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练方法的基本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宫运华[1](2021)在《安全管理方向本科及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学生在安全管理方向中基础学科知识缺乏的问题,分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对《安全管理学》的支撑作用;研究国外安全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情况和国内外安全管理相关研究成果的来源单位;印证基础学科知识和安全管理知识的联系,并提出安全管理方向学生的培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本科生培养上采用选修课和辅修双学位的方式,可实现获取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在研究生培养上采用专门的基础学科课程或研讨会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与其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
吴童花[2](2020)在《南京N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以“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进行。与此同时,企业组织演变加快、知识流通和更新加速、虚拟互动合作导致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个体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更多关注等,诸如此类的变动因素给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南京N公司作为一家传统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正面临智能驾驶、电动汽车等产业转型升级。这增加了企业对高端人才吸引的需求以及对现有人才能力提升的需求。另外,关键人才特别是年轻高学历员工的高流失率更加凸显了公司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南京N公司通过管理层访谈、员工敬业度调查、新型职业生涯理论专项调查以及案例研究进行了一系列职业生涯管理的实践活动。本文基于战略管理、人才管理战略和系统、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组织理论、教练技术等相关理论对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重新审视并定义了人力资源和职业发展战略,建立并逐步完善职业生涯管理的组织系统、能力发展系统、沟通与反馈系统及支持系统。能力发展系统为其核心部分;2.能力发展系统不仅旨在发展员工的专业能力,更加侧重于员工核心素质能力的识别和评价,南京N公司基于Elliott Jaques的工作能力层级评价技术,结合因新型职业生涯观引发的员工个体对于能力需求不同的特征对员工核心素质能力评定进行了有益尝试;3.针对调查论证发现的南京N公司存在着因新型职业生涯观导致年轻高学历人才对于自我价值更多关注的情况,在沟通及反馈系统中运用埃里克森教练技术,帮助员工提升价值的逻辑层次,更为准确地识别员工职业决策的价值诉求,从而增强心理契约及职业发展计划的双向趋同度。该方案在实施的第一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一步的员工调查及个案追踪表明员工对于职业生涯管理的满意度有明显提升,公司员工离职率也得到明显改善。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将行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制造企业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构建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刘洪翔[3](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依田充代,赵倩颖,清宫孝文[4](2019)在《日本体育大学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措施》文中指出在热门话题"东道主日本是如何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背景下,本文以1989年—2016年的7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数最多的日本体育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分析相关资料明确其备战措施。日本体育大学为了培养70名运动员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会,启动了日本体育厅委托的"NSSU Coach Developer Academy(NCDA)"项目,同时日本体育大学实施了独有的"Nittaidai Athlete Support System(NASS)"项目,NASS主要包括医科学、财政、研究、教育、训练等支援。其中医科学支援项目主要包括成绩成果分析、训练支援、医疗支援、心理支援、营养支援和女子运动员支援。日体大通过启动上述2个支援项目,促进达成备战2020年奥运会目标实现的同时,使自身的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唐晓霞[5](2019)在《跆拳道在校本课程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跆拳道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以修身养性为基础,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为目的一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它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对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体育全面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跆拳道的项目特点和新颖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跆拳道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适合广大中小学开展。目前,有不少小学将跆拳道纳入教学之中。
