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小柴胡汤治疗关节痛症的临床意义——借鉴老医生经验

插小柴胡汤治疗关节痛症的临床意义——借鉴老医生经验

一、在痹证的治疗中插用小柴胡汤的临床意义——学习老大夫经验,心得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王淞[1](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赖晓琴[2](2019)在《《黄帝内经》康复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有关康复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挖掘提炼其康复思想,整理具体康复方法,归纳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为中医康复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文献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结合文字学等方法,以理论研究为重点。通过收集整理《黄帝内经》相关条文及历代注家的资料,探讨《黄帝内经》中蕴含的康复思想、原则、目的及具体的康复方法,力求系统化深层次整理《黄帝内经》中康复思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康复思想理论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内容:1.分析“康”“复”“康复”字词以及历代古籍中与康复相关词语的含义,阐述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中具有代表性的康复思想条文的注解,明确康复在中医中的概念。2.整理先秦两汉时期与康复思想形成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黄帝内经》康复思想产生的源流。3.整理挖掘《黄帝内经》中蕴含的康复思想、原则、方法、目的的相关条文,分析《黄帝内经》中的康复思想理论对后世医家的影响。4.探讨《黄帝内经》康复思想的价值及中医康复的发展道路,以进一步丰富中医康复内容,为临床相关疾病的康复提供理论参考。结论:1.《黄帝内经》中康复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早期医疗实践活动的积累、诸子百家思想、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2.《黄帝内经》部分条文中,已经单独提及“康”字和“复”字,一些条文中已经初见“康复”的含义,虽未明确提出康复一词和具体概念,但其蕴含丰富的康复思想。其强调人体康复首先应遵循天地时序造化,做到“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在康复过程中运用情志疗法等康复方法,遵循杂合以治等康复原则,以“养之和之”,待时以复。同时强调“谨守其气,无使倾移”,早期康复介入,防止疾病传变及病后复发。通过复其正气、形神、脏腑等不足,最终达到“与众齐同”的目的。3.《黄帝内经》的康复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诸家的学术思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为中医康复的向前发展打下了牢固的根基。4.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后世研究《黄帝内经》以养生为多,少有提及康复,多强调其养生思想而忽视其康复思想,即便提到其康复的思想或方法,也多与养生并提或混淆,忽视两者的区别。中医康复具备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具有独立的内涵与理论体系。

宣磊[3](2017)在《董振华学术经验总结及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本情况介绍:董振华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着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为全国遴选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着名中医药专家祝谌予教授(1914一 1999)。祝谌予教授是我国着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及社会活动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认定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祝老早年师从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学习中医,后又东渡日本学习西医,曾任北京中医学院第一任教务长兼《金匮要略》教研组组长,1975年调至北京协和医院任中医科主任。祝谌予教授一生治学严谨,学贯中西,他素禀施今墨先生之教导,一贯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治病突出气血辨证,推崇活血化瘀,尤其擅长于消渴病、胃肠病、妇科病和风湿病的治疗,经验颇丰,在国内首创“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董振华教授随祝老侍诊多年,深得其传;再经过自身多年的临床历练,在治疗内科杂病、妇科病、肝病、风湿病等方面疗效显着。自2003年董振华教授牵头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创建了中医风湿免疫病专业组,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及人才建设工作,特别在中医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病方面颇有建树。[研究目的]董振华教授行医近40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着,对他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继承人要在继承和发掘老师经验基础上,将理论升华并创新实践,提高继承人自身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辨治水平;学习老师在风湿免疫疾病、内科杂病、妇科疾病等方面的诊疗经验;重点学习和体会老师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的临床诊疗思路、经验以及用药特点,为解决临床难治病证及复杂病证提出新的思路和证据。[研究方法]采用日常亲身跟师出诊抄方、撰写跟师笔记、月记,聆听授课、总结典型病案体会、研读中医经典、撰写心得体会、查阅文献、收集病例、建立数据库将患者资料进行存档管理的方法,继承、研究、梳理和总结老师诊治风湿病和其他常见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发扬创新,完成临床立题和研究,在继承董振华教授治疗风湿病过程中,发掘老师临床诊治中医复杂难治证型的经验;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夹湿燥毒这一复杂证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滋阴祛湿为主兼顾解毒为治法,选用中药合方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加味方治疗本病,完成临床研究,对结果进行总结并分析临床疗效,力求为解决临床棘手问题提供新思路。临床研究按1:1随机分组方法,将纳入的pSS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药汤剂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加味方、硫酸羟氯喹片(纷乐)口服,疗程分为3个月、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以及具体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总结董振华教授治疗本病的学术经验特色。继承人总结本病的证型特点并升华老师临床思路及用药经验,做到加深体会和给予创新发挥。[研究结果](一)第一部分介绍董振华老师学术思想的形成渊源及对古今各家学说的研究。其中包括了老师的成才道路、师承渊源等,总结了古今各家学者的学术思想及师承学习对老师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特别是对风湿病研究方向确立的影响。(二)第二部分全面整理和总结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包括三部分:1.学术思想:“气血相依、气在血先”、“脾肾为正虚之本、重视调补二本”、“痹虚痹繁、正虚合邪。其中详细总结了老师对气血辨证的重要性、气血的密切关系,如气血不足、气血不畅、气血寒热异同;肾之先天及脾之后天为正虚之根本、补虚宜调补先后二本;痹证本虚、痹证多繁杂、治疗需扶正除痹。2.临床经验:老师临床掌握精准的辨证思路,病证结合、合方对药、专方专用、扶正固本等经验,其中分别总结了老师辨证辨病的双重模式、中西并重、善抓主证、巧用合方、妙用对药等方法;列举了治疗常见内科杂病、妇科病、风湿免疫病等的临床经验以及合方对药的应用心得。