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领土扩张回顾

俄罗斯领土扩张回顾

一、俄罗斯领土扩张之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黄杰[1](2012)在《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耦合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古至今,大国治理问题不仅是学界、政界甚至一般民众倍感兴趣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是一个不断崛起的大国,这种崛起受到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要真正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快速的经济发展和良好的国际环境等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是最根本的还在于国内的治理结构是否合理和完善。那么,一个大国具有何种治理结构才能实现并长期维系良好的治理绩效呢?本文认为,从大国自身特征和治理内在需求的角度出发,大国的有效治理应该建立在国家与社会“双轮驱动”的基础上,即大国的治理结构应该是由两套具有不同性质、目的和行动逻辑的治理体系所耦合而成的,我们将其称之为“耦合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的耦合性有强弱之分,它主要体现在以国家(或中央政府与精英)和社会(或地方政府与民众)为主体的两套治理体系之间相互认同、嵌入和渗透的程度。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基本假设:大国的耦合治理结构同它的治理绩效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耦合性的治理结构是大国实现良好治理绩效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反之,弱耦合性的治理结构则不利于良好治理绩效的实现,甚至会导致治理危机的不断累积和政治体系的最终崩溃。上述命题和假设要想得到证明,就必须建立在对大国治理结构的构成和特征深入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因此,笔者通过选取古代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大国一—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作为研究案例,以耦合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尝试去证明上述命题和假设,这种证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去解释和分析“双轮驱动”对于大国有效治理的关键性意义何在。就中华帝国而言,它是古代世界中极少数实现了长期有效治理的大国,而罗马帝国在治理绩效上就要差很多。为什么两国在治理绩效上会存在重大差异呢?本文认为,中华帝国的长期有效治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皇权-官僚主导的国家治理体系与家族、宗族和村落等构成的社会治理体系之间实现了强有效的耦合,即是一种强耦合性的治理结构;而罗马帝国的治理不力和失败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皇帝和军队主导的国家治理体系与由行省和自治城市等构成的地方治理体系之间的弱耦合性,即是一种弱耦合性的治理结构。这就是说,大国的治理结构的耦合性强弱程度会对它的治理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为大国在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意味着大国的耦合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总之,一个大国要实现并维系长期的有效治理,就需要将其治理建立在国家与社会双重治理体系强耦合的基础上,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双轮驱动”为大国治理与成长提供强大的动力资源和制度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大国治理所面临的各种基本问题——如何在国家控制与社会自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一体化与多元化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无疑是大国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经验。本文最后对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一方面应该对中华帝国等大国的治理经验与历史遗产进行选择性开发和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应该通过积极的政治体制改革,重建政党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社会的成长开拓新的空间,从而建构起一种国家与社会双重治理体系之间强耦合的新型治理结构。建构这种结构就意味着中国的国家治理应该建立在“双轮驱动”这种有力而稳固的基础上,这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长治久安最为现实可行的路径。

聂宏毅[2](2009)在《中国与陆地邻国领土争端问题研究(1949-200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领土争端素来是战争与冲突的根源之一,从早期殖民主义的开疆拓土到帝国主义的蚕食瓜分,再到民族国家的独立兴起,无不伴随着领土争端与边界纠纷,领土争端是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我国是世界上陆地邻国最多的国家,具有极其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到目前为止,虽然已与12个邻国正式解决了边界问题,但中国22,000多公里的陆地边界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领土,这些争议领土能否顺利解决,对于中国的和平发展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历史压力。它不但极易招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敌视和防范,更会对整个民族心态和中国外交带来新的挑战。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能够同大多数邻国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顺利解决领土和边界争端,然而在同印度、苏联和越南的边界问题上,和平谈判却一度被武装冲突所取代。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在处理领土争端时宽和与强硬两种不同态度的成因。论文运用“权力转移”理论,采取历史文献法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从陆地邻国的政策属性对中国处理领土争端时的态度影响这一角度,系统研究中国与周边陆地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实证分析中国在处理与陆地邻国领土争端时宽和与强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成因。同时运用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对影响中国态度成因的其它几种主要的竞争性解释变量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邻国所奉行的对外政策属性与中国处理领土争端时的态度具有高度关联性。如果邻国是奉行扩张政策的“扩张国”,中国处理与该国的领土争端时态度就趋于强硬。如果邻国是奉行维持现状政策的“现状国”,中国处理与该国的领土争端时态度就倾向于宽和。邻国所奉行的扩张性对外政策是导致中国态度强硬的基础性因素。对扩张国强硬可以有效遏制对方的扩张趋势,对现状国家宽和可以防止该国与其它国家进行军事结盟,这种领土争端的处理原则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也与中国的实力基础相适应,是经略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战略的较好选择。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权力的变化对国家行为政策的影响,同时为全面了解中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刘雅楠[3](2019)在《战后初期日本领土政策研究(1945-195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户幕府末期至二战结束,日本对其周边地区和邻国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领土扩张。幕末及明治初期,日本通过与相关国家的外交谈判以及所谓“无主地先占”,陆续将今北海道、千岛群岛、小笠原等邻近日本传统疆域但归属相对模糊的领土纳入本国版图。继而,明治政府无视琉球王府反抗及清政府抗议,以武力为后盾吞并位于中日之间的琉球群岛,将原琉球国主体疆域改为日本冲绳县。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后期,明治日本两度携战胜之威,分别占据位于台湾与冲绳之间的钓鱼岛、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的独岛(日称“竹岛”)。这两次战争之后,日本还分别攫取中国台湾、朝鲜半岛等大片领土。其后,日本的对外扩张逐渐演变为对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地区的全面入侵。直至二战结束,日本的长期扩张才受到中、美、英、苏等二战主要盟国有效遏制。战败投降之后,尤其是在战后初期的媾和进程中,日本政府谋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此前处于日本统治下的领土,以此为基调拟定相关领土政策。二战之后,与日本相关的领土纷争,均与战后初期的旧金山媾和直接或间接相关。依据二战主要盟国1945年7月发布的《波茨坦公告》,战后日本可以保留的领土将限定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岛以及由主要盟国决定的“其他小岛”。1952年4月《旧金山和约》(以下简称“和约”)生效后,日本脱离被占领状态并恢复国家主权。然而,本应在战后初期对日媾和进程中解决的领土问题,陆续转变为日本与相关国家间的主权纷争。这些纷争既与近代日本的领土扩张相关,也与战后初期日本的领土政策有着直接因果关联。作为多数二战盟国与日本结束战争状态的法律文件,“和约”既未规定日本国界,也没有触及要求日本放弃的领土的地理范围及归属对象。而且,战后以来与日本存在领土问题的当事国之中,中国、韩国、苏联(俄罗斯)均非“和约”签字国。日本恢复独立后,以“和约”模糊的领土条款为依据,继续向美国、苏联(俄罗斯)、韩国、中国等相关国家,索取或争夺奄美、小笠原、冲绳、南千岛群岛、独岛、钓鱼岛等领土。战后初期日本的领土政策,与“和约”领土条款形成过程关联密切。二战结束后,日本并未采取坐等在媾和条约上签字的被动姿态。签署投降书的次月,日本政府即着手研判二战盟国的对日媾和方案及日本的对策。1945年下半年,外务省提议顺从或配合二战盟国的对日领土处置,以免招致更为严厉的处罚。其后,随着国际局势剧烈变化,日本政府转为以“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日本统治下的领土”为目的,不断调整在领土问题上的争取策略。1946年5月,第一次吉田茂内阁提出,以《波茨坦公告》为依托,极力拓展“公告”允许日本保留的“其他小岛”范围。其后,吉田茂、片山哲、芦田均相继出任首相,日本政府围绕领土等媾和议题,与主要盟国驻日代表展开试探性交涉。1948年10月,吉田茂第二次组阁并长期执政至旧金山媾和完成之后。同月,美国政府正式决定暂时搁置对日媾和并大幅调整对日政策。随着日美关系逐渐由二战时的敌国转变为冷战下的盟友,吉田茂内阁愈发明晰地以美国为媾和进程中的主要交涉对象。最终,吉田内阁以在安保、军备等议题上的妥协,推动美国部分接纳日本的领土诉求。美日两国围绕和约草案多次协商之后,在表面上将相关“问题领土”均以“不明确规定归属对象及地理范围”的模糊形式予以处理,在实际上则达成若干秘密谅解,并为日本的继续争取预留空间。日本恢复独立后,谋求将《旧金山和约》领土条款的模糊空间转化为现实利益,相关领土纷争在这一过程中陆续走上前台。战后初期,日本以最大限度保留其幕末以来的扩张所得为目的,审视相关领土问题并制定争取策略。这与《旧金山和约》领土条款的模糊性,与相关领土纷争的产生及复杂化,均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因果关联。战后初期日本的领土政策,既可以说是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归结,也可在很大程度上视为日本恢复独立后相关领土问题的起点。

