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值百万美金的毛豆油哪里去了(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勇[1](2020)在《蜗角虚名》文中研究指明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1.312房间与专案组"林先生,你看一下笔录,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请每一页都签上你的名字,摁上手印,最后一页请写‘以上笔录,与我说的一样,无误’。然后,在这句话后面签名,摁手印。""每一页都要摁手印吗?""对,每一页都需要。"
刘亚林[2](2013)在《桃园纪事》文中研究表明上部追捉财富1鬼节添人丁我知道,我是不喜欢奶奶的。有关奶奶的记忆原本就不牢实,历经岁月的磨蚀,留存下来的多是一些朦胧的画面。可是很无奈,故事还不得不从奶奶那里说起。"明儿是鬼节,你可觉料着!"奶奶目光凶狠,口气严厉,在门槛外向妈掷进话来。觉料着,是我老家的土话,意思是估摸着事情的严重性。屋里。水湿的煤泥被红红的火苗激出一卷一卷的烟气,灶台的光线黯淡下来。黯淡中,妈下意识摸摸自己凸鼓的肚子,深深叹了口气,吹熄了洋油灯。黯淡顿时加浓成漆黑。漆黑里,妈在土炕上听到奶奶拐棍的声音
章缘[3](2012)在《旧爱》文中指出第一章1.天上的云彩我俩并肩站在这峭壁之上。表姊执意拉我跨过禁止穿越的铁链,往后山这头爬。前山已经开出一级级石阶,游人不断,后山因为地形陡峭,土质松软常有崩土落石,不对游人开放。但是表姊说,前山有什么看头呢,风景在后山,我拗不过她,向来如此,只能被她拉扯着做这做那。
滕锦平[4](2011)在《人有病(长篇小说)》文中研究指明师大中文系教师老蒋是一位失眠症患者,中年离异,随后开始了新的恋情。期间儿子小山不断以恶作剧从中作梗,让老蒋身心疲惫。未来的大舅哥为了其妹婚后的生活保障,要求老蒋利用股票市场积累财富,后来几经转折,最终血本无归,新的恋情也戛然而止。由于投资股票的资金,是借于对老蒋一直怀有"企图"的酱园老板娘,老蒋只好以身抵债,那是一段噩梦般的日子……这是一部反映当下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长篇小说。作品集写实与夸张、冷峻与激情、讽刺与幽默、犀利与包容于一体,表达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万笑男[5](2011)在《从女明星到人民演员 ——人民共和国早期的上海电影女演员1949-1960》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电影女演员最先出现在1920年代初的上海,是一个在五四妇女解放话语背景下诞生的新型女性演艺群体。女演员中的佼佼者被大众传媒打造成耀眼的明星,并于1920年代末,崛起为影响上海都市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1930-1940年代,电影女明星在具有明显女性色彩的上海都市文化空间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增无减。1949年5月,中国共产党接管了上海这座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业文化最发达的大都市,着手用带有鲜明农村印记的社会主义文化改造上海的城市商业文化。电影女明星作为上海城市文化空间中最为活跃的一股力量,成为“解放”这个二十世纪中国最具深远意义的社会剧变的最为敏感的体验者之一。1950年代,共产党以国家权力的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全面改造,并通过一系列的群众运动将国家意识形态大力度地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力图将整个社会纳入社会主义国家控制的轨道。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尤其注重电影及其演员在传播国家意识形态,以及教育社会主义新国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由此,电影女演员的个人命运与新政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们开始了从娱悦大众的电影明星到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演员的转变。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新政权,既给她们提供了变迁社会身份的良机,也使她们陷入了主体身份受到严重削弱的困境。女演员为了能在新政权下获得更好的生活,不得不紧随人民共和国早期多变的政治形势,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应对之策,发展出一套新的生存策略。借助档案、报刊、电影杂志、妇女杂志、回忆录及访谈等史料,在由女性主义史学、文化史这两种视角和方法交叉构成的总体框架下,本研究将上海电影女演员置于人民共和国早期历史的中心位置,重构她们身为女性的生命体验,探寻其在公领域和私领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并将她们的经历作为全中国人民经历的一部分,放在二十世纪中国追寻现代化的过程中加以考察。通过对上海电影女演员的个案研究,本研究试图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上海电影女演员的职业生涯和感情世界,进而改写了女演员的命运的;女演员在新政权追寻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政治、社会剧变的场景下,女演员的地位、角色和身份认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们对此又是如何认知、如何表达的;女演员是如何在对国家权力话语的服从、协商与斡旋中,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发展出一套有效的生存策略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本研究试图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妇女解放的关系作出新的讨论,丰富人们对人民共和国早期历史的认识。
