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执法、执纪情况大检查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周致义,徐小淇,于楠楠[1](2021)在《民营企业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刑事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在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如影随形,成为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刑事风险源。伴随着我国税制改革与发票管理制度的不断推进,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刑事政策发生结构性转变,经历了一概从严向整体从宽的趋势演变。伴随大数据时代信息控税机制逐渐完善,民营企业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刑事政策应向非犯罪化、非程序化、非监禁化的方向进一步推进。在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之下,通过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本罪的构成要件,优化刑罚结构,实现司法判决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傅信平[2](2021)在《我国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规范化建设历程述评——以1996年至2020年检察工作发展历程为切入点》文中认为任何国家权力在运行过程中都要受到监督与制约,这是现代社会保证权力不被滥用的唯一方法。检察权作为一种国家监督权,同样受到监督与制约。我国检察机关自1978年恢复重建以来,加强和改进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措施。随着国家法治进步以及司法领域科技应用步伐加快,我国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的全面性、操作性、互补衔接程度均有所提升,表明我国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基本形成体系。就学理讨论和司法实践而言,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可以分为内部与外部、纵向与横向、人员与案件等类型。本文以1996年我国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研究的历史为起点,透过各种理论观点、制度设计、实践探索,梳理和分析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规范化建设的历程,希冀为我国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工作提供思路和启示。
丁鼎[3](2021)在《野生动植物保护行政执法罚没物品处置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金玥[4](2021)在《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刑事人身检查作为我国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侦查行为,对于查清案件事实、获取犯罪证据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型的人身检查方法,尤其是人体生物识别技术被运用到刑事侦查中,为侦查机关预防和惩罚犯罪带来巨大帮助的同时,也对保障被检查人的权利构成潜在威胁。域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关于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规定已较为完善。而相比之下,我国的刑事人身检查制度仍存在不少缺陷。我国现有的刑事人身检查制度无法让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导致实践中刑事人身检查的实施存在漏洞。同时,实践中当被检查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也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无法实现对公民个人权利的充分保障。因此,本文拟通过研究提出对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完善建议。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明确刑事人身检查的概念,厘清刑事人身检查与相似概念的关系。其次,对刑事人身检查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进而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选取对刑事人身检查制度规定较为具体完备的域外国家进行考察。从刑事人身检查的实施程序、监督制约机制、被检查人的权利保障、人体样本和生物识别信息的程序规制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出域外制度的共性特征和值得我国借鉴的有益经验。第三部分对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通过与域外制度进行分析比较,找到我国目前存在的制度缺陷。另一方面通过实际调研和案例分析得出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实践问题。据此找到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尚待改进之处。第四部分针对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域外有益的制度经验,提出对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完善构想。具体而言,确立我国刑事人身检查的基本原则,建立刑事人身检查的基础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类型化比例化的刑事人身检查制度。同时,针对新时期新特点,提出完善我国人体样本和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保管、销毁制度。
孙新生[5](2021)在《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较好克服了革命时期注重个人、家庭、宗族、朋友等小群体利益的传统社会特殊主义价值观的侵蚀,新中国成立后执掌全国政权而来的权力腐蚀,以及改革开放后实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特别是新旧体制机制转轨过程中腐败大量增加的挑战。这是如何实现的呢?不少学者认为,1978年前主要靠群众运动反腐,1978年后主要靠制度反腐。但这种观点忽略了的是,改革开放前不仅有群众运动反腐,也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组建了纪委、监委等反腐败机构,逐步建立了腐败惩治的权限、规则和程序,而且群众运动都是中共中央直接发动、组织的,除文化大革命外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控制开展的,群众运动中都有制度建设环节,违纪违法人员的处理也是由专门机构进行。在改革开放后的反腐败实践中,除不开展群众运动外,大多数制度规则、程序、机构都延续了新中国成立早期及革命时期确立的制度框架。将改革开放前后的反腐败实践分别界定为运动反腐、制度反腐的二分法,割裂了两个时期的历史联系,同时也忽视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确立的拒腐防变体制机制,而这恰恰是建国后拒腐防变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础。本文在将拒腐防变放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进行检视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拒腐防变,关键在于其是高度制度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自成立起就注重用制度化的方式拒腐防变,同时虽经历曲折反复但总体上较好地处理了制度化和群众参与的辩证关系,将群众参与逐步纳入制度化轨道,可以说制度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拒腐防变的主线。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的初步探索期,确立了思想建党优先、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等原则框架。