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系冰川沉积新资料

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系冰川沉积新资料

一、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系冰川沉积的新资料(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安,李强,张慧,孙东江,曹运动,吴绍祖[1](1995)在《塔里木及其周边古地磁研究与盆地形成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在综合研究前人古地磁成果基础上,对新藏公路、中巴公路沿线、康苏、托云及库尔干等地进行了以古地磁为主的综合地质研究。通过研究,获得了库尔干,康苏,托云,中巴公路沿线的奥依塔格、明铁盖,新藏公路沿线的库地、麻札、康百瓦—红柳滩、奇台达坂、甜水海、岔沟口、空喀山口、库尔那克堡和班公湖等地区有关地质年代的古地磁新成果。根据近年来地层、古生物、同位素测年等新的研究成果,对地层划分进行了修正。根据收集的塔里木地块数百个古地磁数据及本次研究成果,按新的地层划分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统计,获得了塔里木地块综合古地磁极34个,建立了塔里木地块震旦—第三纪综合古地磁极移曲线。为探讨塔里木地块古环境、古气候变迁和油气开发提供了古地磁依据。通过对塔里木磁性地层资料综合整理、分析,对侏罗—白垩纪地层界线划分、二叠—三叠纪地层界线划分进行了探讨,并对泥盆纪、震旦纪地层磁性特征进行了探讨。在前人同位素研究基础上,补作了少量同位索研究工作,获得了新藏公路新生代火山岩、花岗岩及托云地区火山岩测年成果,为地层划分及构造演化探讨提供了依据。据航磁资料,塔里木地块划分成三个性质不同的地体:巴楚—塔克拉玛干地体;库鲁克塔格地体和阿克苏—车尔臣河地

李永安,孙东江,郑洁[2](1999)在《新疆及周边古地磁研究与构造演化》文中认为新疆古地磁研究始于1979年,20年来通过对塔里木、准噶尔、昆仑山等地区的古地磁研究,获得了古生代—新生代塔里木板块、准噶尔板块和青藏板块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资料。震旦纪以前塔里木板块尚未形成,晚震旦世在赤道附近各地块才联合成塔里木板块的主体部分。后经历了两次快速北移,一次快速南移。准噶尔板块早古生代为一个独立的微板块,在晚古生代与哈萨克斯坦板块联合成一体,组成了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塔里木板块震旦纪时还属冈瓦纳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古生代逐渐脱离了冈瓦纳大陆,快速向北漂移,晚古生代早期与准噶尔板块首次在东部碰撞,成为劳亚大陆南缘的一个增生体。将介于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陆体,称之谓华夏古陆群。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华夏古陆群先后增生到劳亚大陆南缘;早古生代早期古特提斯洋尚未形成,诸地块处于冈瓦纳大陆范围内,位于南半球的赤道附近。在中-晚志留世,这些地(板)块才快速向北漂移,由于洋扩张,形成了古特提斯洋,构成了三大陆块群夹两个大洋的古地理格局;二叠纪是特提斯构造演化关键时期,晚侏罗-早白垩世昆仑地块与柴达木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发生碰撞,联合成一体。早侏罗世早期柴达木地块等与塔里木地块发生碰撞联合,造成了古特提斯洋消亡。早侏罗世中期,开

石开波,刘波,姜伟民,罗清清,高孝巧[3](2018)在《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震旦纪构造-沉积格局》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震旦纪构造-沉积格局的深入研究是认识该期盆地构造属性、大陆裂谷形成演化及沉积充填过程的关键。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缘南华系-震旦系露头、盆地内部钻井及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结合前人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震旦纪构造-沉积格局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前南华纪南、北地块的拼合,形成统一的塔里木板块。南华纪—震旦纪,伴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解体,塔里木盆地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为大陆裂谷发育时期,并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1)南华纪早期裂陷发育阶段(760700 Ma),在盆地西部形成阿瓦提裂陷,东部形成满加尔南、北两支裂陷,南部在麦盖提地区形成NW-SE向裂陷;(2)南华纪晚期—震旦纪早期"裂-拗"体系的转变阶段(660600 Ma);(3)震旦纪晚期拗陷演化阶段(580540 Ma)。盆地构造格局控制了古地理特征及沉积组合,南华纪以裂陷沉积为主,在强烈拉张作用下形成了碎屑岩-火山岩沉积组合。震旦纪以拗陷沉积为主,塔里木盆地具有"南隆北坳"的古地理特征,发育碎屑岩沉积、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3种类型沉积组合。