周颖菁[6](2010)在《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时代,跨越国界的“空间移位者”大规模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中,对跨越国界的“空间移位者”创作的文学作品,曾冠以“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留学生文学”、“旅外文学”、“洋打工文学”、“域外文学”、“留洋文学”等名称。这些名称的重点虽然不同,或强调创作者身份,或强调地域特征,或强调写作语言,但此种观念却是相通的:认为作品是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创作的,属于中国本土以外的文学;创作者的身份被界定为域外的华人。这些名称都凸现出中西地域之隔,将中西切割成截然对立的两个空间,写作者被认定是身在异乡的中国客,写作是“写在家国之外”的行为。我认为,这些名称忽略了在全球化语境中更具流动性的现实存在:人们游走于中西之间,在居住国和出生国之间比较自由地流动,国籍和地域对他们不起限制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文使用了“跨文化写作”概念,目的是想突破空间对研究对象的限制,突出多元文化对写作者的交互影响。本文论述的是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论述的作家包括查建英、严歌苓、刘索拉、陈丹燕、唐颖、张翎、周励、王蕤、朱晓琳、郁秀等。这些作家长期往返在“中国”和“他国”之间,“国界”对她们并不起限制作用。她们的法律身份或不相同,但拥有相同的中国血缘背景,出生国文化是她们看重的。并且,她们也有长期异国生活的体验,对“他者”社会和文化有切实的体验。她们的创作有明显的全球意识和文化对比意识,和单一文化背景下的写作相比,这些作家写作的主题、视角、风格都明显不同。多元文化对本文所论述的作家们的人生态度、价值选择、身份建构、文化观念、文学观念产生着复杂的影响。本文选取“中国”作为“女作家”的定语,主要是强调“中国”这一血缘背景,强调文化母体在空间“移位者”身份认定中起到的作用。中国血缘是作家们在自我身份认同中被强调的,在女作家们的自我身份表述中,她们对自己的中国血缘认同更强于法律身份认同。在她们的作品中,出生国为中国的人物的身份认定也大抵如此。本文所说的“大陆背景”,指作家出生地为中国大陆、成长在中国大陆,作家直接从中国大陆到他国。本文希望揭示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对女作家跨文化写作产生的影响。本文第一章分析了西方“他者”形象的确立。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必然产生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想像。想认清“自我”,“他者”是重要参照系。中国对西方“怎么看”和“看什么”,也表现出中国对自我的想像方式。本文首先归纳了中国历史中的西方“他者”形象,目的是追寻近三十年女作家跨文化写作中西方形象的发生渊源。在中国历史上,西方形象主要以“套话”的形式出现,是时间性的历史产物。中国视角中的西方形象经历了空白化、离奇化、理想化、二分化、丑化等一系列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西方被本文所论述的女作家们塑造成了“救世主”的形象。通过对大量文本的细读,本文得出了以上结论。本文还分析了此形象产生的原因。西方“救世主”形象的产生,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中国“卡理斯玛”失范的文化精神状况有很大关系。其次,“救世主”形象的产生和以“他人”为镜确认自我、建构意义的现实需求有关,也和异国情调有关。西方“救世主”形象是中国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带有幻想性的神话色彩,表现出文化解读过程中的误读和局限性。把一个“异质体”当成“救世主”,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盘根错节的问题。本文第一章第三节从空间、跨语言文化交际活动中的对话、叙事这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女作家的作品怎样建构跨越国界后的中国人眼中的西方形象。从文化地理学中空间的角度分析,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空间对中国血缘的空间移位者来说,没有文化根基,没有家园根基,是流离他乡者伤感情绪、不可知命运的承载物。中国血缘的空间移位者进入真正的西方之后,眼中的西方形象是强势的、冷酷的。强势的西方形象消解了移位者“越界”前对西方世界的幻想。本节还从作品中选取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会话实例进行分析,认为近三十年来跨文化写作的女作家的作品中的“中西对话”有以下特点:违反“合作原则”、采用回避策略、不对称性、焦虑感,是有效性很低的交际活动,西方人和东方人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人的不同态度、立场、情感、策略是东西方关系的表现。从跨文化会话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对于东方的压制作用,看出东方面对西方时的弱者心态和表达困境。本节还以严歌苓的作品为例,从叙事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严歌苓的一些作品中,当叙述者叙述“西方”时,存在视觉盲点和对自身话语权威否定的特点,“西方”是叙述者“看不清”和“说不出”的。