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仪器设备有偿占用制度的体会

实行仪器设备有偿占用制度的体会

一、实施仪器设备有偿占用制度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凤英,沈明强[1](1993)在《实施仪器设备有偿占用制度的体会》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购置的仪器设备日益增多,特别是接受世界银行贷款后引进了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这些高档的测试手段,对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无疑将发挥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一是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普遍不高,二是因维修经费不足而使设备出现故障后未能及时修复。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只能立足于高校当前的现实条件,在仪器设备购置、使用和维修方面建立一种自我约束与激励的机制,即实施“有偿占用”制度。我们认为推

卓光胜[2](2020)在《雷州市A镇农地违建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资源是最宝贵、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等特点,土地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农村土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急剧增长,农地违建现象严重,农用地不断被蚕食,造成农村土地大量浪费。一直以来我国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然而当前农村土地上农地违建现象屡禁不止,所以解决农地违建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外对农地违建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大部分学者和专家比较关注地方政府自身违法、宅基地管理和土地执法监察制度等问题,却很少详细探讨农地违建的治理现状和对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当前农地违建治理很难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因此如何从源头治理农地违建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以雷州市A镇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理论和工作实践相结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调查和基础数据收集等形式来获得研究素材。论文主要从村民自治组织土地管理的失位、乡镇政府属地管理的缺位和自然资源所监管的错位等三方面去查找和分析农地违建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在分析过程中侧重从基层治理的维度去探讨如何强化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的土地管理和基层乡镇政府属地管理等职责来提升农地违建治理效能。最后通过借鉴国内其他地区成功的违建治理经验,探寻从建立长效的违建预防机制、建立健全违建治理体制机制、完善农地违建治理配套措施等三个方面上提出相应的治理农地违建的对策和建议。随着农地违建治理的不断深入,农地违建治理的成效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在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上有所突破,转变治理观念和策略,立足基层治理的角度构建农地违建治理的相关机制,本文的研究对解决农地违建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滨[3](1997)在《实行设备有偿占用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 为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确保实验设备运行的良性循环,我校于1992年开始实施大型仪器设备有偿占用制度,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的实践,谈谈我们的工作体会.1 意义与实效实行设备有偿占用制度可有效地克服当前设备管理中的一些弊端,诸如:可改变仪器设备部门所有和重复购置的现象;逐步实现大型设备有偿投资和择优投资;以及以有偿服务收入维持仪器正常运行和提供部门维修费用.我校实施几年来,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1)大型仪器设备运行过程中,如何保证其正常运转的维持费及维修费用,一直是困扰实验室人员的一个大问题,并将直接影响设备效益的发挥.实行设备有偿占用后,学校将收入的50%返回设备占用单位,作为设备运行及维修费用,并将收入的30%由学校集中管理,用于实验设备的大修及性能开发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关实验室日常维持费用及维修费用的不足.如我校疲劳断裂实验室有两台疲劳试验机,实行有偿占用制度四年来,共上交有偿占用费88000余元,实验室回收63000元,以供本实验设备的运行、大修及性能开发之用,可见这项制度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其特殊作用,起到了“以机养机”的效果.(2)随着测试技术的高速发展,要保持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就必须注意开发?

李晶[4](2011)在《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税收的发展是矛盾和冲突的产物。房地产税收制度是在解决矛盾过程中不断的变化、改革和进步的。在房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解决各种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了,在不断的矛盾调整中,房地产税收制度走向和谐与完整。时至今日,中国房地产税收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将房地产税收改革推向风口浪尖:第一,走过极贫极弱的发展历史,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探索着富国富民的道路,集30年的经验,走出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伴随着农村改革、工业改革、商业改革、财政改革、金融改革等改革进程,各个行业在进行着改革,各个部门在进行着改革。房地产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房地产行业也开始改革,以土地使用有偿化为核心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住宅自有化住房制度改革在中国开始广泛实施并全面推广。由于原房地产税收制度是基于土地无偿使用而设置的,因此,房地产业的改革成为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动因。第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房地产业和原有税收制度的冲突,这种冲突迫使政府必须改革原房地产税收制度,以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需求。第三,房地产业的发展引发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房地产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的矛盾激化,结构上的矛盾亦格外突出。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消费者利益受损的情况,整个购房者作为主体,其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经济的发展是消费者至上,消费者利益受损必然导致房地产业畸形发展。为了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和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均衡,需要对原房地产税收制度进行改革。第四,在社会进步和社会生产过程中,中国社会财富占有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财富差距不仅表现在流量上,而且表现在存量上。为了缩小财富的差距,需要对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进行调整。调整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流量即调整收入的差距,一是调整存量即调整财产的差距。正是在如此巨大的改革压力下,对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的思考变得紧迫而意义非凡。论文分析我国房地产税收的社会经济基础,总结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从与房地产的影响关系与影响程度的角度,分析房地产价格的密切影响因素和一般影响因素;沿着历史的脉搏,探索房地产税收发展的历史轨迹,归纳现代房地产税收的改革历程,从税收要素的角度介绍房地产财产税、房地产商品税、房地产所得税和房地产其他税等房地产税种设置。之后,论文进行现行房地产税收的政治经济分析,分析房地产行业现行地租、税收、收费的状况及税费比重;分析现行房地产企业直接承担和间接承担的税收负担水平;指出在现行房地产税收体系中存在着房地产税种安排略多、房地产重复征税略重以及房地产取得环节、交易环节和保有环节税种设置欠妥等问题:在房地产财产税中存在着的城乡之间土地与房屋存在法律差异、个人拥有不同房产之间存在法律差异、计税依据设计不够公平、个人拥有经营性住房税收流失严重等问题;在房地产商品税中存在着商品税体制滞后、商品税附加制度陈旧等问题;在房地产得税中存在着级差利润调整作用微弱、环保节能导向作用较弱、调节社会财富存量功能较弱和实现社会正义功能尚未得以发挥等问题;最后,对中国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进行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现行房地产税收的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税收制度的整体框架内,房地产税改革的目标应当是:确立房地产税在房地产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分类课征的房地产税收基本模式;建立房地产税收体系;建立城乡企业与居民普遍征收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建立房地产估价制度。