刘帅兵[6](2019)在《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语境中,武术教育如何主动发力助推“教育强国”进程,是新时代所需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民国时期的武术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其开展与国家建设相关。政权为寻求强国之路,由“病夫”引发诸多议题,成为各种社会力量为政权献策的切入点。社会精英群体的出现立即成为政权主动寻求合作的社会力量。在国家主动建立各种制度和各种社会力量自觉参与下,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出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可以说是当代武术教育助推“教育强国”的基石。“历史虽过去,而非真过去”,历史只有在不断被重写中才能实现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和对话,并在新的解释和理解中得以完善和丰富。鉴于此,运用文献资料、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和倒溯等研究手段,对国家与社会两者是如何相辅相成推动着武术教育的生成进行诠释,旨在重新发现、理解阐明、解释意义。结论:1)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在顺应社会现实脉络和自身演进中呈现出初始、探索、全盛、滞缓等四阶段。在国家主动建立各种制度和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下推动着武术教育的生成。其历史性转变体现在逐渐成为国之大事、实现行政力主导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开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普及与发展、完成教育价值的转向。2)民国时期在构建武术教育体系中,师资培育的政策与方式相契合,教法改进遵循着继承、发展、创新的理路,教材也出现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全国教材等三级。师资培育、教法改进、教材编制为武术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技术前提。从学校武术自主设置课程到地方性课程标准纲领以及全国性课程标准纲领的出现,可以说是在国家和社会联动合力下将以往武术教育散点性教学的一次重大整合。3)聚焦个案,北京体育研究社作为社会力量承担着国家本应的责任和义务。其提倡武术兼及体育、提交议决案、培养师资、编写教材、探索教法、研究理论是整个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工作者”的缩影。精武体育会作为社会力量,除开展武术教育之外,积极承担着践行民族解放、重塑新民人格、启蒙强种强国的重任,这直接与国家建设相关。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作为官方组织,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仅因经济和战争因素就足以使其倒闭,更无之后出现将学校武术教育推向高峰的局面。建议:1)当代武术教育继续在国家与社会相辅相成中主动发力助推“教育强国”进程。强化国家在政策上的保障和扶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重视武术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培养与社会接轨的武术人才。2)继续深化师资培育的全面性,完善师资聘任制度、进修制度、福利待遇。武术教学方法改革继续遵循着继承、发展、创新的理路开展。优化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和全国教材,使校本武术课程、地方武术课程、全国武术课程相结合。3)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依然要坚守社会的责任担当,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强化武术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规避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依附和模仿。推行多元教育形式联动,维系武术教育的过程性。4)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深入挖掘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教材的编制以及课程设置当中。5)研制《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使其理论和技术相结合,拳术与器械相结合,套路和技击相结合。同时在《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中留有余地鼓励地方性优秀拳种的引入。
陈昊[7](2019)在《中职学校教练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兴国必先强师,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和真理的历史使命,也肩负着塑造灵魂和塑造人的时代重任。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规模、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教练型师资队伍有利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因此,植入“教练”元素,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中职学校教练型师资队伍尤为重要。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中职师资队伍的相关研究,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等。