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卫生管理的软约束和对策——理顺投入产出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杜海龙[1](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杨馥瑜[2](2020)在《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研究 ——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文中认为自2009年国家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至今,围绕“一个目标、四个体系、八项支撑”的改革框架,逐步完成了改革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医保付费方式、推行“医药分开”等政策,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日渐完善。与“新医改”并驾齐驱的还有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在全军部队全面停止对外有偿服务的背景下,军队卫生医疗机构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得到进一步明确,即军队卫生医疗机构在完成为军服务保障任务的同时,积极探索融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新发展模式,继续为地方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在两股改革大潮中,军队医院面临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保持特色优势和有效履行使命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军队医院无论出于被动还是主动都必须尽快转到优质、高效、低耗的内涵发展方向,改革医院的管理模式,尤其是经济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得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职责。长期以来,军队综合性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建设发展受医疗市场和国家医疗政策影响。军队医院从功能定位来看类似公立医院,同样要执行国家医疗改革政策。但目前的相关政策中却缺少针对军队医院的政策条款。加之国防和军队改革对军队医院建设和经费管理的重大影响,军队医院面临医疗收入下滑、收支结余下降、资金运行压力增大、财务自主权削弱等多重困境的夹击,其传统的经费管理模式必将受到严肃挑战。本文结合规模经济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相关理论,采取文献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双改革背景下,政策对于军队综合性医院的影响,在对国内外卫生医疗机构卫生经济相关文献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军队综合性医院现行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对其2015年至2017年卫生经费收入支出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提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
闫思程[3](2020)在《公立医院改革下城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进公立医院试点改革作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突破口。基本医疗卫生水平关系国计民生,决定人们生活质量,更加影响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方面则表现为人们不断增高的医疗卫生需求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资源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政府在医疗卫生供给上扮演重要角色,不能缺位,需要强化自身医疗卫生服务与管理职能。尽管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增加较快,用于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也逐年增加,但医疗卫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较低,人们对于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满意度仍然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09年至2017年间国家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增长相对缓慢,其年均增长率仅为3.91%,2017年中国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为30.1%,仅为当年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卫生资源区域差异大、医疗服务差、过度就医、就医费用高、政策落实反馈效率低等问题影响着人们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的增加和产出效果之间的不匹配使我们有必要考察公立医院改革首批试点城市与非试点城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的实际水平和产出效果,以及此次改革对试点及非试点城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基本理论和公立医院改革对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传导路径分析,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对公立医院改革对首批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作出解释说明;其次,构建投入产出分析框架,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2005年到2015间41个试点和非试点城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值;再次,利用2005-2015年中国41个地级市11年的面板数据,基于DEA测得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值,以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政策为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政策对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得出相应结果并通过稳健性检验。双重差分研究结果表明:公立医院改革对试点城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显着的正向影响,表明公立医院改革显着的提高了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政策对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时间趋势上也有显着的正向效应,表明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效率在政策实施期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模型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但是在公立医院改革下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的显着性影响没有持续很久,两三年之后有恢复如常了,即政策效应存在递减趋势且显着性持续时间不是很长。因此有必要稳步加大政府对地级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的投入,优化其结构,并在体制机制上保障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效应的持久性。最后,本文针对实证得出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建议,第一、完善医疗卫生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机制,提高医疗卫生资源规划能力;第二、稳步提高医疗卫生财政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建立科学有效的多元补偿主体;第三、提高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素质与能力,重视科技创新,助力政策效果的持久性;第四、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地级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监督体系。
