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TR新型电液调速器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于红岩,初云鹏,杨晓文[1](2021)在《绩溪抽水蓄能机组调速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在电网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截止到2019年已经有近8%,同时,为了保障电力系统功率平衡,储能也随之更为重要。抽水蓄能作为大型储能机组,在电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单机容量300MW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的水轮机调速系统的设计及应用,内容涉及电气及机械控制部分的设计特点,液压系统特点及现场调试运行情况,希望能为国产抽水蓄能调速系统的设计和试验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核心控制设备国产化积累一定的经验。
张沛钰,薛斌[2](2021)在《大峡水电站机组增容改造后调速器失电关机功能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大峡水电站调速器采用以失电自复中型主配压阀为核心的电液比例阀伺服系统,但此类型电液控制系统已满足不了国家电网相关要求。鉴于此,以机组增容改造为契机对调速器进行优化,利用新型伺服比例阀自身具有"失电保护"位的特性,实现调速器系统控制电源消失后导水机构自关闭功能。增容改造后机组失电关机功能实验良好,同时也满足了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吴红光,杨峰雄,方永杰[3](2021)在《逻辑插装式调速器随动系统的变参数调节》文中指出基于对逻辑插装式调速器产品模型的解析,阐释其随动系统不完全冗余的控制模式,推导控制过程的传递函数,针对逻辑控制回路的变量问题,通过构建逻辑通道函数,简要说明回路的组合设计理念,并重点分析逻辑变量和参数变量对随动系统调节特性的影响。由于逻辑插装式调速器随动系统的可变参数调节,实现了系统的变阻尼控制,使其在运行中具有响应快、调节稳、定位准的特点,也为该调节系统采用直接数字控制的方式提供了可能。
戴宏武[4](2021)在《田庄电站新型调速器更换实施探讨》文中认为田庄电站更换微机型调速器后,使机组开停机、增减负荷时性能更加优良,运行起来方便快捷,提高了电站安全运行水平。
王超[5](2021)在《高渗透率风电系统直流外送稳定运行及主动防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需求呈现出逆向分布的特征,给电网发展格局提出了全新挑战。高压直流输电技术(HVDC,high-voltage direct current)在大规模、长距离输电领域具有天然优势,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800k V扎鲁特-广固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鲁固直流)投运后,东北电网将通过高压/特高压直流通道将区域内火电、风电、核电等多类型能源集中送向山东电网,为电力资源传输与消纳提供了通道。但随着风电渗透率和特高压直流输送容量不断攀升,作为特高压直流送端系统的东北电网将面临严峻频率和电压稳定问题。本文针对高渗透率风电系统直流外送模式下交直流混联电网频率与电压稳定问题,分别从多能源交直流混联系统暂态稳定分析数学模型构建、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频率特性分析与控制方法、基于改进型模型预测控制频率主动防御策略研究、电压特性分析与无功优化方法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东北电网典型特征下系统频率及电压稳定特性,针对性提出电网频率与电压稳定运行优化控制方法及主动防御策略,为高渗透率风电系统直流外送模式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参考,为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策略制定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构建了多能源交直流混联系统模型架构,将多能源系统模型、交直流混联系统模型、综合频率响应模型、电压稳定分析模型纳入其中,通过坐标方程变换方式建立各模型间关联关系,实现对多能源交直流混联系统代数与微分方程的联立求解。该模型架构能够反映出与实际系统一致的频率与电压稳定特性,以及不同控制策略、参数优化后系统响应特性,为后文开展高比例风电电网直流外送稳定运行与主动防御策略研究奠定理论与模型基础。(2)开展了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频率特性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本文研究对象—东北电网仅通过高压/特高压直流通道向外输送电力,且送端换流站近区无配套电源,系统频率稳定特征具有一定独特性。仿真分析不同场景东北电网频率稳定差异化特性,通过原理分析揭示特高压送端电网频率稳定特性物理本质,提出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频率稳定评价体系,对东北电网频率稳定水平进行综合衡量;研究适用于东北电网典型特征的频率稳定综合控制方法,提出“风-火-核-直流”耦合模式频率优化控制方法,为提升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频率稳定水平提供新方法,并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适应性与合理性。