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瘿汤治疗甲状腺腺瘤125例(论文文献综述)
朱大诚,况东,徐丽婷,徐笑明[1](2022)在《黄药子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黄药子别名黄药根、苦药子、黄独根等,为薯蓣科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干燥块茎。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秋冬两季采挖,切片,晒干,生用。黄药子性味苦,寒,有小毒,入肺、肝经。对于其功效,中医典籍《本草纲目》中写道"凉血,降火,消瘿,解毒",既能清泻肺肝实火、化痰软坚而散结消瘿,治痰火凝结的瘿瘤,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诸证及血热出血。近年来,有许多学者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白尹豪[2](2020)在《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基于现阶段临床证据,探索采用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可行性;2.观察隔药灸脐法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形态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1.Meta分析: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全面检索所有关于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收集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证据,使用Cochrane Handbook推荐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分为隔药灸脐组30例、隔淀粉灸脐组3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甲状腺激素滴度(TPOAb、TGAb)、甲状腺形态、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SF-36)的变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1)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在升高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2)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联合西药在降低桥本中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POAb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效果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2.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患者颈前肿大、畏寒怕冷、胃脘或胁肋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改善明显(P<0.01);隔药灸脐组总有效率为80.95%,隔淀粉灸脐组总有效率为42.11%,比较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在治疗后FT3、FT4、TSH较治疗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隔淀粉灸脐组在治疗后仅FT3水平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上,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抗体滴度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POAb、TG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形态方面: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峡部厚度、左叶厚度、右叶厚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状况评分方面:隔药灸脐组患者治疗后在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均有改善(P<0.05);隔淀粉灸脐组患者仅在在一般健康状况方面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在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理机能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阶段临床证据表明,与常规西药相比,灸法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2.隔药灸脐法可以明显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以及甲状腺抗体滴度水平(TPOAb、TGAb),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改善甲状腺肿大程度,且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法。
谢侑玲[3](2020)在《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组方规律及核心药物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甲状腺癌术后医案分析及组方规律研究目的:通过对甲状腺癌术后门诊病历进行挖掘分析,总结患者临床特征以及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辨证用药经验。方法:按照纳排标准收集2013-2019年经魏子孝教授诊治的甲状腺癌术后完整病例,共纳入84例共163诊次,收集并整理一般信息、病史、症状、舌脉、证型、治法、方药等临床资料,并构建Excel电子数据库,使用SPSS 26.0及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分布情况、病因病机以及魏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辨证用药经验。结果:一般资料统计显示纳入的84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6.64,平均年龄45.05岁,中年组>青年组>老年组,甲状腺癌术后病程<1年的人群最多,>5年的最少,94.05%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中有98.73%口服优甲乐治疗,平均剂量107.32 μ g/d,72.15%的患者在3个月内检测过TSH水平,其中有29.11%的患者TSH<0.1mU/L;症状、舌脉、证候类型及治法治则的挖掘结果反映出甲状腺癌术后整体病机为虚实夹杂、邪盛正虚,实邪涉及气滞、痰凝、血瘀、火热,正虚涉及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阴血虚及气虚多见;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的挖掘结果显示甲状腺癌术后用药以寒性及温性为主,苦味占比最大,主要归肝经、脾经,以清热解毒散结、疏肝理气养血为核心;关联规则显示核心药物组合为柴胡-郁金-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莪术-白花蛇舌草、白芍-郁金、柴胡-郁金、远志-石菖蒲为常用药对;药物聚类得到7个新方;药-证关系分析得到肝气郁结证、瘀热伤阴证、气阴两虚证、脾肾两虚证及痰瘀互结证五个主要证候类型的核心药物。结论:数据挖掘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且在药物性味、用药模式组合等方面对主观经验进行了细化和精炼,对于数据挖掘得到的一些潜在用药规律,还需经过临床检验,明确其是否具有价值。第二部分:核心药物组合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使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结合公开数据库,探索核心药物组合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药物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根据UniProt蛋白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注释;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甲状腺癌相关基因;R语言脚本筛选药物、疾病的共同基因即潜在靶点;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图,寻找关键基因;R语言脚本对靶点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DAVID Bioinformatics Resources 6.8进行基因通路分析。结果:柴胡-郁金-白花蛇舌草组合的有效成分包括2-甲氧基-3-甲基-9,10-蒽醌、槲皮素、异鼠李素、山奈酚、3,3’’,4’’,5,5’’,6,7-六甲氧基黄酮、阿卡匹林、矮牵牛素、柚皮素,其中槲皮素、异鼠李素、山奈酚与靶点关联密切;潜在的作用靶点为包括雌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内的23个基因,其中MYC原癌基因、AKT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2可能是较为关键的基因;基因功能分析显示靶点基因在受体活性及转录因子活性上特异性富集,在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及受体配体活性上高比例富集;未找到靶点基因富集的通路。