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线隧道衬砌、洞门标准图审查会在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王效良,周敏峰,宜辉,王玉堂,张玉瓒,魏凤香,王振华,邵祥荣,黄金芳,吴昌慧,刘秉钓,杨益泉,闫煥然,孙明昭,吕以巽,祁祖林,姜秀芝,周斯祜,彭新义[1](1993)在《《铁道标准设计》各专业标准设计发展概况》文中研究表明一、线路专业铁路线路系机车车辆走行的通路,从广义上讲是由轨道、路基、桥梁、隧道及其他建筑物所构成。根据铁路标准设计专业归口管理范围的划分,线路专业主要包括勘测和轨道(含道岔)两大类。1950~1993年共编制标准设计2 089项,计20 450张图纸。由于勘测类标准设计可编项目少,40多年来仅编了100项,计530张图纸,且多为图式、图例、符号和表格格式,
孙秀兰,吴树棉,王效良,邵祥荣,宜辉[2](1993)在《《铁道标准设计》附录一 铁路标准设计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说明本大事记本着尊重事实、记述历史的原则,记载了1953~1993年(个别包括1950~1952年)铁路标准设计编制和管理各个方面发生的大事、要事和新事,目的是向广大读者,特别是标准设计编管人员提供一个查考40年来铁路标准设计比较重大事情的资料索引。本大事记根据有关文件、资料记述,依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缺乏具体日期的放在每月、年之后。所记载的会议、规章侧重于全路性的,或是对全路有相当影响、具有指导意义的。
王效良[3](1978)在《单线隧道衬砌、洞门标准图审查会在京召开》文中指出为了适应新时期铁路建设发展的需要,在铁道部基建总局的领导与关怀下,1978年9月7日至12日在北京,由第三设计院代部主持召开了"单线隧道衬砌、洞门标准图审查会"。会议对第一设计院编制的单线隧道偏压衬砌与洞门图(壹隧0032~0035)、第二设计院编制的单线拱形明洞与明洞门图(弍隧0045~0048)、第三设计院编制的单线隧道门图(叁标隧0011、0013)及第四设计院编制的单线隧道斜交洞口衬砌与洞门图(肆隧0021~0024)进行了审查;对第一设计院提出的《单线铁路隧道偏压衬砌补充设计意见书》进行了讨论;会议期间还交流了经验。参加会议的有第一、二、三、四设计院,第二工程局,西安铁路局,铁研院,西南交大与北方交大等单位,共27人。部基建总局派员到会指导。
铁三院标准处桥隧科[4](1974)在《隧规改革情况介绍》文中研究表明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认真搞好斗、批、改”的教导,为贯彻落实1971年全国计划会议、设计革命会议和交通工作会议的精神,交通部结合铁路基建战线革命和生产的情况,于1971年5月发出了“关于改革铁路基本建设设计施工规章制度的通知”〔即(71)交基字545号文〕。根据该通知,部铁路基建局组织编写的《铁路工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广大铁路职工
李自强[5](2018)在《重载铁路隧道结构的动力特征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货运重载”已成为我国铁路运输事业主要发展方向,重载铁路运输具有轴重大、总重大、行车密度和运量特大的特点。重载铁路线路中隧道工程占有较高的隧线比,因重载列车大荷载和高作用频次而产生的结构动力特征和疲劳损伤也更为明显,目前尚缺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鉴于此,论文开展的重载铁路隧道结构动力特征及设计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现场大型原位激振试验、长期远程监测、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资料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我国2条重载线路张唐铁路和瓦日铁路为工程依托,对重载铁路隧道结构动力特征、荷载解析解、结构计算模型、疲劳损伤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通过现场实测明确了27t30t轴重、IIIV级围岩条件下有砟、无砟单双线重载铁路隧道结构的动力特征。研究得出拱墙结构动力响应远低于隧底结构且重载线路轨道范围动力响应最剧烈,获取的底部层间动荷载分布特征和竖向传递规律为荷载解析解提供了研究基础。基于实测数据结合现有规范、国内外研究成果,根据道床受力特点和轮轨作用方式提出了道床表面荷载理论计算方法;利用应力扩散角理论分别得到了无砟、有砟隧道填充表面荷载解析解,为地层结构模型、实体单元弹簧模型和疲劳损伤分析提供了计算依据;采用弹性层状体系推导了仰拱结构表面荷载的弹性力学解析解,为弹性地基梁模型和荷载结构模型提供了荷载初始条件。通过温克尔地基梁计算理论叠加无载段和荷载段的结构内力解建立了模型一可单独对仰拱/底板结构进行内力计算;通过在地层结构模型各结构层间设置接触单元,在填充表面荷载基础上建立了模型二可计算动荷载在隧底结构的层间分布及传递;通过弹簧单元等效模拟围岩约束作用建立了模型三可实现围岩细部模拟;施加隧底结构自重荷载和列车等效荷载在仰拱/底板结构表面上的模型四可进行简化计算,4种计算模型内力计算结果均包络实测结果表明可用于重载铁路隧道结构设计。