袁航[4](2020)在《中国铁路改革对铁路贸易产品多样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第一大国。国际贸易是拉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同时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但“逆全球化”思潮的再次兴起和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将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国际贸易。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放缓的迹象,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贸易模式。那么挖掘出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是十分重要的。贸易要想最终实现,其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通过交通运输完成货物的位移,以完成出口商对进口商的货物转移。铁路是中国这样一个陆上大国综合交通体系中极为重要与不可替代的重要运输方式。同时铁路也是中国陆上贸易的重要通道。但中国的铁路运输贸易比重还很小,发展铁路运输贸易对于中国向西开放战略,以及打造贸易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多数集中于交通基础设施对贸易的作用。而且在细分领域多数研究聚焦于海运、空运等交通方式。现有研究虽已涉及制度在交通运输发展上的作用,不过关于一国运输系统制度的变化,特别是业务、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制度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还相对缺乏。特别是中国计划经济色彩浓重、几乎完全垄断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的制度安排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更为匮乏。制度层面导致的复杂影响机制对贸易多样化(包括企业和产品层面)的作用值得深入分析。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铁路改革对中国铁路贸易多样化的影响。关于贸易多样化的概念,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选取和构建了多个变量,从多个维度对贸易多样化进行了定义。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层面的变量,包括企业出口额、企业出口产品偏度、企业进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二是产品层面的变量,包括产品进出口额、进出口扩展边际、集约边际、以及产品出口价格边际和出口量边际。本论文选取了2000年以后中国铁路系统实施的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铁路主辅分离改革和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前者涉及企业资源分配、企业边界和摆脱政策性负担;后者涉及企业治理结构变更。用这两次改革为外生冲击,研究了铁路制度安排对中国铁路贸易多样化的影响。首先参照Melitz和Ottaviano(2008)的经典多产品出口企业模型,构建了一个经济理论模型,用以分析铁路运输制度安排所造成的铁路运输效率和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并为事后的实证检验提供验证的目标。随后使用政策检验的有效工具——双重差分法DID(包括DID的各种变形形式)对政策效果进行检验,并结合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本文的逻辑解释机理进行进一步的检验。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一是铁路主辅分离改革确实提升了铁路运输效率,为铁路出口企业提供了在运价等其他运输成本刚性的情况下另一种降低运输成本的渠道,增加了铁路出口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其有能力增加非核心产品出口,导致铁路出口的产品偏度的降低。降低了企业过度依赖出口单一产品的风险,最终提升整体铁路出口规模。二是由于铁路调度等铁路运营核心部门和人员拥有巨大的寻租空间,一方面新的主管部门接手权力,使得短期内多数企业无法与铁路部门建立关系,这就使得出口企业数量受到铁路机构改革的显着负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需要进行协调关系的部门总体数量的减少,改革后企业出口需要承担的额外市场交易成本出现了相对下降,这使得企业通过铁路运输出口的产品价格出现了下降,而出口产品数量并未受到显着影响,这使得单个企业的出口额在绝对值上受到了显着的负向影响。三是由于相比出口企业,进口企业要协调地理距离相对远的铁路部门,这加大了协调的难度,放大了铁路进口企业对铁路运输效率的敏感程度。这就造成了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对铁路进口在企业和产品两个层面的进口额、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产生了更为显着的负向的作用。同时本文还发现,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受到的损害更大,而国有企业在改革之后受到更多的青睐甚至正向的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首先针对铁路重启辅营业务,应避免对辅营业务再次提供各类补贴。中国铁路部门也不应将过多的资源与精力投入到辅营业务,应首先确保投资与主营业务的正常发展相匹配。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选择管理团队,应制定相关绩效评估标准,避免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并促进运输方式的竞争,为铁路部门货运方式创新提供条件。其次针对铁路治理结构,要进一步捋顺国铁集团的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增强铁路行业市场化程度的同时进一步放开铁路价格管制。提供物流信息公布平台,完善违约惩处机制,平衡铁路运输各职能部门间的权利分配,进一步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铁路运输行业的门槛,以服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进一步捋顺中国国铁系统各级的行政管理权和调度指挥权。进一步提高调度指挥设备水平,优化调度人员作业方式,挖掘生产力,提高运输效率。
罗怀梅[5](2020)在《J公司行政成本管控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行政成本管控对于企业的运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成本以及企业经济效益。本论文研究主要针对行政管理成本持续提升的问题,阐述了对行政成本进行管控的迫切需求及重要意义。国内企业起步较晚,成本管控并不规范和完整,存在只注重生产控制并没有真正落实成本管控的事实。但目前已引起国内企业的重视,开始寻找科学的管控办法,旨在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以J公司为例,研究行政成本管控策略。主要应用了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对本文进行深入探讨。本论文以J公司为研究对象。该公司目前已稳步走过20多年,虽然每年都会提议进行成本节约的改革,但从未进行过细致、严谨的关于行政成本管控的专题研究和实施。行政成本管控对于J公司来讲,意义非凡,想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勤俭持家”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经典,就必须要将行政成本管控、乃至将整个公司的所有成本管控进行到底。这样不仅是影响J公司利润水平的因素,也是衡量J公司竞争力和生存发展潜力的主要标准。本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将以行政成本管控为理论指导,对行政成本管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以降低成本费用率为考核指标的责任型成本控制策略”和“以投入产出效率为考核指标的激励型成本控制策略”两种适用的行政成本控制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解决三个问题:(1)使成本控制成为J公司乃至全国中小企业管理的侧重点;(2)实现优化J公司行政成本管控,带来效益,有效促进企业发展;(3)为国内企业制定完善的成本监督机制和科学的成本管控模式提供了参考。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仅仅对J公司行政成本真正做到有效控制和节约,对公司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的策略和途径对J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有图6幅,表16个,参考文献127篇。
