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企业需要完善的内审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向博[1](2020)在《房地产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优化 ——以S企业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形势不断升上新高度。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环境下,关乎国计民生的房地产企业愈发得到社会的关注。当前房地产企业面临多种风险。从内部考虑,房地产企业投资大、运营周期长。从外部考虑,竞争者不断涌入、市场供需不稳、多重政策调控,都加大了房企风险的严峻性。此外,房地产企业对多产业具有关联辐射效应。地产业动荡也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市场的稳定。因此,加强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刻不容缓。内部审计是企业加强风险管控的途径之一。对于高风险的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能够综合多要素、成体系地体现风险敏感性,共同提升其应对风险的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内审体系不够完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问题逐渐显露。譬如,内审部权威性不高、组织关系不融洽,不利于内审部获取风险信息;内审制度体系不健全,而且未体现风险理念;现有内审资源无法满足风险导向内审的需求;内审范围未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立;内审流程与风险未根据风险导向及时更新;绩效考核体系未考量内审对风控的价值贡献。许多房地产企业已对其内审体系进行整改,却未得到明显成效。究其根本,一方面,部分企业只是片面、局部地对内审部门进行整改,却未意识到内审体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掣肘的整体。另一方面,企业未能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去优化内部审计体系,导致内审体系的落后。在该情形下,本文依托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将该思想进一步丰满,从企业风险出发,指导对内审体系的全面优化。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规范分析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展开研究。首先,笔者梳理了国内外文献,从中了解了房企当前的风险导向内审体系的研究现状。其次,笔者查阅相关文件,并创新性地采用规范分析法,整理本文的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对房地产企业在实践中的内审体系优化展开研究。首先,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及报告,分析房企当前风险及内审体系的现状,阐明优化内审体系的必要性及原则。接下来,笔者以具有代表性及外延性的大中型S房地产企业为例,介绍其内审体系现状并对其内审体系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S企业内审体系问题类型较为丰富,可涵盖大多房地产企业的问题。而且以风险为导向是房企进行优化的共同目标。出于目标一致性及成因相似的考虑,本文紧密结合问题及成因分析,得出一般性结论:房地产企业风险导向内审体系的优化路径。
刘文锦[2](2012)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创新》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良好的财务控制和资金管理是内控制度的核心。文章以设计良好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内审制度、协调制度等方面提出创新机制的构想。力图以制度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正常运行。
胡松涛[3](2020)在《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J省国家审计的视角》文中指出商业类国有企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非常重要作用,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如何在国有企业审计中科学、全面地作出审计评价已成为审计机关面临的难题。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J省审计机关对商业类国有企业的审计评价主要以财务指标和合规性指标为主,往往忽视了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机会成本,以及企业应承担的社会和环保责任,与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符。因此,本文尝试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商业类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并探讨其在H集团的应用情况。本文系统梳理了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和经济增加值的相关文献,分析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在J省审计中的应用现状及不足。进一步剖析其原因,发现现有评价体系存在如下局限性: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较少;未设置指标权重,难以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具有滞后性,且存在短期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和经济增加值的综合评价体系。该综合评价体系包括财务维度、政策落实与责任履行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4个维度、10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同时,本文还将现有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到H集团的绩效审计评价中,对比分析两类评价体系的优缺点。最后,本文还给出了推进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的保障措施。
