程总共为14天,观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出院后第3个月。(3)按照研究方案中已拟定的在相关时间点观测或者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心功能分级、MLHFQ总积分、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六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的情况,研究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做出评价。2.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概要通过跟师学习,以张晓云教授临证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张晓云教授发表的论文,对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作简要的概括。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愈显率为63.6%。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愈显率为40.9%。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痰的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次要症状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分级、MLHFQ的总积分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心功能分级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MLHFQ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FEV1/FVC比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FEV1%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6)两组受试者的血气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Pa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PaC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红细胞压积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受试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六分钟步行距离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T-proBNP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受试者的炎症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白细胞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两组受试者营养指标、电解质指标、再住院率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前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a+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K+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再住院率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2.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1)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3)与时偕行,中西并重;(4)注重以人为本;(5)注重调摄脾胃;(6)注重疏畅情志;(7)用药贵在精准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的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健脾渗湿”法联合西医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高度安全且疗效肯定。3.张教授认为中医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医学,它根源于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医先哲们耗其毕生心血所总结的诊疗疾病的领悟和经验,是历代中医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和名族文化的成果展示,其底蕴深厚,范围广泛,需恬淡虚无,集思广益,追根朔源,方可窥其真正内涵,又能药到病除,拔刺雪污,解除病痛,予患者以健康的体魄!对中医的学习,张教授认为当从细节出发,注重中医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应该辨识细节之间的不同;在辨证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并重的诊断观点,更需要有“治未病”的远瞻眼光;在治法上,当重视脾土的功能,脾旺则万物生化,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后期的恢复;人为社会的人,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健康的反应,它的发生发展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故在治疗时应当关爱、关心患者,更有助于病痛的祛除和身心健康的恢复,而又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很多人的发病往往多由“因情致病”或“因病伤情”,故在治疗时当重视对情志的调节,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脾又可养肝疏肝,故用药方面,善用逍遥散、小柴胡、参苓白术散等方治疗诸疾。
王香存,杨健坤[7](2018)在《从理中丸方后加减探析仲圣“术”之运用》文中研究说明白术、苍术2药临床运用广泛。《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称为方书之祖,载"术"入方者35首之多,可见仲圣喜用且善用"术"。基于《伤寒论》第386条理中丸方后加减关于"术"的集中论述,参阅其他条文及文献,从适应证型、常用配伍、相反相承、灵活剂量、运用禁忌等方面对仲圣"术"之运用进行探析,以便进一步掌握仲圣对白术的妙用。
李艳[8](2017)在《滋阴养胃汤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观察导师自拟滋阴养胃汤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对其病因、病机以及滋阴养胃汤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将入选的病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使用导师自拟方滋阴养胃汤进行治疗,对照组36例给予《共识意见》推荐的阴虚胃痛冲剂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病人的症状、胃镜像、病理切片的变化情况,依据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病人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判定,最后以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滋阴养胃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滋阴养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胃镜下胃黏膜情况改善总有效率为90.32%,HP阳性5例、阴性26例,胃黏膜慢性炎症改善情况为83.87%,胃黏膜炎症活动性改善情况为91.30%,腺体萎缩改善情况为77.42%,肠上皮化生改善情况为59.26%;中医证候疗效为87.10%,总疗效为87.10%。对照组胃镜下胃黏膜情况改善总有效率为77.42%,HP阳性15例、阴性16例,胃黏膜慢性炎症改善情况为67.74%,胃黏膜炎症活动性改善情况为72%;腺体萎缩改善情况为51.61%,肠上皮化生改善情况为23.08%,中医证候疗效为67.74%,总疗效为54.84%。