统计得出的3种重载铁路隧道侧沟结构可简化为分离式和整体式2种受力型式,基于弹性力学平面应变问题的结构内力解析解,可对侧沟受力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数值计算明确了隧底结构疲劳损伤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得出重载列车动力作用决定了疲劳损伤主要集中在重载线路轨道附近,同时疲劳寿命由上至下逐渐增加。比较轴重和围岩级别对隧底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程度得出轴重是主要影响因素。最终拟合得到了隧底结构中不同部位的疲劳寿命预测公式。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6](1980)在《1973年以来铁路标准设计工作情况的汇报》文中指出 (一) 1973年在天津召开铁路标准设计管理工作座谈会(以下简称“天津会议”)以来,在铁道部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经过全路标准设计战线上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标准设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站前各专业的常用和急用的图纸的翻新修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不少新技术和科研技革成果已经纳入标准设计,
王效良[7](1979)在《双线隧道衬砌标准设计审查会报道》文中指出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修建双线隧道将逐渐增多。在大瑶山隧道初步设计鉴定会确定衬砌采用标准图断面的推动下,铁道部基建总局于1979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京召开了双线铁路隧道衬砌设计意见书审查会,到会的有铁道部鉴委会、科技委、工务局、电务局,铁研院,专业院、电化局,各勘测设计院,各综合工程局,三个铁路局,三所铁路高等院校以及铁道兵,共24个单位的代表近50名。会议对专业院提出的“双线铁路隧道衬砌设计意见书”认真地进行审议,着重研究了其中电化
邹永祥[8](2014)在《无外部荷载隧道二衬裂纹成因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在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城市交通建设方面为了缩短距离、节省时间、节约土地采用了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早期修建运营隧道以及一些在建的未运营隧道的二次衬砌上面出现了裂纹。裂纹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隧道结构的稳定性、耐久性,并诱发其他隧道病害,甚至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隧道的养护及建设中如何解决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隧道二衬无外部荷载裂纹的成因及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为预防和治理隧道二衬裂纹提供参考。通过学者们在隧道衬砌混凝土裂纹研究,知道裂纹是如何从微观发展到宏观,甚至是对结构的破坏。从对隧道施工工法的认识,了解不同的隧道施工方法中二次衬砌的施工方法,从源头出发分析裂纹产生的原因。施工方法的不同使得隧道二衬裂纹产生的因素有所差异。早期的隧道的施工工法,二次衬砌和初次支护一起承担这围岩的松动压力及变形压力。当前采用的施工工法,二次衬砌几乎不承担围岩松动压力,主要是起保护作用,因此隧道二衬裂纹的产生是施工工法、自身荷载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新建隧道二次衬砌裂纹的主要是张拉裂纹,二次衬砌早期由于施工工艺的不完整、拆模过早、养护不及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拱顶受弯,至使衬砌拱顶横向受拉,二次衬砌的拱顶位置产生纵向裂纹。通过对二次衬砌拉应力的分析,得到拉应力主要成因是混凝土的温度和干缩应力以及混凝土的自身重力的影响所产生的。通过在隧道二衬自重作用下、温度应力、干缩应力下是隧道拱顶产生最大拉应力的理论计算,对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隧道二衬裂纹在无外部荷载情况下产生的原因。