3.老师治疗风湿病临床经验的专述(1)风湿病诊治思路特色的概况:介绍老师精专把握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优势特色的思路;主张在风湿病西医疗效不确定或不满意、或疾病处于早期、患者存在焦虑心理、多脏器损害或大剂量激素冲击后等时候,配合中药治疗。介绍老师应用中医药治疗风湿病以“增效减毒”、减缓病情的经验,擅长分期论治,依据激素等不同用量应用滋阴清热解毒、补肾填精固本等治法针对患者严重痤疮、卵巢功能低下等。(2)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包括老师对本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主要治疗经验。临床经验包括以下两大部分:①对pSS非系统受累的对症治疗:包括缓解口眼干燥、腮腺肿大、关节疼痛、皮肤粘膜病变、焦虑抑郁的治疗。②对本病多系统受累的综合治疗:包括针对pSS合并肺间质病变、肾小管酸中毒、免疫性肝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几方面的治疗;介绍经验同时列举了部分经老师诊治的典型病案,用实例证实疗效。另外,补充了老师对pSS辨病治疗的经验。最后继承人对经验作以升华和发扬,叙述了自身跟师学习过程中对pSS阴虚夹湿证的深入理解和临床治疗体会。4.临床研究结果:(1)综合疗效分析:中药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加味方治疗组疗程3个月总有效率为51.1%,疗程6个月总有效率为75.6%;西药纷乐对照组疗程3个月总有效率为35.6%,疗程6个月总有效率为82.2%;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疗程两组ESSDAI和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组内比较,两组ESSDAI评分随时间延长在3个月、6个月均逐渐下降,存在显着变化(P<0.05);两组中医症状积分也逐渐下降,并随时间延长存在显着变化(P<0.05)。组间比较,疗程3个月,ESSDAI评分下降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6个月,ESSDAI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下降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西医病情和临床症状的改善:疗程3个月及6个月,组内比较,两组ESSDAI评分均比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3个月和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淋巴结肿大、腮腺肿痛、高IgG的评分比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症状积分和具体症状的改善:疗程3个月及6个月,治疗组组内比较,中医症状积分下降均显着下降,和治疗前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疗程3个月,患者口咽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口眼粘腻和腮腺肿痛、关节疼痛、舌干燥裂、舌苔厚腻的中医症状积分比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延续到6个月,上述症状的积分进一步下降,并降低五心烦热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3个月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疗程3个月治疗组患者口眼粘腻、舌苔厚腻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6个月,治疗组患者皮肤干裂和舌苔厚腻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室血清炎症指标的改善:疗程3个月,治疗组组内比较,IgG水平显着下降(P<0.05);疗程6个月,血沉和IgG均显着下降(P<0.05),和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董振华教授师从名家,精研经典,扎根临床,坚持中西医结合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治疗内科杂病、妇科疾病、风湿免疫疾病等具有丰富的经验,疗效显着,值得继承人学习和发扬。2.董振华教授治疗风湿免疫病独具特色,把握了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临床“增效减毒”的优势。特别是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诊疗独具特色,他对pSS的治疗层次分明、用药精准,对本病临床复杂难治证型疗效显着。3.继承人在发掘总结老师经验基础上,首次以pSS阴虚夹湿兼有燥毒证这一复杂难治证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中药合方“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加味方”治疗,显着改善患者病情,明显减轻淋巴结肿大、腮腺肿痛、高IgG的病情和症状,作用持续,总有效率和西药硫酸羟氯喹(纷乐)具有等效性。本方可减轻pSS 口咽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口眼粘腻、腮腺肿痛、关节疼痛、五心烦热、舌干燥裂和舌苔厚腻的中医症状,作用持续,疗程达半年时效果最佳,药性安全;改善pSS中医口眼粘腻、舌苔厚腻、皮肤干裂症状方面,起效快,优于西药纷乐。4.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对提高继承人学术水平意义重大。继承人创新实践,应用中药合方首次对pSS阴虚夹湿燥毒证型患者完成临床疗效分析,为中医治疗复杂难治病证提供了临床证据。

谢娟[4](2012)在《寒温融合的形成、发展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伤寒、温病学说是中医外感热病理论中的两大学说,其自成体系,引起学术界数百年论争,历史上起过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作用。纵观中医发展史,伤寒与温病经历了从合论—争鸣—统一的历史阶段,寒温争鸣与融合一直争论不休。时至今日,现代中医发现面临各种复杂疾病,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杂病,仅是伤寒或者是温病学说都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将两者融合,才更有益于临床。在寒温融合思想日益完善时,中医学派中形成了一支生力军,即现代寒温融合学派,其独特的形成背景、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医学派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能更好的评价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目的:通过研究寒温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形成原因,寒温关系历史悠久,寒温争鸣中伤寒、温病医家辈出,伤寒温病学说及学派不断成熟与完善。独立研究某一段时期的寒温关系或是某一时期的寒温融合学派,难以发现寒温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也难以发现以寒温融合学派发展的清晰脉络,本文以寒温融合为研究对象,以学说、学派为载体,从历史发展角度谈论寒温关系的形成、发展。现在持有将伤寒及温病学说融合的人数渐增,但对于寒温融合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将伤寒与温病两个学科进行融合方面的研究,以及构建交叉学科方面的探讨,几乎还处于空白的状况,而以寒温融合派这一中医学派为基础来研究伤寒与温病学科的融合正好可以弥补以上诸方面的不足。方法:本文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及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当代名老中医学派分析整理研究”两个课题研究成果为背景,具体方法是“纵横交织”。本文以寒温关系的梳理为纵线,分析寒温融合的形成、发展,与此同时对于寒温关系处于不同时期中形成的伤寒、温病学说、伤寒、温病学派的整理,尤其是对现代寒温融合学派医家的学术思想、临证特色、师承脉络等进行具体分析以描述现代寒温融合学派的具体现状,然后通过寒温融合思想的现代临床研究以客观评价寒温融合学派在中医学术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临床疗效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结论:通过综合分析,建国前寒温融合形成有其内在规律,在气候的变迁等客观条件下,医家们对伤寒和温病的认识加深,了解到其病因、病机、发病过程、治疗方法,温病从伤寒范畴逐渐独立开来,伤寒与温病学说不断成熟完善,与此同时也形成了成熟的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在经过激烈争鸣后,伤寒与温病两种学说在彼此独立的基础上通过新的统一方法而融合于外感热病中,两者经历了原始的寒温合论期初期的寒温争鸣→初期的寒温争鸣期→成熟的寒温争鸣期→成熟的寒温融合期。