卢耀勤[6](2020)在《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企业的现状调查,乌鲁木齐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的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研究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建立职业病预测模型,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及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最终提出乌鲁木齐职业卫生工作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对新疆地区企业现状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的企业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2)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涉及重点职业病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利用倾向性评分、多因素分析及关联规则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筛选、验证职业病预测模型;(5)结合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开发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6)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了解,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结合乌鲁木齐重点职业病报告、职业病人工伤保险情况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对策。结果:(1)对全疆12902个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疆14地级行政区与1个直辖县级市;(2)对乌鲁木齐的361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乌鲁木齐七区一县;(3)对乌鲁木齐厂矿企业的34457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高血压检出率15.32%;血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血红蛋白,异常率为25.99%;尿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尿蛋白,异常率为8.9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17.04%;接触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33.82%;接触煤(矽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13.06%;接触石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6.30%;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苯工人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2.85%;接触噪声的工人听力异常率为4.86%;接触布鲁菌属工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20.30%;(4)共计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7315份,回收率为97.5%,对问卷有效性进行排查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7118份,有效率为97.3%;(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1%,不同职业紧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龄、每周工作天、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53%,不同职业倦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噪声、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职称、工作班、月收入、每周工作天、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37.0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婚姻、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班、年龄、工龄、月收入、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对职业紧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16,最小置信度0.65,挖掘出14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每天工作>7小时、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容易产生职业紧张,有1388条,置信度为65.3%,提升度为1.477;在对职业倦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9,最小置信度0.95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业紧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2749条,置信度为90.7%,提升度为1.049;在对精神心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最小置信度0.43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未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职业倦怠的容易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有1957条,置信度为43.1%,提升度为1.162。(9)结合灰色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建立了五个混合算法模型进行职业病预测,混合模型的结果为:GM-KNN(MAPE:26.89%,RMSE:9155.53),GM-SVM(kernel=linear,MAPE:29.16%,RMSE:8587.02),GM-SVM(kernel=polynomial,MAPE:4.45%,RMSE:1573.30),GM-SVM(kernel=radial,MAPE:14.10%,RMSE:4693.51),GM-SVM(kernel=sigmoid,MAPE:10.79%,RMSE:3422.28),GM-RF(MAPE:6.99%,RMSE:2090.13),GM-GBM(MAPE:8.45%,RMSE:2661.27),GM-ANN(MAPE:3.49%,RMSE:1076.60)。通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精度进行验证后得出,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实现了模型MAPE和RMSE最低。(10)2019年报告确诊职业病病人26例,主要以为接触粉尘、噪声和布鲁氏菌为主。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92%;(11)成功开发了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与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结论:(1)新疆企业行业类型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5%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32.9%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7.7%人群患有职业病;乌鲁木齐是新疆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地区;(2)乌鲁木齐企业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T国际组织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8%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26.1%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10.6%人群患有职业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与米东区是乌鲁木齐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区域;(3)对乌鲁木齐地区企业34457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高血压、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检出者多集中在6069岁年龄段男性;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噪声;行业不同易感人群和职业危害因素也不同,制造业、采矿业等应加强对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建筑业与农、林、牧、副、渔业应分别加强对噪声与布鲁氏菌病的防护;(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文化程度越高、昼夜轮班、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成正相关;(5)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和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的风险,文化程度低、未签订劳动合同、低职称、轮班工作、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倦怠,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学历、低职称、轮班、高工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成正相关;(7)倾向性评分与关联规则可以作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倾向性评分可用于消除问卷调查类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关联规则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8)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可用于职业病的预测研究;(9)乌鲁木齐职业病患病率高于新疆平均水平,职业病主要以职业性尘肺和传染病为主;乌鲁木齐职业病网络直报情况良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时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职业卫生调查数据实时、动态、可交互式可视化功能,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实现了在线职业病建模预测功能,平台可以辅助职业卫生管理与决策工作。(11)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建议有第一,统筹整合管理机构,架设顶层设计框架;第二,建立联防联控网络,落实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健全工作法制体系;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思维,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第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专业技能队伍;第六,引入前沿科学技术,助力职业卫生防控。