在这些原则框架下,通过延安整风运动确立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确立从思想和作风问题抓起,防止这些问题演化为腐败问题的管党治党思路,使党员干部改变源自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和特质,接受马克思主义公共利益至上的普遍主义价值观,自觉做到不想腐。确立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建立专门干部选拔机构,将自上而下的领导考察与自下而上的群众考察结合起来,从选人用人的源头遏制腐败。严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建立反腐败专门机构,严格实施党的纪律,及时纠正党员的小错误、清除党员队伍中的腐化分子,使大多数党员既不敢腐也不能腐。通过井冈山工农兵民主政治、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廉政实践等,对群众参与、民主监督的制度化方式进行探索,初步将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早期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的探索深化期。针对全国执政后腐化现象大幅增加的现实,将整风整党运动与执行纪律、整顿干部、清理组织、反对腐败结合,深化了延安整风运动模式;相继建立纪委、监委等反腐败专门机构,其组织机构、职责范围、领导体制、工作规则与程序等为1978年后纪委恢复重建提供了基本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信访制度等为群众监督以及参与反腐败提供了制度化途径。但对党内贪污腐化特别是科层化管理体制滋生的官僚主义等隐性腐败,中央领导层在反腐败以自上而下的制度化方式为主还是以自下而上的群众参与为主上分歧越来越大,拒腐防变制度化和群众参与的张力逐步凸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成为群众参与制度化和反制度化的分水岭。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的恢复发展期。中国共产党将拒腐防变重新纳入制度化轨道,探索在不开展群众运动条件下拒腐防变的路径,对群众参与的规模和数量进行规范限制,更多依靠党和国家体制特别是专门机构自上而下反腐。其中,1983年整党确立了自上而下的整风整党模式;党和国家领导体制、领导机构改革,国家公务员制度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价格改革、财政管理改革等经济领域改革,以及规范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行为,构建起防治腐败的制度机制;恢复重建后的纪委确立三项主要任务、五项基本权限、双重领导体制、纪委监察局合署办公体制,基础性反腐败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体系,在“两案”审理、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中注意区分纪律问题与法律问题,并在理念、规则和程序上探索党纪和国法的衔接,推动腐败惩治走上法制化轨道。但在拒腐防变制度化迅速提高的同时,群众参与逐渐边缘化,群众反腐与制度化的反腐体制对接不顺畅,党委政府与民间社会在反腐问题上不时出现紧张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的加速推进期。针对制度执行不力、腐败问题滋生蔓延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以制度执行力建设为突破口,坚持制度完善和制度执行相统一、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强力正风肃纪反腐、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纪律、作风建设规定和腐败惩治法律法规落实落地,有力维护制度权威、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同时,通过畅通群众信访举报机制,构建群众网上曝光、舆论发酵、执纪执法部门追查相结合的监督方式,并通过巡视将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结合起来,特别是明确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与群众监督等各种监督结合起来,构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进一步理顺拒腐防变制度化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在拓宽群众制度化参与途径、将群众监督整合进拒腐防变制度化格局上取得重要进展。回顾百年拒腐防变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以制度化为主线,在思想教育、组织机构、惩治腐败、权力监督等制度化上都取得了不少历史经验。在新征程上,必须传承好这些宝贵经验,坚持和完善思想教育制度化,在党的领导下自上而下有控制、有步骤整风整党,将思想教育与整顿干部、执行纪律、建设组织结合起来,使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制度治党的过程、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思想建党的过程;坚持和完善组织机构制度化,任人唯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反腐败专门机构;坚持和完善腐败惩治制度化,将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结合起来,依规依纪依法惩治腐败,将严惩腐败作为教育、制度的支撑和后盾;坚持和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化,将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拓宽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中国共产党抵御各种腐败因素的侵蚀、长期执政奠定坚实基础。
武静[6](2021)在《社区矫正衔接机制研究 ——以S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开始,我国就确立了多个省份比如江苏、北京等作为社会矫正工作试点省,这也是我国发展社区矫正的开端,到2009年,社区矫正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五年后,此项工作全面铺开,到今天,通过多年的发展,社区矫正事业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能够发现,在人均执行成本方面,和监狱相比,社区矫正要低得多,同时在接受社区矫正后再犯罪的可能性也很低,由此可见社区矫正不仅社会效果极好,还能够获得不错的法律效果。但是社区矫正衔接工作中的问题对社区矫正的规范高效开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采取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总结提炼S市在社区矫正衔接机制工作中的做法,S市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了整合公检法司部门力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审前调查评估制度、人民检察院多措并举建立社区矫正跟踪监督机制、协同开展教育帮扶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等好经验好做法。但是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司法行政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局、社会力量等在社区矫正协作配合机制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关于居住地认定衔接、审前调查评估衔接、交付接收阶段衔接、刑罚执行阶段衔接、专门机构和社会力量衔接等,此类问题都会令社会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极大影响。在对成因进行充分分析后,作者进一步提出通过健全社区矫正各环节管理制度、丰富监管手段加强各部门间衔接配合、加强社区矫正衔接的执法保障、提高社区矫正科技信息化建设水平、引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等建议,以期社区矫正各参与主体进一步厘清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对社区矫正衔接理论的完善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最终用社区矫正衔接理论指导社区矫正工作实践,推动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更上新台阶。
