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实验设备费规范化管理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玲,潘忠祥,丁笑君,夏馨,王利君[1](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文中指出"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是从实践角度培养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必然要求。针对高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缺少统一评估标准及建设内涵不全的现状,结合浙江理工大学实验室存在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不完善、师资队伍力量不强、实验教学及管理方法传统等问题,以建立产业发展导向的"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验室建设规范化与管理现代化为目标,开展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实践课程体系优化调整、实验教学方式及管理方法现代化等探索。
王彬[2](2021)在《浅谈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财务核算体系建设》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为提高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研发能力,颁布了一系列扶持鼓励研发费用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迎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机遇期。为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惠政策再加码,2021年3月,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企业在10月纳税申报期可提前享受上半年加计扣除优惠,2021年10月份纳税申报期再增加一个季度优惠,意味着允许企业自主选择提前享受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
刘嘉滨,赵西梅,王宇兴,沈学浩[3](2021)在《物理教学实验室安全规范管理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理学科发展及教学条件改善,新的管理理念、安全技术及实现方法的引入,不断充实和完善现有安全管理规范,在保障教学实验室安全可靠的同时,也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物理实验作为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公共实验课程,基础物理学科特色及教学实验室特点并围绕人员、仪器、环境等核心要素构建科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结合现有教学模式,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安全管理规范基本内容如MOOC平台资源库建设等,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方便师生了解和掌握所要进行地物理实验的全过程。同时,围绕学生移动学习模式,利用移动新媒体技术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资源如安全试题小程序库等,可增强学生在实验室安全学习时新颖性。
张继申,廖敏,苏丽华,孙晨,李高丹[4](2021)在《科研单位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文中提出科研仪器设备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条件。仪器设备管理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着力点。如何做好仪器设备管理是当前大多数科研单位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现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了仪器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仪器设备管理意识、制度建设、购置论证、使用管理、维护维修和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和措施,以此保障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
王美[5](2021)在《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承袭清末的基础上,破旧立新、中西融合,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充实、完善,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保障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存续发展,实现了功能与价值的合一。本研究基于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历程的回顾,呈现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其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样态,并累积了特殊时期高等教育政策革新与完善的历史经验。本研究以一种找寻与回溯的历史视角,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结合全面与局部高等教育发展概况,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展现了高等教育政策内容要素变化和政策运行过程,让色彩斑斓的民国高等教育政策图景生动地铺展开来,从动态中去把握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轨迹与特征,阐释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合理性与局限性,从而为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着眼于挖掘民国历史的大格局之异,与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关联,侧重分析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社会背景,从政治局势的杌陧、经济形势的起伏、文化运动的洗礼,以及教育轨迹的转换四个方面展开。其次,按照回溯性的政策分析方式,根据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组成要素分类,对办学政策、经费政策、学科与课程政策、招生与考试政策、教员与学生政策的演进轨迹进行深度把握。在纵向深描政策变迁的同时,又以横向的视角,来透视不同阶段各类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内容、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并将高等教育政策的要素变化、地方应对、大学实践、校长活动穿插起来,构成一个动态、丰富的叙述结构,使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过程得以真实的复原呈现。再次,聚焦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进程的关键之处,分析影响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外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包括社会诉求的不断牵引、知识分子及教育团体的持续呼吁、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变化等;从内部因素来看,涉及权威集团理念的转变、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目标群体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等。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发生了回应性与适应性的变迁。与此同时,归纳凝练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并探究其中的利益逻辑。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演进呈现出“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等重要的历史特点。其背后的利益逻辑则主要是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以及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的成本考量。