高振家,李永安,钱建新,熊纪斌[4](1983)在《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系冰川沉积的新资料》文中指出研究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阿克苏、柯坪、乌什县之间,地理座标:东径 79°00′-80°30′,北纬40°40′-41°21′。本区震旦系冰成岩于六十年代始有报道。地质部第十三大队(1957)曾首次命名为“巧恩布拉克岩系”,并指出该岩系内有冰筏成因的“似冰碛岩”。六十年代初,上述地区的调查者高振家、王景斌、吴文奎等又按广义冰碛

翟明国[5](2013)在《中国主要古陆与联合大陆的形成——综述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主要的古老陆块有华北、华南和塔里木,这些古陆在前寒武纪有各自独立的构造演化历史.华北陆块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记录最复杂也最完整,从古陆核的形成、巨量陆壳的生长和克拉通化,继而经历了古元古代裂谷-岛弧-碰撞构造事件和大氧化事件,中-晚元古代的裂谷事件代表了华北克拉通的地台属性的演化史.塔里木盆地的基底包括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的变质岩系以及新元古代地层,确定有三期冰川作用造成的新元古代冰蹟岩.华南古陆是由扬子和华夏克拉通在新元古代拼接而成的.扬子克拉通经历了早前寒武纪的陆壳生长,而后发生了109亿年的和86亿年的两期变质与岩浆事件,此外,新元古代的两次冰川作用可与全球雪球事件对比.华夏古陆由18亿年、109亿年和约8亿年的古老花岗(片麻)岩以及变质岩组成,说明广泛的古老基底存在.华夏与扬子克拉通有统一的新元古代沉积盖层表明华南大陆至少形成在约109亿年后,并构成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中央造山系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支持了上述古陆块在三叠纪全球Pangea造山作用时期拼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大陆的主体.

高振家,彭昌文[6](1985)在《新疆天山前寒武系》文中认为 天山地区前寒武纪古老沉积较发育,主要出露于天山中部即前人所划分的天山中间隆起带以及北山西段及南天山东端的南部分支库鲁克塔格及喀拉帖克山东端(柯坪—阿克苏以北)等地.对上述地区的前寒武系调查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E.诺林(1928),B.M.西尼村(1954)等曾先后作过路线调查,对这些古老岩石有所记述.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地质部十三大队、新疆地质局等单位曾作了较系统的地质调查,初步查明了天山区前寒武系的层序及基本特征.七十年代后期至近年来,本所及新疆地矿局区调队又在库鲁克塔格、北天山西段、阿克苏—乌什、哈雷克套北坡(哈拉军山)等地作了区域调查及前寒武系等题研究,较大的提高了上述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综合以上调查资料对天山区前寒武系简述如下(表1):