从叙事的角度以严歌苓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笔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方人对东方人来说,依然以“谜”的形式存在。西方对东方人来说,仍旧是一个空白的图景。并且,西方以其强势对东方人形成了压制,引发自我怀疑和灵魂扭曲。女作家们的创作说明,全球化的趋势并不能掩盖和解决民族、种族、国家之间的差异和矛盾。相反,近距离的接触,撕破了许多因距离而产生的温情面纱,使真实的差异和矛盾浮出水面。在对西方空白的、强势“他者”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女作家们逐渐抛弃了对西方虚幻性的浪漫情感,沉入到复杂冷酷的现实中去。本文第二章论述在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跨文化写作中的中国形象。女作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塑造,是在自我与他者比照的动态关系中进行的。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跨文化写作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各不相同,本章对张翎的“古典中国”、虹影等人的“悲剧中国”、刘索拉的“荒诞中国”、陈丹燕“自我东方主义阴影下”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分别论述。笔者选择这几类中国形象进行论述,主要是因为这几类中国形象的塑造角度很不相同。从这几类差异很大的“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文化碰撞时对血缘国差异很大的反观视角和文化反思样式。如果说跨文化背景的女作家对“西方”形象的塑造可以用“空白”字概括,那么她们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则表现出了“分裂”的特点:作家们看“中国”的角度不同,所持的态度不同,情感不同,塑造出的中国形象大相径庭。从中国形象的分裂性,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分裂性对中国血缘作家的持续影响,以及相同血缘作家进入异文化后精神世界的不同转向,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从多角度、多侧面揭示了中国国家历史、政治、文化的状况。她们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是对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的反拨,是确认个人血缘身份的途径,体现出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化世界中自我呈现和发声的意义。本文第三章分析了女作家作品中的身份问题。本章选取了两个角度考察女作家们作品中的身份问题:边缘人形象塑造和作品中的记忆问题。边缘人是一个“身份”处于“永不完结”的生产中的群体。近三十年跨文化背景女作家的作品中,有大量这样的“边缘人”形象:如临深渊,但不放弃思索,以个人之渺小承担中西文化碰撞的沉重主题,展现出丰富复杂的思维向度。边缘人现象说明,多质性和流动性使人们面临身份界定的困惑,但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生存和想像空间。此外,在身份寻找过程中,女作家们的写作表现出明显的记忆情结。记忆被作家们用来对抗孤独的异乡处境,也用来质疑和抗衡全球化神话。作家创作中对记忆的聚焦,可以说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寻找精神家园的尝试。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是家国记忆和个人记忆的融合。女作家们在身份认同过程中把个人记忆和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结合在一起,作家们的个人记忆中有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因此,女作家们写作表现出了“史诗性”和“抒情性”的结合。两者的结合也使作家们的记忆写作常常体现出悲凉和温馨、壮阔和柔美二元共生的美学内涵。不过,在记忆中,作家们并没有获得身份认同感,反而表现出了对历史的疑虑。女作家们的写作充分表达了对身份确认的需要,她们的写作过程本身也是探寻自我身份的过程。她们身份寻找的非终结性说明了在全球化时代身份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命题,也是一个处于建构过程中的命题。本文第四章论述了跨文化写作中的女性问题。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基本上都是以女性为主要写作对象的。跨文化背景为女性看待自己、寻找自身主体性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中西接触的背景下,女作家们对中国女性身份和特质的挖掘新意迭出。其中,她们对中国女性传统精神的重新认识、对现代女性理性精神的发现尤其值得关注。中国女性传统精神和现代理性精神,表面上看,是对立的,矛盾的。但它们又具有本质上的相同性:都是以女性的独立和尊严为基础,强调女性的自主性。女作家们的写作给我们提供了中国女性形象建设的一种可能性:把传统坚韧、宽厚、仁慈和现代独立性、理性结合在一起,既有传统意义上女性的“阴柔”,又具有现代女性的思考力。就跨文化背景对女性写作的意义而言,跨文化使女性的写作视域得到拓展和深化,表现出女性对“宏大”叙事的参与能力,也表现出女性对国家、历史、政治、跨文化等重大命题的阐释能力。同时,她们的创作,也表现出女性视角下的“宏大”叙事的独特性。她们的创作表现出性别、种族、国家、民族经验的相关性。本文第五章论述了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跨文化写作中的语言问题。