最后,审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所呈现的先进性与局限性。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新潮与旧浪的冲击下流变绵延,一直在努力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不断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是铺陈理想与务实选择的产物,其生命力既来源于预先的理论准备,更扎根于实践中的丰富与拓展。但回溯历史,对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审慎的考量后,发现其也有局限性。如高等教育政策数量与质量的不匹配、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阻隔、“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沟通与协调的非一贯性等。探赜索隐、以史鉴今。本研究将目光投射到那段逝去的历史中,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现实启示,即在当下高等教育政策建设过程中,要秉承一种辩证视角和开放心态,既坚持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又要积极建构中国化坐标,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政策的法制化建设,兼顾高等教育政策的“质”与“量”的双重效益,靶向高等教育需求精准施策,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机制,并合理定位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使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能够真正助力“双一流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刘国贤[6](2020)在《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研究(1912-1945)》文中认为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有其自身的演变逻辑,考察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对丰富云南教育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今教育经费制度改革也能带来一些建议和启示。本文以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来源、管理、分配为主要研究对象,将1912-1945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的起步(1912-1928):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教育经费制度的发展(1929-1941):教育经费独立、教育经费制度的停滞(1942-1945):教育经费失去独立,分析三个阶段云南省教育经费筹集主体、管理机构、支出情况。1912-1928年为云南省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经费筹集以政府为中心,但是这一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常被军费挤占,教育经费匮乏,教师薪资常常拖欠,政府拨款经费有限;教育经费管理机构混乱;经费投入数目最多的是初等教育。为了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云南省教育界人士发起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力谋教育经费独立。1929-1941年为云南省教育经费独立时期的发展,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之卷烟特捐收入数目连年增加,教育经费充足;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改组以前经费管理散漫的状态,成立专门的经费管理机构;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中等教育中的中学、师范教育。1942-1945年为云南省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的停滞,卷烟特捐被收归国家管理,云南省教育经费收入数减少,各级各类教育颇受影响;经费管理呈现二级财政体制;中等教育是教育经费支出的大宗。通过考察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得出其在筹集、管理、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缺位”,非政府筹集经费渠道单一;管理体制紊乱;经费分配上呈现地域分配、教育类型支出不平衡,教师薪资低。并相应地提出对当今教育经费制度改革的启示。第一,明晰筹集主体:政府主导,开阔非政府渠道经费筹集;第二,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第三,精准分配经费:建立公平、科学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柳丽娜[7](2020)在《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1912至1937年是我国晚清以来教育现代化努力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这一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可以丰富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成果,能够为当下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本论文以安徽省的乡村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为主,辅之以个案研究法和比较归纳法,考察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教育的发展状态,以揭示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在其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制约。在整理、分析民国时期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件、法令汇编,相关报刊、着作等一般性史料的基础上,重点整理、挖掘了民国时期安徽省乡村教育办理的地方史料,主要包括《安徽教育行政周刊》《安徽教育周刊》《安徽教育行政旬刊》,怀宁县、天长县、阜阳县等八个县的教育志,桐城县和休宁县的县志等。以艾森斯塔德关于教育领域现代化的理论为基础,聚焦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系统、乡村教育者三个维度,以专门化、组织化和系统化为指征,贯穿以国家意志、精英理想、乡村诉求三条线索,分析乡村教育在这三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的现代转型进程与样态。研究发现:第一,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建立了省、县两级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在县与最基层的乡村之间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主要通过在乡区设立学区教育委员和保甲制度下以联保主任充任学董来代为行使部分教育行政权力。通过对安徽省怀宁县、天长县、颍上县等样本县乡村小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看,乡村小学校的数量都是逐年增加的,就学的学生数也呈上升的趋势。但乡村小学校的建设很多停留在形式上,尤其是初级小学校,虽然有充足的生源,却没有足够的学生,虽然遍布乡村,却时常难以为继。这其中,乡村私塾的影响不可忽视,小学校与私塾,分别作为现代教育和旧式教育机构的代表共存于乡村地区。这折射出的不仅是现代教育在乡村推进的不易,更说明了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绝不止步于设立专门的组织与机构,更需要组织与机构的系统化有效运行。第二,从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乡村小学校无论是从小学校的建设、课程标准的执行、教学法的运用还是学校内部的管理上都呈现出较多的不成熟性,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参差不齐、成效总体不彰。除了一小部分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彰显出现代化的活力,更多的乡村小学校呈现出的是较为萧条的景象。此外,位于教育经费体系最底端的乡村小学教育经费,在这一时期,虽有独立之名,但常无独立之实,维持乡村小学校正常运转的教育经费的专门化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常常是金额不足、来源不稳。第三,从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小学校长和教员的任职资格标准根据省情进行了修订,整体上略低于国家标准。