王清华[7](2007)在《南天山南缘中西段构造变形特征与控制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冲断带的变形一方面控制了油气的聚集过程,大部分油气资源是聚集在变形有关的构造圈闭中,另一方面沉积地层的构造变形使得高精度的地震勘探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南天山南缘冲断带是我国西部一条十分重要的冲断造山带。由于其独特的构造位置、优越的地面露头条件与重要的板内变形动力学意义吸引着国内外地学界的浓厚兴趣,使其成为研究陆内造山作用及其横向变化机制的天然实验室。同时,该冲断带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受天山古老造山带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变形十分复杂。因此,开展南天山南缘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是油气勘探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以南天山南缘中西段中国境内的区域为研究范围,包括乌什—柯坪—喀什凹陷北缘。本次研究旨在充分利用地质露头、地震以及非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重、磁、电、震联合反演与综合解释、山前逆冲带构造建模、构造平衡剖面等技术,开展南天山南缘中西段构造变形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建立不同区段的构造地质模型,以此指导该区的构造建模与油气勘探,并为我国西部新生代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基础。通过论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首次将南天山山前重力、磁力资料进行拼接处理、数字化处理,并结合露头区的资料和地震资料,开展基底断裂、盖层断裂研究,深化了南天山中西段断裂特征的认识,提出南天山南缘中西段可以划分为乌什冲断带、柯坪冲断带、阿图什冲断带。(2)开展了乌什凹陷与库车坳陷中、新生代的建造和改造关系研究,认为中生代时两者为统一的整体;新生代时由于喀拉玉尔滚断裂的走滑作用而被分隔。同时,建立起更符合实际的乌什冲断带的地质结构与变形样式。(3)利用重、磁力资料,在研究区识别出盖孜与印干西断裂,它们均是古生代以来长期活动的断裂,分别是阿图什冲断带与柯坪冲断带、柯坪冲断带与乌什冲断带的边界断层。(4)提出了南天山中西段山前不同区段构造变形存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差异性。东部的乌什冲断带为基底卷入变形样式,柯坪冲断带为叠瓦式冲断样式,而阿图什冲断带为盲冲冲断样式。柯坪地区的构造变形最早,为中新世晚期—上新世,研究区东部与西部变形时间相对稍晚,为更新世—全新世。(5)开展南天山中西段山前各冲断带典型剖面平衡恢复研究,提出了南天山南缘中西段构造变形的缩短量整体呈现由东向西变大的趋势。阿图什褶皱冲断带地层缩短量最大,达到了50.5-63.8%;而研究区东部乌什冲断带的地层缩短量只有14.7-27.1%。(6)建立了南天山南缘中西段各冲断带的变形模式,并探讨了各冲断带变形的控制因素。

权小康[8](2017)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南华系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阐明塔里木盆地西部南华系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以野外实测剖面作为基础,获得了岩石组合特征以及分布规律方面的详实数据,结合前人的研究,综合样品的分析测试认为塔里木盆地西部南华系地层在新疆阿克苏-乌什地区由两个群组成,即巧恩布拉克群及尤尔美那克组。巧恩布拉克群可以分为西方山组、东巧恩布拉克组、牧羊滩组和冬屋组。其中西方山组为大家熟知的砂岩段。东巧恩布拉克组主要为厚层块状的冰碛砾岩段。牧羊滩组主要为灰绿色和紫红色的钙质砂岩段。冬屋组主要是由厚层状的砂岩、沉积。尤尔美那克组又见一套冰碛砾岩。在铁克里克分区地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牙拉古孜组、恰克玛克力克群(该群自下而上为波龙组、克里西组和雨塘组)。由于南北地区的距离相差较远,地质历史时期的强烈构造作用导致地层的南北厚度变化比较大。通过对研究区露头资料分析,以及取样分析的综合研究,塔里木盆地西部阿克苏-乌什地区尤尔美那克剖面和铁克里克分区的新藏公路剖面的南华系都识别出滨岸相、浅海相、冰水相三种沉积相。西北缘阿克苏-乌什地区以浅水的滨岸相为主冰期为冰水相,西南缘铁克里克地区早期为浅海相沉积,晚期则渐变为滨岸相沉积。盆地西部总体呈现了三个冰期-间冰期的沉积演化旋回。冰期的沉积特征较为明显,为灰紫色、紫红色或灰绿色的冰碛砾岩、砂泥质冰碛砾岩或冰碛纹泥岩。间冰期沉积环境主要为滨岸相及浅海相。