结论:柴胡-郁金-白花蛇舌草组合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发挥抗甲状腺癌的作用,主要的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筛选关键基因及分析基因功能,初步探索了核心药物组合的作用机制,其结果为具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邵弯[4](2020)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闵晓俊主任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闵晓俊主任运用中草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经验进行数据挖掘,从而分析总结闵晓俊主任的用药经验,并提取核心处方和可能形成的新方组合。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8例,记录患者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舌苔脉象、体质分型、治法方药及药物剂量,将数据录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新药设计课题组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1],并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统计”、“舌苔脉象统计”、“体质分型统计”、“治法统计”、“用药频次统计”、“药物用量统计”、“性味归经统计”、“组方分析”等。结果1.性别统计分析显示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约为1:4,年龄分析显示以3050岁为高发年龄段,占全部人数的51.5%。2.舌象统计结果显示舌质以舌淡红、舌红、舌绛为主,舌苔以苔薄白、苔腻为主;脉象统计结果表明脉细、脉细缓、脉弦细、脉弦出现的频次较高。3.体质分型统计结果表明痰湿型出现频次最高,其后依次为气郁型、湿热型、血瘀型及阳虚型。4.治法以化痰燥湿为主,另有疏肝解郁、清热利湿、健脾祛湿等。5.药物使用频次统计显示最常用的药物有柴胡、法半夏、黄芩、当归、炒白芍、秦艽、党参、炒白术等,并将以上药物进行剂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柴胡所用到的剂量有10g,15g及20g,其中15g最为常用;法半夏一般使用剂量为10g,15g及20g,其中最常用的剂量为20g;黄芩的常用剂量为10g,20g,其中10g的使用频次更高;炒白芍、党参及炒白术的常用剂量均为10g,15g,而10g更为常用;当归及秦艽的常用剂量为10g。6.四气结果显示温性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寒性、平性、凉性及热性;五味统计结果显示苦味药使用最为频繁,其次为辛、甘、酸、咸、涩。7.所用药物的归经顺序由高至低依次为脾经、肺经、肝经、胃经、心经、胆经、肾经、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心包经。8.组方规律分析显示,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分别为法半夏与柴胡,黄芩与柴胡,法半夏与黄芩等;存在的新方组合有5个:(1)枳壳、竹茹、杏仁、防己、蚕砂;(2)桃仁、桂枝、牡丹皮、熟大黄;(3)法半夏、当归、防风、川芎、熟地黄;(4)羌活、法半夏、炒白芍、细辛、炒白术;(5)栀子、滑石、连翘、独活、薏苡仁。结论闵晓俊主任在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辨证、辨病与体质学说相结合,将本病患者分为: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湿热型及阳虚型5个证型,选用化痰理气、疏肝解郁、清热利湿及补虚温阳等药物,闵晓俊主任处方予以柴胡、黄芩、法半夏、炒白术、炒白芍、秦艽等药物为主,辅以当归、川芎、枳壳等药物以活血行气,配以羌活、独活、桂枝通络利湿,处方以疏肝清热利湿为主,佐以活血通络,在运用中草药治疗甲状腺结节方面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贾玉洁[5](2020)在《体针结合围刺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围刺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为建立规范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医院针灸科及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及内分泌科2019年3月~12月的门诊病人中,收集了甲状腺功能正常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选取气郁痰阻证型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予观察组体针结合围刺的治疗方式,予对照组单纯体针的治疗方式,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及疗程同期组间对照研究,分别于治疗前(0周)、第一疗程末(4周)、第二疗程末(8周)、治疗后(12周),以统计中医证候评分量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节直径大小等方式进行临床观察,分析治疗前(0周)、第一疗程末(4周)、第二疗程末(8周)、治疗后(12周)病人的临床症状、甲状腺结节大小改善情况。结果:1.观察组第一疗程末(4周)、第二疗程末(8周)及治疗后(1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33.3%、56.7%、80%,对照组第一疗程末(4周)、第二疗程末(8周)及治疗后(1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10.7%、32.1%、60.7%。两组第一疗程末(4周)分别与自身治疗前总疗效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总疗效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第二疗程末(8周)分别与自身第一疗程末(4周)总疗效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总疗效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12周)分别与自身第二疗程末(8周)总疗效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总疗效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结节性甲状腺肿在观察组中总有效率为77.8%,在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60%;甲状腺腺瘤在观察组中总有效率为75%,在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62.5%。组内两个病种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同病种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第一疗程末(4周)、第二疗程末(8周)及治疗后(12周)结节直径大小分别为(14.4±6.79)mm、(10.7±6.54)mm、(7.6±6.55)mm,对照组第一疗程末(4周)、第二疗程末(8周)及治疗后(12周)结节直径大小分别为(10.28±5.68)mm、(9.67±5.79)mm、(7.94±5.97)mm。两组第一疗程末(4周)分别较自身治疗前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第二疗程末(8周)分别较自身第一疗程末(4周)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12周)分别较自身第二疗程末(8周)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4.观察组第一疗程末(4周)、第二疗程末(8周)及治疗后(12周)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为(19.1±7.38)、(14.3±6.3)、(8.6±5.99),对照组第一疗程末(4周)、第二疗程末(8周)及治疗后(12周)证候评分分别为(19.64±6.49)、(15.89±6.27)、(8.56±6.43)。两组第一疗程末(4周)分别较自身治疗前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第二疗程末(8周)分别较自身第一疗程末(4周)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12周)分别较自身第二疗程末(8周)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皆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指标(P>0.05),说明本次试验是安全可靠,未出现毒副作用的。结论:体针结合围刺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疗效显着,能缩小或消除甲状腺结节,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无毒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李品[6](2020)在《基于“火郁发之”研究“升阳清热”法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疗效与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AT)是常见的甲状腺炎症性疾病,按照疾病表现可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目前已证实SAT急性期治疗是本病的关键,也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期。