这一时期,安徽省虽然在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合格化、小学校长专任化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但总体上看,乡村小学校长无论从资质还是实质上,特别是实质的胜任力上都没有成为现代化学校系统的合格的专业成员,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弊病,校长们的违规行为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对小学教员而言,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政府对小学教员在任职资格和专业知能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匹配的。虽然安徽省试图使小学教员达到任职资格标准,通过培训、研究等方式促进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安徽省各县小学教员,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总体上依然不高且参差不齐,有些乡村地区的小学教员甚至连形式上的专门化也没有达到,其专业化水平更是令人担忧。这一现象在占乡村小学校多数的初级小学校中尤为明显。1912至1937年的安徽省乡村教育发展的状况表明:民国政府力图对乡村教育的行政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的设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则规约、内部管理、办学经费、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员的选任、培训及考核等进行现代化的规划,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政治的以及经济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乡村社会自身的制约,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步履维艰。尽管这一时期乡村教育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初步完成了制度层面的现代转型,但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转型还远没有完成。
冉钰萌[8](2020)在《基于PDCA循环的C研究所S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在以科技攻关为核心的研究机构中,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实施系统化全面控制应用研究,对科学配置科技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科研人员财务负担、增加科研产出,不断提升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C研究所承担的国家S科研项目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研究所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和预算管理成本较高的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了C研究所S科研项目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着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执行中与预算差异较大,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奖励机制和反馈机制等研究所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弱化的实际问题。本文结合研究所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实际,研究了在实施科研项目PDCA财务管理计划阶段,建立“全生命周期费用管理”和“全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理论,运用全面预算方法,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在实施阶段,开展科研项目全过程财务动态数据对项目进展的预警分析和精细化财务数据监测,辅助项目负责人和研究所管理者进行项目进展决策分析;在检查效果阶段,构建科研项目经费执行情况对项目进度、精细化财务数据监测对项目成本费用、全过程财务动态数据对内部控制三方面的项目财务管理检查评价模型,形成正向奖励的项目财务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在处理阶段,建立信息反馈与预算调整机制。本文提出了科研项目实施PDCA循环财务管理,研究所还需要营造“业财融合”管理氛围、完善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和内控控制预警机制、升级ERP系统、建设服务科研工作的财务管理队伍、配置科研财务助理岗位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研究院所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提供成体系的建设性研究解决方案。
郭创拓[9](2019)在《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权利本位理念日益彰显,多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基本稳定,权义配置结构日趋合理,经费治理逻辑理路逐渐成型。但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还缺少法律层面的规范建构,碎片化的经费治理现状,极大地消解了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本应取得的成效,增加了经费治理的难度。为肯定和巩固当前经费治理改革成果,同时也为未来经费治理改革提供价值指引与制度保障,实现经费治理改革与经费立法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必要制定专门性的国家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法律法规,实现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改革“于法有据”,同时,通过深化经费改革使得立法更具权威。基于法制建构的角度,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法律规范的供给,为统一协调的经费治理提供法制基础,实现经费治理的协调性、系统性与权威性,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欲实现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的法治化,需对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概念内涵、宗旨理念、主体类型、权义配置以及法律责任与救济等作深入解析与精准定位,从而为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立法提供路径导向和制度建构等方面的建议。首先,相较于传统的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无论是在治理理念、主体类型、治理方式还是治理导向等方面均有本质的不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涉及经费投入与分配、支出与使用、评价与问责全过程。经过四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正逐步由简单准用公共财政预算治理向构建符合公共财政属性和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经费治理范式转变。其次,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以权利本位为宗旨,以学术导向、学术自由、学术目的为基本价值导向,为真正做到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服务于而非凌驾于科研活动,使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回归手段与工具定位,需确保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劳动报酬权以及科研奖励权,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效能要从传统的遵从绩效向结果绩效转化,同时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秩序以服务科研活动为目的。再次,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基本原则的提炼应契合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出成果、出人才为目的。