第二章是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主要厘清核心概念,介绍本文需要的研究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框架。第三章是教练型师资队伍与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契合。此部分主要深入挖掘教练型教师本身的特点与优势,分析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趋势需求,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分析中职建设教练型师资队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下文对建设中职师资队伍打下理论分析的基础。第四章为中职师资队伍现状研究,通过调研对中职师资队伍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分析其师资结构、师资培训、师资素养与技能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出现阶段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教练型师资队伍的优势与不足。第五章针对研究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中职建设教练型师资队伍的对策建议,即在教育引导方面,树立教练型教师理念,明确教练型教师目标;实践养成方面,在相关企业实际锻炼中、在相关学校跟岗学习中、在相互交流研讨过程中和在运用教练方法教学中提升教练型教师职业素养;在制度保障方面,形成教练型教师的晋升评聘机制、培训机制和保障机制。第六章是对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本研究创新了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因此,根据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本着深化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期望,提出了相关研究展望,希望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带动职业教育有新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何孟兴[8](2018)在《越南高校羽毛球运动现状及振兴计划的构建》文中认为在越南,高校羽毛球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羽毛球球运动,使得一些业余羽毛球俱乐部也相应建立起来。但是,直到现在许多高校羽毛球俱乐部还不能成立和有效地进行活动,没有具体的组织管理机构,没有明确的组织规定等,所以不能充分激发当地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本文以资料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手段对越南高校羽毛球俱乐部进行调查研究,得出越南高校羽毛球俱乐部发展现状的结论。越南高校羽毛球运动现状的发展的过程从几个方面来看可以看到:羽毛球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部分学校已经着手计划吸引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并且尝试提高活动质量;大部分场地在数量上能满足各大学学生参加羽毛球锻炼和学习的需求,但是场地的质量不太好影响到学生参加羽毛球课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与热情;有限的基础设施设备引起不能吸引学生积极的学习。除了看到了各高校用于羽毛球活动的投资经费有限,不能满足锻炼活动的需求以外,还应当关注管理系统对于发展羽毛球计划的重要影响。针对于目前越南高校羽毛球俱乐部计划的实施情况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羽毛球项目的喜爱热情依然很高,但是由于诸多的限制条件使得他们不能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来。经过分析了羽毛球运动发展和越南高校羽毛球现状,进而探讨出该领域的优、缺点;同时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用以解决越南高校羽毛球专项现状的缺点和不足如下:1.建立出发展越南高校羽毛球的模型和管理机构。2.构建出了三年制羽毛球发展的计划。3.建立了越南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振兴计划的具体实施办法为:增加宣传工作的措施;推广社会化学校羽毛球运动;完善建立基础设施;增加组织羽毛球比赛和交流;改进俱乐部的组织和管理结构体制;改进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活动方法;增加对教师、教练员的各种培训班。
李正军[9](2018)在《论清末新军军事训练近代化》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为挽救即将崩溃的封建统治,以西法为蓝本编练新军,从组织领导体系、编制结构、训练制度、组训队伍以及训练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军事训练体系,对中国近代军事训练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郭跃进[10](2018)在《新环境下戏曲传承方法理念的前沿思考》文中提出口传心授作为戏曲教育一以贯之并经实践成功检验的高效传习方法,在现代戏曲教育体制内继承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推动和拓展着戏曲艺术在新环境的自我吐纳和延伸,其方法本身蕴含的顽强生命力是保证戏曲"衣钵"传承的根本。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戏剧教育不断比较与快速融合的视野下,戏曲教育的理念与方法需要以更加理性的眼光来审视,深谙戏曲口传心授的规律并运用这种授习方法来不断充实、完善戏曲艺术价值理念的核心功效,寄寓着社会对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殷切期待。