于晓敏[7](2019)在《我国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淄博市L镇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的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伴随而来的就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重点民生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出台了《全国农村环境整治“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并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但农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却未得到有效改善。本文以基层政府为视角,分析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及成因和对策,以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现状,突显出现阶段农村环境治理的严峻性和治理困难程度。其次,本文选取了淄博市L镇为个案,淄博市L镇经济发达但农村环境质量较差,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因而个案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通过对淄博市L镇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了L镇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的机构、机构职责、治理措施及其评价,评价中L镇政府环境治理中的不足包括未形成有效监督、环境治理机构不完善和治理资金缺口大三方面,这为下文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分析提供了事实依据。再次,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L镇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诉求冲突进行描述,并利用利益相关者矩阵得出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平衡机制的构建策略,提出L镇政府与农村居民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农村环境治理资金和对乡镇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行扶持和补贴的措施来建立诉求平衡机制。然后,基于L镇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的不足分析了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包括我国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农村环境治理中基层政府长期占据主体地位、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投入资金不足和基层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对策的提出提供参考。最后,根据存在的困境、成因以及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平衡机制的构建策略,从科学合理设置我国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机构、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合作网络、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将环境指标纳入基层政府考核体系等方面对我国基层政府环境治理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王虎峰,甘铁立[8](2018)在《新时期的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根由、路径及价值考量》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梳理了卫生行业监管的理论基础、理念渊源、政策工具和国际经验,并对中国卫生行业监管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了"一元到多元"的历史的轨迹和发展定势,并分析了目前卫生行业监管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随后,通过对多元监管主体的优劣势分析,提出了多元监管格局建设和全流程监管体系建立的思路对策,最后,结合监管的成本效用理论以及监管伦理,就如何化解困境创新综合监管制度提出政策建议。
李鹏[9](2018)在《XX烟草公司烟叶项目预算定额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业务流程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预算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现阶段烟草行业由于受到控烟环境日益严峻、GDP增速下滑、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进入卷烟销售收入下降、销售拐点已现、增速下降、部分地区增长乏力的“新常态”,烟草行业过去被高速增长掩盖住的成本费用居高不下、缺乏成本优势等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现阶段烟草商业企业“开源”潜力有限,这促使烟草行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做到向内部要收益,“节流”成为烟草行业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以XX烟草商业企业核心业务——烟叶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各项业务活动的业务流程为研究基础,构建出基于业务流程的预算定额指标体系。首先,本文对预算定额管理、预算定额标准制定方法以及烟草行业预算定额体系构建进行文献综述,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XX烟草公司基于业务流程的烟叶项目预算定额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科学管理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预算定额理论。其次,从烟草行业预算定额现状以及XX烟草公司预算定额管理概况两方面为主介绍整个案例背景,找出现阶段该烟草公司在预算定额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该烟草公司构建预算定额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接下来就该烟草公司烟叶项目预算定额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具体步骤以及预期效果进行详述,以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为出发点确定定额指标及其分类,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线性模型等为工具、单位数据为结果确定各指标定额标准,构建烟叶项目完整的预算定额指标体系。最后从完善组织机构设计、完善预算定额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预算定额指标调整机制以及建立预算定额执行考核机制四个方面构建预算定额指标体系的执行保障机制。此外,预算定额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改进,因此,指标定额需实行动态化管理,以适应企业的长久发展。在烟草企业构建预算定额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好成本管控、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提升成本优势,而且对烟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持续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取成本竞争优势。另外,本文基于业务流程这一全新视角构建预算定额指标体系的新思路也可以为其他行业构建预算定额指标体系、实施预算定额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参考。