计雄飞[9](2008)在《塔里木盆地主干断裂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经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期多幕构造运动改造,发育大量不同方向不同级别的断裂。这些断裂在平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纵向上具有分层性。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断裂数量从少到多,活动性从弱到强,组合型式从简单到复杂,成为控制盆地生成发展的重要构造因素。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塔里木盆地断裂演化序列经历了早加里东期的拉张活动,中加里东—早海西期的逆冲活动,晚海西期的再次逆冲活动,印支—燕山期的逆冲—走滑活动和喜马拉雅期的逆冲—滑脱—走滑活动。这种由一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演化、反映了断裂在演化过程中受到多因素的控制,直至呈现现今复杂的面貌。由于多期构造应力方向和性质的差异,盆地断裂表现出明显的多期性和继承性。其中一、二级断裂活动在纵向上和横向上具有不均—性和反转性,有些断裂发生“正反转”或“负反转”。马拉雅期断层仅在局部地段发生负反转。通过对全盆20条区域大剖面及塔中、塔北、巴楚等地60余条地震剖面解释,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我们首次作出了塔里木盆地加里东早期断裂系统图。通过图上断裂展布方向,结合盆地周缘构造演化背景,认为加里东早期存在一个北东南西向的拉张应力,并据此推测阿尔金断裂可能为加里东早期产生的张性正断层。通过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台地边缘斜坡上发育礁滩沉积沿早期张性断裂展布,并首次勾画了断裂与礁滩的关系图,认为早期正断层对震旦系地层及奥陶系礁滩发育有控制作用。中加里东—早海西期断层部分是早加里东期正断层反转的产物。这次反转活动造成盆地隆起、坳陷基本定型,断裂控制了这些古隆起的展布,并控制了后期地层发育。断裂的发育不仅控制了局部构造与圈闭的形成,而且起到了连通油源与圈闭问的通道作用,盆地内油气藏大都沿断裂分布。断裂的多期活动造成了油气藏的垂向叠置。受断裂活动影响,盆地内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特点。

张克信,潘桂棠,何卫红,肖庆辉,徐亚东,张智勇,陆松年,邓晋福,冯益民,李锦轶,赵小明,邢光福,王永和,尹福光,郝国杰,张长捷,张进,龚一鸣[10](2015)在《中国构造-地层大区划分新方案》文中指出中国大陆是由泛华夏陆块群、劳亚和冈瓦纳2个大陆边缘、3个大洋(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洋陆转换逐渐集合长大而成的.在中国大陆增生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大洋岩石圈板块构造向大陆岩石圈构造转换、增生、碰撞聚集,形成了以华北、塔里木、扬子为核心的3个陆块(地台)区、8个造山系(阿尔泰-兴蒙、天山-准噶尔-北山、秦-祁-昆、羌塘-三江、冈底斯、喜马拉雅、华夏、台东)镶嵌组成的复式大陆.在造山系中,还包含了大洋消亡、陆陆碰撞形成的6个对接带(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南天山、宽坪-佛子岭、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雅鲁藏布、江绍-郴州-钦防).根据中国大陆的上述地史演化特点,提出按陆块区(地台区)、造山带区和对接带区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造山带区洋-陆转化时间、生物古地理区系、地层类型与地层序列等9条原则进行全国构造-地层大区综合区划新方案.上述3大陆块区、6大对接带和8大造山系构成了中国大陆的17个构造-地层大区.

二、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系冰川沉积的新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系冰川沉积的新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3)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震旦纪构造-沉积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南华系-震旦系分布
    2.1 南华系-震旦系划分
    2.2 盆地周缘南华系-震旦系
        2.2.1 南华系
        2.2.2 震旦系
    2.3 盆地内部南华系-震旦系
        2.3.1 塔北地区
        2.3.2 巴楚-塔中地区
        2.3.3 塔里木盆地东部
3 南华纪—震旦纪构造-沉积格局
    3.1 塔里木盆地基底特征
    3.2 前南华纪构造-沉积格局 (880~800 Ma)
    3.3 南华纪早期构造-沉积格局 (760~700 Ma)
    3.4 晚南华世—震旦纪早期构造-沉积格局 (660~6 0 0 Ma)
    3.5 晚震旦世构造-沉积格局 (580~540 Ma)
4 结论

(5)中国主要古陆与联合大陆的形成——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北陆块
    1.1 华北早期陆壳生长与克拉通化
    1.2 华北的古元古代
    1.3 华北的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多期伸展-裂谷事件
2 塔里木陆块
    2.1 塔里木陆块的太古宙基底
    2.2 塔里木陆块的元古宙变质岩与岩浆岩
    2.3 塔里木陆块新元古代沉积岩与冰期事件
3 华南陆块
    3.1 扬子陆块
        3.1.1 扬子陆块基底
        3.1.2 新元古代早期火山-沉积岩和侵入岩
        3.1.3 震旦系
    3.2 华夏古陆
    3.3 江南造山带与华南陆块的形成
4 联合大陆的形成