沈影[4](2009)在《苏联领土扩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联领土扩张研究》重点研究苏维埃政权时期苏联的领土变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领土的扩张。除“导论”外全文共分九章。“导论”部分阐明论文选题的来源、研究现状、论文创新及论文结构等问题。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架构,概述国际法中的领土及相关理论、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地缘政治理论。第二章着重回顾俄罗斯帝国的领土扩张史,强调指出俄罗斯帝国通过对外发动战争进行领土扩张的特点,揭示苏联领土扩张的历史渊源。第三章介绍了十月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领土的变迁以及列宁“不割地、不赔款”的政策主张。第四章至第八章论述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领土扩张,这是本论文的重点。第四章至第五章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兼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芬兰的卡累利阿和贝柴摩、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德国的哥尼斯堡、中国的唐努乌梁海、日本的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等地区,总面积近72万平方公里。第六章介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巩固领土扩张成果在外交和理论宣传上所做的努力。本章对苏联提出的若干“理论依据”进行分析。第七章着重分析导致苏联走向领土扩张道路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思想、历史、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等根源。第八章集中分析苏联领土扩张给自身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苏联的领土扩张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安全,而且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九章介绍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即俄罗斯联邦所面临的领土及边界形势。俄罗斯既继承了苏联与一些邻国的领土边界问题,又出现了与“新邻国”之间复杂的领土边界争端。“结束语”简要说明从苏联领土扩张研究中得到的几点启示:领土扩张并不能给一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安全;在当今世界,领土主权仍是各国的核心利益,但领土扩张早已不符合当今的时代潮流;国家间领土争端的解决只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王佳[5](2019)在《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自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以来,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其最突出的特征包括出生率持续偏低、死亡率居高不下和外来移民人口补偿能力显著减弱三个方面。受此影响,俄罗斯人口持续多年出现负增长,全国人口总数逐年下滑。此次人口危机因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影响程度之深,已经成为事关俄罗斯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性问题,引起了俄朝野各界的普遍高度关注。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形势是在全球人口向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欧美国家为首的世界各国人口纷纷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变,传统的多子女大家庭模式逐步被少子女的现代家庭模式取代,居民生育意愿显著下降,人口生育水平降至自然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增长趋缓甚至步入负增长阶段。在全球人口转变的背景下,俄罗斯的人口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向现代人口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它既受到了俄人口发展历史上形成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差异等传统人口因素的影响,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转型时期的激进改革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冲击则是此次人口危机的助推器,不仅加快了危机爆发的进度,也增强了危机蔓延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并加重了它的灾难性后果。为摆脱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俄政府出台了包括鼓励居民生育、降低人口死亡率和吸引外来移民在内的一系列应对人口危机的配套措施,旨在扭转持续多年的人口负增长趋势,同时增强外来移民对人口再生产的补偿能力。上述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俄罗斯人口总数自2010年起恢复增长。2013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人口出现了自苏联解体以来的首次自然增长。尽管近年来人口危机的状况有所缓和,但就目前人口形势来看,俄罗斯未来面临的人口问题依旧严峻。居民生育意愿仍然偏低,无法保证维持人口数量稳定所需的出生率水平。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人口危机最严峻时期出生的女性逐渐步入生育年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育龄女性数量将面临显著减少的局面,人口出生率预计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水平尽管有所回落,但与大部分欧美国家相比依然处于高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死亡率难以出现较明显的下降,俄罗斯人口自然负增长的规模很可能将持续扩大。在外来移民对人口自然损失的补偿能力难有实质性提升的背景下,当代俄罗斯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本论文的研究以当代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人口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俄政府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其实施成效和不足进行评价。同时,通过比较并借鉴世界同类国家应对人口问题的经验,为俄罗斯摆脱人口危机提出可行建议,并对俄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做出预测。论文由绪论、四章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思路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章对俄罗斯的人口发展历史进行回顾,论述了旧俄时期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的主要发展阶段;第二章重点分析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从低出生率、高死亡率和日益减弱的移民人口补偿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对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从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入手,详细探讨了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重点分析了俄罗斯政府实施的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和增强移民吸引力等应对人口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对相关措施的成效和不足进行了评价。结语部分论述了俄罗斯人口的发展前景,并就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解决尝试提供可行性建议。人口危机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难以一蹴而就。一方面,受人口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单纯依靠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能力,已经很难维持人口数量的动态平衡。因此,俄罗斯应更加重视外来移民的人口替代效应,充分发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着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移民环境,进一步加大引进外来移民的力度,秉承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口交流,充分利用邻国的人口资源禀赋,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在吸引外来国际移民的同时,优化整合国内人口资源配置,推动区域间人口流动同样可作为俄罗斯应对人口问题的可行途径。另一方面,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的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样性影响下发生了现代化转变。因此,俄政府应从文化和价值观层面入手,健全有利于人口发展的长效机制,更加重视培养居民对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提高家庭在社会舆论及居民思想观念中的威望,从根本上引导社会环境向有利于家庭和生育的方向转变。总体而言,鉴于俄罗斯未来依旧严峻的人口发展形势,俄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口和移民政策的财政投入,为应对人口危机措施的落实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因此,经济发展才是未来俄罗斯解决人口危机的最根本途径。

申达宏[6](2019)在《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幻,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亚太地区凭借飞快的发展速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东北亚地区则是亚太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现实和自身利益需求决定了俄罗斯要采取相应的东北亚政策。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是在中、美、日等世界大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诉求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立足本国国情实际,既注重现实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制定的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策略。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策略方面,俄罗斯的政策主要强调自己是该地区的重要成员之一,并能为地区事务发挥作用,防止被排斥在地区事务之外。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凭借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某些经济优势,参与东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带动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发展双边关系,保证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同时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各种安全对话与合作,保证东北亚局势的稳定,保证俄罗斯不被排斥在地区安全事务之外。虽然普京在其三个任期内对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进行过微调,但是对东北亚国家外交政策的总体思想没有变,那就是在依托欧亚地缘优势,在实用灵活的平衡外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国家事务中,最终达到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目的。梅德韦杰夫在总统任期内基本上秉持延续了普京的东北亚政策思想。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普京的东北亚政策颇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俄罗斯与中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的合作关系愈加稳固;俄罗斯与日本构筑了建设性伙伴关系,这必将推动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对朝韩双方奉行平衡外交,加强了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发言权;与蒙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保了俄罗斯南部的安全与稳定。虽然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实施,但随着俄罗斯国内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交战略的适当调整,制约因素会逐渐好转,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的互利合作会不断加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东北亚政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西伯利亚和远东是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地区,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推动下,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将使我国获得战略拓展新空间、能源进口新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李途[7](2019)在《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以来,随着南海局势的升温,国际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指责中国因实力崛起导致南海政策逐渐向“强势”转变的声音。