二、教练方法的基本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练方法的基本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安全管理方向本科及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学生安全管理知识学习的现状 |
2 国外相关研究机构的设置情况 |
3 安全管理方向研究成果学科分析 |
3.1 安全管理内容相关学位论文学科分类分析 |
3.2 安全管理相关内容期刊文献作者单位分析 |
4 基础学科对安全管理学的支撑作用 |
4.1 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
4.2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
4.3 行为安全 |
4.4 安全文化 |
4.5 现代安全管理方法 |
4.6 应急管理 |
5 安全管理方向学生培养模式建议 |
6 结论 |
(2)南京N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2.1 职业生涯概念 |
2.2 传统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
2.2.1 心理契约理论 |
2.2.2 个人-组织匹配理论 |
2.2.3 组织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
2.2.4 职业成功理论 |
2.3 新型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
2.3.1 易变性职业生涯管理概述 |
2.3.2 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概述 |
2.4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发展及研究方向 |
2.5 职业生涯管理模型与体系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三章 南京N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及分析 |
3.1 南京N公司背景及职业生涯管理问题的提出 |
3.1.1 公司简介及行业特点 |
3.1.2 公司战略及管理现状—基于7S模型分析 |
3.1.3 南京N公司人员资源分布及人才管理现状 |
3.1.4 职业生涯管理问题的提出 |
3.2 调查的方法及问卷设计 |
3.2.1 调查方法设计 |
3.2.2 问卷设计 |
3.2.3 调查样本描述 |
3.2.4 调查结果分析及初步结论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南京N公司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构建 |
4.1 南京N公司职业生涯管理目标 |
4.2 南京N公司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重点及框架体系 |
4.2.1 构建重点及框架 |
4.2.2 人力资源战略的重新审视 |
4.2.3 职业生涯发展战略的重新审视 |
4.2.4 职业生涯发展流程 |
4.3 南京N公司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组织系统 |
4.4 南京N公司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能力发展系统 |
4.4.1 工作、能力及工作层级简介 |
4.4.2 南京N公司素质能力模型及重点能力基准 |
4.4.3 南京N公司素质能力测评结果 |
4.4.4 能力发展计划的制定 |
4.5 南京N公司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沟通与反馈系统 |
4.5.1 职业生涯发展对话 |
4.5.2 职业生涯发展沟通与反馈:教练技术的应用 |
4.6 南京N公司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支持系统 |
4.6.1 角色定义及职业发展通道 |
4.6.2 职业生涯发展其他支持体系 |
第五章 南京N公司职业生涯管理项目实施及效果反馈 |
5.1 南京N公司职业生涯管理项目实施步骤 |
5.2 南京N公司职业生涯管理实施效果反馈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2018员工敬业度调查 |
附录二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问卷调查 |
(3)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日本体育大学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NCDA项目 |
1.1 2014年度(1) |
1.2 2015年度 |
1.3 2016年度 |
1.4 2017年度 |
1.5 2018年度 |
1.6 NCDA项目参加者和间接受益人员 |
2 NASS项目 |
2.1 2015年度 |
2.2 2016年度 |
2.3 2017年度 |
2.4 按竞技能力水平分类NASS项目支援 |
3 结论 |
(6)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操作性定义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武术教育阶段划分研究 |
1.4.2 武术教育研究 |
1.4.3 武术科学化研究 |
1.4.4 社会思潮对体育(武术)教育影响的研究 |
1.4.5 人物思想研究 |
1.4.6 体育政策研究 |
1.4.7 文献综述述评 |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6.1 基本结构 |
1.6.2 研究重点 |
1.6.3 研究难点 |
1.6.4 研究创新点 |
2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进程特征 |
2.1 武术教育的历史进程 |
2.1.1 清末武术教育式微 |
2.1.2 武术教育的初始阶段(1912-1915) |
2.1.3 武术教育的探索阶段(1916-1927) |
2.1.4 武术教育的全盛阶段(1928-1938) |
2.1.5 武术教育的滞缓阶段(1939-1949) |
2.2 武术教育历史性转变的表现特征 |
2.2.1 武术教育逐渐成为国之大事 |
2.2.2 武术教育实现行政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
2.2.3 武术教育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普及与发展 |