(7)南天山南缘中西段构造变形特征与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简史
        1.2.2 前人研究成果
        1.2.3 前人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成果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构造特征
    2.1 概述
    2.2 南天山南缘中西段的地层发育概况
        2.2.1 乌什地区
        2.2.2 柯坪断隆
        2.2.3 喀什凹陷北缘
    2.3 地球物理场特征
        2.3.1 磁场特征
        2.3.2 重力场特征
        2.3.3 基底结构特征
第三章 构造区划及边界特征分析
    3.1 南天山中西段冲断系统构造区划
        3.1.1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
        3.1.2 柯坪褶皱冲断带
        3.1.3 乌什冲断带
        3.1.4 库车褶皱冲断带
    3.2 构造区划的边界特征分析
        3.2.1 控制构造区划的主要边界
        3.2.2 控制构造区划的边界特征
第四章 乌什冲断带地质结构及构造分析
    4.1 概述
    4.2 乌什凹陷基底与沉积特征
        4.2.1 乌什凹陷基底特征
        4.2.2 乌什凹陷沉积特征
    4.3 乌什凹陷变形的空间差异性
        4.3.1 乌什凹陷东部
        4.3.2 乌什凹陷西部
        4.3.3 乌什凹陷以西覆盖区
    4.4 乌什冲断系的构造解析
        4.4.1 乌什凹陷断裂构造形成的时间与演化
        4.4.2 乌什凹陷重点区带构造分析
    4.5 温宿凸起地质结构与变形特征探讨
        4.5.1 温宿凸起地质结构
        4.5.2 阿克苏鼻隆深部变形特征探讨
    4.6 乌什凹陷盆山关系探讨
        4.6.1 南天山西部晚二叠世板块构造特点
        4.6.2 古生代以来乌什凹陷与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系
第五章 柯坪褶皱冲断带地质结构及变形特征
    5.1 柯坪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分区
    5.2 柯坪褶皱冲断带断裂系统分析
        5.2.1 柯坪冲断带南北向断裂系统
        5.2.2 柯坪冲断带东西向断裂系统
    5.3 柯坪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分析
        5.3.1 柯坪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滑脱层
        5.3.2 柯坪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特征
第六章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地质结构及变形特征
    6.1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的分区
    6.2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地质结构与构造模型
        6.2.1 阿图什区的剖面结构和构造模型
        6.2.2 库孜贡苏区的剖面结构和构造模型
        6.2.3 巴什布拉克区的剖面结构和构造模型
    6.3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特征
        6.3.1 阿图什冲断带的平面结构分析
        6.3.2 阿图什区冲断系统结构分析
        6.3.3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特征与演化
第七章 南天山南缘中西段冲断带变形差异性与控制因素
    7.1 南天山南缘中西段不同冲断带变形样式对比
        7.1.1 乌什冲断带变形样式
        7.1.2 柯坪褶皱冲断带变形样式
        7.1.3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变形样式
    7.2 南天山南缘中西段冲断带的定量分析及变形时间
    7.3 南天山南缘中西段冲断带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
        7.3.1 关于NW-NNW向挤压走滑断裂构造的成因机制分析
        7.3.2 南天山南缘中西段冲断带差异变形的控制因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学术论文

