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素的提取及注射液的制备

黄芩素的提取及注射液的制备

一、黄芩素的提取与注射液配制(论文文献综述)

冯钰晴[1](2019)在《黄芩素联合多西他赛通过MAPK/JNK通路对人乳腺癌MCF-7抑制机制的体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其对于人类生命健康的损害也得到了人们密切的关注。其中,乳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使其成为了恶性肿瘤中对女性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而中医药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的巨大宝库,使用现代医学和药理学手段进行研究,可进一步发掘新型抗肿瘤药物及活性物质,达到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同时,多种中医药联合常用化疗药物使用时,可有增效减毒、预防耐药等效果,因此开发传统药物或活性物质对于肿瘤的治疗亦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芩中的活性成分黄芩素为主要研究对象,其虽然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但其对人乳腺癌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此本实验对黄芩素及乳腺癌一线用药多西他赛联合进行了体外抗肿瘤的研究,探究黄芩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本研究结果将为中药材黄芩及其有效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目的:基于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分别使用多西他赛、黄芩素、多西他赛+黄芩素两药联合处理,研究药物处理后细胞株的生物活性,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药物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1.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为实验研究的对象,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多西他赛单药、黄芩素单药处理特定时间后细胞的抑制率及细胞活性。并根据所得出实验数据进一步检测多西他赛+黄芩素两药联合处理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特定时间后细胞的抑制率及细胞活性,根据公式计算其是否具有协同作用。2.根据CCK-8结果,选取合适药物浓度及处理时长。采用Annexin V-PI双染,通过流式细胞检测仪检测药物处理后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凋亡率。采用PI(碘化丙啶)单染,通过流式细胞检测仪检测药物处理后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凋亡周期。3.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APK/JNK通路相关蛋白JNK、p-JNK、p53、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水平,从而探索黄芩素、多西他赛联合黄芩素抗肿瘤的途径及机制。结果:1.多西他赛单药、黄芩素单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的黄芩素联合多西他赛时的浓度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且黄芩素能够增强多西他赛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根据浓度的不同两药联合具有相加或协同的作用。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指出黄芩素能够显着增强多西他赛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凋亡的作用,其凋亡机制可能与多西他赛阻滞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于G2/M期、黄芩素单药组和多西他赛+黄芩素两药联合组均阻滞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于G0/G1期有关。3.Western blot实验表明多西他赛单药可促进P53基因的表达,增加Caspase-3、Caspase-9蛋白的剪切,增加JNK蛋白的表达,但对其磷酸化的p-JNK蛋白表达水平无影响。黄芩素单药可促进P53基因的表达,增加Caspase-3、Caspase-9蛋白的剪切,增加p-JNK蛋白的表达水平。多西他赛+黄芩素两药联合可显着增加Caspase-3蛋白的剪切,增加p-JNK蛋白的表达水平。说明多西他赛+黄芩素两药联合可促进P53基因的表达,并通过MAPK/JNK通路增加增强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剪切激活,最终增强多西他赛促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凋亡的作用。结论:研究数据表明了黄芩素单药具有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生长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MAPK/JNK信号通路促进P53基因的表达、激活Caspase家族的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阻滞细胞周期等,最终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生长抑制及细胞的凋亡。同时,黄芩素与多西他赛两药联合抗肿瘤具有协同作用,这可能也与MAPK/JNK信号通路有关。

黄伟[2](2018)在《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基于中医药的临床用方经验和现代涨落效应理论,本学科曾提出中医复方进入体内后的多种微量成分共同作用于生物体而产生整体效应的观念,并提出复方作用可能存在“效阈浓度或极低浓度下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的假说。如果这些推测得到验证,将对包括中医方药效应在内的复杂生命现象的理解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发现极低浓度下的中药多种成分共存下的生物效应的普遍现象也会对包括中、西药在内的新药研制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目的:基于学科前期的工作基础,拟以葛根芩连汤方中4味中药所涉及的四种化学成分(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及其配伍作为该方成分配伍的表征,以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胰岛素抵抗(IR)机制的研究为背景,选择IR的重要靶器官/靶细胞—肝细胞(HepG2细胞)作为探查工具,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观察各单体成分不同浓度对该细胞IR模型的糖代谢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效阈下的极低浓度配伍的抗IR效应及机理,以探讨中药复方多成分低浓度下配伍的生物效应模式,为论证中医方剂效用原理中“极低浓度下的多成分配伍效应”的推测提供新的依据,同时为多成分配方极低浓度条件下的作用机制提供分子水平上的理解。方法:(1)4种单体成分的体外安全浓度范围: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培养24 h后,弃掉原培养液,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9、10-8 10-7、10-6、10-5、10-4mol/L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正常组加入相同体积的培养液;放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采用CCK-8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活力,得到各单体成分体外安全浓度范围。(2)HepG2 IR细胞模型复制的方法学考察: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吸弃培养液,换成无血清的培养基饥饿处理12h,吸弃培养液。正常组加入正常培养基,模型组加入新配制的含25mmol/L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分别为1×10-9~1×10-5mol/L的培养基,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48h和72h。采用CCK-8法和葡萄糖氧化酶(GOD-POD)法,检测各浓度胰岛素对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筛选最佳胰岛素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根据筛选的条件,将细胞置于不含胰岛素的正常培养液培养24h、48h和72h,通过测定细胞葡萄糖消耗量,考察细胞IR模型的稳定性。(3)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给药组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11~10-5mol/L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正常组和模型组加入相同体积的含有25mmol/L葡萄糖细胞培养基;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在药物处理24h后,通过测定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考察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4)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活性及效应机制: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给药组加入不同浓度(10-6和10-5mol/L)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和二甲双胍(10-3mol/L)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加入相同体积的细胞培养基;放于37℃、5%CO2培养箱中处理24h。检测指标:1)细胞增殖活性和葡萄糖消耗量;2)糖利用:细胞丙酮酸激酶(PK)和葡萄糖激酶(GCK)活性;3)糖异生: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水平;4)糖摄取:细胞胰岛素受体(InsR)mRNA表达水平;5)相关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mmRNA表达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GLUT2蛋白表达水平;6)能量代谢: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mRNA表达和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a)、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叉头转录因子1(FOX01)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蛋白表达水平。(5)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及作用机制:(1)不同效阈浓度下的4种单体成分组合的抗IR效应: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单体各自效阈浓度下(1/4、1/10、1/100、1/1000)的配伍4组以及二甲双胍(10-3mol/L)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细胞培养基中;置细胞培养板于37℃、5%C02培养箱中干预24h。检测指标: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2)4种单体成分1/100效阈浓度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素(A,10-11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A+B,10-11+10-10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A+B+C,10 11+10-10+10-11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A+B+C+D,10-11+10-10+10-11+10-10mol/L)组、二甲双胍(10-3mol/L)组共 7 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细胞培养基中;置细胞培养板于37℃、5%CO2培养箱中24h。检测指标: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细胞PK、GCK和GLUT2活性。(3)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的低浓度配方(1/100和1/10)的抗IR作用机制: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1/100 低浓度配方(A+B+C+D,10-11+10-10+10-11+10-10mol/L)组、1/10 低浓度配方(A+B+C+D,10-10+10-9+10-10+10-9mol/L)组、二甲双胍(10-3mmol/L)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培养基中,放于37℃、5%CO2培养箱中24h。检测指标:1)糖异生:细胞 G6Pase、PEPCK mRNA 表达水平;2)糖摄取:细胞 GLUT2、InsR、PI3K、AKT mRNA表达和GLUT2、IRS1、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3)能量代谢:细胞SIRT1、SIRT3 mRNA 表达和 AMPK、PGC-1α、TFAM、NRF-2、CPT-1、FOX01 和 ACC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4种单体成分的体外安全浓度范围:不同浓度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对正常HepG2细胞增殖活力均呈现一定的抑制作用,4种单体成分在10-9~10-5mol/L浓度区间体外对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2)HepG2 IR细胞模型诱导的方法学考察:体外培养条件下,25mmol/L葡萄糖与10-6mol/L胰岛素联合诱导24h,可以成功复制出稳定可靠的体外HepG2IR模型,该模型可持续48h。