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外敷对创面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丹参外敷对创面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丹参外用对创面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青武[1](2021)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皮肤溃疡是糖尿病、放化疗、周围血管病等常见的并发症,是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迁延难愈,愈后常复发。尤其是长期不愈合,呈现疮面清冷,脓液稀薄,疮周紫黯不温的症状,在中医属于阴证疮疡的疮面,治疗难度最大。近年来,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为主的细胞治疗在慢性创面修复中取得较大进展,但植入MSCs修复溃疡的治疗方法,存在细胞来源不稳定、操作复杂、不良反应及费用昂贵等不足,临床使用和推广困难。慢性皮肤溃疡属于中医“疮疡”的范畴,其中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具有“肾精虚衰”的特点。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奠基人赵炳南教授及其传人王玉章、吕培文教授以益肾填精、活血通络的回阳生肌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安全有效。鸡血藤作为回阳生肌汤活血通络的主要成分,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受到广泛报道,但鸡血藤用于创面修复的研究较少。干细胞具有中医“肾精”的属性,因此提出回阳生肌汤通过益肾填精、活血通络促进内源性骨髓MSCs的增殖,提升其趋化和迁移能力,达到化生气血、生肌长肉,而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假说。研究将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加以验证,探索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的作用和靶点。目的:研究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对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中医血管外科防治慢性皮肤溃疡阴证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BALB/C小鼠灌胃给药,制备含药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采用db/db糖尿病小鼠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糖尿病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提取小鼠全骨髓细胞,采用显微镜下计数方法观察骨髓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干细胞标志物CD29、CD44、干细胞表面抗原(Stem cell antigen 1,Sca-1)、CD117阳性细胞比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MSCs标志物CD29、CD271阳性细胞数量;炎症因子芯片检测创面中白介素3(Interleukin 3,IL-3)、IL-6、IL-13等炎症因子表达;(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8mg/kg)的多柔比星联合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进行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称量胸腺及脾脏重量,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采用血常规检测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大鼠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浓度;HE及Masson染色并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和胶原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及外周血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采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提取和纯化各组药物干预后大鼠的BMSCs;EdU染色检测BMSCs的增殖能力;划痕和Transwell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3.体外实验: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纯化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成脂和成骨分化鉴定BMSCs;使用H2O2刺激BMSCs制作氧化应激BMSCs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提取物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BMSCs的增殖活力;划痕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能力;Transwell趋化试验检测BMSCs的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BMSCs中SDF-1和CXC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1)对回阳生肌汤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共得到19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萜类,皂苷类及糖类,含量较高者分别为刺芒柄花苷、汉黄芩素、马钱素、(6αR,11α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16-氧乙酰茯苓酸甲酯、莫诺苷、核黄素、β-谷甾醇、奥刀拉亭-7-O-β-D-葡萄糖苷、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主要来自鸡血藤、牛膝、苍术、山茱萸、黄芪、茯苓;(2)对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分析,共得到8个化合物,均为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芒柄花黄素、阿夫罗摩辛、异甘草素、大豆素、3,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醇、密花豆素、樱黄素、卡亚宁。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升高;在创面中,与模型组相比,创面肉芽组织新生增多,MSCs 标志物 CD29、CD271 阳性细胞数量增多,IL-3、IL-6、IL-15、Fas 配体(Fas ligand,Fas L)表达升高,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趋化因子LIX/CXCL5表达降低;在骨髓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骨髓细胞数量增加,骨髓中MSCs标志物CD29、CD44、Sca-1阳性细胞比例升高。(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可提高模型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升高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在创面中,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组大鼠中创面炎性细胞数量减少,胶原合成增加,干细胞标志物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骨髓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在外周血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血清中SDF-1和G-CSF的浓度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加,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多;分离提取药物干预后的原代大鼠BMSCs,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细胞数量增加,迁移能力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增多。3.体外实验:大鼠BMSCs细胞呈梭形,呈旋涡状、席纹状排列,折光性良好;第三代细胞MSCs标志物CD29、CD44阳性细胞比例分别99.9%和97.8%,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表达率为0.47%。氧化应激状态下的原代大鼠BMSCs的增殖活力降低,趋化和迁移能力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活力升高,迁移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升高。结论: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入血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提示黄酮类化合物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的药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回阳生肌汤干预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能够加速创面愈合,并促进小鼠骨髓BMSCs的增殖,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调控创面的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新生;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能够促进大鼠血清SDF-1和G-CSF的分泌,且激活模型大鼠BMSCs SDF-1/CXCR4信号轴,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趋化能力,并动员干细胞进入外周血中,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促进胶原合成,加速创面的修复;4.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在体外作用于大鼠BMSCs,能够激活SDF-1/CXCR4信号轴,保护氧化损伤的BMSCs的活性,提升氧化损伤状态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