(8)塔里木盆地西部南华系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质背景
第三章 地层特征
    3.1 概述
        3.1.1 阿克苏-乌什分区(西北缘)
        3.1.2 铁克里克分区(西南缘)
    3.2 地层划分及岩性特征
        3.2.1 阿克苏-乌什分区南华系地层特征
        3.2.2 铁克里克分区南华系岩组特征
    3.3 典型剖面分述
        3.3.1 阿克苏-乌什分区尤尔美那克剖面
        3.3.2 铁克里克分区新藏公路剖面
    3.4 各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3.4.1 地层的划分
        3.4.2 地层的对比
第四章 沉积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性相标志
        4.1.2 颜色
        4.1.3 沉积构造
    4.2 沉积相类型
        4.2.1 滨岸相
        4.2.2 浅海相
        4.2.3 冰水相
    4.3 沉积相分析
        4.3.1 单剖面沉积相分析
        4.3.2 沉积相对比及沉积演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塔里木盆地主干断裂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断裂研究现状
        1.2.2 塔里木盆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概况和地质背景
    2.2 盆地主要构造单元划分
    2.3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背景
        2.3.1 加里东构造旋回
        2.3.2 海西构造旋回
        2.3.3 印支—燕山构造旋回
        2.3.4 喜山构造旋回
    2.4 地层发育及分布特征
第3章 断裂特征与构造样式
    3.1 断裂特征
        3.1.1 断裂(带)总体特征
        3.1.2 断裂类型及级别
        3.1.3 主干断裂(带)特征
    3.2 主干断裂(带)构造样式
        3.2.1 压缩构造样式
        3.2.2 伸展构造样式
        3.2.3 走滑构造样式
        3.2.4 复合构造样式
第4章 主干断裂带构造演化
    4.1 主干断裂(带)演化
        4.1.1 断裂活动期次划分
        4.1.2 主干断裂演化史分析
        4.1.3 断裂发育模式
    4.2 断裂相互关系
        4.2.1 先期形成断裂对后期断裂的控制
        4.2.2 后期形成断裂对先期断裂进行改造
    4.3 断裂活动与地层发育关系
        4.3.1 基底正断裂对地层发育的影响
        4.3.2 逆断裂对地层发育的影响
第5章 断裂(带)与油气地质条件的关系
    5.1 主干断裂控制多类型的坳陷和隆起
        5.1.1 一、二级断裂控制多个大型生油坳陷
        5.1.2 一、二级断裂控制多个大型隆起
    5.2 主干断裂对圈闭的控制
    5.3 主干断裂对油气的疏导作用
    5.4 断裂对油气保存条件的控制
第6章 有利区带预测
    6.1 勘探现状和油气藏特征
    6.2 有利圈闭区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构造-地层大区划分新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划原则
2 各构造-地层大区特征简介
    2.1 阿尔泰-兴蒙构造-地层大区(I)
    2.2 额尔齐斯-西拉木伦构造-地层大区(II)
    2.3 天山-准噶尔-北山构造-地层大区(III)
    2.4 南天山构造-地层大区(IV)
    2.5 塔里木构造-地层大区(V)
    2.6 华北构造-地层大区(VI)
    2.7 宽坪-佛子岭构造-地层大区(VII)
    2.8 秦-祁-昆构造-地层大区(VIII)
    2.9 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IX)
    2.10 扬子构造-地层大区(X)
    2.11 江绍-郴州-钦防构造-地层大区(XI)
    2.12 华夏构造-地层大区(XII)
    2.13 台东构造-地层大区(XIII)
    2.14 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构造-地层大区(XIV)
    2.15 冈底斯构造-地层大区(XV)
    2.16雅鲁藏布构造-地层大区(XVI)
    2.17喜马拉雅构造-地层大区(XVII)
3 结论

四、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系冰川沉积的新资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及其周边古地磁研究与盆地形成演化[J]. 李永安,李强,张慧,孙东江,曹运动,吴绍祖. 新疆地质, 1995(04)
  • [2]新疆及周边古地磁研究与构造演化[J]. 李永安,孙东江,郑洁. 新疆地质, 1999(03)
  • [3]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震旦纪构造-沉积格局[J]. 石开波,刘波,姜伟民,罗清清,高孝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5)
  • [4]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系冰川沉积的新资料[A]. 高振家,李永安,钱建新,熊纪斌.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 1983
  • [5]中国主要古陆与联合大陆的形成——综述与展望[J]. 翟明国.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10)
  • [6]新疆天山前寒武系[J]. 高振家,彭昌文. 新疆地质, 1985(02)
  • [7]南天山南缘中西段构造变形特征与控制因素[D]. 王清华. 浙江大学, 2007(07)
  • [8]塔里木盆地西部南华系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D]. 权小康. 西安石油大学, 2017(12)
  • [9]塔里木盆地主干断裂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D]. 计雄飞.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9)
  • [10]中国构造-地层大区划分新方案[J]. 张克信,潘桂棠,何卫红,肖庆辉,徐亚东,张智勇,陆松年,邓晋福,冯益民,李锦轶,赵小明,邢光福,王永和,尹福光,郝国杰,张长捷,张进,龚一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02)

标签:;  ;  ;  ;  ;  

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系冰川沉积新资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