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学研究,对“火郁发之”理论进行系统溯源,再论述导师基于“火郁发之”理论采用“升阳清热”法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和组方思想;其次通过临床观察,客观评价“升阳清热”法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疗效及安全性;再次,应用Meta分析,验证高师提出的“升阳清热”法治疗SAT的疗效和安全性;最后,体外实验研究观察“升阳清热”法干预腺病毒致甲状腺滤泡上皮Nthy-roi3-1细胞感染的焦亡过程,阐释其治疗急性期SAT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火郁发之”理论用于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治疗的理论研究1.1“火郁发之”理论溯源:将“火郁发之”文献进行深度挖掘,采用文献学、逻辑学的方法,对“火郁发之”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其内容包括“火”、“郁”、“发”各自的内涵,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认知以及“火郁发之”代表方剂分别进行阐述。1.2吾师高天舒教授运用“火郁发之”理论论治SAT思想传承:从定义、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方面,阐释吾师高天舒教授对于SAT论治理念。论述基于“火郁发之”理论的中药复方瘿痛饮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理论基础和组方思想。2.“升阳清热”法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临床疗效观察本课题采取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观察病例均为在2017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初诊未经治疗的急性期SAT(热毒炽盛证)患者,本研究共纳入合格病例共计60人。结合诊断标准纳入患者,并符合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符合热毒炽盛证候。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强的松组和中药组。中药组采用具有“升阳清热”中药复方瘿痛饮,由导师高天舒教授自拟,具体组成如下:升麻、柴胡、僵蚕、薄荷、黄连、黄芩、牛蒡子、生甘草、桔梗、板蓝根、连翘、玄参、蝉蜕、姜黄,实验观察期为疗程均为4周,随访时间为12周。观察指标包括疼痛改善程度、疼痛缓解时间,退热时间,甲状腺肿大消退程度及时间、中医症状积分改善率、中医证候改善率、甲状腺功能、血沉、SAT复发率、甲减发生率以及安全性指标、依从性指标和不良事件等。3.“升阳清热”法治疗SAT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基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数据库等七个数据库进行系统文献搜索,共得到243篇SAT文献,经剔除重复,综述、系统评价等文章以及筛除研究内容不符、设计不严谨等文献后,应用Meta分析对“升阳清热”法治疗SA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验证,指标包括总体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改善率、中医证候改善率、疼痛缓解程度及止痛时间、退热时间、甲状腺肿大消退程度及时间、心悸、烦躁易怒症状、甲状腺功能、血沉、不良反应、SAT复发率、甲减发生率及等指标。4.“升阳清热”法干预腺病毒致甲状腺滤泡上皮Nthy-roi3-1细胞感染的焦亡过程的体外研究4.1制备含药血清:5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200±20g体重的Wistar大鼠(购于辽宁长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动物许可证号:SCXK(辽)2010-000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强的松组),每组10只。受试方剂瘿痛饮,其中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分别按照正常成人的0.5、1.0、2.0倍剂量。经过换算,低剂量组药物浓度=0.33g/ml,中剂量组药物浓度=0.67g/ml,高剂量组药物浓度=1.32g/ml,每次灌胃剂量为1ml/100g,每日3次,连续灌胃7d。强的松组大鼠,按照成人10mg日三次正常剂量计算,将醋酸波尼松龙用0.9%Nacl溶解为0.156mg/ml浓度,每次灌胃剂量为1ml/100g,每日3次,连续灌胃7d。大鼠空白组大鼠则予生理盐水1ml/100g,每日3次,连续灌胃7d。7d后处死大鼠,经腹主动脉采血,离心、灭活补体、过滤细菌后置于EP管中,密封保存于-80℃冰箱中。4.2培养细胞:正常人甲状腺滤泡上皮Nthy-roi3-1细胞购自上海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进行含10%胎牛血清、1%青霉素-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细胞培养箱(环境温度37℃、5%CO2、相对饱和湿度)下细胞培养,1:2传代。4.3腺病毒感染:随机将Nthy-roi3-1细胞分为2组,即空白组和模型组。将模型组腺病毒感染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强的松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按照分组组别将模型组、强的松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进行腺病毒感染。将各组Nthy-roi3-1细胞对应加用含药血清,其中空白组为正常大鼠血清+正常非腺病毒感染细胞;模型组为正常大鼠血清+腺病毒感染细胞;强的松组为强的松含药血清+腺病毒感染细胞;中药低剂量组为低剂量中药含药血清+腺病毒感染细胞;中药中剂量组为中剂量中药含药血清+腺病毒感染细胞;中药高剂量组为高剂量中药含药血清+腺病毒感染细胞。分别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中的Caspase-1蛋白含量,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的细胞上清液T3、T4水平,比色法测定细胞上清液LDH,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IL-1β、IL-18水平,Western-blot测定细胞GSDMD-N、Caspase-1、NLRP-3、ELAVL-1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测定细胞Tg、TPO、Caspase-1、NLRP-3、ELAVL-1 m RNA表达,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焦亡水平。结果:1.“火郁发之”理论用于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治疗的理论研究分别阐述了“火”、“郁”、“发”各自的概念涵义,并解释了“火郁”的成因和种类、“发之”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方法。分别比较各朝代对于“火郁发之”的理论认知,总结出“火郁发之”理论涵义由《内经》中五运六气“郁”、“发”到金元时期的发表出汗,到最终采用“因势利导”治疗火热性疾病的转变过程。从经方、验方的角度系统阐述“火郁发之”代表方剂和组方思想。最后以“火郁发之”理论为基础,深入传承吾师高天舒教授对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论治理论,并对自创中药复方瘿痛饮治疗本病的组方理论依据进行阐释。2.“升阳清热”法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临床疗效观察2.1 VAS疼痛评分:治疗2周时,中药组改善VAS疼痛评分疗效优于强的松组(P=0.020<0.05);治疗4周时,中药组与强的松组两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307>0.05)。2.2甲状腺肿大程度测定:分别于治疗前、2周、4周和16周对各组患者甲状腺肿大程度进行触诊,两组患者甲状腺肿大程度均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减小,且2周、4周时中药组与强的松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P=0.281>0.05,4周:P=0.875>0.05);随诊观察第16周时,中药组甲状腺肿大程度明显小于强的松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2.3退热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中药组退热时间(5.90±2.81天)与强的松组(6.60±4.06天)相比无显着差异(P=0.375>0.05),中药组疼痛消失时间(6.87±2.35天)与强的松组(10.00±5.78天)相比明显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5)。2.4中医症状量化评分及中医证候疗效: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中药组(3.57±4.20)与强的松组(7.37±6.75)中医症状量化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00<0.01,P=0.000<0.01),且中药组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强的松组(P=0.009<0.01),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强的松组(P=0.026<0.05)。