陈思同[4](2018)在《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以H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盛发展和广泛普及,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逐渐结合,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应运而生。然而,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伴生着诸多风险,这无疑对企业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升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已经是企业持续经营、实现价值增值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思维理念与模式,相较于过去单一的内部审计而言更具有风险管理意识,更能在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千变万化的内外部环境下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从而维护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持续经营,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增加价值。为此,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研究”为题,分七个部分进行了研究。本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研究思路,第一部分先由写作背景引入,再导入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然后在第二部分探讨了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引入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以H互联网金融公司为案例,简要介绍了H公司的简要情况,以及H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现状,简要分析了H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最后总结得出H公司内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则是根据H公司存在的问题,总结提炼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的典型问题。第五部分是分析这些典型问题的成因。第六部分主要是为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提供普适性的建议,比如优化互联网金融企业内审及风控制度,扩大审计范围,改进审计方法和技术,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审计队伍等。第七部分主要是本文研究结论和未来的研究展望。笔者希望借助此文最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设和实施提供一些启示。
丁伟娟[5](2015)在《基于风险防范目标导向的PICC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保险市场开始进入开放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公司若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其关键所在便是加强内部控制,而如何鉴定该公司内部控制的成效,则需要由内部审计对其做出客观评判。但是由于国内各保险公司对内部审计的引入时间不长,加之对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了很多内部审计问题的存在,比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缺乏、审计手段单一、审计技术落后以及审计内容片面等等,这些都制约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严重妨碍了公司持续稳健经营。企业若要改善经营状况,必须有完善的内控制度作为前提,而这些必须以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做基础,所以内部审计本质上是体现组织实际需要的载体,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防疫系统,对于组织公平评判公司绩效以及提高公司价值非常有利。由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以及企业管理能力,使内部审计职能有了很大的改观,它从单纯的监督功能,变成企业“确认与咨询”的好工具,而这些职能都是内部审计以为组织增加价值为目的发展而来的。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在近年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由于竞争方式的不断变化,加之各公司业务量的不断攀升,个别公司经营行为也开始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给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一定风险。这些问题与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内审体制不完善都有直接关系。完善的内审制度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内部提高自我监督和控制力、减少利益冲突的发生,帮助企业提高运营能力,促进管理层充分发挥职能,利用这一制度的建设来提高企业防范危机的能力,从而使企业的运营结构更加优化。中国人保财险(简称为PICC)公司作为财产保险行业的领军,更应该以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做好自我规范,借助有效的内部审计,最大化降低经营风险,增加企业价值,保证公司经营稳健,从而获得长远发展。结合企业现状,根据相关内控与审计指引,本文以研究如何加强以风险防范为目标导向的中国人保财险(PICC)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为目的,结合国内外关于内审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对人保财险系统目前的内审管理和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相关缺陷以及风险进行分析,继而提出如何帮助该公司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思路,设计清晰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框架程序,从而实现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最终目的。
王新元[6](2019)在《海关AEO认证体系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恐怖主义和跨境走私犯罪行为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敌对势力。为此,世界海关组织在2005年六月份通过了《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在框架规则基础上提出海关的企业管理实施“AEO制度”,该项制度目的是为构建海关与商界之间的伙伴关系,从而实现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的目标,而“AEO认证体系”是海关为认定企业信用等级而制定的评价体系。中国海关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发布《海关认证企业标准》为海关AEO认证体系的评价标准。2018年5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去掉“暂行”二字;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海关认证企业标准》(含通用标准和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单项标准),旧版标准同时废止,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全面展开海关AEO制度信用管理新时代。