(3)开展了基于改进型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频率主动防御策略研究。在传统的MPC控制理论基础上,提出基于前馈与反馈控制的改进型MPC控制架构,将电力系统频率稳定约束及多优化目标作为输入量,不断优化风电/火电参与系统调频相关参数,对目标控制系统频率稳定进行主动防御控制。在此架构基础上,提出含虚拟权重的风/火联合调频主动防御控制策略,对双馈风机与同步发电机并联运行调频特性进行分析。根据系统频率时空分布特性和当前风速实时变化情况,定义并调整表征风/火联合调频参与度的虚拟权重系数,协调控制风电和火电参与系统调频输出功率,在保证系统频率偏差满足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风电机组调频能力,分担电网中火电机组调频压力,为电网频率稳定稳定提供主动防御与支撑。(4)开展了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电压特性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针对特高压直流系统故障引发的交直流混联系统暂态无功功率失衡及高渗透率风电导致的系统电压稳定水平下降问题,深入分析上述典型场景下东北电网暂态及静态电压稳定特性;定义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电压稳定控制域,从系统级层面构建了电压稳定防御控制架构,为后文开展无功电压优化控制研究奠定基础;提出考虑交直流互济的潮流解耦方法和静态电压稳定灵敏度解耦计算方法,建立考虑灵敏度矩阵的多目标无功优化模型,制定了符合东北电网电压稳定特性的综合无功优化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风电并网、电力电子器件及交直流系统交互作用等因素对高渗透率风电电网直流外送模式下系统频率、电压稳定性影响机理,制定出适用于特高压直流外送型电网的频率及电压稳定主动防御策略,提升了高渗透率风电电网直流外送模式下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为我国能源基地实现大规模电力外送提供技术支持。
邹鹏君[6](2018)在《基于压电叠堆的水轮机调速器先导阀驱动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轮发电机组能否高效率的运行和提供高质量的电能主要取决于水轮机调速器先导阀工作的稳定性,而先导阀工作的稳定性依赖于先导阀驱动装置的驱动性能。目前,调速器中的先导阀驱动装置多采用电磁驱动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控制简易等特点,但存在控制精度低、驱动力大小不易控制、抗外界磁场干扰能力差等缺陷。压电叠堆具有控制精度及输出位移分辨力高、抗磁场干扰能力强、驱动力控制精准等优点,广泛的应用于微驱动领域。因此,本文采用压电叠堆作为驱动源进行先导阀驱动装置设计,以改善现有先导阀驱动装置的不足。论文是以先导阀驱动装置的设计为核心,在分析国内外先导阀驱动装置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压电叠堆的水轮机调速器先导阀驱动装置;研究了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和压电方程、压电叠堆结构和压电叠堆固有特性,设计了位移放大机构以实现对压电叠堆输出位移的放大,满足驱动装置的行程要求,并采用ANSYS仿真软件对设计的放大机构进行仿真和优化;最后加工试验样机并搭建了试验平台,对所设计的驱动装置样机进行实验测试分析。
潘熙和,张祖贵,刘立祥,王爱生,吴应文[7](2015)在《武汉长控技术工作三十年回顾》文中研究说明武汉长江控制设备研究所(武汉长控)成立30 a来,在水轮机调速器与同步发电机励磁装置等电站控制设备的研发与设计、成果推广、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推动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简要介绍了武汉长控创新的技术与产品、实验研究与实验平台建设,及其取得的技术成果。
龙建明[8](2008)在《水轮机微机调速器关键技术环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我国水轮机微机调速器的发展成果和发展趋势,对与微机调速器的结构、微机调节器的自动调节原理、测频装置、电/机转换装置及机械液压系统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水轮机微机调速器的总体结构由微机调节器+电/机转换装置+机械液压系统三部分组成;微机调节器自动调节规律属于PID调节规律,主要由三种调节模式——频率调节模式、开度调节模式和功率调节模式,其功能及其相互间的转换都是由微机调节器完成的;对于50Hz上下的低频信号直接测频无法保证精度,微机调节器频率测量普遍采用测周法来实现。测频的硬件核心有单片机、PLC高速计数模块、PLC内部高速计数器等,目前以PLC测频应用更为成熟和广泛;电/机转换装置是是连接微机调节器和机械液压系统的重要环节,实现电气或数字信号向机械液压信号的转换功能,直接影响调速器的性能和可靠性,是微机调速器的核心装置。电/机转换装置核心元件有比例伺服阀、交流伺服电机、步进电机数字阀等。交流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构成的电/机转换装置,应用广泛、更具有它的特点和优势;微机调速器的机械液压系统类似于机械液压型调速器和电气液压型调速器的机械液压系统,主要的区别在于电/机转换装置、开限机构及反馈信号的获取环节。