2.5甲状腺功能: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中药组与强的松组血清FT3、FT4均有明显下降,TSH明显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T3:P=0.774>0.05,FT4:P=0.264>0.05,TSH:P=0.186>0.05)。2.6血沉:治疗2周、4周时,中药组和强的松组ESR水平均成下降趋势,但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周:P=0.744>0.05,4周:P=0.526>0.05)。2.7复发率、甲减发生率:在第16周时,中药组治疗后无病例复发,强的松组有1例复发;中药组甲减发生2例(甲减发生率6.7%),强的松组发生3例(甲减发生率10%),就复发率和甲减发生率而言,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3>0.05,P=064>0.05)。2.8安全性指标:对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进行检测,结果除强的松组治疗后白细胞总数(8.03±1.47^109/L)出现显着上升(正常范围内)外,两组其他指标均无异常。2.9不良事件及依从性指标:不良事件强的松组1例,中药组0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13>0.05)。依从性方面,中药组95.87±5.70(%),强的松组94.10±6.17(%),均>80%,经秩和检验分析后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7>0.05)3.“升阳清热”法治疗SAT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经严格筛查文献,排除不合格文献223篇,本研究共纳入20篇文献,累计1445例病例数。3.1“升阳清热”法可以提高SAT治疗总体有效率,显着提高证候有效率。在改善SAT症状方面,“升阳清热”法在改善颈前疼痛、缩短疼痛时间,缩小颈前肿大、减轻心悸、烦躁易怒等方面优于西药常规治疗;在退热时间,缩小甲状腺肿时间上与西药常规治疗相当。3.2检验指标方面,“升阳清热”法改善能够下调FT3,FT4指标,但目前仍需更多的临床临床观察佐证。“升阳清热”法在上调TSH、及下降ESR方面与西医常规治疗相当,但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后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3.3在不良反应、SAT复发率、甲减发生率等方面,“升阳清热”法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4.“升阳清热”法干预腺病毒致Nthy-roi3-1细胞感染的焦亡过程的体外研究4.1免疫荧光检测Caspase-1:模型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而各中药组和强的松组荧光均有不同程度减弱。免疫荧光观察,造模后Caspase-1大量表达于细胞质中,各组实验药物能够不同程度下调Caspase-1表达水平。4.2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上清液T3、T4:模型组T3、T4与空白组比较均明显升高,提示造模后存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各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T3、T4水平均有不同水平的下调,其中中药中剂量、高剂量组、强的松组T3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下调,但三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T4水平变化,中药中剂量组(9.483±0.194ng/ml)、高剂量组(10.267±0.121ng/ml)、强的松组(10.233±0.258ng/ml)与模型组(26.033±0.258ng/ml)相比均有显着下调,且中药中剂量组T4水平与强的松组相比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4.3比色法测定细胞上清液LDH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死亡率显着增高,其他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细胞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中药中剂量组(14.267±0.476%,P=0.000<0.01)和中药高剂量组细胞(14.700±0.623%,P=0.000<0.01))死亡率显着低于强的松组(18.983±0.69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 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IL-1β、IL-18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上清液中的IL-1β、IL-18水平显着升高。各实验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IL-1β、IL-18水平均显着下调。其中中药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强的松组相比IL-1β(P=0.216>0.05)、IL-18水平(P=0.530>0.05),无统计学差异。4.5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Caspase-1、ELAVL-1、GSDMD-N、NLRP-3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Caspase-1、ELAVL-1、GSDMD-N、NLRP-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各实验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各指标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中药中剂量组在下调Caspase-1(P=0.019<0.05)、ELAVL-1(P=0.016<0.05)、GSDMD-N(P=0.011<0.05)、NLRP-3(P=0.006<0.01)蛋白表达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强的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6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中Tg、TPO、Caspase-1、NLRP-3、ELAVL-1 m RNA: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g、TPO、Caspase-1、NLRP-3、ELAVL-1 m RNA水平均显着增高,各实验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各指标m RN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中药中剂量组在下调Tg(P=0.000<0.01)、TPO(P=0.000<0.01)、Caspase-1(P=0.000<0.01)、ELAVL-1m RNA(P=0.000<0.01)、NLRP-3(P=0.000<0.01)转录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强的松组。4.7细胞Annexin V-FITC PI染色: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nnexin V(+)/PI(+)和Annexin V(+)/PI(-)细胞比例显着升高。各实验药物组Annexin V(+)/PI(+)和Annexin V(+)/PI(-)细胞比例与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中药中剂量组、高剂量组Annexin V(+)/PI(+)细胞比例均显着低于强的松组,但Annexin V(+)/PI(-)细胞比例与强的松组相比无显着差异。结论:1吾师高天舒教授基于“火郁法之”理论提出的“升阳清热”法是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行之有效且安全的治法。2“升阳清热”法能够改善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患者缓解疼痛、缩短发热时间、减轻甲状腺肿大程度、恢复甲状腺功能、控制炎症(血沉)反应,且甲减发生率和SAT复发率均较低。经过Meta分析验证,基于“火郁发之”理论下的“升阳清热”法是治疗SAT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3“升阳清热”法能够抑制腺病毒致Nthy-roi3-1细胞感染的焦亡过程,其机制主要与下调焦亡上游调控分子ELAVL1表达和转录水平,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下调Caspase-1活化水平、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18表达和GSDMD-N的表达有关。
谢敏,龚甜,赵勇,左新河,陈如泉[7](2018)在《黄药子及其组方在甲状腺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黄药子治疗瘿病始载于《千金月令》,其具有解毒散结、化痰消肿的功效,黄药子及其组方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等疾病具有较好疗效,但黄药子含有毒性作用,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当掌握剂量、配伍等。
