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和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和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价值

一、磁共振与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曹洪弘[1](2019)在《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合并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以及椎动脉狭窄程度对神经电生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后循环TIA合并椎动脉狭窄的患者30例,分别进行瞬目反射(BR Blink reflex)及三叉神经-颈反射(TCR Trigeminal cervical reflex)检查。观察 BR 双侧的 R1、R2、R2c 各成分潜伏期,R1波幅,R2、R2c的面积;TCR的双侧P19、N31潜伏期,检测波幅/背景波幅的开方。将30例患者与20例无椎动脉狭窄的健康者的结果比较分析;并将轻中度和重度椎动脉狭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0例合并有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BR异常29例。结果显示:R1异常为8例,占27%,其中右侧异常2例(右侧R1潜伏期延长1例,右侧R1缺失1例)。左侧异常4例(2例为左R1潜伏期延长合并波幅降低,1例为R1波幅降低,剩余1例为左侧R1潜伏期延长)。剩余2例为双侧R1潜伏期延长。R2异常者29例,异常率为97%。其中单纯双侧R2,R2c潜伏期延长者14例;其余的15例除了潜伏期的延长,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R2和R2c的面积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的双侧R1和双侧R2、R2c的潜伏期变化差异有显着意义(左 R1 P=0.028522,左 R2 P=0.000001,左 R2c P<0.000001,右 R1 P=0.011205,右R2 P<0.000001,右R2c P<0.000001),而双侧R1波幅和R2、R2 c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椎动脉狭窄的两组和对照组之间相互比较,双侧R1和双侧R2、R2c的潜伏期变化差异有显着意义(左 R1 P=0.004594,左 R2 P=0.000003,左 R2c P=0.000115,右 R1 P=0.003471,右 R2 P=0.000001,右 R2c P=0.000002)。其中轻中度和重度狭窄两组之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的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所得的潜伏期P值均小于0.05;双侧R1波幅和双侧R2、R2c的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30例合并有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TCR结果异常27例,其中潜伏期异常者26例,A值异常者5例。椎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所有引出波的潜伏期比较P值均小于0.05(左P 19 P=0.00014,左 N31 P<0.000001,左 P 19c P<0.000001,左 N31c P=0.000011,右P 19 P=0.000003,右N31 P=0.001868,右P 19c P=0.0.000001 左 N31c P=0.000021),有显着差异;而双侧A值、Ac值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椎动脉狭窄的两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双侧P19、N31、P19c、N31c潜伏期变化差异有显着意义(左 R1 P=0.004594,左 R2 P=0.000003,左 R2c P=0.000115 右 R1 P=0.003471,右R2 P=0.000001,右R2c P=0.000002)。其中轻中度和重度狭窄两组之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的两组与对照组比较的各波潜伏期P值均小于0.05;而双侧A、A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合并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中,BR和TCR的综合异常率100%。结论:1、合并有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BR异常率97%,主要为各波潜伏期的延长而各波反应幅度的改变不明显。TCR异常率为90%,主要为反应波的潜伏期的延长而A值改变不明显。两种检查综合异常率为1O0%。2、轻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的各波潜伏期及反应幅度互相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两组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出现潜伏期的明显改变而无反应波幅的明显改变。3、后循环TIA伴有椎动脉狭窄的患者极易出现B R和T C R的反射通路的神经电生理改变,与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胡赛静[2](2018)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high-defini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HD-OCT)检测视神经脊髓炎疾病伴视神经炎发作的患者(neuromyelitis opticaspectrum NMO)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 GCIPL)和视网膜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并与正常人眼比较,同时检测视野。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和评估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视网膜改变,协助诊断和预测预后。方法横断面研究我们对30例伴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 ON)发作的视神经脊髓炎疾病患者的患眼及健眼(共60眼)进行视功能包括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扫描检查,根据有无视神经炎发作,分为视神经炎发作组(NMO-ON)30眼,视神经炎未发作组(NMO-ON对照组)10眼。同时对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30例(30眼)进行相同的视功能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项目的检查。我们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仪扫描视盘区和黄斑区的视网膜区域,获取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测量包括平均值,鼻侧,颞侧,上方,下方象限的数值;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测量包括平均值,最小值,上方,下方,颞上方,颞下方,鼻上方,鼻下方6个象限的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测量包括中心子区平均值,容积,平均容积,内环上下鼻颞,外环上下鼻颞8个象限的值。