并采用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基本上肯定了理论计算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本文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重力影响分析及不同工况下温度应力的变化,得到如下结论:拱项位移及拱项拉应力与隧道跨度相关,跨度越大,其值越大;拱项位移及拱项拉应力与衬砌厚度相关,厚度越大,其值越小;拱项位移及拱项拉应力与布筋无关,因为在自重作用下,钢筋尚未发挥作用;当混凝土强度低于(包含C35)C35单、双线隧道厚度为30cm的衬砌需要配备抗拉钢筋网,否则二衬容易开裂破坏;混凝土结构在前期养护不到位或者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时,很容易受到温度应力的影响,从而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温度应力是随着计算温差和厚度成线性变化的;计算温度不变环境温度的提高会导致温度应力的提升,在混凝土浇筑时应当避开一天中的温度最高期。在满足结构稳定的情况下,衬砌厚度不宜过大;混凝土衬砌的计算温差不超过25℃,计算温差包括了干缩应变的温度当量11.4℃,因此二衬在浇筑后的变化温度不应超过15℃;计算温度不变环境温度的提高会导致温度应力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在不宜在超过35℃的环境温度下浇筑。通过对隧道二衬无外部荷载裂纹的分析,结合深厦铁路照镜山隧道二次衬砌裂纹现状(出现裂纹时为运营),分析了隧道二次衬砌裂纹的影响因素,得到裂纹性质与机理,并对其裂纹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措施,为在建隧道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还为以后隧道二衬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赵延卫[9](1996)在《新编铁路隧道工程预概算定额的主要变化及特点》文中研究表明 铁路隧道工程预、概算定额是根据部铁建函(1990)87号文《关于下达1990年铁路建设标准规范等六项编制计划的通知》和部建设司建技(1990)76号文《关于修订“铁路隧道工程预、概算定额”的通知》的安排,由铁二院为主编单位,铁二局、成都铁路局为协编单位,负责全面修订。现将主要变化及特点介绍如下。 一、修订工作概况 为修订铁路隧道工程预、概算定额,主编
程丽丽[10](2018)在《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铁路工程建设中,长大隧道工程频频出现,而长大隧道往往是一个项目乃至一条线的重点控制工程,长大隧道的施工质量是整体工程质量的关键,必须有所保障。盘道岭隧道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金丹联络线上,全长4870 m,是长大隧道工程,如何通过施工质量控制来保障盘道岭隧道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介绍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项目的工程背景及其主要设计方案,针对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质量控制方面的缺陷与不足是现场质量控制流程方面没有参考模式样本,造成质量实体出现局部问题进而影响到全局。因此,本文将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和PDCA循环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基于PDCA循环的施工质量控制流程,并详细论述了该流程在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应用: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引入超前地质预报,对工程地质情况进行预先分析控制,在工程施工阶段,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五要素“人机料法环”进行控制,在质量检查阶段引入动态监控测量,对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质量控制,最后针对隧道工程中的喷射混凝土工程进行PDCA循环质量控制与改进,进一步验证了PDCA循环控制流程对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了更好的加强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除了运用科学的质量控制流程对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控制,还需要加大隧道信息化施工,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增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
二、单线隧道衬砌、洞门标准图审查会在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线隧道衬砌、洞门标准图审查会在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5)重载铁路隧道结构的动力特征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重载铁路隧道结构受力特征 |