王红彬[8](2018)在《良性甲状腺结节证候学特点探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甲状腺结节疾病的临床病例收集,运用统计学手段,分析甲状腺结节疾病现代的病因病机,探讨甲状腺结节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丰富中医辨证治疗的内容,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用药。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东直门医院门诊125例甲状腺结节的病人进行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病因、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症状体征及甲状腺功能的实验室指标,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Spearman法对甲状腺结节的一般资料、症状、证型以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25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15例,占总例数的12%;女性患者有110例,占研究总例数的88%。女性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比例为7.3:1。本次研究中年龄分布在10-89的区间内,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3岁,年龄最大的为86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7.9±14.0岁。40-49岁年龄组别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50-59岁和30-39岁两个年龄组别,从职业分布情况来看,125例患者中,白领人数最多,共56人,占总人数的44.8.%,其次是退休人员,共31人,患病比例占24.8%。甲状腺结节病因主要是劳累过度和情志内伤。2.本研究归纳的主要症状,频率超过30%的症状有神疲乏力、失眠、咽干或口渴、咳嗽咯痰、怕冷、烦躁易怒、面部肢体浮肿、颈部肿胀、心慌、大便不成形、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颈部憋闷或阻塞感、身体困重、面色萎黄或无华、胸闷脘痞、大便秘结这16项;其中神疲乏力、失眠、咽干或口渴达到60%以上。颈部症状中,颈部肿胀患者43人,占比34.4%;颈部憋闷或阻塞感患者40人,占比32%;颈粗肿大患者35人,占比28%;咽喉肿痛患者18人,占比14.4%。舌质方面,舌淡暗和舌暗红出现的频率最高,舌苔方面,薄白苔多见。脉象中沉脉和细脉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弱脉和弦脉。125例患者中,病程主要为甲状腺结节中期,共41人,占比32.8%;其次为甲状腺结节后期,共36人,占比28.8%;剩余分别为甲状腺结节复发期和前期,人数分别为26人和22人,分别占比20.8%和17.6%。3.甲状腺结节常见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阳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痰结血瘀、肝郁脾虚、气郁痰阻、肝火旺盛。7位肝火旺盛证患者中,100%的患者有烦躁易怒的表现,85.71%的患者有咽干或口渴症状,71.43%的患者有大便秘结的表现,71.43%的患者有口苦的表现,71.43%的患者有怕热的表现;其次是小便黄赤、咽喉肿痛、腰膝酸软、咳嗽咯痰等症状。8位气郁痰阻证患者中,87.5%的患者有头晕目眩的表现,75%的患者有颈部憋闷或阻塞感症状,62.5%的患者有咳嗽咯痰的表现。15位痰结血瘀证患者中,80%的患者有头晕目眩的表现,73.33%的患者有面部色素沉着症状,73.33%的患者有月经色黑有血块、闭经的表现,66.67%的患者有失眠的表现;其次是神疲乏力、怕冷等症状。11位肝郁脾虚证患者中,其中81.81%的患者有胸闷脘痞的表现,72.72%的患者有头晕目眩症状,72.72%的患者有面色萎黄或无华的表现,72.72%的患者有大便不成形的表现;其次是颈部憋闷或阻塞感、神疲乏力等症状。27位阴虚火旺证患者中,85.19%的患者有咽干或口渴的表现,81.48%的患者有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症状,81.48%的患者有失眠的表现;其次是神疲乏力、烦躁易怒等症状。26位气阴两虚证患者中,其中84.62%的患者有神疲乏力的表现,61.54%的患者有咽干或口渴症状,61.54%的患者有怕冷的表现,61.54%的患者有腰膝酸软的表现;其次是头晕目眩、心慌、失眠等症状。31位脾肾阳虚证患者中,83.87%的患者有身体困重的表现,80.65%的患者有面部肢体浮肿症状,74.19%的患者有怕冷的表现,74.19%的患者有神疲乏力的表现;其次是咽干或口渴、失眠等症状。4.从年龄分布,125名患者中气郁痰阻、肝火旺盛、痰结血瘀、肝郁脾虚、阴虚火旺年轻者较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年老者较多。从职业分布,125名患者中,农民以阴虚火旺为主,干部以肝火旺盛和阴虚火旺为主,白领以气阴两虚和脾肾阳虚为主,个体以脾肾阳虚和阴虚火旺为主,教师以肝火旺盛为主,退休人员以脾肾阳虚和气阴两虚为主。从病程中得出,初期以气郁痰阻、肝火旺盛、痰结血瘀证最为主,中期以阴虚火旺、肝郁脾虚证为主,后期多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证为主,复发期以阴虚火旺、脾肾阳虚证较为常见。5.125名患者中,甲状腺结节患者涉及到肾的患者有71位,占比56.8%;涉及到脾的患者有65位,占比52%;涉及到肝的患者有44位,占比35.2%;涉及到肺的患者有23位,占比18.4%;涉及到心的患者有15位,占比12%。疾病涉及到肝的患者病程处在前期和复发期较多;疾病涉及到肺的患者病程处在前期者较多;疾病涉及到心的患者病程处在中期者较多;疾病涉及到脾和肾的患者病程处在后期和复发期者较多。6.125名患者中,有53位患者属于阴虚,占比42.4%;37位患者属于气虚,占比29.6%;31位患者属于阳虚,占比24.8%;23位患者属于痰凝,占比18.4%;19位患者属于气滞,占比15.2%;15位患者属于血瘀,占比12%;7位患者属于火热,占比5.6%;其中虚证包括阴虚、阳虚、气虚,共121例,实证包括痰凝、气滞、血瘀、火热,共64例。阴虚患者病程处在中期和复发期较多;气虚患者病程处在中期和后期者较多;阳虚患者病程处在后期和复发期者较多;痰凝、气滞、血瘀、火热患者病程处在前期者较多,从虚实角度来看,前期以实证为主,中期、后期和复发期以虚证为主。7.本研究中,对86名甲状腺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TT4在证型分布上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86名患者中,TT4指标在阴虚火旺证患者中均值最高,为9.87 ± 1.67,在脾肾阳虚证患者中均值最低,为6.76±1.18。指标TT3异常患者1名处在中期,一名处在后期;指标TT4均正常;指标FT3异常患者1名处在中期,2名处在后期,1名处在复发期;指标FT4异常患者1名处在前期,2名处在后期,1名处在复发期;指标TSH异常患者1名处在前期,1名处在中期,4名处在后期,1名处在复发期。结论:1.甲状腺结节多发于女性,男性发病平均年龄高于女性,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更易发本病。2.甲状腺结节症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为:神疲乏力、失眠、咽干或口渴等。常见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阳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痰结血瘀、肝郁脾虚、气郁痰阻、肝火旺盛。且年龄、职业、病程都与证型有一定相关性。3.前期以实证为主,中期、后期和复发期以虚证为主,其中以后期中虚证比例最高。4.前期甲状腺结节主要涉及肝、肺,中期主要涉及心、脾,后期主要涉及肾,复发期主要涉及肝、脾、肾。5.前期病性以痰凝、气滞、血瘀、火热为主,中期以阴虚、气虚为主,后期以气虚、阳虚为主,复发期以阴虚、阳虚为主。6.当甲状腺结节疾病发展到中后期时容易出现甲状腺功能上的改变。
曾明星[9](2017)在《活血消瘿方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经验及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中医理论研究,提高临床辨治结节性甲状腺肿水平;通过对活血消瘿方临床应用经验的研究,提高临床应用能力;通过活血消瘿方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研究,探索其作用的具体靶点。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疗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对痰血瘀阻这一重要病机进行了系统研究。(2)活血消瘿方临床应用经验研究:从其组方、各药药效、药物学、制作工艺、临床应用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总结。(3)实验研究:将SPF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于SPF级实验室中分笼、恒温、恒湿饲养。适应性饲养2周后,予0.1%的PTU溶液灌胃造模8周。自第9周始,给予药物灌胃4周。4周后,腹腔注射麻醉:心脏取血,分离血清,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α水平;分离甲状腺组织:取左侧甲状腺一部分用于制作石蜡切片及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一部分用于行qRT-PCR检测PI3KmRNA、AktmRNA及mTORmRNA表达水平;取右侧甲状腺行Western-Blot检测PTEN、EGFR、ERK1/2、BAX、CyclinD1、FOXO3a蛋白表达情况,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理论研究:甲状腺实性结节可以用“瘿结”命名,以甲状腺结节为主要表现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可以用“结瘿”命名。