经统计软件处理分析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胃镜下黏膜情况、胃黏膜炎症(慢性和活动性)、萎缩、肠化、HP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滋阴养胃汤用于临床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胃镜像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用药比较安全,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张阳[9](2017)在《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该院门诊就诊的240例慢性胃炎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对比两组上腹隐痛、食后胀满和嗳气反酸情况,胃镜下炎性反应恢复情况以及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上腹隐痛、食后胀满和嗳气反酸治疗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镜下炎性反应治疗后有效率为94.16%,高于对照组(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疗效优于西医三联疗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韩青海[10](2017)在《朝医健脾壮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mctional dyspepsia,FD)的中朝医研究进展和理论溯源进行较全面的概述,并观察朝医方健脾壮胃汤对大鼠模型乙酰胆碱酯酶(AchE)、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含量的变化及对大鼠胃排空率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对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进行实验研究:1.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依次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莫沙必利)、健脾壮胃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分笼饲养。2.采用利血平造模法(0.2mg/kg/次/d)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对照组和健脾壮胃汤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给予药物治疗,给药量依次为0.3mg、2.4mg、1.2mg、0.6mg,正常组和模型组则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每组灌胃剂量均为2ml。3.连续灌胃14天后,禁食24h,取眼球,眼底静脉采血,分离血清,以测定AchE、GAS、MTL的含量。禁食24h后,以碳性墨水2ml灌胃,1小时后,快速打开腹腔结扎贲门和幽门,摘取全胃,称重胃体全重和胃体净重,以测定胃排空率。4.用SPSS 1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1.对照组、健脾壮胃汤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清AchE含量明显升高(P<0.05)。健脾壮胃汤高、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血清中AchE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2.对照组、健脾壮胃汤高、中、低剂量组血清GAS含量均高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健脾壮胃汤高剂量组GAS含量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3.对照组、健脾壮胃汤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MTL含量显着升高(P<0.01)。健脾壮胃汤高、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TL含量显着升高(P<0.01)。4.对照组、健脾壮胃汤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胃排空率显着升高(P<0.01)。健脾壮胃汤高、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胃排空率显着升高(P<0.01)。结论:朝医方健脾壮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具有改善胃动力障碍和促进胃排空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及促进胃动素、胃泌素分泌作用有关,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对动物胃肠动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对动物胃肠动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探析糖尿病胃轻瘫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符缩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MicroRNA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microRNA简介 |
2 microRNA与胃癌 |
3 microRNA与幽门螺旋杆菌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胃癌前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及mir-21和PTEN的作用机制 |
1 胃癌前状态与胃癌前病变 |
2 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的认识 |
3 胃癌前病变的诊断 |
4 胃癌前病变的治疗 |
5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研究 |
6 miR-21、PTEN及PI3K/AKT信号通路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概念的认识 |
2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4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前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大鼠一般情况 |
2 大鼠胃黏膜情况 |
3 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PTEN蛋白表达 |
4 RT-PCR检测胃组织miR-21及PTEN mRNA的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健脾清化化瘀汤方药探讨 |
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 |
3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行为学及体质量的影响 |
4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
5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miR-21及其靶基因PTEN的影响 |
6 对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制备的思考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 |
实验一、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顺应性及敏感性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材料 |
4. 实验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7. 实验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材料 |
4. 实验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7. 实验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肥大细胞相关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材料 |
4. 实验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CRF相关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材料 |
4. 实验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7. 实验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临床及实验探讨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脑肠肽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蒋健诊治痞满的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数据录入与规范化 |
2 数据挖掘软件及方法 |
2.1 频数分析 |
2.2 关联规则分析 |
3 结果 |
3.1 关于痞满辨证分型、诱发因素及症状的分析 |
3.2 关于痞满的处方用药分析 |
3.3 治疗痞满的常用药对及中药关系网络 |
3.4 针对痞满主症的对应用药 |
4 基于数据挖掘蒋健教授对痞满的诊治特色 |
4.1 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用方 |
4.2 理法为基,辩证施法 |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方法 |
1.4 文献筛选方法 |
1.5 数据提取方法 |
1.6 文献质量评价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