建国后寒温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万友生提出“寒温统一论”,同时进行丰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将寒温融合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建国后形成了以万友生、董建华、邓铁涛、郭子光、黄保中、梅国强等医家为中心的寒温融合学派,并对其进行流派分析。通过寒温融合的现代临床研究,发现寒温融合极为广泛的运用在现代重大传染病、外感热病领域,有效的指导临床,并取得积极的疗效,寒温融合思想对中医外感热病学的成立和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陈爱萍[5](2011)在《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益气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周乃玉教授是全国着名的中医风湿病专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师从着名的老中医王大经教授,现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师从医四十余载,在中医治疗风湿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尤其擅长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病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国家对中医继承工作加强扶持力度,对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深入整理和挖掘,力图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造福于更多的患者。现今对于周乃玉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尚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研究,仅停留于整理与归纳阶段,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因此,对于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科学地、系统地进行研究,是我们这些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干燥综合征是一组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等外分泌腺受损,也可累及多个脏器,引起血液系统受损、肺间质纤维化、肾小管酸中毒、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此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存在着疗效不理想且容易复发、疗程长、用药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不足。而中医治疗本病可整体调节,具有疗效可靠、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独特优势。周乃玉老师对SS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论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经验,临床疗效显着,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同。因此,对于老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病机认识、辨证思路、选方用药特点进行系统地整理和科学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目的:系统地、科学地、全面地总结周乃玉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内容:总结并分析周乃玉教授学术思想渊源;研究并全面总结周乃玉老师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临床经验并提炼其学术思想;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周乃玉老师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进行临床深入研究,总结其用药规律,更深层次地挖掘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1学术思想渊源部分:通过对周乃玉老师的恩师王大经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以及通过中医古籍文献的检索和对导师学术思想形成影响较大的各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分析,进一步探求周乃玉老师学术思想渊源。2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部分:共分四个方面总结周乃玉老师学术思想:整体观思想指导临床;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治疗相结合;扶阳理论贯穿于风湿病的治疗;辨明邪正关系,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同时结合部分病例,分别论述周乃玉老师治疗各种风湿性疾病的辨治规律、组方用药特点的临床经验。3临床研究部分: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7建立数据表,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总结周乃玉老师60例干燥综合征病例,收集处方240张,所有病例初诊症状及舌象进行归纳以得出主要证型;并对排序为前10位的症状进行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及主要化验指标比较以验证疗效;重点对所有处方进行分析,以单药出现的频次频率、各类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效为观察点,总结周乃玉老师的用药规律。结论:1学术思想渊源部分:周乃玉老师的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其恩师王大经教授,并精研中医经典古籍,同时受当时各家学派的影响,周老师将以上思想进行总结归纳,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及经验。2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部分:周乃玉老师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项:重视整体观念,并将整体观思想应用于临床;将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治疗相结合;将扶阳理论贯穿于风湿病治疗始终;注意辨明邪正关系,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周乃玉老师的临床经验具有代表意义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①用药特色:包括对周老师擅长应用的附子、虫类药及常用药对的总结与研究。②常用处方: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独活寄生汤、柴胡汤及风引汤的应用经验总结。③对几种常见的风湿病进行总结:益肾强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分期辨治痛风,并将泻浊化瘀贯穿于治疗始终;应用健脾益气法,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主张脾肾阳虚为本病根本,温补脾肾为基本治法,急性期针对热痹要应用寒凉彻骨之品,针对寒痹要应用热血沸腾之药,慢性期化痰祛瘀,同时注重培补人体正气;产后风湿病注重从“虚”、从“瘀”论治,并注重情志在本病中的重要作用;银屑病关节炎在清热解毒、凉血解毒、养阴解毒的基础上,认识到疾病影响关节,已经入骨入肾,更应重视益气解毒及温阳解毒;应用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论治风湿性多肌痛;对复发性多软骨炎的病机认识到卫分及气分有邪,肺肾两虚或肾虚肺有邪气,治疗法则在于宣肺、补肺、补肾,在补肺肾同时勿忘祛除肺之邪气;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初期脾肾亏虚、气血不足,应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疾病渐进,伤及脾肾之阳,治疗上需温补脾肾之阳,晚期常有痰瘀互阻,治疗上要注意活血化痰、逐瘀通络;对于多发性硬化症温补脾肾、调和气血为法,并在补虚基础上应用祛风散寒、清热除湿、祛瘀解毒、化痰逐瘀。