所有数据均由系统自动产生。我们比较NMO-ON组,NMO-ON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各测量值间有无差异,并分析各值与视野缺失参数有无相关性。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组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视野参数平均缺损(MD)和丢失方差均方根(SLV)进行相关分析。结果NMO-ON组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平均60.00±11.70um,最小51.23±14.32um,上方61.67±13.58um,鼻上方58.77±16.09um,鼻下方57.43±13.97um,下方58.27±13.18um,颞下方60.30±13.19um,颞上方62.63±12.34um;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心子区232.63±28.03um,容积9.10±0.58mm2,平均容积厚度255.43±16.15um,N1 282.83±21.82um,N2 284.80±20.35um,N3 278.57±17.01um,N4277.37±18.10um,W1 252.23±46.29um,W2 260.37±17.77um,W3 246.23±21.31um,W4247.57±18.48um;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平均值为75.67±20.00um,上方95.20±31.36um,鼻侧58.53±8.96um,下方89.07±29.78um,颞侧55.53±20.41um;视野平均缺损平均值7.55±5.28um,丢失方差均方根平均值为3.88±1.70um。NMO-ON对照组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平均值为70.90±8.90um,最小61.20±15.06um,上方76.70±11.43um,鼻上方76.40±12.83um,鼻下方71.60±11.96um,下方68.20±15.58um,颞下方68.30±18.14um,颞上方76.40±6.29um;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心子区228.60±18.06um,容积9.62±0.62mm2,平均容积厚度267.30±16.61um,N1 307.40±17.66um,N2 300.30±29.91um,N3 290.90±30.66um,N4293.30±10.76um,W1 276.20±21.33um,W2 285.40±23.25um,W3 258.80±20.31um,W4258.50±19.59um;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平均值为84.10±14.81um,上方104.20±24.20um,鼻侧57.10±9.29um,下方113.80±22.18um,颞侧61.50±21.20um;视野平均缺损平均值为2.60±2.25,丢失方差均方根平均值2.51±0.53。正常对照组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为平均85.07±3.81um,最小81.00±5.88um,上方87.70±4.88um,鼻上方89.10±7.72um,鼻下方85.10±6.21um,下方81.30±5.34um,颞下方84.53±4.43um,颞上方84.57±4.23um;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心子区234.23±17.73um,容积10.06±0.38mm2,平均容积厚度279.70±10.25um,N1 318.70±16.80um,N2 317.00±16.53um,N3 312.30±15.41um,N4303.00±15.09um,W1 286.70±10.46um,W2 303.50±20.31um,W3 261.20±48.55um,W4266.47±14.06um;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为平均115.63±12.03um,上方131.53±17.45um,鼻侧69.90±13.23um,下方129.10±15.84um,颞侧87.40±18.43um。NMO-ON组黄斑区GCIPL各象限厚度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偏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除中心子区,W3区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余各象限值均有明显变薄,pRNFL值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偏薄,P值均<0.01。NMO-ON对照组黄斑区GCIPL各象限厚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偏薄,P值均<0.01。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容积,平均容积厚度,N2,N3,W1,W2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偏薄,P值均<0.05。pRNFL厚度值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偏薄,其中平均pRNFL厚度和上方,颞侧pRNFL厚度,P<0.01。NMO-ON组和NMO-ON对照组黄斑区平均,最小,上方,鼻上方,鼻下方,颞上方的GCIPL层厚度相比有差异,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的容积,N1,N4,W2两组比较有差异,下方pRNFL层厚度两组比较有差异,P值均<0.05。OCT值与视野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中,NMO-ON组中MD与pRNFL上方象限厚度,MD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中心子区厚度,SLV与pRNFL上方象限厚度,SLV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中心子区厚度。NMO-ON对照组中MD与下方神经纤维,MD与鼻下方pRNFL,MD与最小GCIPL厚度分别相关。结论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视神经炎发作眼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到的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各象限厚度,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几项值均明显变薄,与健眼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视野的平均缺损值和丢失方差均方根分别与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区最小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局部项有相关性。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可以灵敏地反映视神经脊髓炎伴发视神经炎患者的视网膜损害,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有协助作用,并可以进行预后评估。