(3)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一定浓度区间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对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无明显影响(P>0.05),但对IR模型糖利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呈现出“量-效”关系。葛根素和小檗碱有效浓度范围均为10-9~10-5mol/L,黄芩素和甘草酸有效浓度范围均为10-8~10-5mol/L。(4)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活性及效应机制:一定浓度区间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以及二甲双胍狐对HepG2 IR模型细胞均显着提高葡萄糖消耗量(P<0.05或P<0.01或P<0.001),提高 PK 和 GCK 活性(P<0.05 或P<0.01 或 P<0.001),上调其 InsR、PI3K、AKT、GLUT2 mRNA(P<0.05 或P<0.01)和 IRS-1、p-PI3K、p-AKT、GLUT2 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 P<0.01),下调其 G6Pase、PEPCKmRNA 表达水平(P<0.05 或P<0.01)。此外,葛根素、小檗碱以及二甲双胍还涉及上调模型细胞SIRT1、SIRT3 mmRNA表达(P<0.05或P<0.01)和 AMPK、PGC-1 α、TFAM、NRF-2、CPT-1 蛋白表达水平(P<0.05 或P<0.01),下调其FOXO1、ACC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5)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及作用机制:1)4种单体成分各自效阈浓度下1/4、1/10和1/100的配伍对HepG2 IR细胞模型的葡萄糖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P<0.05或P<0.01)。2)对4种单体效阈浓度下1/100的几种不同组合配方(A、A+B、A+B+C、A+B+C+D)对HepG2 IR模型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K、GCK和GLUT2活性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4种单体复合组方(A+B+C+D)的效应最佳。(3)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的1/100和1/10低浓度配方均能显着上调模型细胞 InsR、PI3K、AKT、GLUT2 mRNA 表达(P<0.05 或 P<0.01 或 P<0.001)和 IRS-1、p-PI3K、p-AKT、GLUT2 蛋白表达水平(P<0.05 或 P<O.01),下调其 G6Pase、PEPCK 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同时,还上调模型细胞SIRT1、SIRT3mRNA表达(P<0.05 或P<0.01)和 AMPK、PGC-1α、TFAM、NRF-2、CPT-1 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下调其FOXO1、ACC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1)葛根素、黄岑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抗肝细胞IR的生物活性具有较宽的浓度区间,其中葛根素和小檗碱为10-9~10-5mol/L,黄芩素和甘草酸为10-8~10-5mol/L/。(2)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的抗IR作用涉及改善糖摄取、糖利用功能、抑制糖异生等环节,涉及调控IRS1/PI3K/AKT/GLUT2信号通路;葛根素和小檗碱还涉及调控AMPK/SIRT/PGC-1 α信号通路,提示单体成分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多靶点、多环节及多个通路。(3)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效阈下浓度(10-9~10-8mol/L)的10-2(10-10~10-11mol/L)的配伍仍具有一定抗IR活性,其中由4种单体配伍的全方作用最优,表明极低浓度下的各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4)极低浓度(效阈浓度下的1/100和1/10浓度)的4个单体配方的抗IR作用机制涉及改善糖摄取、糖代谢、能量代谢等环节及对IRS1/PI3K/AKT/GLUT2或/和AMPK/SIRT/PGC-1 α信号通路的调节,表明极低浓度条件下4种单体成分配方的降血糖作用涉及多个环节并有其一定分子基础。本课题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对中药复方可能存在的多成分低浓度效应模式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在细胞水平上再次证实效阈浓度下(微量)的多种单体配方具有显着的生物效应并有其确切的分子作用机制。该研究结果论证中医方剂效用原理中存在“多成分极低浓度-效应”的模式,从新的视角揭示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金维缘[3](2020)在《HPLC-MS测定黄酮类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雄黄是含砷中药,临床应用广泛。虽然雄黄口服利用度较低,但因未科学(长期、超量和不规范)合理使用单味雄黄或其复方制剂引起的药源性砷中毒事件时有报道。然而中药配伍解毒增效理论对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献报道,黄芩具有拮抗雄黄诱导的肝肾毒性的作用,但雄黄-黄芩配伍使用后的药动学研究却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雄黄-黄芩配伍减毒增效机制:(1)建立原子荧光检测法(AFS)测定雄黄和黄芩不同配伍比例对雄黄可溶性砷含量的影响。(2)建立测定血中砷含量的AFS分析方法研究雄黄-黄芩配伍对雄黄中砷在体内过程的影响。(3)建立测定血浆中黄酮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研究雄黄-黄芩配伍对黄芩中黄酮类成分体内过程的影响。为阐明黄芩-雄黄配伍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为含雄黄复方中药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建立AFS分析方法对不同比例的雄黄-黄芩混合液组进行可溶性砷的测定,同时考察人工胃液体积,超声提取时间对雄黄可溶性砷溶出量的影响。2.建立AFS分析方法测定黄芩组和雄黄-黄芩组血中的砷浓度,绘制砷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并比较药动学参数的差异。3.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黄芩活性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HPLC-MS),测定黄芩组和雄黄-黄芩组血浆中的黄酮类成分,并绘制药时曲线图以及比较药动学参数的差异。实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one-sample t-test)进行组间差异的显着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人工胃液体积8 mL,超声提取时间1.5 h条件下,单味雄黄可溶性砷溶出量最多,随着不同配伍比例雄黄-黄芩组中黄芩比例的增加可溶性砷含量逐渐减小,在雄黄:黄岑为1:4时,可溶性砷含量达到最低值。2.建立的AFS分析方法可用于药材及血液中的砷含量的测定,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良好,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从雄黄及雄黄-黄芩混合液的血砷药时曲线和参数来看,雄黄组与雄黄-黄芩组在大鼠体内的血砷药时曲线都出现“双峰”,且第一吸收峰峰值高于第二峰峰值。与雄黄组相比,雄黄-黄芩组第二次达峰浓度增加(Cmax)(P<0.05),第二次的达峰时间(Tmax)显着提前(P<0.05),说明黄芩加快了砷在大鼠体内的吸收;雄黄-黄芩组中砷第二次的半衰期(T(1/2)2)相较于雄黄组显着减小(P<0.05),清除率(CLz)明显增加(P<0.05),说明黄芩加快了砷在体内的代谢速率。3.建立HPLC-MS分析方法检测黄芩中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黄芩苷、黄芩素在考察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黄芩苷浓度范围0.230-9.20 μg/mL,黄芩素浓度范围0.137-5.50 μg/mL),专属性、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等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可用于黄芩黄酮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从黄芩及雄黄-黄芩组的黄岑苷、黄芩素药时曲线和参数来看,黄芩苷、黄芩素的药时曲线都出现了“双峰”。与黄芩组相比,雄黄-黄芩组黄芩苷第一个峰达峰浓度Cmax降低,T(1/2)1提前,第二个峰的达峰时间延后,AUCo-t减少,CLZ降低。雄黄-黄芩组黄芩素第一个峰的达峰浓度降低,第二个峰的半衰期T(1/2)2延长,平均驻留时间(MRT)、表观分布容积(Vz)、清除率(CLz)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雄黄可使黄芩活性成分黄芩苷、黄芩素在体内吸收、分布、消除的时间变慢,延长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结论:1.建立的AFS分析方法可用于药材和血液中砷含量的测定,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2.建立的HPLC-MS分析方法可用于血浆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精确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3.黄芩对雄黄中可溶性砷的溶出具有显着性的抑制作用,可以加快雄黄中砷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和代谢。雄黄可使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在大鼠体内的作用时间延长,代谢时间缓慢。

朱美娟[4](2020)在《基于“活性成分预测—验证”的双黄连注射液多成分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成分归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组成,经过现代工艺制备而成的水针剂。本研究以网络药理学为基础,初步筛选双黄连注射液的活性化合物;采用双黄连注射液抗氧化活性筛选方法和化学成分的质谱解析,表征其中有抗氧化活性的化学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了其中的22种指标成分;基于双黄连注射液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对双黄连注射液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进行成分表征和归属研究,分析了原料饮片、中间体、双黄连制剂之间的相关性。以中药数据库和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检索了金银花、连翘、黄芩中的主要化合物,采用TCMSP数据库查询化合物及其相关靶点,将疾病与药物的靶点进行映射,获得双黄连注射液干预疾病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整合TCMSP、Gene Cards、String、Uniprot等数据库相关信息,筛选双黄连注射液的活性成分,构建“双黄连注射液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生物活性”网络。将药效活性与成分相关联,筛选双黄连注射液的活性成分。采用液相与抗氧化活性研究结合的方法验证网络药理学筛选的双黄连注射液中抗氧化活性成分。通过UPLC-PDA多波长切换方法,建立DPPH·-Oline/UPLC-PDA法快速得到双黄连注射液中抗氧化活性成分。以双黄连注射液与DPPH·反应前后化合物色谱峰峰面积变化为指标,快速筛选出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采用液质联用技术表征双黄连注射液化学成分,推测了其中的31个化合物,以对照品比对的方法确定双黄连注射液中的22种化合物,其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有连翘酯苷E、咖啡酸、异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A、黄芩素、异绿原酸A、汉黄芩素,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结果大体一致。通过UPLC-PDA多波长切换法,结合构建的倍比稀释法,定量分析了双黄连注射液中22种指标成分,解决了中药复杂体系中含量悬殊成分同时测定的问题。经系统的方法学验证,构建的方法精密度高、稳定可行,并应用于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的多成分定量分析研究中。结果显示2018、2019年生产的20批双黄连注射液样品成分含量波动较小,批间一致性良好,测定的22个指标成分含量占其总固体量的38.7%。为了进一步探究双黄连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化学成分的传递规律,保证双黄连注射液质量的稳定性和均一性,通过多批次的双黄连注射液、金银花和连翘中间体、黄芩中间体、原料(金银花、连翘、黄芩)的指纹图谱分析,开展了双黄连注射液、中间体与原料饮片的相关性分析,对双黄连注射液、中间体的指纹峰进行表征和归属。研究表明:双黄连注射液、中间体中的绿原酸、新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源自金银花药材;咖啡酸、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A同分异构体源自连翘药材;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黄芩苷源自黄芩药材。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液质量研究的关键问题,建立“活性成分预测–活性成分验证–多成分定量–指纹峰归属表征”研究方法,完善了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为双黄连注射液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了科学数据。