他们认为,实力的提升鼓励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机会主义”升级政策,美国介入的压力迫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合作政策。但是,这一分析路径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崛起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彼时中国的领土争端政策(包括南海政策)并没有因此变得更为强硬,反而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大部分陆地边界问题。另外,中国也没有利用小布什政府忙于中东反恐之际扩大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而是相继加入《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反倒是在奥巴马政府以“航行自由”为名公开介入南海争端的情况下,中国不仅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维权措施,而且主动采取行动加强对南海岛礁的实际控制。借助于领土争端研究中关于实力和国际环境压力的分析,本文提出,相较于现实主义的“机会主义扩张”论,主权声索能力和战略竞争程度的变化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演变。首先,主权声索能力的提升既可能鼓励争端国采取武力升级政策,因为它具备这样的实力可以在可承受的代价范围内使用武力实现其领土目标,也可能让争端国对争端未来的解决持有更为乐观的评估,反而不太可能主动挑起冲突。因此,意图的判断至关重要。但是,在安全困境和“预防性动机”的心理作用下,主权声索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争端国主动采取武力升级政策,以争取在当前实力对比还不算太糟糕的情况下率先实现领土目标。其次,国际环境压力往往会促使一国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妥协合作政策,以集中精力应对更为紧迫的安全威胁。但是,争端国通常不会在具有重要军事和战略价值的领土争议问题上让步,领土问题上的让步也不应以损害争端国的安全利益为代价。也就是说,当领土争端本身还涉及较高程度的战略竞争性议题时,即使面临着国际环境压力,争端当事国也很难在领土争议问题上进行让步,甚至会主动使用武力升级争端,展示本国行动的决心,防止主权和安全利益受到进一步损害。具体在南海问题上:第一,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提升,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高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中低烈度的升级政策。例如:1995年的美济礁事件、2012年的黄岩岛对峙事件以及2013年以来的南沙岛礁建设。第二,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下降,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高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高烈度的升级政策。例如:1974年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赤瓜礁海战。第三,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下降,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低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拖延政策。例如:20世纪80年初在南沙问题上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第四,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提升,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低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合作政策。例如:与越南解决北部湾划界问题、与东盟达成《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与菲律宾签署“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低调处理“981”钻井平台事件,以及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中国主权声索能力的变化以及大国战略竞争程度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南海地区局势的演变。两者相互影响,贯穿于南海争端发展的始终,造就了今天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复杂化的局面。以上构成了南海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远非现实主义的“机会主义”和“扩张主义”的论断可以概括。尽管中国在这一时期采取了总体“强势”的维权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南海政策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防止争端破坏中国与周边关系大局,仍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如何在海上维权和地区维稳之间实现平衡始终是中国南海政策的核心目标。为此,中国采取了积极作为和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无论如何,经过2010年以来的发展,南海问题已经从地区国家之间的岛屿主权争端发展成为中美大国战略竞争的一部分。大国战略竞争的实质是实力和影响力之争。美国介入南海问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制衡中国,不仅取决于其介入的程度和意愿,也取决于中国塑造地区环境的能力。为此,需要区分南海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二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大国战略竞争。在构建必要的海上军事威慑、推动中美海上合作的同时,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地区国家国内政治的变化为南海问题降温带来的有利契机,主动塑造南海合作性议题,积极参与地区安全机制,走出被美国设置的议题牵着走的被动局面。

顾超[8](2020)在《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就近代世界历史而言,伴随着民族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意识形态,并从欧洲蔓延至全球。仅仅在20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主义浪潮。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民族走向了自觉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开始以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中华民族开始具备了国族的身份和象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对内来说,是以共同体的形式把握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起中华民族应对危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对外来说,通过区域共同体实践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进而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从古至今,西北地区由于其历史、区域和自然条件等因素,不论是在王朝国家,还是在现代民族国家之中,都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地区的现实任务和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研究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问题,既是回应党和国家重大的、宏观问题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针对性。作为理论命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的研究,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溯源来看,充分考量近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及逐步确立起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框架。又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深处,挖掘出多语境、复杂态下的共同体形式。并且将中华民族与共同体思想有机结合统一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中。另一方面,从核心概念的分析来看,提出从政治国家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精神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系统把握。同时,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第一重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决定向度上,提出民族意识是对民族本体的客观反映;第二重是从意识的历史性生成向度上,分析不同时代条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第三重是从意识的能动性向度上,从理论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价值性考量。再者,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较大程度上理解为一种认同,从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方面勾勒出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谱系。作为现实命题的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进一步聚焦和把握西北地区的特殊性,提出西北地区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机遇、劣势和挑战。从优势上看,西北地区在历史上进行着各民族间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既有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也有各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还有与异质文化、文明的往来。同时,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与西北各族人民一道进行民族救亡图存、追求团结统一的伟大斗争中,一方面产生和奠定了西北民族地区治理的政策基础,另一方面塑造和涵养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文化基因。从机遇上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机遇下,形塑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实施了惠及西北各族人民的现实举措。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中,拓展了西北地区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在西北边疆治理的现实机遇中,深入推进依法治边、依法治疆进程中,提供了稳定的内外环境。从劣势上看,经济方面的差距无疑是明显且深刻的,同时在民族与宗教问题上的复杂性、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以及语言多样性可能带来的沟通不畅等,在增强个体、族群意识的同时,淡化了共同体意识。从挑战上看,存在着诸多外部威胁与干扰。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思潮由来已久,作用于客观历史和人们的历史观念,消解着西北地区的历史传承与史学研究;二是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有其身份和定位,看似合理实则潜藏着以多元分离和分解主流的风险;三是“三股势力”,其中暗含在民族主义基础上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西北边疆为重点渗透区域,并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威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和总体国家安全。结合以上理论与现实的分析,在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规避劣势、应对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首先要有一些最为基本的遵循来保证前进的方向,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妥善解决好宗教的因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西北地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次,在宏观方略的建构上,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建设及其意识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立足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法治六个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宏观安排。最后,实践的生命力和效度体现在落小、落细之上,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最终要从教育的主体内容、关键环节、心理引导、语言桥梁、现实载体、实际效果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具体下功夫。