任晓聪[10](2018)在《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规制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是市场经济运行中规制政府和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各种关系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干预经济发展,防止市场失灵以及维持社会经济良好秩序的重要调控手段。作为一种较新的规制内容,社会性规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质量和伴随着提供它们而生产的各种活动制订了一定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防止公害保护环境,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维持社会经济良好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煤矿安全规制作为社会性规制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着国家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煤矿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能源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高度增长的煤炭产量背后却是频发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矿难‖一词频频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和脆弱的神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进行有效的煤矿安全规制,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因此,探寻频发矿难背后的原因,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基于对上述问题的理论思考和逻辑起点,论文回顾了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的制度演进过程,并对煤矿安全规制现状进行了分析。计量模型指标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影响因素入手,按照企业经济、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社会效益分类方式来选取指标,构建煤矿安全规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分别检验与考察不同因素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程度与效果。最后通过对美国、南非等国煤矿安全规制的做法进行总结,提出相应完善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按照六个方面内容展开:第一,文献综述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放松经济性规制的呼声愈来愈高,而社会性规制一直处于逐渐加强的趋势,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外学者围绕社会性规制的产生根源、绩效评价以及能否起到治理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对影响煤矿安全规制的不安全行为、事故致因与安全管理进行了总结分析。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对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分类总结,简要总结出当前研究的主要特点和不足。第二,煤矿安全规制的理论研究。社会性规制的主要理论包括目标理论和边界理论,并对煤矿安全规制和最优安全水平进行了界定。基于新制度经济学,重点对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煤矿安全规制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基于劳动力市场失灵,通过劳资谈判模型对矿工素质与煤矿安全规制进行了分析。第三,煤矿安全规制的制度演进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使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经历了六个阶段的改革与发展,本文对各个阶段的演进状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当前我国煤矿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我国煤矿安全规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影响因素入手,按照企业经济、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社会效益分类方式来选取指标,构建计量分析模型,分析其对煤矿安全规制的影响。第五,煤矿安全规制国际比较与借鉴。澳大利亚、美国、南非、日本和英国是当前世界上煤矿安全规制卓有成效的几个典型国家,其法律体系构建、监管体系完善以及安全培训有很多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文章通过对上述几个国家的煤矿安全规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从中总结对对我国有益的相关经验。第六,加强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的对策建议。根据上述分析,分别从深化煤矿安全规制体制改革、加强煤矿安全监管,推进执法专业化、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提高煤矿工人素质等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我国煤矿安全规制。
二、劳动卫生管理的软约束和对策——理顺投入产出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劳动卫生管理的软约束和对策——理顺投入产出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名词界定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本文创新 |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
2.1 概念梳理 |
2.2 内涵辨析 |
2.3 特征论述 |
2.4 理论基础 |
2.5 系统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
3.1 ESMF比较矩阵 |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3.4 德国DGNB UD |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
3.8 机制保障比较 |
3.9 模式特征比较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
5.3 钻石评价模型 |
5.4 评价体系结构 |
5.5 评价内容优化 |
5.6 评价方法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
后记 |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
(2)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研究 ——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医院经费管理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双改革 |
2.1.2 军队综合性医院 |
2.1.3 医院经费管理 |
2.2 医院经费管理的理论研究基础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双改革背景下的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分析 |
3.1 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基本概况 |
3.1.1 卫生经费供给方式 |
3.1.2 卫生经费投入使用情况 |
3.1.3 财经管理情况 |
3.2 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的特点 |
3.2.1 经费供给由“自谋自筹”向“军费保障”转变 |
3.2.2 资产管理由“重钱轻物”向“钱物并重”转变 |
3.2.3 预算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绩效管理”转变 |
3.2.4 成本管理由“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 |
3.2.5 经费结算由“分条块审批”向“一体化统管”转变 |
3.3 双改革对军队综合性医院的影响分析 |
3.3.1 经费管理面临的问题 |
3.3.2 军队医院面临的机遇 |
3.3.3 军队医院面临的挑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军队某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案例分析 |
4.1 调研背景 |
4.2 调研访谈 |
4.2.1 访谈提纲设计 |
4.2.2 访谈内容总结 |
4.3 医疗数据分析 |
4.3.1 医疗人次数据 |
4.3.2 经费收入数据 |
4.3.3 经费支出数据 |
4.3.4 医保数据 |
4.3.5 军免医疗经费数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的优化策略 |
5.1 抓管理理念把握经费投向与投量 |
5.1.1 转变经费管理理念 |
5.1.2 把握经费投向与投量 |