陈玉萍[7](2021)在《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兴起,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在互联网场域中,此类危机事件被当事人、网民、媒体等主体爆料后,经由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扩散,极易演化为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本文以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基于危机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系统论等理论基础,综合应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系统研究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诱发演化、影响与治理等核心内容,其理论贡献在于形成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体系,也将为应对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保障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体育旅游快速发展促使危机事件发生风险增加,体育旅游危机事件显示出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交融触发、事发空间从局地性向广域化扩散、事发时间从集中向分散迁移等发展态势。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在互联网场域中极易演变为网络舆情。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是由客体、主体、本体以及载体等四大要素构成,呈现出主体多元性与社群化、客体破坏性与复杂化、本体隐匿性与无序化、载体交互性与多样化等特征,呈现出网民表达理性化、舆情信息去中心化、传播媒介融合化等演变态势,具有主体需求导向功能、体育旅游产业危机预警功能、网民舆情依赖功能与多利益主体行为监督功能。(2)体育旅游系统由客源地需求系统、目的地接待系统、通道系统与支持保障系统构成。体育旅游系统子系统突变、子系统协同弱化、外部环境变迁冲击等原因引致系统整体紊乱。当紊乱熵值超越临界点之后,系统发生脆性崩塌引致危机事件发生。危机事件完成比特化网络转录后,在事件属性、网络表达平台、网民心理行为、政企调控缺失、媒体注意力聚焦等因素合力作用下,极易发酵演变为网络舆情,进而形成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萌发与网络舆情系统初步形成的标志为:(1)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完成从事发地到互联网场域的比特化转录;(2)网民、媒体、意见领袖、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开始将注意力资源大量投向体育旅游危机事件;(3)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呈现特定流向规律。(3)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具有时序动态性、多维性、跃变性、衍生性、反馈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它受网络舆情系统中主体子系统、载体子系统、客体子系统的综合影响,外围宏观舆情环境通过主体因素、载体因素、客体因素的中介力量间接推动网络舆情演化。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内源动力包含事件冲击力与当事人牵引力,外源动力则由网民关注力、媒体关注力、政府调控力、意见领袖动员力、网络平台扩散力等构成,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前期演化动力主体为内源动力,后期演化受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耦合交互作用。在网民关注力、媒体关注力、政府调控力、意见领袖动员力、当事人牵引力、事件冲击力、公共或个人网络平台扩散力的合力作用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经历酝酿、爆发、成熟与衰退四个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阶段,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各动力源作用强度不同,引致各生命周期阶段呈现出异质的演变规律。(4)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呈现出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并举的影响格局。宏观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形象、国际体育赛事旅游承办、宏观政策制度变迁等方面;中观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体育旅游产业需求、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体育旅游产业区域竞争格局、体育旅游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产业生命周期演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微观影响主要为对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企业、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体育旅游目的地、网民、媒体等主体的影响。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存在空间溢出与产业溢出效应,对具有地理空间隶属关系的目的地、同质体育旅游目的地、同质旅游危机事件发生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目的地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有产业溢出影响,并通过城市形象受损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对线下线上有融合影响作用;其影响场域呈现从体育旅游事发地到体育旅游目的地再到空间关联及产业关联旅游目的地的扩散规律。在各生命周期阶段,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舆情球体”体积发生动态变化,反应舆情热度高低,进而对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产生非均衡的影响强度。(5)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考虑到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治理主体、不同治理手段下,治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在路径与策略上的差异性,特提出协同分异治理的理论范式。建议以制度保障为基础、以组织保障为核心、以资源保障为依托,建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保障体系;同时,建构涵盖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恢复与重建机制的协同分异治理机制。基于网络舆情演化生命周期的过程性差异,提出协同分时治理路径及策略。基于网络舆情发展强度的差异,将网络舆情分成轻微级、警示级、严重级三种等级,提出针对不同级别的协同分级治理路径及策略。从政府、媒体、社区居民、意见领袖、体育企业与旅游企业、体育社群等主体出发,提出协同分主体治理的路径与策略。