正气亏虚是结节性甲状腺肿发生的内因,情志失调是其发生的诱因,饮食起居失常是其高发的重要原因,痰瘀贯穿于其整个病程之中,是其重要的病理环节,也是导致其迁延难愈及复发的潜在因素。痰血瘀阻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既有痰瘀同病的一般特点,也具有其自身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局部疼痛、甲状腺结节等。在不同病证中的表现不同,在继发或并发症中的表现不同,病情轻重不同、表现也不同。结节性甲状腺肿痰血瘀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肝郁气滞,痰瘀互阻;火毒炽盛,痰凝血瘀;脾虚失运,痰滞血瘀;阴虚火旺,痰结瘀阻;阳虚寒凝,痰瘀内生。在治疗时需:明确痰瘀的主次、轻重及层次;以调气畅志为先;注意饮食宜忌、慎起居;注意兼症的治疗;随症配伍;内外合治、慢病缓图;防变防复。从痰瘀论治结节性甲状腺肿有八大治法:理气化痰活血、活血化痰消瘿、清热化痰活血、健脾化痰活血、养阴化痰活血、温阳化痰活血、化痰活血软坚、宣肺化痰散结,临床需针对具体的疾病进行具体分析,灵活运用。(2)活血消瘿方对病程小于6个月、低回声、囊性、边界清楚、无血供或低血供、结节最大直径小于3厘米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效果较好,疗程以3-6个月为宜。(3)在组织病理学方面:模型组可见:滤泡肿胀,大小差异明显,小部分融合成大泡,大部分变小;上皮排列多不规则,由单层上皮发展为复层上皮,滤泡上皮内伸形成乳头状的复杂结构;局部滤泡增生明显,形成团块,周围血管丰富,表明结甲模型复制成功。药物干预后:滤泡肿胀减小,内部乳头状结构减少,周围增生减少,血管生成减少,上皮细胞排列较为规则,且随着活血消瘿方浓度的增加改善愈加明显。(4)甲状腺细胞凋亡指数(tunel法)检测显示:模型对照组凋亡指数显着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大鼠模型中存在抵抗凋亡现象。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西药组及活血消瘿方干预组,各大鼠甲状腺组织的凋亡指数均显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干预组与中药干预组比较:西药组与活血消瘿方高剂量组凋亡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明显高于活血消瘿方低、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血消瘿方各剂量组之间比较:呈现剂量依耐性变化,即凋亡指数: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5)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甲状腺mrna表达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pi3kmrna、aktmrna及mtormrna的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大鼠模型中存在pi3k/ak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活血消瘿方中、高剂量组pi3kmrn、aktmrna及mtormrna的表达量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干预组及活血消瘿方低剂量组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干预组与中药干预组相比:西药干预组与活血消瘿方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活血消瘿方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各干预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优于中剂量组,中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甲状腺组织相关蛋白表达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pten、bax及foxo3a蛋白的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活血消瘿方中、高剂量干预组pten、bax及foxo3a蛋白表达量均有所上升,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活血消瘿方低剂量组与西药干预组pten、bax及foxo3a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干预组与中药干预组相比:西药组与活血消瘿方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活血消瘿方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各干预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优于中剂量组,中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egfr、erk1/2及cyclind1蛋白的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活血消瘿方中、高剂量组egfr、erk1/2及cyclind1蛋白表达量均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干预组及活血消瘿方低剂量组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干预组与中药干预组相比:西药干预组与活血消瘿方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活血消瘿方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各干预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优于中剂量组,中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GF-α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TGF-α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活血消瘿方中、高剂量干预组血清TGF-α均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干预组及活血消瘿方低剂量组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干预组与中药干预组相比:西药干预组与活血消瘿方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活血消瘿方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各干预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优于中剂量组,中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医理论体系完善,痰血瘀阻的病机理论对于临床论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活血消瘿方理法方药完备,工艺完善,特色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3)结节性甲状腺肿模型大鼠存在凋亡抵抗现象,而P1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其抵抗凋亡的具体机制之一;(4)活血消瘿方可通过调控P1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而诱导凋亡、抑制增殖,进而发挥治疗及防治恶变的作用,具体机制为:通过升高PTEN蛋白的表达,防止结节恶变;升高血清TGF-α水平,继而激活EGFR的表达,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上调FOXO3a蛋白的表达,抑制CyclinD1的活性,延缓细胞生长,抑制增殖;促进BAX蛋白表达,诱导凋亡的发生;下调ERK1/2蛋白表达,抑制CyclinD1的活性,激活FOXO3a的表达而抑制增殖;下调mTOR基因的表达,抑制与增殖有关蛋白质的翻译,抑制细胞增殖。
邵景秀[10](2016)在《加味四君子汤治疗甲状腺术后体虚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治疗甲状腺术后体虚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常规治疗与结合中药治疗的作用效果,评价中医药改善甲状腺术后不适症状的运用价值。方法:收集甲状腺手术后病人的相关资料,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配合加味四君子汤加减,每日1剂,共服1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1月记录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对所得数据资料作为变量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方法,对对照组及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选出有意义的数据,得出研究结果,评估中医辨证用药对甲状腺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有改善作用。结果: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治疗2周后,观察组病例显效0例,有效20例(66.67%),无效10例(33.33%),总有效率66.67%;对照组病例显效0例,有效11例(36.67%),无效19例(66.67%),总有效率36.67%。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月后,观察组病例显效16例(53.33%),有效12例(40.00%),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病例显效4例(13.33%),有效17例(56.67%),无效9例(30%),总有效率70.00%。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观察显示加味四君子汤治疗甲状腺术后体虚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有确切的疗效,能够缩短术后康复时间,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消瘿汤治疗甲状腺腺瘤12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瘿汤治疗甲状腺腺瘤125例(论文提纲范文)