在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从房地产税收政治学、房地产税收社会学、房地产税收伦理学、房地产税收经济学、房地产税收法学等角度,论述房地产税收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在基本架构部分,主要确立租、利、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体制;确立房地产税收在税收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房地产税收体系的结构;确立房地产税收的基本模式:建立城乡企业与居民普遍征收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在相关制度部分,主要论证房地产税收制度创新所必需建立房地产估价制度。房地产按照评估价值计税的必要基础在于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重复征税的变革、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增长和国际房地产税制的发展趋势。最后,论文提出现行房地产税收的制度创新的改革进程。根据房地产税收的改革目标,按照改革任务的逻辑关系,考虑各级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和企业与居民对于税制改革的承受能力,房地产税收体系创新应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2011-2015年,与“十二五”规划同期,形成房地产税收制度近期目标;2016-2020年,与“十三五”规划同期,形成房地产税收制度中期目标;2021-2025年,与“十四五”规划同期,形成房地产税收制度远期目标。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的近期方案,提供对于城市居民住房普遍征收房产税、对城市居民用地普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房地产财产税改进方案,改进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房地产商品税改进方案,在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方面、提供在建筑节能方面、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及使用方面和减排与循环经济方面的房地产所得税改进方案;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的中期方案,提供将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扩大到农村的房地产财产税改进方案,对建筑业、销售不动产业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的房地产商品税改进方案,将土地增值税并入企业所得税、试点混合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房地产所得税改进方案;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的远期方案,提供推广混合个人所得税制度、新设遗产税与赠与税的房地产所得税改进方案。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在交易环节征收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在保有环节征收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在遗赠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的房地产税收体系,实现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目标。

陈燕[5](2012)在《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让农民获得土地级差收益,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果,是我国土地市场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要让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这块最大的财产性收入得以实现,就要在法律上和政策上承认农民拥有物权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允许和鼓励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参与农村工业化,合法地进入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分享土地级差收益的,确保农民成为土地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以行政手段配置建设用地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建设用地的指标管理无法约束地方政府超占土地的行为。因此,土地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模式为路径,推进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并且从政府宏观调控、税收一体化、收益分配一体化、法律体制一体化和中介服务机构一体化的角度来进行配套改革,破除制度障碍,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一体化,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本论文以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为主题,对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发展的现状、运作及系统推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其理论基础,考察其具体实践,通过对其实施过程的运行机理以及我国的宏微观环境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借鉴国外土地市场建设的实践经验,以期探索出一个与我国国情相统一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模式,进而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和政策环境重塑提供一种贴近经济现实的理论参照与政策建议,使之具有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王小青,刘念荫,张滨[6](1991)在《试行大型仪器设备有偿占用的实践》文中认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其中,如何发挥大型仪器的效益,使其配置达到最优化,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部分院校实行了<仪器设备有偿占用>制度。经过两年的酝酿,我校从去年开始对部分大型仪器设备试行了这一办法,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郝模[7](2003)在《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农村卫生工作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57.6%的与卫生有关领导坚持:“与城市相比,农村卫生对全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比较城镇,农村卫生虽然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但在过去的20多年来,政策变化更多、动荡更大、问题更多、发展也更缓慢,总体滞后于社会发展。农村既存在着与城镇卫生相似的问题,如医疗费用负担、药品市场混乱、医德医风滑坡、态度质量不佳、管理低效、人浮于事、补偿机制扭曲等。也存在特有的问题,如三级卫生组织协调关系名存实亡,无序竞争,生存困境,逐级管理机制消亡,村乡两级医疗市场混乱等,这些问题在乡村两级更为明显。 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卫生工作者将在恶性循环中挣扎盲动,“预防为主”方针就难以落实到实处,“向农村、基层和防保倾斜”也只能停留在文字上,社区卫生服务理念也将因为防保功能无法落实而流于形式,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难以有实质性进展。 本次研究旨在针对农村卫生发展面临的众多问题,研究和论证农村卫生发展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针对根源的对策思路和方案,推荐农村卫生的适宜发展途径。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批准号:79925002)、国家科技部软科学基金(批准号:K00-10-18)等连续资助。 二、材料与方法 研究设计在总体上力求体现“两个前提”、“四个结合”和“六个基础”。即研究以“提供解决农村卫生发展关键问题政策建议”和“填补关键问题政策研究中的空白和缺陷”为前提;以“科研与国情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定量与定性结合、研究与决策结合”为原则;体现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逻辑性、合理性、可操作性”。 研究以“政策制定科学程序”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技术路线,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为研究提供系统的思路,选用“多维度组合评价法”指导横向调研内容的勾划思路。同时,针对研究中所得的主要思路和观点,进行“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本次研究的样本地区确定在中等及较发达地区,因为(1)中等及较发达地区在我国更具代表性,按县计约占80%左右;(2)中等及较发达地区意味着欠发达地区不久的将来,本课题分析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发现,欠发达地区一般滞后中等及较发达地区5年;(3)在中等及较发达地区可行的政策思路和技术,一般在发达地区可行性极大。主要样本选取方法主要为最大差异抽样法和普查两种,遵循可行性和对照原则。 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分析、焦点问题访谈、二级资料提取、卫生服务调查和意向调查等. 系统调研了华东3省12县、49乡镇、1 74村的各级领导、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和卫技人员,以及9781户农户。经检验,数据质量与代表性良好。三、主要研究结果(一)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问题 1、关键问题确认 运用文献归纳荟萃分析的方法和卫生服务组织方、提供方和需方的意向调查,确定了我国农村卫生发展面临众多问题的优先顺序。 