毛莹[5](2014)在《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及其质量评价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本论文以经方“葛根芩连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及其研究模式,研究与“葛根芩连汤”功能主治相对应的药效组分;并以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为指标,研究和探讨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2研究内容与方法2.1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研究本研究选择与葛根芩连汤传统经方记载一致,具有代表性的道地产区药材,对其品种进行鉴定后,按传统经方记载的加工炮制方法制成葛根芩连汤配伍饮片,再按照经典方剂葛根芩连汤饮片配伍比例(8:3:3:2)及传统水煎煮法进行葛根芩连汤供试品的制备。本研究选择传统制剂中实际存在、而且在单味药中研究较成熟和有相关药理作用(与复方功能主治相关)的14种化合物作为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分析的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药效组分,研究各药效组分的含量和比例关系。将初步确定的药效组分,选择与葛根芩连汤功能相对应的经典药理学验证实验,以及在前期研究证实并在大量相关研究中建议使用的与主治相对应的实验,对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最终确定与葛根芩连汤功能主治相一致的药效组分。2.2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对研究确定的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分别以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为研究指标,进行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最终初步建立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3研究结果3.1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研究3.1.1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分析葛根芩连汤中的14种药效组分,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甘草酸铵、甘草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6737±0.017、0.1533±0.004、0.0473±0.003、0.4480±0.026、0.0916±0.003、0.0123±0.003、0.0067±0.0、0.0955±0.004、0.0343±0.004、0.0438±0.001、0.0360±0.002、0.0483±0.003、0.1103±0.005、0.1580±0.004。3.1.2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药理学辅助验证试验3.1.2.1与功能相关的实验(1)解热试验葛根芩连汤及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解热强度为:阿司匹林(0.14g/kg)>药效组分2(0.125g/kg)>药效组分 1(0.120g/kg)>葛根芩连汤(4.320g/kg)。(2)抗炎试验①对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组分2(致炎后6h与致炎前的差值为0.34±0.24cm)较组分1(致炎后6h与致炎前的差值为0.35±0.44cm)有较好的抑制大鼠足趾肿胀的效果,与葛根芩连汤(致炎后6h与致炎前的差值为0.33±0.26cm)有较相似的用药效果。②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的影响 组分2(27.89%)的抑制肿胀效果要优于组分1(25.55%)组及葛根芩连汤组(26.78%)。(3)镇痛试验①热板法所致小鼠痛阈值的影响 葛根芩连汤组(给药后60min后痛阈为27.5±3.4s)具有较好的延长小鼠痛阈的效果,并且优于组分2组(给药后60min后痛阈为27.2±4.1s)及组分1组(给药后60min后痛阈为27.1±3.1s)。②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组分2镇痛百分率(43.89%)优于葛根芩连汤组(42.47%)及组分1组(41.62%)。(4)免疫调节试验组分2(刚果红量为6.04±0.34μg/mL)的用药效果要优于组分1组(刚果红量为6.14±0.54μg/mL)及葛根芩连汤组(刚果红量为6.54±0.37μg/mL)。(5)胃肠运动功能试验药效组分的止泻效果要优于葛根芩连汤(胃内残留率为45.12±6.31%),其中,组分2(胃内残留率为46.01±427%)的药用效果最佳。(6)对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的止泻作用组分2的用药效果(腹泻指数0.62±0.10)要优于组分1(腹泻指数0.63±0.10)及葛根芩连汤(腹泻指数0.64±0.06)。3.1.2.2与主治相关的实验(1)抑菌试验药效组分2(大肠埃希菌的MIC为5mg/ml;MBC为5mg/ml,痢疾志贺杆菌的MIC为2.5 mg/ml;MBC为2.5 mg/ml)的抑菌效果最好,且药用效果优于葛根芩连汤和药效组分1(大肠埃希菌的MIC为5mg/ml;MBC为1 Omg/ml,痢疾志贺杆菌的MIC为5mg/ml;MBC 为 5mg/ml)。3.2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3.2.1有效性指标研究(1)标示量根据对葛根芩连汤中14种药效组分分析,可得到葛根芩连汤中所含药效组分的标示量分别为(%):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甘草酸铵、甘草苷:1.6737±0.017、0.1533±0.004、0.0473±0.003、0.4480±0.026、0.0916±0.003、0.0123±0.003、0.0067±0.0、0.0955±0.004、0.0343±0.004、0.0438±0.001、0.0360±0.002、0.0483±0.003、0.1103±0.005、0.1580±0.004。(2)抑菌生物效价在抑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上,药效组分相对于葛根芩连汤的生物效价为269.15,药效组分相对于亚胺培南的生物效价为13.65。在抑制痢疾志贺杆菌上,药效组分相对于葛根芩连汤的生物效价为128.82,药效组分相对于亚胺培南的生物效价为6.58。3.2.2安全性指标研究(1)急性毒性试验实验结果为,回归方程:Y(Probit)=-35.176+8.7396Log(D),LD50 为 10.590 g·kg-1·d-1,95%可信限为9.1296-12.330g·kg-1·d-1。(2)长期毒性试验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对给药组和恢复组大鼠的长期毒性指标(体重、摄食量、摄水量、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影响。用药后高剂量组(药效组分日服用量35.75g)仅肝脏组织有轻微的脂肪样病变,停药20d后,高剂量组肝脏组织恢复正常,可亦未见迟发性不良反应。3.2.3稳定性指标研究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加速稳定性试验表明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采用棕色玻璃瓶进行密封包装,温度在40℃±2℃、相对湿度为75%±5%条件下连续贮存6个月质量较稳定。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长期稳定性试验表明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采用棕色玻璃瓶进行密封包装,贮存温度在25℃±2℃,相对湿度为60%±10%的条件下,连续进行贮存12个月,质量较稳定。4结论4.1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研究通过本研究可知与葛根芩连汤功能主治相一致的14种药效组分为,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甘草酸铵-甘草苷,各药效组分比例范围为249±3.0:23±0.6:7±0.6:67±3.0:14±3.0:2±0.0:1 ±0.0:14±0.6:5±0.6:7±0.6:5±0.6:7±0.6:16±0.6:23 ± 0.6。4.2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4.2.1有效性指标葛根芩连汤中所含14种药效组分标示量为1.43±0.038 g。抑菌生物效价表明,在抑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上,1g药效组分所产生的生物效价相当于269.15g的复方药材;在抑制痢疾志贺杆菌上,1g药效组分所产生的生物效价相当于128.82g的复方药材。4.2.2安全性指标药效组分在相当于葛根芩连汤25倍临床用量(药效组分日服用量35.75g)时,仅肝脏组织有轻微的脂肪样病变,停药20d后,肝脏组织恢复正常,亦未见迟发性不良反应。4.2.3稳定性指标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采用棕色玻璃瓶密封包装,在遮光、密封、阴凉干燥条件下贮存12个月稳定性良好。4.3对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标准的建议根据以上研究,对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标准建议如下:葛根芩连汤中所含药效组分的标示量为:1.43±0.038 g;在抑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上,1g药效组分相对于葛根芩连汤的生物效价为269.15,在抑制痢疾志贺杆菌上,1g药效组分相对于葛根芩连汤的生物效价为128.82;建议药效组分日服用量为0.37-1.43g,一个疗程3天;药效组分可在棕色玻璃瓶密封包装、遮光贮存,有效期暂定为2年。5创新点5.1确定了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药效组分药效组分为: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甘草酸铵-甘草苷,比例为:249±3.0:23±0.6:7±0.6:67±3.0:14±3.0:2±0.0:1±0.0:14±0.6:5±0.6:7±0.6:5±0.6:7±0.6:16±0.6:23±0.6。5.2建立了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指标5.2.1有效性指标葛根芩连汤中所含药效组分的标示量为1.43±0.038 g。在抑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上,1g药效组分所产生的生物效价相当于269.15g的复方药材;在抑制痢疾志贺杆菌上,1g药效组分所产生的生物效价相当于128.82g的复方药材。5.2.2安全性指标药效组分在相当于葛根芩连汤25倍临床用量时,仅肝脏组织有轻微的脂肪样病变,停药后,肝脏组织恢复正常,亦未见迟发性不良反应。5.2.3稳定性指标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采用棕色玻璃瓶密封包装,在遮光、密封、阴凉干燥条件下贮存12个月稳定性良好。根据药典规定,可以暂定药效组分的有效期为2年。

汪作元[6](2020)在《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及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组成,采用现代制药工艺制成的水针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抑菌、抗炎、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阐明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成分,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于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双黄连注射液由多味药组成,化学成分复杂,其物质基础仍需进一步明确;双黄连注射液具有显着的抗炎活性,但双黄连注射液抗炎的活性物质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和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GC-MS)系统解析了双黄连注射液的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明确了其化学成分,为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实验聚焦于双黄连注射液中次生代谢产物,系统开展了双黄连注射液主要成分的抗炎活性的研究。1.实验建立了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方法,根据1H-NMR谱图上质子信号峰的化学位移值和偶合裂分情况,进一步结合13C-NMR谱图信息,通过1H-1H COSY、HSQC、HMBC谱图验证和与对照品比对,对双黄连注射液中17个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包括8个初生代谢产物:1个氨基酸(缬氨酸)、3个单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1个二糖(蔗糖)、2个有机酸(甲酸、琥珀酸)、1个环烷烃(肌醇);9个次生代谢产物:4个苯丙酸(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3个苯乙醇苷(连翘酯苷A、异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E)、1个黄酮(黄芩苷)、1个环烯醚萜(幼枝含断氧化马钱子苷),进一步明确了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成分。2.实验采用1H-NMR技术建立了双黄连注射液主要初生代谢产物的核磁定量分析方法,经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应用于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测定。