2.2.4 武术教育逐渐完成教育价值转向 |
【本章小结】 |
3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生成归因 |
3.1 体育议决案对武术教育生成的促进 |
3.1.1 军国民教育为武术在学校教育中提供合法地位 |
3.1.2 兵式体操的废除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提供有利时机 |
3.1.3 推动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必修课 |
3.1.4 推动武术师资的培育 |
3.1.5 推动武术教材的编订 |
3.1.6 推动武术教育的社会化 |
3.2 社会思潮对武术教育发展的规范 |
3.2.1 军国民教育思潮促使武术教育传授方式的改造 |
3.2.2 民主与科学思潮促使武术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
3.2.3 自然主义体育思潮为武术教育目标的设定提供学理性支撑 |
3.2.4 民族体育思想下武术教育的军事化实践 |
3.3 社会精英在武术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
3.3.1 梁启超:尚武精神倡导者 |
3.3.2 范源濂:教育家 |
3.3.3 马良:军政要人 |
3.3.4 张之江:国术馆馆长 |
3.3.5 唐豪:武术史拓荒者 |
3.3.6 徐一冰:留日学派 |
3.3.7 吴志青:武术科学化倡导者 |
3.3.8 许禹生:武术教育者 |
【本章小结】 |
4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主体表现 |
4.1 武术教育师资培育的政策、方式及其表现特征 |
4.1.1 武术教育师资培育相关政策述略 |
4.1.2 武术教育师资培养方式 |
4.1.3 武术教育师资培养方式的表现特征 |
4.2 武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造动因、类别及其历史意义 |
4.2.1 武术教学方法改造动因 |
4.2.2 武术教学方法分类 |
4.2.3 武术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意义 |
4.3 武术教材选用思想与实践以及课程设置状况、特征 |
4.3.1 武术教材选用思想与实践 |
4.3.2 课程设置状况及特征 |
【本章小结】 |
5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呈现缩影 |
5.1 北京体育研究社对武术教育的历史贡献 |
5.1.1 提倡武术兼及体育,促使土洋体育融合 |
5.1.2 拟定议决案,为武术进入学校提供“立法”保障 |
5.1.3 消除门派畛域,加强交流,培养武术专业师资 |
5.1.4 编写武术教材,探索武术教学新模式 |
5.1.5 创办期刊,研究理论,促进武术科学发展 |
5.2 精武体育会的社会意义 |
5.2.1 促进民族运动,践行民族解放 |
5.2.2 改造国人奴性,重塑新民人格 |
5.2.3 崇尚文武兼修,启蒙强种强国 |
5.3 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的产生、发展及其启示 |
5.3.1 国体师专产生的历史归因 |
5.3.2 国体师专发展及特点论述 |
5.3.3 国立师专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启示 |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中职学校教练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中职师资队伍 |
二、教练型教师 |
三、师资队伍建设 |
四、教练型师资队伍建设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双因素理论 |
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
四、教练技术理论 |
第三章 教练型师资队伍与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契合 |
第一节 教练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符合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
一、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
二、教练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
第二节 教练型教育教学方法符合中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 |
一、中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要求 |
二、教练型教师教育教学方法要求 |
第三节 教练型师资队伍培训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 |
二、教练型师资队伍培训 |
第四章 中职学校教练型师资队伍现状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工具编制 |
一、理论假设 |
二、构成框架 |
第二节 研究工具信效度与数据收集 |
一、效度分析 |
二、信度分析 |
三、数据收集 |
第三节 中职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分析 |
一、教龄学历结构 |
二、职称等级结构 |
三、类型背景结构 |
第四节 中职师资培训现状分析 |
一、师资培训现状 |
二、晋升评聘现状 |
第五节 中职教师教练素质和技能现状分析 |
一、专业知识 |
二、师生关系 |
三、聆听技能 |
四、发问技能 |
五、区分与回应技能 |
第六节 总结与讨论 |
一、中职建设教练型师资队伍优势 |
二、中职建设教练型师资队伍不足 |
第五章 加强中职学校教练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
第一节 教育引导: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建设目标 |
一、更新观念,做教练型老师 |
二、明确中职学校教练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
第二节 实践养成:创新实践途径,提升职业素养 |
一、在相关企业实际锻炼中提升教练型教师职业素养 |
二、在相关学校跟岗学习中提升教练型教师职业素养 |