文中重点讨论海关AEO认证体系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即能否真实有效的全面评价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给贸易安全带来的风险,从而将企业评定为不同的信用等级。主要思路为:首先回顾梳理AEO认证工作实施以来,海关关员在认证作业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企业在接受海关审核评定中反馈的热点问题;其次,将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和海关实际认证工作相结合,分析海关AEO认证体系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存在局限性的原因;最后,本文尝试通过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优化海关AEO认证体系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结合认证案例,对比优化前后对企业管理及认证工作产生的影响来印证本文论点,从而提升通过海关AEO认证的企业贸易安全的可靠性,为海关AEO制度的发展作出积极探索。最终期望通过对海关AEO认证体系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使之更加便于操作执行,更好的被商界合作伙伴接受认同。一方面完善海关AE0制度的信用管理,提升AEO认证作业的质量,打造中国海关AEO企业金字招牌;另一方面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促进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化。
刘意[7](2018)在《迅达公司内部审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参差不齐,在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受自身性质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在股权结构、公司治理、选人用人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先天条件的不足,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一些有着先进经营理念的民营企业家开始学习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实现对公司的有效治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防范经营风险、保证公司利益不受损害,而且,可以促进提升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保证公司治理健康有效,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因而,越来越受到民营企业的重视。本文以大中型民营企业——迅达公司的内部审计实践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参考企业内部审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迅达公司内部审计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审计力量、审计程序、审计方式方法、审计范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接着从公司内部、外部两个层面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内部审计改进方案。最后又分析了为确保内部审计改进方案的顺利推进公司应采取的保障措施,也预测了内部审计改进后的预期效果,最终得出研究结论。通过对迅达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的研究能够帮助公司解决内部审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制,充分行使审计职能,为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公司治理和价值增加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该研究也能给其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建设提供实际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伍玲姣[8](2019)在《内部控制视角下CA汽车集团内部审计体系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很多国有企业随着我国不断地深入改革发展正朝着国际标准努力转型升级。从传统的以合规为导向的内审到以管理为导向的内审让单位价值不断得到提升。通过对CA汽车集团内部审计系统建设的研究,通过问题发现,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为正在建立内审体系和改进内审体系的公司给出充分分析和改进建议地同时,也可以通过促进健全内控管理体制来充分发挥内审体系的职能效益并提升管理水平。本文借鉴各种文献的研究成果并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分析,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现状,寻找构筑问题成因的理论研究方向和解决方案。本文在审计与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使用定性和定量研究和分析方法对CA汽车集团进行分析研究,从分析我国当前内审体系建设中现状及问题出发深入研究集团建立完善内审体制的迫切需要。通过目前对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现状的研究,让内部审计制度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建立和完善CA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为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提供有力支持。全文共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介绍国内外有关内审及内控的相关研究背景、意义和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了相关的概念及理论。第三部分分析了CA汽车集团内部审计现状。第四部分从公司决策层面对内部审计制度规划的战略不明确,管理体制内部审计制度不规范。在实施层面,缺乏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并对缺失的工作标准的三个执行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部分从三个方面阐述了CA汽车集团内部审计系统的优化策略。理清公司内审体系规划设计的发展战略方向并优化内审职能、捋顺集团的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标准。最后的结论部分指出要缓解或根治CA集团当前内审体系的症结,最迫切且一劳永逸的办法是完善集团内审管理体制。CA集团管理层应认清集团发展所处内外部环境,尽快转变其公司治理传统理念,加强风险防治管理。