5.2 抓适度规模打造强势学科 |
5.2.1 开展规模经济研究适度发展 |
5.2.2 主动适应医改政策发挥特色优势 |
5.3 抓科学管理改革经费管理模式 |
5.3.1 建立高效的卫生经济管理机构 |
5.3.2 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机制 |
5.4 抓监督制约确保高效运营 |
5.4.1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 |
5.4.2 建立持续动态的资产监查机制 |
主要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非结构式访谈提纲 |
致谢 |
附件 |
(3)公立医院改革下城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评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公立医院改革 |
二、公立医院改革首批试点城市 |
三、医疗卫生财政支出 |
四、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财政支出理论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四、投入产出理论 |
第三节 公立医院改革对城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传导路径分析 |
一、地区经济 |
二、居民收入提高 |
三、技术进步 |
四、制度因素 |
五、人口等宏观因素 |
第三章 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投入分析 |
一、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总量宏观分析 |
二、地级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
第二节 产出分析 |
第四章 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第一节 模型选择: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
一、投入指标 |
二、产出指标 |
第三节 效率测算与分析比较 |
一、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效率测算 |
二、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分析比较 |
第五章 公立医院改革下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模型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一、被解释变量: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值 |
二、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四、变量说明与描述性分析 |
第三节 基准回归模型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一、加入控制变量的稳健性分析 |
二、平行趋势检验 |
三、安慰剂检验 |
四、延长数据时期的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和产出规模层面 |
二、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层面 |
三、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政策对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影响方面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完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机制,提高医疗卫生资源规划能力 |
二、稳步提高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建立科学有效的多元补偿主体 |
三、提升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素质与能力,重视科技创新 |
四、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监督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4)中国铁路改革对铁路贸易产品多样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贸易阶段性下滑 |
1.1.2 铁路改革相对滞后 |
1.2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
1.2.1 研究范围 |
1.2.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理论研究方法 |
1.6.2 实证研究方法 |
1.7 本文创新 |
1.8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综述 |
2.1.1 国际贸易理论 |
2.1.2 运输经济理论 |
2.1.3 制度经济学 |
2.1.4 企业组织理论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服务投入与贸易 |
2.2.2 交通与贸易 |
2.2.3 企业出口多样性 |
2.2.4 国企改革与预算软约束 |
2.2.5 铁路改革 |
2.2.6 组织结构集中和工作负荷过载 |
2.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3章 铁路主辅分离对铁路出口产品偏度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改革背景 |
3.3 理论模型 |
3.4 实证分析 |
3.4.1 数据和变量描述 |
3.4.2 计量模型 |
3.4.3 实证结果 |
3.4.4 稳健性检验 |
3.4.5 解释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局直管站段改革对产品层面出口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改革背景与研究问题 |
4.3 实证分析 |
4.3.1 数据和变量描述 |
4.3.2 计量模型 |
4.3.3 实证结果 |
4.4 稳健性检验 |
4.4.1 控制异常值 |
4.4.2 控制时间趋势 |
4.4.3 控制产品替代弹性的影响 |
4.4.4 排除外资企业的影响 |
4.4.5 替换控制组 |
4.4.6 控制季节因素 |
4.4.7 扩展研究时段 |
4.4.8 企业—产品层面的影响 |
4.5 异质性检验 |
4.5.1 企业所有制 |
4.5.2 贸易方式 |
4.5.3 产品属性 |
4.5.4 企业区位 |
4.5.5 动态效果 |
4.6 其他潜在影响因素 |
4.6.1 节日因素 |
4.6.2 政策执行滞后问题 |
4.6.3 关税的影响 |
4.6.4 铁路与海运出口的替代效应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路局直管站段改革对进口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铁路调度系统在此次改革中的变化 |
5.3 实证分析 |
5.3.1 数据和变量描述 |
5.3.2 计量模型 |
5.3.3 实证结果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区分货物种类 |
5.4.2 区分不同的铁路局 |
5.4.3 其他潜在因素对进口额的影响 |
5.4.4 扩展研究时段 |
5.5 解释机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铁路主辅分离改革对中国铁路出口特别是偏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
6.1.2 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在短期内抑制了铁路出口 |
6.1.3 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在短期内抑制了铁路进口 |
6.2 政策建议 |
6.2.1 针对铁路重启辅营业务 |
6.2.2 针对铁路局治理结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A.1 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定义 |
A.2 稳健性检验:控制其他形式的固定效应 |
A.3 威尔克森符号秩检验 |
A.4 2000年、2019年中国出口税则 |
A.5 2018中国铁路总公司汇总资产负债表 |
A.6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 |
A.7 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实施过程 |
A.8 部分“公转铁”推进措施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J公司行政成本管控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和实践 |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策略 |
2 行政成本管控的理论研究及概述 |
2.1 行政成本的概念 |
2.2 行政成本管控的概念 |
2.3 行政成本管控的方法 |
2.4 行政成本管控的研究价值 |
3 J公司介绍 |
3.1 J公司基本情况 |
3.2 J公司组织架构 |
3.3 J公司主要业务 |
4 J公司行政成本管控的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 |
4.1 J公司行政成本支出项目及现状 |
4.2 J公司作业行政成本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4.3 J公司基础行政成本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4.4 J公司行政成本管控的问题研究 |