基于治理方式的刚柔性差异,提出协同分式治理的路径与策略,刚性治理方式表现为强化舆情管控法律与制度建设、提升技术治理能力,柔性治理方式则重在塑造舆情治理理念、培育体育旅游业风险文化、引入社会力量管控、重视网络伦理建设;柔性治理与刚性治理在协同分异治理下的耦合互动,可提升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水平,进而有助于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生态改善与体育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刘晓霞[8](2021)在《河北省Q县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党的十九大以来,虽然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获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但是仍旧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得到妥善处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科技持续进步的大环境下,腐败行为也呈现出智能化、多样化等特征,执纪审查中务必要进行大量信息的调取工作,如果为了调取信息不断地问情况、跑部门、要数字,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可见一斑,这必然会影响执纪审查的效率。在“大数据”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反腐倡廉面临新的挑战。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应当树立大数据理念,加大应用、共享、分析、整合信息的力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展开综合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纪检监察信息化,查找、规范信息资源、分析追踪问题线索、预防防控廉政风险,这不但是纪检监察工作的趋势,更是加大根源防腐工作的重要方式。所以,从信息化建设角度入手探究纪检监察机关工作十分重要。本文以河北省Q县纪检监察机关为例,首先,阐述本文研究的意义、背景、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了反腐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情况。其次详细的阐释了电子政务、反腐败理论、纪检监察、信息公开理论、腐败治理理论,并探讨了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接着,从Q县概况及纪检监察队伍、内设机构职能、信息化建设这三大方面探讨了Q县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找出了Q县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纪检监察业务深度融合、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纪检监察机关的应用、统筹组织,理顺信息化工作机制、加强培训,提高干部队伍信息化能力素质这四大对策,以期能够为Q县纪检监察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杨荫源[9](2021)在《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探析》文中认为党风问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反腐倡廉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的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党的反腐工作面临着空前挑战,加上文化大革命对党内造成的破坏还没完全修复,党的建设可谓“旧患”与“新伤”并存。在此背景下,陈云作为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不断探索从制度层面加强党的反腐工作,逐渐形成了其制度反腐思想。在党的建设史上,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独具特色,贡献重大。目前我国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深入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政党治理现代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吸收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两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二、三、四部分以制度为切入点,按照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反腐体系的思维,论述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中推进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化,完善贪腐制约监督制度,加强腐败惩戒与责任追究制度建设的内容。第五部分探讨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的评价问题,在概括其主要特色和总结其实践成效的基础上,阐述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的当代价值。
元明,黄卫平,郭竹梅,薛慧[10](2021)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十五批指导性案例解读》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1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第二十五批指导性案例,包括余某某等人重大劳动安全事故、重大责任事故案,宋某某等人重大责任事故案,黄某某等人重大责任事故、谎报安全事故案,夏某某等人重大责任事故案四件指导性案例(检例第94号至第97号)。这是最高检首次发布危害生产安全刑事犯罪指导性案例。为准确理解和适用此批案例,现就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和指导意义进行解读。
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执法、执纪情况大检查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执法、执纪情况大检查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民营企业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刑事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概述 |
2 虚开发票犯罪刑事政策之影响因素 |
2.1 相关社会政策的有效性程度 |
2.2 犯罪原因的多样性与结构转变 |
2.3 民营企业刑事政策的宏观转变 |
3 虚开发票犯罪刑事政策之演变 |
3.1 第一阶段:厉而不严的“严打期” |
3.2 第二阶段:从严转宽的“过渡期” |
3.3 第三阶段:严而不厉的“轻缓期” |
3.3.1 立法层面:轻刑化与非犯罪化 |
3.3.2 司法层面:非程序化和非监禁化 |
1.严格逮捕措施适用 |
2.推动企业合规试点和单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 |
4 虚开发票犯罪刑事政策之展望 |
4.1 坚守罪刑法定原则,明确本罪构成要件 |
4.2 进一步贯彻轻缓化的刑事政策要求 |
4.3 发票犯罪预防与惩治体系的系统构建 |
5 结语 |
(2)我国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规范化建设历程述评——以1996年至2020年检察工作发展历程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围绕检察权运行特点规范化建设开始进入起步阶段(1996—1998) |
第一,以侦查权运行为重点建立内部监督机制。 |
第二,建立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检察令执行的内部监督机制。 |
第三,自觉畅通各级人大代表、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外部监督渠道。 |
三、借鉴世界司法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推进规范化建设(1999—2002) |
第一,1996年至1998年建立的各项内部监督机制进一步细化。 |
第二,监督主诉检察官行使权力成为地方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建设的重点。 |
第三,逐步建立健全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工作机制。 |
四、检察权运行监督体系基本形成(2003—2007) |
第一,内部监督机制建设的重点更突出。 |
第二,将监督案件作为落实内部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 |
第三,侦查权外部监督机制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