其中位列首位的关键问题是“预防保健职能难以切实落实到位或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重医轻防、以医养防、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重有收益轻少收益”。 2、关键问题的表现和严重程度 定量论证表明,社会观念上已形成明显的“重医轻防”迹象,例如,县医院从人员流动中总体是呈现吸引人才,其调入调出人员的综合素质比为1.肠,而防疫站从流动中丧失人才,其调入调出人员的综合素质比为一1.25. 在县级防疫站,主要表现为“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重多收益轻少收益”,“.6%卫技人员认为该现象已成趋势。”.1%人员认为“科室和项目收益越高,人力配置越好”,科室收入与人力素质的偏相关系数高达0.4991。同时,科室收益越高,卫技人员稳定性越好,收益为高、中、低的科室,人员净流入率分别为巧.6%、一5.5%和一7.8%。有理由认为县级防疫站为了自身的收益,在放松对全县的防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职能. 在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以医养防、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重有收益轻少收益”等现象均存在且尤为突出.一是在乡镇卫生院日常经营活动中,“重医轻防”、“以医养防”并存。72.1%的各方人员认为是重医轻防是乡镇卫生院的普遍行为,乡镇卫生院在人力和财力配置上,倾向于医疗科室而忽视防保科室,防保人力素质约相当于医疗人员的79.6%水平;医疗和防保支出的增长呈现明显“剪刀差”,也即随着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收入的增长,防保工作的地位在逐步下降.但是不能否认以医养防依旧存在,生存活力越高的乡镇卫生院,防保投入量越多,防保开展能力也越强。平均每人力素质单位的医疗与防保的收益比为1.53,该比例越大,忽视防保的经济动力也越大。二是在防保业务开展中,“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和重有收益轻少收益’,的现象同时并存。乡镇卫生院防保组在安排工作时,其工作时间比重和该工作的经济收益比重完全一致。对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和指导职能逐步丧失,乡镇卫生院从流动中也是丧失人才,调入调出人员的素质比为一1.11。 在?

龚向光[8](2004)在《中国区域卫生规划政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自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1999年《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至今已近5年,如何评价区域卫生规划的进展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对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影响,已成为区域卫生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但迄今仍缺乏对区域卫生规划的评价研究。 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的委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学教研室自2001年起开展了“中国区域卫生规划评价研究”项目。项目试图通过对全国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评价来反映所取得的进展和结果,为进一步协调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根据总体目标,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为:(1)比较分析各省市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评价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后对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影响;(3)评价区域卫生规划实施所取得的进展;(4)分析相关利益集团对区域卫生规划的意向;(5)为进一步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对涉及区域卫生规划的三个部门(发改委、财政和卫生)进行意向调查,采用函调,共发出调查表300份,回收率86.3%。调查对象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宁夏、海南、青海、广西、江西、河北、河南和云南等10省。 收集25个省市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区域卫生规划,及部分省市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测算资料,以及相关的1992-200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卫生部财政决算》等资料。 分别在浙江省和山东省就区域卫生规划的进展和相关问题召开了焦点组访谈,参加了直辖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区域卫生规划进展研讨会。在2003年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通过信函方式,了解各省市区域卫生规划的进展和存在问题 研究中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资源配罩公平性的定量研究方面,采用了Gini系数和Theil指数。本文特点之一是采用了大量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1)利用Logic模型构建区域卫生规划的评价框架;(2)焦点组访谈;(3)采用媒体平面监测方法,监测《健康报》、各省级政府年度工作报轰旦大学博士嵘位格久中已区城又生挽划政策评价研究告和近年来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中对区域卫生规划的论述;(4)比较分析各省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5)利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区域卫生规划取得的进展 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录入软件为EPIData 3 .0,数据分析软件为SAS V8.2。研究结果1.中国区域卫生规划评价研究的框架设计 应用美发署(U SAID)的逻辑模型(L ogic Model)方法,通过问题树的描绘来构建。将整个规划过程划分为投入、活动、参与者、短期结果、中期结果和长期结果几个阶段。利用逻辑模型的理念构建区域卫生规划的评价框架,将评价划分为短期快速结果评价、中期结果评价和远期结果评价: 短期结果的评价重点在于政策是否出台和观念的转变等。 中期结果的评价重点在于评价区域卫生规划出台后,是否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和制定的相应的配套政策,同时评价这些措施对公平和效率的影响。 远期结果的评价是评价区域卫生规划实施后,对公平、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影响,以及其最终对居民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2.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比较分析 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现有的各省市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是一个医疗资源配置标准,而不是宏观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各省对卫生资源的定义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各省间的横向比较,同时也给整个卫生信息系统的建立带来了困难。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未能充分体现资源配置原则。大部分省市在区域卫生规划中,未能从全局来考虑卫生机构的设置,并明确提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各省市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也从规模数量型向效益质量型转变。各省市间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差异较大。3.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评价 通过对泰尔指数的计算,发现自9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医院床位和医生配置的公平性呈逐步改善趋势,泰尔指数分别由0.0387和0.0534下降到0.0293和0.0327。东部地区的医院床位和医师配置差异在缩小,相反在中西部地区的床位和医师配置的内部差异变动相对较小。护士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总体上也在逐步提高,泰尔指数由0.081下降到0.050,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仍基本维持原状。 由于各地在制订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时都采取了紧缩的策略,反而使床位和医第ii页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义中国区域卫生砚划政策评价研究生资源的省际间配置差异拉大。因此在制订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时,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不能一味追求控制数量。4.区域卫生规划的进展评价 区域卫生规划进展仍相对缓慢。到2003年底,仍有4个省(区、市)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未能出台,许多省市所辖地市的区域卫生规划也没有进一步落实。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难度较大。由于区域卫生规划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卫生全行业管理难以全面系统实施。因此,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将是一个边规划、边实施的长期过程。 区域卫生规划受社会重视程度仍有?