并对一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临床经验。3临床研究部分:1)周乃玉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基本方为四君子汤加减,其常用处方核心药物共10味,处方如下:生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桂枝、白花蛇舌草、丹参、沙参、石斛、黄精。2)周乃玉老师治疗干燥综合征基本法则为健脾益气,在此基础上细分为健脾益气生津、健脾益气通阳、健脾益气解毒、健脾益气活血。3)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该病病位主要在脾,累及肺肾肝,病机为虚实夹杂。虚有气虚、阴虚、阳虚之别;实有湿毒、痰瘀。病程日久,则毒瘀更甚。同时注重肝在发病中的作用。4)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用药特点以健脾益气为本,应用味甘、性平或微温微寒之剂,不可过于苦寒或温燥。注重药物配伍,防止过于滋腻或温燥,注重阴阳双补。5)针对兼证加减用药。意义:本课题较为全面的总结了名老中医药专家周乃玉教授治疗风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使之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对于干燥综合征一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及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治疗思路。以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

赵文景[6](2011)在《张炳厚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虫类药治疗痛证与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张炳厚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张炳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继承工作师承老师,酷爱中医事业,刻苦钻研医术,谙熟中医经典,博览古今医籍。从医50年,奠定了扎实的中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即继承岐黄生命科学之精华,又有独立创新之思想,形成了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的辨证论治规律,在治则治法上提出“顺其性即为补”,“补其正即为顺”的观点;方剂的使用从简驭繁,擅用类方,选方新颖;用药方面,君臣佐使配伍有序,轻重缓急主次分明,擅用活血化瘀、涤痰滚痰,尤其是虫蚁之品、毒麻之剂,遣药奇特,疗效显着。学术渊源:通过检索中医古籍及对导师影响较大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分析,探求张炳厚教授学术思想渊源。古典医籍1《黄帝内经》中一些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对张炳厚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①整体观—辨病要“审查内外”;②治病必求于本—辨证求因;③用药讲究引经报使;另外,《素问·举痛论篇》对张炳厚教授认识痛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有较大影响。2《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对痛证病因病机、理法方药进行系统论述的中医学经典论着,并开创了“虫蚁通络”治疗大法的先河,为张炳厚教授应用虫蚁通络法治疗痛证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张炳厚教授治疗头痛时多参考六经辨证,且必用引经药,善用类方等学术思想均来源于《伤寒杂病论》。3《丹溪心法》:“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力倡滋阴降火,是张炳厚教授重视补肾,尤其是滋补肾阴的理论源泉。治疗水肿要“大补中宫”,及治疗滑精多从湿热论治等均源于丹溪理论。4景岳学说:张炳厚教授非常推崇景岳学说,认为张景岳对“阴常不足”有所发挥,提出“真阴不足”的论点,并认为“人体虚多实少”。临证时重视补肾法,尤重滋补肾精,用药喜用大剂量熟地、龟版。景岳“不荣则痛”的理论,为张炳厚教授治痛大法“荣则不痛”的中医理论基础。5《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痛证的论治、通络法及虫蚁药的使用对张炳厚教授治疗痛证有较大影响。6《医醇媵义》:张炳厚教授在辨证方面参考其关于“五脏咳”的辨证要点,且有所发挥,并扩大了费伯雄“自制滋生青阳汤”的应用范围,用于治疗肝风上扰、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1刘渡舟:①围绕主症进行辨证;②善用类方;③附子之运用;④经行腹痛的辨证。2学习祝谌予重视脾胃升降功能,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通过研究中医升降出入理论,张老师提出了“顺其性即为补,补其正即为顺”的治疗方法。并对“施氏对药”提出独特见解。3学习宋向元重视活血化瘀,善用血府逐瘀汤,及治疗妇科疾病,首重疏肝理气,但不可破气的学术思想,喜用逍遥散、爽胃饮等方剂,并将爽胃饮的应用范围扩大。4学习王文鼎使用小青龙汤的经验及从痰论治精神疾患等学术思想。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总结了张炳厚教授学术思想如下:1以“脏腑辨证”为核心,诊病严格遵循审查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三大原则。辨证时,重视五大要点:①证候全面确切是辨证的基础,重视问诊;②围绕主症进行辨证;③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辨证;④个别症状是辨证的关键;⑤既要辨证又要辨病。2治疗上倡导“顺其性即为补”,“补其正即为顺”的原则。并将其泛用于治疗八法中,尤其在补法中最为常用。并对不同脏腑以及不同病位,在补剂中使用不同的顺气之品。3重视补肾,尤重滋补肾阴的治疗大法,主张“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提出补肾八法,并创制地龟汤类方治疗肾虚诸病。4创制类方,以简驭繁,将类方分为基础方和加减方,基础方多为成方或自拟经验方,治疗疾病的共性,加减方则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辨证而灵活化裁,治疗疾病的个性,根据基础方不同,分为:基础方治本、基础方治标、基础方引经三类。5喜用成方,用药广泛。但张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守方和仿效,而是“思变”,守其法而不泥其方,经辨证和辨病选方后,再根据辨证将所选方义加以引申扩展,变其方而治之。6善用虫类药治疗痛证,为“治痛名家”。①“不通则痛”,重视用“通法”治疼痛;②擅用虫蚁之品,毒麻之剂,并总结张老师常用虫类药的药量、药对、配伍特点及治疗疾病。详细总结了张炳厚教授诊疗经验,并附典型医案。1慢性肾脏病:①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本虚为主;②治疗以滋补肾阴为要,提出补肾八法;③创制地龟汤类方,配合补肾八法治疗各种肾病。2胃痛:治疗注重健脾、疏肝、理气、活血,常将胃痛分为脾胃虚弱型,治以开胃进食汤;脾胃虚寒型,治以参芪建中汤;肝脾不调型,治以爽胃饮;肝胃不和型,治以解肝煎,并喜合用金铃子散类方活血止痛治疗胃痛之标。3三叉神经痛:提出病因病机主要为肝肾阴虚,肝风上扰,或脾胃虚弱,阴火上行,与肝经风火相夹,流窜经络,上攻头面,阻滞头面经络,不通而痛,治疗以滋补肝肾,息风通络化痰为主,主方取滋生青阳汤。并重用虫类药透骨搜风,息风通络止痛,且有引经之意。4失眠:临证时需先辨虚实,后分脏腑,病位主要在心,与肾、肝、脾关系密切。自拟二仁安寐汤类方治疗失眠,取得良好疗效。5心律失常:常分四型辨证论治:①气阴两虚,心脉失养,治以炙甘草汤;②气虚血瘀,心脉闭阻,治以老师自拟方冠心六号;③心阳不振,水饮凌心,治以苓桂术甘汤加减;④痰热内扰,心神失养,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减。6咳嗽:张炳厚教授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总结了五脏咳的临床表现及治法;归纳了张老师常用治咳方剂:小青龙汤加减治疗风寒咳嗽、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热性咳嗽、清燥救肺汤治疗肺燥咳嗽、百合固金汤治疗肺肾阴虚咳嗽。7内伤发热:认为内伤发热多生于火,火乃气有余。将内伤发热分为: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饮食郁热、痰饮郁热、水湿郁热、肝气郁热、瘀血郁热、脾气郁热九种类型。