桑龙燕[2](2021)在《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以深Ⅱ度烫伤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研究地榆膏在大鼠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MEBO组)、莫匹罗星组、地榆膏低剂量组(0.25g/g)、地榆膏中剂量组(0.5g/g)和地榆膏高剂量组(0.75g/g),每组各18只。正常组仅定期脱毛,其余组大鼠背部通过高温烫伤法建立深Ⅱ度烫伤模型,烫伤创面约10cm2。造模后立即给药,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以除去残留受试物,再将对应药膏分别涂抹于创面,厚度约1.5mm,用药后各组创面保持开放,正常组和模型组仅给生理盐水外擦脱毛区,每日两次,间隔12h,连续21天。分别于第7、14、21天,从每组中随机选择6只大鼠,观察大鼠创面大致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1蛋白的表达情况;WB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体形态学观察造模后每日观察各组烫伤创面,当日呈灰白色,皮肤弹性下降;随后各组先出现不同程度肿胀、渗出、肉芽组织形成,后逐渐形成痂皮,其中地榆膏高剂量组愈合最快,美宝湿润烫伤膏组和地榆膏中剂量组次之,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皮罗星组欠佳。2.创面愈合率测定结果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和美宝组创面愈合率高于模型组(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良好的促创面愈合功效。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相比,烫伤后第7、21天地榆膏高剂量组的创面愈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烫伤后第14天地榆膏高剂量组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P<0.05),说明高剂量的地榆膏促创面愈合效果略优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中剂量组创面愈合率与美宝组无明显差异(P>0.05),莫匹罗星组创面愈合率与地榆膏低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中剂量的地榆膏与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相同地促进创面愈合效果,低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具有相似促愈效果。烫伤后第7、14天,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说明低剂量的地榆膏和莫匹罗星促愈效果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实验数据表明,地榆膏高剂量组愈合速度最快,地榆膏中剂量组和美宝组次之,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最后。3.血清中IL-6和TNF-α的含量测定在烫伤后的第7、14、21天,模型组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随时间进程,炎性因子水平逐渐降低,且各给药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高剂量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莫匹罗星组(P<0.05),说明高剂量的地榆膏抗菌效果优于莫匹罗星。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中剂量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与莫匹罗星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暗示中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具有相似的抗菌效果。烫伤后第7天,莫匹罗星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说明莫匹罗星抗菌效果优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烫伤后第14、21天,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炎性因子IL-6水平明显低于地榆膏低剂量组(P<0.05),烫伤后第7、21d,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炎性因子TNF-α水平明显低于地榆膏低剂量组(P<0.05),说明美宝湿润烧伤膏抗菌效果优于低剂量的地榆膏。表明高剂量的地榆膏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其次是中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低剂量的地榆膏欠佳。4.创面病理组织学结果正常组各层结构清晰完整,毛囊和皮脂腺分布均匀,真皮层组织和附属结构清晰。烫伤后第7、14、21天,与模型组相比,地榆膏高剂量组和美宝湿润烧伤膏组表皮和真皮结构中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汗腺等形成明显加快,愈合效果最好;莫匹罗星组和地榆膏低、中剂量组中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形成速度相近。5.免疫组化结果各组大鼠在烫伤后各时相点CD31均有表达,并在第14天左右达到峰值。烫伤后第7、14、21天,模型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和美宝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CD31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与美宝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较好的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的功效,低浓度的地榆膏和莫匹罗星次之。6.western blot结果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莫匹罗星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VEGF蛋白表达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相似的促血管生成功效。结论地榆膏能够促进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IL-6和TNF-a的释放,增强创面组织中CD31和VEGF的合成和释放,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有关。

刘子号[3](2020)在《拔毒生肌散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拔毒生肌散对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于2019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肛肠科、明确诊断为低位单纯性肛瘘、中医辨证属湿热下注证且施行肛瘘切除术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受试条件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使用拔毒生肌散纱条换药,对照组使用复方黄柏液纱条换药,于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换药1次,分别记录每例患者创面愈合总时间,并于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记录患者创面面积、创面纵径、创面愈合率、创面分泌物评分、创面肉芽生长评分、创面水肿评分、创面疼痛评分以及用药安全情况。使用SPSS21.0软件对所有临床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均完成试验,无脱落、中止。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方面:试验组痊愈26例(86.7%)、显效4例(13.3%),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19例(63.4%)、显效10例(33.3%)、有效1例(3.3%),总有效率96.6%。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总体疗效上无明显差异(P>0.05);3、创面愈合总时间方面:试验组用时最长36天、最短20天,平均25.07±3.83天,对照组用时最长42天,最短23天,平均28.50±4.40天。