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中缬氨酸、葡萄糖、果糖、甘露糖、蔗糖、琥珀酸、肌醇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338、1.5585、3.1405、0.1652、0.5127、0.0356、1.3999 mg/m L;不同批次的双黄连注射液初生代谢产物的总含量为5.5780-8.1840 mg/m L,平均总含量为6.8461mg/m L;通过对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总固体量的测定,平均总固体量为27.504 mg/m L,初生代谢产物可测成分占总固体量的24.84%;双黄连注射液初生代谢产物中以单糖为主,其中果糖、葡萄糖的含量较高。3.实验采用GC×GC-MS技术分析了双黄连注射液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优选供试品制备方法和色谱、质谱条件对双黄连注射液挥发性成分进行全二维分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检索,检测出正向和反向匹配度均大于800的化合物共29个,主要为有机酸和芳香族类化合物,其中以苯乙酮含量最高。4.实验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双黄连注射液中9个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22个次生代谢产物(9个次生代谢产物与核磁鉴定结果一致)。实验采用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炎症模型,系统开展了双黄连注射液及22个次生代谢产物的抗炎活性研究,以MTT法评价化合物的细胞活力,以Griess法检测其抗炎活性。初步研究表明,双黄连注射液具有抗炎作用;双黄连注射液中的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咖啡酸、断马钱子酸、幼枝断氧化马钱子苷、白杨素葡萄糖醛酸苷、连翘酯苷A、异连翘酯苷A、黄芩素、黄芩苷、金丝桃苷、连翘苷是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其中以白杨素葡萄糖醛酸苷和苯丙酸类成分抗炎活性较强。本研究采用NMR、GC×GC-MS技术对双黄连注射液的初生及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其化学物质基础;构建了基于1H-NMR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的定量分析方法,明确了双黄连注射液中24.84%的成分;通过对双黄连注射液及22个次生代谢产物的抗炎活性研究,共筛选了16个具有抗炎活性的化学成分,为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邢世华[7](2015)在《基于胃肠道代谢的黄芩、连翘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传统中药多以水煎剂形式口服给药,中药经口服进入机体内发挥药效的物质可能不仅有原型成分,也有体内代谢产物。为了阐明中医临床常用清热中药黄芩、连翘的药效物质基础,本研究从胃肠道代谢角度出发,通过体外模拟、体内代谢研究相结合,考察黄芩、连翘水煎液及其主要成分的胃肠代谢物并对代谢产物进行抗补体、抗菌及抗内毒素活性评价,结果证明水煎液及其主要成分经肠道菌代谢后活性增强(去甲汉黄芩素/羟基酪醇)。采用伪无菌动物模型,结合代谢组学、血清药物化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考察肠道菌群对黄芩、连翘主要成分体内代谢和吸收,结果发现并证明了肠道菌代谢产物为黄芩、连翘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1.本研究首先采用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对常用的两种肠道菌孵育方法进行比较,确立了一种与新鲜粪便的肠道菌群结构相似且较稳定的肠道菌孵育方法。2.黄芩体外模拟人胃肠代谢及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发现黄芩水煎液的主要成分在人肠道菌中发生代谢,代谢后抗补体、抗菌及抗内毒素活性增强,活性最强的为代谢产物去甲基汉黄芩素。首次从黄芩药材中分离得到去甲基汉黄芩苷,对黄芩中8个主要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黄芩苷、汉黄芩苷、去甲基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去甲基汉黄芩素、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在黄芩水煎液中含量分别为110.72±4.25、35.49±2.78、7.52±0.04、16.34±0.51、1.53±0.22、39.27±2.93、12.10±0.15、3.25±0.21 mg/g生药。研究发现黄芩水煎液在人工肠液、人工胃液中稳定,没有代谢产物生成。通过UPLC-QTOF/MS分析黄芩水煎液中主要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及千层纸素A苷在人肠道菌中代谢过程发现,黄芩苷转化成苷元黄芩素以及黄芩素甲基化产物千层纸素A,汉黄芩苷转化成苷元汉黄芩素及脱甲基产物去甲基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苷转化成苷元千层纸素A及脱甲基产物黄芩素。黄芩水煎液在人肠道菌中发生的主要代谢变化为各黄酮苷代谢生成其苷元,代谢速率较单体化合物慢。体外活性测试证明黄芩水煎液对补体系统不具有抑制作用,经肠道菌代谢后显示该作用;肠道菌代谢产物黄芩素、千层纸素a及去甲基汉黄芩素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均对补体系统有抑制作用,且对凝血系统无显着影响,其中去甲基汉黄芩素活性(cp50=0.138±0.004mg/ml;ap50=0.147±0.008mg/ml)最强。同样,黄芩水煎液经肠道菌代谢后抗菌、抗内毒素活性增强。黄芩中主要黄酮苷类成分及相应肠道菌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研究表明,黄芩苷及代谢产物黄芩素、去甲基汉黄芩素、黄芩素及千层纸素a具有抗菌活性,代谢产物抗菌、抗内毒素活性强于原型黄酮苷类成分,其中抗菌活性最强的是去甲基汉黄芩素,抗内毒素活性最强的是去甲基汉黄芩素和黄芩素。去甲基汉黄芩素为黄芩经肠道菌代谢后活性最强的代谢产物,可能经体内过程富集而发挥药效。3.连翘体外模拟人胃肠代谢及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发现连翘水煎液的主要成分在人肠道菌中发生代谢,代谢后抗补体、抗菌及抗内毒素活性增强,活性最强的为代谢产物羟基酪醇。从连翘药材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木脂素类成分(+)-连翘苷、(+)-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松脂素单甲基醚-4-o-β-d-葡萄糖苷、(-)-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松脂素单甲基醚-4-o-β-d-葡萄糖苷及苯乙醇苷类成分连翘酯苷e。对连翘药材中含量较高的苯乙醇苷类成分连翘酯苷a及木脂素类成分连翘苷、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进行含量测定,其在连翘水煎液中含量为28.37±0.03、3.74±0.02、3.512±0.01mg/g生药。研究发现连翘水煎液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稳定,没有代谢产物生成。连翘中最主要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连翘酯苷a在人肠道菌中首先水解为羟基酪醇和咖啡酸,咖啡酸在肠道菌群作用下还原生成3,4-二羟基苯丙酸。木脂素类化合物连翘苷在人肠道菌代谢作用下生成苷元连翘脂素、连翘脂素脱甲基产物lantibetin、lantibetin单键断裂产物1,2-benzenediol,4-[(2s,3r,4r)-4-[(3,4-dimethoxyphenyl)methyl]tetrahydro-3-(hydroxymethyl)-2-furanyl]和肠内脂;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在人肠道菌中代谢生成苷元松脂素、开环异落叶松脂素、落叶松脂醇、肠内脂、(2r,3r)-2,3-bis(4-hydroxy-3-methoxybenzyl)butyrolactone、(-)-(2r,3r)-3-(3′′-hydroxybenzyl)-2-(4′-hydroxy-3′-methoxybenzyl)butyrolactone。连翘肠道菌代谢主要反应类型有水解、脱甲基、还原、缩合、氧化、脱羟基化;水煎液在人肠道菌代谢速率较单体成分慢。连翘水煎液对补体系统不具有抑制作用,其肠道菌代谢后样品显示该作用。木脂素类成分及相应肠道菌代谢产物不具有抗补体活性,苯乙醇苷类成分连翘酯苷a的肠道菌代谢产物羟基酪醇、3,4-二羟基苯丙酸具有抑制补体系统的作用,对凝血系统无显着影响,活性最强的是羟基酪醇(cp50=0.096±0.007mg/ml;ap50=0.121±0.012mg/ml)。同样,体外活性测试表明连翘水煎液经肠道菌代谢后抗菌、抗内毒素活性增强。木脂素类成分及相应肠道菌代谢产物不具有抗菌、抗内毒素活性;苯乙醇苷类成分连翘酯苷a及肠道菌代谢产物羟基酪醇、3,4-二羟基苯丙酸具有抑菌、抗内毒素活性,羟基酪醇活性最强。羟基酪醇为连翘经肠道菌代谢后活性最强的代谢产物,可能经体内过程富集而发挥药效,连翘药理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肠道菌群的代谢作用,真正起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可能为经肠道菌代谢后的代谢产物而非原型成分。4.肠道菌对黄芩、连翘主要成分代谢、吸收影响研究发现,其主要成分在大鼠体内主要发生水解、葡萄糖醛酸结合、甲基化/脱甲基反应;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影响肝肠循环/肠道菌代谢作用影响中药成分体内代谢及吸收过程。使用广谱抗生素塑造伪无菌大鼠模型,比较黄芩、连翘主要成分在伪无菌大鼠及普通大鼠肠道菌中代谢差异,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影响其肠道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生成速率。比较黄芩、连翘主要成分在普通大鼠及人肠道菌体外代谢过程,结果显示由于人与大鼠肠道菌间存在差异,导致中药代谢产物生成速率、种类在人、鼠肠道菌代谢过程中有所不同。通过uplc-qtof/ms技术分析黄芩、连翘主要成分灌胃给予普通大鼠及伪无菌大鼠的盲肠内容物、尿液代谢产物,结果证明中药成分在普通大鼠体内主要发生葡萄糖醛酸结合、甲基化/脱甲基及水解反应,而伪无菌大鼠中没有代谢产物生成。对伪无菌大鼠和普通大鼠灌胃给予黄芩、连翘主要成分后尿液样品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引起两组间尿液差异的代谢标记物。结果显示差异代谢标记物包括氨基酸代谢产物和中药成分体内代谢产物,表明肠道菌群对维持宿主健康及正常代谢具重要意义。黄芩及连翘主要成分灌胃给予伪无菌大鼠及普通大鼠后其血浆中原型成分及肠道菌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结果显示,肠道菌受到抑制后会通过影响肝肠循环、肠道菌水解作用影响中药成分及肠道菌代谢产物的体内吸收及代谢过程,进而影响药效发挥。5.复方制剂中黄芩、连翘血中移行成分研究,验证活性肠道菌代谢产物为双黄连制剂中黄芩、连翘发挥药效的活性物质基础。以双黄连(金银花、黄芩、连翘)制剂为材料进行大鼠灌胃给药、入血成分分析,证明黄芩、连翘的肠道菌活性代谢产物存在于含药血清中,验证了肠道菌群代谢作用在双黄连药效发挥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

毛海燕[8](2020)在《BLVRA在结直肠癌增殖、迁移中的作用及汉黄芩素干预机制》文中认为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乃至全球其发病率居于第三,死亡率居于第二,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结直肠癌在早期的一些轻微症状,易被诊断为其他消化道疾病而忽视,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情已广泛转移而失去手术机会。尽管随着诊断方法和手段的提高,早期发现的病例增多,但是总生存期仍不是很理想,随着研究的进展,晚期患者尽管采用放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但疗效也未尽人意,因此,寻找行之有效的分子靶点指导临床个体化精准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胆绿素还原酶A(Biliverdin reductase A,BLVRA)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可溶性NADH依赖酶,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细胞浆内,是胆绿素代谢的限速酶,能够促进胆绿素向胆红素转化,也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的动态平衡,其调节细胞的生长,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BLVRA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水平,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及生物学作用尚不明确。汉黄芩素是从黄芩及半枝莲等中药中提取的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包括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减少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同时还可以对化疗药物有增敏作用,且其抗肿瘤作用与多个信号通路有关,而汉黄芩素能否通过调控BLVRA发挥抗肿瘤作用尚未见相关报道。为了探讨BLVRA在结直肠癌中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行为,以及汉黄芩素能否通过抑制BLVRA达到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本文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BLVRA表达水平发现其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体外实验发现敲低BLVRA的表达,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凋亡率增加、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减少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程,而过表达BLVRA的结肠癌细胞生物学活性恰恰相反,提示BLVRA与结肠癌细胞的恶化相关,且BLVRA的相关作用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生的。