杨尚军[9](1998)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新型的内部审计制度》文中认为文章主要论述了内部审认在当前认识上,实践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科学特征的基本要求,是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客观需要。内部审计制度是为了搞好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项管理制度,在建立新型内部审计制度过程中,要转变内部审计的旧观念,成立职责明确的内部审计机构,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拓展内部审计工作新领域,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绩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周虎[10](2018)在《试论现代企业内审的制度模式和方法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实现自我管理,通过采取有效的制度模式,让企业的内部控制得到完善的落实,让企业的长远发展得到保障。本文分析了企业内审的方式,然后对企业内审制度模式展开了研究,从综合式和单项式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最后研究了内审的方法模式及其选择。
二、现代企业需要完善的内审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企业需要完善的内审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房地产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优化 ——以S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关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房地产企业风险研究 |
2.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 |
2.2.3 内部审计体系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1.1 风险的相关概念 |
3.1.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
3.1.3 内部审计体系构成 |
3.2 相关理论基础 |
3.2.1 委托代理理论 |
3.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3.2.3 协同理论 |
4 房地产企业风险及内审体系现状 |
4.1 房地产企业风险 |
4.1.1 战略风险 |
4.1.2 财务风险 |
4.1.3 市场风险 |
4.1.4 运营风险 |
4.1.5 法律风险 |
4.2 房地产企业内审体系现状 |
4.2.1 内审组织架构及组织关系 |
4.2.2 内审制度体系 |
4.2.3 内审资源体系 |
4.2.4 内部审计范围 |
4.2.5 内审流程与方法 |
4.2.6 内审绩效考核体系 |
4.3 房地产企业风险导向内审体系优化必要性 |
4.3.1 房地产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需要 |
4.3.2 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自我发展的需要 |
4.4 优化原则 |
4.4.1 导向性原则 |
4.4.2 全面性原则 |
4.4.3 适度性原则 |
5 S房地产企业概况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现状 |
5.1 S房地产企业概况 |
5.1.1 S房地产企业基本情况 |
5.1.2 S房地产企业特点 |
5.1.3 S房地产企业风险 |
5.2 S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的现状 |
5.2.1 S企业内审组织架构与组织关系 |
5.2.2 S企业内审制度体系 |
5.2.3 S企业内审资源体系 |
5.2.4 S企业内审范围 |
5.2.5 S企业内审流程与方法 |
5.2.6 S企业内审绩效考核体系 |
6 S房地产企业风险导向内审体系问题及成因分析 |
6.1 组织架构与组织关系不利于内审评价风险管理状况 |
6.1.1 组织架构中未形成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机制 |
6.1.2 组织关系不融洽,阻碍内审获取风险信息 |
6.2 内审制度体系不健全且未体现风险理念 |
6.2.1 内审制度体系不健全 |
6.2.2 内审制度体系未体现风险理念 |
6.3 内审资源体系无法满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需求 |
6.3.1 内审人员数量、素质限制风险导向审计效果 |
6.3.2 技术资源落后,不利于风险导向审计效率 |
6.4 内审范围确立随意性强且关注点滞后 |
6.4.1 内审范围确立过于随意,未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确立 |
6.4.2 内审范围忽视事前及事中审计 |
6.5 内审流程与方法未体现对风险的关注 |
6.6 内审绩效考核体系未考量风险导向的表现 |
7 房地产企业风险导向内审体系优化路径 |
7.1 改善房地产企业组织架构与组织关系 |
7.1.1 构建地产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机制,鼓励全员参与审计 |
7.1.2 加强房企组织内部沟通,拓宽风险信息渠道 |
7.2 健全涵盖风险理念的房企内审制度体系 |
7.2.1 健全房企内部审计制度体系 |
7.2.2 将风险理念全面融入房企内审制度体系 |
7.3 丰富房企内审资源储备 |
7.3.1 培养具备风险导向审计能力的地产审计团队 |
7.3.2 引入现代技术资源以提升风险导向审计效率 |
7.4 依据风险评估确立房企内审范围,前移审计重心 |
7.4.1 根据房企风险评估结果确立内审范围 |
7.4.2 内审范围从事后审计拓展至事前及事中 |
7.5 更新房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与方法 |
7.6 重构基于战略目标的房企内审绩效考核体系 |
8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
(一) 企业财务控制理论研究不足, 企业领导重视不够 |
(二) 企业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环境不尽如人意 |
(三) 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内审弱化现象严重 |
(四)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自我考核制度不健全, 控制效率较低 |
三、西方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的启示 |
(一) 西方国家企业有着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
(二) 西方国家企业财务制度的宏观环境健全 |
1. 成熟的法制环境。 |
2. 规范的税收环境。 |
3. 发达的市场环境。 |
(三) 西方国家企业大多建立了规范的内部财务体制 |
1. 筹资管理制度。 |
2. 企业内部投资管理制度。 |
3. 收益分配管理制度。 |
四、改革与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分析与建议 |
(一) 企业领导层要增强内部财务控制意识, 重视财务内控的基础性作用 |
(二)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设计良好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
(三) 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内审制度, 完善企业内部环境 |
(四) 注重企业资金管理, 将资金风险防患于未然 |
(五)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完善财务信息系统 |
五、结束语 |
(3)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J省国家审计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2 平衡计分卡的研究 |