李文君[9](2016)在《海岸线价值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海岸线价值的认识,源于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源价值观念的转变。然而,对海岸线价值属性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种类的自然资源。在已知的研究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也是认知各异。尤其是海岸线价值评估,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方法体系。海岸线被无偿占用、粗放利用、肆意破坏等现象普遍存在。无论是从资源价值理论研究,还是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海岸线价值评估工作都迫在眉睫。本论文以自然资源价值、现代地理测绘等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支撑,以海岸线价值理论探究为基础,以主要用海活动占用海岸线的价值测算为切入点,分析用海活动对海岸线价值的影响机制,尝试构建海岸线价值评估模型,通过数量模型反映各类影响因素和指标与海岸线价值之间的定量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海岸线价值理论综述。针对海岸线价值理论基础薄弱问题,在总结借鉴相关理论时,均以适用于海岸线资源管理为前提。海岸线价值理论研究是以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海岸线资源前期研究成果,从海岸线的空间区位优势、资源组合优势、生态服务优势等方面,深度分析了海岸线本身的物质构成、价值产生的根源、价值构成及资源复合性特质,归纳总结出海岸线所具有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价值特性。外在价值是通过直接利用海岸线来实现的;内在价值是通过海岸线价值外溢,间接影响周边环境来实现的。因此,海岸线价值是通过海岸带上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体现出来的,被量化的主要是海岸线所处的“带”上资源的价值。二、海岸线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筛选。海岸线价值受到海岸线自身条件以及海岸线使用方式两方面的影响。海岸线自身条件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本论文综合分析三类影响因素对海岸线价值的影响,将以上影响因素作为海岸线价值评估的一级指标,分析选取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子,运用专家咨询法,最终筛选出12个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影响因子的分级指标,共49个;海岸线使用方式不同对海岸线价值造成不同的影响,本论文选取渔业、工业、旅游娱乐三类主要用海活动占用海岸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响因素分析,最终筛选12个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分别确定分级指标,共43个。三、海岸线价值评估指标赋值和评估方法确定。本论文在归纳借鉴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常用的方法与模型基础上,综合李金昌定价模型和李琦系数模型,明确了海岸线长度、海岸线资源条件、海岸线使用方式等因素与海岸线价值的逻辑关系,构建了基于系数修正法的海岸线价值评估模型,即海岸线价值(价格)=海岸线长度×海岸线基准价格×海岸线价值系数。此模型中各类修正因素的指标权重赋值是关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以海岸线资源保护和海域生态补偿为原则,对这些因素进行赋权重值,运用系数修正法计算海岸线价值系数W。四、海岸线基准价及长度测算。海岸线基准价格的测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由于制度和技术的原因,我国未颁布海岸线基准价格。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保证海岸线价值评测研究的完整性,本研究尝试分别以渔业用海、工业用海和旅游娱乐用海三种不同类型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金与所占海岸线长度之比,作为海岸线基准价格P0(此处仅为数值的替代,忽略其数值本身意义)。本文参照海域宗海图测量的要求,选取1:1000比例尺图,采用实地测量法、曲线计法、里程计法、矢量数据量算法等,提取并计算海岸线长度L。本论文在解决以上理论及技术方法问题的基础上,以广西自治区沿海三市渔业、工业、旅游娱乐三种不同开发利用类型的海岸线为例,运用海岸线价值评估系数修正法,分别测算了这三种类型海岸线的价值(价格)。结果表明,海岸线价值评测方法思路正确,方法合理,价值取向合适,模型构建完整,框架清晰,总体上可以满足海岸线价值区分和管理需要;海岸线基准价与长度是影响海岸线价值大小的最大影响因素,而海岸线基准价与海岸线价值系数最终决定了海岸线价值。海岸线兼具海陆特性,不能抛开海洋和陆地去孤立地看待海岸线。海岸线价值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鉴于研究的局限性,同时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保护海岸线资源,本论文提出立足海洋资源管理,将海岸线纳入海洋资源的范畴加以研究,符合海岸线形成与演变的规律。由于陆地开发活动过于复杂,且对海岸线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本论文暂不涉及陆地开发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通过研究海洋开发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寻找一种研究途径,提供一点研究思路,同时也期望更多的学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海岸线价值评测研究”,还海岸线资源本来应有的价值地位。

孙伯华[10](1989)在《提高实验室设备投资效益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一、问题的引出 高校是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室又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一所高校,国家每年要投资几十、几百、乃至上千万元的设备经费来武装实验室,如何使这笔经费真正为造就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在科研和国民经济技术服务中发挥最大效益,这是当前高校设备投资和效益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实施仪器设备有偿占用制度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仪器设备有偿占用制度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雷州市A镇农地违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农用地
        2.1.2 宅基地
        2.1.3 农地违建
        2.1.4 “两违”建筑
        2.1.5 卫片执法检查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资源稀缺理论
        2.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
        2.2.4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州市A镇农地违建现状
    3.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地理条件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农地违建概况
    3.3 农地违建基本类型
        3.3.1 已建成违建和在建违建
        3.3.2 民生型违建和谋利型违建
        3.3.3 个人违建和集体违建
    3.4 农地违建的特点
        3.4.1 异地新建的隐蔽性
        3.4.2 农地永久变卖的无序性
        3.4.3 未批先建的突击性
        3.4.4 一户多房的独立性
        3.4.5 蚕食公地的跟风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雷州市A镇农地违建治理分析
    4.1 农地违建的治理现状
        4.1.1 农地违建治理的政策
        4.1.2 农地违建治理的主体
        4.1.3 农地违建治理的措施
        4.1.4 农地违建治理的流程
        4.1.5 农地违建治理的成效
    4.2 农地违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 法律法规宣传普及不到位
        4.2.2 卫片执法检查整改不力
        4.2.3 自然资源所守土作为乏力
        4.2.4 乡镇政府与自然资源所各自为政
    4.3 农地违建治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4.3.1 农地保护意识观念薄弱
        4.3.2 卫片执法整改验收标准比较宽松
        4.3.3 村民自治组织守土不严
        4.3.4 合法宅基地申请困难
        4.3.5 村庄规划编制不完善
        4.3.6 乡镇政府权责不对等
        4.3.7 自然资源所土地监管权力失控
        4.3.8 乡镇政府与自然资源部门间利益的博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其他地区违建治理经验及借鉴