汉黄芩素能够通过抑制BLVRA的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诱导CRC细胞的凋亡,抑制EMT进程。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BLVRA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BLVR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生存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7年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10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活检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ELISA、qRT-PCR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BLVRA表达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分析BLVRA的不同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 n-Meier法绘制BLVRA不同表达水平的PFS及OS生存曲线,采用对数秩检验比较不同BLVRA表达的累积无进展生存情况及累积总生存差异,分别以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BLVRA表达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BLVRA的表达高于健康体检者,其在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均有表达,但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且BLVRA高表达的患者PFS及OS更短(P<0.001)。BLVR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0.001),与患者年龄(P=0.881)、性别(P=0.143)及发病部位(P=0.387)无关。COX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BLVRA表达水平均与患者预后相关(P<0.001),而年龄(P=0.594)、性别(P=0.903)及发病部位(P=0.649)与患者预后无关。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BLVRA表达水平均与患者预后相关(P<0.001),而年龄(P=0.220)、性别(P=0.057)及发病部位(P=0.202)与患者预后无关。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的BLVR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及癌旁组织;BLVRA高表达的患者PFS及OS明显缩短,提示预后不良;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及BLVRA表达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第二部分BLVRA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构建BLVRA敲低及过表达载体,体外实验探讨其对结肠癌HT-29及SW620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癌细胞F株HHT-29、SW620 SW480、HCT116、LOVO及正常肠上皮细胞FHC中BLVR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构建BLVRA敲低及过表达载体和各自的阴性对照载体,进行细胞转染,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BLVRA mRNA及蛋白水平,证实BLVRA敲低及过表达细胞株成功建立;采用 MTT、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凋亡因子蛋白水平、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五株结肠癌细胞株中HT-29细胞的BLVR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最高(P<0.01),SW620细胞的BLVR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最低(P<0.05),选择HT-29及SW620细胞进行后续实验;细胞转染后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T-29细胞中BLVRA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01),SW620细胞中 BLVRA mRNA 及蛋白表达升高(P<0.001);敲低 BLVRA后MTT结果显示HT-29细胞增殖能力降低,且随着时间延长,作用明显(P<0.001),流式细胞术提示细胞凋亡率增加(P<0.001),Western blot提示抗凋亡因子Bcl-2及survivin的蛋白水平降低(P<0.05),促凋亡因子BAX及Caspase-7的蛋白水平增加(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细胞迁移和侵袭数目明显下降(P<0.001),免疫荧光及West6rnblot均显示E-Cadhern表达升高,Vimentin表达下降(P<0.05);过表达BLVRA后MTT结果显示SW620细胞增殖能力提高,且随着时间延长增殖明显(P<0.001),流式细胞术提示细胞凋亡率降低(P<0.001),Western blot提示抗凋亡因子Bcl-2及survivin的蛋白水平升高(P<0.05),而促凋亡因子BAX及Caspase-7的蛋白水平降低(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细胞迁移和侵袭数目明显增加(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Cadherin表达下降,Vimentin表达上升,Weste blot显示出一致的结果(P<0.05)。结论:结肠癌细胞株中BLVR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肠上皮细胞;siRNA-BLVRA能够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通过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程来进一步弱化CR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而BLVRA过表达在SW620细胞中则起着相反的生物学作用。第三部分BLVRA影响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初步机制探讨目的:探讨BLVRA是否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生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结肠癌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及其靶蛋白的表达变化;加予该通路抑制剂(IWR-1)及激动剂(CHIR98014)干预后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通路及其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BLRA敲低后Wnt 5a及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p-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1),靶蛋白cyclin D1、C-myc、p-GSK-3β、COX-2表达下降(P<0.05),p-PTEN表达水平增加(P<0.05),激动剂干预后起着相反的作用(P<0.05);BLVRA过表达后上调Wnt 5a、β-catenin(P<0.01)及靶蛋白cyclin D1、C-myc、p-GSK-3β、COX-2的表达(P<0.05),降低p-β-catenin(P<0.01)及靶蛋白p-PTEN(P<0.05)的表达,抑制剂干预后则起着相反的作用(P<0.05)。结论:siRNA-BLVRA能够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激动剂干预后再次激活Wnt/β-catenin通路;BLVRA过表达则能激活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干预后再次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提示BLVRA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通路发生作用的。第四部分汉黄芩素调控BLVRA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结肠癌HT-29及SW620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及EMT进程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调控BLVRA发生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T-29和SW620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汉黄芩素(0,20,40,80,160μg/mL),并设立 5-FU(12.5μg/mL)为阳性对照组,采用 MTT 法检测汉黄芩素及5-FU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汉黄芩素及5-FU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汉黄芩素及5-FU对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及EMT相关蛋白 E-Cadherin、Vimentin 及 snail 的变化。结果:汉黄芩素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且呈现时间及浓度依赖性(P<0.01);汉黄芩素能够提高结肠癌细胞凋亡率,抑制抗凋亡因子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促凋亡因子BAX蛋白的表达水平,且随着汉黄芩素浓度的增加作用明显(P<0.01);汉黄芩素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且呈现浓度依赖性(P<0.01);Weste blot结果显示汉黄芩素能够增加E-Cadherin的表达,降低Vimentin及snail蛋白的表达水平,且呈现浓度依赖性(P<0.05);汉黄芩素素能降低两种CRC细胞中BLVRA的蛋白表达水平,并且与浓度相关(P<0.05)。结论:汉黄芩素能够抑制结肠癌HT-29和SW62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程,且呈浓度依赖性,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BLVRA的表达产生的。

钱民怡[9](2017)在《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抗菌机制研究及其复方制剂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到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金黄色葡萄球(金葡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针对其感染,抗生素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PRSA)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严重威胁到常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AMO)的药效。我国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本研究拟从中药中筛选可增强PRSA和MRSA对AMO敏感性的中药单体/提取物并研究其协同抗菌机制,中西复配研制复方制剂,以期为耐药金葡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治疗提供一个有效新制剂。本研究借助联合药敏试验(棋盘法)从21种中药中筛选得到黄芩素(BAI):≥2 μg/mL可使AMO对MRSA标准菌株ATCC3359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由64 μg/mL降低至≤4 μg/mL,即AMO+BAI逆转了 ATCC33591对AMO的耐药性,两者联合对MRSA和PRSA临床分离菌株均呈现协同抗菌作用。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表明16μg/mLBAI可使AMO对ATCC33591的MBC值由64μg/mL降至16μg/mL;时间杀菌曲线测定表明32μg/mL AMO与64 μg/mL BAI联合作用至24 h细菌全部死亡,比单药降低了约1011CFU/mL和109 CFU/mL;BAI可增强AMO的抗菌后效应(PAE),使其对ATCC33591的PAE由1h延长至3h;防突变浓度(MPC)测定结果表明,BAI可减小AMO对金葡菌的MPC及MPC/MIC值而减少其耐药突变选择窗,提示两者联合应用可减缓金葡菌耐药性的发生。通过构建粒细胞减少小鼠大腿肌肉感染模型研究了AMO+BAI对小鼠MRSA感染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两者联合用药在小鼠体内杀菌效果要优于单药。对AMO+BAI的协同抗菌机制进行了初探。用碘量法测定BAI对青霉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AI可通过抑制青霉素酶活性对AMO起保护作用,但其抑制效果弱于β-内酰胺抑制剂—克拉维酸钾。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 MRSA重组菌株(RN4220+pAM401-mecA),联合药敏试验结果表明BAI同样可增强RN4220+pAM401-mecA对AMO的敏感性。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BAI对RN4220+pAM401-mecA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表达量并无显着影响。通过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和荧光成像法分析了 BAI对PBP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AI能明显抑制青霉素敏感蛋白PBP3的活性,而对PBP2a的活性则无影响。综上结果表明BAI通过抑制青霉素酶和PBP3的活性来发挥其与AMO的协同抗菌作用。