并提出以清暑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三石汤加减治疗湿热发热、秦艽鳖甲汤加减治疗阴虚发热。8痛经:总结妇科病总的病因病机为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冲任二脉损伤,治疗原则为:调气血、和脾胃、疏肝气、补肾精。辨证月经不调多以月经之期、色、量、质为问诊的四大重点。9慢性胆囊炎:提出慢性胆囊炎以肝胆湿热型最为常见,自制清肝利胆汤主治由肝胆湿热引起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肝炎等。10皮疹:以五皮五藤饮类方治疗各种皮疹,取其“以皮达皮、以藤通络”之意。张炳厚教授应用虫类药治疗痛证与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研究背景:虫类药是药用动物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所以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张炳厚教授善治痛证和慢性肾脏病,应用虫类药治疗痛证是其最独特的临床经验之一,值得深入研究。通过数据库挖掘,总结出张炳厚教授重视虫蚁通络的学术思想。慢性肾炎病程迁延,缠绵难愈,治疗困难,根据中医“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理论,将虫类药与张炳厚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经验方相结合,进行了临床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回顾了虫类药发展的历史沿革,总结了虫类药物的功效及药理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诸多疑难杂症、沉疴痼疾。第二部分张炳厚教授应用虫类药治疗痛证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运用结构化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方法,整理和总结张炳厚教授学术经验,对其运用虫类药治疗痛证的经验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凝练和升华。研究方法:从张炳厚教授治疗痛证的典型医案入手,通过数据库对典型医案中涉及的“药物”和“证候”等中医辨证要素进行频次统计及分析,对张炳厚教授虫类药用药特点和辨证思路进行总结。研究结果:张炳厚教授典型医案数据库共录入痛证208例,位于前10位的疾病分别为痹证、头痛、胃脘痛、腰痛、面痛、胸痹、痛经、腹痛、胁痛、咽痛,以痹证、头痛最为多见。经拆分处理,共涉及证型有42个,总频数为498次,最常见的证型为瘀血阻络证、风寒湿痹证、肝肾阴虚证、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阳上亢证、肝火上扰证。脏腑辨证多定位在肝,认为诸痛皆属于肝。痛证病因病机以瘀血、风邪(包括内风、外风)、寒邪、湿邪、气虚、气滞、血虚、阴虚为主。数据库中共使用成方和自拟方32首,总频数231次,最常用的方剂依次为:疼痛三两三类方、滋生青阳汤、芍药甘草汤、川芎茶调散类方、血府逐瘀汤、补肾地龟汤(自拟方)等。数据库共使用药物314味,药物总频数3318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分别为甘草、白芍、黄芪、当归、全蝎、川芎、熟地、蜈蚣、血竭面、穿山甲、生地、地龙等。痛证数据库中共使用虫类药16味,总频数518次,占所用药物的15%,常用的虫类药有全蝎、蜈蚣、穿山甲、地龙、龟版、水蛭、白花蛇、僵蚕、五灵脂、蝉蜕、鳖甲、蛤蚧、露蜂房、土鳖虫、晚蚕沙、蝼蛄,药味以“咸辛”为主,药性以“平”多见,多归肝经,功效以通络止痛、平肝息风、活血化瘀、补益培本、祛风除湿见长。张炳厚教授痛证数据库中共收入痹证典型医案51例,其中风寒湿痹38例,分为经脉不通型30例,治以和血祛风,通络止痛,方用痹证三两三类方加减;久痹不已,内舍肝肾型8例,治以补益肝肾,通络止痛,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风湿热痹13例,其中直接感受热邪6例,治以清热通络,疏风胜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寒痹日久化热7例,治以温通经脉,兼散郁热,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分别为:甘草、当归、生黄芪、水蛭、川芎、血竭面、鸡血藤、白芍、全蝎、穿山甲、桂枝、白花蛇、熟地、蜈蚣、炙麻黄、僵蚕、地龙、龟版,其中虫类药有八味。张炳厚教授治疗痹证除善用虫类药,还重用黄芪,重视使用引经药。痛证数据库中共录入头痛43例,其中肝阳头痛10例,肝风头痛9例,肝火头痛4例,肾虚头痛3例,气虚头痛5例,瘀血头痛4例,风湿头痛2例,血虚头痛2例,阴虚头痛2例,风热头痛2例。最常用方剂为:滋生青阳汤和茶调散类方。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分别为:甘草、全蝎、蜈蚣、白芍、生地、石决明、熟地、钩藤、川芎、生黄芪、天麻、麦冬、菊花、草决明、竹茹、半夏、蔓荆子、当归、僵蚕、白花蛇等。张炳厚教授独创性地以川芎茶调散类方治疗各种外感、内伤头痛,以滋生青阳汤治疗肝阳、肝火、肝风头痛,且治头痛必用虫类药,全蝎、蜈蚣为最常用药对,二者同用,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效果更佳,痛甚者加白花蛇。结论:通过对数据库的挖掘,总结出张炳厚教授治疗痛证重视通络法,尤其是虫蚁通络法的学术思想。善用类方,以简驭繁。并认为诸痛皆属于肝,从肝论治痛证的学术特点。同时对张炳厚教授治疗痛证常用方剂及药物进行了归纳分析。第三部分应用虫类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虫类药配合张炳厚教授经验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6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予张炳厚教授经验方加味补肾利湿汤辨证治疗。治疗组:在加味补肾利湿汤辨证治疗基础上加龟版15-30g、蝉蜕15-20g、僵蚕6-20g、水蛭3-6g、全蝎3-6g、地龙15-30g、炒山甲6g。两组各治疗8周。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变化。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都较疗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但疗后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较疗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后尿蛋白定量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复查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稳定,心电图及腹部B超较治疗前无明显动态变化。结论:张炳厚教授经验方能够明显改善慢性肾炎患者症状,配合虫类药可更为有效的减少蛋白尿,安全性好。提出新见解:1通过总结张炳厚教授应用虫蚁通络法治疗痛证学术思想,将虫类药应用于新领域,与张老师治疗慢性肾炎经验有机结合,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取得明显疗效。2分析了通络法与活血法的关系,并提出扩大虫蚁通络的应用范围,将其应用于慢性肾脏病、中风、冠心病、糖尿病等常见疾病。3虫类药的服用方法:应尽可能制成散剂装胶囊使用。主要原因如下:①虫类药多为动物蛋白,久煎可能会降低其生物活性,影响疗效。②节省药材、避免资源浪费。③虫类药均有腥味,装胶囊使用可减少异味,便于患者服用,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4提出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病机,以先天禀赋不足为根本,加之后天脾肾两伤,湿热、瘀血等致病因素共同导致。5慢性肾炎从肾络论治:本人认为,在慢性肾炎的早期阶段就已存在“肾络受伤”,如能早期干预,在临床症状没有出现之前,就给予相应的治疗,可阻断病情的进展,防止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脏病。6虫类药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虫类药可以有效降低慢性肾炎患者蛋白尿,也适用于慢性肾脏病。在慢性肾脏病中应用虫类药应注意结合辨病及分期,并关注其安全性。

郭恩绵[7](1977)在《在痹证的治疗中插用小柴胡汤的临床意义——学习老大夫经验,心得之一》文中提出 一、小柴胡汤在痹证治疗中的应用时机。痹证是中医内科临床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对其病因病理的认识也比较明确。每个医生都有很多经验,疗效也比较满意。但是在临床过程有不少这样的患者:患病时间较长服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通经或佐补肝肾益气血之药,总不能全愈。症状时轻时重,周身关节疼痛,肢体屈伸不利,甚则行动困难。对此我常常是无计可施。请教王文彦老大夫,老大夫说:按病服治痹方药,理当全愈,可是现在症状不减,是邪气不除,遇此