卢昌鸿[9](2014)在《历史与现实:俄罗斯东进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占有广袤的西伯利亚已有四个世纪,沙俄占领中亚至苏联解体也愈一个世纪。2012年,普京当选为俄总统后推出开发东部、融入亚太经济的“战略东进”计划。历史上俄国的东进都取得了相对成功,这其中有何经验和规律可寻,现今俄罗斯东进的动因又是什么,今天俄罗斯东进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分析和论述。提起沙俄向外扩张,人们很自然想到占有大片领土,很容易忽略一点:沙俄对新占领土地的开发和治理。历史上沙俄的东进,占有领土仅是第一步,随后会在新占领土地上建立城镇、修路筑桥、发展工农业和进行内外贸易等。事实上,包括中国东北中东铁路沿线的广大地区早期的开发和城市布局,沙俄政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由于气候、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俄罗斯的东部开发与美国的西进运动相比较。对东部地区的开发一直贯穿了俄罗斯的近代历史,尽管其效果不尽人意。若把今天的俄东部地区和四百年前作一个对比,就不难想象俄罗斯在东部开发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不同历史时期,俄罗斯东进的战略目标和动因各有不同:近代早期,沙俄的东进主要表现为领土扩张,并对新占领土地进行开发和治理,是出于生存和安全需要;二十世纪早期,沙俄和苏联在远东地区抢占战略要地,是为了国家的强大和确立大国地位;苏联时期对西伯利亚进行开发和巩固东部边境安全,旨在加速发展以增强国力,同美国及西方国家争霸;现阶段的东进,目标是振兴东部地区、融入亚洲经济,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推动国家复兴。论文把俄罗斯东进的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作一个梳理,试图解开这样的疑问:资源如此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为何一直落后于西部及世界其他地区?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现实环境的分析,对俄东部地区的发展前景作出理性的预期。

崔宪涛[10](2003)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所谓国际关系,或者说世界格局,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国的行为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来推动、制约乃至破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界大国,而且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面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率先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认为,对这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俄两国本身看,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地缘接近的两大邻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搞好或不加强双边关系。历史证明,中俄关系的惟一最佳选择就是和睦相处,和则两强,分则俱弱,正如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识,对抗或结盟都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从世界范围看,中俄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关系到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特别从长远看,随着中俄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21世纪的世界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格局载入史册,从一定程度上说,取决于中俄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发展。可以说,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包含的基本内容为对象,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为目的,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政治关系、经贸合作、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领域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结构由引言和六章正文组成: 第一章是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综论,所要阐述和解决的问题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起因、过程和条件,原则和目标,特点和意义。目的是要说明:在当今时代,中俄两国为什么要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别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哪些因素促使中俄两国领导层选择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对抗或结盟的关系。同时说明,为什么中国选择俄罗斯和俄罗斯选择中国作为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对象,而不是欧洲国家,不是日本或美国?本章的目的是使我们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于后面各章分门别类地展开阐述。 第二章是关于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中俄政治关系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的基本起点和主导部分。政治关系直接决定着其他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中俄政治关系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借鉴性的。本章主要阐述中俄政治关系建立的基础,发展的过程,两国在国际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法律基础和机制,以及对两国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章是关于两国经贸合作。新时期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因素的分量增强。中俄经贸合作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深厚和广泛的基础之上的,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没有广泛B民人的经贸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没有坚固的勘出,也没有前途。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客观条件; (二)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特点和现实问题(3)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基本对策。重点是对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阐述. 第四章是关子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枝术的合作与交沈 中俄科教合作,对俄罗斯来是jc有助子其大量的、最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中国d有助于在一些尖端科伎领域更决地发展,以用Y一些实用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而文化教育的合作,不仅有助子中俄两国人民思想、精种领域的了解与接近,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培移深厚的基础,而文化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有益的;至于军事技术的合作,不仅可以列B$U)opde的保证,克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对中国来说,可以加快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步伐,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的究整;对俄罗斯来说,可以加快新式军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保持俄罗斯在革工产品研制开发方面领先世界的优势,可以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特别是不断增加在世界军火销售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可以对亚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章同时对中俄科技、文化教育和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发晨提出了方向. 第五章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作为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是关系到世1H各局、关系到卜b不和平与发展的大事.本章主妄书轧讨在中俄战呐巾中作伙伴关系大背景下,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大国或地区的关系,如中、俄、美的“大三角”关系,中、俄、印的关系,中、俄、美、中亚的关系,中、俄、美、日关系等.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在建立与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如何同步保持发展与世界其他

二、俄罗斯领土扩张之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领土扩张之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耦合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大国治理问题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问题意识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大国是如何实现长期而有效治理的?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和研究案例的选择
    第二节 对既有重要文献的梳理和评价
        一、中华帝国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文献及评价
        二、罗马帝国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文献及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一、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
        二、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分析框架和内容安排
第—章 解释大国治理:主要概念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大国和大国治理的基本涵义
        一、大国的内涵和特征
        二、大国治理的基本涵义
    第二节 耦合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涵义和指标
        一、耦合治理结构的含义和类型
        二、治理绩效的含义和评价指标
    第三节 大国治理的基本问题(一):规模问题
        一、“小国民主论”的理由和限度
        二、“大国民主论”的兴起和实践
        三、存在最适合民主治理的规模吗?