1.2.2 重载铁路隧道隧底结构荷载计算方法 |
1.2.3 重载铁路隧道结构计算模型 |
1.2.4 重载铁路隧道结构疲劳损伤分析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基于理论分析提出荷载计算方法 |
1.4.2 重载铁路隧道疲劳损伤分析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重载铁路隧道结构动力特征研究 |
2.1 引言 |
2.2 现场激振试验/长期监测 |
2.2.1 现场监测断面概况及传感器安装 |
2.2.2 现场大型原位激振试验 |
2.2.3 长期远程自动监测 |
2.3 重载铁路隧道拱墙结构动力测试结果 |
2.3.1 单线重载铁路隧道 |
2.3.2 双线重载铁路隧道 |
2.4 重载铁路隧道隧底结构动力测试结果 |
2.4.1 道床表面动荷载分布规律 |
2.4.2 填充表面动荷载分布规律 |
2.4.3 仰拱表面动荷载分布规律 |
2.4.4 围岩表面动荷载分布规律 |
2.4.5 隧底结构荷载传递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载铁路隧道隧底结构动荷载理论计算方法 |
3.1 引言 |
3.2 道床表面列车动荷载解析解 |
3.2.1 道床表面列车荷载作用方式 |
3.2.2 道床表面动荷载计算方法修正 |
3.3 填充层表面列车动荷载解析解 |
3.3.1 道床应力扩散角理论 |
3.3.2 铁路路基计算方法 |
3.3.3 填充层结构表面动荷载修正计算方法 |
3.4 仰拱表面列车动荷载解析解 |
3.4.1 层状弹性理论 |
3.4.2 仰拱结构表面动荷载弹性力学理论解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载铁路隧道计算模型 |
4.1 引言 |
4.2 模型一:基于温克尔弹性地基梁隧底结构计算模型 |
4.2.1 温克尔地基梁基本假定 |
4.2.2 温克尔地基梁分类方法 |
4.2.3 温克尔地基梁底板结构计算模型 |
4.2.4 温克尔地基梁仰拱结构计算模型 |
4.3 模型二:接触单元地层结构计算模型 |
4.3.1 地层结构模型的建立 |
4.3.2 地层结构模型计算结果 |
4.4 模型三:实体单元弹簧计算模型 |
4.4.1 实体单元弹簧模型的建立 |
4.4.2 实体单元弹簧模型的计算结果 |
4.5 模型四:简化荷载结构模型 |
4.5.1 荷载结构模型的建立 |
4.5.2 荷载结构模型计算结果 |
4.6 重载铁路隧道侧沟计算模型 |
4.6.1 侧沟结构分类 |
4.6.2 平面应变问题假设 |
4.6.3 重载铁路隧道整体式侧沟计算模型求解 |
4.6.4 重载铁路隧道分离式侧沟计算模型求解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载铁路隧道结构疲劳损伤研究 |
5.1 引言 |
5.2 重载铁路隧道结构疲劳损伤机理 |
5.2.1 疲劳损伤计算模型的建立 |
5.2.2 重载铁路隧道结构各部位疲劳寿命分析 |
5.2.3 重载铁路隧道结构疲劳损伤发展规律 |
5.3 重载铁路隧道结构疲劳损伤影响因素 |
5.3.1 轴重的影响 |
5.3.2 围岩条件的影响 |
5.3.3 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5.4 重载铁路隧道结构疲劳损伤预测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8)无外部荷载隧道二衬裂纹成因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隧道施工方法 |
1.2.1 国外隧道施工方法 |
1.2.2 国内隧道施工方法 |
1.2.3 各施工方法的分析与对比 |
1.3 隧道混凝土衬砌开裂的研究现状 |
1.3.1 混凝土衬砌裂缝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混凝土衬砌裂缝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和重点 |
1.4.3 研究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隧道二衬裂缝成因分析 |
2.1 隧道二衬裂缝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2.1.1 工程地质性质及水文地质的影响 |
2.1.2 材料性质及施工的影响 |
2.1.3 温度、湿度的影响 |
2.1.4 隧道二衬自重的影响 |
2.2 隧道衬二次砌裂缝形成机理 |
2.2.1 二衬的作用与功能 |
2.2.2 隧道二衬宏观裂缝机理分析 |
2.2.3 隧道二衬微观裂纹的机理分析 |
2.3 隧道二衬结构的荷载计算 |
2.3.1 隧道二衬结构力学计算 |
2.3.2 混凝土的干缩应力的计算 |
2.3.3 混凝土的温度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模拟分析 |
3.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概念 |
3.1.1 有限单元法的理论 |