通过单因素筛选分散媒等辅料后,以沉降体积比和重分散性为考察指标,借助正交设计对制剂的处方与工艺进行优化,并于中试车间进行工艺放大,成功研制出3批样品——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建立了制剂中AMO和BAI含量检测的HPLC法,经方法学验证两种药物方法的回收率高(>99%)、线性良好、专属性强、精密度、重复性和耐用性良好,测得3批中试样品中两药的含量均大于97%。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制剂符合质量要求,在避光、室温下保存,至少保持18个月稳定。进行了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对临床泌乳期奶牛乳房炎的疗效研究。选择38头患有临床型乳房炎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50个患病乳区),以每个乳区作为单个病例,根据给药前细菌分离结果将病例平均分为受试药物组和对照药物(速诺LC)组。结果表明,对于金葡菌感染的乳房炎,受试药物的治愈率为50.00%,与对照药相当(45.00%);而对MRSA引起的奶牛乳房炎,受试药物组的治愈率要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0%和20.0%;对于总的细菌学治愈率,受试药物组与对照药物分别为68.42%和69.09%,结果表明受试制剂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具有较好的疗效。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得到AMO+BAI对耐药金葡菌具有协同抗菌效应,BAI可降低AMO的MPC而减缓金葡菌耐药性的发生;BAI与AMO的协同抗菌机制与BAI抑制青霉素酶和PBP3的活性有关;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了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该制剂质量可控,对金葡菌引起的泌乳期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本研究“中西合用”制剂的研制为兽用新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新型奶牛乳房炎复方制剂的研制与新药注册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支撑。

赵亮[10](2013)在《中药复方清肝散结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药治疗已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已经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中药复方“清肝散结方”是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科经长期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抗肝癌基本方,由猫人参、石见穿、白花蛇舌草及半枝莲等十四味中药组成,具有良好的改善患者肝功能、减轻患者症状的作用,还有良好的抑制肝癌生长,抗肿瘤转移与复发,提高患者预期生存率的作用。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它基于辨证的思想观点,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饮片、按一定的组方比例配伍而成,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阐明中药药效作用的关键,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基础与核心,是中药材及其产品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可控的保障。为阐明清肝散结方中的药效物质基础并对其制剂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本研究采用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模型,以氟尿嘧啶为阳性对照,对清肝散结方提取物、君药中的主要药效成分齐墩果酸、熊果酸及二者混合物在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药效作用进行了研究。清肝散结方提取物、齐墩果酸、熊果酸及二者混合物对HepG2细胞的IC50分别为9.255mg/mL、7.53μg/mL(16.51μM)、34.16μg/mL(74.91μM)及36.63μg/mL;对SMMC-7721细胞的IC50分别为8.970mg/mL、15.11μg/mL(33.13μM)、55.06μg/mL(120.7μM)及32.23μg/mL,结果表明清肝散结方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复方的药效作用要优于齐墩果酸及熊果酸单独给药,而齐墩果酸及熊果酸的药效作用也优于氟尿嘧啶,为临床应用清肝散结方治疗肝癌提供了有力的体外实验数据。根据清肝散结方组方中各单方药材的研究报道及国内专业数据库,建立了清肝散结方中各组方药材已报道的千余种已知化学成分数据库,采用6倍量70%乙醇对清肝散结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超声提取,结合LC-TOF/MS技术实现了对复方提取物中复杂化学成分的快速定性分析,借助数据库自动及手动匹配,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别出清肝散结方中163种化学成分,并对其来源的药材进行了归属,其中三萜酸、黄酮及皂苷类成分种类较多,相对含量较高,主要来源于君药猫人参、石见穿、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佐药黄芩与柴胡及使药甘草等,定性结果表征了清肝散结方的复杂化学物质基础,为阐明该方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由于清肝散结方中所含化学成分复杂,极性由强到弱分布广泛,含量高低分布不均,很多组分在色谱柱上具有相似的保留行为。采用加速溶剂萃取对其中多种化学成分进行快速提取,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影响提取结果的七个影响因素,包括提取溶剂、萃取温度,静态萃取时间,提取体积、循环次数、冲洗体积和吹洗时间,并以待测成分中含量较高的11个成分的提取总量为观察指标,优化最佳提取参数。采用LC-TOF/MS建立了复方提取物中复杂化学成分的快速分离分析方法,进行了完整的方法学考察。对复方中30个化学成分同时进行含量测定,明确其中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各化学成分的含量如下:原儿茶酸55.65±1.80μg/g、岩白菜素830.5±6.82μg/g、儿茶素11.74±0.43μg/g、绿原酸174.6±8.41μg/g、没食子酸儿茶素酯27.40±0.52μg/g、表儿茶素5.413±0.1μg/g、甘草苷55.91±1.02μg/g、野黄芩苷174.9±3.68μg/g、柚皮苷54.34±2.29μg/g、迷迭香酸38.430±1.73μg/g、异甘草苷7.727±0.32μg/g、甘草素3.633±0.16μg/g、黄芩苷4440±193.17μg/g、斛皮素24.83±0.64μg/g、柚皮素9.995±0.25μg/g、木犀草素24.79±0.77μg/g、山奈酚4.425±0.19μg/g、柴胡皂苷C7.298±0.26μg/g、汉黄芩苷1161±47.64μg/g、芹菜素29.66±0.76μg/g、黄芩素669.0±31.35μg/g、汉黄芩素208.6±4.89μg/g、甘草酸188.9±4.58μg/g、柴胡皂苷A131.1±4.63μg/g、积雪草酸148.2±6.68μg/g、柴胡皂苷B21.871±0.07μg/g、柴胡皂苷D79.60±1.63μg/g、齐墩果酸227.4±7.82μg/g及熊果酸428.2±13.26μg/g,甘草次酸未检测到。该方法前处理方便、重复性好、分离及检测灵敏度高、便于自动化,对分析复杂体系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满足对多组分的同时分析,为清肝散结方中药效成分的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根据复方中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对其中含量相对较高的化学成分进行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结合LC-MS测定方法,对清肝散结方不同组合(君药、君药与臣药、君药,臣药与佐药及复方)提取物给药后大鼠血浆中齐墩果酸及熊果酸的浓度进行测定,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发现君药中所含药效成分齐墩果酸及熊果酸在不同组方配伍给药后,大鼠体内的半衰期T1/2约增加了一倍,分别为君药8.94±2.19h及4.78±1.07h、君药与臣药17.14±6.6h及7.31±3.70h、君药,臣药与佐药18.56±13.67h及9.52±4.41h、复方15.03±7.36h及8.64±1.36h。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存在显着差异,说明组方中臣、佐及使药的加入能够延长了二者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处置过程,导致半衰期延长。采用有机溶剂直接沉淀法结合LC-MS/MS技术对复方中所含的岩白菜素、绿原酸、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及汉黄芩素等多种药效成分同时进行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岩白菜素及绿原酸受其他成分竞争吸收的影响较小,呈现典型的血管外给药处置过程,而黄酮类化合物则出现双峰现象,Tmax2分别为野黄芩苷8.00±3.79h、黄芩苷9.67±2.66h、汉黄芩苷16.33±8.62h、汉黄芩素9.00±2.54h,比文献报道出现双峰的时间晚,推测复方中的复杂化学成分竞争性延长了黄酮类成分在肠道内的代谢转化过程,导致二次吸收时间推迟,使得这些成分在给药12h后仍维持较高的血浆浓度,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在对清肝散结方中药效物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清肝散结颗粒中君药所含的三萜酸类齐墩果酸与熊果酸,以及君药与佐药中所含的黄酮类药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黄芩素与汉黄芩素进行含量测定,建立了清肝散结颗粒中主要药效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并采用正交设计实验对前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清肝散结颗粒中齐墩果酸、熊果酸、黄芩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黄芩素及汉黄芩素的含量分别为7.29±0.18μg/g、16.37±0.47μg/g、3798±1.93μg/g、829.9±0.33μg/g、180.5±0.05μg/g、158.9±0.04μg/g及72.6±0.06μg/g,为其制剂质量控制提供了简便快速、准确可靠、便于普及的可行方法。

二、黄芩素的提取与注射液配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芩素的提取与注射液配制(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芩素联合多西他赛通过MAPK/JNK通路对人乳腺癌MCF-7抑制机制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方剂配伍的现代研究
        1. 方剂药味配伍的研究
        2. 方剂成分配伍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葛根芩连汤防治糖尿病的作用与机理研究进展
        1. 葛根芩连汤整方抗IR研究
        2. 葛根芩连汤主要成分抗IR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肝脏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研究进展
        1. 肝脏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主要功能及地位
        2. 肝脏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紊乱机制
        3. 肝脏因子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4. 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
        5. 肝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研究
        6. 中医药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体外安全浓度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HepG2细胞体外胰岛素抵抗(IR)模型的建立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体外抗IR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体外抗IR效应及机制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配伍抗IR效应及机制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HPLC-MS测定黄酮类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动物
    2.3 AFS法测定雄黄和黄芩不同配伍比例中可溶性砷含量
        2.3.1 药品配制
        2.3.2 可溶性砷含量的测定
    2.4 AFS测定血中砷含量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黄和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2.4.1 黄芩水煎液的制备
        2.4.2 血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3 分析方法确证
        2.4.4 动物给药及处置
        2.4.5 大鼠血液样品的测定
    2.5 HPLC-MS测定血浆中黄酮类成分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黄芩和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2.5.1 药品配制
        2.5.2 血浆样品预处理步骤
        2.5.3 色谱/质谱条件
        2.5.4 分析方法确证
        2.5.5 动物给药及处置