试验组用时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创面面积方面:两组原始创面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术后第28天创面面积试验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创面愈合率方面: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术后第28天试验组创面愈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创面纵径方面:两组术后第1天创面纵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术后第28天试验组创面纵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创面分泌物评分方面:两组在术后第1天创面分泌物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第7天时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术后第28天时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创面肉芽生长评分方面: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试验组创面肉芽生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8天时试验组评分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创面水肿评分方面: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1天试验组创面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8天时试验组评分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创面疼痛评分方面:两组在术后第1天时创面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时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1天、术后第28天试验组评分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所有病例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拔毒生肌散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换药可以显着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创面面积缩小、纵径缩短,提高创面愈合率,在创面愈合早期可以提脓去腐,促进坏死组织脱落,在愈合中后期可以敛疮生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愈合,且具有减轻创面水肿、缓解创面疼痛的作用,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杨发明[4](2020)在《珍珠贝外套膜酶解产物促进小鼠皮肤软组织创伤愈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因盛产优质珍珠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培育珍珠的主要贝类。珍珠主要通过外套膜包裹珠核进行人工“插核手术”后培育,整个过程会伴随着贝体的炎症及免疫反应。因此,珍珠贝的外套膜在珍珠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珍珠贝在采珠后的贝肉多被废弃,其外套膜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所以,充分开发利用外套膜的功能价值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采用酶法制备马氏珠母贝外套膜酶解产物,通过体外、体内实验进行皮肤创伤愈合功能作用的研究,为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酶法制备马氏珠母贝外套膜酶解物(EHMPM),建立小鼠皮肤全皮层创伤模型,以涂抹和灌胃给药两种方式评价其促愈合活性。EHMPM蛋白质含量为55.66 g/100g,其中,肽含量占蛋白含量的21.56%;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63.02%;支链氨基酸分别占总氨基酸的32.92%;疏水性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59.7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涂抹给药EHMPM能显着缩短止血时间,无毒性;两种方式给药EHMPM均显着缩短上皮化时间,提高伤口愈合率。第7天,与两个对照组相比,涂抹给药组能够抑制炎症因子IL-6生成;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均能够显着促进IL-10分泌;并且,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涂抹给药组能促进TGF-β和CCND1分泌;灌胃给药三个剂量组的TGF-β,中、高剂量组的CCND1和低、高剂量组的EGF含量均显着增加。第14天,灌胃给药三个剂量组均能显着提高皮肤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并且,涂抹和灌胃给药低、高剂量组可显着抑制瘢痕残留。结果表明,涂抹、灌胃给药EHMPM均具有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生长因子调节细胞增殖,促进胶原蛋白形成以加快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继续采用涂抹和灌胃给药的方式、根据皮肤创伤愈合阶段选择生物指标(炎症因子、生长因子等)及检测技术开展更深入的研究。(2)EHMPM依次经过陶瓷膜、超滤系统初步分离获得>5 KDa、3-5 KDa和<3 KDa组分(蛋白质含量分别为71.75、62.85、54.69%;肽含量分别为64.10、78.92、50.40%),通过体外实验,测定各超滤组分止血和抗菌活性;建立小鼠皮肤全皮层创伤模型,采用ELISA、H&E染色、免疫组化学染色等技术检测细胞因子及相关蛋白的表达、胶原蛋白形成评价其促愈合活性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结果显示,<3 KDa超滤组分具有一定的促凝血作用;涂抹、灌胃给药EHMPM超滤组分在止血、脱痂、上皮化时间、伤口愈合率、抗炎、血管生成、上皮化、成纤维分化、促进胶原的生成和重塑、抑制瘢痕形成等各方面均显着优于阴性对照组。其中,涂抹和灌胃给药<3 KDa组分均具有显着促进伤口愈合和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这与其能显着缩短止血及上皮化时间、并通过在炎症期分泌抗炎因子IL-10抑制炎症反应,促进CD31、FGF和EGF表达,以及TGF-β1分泌,从而有效加快伤口的上皮化和收缩,促进胶原蛋白沉积并抑制浅表疤痕增生有密切关联。<3 KDa超滤组分是促进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的最佳活性组分。因此,本研究对<3 KDa超滤组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细胞实验开展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3)通过对<3 KDa超滤组分进行理化分析和质谱分析后,采用凝胶色谱法(Sephadex G25)对组分进行分离,得到F1、F2、F3和F4四个组分,选择Ha Ca T和HSF细胞开展增殖实验评价<3 KDa超滤组分及4个纯化组分的增殖活性。结果表明,<3 KDa超滤组分由分子量范围为302.17-2936.43 Da的多肽组成,含有2-15个氨基酸的多肽含量占73.87%,疏水性氨基酸占56.51%,并含有Gln-Leu和AspLeu的两个特征肽片段。<3 KDa超滤组分和F4组分均具有促进Ha Ca T和HSF增殖活性,其中,F4组分是最佳组分,最佳浓度为12.5μg/m L。这与动物实验研究成果相符,丰富了马氏珠母贝外套膜活性肽的促愈作用机理。(4)本研究以马氏珠母贝外套膜<3 KDa超滤组分为核心促愈活性成分,初步研制具有海洋特色的天然促愈软膏,建立小鼠皮肤全皮层创伤模型,以涂抹给药方式评价其促愈合活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该软膏通过缩短上皮化时间(10.80±1.10天),提高伤口愈合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成纤维细胞分化和肉芽组织的形成,并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影响胶原合成,促进CCND1分泌及CD31、EGF和FGF增殖,从而抑制瘢痕生成,提高了伤口愈合的速度和质量。

刘一东[5](2020)在《疡愈膏对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疡愈膏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疗效,为疡愈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35例肛瘘术后患者,纳入该项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原发性低位单纯肛瘘的诊断标准并手术治疗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组(常规换药)、对照组(贝复新换药)、观察组(疡愈膏换药)各45例。三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二日起每日给予上下午两次创面换药治疗(住院期间),观察组予疡愈膏在术后常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面换药;对照组予临床常用创面修复的贝复新在术后常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面换药;空白组进行术后常规创面换药。观察三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每3、7、14天记录一次创面疼痛程度、分泌物情况;住院期间每周记录一次创面肉芽生长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愈合率;符合出院指标即办理出院手续,记录住院时间;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或随访直至创面完全愈合,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记录并计算各组第21天的综合疗效。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三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评估疡愈膏的临床疗效。结果:(1)在减轻创面疼痛、分泌物症状上:使用疡愈膏和贝复新对创面进行换药,比常规清洁换药更具有显着优势(P<0.05)。(2)在促进肉芽生长,缩小创面面积方面:疡愈膏组与贝复新组均可促进创面肉芽的生长,且二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创面愈合率方面:术后第14天空白组(39.34±4.69)%,贝复新组(52.02±5.78)%,疡愈膏组(51.22±6.33)%。疡愈膏组与贝复新组均能提高创面愈合率,且二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方面:空白组(25.62±1.74)天,贝复新组(22.67±3.29)天,疡愈膏组(23.20±2.56)天。