4.5 J公司行政成本管控问题原因分析 |
5 J公司行政成本管控的策略方案设计 |
5.1 J公司行政成本管控策略的指导思想 |
5.2 J公司行政成本管控的策略方案设计 |
5.3 J公司行政成本管控的保障措施 |
6 研究总结及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职业病预测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我国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淄博市L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国外文献综述 |
2. 国内文献综述 |
3. 文献述评 |
(四) 概念工具与理论基础 |
1. 概念工具 |
2. 理论基础 |
二、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现状 |
(一)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
1. 农业生产性活动污染 |
2. 农村生活性污染 |
(二)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 |
1. 污染源头具有多样性 |
2. 污染排放具有随机性和分散性 |
3. 农村环境承载力弱 |
4. 污染治理难度大 |
(三) 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基本做法 |
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基本做法 |
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基本做法 |
3. 农村畜禽污染治理工作基本做法 |
4. 农村种植业污染治理工作基本做法 |
5. 农村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基本做法 |
三、淄博市L镇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的实践 |
(一) L镇及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
1. L镇概况 |
2. L镇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
3. L镇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特殊性 |
(二) L镇政府农村环境治理机构及其职责 |
(三) L镇政府农村环境治理措施 |
1. 开展“脏乱差”乡村文明百日攻坚行动 |
2. 开展“散乱污”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
3. 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 |
4. 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
(四) 对L镇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的评价 |
1. L镇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效 |
2. L镇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的不足 |
四、淄博市L镇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利益分析 |
(一) L镇农村环境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1. 上级政府的利益诉求 |
2. L镇政府的利益诉求 |
3. L镇农村居民的利益诉求 |
4. L镇乡镇企业的利益诉求 |
(二) L镇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间的冲突 |
1. L镇政府与上级政府利益诉求之间的冲突 |
2. L镇政府与乡镇企业利益诉求之间的冲突 |
3. L镇政府与农村居民利益诉求之间的冲突 |
4. 乡镇企业与农村居民利益诉求之间的冲突 |
(三) L镇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平衡机制 |
1. 平衡机制的构建原则 |
2. 平衡机制的构建策略 |
五、我国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困境及其成因 |
(一) 我国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 |
1. 我国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机构设置不健全 |
2. 农村环境治理中基层政府长期占据主体地位 |
3. 基层政府环境治理投入资金不足 |
4. 基层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
(二) 我国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成因 |
1. 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 |
2. 基层政府单一主体进行农村环境治理 |
3. 基层政府财政紧缺 |
4. 基层政府政绩考核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指标 |
六、我国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 |
(一) 科学合理设置我国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机构 |
1. 实现基层环保监管机构全覆盖 |
2. 充实基层环保队伍 |
(二) 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合作网络 |
1. 发挥基层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合作网络中的主导作用 |
2. 发挥村民在农村环境治理合作网络中的主体性 |
3. 利用村规民约将农村环境保护内化为制度与规则 |
4. 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
(三) 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 |
1. 增加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投入 |
2. 合理规划农村环境治理的财政预算 |
3. 明确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
4. 拓展农村环境治理的社会融资渠道 |
(四) 将环境指标纳入基层政府考核体系 |
1. 增强环境指标在基层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中的约束性 |
2. 推行以绿色GDP作为基层政府政绩考核指标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时期的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根由、路径及价值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卫生监管的研究脉络 |
(一) 卫生监管领域研究:从狭义到广义, 从专业到管理 |
(二) 卫生监管研究内容:新理论、新业务、新任务的拓展 |
(三) 卫生监管成本和伦理问题: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 |
二、“为什么”和“凭什么”监管——卫生行业的共性与个性 |
(一) 对市场进行监管有一个历史的认知过程 |
(二) 监管理念决定监管的严格程度和执行力度 |
(三) 监管工具以及组合使用 |
三、我国卫生行业监管的发展演变路径及基本规律 |
(一) 卫生行业监管的历史阶段及特征 |
1. 计划经济制度建立阶段 (1949-1977年) 。 |
2. 转折阶段 (1978-1996年) 。 |
3. 初步改革阶段 (1997-2003年) 。 |
4. 卫生监管体制深入改革阶段 (2003-2015年) 。 |
5. 监管制度地位空前提升和加快推进阶段 (2016-至今) 。 |
(二) 监管主体从一元到多元:历史的轨迹和发展的定势 |
四、多元监管主体的培育和全流程监管的建立 |
(一) 多元主体的培育和发展 |
1. 建立一支专业强、素质高的卫生健康监管行政队伍。 |
2. 试点机构自我管理。 |
3. 行业组织自律监督。 |
4. 社会舆论主要是媒体监督。 |
(二) 全流程监管的建立 |
1. 把握服务要素的准入。 |
2. 对医疗机构的运行进行监管。 |
3. 形成监管工作管理的闭环, 不断循环, 不断改进。 |
4. 协同和互补。 |
五、价值监管和监管价值 |
(一) 价值监管是我们的追求。 |
(二) 监管价值是工作的灵魂, 要用监管伦理来统领监管工作。 |
(9)XX烟草公司烟叶项目预算定额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业务流程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预算定额管理的研究 |
1.2.2 关于预算定额标准制定方法的研究 |
1.2.3 关于烟草行业预算定额体系构建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科学管理理论 |
2.2 成本控制理论 |
2.3 预算定额理论 |
第3章 案例背景 |
3.1 XX烟草公司简介 |
3.2 XX烟草公司预算定额管理概况 |
3.3 XX烟草公司烟叶项目预算定额管理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3.3.1 预算定额指标欠完善 |
3.3.2 预算定额建立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 |
3.3.3 定额管理未发挥应有的控制作用 |
3.3.4 各单位预算定额管理难以统一 |
第4章 基于业务流程构建XX烟草公司烟叶项目预算定额指标体系方案设计 |
4.1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4.1.1 必要性分析 |
4.1.2 可行性分析 |