基于此,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应坚持契约合作、适度干预、预算调整以及科研激励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契约合作强调国家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适度干预侧重于调整科研资助机关与科研人员的关系,预算调整的目的在于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自主权,而科研激励则有利于实现经费治理由事后惩罚向事前、事中引导转变。复次,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主体的法律形塑是深化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改革的逻辑起点。为破解当前经费治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需深入解析经费治理主体的内在特征与行为品性,明确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主体的开放性、异质性以及制衡性特征,以实现多元经费治理主体的类型化解析。又次,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权义配置应打破传统的职权主义配置思维,以功能适当性为基本原则,以“任务—功能—机构”为逻辑链条,以治理决策的正确性与治理效能的最有效发挥为评价标准,合理配置科研资助主体、科研执行主体、科研监督主体以及科研服务主体的权利义务。最后,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法律责任的制度构建应以科研宽容为基本原则,充分考量科研项目合同公私法融合的法律属性,构建起责任主体多元化、责任类型梯度化以及责任承担方式多样化的法律责任体系,并构建其包括协商、申诉以及司法诉讼在内的权利救济体系,为科研人员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尹芃芃[10](2018)在《科技改革新形势下医学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了解科技改革新形势下医学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特点,分析探讨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医学科研经费管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调研法对国内外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文献的分析整理;以高校附属医院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访谈发对7名专家进行深度访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11名科研人员、科管人员进行现况调查,从经费预算编制与调剂情况、经费开支与报销情况、经费管理的评价等方面,对新形势下医学科研经费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医学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对策与建议。结果: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调查问卷311份,回收率为97.2%,有效问卷311份,问卷有效率为100%。(1)经费预算编制与调剂方面:95.18%认为改革后的经费预算科目设置合理和基本合理;对预算科目的编制规定很熟悉的比例31.5%46.6%;直接经费预算7个科目中,5个及以上科目预算编制都很熟悉占33.8%,7个科目预算编制都不熟悉占40.8%。预算编制的难点较高的是测试化验加工费(45.33%)、劳务费(40.84%)、材料费(40.51%)、预算科目的所占比例难以确定(39.87%)、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32.80%);经费预算支出合适的比例在38.7%-63.0%之间,偏低的比例在13.5%-59.6%之间。35.01%不太了解承担单位经费预算调剂程序;46.95%认为承担单位经费预算调剂流程不方便;主要原因为审批流程繁琐(89.67%)和审批时间过长(69.48%)。(2)项目经费开支与报销方面:80.13%认为科研经费能按时拨付;90.17%存在偶尔或经常实际经费支出无法正常报销,其中68.87%选择不再报销或自己垫付。报销困难的前三位科目是劳务费(35.35%)、测试化验加工费(32.32%)、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27.95%);42.76%认为科研经费报销手续不满意,且71.49%认为需要花较多的时间用于繁琐的经费报销事宜,原因是报销审批环节太多(88.89%),报销范围和报销标准不明确(68.01%),财务效率低排队耗时耗力(57.24%);80.81%能够及时了解自己承担项目的经费收入和支出情况,但仅有13.80%能够通过科研经费管理系统查询自己所承担项目的经费收支状况。(3)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方面:47.27%不熟悉国家新颁布的科研经费改革政策,91.40%认为承担单位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较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75.88%的被调查者建议承担单位应设置科研财务助理岗位,经费支出和报销(87.46%)、项目预算编制和调剂(79.42%)和财务决算和验收(73.95%)占据科研财务助理应提供专业化服务前三位;52.7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在项目执行中期、后期开展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应以论文、专利、着作等学术水平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发展等相结合(70.74%);科研财务部门协同不紧密(67.85%)、信息系统不畅通(62.70%)、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51.12%)、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46.62%)、内控监督体系不完善(37.62%)是被调查者认为新形势下科研经费管理仍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费使用过程中合理及时规范地调剂预算(69.77%)、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55.95%)、经费拨付与研究进度的协调性(52.41%)三方面是科研人员迫切希望在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中进一步加以改进的问题。结论:科研人员对科研课题预算编制的相关规定熟悉程度不够,科研经费预算的调剂程序和要求不了解;经费报销手续满意度低,主要原因是报销审批环节太多、报销范围和报销标准不明确、财务效率低排队耗时耗力;科研财务部门协同不紧密、信息系统不畅通、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和内控监督体系不完善是新形势下科研经费管理仍存在的主要问题;科研人员对国家新颁布的科研经费改革政策的熟悉程度不高,科研财务助理制度落实不够。对策与建议:一是深化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制定服务创新的经费使用制度体系;二是优化科研经费使用流程,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使用便捷路径;三是强化创新质量贡献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四是加强经费管理内部协作,构建资源共享的经费使用信息交流平台。
二、加强实验设备费规范化管理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实验设备费规范化管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专业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1.实验室标准化尚无统一的建设准则 |
2.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内涵不足 |
二、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
1.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
2.以专业队伍为抓手的实验室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三、专业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目标 |
1.建立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 |
2.保障实验室基础建设,实施实验室管理现代化 |
四、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实践 |
1.建立产业发展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