1.2.3 经济增加值的研究 |
1.2.4 对文献的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及绩效审计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1 商业类国有企业的概念 |
2.1.2 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 |
2.1.3 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审计 |
2.1.4 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及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
2.2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维度与实施流程 |
2.2.1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
2.2.2 平衡计分卡的维度 |
2.2.3 平衡计分卡的实施流程 |
2.2.4 平衡计分卡的优缺点 |
2.3 经济增加值的概念、计算与构成体系 |
2.3.1 经济增加值的概念 |
2.3.2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 |
2.3.3 经济增加值的构成体系 |
2.3.4 经济增加值的优缺点 |
3 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现状、不足及原因分析 |
3.1 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现状 |
3.1.1 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基本情况 |
3.1.2 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评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 |
3.2 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现有绩效评价存在的不足 |
3.2.1 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较少 |
3.2.2 未设置指标权重系数,难以进行综合评价 |
3.2.3 评价指标具有滞后性,且存在短期效应 |
3.3 J省商业类国有企业现有绩效评价不足的产生原因 |
3.3.1 缺乏绩效审计意识 |
3.3.2 缺乏标准的绩效评价体系 |
3.3.3 审计人员能力不足 |
4 商业类国有企业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4.1.1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4.1.2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4.2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目标维度 |
4.2.1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2 综合评价体系的目标维度 |
4.3 综合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 |
4.3.1 财务指标的选取 |
4.3.2 政策落实与责任履行指标的选取 |
4.3.3 内部流程指标的选取 |
4.3.4 学习与成长指标的选取 |
4.4 综合评价体系的权重设置及评分标准 |
4.4.1 综合评价体系的权重设置 |
4.4.2 综合评价体系的评分标准 |
5 综合评价体系在H集团的应用分析 |
5.1 H集团简介 |
5.2 现有评价体系在H集团绩效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
5.2.1 现有评价体系应用情况 |
5.2.2 基于现有评价体系的审计评价 |
5.3 综合评价体系在H集团的试应用分析 |
5.3.1 综合评价体系试应用情况 |
5.3.2 基于综合评价体系的审计评价 |
5.4 两种评价体系的对比 |
6 推进商业类国有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的保障措施 |
6.1 强化绩效审计 |
6.2 动态反馈调整 |
6.3 推广大数据应用 |
6.4 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
6.5 充分利用内部审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以H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三、互联网金融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
(一)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 |
(二)维护个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
(三)增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
四、H互联网金融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案例分析 |
(一)H公司简介 |
(二)H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
(三)H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
(四)H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 |
(五)H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六)案例小结 |
五、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问题及成因 |
(一)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二)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六、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策 |
(一)优化互联网金融企业内审及风控制度 |
(二)以风险为导向扩大审计范围和内容 |
(三)改进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 |
(四)培养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 |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风险防范目标导向的PICC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内部审计与风险及其理论基础 |
2.1 内部审计 |
2.1.1 内部审计及其本质 |
2.1.2 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
2.1.3 保险业与其他行业对内审需求的异同比较 |
2.2 内部审计风险 |
2.2.1 内部审计风险的界定 |
2.2.2 内部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 |
2.2.3 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容 |
2.3 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交易费用理论 |
2.4 风险防范理论 |
2.5 小结 |
第3章PICC内审制度建设及风险防范现状分析 |