二、在痹证的治疗中插用小柴胡汤的临床意义——学习老大夫经验,心得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痹证的治疗中插用小柴胡汤的临床意义——学习老大夫经验,心得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2)《黄帝内经》康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康复的概念
    1 “康”、“复”、“康复”释义
        1.1 “康”字释义
        1.2 “复”字释义
        1.3 “康复”释义
    2 “康复”与《黄帝内经》
        2.1 《黄帝内经》代表性的经文
        2.2 各家注解分析
        2.2.1 王冰的注解
        2.2.2 张介宾的注解
        2.2.3 马莳的注解
        2.2.4 高士宗的注解
        2.2.5 姚止庵的注解
        2.2.6 张志聪的注解
        2.2.7 章楠的注解
        2.3 小结
    3 与“康复”相关的概念
        3.1 “平复”与“康复”
        3.2 “复旧”与“康复”
        3.3 “养病”与“康复”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康复思想溯源
    1 早期医疗实践活动的积累
    2 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
        2.1 遵循天人相应
        2.2 注重自身修行,强调精神恬静
        2.3 强调情志致病,注重情志调摄
    3 政治制度的影响
        3.1 医事制度
        3.2 救助制度
        3.2.1 对老人的救助
        3.2.2 对残疾人的救助
第三部分 《黄帝内经》康复思想
    1 康复思想的理论基础
        1.1 平调阴阳
        1.1.1 强调阴阳自和
        1.1.2 重视阴阳转化条件
        1.1.3 阳的主导作用
        1.2 五行生克有序
    2 康复思想的特点
        2.1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是人体康复的基本前提
        2.2 “养之和之,静以待时”是人体康复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2.3 “谨守其气,无使倾移”是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注意事项
        2.4 “复其不足,与众齐同”是康复的最终目的
    3 康复思想的具体内容
        3.1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体现的康复思想——天人相应
        3.1.1 人以天地之气生
        3.1.2 人与天地相应
        3.1.2.1 人与四时相应
        3.1.2.2 人与地理环境相应
        3.2 “养之和之,静以待时”体现的康复具体原则
        3.2.1 养之和之,注重社会环境
        3.2.2 养之和之,因人制宜
        3.2.3 养之和之,杂合以治
        3.2.4 养之和之,动静结合
        3.2.4.1 动静的关系
        3.2.4.2 动之有节
        3.2.4.3 静之有度
        3.3 “谨守其气,无使倾移”体现的康复具体注意事项
        3.3.1 无使倾移,既病防变
        3.3.1.1 重视疾病的先兆症状
        3.3.1.2 阻断传变途径
        3.3.1.3 防因病致残
        3.3.2 无使倾移,瘥后防复
        3.3.2.1 防受邪复发
        3.3.2.2 防劳复
        3.3.2.2.1 房劳致复
        3.3.2.2.2 劳力致复
        3.3.2.2.3 劳神致复
        3.3.2.3 防药复
        3.3.2.4 防食复
        3.3.2.5 防情志致复
        3.4 “复其不足,与众齐同”体现的康复具体目的
        3.4.1 复其正气不足
        3.4.1.1 重视正气在康复中的作用
        3.4.1.2 康复即恢复正气
        3.4.2 复其形神不足
        3.4.2.1 神的主导作用
        3.4.2.2 调神以守形
        3.4.2.3 调形以养神
        3.4.2.4 形神的外在表现-功能的康复
        3.4.3 复其脏腑不足
    4 康复具体方法
        4.1 情志调摄
        4.1.1 情志相胜
        4.1.2 祝由
        4.1.3 移精变气
        4.2 饮食疗法
        4.2.1 以食养正
        4.2.2 饮食宜忌
        4.2.2.1 忌饥饱失常
        4.2.2.2 忌寒温不适
        4.2.2.3 忌肥甘厚腻
        4.2.3 疾病饮食禁忌
        4.2.4 康复应谨和五味
        4.3 针灸疗法
        4.3.1 针灸作用
        4.3.2 针灸应守神
        4.3.3 针灸禁忌
        4.3.4 针灸用于康复,应顾护正气
        4.4 五音疗法
        4.4.1 五音的特点
        4.4.2 五音与五脏五志的关系
        4.4.3 五音用于人体康复
        4.5 导引
        4.6 药物外用
        4.6.1 膏药
        4.6.2 药浴
        4.6.3 熨法
        4.6.4 按跷
        4.7 利用自然因素康复法
    5 康复思想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5.1 华佗的康复思想
        5.1.1 遵天人相应思想,创编五禽戏
        5.1.2 动静结合,阴阳相宜
        5.2 张仲景的康复思想
        5.2.1 饮食起居调养
        5.2.2 重视正气,强调阴阳自和
        5.2.3 具体方药用于疾病康复
        5.3 皇甫谧的康复思想
        5.3.1 针刺详辨虚实
        5.3.2 调阴阳
        5.3.3 导引之法
        5.4 巢元方的康复思想
        5.4.1 用于风偏枯候
        5.4.2 用于风湿痹候
        5.4.3 用于虚劳候
        5.4.4 虚劳羸瘦候
        5.5 孙思邈的康复思想
        5.5.1 康复重视正气
        5.5.2 饮食宜忌
        5.5.3 外治法
        5.5.3.1 熨法
        5.5.3.2 渍浴法
        5.6 王焘的康复思想
        5.6.1 避免因劳致复
        5.6.2 避免食复
        5.6.3 外治法
        5.7 张从正的康复思想
        5.7.1 攻邪以扶正
        5.7.2 饮食调养
        5.7.3 重视情志
        5.8 张介宾的康复思想
        5.8.1 重视元气
        5.8.2 强调后天人的作用
        5.8.3 五脏整体康复观
        5.9 龚廷贤的康复思想
        5.9.1 健运脾胃
        5.9.2 保元气
        5.9.3 重视中风的康复
        5.10 叶桂的康复思想
        5.10.1 顾护正气
        5.10.2 导引之法
        5.10.3 静养
        5.10.4 防房劳致复
        5.10.5 与四时相应
        5.10.6 调畅情志
        5.10.7 防饮食致复
第四部分 《黄帝内经》康复思想的意义
    1 《黄帝内经》康复思想的研究价值
    2 中医康复的发展道路
        2.1 中医康复发展的社会背景
        2.1.1 老龄化社会严峻
        2.1.2 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多
        2.1.3 残疾人数量逐年增加
        2.2 中医康复的发展优势
        2.3 中医康复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结语及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黄帝内经》康复思想及临床应用探析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董振华学术经验总结及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董振华教授的学术渊源及各家学说研究
    一 成才背景和学术渊源
        1 励志中医,勤奋好学
        2 熟谙经典,不拘一格
        3 师从名家,广求贤思