五、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的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2008—2013) |
第一,案件管理部门正式作为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专职部门。 |
第二,研发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引发了内部监督工作技术的变革。 |
第三,侦查权运行监督机制规范化建设得以延续加强。 |
六、以司法改革为动力的新时代监督体系不断健全完善(2014—2020) |
第一,以案件管理部门和检务督察部门为实施主体的内部监督机制得到了丰富和加强。 |
第二,部门负责人案件审核权经历“否定之否定”。 |
第三,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机制建设向纵深推进。 |
七、结语 |
(4)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刑事人身检查概述 |
1.1 刑事人身检查的概念 |
1.2 刑事人身检查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刑事人身检查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刑事人身检查实施程序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刑事人身检查监督和权利保障的研究现状 |
1.3.4 小结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域外考察与启示 |
2.1 刑事人身检查实施程序的域外考察 |
2.2 刑事人身检查监督制约的域外考察 |
2.2.1 刑事人身检查审查程序的域外考察 |
2.2.2 刑事人身检查启动条件的域外考察 |
2.3 对被检查人权利保障的域外考察 |
2.3.1 赋予被检查人基本权利的域外考察 |
2.3.2 针对弱势群体人身检查的域外考察 |
2.4 人体样本和生物识别信息的域外考察 |
2.4.1 人体样本质量监控程序的域外考察 |
2.4.2 人体样本及生物识别信息使用、保管和销毁程序的域外考察 |
2.5 域外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考察启示 |
3 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制度缺陷 |
3.1.1 缺乏分类和基本原则指引 |
3.1.2 未明确刑事人身检查具体实施程序 |
3.1.3 缺乏刑事人身检查的监督制约机制 |
3.1.4 缺乏被检查人权利保障的程序规定 |
3.1.5 缺乏有关人体样本及生物识别信息的程序规定 |
3.2 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实践问题 |
3.2.1 人身伤害类案件中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实践问题 |
3.2.2 毒品类案件中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实践问题 |
3.2.3 醉酒危险驾驶类案件中刑事人身检查存在的实践问题 |
3.2.4 刑事人身检查缺乏规范记录 |
3.2.5 缺乏对刑事人身检查的监督审查 |
4 完善我国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的构想 |
4.1 确立我国刑事人身检查的基本原则 |
4.2 建立我国刑事人身检查的基础类型 |
4.3 完善我国刑事人身检查的实施程序 |
4.3.1 建立类型化的刑事人身检查实施主体 |
4.3.2 明确刑事人身检查的实施对象 |
4.3.3 明确刑事人身检查的时间和地点 |
4.3.4 完善刑事人身检查的见证记录制度 |
4.3.5 完善医护人员实施检查的配套制度 |
4.4 加强我国刑事人身检查的监督制约 |
4.4.1 建立类型化的刑事人身检查审查制度 |
4.4.2 加强公安机关内部监督 |
4.4.3 建立刑事人身检查智能办案系统 |
4.5 加强被检查人的权利保障 |
4.5.1 建立被检查人诉讼权利的保障程序 |
4.5.2 建立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权利保障程序 |
4.6 完善人体样本及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保管和销毁制度 |
4.6.1 完善人体样本的使用、保管和销毁制度 |
4.6.2 完善人体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保管和销毁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特色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无产阶级政党拒腐防变制度化的特殊性要求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国家和政党腐败根源的分析 |
一、腐败植根于私有制 |
二、腐败源于国家和社会的异化 |
三、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政权本质上是廉洁政治 |
第二节 列宁的探索和国外无产阶级政党、国家拒腐防变的历史困境 |
一、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挑战 |
二、权力腐蚀的挑战 |
三、制度化不足的挑战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问题的提出 |
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拒腐防变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二、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的主线是制度化 |
三、拒腐防变制度化和群众参与辩证关系的处理是影响拒腐防变历史进程的重要变量 |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的早期探索(1921 年至1949 年)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的原则框架 |
一、思想建党优先:化解党的组织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矛盾 |
二、民主集中制:避免家长制和极端民主化两个极端 |
三、党的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民粹主义两种倾向 |
第二节 延安整风运动与思想教育的制度化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的早期实践 |
二、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与清理整顿 |
三、延安整风运动确立思想改造、思想拒腐的典型范式 |
第三节 组织机构制度化的三大要件 |
一、基层组织建设 |
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
三、反腐败专门机构和党的纪律的实施 |
第四节 拒腐防变群众参与的制度化 |
一、井冈山的工农兵民主政治 |
二、苏维埃反贪污浪费工作中的群众参与 |
三、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民主监督和廉政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早期拒腐防变制度化的探索深化(1949 年至1965 年) |
第一节 全国执政后拒腐防变形势的变化 |
一、党内贪污腐化、违法乱纪、道德堕落现象较革命时期大幅增加 |
二、正在形成的科层化国家管理体制预防显性腐败与滋生隐性腐败的双重性 |
三、毛泽东和刘少奇、邓小平对拒腐防变制度化与群众参与关系的认识分歧 |
第二节 50 年代初整风整党对延安整风模式的深化 |
一、整风与整顿干部、执行纪律结合 |
二、整党与清理党员、组织建设结合 |
三、整风整党与“三反”等反腐败运动结合 |
第三节 纪委、监委等反腐败专门机构的建立 |
一、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
二、职责范围的框定 |
三、领导体制的变革 |
四、基本工作规则与程序的建立 |
第四节 拒腐防变群众参与的制度化和反制度化 |
一、人民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
二、社教运动:群众参与制度化和反制度化的分水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拒腐防变制度化的恢复发展(1978 年至2012 年) |
第一节 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拒腐防变制度化的历史必然性 |
一、放弃群众运动反腐 |
二、腐败的严重情况“不是过去‘三反’、‘五反’那个时候能比的” |
三、邓小平的拒腐防变制度化思想 |