贝复新组愈合时间均值最低,但与疡愈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住院时间方面:空白组(12.27±1.16)天,贝复新组(8.73±1.18)天,疡愈膏组(9.93±1.39)天。贝复新组所需住院时间均值最短,但与疡愈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综合疗效比较:三组综合疗效均100%。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疡愈膏在缓解创面疼痛,减轻创面分泌物,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加快创面面积缩小,提高创面愈合率,减少住院时间上有显着疗效。更适合应用于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刘聪[6](2020)在《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从创面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检出率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其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低温热源性烧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际完成观察的病例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手术清创,治疗组予以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处理创面,对照组予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处理创面,疗程7天,共观察四个疗程。观察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治疗第28天。通过对比两组创面治疗前后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得出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创面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例数17,显效例数3,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2,脱落病例1,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例数16,显效例数2,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3,脱落例数2,总有效率86.9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创面局部症状总积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局部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两组创面治疗后局部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比较,治疗第7天,治疗组创面渗液、腐肉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创面腐肉、肉芽、面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液、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两组创面渗液、腐肉、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分析,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在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疗效相当,治疗期间均能减轻创面局部症状,无不良反应,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加以推广应用。

杨文星[7](2020)在《康复新液联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增生性瘢痕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康复新液联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增生性瘢痕早期的临床疗效及兔耳增生性瘢痕实验研究,探讨康复新液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初探。方法:临床研究: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6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康复新液联合积雪苷霜软膏外擦,2次/日;对照组只予积雪苷霜软膏外擦,2次/日,3个月为一个疗程。运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各项症状积分,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实验研究:通过兔耳增生性瘢痕实验,对康复新液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制进行初探。结果:临床观察:1.各单项VS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在第2个月、第3个月均能改善各项评分(P<0.05);组间比较,瘙痒、疼痛、厚度在第2个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柔软度、色泽在第3个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管分布两组治疗效果相当(P>0.05)。2.总VS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对增生性瘢痕均有效(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第2个月、第3个月,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第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兔耳增生性瘢痕实验:1.治疗28d后,康复新溶液各剂量组均能降低增生性瘢痕指数(与模型组相比P<0.05);康复新液高剂量组与康瑞保阳性对照组相比,瘢痕增生指数下调明显(P<0.05)。2.HE染色显示模型组可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含量丰富,排列不规则,康复新液各剂量组成纤维细胞数量均减少,漩涡结节和胶原结节明显减少。3.免疫组化学检测显示: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兔耳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中SHH信号通路因子Shh、Patch、Smo及Gli-1蛋白明显表达;与模型组对比,康复新液各剂量组Shh、Patch、Smo及Gli-1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结论:1.康复新液联合积雪苷霜软膏对增生性瘢痕早期治疗具有明显效果,而康复新液对增生性瘢痕瘙痒、疼痛、厚度、软硬度、色泽的缓解起增效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2.康复新液通过抑制Shh、Patch、Smo、Gli-1通路因子使SHH信号通路活性被下调,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生。

孙玉杰[8](2020)在《断体地龙促皮肤创伤修复并抑制瘢痕形成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创伤修复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冲突、交通事故频发、动物的撕咬、手术造成的创伤、人口老龄化加快等,均致使创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不下,且创伤治疗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精力及经济损失,给个人和社会都造成巨大的负担。随着现代创伤修复研究地深入及治疗技术的进步,创面愈合速度显着加快,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创面愈合一个重要并发症是瘢痕形成,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美观,对患者心理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寻找将愈合速度及质量并重,适当调控愈合速度,使肉芽生长与再上皮化同步进行的创伤修复药物是一个长期而必要的举措。中医药对如何促进创面修复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地龙就屡有作为传统经方治疗烧烫伤等创面损伤的临床报道。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断体三天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提取液含有促进创伤愈合的活性物质,并经过多步活性追踪分离,得到了具有显着创伤修复作用的蛋白条带,鉴定得到24种蛋白,且初步探究了断体地龙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路。目的:本课题拟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探究断体地龙促创面修复作用与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关系,探索断体地龙对于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并建立ICP-MS法研究断体地龙促创面愈合作用与无机元素间的关系。方法:(1)采用SYB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断体地龙活性蛋白(13)对NIH3T3细胞MAPK/Erk信号通路中K-Ras、B-Raf、Raf-1和Erk1/2基因mRNA表达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3对NIH3T3细胞和Wistar大鼠皮肤创伤组织Ras/Raf/MEK/Erk信号通路中K-Ras、B-Raf、Raf-1和Erk1/2蛋白含量的影响。