樊玉新[9](2008)在《基于PAC的水轮机调速器开发与研究 ——硬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轮机调速器作为水轮发电机组中的重要控制设备,历来受到国内外水力发电行业的关注,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轮发电机组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性能优良的高可靠水轮机调速器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小型水轮机调速器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研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价格低廉的中小型水轮机调速器势在必行。本文立足于中小型水轮机调速器,将近年来自动化产业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的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Programmable AutomationController,PAC)应用于水轮机调速器领域,提出了基于PAC的水轮机调速器。本文采用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Wincon-8731作为水轮机微机调节器硬件核心。采用其自身频率测量模块uP-87F04进行频率测量,对比单片机和PLC测频装置,它具有精度高的特点。另外,本文还构建了四种以PAC为核心的电/机转换装置,能够解决常规电/机转换装置堵塞或发卡等问题。而且结构简单,运行可靠,适用于中小型调速器。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概述了水轮机调速器的发展历史、存在问题、论文总体的设计思路及主要工作。第二章介绍了水轮机调速器的系统结构。第三章比较了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PAC与PLC、PC;构建了基于Wincon-8731的水轮机调速器的硬件,并重点讨论了应用其频率测量模块uP-87F04进行频率测量的环节,分析了可行性,阐述了优越性。第四章则探讨了四种电/机转换装置——比例伺服阀、数字阀、步进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构建了四种典型的水轮机调速器结构——电液转换器/电液执行系统型、三态/多态数字阀系统型、步进电机(速度环)电液转换器/机械液压随动系统型和交流伺服电机(位置环)中间接力器/机械液压随动系统型。还分别搭建了Wincon-8731与比例伺服阀、数字阀、步进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的接口电路。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基于PAC的水轮机调速器在水电站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吴应文[10](2007)在《水轮机微机调速器控制原理调试及故障处理》文中研究表明1 概述(略) 2 水轮机调速器 2.1 我国水轮机调速器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我国水轮机调速器的发展经历了由机械液压调速器、电子管电液调速器、晶体管电液调速器、集成电路电液调速器和微机调速器的几个阶段。 2.1.1 机械液压调速器
二、ETR新型电液调速器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TR新型电液调速器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2)大峡水电站机组增容改造后调速器失电关机功能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机组增容改造前调速器概况 |
2 机组增容改造后调速器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 方案实施 |
3.1 主配压阀更换 |
3.2 伺服比例阀更换 |
3.3 电源系统改进 |
3.4 LCU侧控制逻辑改进 |
4 改造后实验效果 |
4.1 紧急停机试验 |
4.2 静态下失电关机试验 |
4.3 动态下失电关机试验 |
5 结语 |
(3)逻辑插装式调速器随动系统的变参数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 逻辑插装式调速器的控制模型 |
2 液压回路的不完全冗余模式 |
3 随动系统的可变参数调节 |
3.1 逻辑通道的可变参数 |
3.2 可变参数随动系统 |
3.3 传统不可变参数随动系统 |
3.4 随动系统变参数调节的意义 |
4 结语 |
(4)田庄电站新型调速器更换实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调速器类型及主要任务 |
1.1 调速器类型。按照调速原件分为以下3种。 |
1.1.1 机械液压型(机调)调速器。 |
1.1.2 电气液压型(电调)调速器。 |
1.1.3 微机型调速器。 |