钟毅[3](2018)在《多发性硬化症磁共振定量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慢性破坏脑部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本文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针对脑多发性硬化,分别从病灶测量,脑灌注水平变化,颅内微出血病灶检测和脑基底节组织铁含量测量等方面,提出一套针对多发性硬化症定量检测和辅助分析方法。对于辅助医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病情诊断,评估和跟踪治疗效果以及病理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辅助诊断和跟踪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脑白质病灶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提出一种利用磁共振 3D FLAIR(Fluid Attenuation Inversion Recovery)图像自动对病灶检测和测量的方法。并为了标准化病灶在脑容积中的比率,同时开发了一种有效准确的头骨去除方法。并利用上述方法对2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26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第二,为了探索不同类型的脑多发性硬化疾病与患者颈静脉结构异常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一种估计脑血液平均血流量的新方法,用来对比不同类型的多发性硬化患者以及正常志愿者。并利用该方法对三种类型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140例,以及2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利用定量磁敏感成像对铁沉积的敏感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定量磁敏感成像对颅内微出血的检测方法,利用定量磁敏感图像对铁元素的高敏感性,将高铁含量的颅内微出血病灶和静脉组织提取出来。然后结合一组基于几何特征的图像检测方法,将颅内微出血病灶静脉进行分离,从而达到颅内微出血自动检测的目的。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 5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颅内微出血情况。同时为了得到定量磁敏感图像,设计开发了一套定量磁敏感图像重建的工具软件。第四,利用 STAGE(Strategically Acquired Gradient Echo)序列生成的 T1加权图像和定量磁敏感图像,提出一种自动分割测量基底节各组织铁含量的方法,分别对基底节组织,包括黑质,红核,苍白球,壳核,尾状核,丘脑和丘脑后结节进行自动分割,并且利用QSM图像优化分割结果并测量得到各组织的铁含量,。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 16例健康志愿者和1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均已开发完成,软件模块集成于SPIN商业软件平台,并在临床数据分析研究工作中得到应用。

黄丽醒,陈红霞[4](2018)在《多发性硬化病人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病人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7年3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57例多发性硬化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57例中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2.17,发病年龄男性为32.61岁±11.80岁,女性为39.44岁±13.18岁,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病人首发症状出现麻木66.67%,男性为33.33%,男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58,P=0.018);疾病发展过程中,女性病人疼痛发生率为61.54%,男性为33.33%,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现疼痛症状;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现麻木症状(χ2=6.266,P=0.012)。电生理检查中,男性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分别为77.78%,90%,55.56%;女性患三种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分别为70.83%,84.21%,53.33%,两者检出率相近。磁共振检查中,女性大脑皮质下白质病灶的检出率为64.10%,男性检出率为33.33%,女性显着高于男性(χ2=4.700,P=0.030)。结论多发性硬化病人临床特点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更易出现疼痛或麻木症状,大脑皮质下白质病灶检出率更高。