4.2 预算定额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1 适用性原则 |
4.2.2 可比性原则 |
4.2.3 先进性原则 |
4.2.4 成本效益与效率原则 |
4.2.5 持续性原则 |
4.3 预算定额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4.3.1 确定烟叶项目业务活动 |
4.3.2 优化业务流程并确定费用节点 |
4.3.3 确定指标及其分类 |
4.3.4 确定定额标准 |
4.3.5 确定预算定额指标体系 |
4.4 预期效果 |
4.4.1 烟叶项目预算定额指标更完善 |
4.4.2 预算定额制定更为科学合理 |
4.4.3 预算定额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
4.4.4 统一各单位间预算定额管理 |
第5章 XX烟草公司烟叶项目预算定额指标体系的执行保障机制 |
5.1 完善组织机构设计 |
5.2 完善预算定额管理信息化建设 |
5.3 建立预算定额指标调整机制 |
5.4 建立预算定额执行考核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烟叶项目调查问卷 |
(10)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框架结构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规制的定义及社会性规制产生的根源 |
2.1.2 社会性规制能否起到治理效果 |
2.1.3 煤矿安全事故成因研究 |
2.1.4 煤矿安全规制影响因素研究 |
2.1.5 煤矿安全事故预防及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社会性规制与规制失灵 |
2.2.2 煤矿不安全行为研究现状 |
2.2.3 安全投入与煤矿安全规制 |
2.2.4 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研究 |
2.2.5 煤矿生产事故安全管理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煤矿安全规制的理论分析 |
3.1 社会性规制的目标理论和边界理论 |
3.1.1 社会性规制的目标理论 |
3.1.2 社会性规制的边界理论 |
3.2 煤矿安全规制的界定和最优安全水平 |
3.3 产权制度与煤矿安全规制 |
3.3.1 煤矿安全的外部性 |
3.3.2 煤矿安全权配置 |
3.4 信息不对称与煤矿安全规制 |
3.5 委托代理关系与煤矿安全规制 |
3.5.1 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
3.5.2 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委托代理数理解释 |
3.6 矿工素质与煤矿安全规制 |
3.6.1 劳资谈判模型 |
3.6.2 矿工工资与煤矿安全选择关系 |
第4章 煤矿安全规制的制度演进与存在的问题 |
4.1 煤矿安全规制的制度演进 |
4.1.1 新中国成立伊始煤矿安全规制初创时期(1949-1957年) |
4.1.2 计划经济时期煤矿安全规制相对匮乏时期(1958-1965年) |
4.1.3 十年动荡时期煤矿安全规制废弛时期(1966-1976年) |
4.1.4 市场经济改革探索阶段煤矿安全规制持续加强期(1977-1992年) |
4.1.5 市场经济制度建立阶段煤矿安全规制快速发展时期(1993-2002年) |
4.1.6 全面转型下煤矿安全规制日渐成熟和完善时期(2003-至今) |
4.2 我国煤矿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 |
4.2.1 规制总量过剩与不足并存 |
4.2.2 规制结构具有非对称性 |
4.2.3 安全事故应急机制滞后 |
4.2.4 安全监管和安全文化相对落后 |
第5章 我国煤矿安全规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模型设计与指标选择 |
5.2 数据选取与说明 |
5.2.1 数据选取与说明 |
5.2.2 变量概要统计量 |
5.3 计量过程与分析 |
5.3.1 单位根检验 |
5.3.2 建立VAR模型与VEC模型 |
5.3.3 格兰杰因果关系 |
5.3.4 IRF脉冲相应函数 |
5.3.5 方差分解 |
5.4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6章 煤矿安全规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6.1 澳大利亚煤矿安全规制 |
6.1.1 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
6.1.2 较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 |
6.1.3 成熟的安全文化体系 |
6.2 美国煤矿安全经验介绍 |
6.2.1 重视煤矿业安全法律体系构建 |
6.2.2 重视煤矿开采与生产的技术创新 |
6.2.3 建立健全煤矿安全培训体制 |
6.2.4 基于“3E”对策理论的安全监管模式 |
6.3 南非煤矿安全经验介绍 |
6.3.1 法律体系建立 |
6.3.2 严密的安全监察体系 |
6.3.3 NOSA五星安全管理体系 |
6.3.4 其他方面 |
6.4 日本煤矿安全经验介绍 |
6.4.1 构建法律体系和监督体制 |
6.4.2 提高社会安全责任意识 |
6.4.3 人本管理 |
6.4.4 自主安全责任管理 |
6.4.5 政府补贴改善矿井安全生产条件 |
6.5 英国煤矿安全经验介绍 |
6.5.1 完善的法律体系 |
6.5.2 严密的安全监管体系 |
6.5.3 能源结构的转变 |
6.6 各国煤矿安全经验总结 |
6.6.1 澳大利亚经验总结 |
6.6.2 美国煤矿安全经验总结 |
6.6.3 南非煤矿安全经验总结 |
6.6.4 日本煤矿安全经验总结 |
6.6.5 英国煤矿安全经验总结 |
第7章 完善我国煤矿安全规制体系的对策建议 |
7.1 深化煤矿安全规制体制改革 |
7.1.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
7.1.2 完善分类控制规制体系,优化煤炭工业的供给结构 |
7.1.3 优化煤矿安全规制的外部环境 |
7.1.4 建立独立的规制机构,实现政企监的分离 |
7.2 加强煤矿安全监管,推进执法专业化 |
7.2.1 明确煤矿安全监察和监管的职责 |
7.2.2 加强监管、责任落实、严格追究责任 |
7.2.3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执法的专业化和标准化 |
7.2.4 突出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基础工作 |
7.3 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
7.3.1 从规程措施编制源头重视标准化创建工作 |
7.3.2 继续强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监管 |
7.3.3 注重典型模式的示范带动 |
7.3.4 将标准化创建工作常态化 |
7.4 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
7.4.1 提升“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境界 |
7.4.2 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建设 |
7.4.3 加强生产环境的建设 |
7.4.4 以实践性目标为导向 |
7.5 加强煤矿安全培训,提高煤矿工人素质 |
7.5.1 加快完善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和体系 |
7.5.2 改善煤矿工人结构,提升煤矿工人素质 |
7.5.3 教育培训工作要以结果为导向 |
7.5.4 改善安全教育培训的硬件设施 |
7.6 煤矿人力资源管理 |
7.6.1 对煤矿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长远规划 |
7.6.2 企业内部对人才的资源管理 |
7.7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煤矿安全建设中的作用 |
7.7.1 深化煤矿安全保险制度 |
7.7.2 采用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煤矿安全发展 |
7.7.3 提高职工伤亡抚恤标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劳动卫生管理的软约束和对策——理顺投入产出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2]双改革背景下军队综合性医院经费管理研究 ——以军队某综合性医院为例[D]. 杨馥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公立医院改革下城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D]. 闫思程.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中国铁路改革对铁路贸易产品多样化的影响[D]. 袁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J公司行政成本管控的策略研究[D]. 罗怀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卢耀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我国基层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淄博市L镇为例[D]. 于晓敏. 云南大学, 2019(03)
- [8]新时期的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根由、路径及价值考量[J]. 王虎峰,甘铁立. 中国行政管理, 2018(10)
- [9]XX烟草公司烟叶项目预算定额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业务流程的视角[D]. 李鹏. 湘潭大学, 2018(02)
- [10]我国煤矿安全规制研究[D]. 任晓聪. 辽宁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