3.1 PICC公司情况简介 |
3.2 内部审计与风险防范现状 |
3.2.1 内部审计 |
3.2.2 审计风险防范 |
3.3 内审制度建设问题分析 |
3.3.1 内审机构管理存在缺陷 |
3.3.2 内审工作程序存在缺陷 |
3.3.3 内审人员管理存在的缺陷 |
3.4 内部风险成因分析 |
3.4.1 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 |
3.4.2 公司内部欠缺完善的组织制度 |
3.4.3 内审领域的扩展和被审对象的复杂化 |
3.4.4 内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3.5 小结 |
第4章 保险公司内审制度建设与风险防范的国际比较 |
4.1 西方发达国家 |
4.2 东南亚地区 |
4.3 比较与借鉴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风险防范为目标导向的PICC内审制度建设思路 |
5.1 内部审计框架建设 |
5.2 内审部门管理结构框架设计 |
5.3 内部审计部门组织架构框架建设 |
5.3.1 内部审计部门组织架构 |
5.3.2 内部审计体系中各层级职责的划分 |
5.4 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程序模式设计 |
5.4.1 风险防范型公司内部审计框架设计 |
5.4.2 公司监察稽核中心内审工作流程设计 |
5.5 小结 |
第6章 完善以风险防范为目标导向的PICC内审制度建设的措施保障 |
6.1 优化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模式 |
6.1.1 构建更完善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
6.1.2 提高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 |
6.1.3 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 |
6.2 建设匹配公司业务发展的内审队伍 |
6.2.1 合理补充内部审计人员编制 |
6.2.2 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机制 |
6.3 加强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与防范 |
6.3.1 加强内部审计报告规范 |
6.3.2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
6.3.3 优化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海关AEO认证体系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发展状况 |
1.3.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发展状况 |
1.3.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AEO认证海关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 |
2.1 海关AEO制度与AEO认证体系的相关理论 |
2.1.1 海关AEO制度的内涵 |
2.1.2 海关AEO认证体系对国际贸易企业的要求 |
2.1.3 现行海关AEO信用等级和管理措施的概况 |
2.2 AEO认证海关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
2.2.1 AEO认证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复核机制 |
2.2.2 AEO认证强调企业内部控制书面制度及程序 |
2.2.3 AEO认证评价标准适应关检融合新局面 |
2.3 AEO认证海关内控评价指标与同类指标的差异对比 |
2.3.1 AEO认证内控评价指标: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
2.3.2 AEO认证内控评价指标:内部培训 |
2.3.3 AEO认证内控评价指标:进出口活动控制 |
2.3.4 AEO认证内控评价指标:内部审计 |
2.3.5 AEO认证内控评价指标:信息系统管理 |
第3章 AEO认证海关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现状、局限性及原因分析 |
3.1 海关AEO认证体系现状及企业内部控评价体系现行标准 |
3.1.1 中国海关AEO认证体系现状 |
3.1.2 AEO认证海关对企业内部控评价体系现行标准 |
3.2 AEO认证海关对企业内部控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
3.2.1 评价客体未能涵盖商界合作伙伴的各类型企业 |
3.2.2 评价指标设置过于抽象,不易于理解执行 |
3.2.3 评价标准设计过于笼统,不便于精准衡量 |
3.2.4 认证期内各项标准均可整改,严格把关力度不够 |
3.3 评价体系存在局限性的原因分析 |
3.3.1 评价指标的设计依据不充分 |
3.3.2 评价标准的制定偏重海关视角 |
3.3.3 评价体系的研究人员拘泥于海关内部专家 |
第4章 AEO认证海关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优化建议 |
4.1 健全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
4.1.1 丰富评价体系的构建基础 |
4.1.2 定期召开海关AEO认证工作年会 |
4.2 完善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 |
4.2.1 增加可定量的评价指标 |
4.2.2 增加评价标准的透明度 |
4.3 创新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 |
4.3.1 增加问卷调查评价方法 |
4.3.2 增加风险导向评价方法 |
第5章 模拟应用优化后AEO认证海关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案例分析——以某海关为例 |
5.1 简介实施海关AEO认证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 |
5.1.1 基本信息反映的企业内部控制情况 |
5.1.2 信用信息数据呈现的企业内部控制情况 |
5.1.3 认证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重点关注内容 |
5.2 优化前后海关评定结果及作业流程的对比分析 |
5.2.1 王企业内部控制的证明文件及初评结果 |
5.2.2 优化前后海关评定结果及作业流程的对比分析 |
5.3 案例分析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的结论 |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 |
6.3 海关AEO认证体系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迅达公司内部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迅达公司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1.1 公司简介 |
2.1.2 公司组织架构 |
2.2 迅达公司内部审计情况 |
2.2.1 内审机构的发展历程 |
2.2.2 内部审计现状 |
2.3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2.3.1 审计独立性不够 |
2.3.2 审计力量不足 |
2.3.3 审计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
2.3.4 审计程序不规范 |
2.3.5 审计范围不全面 |
2.4 原因分析 |
2.4.1 公司治理机制存在弊端 |
2.4.2 公司管理层未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