陈国超[5](2016)在《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多发性硬化本虚标实之特点,肾虚是病机之根源,湿热是病机演变之产物,此特点贯穿多发性硬化发生发展的始终,是多发性硬化的基本病机。选取督脉为主的穴位,治疗组用清利湿热之行水膏加减贴敷于大椎等所在、补肾温阳之扶阳益火膏加减贴敷于命门等所在;对照组使用安慰剂进行穴位贴敷,比较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的治疗效果,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思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提供依据,并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生成随机序列,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组,治疗组予基础治疗方案+药物穴位贴敷,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方案+安慰剂穴位贴敷。药物穴位贴敷的清利湿热用行水膏加减,补肾温阳用扶阳益火膏加减;行水膏及安慰剂用米醋调和,贴敷于督脉的大椎等穴位;扶阳益火膏及安慰剂用姜汁调和,贴敷于督脉的命门等穴位,每日一次,每次4-6小时,疗程28天。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EDSS总分变化情况,以及在锥体功能、感觉功能、直肠或膀胱功能、大脑(精神)功能、小脑功能、脑干功能、视觉功能单项评分方面的改善情况,Barthel指数、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异。并观察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入组病例21例,其中治疗组11例,脱落1例(因家住外地不能如期随访而脱落);对照组10例,最终20例患者纳入数据分析。经t检验、非参数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既往史、扩展残疾状态量表中的锥体系统功能、小脑功能、脑干功能、感觉功能、直肠或膀胱功能、视觉功能、大脑(精神)功能的各项评分、Barthel指数、EDSS总分、中医临床症状总分等基线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单项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在感觉功能、直肠或膀胱功能、大脑(精神)功能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锥体功能、小脑功能、脑干功能、视觉功能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两组在锥体功能方面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EDSS总分比较,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EDSS评分。在中医症状评分方面,治疗前治疗组总分(8.60±1.89)与对照组总分(8.30±2.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8天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治疗组改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采用行水膏与扶阳益火膏的督脉贴敷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研究结论:在辨证论治内服药物的基础上,针对多发性硬化的病机,加入外治法穴位贴敷督脉的方药,能有效地缓解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单纯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拓展了多发性硬化的临床治疗手段,有助于形成病机与证候并重的内外治法合用的系统治疗。

张一[6](2015)在《磁共振对多发性硬化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研究磁共振对多发性硬化诊断价值分析方法。方法采用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本院诊治的多发性硬化(MS)患者30例,分别检查VEP、正中神经SEP及BAEP,并且与头颅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头颅MRI检查的异常率为90%,VEP、SEP、BAEP的异常率分别为90%、83.33%、76.67%,而三项EP总的异常率为100%。结论多项诱发电位同时检测能显着提高诱发电位的异常率,而头颅MRI和诱发电位联合检测将大大提高多发性硬化诊断的阳性率,因此MRI技术对于MS的诊断是有效和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侯世芳,刘银红,许贤豪[7](2014)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越来越多的疾病修正药物应用于临床,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已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重点介绍多发性硬化当前临床研究热点,包括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进展等内容。。

安成爀[8](2012)在《针刺对EAE大鼠IL-17、NO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炎性脱髓鞘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MS好发于青壮年,大多数MS患者因反复发作而致残,且由于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不满意,MS仍然被认为是一种难治的疾病。因此,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MS的方法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是由于EAE具有与人类MS相似的临床、免疫、生化及病理特征,被认为是研究MS的理想动物模型,已用于研究MS治疗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法。针刺治疗有其整体性和双向性的作用特征,使机体免疫系统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下,这可能是针刺治疗MS的重要作用机制,但目前无论对MS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或EAE实验研究尚未被证实。因此,本实验在建立EAE模型的基础上,检测大鼠血清中IL-17和NO的水平通过探讨针刺对EAE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探讨针刺治疗MS的有效性的科学依据。方法:将43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EAE模型组、激素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取豚鼠脊髓匀浆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匀制成油包水乳剂免疫诱导大鼠,以提高发病率,还施加百日咳杆菌在72h内腹腔注射,制备EAE模型,为其同样刺激,以给予大鼠0.9%的氯化钠溶液注射作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EAE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至造模后第30日取材。为证明针刺治疗的有效性,治疗方法采用激素治疗和针刺治疗而进行其疗效对比,激素治疗组在造模后第10日给予大鼠以每日一次30mg/kg的剂量尾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连续治疗3日。接着造模后第13日开始,每日同一时间给予经胃灌注每次3m1的醋酸泼尼松悬浊液,至造模后第30日取材。针刺治疗组从造模后第10日开始针刺百会穴、双侧肾俞穴和足三里穴,至造模后第30日取材。每日观察记录大鼠的发病情况、体重变化和按Kono等提出的5分法来测定神经功能评分。取材以断头法取大鼠的血,经离心而取上清后,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IL-17的含量,且用硝酸还原法测定大鼠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表明其造模成功。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两个治疗组(包括激素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大鼠与EAE模型组相比,其症状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两个治疗组的血清IL-17和NO的水平与EAE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但其激素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之间统计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EAE模型中,细胞因子IL-17和NO与Thl/Th2及Th17免疫应答有密切关系。通过针刺治疗和激素治疗对EAE模型进行干预发现,在大鼠血清IL-17和NO的含量治疗后明显下降,由此可推测在缓解期使维持Th1/Th2及Th17/Treg的功能平衡,而达到机体免疫因子保持在相对正常范围的治疗目的,表明针刺治疗多发性硬化有着确切的效果。两个治疗组之间的疗效比较在统计上无明显差异则表明针刺治疗和激素治疗EAE具有同等的疗效,但由于激素治疗组大鼠有两例死亡,可说明针刺治疗具有比激素治疗更安全且无副作用的治疗优势。