    第四节 大国治理的基本问题(二):平衡问题
        一、“集权是国家的本质”
        二、分权的类型和意义
        三、集权分权的限度与大国治理的政治平衡
第二章 强耦合性治理结构的案例分析:中华帝国
    第一节 中华帝国地方治理体系的构成和特征
        一、伦理本位与家族传统
        二、宗族治理与宗法制度
        三、村落自主性与乡村自治
        四、地方治理体系的自治性
    第二节 中华帝国皇权-官僚治理体系的构成和特征
        一、皇权制度及其专制性
        二、官僚制度及其轴心地位
        三、皇权-官僚治理体系的集权性
    第三节 三维视角下的中华帝国强耦合性治理结构
        一、认同性与帝国治理结构的强耦合性
        二、嵌入性与帝国治理结构的强耦合性
        三、渗透性与帝中治理结构的强耦合性
第三章 弱藕合性治理结构的案例分析:罗马帝国
    第一节 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和特征
        一、罗马皇帝与元老院
        二、罗马军队和官僚机构
    第二节 罗马帝国地方治理体系的构成和特征
        一、罗马的城市和城市自治制度
        二、罗马的行省和行省制度
    第三节 三维视角下的罗马帝国弱耦合性治理结构
        一、认同性与帝国治理结构的弱耦合性
        二、嵌入性与帝国治理结构的弱耦合性
        三、渗透性与帝国治理结构的弱耦合性
第四章 耦合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强耦合性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一、强耦合治理结构与中华帝国的合法性
        二、强耦合治理结构与中华帝国的有效性
        三、强耦合治理结构与中华帝国的适应性
    第二节 弱耦合性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一、弱耦合治理结构与罗马帝国的合法性
        二、弱耦合治理结构与罗马帝国的有效性
        三、弱耦合治理结构与罗马帝国的适应性
第五章 大国治理绩效差异背后的不同治理逻辑
    第一节 “双轨政治”与中华帝国长期有效治理的逻辑
        一、中华帝国“双轨政治”的基本内涵
        二、“双轨政治”与中华帝国长期有效治理的逻辑
        三、“双轨政治”的终结与中华帝国的崩溃
    第二节 “帝国悖论”与罗马帝国治理失败的逻辑
        一、“帝国悖论”的来历和涵义
        二、“帝国悖论”与罗马帝国治理失败的逻辑
第六章 基本结论与对大国治理问题的进—步探讨
    第一节 对本文假设的进一步证明:以联邦制大国为例
        一、美国的强耦合性治理结构
        二、俄罗斯的弱耦合性治理结构
    第二节 本文基本结论和对大国治理结构的进一步探讨
        一、对本文基本结论的概括
        二、凝聚型结构与扩散型结构:对大国治理结构的进一步探讨
    第三节 通过“双轮驱动”战略优化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
        一、中国大国崛起与中华帝国治理遗产的当代意义
        二、“双轮驱动”战略与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优化
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国与陆地邻国领土争端问题研究(1949-200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领土争端有关中国态度成因的已有解释
        1.3.2 对现有解释的评析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所用理论综述
        2.1.1 “权力转移”理论
        2.1.2 改变现状国与维持现状国及其判定指标
    2.2 研究假设与主要变量
        2.2.1 研究假设
        2.2.2 研究变量及测量指标
    2.3 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逻辑关系解释
        2.3.1 权力格局变迁对变量的影响
        2.3.2 权力的强弱及变化对变量的影响
        2.3.3 中国与邻国领土争端中态度选择的逻辑之源
    2.4 中国周边陆地邻国的基本情况与案例选取
        2.4.1 综合国力测算指标体系
        2.4.2 中国周边陆地邻国基本状况
        2.4.3 研究案例的选取
    2.5 小结
第3章 苏联/俄罗斯/哈吉塔案例分析
    3.1 苏联案例
        3.1.1 案例一:中苏边界(1949-1959)
        3.1.2 案例二:中苏边界(1960-1982)
        3.1.3 案例三:中苏边界(1983-1991)
    3.2 俄罗斯案例(1992—2007)
        3.2.1 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属性
        3.2.2 中国处理中俄边界领土争端时的态度
    3.3 中国的中亚邻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3.3.1 哈、吉、塔案例
    3.4 小结
第4章 中印边界问题分析
    4.1 中印边界问题概况
        4.1.1 中印边界的“三条线”与“三段争议区”
        4.1.2 中印关系的发展的两个不同时期
    4.2 印度对外政策属性及中国的反应
        4.2.1 对印度对外政策属性的指标检验
        4.2.2 中国对印度扩张主义政策的反应—对因变量的检验
    4.3 小结
第5章 中越边界问题研究
    5.1 中越关系的简要回顾及边界概况
    5.2 中越关系的时期划分
    5.3 中越边界问题案例分析
        5.3.1 案例一:中越边界(1949-1974)
        5.3.2 案例二:中越边界(1975-1990)
        5.3.3 案例三:中越边界(1991-2007)
    5.4 小结
第6章 中国与其它陆地邻国边界案例分析
    6.1 中缅边界
        6.1.1 边界概况:“三段未决界”
        6.1.2 中缅边界问题的提出
    6.2 中国与其它国家边界问题的解决
        6.2.1 中国与尼泊尔的领土争端
        6.2.2 中国与蒙古的领土争端
        6.2.3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界问题
        6.2.4 中国与阿富汗的领土争端
        6.2.5 中国与不丹的领土争端
        6.2.6 中国与朝鲜的领土争端
        6.2.7 中国与老挝的边界
    6.3 小结
第7章 研究案例的统计和比较
    7.1 对所研究案例的统计分析
    7.2 对几个重要的竞争性解释变量的比较分析
        7.2.1 对竞争性解释变量的综合分析
        7.2.2 对竞争性解释变量的案例分析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总结
    8.2 结论及政策启示
    8.3 本文的创新与价值
    8.4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战后初期日本领土政策研究(1945-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现状
        0.3.1 国内学界
        0.3.2 日本学界
        0.3.3 其他国家部分研究成果
    0.4 研究思路
    0.5 研究方法
    0.6 主要创新
    0.7 研究难点
    0.8 论文结构
第一章 近代日本的领土扩张(1854.03-1945.09)
    1.1 对邻近地区扩张
        1.1.1 幕末明治初期占据邻近岛礁
        1.1.2 明治时期武力侵吞邻国领土
        1.1.3 一战期间入侵中国及西太平洋
    1.2 二战期间全面扩张
        1.2.1 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1.2.2 侵占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屿
        1.2.3 拟让渡部分领土
    1.3 日本版图有待盟国商定
        1.3.1 主要盟国对日处置构想
        1.3.2 盟国初步限定日本版图
        1.3.3 日本丧失领土等国家主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力避严惩到尝试争取(1945.09-1946.05)
    2.1 日本领土政策制定背景
        2.1.1 主要盟国对日实际处置
        2.1.2 东久弥宫内阁尝试保留部分小岛
        2.1.3 盟总限定日本政府施政范围
    2.2 以避免严厉剥夺为首要目标
        2.2.1 日本领土政策的拟定机构
        2.2.2 条约局建议顺从盟国处置
        2.2.3 政务局提出为对日处置设限
    2.3 币原内阁探索重获部分小岛施政权
        2.3.1 允许日本施政的“约一千个小岛”
        2.3.2 条约局提出确保“重要小岛”
        2.3.3 伊豆诸岛施政权失而复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展开试探性交涉(1946.05-1948.10)
    3.1 吉田茂与芦田均接力拟定交涉策略
        3.1.1 干事会提出极力扩大允许日本保留的范围
        3.1.2 第一次吉田内阁关于领土问题的资料准备
        3.1.3 芦田均初步拟定对盟总及美国的交涉方案
    3.2 芦田均对盟总及美国展开试探性交涉
        3.2.1 以“其他小岛”为主要诉求
        3.2.2 “芦田备忘录”被盟总退回
        3.2.3 尝试以基地权换取保留冲绳
    3.3 基本确定争取冲绳的策略
        3.3.1 “天皇口信”提议以使用权换主权
        3.3.2 日本政府调整相应领土对策
        3.3.3 初步确定对美双边交涉框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初步实现领土诉求(1948.10-1951.08)
    4.1 以日美交涉为前提调整对策
        4.1.1 吉田茂内阁转向片面媾和
        4.1.2 外务省争取独岛及对马岛
        4.1.3 日美两国确立双边协商框架
    4.2 吉田茂与杜勒斯交涉领土问题
        4.2.1 “A作业”试图全面争取被占岛屿
        4.2.2 “D作业”以美占岛屿为主要对象
        4.2.3 “临时备忘录”未规定日本放弃冲绳
    4.3 日美商定“和约”草案领土条款
        4.3.1 美国草案为日本预留争取空间
        4.3.2 英国草案领土条款未被采纳
        4.3.3 最终草案基本接纳日本的诉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后初期日本领土政策的延伸
    5.1 吉田内阁继续拓展争取空间
        5.1.1 《旧金山和约》未解决领土问题
        5.1.2 吉田内阁阐明日本政府领土诉求
        5.1.3 日美同意虚化对冲绳等岛屿托管
    5.2 日本持续谋求领土利益
        5.2.1 继续向美国索取冲绳等岛屿
        5.2.2 向中韩两国争夺钓鱼岛和独岛
        5.2.3 对苏(俄)领土诉求呈退缩趋势
    本章小结
终章 战后初期日本领土政策的影响
    6.1 催生“和约”模糊领土条款
    6.2 使相关纷争错失解决时机
    6.3 阻碍日本与邻国和解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苏联领土扩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创新点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本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领土及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领土和国家
        一、领土及领土主权
        1.领土概念和领土构成
        2. 国家领土与国家主权
        3. 领土主权与领土主权限制
        二、国家领土的变更
        1. 传统国际法上的国家领土变更
        2. 现代国际法中的国家领土变更
        三、边界和边界争端
    第二节 领土和地缘政治理论