1.2 调速器主要任务。 |
2 调速器主要技术参数 |
3 调速器技术要求 |
3.1 调速器是以PID调节规律为基础的数字式电液调速器,即微机调速器。 |
3.2 调速系统包括电液执行机构、数字控制单元、测 |
3.3 电气回路的原件及其数字式控制单元布置在调速器柜内上部分构成了电气柜。 |
4 调速器布置方式 |
4.1 调速器机械部分采用数字阀随动系统,内部应无杠杆、无机械反馈、无明油管路。 |
4.2 调速器提供通讯接口RS485及通讯协议,能够实现远程微机监控。 |
5 调速器主要工作性能 |
5.1 实现手/自动开、停机及紧急停机; |
5.2 自动开机根据水头设定空载及启动开度; |
5.3 手电动运行时出现机组甩负荷且不需停机时,不直接停机,并维持空载运行。 |
(5)高渗透率风电系统直流外送稳定运行及主动防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频率稳定研究现状 |
1.2.2 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电压稳定研究现状 |
1.2.3 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防御体系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研究框架 |
1.3.2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多能源交直流混联系统暂态稳定分析数学模型 |
2.1 多能源交直流混联系统模型架构 |
2.2 多能源发电系统模型 |
2.2.1 火力发电机模型 |
2.2.2 风力发电机模型 |
2.2.3 核电发电机模型 |
2.3 交直流混联系统潮流计算模型 |
2.3.1 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模型 |
2.3.2 交直流混联系统潮流计算模型 |
2.4 交直流混联系统综合频率响应模型 |
2.4.1 频率稳定动态模型 |
2.4.2 频率响应分析模型 |
2.5 交直流混联系统电压稳定分析模型 |
2.5.1 静态电压稳定分析数学模型 |
2.5.2 动态电压稳定分析数学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频率特性分析与控制方法 |
3.1 特高压外送型电网频率特性分析 |
3.1.1 直流系统故障方式高频特性分析 |
3.1.2 损失重要电源方式低频特性分析 |
3.1.3 高渗透率风电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
3.2 特高压外送型电网频率综合控制方法 |
3.2.1 频率控制回路 |
3.2.2 含LFC参与系数的频率控制方法 |
3.3 特高压外送型电网频率稳定评价体系 |
3.3.1 频率稳定评价标准 |
3.3.2 频率稳定评价指标 |
3.3.3 频率稳定评价结果 |
3.4 “火-风-核-直流”耦合模式频率优化控制方法 |
3.4.1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多源耦合频率优化控制方法 |
3.4.2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型模型预测控制频率主动防御策略 |
4.1 基于前馈与反馈控制改进型MPC控制架构 |
4.2 多约束非确定性系统综合频率优化模型 |
4.2.1 出力速率与死区约束 |
4.2.2 控制信号延时约束 |
4.2.3 非结构化不确定性约束 |
4.3 含虚拟权重的风/火联合调频主动防御策略 |
4.3.1 风/火联合运行模式调频特性分析 |
4.3.2 风/火联合系统虚拟权重系数定义 |
4.3.3 风/火联合调频主动防御策略设计 |
4.3.4 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电压特性分析与无功优化方法 |
5.1 特高压外送型电网电压特性分析 |
5.1.1 交直流系统故障方式暂态电压特性分析 |
5.1.2 高渗透率风电系统电压稳定特性分析 |
5.2 特高压直流送端电网电压稳定协调控制架构 |
5.2.1 电压稳定控制域 |
5.2.2 电压稳定控制架构 |
5.3 特高压外送型电网综合无功优化控制策略 |
5.3.1 考虑交直流互济的潮流解耦方法 |
5.3.2 静态电压稳定灵敏度解耦计算方法 |
5.3.3 考虑灵敏度矩阵多目标无功优化模型 |
5.3.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无功优化方法 |
5.3.5 仿真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压电叠堆的水轮机调速器先导阀驱动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水轮机调速器及先导阀驱动装置 |
1.2.1 水轮机调速器的研究现状 |
1.2.2 调速器的功用和特点 |
1.2.3 先导阀驱动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压电材料及压电叠堆驱动器 |
1.3.1 压电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压电叠堆驱动器的运用 |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先导阀的水轮机调速系统分析 |
2.1 水轮机调速器系统 |
2.2 先导阀调控系统 |
2.3 基于先导阀的电液随动系统 |
2.3.1 电液随动系统原理分析 |
2.3.2 电液随动系统设备组成 |