钱乔乔[9](2010)在《脑脊液IgG指数和寡克隆带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IgG指数(IgGI)与寡克隆带(OB)在中国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中的阳性率。客观评价其对中国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8.3-2010.3在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检查了IgG指数和寡克隆带的176名患者的检查结果,其中多发性硬化52例,包括经典型多发性硬化(CMS)31例,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OSMS)21例;神经系统炎症(NID)87例,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6例,炎性脱髓鞘性疾病51例;其它非炎症组(NNID)37例。对其中的5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一步完善电生理学检查(包括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与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部磁共振平扫+增强、颈椎与胸椎平扫)。统计检查结果,用SPSS17.0进行卡方检验,比较IgG指数和寡克隆带在上述各组间的差别。比较多发性硬化的三种辅助检查对其诊断的灵敏度。结果:在多发性硬化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30.77%(16/52),其中CMS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35.48%(11/31),OSMS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23.81(%5/21),寡克隆带阳性率为13.46%(7/52),其中CMS组寡克隆带阳性率为16.13%(5/31),OSMS组寡克隆带阳性率为9.5%(2/21);在神经系统炎症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24.14%(21/87),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36.11%(13/36),其它炎性脱髓鞘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15.69(%8/51),寡克隆带阳性率为6.90(%6/87),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组寡克隆带阳性率为8.33%(3/36),其它炎性脱髓鞘组寡克隆带阳性率为5.9%(3/51);在其它非炎症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5.41%(2/37),寡克隆带阳性率为5.41%(2/37)。IgG指数>0.7在多发性硬化组与其它非炎症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种辅助检查对多发性硬化患者检测的灵敏度比较:脑脊液检查的灵敏度为36.54%(19/52);诱发电位检查的灵敏度为71.15%(37/52);磁共振检查的灵敏度为86.54%(45/52)。结论:IgG指数和寡克隆带在中国人群多发性硬化中的阳性率比较低,脑脊液检查阴性不能轻易排除多发性硬化的诊断。IgG指数在鉴别多发性硬化与非炎症性疾病时具有一定价值。结合电生理学和影像学资料,可提高多发性硬化诊断的准确率。IgG指数与寡克隆带在监测疾病活动度及评价治疗效果与预后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

吴钢[10](2009)在《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功能的评估价值》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磁共振成像可准确提供更多的信息,直接评价脊髓病变的部位及范围,而应用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可以进一步研究脊髓解剖学及影像学以外的功能结果。体感诱发电位是临床常用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分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和脊髓诱发电。它们都能够较好地反映脊髓神经功能。本文就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功能的评估价值进行综述。