        4 中西合璧,独有建树
    二 各家学说研究(综述一)
        1 中医古籍及各家着作对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
        2 师承关系对风湿病研究方向形成的影响
第二部分 董振华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一 董振华教授学术思想经验概述
        (一) 学术思想
        1 气血相依、气在血先
        2 脾肾为正虚之本、重视调补二本
        3 痹“虚”痹“繁”、正虚合邪
        (二) 临床经验
        1 辨识精准,病证结合
        1.1 双重模式,证无局限
        1.2 中西并重,扬长抑短
        1.3 善抓主证,主次兼顾
        1.4 分期辨识,不泥一证
        2 合方对药,专方专用
        2.1 活用经方,法不失宗
        2.2 合方相助,功效灵妙
        2.2.1 古今合用,应对复杂顽证
        2.2.2 巧用合方,治疗多科杂病
        2.2.2.1 合方治疗内科杂病
        2.2.2.2 合方治疗妇科病
        2.3 对药相伍,相宜得彰
        3 培补脾肾,扶正固本
    二 董振华教授治疗常见风湿病特色专述
        (一) 风湿病诊治思路特色概况
        1 精专注入,尽显优势,把握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切入点
        2 “减毒增效”、缓解病情
        (二) 董振华教授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经验总结
        1 对“燥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专述
        2.1 非系统受累的治疗经验
        2.1.1 滋阴润燥为主、区分虚实病邪,缓解口眼干燥
        2.1.2 行气在先,解毒润燥散结,减轻腺体肿痛
        2.1.3 祛湿补虚、顾护中焦,治疗多关节疼痛
        2.1.4 润燥祛风、养血凉血治疗皮肤粘膜损害
        2.1.5 重视“情志致痹、郁而燥甚”,缓解pSS焦虑抑郁
        2.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系统损害的诊疗经验
        2.2.1 治疗pSS肺脏损害的经验
        2.2.2 治疗pSS肾脏损害的经验
        2.2.3 治疗pSS肝脏损害的经验
        2.2.4 治疗pSS血液系统损害的经验
        2.2.5 治疗pSS神经系统损害的经验
        2.3 无证可辨,辨病论治pSS
        3 继承与发扬
        3.1 提高对pSS阴虚夹湿证的认识
        3.2 心得与发扬
        3.2.1 一脉相承、研习痹证
        3.2.2 配伍新探、发扬师宗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董振华教授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前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综述二)
        1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概况
        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分型
        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
        4 “燥痹”诊疗的名医经验
        5 小结
        参考文献
    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疗效评定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用药方案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3.5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纳入资料及基线比较
        4.2 剔除病例
        4.3 综合疗效分析及病情改善评价
        4.4 实验室指标的改善
        4.5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6 创新点与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附表1-4
附件

(4)寒温融合的形成、发展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寒温融合的形成基础
    1.1 寒温关系的系统回顾
        1.1.1 原始寒温合论期(先秦、西晋前)
        1.1.2 初期寒温争鸣期(西晋、元末)
        1.1.3 成熟寒温争鸣期(元末~清中期)
        1.1.4 寒温融合期(清中期~建国前)
    1.2 寒温争鸣与融合的原因探究
        1.2.1 气候的变迁及疾病观的发展
        1.2.2 学科产生与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第二章 寒温融合的发展
    1.1 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前的寒温融合现象
        1.1.1 关于寒温融合的实质
        1.1.2 关于寒温融合辨证系统的构建
    1.2 “寒温统一论”的提出
        1.2.1 “寒温统一论”的形成阶段
        1.2.2 “寒温统一论”的具体内容
    1.3 有关寒温融合的进一步研究
        1.3.1 对寒温统一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1.3.2 构建中医外感热病辨证体系的思考
        1.3.3 对中医外感病学、热病学的研究
    1.4 现代寒温融合学派研究
        1.4.1 学派的概念
        1.4.2 寒温融合的概念
        1.4.3 寒温融合学派的概念
        1.4.4 寒温融合学派的划分标准
        1.4.5 代表医家
    1.5 寒温融合学派医家及学派因素分析
        1.5.1 万友生
        1.5.2 董建华
        1.5.3 邓铁涛
        1.5.4 郭子光
        1.5.5 黄保中
        1.5.6 梅国强
第三章 寒温统一论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1.1 急性病与现代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中寒温融合的体现
        1.1.1 流行性出血热
        1.1.2 急性肝炎
        1.1.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1.1.4 甲型H1N1流感
    1.2 外感热病中的体现
        1.2.1 现代医家运用寒温融合治疗情况
        1.2.2 寒温融合运用情况粗统计
    1.3 自身免疫性疾病
        1.3.1 类风湿性关节炎
        1.3.2 系统性红斑狼疮
        1.3.3 硬皮病
        1.3.4 强直性脊柱炎
第四章 寒温融合医家的典型医案
    1.1 万友生医案
    1.2 董建华医案
    1.3 邓铁涛医案
    1.4 郭子光医案
    1.5 黄保中医案
    1.6 梅国强医案
第五章 李赛美寒温融合见解与临床运用探讨
    1.1 寒温融合治疗外感热病
    1.2 寒温融合辨治糖尿病
        1.2.1 “湿热致消”学说指导治疗早期糖尿病
        1.2.2 提出“六经”诠杂病治疗糖尿病
        1.2.3 不囿寒温,经方与时方并用
    1.3 案例分析
第六章 寒温融合学派面临的的困境和可行方法
    1.1 寒温融合或统一面临的困境
    1.2 可行方法
        1.2.1 临床试验基地—热病中医门诊的建立
        1.2.2 学派的传承与发展
        1.2.3 建立中医外感热病学科
结语
    1.1 结论
    1.2 创新点
    1.3 不足
    1.4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益气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周乃玉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1 周乃玉教授简介
    2 周乃玉教授学术思想传承
    3 周乃玉教授学术思想理论渊源
    4 其他名医对周乃玉教授的影响
第二部分 周乃玉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风湿痹病的认识