三、在相互交流研讨过程中提升教练型教师职业素养 |
四、在运用教练方法教学中提升教练型教师职业素养 |
第三节 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
一、形成中职学校教练型师资队伍的晋升评价制度 |
二、形成中职学校教练型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
三、形成中职学校教练型师资队伍保障机制 |
第六章 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创新之处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8)越南高校羽毛球运动现状及振兴计划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 |
1.3.1 重点 |
1.3.2 难点 |
1.3.3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越南高校体育运动组织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1 体育锻炼的管理与组织工作 |
2.1.2 学生羽毛球赛事组织 |
2.2 越南体育高校羽毛球俱乐部的行政机制 |
2.2.1 越南体育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活动的状况 |
2.2.2 羽毛球俱乐部在学校的职能 |
2.2.3 越南高校体育俱乐部行政机制的现状 |
2.3 越南体育高校的基本培养大纲、课外活动与组织比赛活动 |
2.3.1 概括体育高校学生培养大纲与课程内容 |
2.3.2 简略越南体育高校学生课外活动的状况 |
2.3.3 越南高校赛事运作的基础 |
2.4 体育俱乐部概况与体育俱乐部发展模式 |
2.4.1 体育俱乐部概括 |
2.4.2 体育俱乐部相关概念 |
2.5 措施运用的理论基础以建立与发展大学生羽毛球俱乐部 |
2.5.1 探索概念、管理方法以建立与发展大学生羽毛球俱乐部 |
2.5.2 探索概念、措施方式以建立与发展大学生羽毛球俱乐部 |
2.6 越南高校羽毛球行动计划的理论与行动基础 |
2.6.1 理论基础 |
2.6.2 行动基础 |
2.7 越南高校羽毛球行动计划与基本原则 |
2.7.1 现实根据 |
2.7.2 基本原则 |
2.8 越南高校羽毛球行动计划的指导理念与具体路径 |
2.8.1 指导理念 |
2.8.2 具体路径 |
2.9 相关高校羽毛球专项的研究 |
2.9.1 国外(中国)的研究 |
2.9.2 越南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时间 |
3.1.3 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步骤 |
3.4 研究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越南高校羽毛球行动计划的理论与行动基础 |
4.1.1 越南高校羽毛球行动计划的理论基础 |
4.1.2 越南高校羽毛球行动计划的行动基础 |
4.2 越南高校羽毛球行动计划现实依据 |
4.2.1 越南党中央、国家对高校体育政策的推进 |
4.2.2 越南高校羽毛球发展和学生锻炼的状况 |
4.2.3 越南高等院校学生羽毛球锻炼的状况 |
4.2.4 越南高校羽毛球学生俱乐部实施政策 |
4.2.5 越南高校羽毛球教师队伍的状况 |
4.2.6 越南高校羽毛球场地设施、器材使用与使用效率的状况 |
4.2.7 越南高校羽毛球普修课程和俱乐部训练状况 |
4.2.8 小结 |
4.3 目前越南高校羽毛球俱乐计划的实施 |
4.3.1 越南大学生参与羽毛球普修课程和俱乐部分别的动机与需求 |
4.3.2 越南高校羽毛球俱乐部对锻炼与经费的管理工作 |
4.3.3 越南高校羽毛球普修课程学习结果和俱乐部比赛成绩的状况 |
4.3.4 小结 |
4.4 建立越南高校羽毛球行动计划 |
4.4.1 越南高校羽毛球行动计划理论基础与实现依据 |
4.4.2 建立越南高校羽毛球俱乐部的活动模型和规则 |
4.4.3 建立3 年制羽毛球俱乐部发展行动计划和路径 |
4.4.4 措施以发展越南高校羽毛球学生锻炼的活动的计划 |
4.4.5 小结 |
4.5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论清末新军军事训练近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训练组织领导体系的革新 |
二、编制结构基本实现近代化 |
三、训练制度法典化和组训队伍的专业化 |
四、训练内容实用化和实战化 |
五、训练方法的多样化 |
四、教练方法的基本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全管理方向本科及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宫运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1(05)
- [2]南京N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吴童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3]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4]日本体育大学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措施[J]. 依田充代,赵倩颖,清宫孝文. 中国体育科技, 2019(09)
- [5]跆拳道在校本课程中的实践研究[A]. 唐晓霞. 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 2019
- [6]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D]. 刘帅兵.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7]中职学校教练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 陈昊.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8]越南高校羽毛球运动现状及振兴计划的构建[D]. 何孟兴.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9)
- [9]论清末新军军事训练近代化[J]. 李正军. 军事历史, 2018(06)
- [10]新环境下戏曲传承方法理念的前沿思考[J]. 郭跃进.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