二、磁共振与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共振与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临床资料及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BR检查
        2.2 TCR检查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椎动脉狭窄的患者类别和数量
    2 BR的检测结果
        2.1 对照组的BR检查结果
        2.2 椎动脉狭窄的患者的BR结果
    3 TCR的检查结果
        3.1 对照组的TCR的检查结果
        3.2 椎动脉狭窄的患者TCR结果
    4 综合异常率
讨论
    1 BR在后循环缺血的意义
    2 TCR在后循环缺血的意义
    3 BR及TCR联合检查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黄斑区GCIPL,神经上皮层和pRNFL的测量分析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黄斑区GCIPL,神经上皮层和pRNFL与视野的相关分析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多发性硬化症磁共振定量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发性硬化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磁共振成像与多发性硬化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2.1.1 T2 FLAIR序列
        2.1.2 梯度回波序列与磁敏感加权信号
    2.2 多发性硬化与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
    2.3 多发性硬化病灶自动分割方法现状与分析
        2.3.1 脑白质高信号病灶分割算法介绍
        2.3.2 评估方法
    2.4 定量磁敏感成像
        2.4.1 磁敏感率
        2.4.2 定量磁敏感成像重建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发性硬化病灶定量测量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数据采集
        3.2.2 头骨去除算法
        3.2.3 脑白质高信号病灶区域的自动分割
    3.3 结果和讨论
        3.3.1 头骨去除算法结果分析
        3.3.2 脑白质高信号病灶自动分割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脑平均血流量水平与颈静脉异常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数据采集
        4.2.2 血流速度测量
        4.2.3 平均脑血流量估计
        4.2.4 颈静脉狭窄图像分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脑容积测量
        4.3.2 脑血流量与颈内静脉异常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定量磁敏感成像的颅内微出血检测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数据采集
        5.2.2 定量磁敏感图像重建
        5.2.3 微出血病灶提取
    5.3 结果和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发性硬化患者脑基底节组织铁含量自动测量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数据采集
        6.2.2 STAGE序列
        6.2.3 基底节组织自动分割算法
    6.3 结果和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4)多发性硬化病人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症状及体征
        2.2.1 首发症状
        2.2.2 常见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男性病人临床常见
    2.3 辅助检查
        2.3.1 电生理检查
        2.3.2 磁共振检查
3 讨论

(5)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1. 病症名称
    2. 病因病机
    3. 治疗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西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进展
    1. MS流行病学资料
    2. MS诊断标准与临床分型
    3. MS病因
    4. MS发病机制
    5. 辅助检查
    6. 治疗
    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随机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2.3 观察时点
        2.4 临床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安全性指标
        2.7 数据管理
        2.8 统计分析
        2.9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
        4.2 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治疗MS的理论探讨
        4.3 行水膏与扶阳益火膏治疗MS的方药分析
        4.4 小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附录二 Kurtzke扩展的功能障碍状况量表(EDSS)
    附录三 扩充致残量表(EDSS)
    附录四 Barthel指数量表
    附录五 中医临床症状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6)磁共振对多发性硬化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讨论

(7)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床特征
二、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
    2. MRI检查
    3.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三、诊断标准
四、治疗原则
    1. 急性期治疗
    2. 缓解期治疗
    3. 联合治疗

(8)针刺对EAE大鼠IL-17、NO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多发性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硬化治疗研究进展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多发性硬化的中医研究概况
        1 中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
        2 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概况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实验动物纳入样本量
        2 实验动物发病情况
        3 实验动物的体重变化
        4 实验动物的神经评分变化
        5 实验动物血清中TL-17含量的测定结果
        6 实验动物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测定结果
    讨论
        1 实验指标的选择
        2 实验模型的选择
        3 动物模型的评定
        4 激素选择依据
        5 选穴依据
        6 激素治疗和针刺治疗EAE大鼠血清IL-17、NO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7 本实验的不足及改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脑脊液IgG指数和寡克隆带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功能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方法
    1.1 SEP的检查
    1.2 SEP的分类
2 体感诱发电位的应用
    2.1 神经内科中的应用
    2.2 儿科中的应用
    2.3 外科中的应用

四、磁共振与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D]. 曹洪弘. 苏州大学, 2019(04)
  •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D]. 胡赛静. 苏州大学, 2018(12)
  • [3]多发性硬化症磁共振定量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钟毅. 东北大学, 2018(12)
  • [4]多发性硬化病人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分析[J]. 黄丽醒,陈红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03)
  • [5]基于病机的督脉贴敷法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D]. 陈国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磁共振对多发性硬化诊断价值分析[J]. 张一.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23)
  • [7]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进展[J]. 侯世芳,刘银红,许贤豪.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10)
  • [8]针刺对EAE大鼠IL-17、NO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安成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脑脊液IgG指数和寡克隆带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D]. 钱乔乔.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3)
  • [10]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功能的评估价值[J]. 吴钢. 医学综述, 2009(12)

标签:;  ;  ;  ;  

磁共振和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