    5.1 国内其他地区违建治理经验
        5.1.1 广东省部分地区违建治理经验
        5.1.2 国内其他省份违建治理经验
    5.2 经验借鉴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雷州市A镇农地违建治理对策
    6.1 建立长效的违建预防机制
        6.1.1 加大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
        6.1.2 加强落实土地动态巡查日常工作机制
        6.1.3 建立农村建房申报审批机制
        6.1.4 构建立体化、信息化防违控违网络机制
        6.1.5 建立责任倒逼和严厉问责机制
    6.2 建立健全违建治理体制机制
        6.2.1 建立有效的违建分类治理机制
        6.2.2 整合乡镇政府治理违建的资源和力量
        6.2.3 完善村民自治组织的土地监管机制
        6.2.4 全面建立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制度
        6.2.5 完善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6.2.6 完善农村土地执法监察体系
    6.3 完善农地违建治理配套措施
        6.3.1 为村镇治理违建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
        6.3.2 为治理违建执法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6.3.3 为社会提供畅通的违建匿名举报渠道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A镇农地违法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房地产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问题
        1.1.2 房地产业积累了突出的发展矛盾
        1.1.3 房地产业肩负着更多的发展责任
        1.1.4 房地产税收实现快速稳定的增长
        1.1.5 房地产税收改革进程滞后
        1.1.6 房地产税收改革压力巨大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
    1.3 篇章结构及研究方法
        1.3.1 篇章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论文创新之处
        1.4.2 论文不足之处
2 房地产相关概念、种类与属性
    2.1 房地产相关概念
        2.1.1 土地与地产
        2.1.2 房屋与房产
        2.1.3 建筑物与构筑物
        2.1.4 房地产与不动产
        2.1.5 房地产业与建筑业
        2.1.6 房地产税与财产税
    2.2 房地产种类
    2.3 房地产属性
        2.3.1 房地产的自然属性
        2.3.2 房地产的经济属性
        2.3.3 房地产的社会属性
        2.3.4 房地产的政治属性
3 房地产税收的社会经济基础
    3.1 房地产体制
        3.1.1 房地产的产权关系
        3.1.2 房地产的所有制关系
    3.2 房地产业发展
        3.2.1 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
        3.2.2 房地产业的发展状态
    3.3 房地产价格表现形式与影响因素
        3.3.1 房地产价格表现形式
        3.3.2 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
4 房地产税收的形成与发展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房地产税收
        4.1.1 土地与房屋交易课税
        4.1.2 土地使用课税
        4.1.3 房屋使用课税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房地产税收
        4.2.1 土地与房屋交易课税
        4.2.2 土地与房屋使用课税
        4.2.3 现代房地产税收改革历程
    4.3 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
        4.3.1 房地产税收体系
        4.3.2 房地产税种设置
    4.4 现行房地产税收政策
        4.4.1 2003~2008 年的房地产税收政策
        4.4.2 2008~2009 年的房地产税收政策
        4.4.3 2009年以来的房地产税收政策
5 现行房地产税收的经济分析
    5.1 房地产租、税、费关系分析
        5.1.1 房地产租金与税收
        5.1.2 房地产收费与税收
    5.2 房地产税收水平分析
        5.2.1 房地产税收绝对水平:从税收角度的观察
        5.2.2 房地产税收相对水平:从地租和收纳角度的观察
    5.3 房地产税收体系分析
        5.3.1 房地产税种安排略多
        5.3.2 房地产重复征税略重
        5.3.3 房地产各环节税种设置欠妥
    5.4 房地产财产税分析
        5.4.1 城乡之间的土地与房屋存在法律差异
        5.4.2 个人拥有不同房产之间存在法律差异
        5.4.3 计税依据设计不够公平
        5.4.4 个人拥有的经营性住房税收流失严重
    5.5 房地产商品税分析
        5.5.1 商品税体制滞后
        5.5.2 商品税附加制度陈旧
    5.6 房地产所得税分析
        5.6.1 级差利润调整作用微弱
        5.6.2 环保节能导向作用不足
        5.6.3 调节社会存量财富功能较弱
        5.6.4 社会正义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5.7 总结
        5.7.1 房地产税收职能:有作用但不可无限放大
        5.7.2 房地产税收制度:有缺陷且不可被忽视
6 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创新:目标模式
    6.1 理论基础
        6.1.1 房地产税收社会学
        6.1.2 房地产税收政治学
        6.1.3 房地产税收伦理学
        6.1.4 房地产税收经济学
        6.1.5 房地产税收法学
    6.2 基本架构
        6.2.1 租利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体制
        6.2.2 房地产税收在税收体系中的地位
        6.2.3 房地产税收体系
        6.2.4 房地产税收基本模式:确立分类房地产税模式
        6.2.5 房地产税收目标模式:建立城乡企业与居民普遍征收的房地产税制度
    6.3 房地产估价制度
7 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创新:改革进程
    7.1 近期方案
        7.1.1 改进房地产财产税
        7.1.2 改进房地产商品税
        7.1.3 改进房地产所得税
    7.2 中期方案
        7.2.1 改进房地产财产税
        7.2.2 改进房地产商品税
        7.2.3 改进房地产所得税
    7.3 远期方案
        7.3.1 推广混合个人所得税制度
        7.3.2 新设遗产税与赠与税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5)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概念及特征
        一、城市建设用地及特点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及其使用权
        三、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一、地租理论
        二、土地产权理论
        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政策
第二章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城镇建设用地市场的形成与运行
        二、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形成及运行
    第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二元特征及其原因
        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二元特征
        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分割的原因
    第三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分割的弊端
        一、城乡二元土地市场导致了农民土地权利受损
        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分割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
        三、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分割为土地寻租创造了机会
第三章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经济差距的需要