        2.5.6 大鼠血浆样品中黄芩黄酮类成分的测定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AFS测定雄黄-黄芩不同配伍比例中可溶性砷含量
    3.2 AFS测定血中砷含量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黄和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3.2.1 方法学考察的结果
        3.2.2 大鼠灌胃雄黄、雄黄-黄芩后血中砷的药动学行为比较结果
    3.3 HPLC-MS测定血浆中黄酮类成分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黄芩和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3.3.1 方法学考察的结果
        3.3.2 大鼠灌胃给予黄芩和雄黄-黄芩混合液后黄芩黄酮类成分的药动学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实践报告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活性成分预测—验证”的双黄连注射液多成分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成分归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化合物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双黄连注射液活性成分挖掘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双黄连注射液化学成分、活性成分表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双黄连注射液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双黄连注射液共有峰归属及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复方质量评价与研究进展
    1 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现状
    2 中药质量控制评价发展及其常用方法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及其质量评价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药质量标准发展现状
    2. 中药复方研究概况
    3. 葛根芩连汤各配伍药材研究概况
    4. 葛根芩连汤研究现状
    5. 本课题组对葛根芩连汤及其配伍饮片药效组分的前期研究情况
前言
研究总体技术路线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研究
    第一节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节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分析
    第三节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组合药理学辅助验证试验
        (一) 与功能相关的实验
        1. 解热试验
        2. 抗炎试验
        3. 镇痛试验
        4. 免疫调节试验
        5. 胃肠运动功能试验
        6. 对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的止泻作用
        (二) 与主治相关的实验
        1. 抑菌试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第一节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节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有效性指标研究
        1. 标示量
        2. 生物效价
    第三节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安全性指标研究
        1. 急性毒性实验
        2. 长期毒性实验
    第四节 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稳定性指标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6)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及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化合物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基于~1H-NMR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1H-NMR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中7个初生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联用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挥发性成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双黄连注射液中抗炎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从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
    1 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2 双黄连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 双黄连注射液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胃肠道代谢的黄芩、连翘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绪论
    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概况
    2 黄芩、连翘研究概况
    3 胃肠道代谢与中药的药效发挥
    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案
第一章 体外肠道菌群孵育方法的确立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黄芩水煎液及主要成分体外胃肠道代谢
    第一节 黄芩水煎液化学成分研究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二节 黄芩水煎液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第三节 黄芩水煎液在人工胃肠液中稳定性考察
        1 材料、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四节 黄芩水煎液及主要成分在人肠道菌中代谢考察
        1 材料、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连翘水煎液及主要成分体外胃肠道代谢
    第一节 连翘水煎液化学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
        2 连翘药材提取与分离
        3 连翘化学成分鉴定
    第二节 连翘水煎液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第三节 连翘水煎液在人工胃肠液中稳定性考察
        1 材料、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四节 连翘水煎液及主要成分在人肠道菌中代谢的考察
        1 材料、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黄芩/连翘水煎液及其肠道菌代谢物药理活性研究
    第一节 黄芩水煎液及主要成分经肠道菌代谢前后药理活性研究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连翘水煎液及主要成分经肠道菌代谢前后药理活性研究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黄芩/连翘主要成分在伪无菌及普通大鼠代谢及吸收差异
    第一节 黄芩/连翘主要成分在伪无菌及普通大鼠体内外肠道菌代谢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黄芩/连翘主要成分在伪无菌及普通大鼠尿液中代谢产物差异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黄芩/连翘主要成分在伪无菌及普通大鼠血浆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六章 经口给药双黄连制剂血中移行成分研究
    第一节 双黄连水煎剂主要成分指认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二节 经口给药双黄连制剂血中移行成分研究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8)BLVRA在结直肠癌增殖、迁移中的作用及汉黄芩素干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胆绿素还原酶A (BLVRA)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2.数据统计与分析
    3.研究结果
        3.1 BLVRA在结直肠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3.2 qRT-PCR检测BLVRA mRNA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3 免疫组化检测BLVRA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4 BLVRA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3.5 BLVRA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PFS的关系
        3.6 BLVRA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OS的关系
        3.7 结直肠癌患者各预后因素的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胆绿素还原酶A (BLVRA)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实验所需试剂
        1.3 主要实验耗材与仪器设备
        1.4 实验所需试剂的配制
    2.实验方法
        2.1 细菌培养
        2.2 BLVRA过表达质粒构建
        2.3 干扰质粒构建
        2.4 细胞株及细胞培养
        2.5 RT-PCR检测结肠癌细胞中BLVRA mRNA表达
        2.6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株中BLVRA的蛋白表达水平
        2.7 细胞转染
        2.8 MTT细胞增殖实验
        2.9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2.10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2.11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2.12 免疫荧光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指标
        2.13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因子及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2.14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五株结肠癌细胞株HT-29、SW620、SW480、HCT116、LOVO及正常肠上皮细胞FHC中BLVRA mRNA及蛋白测定
        3.2 q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BLVRA敲低和过表达效率
        3.3 MTT实验检测BLVRA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4 流式细胞仪检测BLVRA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Western blot检测BLVRA对结肠癌细胞凋亡因子的影响
        3.6 Transwell检测BLVRA对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3.7 免疫荧光检测BLVRA对结肠癌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指标的影响
        3.8 Western blot检测BLVRA对结肠癌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影响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BLVRA影响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初步机制探讨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设备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实验结果
        2.1 Western blot检测siRNA-BLVRA对HT-29细胞Wnt/β-catenin通路及其靶蛋白的影响
        2.2 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BLVRA对SW620细胞Wnt/β-catenin通路及其靶蛋白的影响
        2.3 Western blot检测Wnt通路激动剂CHIR98014干预后对Wnt/β-catenin通路蛋白的影响
        2.4 Western blot检测Wnt通路拮抗剂IWR-1干预后对Wnt/βcatenin通路蛋白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汉黄芩素调控BLVRA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耗材及仪器设备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4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2.5 Western blot检测BLVRA蛋白及EMT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水平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MTT检测汉黄芩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2 流式细胞术检测汉黄芩素对结肠癌HT29和SW620细胞的凋亡作用