(1)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
(2)优化实践课程设置。 |
(3)与企业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
(4)建立校外企业实践基地。 |
2.基础建设及管理标准化 |
3.运用现代化实践教学方法,搭建信息化实验管理平台 |
(1)打造沉浸式虚拟实验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12]。 |
(2)搭建实验资源共享平台。 |
五、结语 |
(2)浅谈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财务核算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研发财务核算体系的建议 |
(一)加强企业研发投入预算管理 |
(二)以研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 |
1.整体筹划研发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 |
2.加强研发核算,建立研发费用核算体系 |
(1)设置研发费用核算科目 |
(2)明确研发支出的归集范围 |
(3)以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明确研发支出核算流程 |
(三)加强研发核算体系信息化建设 |
二、其他注意要点 |
三、结语 |
(3)物理教学实验室安全规范管理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实验室安全管理内涵 |
2 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意义 |
3 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原则 |
3.1 时代性原则 |
3.2 科学性原则 |
3.3 特色原则 |
3.4 可操作性原则 |
4 安全管理规范基本内容 |
5 安全管理实践与探索 |
5.1 建立基于MOOC平台安全教育资源库 |
5.2 构建基于微信的小程序安全试题库 |
5.3 实验室规程及操作规范制定与更新 |
5.4 实验室文档管理资源完善与建立 |
6 结 语 |
(4)科研单位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设备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
1.2 盲目重复采购,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 |
1.3 仪器设备缺乏专业技术管理和维护 |
1.4 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力度不足 |
1.5 管理方法落伍,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 |
1.6 仪器设备验收程序不规范 |
1.7 仪器设备盘点滞后和中断 |
2 提升仪器设备创新管理的有效措施 |
2.1 增强管理责任意识,注重设备管理 |
2.2 完善设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
2.3 加强仪器设备采购论证和招标投标 |
2.4 规范仪器设备验收程序 |
2.5 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科研设备的实物管理 |
2.6 构建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 |
2.7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 |
2.8 加强仪器设备的清查盘点工作 |
3 结语 |
(5)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相关文献综述 |
五、研究的价值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社会的变化: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背景 |
一、政治局势的杌陧 |
(一)共和体制初建催发民初教育新气象 |
(二)一元权力制度促使教育权向上集中 |
(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引发教育态势迫紧 |
二、经济形势的起伏 |
(一)实业经济初步发展对教育的有限投入 |
(二)稳定财政格局促使教育经费短暂平稳 |
(三)强化收支控制导致教育陷入生存困境 |
三、文化运动的洗礼 |
(一)复古逆流回澜与反复古主义的斗争 |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多元思想碰撞 |
(三)三民主义文化涌现与国家意志统制 |
四、教育轨迹的转换 |
(一)“以日为师”教育基准的破除 |
(二)德美教育理念由边缘走向主流 |
(三)法国教育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延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期的探索:高等教育政策实现多样化起步(1912-1926) |
一、民主决策机制及其多样高等教育政策制定 |
(一)学制的趋新改造与办学新规定 |
(二)教育经费“指定专款”的设想 |
(三)学科规程“现代性”的融入 |
(四)招考办法“独立化”的尝试 |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程的初拟 |
二、“悬浮型”政权管理下的高等教育政策实施 |
(一)自由治学改革实践的进行 |
(二)管理中的纷乱:教育财政方案执行失范与索薪运动 |
(三)自由中的无序:单独招生政策的实施困境 |
三、革新起步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
(一)近代政策体系初具,引导高等教育事业初步发展 |
(二)政策设计缺乏规划,导致大学规模过度扩张 |
(三)政策实施效果式微,管理高等教育能力有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秩序的选择:高等教育政策趋向规范化与体系化(1927-1936) |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嵌及其高等教育政策选择 |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下办学法令的颁布 |
(二)国家对教育经费筹拨的权威保障 |
(三)训政时期学科政策内容的不断充实 |
(四)“单独招生”向“计划招生”的政策过渡 |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定的“规范化”完善 |
二、“压力型”强权推动下的高等教育政策落实 |
(一)大学整顿工作的有力推进 |
(二)中央财政训令下发与地方应对 |
(三)“党化”与“秩序化”:训育政策的强化执行 |
(四)“取舍”与“统一”:各校师生管理办法的实施 |
三、发展与控制双重奏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
(一)政策体系逐步规范,立法建设取得成果 |
(二)政策实施效力增强,推动高等教育秩序化管理 |
(三)政策强制性加大,促使府学互动和博弈增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失序的应对:高等教育政策进行应急调整与迁变(1937-1949) |
一、抗战建国及其高等教育应急政策部署 |
(一)教育方针的仓促调整与学校布局规划 |
(二)教育经费“减成拨发”办法的采用 |
(三)配合战时需求的学科训令变化 |
(四)“统一招生”到“多元选拔”的政策转衔 |
(五)教员与学生相关事项的“调适性”补充 |
二、“挽救性”动员督促下的高等教育政策执行 |
(一)抗敌御辱与内迁方案的临危施行 |
(二)统一招生政策的短暂实施与终止 |
(三)恢复秩序的艰难努力:复员与甄审计划的开展 |
(四)困境中的生存维系:各校有限的师生救济方案和措施 |
三、喜忧参半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
(一)政策纵向供给较为密集,立法数量得到扩充 |
(二)确立战时教育政策体系,挽救高等教育事业 |
(三)政策执行效果欠佳,影响大学稳定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因的探寻: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 |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外部因素 |
(一)社会诉求与国家危机的回应——外部场域发生的改变 |
(二)知识分子与教育团体的起弊——政府与民间的自主互动 |
(三)教育问题凸显及严重性变化——决策主体关注度的提升 |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部因素 |
(一)政党规约的折射与渗透——执政集团理念的转变 |
(二)决策程序的失调与规范——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 |
(三)目标群体的规避与适从——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演进的归结: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与利益逻辑 |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 |