第二节 1983 年整党确立自上而下的整风整党模式 |
一、与日常工作结合,不开展运动 |
二、整党中的一切问题由相关党组织讨论解决 |
三、严格控制打击面,防止“左”的偏向 |
四、审慎稳妥纯洁组织、清理队伍 |
第三节 各领域改革和拒腐防变制度构建 |
一、党和国家领导体制、领导机构改革 |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三、价格改革、财政管理改革等经济领域改革 |
四、规范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行为 |
第四节 反腐败专门机构和反腐败法制化 |
一、纪检监察机构的重建 |
二、基础性反腐败法律法规的系统构建 |
三、“两案”审理、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中对党纪和国法问题的区分 |
四、党纪与法律的衔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拒腐防变制度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 |
第一节 制度执行不力的表现、根源和后果 |
一、制度执行不力的表现 |
二、制度执行不力的根源 |
三、制度执行不力的后果 |
第二节 习近平的拒腐防变制度化思想 |
一、坚持制度完善和制度执行相统一 |
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 |
三、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统一 |
四、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 |
第三节 作为制度执行典范的中央八项规定 |
一、中央八项规定是一个制度体系 |
二、中央八项规定的主要特点是执行有力 |
三、中央八项规定体现了自上而下组织监督和自下而上群众监督的结合 |
第四节 腐败惩治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
一、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 |
二、创新审查调查方式,提高办案效率 |
三、构建形成国内反腐与国际反腐的闭环 |
第五节 巡视制度的调整改进 |
一、提升巡视权威 |
二、巡视重在发现问题 |
三、巡视拓宽了群众参与反腐败的制度化渠道 |
第六节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
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强化公权力监督的重要制度创新 |
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解决了反腐败的三大难题 |
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反腐败纳入法治化轨道 |
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监委的赋权与限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的历史经验 |
第一节 思想教育制度化 |
一、必须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改造,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 |
二、必须将思想教育与整顿干部、执行纪律、建设组织相结合 |
三、整风整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自上而下有控制、有步骤进行 |
四、必须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结合起来 |
第二节 组织机构制度化 |
一、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基层基础 |
二、必须坚持任人唯贤,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
三、必须加强反腐败专门机构建设,做到赋权与限权相结合 |
第三节 腐败惩治制度化 |
一、必须时刻警惕不利环境中的干扰因素,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
二、必须坚持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相结合,完善防治腐败的制度机制 |
三、必须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 |
第四节 权力监督制度化 |
一、必须处理好拒腐防变制度化与群众参与的关系,将群众参与纳入制度化轨道 |
二、必须坚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自上而下党内监督与自下而上群众监督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社区矫正衔接机制研究 ——以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社区矫正衔接机制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
1.1 社区矫正衔接机制的内涵 |
1.1.1 社区矫正的概念 |
1.1.2 社区矫正衔接机制的界定 |
1.2 社区矫正衔接机制的相关理论 |
1.2.1 行刑一体化理论 |
1.2.2 结构功能理论 |
1.2.3 行刑社会化理论 |
1.2.4 社会治理理论 |
第二章 S市社区矫正衔接机制概况 |
2.1 S市社区矫正衔接机制的积极探索 |
2.1.1 整合公检法司部门力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
2.1.2 建立严格的审前调查评估制度 |
2.1.3 人民检察院多措并举建立社区矫正跟踪监督机制 |
2.1.4 协同开展教育帮扶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果 |
2.2 S市社区矫正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
2.2.1 关于居住地认定的衔接问题 |
2.2.2 关于审前调查评估的衔接问题 |
2.2.3 关于交付接收阶段的衔接问题 |
2.2.4 关于刑罚执行阶段的衔接问题 |
2.2.5 关于专门机构和社会力量的衔接问题 |
第三章 S市社区矫正衔接机制存在问题之原因 |
3.1 法律规定相对笼统 |
3.2 各职能部门对社区矫正工作重视程度不一 |
3.3 社区矫正执法力量与保障水平严重不足 |
3.4 信息管理技术运用与管理要求不匹配 |
第四章 完善社区矫正衔接机制的对策建议 |
4.1 健全社区矫正各环节管理制度 |
4.1.1 建立审前评估调查制度 |
4.1.2 明确居住地的认定标准 |
4.1.3 完善衔接过程操作规程 |
4.1.4 健全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制度 |
4.2 丰富监管手段加强各部门间衔接配合 |
4.2.1 设立社区矫正委员会 |
4.2.2 建立衔接工作监督制约机制 |
4.3 加强社区矫正衔接的执法保障 |
4.3.1 赋予社区矫正机构一定的强制权 |
4.3.2 赋予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司法警察”身份 |
4.4 提高社区矫正科技信息化建设水平 |
4.4.1 构建覆盖公检法司职能部门的社区矫正平台 |
4.4.2 加强高科技设备应用水平 |
4.5 引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
4.5.1 依托矫正小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
4.5.2 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生风险加剧 |
1.1.2 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 |
1.1.3 旅游网络舆情的深刻影响 |
1.1.4 网络治理现代化新命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3 相关研究评述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6.3 研究创新之处 |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思路 |
1.7.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厘定 |
2.1.1 体育旅游的概念梳理与厘定 |
2.1.2 体育危机事件、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概念梳理与界定 |
2.1.3 网络舆情的概念溯源 |
2.1.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解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2.2.4 危机管理理论 |