    第二章 周乃玉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第三章 周乃玉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1 周乃玉教授用药特点总结
        2 周乃玉教授善用的特色方剂的经验总结
        3 周乃玉老师善治疾病的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周乃玉教授健脾益气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
    第一章 干燥综合征的西医文献研究
    第二章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三章 临床研究
总结
致谢
个人简历

(6)张炳厚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虫类药治疗痛证与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张炳厚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研究
    第一部分 张炳厚教授学术渊源
        1 张炳厚教授简介
        2 学术渊源
        2.1 孜孜不倦,精求古训
        2.2 学艺有道,博采众长
    第二部分 张炳厚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
        1 张炳厚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1 以"脏腑辨证"为核心,诊病严格遵循三大原则
        1.2 顺其性即为补补其正即为顺
        1.3 重视补肾,尤重滋补肾阴
        1.4 创制类方,以简驭繁
        1.5 喜用成方,用药广泛
        1.6 善用虫类药治疗痛证,为"治痛名家"
        2 张炳厚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2.1 张炳厚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
        2.2 张炳厚教授治疗胃痛经验
        2.3 张炳厚教授应用滋生青阳汤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
        2.4 张炳厚教授治疗失眠经验
        2.5 张炳厚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2.6 张炳厚教授治疗咳嗽经验
        2.7 张炳厚教授治疗内伤发热经验
        2.8 张炳厚教授治疗月经不调经验
        2.9 张炳厚教授应用清肝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经验
        2.10 张炳厚教授应用五皮五藤饮治疗皮疹经验
张炳厚教授应用虫类药治疗痛证与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虫类药的历史沿革
        2 虫类药的功效及应用
        2.1 虫类药治疗痛证
        2.2 虫类药治疗内科杂症
        2.3 虫类药治疗肿瘤
        2.4 虫类药治疗肾病
        2.5 虫类药治疗皮肤病
        3 药理研究
        3.1 免疫调节作用
        3.2 抗血栓、溶栓和改善血液循环
        3.3 抗炎、镇痛作用
        3.4 抑制、杀灭微生物作用
        3.5 抗肿瘤作用
    第二部分 张炳厚教授应用虫类药治疗痛证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痛证的病因病机
        2 痛证的治疗
        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
        2.2 深度访谈
        2.3 临床数据
        3 研究内容
        3.1 临床资料
        3.2 数据分析
        3.3 数据统计
        结论
        1 痛证医案数据库疾病分类
        2 痛证医案数据库证型
        3 痛证数据库使用方剂
        4 痛证数据库使用药物
        5 痛证数据库中虫类药物分析
        5.1 痛证数据库中虫类药物使用频数
        5.2 痛证数据库虫类药功效分析
        5.3 痛证数据库虫类药归经分析
        5.4 痛证数据库虫类药药性分析
        5.5 痛证数据库虫类药药味分析
        5.6 常用虫类药总结
        6 张炳厚痛证数据库痹证治疗经验分析
        7 张炳厚痛证数据库头痛治疗经验分析
        7.1 川芎茶调散类方治疗外感风寒、风热、风湿头痛及多种内伤头痛
        7.2 滋生青阳汤治疗肝阳、肝风、肝火头痛
        7.3 用经验方治疗五官疾病所致头痛
        讨论
        1 "不通则痛",治疗以"通"为用
        2 从肝论治痛证
        3 使用类方,共性个性兼顾
        4 创新观点
        4.1 深刻理解,扩大应用范围
        4.2 虫类药的服用方法
        小结
    第三部分 应用虫类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
        2 慢性肾炎脾肾气虚、湿热血瘀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标准
        6 疗效判定标准
        6.1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6.2 慢性肾炎蛋白尿疗效标准
        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样本量
        4 随机方法
        5 治疗方法
        5.1 基础治疗
        5.2 分组治疗
        6 观察指标
        6.1 疗效指标
        6.2 安全指标
        7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临床资料分析
        1.1 性别
        1.2 年龄
        1.3 基线资料分析
        2 疗效分析
        2.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2.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2.3 蛋白尿疗效分析
        2.4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结论
        讨论
        1 当代医家论治蛋白尿
        2 张炳厚教授论治蛋白尿
        3 虫类药治疗蛋白尿的机理探讨
        4 创新观点
        4.1 脾肾两虚为主,湿热、血瘀为患
        4.2 慢性肾炎从肾络论治
        4.3 虫类药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在痹证的治疗中插用小柴胡汤的临床意义——学习老大夫经验,心得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黄帝内经》康复思想研究[D]. 赖晓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董振华学术经验总结及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宣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4]寒温融合的形成、发展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D]. 谢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5]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益气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D]. 陈爱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6]张炳厚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虫类药治疗痛证与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研究[D]. 赵文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7]在痹证的治疗中插用小柴胡汤的临床意义——学习老大夫经验,心得之一[J]. 郭恩绵. 辽宁中医, 1977(S1)

标签:;  ;  ;  ;  ;  

插小柴胡汤治疗关节痛症的临床意义——借鉴老医生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