(2)建立大鼠皮肤急性创伤模型,通过大体观察、测定皮肤愈合率以评价I3对大鼠创面组织愈合速度的影响。于术后7 d、14 d和21 d采用HE、Masson等组织学染色方法及测定羟脯氨酸(HYP)的含量评价Wistar大鼠皮肤创伤组织病理形态及胶原纤维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断体地龙对大鼠皮肤创伤组织中PDGF、TGF-β表达含量。(3)建立ICP-MS法测定大鼠皮肤创伤组织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1)SYBR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断体地龙组(DT)较于空白对照组Raf-1、Erk1及Erk2基因mRNA表达显着性增加。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DT组明显提高NIH3T3细胞Ras/Raf/MEK/Erk通路中Erk1/2蛋白表达,各DT组可显着增加Erk2蛋白表达。(2)在21天实验周期内,大鼠术后活动状况正常,各组大鼠在21天左右皮肤基本愈合,相较于空白对照组,DT组创面较平整、柔软,形成结痂面积较小。造模后第0~14天,DT组大鼠皮肤愈合率明显提高,术后21天愈合率可达98%。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第7 d到第14 d,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愈合,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及未断体(WDT)组,DT组皮肤结构完整,真皮层中可见较多的毛细血管分布;第21天各处理组表皮层均有完整的表皮覆盖,DT组大鼠皮肤创面可见较薄的表皮层、较多新生毛细血管及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Masson染色结果显示,DT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和WDT组大鼠受伤皮肤真皮层胶原纤维所在区域及数量显着增多,且胶原纤维排列平行紧密。在造模后第7、14和21 d,空白对照组I、III型胶原数量比值保持基本不变,术后14~21 d DT组较空白对照组有更多的胶原纤维被染成亮绿色,且亮度明显。测定皮肤组织HYP含量结果显示,术后7天和14天,DT组HYP含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及WDT组(P<0.05)。术后第21天,空白对照组HYP含量高于正常大鼠皮肤组织,WDT及DT组大鼠皮肤组织中的HYP含量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DT组HYP含量与正常大鼠皮肤组织中HYP含量更加接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PDGF、TGF-β含量均是造模后第7天最高,之后逐渐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WDT及DT组第7天PDGF和TGF-β均显着提高(P<0.01)。第14到21天,WDT及DT组PDGF、TGF-β分泌明显减少(P<0.01),且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3)采用建立的ICP-MS法测定大鼠皮肤组织中无机元素,结果显示,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各元素在0μg/L~25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方法的检出限(3σ,n=10)为 0.02μg/L~13.04μg/L;加样回收率(n=6)为 85.4%~119.0%。样品测定结果显示,DT组较模型组可显着提高创面皮肤钾钙镁大量元素含量和锌铁铜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且有害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结论:(1)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可知I3促创伤愈合作用与调控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相关,主要提高Erk2表达。且发现DT组中,中剂量组对各基因表达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推测断体地龙调控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2)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I3可加速创伤组织愈合,促进胶原纤维蛋白和新生血管形成。I3在创伤愈合中期提高PDGF、TGF-β含量,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和肉芽组织生长,在创面愈合阶段的后期可降低PDGF、TGF-β的分泌防止胶原纤维代谢异常,造成胶原沉积而预防瘢痕产生。创面修复过程中,13不会持续增加HYP含量,并可增加Ⅲ型胶原纤维数量,表明断体地龙可能有预防瘢痕产生的作用,具有更好的愈合质量。(3)建立ICP-MS方法测定大鼠创面皮肤中无机元素含量,经方法学考察表明此法简便快速、准确性好且灵敏度高,可同时测定大鼠创面皮肤中多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断体地龙发挥促创面愈合作用与提高创面组织中金属元素相关,保证皮肤创伤部位各金属元素在较高水平有利于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从而有利于预防瘢痕的产生,并且不会提高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高钰莹[9](2020)在《参柏洗剂干预老年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参柏洗剂干预老年混合痔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全面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使用参柏洗剂治疗老年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90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及空白组。治疗组在术后第2天晨起排便后使用150ml参柏洗剂在肛肠熏洗治疗仪上熏洗20分钟,对照组使用浓度为1:4000的高锰酸钾溶液150ml进行熏洗治疗,空白组使用150ml的温水进行熏洗治疗,三组患者熏洗前后的常规治疗均相同。分别于治疗前(即术后第1天晨起未使用药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14天观察三组创缘水肿、伤口疼痛、创面出血的情况,并进行量化评分及记录,同时对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统计,临床总疗效以术后第14天为期限。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有可比性。2水肿积分:(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及空白组水肿积分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及空白组水肿积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水肿积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空白组水肿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及空白组水肿积分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水肿积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疼痛积分:(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及空白组疼痛积分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及空白组疼痛积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及空白组疼痛积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及空白组疼痛积分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疼痛积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出血积分:(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及空白组出血积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空白组出血积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空白组出血积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及空白组出血积分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出血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愈合时间:三组平均愈合时间为23.90±2.20天、27.47±2.43天、28.27±1.31天,三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住院时间:三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30±2.44天、12.93±2.91天、13.13±2.64天,三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疗效指数(%):三组的疗效指数分别为90.63±9.44、76.39±11.65、78.19±11.23,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临床疗效评价: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治疗组及空白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4例不良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柏洗剂用于老年混合痔术后,可以缓解术后水肿、疼痛、出血的症状。2参柏洗剂干预老年混合痔术后并发症,在消肿、止痛效果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止血效果优于空白组,但与对照组高锰酸钾溶液相比疗效相当。