语言与民族、国家、认同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语言是全球化时代非常重要的个文化符号。本章首先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查建英、严歌苓、陈丹燕等人的作品中,中文和英文的关系和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是同构的。以上作家作品中对汉语地位的表达,和边缘人的生存窘境、文化断裂、身份分裂、认同缺失等主题联系在一起。作家们对西方语境中中文地位的阐释角度各有不同,但有这样一个共同点:中文的使用、英语的不娴熟表现了小说人物面对西方时的“静默”,使用中文者的“静默”是中国血缘的空间移位者采用的无可奈何的回避策略,也是对在西方语境中从属阶层边缘化状态的隐喻。与中文在西方语境中的“静默”处境相对,近三十年跨文化写作的女作家们有明显的汉语写作意识。本文对女作家们的写作进行了整体上的考察,并做了许多细部分析,发现她们的写作注重对中国语言传统的继承,而不看重语言方面的试验性和先锋性。她们写作语言的“中国”特色,表现出了她们的语言归属意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家的情感归属和文化归属。作家们的写作中还有使用方言的特点。方言延续祖先话语,作家们对方言的使用,使个人的族裔背景更加具体化,更加生动可感。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从本质上看,是“中国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看中国、看西方、看中西方接触等问题的写作。从跨文化角度看,女作家们笔下的中西形象、中西文化呈现出了特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女作家们的写作反映出反本质主义的“分裂性”和“混杂性”。她们的创作执着于意义的寻找,充分体现出了忧患意识和真诚性。
傅爱毛[7](2009)在《被弄丢的隐私》文中提出自从和自己的老公张子良离婚,抛夫弃女,嫁给比自己小十多岁的王阿彬以后,杨梅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青春流逝、容颜衰老。然而,不管她怎么小心谨慎、百般抵挡,岁月的脚步还是一如既往地匆忙而又急促。
胡廷楣[8](2008)在《名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0夏之百经常梦见他年轻时当知青的日子。三夏大忙,铲地铲得汗流如浆,浑身虚脱。那时,他正收工回来,进了大院子。
王京芳[9](2007)在《邵洵美和他的出版事业》文中提出邵洵美是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对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于他的出版事业。他的出版事业主要由文学出版和文化出版两部分构成。他先后开办的出版机构有金屋书店、时代图书公司、第一出版社、时代书局。邵洵美的出版活动受其出版观念的支配。邵洵美早期的文学出版是为了实现其唯美主义文学理想;之后的文化出版,则是通过文化期刊,提高大众的文化修养,在此基础上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邵洵美进入文学期刊编辑领域,始于“狮吼社”,代表刊物为《狮吼》月刊;在“狮吼社——金屋书店”时期,邵洵美积极开展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制造其个人及以其为核心的社团(后期“狮吼社”)在文坛上的影响,代表刊物为《狮吼》半月刊复活号;到“金屋书店”时期,邵洵美专注于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这一时期是邵洵美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其主要作品见于《金屋月刊》。从“狮吼社”至“狮吼社——金屋书店”,再到“金屋书店”,是文学家邵洵美逐渐脱离依附、独立成长的过程。综观邵洵美的文学创作,他在新诗、小说、外国文学译介三个方面的贡献突出。本文从邵洵美早期诗歌文本出版的角度,增进对其早期诗歌的理解。1930年底,邵洵美加入中国美术刊行社,编辑《时代》画报,这标志着他从文学出版转向文化出版。从此,邵洵美全身投入印刷、出版事业。1932年夏,在“一·二八”炮火洗劫后的上海,邵洵美成立了时代印刷厂;1933年底,成立了时代图书公司、第一出版社。在时代图书公司中,邵洵美出版了一系列文化期刊,实践其以文化出版进行文化建设的出版观念。《时代》画报和《声色画报》是两份代表刊物。加入《时代》画报编辑队伍后,邵洵美对《时代》进行内容和形式的改革,确立了办刊方针;阐明画报这种刊物形式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声色画报》是一份旨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刊物,由项美丽和邵洵美联合出品,形式亦为中西合壁。邵洵美结合自身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体验,发表了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恳切意见。这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在邵洵美主编的期刊中,政论期刊占到较大的比重。尽管邵洵美不是一个专门的政论家,他对时政批评却很有热情和兴趣,这既是由于动荡的时局,也由于他对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认同。他主编的政论期刊有《人言周刊》、《论语》、《自由谭》。《人言周刊》是邵洵美民主政治启蒙实践的成果。在《论语》上,邵洵美开展文化批评和政治批评。他的文化批评显示出他的政治倾向和文化态度。他的政治批评充分运用了幽默艺术,藉幽默使批评畅行。《自由谭》是邵洵美在上海沦陷之前办的最后一份刊物。抗战是刊物的主题。在《自由谭》上,邵洵美凭借个人的影响力,担当文艺抗战的义务组织者和发起人,在文化战线上积极组织抗战。《自由谭》本身也标志着邵洵美在办刊的技术和艺术上,达到了顶峰。