2.2.5 议程设置理论 |
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构成解析、功能特征与发展态势 |
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构成 |
3.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主体 |
3.1.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客体 |
3.1.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本体 |
3.1.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载体 |
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功能特征 |
3.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
3.2.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功能 |
3.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
3.3.1 体育旅游发展态势 |
3.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展态势 |
3.3.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
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诱发分析 |
4.1 体育旅游系统的解构 |
4.1.1 旅游系统理论的流变 |
4.1.2 体育旅游系统的概念界定、功能与解构 |
4.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发生 |
4.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特征与分类 |
4.2.2 体育旅游系统紊乱引发危机事件发生的逻辑 |
4.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 |
4.3.1 系统紊乱、危机事件发生与网络舆情生成的逻辑 |
4.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生与网络舆情生成的关系机理 |
4.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构建及形成 |
4.4.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
4.4.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构建与构成要素 |
4.4.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萌发与网络舆情系统初步形成 |
5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
5.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逻辑起点、概念内涵与特征 |
5.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生物性认知:演化的逻辑起点 |
5.1.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概念内涵 |
5.1.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特征 |
5.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化机理 |
5.2.1 系统论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因素的构成 |
5.2.2 不同演化因素的分解及其对网络舆情演化的作用机理 |
5.2.3 多因素融合叠加主导网络舆情演化的逻辑机理 |
5.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历程及阶段性演化特征 |
5.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历程 |
5.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分阶段的演化特征与机理 |
6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多维影响研究 |
6.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多维影响结构图及其解析 |
6.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机理 |
6.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宏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
6.2.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中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
6.2.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微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
6.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的溢出效应 |
6.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效应的空间溢出 |
6.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效应的产业溢出 |
6.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场域 |
6.4.1 基于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空间虚实性的影响场域 |
6.4.2 基于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波及域时序扩散的影响场域 |
6.5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强度 |
7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研究 |
7.1 协同治理理论渊源与协同分异治理的提出 |
7.1.1 协同治理理论渊源 |
7.1.2 协同分异治理的提出 |
7.2 协同分异治理的保障体系 |
7.2.1 制度保障是基础 |
7.2.2 组织保障是核心 |
7.2.3 资源保障是依托 |
7.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机制 |
7.3.1 防微杜渐: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 |
7.3.2 未雨绸缪:监测预警机制 |
7.3.3 临危不乱:应急处理机制 |
7.3.4 转危为安:恢复与重建机制 |
7.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的路径选择 |
7.4.1 基于网络舆情演化生命周期阶段的协同分时治理及治理路径 |
7.4.2 基于网络舆情发展强度的协同分级治理及治理路径 |
7.4.3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协同分主体治理及治理路径 |
7.4.4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方式刚柔性的协同分式治理及治理路径 |
8 研究结论与不足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雪乡宰客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变化 |
附录2 典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一览表 |
附录3 部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案例网络数据 |
附录4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8)河北省Q县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电子政务 |
2.1.2 纪检监察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公开理论 |