        二、确立国有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平等地位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可行性
        一、土地利用规划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统一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农民土地维权意识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建立健全农村财政金融体制保障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四、提高政府监管水平确保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秩序良好运行
第四章 国内外土地流转与征地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国外土地流转与征地制度发展状况
        一、美国的土地流转与征地制度
        二、加拿大的土地流转与征地制度
        三、英国的土地流转与征地制度
        四、日本的土地流转与征地制度
        五、对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启示
    第二节 港、台地区土地流转与征地制度发展状况
        一、台湾土地流转与征地制度
        二、香港土地流转与征地制度
        三、港、台地区土地流转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国内各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实践及启示
        一、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的实践模式及评价
        二、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实践模式的经验总结
第五章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制度障碍
    第一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面临的制度性障碍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完整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
        三、宅基地使用制度不合理
        四、集体土地使用期限不确定
    第二节 制度供给滞后对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制约
        一、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制约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对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三、政府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第六章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原则
        一、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二、有利于完善耕地保护制度
        三、有利于保护城乡土地产权
        四、有利于农民分享土地级差收益
        五、有利于促进土地合理流转
        六、要反对土地私有化
    第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突破点
        一、构建“同地、同权、同价”的土地转让制度
        二、城市国有建设用地产权转让:征地制度改革与打破政府垄断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实现市场配置土地资源
    第三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一、渐进式改革: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二、激进式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
第七章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健全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科学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宏观调控的内容
    第二节 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税收一体化
        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税收一体化的必要性
        二、我国土地税的征收现状
        三、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税收一体化的目标
        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税收一体化的制度设计
    第三节 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收益分配一体化
        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收益分配一体化的必要性
        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收益分配一体化的举措
        三、完善变更非农建设用地用途的补偿义务
    第四节 城乡建设用地法律体制一体化
        一、城乡建设用地法律体制一体化的必要性
        二、目前有关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规定
        三、城乡建设用地法律体制一体化的举措
    第五节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一体化
        一、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
        二、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相配套的监督制约机制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立题依据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内容
        (一) 关键问题确认
        (二) 关键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研究
        (三) 研究消除关键问题的政策思路
        (四) 政策方案的干预试点
        (五) 政策效果和社会影响的系统评价
        (六) 总结和推荐相应的政策建议与具体的实现措施
        (七) 总结和推荐相应的政策建议与具体的实现措施
材料与方法
    一、 研究方法概述
    二、 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一) 指导性研究方法
        (二) 样本选取方法
        (三) 资料收集方法和内容
        (四) 主要分析方法
        (五) 调查质量监控方法
        (六) 统计分析工具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农村卫生工作的综合平价指标研究
        一、 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能力和地位综合评价指标研究和检验
        (一) 建立乡镇卫生院防保开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二) 建立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地位综合指标
        (三) 检验乡镇卫生院防保开展能力和地位综合评价指标
        二、 农村村卫生室综合优势评价指标的建立与检验
        (一) 建立农村村卫生室综合优势评价指标
        (二) 检验农村村卫生室优势指标
        (三) 村卫生室综合优势评价指标与村卫生室经营状况的关系
        三、 农村乡镇卫生院综合优势评价指标的建立与检验
        四、 县级医院综合优势的指标建立与检验
        五、 乡镇卫生院综合实力指标研究
        六、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素质综合评价指标及其检验
    第二部分 农村卫生工作的历史沿革和存在问题
        一、 农村卫生工作的历史沿革
        二、 农村卫生工作补偿机制的演变状况
        三、 农村卫生工作卫生人力资源的演变状况
        四、 目前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五、 完善农村三级卫生网的改革动向
    第三部分 关键问题和问题的严重程度论证
        一、 文献论证我国农村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二、 意向论证我国农村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三、 医疗和防保功能在乡镇卫生院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分析
        四、 医疗和防保功能在村卫生室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分析