3参柏洗剂应用于老年混合痔术后,可有效的缩短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且使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韩玉洁[10](2020)在《生肌通窍散对抑制鼻内镜术后黏膜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本研究对生肌通窍散用于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在术中和术后钳取部分术腔黏膜进行实验室指标检测以及病理观察。探索生肌通窍散用于慢性鼻窦炎术后抑制术腔瘢痕粘连的作用机制。为生机通窍散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2研究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CRS并符合本次研究病例选择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60例患者采用同样的术前处理方案,两组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进行鼻窦开放,对照组予以膨胀海绵填塞术腔,观察组以生肌通窍散喷涂术腔。术后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案和术腔换药方式,观察组在术后换药后术腔喷涂生肌通窍散,并嘱患者24小时内暂停鼻腔冲洗。(1)Lund-Kennedy内镜评分:采用Lund-Kennedy内镜评分表在鼻内镜下对术前鼻黏膜息肉、水肿、鼻漏进行评估,并对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9周术腔新生息肉、水肿、鼻漏、结痂以及瘢痕粘连等情况进行量化评估。(2)ELISA检测IL-6、IL-10、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钳取患者上颌窦黏膜,并且检测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3周、术后9周术腔黏膜中IL-6、IL-10、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3)运用r3.6.2软件对Lund-Kennedy评分和ELISA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IL-6、IL-10、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Ⅰ/Ⅲ)。(4)比较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上颌窦再生黏膜组织形态特征。3研究结果(1)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3、6、9周息肉、水肿、鼻漏以及三项总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说明FESS手术效果显着。术后9周观察组息肉、水肿、鼻漏三项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9周观察组结痂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9周观察组瘢痕粘连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术后3周、9周观察组患者黏膜中IL-6、Ⅰ、Ⅲ型胶原表达量以及Ⅰ/Ⅲ均低于对照组,IL-10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3)IL-6表达量与Ⅰ、Ⅲ型胶原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Ⅰ/Ⅲ),IL-10表达量与Ⅰ、Ⅲ型胶原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Ⅰ/Ⅲ)经过pearson分析发现绝对值均>0.6,具有相关性。建立回归模型发现IL-6的表达量与Ⅰ、Ⅲ型胶原的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Ⅰ/Ⅲ)呈正相关;IL-10表达量与Ⅰ、Ⅲ型胶原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Ⅰ/Ⅲ)呈负相关。(4)对照组患者的再生上颌窦黏膜和观察组患者的再生上颌窦黏膜组织形态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再生上颌窦黏膜的组织学表现,HE染色上皮层较为完整,可见纤毛细胞恢复良好,炎症反应轻。Masson三染色见再生黏膜中胶原沉积(蓝色)较少,结构纤细。对照组的患者再生上颌窦黏膜HE染色,上皮层纤毛分化程度低,炎症反应较重。Masson三染色见再生的上颌窦黏膜中胶原沉积(蓝色)较多,胶原结构粗大,排列不规则。4研究结论(1)FESS手术疗效确切。本次研究表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Lund-Kennedy黏膜形态评分均低于术前,临床疗效显着。(2)生肌通窍散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FESS术后以生肌通窍散的使用代替术腔填塞并于术后换药时加用生肌通窍散,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膨胀海绵填塞,在减少术后术腔新生息肉,减轻黏膜水肿、鼻漏、结痂以及瘢痕粘连方面效果明显。(3)生肌通窍散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胶原合成以及调节胶原比例有关。研究发现观察组促炎因子IL-6的释放、Ⅰ、Ⅲ型胶原的合成以及Ⅰ、Ⅲ型胶原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则高于对照组。并且IL-6与Ⅰ、Ⅲ型胶原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呈明显正相关。IL-10与Ⅰ、Ⅲ型胶原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呈明显负相关。观察组患者术后9周再生上颌窦黏膜组织学表现中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和胶原沉积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二、丹参外用对创面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参外用对创面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综述一 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 表皮干细胞
        2 间充质干细胞
        3 毛囊干细胞
        4 细胞外囊泡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回阳生肌法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研究进展
        1 疮疡的阴阳辨证
        2 回阳生肌法的现代理论体系
        3 回阳生肌法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机制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回阳生肌汤对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回阳生肌汤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鸡血藤水提物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体外对氧化损伤大鼠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2.1 药物
        1.2.2 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深Ⅱ度烫伤模型制备
    2.2 分组给药
    2.3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2.4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2.4.1 各组大鼠创面外观
        2.4.2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
        2.4.3 各组大鼠创面病理组织形态学
        2.4.4 各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
        2.4.5 各组大鼠创面CD31 蛋白含量
        2.4.6 各组大鼠创面VEGF蛋白含量
3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地榆膏对大鼠创面的大体观察
    4.2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影响
    4.3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4.4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4.5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组织CD31 表达的影响
    4.6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组织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5.1 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选择
    5.2 阳性药物治疗的选择
    5.3 地榆膏组方依据及药效评价
        5.3.1 地榆膏组方依据
        5.3.2 肉眼观察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
        5.3.3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率的影响
        5.3.4 病理切片显示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的修复作用
    5.4 影响深Ⅱ度烫伤创面修复的因素
    5.5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
        5.5.1 地榆膏对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
        5.5.2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中CD31和VEGF的影响