        3.3 Western blot检测汉黄芩素对结肠癌HT29和SW620细胞凋亡因子Bcl-2及BAX蛋白的影响
        3.4 Transwell检测汉黄芩素对结肠癌HT29和SW62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3.5 Western blot检测汉黄芩素对结肠癌HT29和SW620细胞EMT相关蛋白的影响
        3.6 Western blot检测汉黄芩素对BLVRA蛋白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抗菌机制研究及其复方制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奶牛乳房炎现状
    1.3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1.3.1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流行病学研究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
        1.3.3 抗耐药金葡菌的药物研发概况
    1.4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的研究进展
        1.4.1 理化性质
        1.4.2 药效学与临床疗效
        1.4.3 药代学
        1.4.4 毒理学
        1.4.5 制剂学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联合抗菌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抗MRSA的中药筛选结果
        2.3.2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葡菌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2.3.3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
        2.3.4 体外杀菌曲线的绘制结果
        2.3.5 防突变浓度(MPC)的测定结果
        2.3.6 抗菌后效应(PAE)的测定结果
        2.3.7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在MRSA感染小鼠的药效学结果
    2.4 讨论
        2.4.1 关于与阿莫西林联用对MRSA具有协同作用的中药筛选
        2.4.2 关于黄芩素对阿莫西林抗MRSA的增敏作用与其结构的关系
        2.4.3 关于对小鼠金葡菌感染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2.4.4 关于防突变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
    2.5 小结
第三章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联合抗菌机制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黄芩素与多种抗生素对MRSA的联合作用
        3.3.2 黄芩素与青霉素酶联用对阿莫西林/青霉素G抗菌活性的影响
        3.3.3 黄芩素对青霉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3.4 重组菌RN4220+pAM401-mecA的构建结果
        3.3.5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MRSA重组菌的联合抗菌效果
        3.3.6 黄芩素对MRSA重组菌PBP2a表达量的影响
        3.3.7 黄芩素对PBP2a、PBP3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
    3.4 讨论
        3.4.1 关于黄芩素对青霉素酶活性的影响
        3.4.2 关于黄芩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协同作用
        3.4.3 关于黄芩素对mecA表达水平的影响
        3.4.4 关于黄芩素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活性的影响
        3.4.5 黄芩素与阿莫西林协同抗MRSA作用其他可能机理
    3.5 小结
第四章 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的研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制剂处方及工艺的确定
        4.4.2 质量考察结果
        4.4.3 制剂中药物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测定结果
        4.4.4 制剂的稳定性
    4.5 讨论
        4.5.1 关于剂型的选择和剂量的确定
        4.5.2 关于制剂处方筛选和制备工艺
        4.5.3 关于制剂中药物含量的检测方法
        4.5.4 关于制剂中有关物质的研究
        4.5.5 关于制剂的稳定性
    4.6 小结
第五章 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对泌乳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疗效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临床观察结果
        5.3.2 细菌学检查结果
    5.4 讨论
        5.4.1 关于病例的选择
        5.4.2 关于疗效的判定
        5.4.3 关于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5.4.4 关于细菌的分离情况
        5.4.5 关于给药剂量和治疗效果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药复方清肝散结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清肝散结方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器材
        1.3 溶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2.3 检测方法及抑制率计算
    3 结果
    4 讨论
        4.1 细胞培养及铺板
        4.2 给药浓度的确定
        4.3 检测方法的优化
        4.4 药效实验结果
    5 小结
第二章 LCTOF/MS 快速鉴别清肝散结方中的化学成分
    1 仪器、试剂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及质谱条件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清肝散结方中化学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2.4 化学成分定性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样品提取方法的优化
        3.2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3.3 质谱检测参数的优化
        3.4 中药复方中复杂成分的快速定性
    4 小结
第三章 ASELCTOF/MS法同时测定清肝散结方中30个化学成分的含量
    1 仪器、试药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LCTOF/MS 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内标溶液制备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2.6 检测限及定量限
        2.7 精密度
        2.8 重复性
        2.9 准确度
        2.10 稳定性试验
        2.11 样品测定
    3 讨论
        3.1 ASE 提取参数的优化
        3.2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3.3 质谱条件的优化
        3.4 内标物的选择
        3.5 TOF/MS 用于多成分同时定量
    4 小结
第四章 清肝散结方中药效成分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清肝散结方中齐墩果酸及熊果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试剂及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清肝散结方灌胃样品的提取
        2.2 药代动力学实验方案
        2.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4 内标溶液的配置
        2.5 血浆样本测定方法
        2.6 方法学验证
        2.7 药代动力学研究
        3 讨论
        3.1 液相色谱条件优化
        3.2 质谱检测条件优化
        3.3 血浆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3.4 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清肝散结方中岩白菜素、绿原酸及黄酮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试剂及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清肝散结方灌胃给药样品的提取
        2.2 药代动力学实验方案
        2.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4 内标溶液的配置
        2.5 血浆样本测定方法
        2.6 方法学验证
        2.7 药代动力学研究
        3 讨论
        3.1 液相色谱条件优化
        3.2 质谱检测条件优化
        3.3 血浆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3.4 药代动力学结果
        4 小结
第五章 清肝散结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肝散结颗粒中齐墩果酸及熊果酸的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清肝散结颗粒的制备工艺
        2.2 液相色谱条件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2.5 方法学考察
        2.6 样品的测定
        3 讨论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3.2 流动相的考察
        3.3 色谱柱的选择
        3.4 提取方法的优化
        4 小结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肝散结颗粒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黄芩素及汉黄芩素的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和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对照品储备液的配制
        2.4 方法学考察
        2.5 样品的测定
        3 讨论
        3.1 色谱条件
        3.2 样品提取方法
        4 小结
课题总结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1 发表论文
    2 完成课题
致谢

四、黄芩素的提取与注射液配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芩素联合多西他赛通过MAPK/JNK通路对人乳腺癌MCF-7抑制机制的体外研究[D]. 冯钰晴.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D]. 黄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HPLC-MS测定黄酮类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D]. 金维缘.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基于“活性成分预测—验证”的双黄连注射液多成分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成分归属研究[D]. 朱美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及其质量评价体研究[D]. 毛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6]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及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D]. 汪作元.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基于胃肠道代谢的黄芩、连翘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邢世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8]BLVRA在结直肠癌增殖、迁移中的作用及汉黄芩素干预机制[D]. 毛海燕. 扬州大学, 2020(01)
  • [9]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抗菌机制研究及其复方制剂的研制[D]. 钱民怡.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10]中药复方清肝散结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D]. 赵亮.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黄芩素的提取及注射液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