        五、 农村居民对医疗和防保服务认知、支付意愿及利用分析
    第四部分 关键问题根源及作用机制分析与论证
        一、 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根源和作用机制模型
        二、 农村卫生发展关键问题的根源和促发因素
        三、 运用现实数据论证疾病防制功能难以落实的作用机制模型
        (一) 农村疾病防制机构的财政投入和有偿服务状况
        (二) 政府投入方式与疾病防制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关系
        (三) 疾病防制机构内部重有偿轻无偿、重高收入部分轻低收入部分
        (四) 疾病防制机构出现功能偏废、权力寻租,引起社会不满、各方指责
        (五) 允许有偿服务缓解疾病防制机构补偿问题的作用
        四、 农村三级卫生组织间无序竞争对防保功能的影响
        (一) 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的竞争及其对防保功能的影响
        (二) 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之间的竞争及其对防保功能的影响
        (三) 影响乡村两级卫生组织防保工作落实到位的因素探讨
        五、 在作用机制作用下防保人员的现状和变迁
        (一) 县级防疫站与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人力资源比较研究
        (二) 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的规模和素质研究
        (三) 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人力流动情况分析
    第五部分 针对根源和作用机制的政策思路与备选方案
        一、 针对根源解决农村卫生发展关键问题的政策思路及其模型研究
        (一) 政策思路模型
        (二) 针对农村实情的补充政策思路
        二、 解决农村卫生发展关键问题的政策思路定量模型的建立和模拟
        (一) 定量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二) 定量模型的解释(表106)
        (三) 不同模式的效率差异和政策思路的定量表达
        三、 实现解决关键问题政策思路的备选方案
        (一) 农村卫生机构的市场拓展思路
        (二) 解决农村地区预防卫生事业投入不足问题的政策思路研究
        (三) 建立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四) 建立农村二级预防保健网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五) 农村地区实施疾病控制中心模式(CDC)的可行性分析
        (六) 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对乡镇卫生院防保功能落实的影响分析
        (七)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政策措施、模式和实施过程
    第六部分 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实践和实践效果评价
        一、 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有失规范的原因和表现
        (一)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有失规范的原因和表现
        (二) 村卫生组织服务提供的不规范的原因和表现
        (三) 规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四个前提条件
        (四)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能够满足规范市场所需的四个条件
        (五)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基本特征
        (六)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政策措施(见政策思路和方案研究部分)
        二、 规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方案干预效果评价
        (一)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政策对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功能的影响
        (二)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对乡镇卫生院防保功能的影响
        (三) 实施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管理对规范农村地区药品市场的作用分析
        (四)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对乡镇卫生院管理村卫生室职能的影响
        (五)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对村医工作效率和收入影响
        (六)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对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的影响
        (七)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对乡村两级卫生人员规模和素质的影响
讨论与建议
    第一部分 总结-对解决关键问题促使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认识
        一、 农村卫生事业的历史沿革和存在问题
        二、 众多问题中何谓关键问题以及关键问题的严重程度
        三、 把握问题的根源和问题形成的作用机制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作用
        四、 针对根源和作用机制研究和论证解决关键问题的政策思路
        五、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思路的效果和社会影响系统评价
        (一)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思路的潜在利益和社会影响
        (二)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思路的潜在问题
        (三) 实施“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引申出来的深层次问题
        (四) 实施“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的完善建议
        六、 促使农村卫生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基本步骤和潜在利弊
    第二部分 农村卫生发展的相关改革措施的思考
        一、 对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思考
        (一)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意义
        (二)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和比重
        (三) 政府举办医院的管理体制、内部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服务对象
        (四) 现有公立医院转制的管理体制、内部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服务对象
        (五) 民办民营医院的准入
        (六)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的潜在难点和障碍
        二、 关于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目标模式的设计构想(详见课题组专题系列,马安宁论文)
        (一) 对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目标模式进行设计是农村卫生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 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完美组合是农村卫生目标模式的最佳框架设计
        三、 医院集团改革模式
        (一) 宏观政策环境对医院的改革要求
        (二) 国外、国内医院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三) 组建医院集团的常见模式总结
        (四) 组建医院集团的潜在利弊分析
        (五) 引导、管理和规范医院集团化改革方向的基本理念
        (六) 组建医院集团的原则
        (七) 卫生行政部门在管理和组织实施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 进一步研究思路:政策研究方法的思考
        一、 公共政策制定和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进一步研究设想