(一)“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 |
(二)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 |
(三)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 |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利益逻辑 |
(一)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 |
(二)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 |
(三)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成本考量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历史的审思: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评析与启示 |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经验借鉴 |
(一)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 |
(二)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
(三)从理论构建和实践需求中生成教育政策 |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局限 |
(一)政策“质”呈现与“量”供给的脱节 |
(二)政策设计“幻象”与执行“真相”的阻隔 |
(三)“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的摇摆 |
三、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现实启示 |
(一)建构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与中国化坐标 |
(二)推进高等教育政策法制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并轨 |
(三)兼顾“质”“量”效益,靶向高教需求精准施策 |
(四)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与约束机制 |
(五)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与选择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研究(1912-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五、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六、难点与创新点 |
七、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八、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起步(1912-1928):教育经费独立运动 |
第一节 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教育经费筹集主体的起步维艰 |
一、政府筹集教育经费不足 |
二、社会团体捐资兴学的起步 |
三、大中小学生学费负担重 |
第二节 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教育经费管理机构的管理无序 |
一、省级教育经费管理的探索 |
二、县级教育经费的管理无序 |
第三节 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失衡 |
一、初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慢 |
二、中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慢 |
三、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慢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发展(1929-1941):教育经费独立 |
第一节 教育经费独立时期教育经费筹集主体的责任担当 |
一、政府筹集教育经费的显着增长 |
二、社会团体捐资兴学的显着增多 |
三、大中小学生学费负担减轻 |
第二节 教育经费独立时期教育经费管理机构的规范有序 |
一、省级教育经费管理的科学化 |
二、县级教育经费管理的制度化 |
第三节 教育经费独立时期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平衡增长 |
一、初等教育经费的支出稳步增长 |
二、中等教育经费的支出稳步增长 |
三、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稳步增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停滞(1942..1945):教育经费失去独立 |
第一节 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教育经费筹集主体的经费停滞 |
一、政府筹集教育经费的日起减少 |
二、社会团体捐资兴学的滞后 |
三、大中小学生学费负担加重 |
第二节 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教育经费管理机构的运作不力 |
第三节 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失衡 |
一、初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减少 |
二、中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少 |
三、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渐趋减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影响、问题及启示 |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教育影响 |
一、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教育经费与教育的起步 |
二、教育经费独立时期教育经费与教育的发展 |
三、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教育经费与教育的停滞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民国云南教育经费筹集主体存在的问题 |
二、民国云南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三、民国云南教育经费支出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借鉴启示 |
一、明晰筹集主体:政府主导,开阔非政府渠道的经费筹集 |
二、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 |
三、精准分配经费:建立公平、科学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
结语 |
附录 |
附录 A 1934年云南省政府发放全省公立小学教员奖慰金分配表.. |
附录 B 云南省厉行义务教育各县区新增小学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
(一) 研究的问题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 |
(二)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研究 |
(三) 晚清至民国时期安徽省教育现代化研究 |
(四)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评价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基本概念界定 |
(一) 乡村教育 |
(二) 乡村小学校 |
(三) 现代教育 |
(四) 教育现代转型 |
六、样本县基本情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发展的背景 |
一、民国时期的国家教育制度 |
(一) 明确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 |
(二) 颁行现代学制和制定教育法令法规 |
二、民国时期影响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主要教育思想 |
(一) 普及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二) 义务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三) 国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四) 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三、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 |
四、民国时期的安徽省社会和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