2.4 各项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
2.4.1 总有效率的比较 |
2.4.2 治愈率的比较 |
2.4.3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的描述性评价 |
2.4.4 空腹血浆胃动素的比较 |
2.4.5 安全性比较 |
3 讨论 |
3.1 本研究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
3.2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三部分 半夏泻心汤促胃肠动力学及其机制研究 |
实验1 半夏泻心汤对胃肠运动障碍模型小鼠的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胃肠动力障碍模型 |
2.3 结果判断指标 |
2.3.1 胃排空实验 |
2.3.2 小肠推进率实验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半夏泻心汤对胃肠运动障碍模型小鼠胃排空的影响 |
4.2 半夏泻心汤对胃肠运动障碍模型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
5 小结 |
实验2 半夏泻心汤对胃动力障碍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行为学,组织形态学,胃肠动力学方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器材 |
1.5 实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实验分组与给药 |
2.3 动物模型评价方法 |
2.3.1 大鼠胃肠组织病理学检查 |
2.3.2 大鼠胃排空率检测 |
2.3.3 大鼠小肠推进率检测 |
2.3.4 大鼠一般状态评价 |
2.3.5 大鼠日常耗食量统计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大鼠胃窦、空肠组织切片结果 |
4.2 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实验结果 |
4.3 大鼠一般状态 |
4.4 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
4.5 大鼠耗食量变化情况 |
5 小结 |
实验3 半夏泻心汤对胃动力障碍性FD大鼠胃粘膜及下丘脑脑肠肽相关基因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器材 |
1.2 实验试剂 |
1.3 引物序列 |
1.4 试验药物 |
1.5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3 取材 |
3 Real-time PCR具体步骤 |
3.1 组织总mRNA提取 |
3.2 RNA浓度测定 |
3.3 RNA逆转录c DNA |
3.4 Real-time PCR荧光检测 |
4 数据处理 |
5 实验结果 |
6 小结 |
实验4 半夏泻心汤对胃动力障碍性FD大鼠胃粘膜及下丘脑脑肠肽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器材 |
1.2 实验试剂 |
1.3 试验药物 |
1.4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3 取材 |
3 WB步骤 |
3.1 配置主要溶液 |
3.2 总蛋白提取 |
3.3 BCA蛋白质定量 |
3.4 BCA蛋白样本变性 |
3.5 DS-PAGE凝胶电泳分离蛋白 |
3.6 转膜 |
3.7 膜的封闭和抗体孵育 |
3.8 显影 |
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5 实验结果 |
6 小结 |
讨论 |
1 胃肠动力障碍的模型选择 |
2 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 |
2.1 对临时性胃肠动力障碍小鼠的影响 |
2.2 对胃肠动力障碍性FD大鼠的影响 |
3 半夏泻心汤促胃肠动力作用的效应机制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三 |
附表1 中药术语表 |
附表2 中医症状、体征分类术语表 |
(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寒凉药物概述 |
1.1 寒凉药物的定义与沿革 |
1.2 寒凉药物的作用 |
1.3 寒凉药物的现代研究 |
2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概况 |
2.1 《伤寒杂病论》寒凉药物的筛选 |
2.2 寒凉药物相关原文的统计归纳 |
2.2.1 原文高频症状阐释 |
2.2.2 《伤寒论》寒凉药物的分布 |
2.2.3 《金匮要略》寒凉药物的分布 |
2.2.4 含寒凉药物的常见方剂 |
3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探析 |
3.1 所涉性味分类 |
3.1.1 苦寒药 |
3.1.2 甘寒药 |
3.1.3 辛寒药 |
3.1.4 咸寒药 |
3.1.5 酸寒药 |
3.2 主治范围 |
3.2.1 邪热炽盛 |
3.2.2 燥结腑实 |
3.2.3 饮热互结 |
3.2.4 湿热阻滞 |
3.2.5 瘀热在里 |
3.2.6 阴虚津枯 |
3.3 高频药物统计与解析 |
3.3.1 芍药 |
3.3.2 人参 |
3.3.3 大黄 |
3.3.4 黄芩 |
3.3.5 枳实 |
3.3.6 石膏 |
3.3.7 黄连 |
3.4 组方特点 |
3.4.1 寒凉相须 |
3.4.2 寒温配伍 |
3.4.3 顾护脾胃 |
3.4.4 保津养阴 |
3.4.5 注重通下 |
3.5 运用注意事项 |
3.5.1 脾胃虚弱慎用 |
3.5.2 羸弱体虚禁用/少用 |
4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的后世影响 |
4.1 对孙思邈的影响 |
4.2 对刘完素的影响 |
4.3 对张子和的影响 |
4.4 对温病学家的影响 |
4.5 对张锡纯的影响 |
5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含寒凉药物方剂 |
附录2 :文献综述 近三十年仲景清法研究进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4 :参加过的学术会议 |
(6)“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课题来源 |
3 研究对象 |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 研究方案 |
4.1 试验技术流程图 |
4.2 设计类型 |
4.3 样本含量估计 |
4.4 治疗方案 |
4.5 观察指标 |
4.6 疗效的判定 |
4.7 安全性判定 |
4.8 盲法的设计 |
4.9 质量控制 |
4.10 数据管理 |
4.11 统计分析 |
4.12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
4.13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书 |
5 结果 |
5.1 病例分布情况 |
5.2 试验完成情况 |
5.3 基线分析 |
5.4 疗效分析 |
5.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肺动脉高压、COPD、肺心病之间的联系 |
2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PHD合并心衰的现实意义 |
3 研究基础 |
4 科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
4.1 慎用镇静剂 |
4.2 慎用强心剂 |
4.3 慎用利尿剂 |
4.4 慎用碱剂 |
4.5 慎用激素 |
5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基本认识 |
5.1 祖国中医学对“CPHD”和“CPHD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5.2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5.3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
5.4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治法认识 |
6 探讨“从脾论治”在肺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
6.1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肺的关系 |
6.2 从六经辨证来看脾肾的关系 |
6.3 从气机升降路径来看肺脾肾的关系 |
6.4 从痰湿瘀的生成路径来看三者与脾的关系 |
7 “健脾渗湿”法治疗肺胀病的立论依据 |
7.1 脾土虚弱为肺胀病发病之本 |
7.2 痰湿内生为肺胀病发病之关键 |
7.3 瘀血阻滞为肺胀病可见之兼症 |
7.4 “健脾渗湿”为肺胀病的基本治法 |
8 组方及方药分析 |
8.1 参苓白术散 |
8.2 五苓散 |
8.3 合方分析 |
9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
9.1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情况 |
9.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
9.3 治疗后痰的总积分的变化 |
9.4 治疗后次要症状的总积分的变化 |
9.5 治疗后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变化 |
9.6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