第二章 俄罗斯帝国的领土扩张
    第一节 俄罗斯帝国的形成
    第二节 俄罗斯帝国在欧洲的扩张
        一、征服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
        二、争夺波罗的海地区
        三、侵略波兰
        四、兼并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比萨拉比亚
        五、侵占芬兰
    第三节 俄罗斯帝国向亚洲的扩张
        一、向西伯利亚扩张
        二、武力征服高加索和中亚
        三、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第四节 俄罗斯帝国向美洲的扩张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俄罗斯帝国领土扩张的论述
第三章 苏联的领土变迁(1917-1938)
    第一节 列宁的《和平法令》
    第二节 十月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领土变迁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的国际地位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的苏联领土扩张
    第一节 苏德的秘密附加议定书
    第二节 波罗的海三国的并入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波罗的海三国
        二、苏联与三国订立的互助条约
        三、波罗的海三国的并入
    第三节 苏联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一、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的历史归属
        二、回归罗马尼亚
        三、苏联的占领
    第四节 苏联对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兼并
        一、波兰复国
        二、波兰的再度沦亡
        三、雅尔塔协定的结果
    第五节 苏联割占芬兰的卡累利阿和贝柴摩
        一、芬兰的独立
        二、1939 年的苏芬谈判
        三、苏芬冬季战争
        四、割占卡累利阿和贝柴摩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苏联领土扩张
    第一节 在欧洲兼并的领土
        一、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
        1. 历史上的归属
        2. 回归捷克斯洛伐克
        3. 苏联的吞并
        二、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区
    第二节 苏联在亚洲的领土扩张
        一、唐努乌梁海的并入
        1. 唐努乌梁海的历史归属
        2.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与唐努乌梁海
        3. 所谓的唐努乌梁海“独立”
        4. 加入苏联
        二、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被划入苏联版图
        1. 历史归属与变迁
        2. 二战后对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的占领
        3. 北方四岛问题
    第三节 其他领土要求
        一、土耳其的卡尔斯、阿尔达汗地区及黑海海峡
        二、保加利亚
        三、阿富汗
        四、伊朗
        五、意属地中海和非洲的殖民地
第六章 苏联为巩固新的领土边界所做的外交努力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的领土概况
    第二节 通过欧安会进一步巩固领土扩张的成果
    第三节 苏联对外扩张“理论根据”评析
第七章 苏联领土扩张动因分析
    第一节 思想根源
    第二节 地缘政治根源
    第三节 历史根源
    第四节 经济根源
    第五节 决策者因素影响
第八章 苏联领土扩张的消极后果
    第一节 领土扩张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 领土扩张与国家解体
        一、“带头羊”波罗的海三国
        二、“决定性一击”的乌克兰
        三、摩尔多瓦的推波助澜
第九章 俄罗斯新边界
    第一节 俄罗斯新边界特点
    第二节 俄罗斯与“新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
        一、俄罗斯与乌克兰的领土之争
        1. 克里米亚
        2. 塞瓦斯托波尔港
        3. 刻赤海峡
        4. 顿巴斯地区
        二、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领土争端
        三、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争端: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
        四、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边界问题
        1. 与拉脱维亚边界问题
        2. 与爱沙尼亚边界问题
        3. 与立陶宛边界问题
        五、里海划界问题
    第三节 俄罗斯与“旧邻国”领土争端
        一、与美国的白令海峡之争
        二、与日本的北方四岛问题
        三、与挪威巴伦支海大陆架和经济区划界问题
        四、与芬兰的领土争议:卡累利阿地区
        五、与中国边界争端的顺利解决
    第四节 北极地区之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俄罗斯人口发展历史概述
    第一节 旧俄时期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状况
        一、苏维埃时期的俄罗斯人口发展概述
        二、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人口发展的历史阶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
    第一节 当代俄罗斯的人口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具体表现
        一、人口出生率持续偏低
        二、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
        三、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日益减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历史结构原因
        一、育龄人口数量阶段性减少导致人口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
        二、人口性别构成严重失衡制约人口再生产的良性运行
        三、人口年龄结构日益老化造成死亡率水平的控制难度增加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原因
        一、家庭生活水平下降抑制居民生育意愿
        二、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降低导致人口健康状况恶化
        三、经济实力衰退造成高技能人才大量流失
    第三节 文化和价值观原因
        一、家庭、婚姻和生育观念转变导致居民生育意愿下降
        二、不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死亡观念成为高死亡率的重要诱因
        三、民众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制约移民吸引力的提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政府应对人口危机的措施及绩效分析
    第一节 刺激居民生育意愿提高人口出生率水平
        一、出台刺激人口生育意愿的物质激励措施
        二、为女性兼顾家庭责任与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协助家庭改善居住条件,为居民落实生育意愿提供住房保障
        四、宣传重视家庭和生育的传统价值观
    第二节 改善居民健康状况降低人口死亡率水平
        一、提高医疗保健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二、推行控烟、限酒和禁毒等措施
        三、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提高移民吸引力增强外来移民的人口补偿能力
        一、根据移民现状与移民需求,适时调整移民政策定位
        二、刺激境外侨胞回归意愿,主动吸引侨胞回迁
        三、大力吸引高技能移民
        四、优先吸纳独联体地区移民
        五、培育包容的移民环境,促进移民融合
    第四节 人口危机应对措施的绩效分析
        一、提高出生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二、降低死亡率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三、增强移民吸引力措施的成效及不足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6)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前言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 研究思路与结构设计
第一章 俄罗斯东北亚外交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地缘政治因素
        一 欧洲—大西洋主义
        二 现代斯拉夫主义
        三 新欧亚主义
    第二节 历史文化因素
        一 俄罗斯文化特征
        二 历史文化传统作用下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三节 面临的国内外不利现实因素
        一 外部影响因素
        二 内部影响因素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第二节 回眸20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
        一 二战后苏联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二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内容
        一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要点
        二 俄罗斯落实东北亚政策的策略和措施
    第四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特点
        一 谋略性
        二 务实性
        三 可行性
        四 机制性
        五 持续性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东北亚国别政策
    第一节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领域合作
    第二节 俄罗斯对日本的政策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外交纪实
        二 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交往
        三 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博弈
    第三节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节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章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走势