朱朝寅[10](2006)在《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培育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有国家级开发区49个。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无论在吸引外资优化本地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从本世纪初开始,由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产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开发区的发展遇到了种种困难,其发展模式和建区宗旨受到严峻的挑战,国家级开发区面临着如何越出单纯的外向型工业区的狭小天地,在与国际、国内经济交融中,形成自身竞争优势的问题。 该文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宁波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实际,对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培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中首先对开发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个概述,介绍了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成就和开发区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次,对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作了详实的剖析,着重介绍了产业发展历程、产业结构、FDI利用情况,港口优势以及宁波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的地位,提出了宁波开发区建设努力的方向。第三,从高级和专业型生产要素创造、精致需求条件培育、相关支持性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宁波开发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六个方面对宁波开发区产业竞争优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用详实的材料说明宁波开发区只有通过产业集群不断强化竞争优势的各个要素才能形成竞争对手所无法模仿和摧毁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该文结合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培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从管理体制、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培育宁波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该文以麦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产业集群理论和创新体系理论为分析的主要理论依据,运用理论对开发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并从开发区政府作用的角度提出宁波开发区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升宁波开发区区域竞争优势的措施,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价值百万美金的毛豆油哪里去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价值百万美金的毛豆油哪里去了(论文提纲范文)
(1)蜗角虚名(论文提纲范文)
1.312房间与专案组 |
2. 从圆明园茶室到振华控股 |
3. 聪明人的分手不需要歇斯底里 |
4. 见识光怪陆离的金融圈 |
5. 中秋西山夜宴 |
6. 百家乐赌局 |
7. 澳门圣诞夜之香艳 |
8. 念佛免悲哀 |
9. 华尔街、Club和绿水鬼,还有伊朗人的旧书店 |
1 0. 杜铁林生日宴百态 |
1 1. 车祸后的莫逆之交 |
1 2. 干将与莫邪:沈天放和薛翔鹤 |
1 3. 女明星和小小的舒芙蕾 |
一、以蒋笙为代表的创始人团队和管理层 |
二、这么多年被腾空网收购的那些公司, |
三、早些年就投资了腾空网,帮助腾空网 |
四、也是最让蒋笙头疼的,新晋金主们的诉 |
1 4. 三亚年会、潭柘寺或者孤独的国王 |
1 5. 大牛市、股灾和熔断 |
16.现金为王之绝杀孔老三 |
17.葬礼、华光信托和商业帝国的“蛊惑” |
18.“总裁助理”林子昂拜见“壳王”六哥 |
19.做一个比坏人更坏的好人 |
20.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
(5)从女明星到人民演员 ——人民共和国早期的上海电影女演员1949-196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学术史回顾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文章架构 |
五、史料 |
第一章 感受解放:走进一个新时代 |
第一节 从“I日时代”走来 |
第二节 知耻而后勇:学演“工农兵” |
第三节 作别旧时明星:女演员生活方式转变 |
第二章 政治磨砺:从批判《武训传》到思想改造 |
第一节 “似有冷雨浇心头” |
第二节 思想改造:“从头学起,从头做起” |
第三章 在机遇与困境之间 |
第一节 把握机遇:实现华丽转身 |
第二节 不平则鸣:敲响“电影的锣鼓” |
第三节 “反右”前后:从充满希望到如履薄冰 |
第四章 选择“驯服”:跃进年代的应对之策 |
第一节 作一名普通的劳动者 |