2.4 电液随动系统的数学模型 |
2.5 液压控制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压电叠堆 |
3.1 压电效应和压电方程 |
3.1.1 压电效应 |
3.1.2 压电方程 |
3.2 压电叠堆的结构分析 |
3.3 压电叠堆的固有特性 |
3.3.1 压电叠堆的温度特性 |
3.3.2 压电叠堆的出力特性 |
3.3.3 压电叠堆的蠕变特性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先导阀驱动装置的结构设计 |
4.1 驱动装置的结构设计和工作机理 |
4.2 压电叠堆的选择 |
4.3 驱动装置的固定板设计 |
4.4 柔性铰链 |
4.4.1 柔性铰链的类型和特点 |
4.4.2 柔性铰链的设计 |
4.5 新型放大机构 |
4.5.1 传统放大机构形式 |
4.5.2 新型放大机构设计 |
4.5.3 新型放大机构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先导阀驱动装置的实验研究和分析 |
5.1 试验样机 |
5.2 试验平台的搭建 |
5.3 试验测试及分析 |
5.3.1 输入电压对压电叠堆输出位移的影响 |
5.3.2 输入电压对先导阀驱动装置输出位移的影响 |
5.3.3 不同输入波形对先导阀驱动装置输出位移的影响 |
5.3.4 输入频率对先导阀驱动装置输出位移的影响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7)武汉长控技术工作三十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2技术与产品创新 |
2. 1集成电路模拟式电液调速器的研制 |
2. 2电子调节器式系统结构的研究和应用 |
2. 3电气协联的研究与应用 |
2. 4断续控制在水轮机调节中的应用 |
2. 5高可靠性电液伺服阀的研制 |
2. 6单元组合式电液调速器模式的提出和应用 |
2. 7直连式机械液压系统的研制 |
2. 8微机电液调速器的研制 |
2. 9 WBL型双微机励磁装置的研制 |
2. 10全PLC调速器的研制 |
2. 11 WBLF - 1000型IPC双微机励磁装置的研制 |
2. 12 PLC励磁装置的研制 |
2. 13 PCC调速器的研制 |
2. 14 PBL型励磁装置的研制 |
2. 15高油压中小型调速器研制与延伸发展 |
2. 16比例阀与数字阀一体化应用 |
2. 17冲击式水轮机电液调速器的研制 |
2. 18电机控制式电液调速器的研制 |
2. 19贯流式机组专用调速器的研制 |
2. 20潮汐电站水轮机调速器研制 |
2. 21抽水蓄能机组调速器的研制 |
2. 22新型操作器的研制 |
2. 23双核处理器( DSP + ARM) 励磁装置的研制 |
2. 24低压机组一体化屏的研制 |
2. 25其他电站自动化设备或装置的研制 |
3实验研究与实验平台建设 |
3. 1调速器与励磁装置试验仪器的研究 |
3. 2在水轮机调节系统中引入水压反馈的研究 |
3. 3大型调速器实验台建设 |
3. 4动模实验室建设 |
4技术成果 |
4. 1着作和学术论文 |
4. 2调速器标准编写 |
4. 3专利技术与成果鉴定 |
4. 4科研成果 |
5结语 |
(8)水轮机微机调速器关键技术环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轮机调节的任务 |
1.2 水轮机控制系统 |
1.2.1 水轮机控制系统的结构 |
1.2.2 水轮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
1.2.3 水轮机控制系统的国家标准 |
1.3 水轮机调速器及发展历史 |
1.3.1 机械液压调速器 |
1.3.2 电气液压调速器 |
1.3.3 微机调速器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机调速器的结构 |
2.1 微机调速器的总体结构 |
2.2 微机调节器 |
2.2.1 微机调节器的构成及输入输出信号 |
2.2.2 微机调节器的外围设备 |
2.2.3 微机调节器中控制器的选择 |
2.3 电/机转换装置 |
2.4 机械液压系统 |
2.5 典型微机调速器结构 |
2.5.1 电液转换器/电液随动系统型 |
2.5.2 电液转换器/电液执行机构型 |
2.5.3 交流伺服电机电液转换器/电液执行机构型 |
2.5.4 交流伺服电机中间接力器/机械液压随动系统型 |
2.5.5 步进电机电液转换器/机械液压随动系统型 |
2.5.6 三态/多态数字阀系统型 |
第三章 微机调节器的自动调节分析 |
3.1 微机调节器的主要输入参量 |
3.1.1 频率和频率给定 |
3.1.2 运行参数输入量 |
3.2 微机调节器的主要输出参量 |
3.2.1 导叶接力器控制信号 |
3.2.2 轮叶接力器控制信号 |
3.3 永态差值环节和人工开度/功率死区环节 |
3.3.1 永态差值系数b_p/e_p |
3.3.2 人工开度/功率死区E_(y/p) |
3.4 积分环节输入量ΔI |
3.5 闭环调节的三种调节模式 |
3.5.1 频率调节模式(FM) |
3.5.2 开度调节模式(YM) |
3.5.3 功率调节模式(PM) |
3.5.4 三种调节模式之间的转换关系 |
第四章 微机调节器的测频装置 |
4.1 测周法测量频率的基本原理 |
4.1.1 测周法与测频法 |
4.1.2 测周法的基本原理 |
4.1.3 微机调速器频率测量环节的要求 |
4.2 实用典型测频装置 |
4.2.1 单片机测频装置 |
4.2.2 基于PLC高速计数模块的测频装置 |
4.2.3 基于静态频差和动态频差的测频装置 |
第五章 微机调速器的电/机转换装置 |
5.1 比例伺服阀 |