结论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皮肤烫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3)拔毒生肌散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修复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3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拔毒生肌散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1 出处与沿革
        2 方药分析
        3 临床应用
        4 安全性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6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试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疗效观察指标
        5.3 总体疗效比较
        5.4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情况
    6 讨论
        6.1 “祛腐生肌法”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应用
        6.2 拔毒生肌散剂型的优化
        6.3 复方黄柏液的选择依据
        6.4 熏洗坐浴法的应用
        6.5 试验结果分析与机制探讨
        6.6 结论
        6.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珍珠贝外套膜酶解产物促进小鼠皮肤软组织创伤愈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皮肤创伤愈合概况
    1.2 天然促愈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1 陆生植物来源的活性物质
        1.2.2 陆生动物来源的活性物质
        1.2.3 海洋来源的活性物质
    1.3 海洋贝类创伤愈合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3.1 海洋贝类在炎症和创伤愈合的的传统使用
        1.3.2 海洋贝类的抗炎作用及促愈活性研究进展
    1.4 珍珠贝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4.1 解酒护肝
        1.4.2 改善记忆
        1.4.3 抗氧化作用
        1.4.4 保湿作用
        1.4.5 其他活性发现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马氏珠母贝外套膜酶解物促进小鼠皮肤创伤修复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EHMPM制备及主要成分分析
        2.2.2 EHMPM游离氨基酸组成分析
        2.2.3 EHMPM急性皮肤毒性试验
        2.2.4 EHMPM体外抗菌实验
        2.2.5 EHMPM体表促凝血实验
        2.2.6 动物分组及创伤模型建立
        2.2.7 愈合率及瘢痕残留率
        2.2.8 创面组织中生化指标测定
        2.2.9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EHMPM的主要成分分析
        2.3.2 涂抹给药酶解物对创伤修复的影响
        2.3.3 灌胃给药酶解物对创伤修复的影响
    2.4 讨论
        2.4.1 EHMPM对抗菌的影响
        2.4.2 EHMPM对止血的影响
        2.4.3 EHMPM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2.4.4 EHMPM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2.4.5 EHMPM对增殖期生长因子的影响
        2.4.6 EHMPM对组织重塑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马氏珠母贝外套膜酶解超滤组分促进小鼠皮肤创伤修复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UCEHMPM制备
        3.2.2 UCEHMPM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3.2.3 UCEHMPM游离氨基酸组成分析
        3.2.4 UCEHMPM急性皮肤毒性试验
        3.2.5 UCEHMPM体外抗菌实验
        3.2.6 UCEHMPM体外促凝血实验
        3.2.7 动物分组及创伤模型建立
        3.2.8 愈合率及瘢痕残留率
        3.2.9 ELISA分析
        3.2.10 组织学评估的组织准备
        3.2.11 H&E和 Masson染色
        3.2.12 免疫组织化学
        3.2.13 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
        3.2.1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UCEHMPM的主要成分分析
        3.3.2 体外抗菌实验
        3.3.3 体外促凝血实验
        3.3.4 涂抹给药超滤组分对创伤修复的影响
        3.3.5 灌胃给药超滤组分对创伤修复的影响
    3.4 讨论
        3.4.1 UCEHMPM营养成分对创伤愈合的影响
        3.4.2 UCEHMPM对止血及抗菌的影响
        3.4.3 UCEHMPM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3.4.4 UCEHMPM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3.4.5 UCEHMPM对细胞增殖期上皮化的影响
        3.4.6 UCEHMPM对组织重塑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生物活性肽分离纯化及机制初步探讨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3 Sephadex G-25 凝胶过滤层析
        4.2.4 HaCaT和 HSF增殖实验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4 Sephadex G-25 分离纯化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马氏珠母贝外套膜活性肽软膏制备及促愈修复探讨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2 马氏珠母贝外套膜活性肽的软膏制备
        5.2.3 软膏急性皮肤毒性试验
        5.2.4 动物分组及创伤模型建立
        5.2.5 愈合率及瘢痕残留率
        5.2.6 ELISA分析
        5.2.7 组织学评估的组织准备
        5.2.8 H&E染色
        5.2.9 免疫组织学
        5.2.10 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
        5.2.11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软膏外观及形状
        5.3.2 急性皮肤毒性实验结果
        5.3.3 创面形态变化观察
        5.3.4 愈合率及愈合时间
        5.3.5 炎症因子测定
        5.3.6 生长因子测定
        5.3.7 软膏给药小鼠创伤的组织学评价
        5.3.8 软膏给药小鼠创伤免疫组学分析
        5.3.9 软膏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5.3.10 软膏对胶原蛋白和瘢痕形成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疡愈膏对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标准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术前准备
    2 麻醉及手术方式
    3 术后常规治疗
    4 所需药物来源及制备
    5 术后创面干预及注意事项
    6 研究所需材料
    7 疗效观察指标
        7.1 创面疼痛程度评分标准
        7.2 创面分泌物评分标准
        7.3 肉芽形态评分标准
        7.4 创面面积计算
        7.5 创面愈合率计算
        7.6 创面愈合时间
        7.7 住院时间
    8 安全性评定标准
    9 疗效评定标准
    10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原始创面面积比较
    2 临床指标数据分析
    3 综合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估
第四章 讨论
    1、祖国医学对肛瘘及术后创面的认识
    2、西医对肛瘘及其术后创面的认识
    3 关于疡愈膏
        3.1 疡愈膏的来源及前期临床研究
        3.2 疡愈膏组方的药理功能及特色
    4 研究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肛瘘的微创诊疗技术及促进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概述
        1.1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烧伤辨证分型治疗的认识
        1.4 祖国医学对烧伤外治的认识
    2 西医学对于烧伤的概述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西医对于烧伤治疗的认识
    3 中西医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概述
        3.1 中医外治法对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认识
        3.2 西医对低温热源性烧伤治疗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2.6 病例脱落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比较