2.4.3 公司对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仍然是以监督为主 |
2.4.4 公司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
2.4.5 法律制度不健全 |
2.4.6 行业协会间交流不够 |
第3章 迅达公司内部审计改进方案 |
3.1 完善公司治理以加强审计独立性 |
3.1.1 促进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
3.1.2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
3.2 提高认识并增强审计力量 |
3.2.1 提高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
3.2.2 合理配备审计人员 |
3.2.3 加强审计学习培训 |
3.2.4 采用“1+N”审计工作模式 |
3.3 改进审计方式方法 |
3.3.1 运用审计信息系统开展审计 |
3.3.2 由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变 |
3.4 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以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
3.4.1 编制内部审计工作手册 |
3.4.2 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 |
3.4.3 建立内部审计奖惩机制 |
3.5 拓展审计职能定位及业务范围 |
3.5.1 对内部审计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
3.5.2 拓展内部审计现有业务范围 |
第4章 实施保障与预期效果 |
4.1 内部审计改进方案实施遵循的原则 |
4.1.1 可行性原则 |
4.1.2 有效性原则 |
4.1.3 经济性原则 |
4.2 保障措施 |
4.2.1 营造内部审计文化氛围 |
4.2.2 提高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 |
4.2.3 处理好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 |
4.3 预期效果 |
4.3.1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
4.3.2 完善公司治理体系 |
4.3.3 促进公司增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内部控制视角下CA汽车集团内部审计体系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0 研究背景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内部控制理论 |
2.1.1 内部控制的涵义 |
2.1.2 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 |
2.1.3 内部控制五要素 |
2.2 内部审计体系理论 |
2.2.1 内部审计理论的涵义 |
2.2.2 内部审计理论的演变 |
2.2.3 内部审计体系构建 |
2.3 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体系特点 |
3 CA汽车集团内部审计体系现状 |
3.1 CA汽车集团简介 |
3.2 CA汽车集团内部审计体系框架 |
3.2.1 CA汽车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标准 |
3.2.2 CA汽车集团内部审计流程方法 |
3.2.3 CA汽车集团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
3.3 CA汽车集团内部审计评价 |
3.3.1 指标维度确定 |
3.3.2 体系的权重设计 |
3.3.3 内部审计评价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CA汽车集团内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CA汽车集团内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1 组织架构设计缺乏独立性 |
4.1.2 职能发挥不够充分 |
4.1.3 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缺乏合理的制度建设 |
4.2 CA集团内审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内审体系设计愿景不够明确 |
4.2.2 内审体系管理制度不规范 |
4.2.3 内部审计执行不到位 |
5 CA汽车集团内部审计体系的优化 |
5.1 明确内审体系战略层面的规划设计 |
5.1.1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 |
5.1.2 整合文化资源 |
5.1.3 完善内部审计模式 |
5.2 优化内部审计职能 |
5.2.1 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目标 |
5.2.2 重新修订内部审计职能 |
5.3 建立健全工作标准 |
5.3.1 建立审计工作规范标准 |
5.3.2 提升内部审计执行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试论现代企业内审的制度模式和方法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内审方式 |
二、现代企业内审的制度模式 |
(一)综合式内部审计制度模式 |
1. 内审监督系统。 |
2. 内审信息系统。 |
3. 内审组织系统。 |
(二)单项式内审制度模式 |
三、现代企业内审的方法模式 |
(一)审计方法模式 |
(二)根据企业特征选择审计模式 |
1. 大中型企业。 |
2. 中小型企业。 |
四、现代企业需要完善的内审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房地产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优化 ——以S企业为例[D]. 刘向博. 南京审计大学, 2020(07)
- [2]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创新[J]. 刘文锦. 财经科学, 2012(10)
- [3]商业类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J省国家审计的视角[D]. 胡松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以H公司为例[D]. 陈思同.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5]基于风险防范目标导向的PICC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研究[D]. 丁伟娟. 山东财经大学, 2015(12)
- [6]海关AEO认证体系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优化研究[D]. 王新元.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迅达公司内部审计研究[D]. 刘意. 湖南大学, 2018(06)
- [8]内部控制视角下CA汽车集团内部审计体系的优化研究[D]. 伍玲姣. 宁波大学, 2019(06)
- [9]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新型的内部审计制度[J]. 杨尚军. 洛阳大学学报, 1998(01)
- [10]试论现代企业内审的制度模式和方法模式[J]. 周虎.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