    第一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走向
        一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发展面临新挑战
        二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
        三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四 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仍很棘手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的整体发展布局
        一 政治上稳形势、推改革
        二 经济上推创新、促增长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7)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中国领土争端研究
        (二) 南海问题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二) 篇章结构
        (三) 创新性与不足
第一章 领土争端:实力与国际环境压力
    一、领土争端研究
    二、实力与领土争端
    三、国际环境压力与领土争端
    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主权声索能力与战略竞争程度
        (一) 主权声索能力
        (二) 战略竞争程度
第二章 南海争端的升温:升级政策
    一、1974年西沙海战
    二、1988年赤瓜礁海战
    三、1995年美济礁事件
    四、2012年黄岩岛对峙事件
    五、南沙岛礁建设
第三章 南海争端的降温:拖延与合作政策
    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提出
    二、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的解决
    三、《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
    四、“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的达成
    五、“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事件的平息
    六、“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推进
第四章 主权声索、战略竞争与南海问题
    一、南海问题:大国政治的产物
    二、冷战时期:机会与限制
    三、冷战后时期:实力与压力
    四、大国战略竞争时代:挑战与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相关研究
        (二)国内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研究
        (三)国内关于西北地区的相关问题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一)基本思路的推进
        (二)研究方法的设定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中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流变
        (一)传统“天下观”的继承与扬弃
        (二)近代民族主义冲击下的概念流变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准备与确立
    二、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借鉴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借鉴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化实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
        (二)列宁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一)中华民族是政治国家共同体
        (二)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是社会生活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是精神命运共同体
    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理路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论认知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锻造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性考量
    三、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谱系
        (一)主体内容: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二)核心要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深层基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领导力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五)动力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三章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优势与机遇
    一、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分析
        (一)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
        (二)西北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汇的丰富滋养
        (三)西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政策基础
        (四)西北地区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
    二、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分析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
        (三)西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现实机遇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劣势与挑战
    一、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劣势分析
        (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客观性
        (二)西北地区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的复杂性
        (三)西北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性
        (四)西北地区语言多元性与沟通的不顺畅
    二、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分析
        (一)历史虚无主义消解着西北地区的历史传承与研究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着西北地区的主流文化与制度
        (三)“三股势力”严重威胁着西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第五章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研究
    一、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遵循
        (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
        (二)以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根本
        (三)以宗教与社会主义适应为原则
        (四)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为平台
    二、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宏观方略
        (一)政治: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经济:把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三)文化:构筑西北地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
        (四)社会:改善民生与推进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建设
        (五)生态:建设西北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六)法治:保障西北各族公民权利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三、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具体举措
        (一)以“五个认同”教育为主线,不断强化意识培育的主体内容
        (二)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意识培育的关键环节
        (三)遵循认知、情感和意志发生规律,掌握意识培育的心理过程
        (四)实现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统一,搭建各民族沟通的有效桥梁
        (五)科学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民族交往交融的实际效果
        (七)坚持以“三个特别”为标准,培养民族地区发展的人才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历史与现实:俄罗斯东进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导论
    一、论文选题与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四、学术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沙俄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与开发
    第一节 十六至十七世纪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与开发
    第二节 十八至十九世纪中期沙俄在远东和阿拉斯加的扩张
    第三节 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早期俄国的东进
    小结
第二章 沙俄吞并整个中亚
    第一节 沙俄对中亚穆斯林汗国的入侵
    第二节 沙俄对中亚的统治
    小结
第三章 二十世纪前期沙俄和苏联在远东抢占战略要地
    第一节 沙俄和苏联策动外蒙自治和独立
    第二节 苏联占领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第三节 租借中国大连、旅顺港和中东铁路
    第四节 支持金日成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小结
第四章 苏联政府开发西伯利亚和修建贝阿铁路
    第一节 二战前苏联政府对东部的开发
    第二节 二战时期作为后方基地的西伯利亚
    第三节 战后西伯利亚经济的重建
    第四节 东部开发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的战略东进