2.2.2 腐败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河北省Q县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Q县概况及纪检监察队伍整体情况 |
3.1.1 Q县的基本情况 |
3.1.2 纪检监察队伍情况 |
3.2 内设机构职能简介 |
3.2.1 业务类科室职能简介 |
3.2.2 综合类科室职能简介 |
3.2.3 信息网络中心职能简介 |
3.3 Q县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情况 |
3.3.1 畅通举报和为民服务方面 |
3.3.2 智能办公方面 |
3.3.3 监督检查业务应用方面 |
3.3.4 审查调查业务应用方面 |
3.3.5 大数据辅助决策方面 |
第四章 河北省Q县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成效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
4.1 信息化建设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成效分析 |
4.1.1 促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完善 |
4.1.2 促进依规依纪依法履职 |
4.1.3 促进纪检监察工作质效提升 |
4.2 Q县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监察需要 |
4.2.2 应用水平不高 |
4.2.3 信息配套机制不健全 |
4.2.4 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匮乏 |
第五章 河北省Q县推进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5.1 加强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纪检监察业务深度融合 |
5.1.1 制定科学合理工作方案 |
5.1.2 加大对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 |
5.1.3 构建案件线索信息管理系统 |
5.1.4 强化纪检监察工作的信息传递效果 |
5.2 积极探索,落实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纪检监察机关的应用 |
5.2.1 语音识别及相关技术 |
5.2.2 大数据应用 |
5.2.3 人工智能 |
5.2.4 5G通信 |
5.3 统筹组织,理顺信息化工作机制 |
5.3.1 成立大数据平台构建领导机构 |
5.3.2 组建建设管理小组 |
5.3.3 搭建纪检监察业务流程平台 |
5.3.4 建立反馈评估制度 |
5.4 加强培训,提高干部队伍信息化能力素质 |
5.4.1 增强管理信息化意识 |
5.4.2 加强人员培训学习及资金保障投入 |
5.4.3 加大纪检监察工作的宣传力度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1)学术价值 |
(2)实践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目前研究所现存的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历史分析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文章的创新 |
2.文章的不足 |
一、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
(一)历史背景 |
1. “文革”期间破坏的党内制度亟待恢复 |
2.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 |
(二)思想渊源 |
1.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反腐思想 |
2.列宁的制度反腐思想 |
3.毛泽东的制度反腐思想 |
二、推进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化 |
(一)推动党性教育制度化,坚定党员干部政治信仰 |
(二)推动党纪教育制度化,提升党员干部自律性 |
(三)推进党风教育制度化,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
三、完善贪腐制约监督制度 |
(一)健全和完善党纪国法和纪检组织,制约和监督贪腐行为 |
(二)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监督 |
(三)健全和完善联系群众制度,加强群众监督 |
四、加强腐败惩戒与责任追究制度建设 |
(一)加强腐败惩戒力度,震慑全党 |
(二)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反腐精准化 |
五、主要特色、实践成效与当代价值 |
(一)主要特色 |
1.从严反腐与依规反腐相协调 |
2.依法惩戒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
3.制度反腐与推进改革相统一 |
(二)实践成效 |
1.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为改革开放净化了环境 |
2.纠正了错误倾向,为改革开放扫清了思想障碍 |
3.提高了执政能力,为改革开放提供力量支持 |
4.健全了党纪法规,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障 |
(三)当代价值 |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思想防线 |
2.加强党纪法规建设,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
3.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加强群众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十五批指导性案例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布案例的背景和意义 |
(一)发布背景 |
(二)主要意义 |
二、第二十五批指导性案例的基本案情、要旨和诉讼情况 |
(一)余某某等人重大劳动安全事故、重大责任事故案 |
(二)宋某某等人重大责任事故案 |
(三)黄某某等人重大责任事故、谎报安全事故案 |
(四)夏某某等人重大责任事故案 |
三、理解和适用中的重点问题 |
(一)余某某等人重大劳动安全事故、重大责任事故案 |
(二)宋某某等人重大责任事故案 |
(三)黄某某等人重大责任事故、谎报安全事故案 |
(四)夏某某等人重大责任事故案 |
四、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执法、执纪情况大检查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民营企业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刑事政策研究[J]. 周致义,徐小淇,于楠楠. 财务管理研究, 2021(08)
- [2]我国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规范化建设历程述评——以1996年至2020年检察工作发展历程为切入点[J]. 傅信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野生动植物保护行政执法罚没物品处置制度研究[D]. 丁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4]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研究[D]. 金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08)
- [5]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演进研究[D]. 孙新生.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
- [6]社区矫正衔接机制研究 ——以S市为例[D]. 武静. 山西大学, 2021
- [7]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D]. 陈玉萍.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8]河北省Q县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研究[D]. 刘晓霞. 河北大学, 2021
- [9]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探析[D]. 杨荫源.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十五批指导性案例解读[J]. 元明,黄卫平,郭竹梅,薛慧. 人民检察,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