        3.2 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体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1.1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2 湿润烧伤膏(MEBO)的概述
        2.1 祖国医学对湿润烧伤膏药物组成的认识
        2.2 具体组成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3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为对照组依据
    4 针对合并基础疾病的对比分析
    5 疗效分析
        5.1 创面局部症状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
        5.2 对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5.3 对两组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的影响
        5.4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6 结论
    7 本课题存在的优势、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康复新液联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增生性瘢痕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疗效指数
    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6 不良反应
    7 统计学方法
兔耳增生性瘢痕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2 兔耳增生性瘢痕实验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2 西医对该病的认识
    3 康复新液与增生性瘢痕
    4 积雪苷与增生性瘢痕
    5 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着作
致谢

(8)断体地龙促皮肤创伤修复并抑制瘢痕形成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创伤愈合的研究进展
    2 瘢痕的研究进展
    3 断体地龙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断体地龙对Ras/Raf/MEK/Erk通路影响
        1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细胞Ras/Raf/MEK/Erk通路mRNA表达
        2 Western blot检测NIH3T3细胞Ras/Raf/MEK/Erk通路蛋白表达
        3 Western blot检测皮肤创伤组织Ras/Raf/MEK/Erk通路蛋白表达
        小结
    第二章 断体地龙对大鼠创伤皮肤愈合质量的作用
        1 实验试剂、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与内容
        3 实验结果
        小结
    第三章 ICP-MS法测定大鼠创面皮肤中无机元素含量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小结
实验总结
    1 研究成果
    2 研究价值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参柏洗剂干预老年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
        3.3 治疗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临床试验质量控制
        3.6 受试者权益保障及知情同意书
        3.7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性别构成比较
        1.2 年龄构成比较
        1.3 病程时间比较
    2 治疗结果比较
        2.1 三组水肿积分比较
        2.2 三组疼痛积分比较
        2.3 三组出血积分比较
        2.4 三组疗效比较
        2.5 三组预后指标比较
    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痔及痔术后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痔病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痔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痔及痔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2.1 痔的定义
        2.2 痔的病因
        2.3 痔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
    3 熏洗疗法
    4 参柏洗剂组方配伍及药理学分析
    5 高锰酸钾溶液作用分析
    6 研究结果讨论
        6.1 参柏洗剂对老年混合痔术后创缘水肿的影响
        6.2 参柏洗剂对老年混合痔术后伤口疼痛的影响
        6.3 参柏洗剂对老年混合痔术后创面出血的影响
        6.4 参柏洗剂对创面愈合时间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生肌通窍散对抑制鼻内镜术后黏膜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术腔黏膜修复
    2 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治疗的研究概况
        2.1 术后全身用药
        2.2 术腔局部用药
        2.3 鼻腔冲洗
        2.4 术腔清理
    3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鼻内镜术后的辨证分型
    4 鼻内镜术后中医药治疗
        4.1 中药内治法
        4.2 中医外治法
    5 FESS术后鼻腔出现瘢痕粘连的原因及分子生物因素研究
        5.1 FESS术后鼻腔出现瘢痕粘连的原因
        5.2 导致瘢痕粘连的细胞分子生物因素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CRS的临床分型、分期
        1.3 慢性鼻-鼻窦炎手术指征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退出标准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实验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 临床研究器械与材料
        3.1 手术、换药设备及器械
        3.2 实验主要器材
        3.3 实验主要试剂
        3.4 实验药物
    4 研究方法
        4.1 术前准备
        4.2 手术方式
        4.3 术后处理
        4.4 观察指标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Lund-Kennedy评分比较
        6.2 IL-6、IL-10、Ⅰ、Ⅲ型胶原以及Ⅰ和Ⅲ型胶原之比(Ⅰ/Ⅲ)比较
        6.3 IL-6、IL-10 与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相关性分析
        6.4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9周黏膜组织形态比较
    7 讨论
        7.1 研究结果分析
        7.2 生肌通窍散组方分析
        7.3 生肌通窍散与术后黏膜无瘢痕修复的相关性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丹参外用对创面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D]. 刘青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D]. 桑龙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拔毒生肌散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影响的临床观察[D]. 刘子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珍珠贝外套膜酶解产物促进小鼠皮肤软组织创伤愈合作用研究[D]. 杨发明.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5]疡愈膏对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D]. 刘一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刘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康复新液联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增生性瘢痕临床与实验研究[D]. 杨文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断体地龙促皮肤创伤修复并抑制瘢痕形成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玉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参柏洗剂干预老年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观察[D]. 高钰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10]生肌通窍散对抑制鼻内镜术后黏膜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D]. 韩玉洁.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丹参外敷对创面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