3.1.2 有限单元法处理问题的思路 |
3.2 二衬自重应力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
3.2.1 Ansys 软件简介 |
3.2.2 二衬自重应力数值模拟二维分析 |
3.2.3 二衬自重应力数值模拟三维分析 |
3.3 二衬热应力有限元模拟分析 |
3.3.1 建立 Ansys 有限元模型 |
3.3.2 建模参数的选择 |
3.3.3 模型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照镜山隧道裂纹分析 |
4.1 工程案例 |
4.1.1 工程背景 |
4.1.2 二衬支护设计 |
4.1.3 裂纹情况 |
4.2 二衬自重应力下的影响 |
4.2.1 二衬自重下的结构力学计算 |
4.2.2 二衬自重下结构力学软件应用与计算 |
4.2.3 二衬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 |
4.3 二衬结构的温度应力 |
4.3.1 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计算 |
4.3.2 二衬混凝土最大温度计算 |
4.3.3 二衬混凝土的计算温差 |
4.3.4 二衬温度应力的计算 |
4.4 二衬的 Ansys 分析 |
4.4.1 照镜山隧道二衬自重应力模拟分析 |
4.4.2 照镜山隧道二衬温度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
4.5 处治方法与预防措施 |
4.5.1 处治方法 |
4.5.2 预防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理论概述 |
2.1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 |
2.2 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2.3 PDCA循环 |
3 盘道岭隧道工程背景及主要施工方案 |
3.1 工程背景 |
3.2 盘道岭隧道工程主要施工方案及施工难点 |
4 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现状 |
4.2 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
4.3 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
5 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流程改进与实施 |
5.1 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流程改进—PDCA循环 |
5.2 PDCA循环控制流程在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实施 |
5.3 盘道岭隧道工程中PDCA循环控制流程的具体应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单线隧道衬砌、洞门标准图审查会在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铁道标准设计》各专业标准设计发展概况[J]. 王效良,周敏峰,宜辉,王玉堂,张玉瓒,魏凤香,王振华,邵祥荣,黄金芳,吴昌慧,刘秉钓,杨益泉,闫煥然,孙明昭,吕以巽,祁祖林,姜秀芝,周斯祜,彭新义. 铁道标准设计, 1993(S2)
- [2]《铁道标准设计》附录一 铁路标准设计大事记[J]. 孙秀兰,吴树棉,王效良,邵祥荣,宜辉. 铁道标准设计, 1993(S2)
- [3]单线隧道衬砌、洞门标准图审查会在京召开[J]. 王效良.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11)
- [4]隧规改革情况介绍[J]. 铁三院标准处桥隧科.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4(09)
- [5]重载铁路隧道结构的动力特征及设计方法研究[D]. 李自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2)
- [6]1973年以来铁路标准设计工作情况的汇报[J].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 1980(04)
- [7]双线隧道衬砌标准设计审查会报道[J]. 王效良.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 1979(09)
- [8]无外部荷载隧道二衬裂纹成因分析与研究[D]. 邹永祥. 华东交通大学, 2014(08)
- [9]新编铁路隧道工程预概算定额的主要变化及特点[J]. 赵延卫.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1996(04)
- [10]盘道岭隧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程丽丽.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8(05)