        二、 政策研究中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科研与决策”密切相联的政策制定机制
        (二) 防止在研究中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 农村卫生工作的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一) 对乡镇卫生院防保开展能力和地位综合指标的思考
        (二) 对村卫生室综合优势指标的思考
        (三) 对农村乡镇卫生院综合优势评价指标的思考
        (四) 对县医院综合优势评价指标的思考
        (五) 对乡镇卫生院综合实力指标的思考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综述
附件: 本次研究关键调查表格之一
获奖证书-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8)中国区域卫生规划政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源来源与方法
第一部分 中国区域卫生规划评价研究的框架设计
    一、 逻辑模型
    二、 区域卫生规划的逻辑模型
    三、 区域卫生规划的评价框架
    四、 小结
第二部分 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比较分析
    一、 对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认识
    二、 卫生资源的界定
    三、 卫生资源配置基本原则
    四、 机构设置的比较分析
    五、 医院床位配置的比较分析
    六、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比较分析
    七、 医用仪器的配置标准分析
    八、 卫生经费的配置标准分析
    九、 小结
第三部分 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评价
    一、 研究方法
    二、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分析
    三、 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对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影响
    四、 小结
第四部分 区域卫生规划的进展评价
    一、 各地资源配置标准制定时间和规划期限
    二、 区域卫生规划进展的平面媒体监测
    三、 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进展
    四、 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困难
    五、 小结
第五部分 区域卫生规划进展的意向分析
    一、 对区域卫生规划政策的认识
    二、 对区域卫生规划面临问题的认识
    三、 对区域卫生规划进展的认识
    四、 小结
第六部分 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一、 公共卫生资源的现状
    二、 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存在问题
    三、 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 小结
第七部分 讨论与建议
    一、 对几个基本关系的理论认识
    二、 对区域卫生规划必要性的认识
    三、 研究方法的选择
    四、 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进展
    五、 对进一步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就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综述
附件1 区域卫生规划调查表

(9)海岸线价值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海岸线基础研究综述
        1.2.2 海岸线价值研究综述
        1.2.3 海岸线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与主要术语内涵
        1.4.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1.4.2 主要术语内涵
    1.5 论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理论概述
        2.1.1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2.1.2 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理论
        2.1.3 典型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2.2 海岸线价值理论
        2.2.1 海岸线价值根源分析
        2.2.2 海岸线价值实现途径分析
        2.2.3 海岸线价值构成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评估体系构建
    3.1 海岸线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3.2 海岸线价值评估体系构成及要素量算
        3.2.1 海岸线长度
        3.2.2 基准价格量算
        3.2.3 海岸线价值系数
    3.3 海岸线价值评测公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因素分析及指标确定
    4.1 海岸线价值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4.1.1 影响因素构成要素分析
        4.1.2 海岸线占用类型分析与选取
    4.2 海岸线价值系数影响因子分析
        4.2.1 海岸线基本价值影响因子分析
        4.2.2 海岸线占用附加价值影响因子分析
    4.3 影响因子筛选及分级指标确定
        4.3.1 影响因子筛选
        4.3.2 影响因子分级指标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评测指标及权重赋值
    5.1 海岸线基本价值影响因子权重及分级指标赋值
        5.1.1 影响因子权重赋值
        5.1.2 影响因子分级指标赋值
    5.2 海岸线占用附加值影响因子权重及分级指标赋值
        5.2.1 影响因子权重赋值
        5.2.2 影响因子分级指标赋值
    5.3 海岸线价值系数计算
        5.3.1 海岸线基本价值系数计算
        5.3.2 海岸线占用附加值系数计算
        5.3.3 海岸线价值系数计算公式详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岸段海岸线价值评测示范
    6.1 广西区海岸线利用概况
        6.1.1 广西区调研概况
        6.1.2 沿海三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6.1.3 沿海三市海岸线资源基本情况
    6.2 广西区典型海岸线价值评测
        6.2.1 基本价值系数评测
        6.2.2 旅游娱乐岸线价值评测示范
        6.2.3 工业岸线价值评测示范
        6.2.4 渔业岸线价值评测示范
    6.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定级探讨
        7.1.1 海岸线价值评估体系总结
        7.1.2 海岸线定级探讨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7.2.1 研究局限
        7.2.2 研究展望与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四、实施仪器设备有偿占用制度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实施仪器设备有偿占用制度的体会[J]. 刘凤英,沈明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3(04)
  • [2]雷州市A镇农地违建治理研究[D]. 卓光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实行设备有偿占用的实践与思考[J]. 张滨.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7(02)
  • [4]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D]. 李晶.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5]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6]试行大型仪器设备有偿占用的实践[J]. 王小青,刘念荫,张滨. 实验技术与管理, 1991(01)
  • [7]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政策研究[D]. 郝模. 复旦大学, 2003(02)
  • [8]中国区域卫生规划政策评价研究[D]. 龚向光. 复旦大学, 2004(01)
  • [9]海岸线价值评测方法研究[D]. 李文君.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10]提高实验室设备投资效益的探讨[J]. 孙伯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89(01)

标签:;  ;  ;  ;  ;  

实行仪器设备有偿占用制度的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