(一) 安徽省社会发展概况 |
(二) 安徽省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 |
一、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一) 国家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二)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三) 安徽省县级及以下地方教育行政组织的运行 |
(四)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特征 |
二、乡村小学校的专门化、组织化 |
(一) 国家关于小学校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设立 |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 |
一、乡村小学课程的现代化 |
(一) 国家对小学课程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对国家小学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
二、乡村小学教学法与教则的现代化 |
(一) 小学教学法的现代演进 |
(二) 小学教则的现代演进 |
三、乡村小学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
四、乡村小学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层面教育经费独立的相关政策 |
(二) 安徽省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经费保障情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 |
一、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对小学校长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
二、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关于小学教员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镜鉴 |
一、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
(一)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决定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难度 |
(二) 国家意志、知识精英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张力制约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程度 |
(三) 乡村小学校的边缘地位延缓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进度 |
二、历史镜鉴:面向未来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一) 时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二) 空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参考文献 |
本人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8)基于PDCA循环的C研究所S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科研项目管理 |
1.3.2 科研项目财务管理 |
1.3.3 PDCA循环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财务管理理论 |
2.2 PDCA循环理论 |
2.3 项目管理理论 |
2.4 内部控制理论 |
3 C研究所S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现状 |
3.1 C研究所基本情况 |
3.2 S科研项目概述 |
3.3 S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现状 |
3.3.1 “单独立项”、“独立核算”为基础的核算体系 |
3.3.2 “课题负责人负责制”的财务管理体系 |
3.3.3 较低的资金使用效率 |
3.3.4 较高的预算管理成本 |
4 C研究所S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 |
4.1 计划阶段问题剖析 |
4.1.1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
4.1.2 预算编制不符合市场定价原则 |
4.1.3 预算编制缺乏组织系统性 |
4.2 实施阶段问题剖析 |
4.2.1 预算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编制差异较大 |
4.2.2 财务动态数据未作为整体项目执行预警指标 |
4.2.3 经费执行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 |
4.3 检查效果阶段问题剖析 |
4.4 处理阶段问题剖析 |
4.4.1 未建立项目财务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
4.4.2 未建立项目财务管理反馈体系 |
5 S科研项目基于PDCA循环的财务管理优化研究 |
5.1 优化原则 |
5.2 计划阶段 |
5.2.1 S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理念 |
5.2.2 S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构成 |
5.2.3 全面预算方法在S科研项目中的运用 |
5.3 实施阶段 |
5.3.1 项目全过程财务动态数据对项目进展的预警分析 |
5.3.2 精细化财务数据监测对项目辅助决策的分析 |
5.4 检查效果阶段 |
5.4.1 经费执行情况对项目进度的评价 |
5.4.2 精细化财务数据监测对成本费用的评价 |
5.4.3 项目全过程财务动态数据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
5.5 处理阶段优化思路 |
5.5.1 建立正向激励的项目财务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
5.5.2 建立信息反馈与预算调整机制 |
6 C研究所科研项目实施PDCA循环财务管理的保障措施 |
6.1 营造“业财融合”管理氛围 |
6.2 完善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制度 |
6.3 建立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和预警机制 |
6.4 升级ERP系统 |
6.5 建设服务科研工作的财务管理队伍 |
6.6 配置科研财务助理岗位 |
6.7 推动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协同合作 |
7 研究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9)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典型问题分析 |
二、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现状检视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学术史梳理及其述评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制度构建方面的研究 |
三、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法律责任体系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进路与方法 |
一、研究进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范畴的界定 |
第一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概念解析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的概念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的法律特征 |
三、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概念 |
第二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范围及方式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范围界定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基本方式 |
第三节 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制度沿革 |
一、试点探索阶段(1979-1999) |
二、基本确立阶段(2000-2011) |
三、深化改革阶段(2012-至今) |