(1)黄药子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
1.1 抗肿瘤作用 |
1.2 抗菌消炎作用 |
1.2.1 抗炎作用 |
1.2.2 抗菌作用 |
1.3 抗氧化作用 |
1.4 调节免疫功能 |
1.5 毒性 |
2 临床应用 |
2.1 治疗甲状腺疾病 |
2.1.1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2.1.2 治疗甲状腺腺瘤 |
2.1.3 治疗甲状腺结节 |
2.1.4 治疗甲状腺炎 |
2.2 治疗恶性肿瘤 |
2.2.1 治疗肺癌 |
2.2.2 治疗白血病 |
2.2.3 治疗食管癌 |
2.2.4 治疗胃癌 |
2.2.5 治疗结肠癌 |
2.3 治疗皮肤、黏膜疾病 |
2.4 治疗卵巢囊肿 |
2.5 治疗其他疾病 |
(2)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灸法为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5 偏倚风险评估 |
1.6 软件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安全性分析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立法依据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4.3 对临床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
2.2 盲法实施 |
2.3 治疗方法 |
2.4 试验过程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2.7 评价标准 |
3 结果 |
3.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
3.3 试验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证型分析 |
1.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1.4 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机制研究 |
1.5 小结 |
2 西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2.1 桥本甲状腺炎的病因 |
2.2 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 |
2.3 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2.4 小结 |
3 结果分析 |
3.1 试验结果分析 |
3.2 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疗效差异分析 |
4 疗效机理分析 |
4.1 隔药灸脐法应用概述 |
4.2 灸法作用 |
4.3 药物作用 |
4.4 穴位作用 |
4.5 综合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3)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组方规律及核心药物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甲状腺癌术后西医治疗现状 |
1 甲状腺癌术后治疗手段 |
2 手术及术后治疗存在的问题 |
3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甲状腺癌术后中医药研究概况及进展 |
1 甲状腺癌术后的中医病名 |
2 甲状腺癌术后的病因病机、病位及体质 |
3 甲状腺癌术后的辨证分型 |
4 甲状腺癌术后的中医治疗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
研究一 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医案分析及组方规律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经验总结 |
6 小结 |
7 不足之处 |
研究二 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核心药物组合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闵晓俊主任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
2.4 病例纳入标准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收集资料 |
3.2 数据录入 |
4 数据统计 |
5 统计结果 |
5.1 医案统计部分 |
5.2 方剂分析 |
讨论 |
1 西医学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
3 结果分析 |
4 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致谢 |
(5)体针结合围刺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甲状腺结节病的研究 |
1.1 古代文献对甲状腺结节病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学对甲状腺结节的研究 |
2 西医学对甲状腺结节病的研究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诊断方法 |
2.4 西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小结 |
第二分部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1.6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1.7 治疗方案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疗效比较 |
2.3 结果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甲状腺结节病病因病机探讨 |
2 甲状腺病与经络的关系 |
3 围刺治疗的机理和操作注意事项 |
3.1 围刺的起源 |
3.2 围刺的作用机制 |
3.3 围刺的操作注意事项 |
4 选穴的依据 |
5 研究文献获得的启示 |
6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之处 |
7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火郁发之”研究“升阳清热”法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疗效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火郁发之”理论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治疗的理论渊源 |
1.火郁发之理论的内涵释义 |
2.“火郁发之”理论源流 |
3.“火郁发之”代表方剂与临床应用 |
4.高天舒教授运用“火郁发之”理论用“升阳清热”法治疗急性期 SAT 的临床思路 |
论文二 “升阳清热”法干预热毒炽盛证急性期 SAT临床疗效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升阳清热”法治疗SAT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升阳清热”法干预腺病毒致甲状腺滤泡上皮Nthy-roi3-1 细胞感染的焦亡过程的体外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用药日记 |
附录二 病例报告表 |
综述一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亚急性甲状腺炎与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良性甲状腺结节证候学特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中西医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
西医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放射线接触 |
2.4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
2.5 遗传因素 |
2.6 环境中碘的影响 |
2.7 其他 |
3. 诊断 |
3.1 病史与体征 |
3.2 实验室检查 |
3.3 影像学检查 |
3.4 细胞和组织学检查 |
4. 治疗 |
4.1 内科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4.3 核医学科治疗 |
4.4 超声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醉注射疗法 |