    第一节 战略东进计划的提出
    第二节 俄罗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 理论依据
    小结
第六章 融入亚洲经济的重点合作对象
    第一节 平等互信的战略伙伴:中国
    第二节 政冷经热的合作伙伴:日本
    第三节 重要邻邦与经贸伙伴:朝韩
    第四节 潜力巨大的经贸伙伴:东盟
    小结
第七章 俄罗斯的亚太战略
    第一节 俄罗斯的亚太战略原则
    第二节 俄罗斯参与的亚太地区国际组织
    第三节 俄罗斯的亚太国别政策
    小结
第八章 北方航道与俄北极战略
    第一节 北方航道
    第二节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
    小结
结论
    一、俄罗斯战略东进的有利因素
    二、东部开发的制约因素
    三、战略东进计划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研究大国关系的重要性与研究中俄关系的特别重要性
第一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 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1989.12—1992初)
        二、 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2初—1994.9)
        三、 从“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4.9—1997.7)
        四、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步发展(1997.7—1999.12)
        五、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时期(2000——)
    第二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国际背景
        一、 战略伙伴关系与当今时代
        二、 对当今世界局势的总体判断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国家利益
    第三节 中俄两国发展战略比较
        一、 发展:中俄两国的第一要务
        二、 中俄因素在彼此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俄两国的对外战略
    第三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原则、宗旨、特点和意义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特点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
    第一节 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借鉴
        一、 平等: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一
        二、 超越意识形态: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二
    第二节 中俄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广泛协作
        一、 国际范围内的互相借重与协调
        二、 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 反对恐怖主义立场与行动的协调
    第三节 地缘政治与中俄国家安全
        一、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二、 俄罗斯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三、 中俄两国在安全方面的信任与合作
    第四节 中俄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与保障机制
        一、 法律与制度建设
        二、 中俄关系的法律基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三、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保障机制
第三章 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
    第一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经济发展水平
        三、 中俄经济的差异和互补
    第二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评价
        二、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
    第三节 新条件下推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思路
        一、 统一认识,重新认识和定位中俄经贸合作
        二、 研究俄罗斯市场,改变对俄罗斯市场的传统观念
        三、 必须加大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
        四、 扩大直接投资,提高合作水平
        五、 着力研究与认真落实省州合作
        六、 充分发挥地方与边境贸易的作用
        七、 寻觅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八、 加大国际广告宣传力度
        九、 必须有应对风险的准备
    第四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选择
        一、 重中之重的油气开发合作
        二、 木材采伐与加工的合作
        三、 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
        四、 劳务合作
        五、 轻工产品领域生产的合作
        六、 中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西伯利亚和远东
第四章 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 中俄科技方面、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和意义
        二、 中俄科技合作的阶段与内容
        三、 中俄科技进一步合作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第二节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内容
        三、 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节 中俄军事技术的合作
        一、 中俄军事技术领域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基础和领域
        三、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形式和前景
第五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
    第一节 中、俄、美“新三角”
        一、 “老三角”与“新三角”
        二、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中关系
        三、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俄关系
        四、 合作、矛盾、协商中的“新三角”关系
    第二节 中、俄、印三方关系
        一、 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 俄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三、 中、俄、印三方关系分析
        四、 印度——俄罗斯——中国“三角”关系的发展潜力与问题
    第三节 亚太地区的中、俄、美、日“四角”关系
        一、 中俄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战略目标
        二、 亚太地区的中美、美日、美俄、日俄、中俄关系
        三、 亚太地区中美俄日“四角”关系发展前景
    第四节 中、俄、美、中亚关系
        一、 中亚国家与中、美、俄
        二、 中俄美三国在中亚的合作与矛盾
        三、 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战略
第六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与问题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和发展前景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前景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和潜在问题
        一、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二、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移民”问题
        三、 俄罗斯民族性和外交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四、 俄罗斯国内政治中的消极因素
        五、 国际因素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两方面影响
    第三节 关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 保持政治关系与经贸关系的平衡发展
        二、 增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
        三、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四、 消除“中国移民”影响
        五、 与时俱进,不断充实
参考书目与相关资料
后记

四、俄罗斯领土扩张之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耦合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D]. 黄杰. 复旦大学, 2012(02)
  • [2]中国与陆地邻国领土争端问题研究(1949-2007)[D]. 聂宏毅. 清华大学, 2009(12)
  • [3]战后初期日本领土政策研究(1945-1952)[D]. 刘雅楠.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4]苏联领土扩张研究[D]. 沈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10)
  • [5]当代俄罗斯人口危机问题研究[D]. 王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6]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D]. 申达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7]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D]. 李途. 南京大学, 2019(01)
  • [8]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 顾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9]历史与现实:俄罗斯东进战略研究[D]. 卢昌鸿.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8)
  • [10]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 崔宪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3)

标签:;  ;  ;  ;  ;  

俄罗斯领土扩张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