第二节 作“又红又专”的好演员 |
第三节 “忆旧追新”:诉说冰火两重天 |
第五章 女演员的情感世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西方"他者"形象 |
第一节 历史中的"他者"形象 |
第二节 "越界"前西方"救世主"形象的产生及内涵 |
第三节 "越界"后的西方"他者"形象塑造 |
第二章 中国"自我"形象 |
第一节 古典中国形象 |
第二节 悲剧中国形象 |
第三节 荒诞中国形象 |
第四节 "自我东方主义"阴影下的中国形象 |
第三章 东西之间与身份问题 |
第一节 边缘人形象与身份问题 |
第二节 记忆与身份问题 |
第四章 跨文化写作中的女性问题 |
第一节 对女性主体性的发掘和补充 |
第二节 女性写作视域的拓展和深化 |
第五章 跨文化写作中的语言问题 |
第一节 故事中的语言问题 |
第二节 作家的汉语写作意识 |
第三节 作家的方言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9)邵洵美和他的出版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
二 |
第一章 狮吼社—初涉出版 |
第一节 系缘“狮吼”初涉编辑 |
第二节 早期诗歌文本的出版 |
第三节 邵洵美对莎茀的译介 |
第二章 金屋书店—文学出版 |
第一节 金屋开张 唯美品格 |
第二节 《狮吼》复活—文学活动 |
第三节 《金屋月刊》—文学生产 |
第三章 时代图书公司—文化期刊出版 |
第一节 从印刷到出版:中国美术刊行社—时代图书公司 |
第二节 邵洵美与《时代》初期变革 |
第三节 邵洵美的“画报观”及其文化批评 |
第四节 《声色画报》—邵洵美之中西文化交流观 |
第四章 时代图书公司—政论期刊出版 |
第一节 《人言周刊》—民主政治启蒙实践 |
第二节 邵洵美·幽默·前期《论语》—批评的艺术 |
第三节 《自由谭》—文人与战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邵洵美年表 |
后记 |
(10)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培育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开发区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
1.1.2开发区的起源和发展 |
1.1.3 开发区在中国的兴起 |
1.1.4 开发区的“二次创业” |
1.2 本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2 理论综述 |
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 产业集群理论 |
2.3 区域发展理论 |
3 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的培育历程 |
3.1 宁波开发区竞争力的表现 |
3.1.1 宁波开发区基本情况 |
3.1.2 宁波开发区20年建设成就 |
3.1.3 区域港口优势明显 |
3.2 宁波开发区产业发展历程 |
3.2.1 宁波开发区的开发历程 |
3.2.2 宁波开发区FDI利用回顾 |
3.2.3 宁波开发区的产业结构 |
3.2.4 宁波开发区在全国开发区中的地位 |
4 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四大要素分析 |
4.1 高级和专业型生产要素的创造初步启动 |
4.2 精致需求条件的创造任重道远 |
4.3 相关支持性产业和产业集聚 |
4.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
5 宁波开发区培育竞争优势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分析 |
5.1 宁波开发区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5.1.1 宁波开发区现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 |
5.1.2 政府产业政策的误区 |
5.2 宁波开发区培育竞争优势的对策分析 |
5.2.1 宁波开发区培育竞争优势的总体目标 |
5.2.2 宁波开发区培育竞争优势的主要任务 |
5.2.3 宁波开发区培育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MPA学员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价值百万美金的毛豆油哪里去了(论文参考文献)
- [1]蜗角虚名[J]. 陈佳勇.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4)
- [2]桃园纪事[J]. 刘亚林. 中国作家, 2013(08)
- [3]旧爱[J]. 章缘. 小说界, 2012(02)
- [4]人有病(长篇小说)[J]. 滕锦平.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11)
- [5]从女明星到人民演员 ——人民共和国早期的上海电影女演员1949-1960[D]. 万笑男.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6]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D]. 周颖菁. 武汉大学, 2010(10)
- [7]被弄丢的隐私[J]. 傅爱毛. 小说月报(原创版), 2009(04)
- [8]名局[J]. 胡廷楣. 西部, 2008(05)
- [9]邵洵美和他的出版事业[D]. 王京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10]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培育及对策分析[D]. 朱朝寅. 同济大学,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