中医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
1. 对病名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 |
2.1 病因认识 |
2.2 病机认识 |
3. 治疗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第二部分 甲状腺结节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
前言 |
研究目标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3. 研究对象选择 |
3.1 纳入病例标准 |
3.2 排除病例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临床观察表的制订 |
4.2 观察表的收集方法与证候要素的判定形式 |
4.3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病因特点研究 |
1.1 性别分布 |
1.2 年龄分布 |
1.3 性别与年龄 |
1.4 职业分布 |
1.5 病因分布 |
1.6 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 |
1.7 病程分布 |
2.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候特征 |
2.1 中医症状的频数和频率 |
2.2 颈部症状分布情况 |
2.3 舌质分布情况 |
2.4 舌苔分布情况 |
2.5 脉象分布情况 |
2.6 中医证型的频数和频率 |
2.7 脾肾阳虚证的症状分布 |
2.8 阴虚火旺证的症状分布 |
2.9 气阴两虚证的症状分布 |
2.10 痰结血瘀证的症状分布 |
2.11 肝郁脾虚证的症状分布 |
2.12 气郁痰阻证的症状分布 |
2.13 肝火旺盛证的症状分布 |
3. 甲状腺结节中医病机特征 |
3.1 中医证型和年龄 |
3.2 中医证型和职业 |
3.3 中医证型与病程 |
3.5 甲状腺结节所涉及脏腑分布 |
3.6 甲状腺结节所涉及脏腑与病程 |
3.7 病性分布 |
3.8 病性与病程 |
3.9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 |
3.10 病程与实验室指标 |
4. 小结 |
讨论 |
1. 病因特点 |
1.1 年龄、性别 |
1.2 职业 |
1.3 病因 |
1.4 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 |
1.5 病程 |
2.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候特征 |
2.1 症状分布情况 |
2.2 舌脉分布情况 |
2.3 证型分布、证型与症状分布情况 |
3. 甲状腺结节中医病机特征 |
3.1 年龄与证型关系 |
3.2 职业与证型关系 |
3.3 病程与证型关系 |
3.4 所涉及脏腑以及与病程的关系 |
3.5 病性以及与病程的关系 |
3.6 证型与实验室指标 |
3.7 病程与实验室指标 |
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活血消瘿方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经验及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一.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医病名探讨 |
二.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
三.痰瘀同病理论探微 |
四.陈如泉教授从痰血瘀阻论治结节性甲状腺肿经验 |
第二部分 活血消瘿方临床应用经验研究 |
一.活血消瘿方的基础研究 |
(一)组方分析 |
(二)活血消瘿方各药药效研究 |
(三)药物学及工艺研究 |
二.活血消瘿片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特点研究 |
三.小结与展望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活血消瘿方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大鼠甲状腺组织形态学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活血消瘿方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大鼠甲状腺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三 活血消瘿方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四 活血消瘿方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凋亡异常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生、发展 |
2.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
3.PI3K/Akt信号通路与结节性甲状腺疾病 |
4.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与激活 |
5.P13K/Ak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与结节性甲状腺肿 |
6.活血消瘿方对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调控作用 |
结语 |
1.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本研究的创新点 |
3.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附图 |
附录2-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3-在校发表论文,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
致谢 |
(10)加味四君子汤治疗甲状腺术后体虚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甲状腺疾病认识 |
一、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病学 |
二、甲状腺疾病的病因 |
三、甲状腺疾病的分类 |
四、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方法 |
五、甲状腺疾病的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对甲状腺疾病的认识 |
一、甲状腺疾病的定义及分类 |
二、甲状腺疾病的病因病机研究 |
三、甲状腺术后病因病机研究 |
四、甲状腺疾病的中医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病例收集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退出标准 |
第二节 临床观察 |
一、研究方法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评定方法 |
五、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症状评分资料 |
第四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消瘿汤治疗甲状腺腺瘤12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药子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 朱大诚,况东,徐丽婷,徐笑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01)
- [2]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D]. 白尹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魏子孝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组方规律及核心药物网络药理学研究[D]. 谢侑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闵晓俊主任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研究[D]. 邵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体针结合围刺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研究[D]. 贾玉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基于“火郁发之”研究“升阳清热”法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期SAT的疗效与机制[D]. 李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黄药子及其组方在甲状腺疾病中的应用[J]. 谢敏,龚甜,赵勇,左新河,陈如泉. 江西中医药, 2018(11)
- [8]良性甲状腺结节证候学特点探讨[D]. 王红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活血消瘿方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经验及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D]. 曾明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 [10]加味四君子汤治疗甲状腺术后体虚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邵景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