第二章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宗旨及其理念 |
第一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宗旨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宗旨的文本审视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宗旨的应然定位 |
三、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宗旨的规范表达 |
第二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理念的嬗变 |
一、保障科研人员权利 |
二、提升经费治理绩效 |
三、维护经费管理秩序 |
第三章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基本原则的提炼 |
第一节 契约合作原则 |
一、科学社会契约的内涵及其发展沿革 |
二、契约精神的体现以及制度保证 |
三、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契约精神的拓补 |
第二节 适度干预原则 |
一、政府干预的理论缘起及其政策沿革 |
二、国家干预的行为品性及其界限厘定 |
三、国家干预的范式转换及其责任变迁 |
第三节 预算调整原则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调整的理论基础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调整的规范性质 |
三、财政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调整的规范运行 |
第四节 科研激励原则 |
一、管控型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模式的不足 |
二、激励型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机制的优势 |
三、激励型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模式的建构 |
第四章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主体形塑 |
第一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 |
一、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治理法律关系的基本构造 |
二、我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主体的现状 |
第二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主体类型化解析 |
一、类型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主体的类型 |
第三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主体的内在品性 |
一、开放性 |
二、异质性 |
三、制衡性 |
第五章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权义配置 |
第一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权义配置的失衡 |
一、科研资助主体权义配置冲突 |
二、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权义配置缺失 |
三、项目依托单位权义配置失衡 |
四、科研人员权义配置失衡 |
五、科研监督主体统筹协调不足 |
第二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权义配置的基准 |
一、职能主义经费治理权义配置的缺陷 |
二、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权义配置的逻辑进路 |
三、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改革的功能主义考量 |
第三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权义配置的优化 |
一、科研资助主体的权义配置 |
二、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权义配置 |
三、项目依托单位的权义配置 |
四、科研人员的权义配置 |
五、科研监督主体的权义配置 |
第六章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责任体系 |
第一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责任的现状检视 |
一、简单准用公共财政法律责任 |
二、责任承担主体的单一化 |
三、重事后惩罚而轻事前事中引导 |
四、过度刑法化 |
第二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评价的宽容原则 |
一、科研宽容的规范证成 |
二、科研宽容的适用界限 |
三、科研宽容的法治路径 |
第三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责任的规范建构 |
一、责任承担主体的多元化 |
二、责任类型结构的梯度化 |
三、责任承担方式的多样化 |
第四节 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的权利救济机制 |
一、协商机制 |
二、申诉制度 |
三、司法救济 |
结语:迈向权利本位的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科技改革新形势下医学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医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是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
1.2 国内外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科技改革新形势下医学科研经费管理现状调查 |
2.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部分 改革新形势下的医学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3.1 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制定服务创新的经费使用制度体系 |
3.2 优化科研经费使用流程,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使用便捷路径 |
3.3 强化创新质量贡献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体系 |
3.4 加强经费管理内部协作,构建资源共享的经费使用信息交流平台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国内外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加强实验设备费规范化管理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工科”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J]. 王明玲,潘忠祥,丁笑君,夏馨,王利君. 纺织服装教育, 2021(06)
- [2]浅谈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财务核算体系建设[J]. 王彬. 冶金财会, 2021(12)
- [3]物理教学实验室安全规范管理与实践[J]. 刘嘉滨,赵西梅,王宇兴,沈学浩.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11)
- [4]科研单位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 张继申,廖敏,苏丽华,孙晨,李高丹. 中国设备工程, 2021(22)
- [5]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D]. 王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研究(1912-1945)[D]. 刘国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D]. 柳丽娜.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PDCA循环的C研究所S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研究[D]. 冉钰萌.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9]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法律治理问题研究[D]. 郭创拓.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2)
- [10]科技改革新形势下医学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尹芃芃.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