9.7 治疗后受试者的MLHFQ总积分的变化 |
9.8 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
9.9 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 |
9.10 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 |
9.11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
9.12 治疗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 |
9.13 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
9.14 治疗后电解质的变化 |
9.15 治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
9.16 治疗后再住院率的情况 |
10 “健脾渗湿”法治疗CPHD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机制探讨 |
10.1 祛痰抗炎,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肺功能 |
10.2 利尿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
10.3 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肺动脉高压 |
10.4 改善胃肠症状,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御病能力 |
结论 |
创新与特色 |
问题与展望 |
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
1.重视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
2.1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
2.2 明确疾病的诊断,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
3 与时偕行,中西并重 |
4 注重以人为本 |
4.1 关爱患者及其家属 |
4.2 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 |
4.3 以中医整体观为治疗原则 |
5 注重调摄脾胃 |
5.1 用药首当不伤脾胃 |
5.2 重视补益脾胃 |
5.3 重视养护脾胃 |
6 注重疏畅情志 |
6.1 擅于疏通开导,建立信心 |
6.2 擅用柴胡逍遥,调畅肝气 |
6.3 强调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 |
7 用药贵在精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进展 |
1.1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辨证治法的研究 |
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研究进展 |
2.1 现代中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2.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2.3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2.4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
3 总结和展望 |
4.西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治疗研究进展 |
4.1 控制感染 |
4.2 保持气道通畅 |
4.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
4.4 利尿剂 |
4.5 正性肌力药 |
4.6 血管扩张剂 |
4.7 抗凝剂 |
4.8 其他治疗措施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7)从理中丸方后加减探析仲圣“术”之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适应证型范围广 |
2 随证辨治论配伍 |
2.1 白术配附子 |
2.2 白术配黄芩 |
2.3 白术配麻黄 |
2.4 白术配茯苓 |
2.5 白术配黄芪 |
3 相反相承巧运用 |
4 根据证候定剂量 |
5 运用禁忌记心中 |
6 讨论 |
(8)滋阴养胃汤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剔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5.1 收集病例 |
5.2 病例分组 |
5.3 治疗方法 |
5.4 疗程 |
5.5 医嘱 |
5.6 观查指标 |
5.7 疗效判定标准 |
5.8 统计分析 |
临床分析与结果 |
1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2 治疗前两组胃镜下胃黏膜情况和病理学比较 |
3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4 治疗后两组胃镜下胃黏膜情况和病理学比较 |
5 治疗后两组总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讨论 |
1 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对流行病学的认识 |
1.3 对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 |
1.4 对病理组织学的认识 |
2 中国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2.1 对病名归属的认识 |
2.2 对病因的认识 |
2.3 对病机的认识 |
2.4 对治疗的认识 |
3 对滋阴养胃汤的探讨 |
3.1 立方依据 |
3.2 组方用药 |
3.3 方解 |
4 现代药理研究 |
5 对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单项症状变化比较 |
2.2 两组胃镜下炎性反应恢复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论 |
(10)朝医健脾壮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古典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记载 |
1.1 《黄帝内经》中的记载 |
1.2 《伤寒论》中的记载 |
1.3 唐宋时期古代文献中的记载 |
1.4 明代古典文献中的记载 |
1.5 清代古典文献中的记载 |
参考文献 |
2 朝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的建立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参考文献 |
2 乙酰胆碱酯酶(AchE)、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的测定与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AchE、GAS、MTL的测定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参考文献 |
3 大鼠胃排空率测定与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胃排空率的测定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有关FD的研究现状 |
2 中医有关FD的研究现状 |
3 展望 |
4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对动物胃肠动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探析糖尿病胃轻瘫的用药规律[D]. 张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D]. 李一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D]. 朱春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临床及实验探讨半夏泻心汤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脑肠肽相关机制[D]. 赵婧玮.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D]. 陈文恬(Tan Wen Tien).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D]. 黎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从理中丸方后加减探析仲圣“术”之运用[J]. 王香存,杨健坤. 中医研究, 2018(04)
- [8]滋阴养胃汤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李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疗效分析[J]. 张阳.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10)
- [10]朝医健脾壮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韩青海. 延边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