5.1.1 比例伺服阀的工作原理 |
5.1.2 BOSCH公司比例伺服阀技术特性 |
5.2 交流伺服电机自复中装置 |
5.2.1 工作原理 |
5.2.2 技术特性及参数 |
5.3 交流伺服电机/控制阀装置 |
5.3.1 工作原理 |
5.3.2 技术特性及参数 |
5.4 步进电机液压伺服装置 |
5.4.1 工作原理 |
5.4.2 主要技术特性 |
5.5 步进电机─凸轮电/机转换装置 |
5.5.1 工作原理 |
5.5.2 步进电机及驱动器的技术参数 |
5.6 数字阀 |
5.6.1 座阀式电磁换向阀 |
5.6.2 湿式电磁换向阀 |
第六章 微机调速器的机械液压系统 |
6.1 大型微机调速器的机械液压系统典型原理框图 |
6.2 中小型微机调速器的机械液压系统典型原理框图 |
6.3 几个典型中小型微机调速器的机械液压系统图 |
6.3.1 带有机械液压式开限机构的微机调速器机械液压系统 |
6.3.2 带有机械位移式开限机构的微机调速器机械液压系统 |
6.3.3 宝鸡峡林家村水电站微机调速器的机械液压系统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PAC的水轮机调速器开发与研究 ——硬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水轮机调速器的发展历史 |
1.3 水轮机调速器存在的问题 |
1.3.1 微机调节器存在的问题 |
1.3.2 电/机转换装置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总体设计思路及主要工作 |
1.4.1 微机调节器的构建 |
1.4.2 电/机转换装置的选择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 |
2 水轮机调速器的系统结构 |
2.1 水轮机调节系统的特点 |
2.2 微机调速器的结构 |
2.2.1 微机调节器 |
2.2.2 电/机转换装置 |
2.2.3 机械液压系统 |
2.3 基于PAC的水轮机调速器系统结构 |
2.3.1 比例伺服阀型 |
2.3.2 数字阀型 |
2.3.3 步进电机型 |
2.3.4 交流伺服电机型 |
2.4 微机调速器PID控制算法 |
3 基于PAC的水轮机调速器 |
3.1 基于PAC的水轮机调速器硬件 |
3.1.1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PAC) |
3.1.2 硬件配置 |
3.1.3 频率测量 |
3.2 实验过程 |
4 电/机转换装置 |
4.1 电液比例伺服阀型电/机转换装置 |
4.1.1 电液比例伺服阀简介 |
4.1.2 电液比例伺服阀型水轮机调速器结构 |
4.1.3 PAC与电液比例伺服阀的连接 |
4.2 数字阀型电/机转换装置 |
4.2.1 数字阀简介 |
4.2.2 数字阀型水轮机调速器结构 |
4.2.3 PAC与数字阀的连接 |
4.3 步进电机型电/机转换装置 |
4.3.1 步进电机简介 |
4.3.2 步进电机驱动器 |
4.3.3 步进电机型水轮机调速器系统结构 |
4.3.4 PAC与步进电机的连接 |
4.4 交流伺服电机型电/机转换装置 |
4.4.1 交流伺服电机简介 |
4.4.2 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器 |
4.4.3 交流伺服电机型水轮机调速器系统结构 |
4.4.4 PAC与交流伺服电机的连接 |
5 总结 |
5.1 成果 |
5.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ETR新型电液调速器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绩溪抽水蓄能机组调速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 于红岩,初云鹏,杨晓文.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自动化专委会2021年年会暨全国水电厂智能化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1
- [2]大峡水电站机组增容改造后调速器失电关机功能的实现[J]. 张沛钰,薛斌. 机电信息, 2021(28)
- [3]逻辑插装式调速器随动系统的变参数调节[J]. 吴红光,杨峰雄,方永杰.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21(10)
- [4]田庄电站新型调速器更换实施探讨[J]. 戴宏武. 现代农村科技, 2021(10)
- [5]高渗透率风电系统直流外送稳定运行及主动防御研究[D]. 王超.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6]基于压电叠堆的水轮机调速器先导阀驱动装置研究[D]. 邹鹏君. 南昌工程学院, 2018(06)
- [7]武汉长控技术工作三十年回顾[J]. 潘熙和,张祖贵,刘立祥,王爱生,吴应文. 水利水电快报, 2015(10)
- [8]水轮机微机调速器关键技术环节研究[D]. 龙建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9]基于PAC的水轮机调速器开发与研究 ——硬件系统研究[D]. 樊玉新. 西华大学, 2008(08)
- [10]水轮机微机调速器控制原理调试及故障处理[A]. 吴应文. 《水电厂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及综合自动化》研讨班教材,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